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具体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7:09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把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作为资源节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有效节约粮食,抑制不合理需求。从减少和杜绝粮食损失浪费入手,从公务活动、机关和学校做起,动员全社会力量,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粮食生产和养殖业节约。重点抓好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畜禽饲养等环节的节约。大力推广种子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加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力度,推广适时机械收获等先进实用技术,减少生产损失。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积极开发利用秸秆等非粮食物资源。改进畜禽饲养方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饲料转化率。

(二)认真做好粮食储存和保管工作。加强储粮基础设施建

设和维修改造,配备科学储粮设备,改善储粮条件,减少损失

浪费,提高粮食储存质量。加快成品粮储存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通过推广机械通风、科学保水、低剂量低氧低温和绿色储存等先进储粮技术,减缓粮食品质下降速度,避免库存粮食发生霉变。进一步提升全州粮食仓储管理能力,加强和改进储备粮管理,走“绿色储粮”、“生态储粮”之路,执行好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和定期轮换制度,减少粮食入库、出库、倒库、清库等环节的遗洒损失,避免抛、漏、撒现象发生和质量劣变,加强科学储粮技术与管理手段有机结合,提升储备粮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实施项目,积极向农户普及科学储粮知识,对农户进行科学储粮技术指导,提高农户防治病虫鼠害技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装具、新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降低储粮损耗。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逐步提升我州节粮用粮的整体水平。

(三)努力提高粮食加工和转化利用。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对粮食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最大程度利用好粮食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原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培养和扶持上规模、有带动能力的粮油加工企业。面粉加工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禁止滥用添加剂,保证人民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积极做好粮食运输节约。加快推进粮食储运“四散化”(散装、散运、散卸、散储)进程,加强散粮运输中转、接收、发放设施、检验检测及粮食信息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与全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相连接,高效、顺畅的跨地区粮食物流通道,减少运输环节,缩短运输周期,提高粮食运输效率,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失浪费。

(五)大力推进餐饮业节约。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文明消费。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尝试为顾客提供营养配餐服务。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和餐饮业连锁经营。加强餐饮业信息化建没,减少粮食和食品采购、储运、加工环节的浪费。加强餐厨垃圾管理,积极推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六)切实抓好食堂节约。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强化经济核算和成本控制,积极推广餐饮服务外包,加强粮食、副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购、储存及加工管理,防止腐烂变质。要根据卫生可口、营养健康、经济适量的原则烹饪制作食品,改进供餐、用餐方式,方便用餐人员适量选取,对于剩余食品要进行回收处理。要加强就餐管理,在餐厅摆放提示牌或张贴宣传画,提醒用餐人员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同时在餐厅安排监督人员,对造成浪费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

(七)行政机关带头节约粮食。各级行政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做好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要把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机关

的重要内容,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和会议用餐,公务接待一般不安排宴请,尽量在机关食堂或定点饭店按规定标准安排就餐,尽量减少陪餐人数,提倡自助餐,一律不准超标准安排用餐,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要加强会议用餐管理,努力压减会议,控制与会人数,提倡开短会,尽量不安排会议用餐。制定和完善公务接待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定点用餐制度,提倡采取自助餐形式。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组织领导,州政府决定成立州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发改委,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负责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协调领导工作,指导各地区、各单位抓好粮食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以及公务接待活动、行政机关、学校等领域的节约粮食工作。

办公室具体负责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粮食储存加工的节约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抓好分工负责范围内的工作。州农牧、经贸、交通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的节约工作。州政府办公室、财政和教育部门要抓好行政机关、学校等领域的节约工作。州质监、科技、卫生、旅游、工会、共团、妇联、科协等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自的特点,积极做好节约粮食工作。各县也要成立相应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节粮措施落到实处。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2

关键词:节水增粮行动;增产潜力;农业;水利建设

2011年是历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通过分析后发现,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水利灌溉是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为了实现粮食稳产或者增产,就需要严格按照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深入落实当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倡导节水灌溉,落实节水增粮行动,从而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样才能够提高粮食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及人们的切身利益。

