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11

地下水的优势篇1

关键词:中原主产区肉牛产业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219-02

StudyontheComparativeadvantageoftheBeefCattleindustryofZhongyuanDistrict

CaoGuanggiang

(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8China)

abstract:Centralplainsastheimportantareasofthebeefindustry,Beefproductionaccountedfor1/3ofChina.butinrecentyears,beefproductiondeclineintheyieldsofthemainChina.theauthoranalysisthecomparativeadvantageofthebeefindustryinCentralplainsofChinabycomparativeadvantagemethod,analysisthedevelopmentofthebeefcattleindustryintheCentralplainsarea,providesthereferencefortherelevantdepartments.

Keyword:CentralproducionRegion;Beefindustry;Conparativeadvantage

中原主产区作为中国起步较早的肉牛产业区,牛肉产出占中国总产出的30%以上,自1979年以来,中原地区依靠当地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大量的作物秸秆资源开始发展畜牧养殖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肉牛产业中占重要地位。而随着近些年来,农牧业所具有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开始显现,仅仅依靠人工以及资源投入的肉牛也已经很难进一步实现产量增加,自2000年以来中原地区牛肉产量开始出现大幅减少,幅度超过20%。在牛肉需求逐渐增加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的改变中原主产区现存肉牛产业状况,成为现在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

文章使用综合比较优势系数法,确定中原主产区比较优势现状,为政府部门在主产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提供参考依据。

1中原主产区肉牛产业比较优势分析

1.1研究方法

1.1.1效率优势系数

效率优势系数通过测算中国肉牛主产区的肉牛单产水平与该地区主要牲畜的比值和高一地区同一比值的比率[2]。从资源内涵生产力来对反映肉牛产业的比较优势。计算指标如下:

eaiij=

式中:

eaiij为某一地区肉牛饲养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牲畜的均头质量;api为i主要牲畜均头质量;apj为全国j种牲畜的均头质量;ap为全国主要牲畜的均头质量。

eaiij>1,表明i区j种牲畜的饲养具有效率优势;eaiij

1.1.2规模优势系数

通过地区肉牛生产的规模化以及专业化程度,再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养殖制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对地区规模比较优势进行测算[3]。规模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Saiij=

其中:

Saiij为某一地区牲畜饲养的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牲畜的饲养头数;GSi为i区主要牲畜的饲养头数;GSj为全国j种牲畜的饲养头数;GS为全国主要牲畜的饲养头数。

Saiij>1,表明i区j种牲畜的饲养具有规模优势;Saiij

1.1.3综合优势系数

从效率比较优势和由市场、资源以及养殖制度决定的规模效率两方面,综合衡量中原地区的综合优势系数[4]。其公式如下:

其中:

aaiij>1,表明肉牛主产区牛肉的生产相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具有综合优势;aaiij

1.2选取样本及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选取2007―2011年中原主产区中具有代表性的牛肉主产省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安徽省的肉牛饲养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肉牛的均头质量用牛肉产量和肉牛出栏数相比获得,肉牛的饲养头数通过当年出栏数与年末存栏减去年初存栏之和获得。对于区域内主要牲畜的选取,主要选取具有相似饲养特征的牲畜,猪、牛、羊作为研究对象,且对各种牲畜根据自然体重以及饲料消耗量进行折合,统一成为牛单位,即1个猪单位折合为0.3个牛单位,1个羊单位折合为0.1个牛单位[5]。

1.3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比较优势的测算方法,本文对中原主产区肉牛产业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对省域级别和区域级别的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同时对各研究客体的比较优势水平进行动态分析。

从肉牛养殖的效率优势系数来看,如图1所示,中原主产区eai指数大于1,中原主产区在肉牛养殖的单产水平具有比较优势。

2007―2011年间,河北省效率优势明显,始终处于四省首位,且明显高于中原主产区总体效率优势水平;山东省呈倒V型走势,2011年为1.178,相比中原主产区eai为1.174,差距甚微;河南省2008年eai达到最高,为1.208,之后处于缓慢下降之中。安徽省在2007―2011年间eai处于缓慢的上升趋势,但是整体来说eai始终低于1,不具有效率优势。整体来看,河北,山东,河南和中原主产区效率优势明显,均高于中原主产区的整体优势系数,能够对提高中原主产区效率优势起到贡献作用。

从肉牛养殖的规模优势系数来看,如图2所示,2007―2011年中原主产区的规模优势系数均大于1,中原主产区在肉牛养殖的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

2007―2011年间,河北省Sai指数呈V型走势,2009年之后逐渐提高,2010年超过河南居于四省首位,2011为1.266;山东省Sai指数处于波动阶段,2009年之后,Sai开始上升并超过中原主产区区域规模优势;河南省Sai指数呈倒V型走势,2008年达到最高,之后逐渐被河北和山东超越;安徽省Sai

从肉牛养殖的综合优势系数来看,如图3所示,2007―2011年中原主产区的综合比较优势系数均大于1,中原主产区在肉牛养殖的规模上具有综合比较优势。

2007―2011年间,河北省aai指数波动明显,2010年达到最高为1.284,并且超过河南,居于四省首位;山东省aai系数整体处于上升阶段,2008年超过中原产区,2011年达到最高,为1.217;河南省综合优势系数处于下降阶段,在2011年达到最低,为1.208。安徽省优势指数低于1,不具有综合优势。整体来看,河北、山东、河南aai指数均高于中原主产区。

2结论

研究表明,中原主产区在肉牛养殖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11年规模比较优势系数为1.174,效率比较优势系数为1.157,综合比较优势系数为1.165,不论是从肉牛养殖的单产水平还是养殖规模方面,在全国范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从主产区各牛肉主产省来分析,河北,山东,河南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对于整个区域比较优势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徽省在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两方面均低于整体水平,且低于1,不具有效率、规模和综合比较优势。

中原主产区比较优势的提高主要依靠主产省对主产区肉牛养殖的贡献水平,从规模优势系数来看,河北省贡献明显,远高于区域优势水平,山东省和河南省规模优势近年来处于下降阶段,贡献率逐渐降低,安徽省则明显低于区域水平;从效率优势系数来看,河北省和山东省效率比较优势系数今年逐渐提高,对区域贡献水平逐渐增加,河南省则处于逐渐下降阶段,安徽省虽逐年提高优势水平,但仍远低于平均水平。从综合比较优势系数来看,河北,山东和河南综合比较优势逐年提高,对整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水平的提高贡献明显。

参考文献

[1]翟桂玉.山东省肉牛产业发展的走向与加快发展的建议[J].科学致富向导,2011(9):5.

[2]姜会明.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畜牧业杂志,2007(增刊):10-13.

[3]张海清.中国棉花产区比较优势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地下水的优势篇2

摘要:

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会影响油藏注水开发的效果,如何判别与预测优势渗流通道成为研究重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开发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预测优势通道的方法,认为开发流体势场包括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流体在油藏内部分布的差异,决定了油藏内部流体势能大小的差异。将蚁群算法理论引入到油藏开发中,提出了以流体势场为基础的蚁群算法模型。在东河1油田进行运用,在建立油藏流体势模型的基础上,对过井流体势剖面进行了蚁群算法模拟。在模拟初期,受层内流体势分布差异性影响,不同韵律小层内部高浓度信息素的分布存在差异,即优势通道分布存在差异。在模拟后期,受层间流体势分布差异性影响,高浓度信息素主要集中在Ciii2-2、3-1和3-2小层,即在这些小层中优势通道较发育,运用动态资料进行验证,效果较好。

关键词:

优势渗流通道;流体势;油藏开发;蚁群算法

油藏优势渗流通道指由于地质及开发原因,导致油藏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发育的相对低阻渗流通道,它严重影响了油藏的开发效果与效益(李阳等,2005)。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与储层非均质性、裂缝的发育及开采措施密切相关。前人对优势渗流通道的判别与预测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姜汉桥,2013;钟大康等,2007;窦之林等,2001;严科等,2007;孟凡顺等,2007;孙明等,2009),主要可概括为从地质特征及动态资料来进行判别,例如示踪剂及吸水剖面分析、采油井含水率及采液能力分析、注水井注水量分析等。地质方法主要分析油藏中储层非均质性差异对优势渗流通道发育的控制,侧重于从成因角度分析其特征;示踪剂及吸水剖面分析效果较好,是判别优势通道发育的最直接技术与方法,但此方法局限于资料少,对于非均质油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注采数据动态分析是应用较多的方法,但受合注合采、产量劈分方法影响,分析结果存在一定不准确性。而优势渗流通道发育严重影响油藏开发效率,本文提出了在建立开发流体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蚁群算法引入到油藏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中。流体势理论最早由Hubbert(1940,1953)提出,将流体势定义为单位质量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随后众多学者对流体势理论进行研究,在油气勘探领域应用较多(englandetal.,1987;查明等,1996;刘震等,2000;庞雄奇等,2007)。势场理论在油气开发领域也研究较多,如压力场、速度场等,但考虑因素更具体,并未强调“流体势”的概念。蚁群算法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最优路径的行为,是通过释放信息素浓度来寻找最优路径,由marcoDorigo等(1992)首次提出,近年来在石油勘探领域进行了初步应用,主要应用于断层及裂缝解释中(严哲等,2011),其他方面少见应用。油藏内流体流动与蚂蚁寻找路径存在相似性,油藏内流体势场分布不均,流体由高势区流向低势区,存在多条指向低势区的运移路径,具有规律性、随机性及最优性的特征,最终形成由高势区指向低势区的优势运移路径,故可利用蚁群算法来预测优势通道发育。本文在建立开发流体势理论公式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流体势分布模型,因流体势计算中纳入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采液量、注水量、井底流动压力等参数,克服了单一参数判别优势通道的局限性,如储层孔渗数据影响界面能分布,采液、注水及井底压力数据影响压能的分布。并将流体势数学模型作为蚁群算法模拟的原始数据,应用蚁群算法对典型剖面进行模拟,从而模拟计算优势渗流通道的分布。

1油藏开发流体势理论

1.1油藏开发流体势定义及地质意义

流体势理论在石油勘探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但在油藏开发中应用较少。油藏在投入开发之后,油藏内部的流体受到的应力场发生变化,流体所具有的流体势能类型也相应发生改变。流体在已开发油藏中受到重力、浮力、压力、惯性力、毛细管力等作用力。油藏中的流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使流体具有位能,位能与流体本身的质量及流体在油藏三维空间内的位置有关,流体运移过程中位置变化会引起流能变化,油藏内部各点流体高程存在差异,使其位能存在差异。开发油藏中的流体受到压力的作用,压力包括油藏静压力及油藏注水开发压力,流体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压能,油藏内各点压力存在差异,因而压能存在差异。质量使流体产生惯性力,当流体开始流动时,就会形成动能,动能是各种作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油藏内部各点流体受到的作用力不同,使动能存在差异。油藏中的流体受到毛细管力的作用,两种合力产生的能量称为界面能,界面能的大小与孔喉半径及润湿性有关。油藏内部储层存在着各种非均质性特征,使油藏内部流体的界面能存在差异,界面能分布的差异影响了油藏中流体的流动。综上所述,油藏开发过程中流体势能主要包括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油藏开发流体势(体积势)的理论公式可以表示为:ϕ=ρg(-z)+ρ∫0pdpρ(p)+12ρv2+2σcosθr(1)式中:Φ为流体势能,J/m3;ρ为流体密度,kg/m³;g为重力加速度,m/s2;z为海拔深度,m;p为油藏压力,pa;v为流体渗流速度,m/s;σ为界面张力,mn/m;θ为润湿角,(°);r为储层孔喉半径,μm。

