数字农业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00

数字农业建设篇1

随着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开展赵光农场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建设,形成赵光农场农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探索出信息时代农业生产的新思路,寻找农业高效、高产、优质、低耗生产的新方法。利用农业高新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场发展。

1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意义重大

通过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数字农业、精准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2赵光农场农机概况

赵光农场现有农机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农机具858台件,耕地动力比为17.85:1,田间综合作业机械化率达到98%,大宗作物全部实现机械化,农机具原值已达1.4亿元,其中:

(1)动力拖拉机89台,其中375马力以上5台,180-210马力50台,180马力以下(1204)34台;(2)收获机68台,其中进口收获机17台,国产3518收获机7台,1076/1075收获机33台,割晒机8台,玉米扒棒机3台;(3)运输拖拉机81台,其中90马力拖拉机24台,80马力以上51台,70马力拖拉机6台;4)农具现有858台件:其中进口播种机25台,国产播种机75台,重轻耙125台,玉米灭茬机80台,秸秆搂草机10台,打包机4台。

现已投资4800万元建设大型服务中心两处,投资4000万元购置进口机械66台套。以农机中心为管理中心,作业半径范围30公里,可承担跨区作业120万亩。

根据目前农场的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在数字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集成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的软硬件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建立地学空间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动态更新获取采集系统,引进开发适宜本地作物的精确施肥、平衡施肥、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eS);实现RS、GpS、GiS、eS技术与自动变量施肥机、自动变量喷药机和与收获机配套的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等智能农机设备的集成应用,将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3赵光农场数字农业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的功能

3.1门户系统门户系统是数字农业信息网的门户系统,提供日常信息的、系统入口的引导功能等功能。具体包括:农业概况:展示农场及农业的基本情况。基础信息:包括气象数据、土壤指标数据、生产资料、农机、种子数据、其他等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农业图库。技术推广。网络视频协同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导决策桌面系统等等。

3.2日常信息

3.3系统功能入口为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辅助决策系统和第三方应用系统提供连接服务,使得第三方系统可以方便快速的嵌入到整个数字管理系统中。

3.4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主要体现服务、管理、精准农业三大功能模块。

(1)服务系统:基于webGiS的测土配方施肥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病虫害防治辅助决策;基于webGiS的高清影像与作物长势决策;基于webGiS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2)管理系统:基于webGiS的农场资源管理功能:农业、农机、气象、水利、林业、畜牧等资源进行汇总分析。(3)精准农业系统:①作物产量实时计产系统;②土壤养分检测与管理系统;③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④精量播种、变量施肥实施管理系统;⑤农田病虫害监测系统与变量施药作业系统的集成;⑥农机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在农业机器上广泛应用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提高机车作业精度达到亚米级。同时在机车上安装3G(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当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时,无线视频监控装置将农机作业图像通过无线数字传输设备送到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农机管理人员可以在等离子大屏幕上监控作业机车当前作业实况,实时掌握机车当前作业的情况,如机车是否在行走作业、机车使用指标监测、农机具作业质

数字农业建设篇2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数字农业建设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http://www.ynszxc.gov.cn/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

数字农业建设篇4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

 

 

 

 

 

 

 

数字农业建设篇5

公共管理论文2300字(一):基于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数字化城镇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城镇管理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内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促使城镇管理方法和技术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的发展。但在目前我国数字化城镇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提出加强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相关措施,旨在促使数字化城镇管理向前发展,为城镇化进程加速前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尽快,城镇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政策结果的实效性以及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城镇管理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数字化城镇管理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城镇问题进行处理,变革城镇管理水平和体制,充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字化城镇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整合城镇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外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实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则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城镇管理问题,同时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管理目标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巡查及处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城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对城镇管理的职能和观念有待转变和提升,所以在数字化城镇管理进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出现重叠,管理效率较低。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存在不明确、公共管理机构改革不彻底以及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