一、节水增粮行动的概述

节水增粮行动是为了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保证水资源安全的一项行动,通过该项行动的正确落实与实施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了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对粮食作物的产量引起的高度重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从而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的稳产。但是由于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这对粮食作物的稳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一些干旱地区,这一影响更为严重。由此看来,为了提高粮食作物的稳产与增长,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水的问题。当前,国家根据这一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一措施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很多地区在进行农田灌溉的过程中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而有些地区则长期处于水资源短缺现状当中,这也就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目前,为了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节约水资源,我国提出了各种节水技术与节水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作物的稳产与增产,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节水灌溉措施的有效实施,给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节水增粮行动实施的具体措施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保证农作物的生产有利于解决国民最基本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水资源是农作物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我国水资源极度短缺,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节水灌溉的措施对农田进行灌溉,从而保证粮食的稳产与增产。根据总结,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1、统一国民的思想观念

节水增粮行动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系统工作,由于该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因此我们必须要统一国民思想,将节水增粮行动当做一项重要工作项目来实施,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落实该项工作,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2、结合实际编制合理的实施方案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应该联合起来,通过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其建设目标机方式,了解其投资的标准等。中央按照“节水增粮行动”总体目标和总体任务组织专家对省里的实施方案进行技术审查,提出指导意见。地方要按照中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精心选择项目区,将任务目标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优先选择基础条件好,准备工作充分,地方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管理水平好的地方作为项目区。在项目选择和资金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做到项目区集中连片,整乡整县推进,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形成规模效益。同时,要做好“节水增粮行动”与有关支农资金项目的衔接工作,合理布局各部门之间的项目区,尽可能做到集中连片建设,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益。

3、统筹整合资金,确保“节水增粮行动”投入足额落实到位。“节水增粮行动”能不能完成建设目标,关键在投入。中央按照“适当调整存量资金,主要依靠增量投入”的原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四省区也要切实承担地方的投入责任,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和土地出让收益增加投入,依靠各级财政和农民群众等多方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建成精品工程。中央要建立投入挂钩机制,依据各地投入落实情况进行奖罚。“节水增粮行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农资金整合的平台,要依托这个平台,把各个项目的资金整合起来共同干这件事,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划设计,集中安排资金,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

4、建设管护并重,确保“节水增粮行动”效益长期发挥。要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落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和监督人员,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节水增粮行动”按期高质量完成。要加强工程运行管理,节水灌溉搞了多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因为运行管护不到位导致工程不能长期发挥效益。从“节水增粮行动”一开始就要吸取这些教训,及早建立健全工程运行管护机制,落实好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作用,加强服务和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和群众长期受益。

5、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节水增粮行动”透明高效廉洁。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中央非常关心,社会十分关注,一定要把它做成精品工程,更要作成廉正工程。在设备采购、招投标等环节上,要公开透明、遵纪守法。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要实行“飞行检查”制度,随机组织抽检。要发挥财政部驻四省区专员办和审计部门的力量,开展专项检查和审计。要建立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监督。要加强绩效考评,严格奖惩通报制度。

三、结束语

节水增粮行动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项目,通过对农田采取节水灌溉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满足人均用水,还可以保证粮食作物的稳产与增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3

专家开出的药方也许有效,但还有一个药方,是与第二项措施“增产粮食”相对应的,即节流。任何管理,离开了开源和节流这两条腿,都会成效不大,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也是如此。

不过,今天谈的节约粮食有了新的意义,例如,节粮就是节约耕地。

生产粮食必须依赖土地,因此,土地从古至今都是与粮食密切相关的资源。按中国的13亿多人口,每人年均需要粮食300多公斤,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大约是每年5亿吨。而2007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刚好为6亿吨(2006年为4.9亿吨)。也就是说,18.27亿亩耕地产出的粮食,刚刚能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

