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十篇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十篇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39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1

关键词:粮食安全 需求 粮食生产 国际影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97-02

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背景下,粮食需求增长、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增产的难度大,长期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粮食安全正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议题。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正所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在讨论国内粮食安全问题时,有必要看一下当前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因素。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粮食安全保障问题曾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粮价仍在高位波动,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仍未消除。

目前影响国际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据Fao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储备在2008年只有4.05亿吨,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够全球人食用8至12周。而从2010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10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

第二。粮食价格仍在高位波动。因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产品价格上升,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继续攀升。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粮食价格发生“夭折”,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1月表示,如果不对目前的食品价格上涨采取措施,全球有可能再次出现如2008年物价飞涨而导致食物骚乱。根据其2011年1月的月度报告,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在2010年12月达到名义最高点,已经连续6个月上涨至名义214点,(比11月上涨4.3%)。该数据观测始于己1990年,其采纳食品样品包括肉类,谷物,油脂和糖。该组织分析人士认为,世界的食品价格会面临一个未曾经历的长期的上涨,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达到或超过历史高点。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预计今后将继续增加。

第四,生物能源发展。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生物能源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和国家造成工业用粮增加,推高了粮食价格。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表现在,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挽救经济的同时会减弱对弱势产业如农业的投入和关注。第二,粮食价格的波动会抑制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家,凶为价格的波动,粮食生产者的面临的风险不确定,其生产积极性得不到保护,降低了投资的意愿,影响农业的长期发展。第三,投机资本进入粮食市场,放大市场的供需矛盾。金融危机影响和削弱了监管机构和监管法规,造成监管缺失或漏洞,投机资本有机可乘。

综合以上因素,在国际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价格波动,供给整体趋紧的情况下,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短缺的空间受限,同时我国国内粮食生产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目前国内粮食生产面临以下挑战

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目前国内粮食生产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气候变化增加粮食生产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性极端天气增多,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2009年和2010年频现的旱灾,洪涝及其他极端天气都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资源条件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国际市场粮食供求偏紧,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不足难度加大。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消费品供应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升级需要。十一五末期,中国粮食生产年超过10000亿斤。据国家发该改委测算,综合考虑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等因素,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

面对挑战,中国的应对之策

粮食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粮食安全是一个涉及生产、消费、流通和贸易的复杂系统。粮食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供给问题。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首先还是要保证有足够的粮食产量。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扭转耕地减少的趋势。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1997年至2009年,全国耕地减少和补充增减,相抵,净减1.23亿亩。未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耕地保护会面临严峻压力,为了保证耕地不萎缩,必须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第二。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增强农业抗风险抵御能力。水利部称,我国每年农业缺水仍达300亿立方米以上;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老化失修严重,目前,434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标准的早涝保收田比重偏低。在十二五期间,政府需要加大水利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增产提供保障。

第三。提高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的比较效益长期偏低,种粮不如种树、不如种菜、不如种草、更不如种楼房,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如何能够提高粮食的价格,增加种粮农民的比较效益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农业工作中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粮食主产省通过粮食生产能够获得较多财政收益,也很大缓解了主产省的财政负担。但目前政策措施还不足以充分调动这两个积极性,还有需要探讨有更深层次、更长远的保障措施。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2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近年来,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民生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繁荣,神州大地掀起一阵城镇化的高潮。党的十明确指出了城镇化是未来的趋势,是稳经济、促发展、调结构的关键。

据悉,2012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53%,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片在70%左右,而且考虑到多方因素我国的城镇化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以吉林省为例,近来城镇化势头迅猛发展,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城镇,但是高楼大厦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城镇化一方面提高了国家建设的实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土地,水源,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土地流转的问题尤为明显。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流转形式,以及流转后出现的“非粮化”趋势。国家一直强调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是城镇化带来的土地流转已经对此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粮食安全刻不容缓。

如何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保证粮食的安全是事关国家战略的大事,需要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1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的土地流转与粮食生产

简单来讲,土地流转即指对土地使用人得到变更或转换;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的土地流转主要指在社会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建设得到飞跃性转变,从而导致土地使用人的改变。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土地使用人(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从而使接受人(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土地流转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力度不断加强的条件下,土地流转问题日益凸显,使大量土地形成“非粮化”特点,促使粮食产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改变。

今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当展规划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开展了2012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中指出致使农业耕地脱离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日益加快的进程,使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矛盾愈见突出,主要表现在土地争夺方面。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来源于耕地的限制。同时,根据政治局常委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调研结果显示,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与重要支撑。对天下粮仓的坚守与良好管制,实际是指要坚守耕地警戒线,为农业打好扎实基础,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区别与普通商品,它所具有的商品属性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属于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对治国安邦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粮食安全不可依赖于国际市场,任何国家都给予足够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商品粮食。因此,中国必须让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则立足于国内,保证主要农产品的供给。我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专家表示,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的不良影响因素与日俱增,矛盾更加深入也更加凸显。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和粮食生产的矛盾日渐明显。我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专家远观未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农业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少,并且能作为耕地备用土地资源逐渐呈现匮乏态势,将使农用耕地更加紧张。

2基于城镇化战略视角下土地流转带来的粮食安全隐患

即使在1985年至2011年期间,在我国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并没有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但并代表不予造成安全隐患。在城镇化建设深入的情况下,土地流转成为造成农民失去生活基础的重要因素,土地“非粮化”问题突显。例如,吉林省的某个区域因着城镇化发展迅速,产生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转变以及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粮食生产依然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2.1可用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可总结为土地面积广,但人均所占面积较小,土地质量普遍偏低,并且缺乏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高度发展,土地流转问题日益明显,城乡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加大了非农用土地面积,大量缩减了农业耕地面积。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实施严格保护农用耕地的政策下,我国想尽一切办法扩展耕地面积,以18亿亩耕地面积为保留警戒线,作为保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依据。研究显示,我国于2010年耕地面积便已经降至18.09亿亩,已经快要触及到我国对耕地面积的保证警戒线(18亿亩),人均所占耕地面积仅1.32亩,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3%。此外,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耕地质量普遍较低,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土壤退化,还有“三废”污染等,我国粮食产量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2.2农村劳动力转移,粮食商品率提升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原本驻职于粮食生产线的年轻力壮的青年,为了谋求发展,也纷纷迁入城镇,导致粮食生产者从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打工谋生为主,农业为辅的兼业化生产模式,逐渐向边缘化发展。从而使留守于农村最多的人都是老弱妇孺,极大程度上削弱了粮食生产劳动力,进而使农业主体逐渐减弱,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地位日益拔高,导致粮食逐年呈现出商业化趋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我国粮食商业化已经达到了约70个百分点,比十五年前,足足上升了将近35%,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2.3基础设施无保障,科研水平滞后

