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4:39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1

确保粮食安全的几点看法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搞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课题。现结合我市实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

粮食安全是政府行为,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义务,切实履行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的职责,实现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供应,保障低收入阶层粮食供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耕地和粮田面积逐步减少,而且减少幅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日益深入和生态建设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生产将呈现蔬菜产业和其他高效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粮食生产规模逐渐缩减的趋向。目前,我市现有人口107万,粮田面积69万亩,人均仅0.65亩,因此,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和建设好基本农田,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近年来,受结构调整和市场价格低迷的双重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保障体系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家资助和将研究与推广的重点由高产转变为优质,由粮食作物转向其他经济作物,由此也导致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到目前为止,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比任何时候都薄弱,大批粮食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粮食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和专用粮食,供不应求,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滞销,积压较多。因此,大力推广粮食优良品种种植,形成规模优势,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市场行情,科学预测市场走向,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失为提高粮食经济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切实转变职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今年,我省粮食全面放开,推向市场。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彻底转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一)转变职能,真正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及到政府粮食权力机构,如果其职能仍然不改变,继续扮演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计划经济特殊角色,那么,不管改革搞得多么轰轰烈烈,都将是"换汤不换药",名改实未改的徒劳行为,经不住市场经济的冲击。因此,改革必须先从转变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入手,具体应调整为四大职能:第一大职能是负责制定粮食流通的政策法规。为本辖区搭建合法自由经营的平台。第二大职能是负责随时掌握粮食流通动态。全程跟踪监督粮食行业执行政策法规情况,加强市场宏观政策调控,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所赋予的职能,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市场不乱,农民增产增收。第三大职能是掌管本级粮食安全。负责平时安全信息调查,安全体系建设、制定本级应急方案,掌握一批国有地方储备粮库以及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粮食供应等工作。第四大职能是负责建立本级国有粮食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从而使其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保证国有资产增值。从而,通过规范政府粮食机构职能,切实理顺政企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之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政府粮食职能机关。

(二)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流通,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粮改,打破行政区域设置模式,采取兼并、合并、捆绑经营等形式,组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粮食市场流通。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可考虑组建工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发展集团经营。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控制粮源,搞活经营。工业企业要努力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为带动,壮大企业实力,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粮食经济快速增长。

(三)构建私营网络,不断增强国家粮食体系的抗险力。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竞争,多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与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私营粮食经济已是大趋势。目前,我国粮食经济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由国有粮食企业独家搭台唱戏的格局,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也是经不起风浪的粮食市场经济,必须在新组建国有粮食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粮食私营经济,以激活粮食市场发育和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经营。一要完善允许发展私营粮食经济的相关法规。在承认私营粮食企业合法性的同时,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私营粮食企业与国有粮食企业同为国家粮食经济体系,为其开辟一片生存发展的空间。二要扩大私营粮食企业经营的自由度。要一视同仁,准予私营企业申办企业、商标注册和经营管理,使其获得发育壮大的土壤。三要着眼长远发展。随着多元经济的交融发展以及私营粮食企业的壮大,要准许私营粮食企业进行跨省市经营,以及允许与国有粮食企业"公平竞争"、"公私合营"、"相互兼并"、"私代公营"等多种形式发展。四要对私营粮食企业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包括"规定企业经营规模,保证粮食质量安全,要求其在紧急状态下听从国家调度,切实引导私营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鼓励私营粮食企业发展的办法,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私营粮食企业,组成一个补充国有粮食企业的私营经济网络,进一步加固粮食经济安全体系。

三、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市场既要放开又要管好。国务院17号文件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赋予了粮食等有关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粮食、工商、物价、卫生、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对粮食市场监管的责任。一是抓紧建立严格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粮食、工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把市场准入关。进入粮食市场的经营者,必须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检验和保管能力等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二要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非国有粮食企业参与粮食流通,对于方便农民售粮,活跃粮食市场,具有重要作用。既要依法加强监管,引导他们合法经营,又要为他们提供服务,维护其正当权益。三要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要坚决打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掺杂使假、坑农害农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公安、工商、粮食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地粮食经营者和跨区收购的粮食经营者的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巡查,保护正当经营,及时查处收购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粮食经营信息统计体系。通过建立粮食台帐制度,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掌握粮食经营者的购销、储存等基本数据和有关情况,密切监测市场粮价动态,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和价格的最新变化,及时粮食生产、消费、价格等信息,正确引导市场预期,保持市场稳定。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2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这需要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责任。去年底,国务院出台首个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专门文件。目前已有10个省份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其中,4个省份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5个省份采取逐级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监督考核机制等办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任正晓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今年是全面落实文件的第一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并将定期组织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他表示,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将使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和非传统制约因素将日益凸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粮食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几年也恢复不过来,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现象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就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出台的首个专门文件。出台意见的背景是什么?《意见》出台半年多来,地方政府以及粮食部门落实情况如何?