(2)城镇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城镇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际上来看,基层城镇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管理专项资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基层管理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导致数字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3)数字资源缺乏整合、统一规划。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与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实际管理中,城镇公共管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就导致了数字信息相对独立,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机构职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实现数字化城镇管理即是要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機构的职能,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冗杂以及机构繁多等现状,要进行职能整合和重新划归,同时要在数字化城镇政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城镇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人员,保障管理机构层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比如针对城镇民众普遍关心的交通、商业发展以及农业用地规划等,进行信息公示,接收民众意见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布设城镇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公共管理队伍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集合了技术、管理、人文以及经济的系统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其运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则需要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简公共管理机构,节省资金,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协调业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化城镇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镇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广,比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能整合等。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还要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优化,如开展远程办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根据城镇建设特点科学划分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的城镇公共管理,及时处理城镇管理问题和缺陷,管理人员要基于数字化信息的反馈功能,深入基层协调公共管理矛盾,强化管理职能。另外可以通过研发建立城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城镇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城镇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各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职能转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构建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得到了发展,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能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对于新农村进行经济建设时,公共事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进行解决,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构建美好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使农村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居住质量、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等,使农村焕发新面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为此必须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科学合理的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导致于基层政府无法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贫穷的现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赋予,带有一定的扶贫属性。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只达到了不用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国却已经降低了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这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降低,仅仅只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开展的需要,比如说铺设电网、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能够有所提升,我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障公共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包含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并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二,农村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依靠法律来进行解决,并且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低,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遇见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农村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就爱你督管理,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在农村内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收入,再加上在农村投资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农村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概率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较慢。

(四)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由于农村的环境、薪资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才在进行就业时会选择城市而非农村,农村中的人才数量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部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于基层政府进行了扶持,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人才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二、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此,基层政府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开展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应该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没有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随意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为此基础干部必须要真真正正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人民进行监督,确保基础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公共质量的服务,使农村得到发展。

(二)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多,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进行公共事业发展时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需要我国政府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有足够的资金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真正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使农村更加全面的发展;国家要对于基层政府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基层设施不足,为此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只有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才能够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改善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为了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这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转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有种子的资金作为支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

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得到落实,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引入更多的资金,从源头上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得不到提升。我国部分基层领导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再加上农村领导层的年龄较大,并没有新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村基层政府之中,导致新农村的发展缺乏人才作为支持,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对于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颁布政策鼓励我国高校毕业生参加到基层工作之中,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数字农业建设篇6

[关键词]数字村镇 概念 要素 策略

[分类号]tp3G25

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建设已经延伸到了村镇基层。“数字村镇”作为一个整体被广泛使用,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行动在基层的切实落实,弥补县乡与农户之间存在的严重断层,即所谓的信息“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1 数字村镇的概念和建设内容

数字村镇依托3s技术,采用统一的信息规范与标准,将村镇的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要素数字化,实现村镇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和高度集成共享,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村镇信息服务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应用系统,向村镇基层单位和村民提供村镇管理、农业生产、公共事业、特色产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增值或专门化信息服务。数字村镇建设的框架体系见图1。

数字村镇的目标为借助于“三网合一”,采用数字化手段将农村原有的互联网、程控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并建成村镇信息服务平台:①实现党务、村务管理数字化,突破农村基层干部原有的工作方式,将政策文件送到农户家里。在数字村镇信息网络平台的内网中设立党建工作、社会经济与人文数据库,将数字信息平台设置为党务、村务管理平台,村委干部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化办公,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党务、村务。通过网络来传达文件、发放通知,进行村务与政务的公开,提高办公效率、降低管理费用,也使群众自觉地加入到村委管理之中。②实现农村党员教育信息化,突破农村现阶段教育培训的原有模式,把干部和技术人员“请”到农户家中。在外网中建立农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系统,在千万家村民家中设置网络终端。村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地接受技术培训。③实现信息网络化,突破传播信息、普及科技知识的原有途径,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把市场办到农民家里。数字村镇网络,一方面,可以对外本地农产品销售信息,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农户可收看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科技、市场等信息,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地市场行情。另外,围绕农村政策、科技信息、卫生保健、法律服务、文明新风等方面在外网开设公共事业服务系统。普及法律、宣传卫生保健、医疗保险知识等。并利用文娱资源库,传播健康积极的影视书籍。

