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25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1

【关键词】环境工程;必要性;节能减排;建设

一、生态城市的意义

不只是中国,全球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来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保护并利用可以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尽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修复、调节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生活中的污染处理,更包括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人类经济活动模式与生态恢复和建设的关系,从而建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转,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以及社会系统的文明健康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力发展经济上。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了城市周边绿地、湿地、河流、湖泊受到很坏的影响。许多地区将湿地改为了建筑用地,造成城市防洪抗旱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城市所在地的气候环境,引起灾害的频发。在现代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环境工程能够为城市规划指明方向,指导城市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为本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以此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如今、面临飞速化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系统却越来越遭到破坏,地下水枯竭、河流污染、雾霾天气等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环境难题。因此建立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一)资源与环境的要求

大家都知道,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与资源的耗费是离不开的。但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大部分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将面临能源枯竭的境地。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花费的高昂的治理费用。城市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消耗资源与原料,因此实现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城市发展和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更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生态家园的需要。假如我们当代城市建设,只是一味的搞粗放型发展,浪费与消耗资源,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状况恶化、城市竞争力减弱的问题,更是让后代子孙面临无法生存的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利用科技创新和进步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能否长期保持繁荣昌盛的战略性问题。

(三)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有之路。但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总体系统规划,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更是一片空白,致使在城镇化进程,导致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一味的进行粗线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不能体现城市灵魂和形象,更是不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美学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应该受到城市建设的重视,必须要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持续、环境良好、生态协调的发展环境。

三、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结合环境工程技术和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污水回收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水污染和随处排放现象,现在处理污水需要将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方式相结合,不断形成点源、面源以及区域这三个不同层次中水回用循环体系,将城市污水资源的总利用率进行提高。同时,针对学校、宾馆、家庭、政府机关等相关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不是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达到基本用水水平后,可以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和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城市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防止污水资源的扩散。

(二)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实施综合管理,制定严格措施,防止废弃物乱丢现象。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固体资源的循环利用。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围城、工业废物堆积的现象,还应该建设垃圾处置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消除各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建立废物回收利用系统,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三)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工程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促进设备更新,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然,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建立相关回收利用部门,进行深度开发和回收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关系到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宜居水平将影响到企业的落户、影响到人才的落户、影响到原有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度。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同时注重城市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展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重点,进行环境监测的分析,实现现代城市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黄鑫宗,莫晓晴,胡源顺,林伟毅.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2012(07):185-186.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2

一、“五水共治”的含义和重要意义

(一)关于“五水共治”和“碧水西湖”

水环境的问题,是现在浙江省所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就会发生洪涝灾害,在降水量缺乏的季节,又会发生干旱灾害,现在的环境问题又不断的造成水污染的现象,因此,水环境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已经对于生活在浙江省的人民群众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全省人民的安全。除此之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世界闻名的杭州西湖景观是水环境的重点保护对象,水环境的日益恶劣,对西湖的清秀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水环境大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都开始为此开展开工作,并审时度势,提出了“五水共治”的重要战略,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因此,为了能够打造“碧水西湖”,还人民清澈的水源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全面实施“五水共治”的重要治水策略刻不容缓。

(二)“五水共治”的重要性

首先,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问题呢?水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规模却仍旧是不协调、不成熟的。为了使水环境更加健康,经济发展的道路应该是绿色的、健康的、低碳的、可循环的。其次,全面实施“五水共治”所起到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五水共治”,就必须在治理水污染、洪涝灾害、排水给水节水等环节中启动一系列的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开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五水共治”战略的政治意义

长久以来,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和政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是有着“大禹治水”等历史事迹,在当今水环境严重破坏的社会,“水政治”更是有着非凡的意义和重要性。人民的生活当中有着稳定和安全的水环境,他们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随之,政治局面也就会相应稳定。然而,如果政府无法做好排治污水的工作,无法还给人民一个高质量的水环境,将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唾弃,而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注重水安全的建设是全面提升人民对政府支持力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政府有效运行的重要途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政治途径。

