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9:56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1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根据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学理论及保护机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发展规律,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

一、保护途径

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多种途径。其中立法保护和行政保护是首要途径,司法保护是前者的辅助手段,知识产权人的自我救助和集体管理组织的保护是保护体育知识产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到目前为止,在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并没有对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维护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尊严制定出具体的保护法规来,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的。我国现行的体育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仅仅是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上做出了具体的保护。我国成功取得奥运会举办权之后,由于奥运会的赛事级别较高,我国为了配合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专门制定了《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在制定此条例此前,北京市也曾颁布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的地方性法规。多项关于北京奥运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分别就奥林匹克的客体、主体、侵权行为及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北京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做到了有法可依,这样就有效地遏制了侵权行为。在这种情形下,一旦当奥林匹克知识产权被他人非法利用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有权干预、制止侵权行为,甚至对侵权者作出处罚。针对我国公民体育知识产权法制意识淡薄、文化层次较低的情况,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要想得到应有的保护,也应同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一样,通过立法保护、行政保护等途径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二、保护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有法可依

如果一项权利不能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和救济,则该权利则不能称不上是真正的权利。从这种意义上说,无救济即无权利。另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私权特性使得其法律的保护和救济则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同其他传统的民事权利相比,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更加依赖法律的保护[1]。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基础,在保护体育知识产权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我国知识产权发展至今,己经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在诸多的法律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法规文件却几乎没有。所以,我国各级立法部门都要认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一旦制定出完善的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有效保护措施,那么如果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受到侵权后,权利主体就可以在申诉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对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了应对侵犯奥林匹克标志新特点,出台了涉及奥林匹克标志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审查规定。从而有力地保护了奥林匹知识产权。

(二)加紧发掘整理和发扬光大传统民族体育项目

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各地重视不够,宣传不力,不能够最大程度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在全国各地大小规模的武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开了起来,各种拳法鱼目混珠,对于正宗的拳种权利主体人带来了一定的侵害,暴露出我国在民间体育项目管理上的漏洞。中国式摔跤,在许多国家很受欢迎发展很快,而我国却不重视,很少开展比赛,如果政府出面进行推广,配合具体的法律、法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快对散发光芒。

(三)加快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研究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研究的开展会为有关保护部门政策的制定、管理模式的确定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找到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有效途径。对体育知识产权中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诸如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保护客体的研究,国内重要体育组织与运动竞赛中的标志权与电视转播权归属问题等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和立法提供事实依据。现阶段,我国乃至世界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理论观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更应该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产权的本质,加快理论研究工作。

(四)从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特点出发,树立全面保护观念

在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上,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单一的司法保护形式,相形之下,中国则实行“双轨制”保护,即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双管齐下[2],实际上,知识产权的每个环节都会涉及法律保护,不仅仅是行政执法和打“官司”,而是全方位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3]。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方面,在其保护问题上也应该采取“双轨制”保护策略,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和深入的理解,应从知识产权特点出发,树立全面保护观念。

(五)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中央统一保护与地方个别保护相互配合

在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过程当中,单纯依靠中央或单纯依靠地方的力量都是不够的,二者的关系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中央与地方的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通过制定层次不同但又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进行综合保护。

三、结语

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应该对其知识产权保护引起重视并制定完善的保护法律。既要列人著作权法、专利法,还要制定专项法律,尤其要有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如管理制度、注册制度、命名制度、审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吴衍忠,张春燕.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相关问题论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887.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利保护途径

当前社会中各项全新的技术及设备都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使得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新专利法的颁布后我国与其他多个国家的专利保护工作面临着全新的要求和挑战,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法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以从根本上保护专利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调动科学研究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同时也使专利技术能够更大范围的应用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从而造福民众。然而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专利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需要我国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丰富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新途径。

一、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社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有针对知识产权专利制定相应的保护法律机制,这就证实了我国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机制的发起相比其他国家较晚一些,致使社会大众对知识产权专利的正确寓意缺乏认识,比如,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逐渐得到了普及,我国的很多民众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免费获得信息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有助于我国知识文化成果的共享,但却很可能由于知识资源的不正当利用给知识产权专利拥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伤害。另外,知识产权专利拥有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也相对比较缺乏,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不知道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二)相关司法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导致我国知识产权专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根本因素就是,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完善规范的司法保护体系,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当前,我国现存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并没有跟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立法的质量也有待提升,相关法律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其次,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加大了力度完善和更新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立法的过程中没能充分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而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上,同样不能提高相关法律的效力。然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也不够完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特别是中小城市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较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薄弱,容易导致审判结果的不合理性,危害知识产权专利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三)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专利受侵现象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也越来越白日化,为了能够在当今社会中收获经济利益,不少企业和个人利用不正当途径创造利益,导致了侵害他人专利的行为。如:有些人冒用专利启发人专利权限使用其产品和技术,或者剽窃他人的知识产权专利据为己有,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部分人员甚至倒卖专利权来谋取利益,这些都严重危害着社会治安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专利的策略

(一)加强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想要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专利保护,首先就要加强对司法机制的完善建设,只有保证了司法保护体系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的需求,才能够更有效对知识产权专利实施强有力保护,因此,我国应根据常见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行为创建完善规范的保护体系,使知识产权专利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还要完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相关司法机构建设,使得专利拥有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

(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专利,这一项专利标志着企业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及创新程度,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形象。所以应创建相应的保护机制。就拿科技型软件企业来讲,普遍存在软件权力归属不清、人才流动大、管理力度不足等事件导致知识产权专利安全受到威胁,最终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要创建有效机制,首先,企业要建立明确的约束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避免知识产权和专利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不当的途径泄露,通过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完善企业的专利申报制度、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奖励制度、职工应承担的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义务等,对这些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进而保护知识产权专利的安全性。

(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

想要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是不现实的,由于此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为了能够保证其规范合理化,必须制定并落实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机制和服务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保障企业和地区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切实得到提升。