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人口可能增加到近14亿人。要保障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18亿亩耕地是底线,绝对不能突破。目前中国其实是依靠提高粮食单产量,用占世界lo%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了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保证18亿亩耕地这个底线。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节约粮食,可能就会节约更多的耕地。而节约耕地也可以引进新的“虚拟土”战略,这是2004年由湖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罗礼贞等人提出的。“虚拟土”不是真实的土地,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粮食产品中的看不见的土地。例如,每生产一吨稻米就需要两亩土地,当然,如果产量低的地区,生产一吨稻米就需要3亩土地。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4

关键词:河南省粮食物流问题策略

实施粮食物流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粮食物流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工作。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不但能够促进粮食系统部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应该大力促进现代粮食物流的健康持续发展。

河南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在我国粮食产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了能够满足自省的需求,还要向外省运输粮食,因此,河南省粮食物流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河南省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河南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但是必须认识到仍然存在着粮食物流问题,因此需要找到相应措施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粮食物流的发展。

1粮食物流的内涵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布局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包含了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

2河南省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

2.1总产量

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2013年河南秋粮总产量为2478.5万吨,比上年增加26万吨,增产幅度为1.1%。加上夏粮实际产量,河南今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713.7万吨,比上年增加75万吨,增产1.3%,实现10年连续增产,连续3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500万吨,不仅解决了河南近1亿人口的粮食消费和大部分畜牧业生产用粮以及食品工业用粮,而且,每年还向省外输送的粮食或食品大约1500万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输出大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2粮食流通量与流向

截至2010年底,全省粮食流通量大约为2700万吨,其中省内流通量2000万吨,跨省流通量约在120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量的8.6%。主要流向的省份和城市为:广东、福建、上海、北京、天津、四川、广西、云南等。

2.3粮食物流基础设施

截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系统具有各种粮食仓库2748个,占地面积6333万平方米,有效仓库容量3619万吨。按仓库容量划分,有34个超过10万吨的仓库,96个5-10万吨的仓库,156个2.5-5万吨的仓库,其余为2.5万吨以下。按专用设施划分,其中有铁路专用线的粮库62个,专用线总长度1000300米,有效长度51880米。

2.4粮食运输方式

河南省内主要是散装汽车运输,跨省运输方式主要是包粮铁路运输,内河运输为辅。

3河南省粮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现阶段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偏低,粮食物流成本占总流通成本的比重偏高,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河南省粮食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粮食流通运输方式落后

目前河南省粮食物流很大程度上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运输手段,如用容量小、消耗大的敞篷卡车进行包粮运输,而现代化的集装箱和散粮运输发展比较缓慢。在收购环节基本采用麻袋或编织袋进行包装,在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到转运环节又要再次包装。整个流通环节重复一拆一包,粮食损耗大、容易混合杂质,导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下。

3.2粮食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河南省粮食物流企业的大多数仓储设施不能满足散粮装卸的需要,适用于散粮装卸的立筒仓,浅圆仓比较少,大部分平房仓没有专用的散粮出仓机,无法满足装卸散粮的需要。同时,只有少数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拥有散粮汽车,只为搬运生产所需原料,其他企业和地方粮库几乎没有散粮汽车;并且河南省的散粮火车运输、内河运输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火车和汽车的散粮装卸设备几乎没有应用。

3.3粮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行业服务能力较低

河南省的粮食流通企业除了几家大型企业之外,大多数县市的粮食流通企业比较零散,规模仍然偏小、设施也比较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经营行为有待规范,市场竞争力弱,不能满足当地粮食物流的需要;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有待加强;粮食物流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利用效率低,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之间处于分裂状态,衔接和协调性差。

3.4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粮食物流流通的过程中,由于流通环节多、受地域影响大,所以对信息的要求比较高。发达国家的粮食物流企业已经将电子商务应用在粮食物流中,而河南省的粮食物流信息化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权威的粮食市场信息系统,粮油市场监测网络不健全,负责监控信息采集人员还不充足,监测和管理系统建设落后。在瞬间万变的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已经到了公益性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刻。