(四)“五水共治”战略的文化意义

对于水所带来的文化意义来说,同样是多方面的,在宝贵的文化作品当中,诸如诗词、书画、音乐等,都和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常常作为艺术家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比如“富春山居图”、“黄河颂”等都是水带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五)“五水共治”战略所含有的生态意义

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水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是生态的基础。无论是山川森林、还是农田湖泊,它们基本的要素都是水资源,水资源状态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五水共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被污染的水资源还原成清澈的水资源,让人民用上安全放心的水,让天堂西湖永远保持它最动人的姿态。因此,“五水共治”就生态环境而言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以人民群众的要求为主,要能够摒弃不正思想,要能够抛弃“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错误理念,要能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将提升我国水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全面推进“五水共治”理念,努力打造“碧水西湖”

所谓“五水共治”,就是将五种治水目标当做一个完整的理念,要将其看做是一个系统,要能够齐抓共治,从而找到一个有效、切实的治水路径,全面推动我国水资源的有效发展。所以,面对“五水共治”的要求要能够将五者相互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为水资源的治理创造一个有效的保障。

(一)做好工程建设

想要切实开展“五水共治”项目,就需要开展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是“五水共治”工程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五水共治”项目当中包括防洪工程、城市排水给水工程、河道整治改造工程等,这些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实施,则会造福百姓,将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反之如果出现豆腐渣工程,就会失掉民心。所以,全面实施“五水共治”,一定要抓好工程建设,要能够根据水治理的需求开展有效的工程管理工作,确保水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而且要能够注重工程实施中所牵涉的环境问题,要尽量减少废弃物料的产生,要尽可能地做到既治理了水污染问题,又保护了周边环境,这样才能够促进“五水共治”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水资源治理的工作效率。

(二)做好蓝图规划

想要让“五水共治”能够完整的开始和结束,就一定要做好其蓝图规划,实现“五水共治”的统筹规划,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统一规划和整理,尤其是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等要做好明确的统筹,既要做好工程本身,又要处理好工程项目和其他领域的关系。

(三)提升技术水平

“五水共治”理念的提出并不是一个空谈,而是要能够做到“五管齐下”,全面推动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的建设。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全面提升我国水治理的技术水平,突破技术工程的开发,为我国水治理提供真正适合、有利于我国水资源发展的有效技术能力。同时,还要重视水治理过程中技术运用的监测工作,保障该过程无污染,不会造成环境损害等问题,并同时能够将相关工作结果及时地公布,让人民群众对水治理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最后,要能够团结政府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加强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建设部门以及经济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大政府各方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的参与力度,从而全面推进水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够和天堂相比,就足以证明了杭州西湖的美丽和魅力所在。杭州西湖是我国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为了努力打造“碧水西湖”,保护好水资源,给百姓健康的水环境,就一定要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个方案,也就是“五水共治”重要方案,明确“五水共治”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开展“五水共治”,全面实施“五水共治”,还百姓天然健康水资源,还原“碧水西湖”。

参考文献:

[1]严卫华,陈迁,朱凤娟.五水共治美我河山美丽建德再续新篇[n].浙江日报,2014-01-27.

[2]李一飞.全面实施“五水共治”努力打造“碧水商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谈“五水共治”[n].金华日报,2014-01-23.

[3]本报评论员.全民治水是“五水共治”根本保障――从治水捐款看如何达成治水合力[n].绍兴日报,2014-02-04.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3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程发展;发展历史

环境工程主要是研究人类所处的环境的污染防治以及提高人类所处的环境的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和环境物理学、环境卫生学以及生态学密切相关,主要以治理环境污染为核心内容。

1.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的,所以不可能出现和过去一模一样的事物,而环境工程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环境工程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研究过去环境工程的发展中比较规律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认识以往的环境工程。只有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研究透彻,我们才能够充分地认识我们的环境工程,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工程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对于我们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2.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简单介绍

2.1环境工程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发生了史上罕见的疫情,相关人士在发生疫情的时候进行了比较严谨的调查,在相关人士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史上罕见的疫情发生的原因是一个水井受到了患者粪便的污染,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们熟知的细菌相关的学说还没有建立,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此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在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之后,相关的疫情明显的减少。在此以后,环境工程的雏形就出现了,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史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是环境工程的开端,奠定了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的基础。