(四)强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开展各项工作且保证工作能够按规定完成的关键所在,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工作亦是如此,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团队,确保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应用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还要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与知识产权服务业有关的人才培养,大幅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服务能力,从而保证知识产权专利能够得到科学的利用和保护。

三、小结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增强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健全有关司法保护机制,创建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保障知识产权专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3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随着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后,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使我们应及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针对其所存在的不足做及时的补充和完善,以求更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权利

1.选择权。选择权是确保消费者在消费生活中行为自由、生活自主的法律保障,也是消费者实现自身消费意愿的基本保证。

2.公平交易权。一是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等公平交易条件;二是消费者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3.安全权。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一是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权利,即消费者享有其生命、健康不受侵害的权利;二是财产安全的权利,即消费者享有其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

4.知情权。知情权是消费者了解商品和服务,避免因盲目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而遭受损害的法律保障。

5.索赔权。索赔权是法律赋予消费者在其权益受到损害时的一种救济权,使消费者所受损害得到经营者的赔偿,既是对消费者的适当补偿,同时对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进行惩罚。

6.受尊重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接受服务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的权利。

7.结社权。在我国,消费者结社权最淋漓尽致的表现是:消费者协会。其他组织也有,但是只是小范围的。

8.获得教育权。这一权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获得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二是获得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

9.监督权。具体表现为: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不满意了,可以向商家提出,可以向工商局、消协提出,可以法院要求赔偿损失,这些都是监督权的具体行使。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救济途径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当消费者和经营者因商品或服务发生争议时,协商和解应作为首选方式,特别是因误解产生的争议,通过解释、谦让及其他补救措施,便可化解矛盾,平息争议。协商和解必须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重大纠纷,双方立场对立严重,要求相距甚远的,可寻求其他解决方式。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协会具有七项职能,其中之一是对消费者的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消费者协会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团体,调解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争议,应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公认的商业道德,并由双方自愿接受和执行。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具有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职能。消费者权益争议涉及的领域很广,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向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

4.提请仲裁。由仲裁机构解决争端,在国际国内商贸活动中被广泛采用。消费者权益争议亦可通过仲裁途径予以解决。

5.向人民法院提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都规定,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可径直向人民法院,也可因不服行政处罚决定而向人民法院。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1.权利范围问题。权利是保护消费者的基本依据。《消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消费者九项权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仅仅九项权利已经不足以保护消费者,或者说,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权利已经超出了九项权利的范围,这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消费者的隐私权。

2.维权途径问题。维权途经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关键问题。现行《消法》第三十四条为消费提供了协商和解、调解、申诉、仲裁和诉讼五种维权途径,但是实践中往往是协商不欢而散、调解难见分晓、申诉久拖不决、仲裁没有依据、筋疲力尽,最后弄得消费者懒得奉陪,自认倒霉,这严重地影响到消费者权益的落实。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发展

(一)完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途径

1.建立一套消费者权益仲裁机制,专门用于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

2.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权益纠纷行政裁决权;

3.赋予消费者协会更广泛的职能,特别在处理消费者争议方面有更大的权威;

4.大力改善消协组织的维权条件,为切实发挥各项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意识:

1.自我防范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要注意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在商品的使用消费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2.权利意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法律对消费者赋予了各种权利。这里所说的消费者权利,不仅包括《消费者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法定的一般权利,而且,也包括消费者根据其他法律或与经营者签定的合同而享有的权利。每一个消费者要尊重自己的权利,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权利意识的提高依赖于法律意识的提高。

3.消费者群体保护意识。消费者群体的普遍利益与单个消费者的具体利益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现代消费者不仅应当关心自身的利益,而且,应当关心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和其他消费者的利益。每一个消费者在主张自己权利的同时,也为他人获得公平的交易环境作出了贡献。消费者的群体保护意识,不仅消费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而且,每一个消费者都应当具备。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政治与法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冯讳.如何认识消费群体[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4

论文论文摘要: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是哈萨克族人民发明创造和智力劳动成果的财产权。由于知识创造主体不明确,部落间传承性不能有效地保护其权益。对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其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论文关键词】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一、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一直以来,哈萨克族传统医药在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保障哈萨克族人民乃至其他地区人民的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许多国家,传统医学是穷人惟一负担得起的治疗方法,在发展中国家,大约80%的人口依靠传统药品满足他们的健康护理需求。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如{(tRipS协议》只字未提传统医药),以至于长期以来大多被非法使用,传统医药知识创造者与所有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是哈萨克族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传统医药商业化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即“生物盗版”的问题。在我国,一些国外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药方进行二次开发并申请了专利,如果任由类似的“生物盗版”行为蔓延,我国的传统医药权利人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这与我国对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不明确密切相关,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传统医药法律保护是迫在眉睫。二、我国立法应明确对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分散,各个部门从不同角度的立法对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关系进行规制。该种立法对传统医药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明确,权利人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不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和救济途径不明确,直接导致传统医药权利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导致其既不知自己有哪些权利,也不知当权利遭到侵害时如何救济,这使得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处于不利的境地。我国应当改变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散立法,应以专门立法为宜。我国宜将传统医药纳入到知识产权框架下,制定专门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或传统医药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哈萨克族实行地方立法,明确规定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主体、传统医药的类别、保护方式、法律责任等,使传统医药保护明确起来。这种立法具有明确具体,针对性强,保护主题突出;有利于传统医药持有者传统医药财产权的行使。另外,更能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提高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三、哈萨克族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专门保护制度(1)在知识产权法框架下建立哈萨克族传统医药保护的专门制度。传统医药难以在传统知识产权框架下得到有效的保护,有必要建立一种专门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产权是有关智力创造成果的权利,传统医药知识的智力成果属性决定了它最适于知识产权保护。传统医药大多属于智力成果,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以专利法为主,其他如《著作权法》相关制度为辅,专门予以立法,并列于《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使哈萨克族传统医药保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2)在专利申请中华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专利申请人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是防止传统医药被不正当利用并进行利益分享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也可以在专利申请中增加此项要求。人权委员会土著人民大会起草的保护士著人民遗产的原则和指导方针规定:在未充分出示文件,表明传统知识所有人知情同意,并愿意分享占有、支配、使用和从有关权利中获得利益之前,国家法律不得授予任何个人和单位对任何土著人民遗产的内容获得专利、版权或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就知情同意和公开生物资源来源地的要求有所规定,包括:印度《专利第二次修改法案(2002)》规定:申请人必须公开任何代替说明而交存的生物材料的出处和地理起源,并就反对授予专利部分进行规定。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实施知情同意原则并要求提供材料来源地证明,是防止生物盗版,保护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的有效做法。(3)确立利益分享的保护制度。保护传统医药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便是防止不正当使用,按《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的利益分享原则来分配利益,即传统医药提供者的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当现代医药研究者取得研究成果、享受医药专利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之时,也应考虑传统医药提供者的利益,以实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当利用其他国家提供的传统医药从事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时,力求传统医药来源国的充分参与,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来源国的境内从事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各国应当根据共同商定的条件向传统医药的提供国提供并允许利用其来源于传统医药的技术,包括受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哈萨克族传统医药资源丰富,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专门立法,明确权利主体的财产权,以社区为单位,兼顾其他个人权利为主体,明确利益分享主体,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利益,使侵权行为得到遏止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纠纷;民事调解

