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十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十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2:2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1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社会化密切相关,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年龄一般在16~28岁之间,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情感波动、反应强烈、体验深刻,加之由于生理和性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性冲动增强、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及经济就业等压力增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极为不利。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1〕,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5%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特别是近几年来,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大学生发生暴力犯罪、自杀事件或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调节、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2〕: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态度、情绪、环境适应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理因素:性冲动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学生常常出现性幻象、性梦、手淫等自慰现象,并伴随自责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紧张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会引起大学生自卑、沮丧、不满等心理问题。②认知:心理学家贝克认为,不良认知和认知歪曲是产生愤怒、焦虑、抑郁、自责、沮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他将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和无”的思维五种形式。③情绪:不良情绪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紧张焦虑、寂寞烦躁、自卑自责、抑郁沮丧、自私霸道等,它们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容。④挫折:失败和挫折会打击青年人的信心,使他们遭受悲哀、沮丧、烦恼、厌倦、抑郁、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绪体验。⑤习惯和不良行为: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不良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睡懒觉、不吃早餐、挑食、贪食、懒惰等,这些不良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为。⑥人格障碍:人格障碍者内心体验与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离,其外在行为明显违反社会准则,常给别人造成损失和伤害,并给自己带来痛苦。⑦经济和社会环境:随着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贫困学生进入了高等学府,同时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安心学习。⑧能力和社会适应:独生子女的问题和大学生自理能力差的问题,已经使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日益严重,造成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毕业后又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出现很多社会和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和高科技的要求。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3.1 提高认识水平,重建认知结构

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思维方式建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认识水平,从而克服错误的认知和盲目的行为。

3.2 树立科学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发展顺序及高低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种划分,大学生正处在对爱和家庭的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年人渴望亲密的友伴,不甘孤独或被人疏离,容易沉溺于形影不离的两人世界。大学生应当自信、自强,不要被一时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而应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大学生的理想和目标还应当实际可行,具有价值的吸引力,否则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了科学的目标,再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计划,大学生就可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努力,奋斗的喜悦会促使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3.3 丰富业余生活,注重人际交往

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厌倦、烦躁、抑郁及痛苦的学习情绪,长期孤独、封闭式的学习,还可以导致大学生出现自闭的性格和人际交往障碍,对他们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丰富业余生活,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4 保持乐观情绪,积极自我调节

青年人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在求学期间甘于清贫和寂寞,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上。大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积极开展自我调节,克服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主要有:①自我激励法。②自我暗示、催眠法。③自我宣泄法:宣泄时应当注意以不伤害他人及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为前题,主要有体育运动、找人倾诉、大声喊叫、写作或写信、向替代物发泄等。④自我训练法:通过严格的定时训练,建立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绪和习惯。⑤自我放松法。⑥想象厌恶法。⑦移情转移法:通过移情或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痛苦。⑧顺其自然法:不要过分关注自己。⑨生物反馈法等。

3.5 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能力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它与知识、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能力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但是,一个人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能必然地转化为能力,能力的转化还有待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所以,大学生不但要认真地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积极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操作能力,特别是创新和科研能力,对大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环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熊文琴(1978-),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术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69-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重要。

对于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和特殊教育有关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挑战,不论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工作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对更多的挫折,因此更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如何调适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特教事业。目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调查对象二: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由30道封闭式选择题构成。主要内容涉及学生的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编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随机排列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不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三)调查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后,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积极

调查显示,18.1%的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两者合计,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69.8%。由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高,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较关注。

此外,调查还显示35.1%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两者相加,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95.8%。只有1.9%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2.3%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认可度,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明晰