2.2环境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也开始变得活跃,工业的发展对人类居住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的压力不断的增大,“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已经产生,实际上“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只是原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说“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就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开端,“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时期以及我们现今所处的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环境工程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处理现今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3.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的发展历史

3.1环境工程中噪音控制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建筑的噪音控制,我们从很多传统的古建筑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古老的建筑中,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本土的古代建筑,建筑中的墙壁和门窗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都考虑到了建筑的隔声问题,这是环境工程在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体现。而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对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展开了很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到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环境工程声学。

3.2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历史

早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了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古希腊开始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就是出现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的最好的证明,古希腊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对于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乃至于对整个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们重视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就代表着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的初期已经十分的成熟,这对于后期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科学家们致力于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而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所研究出来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成就可很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是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的一大重要突破,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同时也主张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要符合新时代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废物的充分利用,倡导废物的充分利用并不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提出来的,而是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就开始产生,新时代下的废物利用只是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硬性要求,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废物的利用将会更加的合理和充分。

3.3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大气污染问题是新时代人们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它的处理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环境问题。在人类没有进入工业文明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大气污染,但是这个时期的大气污染还不是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当人们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我们对于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环境工程的大气污染处理上,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对于环境工程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它的除尘、空气调节以及工业气体的净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对于整个的环境工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4环境工程中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修建地下排水道。这可以说是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开端。在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开始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推动了环境工程水资源处理的发展。在之后的发展中,纷纷出现人们熟知的污水处理厂以及给水排水工程。笔者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环境工程的水资源污染处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4.结语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境工程的发展问题,要想在环境工程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充分地认识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因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改进环境工程的处理技术,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环境工程。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环境工程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4

当前环境工程管理之中问题较多,常见的诸如对于一些相关因素的评估不够科学和充分,并且相关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缺乏等等,在今后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环境工程管理效益和质量的同步改革还应当加强对上述因素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树立起完善并且成熟的理念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事业的整改与发展。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是个疑问。公众看法尚且如此,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还未能够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系统以及科学的评估,这就直接导致在后期制定大环境因素的目标及指标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形成较多的软指标。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体系作为保证,就很难从资金、方法、职责、机构、监督检测手段及必要程序文件等方面同实施细则做有效配合,同时也无法落实配套相关措施,从而不能确保它的统一性。

2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之中

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原则和应当重点遵循的理念。下文将针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政策和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事业的发展,实现工作制度的创新和相关工作机制的改革。

2.1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a.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b.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c.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应当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

2.2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建设且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龙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

3结束语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5

   1.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的,所以不可能出现和过去一模一样的事物,而环境工程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环境工程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研究过去环境工程的发展中比较规律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认识以往的环境工程。只有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研究透彻,我们才能够充分地认识我们的环境工程,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工程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对于我们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2.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简单介绍

   2.1环境工程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发生了史上罕见的疫情,相关人士在发生疫情的时候进行了比较严谨的调查,在相关人士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史上罕见的疫情发生的原因是一个水井受到了患者粪便的污染,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们熟知的细菌相关的学说还没有建立,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此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在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之后,相关的疫情明显的减少。在此以后,环境工程的雏形就出现了,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史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是环境工程的开端,奠定了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的基础。

   2.2环境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也开始变得活跃,工业的发展对人类居住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的压力不断的增大,“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已经产生,实际上“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只是原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说“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就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开端,“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时期以及我们现今所处的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环境工程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处理现今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3.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的发展历史

   3.1环境工程中噪音控制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建筑的噪音控制,我们从很多传统的古建筑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古老的建筑中,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本土的古代建筑,建筑中的墙壁和门窗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都考虑到了建筑的隔声问题,这是环境工程在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体现。而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对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展开了很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到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环境工程声学。