在城镇化战略基础上的土地流转是致使我国经济支出失稳的重要因素,国内政府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资金越来越少,致使粮食生产所用设备建设资金也得不到满足,誉为我国巨大粮食产地的吉林省,近年来,国家大幅度降低了对该省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如2010年里,往农业基础设施上投入的资金还不足100亿人民币,相较于1990年,减少了7.58%。并且,在城镇化建设驱使下,国家与各地区对农业科研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严重缺乏创新技术,粮食生产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这些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造成巨大影响。

3城镇化的土地流转,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措施

3.1切实落行耕地保护政策

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大趋势下,党和国家要做好耕地保护以保证我国农业水平的稳步向前发展,促进粮食的安全生产。各地方政府部门在征收土地的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公共利益,禁止乱用耕地,禁止以个人和组织名义强迫土地流转。同时,政府部门要对土地审批环节应严格把关,保证土地流转的合法性,确保农民得到合理补偿。例如我国吉林省通过GDp统计办法全面评估农用耕地,以此来使各方利益得到均衡或得到合理分配,实现土地流转的双赢局面。

3.2严格管制土地用途

我国总耕地面积不得低于18亿亩,为提高我国耕地面积的利用率,各地方政府部门要出台土地用途管制规章,对可用耕地进行科学管理,合理的规划,避免出现土地征用和流转现象。此外,各地方政府部门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率,对土地合理规划并科学进行,面临土地流转时,应确保划定永久农用耕地,建立健全对土地的保护与补偿制度,保证农耕用地面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确保粮食稳定、安全生产。

3.3保证耕地质量建设

党和国家要合法保障农民的利益,不论农民土地是否进行了流转,均要给予切实的保障,从而提升农业用地的管理力度。同时,党和国家也要不断加大对各地区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落实基础设施,确保耕地质量的提升。例如,我国吉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推行制度管理,鼓励农民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支持农民复耕已经流转的破坏程度小的土地,从而提升粮食产量,为国家基础建设做贡献。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现象日益突出,并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进行,导致粮食安全生产面临着巨大困难。由此可见,党与政府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积极维护农民利益势在必行。在我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实现粮食优良生产,巩固我国的农业基础,使其能够得到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建玲,查婷俊.基于城镇化视角的省域粮食安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4,11:2353-2360.

[2]刘琴.土地流转制度下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4,04:75-77.

[3]张平.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互动:机制、问题与调控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06:38-45.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3

一、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建设活动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为保证我局创先争优和以“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根据县上的安排部署,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县粮食局党总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县粮食局党总支创先争优活动制度》和《**县粮食局开展以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为推动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开展创建活动,推动作风转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整风肃纪、治庸问责”主题作风建设活动,集中解决机关作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通过整顿作风、严肃纪律、治庸问责,进一步推动机关作风转变。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为目标,坚持总支中心组学习、机关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粮食企业的改革发展相统一,在深化学习中提高认识,围绕机关作风建设,落实整改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分别确定调研专题,深入基层储粮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指导企业的购销经营,协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争当“五带头”优秀党员为主要内容,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采取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等措施,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政务公开制度、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等各项制度得到了认真贯彻执行,对工作中存在的理论学习不深,勤于思考不够,研究分析不透,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了查找整改,通过整改,机关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

(二)积累经验,抓好企业改革的后续工作

一是完成了部分摊点的处置。按照企业破产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资产处置,先后对平川粮站、单家庄收购点、张湾收购点等进行了公开拍卖。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帐务处理和资产过户手续。

二是积极处理改制遗留问题。由于粮食企业改制改革延续时间长,遗留问题较多,特别是今年以来,来信来访比较频繁,针对相关具体问题,我们在积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调查了解,严格依据政策进行答复和处理。止目前,已解决件5件(次),正在协调解决的2件。

(三)围绕商贸活县,搞活粮食流通

一是发挥主渠道作用,狠抓市场粮食的购销。今年,我们继续把强化粮食购销作为企业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把收购指标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个职工,将收购任务与职工工资收入挂钩,从而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各购销企业主动加强与粮食经纪人的合作,签订委托收购合同,与其结成利益共同体;改变过去坐等上门的方式,主动到农户家门口进行预约收购,为农户提供装卸、检斤等服务,受到农户欢迎。通过多种灵活的收购方式,充分发挥了粮食企业基础设施好、资金流量大的优势,有效地掌握了粮源,增强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收购市场竞争能力。止目前,收购各类粮食1211吨。粮食销售中,立足于本县雪晶公司和金玉酒精公司等地方工业企业,采取随行就市、有利就销的方式,共销售粮食5428吨。

二是全面完成县级储备粮轮换及收储任务。我县新华庄粮库整体移交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兰州分公司管理后,按照《**县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要求,将存放于新华庄粮库的150万公斤县级储备粮小麦调整到**县县城粮食仓库存储,并将储存地点的调整与粮食轮换一并进行,将原有储备粮就地抛售后,重新收购储备。通过积极努力,止3月底,全面完成了县级储备粮的移库及轮换任务。

三是完成了1万吨跨省移库粮玉米后期调运工作任务。去年9月份,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前往吉林中央储备粮白城直属库协调粮食调运的相关事宜,详细制定了《**县粮食局2009年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接卸应急预案》、《**县粮食局2009年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调运方案》。及时组织运力,联系东北铁路部门申报车皮计划,并组织装车发运,妥善做好到站粮食的转运、储存,保证了粮食的迅速入库,止12月底,入库粮食8800吨,占入库总任务的88%。今年以来,我们继续抓好调运工作,止2月底,全面完成调运任务。