1.2油藏开发流体势控制下流体运动规律

势能是控制各种物体运动的决定因素,物体总是由势能高的地方向势能低的地方运动,物体运动的本质即为物体的势能大小的差异,通过势能的差异,物体开始运动,最终达到新的平衡。流体势是控制地下流体流动的本质因素,地下流体的流体势由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组成,同一油藏中不同位置的流体,由于海拔高度、压力及储层质量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流体的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存在差异,在油藏三维空间内形成流体势的分布场,此流体势场存在势能大小的差异,流体势能大小的差异控制了油藏中流体的运动,使流体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动。

1.3油藏不同开发阶段流体势理论模型

油藏在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内部的压力场、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开发流体势的理论公式存在差异。以中高渗油藏为例,分析了油藏在不同开发阶段,开发流体势理论模型的差异性。

1.3.1油藏原始状态理论模型

在中高渗油藏未开发之前,油藏中的流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流体的动能及界面能较小,几乎可忽略不计,此时油藏内部流体势大小相等,计算模型可简化为:ϕ=ρg(-z)+pS(2)式中:ps为油层静止压力,pa。

1.3.2油藏天然能量开采阶段理论模型

油藏投入开发后,一般采用天然能量驱的方式进行开采,油藏中流体势的大小取决于油藏内部重力场、压力场、速度场及孔隙结构的分布特征,中高渗油藏渗流过程中遵循达西渗流定律,产量Q可表示为公式(3),采油井附近的压力场分布呈较规则的同心圆形状分布,形成“漏斗状”的压力场,地层中某点压力可表示为公式(4)(葛家理等,2001),将公式联合求解可得公式(5),则采油井附近天然能量开采阶段流体势理论模型可表示为公式(6):Q=kapS-pobrj(3)pf=ps-ps-poblnRrwlnRrj(4)pf=ps-QμB2πkhlnRrj(5)ϕ=ρg(-z)+ρ∑j=1m(ps-QjμB2πkjhjlnRrj)+ρv22+2σcosθr(6)式中:pf为地层中某点压力,pa;pob为油井井底流动压力;rw为井筒半径,m;Q为油井产液量,m3/s;μ为地层原油的黏度,pa•s;B为地层流体体积系数,无量纲;π为圆周率常量,无量纲;K为地层渗透率,10-3μm2;h为油层厚度,m;R为油井供给半径,m;rj为研究点与井筒轴距离,m;m,j为采油井的数量与序号。

1.3.3油藏注水开采早期理论模型

油藏进入注水开发阶段后,油藏内部流体势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压力场的变化。注水压力影响了油藏内部流体势场的分布,油藏内部压力场受到注水井压力场及采油井压力场分布的共同影响,注水井附近某点地层压力可表示为公式(7)(姚君波等,2012),则注水开发初期流体势理论模型可表示为公式(8):pf=pwb-1.842QwμBKhlnrirw(7)ϕ=ρg(-z)+ρ[ps+∑i=1n(pwbi-1.842QwiμBKihilnrirwi)ùûú-∑j=1m(QjμB2πkjhjlnRrj)+ρv22+2σcosθr(8)式中:pwb为水井井底流压,pa;Qw为注水井注水量,m3/s;n,i为注水井的数量与序号。

1.3.4油藏注水开采中后期理论模型

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与储层流体相互接触,此时储层界面张力、孔喉半径及流体密度会发生变化,且油藏综合含水率较高,将此开发阶段界定为油藏注水开采中后期。此时,流体势场也相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储层的润湿性、界面张力、物性及原油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开发中后期界面能的分布起着影响,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流体势理论模型表示如下:ϕ=ρg(-z)+(ρ+Δρ)[ps+∑i=1n(pwbi-1.842QiμBKihilnrirwi)-∑j=1mQjμB2πkjhjlnRrj1]+(ρ+Δρ)v22+2σ1cosθ1r+Δr(9)式中:Δρ为流体密度变化,kg/m3;σ1为油藏开发后期界面张力,mn/m;θ1为油藏开发后期润湿角,(°);Δr为储层孔喉半径变化,μm。

2基于开发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预测优势渗流通道的基本原理

2.1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蚁群算法是一种源自自然现象的算法,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蚂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会向环境释放一种信息素的物质,蚂蚁能够感知这种信息素,信息素在检束范围内对蚂蚁选择路径起到指导作用,蚂蚁的运动倾向于信息素强度高的地区。通过信息素吸引其他蚂蚁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大量蚂蚁通过的路径上信息素会快速上升,而之后的蚂蚁也有更大可能沿着这条路径继续移动,随着这种效果不断累加,一条优势路径就可以形成。在单位时间内出发的蚂蚁数量是相同的,一定时间内沿着最短路径到达食物的蚂蚁是最多的,该路线上留下的信息素也是最多的,而沿着较长路径到达食物的蚂蚁较少,留下的信息素也相对较少,之后的蚂蚁越来越可能会选取较短路线,从而形成一条最优化路径(marcoDorigoetal.,1992)。

2.2蚁群算法预测优势渗流通道的基本原理

流体势是油藏中决定流体流动的关键因素,油藏中流体在流动时由高势区流向低势区。油藏在投入开发后,存在多条指向低势区的运移路径,流体通过多条路径流向低势区,但随着油藏开采时间的推移,流体会沿着流体势下降较快的运移通道运动,流体的运移会优先沿着这个通道运移,即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针对开发油藏中流体运移的特点,将其与蚁群算法进行了类比分析,相似性表现为以下几点。油藏中流体势的分布决定了流体运移,对于具体处于某一开发阶段的油藏,可选择相适用的理论模型计算流体势场分布,再通过算法实现比较不同的流体势值,使流体向流体势值减小的方向流动,油藏中任意流体在流体势影响下,对周围流体势场分布做出直观选取,优先选择低势路径。在蚁群算法中,蚂蚁自发的由信息素浓度低的地方向信息素浓度高的地方运动,通过信息素浓度的检索自发形成具有极富规律的路径,蚂蚁与流体在路径选取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油藏开发中流体在初期会选择多条路径流向低势区,最初路径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只要满足由高势区指向低势区即可。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单位体积油气在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下,仅对局部储层中流体势分布进行分析,优先选择低势路径,不同位置油气选择路径不一,具有一定随机性。单一蚂蚁在运动过程中,仅对自身周围所处的局部信息素产生作用,在遵循由信息素浓度低向浓度高的地方运动规则下,不同蚂蚁的运动路线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样在运动初期会形成多条不同的运动路径,与油藏中流体运移初期多条路径的选择很相似。随着油藏开采时间的推移,流体自发选择一条势降变化较快的路径运移,势降较快的路径形成受流体势控制,在地质上表现为受压能场、界面能场、动能场、位能场控制。油藏内部优势路径发育取决于流体势场大小分布及势场变化程度,与路径长短无关,在流体势降较快的路径中,流体运移阻力小且速度较快,单位时间内通过流体数量较多。在蚁群算法中,每只蚂蚁在行进过程中都会在行进路径上留下信息素,这些信息素会成为指引其他蚂蚁的有效元素。在最初的行进过程中,优势路径还没有形成,因此会形成多条行进路径,随着最短路径形成之后,越来越多的蚂蚁就会选择沿着优势通道行进,因此在优势通道上的信息素就会越来越多,而其他通道上的信息素就会很快的衰减并逐渐被废弃掉,此后的蚂蚁则都会沿着这条优势路径进行运移。蚁群算法中蚂蚁寻找最短路线并最终沿着最短路线行进的过程与油藏开发中优势通道的形成非常相似,但油藏内部流体是以辐射状的流线在三维空间内运动,因此在某一方向的二维剖面上优势通道的形成与蚂蚁寻找最短路线行为具有可对比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油藏中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与蚁群优势路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及相似性。基于以上原理,将蚁群算法引入到开发油藏优势渗流通道的预测中,建立油藏流体势模型,将流体势转化为信息素,在运移过程中,以下式概率运移,直到到达初始信息素最低值,并重复以上步骤。利用上述算法,研发了相应的基于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模拟软件。τ=1Φ(10)pij(t)=[τ]ij(t)α[η]ij(t)β∑l∈allowedk[τ]ij(t)α[η]ij(t)β,J∈allowedk(11)pij(t)=0,J∉allowedk(12)其中,pij(t)为油气在某一时间点从相邻2个网格发生运移的概率;α为信息素启发因子,反应在路径上积累的信息素的重要程度,代表多次运移之间的联系;β为期望启发式因子,表示检索周围启发信息的能见度;τij(t)为某一时刻是某一网格上的信息素;ηij(t)为启发函数;allowedk为继续运移可能空间。

3东河1油田优势渗流通道预测

3.1东河1油田概况

东河1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段的东河塘背斜构造带上,油藏顶面构造形态为受北界逆断层控制的、北东-南西走向不对称短轴背斜,油藏面积约6.2km2,为一个典型的块状底水油藏,研究目的层为石炭系CⅢ油组东河砂岩段,为一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具有储层厚度大、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东河1油田石炭系油藏于1990年进行投产,经历了天然能量开采阶段及注水开采阶段,截止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达到33.8%,综合含水率达72.8%。目前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含水上升,层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注水见效差、递减速度快,注水优势通道分布规律不清,导致无效低效注水增加,油藏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3.2油藏流体势模型的建立

针对建立的中高渗油藏开发流体势理论,研发了一套中高渗油藏开发流体势计算软件FluidpotentialSimulation,可分别计算油藏原始状态、天然能量开采阶段、注水开发初期及注水开发中后期流体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首先建立东河1油田CⅢ油藏的地层网格模型,利用FpS软件对地层网格模型进行读取,输入油藏主要基本参数及开发动态参数,主要包括油藏深度、地层原油粘度及密度、地层流体体积系数、井筒半径、油藏静压力、界面张力及润湿角、产油量、产液量、注水量、井底流动压力等,如表1所示。根据流体势理论计算模型,对流体势分布进行了计算,表2所示为DH1-5-9、DH1-6-6在不同层位深度点所计算的流体势数值,动能数值非常小,几乎可忽略不计,开发流体势主要受到压能、界面能、位能的影响。

