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十篇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十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3:55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资本 资本市场 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特有的崭新的概念,与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内在基调就是强调技术创新。当前,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部署。2010年10月18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1)战略导向性;(2)综合创新性;(3)动态演化性;(4)多重联动性;(5)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是个必要条件,作为金融系统的主要部分,包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广义资本市场,其发展直接决定着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只有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二者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发展。

本文试图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关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国外专家学者对于资本和创新的关系以及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早,且进行了许多实证分析,但直接研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学者主要论述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包括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对于资本市场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从创新开始的,创新推动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资本市场又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要素。从熊皮特开始,西方学者对创新投以关注的目光,产业成长的一个基本动因就是技术创新,相对于研究资本促进产业发展,西方学者研究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较为普遍,主要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形态资本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一)资本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Josepha.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现代工业体系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建立,而信贷对于实现创新又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金融是驱动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力量①。Hicks研究了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市场的缺乏和不健全会影响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②。Howittandaghion(1998)认为资本积累速度越快,研发可以获得的利润越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多;知识积累速度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资本的边际回报率越高。Zeng(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本积累和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

(二)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研究

Saint-paul(1992)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金融发展通过允许经济主体使用风险较大但生产率水平较高的技术,推动了技术进步。King和Levine(1993)指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和化解创新项目收益性风险。他们以Sehumpeter理论为基础,提出金融系统通过选择最有前景的企业和项目、增加信贷资金、提供分散风险工具和披露预期利润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③。Bencivenga(1995)等分析了二级资本市场交易成本流动性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Levine(1997)认为金融体系功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来推动经济发展。Levine和Louyza(2000)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资本存量。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含着技术进步④。

(三)不同形态资本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Carlotaperez(2002)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5次技术革命,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技术革命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金融活动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燃料;技术的创新导致新业态的出现,市场盈利空间迅速上升,风险资本家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GaryDushnitsky(2006)则研究了风险投资对于创新的意义,指出风险投资对于追求基于公司创新的企业价值意义重大,为创造公司价值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如同公司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的工具包,获取新的技术和实践⑤。H■gskolen(2008)在研究挪威国内资本和创新状况后,指出挪威的技术研究因为缺少风险资本日渐式微,进而也就不存在技术产业化,可见风险资本是促进高科技公司成长和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⑥。BronwynH.Hall和JoshLerner(2009)认为美国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和公司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了许多成功的公司。同时,也指出风险资本解决方案有许多限制,投资规模和领域有限,要求有广阔的市场和可供退出的产权交易场所⑦。Doniatrabelsi和GhasemShiri(2010)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指出创新活动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外部风险资本的介入,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大公司和小公司面对创新时面临不同形势,大公司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和知识支持创新,小公司和新兴企业更需要外部风险资本的支持⑧。

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如资本和创新的关系、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资本范式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等,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基本统一的结论:资本市场能够促进创新,进而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效率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二、国内关于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

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于: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及重要意义方面的研究;从资本市场功能角度论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相关的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对策研究。

(一)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重要意义方面的研究

袁天昂(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四点现实意义: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张明喜(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创业风险投资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业风险投资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资本血液,金融资本与新兴产业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会给创业风险投资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二)从资本市场功能出发研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吕光明和吕珊珊(2005)认为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四大功能促进技术创新:一是金融体系通过自身较强的流动性化解技术创新活动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技术创新的收益率风险。二是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信息处理功能影响技术创新。三是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四是金融体系通过便利交换,促进分工和技术创新。李建伟(2005)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范式的技术经济发展过程,更加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动员与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姚战琪和夏杰长(2007)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资本积累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必备前提。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增值。涂人猛(2009)指出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又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机制和场所,使新兴产业的融资与社会公众的投资能较好的结合起来。顾海峰(2011)认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

(三)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实证研究

刘铁牛(2009)利用1992—2006年资本市场及技术创新数据指标,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传播)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技术创新上没有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朱欢(2010)针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选取的高技术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中小型企业贷款难;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张强、赵建晔(2010)也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科技创新3个阶段即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的支持作用相对比较薄弱,得出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够明显的结论。

(四)有关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万钢(2010)指出既要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更要重视探求适合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健康壮大,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积极助推作用。张明喜(2011)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在支持创新、创业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纷纷制定特别的引导政策。对创业风险投资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支持。陈昌智(2010)从风险投资的作用出发,认为风险投资将成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一支力量,风险投资倡导的专业化投资理念有助于检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市场价值。风险投资可以促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机制的创新,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清科研究中心(2010)研究资料表明,本土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无论是在投资案例还是投资金额上都超过了外资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股权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宇伟、范从来(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相辅相成,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要求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对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吸引和扶持。

(五)资本市场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对策的研究

袁天昂(2010)从六大方面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文增(2010)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提出在滨海高新区建立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许讧萍(2011)则研究了如何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指出应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各级政府、民间资本成立各种针对新兴产业投资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扩容创业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创造更好的条件。梅兴保(201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认为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层次,提供多样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创业主体,金融支持要把握机会和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综合服务优势,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运用金融工具盒专业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经济可行性论证。

三、简单的结论与评析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研究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的时间相对较早,抽象化的理论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和角度比较丰富,但直接研究资本市场与具体产业门类发展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但不妨碍研究结论最后殊途同归,即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成长。国内学者相对来说进行的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一点,偏重于具体对策,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统一、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都显不够,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内在机理研究不够透彻,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不同资本范式范畴研究还比较单一,没有文献系统分析广义资本市场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新兴产业,是炙手可热的领域,无论从世界经济角度看,需要孕育新的科技革命、发现新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衰退的泥潭;还是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提升竞争力角度分析,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制高点,并使中国经济走出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困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实践上出现一些问题,如政府过度干预的倾向、技术创新不足的倾向、忽视市场风险的倾向等,从而使市场机制的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作用似乎无的放矢。面对风险性很强、技术路线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市场竞争、风险资本的参与是有效的筛选机制,而不是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资本力量的大规模参与,这非常重要,否则风险是具有连带性质的。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与实体经济似乎存在脱节的地方,有过分虚拟化的倾向,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或产业创新的功能不强,将资本引入创新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无论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体系的健全、功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创新的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深入系统研究这一问题,规范分析其内在的作用机理以及通过实证分析寻找规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注:

①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0

②Hicks.J.atheoryofeconomichistory[m].oxford:Clarendonpress,1969.

③KingR,LevineB.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93,(32):513-542.

④LevineB,Louyzan,tBeck.FinancialinternationalandGrowth:CausalityandCaus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0(46):3l-77.

⑤GaryDushnitsky.whendoescorporateventurecapitalinvestmentcreatefirmvalue?[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1(2006)753-772.

⑥HogskolenHedmark,Venturecapitalandinnovation,toreansteinDobloug,notatnr.Vol.6,2008.

⑦BronwynH.HallandJoshLerner,theFinancingofR&Dandinnovation,august2009,Handbookoftheeconomicsofinnovation,elsevier-northHolland.

⑧DoniatrabelsiGhasemShiri,VentureCapitalandtheFinancingofinnovation[R].pRiSm_Sorbonnenovember,2010.

参考文献:

①peterHowitt,philippeaghion.CapitalaccumulationandinnovationasComplementaryFactorsinLong-RunGrowth[J].JournalofeconomicGrowth,Vol.3,1998,pp.111-130.

②Zeng.J.ReexaminingtheinteractionbetweeninnovationandCapitalaccumulation[J].macroeconomics,2003,25(4),541-560.

③SaintpaulG.technologicalChoice,FinancialmarketandeconomicDevelopment[J].europeaneconomicBedew,1992,(36):763—781.

