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32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1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

一、引言

过去十年间,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第二是经济增长,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兼顾通货膨胀”,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于国民收入,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没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在金融危机后,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达到预定的目标。

3.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稳定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9(11)

[2]卞志村,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12)

[3]奥特马·伊森,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2004(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海南金融.2007(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11)

[6]谢罗奇,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标准;启示

一、引言

自1990年新西兰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已经有26个国家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在这18年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践促成了中央银行更系统连贯的内部决策过程、与私人部门更透明的交流和前所未有的责任感。King(2002)曾说,其所实现的货币稳定与经济经稳定是历史上罕见的。Sevnsson(2007)则认为,尽管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过去取得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尚未接近其本质,未来仍有发展与改进的空间。

全球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也非常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发展动向,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偏离与收敛速度、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经济变量动态行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名义锚效应等问题。但是鲜有专家和学者就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问题提出系统的观点和论述,只有Sevnsson提出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3条标准: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仅应该考虑通货膨胀率的稳定,也应重视真实经济的稳定;采用“预测目标制”的内部决策过程,并将目标变量置于优先地位;高透明度和有责任感的中央银行应公布其内部预测,并提供详细的动机和关于工具利率的决策,以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和方便外部对中央银行的审查。借鉴这一思想,本文试图从损失函数、最优工具利率设计、透明度与交流及信誉度3方面探讨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问题,并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二、损失函数

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应考虑通过膨胀率稳定和真实经济稳定,意味着目标变量应包括通货膨胀和真实变量,Svensson称之为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一些中央银行以不同的方式宣布其采用的是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却存在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不透明、对通货膨胀变量与真实变量的重要性缺乏一贯看法、目标之间的跨期替代不一致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方式是以明确具体的跨期损失函数做为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这可清晰目标变量及其权重,也可解决目标变量水平和稳定性的期间与跨期替代问题,并为目标变量提供一个明确的顺序设计。

真实经济稳定可用产出缺口来衡量,那么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损失函数用二次形式表示为:

Lt=(πt-π?鄢)2+μgt2{1}

其中:Lt代表t期的损失,πt代表t期的通货膨胀率,π?鄢代表通货膨胀目标,gt代表t期的产出缺口,μ代表产出缺口相对通货膨胀缺口的权重。相应地,t期的跨期损失函数等于现期损失函数与预期损失函数的贴现之和,即etθkLt+k,et代表基于t期信息的期望,θ是贴现因子,t+k代表未来第k期。

另外,πt+k,t和gt+k,t分别是基于t期信息的通货膨胀设计和产出缺口设计,πt=(πt,t,πt+1,t,...πt+k,t)和gt=(gt,t,gt+1,t,...gt+k,t)代表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设计路径。Lt+k,t代表基于t期信息(t+k)时的损失函数,则

Lt+k,t=(πt+k,t-π?鄢)2+μg2t+k,t{2}

基于未来通货膨胀路径和产出缺口路径的t期损失函数为:

对于③式只要确定μ和θ,跨期损失函数L(πt,gt)将为货币政策委员会提供关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排序的便利方法,当然,货币政策委员应选择损失函数值最小的组合。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贴现因子θ和产出缺口相对于通货膨胀的权重因子μ。如果考虑强调货币政策的中长期影响或者为避免短视倾向,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会同意贴现因子趋于1或者等于1。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般有3种方式明确或含蓄地决定权重因子: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显示性偏好实验;通过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体现出来。

跨期损失函数的意义在于:确定了目标变量,并提供了它们之间明确的期间或者跨期替代;解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灵活程度的模糊性,也理清了资产价格的角色,并关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泡沫(Bean,2003);可使政策委员会避免行为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可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改善货币政策评价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能够使公众更好理解其涉及的替代和权衡。

三、最优工具利率设计

货币政策行为对经济和目标变量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好的货币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依赖于工具变量的设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设计工具利率之前,会提供目标变量可供选择的设计、经济状态的假设条件、外生变量的发展趋势、传递机制,最优工具利率设计就应最小化跨期损失函数和预测误差平方的期望值。

传统地,一些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预测空间中采用常数工具利率,这种操作方式虽然简单,但也引起诸多的批评。首先,常数工具利率不切合实际,依其所设计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也脱离实际,关于未来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预测也远不是最佳预测;其次,常数工具利率与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存在明显分歧。这将导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更何况中央银行并不像私人部门那样慎重考虑常数工具利率。再次,常数工具利率的模型设计大都是不稳定的,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设计在较长的时间里,总是以一个不断增长的速率提高或者降低,从而使长期设计变得毫无价值。

常数工具利率逐渐被放弃,转而采用其他更好的可替代选择,如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英国)、工具利率的特别反应方程(加拿大)、最优工具利率设计(新西兰)。一般地,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与产出曲线所隐含的前向利率是一致的,依赖于市场的理解和对未来工具利率决策的设计,而且在使用现期资产价格做为设计的变量时可避免不一致性,所以,它比常数工具利率更实际。然而,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也存在问题,如果市场期望严重偏离中央银行偏好的工具计划,中央银行可能试图对暗含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的工具利率设计进行随意调整,这将导致基于市场期望的设计不是最好的预测,未能使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工具利率的特别反应方程,如泰勒规则,将导致通货膨胀率最终趋于通货膨胀目标,而产出缺口趋于零。虽然依据特别反应方程的工具利率设计一般不同于未来利率的市场期望,但其未能使跨期损失函数最小化,更没有充分理由说明其是最佳预测,倒是这种预测存在某种程度的武断性和随意性。当然,如果特别反应方程是基于中央银行以前政策的估计,那么,设计可被解释为“平常政策”的结果。最优工具利率设计,意味着最小化跨期损失函数,它允许货币政策委员会对损失函数的参数值和目标变量的顺序进行选择。当中央银行同意跨期损失函数时,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可以用最优设计描述损失函数;而当中央银行不同意跨期损失函数或者不使用特定的损失函数时,成员仍然可以对不同政策选择提供相关的均衡和参数设计,若中央银行的选择与其一致,结果的设计就是最佳预测。新西兰1997年开始实行的依赖于时间变化的工具利率设计便是最优工具利率设计的成功典范。

基于上述的论述可知:中央银行应该对未来工具利率路径的设计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仅仅关注现期工具利率或特定空间将会误导私人部门的决策。相应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从某一工具利率路径到对应的目标变量路径,而非在特定空间里从一个工具利率水平到目标变量的某一水平。

四、透明度与交流及信誉度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管理对私人部门的预期。适当的宣布和交流是中央银行管理私人预期的重要部分,其与内部预测、决策过程存在明显区别。货币政策通过私人部门关于通货膨胀、产出的预期作用于经济,宣布最优设计及其相关的分析将会对私人部门的预期产生影响,这是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方式。

最优工具利率设计的宣布强调了设计是基于现期信息和判断的条件概率分布,未来决策和未来设计应随着未来信息和判断的改变而改变。这说明了对市场和公众就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教育是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的应有成分,这样方能使他们明白设计是基于现时信息,并将随着信息和判断的改变而改变。

中央银行与私人部门就目标变量和工具利率设计等方面的交流固然重要,但却没有必要对外传递其反应方程。不仅因为反应方程太复杂,也因为其容易束缚中央银行的行为。事实上,尽管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质上是事前反通货膨胀和对可观察冲击做出反应,但是潜在冲击如此之多,对所有可观察冲击做出反应就不可能明确反应方程。