3.3基于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预测优势渗流通道

选取了两个过井流体势剖面进行蚂蚁算法模拟,利用蚁群算法模拟软件将其导入,针对东河1油田CⅢ油组东河砂岩段,选取了DH1-H9~DH1-6-6~DH1-5-9、DH1-7-6~DH1-H18~DH1-6-6两条过井剖面a、B进行了模拟(图1a,b)。对剖面a模拟过程了分析(图1c),在模拟初期,注入水沿着不同的小层进行运移,由于东河砂岩不同小层垂向上表现出明显的韵律性特征,注入水在模拟过程中,首先在不同的小层内部形成相对的优势运移通道。在流体势分布差异的控制下,在模拟初期,不同小层内部优势通道的发育情况存在区别。Ciii3-1小层表现为典型的正韵律特征,小层内部渗透率级差较大,使层内流体势数值差异大,在蚂蚁算法模拟下,高信息素物质迅速向下部运移,在小层下部形成优势运移通道;Ciii5-1小层表现为典型的级差较大的反韵律特征,小层内部流体势分布存在差异,高信息素物质缓慢向下部运移,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特征与正韵律小层存在着差异,流体势分布的差异使优势渗流通道的分布靠近小层上部。东河砂岩段垂向非均质性较强,不同小层之间物性特征差异比较大,如CⅢ3砂组、CⅢ2砂组、CⅢ1砂组水平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67.33×10-3μm2、88.14×10-3μm2、15.61×10-3μm2,造成不同小层之间界面能及流体势数值差较大,随着模拟时间的增加,模拟软件不断的释放蚂蚁,注入水不断的注入,在不同小层之间流体势及信息素差异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些优势运移通道,即蚂蚁体运移方向在保持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原则下,运移路径不断向信息素高的地方靠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小层之间信息素的分布存在差异,信息素很高的通道分别集中在2-2,3-1和3-2小层,说明在这些小层中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图1e)。除了以上井剖面,本文还选取了剖面B来进行模拟,以便说明优势渗流通道在不同位置的发育情况(图1b)。模拟结果与上条剖面相似,高信息素通道分别集中在2-2,3-1和3-2小层,说明在这些小层中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图1d,f)。

3.4基于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模拟可靠性评价

优势通道形成后,注水井的注入动态和生产井的生产动态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李科星等,2007),根据生产动态资料对研究区优势通道进行评价:

(1)从吸水剖面监测结果看,个别小层相对吸水量明显高于其它层,表明该小层中可能形成了优势通道。DH1-7-6于1997年7月射孔3-2、4、5-1、5-2、5-3、6、7小层(其中6、7小层为稠油层),2004年堵孔并射孔1-2、1-3、2-1、2-2、3-1小层,并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2年及2006年进行吸水剖面测试。由本井吸水剖面可见,射孔厚度仅占总射孔厚度的14.83%的3-2相对吸水量在36.8%~64.7%之间(图2a,b,c),吸水量占据主导地位,且吸水量呈逐年变大的趋势,2004年重新射孔后2-2、3-1小层相对吸水量占比90%以上(图2d),表明在注水开发过程中2-2、3-1、3-2小层内部逐渐形成了优势通道。

(2)对东河1油田7个井组进行了示踪剂测试,对DH1-7-6井组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注入井DH1-7-6在2007年9月注入示踪剂S35,射开层位为1-2、1-3、2-1、2-2小层,监测井DH1-6-6在相应层段均有射孔对应,DH1-6-6井在示踪剂测试后第87天监测到示踪剂存在,平均见效速度为4.72m/d,见效时间短,见效速度较快,示踪剂产出的浓度峰值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达到最大值,然后又急剧下降,峰值持续的时间较短,说明此注采方向上优势通道非常发育。综合此两口井的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认为DH1-7-6井组中,DH1-6-6井主要受效层段为2-2小层,也是主要的优势通道发育层位。

(3)吸水指数是注水井在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反映注水井注水能力的大小。注水井吸水指数升高,即日注水量不变,井底压力下降,说明注水井形成了优势通道。注水井DH1-4-7注水曲线中吸水指数在2000年至2001年间骤升,而对应的日注量曲线基本不变、略有下降,压力曲线明显下降,符合优势通道的动态表现特征,推断该井在此期间形成了优势通道。

(4)含水率是研究优势通道形成的关键动态因素之一,形成优势通道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含水率的异常变化。采油井DH1-5-6井,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采油井含水率逐渐升高且居高不下,日产水量不断增高,说明注入水正逐渐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基于动静态资料的优势渗流通道评价结果表明,东河1油田层间矛盾较突出,部分高渗层中已形成优势通道,导致注水效率大为降低,本区优势通道在2-2、3-1、3-2小层最为发育,基于蚂蚁算法的模拟结果表明优势通道发育在2-2、3-1和3-2小层,总体上符合度较好。

4结论

(1)分析了油藏开发阶段流体受力作用,提出开发阶段流体势场包括位能、压能、动能及界面能,分析了不同流体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油藏不同开发阶段流体势场定量理论模型。

(2)将蚁群算法原理引入到油藏开发中,对比了蚂蚁运移优势路径与油藏流体优势运移通道的相似性,发现两者在运移路径选择上存在着规律性、随机性及最优性,提出了基于开发流体势场的蚁群算法来预测油藏开发阶段优势渗流通道的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算法模型。

(3)将新方法应用于东河1油田优势通道的预测中,建立东河1油田东河砂岩段的流体势模型,对两个典型的过井流体势剖面进行了蚁群算法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优势通道在小层内部及小层之间均发育,受到小层内部流体势差异控制,高浓度信息素主要分布在正韵律小层下部,而分布于反韵律小层中部及下部;受到层间流体势差异控制,在模拟后期,高浓度信息素主要分布在Ciii2-2、3-1和3-2小层,表明Ciii2-2、3-1和3-2小层发育优势通道。应用生产动态资料对研究区优势通道进行识别,总体上符合度较好。

参考文献:

窦之林,曾流芳,张志海,等.2001.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8(1):75-77.

葛家理,宁正福,刘月田,等.2001.现代油藏渗流力学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56-78.

姜汉桥.2013.特高含水期油田的优势渗流通道预警及差异化调整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5):114-119.

李阳,王端平,刘建民.2005.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32(3):91-96.刘震,金博,韩军,等.2000.

准噶尔盆地东部流体势场演化对油气运聚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7(4):59-63.李科星,蒲万芬,赵军,等.2007.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识别综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9(5):42-44.孟凡顺,孙铁军,朱炎,等.2007.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砂岩储层大孔道方法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3):463-468.

庞雄奇,李丕龙,张善文,等.2007.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8(5):641-652.

孙明,李治平.2009.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优势渗流通道识别与描述技术[J].新疆石油天然气,5(1):51-56.

严科,杨少春.2007.单层剩余油的算法及应用[J].高校地质学报,13(1):112-116.

严哲,顾汉明,蔡成国,等.2011.利用方向约束蚁群算法识别断层[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46(4):614-620.

姚君波,袁立,王长浩,等.2012.井间地层压力分布预测方法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12(30):7854-7863.

查明,陈发景,张一伟.1996.压实盆地流体势场与油气运聚关系——以东营凹陷为例[J].现代地质,10(1):106-108.

地下水的优势篇3

【关键字】经济,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1 研究背景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在“十五”期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各地区在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也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作为“十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应该说,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和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发展思路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各地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所确定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有很大的相似性。分析各省市的“九五”计划,可以发现:有22个省市将汽车产业定为支柱产业,有24个省市将电子产业定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机械化工定为支柱产业。在“十五”发展规划中,虽然这一现象有所改观,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如:绝大多数省市(无论是否具备相应的产业发展条件)都将电子信息、医药等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十五”期间地区发展或者培育的重点产业。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度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

造成地区间产业同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是从地区的比较优势出发,而是按照所谓的“高关联度、从而带动作用大”、“收入弹性高、从而未来增长潜力大”、“技术水平高”、“高附加值”等原则以及一切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来确定地区的主导产业。殊不知,用这些“理想产业”标准确定的产业或行业未必能在所有地区都获得地区禀赋的支持,而不能获得禀赋支撑的所谓“主导产业”不仅给区域发展造成损失,同时也为国内区域发展的分工与协调发展设置了障碍。这方面的教训是比较多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未发展起来(这些产业在资源的获得方面往往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而一些没有被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反而在不经意中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各地区真实的主导产业,即使不是全部,也应当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当然,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能说明其目前的发展状况,为了继续保持优势,必须提高其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一点又与下面讨论的竞争优势有关。

2 总体分析框架: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2.1 决定产业竞争能力的因素

产业自我淘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与产业竞争力的内生更替密切相关,而产业竞争力是由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和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则与产业技术水平及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因此,一个地区在选取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时,其发展战略目标应当是“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有目的地退出和放弃那些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把发挥比较优势与提高竞争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立足本地区的现实区情,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分工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依据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

附图

图1

按照上述理论框架,研究的思路可以概括为:首先确定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到底有哪些,然后对这些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考察其竞争优势,为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一些依据。

2.2 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识别方法

国外关于国际及区际比较优势的研究课题,重点在于验证贸易理论和对贸易格局、分工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则是通过国际市场呈现的贸易结构数据直接对优势产业进行判断。在市场条件下,厂商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根据各行业在不同区位的利润水平状况进行生产区位的配置与调整,地区优势产业正是庞大的厂商群体选择和竞争的结果。既定行业厂商的区位选择和既定区位厂商的行业选择,在地区间形成的具体产业活动的密度差异,也就是构成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赋予各个地区与其禀赋条件高度相关的、能够占有区外市场的优势产业。

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政府的计划也强调生产力布局要遵循“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没有市场提供的合理的价格信号和区位成本信号,各地区的优势只能通过价格信号以外的途径进行“识别”,使得各个产业的区位优势以及各个区域的优势产业都难以得到合理的认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虽然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开始形成,但由于产品和生产资料计划价格还相当普遍地存在,严重地扭曲着各地区的产品价格体系和各地区的区位成本信号。因此,虽然中央政府一再要求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地区优势”,为了本地区的利益,依然出现各地区对“价高利大”产品生产的追逐,各地区纷纷把区域优势定位在“产业关联度高、从而带动作用大”、“收入弹性高、从而未来增长潜力大”以及一切被国家确定为主导、支柱、重点发展的产业上。由此形成种种“热点”产业的大规模重复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迅速深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大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1)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价格人为扭曲的现象已基本消除;

(2)各个地区的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要素)报酬差异,大致反映了各地区要素边际贡献差异和供求关系差异,已经能够基本反映不同地区的真实区位成本;

(3)市场参与主体中由于非国有部门成分的迅速成长,国有企业部门的相对萎缩,使得整个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理性化;

(4)外国直接投资的介入、非国有投资者的壮大以及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投资的减少,使得我国竞争性资本投资的空间配置大多由市场完成。

