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想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15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医院特点方法

我国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根据医院自身特点,不但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适应医院特点的思想工作方法,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力和渗透力,切实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1.1医疗资源竞争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的效益和发展,来源于社会和病人,医院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依靠全面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努力争取达到一流的技术水平、一流的质量使病人放心、一流的服务使病人称心、一流的环境使病人舒心,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弘扬“爱院必须爱病人、病人满意我满意”、“院衰我耻、院兴我荣,我与医院共存”的医院精神,缩小员工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和效益观念差距,因此,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排除思想障碍,调动医院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存在着的热点、难点、盲点、疑点问题已成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重点。

1.2思想工作形式转化的必然性:面对新形势,职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追求实惠、高收入、高待遇,耐不住清贫和诱惑,追求报偿等思想状况程度不一存在,加上倒班频繁业务繁忙,思想的多元性、隐匿性、多变性错综复杂,以往医院思想工作多少存在统得过死,靠指令运作、活动形式上过于注意“开大会、作报告、清点人数、布置学习和讨论、活动的多少、是否有文字记录等”由“大集中型”向“灵活多样”型转化较慢,以“粗放”方式为主,故显得单调乏力,难以奏效,事实上,诸如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务实性、民主性、开导式、座谈式、情感式等许多原则和方法都是值得引用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于深入科室,深入第一线,到医务人员中间去,调查研究,点滴渗透,有的放矢,潜移默化,春风细雨式的做工作,才能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

1.3员工主体知识结构性:医院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医院员工属高学历群体,临床科室医生大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极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所占比例正逐年增加,医技科室医务人员及护士大多为中、大专以上学历(本科学历较少),近几年来,更多的员工充分意识到“学历和文凭”的重要性(竞争、职称晋升评聘、待遇的需要等),通过自考、成教学部分已获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人数的80%以上,是医院职工的主体,主体对象的文化知识水平越来越高,社会接触面积越来越广,接收新思想也较快,故一般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难以取得预想效果,因此,医院思想工作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卫技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1.4员工思想的新情况。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员工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收集信息、娱乐方式、方法及手段均发生了变化,在获取医学科技信息过程中,通过网络等各种载体、思想观念也难免要接受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影响,思想工作面对开放性、活跃性,充分利用新的传媒,拓宽思想教育渠道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2.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辟新途径、创造行之有效的新方式、新办法、新经验、新手段。

2.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最为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同志提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要具备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来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员工。科室主任、支部书记(多为兼职)要启发自觉性,坚持自学为主,每周安排至少一小时集中学习时间,医院中层干部、政工干部各总支书记、支部书记、职能科室负责人含各科室主任、护士长要分期分批送市委党校学习班轮训,坚持系统的学习马列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等,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干部,力求统一思想,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才能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敬业精神。医德教育是医院思想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要反复讲、经常讲,必须抓好医德规范教育,以职业道德规范医务人员的言行,树立职业敬业精神,强化职业责任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医德行为要贯彻医疗工作始终,要解决好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失时机的进行医德传统教育,医德典范教育,医院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省、市劳模、双文明先进、立功人员、优秀党员等典型模范人物要大力宣传作为职工学习、榜样的样板,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奉献的价值观,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振兴医院多做贡献,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鼓励员工学文化、学科学、学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岗位技能的业务能力,医院领导、党员干部、共产党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把职工的思想到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任务来抓,针对医院实际,制定道德建设的指导规划,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各项具体政策中,融于医院各项管理中,多年实践证明:只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定位准确,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在服务病人中净化思想,纯洁心灵,将精神文明建设,行风建设作为推进医院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医院各方面工作才会跃上新台阶。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3-29

一、“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转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影响,“90后”大学生思维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确定性。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网络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虽然给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危害着“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整体下滑现象。

笔者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普遍呈现出个性张扬、价值观多元、个体本位突出、崇尚自我、依赖网络、道德观念缺乏、媒介素养欠缺、理想信念淡化、金钱至上、追求外貌等特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比如,前不久网络中曝光了某“90后”女大学生欲借两百万尽孝的新闻:一名女大学想要不劳而获通过“卖掉”自己的后半生来获得两百万。