调查表明,在谈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时,只有5.3%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4.0%的学生选择有点了解,17.4%的学生选择朦胧知道一点,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关于心理素质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和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对于所需心理素质的认知差异较大。数据分析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自我调试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素质六个因素。学生对这六项素质的重要性都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前途及就业问题(64.2%)、学习问题(58.1%)、人际关系问题(49.8%)、环境适应问题(44.2%)、经济问题(39.2%)、感情问题(34.3%)、家庭问题(32.5%)和其他(6.8%)。但在面对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对问题,而往往采取一些无助于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其中包括:转移(娱乐、游戏、看书等)(70.6%)、诉说(向朋友述说等)(58.1%)、发泄(大叫、哭、倾诉、写日记等)(50.2%)、顺其自然、自然调整(41.1%)、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21.9)和其他(2.6%)。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调试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样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阅读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多种方式。学生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认可度都较高,例如94.6%的学生认为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帮助,89.1%的学生认为阅读栏有帮助,86.8%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有帮助,84.5%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帮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盖率较低的问题。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率最广(76.2%的学生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学生通过阅读栏看到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48.7%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6.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心理咨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2]但是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当问及“你对其他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会表示理解吗?”时,95.8%的同学表示能够理解,以及当问及“朋友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劝对方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吗?”时,70.9%的学生表示会劝对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有一定的认可,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当问及“你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吗?”,77.4%的同学表示不会去寻找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呈现出和前面相反的结果。二是心理咨询缺乏持续性。调查显示,有10.6%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其中参加过1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参加过2-3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6.8%,参加3次以上的学生没有。

三、讨论与对策

如何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现,因此,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般概念和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普及与各种异常心理有关的知识,包括各种异常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识别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心理是否异常等等各种知识。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不能忽视对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调查显示,特教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的认识还很欠缺,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引起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推广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掌握了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问题,接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学生对许多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十分感兴趣,包括人际关系技巧(67.9)、情绪管理技巧(60.8%)、学会竞争与合作(55.8%)、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54.7%)、压力与减压(54.3%)、有效学习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1.提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认可度高但覆盖率较低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盖面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认可度最高,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扩大其覆盖率,使其达到100%。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率,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系科,每个班级。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除了一年级新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侧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技能的学习,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内容,但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各种心理调节技巧这两部分内容更多地强调实践练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以让学生切实地培养出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因此,如何调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泛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阅读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心理调节技能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实践练习提供基础。其次,紧扣相关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得理论知识能够切实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调节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上的契合,还需要注重时间上的契合,使理论能够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三)深化心理咨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询的问询率。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但学校的心理咨询问询率却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仍旧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件丢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因此,如何打破学生的偏见是提高心理咨询问询率的关键。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定期在学校组织活动,通过“走出去”扩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愿意选择的咨询方式包括:面谈式心理咨询(39.2%)、网络式心理咨询(35.5%)、电话心理咨询(21.5%)、团体心理咨询(3.8%)。其中网络式心理咨询和电话心理咨询因其匿名性高,获得很多学生的认可。特别是网络式心理咨询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4]学校除了设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尽可能多地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让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提高心理咨询的持续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缺乏持续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学生总是希望心理咨询能够像特效药一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改善和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往往和学生的预期相反,导致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后感觉不能立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宣传,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和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咨询水平有关。调查发现,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室中为前来求助的学生提供帮助的教师往往都是各系科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非常重要。学校应定期为这些心理学教师提供助人的专业培训,包括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等内容,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雷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10.

[2]张蔚,石晓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辅导[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271.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表现,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气质等各种心理因素,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质上是一项心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高校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发展平台,通过各种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深入,使学生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消化、选择,并渗透到自身的修养当中,从而不断的提高综合素养,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有利于推动其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多种主观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主观教育,这些主观教育因素会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大学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是客观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会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评价和调控,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从而提升人格发展的水平。

(三)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发潜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开发潜能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实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并且已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由于需求者众多,其发展速度很快,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问题特点,我国在过去的教育发展阶段一直都是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曾一度将德育教育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发展。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轨,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寻求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障碍需求,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往往只靠思想教育来进行,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表现出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未能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但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种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依然还是以教育本身为主体,没能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主要体现层次如下:

一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让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可能已经产生心理疾病,那么就需要通过治疗,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是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是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疾病特征的大学生而言的,积极的预防能使他们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也是对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调整方式,进而实现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要优化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可以优化和调节的,通过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新生入学之后的适应问题、学习心态问题的调整等,中年级学生的恋爱问题、生活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等,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发展方向、情绪与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节的问题,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务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则基础之上的,其具体原则可分为系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项系统性素质教育的工程,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进行规范,系统化,由点到面的全方面为覆盖,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系统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预防,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发展原则是高校要尽所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援助、教育诊疗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助力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教育发展原则的关键所在。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我国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贫富差距,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沟通网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考试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很多考试另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考试综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再次是贫富差距大产生的心理问题,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相差悬殊,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甚至极端心理,导致一些性事件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因此,各高校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此外,我国大学生还有一些其它心理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单亲或独孤家庭心理问题等等,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制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4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共同阅读吧。

