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全流程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1:18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1

关键词:VLC;供应链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04eYB022)。

作者简介:陈铭(1968-),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博士后,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企业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17-04 收稿日期:2007-05-10

现代物流要求以客户为中心,向大型化、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建构集成化供应链体系,实现虚拟化、网络化物流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供应链整体的物流理念,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创新。为此,建构VLC(VirtualLogisticsCenter,虚拟物流中心)以实现供应链虚拟整合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优化选择。

一、我国社会物流的急速发展对VLC建设的需要

图1及图2显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从1991年的30221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59.6万亿元,物流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大产业。物流成本任何程度的节约都会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巨大节约。社会物流总额自2000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01年以来,连续4年加速增长,到2004年增幅达到29.9%。进入2005、2006年以来,增速有所减缓,但2006年按现价同比增速仍达24%。

不仅如此,我国物流费用不仅绝对数字巨大,而且占整个GDp的比例相当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项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如图3所示。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增速比2005年上升0.6个百分点;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总体趋势与2005年相同。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2006年运输费用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4.7%;保管费用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1%,管理费用为0.5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2%(刘振冬,2007)。

另据最新统计,(刘伟勋,2007)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总额的增长最为突出。一季度工业品物流总额13.7万亿元,增长25.2%,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成为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616亿元,同比增长16.7%,快于GDp增长率;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7.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需求将增长15%以上,物流总费用将增长11%以上,全国物流业增加值将增长10%以上。

图3及以上数据特别显示,我国物流管理费用长期居高不下,90年代以来长期稳定在占GDp的3%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年虽有所下降,但2006年仍达0.5万亿元。显示出,我国物流管理十分粗放,在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物流,降低物流管理成本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建构具有实用价值的VLC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是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可行选择。

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单有VLC还远不能解决问题。VLC必须与企业内部eRp相协同,构建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才能真正在管理供应链全流程、降低整体物流成本上起作用。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网络系统必须功能强大、通信快捷、安全性强,既有高效率的中心处理系统,也有深入各个成员企业内部的广泛客户端触角,形成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信息化虚拟物流网络平台。由VLC为核心,形成一个信息畅通、反应敏捷、联系广泛的快捷物流网络与供应链整合平台。

二、供应链流程监控的企业内部信息环流与外部信息环流

企业内部信息优化管理是指企业以信息为中心,用信息流来管理、监督与控制内部业务流程,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与外界需求与环境相一致。亦即将企业内外信息链贯通,实现信息流对生产、物流全过程的监控。

管理信息在现代企业内部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的价值链传递中,起着核心与关键的作用。企业管理的关键是信息管理,即对相关管理信息的收集、优化、处理、反馈,企业信息优化管理必须实现信息链对供应链流程的有效监控。

VLC的功能与企业内部信息优化管理相结合,使得企业管理信息的有效收集、优化、处理、反馈构成了一个信息链的环路,对供应链流程实施着有效监控,构成企业整体供应链优化的基础。信息流对供应链流程监控包括企业内部信息环流与外部信息环流,信息流两部分环流对供应链流程的监控作用如图4所示。

信息流的畅通是供应链整合成功的前提。信息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供应链创新,是竞争与合作的高度融合,是以满足客户需要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与交流。建立在企业内部与外部有效信息管理基础上的VLC才能发挥其迅捷、互动、合作、虚拟化的作用。当前必须着重提出把企业外部的VLC与企业内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eRp系统结合起来,相互协同,才能使之相得益彰。

三、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VLC与企业内部eRp协同对接的核心载体

要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外部VLC的协调互动,具体操作方式是将传统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拓展到企业外部资源,建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资源计划是企业内部资源计划与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的有效结合,是一个面向企业供应链整体管理的信息集成系统,对产品整个供应链的研发、设计、生产计划、作业控制、供应投入、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结算等进行系统化的集

成优化管理。

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VLC与企业内部eRp协同、对接的核心载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帮助企业将真实的客户需求和定货数量转化为供应链各阶段的原材料生产计划、生产总量控制及生产、销售各阶段的定单管理。它还跟踪整个供应链的财务和增值信息,自动与财务建立联系,使之与生产过程无缝结合。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可实现网络化管理、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管理的结合,以信息化、虚拟化的集成业务过程来代替传统手工、纸张业务过程,它变革着现代企业生产、物流等领域的经营方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次,企业通过供应链资源计划利用VLC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协作伙伴纳入企业的生产体系,组成企业的虚拟供应链,形成虚拟垂直一体化,按客户不同的需求同步组织生产与物流,保持产品的多样化和敏捷性,最大限度地在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再次,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帮助企业采用柔性技术、模块化设计制造系统与大规模通信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使企业生产以市场为中心;以关注外部信息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信息网络了解行情,组织生产,实现企业供应链各种资源流动的不断增值。最后,构建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企业eRp与VLC相协同、对接,可使企业始终保持资源的敏捷顺畅,积极有效地利用企业内外资源,按市场需要动态、实时地组织生产,实现生产与物流、采购与销售、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全方位优化,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业务流程。以低成本、高服务的产品占领市场,增加企业的获利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四、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整体结构

从实施构建的角度,VLC与企业内部eRp系统整合所构建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应把系统平台(包括接口)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信息流与网络平台的优势,进行VLC与企业内部eRp系统的协同规划、管理与运作。供应链资源计划的系统平台的整体设计应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其整体结构主要包括下列系统模块:

1、信息系统与信息显示系统。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前端应是一个信息系统与信息显示系统,组成一个由VLC与各级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物流企业、金融企业、最终客户等参与的信息与显示的网络平台界面。

2、供应链交易智能处理系统。供应链资源计划的系统平台的核心系统之一是供应链交易智能处理系统,该系统由数据交互子系统、智能决策支持子系统、在线交易子系统及中心数据库子系统等模块组成,履行如下功能:该系统具有整体商业智能环境,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智能方式处理企业间供应链交易的自动分析、筛选、匹配、完成,大量成员企业的历史数据在中心数据库系统汇总,当企业需要供应链匹配服务时,一般情况下,交易可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支持下自动完成供应链交易手续,只需企业确认生效,特殊情况下,企业可自主设定交易要件,寻找供应链匹配方,手动完成交易手续。

3、物流智能管理服务系统。物流智能管理服务系统是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另一核心系统,该系统由GiS、GpS子系统、物流智能规划调度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配送服务子系统、金融服务子系统、海关、商检服务子系统等模块组成,履行如下功能:该系统在企业间供应链交易形成后,在交易要件规范下,利用商业智能与数据挖掘技术,完成物流作业的控制,完成物流信息集成、监控、交互、反馈,实时监控、协调、整合物流作业。最后将物流作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导入中心数据库系统。