另外,成熟通货膨胀目标制盯住高信誉度,给予中央银行更多的空间放松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从而有更多的相机抉择以追求产出和金融的稳定。信誉度有两个衡量指标:实际通货膨胀率,正的低通货膨胀率有助于长期快速发展的货币政策可信度更高;以本国货币标价的政府长期债券利率,该指标指出运用通货膨胀率做为信誉度衡量指标存在的缺陷,并作为其补充。因为通货膨胀率是预期的,直接反应远期市场市场对货币稳定性的信心程度,这些最终是中央银行的职责。而利率指标不仅仅是反映货币政策,还体现财政力度,虽然后者并不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它与对通货膨胀目标承诺的可信度相关。

五、结论与启示

明确的损失函数、最优工具利率设计与最满意程度的透明度和信誉度是将构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也是衡量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优劣的标准。

从整体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对中央银行为政府融资的行为限制程度等指标来看,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还不完全适用,但最优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标准却可以给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一些重要启示。首先,关于政策目标问题。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应慎重考虑:目标变量的确定、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对权重、目标顺序的转换依据等。例如,当前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是一对矛盾的目标变量,而次贷危机提醒中央银行有必要把金融稳定列入目标变量。其次,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应该通过盯住目标,锚住私人部门对目标变量的中长期预期,以建立稳固的名义锚。例如,在控制通货膨胀过程中,锚住私人部门的中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可以是通货膨胀平稳变化,降低通货膨胀惯性和通货膨胀对价格、工资、产出的冲击和影响,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投资决策效率。再次,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信誉度。高透明度和高信誉度可影响私人部门对目标变量的预期,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种作用在金融动荡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King.m.a.“theinflationtargettenYearson”[J].BankofenglandQuarterlyBulletin,2002(4).

2、约翰・霍金斯.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04(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项目批准号:X11002)。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适用性

一、引言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通货膨胀为重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自20世纪90年代初新西兰第一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继仿效,并取得了很好的政策效果。可以说,通货膨胀目标制已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货币政策规则,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无条件地在其他国家推广。其原因是与实行固定汇率制或者货币供应量目标制相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需要更多的前提条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并不一定适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适用于我国,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1、央行操作技能分析

与简单工具规则不同,通货膨胀目标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高度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能否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是政策成败的关键。世界上许多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非常重视宏观经济数据的统计质量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建能力,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来提高对未来经济走势特别是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但事实上,即便是那些早期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西方工业国家,如新西兰、加拿大、英格兰等国家也无法做到对通货膨胀的准确预测。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能力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相对要薄弱一些,使得数据的完整性、可信性和及时性无法得到保证,造成Cpi指标涵盖不够全面和科学,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以及统计工作滞后时间过长等问题。但是也应看到,我国中央银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教学与科研能力与国际接轨,一大批留学海外研读经济学的学者逐渐学成归国,积极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我国中央银行已经拥有了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优秀队伍,使得货币政策决策能力与执行能力均有了很大提高。此外,中央银行也在不断加强金融数据统计工作。如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上海总部,充分利用其贴近市场的优势,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来源。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中央银行的专业操作技能会越来越高,操作技能问题不会永远成为我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根本障碍。

2、制度保障体系分析

从法律地位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并通过各种制度改革和法律制定不断加以提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对央行政策操作干预过大,央行根本无法自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物价。此外,财政赤字也常常以从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来弥补,使得货币政策从属于财政政策。到了90年代初期,中央银行独立性丧失的缺陷不断暴露,危害性越来越大,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由此,我国政府加快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改革力度。如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行透支,只能靠国债发行来弥补;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改革原有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体制,撤销省级分行,建立若干跨省的大区分支机构;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上述这些措施,都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有了很大提高。

从货币政策目标来看,我国已经从法律上规定中央银行必须履行保持币值稳定的职责。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司央行职能,不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币值稳定受到了更多关注与重视。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央银行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但由于法律不健全,政治干扰因素太多,加上各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中央银行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币值稳定目标也常让位于经济增长目标。1995年《中央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有关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元还是多元尚存在争议,但在保持货币币值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目标这一点上,从法律意义上看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沟通能力来看,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借鉴经验,这种落后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善。从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每月中旬公布上月m0、m1和m2的实际增长率、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贷款、储蓄存款和外汇储备等月度金融统计数据。从2001年1季度开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对每季度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公众公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阐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意见及货币政策前景。2002年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外公布货币政策司撰写的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的分析报告,说明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原因、内容及效果。为提高中国金融统计的透明度,方便公众获取金融统计数据,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公布金融统计数据时间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期公开出版《中国人民银行季报》、《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以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等刊物,回顾和评价前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世界和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发表看法,以向公众传递相关政策信号。此外,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面,中央银行已经建立了具有透明性的公告制度,每周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和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中国货币网,同时向公众公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内容,包括当天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信息。

3、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畅通的传导机制能够保证货币政策操作按照预想的路径准确地传导到最终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尚不发达、资本市场问题层出不穷、国有银行存在巨额不良资产以及整体金融机制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在逐步得到改善。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建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组成了较完整的货币市场体系,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创造了操作平台;自2003年始,人民银行加快了利率改革的步伐,逐渐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管制;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加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建设,2007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资本市场各项规范化和市场化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虽然在实际效果上存在争议,但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在最近十年也得到了加强,如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国家大规模注资使得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提高,通过将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使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改善,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强监督对银行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施严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历史遗留下来的系统性风险等。

事实上,不只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受到市场传导机制的制约,其他任何货币政策制度的有效性也受到传导机制的影响。建立一个完善的传导机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关系到整个金融体制的健全,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即使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取得成功的国家,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同时不断完善的。与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并不落后。因此,市场传导机制也不应成为我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障碍。

4、宏观经济环境

首先,自1993―1995年期间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以后,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均为个位数,并且基本上处于可控范围内,这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良好时机。根据国际经验,在通货膨胀水平不高或者非常低的时候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建立起人们对该制度的信心(米什金,2000)。其次,我国财政状况良好,自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财政赤字率非常低。2008年财政赤字额1110亿元,仅占GDp的0.37%,即便2009年财政赤字额预计高达10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也不会超过3%,但其值仍远低于国际上许多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再次,近年来的经验证明,虽然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但我国商品价格受其影响有限,因为其中大部分被生产商吸收,只有极少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最后,虽然银行体系中的外币存款和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不断增长,但总体的美元化程度还比较低。

三、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时相比,我国更加具备或者至少同样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项条件。从最保守的观点来看,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条件确实还不能完全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要求。但是,在上述条件不完全满足的情况下,特别是市场传导机制不畅通的情况下,其他任何货币政策规则的效果同样欠佳。因此,在货币供应量目标规则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行而又无法找到其他更好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情形下,中央银行应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由当前货币政策制度向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过渡。

【参考文献】

[1]王晓天: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4

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目标区间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0603

1前言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由于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物价水平一直处于高位,虽然2012年有所回落,但是通货膨胀自身的惯性以及经济向下的压力,再加上我国货币政策导向似乎已经习惯于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以及刺激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都会使得央行再度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加剧趋势会一直存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使得我国更好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维持物价稳定,为宏观经济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实现经济更稳定更有质量的增长。