④袁天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J].西南金融,2010(3)

⑤张明喜,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投资,2011(3)

⑥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⑦刘铁牛,我国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⑧朱欢,我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

⑨张强,赵建晔.我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

⑩万钢,发展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8)

■陈昌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蚌埠市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十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下行压力空前增大,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严俊的经济形势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了各级政府日益关注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中的有机力量,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得到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提出较晚,因此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明确承认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要求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李金华,2011)。就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而言,其主导力量来源于政府,而以政府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是否满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怀疑(贺俊等,2012)。就影响因素而言,企业规模、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经济比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不同作用(吕岩威等,2013),同时金融支持也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顾海峰,2011)。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原因还在于:近年来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盈利能力,加大政府引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项本武,2015)。

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仍存在某些产业高度集中、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要想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就要因地制宜,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周晶,2012)。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可以实施“阶梯式”的推进策略,以优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王开科,2013),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实现根本性创新突破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李晓华等,2013)。

二、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蚌埠市是一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冶金、纺织、烟草等34个行业、20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老工业城市,主要工业产品70余种,其中部级新产品15项,省级名牌产品21项,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38个,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的推进,蚌埠市经济发展较快,全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第二产业增加值572.2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蚌埠市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工业体系完备,钢铁、建筑、材料等产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科技实力雄厚。蚌埠市科技资源丰富,是皖北的科技中心城市,科研院校众多。蚌埠市拥有中央驻科研单位5个,部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个,其中部级3个、省级38个,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同时拥有安徽财经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和34所职业学校。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加快科技资源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3)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鉴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视,国家通过加强专项立法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法》等的颁布和修订,各项决议和方案,加强宏观规划,抓好顶层设计。蚌埠市政府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地区发展状况,先后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电子信息产业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文件,着力统筹财政支持,整合优势资源,从金融、财税、用地、资源等各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劣势(weakness)

(1)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高端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行业,其发展基础和历史较短,迫切需要通过人才和科技支持来满足其发展需求,蚌埠市作为安徽省人口大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特别缺乏从事高端生产制造的金融、服务、计算机、科学研究等行业的人才,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劳动力机构不合理,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的人员远低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结构亟待改善。

(2)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虽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加强立法工作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互联网等高端行业领域,目前在立法上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较低,局部领域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提升执法机构职能。现代产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上,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越来越重要,这对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尤为重要,一旦管理不善、保护不力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会破坏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因此,完善知识产权和人才保护等方面法律体系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企业内部发展受阻,投资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回报率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周期长、投资力度大,投资风险较高,对企业资金、技术、规模、设备等要求较高,对于依赖中小资本生存与发展的民营企业难以全面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和雄厚资本的大型企业控制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拉大了企业间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依靠传统产业发展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也不愿意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投资,发展后劲不足。

3.机遇(opportunity)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我国的国际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向我国市场蔓延,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产业从制造业转向高端行业,特别是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等为基础的高端行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明显,产业转移区域也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中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也加快了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蚌埠市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拓展省内外和海外市场,从而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

4.威胁(threat)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将会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等率先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动权,进而拥有较多的市场份额,而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成长速度缓慢,其综合实力无法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竞争。同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安徽省及周边省市都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发展重点,并从政策、金融、财政等方面给予全面扶持,发展态势良好,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对巨大的竞争,如何缓解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压力,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成为蚌埠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是市场竞争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更容易受到冲击,因此,企业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市场风险,把握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其二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和条件的约束,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人才竞争、科学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外部环境更是严峻复杂,如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冲抵和削弱这些挑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蚌埠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充分考虑的。

为了促进蚌埠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蚌埠市要加快人才开发,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包括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优势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第二,完善立法体系,加强专项立法。对于部分行业领域立法空白局面,政府部门应该出台专项政策,提升产业政策法律化程度,保护企业的知识产业和科技专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三,中小民营企业要改善管理结构,积极培育经营优势,通过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全面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辨[J].财经问题研究,2011,05:3-10.

[2]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J].财贸经济,2012,05:106-113.

[3]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大类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1:137-146.

[4]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74-78.

[5]项本武,齐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2:3-11+158.

[6]周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统计研究,2012,09:24-30.

[7]王开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阶梯式”发展路径选择--基于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3,06:21-29.

[8]李晓华,刘峰.产业生态系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3,03:20-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上市公司;资本市场;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4-0062-06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将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也是现阶段中国寻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推动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是基于中国特有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经济形势格局提出的,与国外提到的新兴产业较为接近[1]。国务院在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中,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规划为现阶段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中明确了对发展上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战略意义及相关政策支持,其中包括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的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系统过程,且金融作为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能够与科技创新高度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2-4]。

对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相关金融支持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具体的支持渠道包括证券市场融资、债券市场、风险投资以及银行信贷等。然而,现阶段各种金融渠道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并不相同,具体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通过中小板和创业版上市、风险投资的融资规模相对较低,而通过债券市场的融资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受到相关政策规定的限制,银行信贷的支持作用(尤其对中小企业)则较为薄弱。上述现实发展状况也反映出金融支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市场和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那么,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至今,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对其发展究竟起到何种作用?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和其他相关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试图发现不同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的差异性,为今后制定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二、文献回顾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并不久,但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其中与金融支持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相对于其他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收入、高投入、高风险、中小企业为主等特征,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也正是与这些产业特征密切相关。吕铁和余剑分析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性的扶持力度不足、风险投资滞后、金融服务动力不足等五方面内容[5]。马伟军则分析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认为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6]。胡迟也同样提到了在融资形式、金融供给服务和银行贷款取向等方面存在的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7]。李富有和尹海凤进一步通过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考察了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认为在长期内金融支持和产业发展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短期来看,两者仅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8]。除上述从国家整体层面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对武汉、湖南、内蒙古等不同行政级别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现状进行研究[9-12]。

2.在不同类型金融渠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不同学者主要关注于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股权投融资等金融支持渠道。谭中明和李战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需求的分析,分别对银行体系、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孵化器产业等方面考察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13]。纪玉山和孙海梅关注到了风险投资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从资金支持、管理经验、资源导向机制等角度讨论了风险投资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同时指出了中国风险投资支持作用所存在的不足[14]。辜胜阻等则进一步考察了股权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认为中国亟需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主的股权投融资链来提供相关金融支持[15]。

3.大多数学者主要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不同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例如,顾海峰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从业态研究角度切入,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包括培育、发展、升级等过程,并考察了与之相匹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16,17]。张卓等也同样基于业态演进的视角,考察不同时期所需的金融支持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18]。王健和张卓进一步基于业态比较的方法,创新地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产业发展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产业增长潜力等八个二级指标以及生产率上升率等十五个三级指标[19]。

4.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来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相对与上述相关研究偏重理论和现状分析而言,对于金融支持效率的研究则更为侧重实证研究。熊正德和林雪较早地关注该方面的研究,他们运用Dea方法并基于99家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行为在经济波动期存在效率缺失问题[20]。熊正德等基于Dea和Logit模型测算了金融支持效率,认为金融支持效率受不同时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时支持效率较高,反之效率较低[21]。马伟军则进一步利用Deatobit两阶段方法,测算了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得到金融支持在资源配置效率中并未实现最优且呈现出行业差异性的结论[2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产生于中国,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金融支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风险资本对新兴产业兴起与发展的作用[23,24]、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的支持作用[25]等方面。

总体来看,现有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但研究主要限于国内学者,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由中国提出有关。然而,有关研究仍有一定可拓展之处,具体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研究主要限于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且主要关于金融支持效率,并未较多涉及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二,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考察不同阶段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其他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第三,实证研究使用数据主要基于上市公司,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所涉及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少,不能更为全面地反映出金融支持作用。为此,本文针对上述可拓展内容,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金融支持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和其他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由此可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任一企业而言,其生产主要依赖于三部分因素,即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技术水平。对于资本投入而言,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部分,其中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可以反映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对其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8];对于劳动投入而言,一般可由劳动力人数表示,但考虑到企业内职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例如管理层与一般职工),本文用职工薪酬来表示劳动投入;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其他行业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拥有较多的无形资产,这也是其进行相关高技术产品生产的关键,故无形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技术水平。此外,考虑到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金融支持作用,在此用企业应付利息表示。这样,包括直接金融体系和间接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将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的方式反映,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方面,相关因素还包括职工薪酬、无形资产、劳动力投入、技术水平等。

其中,inCome表示企业营业总收入,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La表示流动资产合计,反映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支持水平;Fa表示固定资产净额,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借贷能力;Sa表示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的劳动投入水平;ia表示无形资产净额,反映的是企业的技术水平;inteReSt表示企业应付利息,反映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支持水平;i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不同企业,t表示不同的时间(季度);ui表示企业固定效应,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差异因素;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说明

基于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出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为此,本文借鉴了石璋铭、袁礼和国胜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样本选择的方法[26,27],考虑到财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等问题,最终选择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计422家上市公司,具体上市公司的产业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①。从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可以看出,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量最多为94家,占到上市公司总样本数量的22.3%,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数量最少为13家,占比仅为3.1%,其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当。从上市公司数量也可以反映出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但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可能与该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国际竞争市场激烈等因素有关。

此外,本文采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形成于2010年前后,政策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的季度数据,共计为15个季度。表2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除变量lninteReSt的离散系数为0.996外,其余变量的离散系数均较小,表明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企业的应付利息差异较为明显,但包括企业营业总收入、流动资产在内的其他变量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模型估计方法,F检验表明拒绝混合估计模型,Hausman检验则进一步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故在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式(3)进行回归估计。表3为基本模型估计结果,作为对比,本文报告了分别使用混合估计模型(oLS)和随机效应模型(Re)的估计结果,而后续的回归结果分析将基于固定效应模型(Fe)的估计结果。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的各解释变量对企业营业总收入的作用均显著为正,表明各变量的变动对企业营业总收入均能产生较为显著的正效应。具体而言,当企业流动资产合计增加1%时,企业营业总收入将增加0.557%,表明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正效应;当企业应付利息增加1%时,营业总收入将增加0.004%,虽然也同样产生较为显著的正效应,但考虑利率等因素,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发展的正效应仍低于流动资产合计变量,表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正向支持作用要弱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上述系数估计结果得到的结论,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非银行信贷,通过银行信贷的融资方式存在诸多限制与障碍,这与胡吉亚提到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显著的推动作用相一致[28]。