在交易及作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都储存于中心数据库系统,以备以后使用。同时,有关过程与结果的数据信息由中心数据库系统进入信息显示系统,由信息显示系统向交易各方显示,最后由单证形成系统形成各种所需单证,交付各方企业。实现VLC与企业内部eRp系统整合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平台的各模块统一协调处理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关系,该系统由最终客户的订单输入为启动,通过虚拟供应链网络的逐级传递,使得网络成员的各厂商获得充分信息,根据订单要求开始各自内部生产运作,在需要进行实体物流活动时,作为虚拟供应链网络成员之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时进行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实现整个物流过程的全程协同,以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成本,适时、适地提供最终客户所需要的商品及服务,获得最大的物流效益。

五、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通过供应链集成,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业务高度同步。构建虚拟化、网络化供应链体系

CharlesC.poirier等(2003)研究了满足客户需要的网络供应链整合技术,认为现代企业的供应链已从传统市场向虚拟市场、网络市场延伸,企业与其供应商、销售、最终客户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同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一切为供应链资源计划提供了强大的用武之地。在网络经济时代,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具有完成虚拟化、网络化全程供应链模式构建的系统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现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业务高度同步,达到物流的根本变革。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通过供应链集成,实行实时控制、柔性管理、销售跟踪、商品调运、包装运输、电子付款等物流环节的电子化处理。可以做到运输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的高度协调与一致,实现储运自动化、商品选配自动化、会计核算自动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谋求供应链整体效益,实现企业组织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业务高度同步,达到物流的根本变革。

2、实现企业内、外物流运作及供应链全过程的集成化、虚拟化、网络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将物流的信息化放在首位,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充分共享,实现供应链的全程信息化监控,形成虚拟化的物流管理模式、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方式,实现企业内、外物流运作及供应链全过程的集成化、虚拟化、网络化。

3、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高效合作,非核心业务的有效外包。通过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构建虚拟化、网络化供应链的系统功能,还表现在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高效合作,表现在企业可以实现对非核心业务的有效外包,特别是以VLC为其外包的管理者与组织者。业务外包使企业可以专注于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在供应链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最终使得企业的竞争场所从

物理性的市场场所深入到信息性的市场空间,使客户可以自主地选择个性化产品。企业生产的中心转移到一种灵活的、由需求决定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来调整管理方式,通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手段满足客户的不同需要,加快响应过程。完成虚拟化、网络化全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六、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五个层次

所构建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要具有实用价值,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接口。为此,必须开展信息标准化建设,特别是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是eRp系统与VLC系统相结合,构建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关键所在。建设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从一开始就必须走标准化的道路。我国物流的标准化建设落后于物流本身的发展,对建设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形成了制约。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包括由内到外的5个层次,如图6所示。

1、电子单证和报文格式标准化。深入到供应链资源计划最内部是电子单证和报文格式标准化,包括eDi及XmL等单证及报文标准。电子单证和报文格式标准化是供应链资源计划实现所有业务功能的基础。

2、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数据元与交换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传递必须实现物流信息数据元与交换标准的统一,具体包括生产运作数据元标准、物流数据元标准、贸易过程基础数据元、配送业务基础数据元、仓储业务基础数据元、运输业务基础数据元、流通加工业务基础数据元、国际货运业务数据元、物流作业基础数据元的标准化。

3、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流程信息交换规范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的系统交流必须实现物流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的标准化,具体包括生产运作过程信息交换规范、交易过程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配送过程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仓储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运输过程业务流程信息交换规范、国际货运业务信息交换规范的标准化等。

4、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第四层是实现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平台自身的标准化建设,即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及信息平台开发、应用标准化,包括基础术语、消息传输规范、体系结构、通用接口,以及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总体规范等的标准化。

5、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化。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最外层是其物流信息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包括: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准入制度、数据管理与维护制度、存储安全规范、传输安全规范、访问安全规范的标准化等。

近期要大力开展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及VLC有关的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最近国务院八部委印发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即提出了物流信息类标准(包括信息类的基础标准,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物流信息管理类的标准等)的标准化重点建设项目。根据规划,这些标准的制定工作大都将在近年开展,物流信息类标准的制定完成必将促进VLC的信息标准化建设,进而大大促进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整体信息标准化建设。

七、建构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实施层面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建立于VLC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VLC,更何论供应链资源计划。因此,当前我国应着力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VLC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之协同,对接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我国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对供应链管理效益的重要推动作用。构建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实现企业供应链整体优化,具有取得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地位。我国应尽快制定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技术发展框架与战略,选准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及技术突破点,处理好基础与应用、政府与企业、开发与引进的衔接关系,加强技术研发与资金投入,使我国在这方面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获得生产与物流的战略利益。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国近年来有了不少进步,从企业信息化看,目前,已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企业引进或计划引进eRp。但由于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金融电子化程度差,法律规范滞后,我国发展VLC,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供应链资源计划目前尚处于概念阶段。有鉴于此,以下几个层面当前尤其应加快进行:

1、加速开展以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VLC以及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首要前提。应大力开展以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条码技术(Bar-Code)、射频技术(RF)等物流基础条件极不完备,形成我国VLC发展的瓶颈。在这方面,必须加大投入,使我国物流信息基础设施近年内有明显的提高。

2、全方位提高VLC及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社会接受度、概念推广度。各国的实践表明,在概念推广、提高社会接受度、建设完善法规体系方面,政府要发挥先行作用。要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各部门了解VLC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是提高物流效益、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法。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提高VLC及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的社会接受度。并采用电子化招标、电子化分配配额、电子化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企业开展虚拟物流建设与供应链资源计划系统建设,逐步在全社会推广。并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使之有章可循,有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2

【关键词】供应链制造业管理问题分析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研究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一、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供应链管理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发生的与物流信息流相关的所有活动。在制造业中,制造商是位于中间商的上游企业,它在供应链中向下游中间商提品,而自身又根据中间商的订单向原料供应商购买生产所需的原料。所以,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应以最终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方式,制造产品,对整个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还应注意减少库存、采购和物流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将设计、制造和物流的流程连接起来,从而应使企业的制造流程和物流流程完全同步。