目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如何判断大学生心理是否正常

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是如今社会每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心理情绪也是属于心理健康的一种,如果心理健康水平不佳,会对身体健康也造成影响。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当今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也越来越成为生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他是否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心理的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更好地掌握和吸收知识,不停地完善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心理健康可以培养并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困难的高考,经过筛选后才进入了大学时。但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上了大学之后,不仅摆脱了父母的束缚,更是远离了熟悉的家乡,一下子没有了紧张的课程和严格的纪律,突然从一个“禁锢的牢笼”到“自由的天堂”,难免会不适应,甚至无法很好控制住自己。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尽快调整好状态,进入和适应大学生活,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综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非常重要,家长、学校都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咨询,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返回目录>>>

如何来判断大学生心理是否正常: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返回目录>>>

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5

【关键词】自我评价(心理学);生活变动事件;精神卫生;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0-1197-03

mechanismofSelf-efficacyimpactson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StudentsanditsmodelConstruction/mawei-na,YaoYu-jia,ZHoULi-qing.SchoolofeducationScience,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003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mechanismofself-efficacyimpacton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students,andtoprovideevidenceforimprovingthestudents'mentalhealth.methodsSpSS13.0andamoS4.0wereusedtodeterminetheimpactoflifeevents,self-efficacy,anxietyanddepressonmentalhealthamong526middleschoolstudents.ResultsLifeeventsaffected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studentsdirectly,butcouldalsoaffectitbyemotionsuchasanxietyanddepress.Self-efficacymodulatedlifeevents,andfurtherinfluentsmentalhealthofmiddleschoolstudents.Self-efficacyaffectedmentalhealthbyemotion.Conclusionthemechanismofmentalandphysicalhealthfurthermoreprovidestheframeworktoeffectivelycarryoutthementalhealthworkofmiddleschool,aswellastoenhancethelevelofphysicalandmentalhealthinmiddleschoolstudents.

【Keywords】Selfassessment(psychology);Lifechangeevents;mentalhealth;Statistics;Students

按照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点[1],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信念[2]。自我效能在个体诸多功能性领域(如幸福感、对压力的评价、社会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3]。以应激研究领域中的应激源-紧张关系为例,自我效能被认为是这一关系的中介因素[4],但其在与其他因素(如社会支持)共同作用[5]或随着应激事件发生时间的推移[6],这种影响作用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负性生活事件通常是个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7]。有研究认为,相对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8-9]而言,自我效能在个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对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10]。而自我效能本身就与情绪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11-12],因此研究者就倾向于将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情绪联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事件对情绪的影响,不仅仅通过生活事件本身,还要通过自我效能起作用[13]。本研究以中学生为被试,探讨自我效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着重检验自我效能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是中介还是调节作用,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整群抽取杭州市4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540人进行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其中初中生218人(男生104人,女生114人),高中生308人(男生159人,女生149人)。

1.2工具(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14]:共有10个项目,均为Likert4点量表,总分范围为10~40分,总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采用1991年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翻译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5]。mHt包括学习焦虑倾向(a)、对人焦虑倾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共8个分量表。(3)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2个量表均由20个条目组成,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SDS量表中的条目“我的正常”删除,折半信度为0.7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13]。(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采用由刘贤臣1987年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16],该量表共有27道题,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采用5级评定。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

1.3施测过程问卷调查的主试由研究者担任,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强调真实性和保密性原则,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所有学生在25~50min内完成全部问卷,研究者在学生完成之后当场统一收回。

1.4数据分析研究采用SpSS13.0和amoS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对数据的处理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来检验各因子之间的关系;第2阶段,采用模型比较方法来评价结构模型,以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

2结果

2.1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抑郁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多元相关分析生活事件、自我效能、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自我效能总分分别与生活事件总分、焦虑总分、抑郁总分、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见表1。

2.2自我效能对心理健康作用模型的构建

2.2.1模型的设定在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影响心身反应过程理论[1]及已有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模型1。在这一模型中,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方式有2种:一是通过自我效能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二是通过自我效能影响情绪,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由于在这一模型中,自我效能是作为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的,因此称之为“中介变量模型”。