3.5粮食物流市场环境不够理想

首先,政府的监管薄弱。河南省缺乏专门的粮食管理的法律法规,政府对市场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支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其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河南省大多数粮食物流企业规模小,不仅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为了拉到货源与其他企业恶性竞争。

4发展河南省粮食物流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大力推广散装,散卸,散运和散储的“四散化”运输方式。应当建造和改造散粮中转仓;根据各地粮库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散粮接卸设施,大型企业可以增加大型收发设备,而小型企业完善基本粮食运输设备即可。据估计,目前接卸粮食的成本是80元每吨,如果实施“四散化”,将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而且“四散化”能够扩大物流中心的辐射半径,提高粮食流通的数量和速度,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加快粮食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对粮食物流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和行业应抓紧建立粮食物流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为粮食企业提供“产、储、销、运”的市场信息服务,解决目前粮食跨区流通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引导粮食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网络交易,使粮食实现无物化流动,从而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效率。

4.3完善粮食物流市场环境

各级政府应该对粮食物流重点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各种社会资本对粮食物流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和融资,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相关政府执法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形成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整合现有资源,综合考虑各企业对公共物流设施的需求,促进仓储设施、运输服务市场化,实现资源共享,消除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

参考文献:

[1]张月华.河南现代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1.23(3):33.

[2]王楠.河南省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工业大学,2012.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5

考试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要求指出对策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

2014年国家申论试题第三题的第2题:

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的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中长期内满足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满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根据某市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在内容上、表达上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1、明确指出存在哪些问题;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可见,该题要求对存在问题的四点对策,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参考答案”如下:

第一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认为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就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把“农业投资”当作解决粮食问题的唯一措施,并且“投资”的含义不明确;“保证出口”的提法与中央不一致。

应修改为:建议采用提高农民种田补贴、调控农业物资的价格、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等综合手段,保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有限的粮食,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应该为:建议国际组织协调将粮食加工成生物燃料的国家与严重缺粮的国家的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互补与合作。

第三点对策存在的问题:只谈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涉及节约粮食的具体措施。

应该为: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宣传和推广节约粮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点对策存在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国际组织没有能力和权力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没有能力向受都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因为实施对策的只能组织机构不正确。此外,发展中国家不应把解决粮食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身上,而应依靠自身的力量。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6

一、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特点

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着重强调生产上合理布局;二是在合理布局基础上要求科学地规划地制定粮食流向;三是粮食物流的运作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四是加工增值是粮食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具有专业性较强的从业人员。

(二)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

1.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优势。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物流工作的发展,在组织粮食物流上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开放的粮食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粮食物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控因素变得更加复杂,科学组织粮食物流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粮食物流管理的困难越来越大,但政府部门和粮食企业对其的重视并未改变,仍进一步探索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如何推进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主要表现在:国家大力扶植的粮食品种,有专门的保护价收费;加快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保证优质粮食的生产;加大新建粮仓投资力度并配备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在改造粮仓的同时,更好的粮食物流信息的一体化,提高了物流效率;重组粮食资源结构,为资源能发挥最大效率而摒弃落后的生产力;在粮食深加工得以推广的基础上,加大对农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增值粮食加工上也合理利用的资源。

2.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劣势。我国在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粮食物流已经成为了一个垄断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弊端在之前比较注重粮食供应和存储安全的短缺经济时期体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粮食经营不断的放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及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这个垄断的粮食物流格局所产生的弊端暴露无遗,这严重制约了现代粮食物流的科学运作和发展。表现在:作为发展中国家认识上的局限性是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技术得不到突破;粮食物流硬件设施的落后;关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力度不明显;最重要一点是人才的匮乏。

二、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体制上的问题

1.无明确的发展规划。国家和各级粮食部门应着力制定出一套适用于短期和长期的粮食物流规划。

2.相关扶植政策较少。政府各级部门需调节物流体系建设的力度,废除不利于未来粮食物流发展的各项规定,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出台相关物流建设的优惠政策并及时有效地制定管理办法,循规发展。