四是完成了5000吨跨省移库小麦的指标争取和调运工作。结合新华庄粮库划转移交工作,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同中储粮兰州分公司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争取到5000吨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指标。从4月中旬开始,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强化工作措施,从河南开展粮食调运工作,截止5月底,全面完成调运任务。

五是全力做好粮食出库调运工作。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要求,我县代存的2009年第三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跨省移库玉米10000吨,经拍卖后全部出库。从4月21日起开始出库调运工作,止目前,已全面完成出库调运工作任务。

(四)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做好依法行政

一是广泛学习宣传粮食流通法规。结合2010年粮食科技周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六周年之际,认真组织学习《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甘肃省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粮食市场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编印了宣传彩页,并在城区县府街设立宣传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并向过往市民宣传粮食食品安全标准、农家储粮质量要求、如何选购健康主食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3条。组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全县粮食行业从业人员计50人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学习宣传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了粮食流通法规的知晓率,增强了贯彻执行的自觉性。

二是严格坚持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督促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定期上报粮食经营数量及统计报表,并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开展抽查、检查,确保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继续开展了固定农户粮情调查工作,建立了粮食收支存台帐,及时申拨下发了农户调查费用。

三是认真开展市场监管。按照《条例》要求,加强了对粮食收购资格证件的管理,其中年审8本,新办理1本,变更2本。积极配合工商、物价等部门加强了粮食购销市场的监管。

(五)注重安全生产,不断提高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班子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企业负责人具体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是定期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安排部署,并组织开展“除隐患、保安全”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消除了各种不安全隐患。4月8日至10日,根据张掖市粮食局《转发省粮食局关于认真开展2010年春季粮油普查工作的通知》(张市粮业[2010]29号)精神,我局组织业务、财务等职能科室的人员组成普查组,对全县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储存的跨省移库国家临时储备粮、县级储备粮和各类商品周转粮逐点、逐仓、逐垛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同时结合开展的粮食库存检查,对各企业进行了帐务核查、实物丈量。经检查鉴定,16700吨仓容量完全符合“一符四无”粮仓标准,占总仓容量的100%。

三是规范操作,确保储粮安全。我县储存的10000吨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是从去年底由东北吉林调入的,分别储存在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21个仓房里。在入仓前,各企业就按照《中储粮兰州分公司中央储备粮日常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所有的仓房铺设了保粮膜,及时布设粮情检测系统。粮食入仓后,及时平整粮面,并铺设粮面踏板,做到了横平竖直。同时每个仓房及时完成了帐、卡、簿、图的填制和悬挂工作,并统一制牌悬挂在粮库门内,一目了然。日常管理中,坚持了粮情检查制度,做到了保管员每周检查一次粮温、湿度,绘制一次三温曲线图,每天记录《工作日志》;粮库领导每季度查一次仓,仓储主管人员每月查一次仓,并由检查人签字;风(雨、雪)天气及时检查门窗、排水、渗漏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承储单位严格执行《中央储备粮仓储日常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操作,尽职尽责,确保了储粮安全。

四是扎实做好仓储规范化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国家新颁布了《粮食仓储管理办法》,国家粮食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库存管理的若干意见》,同时又制定了仓储管理方面新的有关规定办法,为了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我们及时召开由企业负责人、统计、财务、仓储人员参加的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严格按照深入开展粮食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的要求,统一修改制定了粮食仓储管理方面的制度88项,并制作装订了《**县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管理制度汇编》一书下发企业。各企业从严格执行储粮技术规范、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着手,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及演练制度,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经市粮食局按照《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考评标准》规定的指标进行考评,4户企业均达到良好以上等次。:

(六)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按照年初政府重点工作的目标要求,我局积极做好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和国有粮食企业仓库建设项目,止目前,仓库扩建工程已完成了前期图纸测绘、地质勘察及部分资金的筹集,预计**月中旬即可开工建设。粮油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已开展了建设选址及前期规划论证,召开了区域内搬迁住户意见征询会议。目前,正在争取项目资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关经费紧张。粮食局机关现有15名退休人员、9名遗属和6名精简下放人员。不含正常办公经费,我局每年要自筹资金解决15名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统筹金、医疗保险统筹金及新增资部分和遗属及精简下放人员的生活费共计40万元,虽然近两年来,县财政陆续解决了一部分,但负担仍然很重。

(二)粮源短缺,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内的商品粮源十分有限,企业改制以后,基础设施破旧,维修资金短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加之新华庄粮库的划转移交,县内粮食经营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现有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4

1994年美国J・布朗的中国粮食敲响了中国粮食安全的警钟,引起了不少中外机构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农业部认为,今后的几十年内中国进口粮食会越来越多。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到2020年粮食需求量将达到6.97亿吨,粮食进口将增多。我国的陈锡康、黄季琨、李思恒和康晓光等学者研究表明,未来中国粮食基本可以实现自给,但是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2020年前中国粮食产需缺口将迅速扩大,进口依存度将会越来越高,之后将缩小和下降。本文着眼于政府政策的调节作用,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一)粮食生产资源将会不断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所下降。由于受工农业用地的激烈争夺,我国耕地面积还将减少,县前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受农业环境恶化的影响,我国耕地的质量下降,农业可持续生产的能力受到了严重制约,特别是水质恶化及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二)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现象。目前我国粮食有盈余,但是存在着结构性短缺。随着国民膳食结构趋向多样化、营养化和科学化,间接粮食的消费量会迅速增长,饲料用粮将成为粮食消费增量中的最主要部分,从长期来看,国内粮食生产将会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粮食安全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粮食流通监管不到位,存在漏洞。粮食流通制度上有缺陷,内控机制不健全,一些突出问题难以从根本上避免,机制上引起的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四)粮食产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有时波动幅度较大,波动周期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给我国粮食预测和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五)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很大。目前,我国有3000万贫困人口,有近6000万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河南也有贫困人口133万人。如果遇到天灾人祸,这些人很容易返贫。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也对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粮食安全面临着考验。