自我效能对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除了中介作用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起调节作用。因此,如果数据不能和理论假设模型1进行很好的拟合,在查阅文献和对研究所得数据初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还提出了理论假设模型2。理论假设模型2中的自我效能调节是生活事件与自我效能的乘积,代表自我效能对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即假设生活事件并不通过自我效能直接起作用,而是经过自我效能的调节之后起作用。因此,将这一模型称为“调节变量模型”。见图1。

2.2.2模型的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中介变量模型的失拟指数χ2/df>5,RmSea>0.08,拟合优指数GFi,nFi,CFi均>0.90;调节变量模型的失拟指数X2/df

3讨论

关于自我效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途径的探讨,结构分析模型图反映出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既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能通过自我效能的调节影响心理健康,还能通过抑郁、焦虑等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是心理应激过程中的调节变量,而情绪是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变量。

3.1自我效能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班杜拉(1997)认为,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个人执行行为的信念[1]。自我效能是通过思维过程、选择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等中介过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景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17]。

研究的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中起调节作用,这与以往研究不一致,以往研究多认为自我效能是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4]。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对象是中学生有关。中学时期正处于青春早期,在身心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明显变化,且这种变化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如果在没有生活事件出现的情况下,仅自我效能一个指标并不能很好地预测出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只有当遇到生活事件时,高自我效能的个体由于坚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困境,积极正面地参与情境之中,从而获得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反那些低自我效能的个体则消极地应对,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结果提出,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诱因――生活事件将更有可能威胁那些认为自己不具有应付生活事件能力的中学生。

3.2自我效能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负性情绪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18-19]。此外,情绪反应能和自我效能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共同起到中介作用。即自我效能感高的中学生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通常较少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从而依旧获得了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3.3自我效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途径在教育上的启示近年来,中学生不断出现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国内各类调查也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21]。追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由于心理素质较差,在面临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活事件时,某些中学生不知应该如何调节,对自己控制生活的能力缺乏信念即自我效能水平较低,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有些甚至出现偏激行为。

从自我效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来看,如果个体有良好的自我效能,认为自己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生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减缓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因此建议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大自我效能培养教育的比例,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4参考文献

[1]BanDURaa.Self-efficacy:theexerciseofcontrol.newYork:Freeman,1997:133-134.

[2]LUSZCZYnSKaa,SCHoLZU,SCHwaRZeRR.thegeneralself-efficacyscale:multiculturalvalidationstudies.Jpsychol,2005,139(5):439-457.

[3]LUSZCZYnSKaa,GUtiéRReZ-DoaB,SCHwaRZeRR.Generalself-efficacyinvariousdomainsofhumanfunctioning:evidencefromfivecountries.intJpsychol,2005,40(2):80-89.

[4]JeXSm,BLieSepD.efficacybeliefsasamoderatoroftheeffectsofwork-relatedstressors:amultilevelstudy.Japplpsychol,1999,84(3):349-361.

[5]StetZta,StetZmC,BLieSepD.theimportanceofself-efficacyinthemoderatingeffectsofsocialsupportonstressor-strainrelationships.workStr,2006,20(1):49-59.

[6]XieD.Bufferingorstrengthening:themoderatingeffectofself-efficacyonstressor-strainrelationship.JCareerassess,2007,15(3):351-366.

[7]moURaDmR,LeVenDoSKYaa,BoGatGa,etal.Familypsychopathologyandperceivedstressofbothdomesticviolenceandnegativelifeeventsaspredictorsofwomen'smentalhealthsymptoms.FamViol,2008,23(8):661-670.

[8]taYLoRSe,StantonaL.Copingresources,copingprocesses,andmentalhealth.annRevClinpsychol,2007,3(1):377-401.

[9]paRKH,Kimm,JUnGD.theeffectofstress,socialsupportandself-efficacyonthementalhealthoffemaleundergraduatestudents.JKoreanacadFundamnurs,2008,15(4):513-521.

[10]马伟娜,徐琴美.大学生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构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21-524.

[11]CoDieRe,KamiKawaC,KooKeRBm,etal.emotionalintelligence,performance,andretentioninclinicalstaffnurses.nursadminQ,2009,33(4):310-316.