相对于流动资产对企业营业总收入起到的积极作用,固定资产的作用相对较小,具体为固定资产净额增加1%将使得营业总收入增长0.094%,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流动资产对其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与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固定资产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有关。此外,应付职工薪酬和无形资产净额变量对营业总收入也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作用,表明劳动投入水平和技术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

(二)扩展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的金融支持变量对以企业营业总收入指标为衡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营业总收入反映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即从规模层面上来看的产业发展。那么,金融支持变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否同营业总收入反映的一样,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盈利能力的作用是否也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进一步改变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净利润,建立检验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扩展模型,具体为:

其中,pRoiFit表示企业净利润,其他变量与相关说明保持不变。

与基本模型一样,F检验拒绝混合估计模型以及Hausman检验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故同样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具体的估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发现,部分变量的系数符号及其显著性与基本模型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变量系数符号为负,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固定资产净额对企业净利润反而起到了一定的负效应,但该作用并不显著,企业应付利息对企业利润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表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支持体系并不利于企业利润增长,进一步反映出间接金融支持体系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作用,反而呈现出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样地,无形资产净额对企业净利润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效应,表明企业拥有较多的无形资产并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可能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流动资产合计变量系数仍显著为正,表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仍显著为正,即企业增加流动资产能够促进其利润的增加。由此可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金融支持对其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从企业营业总收入方面来看,直接金融体系和间接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显著的正效应,且前者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从企业净利润方面来看,直接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呈现显著的正效应,但间接金融体系则出现了负效应。上述实证结果反映出现阶段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相对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而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正向支持作用更为稳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银行因其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对高风险、中长期贷款需求明显、中小型企业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忽视[13],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特征则显而易见。

(2)固定资产净额和无形资产净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两者对营业总收入产生较为显著的正效应,但对净利润却呈现出一定的负效应。固定资产净额所产生的负效应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盈利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而无形资产的负效应则是其无法得到有效金融支持的一种现实体现,尤其在银行信贷方面更为明显,也可能与无形资产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技术有关。劳动投入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

可见,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影响主要体现于资本投入方面,但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渠道所发挥的作用影响并不相同,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得到的金融支持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与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一致。进一步而言,不同金融支持渠道发挥作用的异质性与其金融工具本身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密切相关。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作用,同时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持上市公司的企业质量和竞争水平;创新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尝试无形资产抵押方式,并加强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加强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与投入,促进包括科技型小微企业等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技术转化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水平,推动孵化器产业发展[29];深化风险投资和债券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根据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特征,有机结合不同金融支持渠道,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所选422家上市公司的公司代码,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李苍舒,李金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J].西部论坛,2011,(3):66-73.

[2]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升级与金融支持[J].改革,2011,(2):29-34.

[3]王新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2,(1):44-50.

[4]Kolympiris,C.,Kalaitzandonakes,n.,miller,D.SpatialcollocationandventurecapitalintheUSbiotechnologyindustry[J].Researchpolicy,2011,(40):1188-1199.

[5]吕铁,余剑.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5):18-26.

[6]马军伟.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1):94-97.

[7]胡迟.“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纵横,2014,(8):17-20.

[8]李富有,尹海凤.金融支持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5):53-58.

[9]余振,李春芝,吴莹.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基于共同集聚视角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7-111.

[10]胡昌生,付鸣.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纵横,2013,(7):107-111.

[11]刘建民,吴飞,吴金光.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7-72.

[12]初海英.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4):68-71.

[13]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2):172-175.

[14]纪玉山,孙海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策略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2,(1):1-8.

[15]辜胜阻,马军伟,高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完善股权投融资链[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5-10.

[16]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b,(7):98-103.

[17]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1c,(11):74-78.

[18]张卓,张源,胡挺.基于业态演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与优化路径[J].武汉金融,2012,(6):18-19.

[19]王健,张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测度与金融支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1):76-81.

[20]熊正德,林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管理,2010,(11):26-33.

[21]熊正德,詹斌,林雪.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2011,(6):35-41.

[22]马军伟.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体制改革,2013,(3):133-137.

[23]Dimov,D,deHolan,pm,milanov,H.Learningpatternsinventurecapitalinvestinginnewindustries[J].industrialandCorporateChange,2012,(21):1389-1426.

[24]popov,a,Roosenboom,p.Venturecapitalandnewbusinesscreation:internationalevide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13,(37):4695-4710.

[25]ilyina,a.,Samaniego,R.technologyandfinancial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011,(43):899-921.

[26]石璋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研究――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27]袁礼,国胜铁.融资偏好会影响生产率增长吗?――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证据[J].商业研究,2014,(10):25-31.

[28]胡吉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108-113.

[29]兰飞,王华,沈亚飞.战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86-90.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新兴技术;高层管理团队;组织战略;认知多样性

新兴技术是指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新,他们可能创造一个新的行业或者改变某个老的行业,由于新兴技术的市场具有爆发性,因此及早对新兴技术进行监控和辨识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任务,但这同时也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美国、日本、韩国的半导体厂商都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较早在众多的备选技术方案里敏锐地找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技术的企业,才会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优势!

本文将结合组织战略和高层管理团队的理论,分析新兴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战略选择过程,从而为新兴技术管理提供科学的组织理论解释.

1战略选择理论的提出

组织的职能论者(functionalist)认为组织就是组织内部的资源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结果,与特定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唯一给定的(BurrellC,1978),组织结构要始终维持与组织规模、技术及所有制方式等背景要素的高度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机会的丧失、成本的增加等,组织的运转就会遇到困难,在职能论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许多新的学派,例如战略权变理论、生态组织理论与机制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继承了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环境高度一致的前提假定。

然而,建立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行为决策学派则认为,决策者才是组织的核心和动力,是决策系统的主观能动要素,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决策者往往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即使是个体存在的决策者,也不再仅仅代表个体自身,而是代表群体意志,更进一步,该学派认为决策者的行为就是从决策者及其可以施加影响和权威的组织成员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方案中,有意无意地选择特定行动的过程(SimonHa,19551。

在行为决策理论的基础上,为了纠正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战略关系认识上的偏差,child(1972)提出“战略选择”理论.战略选择是指组织内部的权力所有者对各项备选的战略方案的决策过程,不同的战略方案将导向不同的组织目标,此处,要注意“战略选择”理论与职能论者的“组织决定论”、政治学派的“权威中心论”的区别,一方面,职能论者强调组织背景和环境的客观性,战略选择理论强调组织者,即战略决策者,或者高层管理团队的主观性,所谓高层管理团队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的部门高级经理;团队成员来自企业最高层,属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与执行层,负责整个企业的组织与协调,对企业经营管理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与控制权,Hambriek和mason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echelonstheory)为高层管理团队提供了研究框架,面对同样的决策环境,由于组织者观念和认知上的差别,决策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政治学派强调组织权威的重要性,根据Simon的观点,以权威为中心的政治行为强调组织功能就是强制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组织或组织权威所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因此,组织内的政治行为是以权威为导向的,同时组织结构也就是实现这种权威影响的途径,而战略选择理论框架下的组织者的行为是在组织内外部监督下的主观性选择,会受到组织绩效的监督和检验,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企业总经理在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做出的各种决策,都必须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否则将无法被组织成员所接受,更无法贯彻执行。

经过25年后,Child详细地回顾和总结了“战略选择”理论对当代组织理论的贡献,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问题诊断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理论、战略群体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决断权理论等进行了评述。

2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模型

2.1新兴技术的组织特征

在战略选择的理论框架里,组织内部的三个要素对战略制定是最关键的:①组织者的行为;②组织环境的实质;③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区别于传统技术,新兴技术及其相关要素所构成的组织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Linden详细分析了国内VCD和3C产品市场的产业标准竞争的案例,指出国内许多信息产品发展往往会先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使得政府的管制标准成为非常重要但又高度不确定的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会使第三个问题“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关键,对新兴技术不确定环境的辨识成为战略决策者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企业经营业绩、甚至经营成败对高层管理团队认知能力的依赖性尤为突出,

Copper提出Stage—GateⅢ模型并认为,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组织内部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中层管理者(例如研究与开发人员、工程师、营销人员)的认可,因为他们是组织战略的实施者,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特别是针对新兴技术而言。