社会学家胡光伟就此事指出:“她如果凭自己的能力挣了3000元钱给她父母,都是孝顺。但是这种想要靠别人来帮忙尽孝道的方法,她父母知道后,心里也会难以接受的。”

育人先育德,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做人,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多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是在走形式、搞过场,并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当中。教育方法没有紧跟时展进行必要的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教育内容更是苍白无力,与现实社会情况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调整。所以某些教学内容很难得到学生认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反感情绪。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个体感受的考虑,缺乏对学生心理特征变化的把握,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就很难走入社会迎接挑战;在工作中遇到些许困难便会一蹶不振,甚至走上偏激道路。

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障教育有效性,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解决当代学生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展开教育,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3

一、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优势

(一)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辟新的阵地,建立新的教育平台,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手段

人们面对面交流时,往往不愿意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网络具有匿名性特点,交流者可以隐去真实身份,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消除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说实话,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网络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网络的快速发展及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高效、灵活、多样的特点。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就能在网络中迅速发现所需的信息,使受众及时了解最新的党政方针政策,分析政治动向,引导受众看清形势,把握大局,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这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高效、灵活、便捷的同时,也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环境中,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高效性、便捷性和交互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一个人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要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说服力、可信性,思想组织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网络特点,认真研究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新机遇,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获取更多网络信息。

(二)导致主流价值取向错位

互联网的信息环境是开放的,各种价值观念在此交汇,造成不同文化、思想意识发生冲突和碰撞。另外,西方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总是把西方价值观强行渗透于发展中国家。机关干部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进而导致价值观念取向错位。

(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是靠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进行单向灌输式说教。但网络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具有了信息能力,接收信息的自明显扩大。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受到排斥,效果不佳。

三、因势利导,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信息网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一)增强网络意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充分认识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刻苦钻研和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高科技,全面了解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手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二)依托网络平台,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天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虚拟空间为人们提供思想方面的服务。善于开发利用网上资源,努力增强政治教育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和吸引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组建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制作优质教学资源,让机关干部学习,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创新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提升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网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现代化技术支持,开展网上政治学习、网上讨论、网上征文、网上竞赛等系列活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综合利用。充分重视网民心声、关注网上动态、留意论坛声音。引导机关干部甄别各种信息的真实性,深入分析信息传递与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可能,推断并把握网民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汪俊斐,李炯,陈子立,何云.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

[2]贾治学.关于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04).

[3]吴雪.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路径探索[J].科学时代,2012(6).

[4]汶录凤.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4(06).

[5]李冲.网络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n].河南个人日报,2011-3-25.

[6]郭仰东,杨燕筠.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30).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4

近几年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丰富多样,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时代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时展对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把握时代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时代性的鲜明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积极适应我国的国情,要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式,以此为出发点,来构建新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

2.科学性。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适时变更自己的活动方式方法。在工作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讲真理,尊重工作对象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率和有效度。

3.主体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始终着眼于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

4.权威性。在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性更加突出。学生心目中的政工干部要有较高的权威性,即要有高尚的政治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很强的科学分析形势、获取思想信息、有效宣传鼓动、善于个别谈心、广泛组织协调的能力,既要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才,又要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贯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通才。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5.社会性。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单一的社会组织体系和人际交往方式的打破,社会的横向联系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运作上,必将呈现出社会性的特点,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式体系,而且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高校内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高校与家庭、群体、社团、社区交互贯通,政策法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相关领域整体联动,政工干部、专家教授和社会化教育机构的力量互相配合。这不仅有助于消除“盲区”和“空白点”,而且会形成共向合力,实现全方位的引导。

6.科技性。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手段,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必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自己。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充分利用,一方面能够建立起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渠道和网络,另一方面,可以把互联网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一新的载体使大容量的、内容健康的、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迅速得到传播,扩大积极影响,抵御消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7.务实性。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求务实性。要从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和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工作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二、探索和寻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1.课堂传授的方法。即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专业教学为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通过“两课”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坚持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坚持寓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道德教育。

