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物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5:59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1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径流量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4-0122-03

0引言

水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通过蒸发、输送、凝结、下渗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体之间不断的循环着。其中,在区域的水循环和城市的水循环中,雨水循环占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调节水区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城市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密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农田和绿地被建筑物所取代,土地的利用形式发生变化,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从而在雨水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主要有:地表径流量的增大,洪涝灾害变得越发频繁;雨水面源污染严重,河流水质逐渐恶化;此外随着地表径流下渗减少,地下水资源难以得到补充等等。所以,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率,减少城市污染,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

1国内外雨洪控制的进展

1.1源头性控制

近年来,由于洪涝灾害的不断加大,各个国家对于雨洪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雨洪管理体系变得越来越完善,很多国家实施了从源头进行控制的措施。其中,低影响开发的措施在美国最受关注。从上个世纪开始,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就由美国提出,首先通过分散的源头控制,逐渐发展为控制城市暴雨所产生的径流以及污染,从而使得开发前后的水状态趋于缓和。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思想就是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减轻对于环境的破坏,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所以,为了净化水环境,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对于低影响开发进行了研究,并且还建立了应用基地。他们关注解决雨洪问题的方法,介绍应用低影响开发的原则,最后表明低影响开发的技术在解决城市雨洪问题上的潜力巨大。

随着“绿色城市”口号的提出,低影响开发的模式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应用,我国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很多重要的项目,从而促进了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得城市的经济、环境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

1.2中途控制

当今时代,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快,使得城市的合流管道的溢流问题以及城市的雨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合流管道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城市改善水环境的制约因素。为了改善水质、减少雨水污染物,国外对于排水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在溢流建筑物中加入各种悬浮固体,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建设相应的储蓄池也能够控制雨洪量。为了解决雨水对河流的冲击污染,我国上海市建立了相应的雨水储蓄池,有效地缓解了水量的压力和水质的污染。除此之外,对于现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进行分流制,也能够控制水的排放量。德国就利用此方法进行控流,实现了对雨洪的管理。

1.3末端控制

雨洪的末端控制方法主要是由河道的集中存储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组成。在河道的末端,经过储蓄池的的调储之后,可以利用沉淀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达到标准之后进行排放。其中,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染的水体进行是个很好的方法,一方面能够减少污染,使得河道的水质改善,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得到应用的统一。很多国家对于人工湿地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要作为末端控制技术进行实施。我国昆明市在河道的出口处建立了人工湿地,对其污水进行控制,处理效果很稳定,使得污水排放量明显减少。

1.4非工程性控制

非工程性控制主要是指利用政策、法令、工程以外的非技术手段与经济方式来加强雨洪控制。它主要由城市的雨洪管理方式、城市的规划控制以及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等组成。

城市的雨洪管理方式:因为我国对于雨洪的管理方式研究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所以为了解决水资源的短缺、城市的内涝问题,应该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经验,建设以“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管理体系。由于完善城市雨洪的管理体系,涉及到很多应用领域,需要多个部门、多专业的积极协作。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水资源问题都已表明,创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已经是迫在眉睫。

城市的规划控制: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到城市的雨水收集问题,还对缓解城市的水涝灾害、改善生态文明、补充地下的水资源有深远的影响。现今,我国某些地区以环境、经济、社会为起点,开展了对雨水的重复利用研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应规划,开发商已经在项目的建设中开始实施控制雨洪的工程。

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方式:上世纪的90年代,美国制定了污染物的排放削减制度,并且对于暴雨的排放量权限进行了控制。另外,德国也规定了相关法律:对于污染严重的降雨需要经过处理达到标准以后才能排放。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经济手段,来激励人们实施新的处理方法。从2004年开始,我国也颁布了很多与雨水的利用有关的法规,政府开始鼓励人们建设收集雨水的设施,还确定了雨水利用的标准。对于教育宣传方面,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装置,向大家免费发放。此外,还建立了环境教育基地,并且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媒介,宣传了环保工作的动态。

2我国城市雨洪径流的特性分析

2.1地表径流的水量

城市雨洪具有双刃性,它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灾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透水的地表面积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洪峰流量增高,汇流时间变短。并且,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多样性,使得暴雨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增加了城市洪涝的风险。根据研究表明,北京市中心的径流总量、径流系数都比郊外平原区要高,由此可见,城市化越来越高的地区,承受洪涝灾害的能力越差。所以,应该充分利用雨水这部分资源,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就会有所改变。

2.2地表径流的污染物

要想使城市的污染问题得到很好地控制,必须提高城市水体的质量,全面了解污染物的种类以及来源,这样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从而提高处理污水的效率。常见的污染物主要有:重金属、有机碳类物质、悬浮颗粒等。

2.2.1重金属

重金属是雨水流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并且还具有很大的毒性。但是在雨水的冲击作用下,它很难降解,并会长时间的存在于水体的环境中,所以,雨水中的重金属很受关注。一般情况下,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建筑施工、大气的沉降以及城市交通行为。重金属浓度的大小与颗粒物的大小有关,根据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重金属的颗粒物大小集中在小粒径上,因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必须除去小的颗粒物。另外,季节、地理条件以及温度都是水中重金属转化的主要因素。

2.2.2有机碳类物质

在城市的水体中,有机碳类化合物的分解就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水体发臭发黑,以至于影响水体景观。另外,有机碳的溶解会对水体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它会使得多环芳烃与重金属之间的分布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颗粒物对于重金属与烃类物质吸附作用,就会使得暴雨对重金属和烃类物质的转运。

有机碳类物质最容易吸附在小颗粒的物质上,经研究发现,有机物大多数存在于小颗粒物质的表面,并且当有机物吸附在上面的时候就会增强重金属与疏水有机物结合的能力。虽然这个过程会促进重金属的去除,但是因为有机物质容易被降解,就会使得颗粒物质吸附的污染物重新变为溶解态。

2.2.3悬浮颗粒

在城市的降雨径流中,污染物悬浮颗粒的大小变化很大,主要由交通行为、建筑施工、尾气排放、路面冲刷、工业生产以及土壤侵蚀等造成。悬浮颗粒影响着水体环境污染物的分解以及转移。它所携带的无机物以及有机物会随着雨水冲刷进入到水体环境之中,并且多数的污染物不但可以是颗粒状的形式吸收有机物,而且还可以是颗粒态形式附于沉积物之中。所以,悬浮物以及携带的所有污染物都可以通过沉淀去除。

对于不同的降雨量,地表径流所携带颗粒物的粒度分布不仅与水力条件有关,还与干旱的天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3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分析

降雨径流的污染主要受降雨事件与地面颗粒物的影响,在此主要讨论了径流初期的雨水冲刷以及输送规律。

3.1降雨事件分析

1)降雨量

降雨量的大小不但受到地区的影响,而且还与季节有着明显的关系。对于我国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雨量丰富,并且干湿分明。平均每年的降雨量很大,年际之间的雨量变化也很大,全年大部分的降雨量出现在汛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位于后汛期。而且,这个时期的平均降雨量很大,主要是由于在这段时间内热带低气压、热带气旋等气候的出现较为频繁。每一年中各个月份的雨水量变化呈现单雨峰趋势。

2)降雨天数

我国南方的平均降雨天数为145天,其中最多的年份是185天,最少的也有108天。跟降雨量相同,降雨的天数主要是集中在汛期,其中,小雨占得天数较多,中雨、大雨的天数相对较少。