[12]LoweR,CoCKSHottZ,GReenwooDR,etal.Self-efficacyasanappraisalthatmoderatesthecoping-emotionrelationship:associationsamongpeoplewithrheumatoidarthritis.psycholHealth,2008,23(2):155-174.

[13]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03-305.

[14]ZHanGJX,SCHwaRZeRR.measuringoptimisticself-beliefs:aChineseadaptationofthegeneralself-efficacyscale.psychologia,1995,38(3):174-181.

[15]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1991.

[16]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

[17]陈秀丽,冯维.试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172.

[18]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19]maCieJewSKipK,pRiGeRSonHG,maZUReCm.Self-efficacyasmediatorbetweenstressfullifeeventsanddepressivesymptoms.BrJpsychiatry,2000,176(4):373-378.

[20]谭晖,储海宝,袁仁曦.上海市1036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类型.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86-88.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6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

农村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更为显著,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因此,要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研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简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公共事业开支经费的比例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府之外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这不仅导致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材料的匮乏以及办公经费的紧张,也导致教学研讨和业务学习经费的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视野难以拓展。在简陋的条件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要与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同步,必然是困难重重,这给农村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差,许多农村教师羡慕城市生活而想方设法离开,暂时留下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城市读书。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都集中到城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变。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在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的情形下,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入巨大的迷惘和郁闷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平均周课时在14节左右,许多教师周课时甚至多达20节,平均每天7点半前到达学校,下午6点以后才离开学校,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工作负荷较重。回家以后还要备课、承担家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人手不足,部分落后地区教师还兼任各种勤杂工作,诸如给学生做饭、负责保卫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师还要不断上门家访以劝说流失学生复学。这些导致农村教师工作量繁重,脑力、体力透支严重。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城市教师,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越发严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较差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学习范围逐渐扩大,但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网络学习以及网络使用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农村教师资讯丰富性不足,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有限,专业成长环境不利。农村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强调制度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教师的个人成长缺乏人性化关怀,管理评价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倾向于官本位,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教师专业成长缺乏良好环境,从而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感。

(五)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农村教师大多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一方面对新教学思想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教学研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常识的学习了解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农村教师满足于完成教课任务,自主拓展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懂得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怪罪学生、怪罪家长、怪罪别人,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不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遇到挫折时,思想狭隘,性格偏执,怨天尤人,钻牛角尖,攻击性强。再加上农村教师人际关系范围狭小,猜疑、偏执、攻击心理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二、农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现状

(一)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进行培训

我国日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这种重视主要针对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部分省市开始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常识培训。例如,昆明市在继续教育中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调节”等课程,主要以地方选修课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节的尝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些课程往往采取大规模的理论培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视频讨论、案例分析等。这种培训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培训人数众多,大多为60人以上的大班级,教师教学只能以知识传授为主,无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教学成效有限。

(二)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

由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校或县区进修学校开始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多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进行讨论,真正围绕教师、帮助教师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还是很少,而且邀请专家到农村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少数现象,多数学校还没有这种意识或者缺乏这种条件。

(三)教师的个人零星学习

在社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形下,部分教师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自学心理学相关书籍,学习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内容,但大多数的农村教师仍然不懂得心理健康常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不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常识。

由于国家要求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性文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是主要以发达地区的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在这方面重视远远不够。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限,许多学校认为政治教师也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者是承担课程少的教师附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是有限,很少有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校本培训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没有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导致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培训计划

我国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主要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教材教法,费用由国家承担,解决了农村地区培训经费不足的难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但这些培训计划的参训名额有限,基层教师还是缺乏机会参与学习。国培计划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强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开设心理学系列讲座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教师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会理性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重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上要将普及性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心理辅导等课程,以系统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开设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改革课程和教学模式,突出参训教师的参与性和自我反省,以小班化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心理档案