2.党团活动的方法。即通过学校的党团组织在开展各种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学习小组、业余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学马列小组、学生“邓研会”等为载体,使党团的思想教育覆盖比较广的层次和群体。党组织抓紧抓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把重点放在教育培养上,精心做好入党前后的教育培养工作。

3.第二课堂活动的方法。作为高校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第二课堂活动,既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以学生自愿组织参加的各类社团为依托,采用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方式以及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等形式,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又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功能。

4.社会实践的方法。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

5.环境熏陶的方法。环境可陶冶人,环境可规范人,环境可感化人。这一方法就是要力求创设一个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园的绿化、走廊文化、橱窗画廊、电视广播、社区管理、校园环境卫生、生活设施和条件的改善等,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6.现代科技的方法。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的科技手段开始不断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应当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积极开发这些科技手段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发挥其长处,提高育人实效,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就心理咨询而言,目前已在全国很多高校中蓬勃展开,各类心理咨询机构相继成立,咨询人员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要完成好这一课题,特别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采用新方法,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探索,总结新经验,探索和寻求新方法,并将其寓于工作之中,体现在效果之上。

参考文献:

[1]张德宁.提高职业院校德育实效性的探索[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2]张书欣,许振兴.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考评机制的创新[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3]陈红梅.浅谈高职院校“两课”教育与专业的融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5

[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教育;“互联网+”法学专业

作为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将极大地有助于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格局的形成。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以“互联网+”教育改革为背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推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应有之意

“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高校各专业开启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序幕。毫无例外,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改革,从线下到“互联网+”的教学转变,明确当下改革新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法律知识习得、职业能力形成与价值重塑的三位一体,改革新方向是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好、贯彻好、实现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之选。“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教育部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法学专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要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到“互联网+”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与“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法治精神和主流价值渗透进法学人才培养中,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契合“互联网+”法学教育的时代要求。“互联网+”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使其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催生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普及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线获取各种国内外资讯和案件报道,其中不乏各种西方文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学生对外界信息的鉴别和分辨能力不强,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就容易受到迷惑。“课程思政”能有效阻断“互联网+”法学教学中不良因素的侵入,教师在线教学中主动解答学生知识疑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迷茫和行为无助的积极关照,更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是学生认知观念重构的课堂。“互联网+”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更能彰显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法学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局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设计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诸多障碍,尚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理念局限。我国法律渊源一直深受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部门法是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框架和内容上修建起来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冲击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部分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从国家、民族、社会、人文等多角度去深刻领会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文化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更没有从国家战略、政治意义高度去把握“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要义。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对待法学教学,认为只要讲好法律、讲好判例就是好的法学教师,把“德”从“法”中剥离出来,教学过程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而把“立德”任务推给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法学专业教师“授业”与“传道”相分离。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内容局限。法学与思想政治在学科分类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法学教育侧重教会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塑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如何准确定位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接点,是法学“课程思政”的前提。就目前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作为“课程思政”教材,但数量上没有覆盖到全部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容上也没有涵盖到全部法学知识体系里,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即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传授经典思想,知识点交陈旧,在“教书”过程中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忽略了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不关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变化,“育人”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路径局限。法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基本功与法律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还要在各类司法机构里见习或实习,不仅在线下学习,还要在线上平台学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在讲授法律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章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理解等法律适用方面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下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线上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尚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实施的路径不畅通、范围较狭小,决定了法学“德育”质量和效果不佳。

三、“互联网+”时代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德法兼修”,“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借助互“联网+”优势,把传统法学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升级换代,突破思想政治元素难以融入法学领域的思想壁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教学中的交融点,优化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坚定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观念等内容,其核心是塑造人的价值观。法学领域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政治属性看,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二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导向、政治意图等具有一致性;从育人目标来看,二者都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法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专业知识,即为“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即为“传道”,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正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个核心主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政治信念。创新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行”的教学内容。随着“马工程”教材的推行,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射点。

由于法学知识具有时效性强、现代感强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找寻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连接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具体内容,都是与法学息息相关的,法学教师运用线上教育资源,主动把现阶段的依法治国理念等国家意志和精神这种法学专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切入点,把法律职业人应当具有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命感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融合,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有效结合,真正激活法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形成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拓展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嵌入“课程思政”,必然会引发法学教学模式的大变动。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就需走出教室,既要融入实践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实践技能教育与劳动精神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又要上网上线,借助多媒体在情感体验上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实现由在线学习到网络育人的转变。法学专业立足于时代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生特色,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设计等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拓宽“德育”渠道,形成从“个人”到“全员”、从“单程”到“全程”、从“单向”到“全方位”的法学“课程思政”生态圈。“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政治意义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让法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让法学课程回归立德树人本位,让学生具备“德法兼修”,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党的四中全会《决定》[eB/oL].2020-8-10.