3.投资建设金不足。可施行“投资出自哪里、受益归于哪里”的原则,这样可以多项吸引投资,无论企业还是个人的投资,只要建立健全好风险利益相互挂钩的全方位融资机制,就不怕没有资金来源。

4.物流体制有待建设。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推广施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方法,通过众筹、集资等方式满足不同层面的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增值等现代物流企业制度要求,引进现代物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功能整合,学习、推广运用现代营销策略,实现系统化、网络化和规范化。

5.物流队伍不够专业化。应鼓励粮食物流企业培养新型物流专业性人才,引进高级专家,采取“老带新”原则,保证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的人才供应。

6.市场监管不严。完善的粮食物流市场指导与监督,更能促进粮食物流的有效流通,为其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二)运输上的问题

1.散装汽车的运输效率因分散的粮食现货贸易而降低。我国虽然是粮食贸易大国,但交易的粮食现货贸易却很少,而占主导地位的分散贸易大多“各自为政”,各单位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在调度方面很难协调,因此很多散装汽车出现空返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车辆利用效率,而且增大了粮食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

2.微薄的行业利润缺少优惠政策的扶持。我国的粮食现代物流运输业发展缓慢,一方面是物流企业运行的高成本,限制散装汽车发展;另一方面粮食行业的收入微薄,很难吸引外界投资建设。

3.不够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我国发展较早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相比,粮食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相对落后。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粮食物流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极大降低了散装汽车的运输效率,因此完善我国粮食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4.混乱的运输市场影响散装汽车的发展。虽然现在的散装汽车相对比较规范、专业,但是在实际的粮食运输中,私家改装车等一些“非主流”的运输工具扔充斥着粮食物流的市场,如果这一现象得不到解决,那么粮食的散运亦得不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散装运输车辆和运输市场的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

三、促进我国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以及自身经济运行结构的调整,我们要积极解决当前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使其健康发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粮食物流体系。而促进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需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超前的经营理念。针对我国当前的粮食生产、流通的实际情况,实现粮食物流稳定现代化发展必须做到改造与创新并存。

(一)重新认识粮食物流及其重要性

粮食物流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车链条”。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业,从节省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到加工增值和信息应用全部是一个整体。而让这一链条科学地运转对促进粮食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粮食物流看作是一种自然资源,经过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其科学现代化研究与应用就会最大幅度的提高其效率。在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粮食物流资源方面,对于实体企业而言省时、省力,减少粮食不必要的物流装配,或者通过加工环节使其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职能贡献出效益。

(二)提高我国粮食物流的技术、管理水平

在明确粮食物流研究的重要性后,我们要寻找发展粮食物流的合理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国外对粮食物流的研究也是愈加高度重视,无论是在粮食储存、运输,还是加工增值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应用。我们应结合国情并借鉴国外粮食物流经验,专设一些专家学者在粮食特设机构、各地高校进行研究,着重对粮食物流技术、物流体系、物流管理进行研究,找出适合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学习、吸收,转化自己的东西。

(三)加大粮食物流硬件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物流硬件设施是粮食储存和运输的基础,也是粮食物流效率的关键。在粮食的装运方面应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当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调整粮食加工环节的整体布局,淘汰落后、高耗能设施,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和加工设施,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对于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也要进行整合再分析,保证各环节相契合,从而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确保粮食物流链条保持最佳状态,保证粮食物流高效快捷的运行。

(四)调整粮食物流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影响我国粮食物流结构,粮食物流结构面临着巨大挑战,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所以,保持一定程度上国内范围的粮食物流体系显得更为重要。面临挑战,我国应搞好粮食物流内部结构的调整,构建世界-中国两种结构模式,一是对外,一是对内。在保证两者互不冲突的前提下,加快粮食物流产业的良性运转。