三、政府调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粮于仓莫如藏粮于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各级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手段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减缓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确保全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8亿亩以上。其次,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市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原则,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三少”原则发展循环农业,以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完善粮食储备和监管制度,推行粮食流通法治化。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要建立灵活、有效的粮食储备制度,完善国家、省级和农户的三级粮食储备体系,使储备地区逐步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边远地区和多灾地区转移。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规范和引导各类粮食企业的市场行为,开展粮食各环节的动态监控。

(三)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使粮食规划更加协调合理。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的结构性短缺。粮食的购买安全和营养安全已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只要认清农业生产特点和资源优势,整体协调农业产业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适当提高畜牧业的比重,加大饲料用粮的产量,是可以满足国人对粮食种类和食品种类多样化需求的。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5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这需要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责任。去年底,国务院出台首个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的专门文件。目前已有10个省份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其中,4个省份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5个省份采取逐级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监督考核机制等办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任正晓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今年是全面落实文件的第一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并将定期组织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他表示,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将使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和非传统制约因素将日益凸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粮食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几年也恢复不过来,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现象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年底,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就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出台的首个专门文件。出台意见的背景是什么?《意见》出台半年多来,地方政府以及粮食部门落实情况如何?

任正晓: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来,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责任,粮食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是,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后,继续稳产增产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同时,在粮食连年丰收和当前部分粮食品种供求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经济工作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特别是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承担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因此,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后,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作出了全面部署。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务院69号文件的出台,是新时期我国粮食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目前已经有10个省份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其他各省级人民政府也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意见;4个省份将粮食安全责任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5个省份采取逐级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建立粮食安全监督考核机制等办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2015年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第一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并将定期组织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

不能简单说粮食数量“多”或“不够”

日报:今年“两会”期间,一些农业组别的委员有说“粮食多了”,有说“粮食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那么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不够?为什么?

任正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13多亿人口的大国,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数量充足的粮食储备、顺畅高效的收储供应体系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对粮食安全形势作出任何判断,都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结合经济、能源、金融等方面情况来谨慎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粮食数量“多”或者“不够”。

你提到的两种说法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目前粮食供求的部分情况。

先说“多”。近年来,国际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全球粮食消费增速特别是工业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国内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库存量不断增加,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稻谷呈现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的状况,一些粮食主产区面临巨大的收储压力。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粮食是“多”了。

再说“不够”。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量虽然基本平衡,但区域分布很不均衡,品种间差异也很大。从区域分布看,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6%,其中冀、内蒙古、辽、吉、黑、鲁、豫等7个北方主产区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成。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库存分别占全国的71%和9%,消费量分别占62%和17%。从品种结构看,除玉米、稻谷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外,小麦已连续4年产不足需,大豆产需缺口仍然很大,对外依存度很高。从这个角度讲,部分地区、品种的粮食确实“不够”。

同时,从长远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不稳固,粮食安全还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不到900斤,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消费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而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将使粮食生产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和非传统制约因素将日益凸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粮食生产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几年也恢复不过来,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当前既要妥善解决好部分粮食品种库存积压、主产区收储压力大的问题,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不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不轻言“粮食多了”。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积极探索粮食“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日报:受托市收购影响,国内粮价长期维持在高位,但粮食生产成本“地板”也在不断抬高,粮食种植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在国内外农产品价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挤压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任正晓:2004年,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务院决定在粮食主产区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近些年来,根据粮食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国家连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对玉米、大豆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价格也逐年提高。从实际情况看,这两项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但也要看到,随着粮食供求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近年来粮食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国际国内粮食供求宽松“双碰头”,国内外市场价格严重倒挂。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的矛盾,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粮价形成机制来破解难题。

完善粮价形成机制,就是要遵循价值规律,积极探索“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路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同时,要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使农民种粮不吃亏、有收益、得实惠。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延伸打造粮食全产业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家粮食局将加快理顺体制机制

日报: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年。正在编制的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粮食局将在哪些方面着力?

任正晓:目前,国家粮食局正在抓紧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的总结和“十三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初步考虑,“十三五”期间,粮食流通发展战略目标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要求和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底线,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现代粮食流通新格局。

围绕以上战略目标,我们在《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编制《“十三五”粮食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及有关专项规划。

一是,全面深化五项改革,加快理顺体制机制。主要包括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粮食市场调控和储备管理机制改革、粮食行业发展机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行政管理机制改革、粮食流通统计制度改革等。

二是,健全六大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粮油加工体系、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监督检查和质量标准体系,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实施粮食企业“走出去”战略。

三是,实施“两大工程”,加快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以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为重点,全面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粮安工程”)。以推进科研、设计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抓好行业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全面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工程。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6

目前中国农业面临两大困局和三个变革:第一个困局是粮食安全问题,即未来的中国谁来种地、养殖;第二个困局即食品安全问题。三个变革分别是:土地经营权变革、从事农业的人群变革(培育新型农民,改变农业从业者老龄化现状)以及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农业向互联网转型)。

在粮食安全方面,我国对进口粮的依存度过高(大豆90%、食用油4%、棉花20%依靠进口,玉米、小麦等主粮的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在国内供给方面却出现了问题,耕地面积的减少,水、空气污染。此外,我国在粮食产量统计方面的数据和统计方式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证实,与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国农业数据对市场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而数据的真实有效对于国家而言,有助于提高预测粮食安全程度,对企业则可以改善经营效率甚至创新商业模式。另一个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就是未来谁来种地。目前我国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进城打工。如何让年轻人回农村以及如何培养未来新型农民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大关注点。

在食品安全方面,从物资资源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种质资源污染(转基因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种植养殖过程污染(化肥、农药、除草剂、抗生素、激素的过度使用)到加工运输污染最终都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困局,我国农业正在进行三个变革。

土地变革: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十八届三种全会确定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小农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截止2014年6月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30%。

经营主体变革:培育新农人,政府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7

这次消防演练观摩暨粮食仓储工作座谈会是省局党组决定召开的。目的是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粮食仓储工作,切实加强粮食消防队伍建设,更好地完成粮食仓储工作的各项任务。