[3]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3-4.

[4]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2-31.

[5]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6]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安徽日报,2019-12-31.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教育规律;教育理论;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74-0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到目前为止已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使这个学科究竟是属于政治学还是教育学的范畴有了明确的定位,也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面临着对自己学科内涵和学科定位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需要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展现,而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方法和最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辨证、客观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现象和问题,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去探究各种现象和问题的动因和本质,从而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中有以下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和产物,是一种客观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需要。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数的先哲一直都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第二,用发展的理念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种发展的理论,是一种鲜活的说服艺术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一样,是一门处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学科。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它决定了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联系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环境和主客观条件等因素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研究中要避免用僵化、固定的模式去套鲜活的说服艺术。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实的实践问题相结合,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层面的问题入手,得出较普遍的结论,以便用结论去指导实践。第四,坚持唯物史观。从经济关系出发去分析上层建筑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生产的社会中,形成了与他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经济关系出发去探索自身的诸问题。

二、双服务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地球上有人类社会以来,它在所有的阶级社会中都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属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活动密切联系。“它的目的主要在于让一定的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一定的思想观点,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其性质上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和传播的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进行道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法律观点等的教育。”[1]事实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的教育活动,只是灌输和传播的途径因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不同而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专利,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的特殊政治教育活动。在西方,所谓的思想“自由”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同样在发挥意识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为政治服务和必须满足政治需要的特点。“政治,说到底,是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志,服从社会政治需要,就是维护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国家的制度、方针和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坚持以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为主导进行教育。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阶级、政党或国家机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政治需要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突出的特点,决定它必定是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执政党或国家专门机关的掌握之中,并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必然体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要求,等等。对它的研究也必然要求遵循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种精神需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社会对人的要求会不断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尤其是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3]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需要在不断增加,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益矛盾的凸显等问题出现,要求人们具备有处理各种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人际沟通,缓解压力追求心理健康、青年人正确处理爱情问题、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缩短进入生人社会的时间并尽快融入陌生环境等多种能力。同时要求人们在自身生活中通过理想信念的树立,为自己的人生寻找精神动力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等等。服务于这些要求,为教育客体提供他们满意的精神产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的形成、奋斗目标的激励和人格境界的提升,为人们从事经济工作、业务工作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体现这一原则。

三、从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即使是政治思想的“灌输”,也要遵循教育的原理和规律。“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思想政治引导,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有益活动,也是一种思想恪守和思想解放的统一的活动,而不是思想控制或思想专制。”[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工作。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应关注教育方法的研究,关注一般教育规律的研究,关注传播学理论的研究,关注教育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经济地位、是否有和心理特征等具体特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范畴、主客体关系、思想和行为的关系、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者素质、教育管理和领导等理论问题,“着力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运作的规律,揭示对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规律。”[6]进一步深入探讨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等基本规律,从而建构合理的理论逻辑体系,并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服务性等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传播教育。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学科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7]目前,最核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积极探索如何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有效的途径传播给受教育者,让他们接受和认可并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层面上去解说方法的依据,或去建构方法论的体系,而在于探索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和特定问题的有效方法,探索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有效运用。因此,应用研究中的方法研究与基础研究中的方法研究有所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中,通常也包括方法的部分,也对方法、途径、载体等作出论述,但这里是从原理的角度来研究方法,主要是确定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应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当代国内外实际,向着更为具体的方向前进。”[8]例如,研究者可以总结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跨学科的方法搜集古今中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并系统整理,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原则是思想政治研究的发展所需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9]综合性的特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必然会涉猎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成果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由于学科的这种特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当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综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绝不是使自己变成大拼盘、大杂烩,而是吸取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用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规律,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构建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10]