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在具体产品市场份额争夺中,只有具备特定“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才有可能为特定“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发展提供廉价要素组合的条件,才能提供特别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而只有那些能够凭借有利条件获得利润的厂商才能扩大其市场份额。因此,在大多数产品领域,对于既定的区域来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占有同行业更大市场份额的产业就是该地区所拥有的优势产业。这种较大份额既反映着市场对具体地区、具体产品的需求程度,同时意味着市场对具体地区具体产业(或产品)的认可程度。谁也没有理由拒绝和否认市场对地区优势的鉴别与判定。作为地区优势的识别者,不能撇开市场选择的结果,试图在厂商群体的选择之外,更“科学”地从各地资源禀赋或其他条件中找到有别于这个结果的“真实优势”所在。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应该从市场竞争格局中识别和判断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粗略地说,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区某种产业的市场份额来判定该产业是否是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然而,由于区域规模的差异较大,直接进行市场占有率的比较会低估幅员较小区域的优势,因此应根据相对份额来判断区域比较优势。“区位商”正是反映一个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的较好的指标。其定义如下:附图

其中,i—表示第i个地区;j—表示第j个行业;l[,ij]—表示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lq[,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区位商。

区位商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总产出中的份额与整个j行业占全国经济产出的份额之比。其含义是:

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除满足本地区需求之外,还可以对外提品,有对外扩张的能力,意味着i地区在j行业上具有优势地位;

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不能满足本地区的需求,需要由区外调入;

当lq[,ij]=1时,意味着i地区的j行业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地区需求。

2.3 产业竞争优势的衡量

从本质上说,区域的比较优势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是指到目前为止区域在这些优势行业占有比其他区域更高的相对份额。这种优势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则还取决于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区域或企业基本的竞争优势有两种:一是低成本,二是差异化。低成本优势是指区域或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地进行设计、生产与营销同样产品的能力,价位一样时低成本将带来超额回报。差异化是指企业具备较其竞争对手在产品质量、特点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向顾客提供独特和优越价值的能力。当企业成本与对手相近时,差异化能给企业带来高价格,进而创造高盈利。两种竞争优势都能为企业带来较竞争对手更高的生产力。

那么,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波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这里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就企业而言,增加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将有助于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资金和人力,从事直接同企业经营活动和生存相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特别是以新产品开发为主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区域中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该产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2000年全国r&d清查的资料,从产业的科技经费及r&d投入水平、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各地区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进行分析。选取的指标有以下五个:

(1)科技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2)r&d投入与工业增加值比例。

(3)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4)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5)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如果套用衡量比较优势时所使用的“区位商”的概念,这里我们测度竞争优势时实际上计算了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科技区位商”,其目的主要是考察各地区经济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是否也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3 东北地区比较优势行业及其竞争优势分析

东北三省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发展的步伐已经大大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为了加快东北的发展,党中央作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为与西部大开发同等重要的战略举措。这里我们利用上述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来分析东北三省在工业领域里到底还有哪些优势行业,这些优势行业是否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及继续发展的潜力。

3.1 辽宁

3.1.1 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识别。表1是1996~2000年辽宁省工业行业的区位商的变动状态。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辽宁省优势工业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表1 1996~2000年辽宁工业比较优势行业的区位商及科技区位商1996年2000年优势扩张科技区2000年占全

区位商区位商或萎缩位商省工业增加

值比重(%)

石油和天然

气开采业1.8281.670-2.51015.47

橡胶制品业0.8151.115+1.0411.02

黑色金属冶

炼及压延加2.4922.182-1.34411.89

工业

有色金属冶

炼及压延加1.1681.003-0.7512.16

工业

专用设备制1.1091.007-0.6382.38

造业

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0.8151.030+1.0915.72

(1)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占的比重较低,从增加值看,只占该省全部工业的40%左右。这一比例与其他省市相比是比较低的,甚至低于一些西部省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辽宁工业在全国具有的比较优势不多。

(2)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大多集中在一些资源依赖型行业。在占全省工业增加值40%的比较优势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9.5%,其余比较优势行业只占10%。

(3)在部分装备制造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只具有微弱的比较优势(两行业的区位商只略微大于1),且占本省工业的比重不到1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市场的表现来看,原来在人们印象中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优势的辽宁已经优势不再。

(4)从区位商变动的结果看,大部分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区位商呈下降趋势。

3.1.2 从“科技区位商”看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辽宁具有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指标以及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的科技区位商见表1第4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在6个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

技术创新水平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有四个: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四个行业不仅具有比较优势,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从科技区位商的数值可以看到,其中橡胶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有微弱优势。

技术创新水平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有两个: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若用技术创新指数来衡量,这两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分别只有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75.1%和63.8%。这两个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令人担忧。

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仅有6个,且其中还真正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看来辽宁这一老工业基地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

3.2 吉林

3.2.1 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识别。从区位商判断,2000年吉林的比较优势工业行业有7个: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既有依赖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有一些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从区位商的变化可以看到,吉林省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1)到2000年,虽然比较优势行业仅有7个(只比辽宁多1个),但是比较优势行业占本省的比重比较高(达到63%,远远高于辽宁省的水平)。这说明,从规模看,吉林工业的比较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2)大部分比较优势行业的优势呈现扩张之势。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两个行业的区位商下降外,其余行业的区位商均呈上升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九五”以来,吉林工业总体的比较优势在上升。

(3)部分行业在全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00年的区位商达到5.117,且占吉林工业的比重达到28.16%,这是吉林工业的首要支柱行业。医药制造业的区位商也达到2.72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7.19%。

3.2.2 从“科技区位商”看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表2中列出的吉林省具有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指标以及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的技术创新指数看,在吉林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中:

表2 1996~2000年吉林工业比较优势行业的区位商及科技区位商1996年2000年优势扩张科技区2000年占全

区位商区位商或萎缩位商省工业增加

值比重(%)

石油和天然

气开采业1.4120.936-1.2818.59

食品加工业1.0011.150+0.2283.99

食品制造业1.0901.475+0.9922.55

木材加工及

竹藤棕草制1.9912.106+0.6801.38

品业

化学原料及

化学制品制1.7441.666-0.5389.81

造业

医药制造业2.6182.726+1.1247.19

化学纤维制

造业0.5481.074+2.6381.32

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4.5475.117+0.45228.16

技术创新水平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有两个:医药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两个行业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有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水平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有六个,其中食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只有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22.8%,在吉林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只相当于全国该行业平均水平的53.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吉林首屈一指的支柱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到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该行业中,吉林的三个科技投入指标(科技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r&d投入与工业增加值比例、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引起注意。

3.3 黑龙江

3.3.1 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识别。从表3可以看到,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一直是黑龙江的比较优势产业,而且黑龙江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行业也只有这三个资源依赖型行业,其他的重化工业及加工工业在全国并无优势。

三个具有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8%,如果单从此数据看,似乎黑龙江的工业比较优势很明显。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也将日趋减弱。从表3所列数据不难看出,这三个行业1996~2000年区位商的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这预示着黑龙江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危机。

表3 1996~2000年黑龙江工业比较优势行业的区位商及科技区位商1996年2000年优势扩张科技区200年占全

区位商区位商或萎缩位商省工业增加

值比重(%)

煤炭采选业1.4061.049-0.4372.56

石油和天然8.2127.276-0.76967.39

气开采业

石油加工及2.5461.781-0.6445.88

炼焦业

3.3.2 从“科技区位商”看比较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从三个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看,由于行业的比较优势呈萎缩状态,这三个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科技投入水平也较低,尤其是科技财力投入的水平与全国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资源依赖型行业进一步扩张的余地已经不大,对黑龙江而言,培育新的优势行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刻不容缓。

4 关于振兴东北的一点思考

通过对东北三省比较优势工业行业的识别以及对各比较优势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优势工业行业的一些特点:

三省在一些自然资源依赖型行业均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这些优势行业的发展余地已经不大。从前面我们对三地区资源型行业区位商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的区位商都呈下降趋势。

许多人认为,东北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确实,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以行政计划的力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而东北三省就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别是一些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主要建立在东三省。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东三省靠计划形成的优势逐渐消失,现在东三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已经不明显。真正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只有吉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而且其技术创新水平偏低的状况若不解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它的持续发展能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迎来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较多,从总体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地下水的优势篇4

【关键词】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区域比较优势主要通过区际比较来实现。本文主要选择产量、规模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这三个能够代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比较优势指数,对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在2009―2010年间五大粮食作物,即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进行比较优势分析。

一、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ieldComparativeadvantage)

产量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一定区域内粮食作物的产出率,根据该指数的大小来判断这一区域内某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aij=[Yij/Yi]/[Yj/Y]

其中,aij=i地区j种作物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Yij=i地区j种作物的粮食产量,Yi=i地区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Yj=全国j种作物的产量,Y=全国j种作物的播种面积。

如果aij1,表明i地区j种粮食作物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产量比较优势,并且a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

根据表1中2009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辽宁、吉林、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四川和河北这八省的稻谷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些省份的稻谷生产率较高;其他五省的指数也接近1,充分说明其稻谷生产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根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山东、内蒙古、辽宁、湖北、黑龙江、河南、吉林、江苏、四川和河北这十个省份的稻谷指数均大于1,而其他三个省份的指数也接近1,与2009年相比,稻谷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增加了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充分说明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稻谷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表1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辽宁、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和河北这六省的小麦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说明这些地区的小麦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率,并且小麦生产比较稳定;而江西、湖南等地的小麦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地方小麦的生产率较低。

根据表1中2009年的数据显示,内蒙古、吉林、河南、江苏、山东、湖南这六省的玉米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些地方的玉米具有产量比较优势,而其他几个省份玉米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在0.79以上,表明这几个粮食主产区中,玉米的生产率比较稳定,且都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玉米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有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山东、湖南六省,与2009年相比,吉林省的玉米产量比较优势指数有所增加,江苏省的有所下降,但是都相差不大,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表1中2009―2010年数据显示,辽宁、吉林、河南、江苏、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北这十个省份的大豆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些地方的大豆生产率较高,而内蒙古、黑龙江和安徽三省的大豆产量比较优势指数也都在0.78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表1中2009年数据显示,辽宁、河南、江苏、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和四川这八个省份的薯类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大于1,表明这些地区的薯类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高,其他几个省份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均在0.69以上,说明这些省份的薯类的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江苏、江西、山东、湖南、四川、河北这十个省份的薯类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其中吉林和山东尤为突出。与2009年相比较,薯类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增加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说明这两个省的薯类生产率有所提高,湖北省虽然指数小于1,但是指数是0.998,基本接近于1,说明湖北省的薯类生产率相对稳定。

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leComparative

advantage)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外延角度来反映一个地区某种粮食生产规模及专业化程度的,生产规模是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规模越大,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也就越大,最终表现为该地区该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计算公式为:

Bij=[Sij/Si]/[Sj/S]

其中,Bij=i地区j种粮食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ij=i地区j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Si=i地区粮食作物的总播种面积,Sj=全国j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S=全国粮食作物的总播种面积。