今天上午,我们现场观摩了四平市粮食局组织的市局机关干部职工和10户直属企业义务消防队员参加的消防技能比赛。从参赛队员的表现看,整体素质好,业务技术精,动作反应快,训练质量高。消防水车现场救火、手持灭火器障碍跑、灭火器及现场搬运等项目演练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本领,展现出粮食消防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从比赛的结果看,各参赛队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从火情报告、消防车出动到现场喷水及灭火最快的只用了53.59秒,基本达到初险过程最初的有效控制;手持灭火器障碍跑最好成绩为20.22秒;灭火器及现场搬运最好成绩为16.84秒,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在实战中以最快的速度有效控制初期火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组织消防演练比赛既是对粮食消防队伍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的检阅,也是对粮食消防队伍平时训练成果的检验,而且对进一步提高粮食义务消防队伍的临战技能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四平市局开展的粮食消防队伍大练兵活动,为全省各地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带了个好头。他们的做法对各地是个鞭策,是个推动,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今天下午,我们利用半天时间进行了座谈讨论,大家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不仅汇报了过去所做的工作,而且对下步工作也谈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从大家汇报和我们掌握的情况看,今年各地的安全生产、安全防火和安全保粮工作,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了薄弱环节,切实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开展得不错,效果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得实。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对安全生产、安全防火和安全保粮工作特别重视,把粮食安全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粮食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抓紧、抓实、抓好。为了加强对全省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省局成立了以局长祝业辉同志为组长、我为副组长,省局有关处室、9个市州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年初以来,省局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多次进行部署。在4月份召开的全省粮食局长会上,我代表省局与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签定了安全保粮责任书。各市州、县(市、区)与企业、企业与班组、个人也都层层签定了安全保粮责任书,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负责人都能按照安全保粮目标责任制要求,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分管安全保粮工作的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亲临一线,抓措施落实、抓重点单位,对易出现问题部位,指派专人死看死守。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克服粮改后企业人员少、保粮任务重等困难,以“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工作态度,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加强粮情检查,强化防范措施,扎实细致工作,确保了库存粮食安全。

二是措施有力,确保了粮油安全度夏度汛。保证粮食安全度夏度汛是粮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粮食部门和基层企业充分认清粮改后企业人员少、保粮任务重的严峻形势,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安全储粮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坚持“一、三、七”粮情检查制度。加强粮情监测,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及时掌握粮情变化,发现粮情有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杜绝了粮食结顶、发热、霉变等问题的发生。进入夏季后,各地把正在储粮的旧库房、露天囤做为重点,全面检查,发现有漏雨、塌底或囤皮达不到安全度夏度汛要求的,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整改,把低洼地带的粮食和物资及早转移到安全地带。各地针对库存部分陈粮发生储粮虫害的问题,切实做好害虫防治工作。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坚持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储粮害虫防治方案和熏蒸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地一如继往地组织仓储企业开展“一符四无”粮仓建设活动,绝大多数单位把“一符四无”粮仓建设作为仓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强化企业管理,落实保粮责任,保证了库存粮油安全度夏度汛。

三是防治并举,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防火既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又是我们的工作难点,尤其是在目前储粮条件差、资金紧缺、消防设施落后、安全防火困难大、隐患多的情况下,各地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始终把粮库安全防火做为首要任务来抓,一时一刻也不放松。首先,狠抓安全防火责任制的落实。从省局到企业层层签订责任书,下去检查工作必查安全。目前全省上下形成了会会讲安全、层层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强对安全防火工作的检查。省、市州、县(市、区)粮食局,特别是在座的各位,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加强监管,尽职尽责,亲自带队,不分白天黑夜深入粮库检查。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更是全力以赴对本企业的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做到了经常查、反复查,不留一块死角,不放过一个隐患。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粮食系统共组成检查组82个,参加人员363人,检查企业823个,发现问题隐患135起,提出整改意见65条。第三,大力弘扬先进典型。4月份省局通报表彰了51个粮食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县市。第四,发挥红外防火监控系统的威慑作用。在粮改后人员减少、企业困难多、安全隐患大的形势下,全省近400户骨干企业安装使用“红外防火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安全防范科技水平,在安全防火工作中起到了监控防范和震慑作用,为确保防火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五,抓好粮食消防队伍建设。为了提高粮食消防队伍的消防技能,各地会同当地消防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技能演练,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粮食消防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安保人员始终处于临战状态,粮库的安全防范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杜绝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是超前防范,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各级粮食部门切实加强对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牢固树立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思想,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一是层层成立防汛抗旱组织。省粮食局在6月初成立抗旱防汛指挥部,由局长祝业辉同志任总指挥,我任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各市州、县(市、区)粮食局也都成立了防汛抗旱领导组织,制定了相关制度。二是帮助农民做好抗旱保苗工作。针对入夏以来我省持续高温少雨,发生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严重旱情的实际,省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帮助农民抗旱保苗的具体措施,并下发了明传电报,要求各市州、县(市、区)粮食部门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保证库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抗旱工作作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利用粮库的消防设施,积极投入到抗旱保苗中去,帮助农民做好抗旱保苗工作。在抗旱保苗中,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克服困难,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奋力抗旱保苗。共投入资金252万元、出动干部职工2万多人次、出动消防车3000多台次、消防井728眼,浇地90多万亩,做到能保一分就保一分,能保一亩就保一亩,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民抗旱保苗。三是加强防汛抗旱期间值班值宿。从省局到基层粮库24小时都有人值班,领导带班。省、市、县及粮库都设定专门的联系电话,一旦发生情况,立即层层上报。四是成立防汛抢险队伍。各基层粮库都组织落实了防汛抢险人员,准备必要的抗洪抢险物资和交通工具,严阵以待。市县粮食局也都制定了防汛抢险预案,一旦出现情况,立即组织抗洪抢险,千方百计保证储粮安全。

虽然全省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一些单位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够有力,责任制落的不实,措施不到位,工作上还有薄弱环节和漏洞。二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三是从业人员的权利意识和安全意识较差,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工人,特别是一些临时工,对“生产必须安全”的认识不足,为了那么几个钱,什么样的苦都可以吃,再差的条件也能干,权利意识、安全意识极为淡薄。今年全省在临时工身上已发生4起生产事故,死亡5人。四是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分析研究,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又正值粮食销售旺季,接新准备工作也将全面展开,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复杂。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粮食安全工作,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生命、关注安全,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高质量地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麻痹松懈必出恶果。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基层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粮食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醒地看到安全生产任务的艰巨性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时刻崩紧安全工作这根弦。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政治任务,以更加严密的管理、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组织力量深入重点企业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确保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工作岗位。