就我国目前制造业的运作方式来看,观念落后,企业难以把主要精力和有限资源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致使企业有限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而国际上许多优秀的企业都设法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行供应链管理,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远的领先地位。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国际上著名的大型制造业如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戴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都成功地运用了供应链管理理论,极大地降低了总制造成本、库存成本,缩短了从客户发出订单到获取满意交货的整个供应链的总周期,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二、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应环节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仍处于“重下游,轻上游”的传统观念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观念落后,企业只重视下游客户,倾向于与供应链下游伙伴保持密切关系,但对供应链上游伙伴重视程度不够,不愿和供应商结成双赢的合作关系,从而造成上游采购成本增加,原材料库存费用增大,供货不及时,难以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这种情况必将对下游的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造成巨大影响。

2.企业之间竞争意识较重,合作意识淡薄

在制造业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组成的复杂混合系统,然而很多企业把供应链上下环节各个企业之间的关系,依然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谈判中,许多企业将对方完全看作竞争的对手,买卖双方以价格为中心你争我夺,迫使对方最大限度的让利。实际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是在供赢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效管理,失去合作的基础谈竞争,最终受损的还是个企业自身。

3.供应链运作效率较低

目前我国对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还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要求,制造业还不能根据各类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按时交货率相对不足,产成品存货比例较高,物流停滞时间长,造成较高的供应成本,企业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到实施配送,最后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中的总体反应能力较弱,花费时间较长。

4.缺乏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人才较少,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中,大部分都是物流管理方向的,供应链管理方向特别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方向的人才寥寥无几,企业中也很少有人进行过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培训,直接影响了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1.注重供应物流管理,提高物资供应效率

供应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运输等内容。对于大型制造业来说,如何将生产所需的各种物料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数量,送往适当的地点是致关重要的。供应链前提下的企业供应管理就是以最小的消耗、最大的可靠性与适应性来进行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因此企业应准确预测物流需求,合理制定采购计划,注重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好库存管理与控制工作,提高物资供应的效率与柔性。

2.大力发展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

由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要求在整个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进行有效配合与协作,因此必须构筑标准化与信息化平台,制定标准化与信息化战略。

物流标准化就是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系统能够进行有效衔接与协调。包括企业间流程信息如供应链伙伴信息、产品信息、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标准化、名词术语标准化以及制定相关的技术、法律标准规范等,这是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整体优势的前提。

实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信息平台,来处理供应商、企业、客户以及配送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这是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关键,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

3.加强制造业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协调管理

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这一全部过程,供应链管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它更强调供应链下的相关企业整体的集成与协调,制造业在实行供应链管理之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若使其在竞争中取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调管理,以取得最大收益,进而实现柔性的与稳定的供需关系。

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制造业都在创建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结为战略同盟,如戴尔公司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充分与其供应商合作,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动时,及时地做出反应;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于1989年开始对其供应链关系进行改革,不断协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关系,采取可减少供应商数量,稳定供应商的利益关系,甚至允许供应商参与整个价值链的改造等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大型制造业也应充分注意这一点,与其供应链上各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与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分销商,以至于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的分销商,进行充分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协商,优化整个供应链,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林零玲.《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2]皱辉下.《供应链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3]徐剑,方晓昌.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4]李龙洙.制造业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探讨.现代管理,2002.5.

[5]夏春玉.《绿色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8.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3

   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机构是促进供应链物流管理改革的一个有效方式。它要求在对供应链重构与优化的基础上,让企业供应链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这样一些活动进行重新有效组合,促使供应链的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有序进行。机构优化就应该从有效的计划开始,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良好的规划,使得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计划更为周密。从供应链的获得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获得各种物流信息、市场信息、成本信息等,从而使得供应链物流管理机构在运行时能够高效开展。针对存储,就应该供应链上的产品进行有效保护,不会导致产品在其中的一个链上变质,最终使得产品能够保质保量的达到需求者的手中。现代化的分销管理机构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也就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样就能够充分节约资源,并努力开发环球分销,从而使得产品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分销网,保证产品质量。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服务来讲,那就应该着眼需求者的需要,并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个目标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最终使企业在不断的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广市场占有率。

   2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新科技、新技术

   有效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改革成功的关键。如今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界,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元素。一旦不加入这个网络化的世界,那么这个企业不仅不能够在国家化的市场中求得生存,还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因此,就应该进行网络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通过网络信息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各种有效信息,从而使企业能够全面的、准确的把握趋势,让自己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投入这个环球化的世界,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利润。对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应用,一方面,就可以建立网络销售,以及网络宣传,从而使供应链的范围更为广阔,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建立技术型的物流管理,通过电子化的办公、信息的网络化以及财务管理的电算化等等,通过各种高科技术,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上的行政效率。

   3促使供应链物流管理环保化

   相对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的产生过程中,往往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其社会效益,于是,企业就在生产产品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所以,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应该在各个供应链环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形成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管理师在1996年应环境可持续发展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强调保护环境是企业供应链中的责任与义务,更强调企业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把可持续、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观念深深扎根于物流管理的具体行动与思想之中。从而使企业能够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时融入环境保护观念,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具有绿色优势,并通过各种途径研发企业绿色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生产出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最终把企业形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

   4建立全球性的战略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这正是由于信息、交通等技术的飞跃发展。因此,基于供应链需求下的物流管理就应该具有全球谋略,[3]建立世界性的战略联盟。跨国集团的产生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表现。进行全球化的战略发展首先就应该扩大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覆盖范围,并进行风险评估,一旦风险小,收益大,那么就可以着手进行覆盖计划。其次,全面加强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建立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成为国外分销公司的供应商,从而建立全球性的分销网。最后,提高企业实力,建立供应链战略同盟。由于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就需要同各国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各个企业能够优势互补,取得共同的经济效益。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4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协作管理价值供应链协作途径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供应链已经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建立了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外购、制造、争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Christopher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将只有供应链没有企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由产品导向朝客户导向转变,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单靠一个企业进行竞争毕竟势单力薄,而通过供应链把各个企业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协作,必将打造整体的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供应链协作管理的价值

(一)快速反应

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个成员的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路线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生产商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高了及时交货率、订单满足率,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

(二)促进管理提升

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中为使全程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供应链中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这就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客户企业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环节都达到最优,并建立良好的相互关系,采用先进的设备,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了库存量,避免了浪费,减少了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供应链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流通费用,大大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

由于供应链中不同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目标(如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而交货期可灵活变动,制造商则由于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希望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供货),从而给供应链的协作造成一定的难度。为消除供应链的不稳定状态和各成员之间利益的不统一,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程供应链的角度思考问题,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生产商)必须考虑整条供应链的协作,使全程供应链的绩效达到最优。