   3.2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历史

   早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了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古希腊开始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就是出现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的最好的证明,古希腊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对于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乃至于对整个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们重视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就代表着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的初期已经十分的成熟,这对于后期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科学家们致力于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而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所研究出来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成就可很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是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的一大重要突破,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同时也主张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要符合新时代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废物的充分利用,倡导废物的充分利用并不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提出来的,而是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就开始产生,新时代下的废物利用只是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硬性要求,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废物的利用将会更加的合理和充分。

   3.3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大气污染问题是新时代人们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它的处理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环境问题。在人类没有进入工业文明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大气污染,但是这个时期的大气污染还不是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当人们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我们对于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环境工程的大气污染处理上,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对于环境工程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它的除尘、空气调节以及工业气体的净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对于整个的环境工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4环境工程中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修建地下排水道。这可以说是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开端。在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开始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推动了环境工程水资源处理的发展。在之后的发展中,纷纷出现人们熟知的污水处理厂以及给水排水工程。笔者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环境工程的水资源污染处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6

第一,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工作是统一的,同时在目标任务上也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首先,二者均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说,是一种灵魂和主体的所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则需要通过对各种不同形态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念进行整合,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将社会中的所有力量和意志凝聚在一起。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想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就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不断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意识。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要引导广大人民提高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使广大人民的公民精神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这一点上来看,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第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获得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不管是任何阶级、任何政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对本身根本利益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对自身发展的高度概括。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展道路等相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对我党政治主张进行宣传的一种有力工具,其基本任务就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教育,对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进行捍卫。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新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思想,它使我党举什么旗帜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始终占据统领的地位。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之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向我们展示了指导思想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等巨大变革,各种利益的碰撞必然产生各种思想变化,纵观这些因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思想的变化,虽然主流是好的,但是各种社会思想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或歪曲社会主义诋毁经济改革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的重要性便开始凸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必须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展开创新。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仅可以有效阻止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蔓延,还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对时代精神进行弘扬,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新是必然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与民族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它的存在使应该具有怎样精神风貌的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所谓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正因为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往无前。也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克服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功。然而,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与组织形式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面对国际上各种西方价值观思潮的冲击,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视域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舆论环境的创新主要可以从导向、疏导以及监督三方面进行,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思潮进行剖析,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引导和促进各种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其次,对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进行创新。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他人而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际环境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建立示范性群体、塑造健康群体等方面,发挥群体的示范性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价值导向。同时还应牢牢把握各类媒体阵地,通过传播弘扬正能量主流思想,影响和融合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时化解各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害的思想潮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教育方法激发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情感,凝聚共识,合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对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环境进行创新。任何人都会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组织环境也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组织成员会受到组织成员精神面貌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等方面。不管是在哪种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良好的形象对组织成员进行感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个身边的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不断激发全体成员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怀,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和行为准则。

3结语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7

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

(一)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讨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原因,学生可以利用环境中一切因素如学习资料、音频、视频等工具协作学习,只要学生使用得当,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可以通过观察环境中一些现象,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协作学习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交互作用,这对学生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他们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协作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分歧,最后达成共识。

(三)意义建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完成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建构主义教学环境设计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意义建构也就意味着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因此一切过程也是围绕着“意义建构”而展开,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

探究式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分别为学习内容和教学策略,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设计的知识领域,包括各种场景中知识链接和学习资源的设计,认知工具的设计。探究式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主要采用的策略分为两大部分: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中包括支架策略和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伙伴学习。

(一)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根据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乔纳森在1997年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CLe为基础来分析和阐述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设计模型主要是在理论指导下,对科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设计,再结合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等进行了循环设计,并进行评价,使环境和学习成为统一整体。

(二)学习环境的设计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依据,并在习海旭等人所提出的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系统结构的帮助下,设计出关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环境设计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的设计,分别为“导航层”“探究层”“反思层”。

1.导航层面的设计。导航层面的作用主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以适当正确的引导,避免他们偏离主题。主要包括界面的菜单项设置、页面布局等设置。

2.探究层面的设计。

(1)“探究层—物质世界”模块设计。首先分析关于“物质世界”的设计,进入物质世界后,选择“热传递”现象,进入场景,演示实验,首先是一个空杯子,摸上去是凉的,倒入热水后杯子外壁温度升高,变热,提出问题,找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学生进入实验环节,开始虚拟实验。同样在物体热胀冷缩中,先演示一个现象后,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完成探究。