二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确保一方平安。基层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管理,建立和遵循安全生产规章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保证对安全生产设施和防护装备的投入。基层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全面掌握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彻底排查治理各种隐患。广大仓储干部职工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执行规范,文明生产,强化措施,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粮食仓储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

三要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各地要认真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上岗前培训,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要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四要进一步做好各项仓储工作。一是要下大气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广大粮食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省、市州、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狠抓安全制度落实,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要继续抓好“一符四无”粮仓建设。各地要按照省局《关于切实做好“一符四无”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开展“一符四无”粮仓活动的重要性。要成立考核领导小组,深入基层,严格把关,绝不能走过场。检查既要坚持标准,又要结合企业实际,实事求是。在基层粮库自查的基础上,对拟申报粮库的情况进行核查,并实事求是地上报省级“一符四无”粮仓数量,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绝不能上报。三是要积极做好新粮接收准备工作。现在已进入9月份,距新粮入库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各地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设备维修、场地整理、资材准备、人员培训等工作,为接收新粮入库做好准备。四是要认真做好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的各项准备工作。据了解,国家粮食局计划10月份组织开展一次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我省有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需要申报,各地要参照国家粮食局《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条件逐项审核,为申请企业取得资格奠定基础。五是要认真组织粮油保管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粮食行业逐步实行特有职业持证上岗制度已势在必行,省局根据《国家粮食局关于加强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已经举办了两期粮油保管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班。最近,还将举办两期,各地要按省局《关于组织好全省中级粮油保管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有关企业保管人员参加培训。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8

一、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现状

(一)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状况

2008年,按照国务院、省州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关文件要求,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完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任务,实现了职工身份全员置换,妥善解决(移交)企业退休及供养人员,并在改革原粮食收储企业的基础上,剥离部分资产,重新组建1个县粮食储备有限公司,使长期以来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所背负的“三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按公司法的要求,轻装上阵,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7年11末,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资产总额从改革前的

1324万元增为改革后的1826万元,企业负债从改革前的1460万元减为改革后的

1390万元,所有者权益从-136万元增为43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从866万元降为420万元,在改革过程中处置了部分资产,筹集了469万元的改革成本。在改革中,在职人员从52人降为12人,退休及供养人员按时移交社保,极大地减轻了新企业的负担。

2008年末,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效果明显,从改革前亏损45万元变为盈利6万元,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但是,改革并不意味着“一改就灵”,也不可能一改革就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改革后新公司的组建,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面对国际国内的粮食形势和国有粮食企业所肩负的责任来看,还需要深入调研、分析,找准制约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的规范运行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才能真正使国有粮食企业实现良好发展,才能真正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和更好地完成相关职能任务,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

(二)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按照国务院〔2006〕6号文件及粮食安全现实需要,每个县市必须保留一户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要求,由于我县属于粮食产销平衡区,国有粮食企业长期以来都处于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如此带来了新的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弱的问题,在主导粮食市场和发挥主渠道作用上显得十分乏力。

2.随着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有粮食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到2008年,全县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达6户(已办证户数),全社会购进原粮11584吨,其中,非国有粮食企业购进7123吨,占61.5

%;全社会销售粮食10644吨,其中,非国有粮食企业销售7204吨占67%。可以看出,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全县粮食经营上,其购销量已接近全县粮食购销总量的64%,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在改革的基础上不认真谋划发展,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企业经营将会重新走上亏损的道路,形成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重大影响。

3.由于受长期粮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人员及其管理者在认识上、管理上、观念上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在认识方面存在认识滞后的问题,即还未认识到粮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2007年以来,由于诸多因素(世界粮食总库存下降;消费量增加,产需缺口增大;生物燃料替代品大量消耗玉米等)的影响,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攀升,37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从国内情况看,由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工作,逐步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和补贴,形成了我国连续多年粮食丰收,在国际粮食危机发生后,中国粮食处于价格稳定,市场平稳的良好情况,但是,随着农民种粮成本上升,粮食消费量日愈增长,我国的粮食产销将长时期处于紧平衡的状况,粮食部门肩负着的责任将日愈增大。其次,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发挥企业主动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认识和观念上,通过改革,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员工的企业意识得到了较大转变)。但还有一部分职工还是墨守陈规,存在职工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经营效果较差的问题,新的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之间存在着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

4.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2008年我县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革、实现了盈利,扭转了严重亏损的局面,但由于受体制、政策、认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难于大幅提升的情况,企业满足于搞好储备,增加储备量,在商品粮经营上表现出怕担风险、缩手缩脚的状况,企业经营始终未能得到突破;也表现出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认识不清、判断不准、措施不力,抓不住机遇的弱点,甚至在一年当中几乎没有开展商品粮经营活动,导致企业生存发展十分艰难。

5.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创新能力弱。新企业组建后,其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与改革前的国有粮食企业运作方式不同,许多管理运作方式都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如在激励政策上,存在考核指标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影响了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一方面存在公司领导班子怕承担经营风险,缩手缩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又存在公司市场调查研究和管理企业不足的问题,造成企业在经营中出现风险。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表现在对粮食工作形势认识不高,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预测不准,抓市场机遇的能力弱,导致企业在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中的优势无法发挥,主导当地粮食市场能力弱。

6.发挥行业优势,抓政策性业务的能力还不强,办法不多。国有粮食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政策性业务和服务粮农、服务消费者的责任,但由于重视不够,在全力做好民政救灾、农村低保、军供粮等方面的工作上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认真汇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还不够,与部门协商、沟通不足,军供粮供应点工作不到位,管理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存在的差距;在履行国有粮食企业的社会职责上有差距;在服务粮农、服务消费者、服务部队的工作上有差距;在确保我县粮食安全、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上有差距。