如果Bij1,表明i地区j种粮食作物的规模、专业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规模比较优势,并且Bij值越大,规模优势越明显,专业化程度越高。

根据表2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共有六省稻谷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六个省份的稻谷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尤其是江西和湖南两省;而内蒙古、山东、河北这三个省份的指数都小于0.1,可以说明这些地区稻谷的生产规模处于劣势。

根据表2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小麦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有河南、江苏、河北、山东、安徽、湖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这六省的小麦生产处于优势,产量比较大,尤其是河北、山东两省,但是湖南、辽宁、江西、吉林的小麦规模指数都小于0.1,说明这四个省份的小麦生产量少,处于劣势。

根据表2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玉米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包括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河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这七省的玉米种植规模具有比较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吉林和辽宁两省,而江西省的玉米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小于0.1,表明江西省的小麦规模处于严重的劣势地位。

根据表2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大豆的规模比较优势中,大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吉林四省,其中黑龙江省的大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2009年高达4.173,2010年高达3.996,表明黑龙江的大豆种植规模在全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根据表2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薯类种植上具有规模比较优势的省份依次为:四川、内蒙古两省,表明这两省在薯类作物的种植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余各地的薯类规模比较优势均不明显。

三、综合比较优势指数(RelativeComprehensiveComparativeadvantage)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主要采用产量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来表示。单产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不能综合反映科技、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Cij=■

其中,Cij=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ij=产量比较优势指数,Bij=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如果Cij1,表明i地区j种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并且Cij值越大,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

根据表3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稻谷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为: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四川、安徽六省,表明这些地方在综合了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之后,在种植稻谷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具有比较优势,而其他省份的稻谷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表明这些地区在种植稻谷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不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表3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为: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五省,表明这些地方在小麦种植方面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而吉林、江西两省的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1,表明这两个省份最不具有小麦综合比较优势。

根据表3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玉米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为:吉林、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黑龙江七省,表明这些地区具有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其他省份的玉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不具有玉米的综合比较优势。

根据表3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大豆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为: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吉林四省,表明这些省份具有大豆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其中黑龙江省份的大豆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高,表明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对我国大豆的供给贡献最大。

根据表3中2009―2010年的数据显示,薯类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的省份依次为:四川、内蒙古两省,说明这两个省份的薯类种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余下省份中山东、湖南两省的薯类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接近于1,说明这两省的薯类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下水的优势篇5

关键词:后发优势;发展经济学;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

一、引言

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在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技术创新、城市化程度、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很突出,为此西部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其所拥有的后发优势来达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本文从新常态角度出发,指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切实把握现行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合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找到使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的动力机制与途径,使其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并缩小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这个现实的问题。

二、后发优势的内涵

1.后发优势的定义

后发优势理论主要研究落后国家如何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或地区与后进国家或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能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表现为一种势能优势。

2.后发优势的特征

后发优势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后发优势的相对性。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客观会存在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象,同样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也会造成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客观存在;(2)替代性。由于缺乏工业化的先天条件,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创造性地寻求相应的替代物,以达到相应的工业化结果。(3)风险小、成本低。后发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并引进其设备、资金等,从而使得后发国家或地区学习的成本低,风险成本小;(4)后发优势实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是一种可以使得后发国家或地区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优势,而将这种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需要后发国家或地区具备一定的能力。

三、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

1.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动力机制

我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发挥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外生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东部对西部地区的压迫动力和市场动力;二是内生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发展意愿的动力以及西部地区政府主导的动力。

(1)外生的动力机制

①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压迫动力

根据行政区划,我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有新疆、、青海、云南、贵州等西部边缘省份,东部的发达地区则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省份,东部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GDp的增速都远大于西部。差距的存在不可避免对西部地区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西部地区有意愿去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以缩小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②市场动力

市场的供求关系、企业间的竞争等都会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抑制或者促进的作用。然而相比于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而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还偏低,这就意味着在西部地区市场动力机制还很不完善,需要依靠政府做好规划和引导,转变观念,要让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西部地区的发展融入到整个国内经济发展的链条中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破除各种障碍和壁垒,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好区域不平衡问题,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追赶。

(2)内生的动力机制

①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自身发展意愿动力

面对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会产生经济发展停滞的现实状态,必然会引起西部地区的民众要求进行工业化或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以致于形成一种全社会的压力。区域间发展的差距越大,这种压力意识也就越大,这种压力一方面源于相对落后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发达地区的经验刺激和歧视的结果。

②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主导的动力

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政府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有效组成部分。同样的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后发优势的良好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必不可少。

2.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实现路径

现实发展中,不仅在技术演进和制度变迁中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维以及行动等方方面面统一也存在着“路径依赖”。特备是针对西部发展滞后的地区,“路径依赖”的现象更加突出和明显,同时这也是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的目标,可以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使西部地区引入的先进制度来替代本地区落后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少走许多弯,实现快速发展。要实现西部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变革创新的后发优势。相比与劳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制度因素是最根本的,有效的制度体制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制度变革。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学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等,加大对西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改革力度,认真学习和效仿先进的制度和成功经验。首先学习发达地区在市场建设、管理以及组织和开发等方面的现成经验;其次西部欠发达地区还要吸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失误的教训;再次,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入手,在模仿学习的同时敢于创新和突破。

(2)人力资源集聚的后发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的聚集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然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收入水平低以及用人政策的缺陷,以致使得大量的本地人才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西部发展滞后,人员流失也是一大原因。为此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从个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完善西部地区的政策法律体系,在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使用奖励、流动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其次,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这一比较优势,将劳动力资源与先进的高新技术相结合,提升劳动力密集型的素质水平,增强西部地区劳动力的竞争力;再次,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集聚优势,加大培养力度,增加教育投入,提高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3)技术引进的后发优势。这是指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西部欠发达地区可以直接通过引进和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用于其它经济活动,更快地发展经济。除模仿创新之外,一个重要的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就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技术的前沿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另外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先进的技术使得西部地区当地的企业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加上企业之间的纵向和横向价值链的关系,使得先进技术得以影响更大范围的企业,人员的流动会把自己所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到更广阔的领域。

(4)资本引进的后发优势。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引进必然会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资本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是指西部欠发达地区自身所拥有的资本的集聚,然而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西部落后的面貌依然没有改观,势必要考虑从外部来获得资本的集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资本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并通过先发区域的资本转移、FDi(国际直接投资)等渠道获得。首先,政府应鼓励外来资本到西部地区投资,为此需要政府建立相应优惠的政策法规并提供其他方面的便利来吸引外部资本,其次,完善西部地区的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在西部地区引进技术的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就带来了外部资本,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不可避免带来了资本的集聚。

(5)结构优化的后发优势。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通过产业间比例变化、传统产业退出、新兴产业成长、产业内部分化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西部地区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西部地区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地区急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极大地改善资源配置状况,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东部地区现在也面临实现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的新的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但这并不是东部地区独有的,这种机遇同样也提供给了西部欠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2,03:15-20.

[2]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05:16-22.

[3]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351-357.

[4]孙来斌,李敏.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04:134-138.

[5]刘春,丁栋虹.西部开发之“后发优势”、“扩散-涓滴”效应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03,03:38-40.

[6]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03:989-1004.

[7]郭丽.后发区域的后发优势及其实现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08,11:58-59.

[8]石奇.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地下水的优势篇6

一、审题注重语言分析,把握关键词语

例1:请同学简述泛珠三角区域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的突出区域优势。

要想准确地回答本题,审题时首先要注意对泛珠江三角洲的“泛”字的理解。“泛”是指既包括珠江三角洲还包括周围省区,所以既要答出珠三角的区位优势还要答出周围省区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题中要求的是和其他区域相比的突出区域优势,强调的“突出”二字,也就是本区的优势,所以,我们答题时,本区和其他区域共有的优势就不能答。通过这种剖析我们就很清楚答题的角度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1.紧邻港澳、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开拓国际市场。2.最早实施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优势。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中1、2两点是珠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第三点是周围省区的独特优势。

例2:欧洲所在的大陆有“矮小半岛大陆”之称,简述你对“半岛大陆”的理解并说明“矮小的半岛大陆”对该洲气候的影响。

“半岛大陆”实质是大陆,即亚欧大陆,“半岛”则应理解为三面环海,一面与陆地相连,即深入到海洋中的陆地。所以,此题“半岛大陆”的理解即是深入到大西洋的亚欧大陆。“矮小的半岛大陆”可以这样理解:“矮”即地势低,“小”即面积小,“半岛”即三面环海,海洋特征明显,这样对该洲气候的影响就很好回答了。依据该洲地处西风带,地势低,利于海洋水汽深入,面积小,三面环海,气候海洋特征明显,所以,形成了面积较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注重概念理解,准确把握信息,抓住答题要点

例3:分析珠江能较好地实施了流域水能梯级开发的自然原因及该河流下游地区咸潮形成的原因。

一般我们的答题角度都是:(1)地势落差大;(2)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因此,回答此题的第一小问就很简单了。第二小问是分析咸潮的成因,须先理解咸潮的概念,“咸”字说明原来是“淡”的,“潮”则是海水的运动形式,所以,咸潮即指海水(咸)倒灌河水(淡)。出现倒灌现象,必然是河水位低于海水位,理解了这些就能很好掌握咸潮形成的原因了。(1)气候干旱少雨会导致江河水位下降;(2)无序采沙,河床下切严重会导致江河水位下降;(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导致江河流量减少;(4)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这样,再出现有关咸潮的问题我们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掌握区域特征,提高答题有效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性明显,各区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提到东北则应想到其优势是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劣势是纬度高、热量不足。提到华北则应想到优势是发达的科技和交通,而不足是旱涝、盐碱、风沙。提到西北则想到的劣势是身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水资源缺乏是其主要自然特征。

例4:简述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首先要掌握回答自然环境特征问题,要考虑的角度应该是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要素,之后结合已经掌握的西北区域特征,答题时就不会丢要点及出现语言叙述不准的现象了。标准答案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多内流河、内流湖,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四、找准答题角度,掌握答题技巧

例5:读下表,描述a、B两城市该时期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地下水的优势篇7

关键词:持拍隔网对抗项群;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134-03

我们从历届奥运会成绩发现,我国的优势项目主要有乒乓球、体操、跳水、举重、羽毛球、射击和女子柔道七项。经过观察发现羽毛球和乒乓球均属于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而同一项群中作为潜优势项目的网球也获得过奥运女子双打金牌,这说明持拍隔网对抗项群项目是我国体育项目的中坚力量,对我国体育项目的整体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在新形势下巩固和提升本项群中的优势项目,并利用其成功经验发展潜优势项目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试图进一步研究隔网项群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 对我国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理性分析