(2)“探究层—生命世界”模块设计。学生通过登录进入系统点击“生命世界”进入“植物生长”场景,进入之后学生会发现场景中有一片土壤。在场景左边可以选择工具如铁锹、锄头、洒水壶,还有各种原材料植物种子、肥料、农药等;在场景的右边是提示板,上面包括各种植物适宜生长环境、空气湿度等提示信息;场景上方还有温度计调节环境温度。进入“动物世界”场景之后,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森林环境中各种动物,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生活,这样不仅避免了现实中人们的某些对动物的恐惧感,而且他们能获得对动物的真实了解。这里以“养蚕”为例子,首先拿到蚕卵,在一定的室温环境下,等待孵出蚁蚕,适时适量地喂食、打扫卫生等工作,同时一边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在饲养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3)“探究层—地球与宇宙”模块设计。地球与宇宙模块是学生进入系统后,便进去虚拟宇宙,跟着鼠标在太空中漫游,观察各大星球大小、形状、位置等,也可以改变视角俯视平时等观察星球运动和球体表面。在“星球运动”场景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大行星、卫星的运行轨道、快慢、相对位置、大小等。用户使用鼠标在太空的旅行,以放大和缩小,改变观察角度来浏览整个宇宙世界。在“日食和月食”中通过虚拟地球,月球公转和自转速度转动,观察在此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以及出现现象时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大小及位置等。

(4)“探究层—运动和力”模块设计。在运动和力模块,主要包括三个场景分别为“游乐缆车”“杠杆滑轮”“自制赛车”场景。在第一场景中,学生点击进之后便犹如在旅游景点乘坐缆车,沿途观赏各种美景,立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疑问是“缆车到底靠什么运动呢”,引起学生的猜想,接着进入虚拟实验室,来验证各种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在杠杆滑轮场景中,进入环境先演示起重机等机器工作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试验,环境中拥有所有需要的虚拟工具。在自制赛车中,则是将运动和力结合起来考察,通过选择工具来进行探究。

(5)“探究层—水和空气”模块。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包括两个场景“水的世界”“周围空气”。其中“水的世界”场景主要是通过呈现地球仪来引入学生探究。而“周围空气”首先给了一个文字情境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查询空气成分等资料,接着进入实验环节,利用水杯、水、吸管、火柴棒等工具来验证空气的存在、重量等。

(6)“探究层—我们自己”模块设计。此模块包括“观察身体”和“运用器官”两个场景,此模块主要是向学生普及生理知识,在第一个场景中主要由虚拟人的人体解剖构成,让学生既可以了解身体的基本构成也能认识到身体内部结构。在“运用器官”环节主要是综合运用各个器官去观察事物,倾听声音等。

3.反思层面的设计。反思层主要是学习者完成探究后,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学习者在探究学习完成之后进入的一个环节,学习者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得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相互讨论进行解决问题。

三、结语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生产正义;生态环境

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一切生存、发展和进步都源于最普通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也就不会出现人类与自然相分离与相统一的问题,也就无所谓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当前全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找到缓和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源和途径。近年来很多学者从分配、消费等角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究,但从根源上的生产角度并未有充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从生产正义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对生态环境的构建。