我国数字村镇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起步较晚,起点低,命题的破解有赖于重点的剖析。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软硬兼施方显成效。

2 村镇数字化建设的要素

数字村镇的建设一旦落实到执行层面,就是动态运行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应有先后轻重之分。一味地单独追求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因过于极端而无法实现数字村镇的整体效果。相对于技术和资金的保障作用来说,基础设施以及人员的培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节将围绕表1来剖析数字村镇建设的要素:

2.1硬性指标先行

2.1.1基础设施:从铺路到通车2008年1月7日信息产业部报告称。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97%以上的乡镇具备互联网接人条件,92%的乡镇开通了宽带。村村“通”宽带为数字村镇建设铺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村村通宽带只是村镇数字化的基础,村村“用”宽带才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关键。通宽带如果是“铺路”,那用宽带就好比“通车”。“铺路”仅仅是开始,“有路无车”如何实现“通车”?从通宽带到用宽带,面临的是网络终端设备缺乏的难题。2007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40元,一台电脑平均价格为3000多元,占一名普通农民一年收入的72%,让农民自费买电脑显然不现实。正如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村镇数字化建设必须不断加大农村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村镇数字化的先决条件,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入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弱点,保证和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谁牵头出资、融资渠道、出资的可持续性等现实问题。

2.1.2信息资源建设:保障车有优质货载有车无货。路仍然无法发挥作用。针对村镇发展需要所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作为信息高速公路搭载的货物,其数量基本上能保障车有货载。众多网络体系已经建立,覆盖了农民教育培训、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综合信息,但存在着多头建设、分散管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信息开放性与共享程度低,许多网站人为设置障碍,部分内容只有注册用户才能浏览。

另外,村镇数字化建设的成果网站大多缺乏高质量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内容泛泛,一家有家家有;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交叉重复多,特色信息少;目录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在内容上宣传本地、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的信息少;直观反映的信息多,有分析、协助村镇管理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少。同时,信息采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点少,覆盖面窄;自用数据库多,公用共享库少,尚不能实现联网检索。这既增加了农民查询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

2.2 技术支持

2.2.1

技术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村镇数字化是一项既依赖于信息技术又与信息应用直接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协调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保证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很关键的条件是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标准。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而从一开始就存在多样化与标准化的矛盾:①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对村镇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②信息体系建设中存储、传输、共享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尚未制定。尤其是数据库建设中技术指标设计不统一,致使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结构不相同,结果就造成了数据之间不能互访,在客观上形成了众多分散的、异构的、相互封闭的“信息孤岛”。包括“三网”在内的网络汇聚及融合、前后向兼容平滑演进都受到了影响。

因地制宜地开展村镇数字化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技术开发缺乏统―标准的理由。没有标准化,就不能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村镇数字化的―个显著特点就是跨

学科、跨领域,体现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订上,也出现了村镇数字化建设参与部门分别制订相同类型标准的情况。因此,数字村镇技术标准化工作需要统一步调,保证技术标准制订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和协调。

2.2.2 创新成果有限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十五”期间,信息产业部组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CpU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有关企业开发了专供农村使用的“农民电脑”,力求实用、适用、物美价廉,深受农民欢迎。目前我国村镇数字化建设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信息技术的重大应用需求旺盛,然而在技术方法、软件产品、标准规范等方面缺乏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或集成创新性成果。示范村镇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技术为公益事业服务,同样也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印度。我国目前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树立创新意识,而是找出技术创新的难点,并竭力克服。