1.1 高度认识我国隔网项群中优势项目在奥运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和突出作用中国优势竞技项目,是指在国际重大竞技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有利条件的运动项目。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的优势项目在奥运会上多次取得优胜,具有项目整体优势,并在后续的奥运会比赛中处于竞技有利位置的竞技体育项目。而此项群中的潜优势项目也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获得过很好的成绩,并在后续的奥运会比赛中有望实现突破的竞技体育项目。我国隔网项群中乒乓球、羽毛球两个项目的运动员在近第26-29届连续四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26枚,占127枚金牌总数的20.5%,是构成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总体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1.2 准确把握我国隔网项群中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科学界定事关重点项目布局和优先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根据近四届奥运会我国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项目金牌分布来看,乒乓球获得了除28届奥运会男子单打金牌外的该项目所有金牌,毫无疑问为我国奥运项目中的绝对优势力量,且走势较为平稳,可继续保持。同样是隔网项群中的羽毛球也连续四届获得金牌,并在第27届奥运会上有所突破,由上届的一枚金牌提升到三枚金牌,占该项目总金牌数的60%,该项目至今在世界各级别比赛中亦占有明显的优势,上升势头也较为强劲,由此可见,乒乓球,羽毛球不仅我国奥运会中的优势项目,还是我国隔网项群中的优势项目。近年来,网球项目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女子运动员,他们在世界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尤其是李婷和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双打冠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成为隔网项群中的一个潜优势项目,且上升空间较大。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借鉴我国隔网项群中的乒乓球、羽毛球成功的经验与办法,对我国本项群中潜优势项目的竞技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影响我国隔网项群优势与潜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我国隔网项群内部可持续发展模型的建立 本研究根据我国竞技运动以及隔网项群项目的本身特点,运用因子分析法,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教练员、运动员(专家组成情况见表2)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影响中国隔网对抗类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诸多个因素,通过归纳和分类,我们分为3个层面:1)社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2)训练方面:竞技优势、制胜规律、社会化、科研水平等因素;3)人员方面: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因素。

“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将可持续发展从“数量、质量、时间”这三个维度上有机地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表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满追求,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本质特征。根据上述体系的建立可知:我国隔网项群的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是在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持续度(时间维)上的和谐统一。据此,本研究以“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在发展度(数量维)、协调度(质量维)、持续度(时间维)上的和谐统一”为概念模型,建立了我国隔网对抗项群运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

2.2 社会因子对隔网项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2.1 政治 政治对体育的影响是间接的,它是通过对体育的政策导向来实现的。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崛起和长盛不衰,一直以来与党中央领导的极大关怀和鼓励是分不开的。1965年主席对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批示,、、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中国乒乓球队的接见和讲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乒乓健儿,成为他们成长进步的精神力量。

2.2.2 经济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上有所优势,必须有经济基础作为保证,持拍隔网类项群对于用具的要求都比较高,尤其是网球总是被称为“贵族运动”,这反映出不仅场地、器材需要经济的投入,而且训练费、出国参加比赛的费用都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

2.2.3 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攻防意识。美国和欧洲国家崇尚个性,使他们形成粗狂、勇猛、善于挑战和竞争的特点。打法极具侵略性和压迫性。当然,这也是持拍隔网对抗类运动所应该具备的,而不具备优势的我国运动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就不具备这种主动进攻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被动防守、害怕失误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文化中“不争”有一定的关系。

2.3 训练因子对隔网项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3.1 竞技优势的核心要素层 1)技能方面潜力的异同点。当前网、羽、乒三个主要项目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世界各强队近来在技、战术上都没有重大的发展,也没有什么有影响的创新,处在一个相对停滞的发展阶段。从我国情况分析,羽、乒三项虽然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都出现危机。乒乓球已受到很大冲击;羽毛球的优势也不如前一段。原因之一也是出于在技能方面没有突破。我国的网球水平差距较大,在技能方面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还谈不上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由于水平低,发展潜力较大。

2)在体能方面潜力的异同点。隔网项群属技能主导类,总体看来,对体能的要求不如对技能要求高,但由于比赛日趋频繁,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故对体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运动员与世界强队相比,体能不占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更快的提高和争得更好的成绩。

3)心理和智能方面发展潜力的异同点。网、羽、乒等世界水平较高的项目,强队多,水平接近,比赛争夺加剧,对心理素质和智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国运动员智力基础不厚,也影响心理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不占优势,有必要也有潜力迅速提高。

2.3.2 把握制胜因素发展变化 中国隔网项群中的优势项目的指导方针为“快、狠、准、变、全”,它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的训练与竞赛实践,并作为“制胜法宝”和“准则”经常出现在各类相关文章和著作之中。然而,这样一条法宝级的“准则”并未保证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的长盛不衰,它们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过运动成绩下降的现象。起伏不定的现实,不得不引发对“制胜法宝”的反思。我们队这一规律要发展变化的认真解读,而且必须各项目本身特点,细致的分析其规律,创新其规律内容,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是潜优势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可持续的发展。

2.3.3 社会化程度对隔网项目的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走的基本上是一条投入较高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即仅注重竞技体育总体的“产出量”,很少计算投人量仅注重数量的增加,很少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少注重和考虑到传统竞技体育体制的运行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作为隔网项群中的优势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拓宽了该项目体育经费的来源,它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对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作为潜优势项目中的网球,获得的赞助较少,渠道亦不宽泛,对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3.4 科研水平对隔网项目的发展 当前,在各个运动项目已达到了相当高水平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科技的许多成果不断地向竞技体育渗透,并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充分认识并身体力行的今天,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竞技优势地位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坚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2.4 人员因子对隔网项群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4.1 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人才“外流”,潜优势项目缺乏高水平人材有关数据统计表明,近几年来我国隔网项群中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人才外流趋势较为严重。但是,应该说,高水平运动人才“外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不利影响。在人才外流的同时,持拍隔网对抗项群潜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由于体制的变化及经费、人才来源等问题困扰,本世纪以来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现状不尽人意,具体表现为各类体校萎缩,业余训练出现滑坡,加之由于金牌和成绩的压力,一些体育行政部门和管理机构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出成绩,不愿意将精力和资金放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或者假报年龄,以大打小或者为了经济效益,不注重科学选材或者自己不搞青少年梯队建设,导致人才不济现象的发生。

2.4.2 教练员水平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的影响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到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运动成绩的取得是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提高的。我国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的特点是技战术水平的比拼,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取决于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教练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在教练员素质的诸多因素中,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教练员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知识结构老化严重、教练员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严重、“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和教练员学历结构层次偏低等,如何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所以解决教练员水平问题刻不容缓。

3 我国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潜优势项目发展能力建设 根据中国竞技水平的发展现状,中国隔网对抗潜优势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突破”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和有限的财力,继续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我国的优势和潜优势项目,使重点项目布局发挥最佳效益,同时要注意宏观上的调控,结合各地情况合理布局,设置项目。“全面发展”是在潜优势隔网项目的重点突出的情况下实施的,必须有一到两项成绩比较突出的项目,带动整体项目水平的发展,由点带面。

3.2 潜优势项目管理体系能力建设

3.2.1 社会发展度与国家支持统一化 在重点保证我们优势项目发展的同时,对项群中有夺取金牌可能的潜优势项目在人、财、物力各方面也给予充分的保证与大力支持,是这些优势项目能够在人力资源的有机结、物流的开发与利用、财力的投放和保证、科研先行理念与科技强势介入等方面进行有效运作,为在未来奥运会夺取金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撑。

3.2.2 多渠道筹集资金,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由政府部门的单一投入很难解决竞技项目本身的资金问题,尤其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上。因此,如何解决目前现存状态下的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状况,拓宽资金来源途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拨款仍然是当前我国后备人才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在一定时期内,各级政府应继续增加对持拍隔网对抗类项群中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投人的比重,做到专款专用,不得私自把经费挪作它用。另一方面,增加自身造血机能。通过开发体育无形资产、争取社会赞助、与企业或机构合办运动队、合作培养后备人才,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就要讲投入与产出,树立效益和效率观念,对有一定群众基础地区,继续实有偿流动和有偿开发,形成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建立国家、企业、个人等多元开发的体制。

3.3 潜优势项目竞赛体系能力建设

3.3.1 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以技战术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对项目制胜规律的认识

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实现持拍隔网对抗项群优势项目及潜优势项目腾飞的重要支柱。认识项目制胜规律是提高训练成效和比赛成绩的关键。把技战术创新作为项目发展的灵魂则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备战今后的奥运过程中,必须继续强化“三从一大”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并不断深化对项目制胜规律的认识,大胆进行技战术创新,引领世界潮头,提高对训练和参赛的驾驭和操作能力,以确保我国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和潜优势项目的突破率。

3.3.2 完善训练管理体制,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讲,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其人力资源是优势项目竞争的关键资源。而优势项目的管理一方面需要通过教练员和运动员积极将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在优势项目的训练和竞赛中转化为集体智慧,形成默契;另一方面需要对集体智慧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实施有效的管理,为优势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服务。

3.4 充分发挥传统项目的优势。加强群众基础建设

地下水的优势篇8

关键词:陆地棉;铃-叶系统;干物质重;杂种优势

中图分类号:S562.0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4-0766-05

HeterosisofDrymatterofBoll-LeafSysteminDifferentDevelopmentStagesofUplandCotton(GossypiumhirsutumL.)

mowang-cheng,tanGFei-yu

(Collegeofagronomy/KeyLaboratoryofCropphysiology,ecologyandGeneticBreeding,ministryofeducation/KeylaboratoryofCropphysiology,ecologyandGeneticBreedingofJiangxiprovince,Jiangxiagricultural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hina)

abstract:thirstyF1combinationsweremadefrom6varieties(lines)varyinginbollcharactersaccordingtocompletediallelcrossingdesign.theheterosisofdrymatterweightofcomponentsofboll-leafsystem(seedcotton,bollshell,subtendingleafofboll)indifferentbolldevelopmentstageswasevaluatedusingadditive-dominancegeneticmodel.thecorrelationsamongthemwereinvestigated.theresultsshowedthatbollweightexpressedverysignificantandpositiveF1heterosisovermid-parentbasedonpopulationmean(Hmp)inmostboll-developmentstages,whichdecreasedalongwiththedevelopmentalcourseofcottonboll.BollweightexhibitedverysignificantandpositiveF1heterosisoverbetterparentbasedonpopulationmean(HBp)at10dafterflowering(DaF),hereafterdecreasedtotheminimumatcottonbollopening.BollshellweightmainlygavenegativeF1HBpthroughoutthebolldevelopment,andstatisticallyverysignificantandpositiveF1Hmpheterosisexcept17DaF.thereexistedthemaximumHmpandHBpforthedryweightofthesubtendingleafofcottonbollat45DaFwiththeaveragevalueof8.64%,6.54%respectively,andtheratiosofthecrossesshowingpositiveF1HmpandHBptototalcrosseswere100%and86.67%respectively.VarylowornegativeF1heterosiswasfoundforthedryweightofthesubtendingleafofcottonbollattheotherboll-developmentstages.theF1HBpofbollshellweightat17DaF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atofbollweightat45,52DaFat0.05/0.01level.theF1HBpofthedryweightofsubtendingleafat17DaFshowedpositiveandsignificantassociationswiththatofbollweightat17,24,31DaFat0.05/0.01level.theseresultssuggestedthatthebollweightatbollopeningwereinfluencedbythedevelopmentconditionofthesubtendingleafofcottonbollandbollshellat17DaF.