3)降雨强度

降雨的强度主要是指单位时间的降雨量。对于不同类型的降雨强度会对污染物的冲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降雨强度出现最大的时间不同,可以将降雨事件大致分为三种。

降雨前期类型:降雨强度出现最大值的时候出现在降雨前期,并且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低。中期降雨类型:降雨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降雨事件中间时段,并且随着降雨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出现“两头较小,中间较大”的分布形态。末期降雨类型:降雨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降雨事件末端,其中,中前期降雨强度的增长较小。

3.2径流初期的雨水冲刷

一般情况下,初期的降雨量中污染物的含量与后期相比较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初期冲刷效应。在初期的冲刷中,很多污染物进入水体中,这是水体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经研究表明,降雨开始的初期,雨水的冲刷会是得降雨所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浓度出现最高,但是,在同一个降雨事件之中不同的污染物或者是不同的降雨事件的同一个污染物经过初期的雨水冲刷而产生的浓度峰值是不同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能够影响冲刷效应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前期的干旱天数、不渗透面积的比以及清扫的频率等等。

对于我国降雨径流的污染特征分析之后,可以发现沉积物中的大多数颗粒物质的粒径比较小,并且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除去小颗粒物质是减少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此外,污染物的浓度与降雨的时间也有关系,在降雨的过程中,初期的污染物浓度较高,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并且在后期趋于稳定。初始冲刷强度不但与土地的类型有关,而且与前期的干旱天数、降雨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4低影响开发的试验研究

由于初期降雨的冲刷使得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的浓度很高,需要进行处理。在此,主要利用下凹绿地、人工湿地、透水砖以及新型雨水口,这四种低影响开发的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

4.1下凹绿地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2

【关键词】初期雨水城市污染影响

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已经高度重视。在水资源的污染整治过程中,对于表征明显、控制相对较容易的点源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表征不太明显、控制起来相对困难的非点源问题已经成为水资源污染的主要问题。当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透水地面面积急速增加,雨季特别是暴雨季节降水在不透水地面会迅速成为径流,在冲刷地面后携带大量的污染物流入水体,形成典型的非点源污染,从而成为造成城市受纳水体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初期雨水的概述

对于初期雨水的理解有多种方式。一是每年的雨季第一场或前几场降雨可以成为整个雨季的初期雨水。虽然雨季前几场降雨形成的径流较脏。但是在全年径流污染重所占的比例并不一定是最大的。二是每一次降雨事件的前期降水可以称之为此次降雨事件的初期雨水。再细分一下,可以分为降水的初期雨水,就是落地之前,淋洗、吸收大气中污染物较多的部分;产流的初期雨水,即下到地面形成的初期径流;还有汇流的初期雨水等。在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中所说的初期雨水通常是指第二种含义。如果从冲刷现象的角度分析,至少应根据汇水区域的大小和输送系统的不同分为源头初期雨水和管道系统汇流的初期雨水。早在1956年就有研究人员在研究屋面雨水时就发现了雨水径流存在污染物冲刷的规律。他们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在整场降雨径流的污染中,初期20%的雨水径流污染负荷为80%。因此,初期雨水的适当收集和处理是降低城市受纳水体污染的重要措施。

二、初期雨水对城市污染的影响

目前,初期雨水对城市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沥青毛毡屋面和沥青混凝土道路的高速增加,融雪剂、农药等化学制剂的的大量使用,使得雨水径流中的有机物、病原体及油污等污染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特别是初期几毫米的雨水径流,其中的污染物含量甚至是中后期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含量的几倍。这部分雨水径流的直接排放,给城市受纳水体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我国雨水收集工作主要是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而提出的。在收集、利用雨水时往往会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这种做法对城市周边的水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因为初期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含量非常高。如果在对初期雨水“弃流”前将这一部分雨水进行收集处理,不但会降低城市受纳水体的被污染程度,还可以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水资源压力。但是遗憾的是,我国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十分有限。初期雨水对城市受纳水体的污染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同时,降雨初期形成的初期雨水携带着城市上空滞留的各种污染物,在进入受纳水体之前,会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与降水,土壤结构,气候,地质等各种因素有关的污染现象,体现出其污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初期雨水径流的形成存在空间差异性,造成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物负荷量方面也存在差异性。这就导致了初期雨水对城市污染的时间、空间变化大。此外,由于城市下垫面硬化率高,渗水性能较差,再加上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大部分采取合流制排水体系,突发性暴雨形成的径流会冲刷起管道中的沉淀污泥。这些污泥随雨水流入城市水体,加重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初期雨水对城市的污染与其他污染相比,具有随机性、广泛性、复杂性和时空性等特点,这就造成了预防和治理的复杂性。因此在进行治理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时,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治理和预防方案。

三、初期雨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路面渗透

在初期雨水所形成的的径流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是SS,由于路面初期雨水中金属元素和固体含量较高。同时受pH值和路面停留时间以及浓度条件的影响,会呈现出的不同程度溶解态和颗粒结合态。路面雨水水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道路路面污染物的多少。另一方面还与降雨强度、路面清扫程度、累计降雨量、降雨历时以及下雨天路面的交通状况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路面渗透系统可以使雨水从封闭路面流向非封闭路面,通过土壤的渗透和过滤,在去除和降低污染物的前提下下渗到地下,使地下水得到补充。这也是路面渗透系统控制径流污染和补充地下水的常用方法。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路面渗透系统中的渗坑是最有效的径流污染控制方法,它可以有效去除公路路面径流中的各种重金属以及SS、paHs等污染物。因此要重视路面渗透系统的建立。

(二)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生物控制工程。或者说它是一种生物建造工程,主要由坡面生态工程和坡面生物工程两方面组成。一方面,生态护坡可以保障河岸与河流水体的水分交换;另一方面护岸上的生态植被还可以截流初期雨水,防止初期雨水直接进入河流污染水体。研究表明,想要充分发挥护坡对初期雨水污染的控制效果,其生态坡的宽度至少应大于30.48m,坡度应该略小于45度。

(三)人工湿地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公园绿地对于初期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公园绿地结合人工湿地技术,不但可以发挥净化初期雨水污染物的作用,而且可以满足城市景观和公众休闲的要求。人工湿地主要是土壤、植物、微生物所组成的一个独特的系统。在初期雨水污染治理中,湿地的效果非常明显。初期雨水在进入湿地后,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会被土壤吸附或被植物、微生物吸收和降解。绝大多数的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会被去除或降解。湿地对初期雨水中污染物的处理过程与天然湿地系统一样,可以分为:(1)沉淀悬浮颗粒,(2)通过环境变化使溶解态污染物发生吸附或络合、沉淀反应。(3)通过微生物使雨水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发生形态转化。(4)吸附和利用污染物。利用人工湿地治理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技术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初期雨水污染的不稳定性。

四、结语

总之,初期雨水加重了城市的水体污染,给城市排污治理增加了难度。因此,应该通过多种措施有效的控制初期雨水带来的城市污染,统筹规划,与城市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城市的生态环境必将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1]LeeJH,BangKw,KetchumLH,etal.Firstflushanalysisofurbanstormrunoff[J].Scitotalenviron,2002,293:163-175.

[2]潘国庆,车伍,李海燕,等.雨水管道沉积物对径流初期冲刷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7):771-776.