(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7

世界粮食日宣传周活动方案2021

根据国家粮食局、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等五部门和组织统一部署,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20xx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和要求安排如下:

一、活动思想

帮助广大消费者掌握必要的粮食营养及储存知识,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爱惜节约粮食意识,同时提升农户粮食种植和收储技术水平,有效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实现“隐性增收”,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粮食供求形势和收储制度等发生深刻变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体系,着力提升粮食流通社会化服务水平,引导农户逐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活动内容

(一)“爱粮节粮之星”评选活动。

“爱粮节粮之星”评选活动分部级和省级两级开展。部级由国家粮食局、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从省级爱粮节粮之星中择优评选,全国共评选10名。

省级“爱粮节粮之星”评选的基本标准是:长期坚持爱粮节粮,带动全社会共同营造爱粮节粮良好社会风尚的;利用科技手段和改革创新的方法推进节粮,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其他具有爱粮节粮方面的突出表现和行为,或有重大贡献的。

省级“爱粮节粮之星”拟评选10名,由省粮食局联合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妇联共同推荐和评选,评选结果将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并在网络平台进行事迹展播。评选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优粮优价促增收”系列活动。

1.结合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增收进农户。各级粮食、农业部门会同教育、科技等部门,组织农业专家、科技专家、农业院校师生等,深入农户宣传国家粮食质价政策和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讲解传授种植、收获、干燥、储藏等知识,提高农户粮食种植和收储技术水平。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向农户宣传推广“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提高粮食产后专业化服务水平,减少产后损失;依托各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向农户宣传推广粮食品质测报和监测、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2.结合“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优质粮油进家庭。各级粮食、妇联等部门开展社区主题科普讲座、互动交流、主题倡议等活动,组织公众走进优质粮油加工企业、示范基地和“放心粮油店”,宣传讲解膳食营养健康知识,普及“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和质量控制导则,引导大众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结合正在开展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和产销对接、精品展交会等,组织开展xx粮油品牌推介活动,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引导家庭粮食消费升级。各地可结合实际开展优质粮油与健康饮食科普知识竞赛、爱粮节粮主题征文、微视频宣传片征集等活动。

3.结合粮食专题宣传教育,推动爱粮节粮进学校。各级粮食、教育、科技部门面向学生开展职业体验、举办爱粮节粮科普知识专题讲座,宣传讲解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粮食供给状况,健康消费、合理膳食等科普知识;组织“光盘行动”、节约标兵评选、爱粮节粮随手拍等活动,倡导珍惜节粮、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各地还可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作品征集活动,逐步引导青少年群体树立“爱粮节粮,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的观念和意识。

(三)世界粮食日竞赛活动。

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征集对本年度世界粮食日主题的创意意见。各地结合实际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加,登录网站提交海报或视频作品。作品提交截止日期为20XX年11月10日。

三、主要举措

(一)编印发放宣传资料。省粮食局加印由国家粮食局编印的主题宣传册等资料,分发至各市、州、县。各地各部门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工作可自行准备相关宣传资料、主题宣传品一并发放。

(二)组织主会场活动。世界粮食日当天,省粮食局将联合有关部门,依托网络平台举办我省“爱粮节粮之星”评选活动。各地可根据实际举办主会场活动,启动爱粮节粮活动仪式,组织主题报告、专题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

(三)协调媒体广泛宣传。联系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新闻单位,并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爱粮节粮。各地各部门政务网站要在显著位置对活动情况进行宣传报道,推动活动持久广泛开展。

(四)开展督导巡查。活动期间,省市两级有关部门将随机组织对县市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督促落实。

四、有关要求

(一)认真筹划安排。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认真研究制定活动方案,突出活动主题,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细化措施,务求实效。各市州粮食局于9月30日前将本地活动方案报省粮食局。

(二)严密组织实施。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领导带头参加,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要坚持勤俭节约办活动,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要做好安全工作预案,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世界粮食日宣传周活动方案2021