2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产生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都是与当时所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政策目标这一概念,3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了实现充分就业与稳定币值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这与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是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与之相对,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第一大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浮动汇率制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各国纷纷提出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目标。在那以后的一、二十年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大多以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目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实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反通货膨胀目标制”。总的说来,货币政策目标经历了一个从单目标(充分就业)到多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再到单目标(稳定物价)的发展过程。

3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逻辑内涵

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复杂经济现象,因其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经济带来市场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社会福利损失并最终使得产出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控制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宏观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其中Cpi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所提到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区间的相关数据均是采用Cpi作为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通常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又称最终目标,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发出点和归宿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问题是货币政策面对的一个最大难题。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特征就是不再将中间变量作为目标,而是直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独立地实施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率并使之处于低而稳定的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为此,中央银行公开透明地设定一个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或者目标区间,并向公众明确承诺保持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是一定时期货币政策最主要的长期目标,同时动态地对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并将此预测与通货膨胀目标(或目标区间)相比较,然后在不对经济产生扰动的情况下,根据二者之间的差距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可实行收缩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预期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则可以保持不变。中央银行同时承担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实现的责任。

通货膨胀目标通常分为点目标和区间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点目标的国家通常设定一个目标值,并锚定该目标制定货币政策,是一种比较严格的通货膨胀管理制度,也显示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而区间目标通常设定一个目标区间,允许通货膨胀率围绕一个中间值上下波动,存在一个波动区间。该目标区间又分为窄区间和宽区间。一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选择点目标还是窄区间或者宽区间,体现了该国的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以及公信力之间的权衡取舍。

4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选择

4.1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

稳定币值是我国建国以来一贯采取的货币政策,只是由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的作用弱化,故而没有明确提出而已。直到1984年,我国才成立中央银行并开始执行明确的货币政策。自那以后,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4年到1994年,我国执行的是发展经济稳定币值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将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体现,而我国之所以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原因在于1985~1994年我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平均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正是基于这一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实际上在1990年开始就将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目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却一直存在着类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制度安排。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由于宏观经济中的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的存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会被抵消。赵春玲(2006)的研究指出,公众的理性选择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之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央行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期望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倾向,同时,公众的理性预期使得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币值稳定和适度的通货膨胀区间就成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必然选择。该政策能有效地控制物价水平,为宏观经济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国2005年公开公布通货膨胀目标值为4%的点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类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2006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点目标为3%,2007年公布的通货膨胀点目标为3%以内,2008年的通货膨胀目标为4%左右。研究表明,我国自2005年以来的实际通货膨胀率都偏离了通货膨胀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标本身设定可能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存在问题;此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实现时限为一年,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性,效果还未显现就又调整了相关的货币政策也可能是目标不能达成的原因。按照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比较宽的目标区间将会更易于达到,同时也便于央行灵活控制通货膨胀。

4.2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制的目标区间选择

作为一种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稳定物价的货币制度安排,自1990年3月新西兰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到2011年,世界上已经有26个国家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相关各国都制定了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来说,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窄区间,且其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在[1%,3%];也有的国家直接设定点目标,如挪威、芬兰等;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宽区间,以抵御持续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如外部资本等带来的冲击,而且其通货膨胀目标相对于工业化国家来说稍高(崔晓芙等,2009)。总的说来,各国选取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点目标还是区间目标,取决于各国中央银行在政策灵活性和公信力之间的权衡取舍。

实践中,不同国家由于经济运行状况的差异,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又各有差异。比如英国在1992年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时,宣布其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为1%-4%。1995年,更是将官方通货膨胀率目标改为2.5%的点目标,显示稳定价格作为其货币政策唯一目标的决心。1990年3月新西兰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其设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呈现出极强的灵活性。1990年-1992年为3%-5%,1992年-1996年为0%-2%,1996年为0%-3%。加拿大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其设定的几轮目标值如下:l991年2月采用之时设定1991年到l994年末为(2.5±1)%,到1995年末(2±1)%,1993年12月第二轮设定的目标值是l998年末(2±1)%,l998年及其之后各轮目标值一直为(2±1)%。

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大多数经济学家支持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过高的通货膨胀则会阻碍经济增长的观点。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也支持这一论断。199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前五年Cpi均值为-0.38%的通货紧缩或者低通货膨胀期,经济增长率均值为824%,后五年均值为2.64%的温和通货膨胀期,经济增长的均值达到11.2%。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合适的通货膨胀区间。国内相关的研究也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不仅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存在一个最佳的通货膨胀水平。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5)的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合适区间为[1.0%,5.0%];候青(2010)的研究给出我国通货膨胀最优目标区间为[1.4%,5.1%];周好文,余志伟等(2010)运用Hp、BK滤波方法分析了我国1979~2009年的年度通货膨胀数据后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应该是[1%,4%],中间值2.5%可以作为参考的点目标,通货膨胀目标时限为2-3年。白仲林,赵亮对我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出,我国通货膨胀的最优目标区间是[0%,32%]。尹小龙,姚竹稀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为[1%,4%],同时允许围绕25%产生±15%的波动幅度。吴吉林,原鹏飞在对我国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的研究中指出[2852%,5200%]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通货膨胀最优目标区间。

国际公认的温和通胀的容忍度为3%,超过5%的水平被认定为恶性通货膨胀。考虑到相关研究者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通胀红利,所以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可以适当提高0.5个百分点,即3.5%。参考国内研究者给出的区间以及实践中加拿大的通货膨胀区间水平,并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以2%±15%,即[0.5%,3.5%]为宜,同时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五年规划,并参照Batini和nelson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设定该目标区间的时限为5年长期,目标为宽区间以及较长的时限可为货币政策的调整留下可操作的灵活空间。

5结语

当前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导向似乎已经习惯于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以及刺激经济维持高速增长的路径依赖,通货膨胀问题有卷土重来之虞。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问题,让经济处于增长的速度慢下来,夯实经济基础,以便将来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增长才是目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后货币政策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能更好地顺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合理通货膨胀区间为[1%,3%],考虑到我国是经济转型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红利,我国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以[0.5%,3.5%]为宜,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时滞性以及由此引致的货币政策效果的滞后,同时配合我国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目标区间的时效以5年长期为宜。

参考文献

[1]陈亮,陈霞.通货膨胀问题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5058.

[2]崔晓芙,刘海军,李伟等.基于物价变动视角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2):5862.

[3]赵春玲.论理性预期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周好文,余志伟,孙永权.中国的通货膨胀目标设定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0,(21):110112.

[5]沈庆林.货币政策目标研究[J].中国外贸,2011,(12):3438.

[6]刘东华.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1,(1):6773.

[7]白仲林,赵亮.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最优目标区间几何?[J].统计研究,2011,(6):610.

[8]尹小龙,姚竹稀,李竞文.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探讨[J].商情,2011,(32):9394.