二、搞好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对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每一个县必须保留一户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为巩固粮食安全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也就使得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其它国企改革有所不同,赋予了国有粮食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粮食产销平衡区,做好国有粮食企业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千方百计抓好,确保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更好地发挥,为粮食安全工作打好基础。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坚定做好粮食企业工作的信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指出:“从今后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进了报告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要做到警钟长鸣”,把粮食安全提高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高度,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加强领导,为搞好粮食工作创造了条件,所以,我县粮食系统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工作,充分认识粮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搞好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搞好粮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以“三牢记,五争先”和“确保我县粮食安全”为主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调研、分析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准阻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问题和症结,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全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逐步改变我县国有粮食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真正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

(二)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履行职能。国有粮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级储备粮管理,按地方政府要求进行救灾、低保、军供等粮食供应,以及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并通过经营活动主导粮食市场,稳定市场粮价等,具有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任务和职能,所以,董事会和企业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充分认识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认清肩负的责任,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引导,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和守摊子的思想,以粮食事业长期以来的典型实例教育干部职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树立与企业发展共命运的思想,爱岗敬业,不断创造企业辉煌。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干部职工在企业改革后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有了很大变化,如上班时间延长了没有怨言,主动加班加点,过去小工做的工作,现在干部职工主动承担。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在粮食收购、调入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例。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职工认识和观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主动性没有发挥。针对这种情况,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董事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转变观念,审视度势,因地制宜,强化管理,创新管理,真正使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处理好“两个关系”,创新管理。由于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特殊性,按公司法要求,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新的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董事会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组成。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管理中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董事会、监事会、企业之间,董事长、监事、经理之间”的关系,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办事,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避免“董事长大包大揽,公司经理成为打工人员”的问题,避免“董事会放任不管,公司经营风险以日剧增”的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维护良好的管理、监督、经营的关系,加强纪律监督,避免董事长、经理少犯或不犯错误,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在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企业管理,不断探索国有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新的管理和营运方式,使企业真正获得发展。

(四)以经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抢机遇,抓重点,增效益。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增长的效益和不断增强的竞争力之上,新的国有粮食企业要在管好各级储备粮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经营业务,不断增加经营量,不断创造更高的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一要树立发展的理念,要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己任,千方百计拓展业务,创新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要依托市场,搜集大量信息,紧紧围绕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认真分析、预测,作出准确判断,提出经营的目标,同时,要加强与州内外,省内外粮食行业的交往与联系,增加经营合作业务。三要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粮食部门的经营季节性强,粮食交易分散零星。要针对市场的变化,抢抓市场信息,抢抓市场价格波动中粮食收购和销售的最佳时机,不失时机地做好粮食经营;要针对粮食交易季节性强,最佳时机较短暂的特点,集中力量抢抓粮源,只有真正掌握了粮源才能真正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特别是在近年来,粮源十分紧张和周边地州都往楚雄州抢粮源的情况下,抢抓粮源显得特别重要。同时,要针对农民卖粮分散的特点,及时布点,并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加快粮食收购进度,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收购任务。要认真把握粮食销售的最佳时机,及时组织粮食销售,实现粮食经营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制度创新。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的管理、经营和激励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真正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体现制度下的公平正义,使企业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要克服人为因素破坏制度的弊端或有制度不执行,朝令夕改的做法,真正体现企业规范运行。要不断探索干部职工激励机制,把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体现多劳者多得,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改变目前企业制定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真正使激励机制成为调动积极性的动力,成为激励创业、激励发展的动力。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9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粮食消费税

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国家粮食局调控司与200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定义,认为粮食安全从本质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这一概念与世界粮农组织(Fao)定义的粮食安全稍有不同,但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据此,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无论是米面油等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还是肉蛋奶等经转化后的间接消费的粮食产品,近年来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比较典型的如2013年5月的“毒大米”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以及2009年轰动全国的“三鹿”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然环境污染,使得土地、水源等受到污染,粮食质量受到影响;二是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粮食中残留过多有害物质;三是由于监管不力,使粮食在储存、加工、销售环节被污染,最终导致问题食品流向民众的餐桌。

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耕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在一国范围之内是有限的。耕地总量的减少是对粮食安全最大的威胁。数据显示,1997~2007年,中国平均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高达1132万亩。中国的耕地资源并不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10和2020年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这是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也是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基本保证。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耕地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耕地保护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人口增加,城市化的发展,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态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耕地抛荒严重。

提高单产受多种因素制约。耕地质量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单产还受到复种指数、化肥使用量、农业科技贡献率、水利设施、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农科院屈宝香等(2009)对影响中国粮食增产潜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认为提高单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提高单产最直接的方法。有研究认为,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理论值可达198%,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但是,复种指数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片面提高复种指数会透支土地肥力,使耕地质量快速下降,还会导致化肥的过多使用,对粮食生产而言,是不可持续的。另外,大部分的粮食主产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导致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严重落后,防灾抗灾能力低下。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因素都极大限制了粮食单产的提高。

人口增加的刚性。粮食的需求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人口数量和人均消费量都是刚性增加的。虽然近十年来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57%,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左右,届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4.7亿人左右。

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人均消费量包括人均口粮消费量及饲料粮、工业非食品加工粮等的需求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直接消费粮食的数量停止增长或者开始减少,但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急剧增加,畜牧业生产所需的粮食需求爆发性增长。一般来说,猪肉的粮食转化率为1:4,鸡肉的转化率为1:2,牛羊肉的转化率为1:7。以2009年13.35亿人口为基数,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肉类消费,粮食消费会增加52.8亿公斤,相当于2010年新增粮食产量的34%。据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2000)计算,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人均粮食需求量达483公斤。亚洲发达经济体如日本、新加坡等在人均Gnp达到1万美元时,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左右。虽然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400公斤,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需求量会长期保持增加趋势。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末总人口134091万人为基数,当人均粮食需求达到483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64766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的基础上增产9.9%(5809万吨)。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550公斤时,全年粮食总需求量为73750万吨,相当于在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增产25.1%(14793万吨)。