为做好今年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内容

1.粮食减损增效进农村。各地粮食部门会同农业、科技、气象等部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农业科技专家、气象专家等,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粮食生产、收购政策,调研秋粮收获收购工作开展情况;讲解粮食种植、收获、储藏科技、节粮减损知识;普及气候对粮食生产、收获、储藏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向农户发放“气候变化与粮食减损增效”主题宣传册、宣传品。

2.粮食减损增效进学校。各地粮食部门会同教育、农业、科技、气象等部门,组织学生走进种粮大户、农技站、粮库、加工企业、粮油实验室、农业科研院所、气象站等,开展粮食种植、收获、储藏、质检、科研、气象职业体验,宣传讲解相关科普知识,提升学生爱粮节粮意识和粮食减损增效知识水平;面向学生举办各类“气候变化与粮食减损增效”主题讲座,宣传讲解粮食安全形势、粮食供给状况、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科普知识。

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在举办主题宣传品征集比赛,面向5至19岁、13至19岁之间的儿童、青少年征集世界粮食日主题宣传画和视频作品(20XX年9月30日前提交作品,xx)。各地可组织本地区符合条件的儿童、青少年积极参加比赛。

3.粮食减损增效进家庭。各地粮食部门会同妇联、农业、科技、气象等部门,组织开展社区主题科普讲座、社区互动交流、主题倡议等活动,向公众宣传讲解节粮减损、粮油营养健康,以及气候变化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等科普知识;发放“气候变化与粮食减损增效”主题宣传册、爱粮节粮主题宣传品。各地还可结合实际开展“气候变化与粮食减损增效”主题知识竞赛、节粮主妇评选、节粮小窍门征集等活动。

二、活动安排

1.准备阶段。省粮食局会同省教育厅制定《XX省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方案》,并按时上报国家粮食局备案。各市也要制定本地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于10月10日前报省粮食局备案。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做好宣传手册、主题宣传品等活动物品准备。

2.实施阶段。从10月16日~22日,省、市粮食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同时开展活动。省粮食局由局领导带队,到相关大学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活动;组织科学储粮宣传小组进农村,宣讲科学储粮减损技术;组织进社区宣传健康消费知识。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粮食减损增效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活动。

3.总结阶段。10月30日前,各市粮食部门将宣传活动开展情况(含活动总结、图片、视频材料等)报送省粮食局。

三、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是兴粮惠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各地要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并形成规模声势,切实把本次活动抓实抓好,取得实效。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8

关键词:粮食;食物;粮食安全;种植业结构;十大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53-04

一、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概念

1.中国传统的粮食概念。按照中国传统解释,粮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由于历史原因,国家统计局从1953年起就采用了广义的粮食概念,为了和国际接轨,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公布中国粮食总产量时另列了谷物总产量,以示区别。

2.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粮食概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是指谷物、即小麦、粗粮、稻谷等三大类,粮农组织所说的“世界谷物总产量”在中国常译成“世界粮食总产量”,中国广义上的粮食总产量中应剔除豆类和薯类的产量(近三年中国谷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约89%),才能与其保持统计口径一致。

3.粮食安全概念。粮食安全概念是粮农组织197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要求各国采取政策,以保证世界粮食库存最低安全水平系数,即世界粮食当年库存至少相当于次年消费量的17%~18%,其中:6%为缓冲库存,11%~12%为周转库存,周转库存相当于两个月左右的口粮消费,以便衔接下一季度的谷物收成,凡一个国家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低于17%为粮食不安全,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

1983年4月,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第二次界定: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粮食(有效供给);要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有效需求);以及这两者的可靠性,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2000年10月11日,“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二、粮食是食物,但食物不仅只是粮食

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从食物安全的高度进行审视,不仅食物概念的内含比粮食更丰富、更全面、更准确,而且树立食物安全的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1.“粮食”与“食物”概念内含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还包括薯类和豆类。而“食物”的内含比“粮食”宽泛得多,例如,Fao生产年鉴统计的“食物”类别包括:谷物类、块根和块茎作物类、油料作物类(包括豆类)、蔬菜和瓜类、糖料作物类、水果和浆果类、家畜和几禽类、水产品类等等,共有类100多种食物。