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视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所谓定性研究,就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矛盾分析法和系统方法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质,又要始终注意社会现象的量,要把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量的分析深化对质的认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时,要注意被研究对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认识的规律是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辩证运动过程。感性认识使人们获得足够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经验材料,再“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11]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材料是思考和分析的对象,是形成概念、理论、模型的基础。因此,在搜集经验材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12]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工作时,要注意搜集有关量的材料。在进行这种调查工作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从广义上讲,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理应学习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的教学效果、教育对象的特点等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然后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模型统计出相关量的指数后再进行定性分析等。分析的结果有益于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参考文献

[1][5][6][7][8][9]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39,39,40,43,43,42.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揭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4,15.

[3][10]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4,53.

[1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1.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7

关键词:经济利益多元化;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22-01

一、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也暴露出许多弊端。

1.重强制灌输,轻交流对话。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双向交流,并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方法实施的效果。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重视强制灌输、忽视双向交流、互动,与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现实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2.重显性教育方法,轻隐性教育方法。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主意识不断提升,盲从意识减弱,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受教育者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而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受教育者思想接受方式的变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方法一直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曾在很长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利益主体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增强,该教育方法日益显现出局限性。

3.重单项方法,轻综合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人的思想、改造“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影响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复杂、变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影响人们思想的因素更具有多样化特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开展工作。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摆脱过去孤立运用某一种方法的传统模式,采用综合的、多元的方法,提高方法运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重集中型方法,轻分散型方法。在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教育对象流动性、阶层变动性日益频繁,过于集中的传统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在利益分化的新形势下,教育对象的结构日益复杂化,思想观念及行为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特别是其阶层、职业变动也更为频繁,以上教育对象发生的诸多新变化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若仍然像过去那样完全采用集中时间、集中地点的集中型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5.重封闭式方法,轻开放式方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封闭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分化,旧体制形成的条块分割的局面逐步被打破,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其他系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常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仍简单地沿用过去那种封闭式方法,显然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1.从强制灌输走向对话人的德行需要培养,但却不能靠灌输而成。特别是针对经济利益多元化的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亟待从强制灌输走向对话。

2.从显性教育方法绝对主导向隐性、显性结合型方法转变第一,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应充分重视隐性教育方法。

隐性教育方法是适应经济利益多元化形势要求的科学的方法,它固有的内涵与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形势要求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隐性教育方法的潜隐性特征与受教育者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相契合。隐性教育方法是一种无形的、隐蔽的、没有明显教育痕迹的教育方法。

其次,隐性教育方法的广泛性、灵活性特征与利益主体日益增强的流动性相契合。隐性教育方法发生作用的范围较显性教育更为广泛。它不仅可以渗透于教育活动中,还可存在于受教育者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氛围中。受教育者周围各种隐性教育资源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发挥综合影响。

最后,隐性教育方法的自主性、平等性特征与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增强相契合。隐性教育方法是充分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方法。由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都以一定的形式隐含在教育活动或周围环境中,受教育者看不到明显的居高临下的训导,意识不到自己处于被教育的地位,从而达到了角色淡化的效果。

3.从单项方法向综合方法转变。要想提高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针对该时期教育对象的日益复杂的思想实际,运用系统论的有关思想,摆脱过去“单打一”的方法模式,学会“弹钢琴”,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开展工作。首先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即各种方法要围绕统一的目标,相互配合、协调运行。其次还应注重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即各种教育途径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合力。。

4.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教育对象流动性强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善于根据各利益主体的不同情况,灵活确定时间、地点,采取灵活形式,从集中型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型转变。

首先,应运用集中型方法解决利益群体思想观念的共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利益需要各不相同,但各群体间同样存在着共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有着某些共同的利益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宜采用集中型方式方法来解决。

其次,在采取集中教育引导的同时,还必须针对个体的不同思想认识和不同的心理特点甚至不同活动规律,灵活选择时间、地点,进行分散型教育。特别要注意在共性与个性的联系中,灵活选择形式,如个别谈心和心理咨询等,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8