[3]陆荣海.工业企业初期雨水收集和处理探讨[J].给水排水,2008,34(增刊):262-264.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3

【关键词】城市雨水水质处理

1.城市雨水处理技术

1.1城市雨水用途与对水质的要求

城市雨水用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生活杂用(如冲洗厕所、洗衣洗车、消防用水等),市政杂用(如绿地灌溉、构造水景观等),地下水回灌等。不同的回用用途应满足相应的水质标准,针对雨水的特点,也有其特殊的使用要求。

冲洗厕所对雨水水质要求:从使用价值观点看,冲洗厕所的雨水只要看上去干净,无不良气味即能满足使用要求。雨水中的重金属和盐类冲厕使用影响关系不大。

灌溉用雨水水质要求:目前对观赏植物浇灌用水无特殊水质要求,对于农作物浇灌用水水质应防止芳香烃类物质及重金属物质在植物中聚积,通过生物链进入人体,而城市绿化使用雨水应是较佳选择。总体来说,冲厕、洗衣、洗车、灌溉等市政与生活杂用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1-89)。回用于景观用水水质应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食用作物、蔬菜浇灌用水还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要求。雨水用于空调系统冷却水、采暖系统补水等其他用途时,其水质应达到《空调用水及冷却水水质标准》(DB131/t143-94)。1.2初期雨水控制与弃流

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即在多数情况下,污染物是集中在初期的数毫米雨量中,因此,控制初期雨水成为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的一项主要举措。由于初期雨水污染程度高,处理难度大,因此对初期雨水的控制主要采用弃流处理。初期雨水弃流可去除径流中大部分污染物,包括细小的或溶解性污染物,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水质控制技术。初雨弃流装置有多种设计型式,可以根据流量或初期雨水排除水量来设计控制装置。

(1)优先流法弃流池。初期雨水弃除最常用的方法是优先流法,即将设计的集雨面的初期径流量优先排入相应容积的需水空间内,然后再流入收集系统的下游。弃流池一般用砖砌、混凝土现浇或预制,可设计为在线或旁通方式,所截留的初期雨水在降雨结束后或者由水泵排入污水管道,或者逐渐渗入周围的土壤。相应的雨水弃除设施如图1所示。该方法设计根据雨水径流的冲刷规律合理确定弃流水量。优点是简单有效,可以准确地按设计要求控制初期雨水量,效果好。主要缺点是当汇水面较大收集效率不高,需要较大的池容。

(2)切换式或小管弃流井。在雨水检查井中同时埋设连接下游雨水井和下游污水井的2根连通管,在2个连通管入口处设置简易手动闸阀或自动闸阀进行切换。可以根据流量或水质来设计切换方式,人工或自动调节弃流量。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对随机降雨操作控制比较困难。当弃流管与污水管直接连接时,应有措施防止污水管中污水倒流入雨水管线,可采用加大2根连通管的高差等方式。由于降雨过程和径流过程均表现出初期水质差而流量小的特点,可以考虑将初期雨水弃流管设计为分支小管,初期水质差的小流量首先通过小管排走,超过小管排水能力的后期径流再进入雨水收集系统。该法的特点是自动弃流,可以减少切换带来的运行和操作的不便,但弃流量难以合理控制,尤其是在降雨强度较小而降雨量很大时可能会使弃流量加大,减少收集水量甚至收集不到雨水。该法一般适用于汇水面较大,有足够的收集水量时。

(3)旋流分离式初雨弃流设备。由雨水管道收集的雨水沿切线方向流入旋流筛网,筛网由一定数目的合金材料制成。降雨初期当筛网表面干燥时,在水的表面张力和筛网坡度作用下,雨水在筛网表面以旋转的状态流向中心的排水管,初期雨水即被排入雨水或污水管道。随着降雨延续,筛网表面不断被浸润,水在湿润的筛网表面上的张力作用将大大减少,中后期雨水就会穿过筛网汇集到集水管道,最终接入蓄水池。这种装置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式。

(4)由于降雨径流的可生化性较差,因此建议采用物化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宜采用筛网格栅、混凝沉淀及过滤等工艺。改变筛网的面积和目数可以按时间控制初期雨水弃流量;初期雨水来临时,可以将上次残留在筛网上的树叶等滤出物冲入雨水或污水管道中,自行清洁。

(5)自动翻板式初雨分离器。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自动翻转的翻板进行弃流。没有雨水时,翻板处于弃流管位置,降雨开始后,初雨沿翻板经过弃流管排走。随着降雨的增多,一般降雨到2~3mm时,翻板依靠重力会自动反转,雨水沿翻板经过雨水收集管进入蓄水池。当停止降雨一定时间后翻板依靠重力作用自动恢复原位,等待下一次降雨。翻板的翻转时间和停雨后自动复位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安装时调节。

该装置主要安装在雨落管上,无需建设土建弃流池,可以灵活地将初雨分离出去,整个过程自动完成。通过使用该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每场降雨径流中的大部分污染物,能显著地改善蓄水池中的雨水水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而高效地运行。

作者简介: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4

1.1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概念

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便成了新的热点。因此,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观光休闲农业就日本、美国、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产业规模。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国内也应运而生。

1.2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点

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仅可以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看到各种动物表演,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l0倍。农业生态观光园是一个复合式产业实体,并非人们常说的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概念上的某一体系。它是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之上,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符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农业生态观光园是以市场为指导,以地区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将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它具有5大基本特点: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高新化、示范与观赏性1。

2雨水利用

2.1雨水利用的概念

雨水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地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利用等措施。收集的雨水可以作为绿化、浇洒道路、补充景观用水及冲厕用水等l。

2.2雨水利用的特点

雨水利用的特点表现为:(1)雨水资源来源于自然循环,可免费、快捷使用;(2)利用雨水渗透和储留能够适当提高地下水位,补充地下水的涵养量,可有效控制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等,保护生态环境;(3)雨水资源可用于城市绿化、园林、花坛等生态用水,是生态用水的理想水源,也是节水的有效办法。

2.3雨水利用的分类

雨水利用按利用方法主要可分为3类:雨水的直接利用法、雨水的间接利用法、雨水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利用法。直接利用表现在雨水收集、雨水贮留、雨水处理等;雨水的间接利用表现为雨水渗透等技术,结合式利用是把收集、贮留以及渗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雨水利用体系。

2.4雨水利用的途径

雨水利用途径的指导思想为“雨水是资源,综合利用在前,排放在后”。其利用应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用水和建筑物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建造雨水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工程,以达到充分利用城市雨水、提高雨水利用能力和效率的目的。由图1可知,雨水利用的途径可分为利用大面积集雨、利用渗透设施集雨、对收集的雨水和降雨就地利用、对城市的雨污分流、建立单独的城市雨水系统、雨水是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的理想水源。

2.5雨水利用的技术

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可分为分散式住宅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的雨水渗透系统、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生态小区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雨水利用技术可分为雨水收集技术、雨水贮存技术、雨水渗透技术、雨水控制与处理技术。

3雨水利用措施在农业生态观光园应用

3.1景观建筑的雨水利用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及利用是解决严重缺水城市的绿化用水、水体景观的重要手段。屋面雨水收集主要包括屋面雨水汇集系统和屋顶绿化系统。屋面雨水汇集系统是将建筑整个屋面作为集雨面,通过汇集一运输一净化一贮存的方式来利用雨水资源。