任正晓: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责任,粮食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是,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后,继续稳产增产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同时,在粮食连年丰收和当前部分粮食品种供求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特别是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承担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因此,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后,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了全面部署。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务院69号文件的出台,是新时期我国粮食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目前已经有10个省份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其他各省级人民政府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意见;4个省份将粮食安全责任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5个省份采取逐级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监督考核机制等办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2015年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第一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并将定期组织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不能简单说粮食数量“多”或“不够”

日报:今年“两会”期间,一些农业组别的委员有说“粮食多了”,有说“粮食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那么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不够?为什么?

任正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13多亿人口的大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数量充足的粮食储备、顺畅高效的收储供应体系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对粮食安全形势作出任何判断,都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结合经济、能源、金融等方面情况来谨慎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粮食数量“多”或者“不够”。

你提到的两种说法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目前粮食供求的部分情况。

先说“多”。近年来,国际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全球粮食消费增速特别是工业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国内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库存量不断增加,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稻谷呈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的状况,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粮食是“多”了。

再说“不够”。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虽然基本平衡,但区域分布很不均衡,品种间差异也很大。从区域分布看,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其中冀、内蒙古、辽、吉、黑、鲁、豫等7个北方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成。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1%和9%,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从品种结构看,除玉米、稻谷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外,小麦已连续4年产不足需,大豆产需缺口仍然很大,对外依存度很高。从这个角度讲,部分地区、品种的粮食确实“不够”。

同时,从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稳固,粮食安全还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900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而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将使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和非传统制约因素将日益凸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粮食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几年也恢复不过来,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当前既要妥善解决好部分粮食品种库存积压、主产区收储压力大的问题,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不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不轻言“粮食多了”。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积极探索粮食“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日报:受托市收购影响,国内粮价长期维持在高位,但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也在不断抬高,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在国内外农产品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挤压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任正晓:2004年,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务院决定在粮食主产区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近些年来,根据粮食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家连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对玉米、大豆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价格也逐年提高。从实际情况看,这两项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但也要看到,随着粮食供求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粮食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宽松“双碰头”,国内外市场价格严重倒挂。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粮价形成机制来破解难题。

完善粮价形成机制,就是要遵循价值规律,积极探索“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路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同时,要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使农民种粮不吃亏、有收益、得实惠。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延伸打造粮食全产业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家粮食局将加快理顺体制机制

日报: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年。正在编制的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粮食局将在哪些方面着力?

任正晓:目前,国家粮食局正在抓紧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和“十三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初步考虑,“十三五”期间,粮食流通发展战略目标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要求和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粮食流通新格局。

围绕以上战略目标,我们在《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编制《“十三五”粮食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

一是,全面深化五项改革,加快理顺体制机制。主要包括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粮食市场调控和储备管理机制改革、粮食行业发展机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行政管理机制改革、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等。

二是,健全六大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粮油加工体系、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监督检查和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实施粮食企业“走出去”战略。

三是,实施“两大工程”,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以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为重点,全面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粮安工程”)。以推进科研、设计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抓好行业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工程。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3

一、检查情况

(一)城区商品粮的监督检查

检查组通过对粮油储备购销公司福禄仓粮食批发市场、储备购销公司粮油三门市、××区源达粮食商场、食用油批发门市、部分个体粮油经营大户油进行检查,一看qs标识、二看生产合格证、三看出厂时间、四看保质期、五看进货检验单、六看是否建立粮食经营台账,通过“六看”所经营的粮食都有qs标识、生产合格证、出厂时间,没有超过保质期,未发现陈化粮。

(二)加工大米的监督检查

目前,××区区域内只有两家大米加工企业,即××中南米厂、区粮油储备购销公司精米加工厂。检查组通过对××区中南米厂、粮油储备购销公司精米加工厂车间的原粮、成品粮进行检查,原粮籼稻附有××市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验报告,该批粮食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并属非陈化粮(宜存)。加工出来的大米品质好附有××市综合技术检测中心检验报告,属合格产品。

(三)农村粮食市场的检查

检查组通过对洒渔粮食市场、乐居粮食市场、苏家院粮食市场上市的大米、玉米及小杂粮进行检查,没有发现陈化变质的粮食。

(四)学校食堂的检查

检查组通过对洒渔中学食堂、乐居中学食堂、苏家院中学食堂用的大米、面粉、油脂进行检查,没有发现变质的粮食和油脂,所检查的粮油都在保质期内,有进货台账记录,进货有售方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4

摘要:“粮食安全”一直备受世界各地的关注。近年来,由于公款吃喝、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我国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粮食安全”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粮食安全情况,说明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其迫切性和必要性,继而从国内外粮食市场相结合、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简单阐述了笔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保障粮食安全

一.粮食安全的含义

(一)粮食安全的定义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讲的是粮食的有无和多少所引发的安全问题。