要提高村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更要考虑政策导向问题。现在我国的村镇数字化项目缺乏一个中长期的构思,在未来若干年,我们倘若想从村镇数字化中获得什么,目标如何设定,实现这个目标有哪些步骤、措施,需要哪些技术支撑,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其政策体系没有一个整体框架。在总体目标含糊不清的情况下,热衷于不厌其烦地逐一审批项目,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导致技术研发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效益性也大打折扣。

2.3 人员

2.3.1 人才队伍:短缺薄弱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现有村镇数字化建设中信息人才总量相对较少,高层次的信息人才紧缺,而且信息人才分布也不均,越是基层和应用推广,信息人才短缺问题就越突出。信息服务系统的确能够培训一大批信息人员,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信息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整体水平可想而知。随着村镇数字化进入成果应用阶段,基层信息人员独立解决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等问题的能力将经受考验;村镇数字化不仅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且要留住这些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条件和平台,实非等闲之事。这是困扰村镇数字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

2.3.2

农民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协同培养 200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乡村为7.3年,乡村粗文盲率为9.48%。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信息素质不能适应建设数字化村镇的需要。大多数农民对信息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82%的农民获取信息渠道还需要公益性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村镇政府引导。培养农民信息意识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村镇数字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引导改善示范村镇的农民信息意识,同时也要从崭新的角度来辨认和分析这些变化。

我国农村部分乡镇和行政村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遍及到村的农村信息服务站有些也已建立,甚至专门为农产品信息流通而设计的网站或者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但是能够长期使用信息终端设备、效果较好的占总数的37%。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了数字化的作用,希望通过数字化去改变目前的生存和经营模式,但是苦于使用能力有限,无法真正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的同时,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意识”培训也到了同步并举的时期。

培养农民的信息素质,有赖于农村信息服务组织。调查研究发现,真正面向农民,针对农民需求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的组织不健全,提供的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县、乡两级政府主办的信息服务组织,没有牢固树立起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服务方式和内容不能够适应农民的需要;农村个体信息服务组织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民互助形式的信息服务组织比较少;农村集体公共信息服务薄弱。

2.4 资金保障

村镇数字化需要考虑投入产出,解决成本的承担和收益的分配问题。对于这种投资巨大的部级工程,资金源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大课题。我国村镇数字化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推动实施的,政府充当投资建设的主角无可厚非。由于农村地区面积大、范围广,财力相对薄弱,而村镇数字化建设所需资金庞大、持续时间很长、建设条件千差万别,单独依靠政府长期投资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不断增加国家、地方财政对村镇数字化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解除制度,制定相关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村镇数字化建设,拓宽建设资金来源、降低建设成本。总之,村镇数字化建设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推不动的,只靠政府的资金注入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对村镇数字化财政投入的巨大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资金如何分配?宏观上看,区域分配“强者恒强,弱者积弱”的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村镇数字化成效显著的地区借助已有优势获取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村镇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村镇数字化工作难以开展;具体建设中,资金分配也不合理,重硬件购买,轻软件、忽视培训环节和咨询服务。同时,在项目建设中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与示范村镇在资金分配比例上的矛盾。

总之,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为村镇数字化提供资金保障,并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资金的分配涉及到各方的利益,须从长计议。

2.5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数字村镇建设的重点因素很多,笔者利用作业相关图法(作业相关图法是根据企业各部门之间活动关系密切程度布置其相互位置。本文只考虑a、e、i三种密切关系),展示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如表2与图2所示:

列出各因素关系密切程度分类表(只考虑a)见图3。

从图3也可以看出各项要素都有赖于要素7――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府推进村镇数字化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从村镇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看,仍然存在诸多障碍瓶颈,症结在于村镇数字化的管理、建设和应用三者分离,缺乏规划,尚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