一、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真正发生关系的开始,也就是说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并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关键,是人与自然发生矛盾的根本所在。人类社会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及更高级社会形态逐步进化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畏惧自然、顺应自然的历史转化成为自然的“主人”,试图控制自然,主宰自然,从而造成今天人与自然尖锐的冲突,出现严峻的生态问题。因此,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面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否符合正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从过程上来看包括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四个环节,生产过程是起点,且生产过程决定交换过程、分配过程及消费过程,而消费过程对生产过程具有反作用,因此,生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基础和具有决定性因素的环节。在生产环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体现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基本范畴,生产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三部分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诉求,但正义不单单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根源,这种物质基础和经济根源就来源于最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1],因此,正义是根植于生产实践中的。生产正义就是正义在生产领域的体现,是指生产活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正当性主要是指生产行为是否规范合法,比如生产的手段、产品是否符合人之正当需求,是否不危害自然环境。合理性主要是指生产活动是否符合人之真实需求,而不是为追求最大利润或物质的极大丰富而盲目的无限生产。从上可知,生产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生产能够符合正义原则时,那么生产活动就有可能在与自然的动态平衡状态中运行。动态平衡是指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不是处于一个永远静止状态的平衡,而是一个宏观状态的平衡,这个平衡既不能阻碍生产的发展,也不能突破生态环境的红线,而是在生产与生态的相互作用中保持上下波动的进步趋势。当生产违背正义原则时,也就意味着生产活动是无规则、无约束、盲目自发的生产,这样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生产对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探究并实现生产正义对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产理论及其正义性危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主要是站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的基础上的,而且生产作为生产过程四环节中的基础和决定性阶段,贯穿于其他三个环节并决定其他三个环节的行为,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生产行为是否正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或恶性破坏。生产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根本的经济制度因素具有重大影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什么和怎么样生产一定程度上不是由社会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资本逻辑决定的。所谓资本逻辑就是指资本作为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资本追求利润,让自身不断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在资本增殖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对自然界延伸的空间和深度不断扩张和加深。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消费上的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生产无限扩大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家追求最大剩余价值的利益驱使;二是民众在物的奴役下丧失其理性后对商品不真实的需求“叫喊”驱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真实的需求也就是指“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在马尔库塞这里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有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使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2]6。“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2]6。虚假需求带来了社会的虚假生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票据投机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资本主义大发展带来商品的极大丰富使无产阶级能够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这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市场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在物质财富的享受中被商品所奴役,成为被物质所控制的奴隶,追求物质商品的丰富成为满足自身心理、身份、地位等的象征。生产无限扩大的最终后果必然是生产过剩或产品对消费者无真实效用,从而造成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和制成品的极度浪费,也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产上的表现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缺乏有意识的宏观调控和调节,因而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一定意义上就在人们不合理需求的利益驱使下进行,这就促使资本为追求利润而盲目、贪婪地无限生产,最终后果仍然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从资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角度来考察。从资本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方面来分析,资本为了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断发明、创造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也就是生产工具的先进化(然而先进化并非最优化)。生产工具先进化但并非最优化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说是技术发展的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人们需求异化的结果。需求异化是指“需求不再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期待或实现,相反却损坏主体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产生的负面效应的社会现象”[3]。也就是说,需求不再是对人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期待而成为一种无尽的欲望,成为追求个人身份地位、自我享乐、甚至违法犯罪损坏自己、他人和自然的欲求,需求发生了异化必然会对生产什么、用什么生产和怎么样生产造成影响。比如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用大量的数据论证了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地等自然环境极其恐怖的危害,杀虫剂的发明与使用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结果,也是人们追求无限增长的物的欲望的结果。当前人们在物的极大丰裕下使人的需求呈现无度化、变异化、单一化,单纯的物质追求,变异的物质需求,造成生产工具、手段和过程的非正义性,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产品的非正当化,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在本质上是正义的生产。但在目前还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生产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但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的本性决定了生产活动会呈现出一些诸如上述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暴露出来的不正当、不合理生产的现象。此外,不完善的所有制形式、人口众多的国情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行为,造成生产的不正义性。这些非正义的生产同理会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立足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实现生产正义,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马克思所讲的生产理论尽管是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的批判中生成,但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美好描绘中的生产是人们自由自觉的正义性生产。正义性生产就在于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都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需求、符合自然演进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变迁的发展规律。正义性生产要求生产的主体自由自觉,也就是说,生产的主体既不为物所奴役,也不为追求不合理的需求而控制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但绝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绝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服务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自身,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因此,正义性生产首先必须实现生产主体的自由自觉。要求生产的工具和手段正当,生产工具和手段正当体现在生态上就是要求生产活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能以追求经济增长而采用破坏性的工具和手段作用于自然界,而要倡导以“绿色生产”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生产的产品正当,产品正当就是说所生产的产品既能满足人之真实需求,而不是迎合人之虚假需求,造成自然资源浪费和产品过剩;也能符合人之正当需求,而不是异化需求,不能生产损害自我、破坏自然的产品。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21世纪,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生产什么和怎么生产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正义性,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生产的正义性危机还不大可能,因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当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乐活的手段的时候,生产也才能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正义性生产。但当前我们也不能任由不正义性生产为所欲为,而可以通过培育良好的正义环境来缓和当前生产的不正义性危机。其一,提高人们的正义道德意识,创造良好的正义道德环境。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而正义是“一种按某种正义原则的要求行动的强烈的、通常有效的欲望”。他通过构建良好的正义道德环境来促使生产者在内心自觉接受和形成生产的正义意识及原则。在生产中的这种正义意识表现为按照生产正义原则行动的精神意向和对生产过程、产品、他人、自然的负责态度。人们共同构建的这个正义道德环境有利于生产活动朝着正当性和合理性方向发展。其二,制定良好的正义制度环境。内心的正义道德自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的不正义性危机,但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具有自觉的正义道德意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创造良好的正义制度环境来规范人们的生产行为,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生产的正义性。良好的正义制度环境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一个具有正义原则的经济运行制度能够规范市场的生产行为,促进生产能够真正为人们的实际需求所服务,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生产上的浪费等不正义行为。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一个有良好法律制度和依法运行的经济体系能够减少或缓和生产中的不正义行为,保证生产手段、过程及产品的合法性和非危害性。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真正发生关系的开始,因此,只有解决了生产上的不正义性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生产主体在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和谐共生。尽管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上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生产上的自由自觉问题,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相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实现高度的和谐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实现良性互动。