国际上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首次给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其强调粮食供应的存在,粮食的可得到性和充足性。到了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ensuringthatallpeopleatalltimeshavebothphysicalandeconomicaccesstothebasicfoodthattheyneed.”这是对粮食安全深层次的阐释,其针对美国与严重缺粮国家相比之下出现的粮食过剩现象,强调实物上和经济上能够得到。1996年世界粮食峰会则在原有定义基础之上,强调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美国农业部对Foodsecurity定义为:accessbyallpeopleatalltimestoenoughfoodforanactive,healthylife;oneofseveralconditionsnecessaryforapopulationtobehealthyandwellnourished.该定义将其上升到一个最基本人权的高度,提出粮食获取权是上天赋予的权利。既看到粮食安全是一个宏观问题,也是个体问题,进一步诠释了“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二)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

中国人有时把粮食安全归结为小麦、玉米等在消费上有保障,看似狭隘,但在情理之中。中国有时使用的粮食安全是指食物安全,包括粮、油、蔬菜、水果、肉、奶、禽、蛋等的安全问题。中国一直以来把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安全混用。1996年中国粮食白皮书指出:粮食自给率95%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2008年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继续强调国内粮食自给率95%以上。中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在口径上存在很大片面性,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实质性把握在于少数食物品种的高度自给。

笔者认为,在应对国际组织和美国有关全球性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我国应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借鉴他们的分析和结论,以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最高标准。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我们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目前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大体平衡,但粮食安全仍然是大难题:首先,粮食收入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青年人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其次,由于城镇的不断扩大,可使用耕地在不断减少,粮食生产量开始有所下降;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粮食持续稳定增长潜力受限;最后,国际农业市场竞争加剧,石油、粮食和金融这三大世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拥有13亿人口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需要以世界7%的土地承载世界21%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1温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粮食问题做了如下阐述:“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可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领域问题,更是政治领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解决“三农”问题、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面对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站在宏观且长远的角度,寻找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防止粮食安全隐患发生的措施。

三、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一)国内自给和利用国际市场相结合

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决定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这又主要通过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的比重、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进一步使农民增收等措施来获得。

过去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粮食自给,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代价。然而,通过参与国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走到土地和水资源充沛的国家购买或租赁土地来生产粮食,既可以减轻国内粮食短缺,进而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又可通过粮食交易,发挥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优势,享受国际分工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将成为主流,对粮食进行国际贸易将成为保障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有力途径。

(二)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建构尚不完善。该制度大多存在于党中央的政策文件中,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造成政策的不连续及不稳定。因此,现阶段应首先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坚持对农户种粮激励为核心,重点放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同时要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协调粮食主要产销区的责任,以实现地方政府利益均衡。由于现存制度忽视了市场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因此,更应该明确规定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三)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由于粮食储备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储备情况如何将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所以在新世纪这个大环境里,我们应当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一是要充分保证粮食供应量,促使粮食供求平衡,并对粮食需求进行有效的引导,改善粮食供需环境;二是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让粮食市场运作规范化,加快国家粮食产业化建设,提高自给能力,加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三是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挖掘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提高公民收入,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其自行生产和购买粮食的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娟.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06期

[2]董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制度的变迁与绩效评价》[J].中国知网.2012年07期

[3]邵立民.我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5

1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预警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抚顺市行政区划图、人口数据,以及抚顺市公布的最近今年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其他研究中的数据根据以上数据计算、统计所得。

1.2预警指标

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目前有关粮食生产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有很多,比如“四因素法”,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和人均粮食占有率,“五因素法”在上述四个因素的基础上加上了粮食表彰水平这一指标。考虑到本研究的实际需要,以及抚顺市的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粮食安全的指标,在粮食总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决定了该地区每个人可用于生存的粮食数量,其与粮食安全水平之间是正比关系,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粮食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也就越低。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反应的是一定条件下,粮食总产偏离趋势产量的程度,其公式为:Vt=(Yt-yt)/yt在该公式当中,Vt表示在第t年的粮食波动系数,Yt表示的是第t年粮食实际总产量,yt表是第t年的趋势产量。|Vt|越大说明实际产量偏离趋势产量也就越远,粮食产生的稳定性比较差,粮食生产安全水平也就越低,反之则表明偏离趋势产量较小,粮食生产安全水平也就越高。