村镇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为了避免一哄而上,减少重复建设,发挥合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下,必须制订村镇数字化专项规划,包括近、中期的工作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分阶段以达到规范村镇数字化建设发展的目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尤其是各县、乡、村也要结合实际,注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当地的村镇数字化建设,坚持用规划统领村镇数字化建设。

主管部门要从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资金安排、运营管理方式、监督评价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地方要根据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及本地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恰当而又具体的村镇数字化建设方案,具体指导并监督本地区的村镇数字化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要由多部门参加,充分掌握各方的应用需求,同时为数据资料采集与规范及技术标准化奠定基础。在规划上确保各部门单位之间统筹协调、互补兼顾和集约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最终建成完整统一、实际、实用、

实效、低成本的村镇数字化平台。

3 数字村镇的建设策略

数字村镇建设的内容复杂多变,影响因素颇多,随着实践的深入,该系统的内外因素就会发生许多改变。因此,对于数字村镇的建设,不可能提出某种一次性完成的、完整无缺的方案和计划,而只能在一定策略的指导下用于实践中进行探索。笔者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数字村镇建设策略,如图4所示:

首先,明确数字村镇的建设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分析村镇当前所处的状态,以两者的差距为建设方向。制定纲领性规划,并为实施建设制定必要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这对以后的实践工作是重要的;同时,其在往后的发展中又是可以修改和补充的。

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贯彻“1145”,即一个本,一个中心,四句话,五位一体: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规划,多方参与,资源整合,权责分明;努力实现村镇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协同。目前的村镇数字化是由上至下主动推动的工程,未真正深入到农村第一线。数字化技术可以传递村镇所急需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应将以民为本、以服务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针对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建设,确保村民从数字村镇建设中直接收益。在明确权责的情况下,统筹资源整合,借助多方力量,正如孙子兵法所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数字村镇”是一个战略目标,有其发展的过程,对村镇建设、村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和方便将逐渐显现。评价总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对数字村镇建设的效果评价尺度是多维的:基础设施、经济、民主管理、文化、社会生态和生活质量等;方式是多样的:事前和事后,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说,数字村镇评价标准的量化是可行的,量化指标能够防止“务虚”,引导建设者的“务实性”操作。

对于一个系统工程,似乎是不能绝对地谈论其哪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只能说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入,侧重点将会有所转移,但在目前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政府的主导和规划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

[2]国努院新闻办公室.陈锡文: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3]张学海.数字化乡村.英语文摘,2004(9):29―32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解丽敏,赵娜,吉林省村镇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农业科技管理,2007,26(4):17―18

[6]蒋子,霍春玲,张振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08(2):149―150

[7]安世垒。钟珍.基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出资问题的博弈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24(4):79―81

[8]光,城市管理:数字化和个性化.并放导报,2008(1):51一54

数字农业建设篇7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数字农业建设篇8

关键词: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数字化

随着我国新农保政策的广泛实行,农村的参保人数也在逐年攀升,这就使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更加巨大的压力。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规范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探索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途径,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农保业务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一)拓展档案管理的空间

传统的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通常都是有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架,这样的管理方法占用了较多的有形空间,而随着档案文件的增多,档案室和档案架往往都容纳不下。新农保业务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的模式,既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又使得档案管理突破了有形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另一方面,传统的新农保业务档案都是纸质材料,在整理、储存、查阅等工作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损毁、遗失的情况,将新农保业务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既能方便整理、储存、查阅,又可以避免档案的损毁、遗失,而且在计算机系统中还可以实现网络传输和远程调用,提高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减少档案管理的费用

传统的新农保业务档案管理对于各项配套的人员和设施往往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的档案室都会安装空调、灭火器、去湿机等设备,还会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管理,这些都是管理档案的费用。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管理后,可以极大地减少档案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既节约了占地空间,而且可以避免纸张浪费、材料损耗等问题。