关键词:内隐学习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56-03

在个体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或者已经适应环境中的某种规则,而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过程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内隐学习。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其实就是为了揭示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刺。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一下目前有关内堪学习的各种定义,之后将具体探讨内隐学习的特点以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内隐学习的界定及其特点

1.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所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内隐学习的界定。即究竞什么是内隐学习。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定叉大致有以下几种。(1)Reber最早于1965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用他早期著作中的话说,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速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2)在Lewicki。Czyzewsh和Hoffman(1987)的眼中,内隐学习是指被试获得具体知识,然而说不出他们所习得的知识。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已有所学习的情况。(3)mathews(1989)则认为内隐学习是不同于外显学习的另一种学习模式。它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而且能更有效地发现任务变量阎的不显著的协变关系。(4)Cleeremam和tiHmenz(1996)主张如果知识是在无目的状态下获得的,并且能够无意识地影响行为,那么发生的应谊是内隐学习。(5)seger(1998)认为内隐学习: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发生;无需获得足够的有意识的知识,它就能提高被试在测验中的成靖;是新材料的学习,不涉夏先前已有表征的激活;是健忘症患者能够进行的学习。(6)Fremch(1998)在对内隐学习概念实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是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还没有意识到环境的结构关系。学习便发生了。(7)我国学者杨治良(1993)也于同期开始关注内隐学习,他以无意义字母串为材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时内隐学习的定义予以辅助。

2.内隐学习的特点。(1)自动性;即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2)抽象性;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3)理解性;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即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4)抗干扰性;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一点在p,eber(1993)的内隐学习生物进化论中有详尽的阐述,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平易性(个体及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5)三高特征;我国学者杨治良等(1993)也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采用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新方法,要求被试学套把相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为何运用内隐学习

同志早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河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而且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艺术,在当前环境下是非常越要的。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的实施将决定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而我们将内隐学习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来,也是切实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合理的手段将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已到达最佳的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得不到学生重视、授课效果差,速在全国很多学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其加工过程和结果是无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之中以自动化方式进行,是一种快速的信息并入过程,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

第二,内隐学习理论发源于心理学研究,它的确立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品德的形成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内隐习惯的形成。在大多教人眼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轻理论、重形象、轻抽象,重感性体验、轻逻辑推导的特点。因此,从中国人的思堆方式来看,内隐学习这种无意识的接受方式更符合中国人的思雏特点。

第三,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往往偏向于单一的外显学习,这是一种有计划、分阶段、按明确逻辑程序进行的学习活动。然而,相对于内隐学习而言,它没有确定和严密的逻辑程序,但它具有突发性,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通过直觉、顿悟等方式解决问题,抽象出刺激材料隐舍的潜在结构与底层规则;且其学习结果存在于主体意识之外,主体虽不能像对外显学习结果那样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和运用,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

三、运用内隐学习的优势何在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对内隐学习的应用可以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多元的思想文化成为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没有紧跟时展,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严重的实效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常用的就是理论的直接灌输教育法,通过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给受教育者。这种方法直接。易于操作,但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从结合内隐学习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靠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人交互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们主要是靠内隐学习机制获得精神文化从而提升品格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主动地研究、发挥内隐学习的作用与功能,我们就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走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中,自我教育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自我教育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

逢径。在古代,教育者就十分重视“自省”、“慎独”等个人道德修养的自我教育方法。内隐学习正好符合自我教育的发生机制。首先,内隐学习通过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产生非陈述性记忆,自觉形成自主的道德思想;其次,通过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将内化于心的道德思想在特定情境中外显出来,从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并自觉运用。

3.内隐学习的高效信息处理特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说就是思想信息的传递过程。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迁移性等生理特性,这就决定了内隐学习的信息处理机制是高效低耗的,学习者基本上能在无意识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迁移出来。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信息收集与分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内隐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教育过程中收集教育对象的思想信息,能够让教育对象在无意识下输出信息,避免他们对思想信息进行在再加工与选择性表达,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失真与滞后。