1.3预警指标警限的确定

1.3.1粮食产量波动系数警限在预警指标警限确定上,本文采用误差理论和3σ方法来处理,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是在正常的粮食生产单各种,系数偏离一个稳定数,这个数可以用μ表示,将其作为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划分的一个指标。由于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有粮食安全程度之间的反比关系,假设[0,μ]为安全区域,将偏离μ1倍标准差区间[μ,μ+σ]作为轻警,将偏离μ2倍标准差区间[μ-σ,μ+2σ]作为中警,将偏离μ3倍标准差区间[μ+2σ,μ+3σ]作为重警,将偏离将偏离μ3倍以上的作为巨警,得到5个警度区间,作为预警指标警限的指标区间。运用3σ法,需要先确定一个安全与不安全的分界点,在这里可以将抚顺市多年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分界点(见表1),根据收集到的抚顺市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可以将抚顺市粮食产量波动系数(见表2)。1.3.2人均粮食占有量警限根据我国粮食产量的地区差异,以及粮食分配因素的影响,我国将人均粮食占有量分为4个等级,也就是248.56kg、300kg、360kg和400kg,其中248.56kg是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标准,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当中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最低下限,也就是最低警限。300kg是在生产的基础上减少粮食减产对人及粮食安全威胁的标准,简单的来说就是温饱标准,360kg在温饱基础上的营养缓冲标准,400kg以上为真正的营养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可以确定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警限(见表3)。

2预警模型构建

2.1粮食生产安全指数

粮食生产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上述两个因素之外,影响一个城市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导致在某些环节上有很高的安全性,在某些环节上则表现出很低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不同环节上安全状况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很难对某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状况作出准确判断。从研究的情况来看,一些学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引入粮食生产安全指数的概念,用λ来表示粮食生产安全指数,由一个地区各项粮食安全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后所得综合值,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粮食安全的总体水平。在计算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之前,先对抚顺市的粮食生产安全进行假设: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可以由粮食产量波动指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两个指标完全解释,也就是完全由上述两个指标决定。上述两个指标对粮食生产安全指数λ的影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可得:λ1=(∑λj)/2在该公式当中,λj表示抚顺市j项指标的取值。当λ取值范围在[0,1]之间的时候,λ值无线接近于1,这表明抚顺市的粮食生产安全水平越高,当λ取值接近于0时,说明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水平较低。根据前面计算的粮食产量波动系数警限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警限,以及本节当中提出的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计算方法,得到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警限(见表4)。

2.2GiS运算模型

根据前面计算的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计算方法及警限,将数值输入aRCGiS中,在arctoolbox下简历模型,并实现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警情确定。具体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在aRCGiS软件当中打开arctoolbox,按照ConversiontoolstoRasterFeaturetoRaster的功能和步骤,逐步将抚顺市的行政图从矢量转化为栅格,其中栅格值表示抚顺市的粮食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逐年变化情况。(2)打开arctoolbox,按照SpatialanalysttoolsReclassReclassbytabie的功能和顺序,对栅格值后的抚顺市的粮食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重新分类,以达到数据标准化的目的。(3)根据前面确定的指标权重,在arctoolbox中,按照toolboxSpatialanalysttoolsmathplusDivide的功能和顺序,对栅格内的数据进行运算,详细计算出每个栅格上的粮食生产安全指数。(4)根据前面确定的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指数警情分类及其判断标准,运用重分类方法对完成粮食生产安全指数的各个栅格进行重新分类,确定每个栅格的实际警度。(5)在arctoolbox当中,SpatialanalysttoolsLocalCombine的功能和顺序,对所得每个栅格的精度及栅格值进行合并运算,得出与之对应的警度栅格值。完成上述步骤以后,将步骤(5)当中所得的数据,输入eXpoRt命令,并以DBF格式导出图片,再打开Join命令,将抚顺市的行政图与DBF结果进行多层覆盖,形成最终的抚顺市粮食生产安全预警图。

3结果分析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6

在哈尔滨举行座谈时,省领导王宪魁、陈润儿、盖如垠、胡世英、庞义华等参加。副省长吕维峰代表省政府结合我省粮食生产和流通实际,就粮食立法主要意见进行了汇报,并对国家粮食立法提出建议: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粮食事权和粮食安全责任、科学界定政府各部门粮食工作职责、完善对主产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支持政策等。

据了解,我国粮食立法从2009年开始起草,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其列入立法项目,将对粮食生产、流通、安全及消费等做出明确规定,以此构成粮食立法的基本框架,并争取尽快出台。

吉炳轩在调研时指出,黑龙江作为我国最大的生产粮和商品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意识也很强。但是,粮食主产区目前仅凭粮食补贴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存困难,粮食部门的收储、运输、销售等方面也存在风险。不能让粮食主产区吃亏,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粮食销售和储运的投入,同时要在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从而调动和保护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让产粮大省给国家多提供粮食,使粮食主产区的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吉炳轩说,确保粮食安全是个综合工程,要强化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责任,在保护农民、保护主产区、保护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加大法律保护。主产区和主销区都有责任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强水利建设、科技投入和耕地保护。要预防粮食多了不能及时烘干,不能输出的风险,要从增加设施、兴办合作社等方面人手,增强粮食收储能力,同时要防止水土污染。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7

粮食是安天下之本。近10年来,中央1号文件内容一直紧扣农业和粮食主题,中共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作为粮食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深知责任重大。“守住管好‘天下粮仓’是国运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任正晓说。