一、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目前我国法学界对知识产权的概念表述不一。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譹訛郑成思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特征

1.专有性专有性又被称为“独占性”。知识产权和《物权法》中物的所有权一样,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特点。权利人独占知识财产并且具有垄断性,非经法律规定或者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使用,同时,一件知识产品只允许一个知识产权存在,但是,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垄断是有权利边界的,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2.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指的是,依据一国的法律制度产生,并在该国的领域内受到保护。知识产权与有形的财产所有权一样受到地域性的限制,但是知识产权还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如果权利人在我国享有的权利内容,要在他国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需要依照他国的相关法律进行登记注册或者获得批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相继签订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国际公约中对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是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特点的补充。3.时间性时间性又称“有期性”,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产品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有形财产的所有权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客体存在,权利即受到法律保护。譻訛知识产权只有在法律授权的时间内受保护,超出法律授权的期限,则知识产品进入公共领域,为社会公众使用。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特征,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经济利益,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技术革新,提高社会生产力。

二、知识产权纠纷的特征与救济途径

(一)知识产权纠纷的特征

知识产权侵权是指侵权人违反法律的规定,擅自行使或利用知识产品所有人专有权利。譼訛知识产权侵权与一般的侵权行为相比具有相似的法律后果,但是知识产权侵权有其独特的特征:1.知识产权侵权不直接作用在有形物上常见的物权侵权表现形式是,非法侵占他人物权的行为,毁损他人所有物的行为,妨碍他人对所有物的占有、使用、收益等,直接作用在有形物的本身。但是,由于知识产权的标的物具有无形性的特点,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更多表现为假冒、抄袭盗版、伪造等,这些行为看似没有侵犯知识产品的物质载体本身,但是侵犯了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思想,也就是说对知识产品所有人的“专用”权的侵犯,使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排他性受到侵害。2.知识产权纠纷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纠纷,知识产权侵权更多地涉及法律、技术等领域,例如专利侵权不能仅依靠法律来判定是否侵权,我们往往通过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裁决进行判断。在网络空间的版权侵权,往往给侵权行为的判定带来困难,并且通常诉讼的时间较长。权利人维权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商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不利于纠纷及时有效地解决。与一般的财产侵权相比,知识产品的侵权行为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的特点,难以被人发觉。例如互联网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的产品表现为数字信号,这就在诉讼过程中增加了权利人的举证难度,侵权行为难以认定、侵权责任难以明确,有时可能出现虚假诉讼的情况,增加案件的复杂度,诉讼结案并不利于权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3.知识产权纠纷多涉及经济因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当事人双方,对于法院停止侵权的司法判决并不看重,当事人注重的是知识产品背后可观的、巨大的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希望通过法律途径合法地对市场垄断获取经济利益。然而,侵权人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获取利益,不惜违反法律规定侵犯权利人的知识产品。我们可以看出,纠纷当事人双方都有共同的目的,获得市场占有份额,取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当出现纠纷时,是否可以尝试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以更低的成本较好的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

(二)知识产权纠纷的救济途径

1.公立救济公立救济又称为司法救济,通过人民法院居中裁判、定纷止争解决当事人之间知识产权纠纷,从而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包括行政保护、刑事保护、民事保护,这是三种基本类型。行政保护,指权利人在发生侵权纠纷时,请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给予的一种救济途径;刑事保护,惩处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民事保护,法院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行使审判权,解决权利义务纠纷。2.私力救济与公立救济不同,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解决。和解是指,纠纷当事人就民事侵权纠纷自行协商并达成协议,消除争议,没有第三方介入,当事人自行和解,又称为自力救济。但是,纠纷当事人自行和解的和解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当事人反悔可能性大,不利于纠纷及时有效的解决。3.社会救济调解和仲裁是解决侵权纠纷的另外一种方式,也成为“非诉程序”。调解委员会或仲裁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对当事人纠纷进行调停、说和、裁决,故称之为社会救济。调解协议、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仲裁裁决还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三、知识产权纠纷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

民事调解是纠纷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内容,在第三方主持下,自行协商,最终解决纠纷的制度。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关知识产权纠纷的调解效果并不理想,与“先调后判,案结事了”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例如,能调不调,不能调乱调,调解并非当事人自愿,调解过程中贿赂法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首先,立法不完善。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独特制度,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清楚地规定民事调解的程序。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由于对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专业性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进行调解。其次,达成调解协议随意反悔。《民事诉讼法》规定达成调解协议在协议签收之前,当事人可以拒绝签收,如果拒绝签收意味着调解的失败,人民法院应及时判决。这样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当事人滥用反悔权,违反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是否可以考虑对当事人随意反悔进行限制,只要双方达成一致,调节过程合法,调解协议内容不违背当事人意愿,就可以使调解协议生效,防止当事人恶意虚假调解、拖延纠纷解决。