要关注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普查。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高校建立协作联系,利用高校现有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农村参训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筛查,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回访咨询和个别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提供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在基本掌握所属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按阶段来具体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心理学专家列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清单,让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参照阅读,写出阅读心得,之后再请心理学专家结合阅读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远程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或继续教育中心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通过电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广大农村教师可以通过收看教学节目或网络教学视频进行学习。这样经费投入较少,节约成本,普及面广,有助于农村教师以较低廉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初步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建设一支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专业教师咨询队伍,专门为教师服务。我国严重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如果我国5000名学生需配备1名专业人员,以全国2亿中小学生来计算,至少也要4万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口相当大。专业咨询教师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心理专业训练,考取部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资格二级,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将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十所学校或五所学校就应拥有一位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维护教师心理健康,进行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服务。也可以请高校心理专家定期进行专家巡回讲座,或者有高校教师与心理专业学生进行定期心理普查回访,帮助教师队伍维护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7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梦想与磨砺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成功与挫折并存,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质密切相关。因此,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科学良好的学业规划必不可少的条件。

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自我观念、完整的人格。也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去思考自己的学业规划,编织自己的未来、人生的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积极自我审察,主动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正确面对大学生活中各种发展困惑、心理问题与障碍,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朝理想的目标迈进。

关于大学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观念,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满怀憧憬与信心。对自己的心理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和审查。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心态,提高自己调节和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性;还要认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同时注意养成良好心理卫生习惯,养成优良心理品质。

最后,大学生要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要对心理咨询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把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当产生了长期、反复、失度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时,需要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引导。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敞开心扉实话实说,坦诚真诚地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认真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勇敢面对,积极主动寻找帮助,不能自暴自弃。此外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与关注本校心理咨询的途径及预约流程,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

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与之相同,学业规划也必须要有随时间和个人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学业规划的调整也一定要以心理健康状态的变化为参考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8

[关键词]自我调节团体心理训练危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1-0097-02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问题呈多发多态的趋势,可以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开发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重传授心理保健技能,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以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为此绝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计划、比较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大学生活各个阶段自身心理特点,通过知识的灌输以及依靠个别心理咨询和“热线电话”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大学生只要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心理就会健康起来。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健康知识课,而是使大学生心理变得健康起来的课。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讲清楚道理,而且更重要的还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感受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各项要求,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抗挫能力,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有效学习,学会恰当选择。所以,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传授心理保健技能,以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地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

心理保健技能主要包括如何识别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如何干预自己的心理问题两大方面,其中要侧重于心理调节的方法。心理调节的方法有许多,如自我激励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宣泄法、自我训练法、自我放松法、移情转移法、顺其自然法等。这里的关键是在课程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能够多说、多想、多做,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学生是参与、完成心理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协助者和提供建议,因此应注意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心理保健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

二、运用团体心理训练方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团体心理训练是在策划者的精心安排之下,采用团体成员一起做游戏、进行各类竞赛、自由畅谈等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参加者的人格(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结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欢乐愉快之中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的一种心理科学方法。团体心理训练相比较于个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等咨询方式,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和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等优势。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效果很明显,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人生道路基本是一帆风顺,而且在中小学所接受的应试教育和传统“家长式”教育的影响,许多人个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心理素质相对较低,人际交往不协调的比例较大,尤其是面对就业的压力、完成学业的压力以及恋爱情感方面的困惑更突出。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它重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实践性强,重在参与,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外活动、班级和团队活动都可应用。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的主题名称和训练内容越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够真实地反映他们当前生活中所关注的问题,参与训练活动的大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会越有效。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中,让大学生进行现场的面试,让其他同学来发现问题,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还有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做情绪的主人团体训练、压力处理工作坊、领导才能拓展小组、耐挫能力训练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训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己能力,增强信心,锻炼胆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以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三、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同时也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也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同时担负着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不仅可以有效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还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苗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从各高校实际出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围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可建立骨干工作层、专业工作层和专家治疗层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骨干工作层,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部分。主要由学生和心理辅导教师组成,每班可根据学生人数设立一定数量的心理委员,心理委员由辅导员教师推荐,该生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能力。其任务是,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和适时报告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问题;关注同学的心理动态,特别关注有自杀倾向,行为反常,异常孤僻的同学;并对出现较轻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做好相应的疏导和调适工作,引导大学生自主缓解因学习任务和人际关系不良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努力使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反应降低到最低水平,使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专业工作层,是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部分。主要由本院(系)专兼职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构成。其任务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建立和管理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随机指导,辅助心理委员和辅导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危机干预以及疏导治疗,防止心理问题加重;对短时内难以治愈、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发生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输送到学院的医院和相关心理卫生机构进行诊治。