2012年3月,任正晓出任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2013年11月18日,任正晓接受专访,就粮食安全等社会关注的话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新闻周刊: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请你介绍一下今年以来粮食收购情况。

任正晓:可以说,今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的好形势来之不易,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国家先后在部分主产区启动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

各级粮食部门认真组织政策性收购,积极引导企业自主收购。到10月底,全国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入库粮食5591亿斤,比上年同期多入库791亿斤。其中,小麦1538亿斤,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早籼稻263亿斤,比上年同期增加33亿斤;中晚籼稻693亿斤,比上年同期增加97亿斤。在粮食收购入库总量中,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的粮食达996亿斤,比上年同期增加468亿斤。

中国新闻周刊:我国粮食有望实现“十连丰收”,但人们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仍然十分关注。

任正晓:近十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等农产品供需总体上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

目前玉米、稻谷、小麦均平衡有余,大豆等油料对外依存度较高。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多的人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也要看到,这些年我国耕地、淡水资源和环境都绷得很紧,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特别是在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将越来越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

当前全球粮食资源比较充裕,但我国粮食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4,相当于全球粮食贸易量的2倍。在全球还有9亿多人严重缺粮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依靠进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不现实的,中国只能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中国新闻周刊:从影响粮食安全角度来看,粮食流通领域还存在哪些问题?

任正晓:实际上,这些年,尤其是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粮食流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改革引导粮食流通,同时通过国家政策积极调控市场,农民卖粮收益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粮食流通渠道不断拓宽,市场繁荣,粮食检验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能便捷地购买到品种丰富、品质安全的粮食。

但我们也看到这其中确实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粮食流通工作的发展。

一是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没有完全落实。一些地方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意识淡化,放松粮食生产,削弱粮食流通工作,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二是粮食流通基础还比较薄弱。跨省跨区粮食物流“瓶颈”没有突破,粮食流通渠道不畅,运输方式落后,流通成本高、效率低。主产区粮食收储设施还比较陈旧、供应网络不够健全,特别是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仓容缺口大。一些地方应灾应急供应能力还很脆弱。

三是粮食产业实力不强。基层国有粮食企业小、散、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链条短、资产质量差、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粮油加工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初加工产能过剩,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低。

四是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据调查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洒遗留、过度加工和粗放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700亿斤以上,消费领域的粮食浪费更是触目惊心。

这些问题叠加交织,直接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制约粮食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新闻周刊: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对此有学者认为粮食进口规模扩大并没有带来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质损害,于是主张应更加开放国际市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任正晓: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就是强调在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要牢牢掌握粮食市场和调控的主动权。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尽管我国粮食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但谷物进口量占产量的比重较小,2012年的进口量约占当年谷物产量的2.6%,玉米、小麦、大米等谷物品种都未形成对进口的依赖,只是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

单纯依赖进口粮食解决国内市场供应,不仅损害农民利益,而且对市场会产生很大冲击。例如: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进口大米数量的持续增加和价差的扩大,对国内大米市场特别是南方籼米市场带来的较大冲击,不仅加剧了国内稻谷市场价格持续下滑,影响农民的售粮收益,而且进一步加剧国内市场“稻强米弱”局面,对大米加工企业带来严重冲击。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主要粮食品种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积极发展国内粮食生产,减少粮食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合理利用进出口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社会上一直有各种争论。你曾强调要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能否进一步解释“底线思维”?

任正晓:我所说的“底线思维”就是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从粮食流通工作来说,保障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守住底线。粮食流通工作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抓好粮食收购和保障粮食供应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本职责,保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我们提出以全力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作为粮食流通工作的“底线目标”,绝不允许发生农民“卖粮难”,绝不允许出现粮食供应脱销断档。

其次,底线思维不是只安于底线,而是要在稳守底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去年以来,我们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提出实施粮食收储和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即“粮安工程”,就是要在守住“底线目标”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粮食流通各项工作,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中国新闻周刊:围绕十报告中提出的“新四化”,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确保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的主管部门应该如何统筹粮食发展?

任正晓:围绕“新四化”,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必须守住耕地红线,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一是保护和调动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力度,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投向主产区的大型商品粮基地、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粮食加工转化等领域。

二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三是创新粮食经营体制机制。粮食企业要适应粮食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粮食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主动参与和服务粮食生产,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融入农业、联合农户,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主动服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8

这次全市粮食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年全市粮食工作,表彰先进,部署年的粮食工作任务。去年全市粮食工作实现了稳定发展,全面完成了年年初的工作部署,成绩可喜。刚才,会宝同志总结回顾了去年的工作,对明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内容全面,要点突出,符合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符合全市的粮食工作实际。会议对年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我代表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新春佳节将至,我也借此机会向全市粮食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节日的问候!下面,就如何做好今年全市粮食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粮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去年,在国内外经济出现波动的大背景下,全市粮食系统紧紧围绕“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加强粮食宏观调控,完善购销储备体系,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全力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各项措施,全市粮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回顾去年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三个快速发展”和“三个稳步提升”。