2.2技术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依据组织对外界环境的响应速度,milesRe和SnowCC(1978)将组织战略划分为四种类型,①探寻者(prospector)代表行业内的创新领导,尽管会面临风险,他们会首先引入新产品,或者首先采纳新技术,这些措施也并非总能带来利润,探寻者总是对市场上那些正在显现或者刚刚出现的机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在汽车行业里,本田和克莱斯勒扮演的就是探寻者的角色,②分析者(analyzers)是市场快速跟进者,通过仔细监控主要竞争者的行为和策略,他们会很快向市场上推出比探寻者企业成本更低或者性能更好的产品,但他们却很少首先进攻,丰田和福特是分析者类型的企业,③防御者(defenders)总是想在一个产品或市场比较独立的区域内维持他们相对稳定的地位,他们往往通过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服务或者更低的成本来保护他们的领地,并且会忽略那些对现有业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产业变革,通用汽车、尼桑和马自达属于防御者,④反击者(reactors)的势力较弱,他们尚不能成为与其他强大对手直面抗衡的竞争者,只会在市场受到巨大威胁时才进行局部的反击,国内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可以被视为反击者角色。

Griffin和page认为,企业的技术或市场策略可以划分为对世界全新的技术、对企业全新的技术、完善现有产品线、改进现有产品、市场重新定位或者降低成本等六种类型,而且这六种类型的策略与组织战略具有内在的联系,图1所示的是他们根据调查所得出的每种组织战略所对应的技术策略的采纳概率。

从图1可以看出,探寻者的技术策略最具差异性,他们在完善现有产品上所付出的努力最低(22%),而在采纳对世界全新的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偏好(30%),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Griffin和page所定义的“对世界全新的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概念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探寻者往往就是新兴技术的倡导者。

2.3战略选择模型的框架

根据前述的理论基础,针对新兴技术环境建立其战略选择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管制政策、市场特征等方面,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是指团队成员的客观性差异,如年龄、性别、任期、工作经历等,这方面的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冲突行为的研究;而团队结构特征是指组织的部门化形式和程度、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和程度、工作责任的明确程度、事业部分化的程度等等(DuncanR,1979;williamsonoe,1975),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均衡的研究,以上两方面的特征是影响团队成员认知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使得成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组织不同目标的偏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决策问题的非结构化和决策对象的不确定性,可供决策使用的信息非常稀缺和不准确,这些会影响团队内部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战略选择过程;理论根源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决策理论,战略选择实质上是在探寻者、分析者、防御者和反击者四种组织战略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导致不同的组织绩效,对组织绩效的衡量往往包括财务指标(如利润额)和组织有效性指标(如组织的开放程度)两方面。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正是依据“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逻辑过程,更进一步,如果在长期动态的组织环境里,每一次的战略选择结果又作为经验或教训,反过来影响团队成员下一次的认知判断,构成组织学习的适应性过程;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使得个体学习与组织演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3 案例分析

通过两个案例说明“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认知模型,并且对模型的应用效度进行验证和分析。

3.1iBm公司的案例

20世纪30年代,tomaswatson通过为美国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新政供应打孔机产品,成功地将iBm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司之一,50年代后,美国的计算机市场初见端倪.此时,tomaswatson仍对打孔机产业恋恋不舍,固执地认为,“我们不能打没有胜算的仗,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多大的计算机市场需要”,而他的儿子,tomwatson则果断地认为,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提出“追赶UniVaC,并且要赶在前面”的目标,在tomwatson的领导下,1961至1964年期间,iBm前后共投资50多亿美元研发全新的iBm/360型计算机,这样的投资规模高达美国政府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总投资额的2.5倍,后来,tomwatson回忆时也认为这是他“一生所做的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也正是该项目的成功,才迅速将iBm公司推到全球计算机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占领了700%的电脑市场;而相应的打孔机市场则很快就萎缩了(如图3所示),面对全新的计算机技术,tomaswatson认为应该采取“防御者”战略,而tomwatson坚持认为应该采取“探寻者”战略,作为对企业发展具有生死攸关影响的两位企业家,他们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差别是与其不同的性格和阅历有关的,打孔机属于电子机械领域,经营战略以销售为导向,而且长期的产业成功也养成tomaswatson封闭和自负的性格;计算机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经营战略以技术为导向,自由环境里成长起来的tomwatson从小性格里就具有叛逆性和革命性,二战中作为飞行员参战的经历又使得他对电子仪表情有独钟,由此,可以看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的确对其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认知与战略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组织业绩。

3.2Seagate公司的案例

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硬盘行业的技术发展、市场结构、资产重组以及竞争格局是变化最快的,这使得硬盘制造企业的竞争异常残酷而激烈,Christensen称其为产业环境里的“果蝇试验”,因为在这样的产业环境里,企业会快速地萌发和成长,但也可能会快速地消亡和破产,全球市场上的第一块硬盘是1952年在iBm公司圣何塞实验室诞生的,此后硬盘技术在材料、工艺、性能等方面的创新路线和网络日益复杂,作为战略决策者,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预估技术创新对未来产品市场的影响。

1984年,苏格兰企业Rodime首先开发出3.5英寸硬盘,1年后Seagate公司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原型,为了评估这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Seagate公司邀请iBm等台式电脑生产厂家及批发商们(他们也是Seagate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该产品性能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厂家并不对此感兴趣,他们希望的下一代硬盘容量是40到60兆,3.5英寸硬盘容量只有20兆,成本反而更高,鉴于此,Seagate的高层领导决定放弃对3.5英寸硬盘的研制,加快对主流的5英寸硬盘技术的研发力度,然而事实表明,这是非常错误的决策,因为3.5英寸硬盘的主流市场并不是台式电脑,而是便携式电脑:1988年Seagate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始生产3.5英寸硬盘,而此时它已经损失了大约7.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更可怕的是市场的损失,直到1991年,Seagate公司生产的3.5英寸硬盘还只能替代5英寸硬盘用在台式电脑上,尚无法被便携式电脑厂家所接受。

如图4所示,面对3.5英寸硬盘技术的兴起,Seagate公司采取了保护其5英寸硬盘市场的“防御者”战略,分析Seagate这次错误的战略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经营5英寸硬盘而导致的认知框架(cognitiveframework)的限制,错误地担心3.5英寸硬盘会抢夺现有的5英寸硬盘的台式电脑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合作成功经历使得高层管理团队内部出现了群体思维(groupthink)现象,过分强调决策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对新兴市场的认真分析,群体思维是指参与群体中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互相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总结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后,JanisiL(1972)归纳出形成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造成后果,例如顺从性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盲目乐观情绪、相信群体无所不能、首创精神的假象等等。

3.3分析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换;政府补贴

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问题,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落后产能过剩,而新兴产能不足。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方向性的转变。过去那种以传统产业为经济支柱,以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了雾霾、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双重压力,培育和发展高技术、高效益和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一、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是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但它可以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并不完全脱离传统产业这一根基。osaka在对我国台湾地区纺织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时认为,纺织产业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又是独立于一般传统产业的新兴高技术产业。这就说明新兴产业不仅可以脱胎于传统产业,甚至还可以相互融合。例如,钢铁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可以使钢铁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化;新材料技术的引入,可以使传统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化;而新能源技术的引入,可以使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化。不难看出,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是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的,而这又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引导,因此政府补贴也成为当前政府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手段与方式。国内文献分别就政府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动力、研发效率和产出绩效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也得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就政府补贴对既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关注较多,而就政府补贴对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的作用关注较少。虽然并不是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换,但是对那些可以实现转换的产业来说,处理好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实现两种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和微观基础。对于很多行业来说,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取决于每个企业自主的产业选择,企业需要决定是继续从事传统产业还是放弃传统产业而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条件下,企业转换产业的成本、政府补贴的力度、竞争企业的策略行为等因素制约着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进程。汪秋明等构建了一个政府补贴与企业行为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他们认为,在政府补贴的诱导下企业的理是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他们的研究忽略了传统企业针对政府补贴采取的策略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黄先海等对企业进入产业的选择进行了数理分析,当专注化生产的竞争程度较小时,两个企业进行专注化生产,即两个企业同时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专注化生产的竞争程度较大时,两个企业进行差异化生产,即只有一个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补贴强度的增大将促使企业倾向于专注化生产。本文与黄先海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第一,企业并不能因为选择了差异化生产就逃离市场竞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企业在传统生产上已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和积累了成熟的技术。企业不愿意将其彻底淘汰而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而是在现有资本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会继续在同一行业内展开竞争。如一家原本生产传统汽车的企业并不会抛弃既有经验和技术进人生物产业这一不相关的领域,而是通过技术升级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但它仍然要面临着那些生产传统汽车企业的竞争。第二,本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刻画不仅体现在其边际生产成本更低,还体现在其环境污染更小。这样做不仅能够突出产业特征,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对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进行更好的判断。当前地方政府正由增长型地方政府逐步转变为民生型地方政府,这说明地方政府的目标不再是一味追求GDp增长而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会逐渐没落,像王宇和刘志彪那样把产量作为评判新旧产业均衡发展的依据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产量相对于社会福利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要政府补贴足够大,所有的企业都会收敛于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否认,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未来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这并不代表整个过程要一蹴而就。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要循序渐进,而寻找新旧产业交替发展的最佳均衡标尺就是社会福利。