供应链协作的途径

很多公司已经充分认识到应该集中力量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因此,明确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慎重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大型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得益于合作伙伴之间的密切协作,每个伙伴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专家,所有伙伴均秉承快速和高灵活性的运营宗旨。整合供应链、建立供应链协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扩大采购范围

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上的重要一环。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在275个跨国公司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广泛的全球采购调查,调查显示:到2009年,72%的公司将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远大于他们从加拿大、墨西哥和西欧的采购数量,而在1999年,只有30%的公司会这么做。由此可见,进行跨国采购,与供应商进行协作是跨国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跨国公司的采购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采购管理模式的转换。从以库存平衡点为出发点进行采购,向以订单为基础进行采购转变,进而减少库存,加快流转速度。二是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转变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协作。

中国pC行业目前已经开始了与供应商的协作,联想电脑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球采购。联想电脑的原材料成本已经占销售价格的70%以上,而其他活动成本占销售价格的8%(利润=总价值-从事各种活动的总成本)。从20/80原则来看,在保持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能从采购环节将原材料成本降低1%,至少会给公司增加11.1%的赢利。因此,除了与国内的采购供应商进行合作伙伴式的协作外,联想的供应商还涉及到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使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性价比最好的原材料。

(二)加强公司内部运营管理

为了供应链各协作伙伴的整体利益,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严谨而又高效的运营管理流程。这套管理流程由四大模块组成:需求预测。由销售、市场部门根据历史销售数据,分析当前市场状况,并结合公司市场营销方案的预期影响,作出一套部门内部认可的需求预测;供应分析。由生产部门和物流中心根据生产状况和库存情况,建立一套生产能力状况和库存供应的预测分析;运营计划。在这一模块中将会协调需求和供应两方面的差异,并在无法完全消除差异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管理层决策。最终由公司管理层根据协调后的需求供应分析和不同备选解决方案决定下一运营周期内最终的生产计划和需求计划。同时,供应链协作要以公司整体战略为基础,一个公司必须锁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供应链策略来支持这个战略目标。

(三)建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系统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5

abstract:Byanalyzingtheconceptsandcharacteristics,theapplyapproachandmethodofqualitychainmanagementaresummarized.theanalysisandproposalsinthispaperwillbeusefulforthefurther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Keywords:qualitychain;qualitymanagement;equipmentquality

中图分类号:t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14-01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1质量链管理研究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2.3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3.2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6

   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业务已经渗透到了市场活动的各个方面,营销活动也不例外。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密不可分,营销物流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也是千变万化,这就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供应链竞争空前激烈。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当前的经营环境变化,构建以顾客服务为核心的营销价值链物流管理体系。只有加强营销供应链系统成员的合作,对营销供应链物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效率、快速反应并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保障营销供应链系统的稳步前行。

   2相关概念阐述

   2.1营销供应链物流

   营销供应链在组织系统的观点看来,和其他类型的供应链结构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由营销及相关支持业务的各类成员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市场营销目标,并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在经济实力或者产品特色上有优势的成员构建而成的一个虚拟组织机构。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营销供应链的概念做出解析[1]。首先,从狭义上看,沿着营销供应链的纵向分布,供应商、分销商及零售商共同构成的同盟体就称为营销供应链。其次,从广义角度看,除了狭义角度的各个组成成员以外,还包括了物流合作伙伴,它们以协助各环节成员企业物流业务运作为目的,并最终以确保销售业务为目标。

   营销供应链物流作为营销物流在供应链阶段的延伸,主要是由市场需求所引导的,通过预测、计划、协调、控制等物流管理职能的实施,经过分销、配送、零售商等一系列的环节将产品从生产者流通至消费者手中[2]。营销供应链物流的活动伴随着营销供应链上各成员的营销活动而进行。通过有效的运作,解决跨企业之间产品流通的问题,为各成员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产品沟通的桥梁,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输送效率。

   2.2营销供应链竞争力

   营销供应链竞争力是由营销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领导协调其它成员,通过有序的整合运作,区别于其它组织的竞争优势能力[3]。要实现营销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全体供应链成员共同参加,由核心企业统一组织、协调与沟通,并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最终目标,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寻求比竞争对手在物流、信息及资金流方面的优势,通过更快捷、更有效的反应来创造顾客价值,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的质量。

   营销供应链组织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缩短供应链响应的时间。这就需要供应链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在第一时间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其次,增强供应链运作柔性。所谓增强运作柔性也就是增强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动性,对不同的市场信息做出不同的反应。再次,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

   在做出快速反应的前提下,提高运作效率可以有效缩短操作时间,大大地提高整体效率。最后,减少资源的浪费。营销供应链中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通过有效的运作,中间环节的通力合作,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2.3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营销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物流资源和服务上,营销供应链所能提供的和顾客及成员企业多需求在时间、数量上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应运而生[4]。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宗旨就是寻求营销供应链物流服务总成本与服务水平双重优化,协调物流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达到需求与能力的平衡,通过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构筑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的策略。为营销活动的有序、高效地开展提供物流保障。

   3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分析

   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相关、多元化的系统[5]。从系统论和管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营销供应链管理系统由实体类、过程类、单元类和对象类四种不同层次又互相关联的小系统组成。对应以上四种类型分别有实体、战略过程、管理及作业活动四个不同的模型。在系统中,各层次模型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上层模型的输出信息构成下层模型的控制信息,为下层模型有关活动做出指导,而下层模型的输出信息又对上层模型以反馈,为上层有关活动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上下层模型之间互动合作,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层次模型之间通过信息进行交流,通过对信息的共享,实现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准确有效的运行,为营销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为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沟通及产品输送提供了高效的服务。系统实体模型是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中参与成员的抽象概括,对应现实社会中物流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企业物流系统。由生产商、经销商、核心企业、物流合作企业和最终用户构成。实体模型主要是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对象等在该系统中的定位做了描述。将现实中复杂的关系转化成模型中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对各个成员的作用,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定位,明确了各个成员职责与地位的同时,可以有效的调节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利益。

   战略过程模型将实体模型框架下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提高到了战略层面,主要是对系统的决策过程及要素构成做出分析介绍。该模型不同于其他模型的地方在于,它是建立在营销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管理单元层、作业活动层等局部战略和执行活动之上的,是从整体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的全局把握,其活动贯穿整个营销供应链物流过程,是对全局的战略目标做出决策优化的过程。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本战略方针,策略导向,从物流网络、物流组织、物流计划与控制三个子过程中做出战略决策。