3.1.1景观建筑雨水的直接利用屋顶绿化可以改变建筑环境景观,降低热岛效应,改善建筑的小气候环境,也可降低屋面径流系数,有效地削减雨水流失量。屋顶绿化系统可以提高雨水水质,并使屋面径流系数减d,n0.3,有效地削减雨水径流量;可以吸收部分雨水,增加城市雨水的回收利用[51。既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屋顶花园可以适用于各类用途的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对农业生态光观光园来说,不仅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增添一处新景观;还具有减少雨水排放、优化排放雨水水质的功能。

3.1.2景观建筑雨水的间接利用利用建筑屋面做集雨面收集的雨水径流,采用各种透水性地面、渗透管沟、渗透井、渗透池等技术措施以截留、下渗雨水,补充园区地下水,减少雨水资源的流失,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但必须解决好屋面雨水的污染问题,减少建筑屋面雨水污染可以通过改善屋面防水材料或利用初期雨水弃流设备,建筑屋面采取水泥砖等非污染性材料,避免用沥青油毡类型等表面铺装防水材料,也可利用人工花坛、绿地等设施来截纳、净化屋面雨水中的污染物。

3.2园区绿地的雨水利用

3.2.1利用园区绿地景观水体设置下凹式绿地公园的绿地设计中,常常会设计溪流、河道、人工湖等水体,充分利用这些水体,配以适当的引水设施,能很好地蓄存雨水径流同。在农业生态观光园内建设不同的景观水面,在雨水汇流面积较大时,利用绿地内的河湖水面等蓄水量较大的开阔水面,将雨水汇集、贮存,依靠水体的自净能力或建设人工湿地系统,来改善水质并加以利用。这样不仅丰富了园区景观,也为绿地、养殖区、种植园用水,道路洒水,消防用水储备了水源。

3.2.2加大雨水就地入渗量及土壤的蓄水量,增加地下水资源绿地雨水应当尽可能就地入渗,同时最好设计为下凹式绿地接纳各地的雨水。绿地接纳各地的雨水时,应当满足下列要求:(1)绿地就近接纳雨水径流,可以通过管渠输送到绿地;(2)绿地应当低于周围路面100mm,并有保证雨水进入绿地的措施,如渗透池、渗透孔、渗透槽、渗透管等加大对雨水的渗透量;(3)提高园区绿地中植被覆盖量】,降低径流的流速、流量、延长滞留时间,绿地的植物应选择耐淹的植物。Veneklaas等吲在哥伦布的安第斯山脉的海拔2550m、3370m的2处山区的热带雨林用1年的时间研究了雨水径流。低降水量和低蒸发率地区,绝对渗透量并不比其他地区低,说明在城区种植植物可以起到截留水分的作用;(4)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和透水结构建造绿地内的道路广场;构建下凹式绿地,增加雨水在绿地中的滞留时间:一方面提高雨水在土壤中的贮存及入渗量,节约园林用水,增加地下水资源量;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土壤对雨水的截污、过滤作用,提高下渗于水的作用,改善地下水环境。

3.2.3建设漏水型园林水体在雨水和其他水源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建设漏水型园林水体,使雨水得以回灌地下水。一般情况下,园区绿地中为了水源使用及管理便利,将水池水底及池壁固化,形成密封的不透水池。这种水池切断了水体与外界的自然交换和渗透,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结合园区地形及场地情况,建造生态河岸或人工湿地,提高水体自净等生态功能。同时,可以进行水量核算,通过技术措施来控制渗漏量,并及时补充足够的水以保证水体的景观效果。

3.3园区道路广场的雨水利用

城市绿地中,道路广场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因此采用透水性路面是降低雨水径流量的措施之一,也是降低地表径流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地制宜地设置透性路面,具有一定的削峰减排作用,主要方法是在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人工地面,尽量采用多孔沥青或混凝土、草皮砖、连锁砖铺面等透水性铺面”。在农业生态观光园道路、广场等铺设时,采用近年来研发的陶瓷透水砖,由其铺设的场地在下雨时能使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增加地下含水量,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尤其是高强度陶瓷透水砖,强度高、耐滑、防滑性能好;采用透水沥青路面,其高空隙率的磨耗层,能使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空隙向路面边缘排水,且使用寿命长,各项性能都比传统沥青路面高,不会增加投入。因此,合理选择透水性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减小由于硬质铺装的面积对园区降雨径流及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不降低场地设计功能的情况下,促进雨水下渗,用以控制地下水位,改善地下水环境。

3.4园区雨水净化技术

从建筑屋面、园区绿地、道路广场等地方收集到的雨水径流,在二次利用以前,都要进行雨水的净化。在天然降水过程中,地表径流时很多杂质,根据这些杂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将其分为耗氧废料、植物营养物、沉积物、致命生物、有毒矿物质和无机化合物等。为了控制雨水水质,必须进行净化处理。

3.4.1物化处理工艺根据不同地区雨水水质及使用目的,选择相应的物化处理工艺。将收集的雨水利用混凝、沉淀池及过滤器,清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再经过过滤池处理,除去水中的有机物、致命生物、沉积物等,之后在水中投入化学药剂如磷酸钠、硫酸镁,且加碱调pH值呈中性,产生磷酸铝沉淀,除去水中的乳化油,获得相对稳定的水质”。

3.4.2人工湿地、水体处理系统Jamieson等[121通过对人工湿地除氮的研究得出:湿地处理系统在通风的条件下,可以达到50%的除氮率,如果在开始的系统处理单元中继续通风,氮的去除率将达到93%。traver等n通过对人工湿地的研究,指出传统的滞留盆地将被人工湿地所取代,但要完全取代传统的滞留盆地还需对人工湿地进行深入研究。人工湿地对BoD、CoD、S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人工湿地由填料和土壤混合组成填料床,废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的表面流动,并在床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能强,成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吸附、过滤和沉淀水中的化合物、悬浮物;直接吸收氮、磷及重金属元素等;水中微生物亦可辅助净化水质u1。另外,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或建设人工湿地来净化水体、改善水质。

3.4.3土壤过滤法土壤过滤法是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微生物以及植物等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土壤过滤对CoD、n、p、重金属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根据雨水本身水质,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净化㈣。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5

关键词酸雨;气象特征;ph值;山东泰安

中图分类号x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2-0015-01

当今社会,由酸雨造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酸雨通常是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其中湿沉降是指酸性物质以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酸雨中绝大部分酸性物质是硫酸和硝酸,它们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自然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火山活动、森林火灾以及海水飞沫,自然排放大约占大气中全部二氧化硫的1/2。二氧化硫的人为排放源大部分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厂、硫酸厂、燃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此外,金属冶炼和硫酸生产过程也释放二氧化硫。目前全世界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不断增加;氮氧化物的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大体相当,其中机动车和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氮氧化物约占人为排放量的75%。酸雨可使淡水湖泊、河流酸化,湖水中鱼类减少,影响土壤特性,影响森林生长,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影响人体健康,已构成全球性的污染危害[1-2]。

酸雨的范围不仅仅是“雨”,而且还包括雪、霜、雹、雾、露等各种降水形式。酸雨观测是气象部门大气观测的组成部分,是气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及时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的资料,为了解环境变化、保护环境提供支持。一次降水过程降水量必须大于或等于1.0mm时,才可进行酸雨测量。该文主要是对泰安市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降水的ph值进行分析。

1降水ph值的月变化特征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共进行酸雨观测54次,ph值平均值为6.34,所有降水的ph值<7,均呈酸性。其中最大ph值出现在2009年12月9日,为6.99;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9月13日,为4.35。有4次酸雨的ph值低于5.6,分别为2009年9月13日的4.35、2009年10月12日的5.35、2010年8月24日的5.06和2010年8月25日的5.41。