另外,本文也是对关于企业方向选择方面文献的重要补充。杨其静认为,企业可以在政治关联和自身能力建设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安同良和皮建才认为企业可以在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两个技术创新方向之间进行选择。徐宁等认为企业可以在加入全球价值链和创造国内价值链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皮建才和杨雳认为企业可以在逆向并购和自主研发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但是,现有文献明显忽视了企业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方向之间进行选择。

二、模型设定与均衡结果

(一)模型设定

为简化分析,假设某一行业中存在两个企业,分别为企业i和企业j。这两个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且在市场上进行古诺竞争。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p=aQ,其中a为市场规模,Q为市场总产量,即Q=qi+qj,qi和qj分别为企业i和企业j的产量。因此,社会福利为Sw=1/2Q2+πi+πj-t-e,其中,1/2Q2表示消费者剩余,πi和πj分别表示企业i和企业j的利润,t表示政府的财政支出,e表示由于企业生产的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如果企业选择仍然从事传统产业,对于既定的产量qk(k=i,j),企业的生产成本为cqk,社会的福利损失为μqk,其中c(c>o)为传统产业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μ(μ>0)为整个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既定的产量qk(k=i,j),企业的生产成本为0,社会的福利损失为0,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具有低成本和低污染的特征。但由于技术升级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一个产业转换成本f。正是由于产业转换成本的存在,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在乎眼前利益的企业就可能没有动力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假设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产量补贴,且每单位产量的补贴额度为s(s≥0),那么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总额为sqk的补贴。

综上所述,每个企业都可以选择是否进行产业转换,即从事传统产业还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模型会呈现以下4种情形:(1)企业i和企业j都从事传统产业;(2)企业i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企业j从事传统产业;(3)企业i从事传统产业但企业j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4)企业i和企业j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我们用tt、St、tS、SS加以区分。我们将4种情形下的模型状态汇总如下。

(二)均衡结果

因为企业之间进行的是古诺竞争,我们根据每个企业的利润函数对其产量进行求导从而得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再将这两个一阶条件联立求解,就能得到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进而,我们可以得到市场的均衡总产量、每个企业的均衡利润和社会的均衡福利。

三、企业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与社会最优条件

我们在第二部分列举了两个企业不同的策略组合之下可能出现的四种经济绩效。根据对称性,我们不难发现,企业i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企业j从事传统产业和企业i从事传统产业但企业j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形下的经济绩效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对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可以简化为以下3种情形:(1)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2)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3)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就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条件和社会福利的最优条件进行分析。

(一)企业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

所谓策略组合的纳什均衡条件,是指对于某一策略组合,每个参与人都没有动机去偏离自己当前的策略选择。

命题1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足够大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从事传统产业的情形。命题1同时也说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对这一情形的出现没有影响,但补贴额度的增加会阻碍这一情形出现。命题2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比较适中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一

命题3意味着只有当企业产业转换成本足够小时,企业在从事产业的选择上才会出现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形。同样,命题3也说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不会影响这一情形的出现,但补贴额度的增加会促进这一情形的出现。

(二)企业策略组合的社会最优条件

上文就两个企业从事产业选择的3种情形实现条件做了分析,但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企业从事产业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并不完全一致,而政府应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补贴,从而促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1.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从社会角度看,当且仅当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两个都从事传统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是:Swtt>SwSt,且Swtt>SwSS。即:

命题4意味着在两个企业同时从事传统产业的情况下,当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较小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2.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同样,从社会角度看,当且仅当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两个企业都

命题5意味着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当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比较适中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将不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3.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社会角度看,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必然就是社会最优的选择,当且仅当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大于两个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和一个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另一个企业从事传统产业下的社会福利时,两个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是社会最优的均衡结果。需要满足的条件

命题6意味着在两个企业同时从事战略新兴产业的情况下,当社会对环境质量重视程度较大时,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同样也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反之,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的这一策略组合不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四、结语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究竟哪一种情形是企业从事产业选择最理想的状态,这主要取决于产业转换成本的大小。产业转换成本太高,将抑制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企业从事产业选择是否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还取决于社会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本文的模型可适用于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分析,并且能够对政府如何通过补贴政策正确引导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提供一定指导。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最优水平过剩了,从而导致了社会福利的下降。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针对当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们有如下政策建议:

1.政府可以逐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从而使得企业从事产业选择的纳什均衡由最初的所有企业都从事传统产业转变为有的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有的企业从事传统产业,转变为所有企业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企业在从事产业选择上存在策略反应,因此政府要想诱使更多的企业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不断提高补贴的额度。一方面,不断提高补贴可以补偿企业的产业转换成本,诱导传统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补贴增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威胁到了传统产业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促使传统产业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文献研究发现,政府创新补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绩效是显著的,但就单个企业的产出绩效而言政府创新补贴的作用并不大,他们对此的解释是政府创新补贴的外溢效应是显著的。本文对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政府补贴除了直接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外,还间接对传统产业企业形成一种威慑,这就迫使传统产业企业进入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性环境下的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更大,政府补贴这一作用机制的良好运行也要得益于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初期,政府应利用好补贴这一杠杆,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这一支点,撬动更多的传统企业进行产业转换;同时,为了弥补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补贴应向那些整体竞争水平较弱的行业倾斜。当然,此时政府需防范企业骗补等道德风险。

2.虽然政府可以通过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诱使企业选择自己想要的均衡,但只有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均衡结果才是最优的。当前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些地方政府的产业扶持思路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并不相容。他们片面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中的比重应该越大越好,从而盲目追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布局特点,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不能盲目,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出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政府的激励过当,而企业在这一强激励下必然会纷纷进行产业转换,并且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地扩大生产。黄先海等的研究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当竞争程度较高时,继续补贴会弱化企业对竞争压力的敏感性,导致企业“为补贴而生产”,从而产生产能过剩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风险防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回归再制造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我国则提出大力支持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对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企业也加足了马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军。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企业需有效化解和防范这种风险才不会在机遇中丧失自我,获得超常规发展。

一、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重点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同样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本单元。特别是中央和各省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促使对企业产生了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情。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市场的投资的热点。

1、政府的扶持直接激励了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大众的共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而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5万亿,按此计算,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4万亿。如此庞大规模的产业,必然需要大量的企业参与进来。而政府也将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以此来激励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际上,综合中央与地方鼓励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发展导向上予以明确。各级政府首先在发展理念上明确了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无疑会为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将极大的激发企业投资的热情。第二,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就要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制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企业会降低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本,总体上增加盈利能力或者减少亏损损失。第三,企业融资上的支持。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与评审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同时在资本市场融资上予以直接的支持,这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第四,其他制度上的支持。如国家通过消费政策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空间,这也会激励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2、宏观环境的变化间接的推动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宏观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从国内来看,我国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国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施节能减排政策,这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无疑会形成高压政策。企业投资于新项目,面临严格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方面指标的考核评估,这不仅会延长企业投资前的时间周期,增加机会成本,同时在企业投产后也会面临政府各种限制。这就要求企业在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从国外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保护国内市场,不少国家设置了大量的贸易壁垒,对进口商品进行各种检测,这就要求我国的出口商品能满足这些要求,否则就会丧失或者减小相应的市场份额。并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也更加关注产品品质、环保等方面的指标。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基本都能满足这些国家的环保、能耗指标等方面的要求,投资于这些产业,无疑会给企业在市场策略上以更多的选择。因此,当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会对企业的投资形成一种推动力量。

二、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投资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同类产品竞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带来的风险。

1、同类产品竞争带来的风险

同类产品竞争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在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各省的投资金额都较为庞大,争先上大项目,从而会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上海、福建、湖南都提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达到20%以上,安徽省则提出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在这些高速发展的目标背后,直接导致同类产业投资重复这一较为严重的现象。从目前各省公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或相关会议材料来看,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被广泛的列入了各自的发展重点。雷同程度相对较低的主要是广东和浙江等少数省份提出的海洋产业、安徽提出的公共安全产业。如此多省份集中投资于有限的产业领域,必定会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将使部分技术优势不明显,管理水平不高,竞争实力不强的企业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投资于这些领域风险不容忽视。