   管理单元模型是上述战略过程模型的分解层,它主要是各成员企业在营销供应链物流全局战略管理过程控制下所执行的局部物流领域的战术及作业执行活动。管理单元模型是局部领域的模型,它是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下面的子系统进行管理决策过程。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各个管理单元之间可能会存在决策不一致,而导致各单元行动脱节等问题,因为管理单元模型是在战略模型的统一指挥下进行运作的,服务于战略模型。

   作业活动模型是物流管理系统中最小的构成单元。它是物流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不论是上面的战略层,还是管理单元层都需要它来具体实施与运作。作业活动最主要的是效率,效率高了则作业活动可以顺利有序地进行。在战略层战略思想的统一领导下,作业活动各个单元,各个部门需要统筹合作,互相沟通,以最高效的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所需完成的任务,保证系统战略得以有效实施,并及时将一线的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便及时调整或更改策略。

   4基于竞争力的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创新途径

   为达到促进整个营销供应链的效益,提高服务质量,获取竞争优势,物流管理创新应通过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托,实行集约化、现代化的管理[6]。通过对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有效创新,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及营销价值链的整体效益。

   4.1战略全局化管理

   从营销价值链物流管理系统层次模型中可以看出,处于最上层的是战略过程模型。由此可见,战略对于整个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重要性。从全局上把握战略,指挥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有序快速地前行,对于营销供应链系统中各个成员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局化战略要求物流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市场环境及供应链系统自身条件,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这是总体性、规划性的战略,是整个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核心目标及行动宗旨。只有全局上把握,才能使整个系统运作合理有效。

   4.2核心化管理

   营销价值链物流系统是由核心企业主导其它相关企业组合而成的系统。物流管理核心化要求管理围绕核心企业展开。核心企业是整个价值链体系的主体,只有对核心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驱动其它企业效仿和前行。对供应链物流管理而言,核心企业负责发挥着管理与调度的作用,几乎所有环节都需径过核心企业进行运作,因而对核心企业的物流管理作用明显。

   4.3技术化管理

   营销供应链物流管理得以实现,离不开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只有高效的网络设施才能提高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效率。目前,主要的物流管理技术有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等,这些技术让物流工作快速有效进行得以实现。而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4.4信息化管理

   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及时并准确地解决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得益于共享的信息传递。只有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内部成员之间才能达到信息共享,各个成员都能及时了解市场及系统内部的信息,并做出应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降低了营销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反应时间,提高了效率,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成本,达到效益最大化。

   4.5柔性化管理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顾客的需求也会随时时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营销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就必须及时根据市场信息做出调整,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从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订单及分销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做到富有弹性。物流管理也不例外,也必须朝着柔性化的方向发展,根据需要进行定制配送,增加物流品种的多样性,提高效率。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7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协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4-0071-06一、引言

食用农产品(agri-food)主要指瓜、菜、果、肉、蛋、禽、奶等主要农产品,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民(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农产品分销、零售商和物流配送以及最终消费者等“从田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体系。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刘英华,吕志轩,2011)。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agri-FoodSupplyChain)有别于其他消费品的供应链,主要反映在:农产品的易腐性对供应链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而对食品本身提出了安全性的要求。因此,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既要保证农产品以最短的时间流动又要确保最安全的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探讨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工作中,通过构建完整可控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外部监管成本,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食用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北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安全的前提下如何稳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成为农户、农产品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大课题。“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红心咸鸭蛋”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为河北省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打造长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将运用供应链的思想考察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二、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质量和安全的组合,包括外观和内在品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不存在对人体的现实和潜在危害,食用农产品质量应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者行为、流通加工、标准和监管等因素。这些因素发生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不同环节。

其中,在种植、养殖环节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为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水体的污染、大气的污染以及土壤的重金属超标等,由于近年来河北省的农业生态质量不断恶化,各种污染物通过大气(水体)—土壤—作物之间的微循环,富集于作物,从而引起作物的品质的下降。另外由于河北省土壤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民追求产量等原因,导致农药、化肥、兽药的过度使用,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化肥、化学药品、生物制剂等的大量使用给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例如农药残留超标、化肥过度使用引起的亚硝酸盐超标、兽药残留超标等。

在生产加工环节,超量使用甚至滥用食品添加剂,是引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河北省食用农产品加工技术整体欠发达,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甚至使用工业助剂的现象不可忽视。

在流通阶段,导致流通环节中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落后的流通模式导致大部分食用农产品未经加工或经初步加工即在农贸市场出售,导致监管难度增加;物流技术的落后导致食品分级和包装水平降低,流通中出现二次污染现象;传统批发市场安全准入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检测机制,使不合格食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等等。

(二)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考察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可以发现尚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参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不深入,不全面,缺乏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性。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和管理更多体现在服务与协调沟通上,包括政策支持,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和协会创建的鼓励与主导,财政支持,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包括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管机制的完善等方面。这就需要政府参与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做到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

考察目前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管体系可以看出,尽管河北省成立了统一的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统筹全省的食品安全工作,然而,各项具体工作还是由各部门独立完成,加之各部门的工作无法与供应链协同,导致了各部门各自为战,一哄而上不该管的乱管,或由于部门或地方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出现问题推诿扯皮,无法按照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关键性控制因素管理和控制质量安全,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财政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浪费了财政投入;质量安全监管不能做到事前监管,形同虚设;惩罚机制简单单一,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缺乏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标准建设严重滞后。法律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甚至严重滞后。政府制度的完善是保证供应链体系顺畅的重要前提,制度的缺失和不足使许多操作无章可循,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和低效。

3.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本身缺乏协调性,存在供应链组织不完整、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机制不公平以及利益诱因导致的道德风险等问题。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落后、供应链组织不完整导致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十分低下,很难保证食用农产品的优质化;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流通环节薄弱;物流操作难度较大导致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产供销没有形成供应链;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致使大量伪劣产品流入食用农产品销售市场,各主体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严重危害消费者利益;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存在缺陷。这些问题加大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监管的难度。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河北省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保障体系模型

解决上述问题,完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应该从河北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入手,改进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完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体系构成,改善运行机制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应该以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者为主,打造一个以供应链参与者为主导,政府制定政策和法律规范、参与监管、加强财政扶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立体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见图1)。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应通过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完善的可追溯体系达到政府监管和供应链自身运行协同的目的。完善以冷链物流为主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是实现全方位质量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持。如图所示,以下将从供应链参与者和政府角度分别阐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三、构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一)基于供应链的食用农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的机理分析