作者:毕金杰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79.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出版社,1988:06.

[3]阮青,牟迪.加强对需求异化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J].理论学刊,2010(6):5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罗尔斯.正义原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黄波.生产正义及伦理原则[J].唐都学刊,2015(4).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9

p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内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人类生活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我国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脚步,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专家称还是投入不足,不仅是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基层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在研究相应的科学技术时缺乏经费,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工作能力差,质量低,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三、我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控制对策

1、完善环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的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使其有一个综合而统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补部分环保领域法律空白,严格审查环保条例,及时处理存在矛盾和冲突的规定,确保相关部门执法时有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地位和承担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实环保工作,并加大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依靠公众力量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并保障其诉讼请求的法律效力。

2、各地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政府要做好表率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引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持,或者实行征收环境税,用于保护环保工作。二是,各基层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环保体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通过优化财力、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3、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因此,要做到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又要增强广大环保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必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力度,这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如果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那么,国家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必然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生态环境保护是全民事业,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各地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环保知识,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根据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宣传措施,如派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下基层,将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影响切实传达给农民,并指导其如何科学的进行农业和工业生产,设立专门的环保宣传和咨询小组等,切实促进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外国家还应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督促人们将环保落实到日常行动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各级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的意义篇10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建设生态文明,环保系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生态文明的理念早已孕育在党的行动纲领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重大影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完整阐述是在2012年7月23日当时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引起了党内外的高度关注。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含义也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形态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就如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看,在基础层面上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要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关系看,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再者,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看,既存在交叉关系,又存在重叠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都需要处理与解决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又是属于重叠关系。生态文明理念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是生态文化观念不够稳固。要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增强生态资源观念,优化生态环境资源配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转变消费行为模式,崇尚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

最后,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看,二者是相互支撑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环境权益就维护得好;公众参与包括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事务在内的社会管理的程度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立足于环境保护工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工业文明主导的工业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文化财富,但传统工业文明的极端逐利性、贪婪性,为加速财富积累、资本膨胀而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物圈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第三,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第四,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1)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要形成全社会节能的良好风尚,人人树立从我做起,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2)加快污染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方面来推进污染综合防治,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3)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发展引导和实现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技术、保护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技术、可使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的综合治理技术和绿色过程的技术、生态微生物工程、环境友好工业等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提升,核心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