专家治疗层,是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高校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构成。其任务是,对专业工作层无法完成的重度心理异常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同时,负责对院(系)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支援,定期深入各院(系)巡诊,并对遇有重大事件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四、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充分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9

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自我意识太强、承受能力较差、学习压力大和独立生活能力差等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自我意识太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许多高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太强的问题,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不会换位思考。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将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遇到矛盾时,不能够做到与人交流与沟通,相互包容和忍让,往往造成彼此之间矛盾的激化。同时,一些大学生在与陌生人沟通时,会感到胆怯、紧张、拘谨,甚至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障碍。

2.承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往往遇事任性固执,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现在的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尽可能遮风挡雨,殊不知家长的过分溺爱会成为阻挡孩子进步的荆棘。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一帆风顺的成长道路容易使学生心灵变得脆弱,不能够承受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遇事便手足无措,逃避现实,甚者出现过激行为。

3.来自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初入校门,面对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模式的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一定变化。一些学生高中阶段成绩优异,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本的优势失去,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调节,势必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对他们而言,学费、生活费等是一笔很重的负担。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甚至出现逃避或自闭等现象。此外,一些学生出身单亲家庭,承受能力较弱,也会因来自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1.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政府和媒体是从社会层面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主体。从政府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保证大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将育人与励志相结合。从媒体层面,应侧重关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面宣传,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或专题式的报道,树立阳光正气的形象,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2.学校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高校领导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通过校内广播、微博、专题式网站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专题式讲座,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掌握一些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教师,应主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以及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尽可能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3.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学生的自我调节,主要应从培养乐观、豁达的态度,增强耐挫力以及调节情绪入手。

一是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步入大学,大学生应正视环境的改变,完成心理角色的转换,以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期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二是敢于面对挫折,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大学生应努力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敢于承受挫折,能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与社会协调一致。同时,在遇到挫折时,应努力利用困难与挫折磨炼自己,完善自己,增强耐挫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篇10

关键词:音乐鉴赏;心理健康;关系;主动;大学生

一、问题提出

1.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善美(2011)认为,音乐欣赏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提高审美能力和趣味,提升审美标准和情趣,使学生更好地正确认识自己;通过“游戏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潜能;培养感情,调控情绪,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1]詹薇(2004)理论阐述了音乐欣赏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文化作用、教化作用、审美作用、心理作用,并指出了音乐欣赏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通过对表达各种情感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情感获到调节,心理得到和谐;通过音乐会的欣赏方式、以电声为传媒的欣赏方式等课外辅助式的多种欣赏途径进行调适。[2]柯锦泉(2002)从音乐欣赏的特点谈到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音乐欣赏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3]还有徐威、郑玉香(2005)、王婷(2007)、符彦虹(2005)等人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在各自论文中都看到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在实践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有效方式与方法。但国内学者都是从理论探讨的方式来研究的。在国外研究中,Joelw.Krueger(2011)指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事情,将有助于控制情绪[4];Jaakkoerkkil等人(2008)从音乐治疗的角度探讨了音乐治疗对负性情绪的积极作用[5]。但目前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系统地直接研究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没有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探讨了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没有采用实证研究(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来研究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这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

2.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主要通过定量研究(问卷测量、统计分析等)的方式结合深度访谈、文献查阅等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问卷、访谈、文献查阅、理论总结等方法研究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将理论最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3.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为研究目标,是以往研究所未有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丰富了音乐的作用、心理健康塑造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优化了该研究领域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同时,本研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为改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践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出具体良策。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来揭示出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如何改善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行为,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量表SCL-90(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和自编的《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测量音乐鉴赏行为)。SCL-90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成熟问卷,它的分值越高则心理健康程度越差。《大学生音乐鉴赏行为的问卷》共11题,其中测谎题为2题,经过专家评定,是有效问卷;整个问卷的alpha系数为.743,分半信度为.769。因此,本问卷是基本符合要求的。

3.施测与数据处理

研究取样对象为130名大学生,取样时兼顾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均为随机取样。施测主要采用问卷法,由主试清晰地宣读指导语,并提醒注意事项。问卷做答完毕由主试收回。研究者将无效答卷剔除,再依据研究的具体问题,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采取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研究对象