(三)有效保护原始档案文件

新农保业务档案是重要的资料,通常需要长期保存,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原始档案文件极为重要,由于传统的档案文件都是纸质载体,因此管理、储存和保护这些文件具有较大的难度。浸水、火灾以及长年累月的翻阅都会对这些档案文件形成彻底的破坏。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既能在网络上替代原件来使用,还可以在机或者相关电子产品中永久的保存,而且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可以实现电脑检索,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准确的查找,既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又可减少逐卷翻阅的次数,可以有效延长档案文件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数字化的管理还可以防止别有用心者在查阅档案时撤换、篡改资料,有效保护原始档案文件。

二、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对于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认识

数字化系统是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相关领导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转变陈旧的观念,对于数字化系统树立起新的认识。领导人员应该认识到实行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提高新农保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加大对于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投入与培训的力度,及时调整管理方法,促进的有序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到数字化系统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以适应新的需要,更好开展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

(二)采用规范的系统和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各种档案管理的系统和软件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应当采用中央组织部统一推行、规范的、符合《信息结构体系》的系统和软件,这样既能保证电子新农保档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能避免出现资料混乱、上下级之间无法共享的问题。在采集文本、照片、声像等资料方面,应制定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文件格式,这样既能保证档案文件的统一规范,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转换。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信息入管理,既能保证信息录入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更能保新农保档案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三)使数字化系统规范化、法制化

在理论层面上,学术界对于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还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需要相关学者对于数字化系统建设开展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性意义理论成果,并引导这些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使新农保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的发展有良好的理论依据;在法律政策层面上,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使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明确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并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使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数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首先,要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各项职责,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其次,完善数字化系统环境下的管理、授权、批准制度,严厉禁止无关的人员对于相关软件及程序进行操作,对于每一环节都进行监督与检查,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做好每一次的操作记录,减少甚至杜绝错误以及舞弊行为;再次,保证良好的运行环境,建立各项数字化系统的管理制度,谨防由于突发事故引起的档案文件的丢失与损毁,加强对于软件、硬件的检测与维护,另外还应该做好机房管理、计算机维护制、数据备份等方面的工作,必要时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最后,保证网络安全,利用现代杀毒与隔离等网络技术,防止病毒与黑客的入侵,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既是一项创新,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相比较于传统的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是新农保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循相关法规和制度,遵循科学的方法,有效开展新农保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新农保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兴涛.浅析新农保险业务档案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4,(04).

[2]李琳萍.论新农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3,(08).

数字农业建设篇9

一、数字榆林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城市管理参与主体单一尽管榆林市已经建立了区、街办、社区三级网络运行平台,但所有城市的管理和问题的处理仍以政府为主,缺少与市民、社区、企业及非政府组织互动的功能,城市管理系统是以微观事件为驱动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现与处置系统,注重的是事后处置,缺乏对整个城市存在的系统性和全局性进行宏观监测,无法从城市问题产生的源头进行监控,无法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报机制,削弱了数字榆林应有的功能。2.数字化运行机制和发育环境有待优化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单一,信息量少,一些部门网站建设不配套,缺乏标准规范,技术设备落后,管理封闭,各部门之间不能互联互通,交流不顺畅,形成了“信息孤岛”,缺少一个统一有效的业务工作平台。同时,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发展进度不平衡,榆林市政府和大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较快,但一些县区和部门因重视程度不一存在明显滞后,影响了整体作用发挥。3.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不足,高级信息网络人才缺乏榆林市信息化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低水平应用型人才多,高水平开发型人才少,软件人才严重缺乏,科技管理领导甚少,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导致一些已有的先进设备未能正常使用,一些已有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功能无法充分运用。