四、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制度的必要性

1.利于矛盾解决当纠纷出现,纠纷双方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但是,知识产权纠纷具有经济效益的特点让调解组织介入,可以更好兼顾双方的利益,调解协议本身就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如果纠纷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则充分表示出纠纷双方的真实意愿,从而使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2.实现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制度的创新调解制度具有低成本、方式灵活、能够充分体现纠纷双方的意愿的优势。诉讼虽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一方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证据不足会导致败诉的风险,很有可能激化矛盾。新时期,我国建设法治型服务政府,纠纷矛盾的解决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和谐因素,调解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3.减少司法腐败温床人民调解是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形成的,可以弱化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强权力”,在执行调解协议时当事人会自愿履行义务。调解结案,可以减少“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减少司法不公、防止司法腐败,有利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及时有效解决,维护当事人经济利益。

(二)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制度的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之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没有知识产权历史文化底蕴的国人眼中,由于种种原因,保护似乎成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乃至某些情况下成为该制度的唯一内容。强调保护没有错,因为不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之权益,会使创新受到影响;但是,过于强调,则会走向该制度设立目的的反面,它会阻碍社会科技进步,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

tRipS协议第7条“目标”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利于促进技术革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使用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该条明确地给出了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技术转让和传播。与其相关的“原则”条款(第8条)规定,为了防止权利所有者对知识产权的滥用,防止不合理地限制贸易或反过来影响技术的国际性转让的实施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其条件是这些措施与本协议的规定相一致。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世界贸易组织对技术转让的重视。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保护,甚至把保护看作知识产权制度的唯一目的;保护是手段,而在保护条件下利于技术转让和扩散才是其目的。实际上技术流转(包括转让和转化)与知识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后者重点解决知识产权的确权和保护问题,它为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主要解决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途径,为后者的目的和归宿;当然在转让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保护的。

长期以来,人们受知识产权制度的重心在于保护之观念的影响,以及实践中有关知识产权的实务或案例给人们造成的感觉强化了这一理念,以至让这种认识或感觉误导了人们对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目的的真正了解和定位。实际上,19世纪后期,林肯的著名话语为知识产权的目的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即“专利制度是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专利制度的目的在于促进、激发天才即所谓的发明家们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而这种创新的积极性依赖于利益的实现,但利益如何实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发明人自己使用、生产、销售,并通过专利制度取得合法垄断权来实现技术的价值并获利,一种是发明人通过技术转让来实现获利目的。前一方式在工业化早期、在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因分工还处于不太发达时期较为常见。在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人类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研发、生产和营销开始逐渐分离,特别是随着独立研发机构和研发组织的出现,技术似乎也完全可以独立于设备等,成为一种商品,技术转让和转化活动会日渐频繁,由此使利益的实现更多地还是通过技术转让来完成。当然保护在实现这一利益的过程中无疑起到巨大作用,但这不能视为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目标。而可惜的是多数人在解读这句话时往往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必须为专利权人提供保护及保护途径,至于保护的目的却疏于研究或延伸了。

由于历史原因,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是应客观上保护需求而诞生的,故其立足点和目标一直是以“保护”为重心的,有学者直接将知识产权定义为“保护技术开发或创造经营等正常进行的一种权利制度”。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若干年来,人们基本上都是在追随这一思路。实际上这一思路的背后的目的在于促进技术转让,让有创新精神的人获得利益。在技术日益精细的今天,显然实现利益的途径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转让和流转;专利人在自己通过技术转让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让技术释放出巨大的潜力,为更多的人服务,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结合知识产权无形性、无限性、排他性和可复制性等特征,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的目的不能仅仅限于维护权利人的利益,鼓励创新,还在于在保护和公众共享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更在于推动静态的知识产权变成巨大的财富,即在流转中增加价值,在确认权利人对知识产品创造者对知识产品占有与支配的的同时,保障知识财富的最佳动态利用,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保护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鼓励创新的一种手段,是让知识产权能为更多的人服务的途径。

无疑知识产权的确权――确定权利人在市场中的排他权即合理垄断和保护――未经权利人许可或同意以知识产权从事任何商业将受到处罚等――是前提,它为技术在全球合理流转创造了条件。现在需要加大力度的工作是建立利于技术在全球流转的制度,结合知识产权的其他特征,特别是其无形性、信息形态性和可复制性,加速技术传播,通过流转实现无形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如果将保护与更快地推动知识产权流转,特别是技术转让较好地衔接起来,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日趋完善的制度下能充分利用和分享知识产权带来的益处。

但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厚此薄彼:“厚”保护而“薄”流转;注重了静态的保护和确权制度,而忽略了动态的流转制度的确立,即忽略了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巨大价值的转让和许可等制度的确立,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几个重要的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均是将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其首要或唯一任务的,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保护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等,前三者直接将“保护”作为公约名称的关键词标明公约要旨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前言中指出“有志于为鼓励创造性活动而加强世界知识产权的保护”而成立该组织,并在其“宗旨”中明确规定“通过各国间的合作,并与其他有关国际组织适当配合,促进在全世界保护知识产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前言中指出缔约方“出于以尽可能有效和一致的方式发展和维护保护作者对其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权利的愿望”等而达成该协议;tRipS协议将知识产权视为私权,并提高了保护水平,扩大保护范围,将知识产权保护推向又一个高峰;但有意思的是,它又同时明确了与保护似乎有些冲突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目标和原则;可惜的是,人们在研究其内容时着眼点仍放在保护和确权上,对目标的落脚点――技术转让和扩散――有所忽略。因此,总体上说,保护知识产权成为目前国际条约的主要宗旨。