“三个快速发展”:一是全市粮食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年,全市粮食系统主要经济、业务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粮食流通产业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国有粮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国有粮食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全市粮食事业迈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二是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市属粮库、金德利集团、民天公司和军供中心等粮食龙头企业努力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实现稳定发展、率先发展。县域粮食企业盘活国有资产,创新经营机制,提升运行质量。依托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全市逐步形成了涵盖粮食生产、收购、储藏、质检、加工、供应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条,粮食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粮库资源整合工作快速发展,“退城进郊”战略顺利实施。年,济南第二粮库迁建项目、第三粮库济阳分库扩建项目、历城国家储备库项目建设进程加快,不仅有效缓解了粮食仓容不足的压力,也从根本上改善了市级粮食仓储设施的结构和布局,增强了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三个稳步提升”:一是粮食宏观调控和执法体系日趋完善,粮食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全市粮食系统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主渠道的作用,采取一系列稳定市场粮价、保障供需平衡、维护流通秩序的宏观调控措施。同时,不断加大粮食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有力地保证了全市粮食市场稳定。二是全面完成粮食清仓查库任务,粮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清仓查库工作是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举措。我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专会动员部署。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完善了机制,规范了程序,摸清了底数,全面完成了粮食清仓查库工作任务,为科学实施粮食宏观调控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保证了“米袋子”首长负责制的落实。三是粮食改革发展的经验得到充分肯定,粮食部门的整体形象稳步提升。近几年来,我市粮食流通产业通过改革和发展,不断拓宽服务民生领域,壮大粮食流通产业实力,确保区域粮食安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年,由中国市场学会、中国政策研究会主办的“济南粮食流通产业改革和发展高层论坛”将济南粮食流通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概括为“济南模式”,并在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国家部委的内部刊物上予以刊发,充分肯定了我市粮食改革发展的实践工作,全面提升了济南粮食的形象。

二、分析形势,正确把握粮食工作面临的挑战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流通直接关系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关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粮食问题也始终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做好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是我们各级各有关部门贯彻始终的责任和使命。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年,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50亿元,增长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亿元,增长19%;地方财政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5.4亿元,增长20.3%。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目标。年,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仍是全市的中心工作,而抓好粮食生产、搞好粮食收储,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粮油价格,是改善民生、保持稳定、防止通胀的重要内容;发展粮食产业、搞活市场流通,是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做好粮食工作对推动全市“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粮食工作自身来看,我市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预计达到289.5万吨,同比增长2.8%,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更加稳固。但是也要看到,粮食工作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为此,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把粮食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把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推进粮食工作的发展。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今年的粮食工作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统一部署,围绕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粮食购销,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依法管粮,发展粮食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积极推进粮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切实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粮食市场管理。在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市场管理,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健全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要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粮食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搞活粮食流通。市粮食部门要与农业、商务、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等部门加强沟通和联合,既要明确职责分工,也要协调合作,依法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切实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储备粮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物资。全市各级粮食部门要巩固清仓查库成果,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要抓紧建设与地方储备粮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化储备粮库,确保地方储备粮管理的安全有效。

(三)大力发展县域粮食经济。目前,我市粮食改革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县域粮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把发展壮大县域粮食经济,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作为县(市)区粮食部门的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经营管理体制,提升粮食行业的产业层次和技术产品档次,从根本上确立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及时解决减员分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四)大力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储备企业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五)大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实施“放心粮油”、“农户科学储粮”等工程建设是利民惠民的大事,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于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维护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构建物流通畅、管理科学、规模经营的“放心粮油”服务体系,确保质量安全,扩大“放心粮油”的覆盖范围。

四、加强领导,夯实粮食工作发展的保障机制

当前,粮食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粮食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切实加强对粮食工作的领导,在保证粮食安全、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完善粮食工作的各项保障机制。

(一)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要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按照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支持粮食工作,帮助粮食部门解决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本着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负责的态度,真正担负起本地区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全部责任。

(二)健全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我市粮食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切实加大对粮食工作的支持力度。发展改革、商务部门要在粮食流通体系规划、建设方面予以支持;财政部门要在粮食产业化发展、农户科学储粮等方面予以支持;工商、物价、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支持配合粮食部门依法开展粮食市场监管工作;农发行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支持全市粮食产业发展;市粮食部门要加强与中储粮济南直属库的联系,合力做好粮食储备管理工作,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9

未来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两点建议:一是要全面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适度进口”,不仅仅是指粮食,而应该是泛指重要农产品。二是要排出一个农产品进口“优先序”,即在对我国谷物和主要农产品供求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需要出发,对进口谷物和主要农产品的序列、规模以及进口国等制定出一个安排。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中长期看存在隐忧