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强调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以消费者需求为引导,协调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加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需求,从农用产品采购开始,完成农产品生产作业、运输、分销的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分析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避免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1.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对质量安全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是制约食用农产品安全良性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标准不统一是造成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增加质量安全信息投入(陈小霖,2007)。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节点衔接过程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主要原因有:(1)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获利和生存对信息不对称的依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员都想尽量的多获得信息,同时想方设法使对方(其他成员)少获得信息从而产生道德风险,抑制信息共享的意愿占主导地位。(2)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成员都能获得等同的利益。刚开始时,核心企业(发起者)获得利益较大,非核心成员在信息共享上缺乏真正的主动性。(3)信息安全因素。一些成员由于对方在信息安全方面做得不好而蒙受了损失,因而对信息共享产生了畏惧心理,这是构成信息共享障碍的又一个因素。

2.供应链环境下食用农产品价格与质量博弈对质量安全的影响。食用农产品价格作为一个杠杆因子对农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价格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消费者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食用农产品价格与质量的博弈体现在两个方面:生产商方面价格调整对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价格的权衡。零售商给予食用农产品生产商适当的价格激励,使得生产商根据相应价格和质量的博弈动态地调整农产品质量水平,从而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价格没有在合理的承受范围内,消费者很可能不会选购此农产品,造成农产品积压浪费。食用农产品消费者可以接受通过高价格去买让自己放心的农产品。这一点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上述论述中食用农产品零售商对于生产商提供合适价格激励能够实施。

3.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利益分配机制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合作关系对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直接正向影响(戴化勇,2008),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决于合作各方所取得的利益是否公平合理。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是保障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取决于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运行水平,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利益分配规则是决定各企业收入大小的因素,进而决定他们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水平,进一步会影响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郭丽华等认为,在多次合作中,只要供应链上一期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最优收入水平,各节点企业均会选择最优的努力程度,这正是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机制(郭丽华、张明玉,2006)。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的稳定会对质量安全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

4.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对质量安全的影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行为对农产品企业质量管理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整个供应链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其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期获得农产品价值增值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中还包括正向的质量管理行为(例如HaCCp标准)和逆向的质量安全问题追溯体系。实施过程管理,把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流程整合与客户响应都能很好地与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联系起来,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也都是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效率的重要方面。因此,保障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应该从改进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入手,完善食用农产品供应内部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的沟通与透明,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

(二)构造供应链管理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改进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使供应链上的众多参与者实现利益共享,最大化地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收益水平。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会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低效率的供应链很难保证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当前,食用农产品生产规模过于分散,政府无力监管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要彻底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就必须对过于分散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进行改进。张敏认为,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农户+批发市场”模式;“农户+企业”模式;农产品“直属农场+企业”模式。在不同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是不一样的(张敏,2010)。笔者通过考察河北省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情况类似。每个不同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中质量监管难度不同,因此通过改进供应链组织模式,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1)改善传统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建立“农户+专业协会+产地批发市场”模式,“农户+批发市场”模式由于运作成本低是目前食用农产品最主要的供应组织模式。然而,在传统的批发市场中,农户的地位低,收益低,运销商承担着质量安全问题的全部责任,但是运销商所获利润与承担风险不匹配,农户的分散导致可追溯性差。改善“农户+批发市场”供应组织模式的思路应着眼于解决利益分配机制,加强供应链内部的信息沟通,减少交易过程的机会主义行为。引导建立种养殖农户的专业协会,通过协会建立起农户、政府、批发市场的沟通桥梁,在种养殖户增收、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和地方政府监管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产地批发市场能够有效地把农户、运销商、地方政府部门的利益统一起来。各个利益参与者能够珍惜“产地”的声誉。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损害的是产地的声誉(例如,前几年曝光的张北县无公害蔬菜喷施剧毒农药的事件,正是因为没有“产地”的概念,农民对质量安全问题漠不关心,地方政府没有利益关系,出现问题惩罚的是运销商)。(2)整合“直属农场+企业”和“农户+企业”模式,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强化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农户+企业”的模式并未改变农业生产极度分散的状况,核心企业需要对成百上千个农户进行质量监管是非常困难的,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就说明了这一点。“直属农场+企业”的模式是典型的供应链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可以把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直接置于自己的计划和管理之下,通过过程管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以实现全过程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前期投入成本高,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又有制约(例如河北大午集团),因此利用供应链虚拟经营的思想,以农户的合作社为纽带,强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垂直一体化,对于完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不错的组织模式。通过对河北省内食用农产品出口企业——河北德利食品有限公司、河北惠康食品集团和秦皇岛正大的调研,这些企业多年来未发生过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得益于这些企业有一条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

供应链垂直一体化模式可以概括为:“农户+合作社+企业”。企业包括加工企业以及“农超对接”中的超市,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可以做到:第一,建立可控的质量检测体系,可以实现从种植养殖前的土壤检测、种苗的供给及质量监控、农药兽药的使用情况的监控、种植养殖过程中的定期检测以及收购时的质量检测从而实现自源头——过程——终端销售的系统质量检测体系,有效保障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第二,建立起能够追溯到源头的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系统,降低农户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几率。第三,方便质量安全主管部门从源头到终端销售的质量安全的检查、监管。第四,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收益水平,从而减少了由于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引发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由核心企业为主导并与政府监管相对接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各个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各个企业更加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动,相互之间密切地协同合作。信息平台可以部分消除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信息不完全,能够帮助消费者降低食用农产品质量风险,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契约缔结关系的供应链企业由该平台的支撑,最大化地透明各自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更是执行其领袖作用,监督其成员企业,各成员企业也在平台的辅助下相互协商和监督。

信息平台应该具有柔性、增值性、协调性和信息的可逆性。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能获得效率提升和经济利益优化,然而更重要的是安全监控,保证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胡莲,2008)。信息平台的建设应有效地与政府监管对接,方便政府通过平台对供应链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监控,消费者也更便捷地获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通过全过程严格控制整条供应链,保证向市场提供优质放心的产品,达到全面质量安全控制。

2.优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质量水平的稳定性。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由不同利益主体构成的合作型系统,供应链成员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会与其他成员或与系统整体目标产生冲突。另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动态的,包含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就是要协调控制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降低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解决信息不对称、信任危机、利益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从而保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保障供应链的质量安全。

利益分配机制的公平与否是影响供应链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影响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稳定的主要因素受到成员企业边际贡献大小、风险规避程度、市场风险大小等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因此,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分配成为联盟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利益分配机制应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整个供应链各参与方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一是心理预期是否一致,而心理预期一致与否更多的涉及到信息的完备性与沟通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完善协调机制,在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兼顾各方自身的利益。同时,在发生矛盾冲突时,通过有效的沟通,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种冲突对整个供应链的不利影响。