四、如何运用内隐学习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内德学习理论应用要如何进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枝课程设置上。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客隐含在社会科和公民科的课程中,并且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栽体,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一做法充分运用了内隐学习规律,抓住学生关注专业课的心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借鉴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应该:首先,拓宽“两课”教育的领域,开设以理论升华为特色的历史教育类课程,除政治军事史外,增加民族史、城市史、文物史等教育内容,从中渗透民族传统教育。其次,进行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强化国家观念。最后,除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在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等高校所有课程中隐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道德和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中贯穿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这些隐蔽的、无意识的教育因素,不仅具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等的教育意义,甚至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2.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中进行内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思想上的成熟。注重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情境的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它是一种文化的、心理的、内在的、精神的、主体的人际互动。主要包括集体学习情境创设、认知情境创设和人文感化情境创设等。内隐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其他科学的学习,它有着特殊的要求:外在环境刺激和材料要有利于思想道德潜能的复苏,创设以当前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进行。我们应该主动用蕴含真善美的情境、矛盾主动去刺激它、施与它适宜的务件,最终形成内隐记忆,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

3.加强社会环境与制度建设。内隐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整个社会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社会环境与制度应该提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主体尽量多的善良、正义等正面刺激。一个具有高度思想道德水平的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民主、人性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上。一方面,这样的制度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构成一个社会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样的社会制度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公民,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道德的内隐性记忆。如今,我们国家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艾奋斗目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与方针,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体制改革。这些都可以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9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其他综合类院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对当前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其存在的异同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深远意义。近些年来,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方式过于单一,管理教育理念过于落后,选拔任用等机制缺乏针对性,因此,从以上几个问题入手,方能破解具有师范院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题。

关键词: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文i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68-02

大学生“90后”群体化到目前来看已经基本普及,因此,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几乎已经全部进入“90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人际交往与心理特征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性特点给予的,更是科技的进步更新、信息共享造成的大学生思维活跃。那么对于师范院校来讲,则更要求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方法与管理方式,要时刻迎合时展与社会需要。

1师范院校中大学生的群体性特点

众所周知,师范院校中大学生和其他普通类综合型高校的学生有着独特的特点,这种变化正是高校教育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分析师范院校中大学生的特点对于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重要影响。

1.1学生未来职业的特别性

师范院校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教师并且分散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所以说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在就业的时候都会从事相关专业的教育工作,他们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他们传授的不仅仅是一些基础的专业知识技能,更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传播者,因此,他们的存在能够深刻影响着被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那么师范院校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特点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为根本目的。

1.2学生中的性别比例不平衡性

受传统观念影响,为师者大部分都是以女性为主体,这种观念上的根深蒂固直接导致师范院校招收的学生仍然以女性为主,男女之间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甚至相关专业无一男生的局面也略有发生。那么对于在女性大学生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方,相似性格之间的个体比较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交往中矛盾问题也会经常产生,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高校相比必然会有比较特殊的方式和技巧,因此,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其学生的特点有着必然的联系。

2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教育、管理观念跟不上时展

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源共享已经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之前相比有了较大转变,但是传统观念在教育者的思想中仍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尤其对于一些年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他们更习惯于重管理、轻服务。对学生的管理目的似乎是要将他们变成更加听话的类型,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力必然会不断下降,因为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有如生产线上的流水产品,忽略了其个体的个性修养与外在品格差异性的结构,必然导致“全体一个样”,那么在这种管理教育模式下,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必会严重僵化,其教育结果也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2.2管理方式、方法单一片面

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仍存在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中,这就导致对于管理方法方式过于单一,具体表现为权利的过于集中,仅从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出发,覆盖面为全部的师范院校大学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管理方法仍沿用一些传统的习惯,比如:一贯的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说服教育,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难以服人,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进行变通,便会出现强制性的约束,这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2.3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问题

第一,从单纯的数量上来看,首先,师范院校中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不能满足当前招生对等要求,因此部分院校不得不从专职教师中选定一批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兼职。当教学工作和学管工作相互交叉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其次,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也不能满足当前需求,那么目前呈现的情况就是少部分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大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量大势必不精,从教育的结果上来看也是差强人意。