在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下,掌握技术或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未能将技术等知识产权发挥出潜在的能量,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的机会,进而阻止了落后国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人类智力的浪费。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导致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有资料表明,根据世界银行的评估,如果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协议(仅指tRipS协议)完全生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最大的赢家,获利最多,如美国每年可获取的许可使用费高达191亿美元,德国、日本和法国将分别获得68亿、57亿和33亿美元;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将付出更多的代价,象中国、墨西哥、印度和巴西知识产权的纯进口国每年将向专利持有者分别支付52亿、26亿、9亿和5亿的专利许可使用费。这有悖于知识产权制度设立的最终目的――推动世界的和谐发展与和平。世界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保护确权上,将是制度设计上的悲哀。因此我们必须依据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在知识产权私人权利、公共利益和人类利益间寻求到利益的平衡点。wto框架下的tRipS协议为wto一揽子协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和强制执行性无疑将会使知识产权在全球保护水平的提高,目前来看它有利于发达国家,加重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的负担,虽然2001年的多哈会议的《多哈宣言》和2003年8月30日wto总理事会通过的《执行多哈宣言关于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第六段》决定,在知识产权尤其是技术获得的某些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有所松动,但其离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还有很长的距离。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7

[关键词]商标专用权贸易使用注册

商标是人们在贸易活动中在商品上使用的标志(记号)。现代意义上的商标只有一百多年。目前,商标专用权的取得主要靠两种途径:“使用”和“注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已承认这两种途径均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并依此而产生了不同的商标保护制度。大致讲,世界上曾经存在四种商标专用权制度。

一、靠“使用”获得商标专用权的制度

这是比较原始的商标保护制度。在19世纪之前(具体讲,即1857年法国颁布第一部注册商标法之前),商标的使用人在贸易活动中就一种或多种商品建立起了自己的信誉,用户一见到有关商标,就会凭经验识别出自己所满意的商品。如果其他经销人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使用同样的商标,则必然在市场上引起混淆,因此被禁止随便使用它。这样,商标通过使用,自然地产生了专有性质。那时并不需要进行什么手续,不需要通过一定管理机关审查、批准这种专有权。但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商品经营者越来越多,而真正能在贸易活动中建立起信誉的并不是全部,甚至不占多数。况且,建立信誉还需要一定时间。

二、不注册使用与注册并行,两条途径均可获专用权的制度

这种制度是从原始商标保护制中发展起来的,又多少留有前者的痕迹,它以英国为典型。这种制度与美国式的保护制度相近,但又更强调在保护注册商标的同时,以普通法及衡平法对未注册、但已有市场信誉的商标,通过反向假冒(passing-off)的途径,承认其专用权。

按照上述1、2两种制度,就可能产生两个以上的、在不同地区持有相同商标的人。获得注册的人,一般无权排斥原使用而未注册的人在原贸易活动范围内继续使用其商标。这两种类型商标保护的共同缺点是:国家的商标管理机关不可能对全国现存的、有效的商标进行全面统计,因此不可能向新的商标使用人或注册申请人提供可靠的意见,以便在选择文字、图案时避免与其他人相冲突。在这两种制度下,很大一部分商标的专用权实际并不“专”。

实行第2种制度的国家,除英联邦的大多数国家外,还有个别大陆法系国家。

三、先注册、后使用的制度

这种制度也称“全面注册制”或“强制注册制”。实行它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这是典型计划经济的反映。它以前苏联现行的《商标条例》为代表。我国1963年的商标条例也属于这一类。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国家商标管理机关便于全面管理;缺点是管得太死。前苏联解体及东欧集团不复存在之后,这种制度已趋于消亡。

四、不注册使用与注册使用并行,仅注册才能产生专用权的制度

这种制度既摆脱了原始商标保护制度不可靠、专用权不专的缺点,又保留了其方便某些厂商的优点。它为那些不打算长期经销某种商品的厂商,或不打算在很广的地域内从事贸易活动的厂商,留下了不注册而使用商标的余地。这样也免除了管理机关无休止地受理和撤销某些短期使用的商标的麻烦。同时,按照这种制度,只有获得了注册的商标使用人才享有专用权,才有权排斥其他人在同类商品上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商标,也才有权对侵权活动。法国现行商标法是这一类制度的典型。

我国1982年颁布的商标法,实行的是第4种保护制度。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多数企业的商标专用权,又不妨碍中、小企业,尤其是村镇企业短时使用某些商标。这无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利的。

现在,我国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企业或者个体工商业者,一般均可以根据自己经营商品的范围、经营时间的长短等,决定所使用的商标是否需要取得专用权。如果认为需要,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注册。但对此有两个例外:

第一,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某些商品,就必须先注册,才能在商品上使用。《商标法》第6条规定:“国家规定必须使用注册商标的商品,必须申请商标注册,未经核准注册的,不得在市场销售。”我国规定必须注册的商品包括人用药品、烟草制品(包括雪茄烟)等。这些商品对国家经济(如税收等)或对人民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必须采取商标强制注册,申请药品使用的商标的注册,还必须附送有关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局批准生产有关药品的证明文件,以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这可以看作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保留的“强制注册制”。这种有限的保留,不会妨碍搞活经济,又有利于工商管理机关和消费者监督利润很高的卷烟生产厂家和直接关系人民生命与健康的药品生产厂家。

第二,为了维护我国商品出口厂家及国家的利益,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着出口商品所用的商标必须注册的规定。这项规定在1982年的商标法实施后继续有效。出口商品的商标在国内先注册,有助于出口商品厂家在其他巴黎公约成员国享有注册优先权。此外,在有些要求商标先在贸易活动中“使用”,而后才能给予注册的国家,均把商标在本国注册视为“已在贸易活动中‘使用’”的证据。

参考文献:

[1]汪昌安: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经济.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8

【关键词】自然生态资源生态补偿银行保护地役权碳汇交易公益性私权

【中图分类号】X-019【文献标识码】a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但是,资源生态系统退化现象严重,其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责任。①欲解决近两年频发的“雾霾天气”问题,除了从产生根源上进行控制以外,发挥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法律是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保护,需要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我国自然生态资源存在问题分析