[9]吴吉林,原鹏飞.我国通货膨胀运动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J].统计研究,2012,(3):3240.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制度框架的设计;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B

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了重大调整,表现在货币政策方面,就是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即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targeting)的推行。而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个有益的名义锚和“受约束的相机抉择”框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公开宣布通货膨胀的中期目标;在制度上承诺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处于从属地位;利用包括货币总量和汇率在内的信息为货币政策决策服务;联系货币政策工具和通货膨胀的定性框架,使公众了解中央银行决策的过程和机制;确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对通货膨胀负责制。

新西兰是最早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并取得成功的国家,而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捷克、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也相继宣布把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手段,这样才能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经济发展上的益处。在设计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框架时,中央银行要注意的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度框架设计,它包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制、建立货币政策措施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明白易懂的传导机制和建立相应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等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同,其具体制度框架设计也有所区别。通过对几个成功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制度性框架设计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性框架特征在各国的异同。

由于独立性较高的德意志银行和瑞士银行长期以来在维持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方面的成功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赋予了中央银行更大的独立性。1989-1991年期间,新西兰、智利、加拿大修改《银行法》增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1992年欧盟制定的“马斯特利赫特条约”也要求其成员国赋予他们的中央银行更大的独立性,以组建欧洲中央银行体系。1997年,英格兰银行也获得了在货币与利率政策决策方面更大的自。独立性增加的同时,中央银行可以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稳定物价的目标上。

需要说明的是,中央银行独立性并不是完全的独立,其货币政策目标往往还是由政府制定,而在政策操作工具选择以及操作过程中具有独立性,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还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但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这种制度安排,能比较有效地避免政府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干预。

二、中央银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向公众披露信息的数量和准确度,如果公众可得到的信息在量上保证了充分,但中央银行在信息披露上不及时、不精确,发送的信号模糊或者是训导性信息等,这不仅不能提高透明度,反而增加了不确定性,结果只会让公众更加迷惑。透明度有三个属性:清晰、具有实质内容、接受公众的检验。总之,透明度强调中央银行在信息披露上除了需要保证充分完全外,还要做到及时、准确、简明易懂,这些要求对透明度来说也关系重大。

强调“透明度”政策,即简洁、清晰和易于理解的政策,强调与公众沟通是所有我们研究的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特征。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方式多种多样。中央银行经常与政府沟通,这些是由法律授权的,有些是对信息咨询做出的答复,中央银行官员还就政策和经济形势作公开讲话。这些渠道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公开“通货膨胀报告”等方式,把公众参与推进了一步。通货膨胀报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

改善透明度和沟通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在这一制度上获得成功的关键。它们通过降低货币政策、利率和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改善了私人部门的计划;通过让公众了解中央银行的可为与不可为,促进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公开讨论;增加了中央银行长期决策的自由度,例如,暂时偏离目标而对通货膨胀预期不产生负面影响;明确了中央银行和政治家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职责。透明度和沟通有助于增强责任。

三、中央银行的责任制

中央银行责任制在操作和政治上有很多好处。以事先宣布和明确的基准(如通货膨胀目标值的路径)来估计,货币政策操作成功的可持续性在建立公众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政策的支持方面发挥着作用。从德国银行和瑞士国民银行的经验来看,即使在对绩效评估没有明确定义和法律标准的情况下,也能够建立公众支持和责任。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能够保持更大的独立性并从长远考虑,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成果。受信任的中央银行对影响其他经济政策层面,如财政政策的短期力量形成制衡。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和尊重使中央银行对政府预算决策产生温和的影响,而后者直接危及到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

暂且不考虑经济因素,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与中央银行在民主社会的作用完全一致的特点。尽管在长期内中央银行不受短期政治压力对利率决策的影响,但中央银行应当对实现既定目标的政治过程负责。换句话说,中央银行应当保持工具独立性,而不是目标独立性。当货币政策的目标,以及中央银行实现目标的记录比较清晰地向公众显示时,中央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执行与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政策。

四、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在开放经济体中,货币态势的变化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政策渠道通常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短期内,利率的上升通过汇率升值降低进口商品的价格,直接降低通货膨胀。由于直接汇率渠道的“时滞”要短于总需求渠道的时滞,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汇率变动而在一段较短的时滞后影响消费物价指数。在长期内,利率上升首先减弱预期和降低商业投资,然后减少消费,造成汇率升值,从而使支出从贸易品转向非贸易品,最后间接降低通货膨胀。另外,汇率变动影响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本身价格,通过消费价格指数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汇率变动最终会影响名义工资。这两种情况者将影响本国生产产品的成本,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都通过对市场的操作来使利率的操作目标保持在预定水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很少使用直接工具来管理流动性,因为像准备金、贷款限制等直接工具对消除通货膨胀冲击和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号方面不太有效,而基于市场的工具则可以比较灵活地对通货膨胀波动做出反应,并且更容易通过微调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政策渠道具有价格向下粘性和从汇率到通货膨胀快速穿透传递的特征。如在巴西,利率影响通货膨胀的时滞最短为6个月,汇率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快。在智利,指数化导致向下的价格惯性以及从汇率和工资变化向通货膨胀的迅速传导(约3个季度)。工业国家的汇率传递效应则较为缓慢,约6-8个季度。显然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中心不是货币供给增长率而是短期名义利率、短期实际利率和汇率,以及它们对预期、总需求、本国生产商品价格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从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践来看,货币当局平抑汇率波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手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货币当局把利率作为政策工具,通过依据泰勒规则调节利率来实现和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利率对产出缺口、通货膨胀缺口做出反应,有时也根据汇率的缺口做出调整。另一种是货币当局动用国际储备来影响名义汇率,汇率贬值幅度与通货膨胀目标相符。Javiera.Reyes(2003)建立一个模型说明在控制汇率变动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方面,利率政策优于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因为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外汇市场干预伴随较高的产量成本,其收益又要取决于引起汇率变动冲击的性质。

五、货币政策委员会

由于货币政策制定反映了对当前经济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不同看法,因此,参与货币政策制定过程的人往往不止一个。大部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任命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共同制定,这样可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货币政策委员会通常只负责制定近期的基准短期利率等操作目标,而不进行日常的具体政策操作。瑞典等中央银行则将日常政策操作的责任赋予执行委员会,其他国家是由具体部门负责操作。

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般由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但也有些国家财政部长也是其中的成员,像澳大利亚、哥伦比亚等;另外,还有的委员会中包括部分外部成员,比如,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中除了中央银行内部的5名成员外,还有财政大臣任命的4名外部成员。货币政策委员会一般包括5-10名成员,大部分在7名左右。货币政策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主席一般都由中央银行副行长担任。与大部分国家不同的是,新西兰和以色列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只是行长的咨询建议机构,并不参与最后的决策。介于委员会决策和行长一人决策之间的是管理委员会决策,目前只有冰岛和瑞士实行,他们的管理委员会只有3名成员,由行长和副行长组成。

如表2所示,由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政策的时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中央银行要求委员会成员一致通过来表决;而巴西、智利等大部分国家通过一人一票投票方式表决,在后一种情况下,若出现不同的表决意见数相同时,委员会主席具有最终决定权。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类别的国家所选择的制度框架有所不同。就中央银行独立性而言有的国家是从中央银行建立伊始独立性就很强,有的国家是通过法律手段赋予中央银行很大的独立性;在增强中央银行透明度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如不定期以不同的形式向公众公布“通货膨胀报告”,中央银行经常与政府沟通,及其官员就政策和经济形势作公开讲话等方式,加强与公众交流以增强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责任性;在加强中央银行责任制方面,用协议方式来约束中央银行的行为,如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政策目标签订正式协议;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几乎所有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都通过间接手段,即通过对市场的操作来使利率的操作目标保持在预定水平。大多数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通常任命一个货币政策委员会来共同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各国只是在组员选择和表决方式上有所差别,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虽然从制度角度有一些硬性的规定,但它确实也赋予了中央银行在政策操作的极大空间,因此它是一种“有约束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框架。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宇.伯南克时代:格林斯潘之后的美联储货币政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伯南克.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6