二、数字榆林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1.加强资源整合协调,集约高效地推进数字化建设为解决榆林市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等问题,应该成立综合化信息领导机构,制订榆林市建设管理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组织协调信息共享平台与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事宜。要制定榆林市统一的信息化应用规范标准体系,加速资源整合,系统整合和业务整合,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共享提供保障。要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及综合开发利用,消除数字化差异与损耗,形成充分涵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改造各部门局域网,扩大网络规模容量,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性能,积极引导通讯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的三网融合。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先导和核心。数字化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而是信息发展模式在城市运转中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政府不仅要为城市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应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榆林市应以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部门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为核心,完善充实“中国榆林市”门户网站和区县、部门网站,优化政务业务流程,丰富党政信息网内容,推进政务数据和综合信息交换系统建设,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调控管理及信息的一站式信息平台,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3.实施电子农务工程,逐步推进农村农业农民信息化榆林市应将成熟的城市电子化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末梢向农村辐射扩展,确保城乡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以“榆林市农业信息网”为平台,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信息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农户提供国内外的有效需求信息,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特色农产品专业性网站,开拓网上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加强农业信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由于农民居住分散,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制要通盘考虑,为农村预留接口,确保农村政务系统与全市政务系统顺利对接集成。4.建立内生与聚集机制,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才,要建立内生与聚集相结合的机制。首先,要突出应用,强化培训,引导城市管理者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善于按照信息化要求组织和协调管理。使信息技术工作者熟悉业务工作,善于应用各种信息化系统和技术装备,提高系统运行、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其次,根据数字榆林的实际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人才方式,为榆林市量身定做一批下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信息技术人才,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快速跃升。要聘请高水平信息化决策人才,引进高层次信息化管理人才,选拔高素质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强能力信息化操作人才。数字榆林建设和管理的推进,使人力化城市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问题式管理向规范式管理转变,应急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动态空间,提升城市辐射距离,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降低城市运营成本,使榆林市成为有中国特色和西部风格的创新型城市。

作者:鲁艳玲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数字农业建设篇10

关键词:农村放映;数字电影放映机;故障及维修;维修策略

引言:近些年,我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建设如火如荼的建设着,传统的老式放映机已逐渐被淘汰,数字放映机开始成为了现代农村流动电影放映的主流放映机。但农村数字电影迅速发展的同时流动数字放映机故障越发突出。一些放映机出现故障后,无法得到修理,造成了严重资源浪费,更制约了我国农村数字电视放映的发展和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对提高农村居民科技知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提高放映机修理和维护水平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历史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娱乐生活都比较匮乏。一九九八年为了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我国广电总局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但由于当时设备有限,且比较落后所以开展效果不理想。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数字的时代,农村电影放映发生了质的改变,现如今基本实现了每村都能看上电影,每月都进行放映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更提高了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重视。二零零六年,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数字电影放映工程[1]。农村流动电影放映机也从胶片式开始转向数字式。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相比画面更清晰、亮度更高、画质更艳丽,各个方面有明显的提升,且省去了冲洗、运输环节,大大降低了放映成本和人力的耗费[2]。并且数字电影具有易复制的特点,所以能够满足大规模放映。目前我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方面已取得了优异成绩,自二零零六至二零一四年我国农村流动放映电影已播放公益片一千二百四部、商业电影一千八一六部,建设农村影院三百五十二家,登记注册流动数字放映设备五万八千一百七十套,农民看电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数字电影放映为农村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建设,数字放映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新型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故障问题分析

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往往没有固定场所,流动性较强,在放映中基本很少在室内,多数情况为户外放映,所以放映条件比较艰苦和恶劣,风沙尘土较大,加之农村电压不稳定,易出现突然断电等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放映机故障几率,直接影响了放映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农村路况较差,设备搬运中路途颠簸,更严重影响了放映机的使用寿命,造成了故障的发生。在农村流动数字放映机故障率发生较高的故障有:播放器硬盘故障、电源设备故障[3]。一旦出现这些故障就无法正常播放。另外,一些其他软件故障还容易出现不读卡、不能预览、不能删除等问题。