Keywords:GossypiumhirsutumL.;boll-leafsystem;drymatterweight;heterosis

铃重是构成棉花产量的基本因子,提高铃重是棉花增产的重要途径。棉铃发育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对位果枝叶,因此棉铃与其对位果枝叶构成了一个基本的“库源”单位[1,2],又称之为铃-叶系统[3]。在该系统中,铃壳具有比较特殊的作用,在棉铃发育的早期,主要作为库接受对位果枝叶输送的光合产物,而在后期,则转变为供应纤维和种子发育所需养分的源。研究发现在对位果枝叶上喷施外源活性物质,保持果枝叶适宜的含氮量等有利于提高叶源活性的措施也有助于对位棉铃增重[3-5]。铃重的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正向优势[6-9]。因此通过杂种优势利用来提高铃重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过去对铃重的遗传研究均是利用其最终的表型值来进行[6-12],然而,数量性状的基因表达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因此铃重杂种优势的表达会受到棉铃开花时间、着生部位等影响[13]。同样,铃重的杂种优势表现也会受到棉铃发育时间长短(铃龄)的影响而表现出差异,但目前尚缺乏此类报道。由于对位果枝叶和铃壳与单铃子棉在养分制造与分配上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研究不同发育时期铃-叶系统各组分(对位果枝叶、铃壳、子棉)干物质重的杂种优势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三者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将为棉铃发育的调控提供方法与思路,使铃重的杂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棉花高产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6个棉铃性状(铃重、子指、铃壳率)具有较大差异的陆地棉品种(系),分别是mm-2、金星4号、aX、a201、a105、2870。mm-2系美国高强纤维品系,金星4号引自西南大学,其余材料系自育。2008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30个杂交组合。

1.2大田试验设计

2009年将6个亲本和30个F1种植在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园内。4月14日播种,5月16日移栽,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单行畦,行长10.00m,行距1.00m,株距0.45m,土壤肥力中上等,常规栽培管理。于7月15~19日,挂牌标记第7、8层果枝内围果节(第1、2果节)的当日白花,每小区分别于花后10、17、24、31、38、45、52d、取8~10个生长发育一致的棉铃,同时取下各棉铃的对位果枝叶,冷藏保鲜带回室内,将棉铃分成铃壳和子棉,连同对位果枝叶105℃杀青15min后,再经50℃烘干至恒重,分别称取干物重,统计出各发育时期的单铃重、铃壳重及其对位果枝叶的单叶重。

1.3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以小区平均值为单位进行,根据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分析亲本、F12个世代对位果枝叶重、铃重、铃壳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数据。利用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算法(minQUe)无偏地估算不同发育时期3个性状的各项方差分量。采用调整的无偏预测法(aUp),估算杂种F1的基因型值、群体平均优势、超亲优势。采用Jackkife重复抽样技术估算各项估计值与预测值的标准误,并用t测验对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杂种优势计算公式:杂种F1群体平均优势Hmp=(F1-mp)/u×100%

杂种F1群体超亲优势HBp=(F1-Bp)/u×100%

F1为杂种F1表型值,mp为双亲平均值,Bp为优亲值,u为双列杂交的所有亲本与组合的算术平均值[13]。上述运算和分析采用朱军教授开发的QGaStation统计分析软件完成。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杂种优势表现

2.1.1单铃重的杂种优势表现除铃龄17、31和52d外,其他时期单铃重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向平均优势,且随着棉铃发育进程的推进,平均优势呈减弱趋势(表1)。单铃重的超亲优势仅在铃龄10和52d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其变化趋势与群体平均优势类似,铃龄10d时最大(16.3%**),铃龄52d时最小(-4.39%*)。除铃龄17d外,超亲优势组合率随着棉铃发育而呈下降趋势。表明应该加强棉铃发育早期的栽培管理,以高效利用棉铃前期较强的杂种优势,将有助于提高棉铃最终的铃重。

2.1.2铃壳重的杂种优势表现除铃龄17d外,其他时期铃壳重的群体平均优势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2)。棉铃体积增大期(开花至铃龄24d)优势较大,内部充实期(铃龄24~52d)优势相对较小,体积增大期正是铃壳大量积累营养物质的时期,促进该时期杂交种铃壳干物质积累能力较强的优势对于提高单铃重是有利的。铃壳重的超亲优势仅在铃龄17、31、38d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在棉铃发育过程中基本以负向优势为主,利用好铃壳发育后期的负向超亲优势,促进铃壳贮藏物质向棉子和纤维的转运将有助于单铃子棉增重。

2.1.3对位果枝叶重的杂种优势表现由表3可知,除铃龄45d外,对位果枝叶重的群体平均优势微弱或为0。超亲优势均为负值,且在铃龄10、17、24d时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棉花杂交种果枝叶向外输出养分的能力较强。令人感兴趣的是,在铃龄45d时,对位果枝叶重表现出较强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8.64%**、6.54%,优势组合率分别达到100.00%、86.67%.表明该时期果枝叶积累同化物的优势达到最大。由于铃龄45d临近棉铃成熟吐絮,果枝叶中的贮藏物质也将向棉铃转运,因此应充分发挥此时果枝叶积累同化物较强的优势,为之后养分向棉铃的转运奠定基础。

2.2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2.2.1不同发育时期单铃重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由表4可知,铃龄10d与45d单铃重的平均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与52d的超亲优势呈显著负相关。铃龄17d与铃龄24、31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铃龄24d与31d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铃龄38d与45d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52d的平均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铃龄45d与52d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铃龄31d与38d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相关系数外,其他处于对角线位置的相关系数在同列同类相关系数中最大,表明相邻发育时期单铃重优势的相关性较高。

2.2.2不同发育时期铃壳重与单铃重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由表5可知,铃壳重铃龄10d与单铃重铃龄10d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铃壳重铃龄17d与单铃重铃龄45、52d的超亲优势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促进铃龄17d铃壳重超亲优势的发挥,将有利于提高铃龄45和52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铃龄31d铃壳重与铃龄38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呈显著负相关,铃壳重铃龄52d与单铃重铃龄52d的平均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保持铃壳重铃龄52d较高的平均优势,可以同时获得较强的单铃重平均优势。

2.2.3不同发育时期对位果枝叶重与单铃重F1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由表6可知,铃龄17d对位果枝叶重与铃龄17、24和31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高效利用铃龄17d对位果枝叶重的超亲优势,对于提高铃龄17、24和31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有利。铃龄38d对位果枝叶重与铃龄38、45、52d单铃重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呈负相关,其中与铃龄38d单铃重的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与铃龄45d单铃重的平均优势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抑制铃龄38d对位果枝叶重杂种优势的发挥,将有助于提高铃龄38d单铃重杂种优势的表现。

3结论与讨论

以往的研究均是根据单铃重的最终表型值来估算其杂种优势的大小。但在棉铃的发育过程中,受基因表达时空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铃重的杂种优势表现往往是波动的。同样,在水稻不同发育阶段,谷粒重[14]、单茎茎鞘干物质重[15]、单茎叶干物质重[16]、地上部干物质重[17]、茎蘖数[18]的优势表现也有较大的差异。研究棉铃不同发育时期单铃重的杂种优势表达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最终提高单铃重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单铃重存在极显著的正平均优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6-9]。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单铃重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均总体呈下降趋势,铃龄10d时平均优势最大,铃龄24d次之,到成熟吐絮时(铃龄52d)降到最低。棉铃发育早期超亲优势以正向为主,而后期转变为负向优势。单铃重发育过程中杂种优势的总体表现规律与水稻的单茎茎鞘干物质重[15]、单茎叶干物质重[16]、地上部干物质重[17]一致,但水稻茎蘖数是在生长的中期优势最强[18]。上述结果表明加强棉铃发育前期(开花至铃龄24d)的栽培管理,充分利用前期较强的杂种优势,将有助于提高单铃重。不同发育时期铃壳重的杂种优势(平均优势和超亲优势)表现的规律与单铃重基本类似。特别是棉铃发育中后期(铃龄31d后)铃壳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中铃龄31和38d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棉棉铃中后期铃壳积累的干物质向子棉转运的能力较强。多数时期对位果枝叶重的平均优势趋近0,超亲优势为负值,仅在铃龄45d时两者同时达到高峰,平均值分别为8.64%**、6.54%,优势组合率分别为100.00%、86.67%。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该时期较强的杂种优势增加对位果枝叶重,为棉铃成熟吐絮阶段叶片养分的大量转运奠定物质基础。

铃龄17d铃壳重与铃龄45、52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铃龄17d对位果枝叶重与铃龄17、24和31d单铃重的超亲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铃龄17d可能是影响后期单铃重杂种优势表现的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能提高该时期对位果枝叶重和铃壳重超亲优势的表现,或者说增加此时两者的干物质积累,有可能促进后期单铃重杂种优势的上升。

参考文献:

[1]BeneDiCtCR,KoHeLRJ.exportof14C-assimilatesincottonleaves[J].CropScience,1975,15:367-372.

[2]徐立华,李大庆,刘兴民,等.陆地棉棉铃发育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棉花学报,1994,6(4):253-255.

[3]孙红春,冯丽肖,谢志霞,等.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不同部位铃-叶系统生理特性及单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8):1638-1645.

[4]周桂生,陈德华,吴云康.施肥和化控对高产棉田叶源活性和棉铃发育的调节[J].棉花学报,2001,13(6):356-360.

[5]卞海云,陈兵林,周治国,等.低温条件下外源生理活性物质对棉铃发育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9):1785-1790.

[6]邢朝柱,靖深蓉,郭立平,等.转Bt基因棉杂种优势及性状配合力研究[J].棉花学报,2000,12(1):6-11.

[7]张正圣,李先碧,刘大军.陆地棉高强纤维品系和Bt基因抗虫棉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450-1455.

[8]YUanY,ZHanGt,GUow,etal.Heterosisandgeneactionofbollweightandlintpercentageinhighqualityfiberpropertyvarietiesinuplandcotton[J].actaagronomicaSinica,2002,28(2):196-202.

[9]李俊文,刘爱英,石玉真,等.转基因抗虫陆地棉与优质品系杂交单铃重、衣分的遗传及其F1杂种优势分析[J].棉花学报,2010,22(2):163-168.

[10]张桂寅,刘立峰,马峙英.转Bt基因抗虫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棉花学报,2001,13(5):264-267.

[11]刘芦苇,祝水金.转基因抗虫棉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杂种优势分析[J].棉花学报,2007,19(1):33-37.