由图1可以看出,8—11月降水的ph值处于低值区,酸性较强,4次ph值<5.6的酸雨也正出现在8—11月,而其他月份的降雨ph值相对较高。

2降水ph值的影响因素

2.1降水ph值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分析泰安市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降水ph值的变化情况(图2),二者的变化趋势相反:相对湿度升高,降水ph值降低[2]。

2.2降水ph值与降水量的关系

首先对54次降雨观测样本依据降水量从小到大排序,并将每次降水的ph值与之对应绘成曲线图。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降水量的增大,样本ph值呈减小的趋势。这说明降水量较大时,空气中的酸碱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另外,将连续2次酸雨观测不超过24h的ph值进行分析,共有12次连续降雨,其中有8次第2日的降水ph值与第1日的ph值趋近7.00(中性),这是由于空气中的酸碱物质受第1次降水的冲洗减少的缘故[3]。

2.3降水ph值与地面风的关系

风是影响大气对污染物输送和扩散的重要因子,在研究中尺度污染时,地面风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4]。因此,在主要污染物不变的情况下,近地面层风场与酸雨关系密切。在4次ph值<5.6的酸雨中,有3次是在北风情况下出现的。这是因为观测场位于泰安市的城南,北风将市区的污染物刮向观测场,导致观测点降水的酸性变强。另外,从风速的

(下转第18页)

统计结果来看,这4次酸雨发生时平均风速是2.4m/s,都小于3m/s。说明当近地面层风速较小、层结稳定时,污染物不易扩散,易形成酸雨。

3小结

泰安市降水的ph值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相对湿度、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地面风向、风速也有较密切的关系[5-6]。

4参考文献

[1]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新堂,刘焕彬,李芸,等.山东城市酸雨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山东气象,2005,25(2):26-28.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6

关键词:酸雨形成危害防治

一、引言

19世纪40年代,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史密斯在英格兰开始了对酸沉降现象进行了最初的科学调查[1],并于1872年提出“酸雨”这一术语[2]。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和挪威)酸化问题给湖泊鱼类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后,酸沉降现象才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50年代初,酸雨已成为全球性的污染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生态学家e?勒姆对土壤酸化,酸雨对湖泊水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指出降水酸性是由于燃料排出的酸性物质造成的[3]。但直到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瑞典才第一次把酸雨作为国际性问题提出,并阐述了酸雨及致酸性物质的迁移[4]。7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现酸雨与森林的大面积退化有着直接关系。瑞士联邦林业研究所的w?波斯哈特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指出:酸雨对植物叶子造成直接危害,通过酸化土壤造成间接危害[5]。国外许多学者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酸沉降对土壤化学状况的影响,如土壤酸化与土壤化学状态,土壤缓冲及缓冲速率的关系等[6]。

二、酸雨的定义及酸雨观测的指标

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气象上并不是把pH<7的降水作为酸雨,而是把pH<5.6的大气降水(雨、雪、雹等)定义为酸雨,pH=5.6这个是330ppm的Co2与大气相平衡时水的pH值。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降水的pH值是反映自然降水特性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现观测台站除需测试降水样品的pH值外,还需测试电导率(K)等值,用以反映大气的洁净程度。

酸雨主要是人类工业污染的产物,天降酸雨意味着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和人类环境遭到破坏。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高于5.6、酸雨率在0~20%的为非酸雨区;pH在5.30~5.60之间、酸雨率在10~40%的为轻酸雨区;pH在5.00~5.30之间、酸雨率在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在50~80%的为较重酸雨区;pH小于4.70、酸雨率在70~100%的为重酸雨区。

三、观测方法的补充及预审着眼点

我国酸雨观测工作起步较晚,观测经验缺乏,预审办法几乎为空白。在近几年酸雨观测的实践表明采取以下措施能有效提高观测结果的准确性:①配标液前应将所用二次蒸馏水加热排出Co2后,放凉使用。②配标液后,应将量瓶用蒸馏水冲洗数次,否则残留标液(尤其是碱性标液)不仅会和瓶口毛玻璃发生反应,也会对下次配置造成影响。③测量前应检查电源电压是否合乎要求,若电压超限,数据将失真。④降水较多时,可在仪器标定后用雨水冲洗几次电极,重新取雨水测量会更准确。⑤测量雨样后应将电极用蒸馏水冲洗,并用滤纸擦干,以免雨水中杂质积存在电极上。预审时应在复读后及时分析记录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应从操作方法及仪器性能等方面查找原因。根据周围污染源分布及降水期间的风向进行分析。若风向来自污染密集区,此时K值会较大。湿度不太大时,能见度与空气中的tSp含量呈相反关系,降水时tSp溶入雨水中,会对降水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所以降水前及降水期间的能见度也能反映出降水污染物的状况。在分析酸雨记录时,亦应对能见度加以考虑。结合大的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如在春季大范围沙尘暴引起的泥雨,降水K值较大,pH也较大,均属正常。根据是否是初次降水进行分析,如长期无降水后的初次降水,K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量降水,应考虑降水期间的蒸发以及空气中可溶性气体的溶入,对降水污染物浓度的改变。对pH的大小进行分析时,应分清污染物的种类。如工业废气造成的降水污染pH之较小,浮尘等造成的降水污染pH较大。

四、我国酸雨成因的研究及存在的不足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降水观测和实验分析,现已确认,大气中的So2和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据美国观测的酸雨成份主要是:硫酸(H2So4)占60%、硝酸(Hno3)占32%、盐酸(HCL)占6%、其余的是碳酸(H2Co3)和少量的有机物。大气中的So2和no2的来源除自然原因(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地震等)外,主要就是人为原因。目前人类活动导致区域降水酸化有下面几种:第一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排放出的烟中含有大量的So2和no2分子,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中的酸性成分(So2+H2oH2So4或no2+H2oHno3);第二是金属冶炼时逸出大量的SoX气体,气体进入雨水中形成酸性物质(H2So4);第三是化工生产,特别是H2So4和Hno3生产时工业尾气中含有SoX和noX气体;第四是汽车排放的尾气含有noX成份;第五是土壤中的某些有机体(化肥等)释放分解产生的no2等。