第二,目前师范院校的专职辅导员往往都带着大批的学生,日常管理实务繁杂偏多,思想政治教育者执行力下降,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教育不能面面俱到。为了解决此问题,有的师范院校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比如:在研究生当中选取一定的工作者来辅助辅导员工作,这么做确实能够针对以上困难解决问题,但是选定不专业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其结果必然是负面的。

3师范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目前,我国综合类院校都存在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但是对于具有独特特点的师范院校来看,其破解措施必然会有一定的针对性。那么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观念、方法和制度三者形成合力才能够使得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顺利。

3.1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者管理、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因此,思想观念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是从一个被教育者向教育者进行过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因此,其思想观念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其教育结构。因此,首先更新其管理理念,适当地对传统的、不能适应时展变化的管理理念做及时更新,贯彻其人本思想理念,做到管理为辅、教务服务为主的思想。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兼顾管理与教育,目前来看,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已经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如果仍旧一味的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模式运用在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管理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本身的科学教育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仅要注重教育过程,更要关注教育结构的反馈。目前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者仍然停留在把精力著重放在教育过程上,而忽视了教育结构的反馈。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更要提高其教育结构的反馈意识,不仅重“因”,更要重“果”。因此,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②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灵魂,那么科学教育手段的运用能否顺利推动其教育工作的科学进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运用大部分仍停留在说服教育、语言沟通,殊不知对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手段都可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必然涉及到多学科全方位的教育。比如: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借鉴过来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小组方法则可以进行一对多的教育,其不同方法的运用也必然对应着问题出现特点,在语言沟通中可以运用心理学进行逐步引导、情景再现等众多教育手段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上,要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手段的教育模式,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全方位,灵活的创新教育手段。

3.3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机制

近些年,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者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当前要求,部分师范院校仍然从专职教师中选拔辅导员做兼职学管工作,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达不到要求水平,缺乏专业素养,往往以“管”代“教”,人本思想不能落实,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专业技巧得不到发挥,因此,急需建立健全适应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管理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素质,强化教育质量。

首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工作应该注重适应自身师范院校的发展,将教育者与大学生二者的数量做到合理化分配。对于辅导员的招聘选拔,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能力的检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在选拔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自身院校特点,对个人能力进行有针对性选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能力,对于其个人的政治立场、观点更要严格把关、从德育教育和政治教育二者综合权衡。

其次,建立常态化的考评体系。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注重教育过程更要注重教育结果的反馈。因此,对于高校来讲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考评体系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制度化、常态化,更应该利用科技手段来做辅助。对于考评体系可以参考“互联网+”的模式进行探索,对于教育效果、学生遇到困难、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动向、政治导向都可以创建互联网平台、分多个模块进行跟进,最后每月对反馈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其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常态化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模式创新。

总之,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教育者和领导者要充分分析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异同,及时更新观念,利用科技,完善选拔、规范制度,全方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其政治立场、完善其思想观念,向着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云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133-136.

[2]王舵,陈勇,杨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5):135,138.

[3]罗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71-75.

注释

法治思想的特点篇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人为地废除,消灭,也不能指定,创造。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观念、思维和行为上遵循客观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科学地、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大学生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一要更新观念。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按规律办事,摒弃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屏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继承传统、汲取精华、与时俱进,只有坚持有选择的继承与有特色的创新,才能使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气息。二要明事理。明事理,就是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事理”,指的是事物蕴涵的道理,也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实证明,明事理,工作起来就会驾轻就熟、事半功倍。明事理,关键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遇事多做辨证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三要增强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按照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客观规律办事,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学习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等活动,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规律性观点,才能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客观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二、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社会实践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的观点。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是否收到实效,是否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开展当代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一要立足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我们要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就得参加实践;要向受教育者宣传道理,必须投入到实践中去;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也必须参加实践。二要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受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把准脉搏,认真分析切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善于倾听受教育者呼声,了解受教育者情绪,关心受教育者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三要增强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好不好,要以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影响和转变受教育者的言行,形成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遵循马克思主义特殊性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了解和掌握每个具体事物的特点,注意他们的发展变化,这是认识事物决定政策必须把握的最基础的东西。这一哲学观点告诉我们,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方法,充分认识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