关键词:Cpi;ppi;通货膨胀;物价变动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058-05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一、近年来河南省物价变动基本情况及态势

(一)近年来河南省物价变化趋势及特点

近年来,河南省物价总水平受地区经济发展众多结构性因素及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

1.冲高回落

1995-2002年期间,我国经济处于恢复调整期,受国家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等政策影响,河南省物价水平从前期高位较快回落。

2.整固上行

进入2003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物价总水平在经历了一段振荡整固之后开始有所上行,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后,随着国内银行业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国际粮价、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内物价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河南省Cpi涨幅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影响河南省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影响河南省物价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传导作用与从动效应

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等对价格总水平走势影响较大。

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石油、化工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石油的价格影响到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

而我国对国际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原材料的依赖度较高,均需大量进口,但在价格上又缺少定价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接受国际定价的不利地位。受国际价格传导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拉动我省Cpi上扬。

2.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物价水平上升

物价的波动趋势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保持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92年以后GDp保持年8%以上的增长,其中1992年至1997年和2003年至2007年两个阶段更是保持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宏观政策手段就是扩大消费,因此消费增速的提高直接影响并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3.投资快速增长推动价格上涨

目前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项投资不断加快。2007年,河南省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高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必将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带动以原材料为代表的各类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4.资源和服务类价格上涨对Cpi拉动作用也较为明显

目前河南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石油、煤等资源类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较快,推动资源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

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服务价格的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不断扩大。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逐年上涨,为此,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权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上涨预期较大的服务价格的权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一定程度助推物价上涨

1978-2007年,30年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1477元,增长了近34倍。加之2006年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如公务员工资改革,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收入和社会低保收入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工资水平,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河南省是全国主要劳动力输出地之一,打工经济初具规模,由此所带来的投资效应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拉动全省Cpi上升也不可忽视。

二、以河南为例:构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模型预测未来走势

一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需要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有保证。因此,在通胀变动的合理区间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是良性的,即相对于同期居民收入水平而言,这样的通货膨胀率不仅社会公众可以承受,而且还能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就业稳定。

下面对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造模型,并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区间进行预测。

首先,从时序图可以看到,Cpi的变动并不遵循一般的线性模型,因此,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ima(p,d,q)模型来模拟Cpi的变动。aRima模型的实质是差分运算与aRma(p,q)模型的组合,也就是说任何非平稳的序列只要通过适当阶数的差分实现差分后平稳,就可以对差分序列进行aRma模型拟合。

研究aRma模型,首先对观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1。

在表1中,检验t统计量值是-1.241191,比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都大。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Cpi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

在对序列进行了一阶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值-9.261335,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表明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Cpi不存在单位根。综上,Cpi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为一阶单整序列,即i(1)。为了进一步确定平稳性,考察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可以发现其序列均值与0无明显差异,序列可以构造aRma模型。

其次,运用Cpi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来分析序列的p、q。因为经过一阶逐期差分,序列趋势逐步消除,故d=1,观察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可知,其具有季节性因素存在,故不可直接构造aRma模型。对季节差分后的Cpi进行0均值检验,可以发现其序列均值与0无明显差异,序列可以构造aRma模型。

对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来说,通过观察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可以构造aRima(1,1,3)(1,1,1)模型。

再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残差序列相互独立即为白噪声的概率很大,故不能拒绝序列相互独立的原假设,检验通过。

最后,进行模型的预测。利用2007年12月份的实际值加上2008年1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8年1月份Cpi的预测值,并将此预测值加上2008年2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8年2月份Cpi的预测值,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2008年1月份至2008年12月份Cpi的预测值。

将1988年至2007年Cpi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在同一个图中表示出来(图3)。由图3可以看出,拟合Cpi残差序列的效果较好,并求出估计的Cpi序列。预测得到2008年的月度数据值,结果表明,2008年,河南省Cpi基本保持在0%-6%范围之内,物价基本稳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Cpi将长期高位运行,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压力较大。

三、通货膨胀区间目标测定

(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全球经济经历了多次周期性波动后,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确定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通常而言,一般的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窄区间,而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更容易发生持续的经济结构变化,较易受到外部冲击,尤其是资本剧烈流动的冲击,因而倾向于选择宽区间。

表4是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目标指标及控制区间。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发达国家一般在1%-3%,但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稍高。只有少数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如芬兰、挪威等国设计了点目标,没有确定目标区间。

(二)河南省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估算

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无论选择宽区间还是窄区间,一般取决于本国经济结构及其发展程度,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根据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利用微观经济分析工具对河南省合理的通货膨胀区间进行估算。采用的数据是1987-2007年的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由其测算的历年通货膨胀率。

首先,计算1987-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的几何平均数:

鉴于国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因此,河南省通货膨胀率的区间为3%±3%。考虑到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正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化转变的调整阶段,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若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确定在0%-6%基本合理,全省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当然这个区间是动态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验证河南省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估算的合理性

1.河南省通货膨胀率的可容忍区间。

以Cpi为指标测算1987年到2007年河南省通货膨胀平均水平,我们发现这段时间内河南省年度Cpi最高涨幅为25.2%,最低为-3.1%,变动幅度达28.3%;从区间分布来看,年度Cpi变动水平在0―6%之间集中度最高。从对月度Cpi的变动情况分析看,这段时间内单月Cpi最高涨幅为30.1%,最低为-3.9%,变动幅度达34%;从区间分布来看,单月Cpi变动幅度在0―6%之间集中最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较长时期内,河南省的物价指数是集中在0―6%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涨幅小于1的2000年、2001年河南省经济确实出现了通货紧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6%是目前河南省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6%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通货膨胀的上限。

2.河南省通货膨胀率超过6%后的容忍期限和涨幅加速度。

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的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这一特点我们从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两次通货膨胀周期的月度Cpi走势曲线图上可以明显看出。

在1988―1989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稳定地超过6%至上涨到最高值共历时15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2%。

在1993―1995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稳定地超过6%至上涨到最高值共历时21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能够接受平均水平不超过6%的物价涨幅;能够忍受超过6%,但不超过18个月(取15个月和21个月的平均值),且加速度不超过1.1%(取1.2%和1%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这可能就是河南省目前能够承受的通货膨胀水平。

四、稳定物价上涨的相关政策建议

河南省物价走势与全国有一定相似性,研究河南省物价变动因素,对于分析全国物价及通货膨胀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短期来看,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逐步使其降至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调控的针对性。

继续发挥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作用,加强流动性调控,从严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物价朝着调控目标区间继续回落。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保持人民币小幅、稳步升值态势。强化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严格监控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缓解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3.继续强化市场和价格监管。

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适时加强物价干预。同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防范经营者或者行业组织以会议纪要、协调价格、价格联盟等形式串通定价、联合提价,破坏正常的价格传导机制,扰乱市场秩序。严肃查处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4.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一方面,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粮食、猪肉和植物油的进口量,有效缓解国内市场的短期结构性供给紧张局面。

另一方面,加大农户养猪、种粮的正常补贴和灾害及灾难补贴,稳定收购价格,提高农户对养猪和种粮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

(二)中长期来看,Cpi回落后,应从根本上将物价稳定在目标区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是创新,这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的协调配合。