实验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130名大学生(注:由于问卷是在3月份发放的,大四年级学生已经不集中上课了,故在被试样本中缺失大四年级学生)。由样本的基本人口资料统计表(见表1)可以看出,此次测量所取样本是比较合理的。

三、结果

1.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性

如表2,通过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行为的相关分析,a7(音乐鉴赏主动)与心理健康程度的相关系数p值等于.015,p<.05,可得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音乐鉴赏主动正相关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如表3,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

2.音乐鉴赏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预测情况

通过音乐鉴赏各种行为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从表4中可知a7(音乐鉴赏主动)对心理健康程度的回归系数t检验所对应的p值为.015,p<.05。因此,音乐鉴赏主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程度。从表5可知,决定系数R2=.045,亦即a7(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心理健康程度4.5%的变异量。

四、分析与讨论

1.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

前文得知,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揭示,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鉴赏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6]同时,个体通过对思想、精神境界较好的音乐作品的鉴赏,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情操。另外,音乐作品会表达出作者的自我意识,个体通过音乐鉴赏促进了对“自我”的探索,从而强化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并对自己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了心理问题产生的概率。故一个主动进行音乐鉴赏的人,心情抑郁时能更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高兴时能更适时地表达自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调控自己的行为,必然有助于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因此,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前文进一步研究得出,抑郁、敌对、恐惧与音乐鉴赏主动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等于.038、.033、.041,p<.05,相关关系均呈显著性。这其实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越主动地鉴赏音乐,那么他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或缓解抑郁、敌对、恐惧等负面心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音乐鉴赏主动能预测个体心理健康4.5%的变异量,但毕竟是有限的。心理健康变量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这要求大学生应该通过多个方面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对策

既然音乐鉴赏主动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或完善自己的音乐鉴赏主动,以促进心理健康?根据问卷调查,特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建议:(1)树立对音乐鉴赏正确的认识音乐鉴赏不仅可以娱乐消遣、打发时间、排解寂寞、孤独、悲伤等情绪,还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情趣,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只有对此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主动将音乐鉴赏行为落实在长期实践中,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2)主动、合理地进行音乐鉴赏,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第一,主动拓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音乐欣赏的方法,努力提高音乐修养。我们音乐鉴赏时若不懂音乐基础知识,那么鉴赏音乐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在听音乐的同时要学习一些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并把理性的知识融汇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具备一双能听懂音乐的耳朵。[7]大学生可通过上课、上网、书本学习等渠道深入了解有关音乐基础知识。只有对音乐基础知识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内涵,陶醉在其中。同时只有学习音乐鉴赏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对音乐的理解,陶冶人身心。可见,这些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第二,多听音乐、专心地听。多看音乐鉴赏节目或视频,多听经典曲目;试着去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认真用心欣赏音乐,尤其是多听一些有文化背景的音乐,感受其内涵。这些均有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第三,与他人一起欣赏、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认识会有所不同,通过交流知己不足,知人之长,长期以往,可培养自己宽容、豁达的心理。第四,积极主动利用音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首先,多听一些有内涵的音乐、积极向上类型的音乐,塑造自己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胸怀;其次,加强对音乐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感情、经历,升华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和心理素养;最后,善于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例如,当自己情绪低落时,可以通过一些情调欢乐、节奏明快、风格悠扬的音乐来提升情绪。这时,自己可欣赏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斗牛曲》、旋律呈螺旋式上升的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表现鸽子自由飞翔的手风琴曲《白兰鸽》。[8]第五,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这种长期的良好音乐鉴赏行为可以使心理不断优化。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过音乐鉴赏行为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大学生要长期坚持良好的音乐鉴赏行为,要将之变成一种习惯。

五、结论

音乐鉴赏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音乐鉴赏主动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程度。

参考文献:

[1]周善美.音乐欣赏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92-193.

[2]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401-402.

[3]柯锦泉.浅谈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3-65.

[4]Krueger,w.Doingthingswithmusic[J].phenomCognSci,2011,(10):1–22.

[5]erkkil,J.Gold,C.etal.theeffectofimprovisationalmusictherapyo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protocolfora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J].BmCpsychiatry,2008,(8):50.

[6]李华东.欣赏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塑造的正面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8):88-91.

[7]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