[12]陈柏清,陈青,吴吉祥.陆地棉不同铃期和不同铃位单铃重杂种优势遗传研究[J].棉花学报.1998,10(4):199-204.

[13]朱军.遗传模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9-284.

[14]梁康迳,林文雄,陈志雄,等.不同环境下水稻谷粒重发育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相关性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2200-2204.

[15]梁康迳,林文雄,王雪仁,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茎鞘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J].作物学报,2003,29(2):274-279.

[16]梁康迳,林文雄,王雪仁,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单茎叶干物质重的发育遗传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2,17(4):204-209.

地下水的优势篇9

作者:苏云峰

“‘十一五’以来,广西农业发展迅速,成果辉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农业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农业优势产业跨越发展,粮食单产连创新高,糖料蔗、木薯、桑蚕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分别占全国60%、70%、30%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一见记者就自豪地说。

优势产业在优化布局中蓬勃发展

张明沛向记者介绍: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相对全国来说是稀缺资源。为此,广西农业厅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十一五”以来,全力推进优势农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形成了桂林、南宁、来宾市食用菌产业带,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主要糖料蔗产业带,桂东南、桂西、桂中木薯优势产业带,桂北、桂中柑橘产业带,左右江和桂东南香蕉产业带,桂南、桂东南荔枝产业带。糖料蔗、桑蚕、木薯、优质稻、香蕉、柑桔、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多个产业排全国前列。

在广西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066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546万亩,蔗糖产量由580万吨增加到722万吨;蚕茧总产已达21.4万吨,比2005年14.8万吨增长42%;水果总产841万吨,比2005年的571.6万吨增加45%以上;食用菌总产量已发展到76万吨,比2005年增长121.98%;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720万亩,市场供应充足,成为全国最大的冬菜生产基地,粮食单产连续4年增长,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供求基本平衡。

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上,张明沛向记者强调:广西明确提出把桑蚕打造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广西农业厅按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三高”发展思路,引进中国唯一的桑蚕院士向仲怀教授等19名科学家作为蚕业发展顾问。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先后建设宜州等18个蚕业示范基地县及宜州市孟山屯等10个示范村,形成了良好带动效应。“目前,广西桑园面积为2000年的6倍多,蚕茧产量增加了近6倍,茧丝加工企业数量增加近5倍。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桑枝加工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制成食品、保健用品,以及桑叶茶、果桑等项目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

早在“十一五”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广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把桑蚕、食用菌等11大优势产业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并明确把桑蚕等产业打造成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300多万户。谈及此,张明沛脸上充满了欣慰。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地下水的优势篇10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联系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02-04

一、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

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演进体现出来的。

大卫・李嘉图在发展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出发点。在李嘉图看来,比较优势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然而,这一理论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假定两个国家的两种可贸易产品的生产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给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供给;二是李嘉图是假设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的存在。由此可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一种静态分析。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导致了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把李嘉图的单要素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两要素的模型,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限定之下指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言之,在一个只有劳动和资本两要素的模型中,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个定理说明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利益。

但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假设条件仍然把其限定在静态分析的范围内。这也预示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两个阶段向三个方向来进行理论演绎。

第一个阶段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禀赋的变动上考察生产要素成本变动对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这方面有两个演进方向:

一是在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商品流动对要素流动的替代的分析和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的假定,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在H-o定理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指出,即使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其原因在于商品流动替代了要素流动对要素价格产生了影响。英国经济学家罗勃津斯基发现,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显然,要素禀赋的变化既来自一国资源配置变化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来自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上两个定理明确地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一条动态化发展路径。但是,对于比较优势如何动态演进并没有论述。

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二条演绎路径是在各国的要素丰裕度既定的条件下,把产品生产不同“生命周期”的要素密集度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1]。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当某种产品处于发明阶段时,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充足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当新产品的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转移到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随着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第三个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其重要性,而劳动力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在一国要素禀赋结构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要素组织管理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影响来考察产品差异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形成了比较优势的第三条演进路径。

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三条演进路径是在一国的要素丰裕度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条件下,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发展。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投资与竞争战略融合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要素推动阶段,国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第二个阶段为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愿望和投资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本和熟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阶段为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愿望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经过高新技术产业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第四个阶段为财富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一个国家和企业在过去积累的财富,在这个阶段,企业创新、竞争能力开始下降,产业竞争力衰退。显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构成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的第三条演进路径。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三条动态演进路径可以看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已把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因此,竞争优势理论实质上并未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仅用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解释国际竞争力都难免有失偏颇,都将会误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内部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差异

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三个演进方向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的完整发展链条。如果把第一个阶段称为动态比较优势阶段,把第二个阶段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阶段,这两个阶段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1.比较优势来源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组织管理的变化。比较优势源自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在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前提下,商品贸易替代了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如果假定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的作用或者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改变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和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转化。

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组织管理的变化。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一系列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投资和创新的要素条件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波特提出“钻石体系”模型来描述这种投资和创新环境所需要的要素条件及其与比较优势所需要素条件的区别。“钻石体系”包括四种主要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

按照波特的分析,为了形成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一般并不需要钻石体系的全部因素来配合。通常,低成本竞争优势仅仅需要具有足够丰裕的初级生产要素就能够形成。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来建立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取得成本上的优势是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常见来源。但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建立则需要钻石体系中的各种因素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比如,高层次人力资本、专业化的研究机构、优良的基础设施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上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以及激烈的同业竞争为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压力和刺激;最后,同样拥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保证了设备和原材料的质量。

通过其“钻石体系”模型,波特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此之后,波特将这一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理论。按照波特的逻辑,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其国民取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于该国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率水平。既然只有发展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高层次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就同样取决于该国的企业能否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了。这样,波特就将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是低成本的资源型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2]。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是以要素丰裕为前提的,来源于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他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原理遇到了挑战。比如,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回答不利的生产要素何以能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无法解释黄沙遍地的以色列为什么能成为高效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生产者。土地资源稀缺和自然资源稀缺的中国温州为何能率先步入市场经济的行列。再如,按照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原理,大量的国际贸易应当发生在具有资源差异的国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绝大多数贸易恰恰发生在条件相当的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产生大量的新产品、新工艺,在更高的层面形成新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和供给。因此,现在的国际竞争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低成本的资源型竞争优势,而是基于产品差异型竞争的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是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之所以被称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1)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成功的差异型竞争优势通常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因而代表更高的生产率水平;(2)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差异型竞争优势更难被竞争对手模仿从而更有可能在长期中保持下去;(3)政府和机会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影响钻石体系四种核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而达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同时,新的需求、新的技术出现等机会因素则为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世界著名的战略竞争专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往往以最新的技术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他断言,技术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完全淘汰传统生产要素,至少也可以相当程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具有弹性的自动化系统带来小量、多样而机动的生产方式,减少了许多产业生产中的劳动因素,创造和掌握新技术比低廉的工资更重要。故此,在20世纪80年代,制造商的生产线通常是往高工资而非低工资的地方移动。波特的结论是,比较优势原理所以能在18世纪、19世纪风行,是因为当时产业粗糙,是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原理在今天所以遇到了挑战,是因为产业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

3.比较优势的转换路径是由高层次优势向低层次优势转换,国家竞争优势的转换路径是由低层次优势向高层次优势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作为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特点是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化,而且这种动态变化是基于产品自身属性的,因此是内生的动态变化。论证了比较优势的转换路径是由高层次优势向低层次优势转换。

针对一系列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用他的著名的“钻石理论”给予新的解释。钻石理论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其中生产要素(指高层次生产要素)处于主导性地位。这四个因素分布于一个菱形图形的四角,恰如一枚钻石,故称“钻石理论”。波特认为高级生产要素是可以培养的,在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他指出,政府最传统也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其中包括拥有熟练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和基础设施等。一个国家要从生产要素中获得优势,现在拥有什么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套能够提升生产要素的机制,即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波特实际上告诉人们,一个是具有激励性的制度,对于高级生产要素的脱颖而出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机制,创新和培养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无疑,波特的理论解释了科技发达的国家经济何以发展的事实,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我们,极富启发意义。也就说,我们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生产要素,而且要注重高级生产要素。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从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此后再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例如高级生产要素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无疑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我们无疑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寻找与市场的契合和对接。即使是“粗糙”的产业,只要这些粗糙的产业依然为社会所需要,就证明其还有盈利空间。发达国家可能恰恰超越了这个阶段,没有这一方面的优势。优势永远是比较的,或者说是比较而言的,因而只有合适的经济结构才是有效的经济结构。只要我们具有这一方面的优势,只要这样的优势在国际比较中还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把它做得更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提升生产要素,还要有有效的竞争。因为,有效竞争是提升生产要素的杠杆,而一旦讲到有效竞争,平等进入就成为了关键。平等进入和有效竞争是迈克尔・波特考察了十个经济发达国家后得出的带有普遍性的政策建议。没有平等进入,就没有有效竞争。没有有效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魅力。对于中国而言,要特别关注非公有资本的平等进入。

4.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使得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是输入性比较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则是创造性的原发性比较优势。产品周期理论使得比较优势理论进入了动态化分析阶段。同时,在产品生产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的密集度不同,这对发展中国家确定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何种阶段参与国际分工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吸收美国、日本传递下来的产业,采取所谓“雁行结构”的方式进行发展,加上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被誊为“经济奇迹”。但是,发展中国家由此所获得的比较优势是输入性比较优势,这是值得发展中国家注意的。

波特通过其“钻石体系”模型,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按照波特的逻辑,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其国民取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于该国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率水平。既然只有发展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高层次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就同样取决于该国的企业能否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了。这样,波特就将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因此,国家竞争优势则是创造性的原发性比较优势。

三、几点结论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良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两者是一致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脱离比较优势去培育,但其形成过程漫长而成本高昂。如果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则可以大大加快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程。

2.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具有综合性。产业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的产业,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也能得益,但国际贸易利益份额将会越来越少,而且得到的是眼前的静态利益。因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比较优势已不能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将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才能改善不利的贸易条件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是资源、资本、技术、政府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发展具有变动性。一国贸易发展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制定尤为关键,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有助于推动产业高度化发展,也有助于形成传统优势产品(即使是低位产品)的垄断优势,逐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的变化,要素禀赋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波特认为,在竞争优势战略发展的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和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是不断上升的。但第四阶段即财富推动阶段很容易产生惰性,反而有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4.实施国家竞争优势能改变按比较优势贸易的利益格局,具有可持续性。按比较优势分工的国际贸易格局有利于产业高度化的国家,而使产业低度化国家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境地。比较优势陷阱之所以形成,一是比较优势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在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二是比较优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形成竞争优势,但在现实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三是现有贸易条件有利于产业高度化国家,其维持固有贸易格局的愿望日益强烈,因而,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固化已有的贸易利益格局。

实际上从罗勃津斯基定理的推论中得出要素禀赋的变化使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质。将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向国际竞争优势转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