自然生态资源开发面临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首先,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例如,草原区开矿占用大量的草原,并改变草原地貌,进而导致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污水排放导致土地、水流受到污染②。其次,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目前,资源开发方式大多属于粗放式开发,例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草原资源利用仍然没有进入集约化经营阶段。资源浪费势必导致资源危机。再次,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草原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使许多牧民不能在草原上放牧更多的牲畜,直接导致收入降低,目前的生态补偿资金不能弥补牧民的损失,可以说影响了牧民的发展和生存权。

自然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不完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不完善是自然生态资源危机问题的重要原因,也阻碍了保护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分析现有的各类自然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可见,在生态补偿中,过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主要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而忽视市场的作用。从目前的自然资源保护现状来看,现有的单纯的“命令一控制”型自然资源保护措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引入市场机制,扩展保护资金的筹集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激励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性。③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措施缺乏持久性。目前的生态资源保护措施缺乏持久性,没有形成制度化。例如内蒙古地区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定于2015年截止。这样的短期性措施很容易导致项目期内参与人缺乏积极性,项目期后回到治理前状态。应当通过法律使其制度化,实现生态保护的持久性。

我国自然生态资源法制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自然生态资源法制建设现状。目前,有关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可以说已经基本形成了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其中,既有国家层面的立法,也有地方层面的立法。国家层面立法方面。主要包括《森林法》、《矿产资源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自然资源法律。也有《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条约。地方层面立法方面。黑龙江、甘肃、内蒙古、云南等地有关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都制定有相应的条例、办法等。例如《黑龙江省草原条例》、《云南省森林条例》、《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

自然生态资源法制建设存在问题分析。尽管在自然生态资源法制建设方面有大量的国家和地方性立法为依据,但上述立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导致目前的自然生态资源危机。

一是自然资源法存在结构性缺陷。相较于国家层面立法而言,各省的地方性立法能够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在重要资源上未体现零净损失的理念,同时也没有设立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大多停留在口号上。可见,法律原则性强,但是却缺乏可操作性。

二是生态资源法律保护主要体现为行政强制性。目前的自然资源法律中大多规定了公众、企业保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强制性义务,缺乏激励性的私法手段。这种保护生态环境的行政强制性义务,会带来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地方政府和当地农牧民会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保护,同时这种行政强制性义务却缺乏可操作性,从现存的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现状可知,单纯的行政强制性义务性法律规定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生态保护的作用,自然生态资源法制建设亟需引入私法途径。

三是生态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具有滞后性。生态补偿制度是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各地现有的法规和制度严重滞后于生态补偿方式的发展。例如,目前国外在很多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方面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向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来实现矿产资源生态文明。这些市场途径包括碳汇交易、湿地银行、排污权交易、一对一交易等。可以说引入市场化途径是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对新的自然资源生态问题和生态保护方式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上的支持。

四是生态资源补偿法规存在缺陷。虽然我国在矿产、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法规中都规定了实施生态补偿制,但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定。例如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健全,导致矿区生态恢复中因缺乏制度支撑而没有可操作的依据,甚至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开采矿山。在相关法规中缺少健全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形成生态环境激励法律制度,导致资源型企业在开发中并未考虑资源的生态价值即社会成本,只考虑私人成本,以致使企业在开发中并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自然生态资源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构建系统化的自然生态资源法律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的生态资源法律保障机制主要体现为公法手段,兼有少量的私法手段。公法手段主要包括生态税、生态补偿基金、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保护强制性义务(例如禁止滥砍滥伐、禁止随意采摘野生植物、禁止随意放牧等)等手段。我国通过物权法、草原法等单行自然资源法对自然资源的用途予以明确规定并严格限制。有关自然资源用途限制的法律规范是基于国家的强制性规定赋予自然资源权利人的义务,具有公法性质。国家在矿产资源法、草原法、水法等相应的法律中都强制性规定自然生态资源的用途限制,这是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体现。可见,有关自然生态资源用途管制的法律规范属于公法规范,是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而目前国外生态文明保护上存在很多市场化途径,主要包括地役权合同、排放权交易、碳汇交易、私人补偿、生态产品认证、湿地银行等,这些市场化途径都被当地法律所确认,国家并没有赋予其强制性义务,只是制定规则规范上述途径的实施,因此属于私法手段。

囿于目前我国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所体现的政府失灵等现象,建议构建系统化的自然生态资源法律保障机制。即建立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加以确立,实现公私法途径相结合。

完善公法途径。一是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税收制度。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都属于公共效益。政府当然是购买公共产品的主要主体,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作用显然不能完全补偿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从而影响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的实现。而通过法律强制设立生态税收制度,可以用来补偿生产自然资源生态效益所耗费的成本,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生态税征收对象确定为我国境内受益于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并建议分别针对不同的自然资源确定不同的征收对象。例如林区或牧区附近的煤矿企业。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三大煤电基地,这势必将极大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该煤电基地企业征收生态税,以用于自然资源生态补偿。

二是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法律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措施确立为法律制度。由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受益地区向自然资源生态效益的供给区提供生态补偿。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已经实施多年,可以提供借鉴。另外,在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上,目前主要是直接将补偿金额全部发放给农牧户,这种单纯的“输血式”补偿具有很大的弊端,资金的有限性并不能使农牧民的生活有很大改善,且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变。建议改为提供技术支持等“造血式”补偿途径,这样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力。

三是完善自然生态资源补偿制度。真正实现自然生态资源补偿制度法制化。前已述及,各地在矿产、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法规中都规定了实施生态补偿制,但是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定。因此,应当在国家层面上尽快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法”,并强制性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标准、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法、补偿程序、补偿救济手段等问题,使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具有可操作性。