基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原因的复杂性,仅靠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财政政策减轻企业税负,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靠收入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等。只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相互配合,才能构筑一道防止通货膨胀的真正有效的“防火墙”。

3.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抑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一是要加大对已经过热的部分行业及各地过多的工业园、开发区投资调控力度,通过治理解决投资规模偏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降低其对下游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二是转变投资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将投资重点放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不断提高煤、电、油等能源物资的供应能力;同时,抓好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三是从土地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入手,从严控制新增投资项目,遏制投资领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4.加强价格监测,做好价格矛盾疏导工作。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外汇储备;投资;金融制度

一、日本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1、非独立的金融制度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日本的主银行体制不同于英美等国的模式,银行运作缺乏自身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官方的命令行事。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控制一旦脱离现实基础,只是为了政府经济目标而设定金融政策,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立法为依据的金融监管,最终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丧失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2、银行经营错位是加剧泡沫的重要诱因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间人,正是为了弥补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银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风险和资金的成本。但是银行作为资金保管与运营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监管的时候,银行可以出于自身利益进行信贷,为了获取高收益而投向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甚至会营造适合投资环境来保证自己的投资收益。

3、日本政府在经济扩张阶段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从日本政府的货币政策来看,应该说在此周期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失误。主要表现为在经济扩张时期实行降低利率放松银根的扩张政策。由于日元自1985年12月的“广场协议”后大幅升值,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日本政府随后采取了金融缓和政策。1986年1月30日起,日本银行分数次将官方贴现率从1983年以来的5%降至2.5%的历史低点。并持续容忍接近或超过10%的货币增长速度。这项政策一自持续到1989年5月方做出调整。这一宽松的金融政策带来了大量的富裕资金,促进了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和整个社会的信用膨胀。

4、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在此周期的扩张阶段,由于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水平比较稳定,而传统的日本金融政策是以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参照的,这种判断成为实行扩张性政策的根据之一。而却忽视了对土地、股票等资产价格的控制。对此日本政府自身也己经认识到,并且在大藏省的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中表示,今后在经济运营方面除物价走势外,与前相比要更加重视资产价格的走势。

5、不动产贷款控制不力在对不动产贷款的控制方面,虽然大藏省较早就对银行的不动产贷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但是总体上看并没有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金融机构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绕开行政管理的迂回贷款,银行回避管制的动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开拓新业务的企图相结合,最终导致大量迂回贷款流向不动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因此成为继城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之后的不动产贷款主力。经济转入收缩后,这些贷款大量成为不良债权,许多金融机构更因此而破产。同时,暴露出金融机构具有忽视对借款人进行审查的倾向。

二、日本金融危机对我国目前潜在的通货膨胀的警示根据分析日本的金融危机和我国处于经济繁荣期的实际,在控制货币供给和扩大货币需求的原则下,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金融制度建设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稳步发展金融自由化,提高金融系统的独立性,保证金融政策对整体环境的稳定作用,是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防范金融泡沫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自由化,保证金融信息的公开性,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避免过高的泡沫风险;加强金融系统的独立性,减少外界的干预,可以使得金融系统减少不良资产累积,更好地处理泡沫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整体安全。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由于银行信贷存在投机行为,所以要加大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管,谨慎控制银行盈利性的经营和投机。银行可以从事股票和房地产等虚拟资本的投资,这是出于资本配置的需要;人为的炒作虚拟资本,而将炒作的成本由社会承担就是错误的。同时,加大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减少资本的过度投入,防止经济过热和坏账的出现。

3、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强外汇管理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价的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入我国,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境外投机资金的巨大吸引力。因此,继续推进已经有成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的缓慢升值,防止其过快升值。同时,由于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加大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对海外的资本投入,扶持更多的大企业走出国门。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8

关键词:通货膨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净现金流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14-04

本文以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气田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处理装置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例,通过不考虑通货膨胀与考虑通货膨胀两种经济评价方法进行对比,浅谈通货膨胀对该项目经济评价的影响。

《??气田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处理装置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经济评价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对营业收入的预测值相当于“实际购买力”,下文中的表1和下页表3为该报告中的原始数据。

本文对通货膨胀的考虑,是基于原报告中“营业收入”数值的“实际购买力”不变,但假设一个通货膨胀率后,实际的营业收入金额将发生变化,按照通货膨胀后的实际营业收入金额计取税金,并计算实际净现金流量,下文中的下页表2和p225表4是将报告中“营业收入”原始数据乘以通货膨胀率获取的。为了与原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再将实际净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折现,按照同样的通货膨胀率进行折现,计取名义净现金流,消除通货膨胀对该经济评价数据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后的营业收入与税金

在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气田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处理装置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对项目运营期的营业收入和税金预测(如表1所示)。

表1显示,预计在十年的运营期内,每年的营业收入均为1395万元,而在运营期内,通货膨胀率为零的可能性非常小。

假设运营期发生了通货膨胀,就意味着预期的每年1395万元营业收入贬值,实际购买力下降,而基于年营业收入1395万元的经济评价将不再准确。为了提高经济评价的准确度,在预测营业收入时,就应适当考虑通货膨胀。假设运营期内,年通货膨胀率为3%递增,为了实现年营业收入1395万元,运营期第二年的实际收入应为1395*1.03万元,运营期第三年的实际收入应为1395*1.03*1.03万元,运营期第n年的实际收入应为1395*1.03^(n-1)万元,与此同时,按照营业额计取的税金也会随之增加,利用excel表格的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下页表2。

通过表1和下页表2中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表2中的实际营业收入和税金的都比表1中的预期要高。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表2中的数据更为接近实际现金流。

二、通货膨胀后的净现金流

在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编制的《??气田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处理装置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中相关要求,对项目净现金流量预测(见表3)。

同样假设运营期内,年通货膨胀率为3%递增,将表2中的“营业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替代表3中的相应数据,得出下页表4。

三、通货膨胀对净现金流的影响

基于《??气田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气体处理装置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预测,在假设通货膨胀率按照3%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得出了表2和下页表4中的相应数据。为了便于与表3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现在将下页表4中运营期内的净现金流量按照3%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即除以1.03^(n-1),视为消除通货膨胀系数,得出下页表5。

通过表3和表5中的数据对比得出,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合计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为4720万元,而考虑通货膨胀后(先按照通货膨胀率计算实际现金流,再将实际现金流按照同样的折现率折现)合计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为3790万元,相比之下,不考虑通货膨胀得到的经济效果较为“乐观”。

四、通货膨胀率对净现金流量的影响程度

下页表5中数据是按照年通货膨胀率按照3%递增,并按照3%折现率折现计取,现假设年通货膨胀率按照15%递增,并按照15%折现率折现计取(见下页表6)。

通过表3和下页表6中的数据对比得出,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合计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为4720万元,而考虑年通货膨胀15%递增后(先按照通货膨胀率计算实际现金流,再将实际现金流按照同样的折现率折现)合计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为5779万元,相比之下,考虑通货膨胀得到的经济效果较为“乐观”。