由于酸雨是一种以气象状况形式出现的环境污染,针对酸雨成因的研究就必须结合各地的气候、地理、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再加上酸雨的成因和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国总体的工业布局以及各区域内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特征等因素也需要加以分析和研究,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分析研究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五、我国酸雨危害的研究和存在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研究酸雨对树木的影响,并认识到酸雨已威胁了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9]。降水在pH4.5以下的林区,树木叶子普遍受害,树高降低、林业产量下降,林木生长过早衰退[10~11]。酸雨的长期影响会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影响枯枝落叶的分解。当酸雨量大于土壤缓冲能力时,土壤就会酸化。另一方面,酸雨中的氢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进行交换,反应后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导致交换下来的盐基离子淋失,同时氢离子也促进了活性铝的溶出[12~15]。在酸沉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我国学者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最多[16]。酸雨和So2对蔬菜生长的产量的影响较大,其复合污染使西红柿、胡萝卜和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复合作用明显高于单一因素的作用,但其交互作用并不明显[17]。目前通过野外开顶式熏气装置对水稻、小麦等9种农作物进行模拟酸雨与So2的单独处理和复合处理,建立了酸雨pH值和So2浓度对农作物产量的单一影响和复合影响模型,推算出苏、浙等7省(市)农作物受酸沉降危害的减产量,利用市场价值法估算并分析了酸沉降造成7省(市)农业经济损失,更加直接地为正确评价酸沉降对农业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18]。通过大田栽培喷淋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油菜生长中后期不同pH值模拟酸雨对土壤酸化、植株生长、花果繁育及与产量品质形成有关的生理指标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酸雨明显抑制了油菜地上部分生长;株高、叶面积、单叶面鲜重随酸雨酸度增加而下降;叶片表面灼伤并出现褐斑;叶绿素减少,光合速率降低;花受害百分率高达68.22%,花序顶端萎缩花瓣皱折,有效角果数减少,落花落果增加。酸雨胁迫下,油菜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增高,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出现明显波动,对产量品质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从以上的内容不难看出,酸沉降的确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对其危害的结果也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但现在的学者大多关注于酸沉降对各地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7],环保部门也仅通过研究酸沉降临界负荷来确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对策。加上其他的生态问题如水体的富营养化等,得到了社会更多的关注,所以造成我国对受到酸沉降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研究的投入不够。而且,同水体富营养化一样,这些大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研究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需要国家集中一定的人才和资金,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全局出发来研究酸沉降[8]。

六、我国酸雨污染的现状和酸雨的防治措施及其存在的不足

我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是世界第3大酸雨区,为控制酸雨发展,应将其防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能源结构,治理工业排放,研发治理技术和设备,加强环境管理。我国目前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200万吨,酸雨污染已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一个环境问题。目前我国长江以南的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已经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区已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如贵州是酸雨污染的重灾区,全区1/3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省城贵阳出现酸雨的频率几乎为100%。其他主要大城市的酸雨频率也在90%以上。降水的pH约为3,有时甚至约为2。这简直下的不是雨,而是稀硫酸了。

酸雨的防治从预防来说必先治根,主要从消除污染和削减污染源着手,减少So2、no2和Co2的排放量,目前国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从目前生产生活主要使用的燃料和肥料着手,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多采用低硫煤、天然气,或是利用原煤脱硫技术,除去燃煤中大约40%~60%的无机硫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并且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减少土壤氨肥等肥料的施用量;二是不断开发和寻找无污染干净的替代能源并且大力加以推广和使用,如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温泉等)、核能以及用乙醇部分代替汽油等。三是从污染治理的方面着手,加大对So2、no2等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和监控技术的研究,严格控制企业So2、n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在各行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并通过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管控和引导。尽可能使大气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达到消解酸雨的目的。以上这些方面采取的措施对控制我国各地酸雨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针对酸雨自身的防控和预警体系还存在不足,国家环保局1995年开始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划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简称“两控区”),1997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两控区”的划分,但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布局的变化,对于如何调整、具体这个目标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同时制定更合理的酸雨控制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要加大酸雨污染信息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例如我国尚未实行酸雨的日报和预报信息,极大的削弱了公民的环境知情权,此外如何将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与酸沉降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基于GiS的酸化模型,规划酸沉降临界负荷,从而建立起一套酸雨的监测预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七、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建立起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酸雨控制对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酸雨研究任重而道远。但是,对于酸雨的控制我们是有信心的,我国政府已经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大气污染控制等多部法规。加上国家对酸雨控制和防治技术的不断投入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国的酸雨问题必将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D.宾克利.酸性沉降与森林土壤-美国东南部的沉降环境及研究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瑞典农业部环境委员会.环境酸化的现状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3]刘嘉麒.降水背景值与酸雨定义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6,12(5):5-9.

[4]李文华,杨修.环境与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80-83.

[5]陈静.大气酸沉降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壤学进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20(1):79-85.

[6]潘根兴.西德对土壤酸化问题的研究进展[J].壤学进展,1991,13(3):32-36.

[7]王代长,蒋新,卞永荣.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酸度和K+淋失规律的影响[m].环境科学,2003,24(2):30-34.

[8]樊后保.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1):88-92.

[9]杨金宽,姬南柱.酸雨地区马尾松害虫发生量的初步调查[J].生态学杂志,1998,7(2):54-55.

[10]冯宗伟.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西南地区酸雨研究[m].北京:中共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1]吴刚,章景阳,王星.酸沉降对重庆南岸马尾松针叶林年生物生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损失的估算[J].环境科学学报,1994,14(4):460-465.

[12]岑慧贤,王树功,仇荣亮,马灵芳.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模拟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溶释放影响-环境污染与防治,2001.

[13]朱立军,李景阳.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004-61.133.8.10.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7

摘要:本文以安远县地质灾害为例,归纳总结出诱发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降雨、人为工程活动等因素,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思路。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滑坡;崩塌;泥石流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每年达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即势在必行,又任巨步艰。因此,摸清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安远县地质灾害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供广大读者参考。1概况安远县地处南岭山脉的北东翼与武夷山脉西麓交接地带,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岩土体类型有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岩类、一般碎屑岩类、红色碎屑岩类和松散岩类六大类;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其中滑坡点171个,崩塌点111个,泥石流点8个。2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安远县境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地质环境背景因素(即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气候因素(受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的影响)以及人为工程经济活动(如公路建设,矿山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2.1滑坡(崩塌)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影响滑坡(含崩塌,下同)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以及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⑴地形地貌因素已发生的滑坡,主要分布在丘陵区,次为中低山区;岗地和山间河谷平原区相对较少(见表1),这显然与坡高、坡度有关。斜坡高差越大,则滑坡的位能就愈大,而坡度的大小则决定了滑坡的下滑力大小。表1

自然坡高、坡度与滑坡(崩塌)相关性统计表斜坡的形态也是影响滑坡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凸形坡较易发生滑坡,凹形和平直坡次之,阶状斜坡不易发生滑坡,见表2,这是由于凸形斜坡的坡度较陡,斜坡迎空面较大,接受降雨补给面积大,而凹形和平直坡的斜坡汇水面积也大,也有利于地表水的汇流入渗,但斜坡坡度较缓,故斜坡相对较稳定。阶状斜坡则是由于分级降低了滑坡的位能,故斜坡相对较稳定。表2