创新私法途径。私权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是公权力与私权利配置关系的进化史。事实上,公法和私法本身就是交融的状态,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没有必要将二者完全对立。而且,二者在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对立。通过私权途径实现公权的目的并不是天方夜谭。自然资源因为其本身的公益性特点,决定自然资源产权应当属于公益性私权,同时也应当构建合适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以实现自然资源公益价值的最大化。公益性私权的发展是私权发展的最高阶段,私权不仅仅表达个人意志,还承载着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协助公权力对整个社会进行合理的管理。因此,应当创新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机制,引入私法途径,发挥私权制度对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作用。公益性私权是解决自然资源产权私权性与用途管制公权性冲突的有效途径。它实现了自然资源产权与用途管制的契合,打破了公私法完全对立的传统观点。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私法路径中,国外的湿地银行、保护地役权等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具有引入的可行性。

一是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银行制度。美国在管理湿地资源过程中创立了湿地补偿银行制度。根据该制度,欲占用、开垦湿地的企业须首先从湿地补偿银行购买一定面积(相当于其所占用的湿地面积)的再建或修复湿地,以保证湿地面积的不变,作为对欲占用湿地的补偿。④这也是美国实现湿地零净损失目标的有效途径。湿地补偿银行属于对湿地资源的事前补偿,相较于事后补偿而言,更加具有保护性,对生态环境更有益。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台了《湿地保护条例》,确定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禁止破坏湿地义务等制度,旨在保护湿地资源。但是上述措施都属于公法上的措施,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必然导致湿地保护投入不足的后果。因此,应当引入私法手段,使湿地资源通过更加灵活且具有激励和惩罚性质的市场途径得到保护。

补偿银行制度应当不仅仅只适用于湿地资源的保护,还应适用于其他的自然资源生态补偿中。因此,建议设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银行。目前,很多矿产开发都是在民族地区的草地上进行,因矿产开发对草地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如果引入生态补偿银行制度,采矿企业在预期对草原的破坏之前,须先购买补偿草地作为赔偿,才能获得采矿许可。自然资源生态补偿银行制度与现有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并不冲突。它可以作为目前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政策的必要补充,以纠正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并顺应自然资源零净损失的国际趋势。

二是完善碳汇交易制度。目前,国际上主要在森林资源上实施碳汇交易制度,该制度属于受私法调整的市场途径。通过碳汇交易可以极大地拓宽自然资源生态文明保护的融资途径。除了森林外,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也具有碳汇的功能。据测算,1公顷草原的固碳能力是1.65吨。而且草原、湿地的固碳成本远低于森林,如果在草原、湿地资源上实施碳汇交易,可以克服森林碳汇成本过高的弊端。建议在碳汇储量高的地区设立碳汇基地和综合性自然资源碳汇交易市场。

三是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是指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与自然资源权利人协商,从后者取得保护地役权,由自然资源权利人划出自己全部或部分自然资源(例如草原、森林等),并在特定土地上进行保护性管理,由政府等主体对出于保护目的而划出自己全部或部分自然资源的权利人进行补偿。该制度属于受私法调整的市场途径,自然资源权利人在可以衡量利弊后,决定是否设立保护地役权。设定保护地役权后,自然资源权利人根据约定履行保护性管理的义务,并从购买主体处取得报酬。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自然资源权利人的保护积极性,并拓宽自然资源生态文明保护资金的渠道。

四是实施生态产品认证制度。保障自然资源生态文明的另一个私法途径即实施生态产品认证制度。即在将符合认证标准的自然资源产品上贴上证明性图形标志,使其成为生态产品,例如生态鱼类等。因为生态产品认证服务具有可信性,可以提高生态产品服务的价格。这样,自然资源产品的生态效益即体现在产品价格之中,相当于购买该产品的人为产品的生态效益付费,既体现了公平性,又提高了自然资源权利人的经济收入。也使自然资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拓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途径,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健全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机制。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必然会出现生态保护资金紧张的局面。因此,应当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到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中。通过法律确立一系列市场途径,拓宽生态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重点发挥非营利性组织、金融机构、企业的作用,增加利益相关者对自然资源生态保护的认知,从而最终实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目标。

我国自然资源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保障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作者分别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湿地资源‘保护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与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私法视野下的水权配置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4CFX046、13CFX101)

【注释】

①唐孝辉.:“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律制度回应―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构建”,《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4期。

②屈燕妮:“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③杨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何处着力”,《环境保护》,2010年第6期。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9

(一)调查对象

选择2014年8月~11月我市2所三甲及1所专科医院妇产科住院患者共计189例进行调查,病例资料其中妇科101例,产科88例,年龄:<18岁2例,18~29岁77例,30~39岁56例,40~49岁23例,≥50岁3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3例,高中或中专66例,大专或本科69例,硕士11例。婚姻情况:未婚36例,已婚153例。无142例,信仰佛教20例,信仰基督教16例,其他11例。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及收集临床妇产科护理专家意见后进行编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3大部分:①患者基本资料。住院科室、年龄、文化水平、婚姻及情况。②关于患者隐私保护问题的情感反应。③患者隐私保护的意识水平。分为对隐私保护的认识情况、隐私保护所选择的维权途径、隐私保护的影响问题。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进行计分。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评定分析,信度0.713表面效度0.735。

2.调查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前选择我校部分轮转妇产科优秀实习生进行培训,问卷由培训实习生发放,由患者自行匿名填写或口述,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有效回收率94.5%。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及方差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隐私保护问题的情感反应

妇产科患者对询问婚育、月经史表示无所谓占72%,对追问性生活史存在害羞心理占48%,表示无所谓占32%;对涉及到隐私部位的操作,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紧张与害羞,分别占45.2%、24.6%;对个人资料的泄漏表示愤怒的占46.1%.表示无所谓占25.3%;对个人空间的侵犯表示愤怒占41.5%,无所谓占24.3%;对于病情病史的泄漏表示愤怒占35.6%,认为无所谓占24.3%。

(二)对隐私保护的了解情况

对189例患者进行调查,其中认为对隐私保护完全了解的患者占8.9%、比较了解的患者占18.9%、一般了解的患者占42.8%、不太了解的患者占25.5%、完全不了解的患者占3.9%。关于隐私保护测试题正确率仅为10.8%。

(三)对隐私保护途径的了解

所调查患者主要依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和医务人员、他人介绍等途径获得隐私保护知识。