五、结论

(1)如p223表1预测项目运营期的营业收入和税金,不适用于发生通货膨胀的年份,发生通货膨胀后的真实经济数据会类似上页表2,各年份的实际收入和纳税额都会发生变化。(2)在营业收入的“实际购买力”预测值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引入通货膨胀率将预测的营业收入换算成实际数值,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计取名义净现金流,通过对比,年通货膨胀率按照3%递增时求得合计净现金流量将少于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下的预测值,经济评价结果较为“悲观”,而年通货膨胀率按照15%递增时求得合计净现金流量将高于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下的预测值,经济评价结果较为“乐观”。(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净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会因为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该变化并不具有单调性。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9

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是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调控部门必须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这也是中央银行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

随着通货紧缩的逐步淡出,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

当前针对我国经济中出现的某些过热现象和各类物价指数的走势,各方面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众说纷纭。我认为当前正处于由通货紧缩趋势缩小向通货膨胀压力增强转换的特殊时期。在此时期中,要密切关注、重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通货膨胀的出现,并正确引导通货膨胀预期,认清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来源。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货膨胀压力的现实存在

从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态势很好,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1%,今年第一季度有可能继续达到9.3%的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处于重要关口,一些行业和部门投资过度和重复建设十分明显,物价上涨趋势也鲜明可见。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有必要区分“通货膨胀压力”和“通货膨胀实现”两个概念。这里所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指通货膨胀能量的积聚和蓄势待发,物价水平在可承受范围内部分或整体上升;而通货膨胀实现则是指各类物价指数大幅攀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且加速势头难以抑制。但我国通货膨胀指标表现相对温和,分类物价指数正在持续上升,但还不是全面大幅度上涨,尚不能视为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的显著性表现既有经济自身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原因,也有货币快速投放的因素以及世界经济复苏、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二、对新时期通货膨胀对策的见解:重在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和缓解

按照古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以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前者是指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带来的物价水平的变动,后者又分为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两种情况。无论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或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其中必然有货币信贷因素,至于信贷总量的大小,取决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然而,古典通货膨胀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当前通货紧缩趋势尚未完结,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的特殊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新时期通货膨胀形成不会像在短缺经济那么直接,在市场供大于求、自主性增强的条件下,要有一个磨合过程,一个传导过程,一个能量积聚过程,从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来说还有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

在此,我提出个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的通货膨胀压力观,它特指物价水平由负增长走向正增长,进而走向温和上涨,最终走向物价全面大幅上涨的三级增压过程。它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企业商品生产价格上涨,最终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三级传导过程。它涵盖通货膨胀压力苗头、通货膨胀压力积聚和通货膨胀爆发的三级扩展程序。该理论不是简单地将通货膨胀与消费物价上涨直接相联系,而是与潜在通货膨胀变为现实通货膨胀可能的随机实现过程相联系。它与传统通货膨胀理论的明显区别是:从出现通货膨胀苗头到通货膨胀实现有一个压力积聚的中间过程。在压力苗头时期,虽可见微知著,但人们对压力的认识不易统一,调控部门难下决心;而把握压力积聚时期,重在事前预警和风险缓解,将使通货膨胀实际发生概率最小化。对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警和调控的效果远胜于通货膨胀压力转化为事实通货膨胀后大张旗鼓的调控治理。

这个通货膨胀压力观的立足点,不是对业已形成通货膨胀态势严重程度进行,而是发现经济运行中可能积聚通货膨胀压力的因素及其早期缓解措施。必须密切关注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因素,在消费需求不足情况下要关注投资和生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在投资领域应该关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对物价上升的压力,在生产流通领域应关注企业商品价格的波动压力。调控部门必须秉持随时跟踪调查、及时预警提示和适时缓解防范的态度。这也正是作为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中央银行的科学预见性和前瞻性之所在,也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防范关口提前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这种观察通货膨胀形势的需要。首先,在新时期消费物价指数已经不是考核通货膨胀的唯一指标。现在由于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投资、生产链不断扩展,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自我循环功能的“生态”,这就使得价格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这从另一方面证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企业商品价格和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持续性上涨将成为新形势和新条件下通货膨胀压力的突出表现,或许可以将其概括为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

其次,缓解投资型通货膨胀压力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急刹车”和“一刀切”都不可取的前提下,投资需求扩张、结构性过热和商品价格的总体上涨将会有一定的持续性,无论是否会迅速传导到消费价格领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既然当前主要是生产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就需要控制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以免其逐步向消费物价传导,促成物价的全面持续上涨。我们既不能因当前的消费物价的温和水平而忽略在投资和生产领域的物价上升压力,也不能因核心物价较低而忽略非核心通胀的衍射效应。

第三,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成为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因素。在完善主义市场体制进程中,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生活的将越来越大,有时比实际物价上涨的作用还大,即不用等到通货膨胀实际显现,通货膨胀压力就已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就已开始影响经济运行;而当公众普遍存在价格上涨预期时,经济行为主体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潜在通胀压力随即就会变成现实通胀。它已成为一种敏感性指标,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情况下,我国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与完全的理性预期是有差距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公众对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尚不能充分理解时,更容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三、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政策评估:防范性与协调性并举

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应是着力加强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和缓解。

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注始于去年第一季度,防范于去年年中,随之出台许多应对措施。去年第一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成为自1996年一季度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季度。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就此指出,“2003年初物价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引起有关各界的关注”。可以看出央行开始觉察到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出现。同期在央行内部的一份关于稳定运行的报告中指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某些行业“存在结构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从长远角度看,这部分的贷款风险较大。”非典过后,央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又指出,“,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并提出适度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政策意向,“适度控制货币信贷的增长,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而央行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更是直言不讳地提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的矛盾和问题,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至此,人民银行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判断已经形成。

针对部分行业的通货膨胀压力苗头,央行率先采取引导措施。2003年6月,人民银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

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控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货币因素,从2003年9月21日起,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

同时,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适时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去年人民银行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今年初到3月10日,共发行央行票据20期,3000多亿元,若加上债券回购业务,今年以来共回笼货币资金5000多亿,力度持续加大。

就目前状况而言,央行去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通货膨胀压力进行预调和微调,其作用和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

除了要关注当前的通胀压力外,中央银行还要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这是因为,从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到出现通胀,至少有半年时滞;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传递到消费价格上也需要一定的时滞,而通胀压力转移到诸如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中形成资产“泡沫”的时滞可能更长,但如果等通货膨胀明显出现和资产“泡沫”形成,对经济的破坏程度和治理的难度就更大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显得更加重要。

可喜的是,相关部门和行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举措,抑制地区、行业的投资过热和结构不均衡状况。可以说,当前宏观管理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缓解通胀压力的协调、合作机制。这显然会提高各方对通货膨胀压力风险的认识。

通货膨胀的目的篇10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发展

通胀目标制(it)在大众与学g对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自从1990年首次被引入新西兰和智利,加拿大于1991年、英国于1992年分别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关注反映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采用了通胀目标制。2000年有13个国家采取通胀目标制分别是: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捷克、芬兰、以色列、新西兰、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和英国。2001年加入了韩国和泰国。匈牙利和瑞士也加入通胀目标制的大军。虽然德国通胀目标是中期目标,而短期内央行的货币策略是关注年度货币目标。自德国央行宣布规范性目标通货膨胀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后,米什金和波森(1997),追随vonHagen(1995),将德国作为一个早期的通胀目标制的案例。(表1)