客观而言,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供求基本平衡,市场价格稳定。我国是世界粮食大国,粮食生产量之巨、消费量之大、贸易量之多都名列世界前茅。迄今,我国粮食总产量、肉类总产量、蔬菜总产量、水果总产量等都居世界首位。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更创造奇迹。从1993年到2013年,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其中有6年粮食总产量都保持在5亿吨以上,其中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了牢固基础。与粮食增产相适应,我国粮食储备充裕,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加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后盾。从市场行情看,全国不分东西南北,粮食供应丰满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民众营养水平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7%,农村居民家庭为41.1%,营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之所以再次敲响粮食安全警钟,是为了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当然,也是在充分审视粮食产业,特别是种植业自身因素和客观评估粮食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清醒正视: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着隐忧:

我国粮食呈“紧平衡”态势,而且态势更加“趋紧”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率快速提高,我国粮食消费依然呈刚性增长。2012年年末,全国城镇总人口达到7.1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52.6%,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30%以上。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呈刚性增长趋势,每年大体新增粮食供应量为400万吨。同时,由于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迅速转变,导致饲料粮需求量快速增长,已占据粮食总消费量的第一位,对饲料粮玉米消耗量迅增。综上所述,我国粮食总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保障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国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

我国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特别是耕地、清洁水源和能源相对短缺。确保粮食的“双基础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宝”,而耕地是其根本,淡水是其命脉,能源是其动力。国家第二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全国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与过去的数据比多出了2亿亩。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国家第二次调查数据多了2亿亩,但是并不意味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真的增加了,不过是运用先进手段把原有的、实有的耕地调查出来罢了。

另外,调查出来的2亿亩土地数据只是对生态的修复和生态建设有了一些回旋的余地。例如,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林区和草原,以及25度陡坡地上的1.49亿亩的耕地,相当一部分还要有计划、有安排地退耕。还要需要正视的是,在我国耕地中,约有5000万亩因中度或重度污染已不太适宜耕种,必须启动修复;另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因工矿塌陷、地下水超采也不适宜耕种。

总体分析评价,我国实有的、适宜稳定的、利用度高的耕地也就有18亿亩多一些,这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令人遗憾的是,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减少了1.3亿亩。固然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需要占用耕地面积。但是一些地方忽视农业粮食生产,盲目扩张城市,造大广场之类的“形象工程”,变相侵占和吞噬耕地,导致资源约束压力加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我国农村严重缺乏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在中国和世界上都罕见的人口大迁移。据报道,至今我国已有2.8亿青壮年农村劳力外出打工。这种转移虽然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是,农村大批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粮食产业副业化;二是,生产者老龄化,“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从事农业粮食产业活动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三是,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种粮意愿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我国“谁来种地”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偌大的农业粮食产业将“后继乏人”。

我国粮食产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众所周知,在全国粮食产销格局中,粮食大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商品粮供应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即商品粮输出地区和输出量出现“双减”,由原来的13个减少到仅有的7个;商品粮输出量变小的有2个;粮食输出和输入基本平衡的省有3个;完全变为粮食输入的省有1个。显示出,粮食主产省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矛盾和“瓶颈”。换句话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粮食大省急需破解一些新问题。以我国商品粮大省黑龙江、河南等省为例,都还“大而不强”,生产发展方式粗放,现代科技落后,突出表现为创新成果供给、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和农业科技人才等“三不足”。

粮油进口量明显增加,创近年来新高

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19%左右。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46亿元,到2012年增长到490亿元,9年间增长了10.65倍以上。当前,我国粮油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总量达到1376万吨,其中大米234万吨、小麦369万吨、大麦252万吨、玉米521万吨。同年,我国进口大豆5820万吨,谷物加大豆共计进口量高达7196万吨。

另外,还进口食用植物油601万吨。在粮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跨国粮商也全面进入粮油流通领域。其突出实例就是,跨国粮商目前已控制了国内油脂加工和市场的60%以上。目前,跨国粮商正向面粉、辗米加工业领域进军,虽然在整个加工业中占的比重还不是很大,但他们依靠资金、技术,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对国内粮食企业构成剧烈竞争和威胁。

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必须注重防患未然

自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严重水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损失严重。仅以2012年5月份为例,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3825.2万人次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290.8千公顷,其中绝收126.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9.7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的评估数据,升温幅度在1℃—3℃时,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超过这一幅度时,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对此我国必须有所防范和加强抵御能力。

学习和领会“新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

面对上述隐忧,国人怎能高枕无忧?实际上,我国粮食整体“大而不强”,粮食可持续安全存在风险,决不可掉以轻心。全面学习和领会“新战略”可以清楚看到,为保障我国粮食可持续安全,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基本点:

依靠国内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主要装本国生产的粮食,做到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基本自给的同时,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保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要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向民众提供更多优质、营养、安全、放心的粮油和食品。

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增效

我国水的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至于人均耕地面积更短少,多年来各地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使耕地锐减。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3亿亩。我国应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粮田面积保持在16亿亩以上。