坡形与滑坡(崩塌)相关性统计表此外,斜坡的结构也可影响滑坡的发育形成,对于沿层面发生的岩质滑坡,顺向坡最易发生,斜向坡次之,逆向坡一般不发生。⑵岩土体类型因素岩土体的结构、物理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水理性质是影响滑坡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岩土体类型,滑坡形成、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安远县滑坡主要发生于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分布区,其次发育于红层碎屑岩和一般碎屑岩类分布区。⑶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岩层被切割破坏致使岩石破碎,力学性质差,风化程度加剧,增大岩层的风化厚度;二是沿构造线两侧岩层倾角变陡,构造节理裂隙发育,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位于龙布镇金沙村塘背滑坡,该滑坡位于一走向38°,倾角30°的压扭性断裂上盘,点处岩性为白垩系砂岩,岩层倾向240°,倾角45°,岩层中发育一组倾向75°,倾角32°的剪切裂隙。于1986年5月发生规模为7840立方米的滑坡,毁坏民房36间。该滑坡的滑动面即为剪切裂隙面。⑷降雨因素大气降雨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①降雨渗入岩土体后,使岩土体含水,增大了斜坡上岩土体的重力,从而增大了岩土体的下滑力,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②降雨入渗岩土体后,致使岩土体浸水后软化,改变了岩土体的力学性状,即内摩擦角、内聚力减小,从而大大降低了岩土的抗剪强度和抗滑能力;③降雨入渗岩土体后,导致表部覆盖的松散土层与基岩含水量的不同,表部松散土层饱水而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地下水迳流动水压(即浮托力),从而减小了它们之间的粘着力。⑸人为工程活动因素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外因。安远县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主要为人工切坡,具体表现在水利设施建设中引水渠道开挖、切坡建房、傍山公路的切坡修建。人工切坡人为改变了斜坡岩土体稳定的自然坡角,使得斜坡岩土体前缘临空,降低了斜坡岩土体的支撑力,导致斜坡上松散土体顺坡向产生滑移。人工切坡的坡度、坡高是影响斜坡稳定的重要参数。2.2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⑴地形地貌安远县的8个泥石流点,从区域地貌看,均处于丘陵地形区,这些泥石流点的形成区斜坡陡峻,斜坡坡度为26°~46°,沟谷呈树枝状发育,沟床纵坡坡度为15°~20°,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山地,汇水面积0.2~1.1平方公里,有利于泥石流物质的汇集和运移,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泥石流迳流区沟谷多呈缓“U”字形,主沟较平直,坡度为12~15度的,这些均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运移通道。泥石流堆积区的山口均为扇形谷地,谷地纵坡坡度小于3度,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堆积地。⑵岩土体类型此8个泥石流均位于稀土矿开采区,地层岩性为燕山期的花岗岩和震旦~寒武系的混合花岗岩,岩石风化破碎,强风化层厚达16米,结构呈稍密状。稀土矿点周围斜坡上的弃土和废矿碴,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大量固体物质。⑶降雨降雨影响泥石流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对泥石流物质的汇集和运移,因此,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直接外因条件。⑷人为工程活动前以论述,泥石流均发育于稀土矿开采区,稀土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和废矿碴任意堆放于采矿点周围的山坡坡麓或沟谷中,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这些弃土和废矿碴在强降雨诱发下顺坡沿沟迳流而产生泥石流。3结论及建议从以上分析来看,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地质环境背景因素、气候因素以及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其中又以降雨和人为工程经济活动为主。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当:①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人们对自然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增强人民对自然地质灾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人为工程经济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②加强对农、林、牧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改良,从水土保持入手,加强林果业生产的合理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参考文献:[1]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5.江西省安远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报告(R).[2]殷和平.2002.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浅析.西部探矿工程.总第75期2002年第2期.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8

什么是酸雨呢,酸雨是指引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认为大气降水与二氧化碳气体平衡时的酸度pH5.6为降水天然酸度,并将其作为判断是否酸化的标准,当降水的pH低于5.6时,降水即称为酸雨。我国目前酸雨污染面积占国土面积30%左右,并在一些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仅川、黔、两广四省区的农业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亿元;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导致,其中,工业化发展大量燃烧煤炭,及汽车尾气排放等等都是产生酸雨的物质,目前,全球有三大块酸雨区:西欧,北美和东南亚。我国长江以南也存在连片的在酸雨区域内,这些酸雨的重灾区也都是现代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自然界本来没有酸雨,是人类自己制造自然灾害之一。

酸雨的危害

首先酸雨对植物的影响显而易见。因为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植物难以生长。其次酸雨伤害植物的新生芽叶,因为春天,大多数植物刚刚发芽,而这些嫩叶往往经受不住酸雨中的二氧化硫的冲洗,容易发生病虫害或干枯而死亡,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据调查,重庆市南山上的马尾松死亡率高达60%。

其次,酸雨对人类本身健康的危害尤为突出。据美国政府1980年的推算,占全国死亡总数的2%。即相当于全美国有51000人死于大气污染。据我国一项15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重庆市中心肺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国几个特大城市之首,这其中,尤以老人和小孩受害最大。原因之一是重庆是酸雨密集区。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危害,然而通常情况下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一是经皮肤沉积而吸收,对人体造成伤害;二是经呼吸道吸入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此外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三是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溶滤出一些金属,其中至少有铅、汞、铝三种,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可怕的潜在危害。

还有,酸雨对人类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的四川重庆市早被中外专家列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早在1993年,重庆市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这里的酸雨频率已高达80%,全年酸雨的pH值平均为4.38,最低值为2.8。在酸雨的危害下,整个城市建筑灰暗脏旧,汽车公共设施锈迹斑斑,土壤酸化、农作物质产、病虫害加剧,树木成片死亡。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重庆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亿元。在国外,酸雨同样成为人类的“无形杀手”。据1984年美国政府在一份名为《酸雨与大气污染的转移》报告中指出,在调查的17059个湖泊中有9423个受到影响,2993个受到严重危害。此外,在187877公里的河流中,有78488公里已面临危机,39501公里显著受害。可见酸雨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漫步在绵绵细雨之中,实在是一件很浪漫的事,然而,这雨已不是当年润物无声的细雨,一时的浪漫很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大家要更正一下淋下小雨没关系的错误想法,据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对2006年湖北省酸雨情况的统计分析,当降水量为10mm以下的小雨时,强、弱酸雨出现频率较高,中雨和大雨时酸雨出现频率依次降低,此外,秋冬两季的强酸雨出项频率较春夏要高,在这正值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建议爱美的女士不要贪图一时的浪漫而使秀发受到不必要的损伤。酸雨也会引起皮肤红肿过敏及起皱爆裂,研究表明人体不断老化,其实就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而酸雨含强氧化剂,会加速皮肤老化。对于一些体质弱的人来说,特别要提防酸雾,因为它可以吸入体内,对呼吸道黏膜会造成损害,引起呼吸道疾病。淋雨后最好尽快洗澡,并涂上保湿乳液,以免肌肤受损。

如何控制酸雨

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但享福过头,自然反过来惩罚人类。酸雨之害这么严重,那我们应该如何才能控制酸雨呢?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拖是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量。向已经酸化的土壤和水体中施加石灰。我们在大气污染控制和酸雨防治方面可以参考的以下措施:

1、

推广应用先进实的脱硫技术和清洁燃料。

2、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治理工业化起点低,生产规模小的新老工企业的污染,实现废气、废尘回收。

3、

调整能源结构,增大一次能源中水电、核电及太阳能比例,发展城市煤气,天燃气和石油液化气。

4、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9

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X51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酸雨是目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酸雨逐年加重,已经成为继欧洲、北美洲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区,唐山虽然不是酸雨污染区,但作为一个资源开发型城市,能源消耗巨大,加上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量逐年增加,预防酸雨不容忽视。本文简要介绍了唐山市的酸雨污染状况,并根据唐山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2.酸雨的形成: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云雨,则酸性物质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干性沉降,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时复合成酸。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由于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它们的酸性要比酸雨强得多。

3.酸雨的危害:

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至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流失出来,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此外,酸雨服饰城市基础设施,加快老化成度,减少其使用寿命,可能对人身和财产造成损失。

3.唐山酸雨的现状及特征

3.1酸雨污染的现状

本文以降雨pH值

表12013年唐山市区两个监测点降水情况如下表:

时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降水次数02222675310131

样品数04444121410620262

酸性样品数00000655400020

pH最小值5.40

pH小于5.6次数1次

pH最小值8.79

3.2酸雨的成分及酸雨污染类型分析

唐山市降水中各主要化学成分及年平均值列于表2。由表2可知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最大,这与能源结构有关系,唐山市能源以燃煤为主,且大多数是高硫高灰份煤(含硫量平均为4.o%)[2],大量燃煤产生的So2排入大气,是产生酸雨的因素之一。降雨中阴离子So42-占优势,其次是no3-,说明氮氧化物对酸雨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锅炉燃烧不充分和汽车尾气产生的氮氧化物也不能忽视。

表22013年降水中化学离子分析统计单位:mg/L

年份na+K+mg2+Ca2+nH4+F-Cl-So42-no3-

20132.131.171.419.002.610.515.0624.911.9

4.污染防治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唐山的酸雨不是很严重,但是也要加以小心,及早控制,因为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3-6]所以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1)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改善能源结构,加强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加快适合国情的脱硫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

(2)大力开发、使用清洁燃料。唐山拥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应加强天然气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及乡镇街道居民生活气化率;大力提倡使用电能。对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餐饮等第三产业,应逐步禁止原煤散烧,提高燃料的气化率,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电替代。

(3)提高脱硫效率,减少含硫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火电厂So2排放,So2排放源应尽可能安装在线式连续监测计量装置,实时监控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转情况,保障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控制锅炉So2排放,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重污染的燃煤锅炉。控制工业炉窑的So2排放,分期分批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工业炉窑,积极发展低能耗、轻污染或无污染的炉窑,以实行清洁生产为主要的控制措施,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加强硫的回收,并使之资源化。

(4)制定地方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不达标的汽车要淘汰,购买高排量汽车交排污费,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提倡绿色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交通。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酸沉降综合影响观测研究项目手

册【K】.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酸雨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1989.

[3]王焕校.污染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冯砚青.中国酸雨状况和自然成因综述及防治对策探究【J】.云

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1):25-28.

[5]郝志明,马广大.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t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人工降雨的物质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解决措施

0引言

我国硕大的领土,不论是南北方,都有一定雨季时节,在进入雨季后,雨水多,气温高,对施工建设造成很多不便,对建筑工程质量会造成一定影响,雨季施工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也不是十分精准,雨季的降雨量大,可能雨势迅猛集中,可能会带来一些地质灾害。为了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一些建筑工程不可避免的要在雨季进行施工。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工程特点进行技术的应用,发挥出施工技术的最大程度的优点,提升雨季施工的效率,保证工程的质量。采用安全的技术措施,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危险情况,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减少雨季对工程建设施工的不良影响。

1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特点

由于气象部门所受到气象技术水平的限制,有部分气象部分不能够及时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例如暴雨、台风等这样比较恶劣的天气骤然出现,会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极大的不方便。雨季时,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时必须要全面的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降雨时会对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冲刷、浸泡等,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突发性的破坏。要及时、迅速的进行防护,以免出现工程安全、质量问题及产生工程损失。雨季对室外施工有很大的影响,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雨季施工的各项安排工作,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高效的进行。

2雨季施工遵守的原则

当我们在进行雨季施工的时候,要先安排进行建筑基础、建筑结构的施工。小雨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停工,大雨的时候要转到室内施工。应可能按照先室外再室内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建筑企业安排工程进度的时候尽量缩减雨季时候的室外及工作面的施工时间,从而有效的增加整个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在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雨季施工特点。不适合降雨季节进行的工程要安排在降雨季节之前或者之后进行;不能避免的,一定要适度的增加物力、财力、人力的投入,缩短降雨季节的施工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3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3.1土方和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措施

降水量比较大时会对基础、土方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施工过程中需要做一些相关必要的、全面的防护措施,否则会降低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水平,严重的话会产生建筑物安全问题。因此,在降雨量比较大的时候施工一定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开挖基坑或者管沟时,要保证边坡的稳定。必要时,要架设支撑或者减小边坡坡度。施工时,要注意边坡、支撑的质量检查。在工程进度允许的情况下,要将该分项作业安排在雨季之后。降雨量大的季节要尽可能的不进行室外施工,如必须的话,要尽可能的分片、分段的施工,基坑开挖达到要求。在协调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要安排专人领导相关人员立马进行混凝土垫层浇筑作业。开挖基坑时,要设置排水沟、集水井,避免雨水的浸泡,安排专人进行排水作业。如果开挖软土地基,日降雨量过大时,要停止进行土方作业。

3.2混凝土工程的技术措施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之前,施工人员必须查看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没有降雨时,才可以安排、组织作业人员在混凝土模板上粉刷隔离层,避免出现隔离层被冲刷掉的现象,降雨量太大的时候也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而且已经浇筑好的必须依照相关施工要求进行混凝土停浇缝的设置,用塑料布把浇筑好的地方覆盖起来。要避开雨天进行混凝土浇筑,而且要测定好粗细骨料的含水量,配置混凝土时根据测定好的数值调整加水量。要夯实回填到模板下方的泥土,土层的上方要设置垫板,降雨过后要查看土层是否下沉。

3.3砌体工程的技术措施

砌体材料及砂浆等粘合剂的含水量会对砌体结构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降雨季节要确保其稳定性。砌体工程施工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工程中用到的砖块要堆放集中,而且砖上不需要再浇水;进行砌墙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干湿情况搭配使用湿砖、干砖,湿度超标的时候,晾晒之后再用;降雨太大时,要通知相关部门不能再进行砌筑作业;砌筑作业时要内外墙同时砌筑,丁字墙、转角处的施工要连贯;稳定性不好的砖柱要进行临时支撑;大风或者强台风时要加载临时支撑,保证墙体不歪斜、倒塌。

3.4吊装工程的技术措施

进行吊装施工作业的时候,构件堆放地一定要足够的坚实、平整。而且要做好附近的排水工作,以免构件被水浸泡,使用塔式起重机的路基要比地面高出约15m,下雨天气不适宜进行吊装作业,雨水打湿吊车绳索或者构件后,两者间的摩擦系数下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加大两者间的摩擦力,暂停施工时塔吊的吊钩要靠拢塔身,不能在吊钩上挂东西,以免因大风造成塔吊摇晃,导致塔吊倾斜、倒塌,要做好整个吊装工作作业的安全工作。

3.5脚手架装拆的技术措施

施工人员需要在脚手架上进行高空作业,雨季进行作业时,要保证脚手架基础土层的强度,混凝土基础的厚度≥100mm;脚手架要和建筑物间有连接件,而且要定期检查,增加抗倾覆能力、稳定性;脚手架上的人员走道要做好防跌落、防滑措施;下雨时最好不好在脚手架上施工,如果必须施工,要控制好脚手架的构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要好电缆的绝缘隔离措施,避免人员触电。

3.6屋面工程的技术措施

在降雨季节到来之前,必须做好屋面的防水工作,依照图纸设计的相关要求做好落水管的设置工作。油毡屋面的施工要在晴天的时候进行,因保温材料、油毡等材料不能受到雨淋。雨季时,屋面施工最好用“湿铺法”进行作业。潮湿的屋面基层上先铺上卷材,水泥砂浆初凝后再刷两道冷底子油,要确保基层不渗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雨季对于我们施工企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在雨季进行工程施工建设更是一个困难时期,此时施工企业必须确保建设工程雨季施工技术的实施到位,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运用雨季施工技术在有效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避免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雨季建筑施工技术为雨季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施工方案、节约了企业成本、维护了企业信誉、促进了企业发展,更好的促进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