可见自1990年以来,通货膨胀目标对于许多追求价格稳定的国家已经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货币政策框架。一般来说,政府追随多个政策目标,如价格稳定、低失业率、经济高速增长,甚至更多的收入分配、平衡预算和可持续的国际收支。价格稳定的任务通常是分配给中央银行。指定一个清晰、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有助于明确其角色和责任,从而减少货币政策目标问题的矛盾。因此,许多中央银行明确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而其他的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通胀目标制,但却设定了隐含的通胀目标。在对通胀目标制的强大热情之前,价格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目标。但通胀目标制作为目标已经超越价格稳定,并且不仅仅是一个政策规则。它是中央银行体现责任和沟通的一个框架。通过明确的定义一个数值目标,强调通胀预期,央行能够向公众证明其行为。透明度和问责制的增强,意味着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应对经济冲击的灵活性。它阐明了通胀前景,使消费者和企业可以消息灵通地、理性地决定是否保存或借贷、投资或消费,以及生产什么、何时生产。综上所述,这样的货币政策框架一方面提高了公众、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为决策者提供规则、问责制、透明度和灵活性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价格稳定,连同三个目标:信誉(框架应该传递真实性)、灵活性(框架应该使货币政策对意外冲击做出最佳反应)、合法性(框架应该得到公众和议会支持)。事实上,信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用来避免时间不一致性问题的货币政策。(Barro和Gordon,1983)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进一步作用是“锁定”从“驯服”通货膨胀所得的收益。伯南克、格特勒、吉尔(1999)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认为通胀目标的主要好处之一是他们可能有助于早些时候“锁定”通货膨胀上涨,尤其是在面对一次性通胀冲击时。

二、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案例

关于通胀目标制有大量的文献。贝南克和米什金(1997),米什金和波森(1997),伯南克、洛巴克、波森(1999)提供涉及通胀目标制一些关键问题的全面的概述。米什金(2000)认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同样重要,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设置和经济成果之间复杂的滞后变化,也许可能更具挑战性。米什金和Savastano(2001)提供了一些对拉丁美洲通货膨胀目标制有用的观点。

国内有许多经济学家就我国实际政策和经济情况对通胀目标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其中,李扬为通胀目标制将来能够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经过一定的调整被采取应用做出了贡献,并且指出当务之急是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让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够充分地没有时滞地发挥。

奚君羊和Vegh一样,也是先假设了封闭经济的前提,讨论了通胀目标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我国货币政策现行的货币中介目标已经渐渐失效,并且提出了我国应该借鉴通胀目标制的一些方面。姜波克等人分析了在开放经济前提下的通胀目标制理论,考虑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开放越来越深入,我国应该尽快实现浮动汇率,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通胀目标制。李扬提出,通胀目标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政策指标,它还包含了其他的经济指标,这正是盯住汇率和利率所欠缺的。通胀目标制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是目前为止所能应用的可实现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好的政策框架。刘斌回溯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并对每个阶段使用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评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我国还是适合最优简单货币政策。

显而易见,中央银行无法用一个政策工具追求多个目标。例如,同时强调就业增长最大化和物价稳定将导致严重的冲突。追求两个政策目标至少需要两种工具。中央银行的工作――控制基础货币是最好的直接追求物价稳定的工具。价格稳定一直是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胀目标制之所以有着较长远的发展,因为其指定了通货膨胀一个明确的数值目标。

货币政策为什么应该以追求价格稳定为目标而其他工具用来保持高就业和产出水平达到潜在水平?货币政策可以影响价格水平,而价格水平不能改变潜在产出水平。因此,长期货币政策所能做的是实现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

这一政策分配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是唯一由中央银行监测的指标。如果中央银行最小化GDp的波动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的加权平均损失函数,通胀目标政策可以作为最优策略规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物价稳定由于往往是追求短期利率或货币总量(通常是m2增长率)的显式或隐式的目标――即所谓的中间目标。中央银行以货币作为目标在19世纪80年代中尤为普及。政策行动和其对经济的影响之间的滞后性导致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方式。一个中间目标,有助于预测价格变动,同时还可以由货币当局控制,因此具有很强的有用性。

宣布和实施通胀目标的目的之一是试图锚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目标。下面的例子描述了其重要性。假设经济遭受不利的供给冲击,比如石油价格增加,会降低产出和就业,导致价格水平的增加。一个适当对这种冲击的调整是允许价格水平上升,从而减少实际工资,这将有助于限制由该种冲击导致的就业和产出的减少。然而,风险在于工人因价格上涨而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抵制所需的调整。如果这些要求是由货币当局安排的,这将反过来进一步加大r格上涨的压力,而企业试图恢复其利润率,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的通货膨胀。避免螺旋式上升的关键是说服工人,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是一个一次性的事件,随着价格水平上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框架中,关键是供给冲击的第一轮或价格水平影响往往会适应,但对通货膨胀率的第二轮影响却无法适应。只要工人们意识到了这一政策回应,并发现其可信,他们更有可能削减工资需求来回应供给冲击和允许他们实际工资必要的向下调整。

新西兰是第一个将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货币政策框架的国家,在1980年应对高通胀。在央行1989年的法律下,新西兰储备银行(RBnZ)被指派通货膨胀目标的任务,采用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州长和财政部部长在实践中不得不在货币政策目标上达成一致,包括通胀目标,政策目标协议(pta)中被正式化。目前,通胀目标是1%~3%的Cpi通胀率。如果不寻常的事件发生,如油价急剧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偏离其目标水平,那么央行将不会负责。

新西兰框架的一个独特的特性是重要的决策,包括利率的变化是由州长完全设定而不是董事会或委员会。在实践中,州长向副行长和员工咨询。RBnZ董事会没有政策决策角色,但负责监控州长的表现,并向财政部推荐合适的人选,当通货膨胀目标被错过时,需要人员替换职位。

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追随新西兰的步伐在1990年上半年引进通货膨胀目标制。随着货币投机冲击导致英国和瑞典先后于1992年和1993年放弃与其他欧洲货币汇率挂钩的汇率体制,转为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采用长期通胀目标,以应对高通胀预期。

虽然对于精确触发上述国家采用通胀目标制的原因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减少通货膨胀,然后尝试锁定价格稳定,同时最小化这一政策转变的产出和就业成本。大部分这些国家在采用通胀目标制之前有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例如,新西兰在经济危机中期1986年所记录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8.8%;英国记录1989年的通货膨胀率为9.1%,1990年为9.9%,在引入通胀目标制之前1991年的通胀率也高达8.2%。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所取得的平均通货膨胀率略好,但波动性很高。整个集团作为一个整体,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0%和80年代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

这些国家引入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目的可以总结如下:(1)降低通货膨胀率并维持在较低水平;(2)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负责性;(3)使央行追求单一目标――价格稳定更加透明化;(4)稳定通货膨胀预期;(5)提高工具的独立性。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流行的原因

通胀目标的流行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一些国家在历史上经历了高通胀,因此采取通胀目标来表明实行低通胀政策的坚定承诺。如果货币政策是可信的和通胀预期调整到目标,那么通货膨胀率可以降低且不引起过度调整或产出成本;第二,通胀目标制是央行可以负起多少责任的一个性能标准。此外,一些中央银行进一步加强问责制的通胀目标,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独立性;第三,通胀目标为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提供了另一个名义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建议亚洲许多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且央行独立。

主要参考文献:

[1]mishkinFS.Doesinflationtargetingmatter?-commentary[J].Review,2002.84.July.

[2]SvenssonLeo.open-economyinflationtargeting[J].SsrnelectronicJournal,19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