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保稳增

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稳增,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项根本性、战略性转变。从大力推进农业粮食产业现代化出发,要积极培育和造就稳定的、年轻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粮食产业骨干队伍,通过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实现农业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此外,要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发展模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既促进农业增产,又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

加强科技支撑保产能,包括占领农业生物技术、制种业的科技制高点,以水土为中心改良农田,提高中低产田的土地禀赋,健全以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大田科学管理的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提高单产有潜力,我国粮食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国内省际单产差距也较大,有的亩产差距超过50公斤以上;其次,盐碱地开发潜力雄厚。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5亿多亩,其中有2亿亩具备改善的潜力,增产潜力可观;最后,主产区仍有巨大增长潜力。目前,黑龙江、河南两大农业省粮食总产量均超过千亿公斤,还有不少省份都具备粮食增长潜力,赶上这两个省就会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总产量。在未来,我国只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同时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振兴现代种业,那么就必然会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景是审慎乐观的。

加大各种投入的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在粮食大省存在着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贡献大”与“财政穷”的矛盾。解开这对矛盾的钥匙在于,把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包容”理念对粮食大省实行“大补偿”机制,即多管齐下加大财政扶持和“奖补”。

首先,必须对粮食大省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无疑,扩大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是正确取向。然而,我们要清醒意识到,加强宏观调控和增加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是推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不可或缺的措施。从理论方面考察,农业粮食是基础性、公益性、生态性产业,但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必须从宏观上进行保护。从国际经验考察,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农业粮食产业都提供了大规模的财政补贴——体现在农业结构政策和社会政策。从实际情况考察,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农业粮食生产条件和流通环境处于劣势状态,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长期背离价值,造成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吃亏,出现“农业大县、财政弱县、民生穷县”。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激发主产区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很难保障粮食的可持续安全。国家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粮食大省的扶持,乃至补偿力度。这是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大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由大转强”的必要步骤。

其次,对粮食大省多管齐下,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2012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增长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然而,与我国“三农”和粮食产业的薄弱基础和实际需求相比,还必须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必须多管齐下加强支持。包括继续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坚持和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办法,健全完善国家粮食“奖补”办法,即取消按面积补贴的办法,国家提供的奖励和补贴要与粮食产量和调往外省的数量直接挂钩,以真正实现其鼓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目的,逐步改变“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加”的最佳目标。促进粮食大省“由大转强”,实质就是“做大做强”我国的“天下粮仓”,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大省实现“由大转强”,就打下了民生安定、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牢固基础。

“兴利避害”,善于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需要科学界定粮食的概念。如果把目前我国笼而统之的粮食概念进行科学分解,精确界定,那么,粮食的范畴界定为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品种;把谷子、荞麦、燕麦、绿豆、红小豆等界定为小杂粮;把大豆界定为油料;把红薯、木薯界定为薯类。这样,就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的概念完全接轨了。

粮食安全的看法篇10

一、完善粮食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安全”与“粮食安全”互相制约,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粮食安全”。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什么积极性,关键在种粮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户农民甚至连自己的补贴是怎样算出来的都不知道,很多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粮农种粮积极性下降,导致技术推广不畅,种粮效益难以提高,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扎实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证粮食补贴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

有的人认为:按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更有利于调动那些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改成了按交粮量来发放补贴,腐败的空间会猛增,有粮的农民可能一斤粮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关系的粮贩子与有关部门官员,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大食其利。农民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粮食补贴都拿不到,种粮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与农民签订能体现保护农民利益的收购订单。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粮农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搞好粮食收购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坑害农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民多种粮多收入,从而真正得到政策补贴的实惠。

二是如何稳定农资价格,使大多数农民得益。

稳定农资价格,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完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控机制。

第二方面: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用油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第四方面: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农资经营中的牟取暴利及价格欺诈行为,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储备粮是政策性的计划管理物资,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必须要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不发生任何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拥有充足储备量

丁声俊说: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国务院总理在今年两会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我国经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就是充足的粮食储备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粮损耗和污染,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保证储备粮的品质。

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较为顺利地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绿色储粮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质量安全。

第二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

第三方面:确保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不污染粮食

第四方面:重视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技术。

三、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据统计: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粮食的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了粮食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保证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五、阻断粮食能源化道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时间号称东北万吨级乙醇生产企业达百家之多。这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刺激了玉米价格的飙升,不仅如此,现在的玉米加工产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目前由玉米生产的产品已有200多种,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因此,可以说玉米价格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场上造成“蝴蝶效应”。由于能源紧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应把重点放在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等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而尽快阻断粮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说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对策手段。

六、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过程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使得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建康,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粮油食品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不仅要在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全面、严格、高质量地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在储藏、运输及经营过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

2.坚决打击不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黑窝点和商贩,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专门人才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4.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优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确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

5.大力加强粮油食品生产企业iso9001、iso9002、is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6.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粮油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