优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机制,应该发挥核心企业“信息中心”的作用,使市场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各参与方,从而做到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有计划性,减少风险,增加效益。同时利益分配上要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利益分配合理化原则、风险、利益均衡原则、绩效递增原则,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明确分辨供应链各成员对供应链的贡献,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

3.加强物流体系的完善,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传统的食用农产品物流模式,建立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配送体系。食用农产品的易腐性、物流过程中的易污染性决定食用农产品的物流模式需有别于其他商品的物流。改进传统的食用农产品物流模式,就是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对运输、仓储、物流加工等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打通信息沟通,缩短物流过程,保证产品质量。冷链物流是保证易腐、生鲜食用农产品在运输配送过程中保证质量、减少损耗的最佳手段。目前,除部分大企业的低温或冷冻肉类、海鲜外,河北省食用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等生鲜产品通常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级加工手段,损耗大、质量安全难以保证,这些都损害了整个供应链的利益。因此,要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新建、扩充冷链设施装备,或积极使用第三方冷链物流商,用小成本带来整个供应链的大利益。

四、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运行和监管的政策建议

1.宏观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明确不同部门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作用,理顺管理权限,完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罚机制,打造与供应链协同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研究表明,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涉及部门众多,有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多个部门,而在当前体制中仍然存在部门职责重叠、管理职权紊乱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政府各部门的管理未能形成一张涵盖和统领食用农产品整个生产流程的监管网络(刘俐、张宇峰,2007)。要做到无缝监管,必须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纵向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监管的一体化和专门化。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政府的监管应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自身运营协同,把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监管、惩罚等管理行为高效地覆盖在整个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

政府应在贯彻国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完善法律和制度体系。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HaCCp标准体系。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改善供应链组织模式,扶持、鼓励优势食用农产品企业的发展,对于信誉良好的核心企业予以财政、税收支持,完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自身保障体系。对农户的种植养殖提供技术支持,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增加农户的收入,进而激发农户对提供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积极性,引导建立农户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架起农户与政府与销售渠道的桥梁。

强化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引导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产地批发市场。笔者考察了石家庄桥西蔬菜批发市场和饶阳果品蔬菜基地批发市场,发现以这两个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面临的质量安全监管困难是一样的:货源供给分散性大、稳定性差、以短期交易为主、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反馈回路不畅通,是典型的末端控制方式。政府主导建立产地批发市场有益于缩短供应链环节,通过专业协会的作用把质量监管由末端管理向前端转移,有效地对产地农户进行质量监管。加强对加工企业、零售企业(农超对接)的财政、税收与政策的扶持。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一般是大企业承担起食用农产品生产协调、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诸环节的主要任务,承担着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的任务,同时供应链自身有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把农户纳入到有效的监管体系中,实现食用农产品供应链自发的质量安全保障。

3.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完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建设和整合,强化可追溯体系。通过整合企业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政府应完善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和政府监管信息数据库,把政府的服务功能与监管功能纳入到共享的信息平台中。政府提供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质量安全标准、质量安全生产技能信息等,可以引导并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效率。把政府监管部门纳入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既可以有效地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管,更有利于建立长效的预警机制。通过对所有农产品监管信息建立国家数据库,公布监管政策、监管原则和方法,指导企业科学生产和消费者安全消费。

利用共享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强化可追溯体系。有效的可追溯系统是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工具。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把可追溯纳入食品的物流体系中。通过建立可追溯系统,可识别出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实行产品召回或撤销。河北省应该利用目前发展“物联网”的契机,完善食用农产品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有效的可追溯系统。

4.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田源、张文敏,2008)。食用农产品安全信用管理系统是对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参与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信用披露、失信惩罚的一种信用管理模式。该系统应该以政府监管为主,通过收集有关质量安全的信息和质量投诉,对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对失信企业进行惩罚,对诚信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宣传,从而督促企业主动积极地实施质量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信息平台为基础,以公正的食品安全信用服务机构为依托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要求食品安全综合管理部门进行总体设计,行业协会或供应链核心企业对其成员进行指导和服务,消费者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进行使用,对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征集制度和公正的信用评价制度,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和公平的奖惩制度。

通过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信用度高的食用农产品企业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信用度低的企业则不会被消费者接受,最终被消费者淘汰,因而可以督促甚至迫使企业加强自律,规范生产、储藏、运输、流通等各个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环节,完善产品投诉、产品追溯、产品召回制度等食品安全救济措施。企业也能从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监管机构的查验中获得利益。

五、结语

本文综合运用供应链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发生的机理入手,构建了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模型,并从供应链自身和政府管理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改善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化食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改进物流技术,使用冷链物流;整合共享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强化可追溯体系;引导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等具体的对策。

建立一个供应链协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就是要做到供应链内部的协调和政府监管与供应链自身运营的协同,确保供应链自身质量安全保障和政府监管的无缝覆盖,确保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英华,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一体化:理论基础与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4):22-26.

[2]陈小霖.供应链环境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

[3]郭丽华,张明玉.基于利润分配机制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物流技术,2006,(6):47-49.

[4]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经济,2010,(8):101-105.

[5]胡莲.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平台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刘俐,张宇峰.我国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优化与控制关键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7,(5):93-95.

[7]田源,张文敏.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4):95-96.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8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第一,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流的规律,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

第二,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四个流程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流通方向。而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第一,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物流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使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物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保证供应链实时的物料供应、同步化的运作。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佳资源搭配,使各成员企业实现资源最充分的利用。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能否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取决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合作企业合作性。

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流程的、纵横的、一体化经营的集成化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全过程的战略管理。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

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中心。

第三,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第三,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管理问题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应用下的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物流金融就是供应链金融,其涉及物流企业、客户、金融机构这三个模块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影响企业物流金融模式正常开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受到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及其物流企业资金应用环节的限制,物流企业的市场进展是比较激烈的。这对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设计环节、仓库配套建设环节、现代化信息管理环节、仓储管理环节、运输配送环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比如我国整体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影响、物流企业自身资金管理模块、供应模块等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比较落后,难以就物流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市场供求信息模式、业务衔接模式等展开协调,这都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整体体系的健全。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其信息管理模式是传统型的,特别是各个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落后性,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对于市场供求信息的反映。有些物流公司的库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其库存控制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就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个客户信息、供应信息等的协调,进而影响了物流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难以满足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模式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有些企业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与其落后的管理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一些国家的物流业务中,针对基础性的物流业务资金贷款,申请企业将其拥有的具有出质资格的动产作为信贷作如仓储、运输配送等,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应用,企业利用物流利润来担保,并且利用其抵押物与银行进行合作。受到我国物流企业的自身发展性质影响,其物流管理过程中,融资难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这一环节的因素是非常多的。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的应用,我国银行的借款利率都是比较高的,取得贷款后的物流企业容易受到利润的影响,进而改变以签订的贷款合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资金用途的改变,甚至出现借款的故意拖欠,出现较多的逃废债务现象。