三、当前新型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机的组成及其故障特点

我国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机已经历了数代的改革和更新,逐渐走向了现代化、信息化。最开始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机多为DmS-1000型,体积大,音箱多,设备笨重,故障多,不易维修,且配件较少,所以维修困难。后来的DmS-2000型,虽然质量明显比一代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二零一二年,多数农村开始使用中科智网的数字放映机,这套设备由中科智网之智影iX801数字放映机、飞达FpC-2200L音频功率放大器、丽芯ViViteK投影机组成。智影iX801数字放映机是较为新型的数字流动放映机,相比其他老式机器质量好、体积小、运送方便、能够适应野外放映。基本不会出现大故障,易出现的主要故障为读卡器和显示屏故障以及授权卡故障。飞达FpC-2200L对操作有一定要求,若操作不当,易导致部件损坏,所以需按照功放机操作规范操作。丽芯ViViteK投影机具有很好的投影效果,清晰度较高,能够满足不同放映需求。镜头设置为可视化操作界面,可设变焦,能够适应不同场所。但在散热方面设计存在缺陷,放映后需放置一段时间进行冷却,若连续工作三个小时以上,机体便会发热所以易老化,更可能造成芯片损坏,导致画面出现斑点,影响正常放映。该机型维修费用较高,一般更换芯片的价格在一千五百元左右,但当前缺乏政府补助,农村流动放映本身利润低微,所以放映队根本无法承受。

四、新型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故障维修及维护措施

(一)加大投资力度

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电影事业的扶持加大投资力度,为其提供必要的维修资金。只有在保障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有效维修,解决故障,更换部件,保障放映机整体性能。另一方面,有了资金的支持就可以引进外国放映机,当前外国数字放映机,性能和质量都要比国产要强。

(二)提高维修人员专业技能

数字放映机维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离不开优秀的维修人才。专业维修人才是开展维修工作的核心力量和基础。但当前我国农村流动放映人员多不具备维修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为了保障数字放映机维修和维护质量和有效性,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维修人员放映机维修专业和专业知识。

(三)加强故障维修

故障维修是指在数字放映机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又称事后维修。事后维修是排除故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但在进行事后维修时,应在故障发生时立即进行维修,实时维修对于故障点排除和发现有着很大帮助,并且可以避免过长时间停机,提高维护效率[4]。

(四)加强定期维护

事后维修成本相对来说较高,并会影响放映机正常运行和电影放映。想要降低放映机故障几率,保障其正常运行,必须做好定期维护和检查。在维护中应根据数字放映机运行周期和使用时间制定,定期维修策略和方案,把维护工作落到实处。定期维修又称预防维修或计划维修,定期维修的目的是及时发现放映机的故障隐患,在故障点扩大影响到放映机正常工作前进行维修。定期维修时应对放映机运行状态进行检测,以此判断各部件状态是否正常,从而进行有效检修。

(五)做好维修记录

维修记录是数字放映机后续维修的重要依据,虽然数字放映机发生故障具有一定突发性和偶尔想,但故障发生却也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维修记录的目的,就是探寻故障规律,以便于后续维修。很多工作都是频繁发生在某一处故障点,所以通过分析维修记录就能够找出这个故障频发的故障点,定期维护或故障发生时就可以重点检查这些故障点,就可以及时进行有效修理。并且维修记录,更能够起到约束和监督维修人员的作用,避免一些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维修时应付了事。维修记录可记录设备的故障原因、维修过程、维修人等内容,如果维修不当时,便可通过维修记录快速找到负责人[5]。

结束语:数字放映机故障,将直接影响正常放映,若放映机出现故障,应及时对故障点进行判断,做好定期维护和预防工作,消除故障隐患,避免造成大故障,只有做好预防才能降低设备故障几率。

参考文献

[1]王佳玉.农村流动放映条件下数字电影广告运营支撑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2,13(11):119-124.

[2]汪苏泷.略论新时期临沧市农村数字电影事业发展问题[J].浙江电子商务学院,2011,11(14):132-135.

[3]李明珠.浅谈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技术服务革新[J].江苏职业技术学院,2012,13(04):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