2、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速度快,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企业投资于某一拥有技术优势的项目,可能若干天后,一种新的技术会使得当前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企业的投资出现大幅贬值。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有部分技术还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为了抢占技术优势,企业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这类技术,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这些后续资金的投入使企业会担负较大的资金压力,若研究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研究的技术被竞争对手赶上,则企业的投资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这些风险的存在要求企业必须要很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由于当前人才市场已经较为发达,各类人才在国内外、区域内部之间的流动也较为频繁,一旦核心技术人才出现流失,则可能会带来技术的外泄,并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3、管理创新带来的风险

管理创新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分行业特别是细分行业属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领域,投资于这些领域,企业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与管理实践中进行创新,若这种新的管理不能适合于所投资的行业或企业,则可能会使得企业面对消费者不满,市场空间难以打开,合作企业难以履行合同,售后服务难以跟上等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即使是传统产业的延伸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也面临诸多的难题。如由制造业向文化产业的延伸,企业是成立一个部门,还是设立单独的子公司进行管理,都面临诸多的战略难题。这些管理上的问题,是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必然会面临的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风险的对策建议

化解潜在的投资风险,企业可以从完善投资决策程序、争取政府支持、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

1、完善投资决策程序

完善投资决策程序,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前期市场调研。企业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详尽的可行性分析,在调查分析中,企业领导层应聘请咨询服务企业或者企业内部成立独立的调查研究部门,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景、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进行分析,并且这种前期分析应力求客观公正。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在完成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企业应采取层层审批,审批负责制等制度,对调查研究中可能存在疑虑之处,要评估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并在最终的决策时更多的采取民主的方式。再次,要对投资项目或者企业进行严密的后期跟踪。企业要成立专业的风险分析部门,分析所投资的领域最新的资讯,研究其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制定应急体系,以弱化潜在风险。同时对于所投资金,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防止资金出现非正常的损失。

2、争取政府支持

化解投资风险,企业还需积极争取政府扶持。首先,要在技术创新上争取政府支持。要通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争取政府各类科技引导资金的投入,减少企业自身的投入,以此来降低投资风险。其次,要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争取国家的优惠。企业要分析政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与政府沟通协调,如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依托创新投入积极争取税收减免,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等,所有这些政策的优惠,企业都可以积极的争取,以降低发展成本。再次,在人才的引进上可以争取政府的扶持。企业要紧跟政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帮助各类优秀人才申请政府补贴,从而激发各类人才的责任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3、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要进一步灵活投资的股权制度。要在进一步利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各类激励制度来减小投资风险。要进一步重视技术骨干人才的作用,对于有突出贡献者,可以充分利用股权激励的制度来稳定研究队伍,防止出现核心人才流失。而对于管理型人才,则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发展目标为基本定位来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的引进战略合作者。首先,要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让风险投资成为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力量。其次,可以充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形成战略同盟关系,让这类合作者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中,以此来分散风险,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宇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风险研究[J]特区经济,2011(1):186-187

[2]肖江平.如何构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政策支撑体系[J].商业时代,2011(4):125-126

[3]符学忠.关于企业投资风险的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87-88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R-SCp;Q易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07-05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常规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不管是从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从国家能源多元化安全战略的角度,光伏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变得愈加显著。我国光伏产业在2009―2011年迅猛发展,但自2011年底开始,连续遭到欧美为主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的制裁,这对于“两头在外”的我国光伏产业造成了重大冲击。目前,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提出的“双反”措施,是世界最大的、最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贸易保护案例。

一、我国光伏产业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案情回顾

光伏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2011年底以来,我国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因屡遭欧美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受到严重影响。

(一)欧美各国的贸易制裁

从2011年底至2014年底,我国光伏产业分别遭到美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的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及裁定。

2011年10月18日,美国6家生产商向美国商务部提出“双反”调查申请;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中国光伏产品做出反倾销、反补贴终裁,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

2012年7月24日,以Solarworld为首成立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proSun),针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倾销行为”向欧盟委员会提讼,涉及产品范畴超过此前美国“双反案”,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是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欧盟委员会2013年6月4日决定,将2013年6月6日―8月6日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此后税率将升至47.6%。

2012年11月,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2014年5月22日,印度商工部就光伏产品反倾销案做出终裁,征收最高达每瓦0.81美元的关税。2014年8月,印度财政部决定不执行印度商工部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马来西亚出口至印度的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裁定。

2014年5月14日,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no.2014/38号公告,对我国出口澳大利亚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2015年10月反倾销调查正式终止。

2014年12月,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应其国内eclipsallenergyCorporation、Heliene、Silfabontario和Solgate四家光伏企业申请,正式对原产于或自中国进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Citt)于2015年7月3日做出最终裁决:涉案产品的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

(二)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日落复审案情回顾

发生于2012年欧盟与我国就光伏产业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案于2015年12月7日到期。2015年12月5日,欧盟委员会公告宣布,决定对适用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措施启动日落复审调查。2016年1月7日,因中国光伏产品的价格变化符合2013年8月6日,中欧双方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协议,符合最低限价措施的目的,决定终止对华光伏反倾销、反补贴部分期中复审调查。

二、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的R-SCp范式理论分析

(一)R-SCp范式分析的特点

R-SCp范式是施蒂格勒(1971)在SCp产业经济学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基础上,增加政府规制(Regulation)派生出的分支分析范式,其含义是: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会影响产业中企业的市场行为,不同的市场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市场效绩,而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制措施来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市场行为,进而产生政府期望的市场绩效。

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政府监管,都有共同的涵义,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或者通过某些具体的行动对经济个体或行业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

市场结构:主要是指外部各种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所在行业所产生的可能性影响,其中包括企业竞争地位、市场结构划分、产品需求的变化。

市场行为:主要是指产业内的企业行为,包括企业为针对企业外部市场结构的不断变化,解决这方面的影响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包括价格竞争、技术研发等。

市场效绩:主要是指在外部环境产生不同的变化时,行业或企业利润、成本、市场份额所可能产生的变化。

R-SCp分析范式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中,加入政府规制,强调它们之间的递进因果关系,经常被用来分析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产业。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所以,只有改善市场结构,采取反垄断的政府规制,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绩效。

(二)R-SCp范式下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理论分析

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是指在对外贸易中,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战略性产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较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例如常用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壁垒措施。

将R-SCp范式与国际贸易学的关税保护理论相结合来考虑,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解释进口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为动因和实施条件。

1.各国政府往往会对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业补贴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决定各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世界各国政府会积极鼓励和扶持本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而技术创新的资本密集特征、高失败几率就必然导致民间研究资本和力量的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本支持,势必促使各国政府会对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大量的政策关注、提供各种形式的产业补贴来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也就形成了政府对产业的规制行为(Regulation)。

2.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时期内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密集型、重大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基础,其产品消费需求往往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而能够实施技术创新开发和产品生产的国家会非常少,对先进技术又严格实行保密措施,就会导致产业发展初期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国家十分有限。如果一些企业因获得政府的大力补贴扶持抢先获得产业技术突破,形成产业优势,就比较容易形成国际市场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Structure)。

3.垄断利润将驱使产能短期内迅速膨胀过剩

技术领先国的优势企业由于先期进入国际市场并处于垄断地位,能够通过垄断新产品的出口贸易而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势必要大力扩大产能;而资本的逐利本性和政府的补贴也会进一步导致大量的企业投入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能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和提高。但是,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的不成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是极度有限的,膨胀的产能将很快就超过新兴的市场需求,生产企业就会进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倾销产品。这就形成了战略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国的补贴和倾销共存的市场行为(Conduct)。

4.保护性关税的利益转移效应推动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根据关税理论,进口国对战略性产业的产品征收高额的保护性关税,可以产生利益转移效应,即通过征收进口关税,进口国能够将出口国的政府补贴或出口企业的垄断利润通过关税收入形式转移成进口国的财政收入,同时又降低了出口国的企业利润、市场竞争优势和发展速度;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也可以转投给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技术,加大追赶技术领先国的能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国政府的补贴行为和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又为进口国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提供了征税依据。这就形成了战略新兴产业贸易保护措施的市场绩效(performance)和进口国的政府规制行为(Regulation)。

三、我国光伏产业遭受贸易保护措施的R-SCp范式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R-SCp分析范式,结合光伏产业的进口国在2012年实施贸易保护行为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来分析进口国政府的贸易保护规制行为,即欧美国家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的贸易保护行为。

(一)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出口处于全球垄断地位

从光伏产业的全球产业链分布来看,由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的电磁及组件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因此吸引了我国大批企业的进入。在2012年时,我国有上百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商和近千家中小型太阳电池制造厂商,产能增长迅速,国内的竞争愈发激烈,国外的市场占有率不断越高(见表1),客观上形成我国光伏电池组件出口处于世界垄断地位。