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会导致物流企业管理效率、质量等的下降。尤其是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的缺乏,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现阶段物流体系运作过程中,有些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物流技术设备,导致日常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麻烦。由于物流管理方案的保守,也难以实现现代物流发展的科学决策。

二、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中物流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

1.现代化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管理方案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模式的协调,可以确保各个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在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产品提供及其运输服务体系的健全,将其用户及其供货商进行物流管理范围的概括。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确保其物流效率的优化。通过对网络信息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物流企业与合作方的工作模式的优化,进行网络化模式、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进行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信息体系的建设,定期展开相关物流人员的技能培训,展开物流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

在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下,要确保物流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健全,实现合作企业管理环节、供应商管理环节等的协调,进行供应链产品需求的有效预测及其供应,以进行供应链产品设计环节及其制造管理环节的协调,以优化资金管理环节、永华管理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等。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业务流程集成体系的健全,以有效应对当下全球物流竞争的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确保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更新,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与银行合作方面的协调,确保融资风险的降低,这需要我们进行交易环节中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的优化、动产质押物流金融模式的优化,实现应收账款下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块的优化。

2.物流企业供应链下企业管理风险的规避

为了满足当下物流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物流企业管理政策的优化,管理风险的规避是非常必要的。这要针对物流运输及其仓储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展开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库存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等的健全,进行整体物流方案的设计,确保物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进行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方案的优化,避免其粗放型的经营管理,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规范体系的应用。

物流企业在应用过程中要进行市场商品信息收集体系及其反馈体系的健全,进展产品市场风险的降低。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就某些业务环节展开质押物模块的优化,进行质押率的控制。对质押商品展开积极评估,通过对客户质押货物模式的更新,确保其风险控制模式的正常应用,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进行相关监管程序及其操作程序的协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供应链关系管理目标的明确,以实现金融投资供应链关系平台的应用,进行银行各个结算渠道及其工具模式的优化,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银行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投资风险管理。

三、结语

通过对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我国物流建设环境的稳定,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对于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相关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进行物流流程的优化,实现其内部流程结构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林军.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软肋与对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11).

供应链全流程管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物流企业;融资问题;管理问题

一、我国供应链金融应用下的物流企业管理问题的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物流金融就是供应链金融,其涉及物流企业、客户、金融机构这三个模块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影响企业物流金融模式正常开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受到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及其物流企业资金应用环节的限制,物流企业的市场进展是比较激烈的。这对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设计环节、仓库配套建设环节、现代化信息管理环节、仓储管理环节、运输配送环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不健全的,比如我国整体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影响、物流企业自身资金管理模块、供应模块等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的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比较落后,难以就物流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市场供求信息模式、业务衔接模式等展开协调,这都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整体体系的健全。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其信息管理模式是传统型的,特别是各个企业间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落后性,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对于市场供求信息的反映。有些物流公司的库管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其库存控制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就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各个客户信息、供应信息等的协调,进而影响了物流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难以满足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模式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有些企业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与其落后的管理思想是分不开的。

在一些国家的物流业务中,针对基础性的物流业务资金贷款,申请企业将其拥有的具有出质资格的动产作为信贷作如仓储、运输配送等,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应用,企业利用物流利润来担保,并且利用其抵押物与银行进行合作。受到我国物流企业的自身发展性质影响,其物流管理过程中,融资难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影响这一环节的因素是非常多的。目前来说,我国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制是不健全的,特别是不动产抵押贷款方式的应用,我国银行的借款利率都是比较高的,取得贷款后的物流企业容易受到利润的影响,进而改变以签订的贷款合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资金用途的改变,甚至出现借款的故意拖欠,出现较多的逃废债务现象。

有些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也会导致物流企业管理效率、质量等的下降。尤其是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的缺乏,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在现阶段物流体系运作过程中,有些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物流技术设备,导致日常运输过程中的各个麻烦。由于物流管理方案的保守,也难以实现现代物流发展的科学决策。

二、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中物流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

1.现代化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管理方案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模式的协调,可以确保各个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在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优化,进行产品提供及其运输服务体系的健全,将其用户及其供货商进行物流管理范围的概括。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确保其物流效率的优化。通过对网络信息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物流企业与合作方的工作模式的优化,进行网络化模式、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人才队伍素质的提升,进行物流企业市场需求信息体系的建设,定期展开相关物流人员的技能培训,展开物流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

在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下,要确保物流企业供应链体系的健全,实现合作企业管理环节、供应商管理环节等的协调,进行供应链产品需求的有效预测及其供应,以进行供应链产品设计环节及其制造管理环节的协调,以优化资金管理环节、永华管理环节、跟踪管理环节等。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要进行业务流程集成体系的健全,以有效应对当下全球物流竞争的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确保金融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更新,针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实现与银

合作方面的协调,确保融资风险的降低,这需要我们进行交易环节中预付款融资业务模式的优化、动产质押物流金融模式的优化,实现应收账款下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块的优化。

2.物流企业供应链下企业管理风险的规避

为了满足当下物流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物流企业管理政策的优化,管理风险的规避是非常必要的。这要针对物流运输及其仓储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展开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库存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等的健全,进行整体物流方案的设计,确保物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要进行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方案的优化,避免其粗放型的经营管理,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规范体系的应用。

物流企业在应用过程中要进行市场商品信息收集体系及其反馈体系的健全,进展产品市场风险的降低。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就某些业务环节展开质押物模块的优化,进行质押率的控制。对质押商品展开积极评估,通过对客户质押货物模式的更新,确保其风险控制模式的正常应用,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进行相关监管程序及其操作程序的协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进行物流供应链关系管理目标的明确,以实现金融投资供应链关系平台的应用,进行银行各个结算渠道及其工具模式的优化,这需要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银行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投资风险管理。

三、结语

通过对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可以实现我国物流建设环境的稳定,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体系的不断健全,社会对于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起相关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进行物流流程的优化,实现其内部流程结构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林军.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的软肋与对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