三、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判断是谨慎乐观的。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平衡是一种脆弱平衡,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求量的刚性增加,这种脆弱平衡必将会被打破。粮食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上的粮食贸易。要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只能不遗余力地提高粮食产量。以保护耕地为基础,提高单产为目标,确保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加强对抛荒地、闲置地的管理和利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对土地的占用等多种因素,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只会愈演愈烈,耕地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复种指数,控制化肥和化学药剂的使用,保护耕地质量。有研究显示,全国农田只有49.6%实现了有效灌溉。如果能够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解决灌溉问题,粮食产量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全国耕地有2/3为中低产田,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方式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对良种研究推广,新型耕作模式及灌溉技术等能直接提高粮食产量、节约能源的研究。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建立有效的农业利益补偿机制,增大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转移支付,研究对部分人群征收粮食消费税的可行性。2011年,中央财政全面取消了粮食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此举大大减轻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负担,促进了粮食安全。2005年两会期间就有专家提出开征粮食消费税的建议。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中,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再次提出,我国应该探索建立“粮食消费税”,将征收来的税金用于支付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建设。有学者认为,粮食消费的最大群体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高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非常有限,因此在全国范围开征粮食消费税,会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负担,实际上是“劫贫济富”。粮食消费税的征收是否有可行性,税基和税率如何确定,征税对象的范围如何划分,怎样才能真正起到补贴粮食主产区农业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大才.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2]余振国,胡小平.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

[3]王国敏,卢婷婷.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复杂矛盾[J].社会科学研究,2011,(5).

[4]张全红.我国粮食总量安全现状分析与政策启示[J].农村经济,2011,(8).

[5]高淑桃,任福全,王晓.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0,(4).

[6]曾靖,姜学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3).

[7]王兆华,褚庆全,王宏广.粮食安全视域下的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再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

[8]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9]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关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09).

[10]居占杰.我国粮食安全的经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1]金姝兰,侯立春,徐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与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7).

[12]李英,陈立华.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

[13]王雅鹏,王薇薇,吴娟.我国粮食安全的热点问题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

[14]尤利群,范秀荣.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分析——解读《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J].生产力研究,2009,(20).

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粮油检验重要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2-0032-02

粮油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商品,可以说它是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日渐重视,粮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对实现粮油市场稳定意义重大。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给本就难以管理的粮油市场再次造成冲击,致使粮油市场不仅要面对复杂的内部环境,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外部压力,在这样的局势下,一部分商人为了谋取高额回报,不惜以身试法,使得粮油食品安全问题一度遭受质疑,要保证粮油安全,就意味着对粮油检验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粮油检验工作和机构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为此,全面提升粮油检验工作成效迫在眉睫,全面构建粮油检验体系,实现粮油检验工作的有效落实。

1粮油检验工作及其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粮油检验,顾名思义,就是指按照相关标准,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粮油及其成品进行评分和分析,掌握其工艺品质、物理特性和食用品质等,确定其是否达到标准。尽管粮油检验工作仅属于食品安全和农业科技两方面,但其重要性关系着全民、全社会的使用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意味着,粮油市场也初步形成,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也随之被纳入到了经济工作领域新范畴[1]。总而言之,粮油质量检验是一项经济性质、社会政治的基础性工作,一旦粮油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危及社会大众的身心健康,致使国家和社会安定受到影响。因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我国市场经济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发杂,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益至上”思潮的影响,我国粮油的质量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为此,加强粮油质量检验工作,不断提高粮油质量检验和检验技术开发,使我国粮油质量检验更加高效有序的开展。

2现阶段粮油检验工作及检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物资,粮油可以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身心健康,这意味着粮油检验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同时在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关注下,粮油检验工作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粮油质量检验仍然以下问题。

2.1静态监管多于动态检验

我们在对以往工作进行总结时,可以看到粮油检验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固定的、静态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但严格上来说,粮油食品是一种非常容易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出现变化的特殊产品,这就意味着,粮油检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的监管工作,而不是始终处于被动和静态。为此,我们应将其与粮油市场的各个环节充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粮油检验理解为过程管理。但当前,粮油质量检验大多数处于一个静态经验的过程中,多是由地方对粮油进行样品抽检,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判断标准,尽管看上去非常严谨,但不可否认的是,各个环节仍然存在诸多漏洞。

2.2主动送检多于临时抽检

大部分粮油加工机构因受到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都认识到了粮油质量检验是其产品流通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环节,故主动将粮油样品送至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对市场企业的震慑,但也充分说明了,粮油检验工作却缺乏主动性,为此,应加强粮油检验工作的主动性,深入销售商家和生产商对粮油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2.3安全检验多于营养检验

经济高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故更多人群在“吃”上面,也不再仅仅是重视“吃饱”,而更多的是“吃的健康”“吃好”的关注,也就是说,粮油检验不能够再仅是停留在食品安全上,而应当认识消费者对营养成分的了解需求。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从广告及各种粮油销售宣传中看到,不少商家为了迎合群众“吃好”的观念,纷纷通过“营养概念”来获得消费者的关注,但却并未对相关专业术语进行解说的解说,这使得消费在采购被误导,为此,粮油检验工作不能够再停留在安全问题上,而是认识到对营养检验在引导群众正确消费上的重要性。

3提高粮油检验及检验技术的具体策略

3.1强化粮油检验工作的质量意识

地方政府不能够认为粮油检验更多是国家的任务,而应当认识粮油检验已经成为了各个地区都必须引起重视的共同任务,而国家则应当加强相关约束政策的完善,为粮油质量检验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加快粮油质量检验体系的完善步伐,还可将其与地方政绩联合起来,使地方也能够提高对粮油检验工作的认识,并为其加固防线。

3.2加强检验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相互协助

合作共赢也应当运用到粮油检验中,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仅是依靠粮油检验机构来实现质量安全的保证,无疑是不现实的[2]。首先,加强与农业高校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科技技术,使检验机构的实践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进而达到推动粮油检验技术日渐成熟的目的;其次,加强与物价局、工商局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等政府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出击的方式,来提高对市场上粮油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粮油市场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再次,加强与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与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深入企业对生产商的生产过程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使粮油产品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3.3强化检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作为粮油质量检验的具体操作者,其综合素质的优劣也与粮油质量安全有着较大联系,同时,随着营养检验技术提出,以往仅是对质量安全检验的要求不再适用,具有双重技术和知识的人才成为了粮油检验机构急需人才。为此,粮油检验机构可通过激励手段和机制,技术培训,继续深造等方式来加强技术人员技能提升,为粮油检验工作更好的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