2.欧美国家是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国际垄断买家

全球的光伏产业链最下游的发电集成应用系统的消费市场主要在欧洲和美国。由于光伏电池和组件技术含量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中的战略地位不高,欧美、日本等国家在产业链中游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企业并不多。因此,欧美国家对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消费需求,只能靠进口来满足(见表2),我国出口的电池和组件产品总量中95%都被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在2012年时,欧洲市场的光伏发电集成系统需求占全球80%以上的产业链最终产品需求,其中德国和意大利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量就高达全球装机量的70%。例如,德国2012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8Gw,其超过一半的光伏电池和组件都是从中国进口。

3.国内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竞争激烈且处于自由竞争状态

我国的光伏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由最初仅有的几家光伏企业发展到现在,仅可以统计到的光伏企业就有500多家。国内大部分光伏厂商均集中在产业链的中游,生产并出口的光伏电池和电池组件。谋3可以看出,2009―2011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国各地企业数量和产能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低价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光伏企业出口额呈上涨趋势,与此同时光伏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4.国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差异化小

从产品的特点来看,若供货厂商的产品具有特色,或购买厂家转换货源供应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适应时间,则供货厂商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有能力在产品上议价。我国出口的光伏产品主要包括光伏电池和电池组件,这些产品技术要求低、差异较小,大多属于同一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优势不足。

(二)光伏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1.国内企业低价竞销出口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

由于我国光伏企业集中在光伏电池和组件领域,80%销售市场在国外,且企业数量众多,难以形成经营联盟。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行为方面,国内的光伏企业在海外拓展时呈现严重的恶意竞争状况,故意降价销售,部分企业甚至报价比成本还低,引发同行业内的严重内耗。国内厂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一方面削薄了中国企业从国际市场本应赚得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容易给国外的反倾销申诉提供口实。例如,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价格从2006年的16美元快速降至2011年的4美元左右。

2.国内企业在光伏电池组件环节横向兼并严重

横向并购可以短期内快速扩张企业产能规模,使生产成本降低。我国的光伏企业在经营中,过于重视规模经济效应,而不是技术效益,采用横向并购的方式,依靠以规模生产压低成本,而不是靠技术创新来占领市场。例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6年8月收购日本最大的专业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mSK公司。

3.国外企业重点研发下游产品高端应用技术

国外光伏企业发展早,掌握核心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上游电池原料、下游光伏电站集成应用环节,而我国光伏企业大部分缺乏技术创新,都在为欧美代工生产廉价的电池和电池组件。就我国技术比较强的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方面,我国也落后与欧美发达国家。

(三)光伏产业的市场效绩分析

1.国内光伏企业缺少贸易定价权

国际定价权往往指的是某地或者某个机构在某种商品上的定价能左右或严重影响国际上对该商品价格的定价能力,即称为国际定价权。

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地位,导致在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销售领域缺乏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失去产品价格的控制权。

2.国内企业净利润水平逐步下降

2011年,受国内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及美国“双反”调查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导致我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破产。从在美国上市的我国光伏企业的财报数据显示,2011年各家企业的出货量仍大幅上升,但净利润却普遍同比大幅下滑至亏损,归根结底是由于光伏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各大光伏企业在2010年利润水平创高后,自2011年开始大幅度下降,一直到2013部分企业的毛利率有微弱的上涨趋势,但仍未恢复。

3.国外光伏产业掌控行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2012年以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只是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的产能扩张方面,而多晶硅光伏材料的提纯和光伏发电控制系统等产业核心技术都被国外所掌控,我国一些企业多晶硅光伏材料的提纯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国外先进企业。同时,尽管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但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氯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均是剧毒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工艺落后、产能较小,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解决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此外,自动化程度高的光伏材料加工设备生产技术长期掌握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手中,光伏产业重大装备制造基本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我国光伏产业主要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昂、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

(四)光伏产业的政府规制分析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理或制约,它的目的是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的内在问题,使经济效率最大化。一般规制是围绕对市场中的产品价格、数量或进入、退出市场的控制方面进行。

1.进口国政府获得实施贸易保护行为的主动性

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引起了欧美国家的恐慌,引发贸易摩擦。鉴于我国政府的补贴行为,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外市场进行销售,严重影响国外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的发展,致使国外有些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倒闭,其国内产业链脱节,危及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发展。这是欧美国家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贸易保护行为原因之一。

我国各级政府对光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补贴,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补贴行为也给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反补贴”贸易保护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进口国政府对我国光伏产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我国政府提供的产业补贴,本意是减轻我国光伏企业发展负担,而由于光伏产业的全球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特点决定,被欧美国家利用贸易保护关税措施,将我国政府的财政补贴效益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转移给其本国的光伏产业中,压低了我国光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结论

本文将R-SCp范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理论相结合,对光伏产业贸易保护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光伏产业的市场结构方面:我国国内光伏企业数量众多,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的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环节,产品同质化明显;我国光伏电池和组件出口处于国际垄断地位,而欧美国家是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垄断进口国;欧美国家拥有产业链的下游产品需求优势,可以利用优势市场地位向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出口压低价格采购。

2.光伏产业的市场行为方面:由于我国国内光伏产业处于自由竞争态势,并盲目扩张电池和组件产能,行业内的价格恶性竞争趋势无法控制。这既导致我国出口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的获利空间缩小,又为国外实施“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提供口实。

3.光伏产业的市场效绩:国外光伏产业掌握核心技术且具有很大的竞价优势;我国光伏企业“赏吩谕狻保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缺少贸易自主定价权。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地位和能力方面明显落后,导致我国一旦遭遇国外的贸易保护制裁却无力实施有效的反制措施。

4.进出口国政府规制方面:我国政府为扶持本国居战略性地位且技术水平落后的光伏产业,不断大幅度进行财政补贴,反而为欧美各国实施“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机会。欧美各国对我国实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贸易保护措施,能够实现战略性贸易保护关税的利益转移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枫,李云龙.基于SCp范式的我国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6).

[2]郑燕,张吉国.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SCp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3(12).

[3]张晓明闫申.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势力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7).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243-0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和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相继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国际视野和略战思维。同年又提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三条科学依据,即“产品的需求市场要稳定且有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明确界定,即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内的,未来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3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良好态势,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一,在2013年整体经济低迷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回升,尤其是上半年在工业经济总体弱势中逆势上扬,部分产业增长速度达到工业经济总体增速的两倍左右,成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盈利状况良好是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大收获。部分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同期工业总体增速。有关专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远高于工业发展速度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助推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

第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是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大亮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比例占工业领域的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50%以上;各地均出现了一批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例超过5%甚至超过10%、具有国际先进研发设施和工程化验证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涌现了超千万亿次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大规模基因测序等重大成果。

第三,2013年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猛。珠三角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

第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重要变化,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数量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比例超过70%,在国家实施的重大产业专项中,民营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占到50%以上。民营企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主导的内生路径、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径、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路径以及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路径相结合。

(一)市场自选则下的内生路径

即在自然市场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其自身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的过程中,得到市场拉动进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产业不仅原有优势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将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其市场地位的确立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也极易受到市场选择中的盲目性、市场波动性以及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

(二)政府干预下的外推路径

政府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在于从其萌芽发展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因此发展速度较快。另外由于政府的政策不会轻易波动,因而往往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一路径对于技术亟待突破、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要。然而这一路径也有其不足,例如由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自然市场竞争和市场自然选择的经历,产业素质相对于市场自发方式可能比较低,其自身优势的固化和加强程度也可能相对较低,由此其对外界的抗干扰和应变能力以及自发展自创新能力也随之弱化。

(三)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发生在市场与政府共筑的环境中,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外部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市场自选则路径下相关产业往往受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刺激,促进其要素的充分优化配置以及技术的创新。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就其发展而言,市场作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政府的推动则更多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四)内源式和外源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内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产业将自身的固有优势与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外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从外部直接引进技术,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内源式发展路径使得新兴产业可以通过研发和创新获得自主专利及知识产权,这也使得其承担的研发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外源式发展路径中引进技术的所需成本通常只有自主研发和创新成本的1/5至1/3,且引进技术因较为成熟而风险较小,然而由于一些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进口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使其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是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机制,而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可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技术、市场与制度的协调互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的重要视角。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创新及其产业化。战略性新兴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市场空间大等特点。其技术的突破对产业发展起到先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群、产业配套体系和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是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这些领域是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发展具有市场潜力大、投资风险高、经营模式不成熟等特点,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的目标是加快从新兴市场向大规模市场的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培育具有三种机制:

第一是应用示范机制,政府通过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应用,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中不断完善技术体系与产业配套体系,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成熟度。第二是规模化发展与价格形成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项目示范等方式对新产品进行市场支持,促进新产品的规模化使用,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最终使新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成熟市场。第三是经营模式创新与政策退出机制。经营模式创新是新兴市场转化为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环节。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形成稳定可预期的盈利模式时,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机制进入了良性循环,产业体系与生产要素开始进行市场化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政府早期的扶持政策也进入了逐渐退出并让位于市场化机制的阶段。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刺激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一项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经济资源配置等的系统工程,系统化的政策制度设计与支撑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激励机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标准、市场、投资、产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经济要素的配置机制。其政策体系可以划分为发展规划、科技投入、创新政策三个层次,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创新平台、产业调控等,其主要目标是调控产业布局、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主导设计、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促进产业化等。

四、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对策建议

(一)强化投入期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获取先动优势

产业激励政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降低产业风险。一要积极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和消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个环节给予财政补贴。二要加快制订有针对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和消费者补贴政策,拉动国内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二)有效组织公共研发,形成多样化技术储备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进过程。需要政府不同的政策支持。政府政策的目的在于构建环境,寻找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社会环境资本,如区域文化传统制度条件与知识产权保障等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期和成长初期,主导设计的不确定性高,政府应通过科技计划等方式,加大公共科技投入,以达到最佳的公共效应和政策引导效果。

(三)以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设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设计走向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市场不确定性高,专业化设备投资大风险高,产业配套能力弱,主导产品没有经济规模,政府作用在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投资沉淀成本以及用户使用创新产品的转换成本,帮助企业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期,新兴产业技术不断成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商业金融创业投资和其他社会化资金大量进入,市场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的技术,产品创新速度快,不宜再有大量的财政科技投入。政府应重点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创业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产业发展条件,制订产业发展指南准入制度和监管措施,提升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盈利模式,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更多市场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杨丽娜.201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n].经济日报,2014-1-6(1).

[3]柳卸林,程鹏.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1:全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狄乾斌,周乐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1(7):92-96

[5]乔晓楠,李宏生.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9-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9

资本与产业共舞,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壮大产业发展规模,还能够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相关专家亦指出,发展初期还需要积极利用外资、民资和金融机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资本市场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2009年9月21日、22日,总理三次主持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发展相关产业听取多位经济、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他在座谈会上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在2010年的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抢占全球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尽管国家发改委表示相关规划目前仍在制订过程中,但来自高层的频频表态正不断激发资本市场,尤其是活跃在产业前沿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热情。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称,随着国家对新兴产业战略定位的确立,2009年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总额达18.8亿美元。尤其是在总理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后的2009年第四季度,投资额达到6.99亿美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37.2%,环比增长85.6%。资本市场的活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利用股权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国家各种政策的支持下,预期将会有更多的投资机构涌入该领域。

业界专家指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成长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随着更多创新型企业挂牌上市,以及财富效应从量到质的转化,将极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利用资本市场做好“加减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应积极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金融体系,使产业与资本间互相渗透。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健康的金融体系,畅通的融资渠道,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资本市场。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日本为例,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等金融政策,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可以获得低息贷款,一旦研发失败,只需归还本金,无需支付利息。创业板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据了解,创业板市场是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它要求企业具有“两高”“六新”的特点,即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和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这正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相一致。

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一个“加法”,其“减法”效应同样可为产业沿着科学健康的轨迹前进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认为,对于将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业界还很难真正了解,但这类新兴产业的筛选可以交给市场淘汰机制。目前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经济增量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落后产能的淘汰,同样需要资本市场。因此,资本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好处绝不仅仅是融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是孵化其成长的“摇篮”。对于传统产业,资本市场将发挥淘汰和改造作用,推动生产工艺的升级和跃迁。

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祁斌认为,一是提高市场效率,包括改进发行体制、引入交易机制、完善并购机制,监控系统性风险等。二是扩展市场边界,如创业板的推出,场外交易市场、债券和股权投资的发展等。

外资利用不可或缺

清科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提到,中外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特征有所不同。2009年本土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投资数量及金额,均超过外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其中本土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案例达185个,占总体比重的60.3‰投资金额9.63亿美元,占总体比重的51.3%。外资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案例114个,占总体比重的37.1%;投资金额8.88亿美元,占总体比重的47.3%。这说明,外资利用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还存在成长的空间。

近日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商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商务部外资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分析认为,从这点来看政府对利用外资的总目标已做出了调整。过去三十年,利用外资是帮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今后将转变为帮助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污染大,耗能大的产业,我们将不再鼓励。”

2010年一季度,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增长7.7%,达234.4亿美元。自金融危机后,连续半年多来保持增长态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今后还将近一步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这其中的重点就是将其引导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

专家表示,对于外资创投来说,从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到投资准入再到退出,受到各种限制。随着《意见》的实施,这些限制将慢慢放开,外资创投将享受到实质性利好。随着投资政策日益宽松,外资创投有望加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布局。

民资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崭新舞台

自2005年2月24日“非公经济36条”颁布出台5年之后,日前国务院再度《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意见指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这是对民营资本放开投资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政策。可以预见,民资若能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加快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36条”中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设。业内人士分析,这使得新能源领域成为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最佳落脚点。从长期投资看,新能源发电领域是民间资本进入的重要方向。当前很多民营企业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发电等领域早有渗入,且在设备制造、技术开发方面已具备较高能力。上海永宣创司总裁冯涛表示,公司正在关注无锡的一家掌握秸秆发电技术的企业,其设备主要出口欧洲、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市场却由于种种因素还无法推广。“新能源发电一直是创投资金所关注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将带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其中。”仔细分析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和光伏发电领域可以发现,前十几强的制造商都是民营企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目前我国已有十几家民营新能源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规模达到几百亿元人民币。他同时指出,尽管有“新36条”的政策支持,但民间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仍面临着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较低,分到民营企业的投入更少,创新投入将主要依靠民营企业自己完成。”

金融机构为中小高科技企业保驾护航

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题为《强化创新基金引导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创新基金培育和壮大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0年来,由创新基金支持的无锡尚德、“龙芯”CpU、浙大中控、陕西航天动力、开米股份、中航(保定)惠腾风电、点击科技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从2万家增长到15万家。同时,创新基金始终坚持明确的产业扶持导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重点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金融机构的支持应当成为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分析篇10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六个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即产业增长潜力、综合效益、带动性、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比较优势基准,由此建立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几种典型方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是提振区域经济、提升竞争能力的战略抉择。2009年11月,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非常重要,正确的选择就能跨越发展,错误的选择将会贻误时机。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地区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其战略性来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支柱的可能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新兴的“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而“兴”是指技术的先导性,产业的辐射性,经济的带动性,发展的可持续性,占领竞争制高点的可能性;“产业性”,即把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战略性,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并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产业。二是不确定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新兴性,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都存在极大地不确定性,同时也就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三是辐射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保证自身发展,还要在各方面辐射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四是地域性,即由于地域不同,地方的要素资源等各方面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存在差异性。五是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有潜在的增长潜力,具有可成长性,同时还必须是生态性的,注重节能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六是动态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根据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刘玉忠,2011;李晓华等,2010;刘洪昌等,2010;肖兴志,2011)。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原则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参考以往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选取原则,本文认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需求是指一定的消费者在一定的地区、时间、市场营销环境和市场营销方案下,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包括现实的市场需求、潜在的市场需求、将来的市场需求。一个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能够满足现实的市场需求,引导潜在的市场需求,预合将来的市场需求,才能有持续的能力发展和成长。

(二)产业带动原则

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就要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保证自身的发展还要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在选择时,应首先选择那些纵向联系深远,横向联系广泛,扩张能力较强,与其他产业和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作用较大,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产业。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的作用,有力地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三)技术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就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技术效益,就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中应用而获得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或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经济技术效益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周期比较长,因此在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既要注重现在的经济技术效益,更要考虑到潜在的效益,这样的产业才能够生存并得以长远发展。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仅要根据相关的产业发展、选择理论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还要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定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或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寻求各自的产业定位。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科学的选择原则,还要有合理可行的选择基准。本文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基准确定为: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综合效益、产业带动性、产业技术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一)产业增长潜力基准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品不仅要求有现有需求,更需要潜在需求保证其比较快速的增长。因此,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有高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还要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二)产业综合效益基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是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产业综合效益基准包含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贡献率三个指标。

(三)产业带动性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具备很强的带动性,能向前或者向后带动区域内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包括给传统产业带来机会、催生新产业等。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就是对产业关联性、带动性的定量表达。一般来说,这两个系数较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

(四)产业技术资源基准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引领科技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发展,使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益。产业技术资源基准由技术密集度、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扩散率和科技经费比率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