(四)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所调查患者中66.7%认为隐私保护十分重要;25.6%的患者认为比较重要;5.8%的患者认为无所谓;1.9%的患者认为没必要,

三、讨论

(一)泄露患者隐私会引起负性情感

通过调查资料统计,多数患者对询问婚育史、月经史等病史资料表示无所谓,对询问个人性生活史存在尴尬心理,不愿正面回答;当发现个人病例资料,个人生活中的特殊经历被泄露,如未婚先孕、婚外等,个人隐私空间受到侵犯时表示气愤,难以接受。美国相关机构曾指出,护理人员对患者没有足够的隐私保护,患者的健康指数会受到明显影响。本次所调查患者的心理负性情感对于疾病的康复及护患关系的信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妇产科这一特殊科室决定了医护人员要经常接触患者的身体和隐私,同时患者出于治疗疾病也会将自己的个人隐私告知对方。但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诊疗及护理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忽视患者隐私,将病人当成某种物品对待,而不是一个有疾病的人,有意或无意泄露患者隐私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所以,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权、培养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素质,不仅让患者及家属感受到应有的尊重,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缓解当前紧张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促进妇产科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患者获取隐私保护知识的渠道

大众传播媒介是患者获取隐私保护知识的常见渠道,主要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调查显示分别排在第1、2、4、5、6位。电视、广播因家庭普及率高且不受文化水平限制故而排名靠前,而报纸、杂志必需以能识字为前提,排名仅此于电视、广播,网络不仅要求识字还需要有一定的操作技术故而排名靠后。医护人员及他人介绍是患者获取隐私保护知识的直接渠道,排名居于第3位。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9%的患者自认为完全了解隐私保护知识。在调查中,很多患者还不能充分认清个人隐私保护的具体权利所在,在医疗实际活动过程中,患者对隐私所包含的内容没有一个完整的意识,也不清楚个人隐私是否遭受侵犯或者受侵犯的程度如何。因此,全社会及医院应加强个人隐私维权的宣传,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隐私的内容,树立维权意识,当遭受侵权行为时,能够理性地看待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维权。

(三)患者隐私保护观念情况

调查统计显示,患者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观念普遍较强,认为隐私保护很重要占67.5%,社会越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与此对应的权利意识也会逐渐增强,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群体,在享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因侵犯隐私而产生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其主要维权方式是投诉于医院的相关部门以及采用法律途径。然而,我国关于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并未规定违反此条款的具体处罚措施,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所以,在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医疗机构管理者可通过优化医疗环境,加强医院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教育,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以一种自觉地意识把保护患者隐私权落实到医疗实践过程中。同时,患者也应明确在诊疗过程中有义务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必要时某些隐私也要向医务人员说明真相,以免造成诊疗失误;患者及家属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绝不滥用权力无理取闹。在患者的主动自我保护意识与法律的外在保护作用下,侵害患者隐私的医疗纠纷逐渐减少,护患关系健康发展。

(四)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患者对隐私保护重要性认知不同

调查表中显示,不同科室、文化程度、年龄、情况的患者对隐私保护重要性认知具有差异性。产科患者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高于妇科患者;年龄越高的患者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下降;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越高;无的患者对隐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高于有的患者。所以,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隐私保护服务。

(五)患者对隐私保护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

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篇10

摘要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率,还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好处。本文从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着手,分析新形势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知识产权法

一、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

企业的无形资产指的是企业所实际控制或拥有的不能以实物来衡量的那一部分资产,无形资产可以做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包括了企业的应收账款、货币资金、金融资产、股权投资、商标权、专利权等,通常对无形资产做狭义的理解,即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商誉等知识产权。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化为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息息相关,企业的各项专利技术、商标、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无形资产管理水平,影响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二)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

随着企业竞争态势的变化,企业资产管理的重心也相应发生了转移,由传统的有形资产管理转变为对企业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管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三)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的发展越来愈重要。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才能在发展中不受制于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的不重视,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企业管理主要为有形资产的管理,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再者,企业在经营中,由于不正当的手段致使企业的无形资产受到侵害,如采取虚假广告的方式欺骗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不良影响,对企业的社会影响非常不利。

同时,企业的法律意识淡薄,对其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没能以法律途径进行保护,商业机密的保护力度不够,被一些不法分子窃取,不仅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也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再者,企业人才的流失,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情况下,企业人才的流失,导致企业的专利技术、商业机密等的流失,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比较低

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企业经营的情况而言,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利用率比较低,没能充分挖掘其潜能,在品牌打造和企业融资中没能发挥出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没能将无形资产转变为企业可供利用的财富。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中,由于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力和市场化程度不够等因素,无形资产没能成为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为简单罗列:先列出无形资产的项目,分别评估其价值,价值之和为无形资产总的价值。企业的各项专利技术和商标等在会计账目上不能真实反映出来,评估方法和程序的不当,可能造成评估失真,企业的账面资产会大大减少,在交易中对企业不利。

(四)国家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立法并不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主要以《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企业的商标注册、专利技术的申报和商业秘密的保护,虽然都有所涉及,但法律的保护力度不够,惩罚力度较轻,犯罪成本较低,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

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法分析

(一)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以法律途径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管理者应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重视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将无形资产的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实现对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同时,应加强法律意识,以《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商标、商业机密等进行保护,对企业的各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予以登记注册,防止他人的恶意注册行为,在他人使用专利技术时,采取法律途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商标的管理要防止他们以近似的标志登记注册,避免对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再者,要减少因人才流失而对无形资产造成危害,企业应对员工的职务发明的归属进行确定,以保证企业的权利。

(二)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

企业要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率,以无形资产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不断加大无形资产的比重,重视无形资产的创新,实现企业增值的目标。同时,要不断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保证企业资产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健全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建立在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基础之上。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中,要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不仅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也要将法律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切实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结束语: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在无形资产的管理中,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不合理,无形资产的利用率较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以法律的途径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保护,完善评估方法,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荆龙姣.企业间无形资产的战略管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