2.“粮食”与“食物”的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的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固定在水田和旱地上生产;而且,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的有关规定,生产“粮食”的耕地坡度要求在25°以下,否则需退耕还林(草)。“食物”生产则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既包括种植业(水田和旱地),也包括畜牧业(草原)、林业(山地)、水产业(水域)等。

3.“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粮食安全”主要评价指标有粮食产量水平、库存水平、进出口贸易依存水平、贫困人口温饱水平等。而“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既需要有“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更需要有“非粮食类食物”的评价指标,还要增加各种食物的营养卫生、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可持续发方面的许多指标。

4.“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战略目标不同。“粮食安全”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粮食生产区如何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保障粮食有效供给;“食物安全”则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注重原料转化(比如,饲料粮、饲草饲料转化为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食物多样化及其安全卫生、营养丰富,这更加符合小康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

三、采取十大举措确保我市长期粮食安全

我市从纬度位置看应和两广、福建相当,应属于冬暖夏热的热带,南亚热带气候,但因我市属横断山系,市内海拔高差悬殊大(最高海拔3780.9米,最低海拔535米,相对高差3245.9米,坡降达1.5%,斜面为云南最陡之一),既有低纬气候、高原气候、季风气候、山地气候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又有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的立体农业特点,我市粮食生产分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就具体作物依面积、单产和总产来划分,依次为水稻、玉米、小麦、啤饲大麦和马铃薯,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小春作物生长季节晴空万里,风高物燥,属于旱季,对小春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降水不足,旱地作物完全是“靠天吃饭”,栽培技术上属“冒险栽培”!相反,大春作物生长季节属于雨季,多数地方阴雨连绵,中海拔区域以上的广大粮食主产区对大春作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两头低温严重、中间光热不足”,加之年降雨量60%集中在6―8月份,此时正值一季中稻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多雨低温寡照交互作用产生气候上的“湿凉效应”,不但严重影响大春作物正常生长,而且增加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威胁,我市粮食生产气候资源与滇中和滇东同纬度海拔相近生态区域比较明显看出,小春作物生长期间“气温低、霜期长”,大春作物生长期间“春温回升慢,降水多、湿度大,两头低温严重,中间高温不足”,因此,我市粮食生产要突破气候资源瓶颈,就必须调整小春作物结构,理顺大小春关系,小春服从大春,大春粮食作物前期要充分用好五月份光热资源,后期要避开八月低温,才能获得全年高产。

1.适时栽插,中海拔区以上40万亩粳稻提早一个移栽节令至少有1600万千克的增产潜力。我市常年播种90多万亩水稻,除热区和次热区的近30万亩外,约有60多万亩粳稻种植在中海拔期以上,历史上因为该区域粮食供应紧张,长期“以粮为纲”,水稻的前作几乎全部种植生育期长的小麦当“口粮”,结果小麦生育期长影响水稻适时移栽,水稻推迟栽插节令严重影响产量,秋收结束后年复一年地重谈“大春损失小春补”的老调子,小春继续再种当“口粮”的小麦,全市粳稻生产总产无法突破的怪圈就这样越陷越深,无法跳出来,我市大多数粳稻种植区域与省内楚雄、玉溪等粳稻高产区相比气候资源除降雨多以外,有很多相近的因素,但我们的粳稻移栽节令比这些相似生态区迟一个节令以上,1985―1986年我们对水稻低温冷害研究时在中海拔稻区腾冲固东镇和洞山乡进行过籼稻播种期与移栽期的试验,结果5月15日移栽的禄丰谷比5月31日移栽的增33.3千克,增7.7%,比6月10日移栽的增产50.2千克,增12.1%,5月21日移栽的红20―3比6月10日移栽的增产28.4千克,增11.2%,5月21日移栽的古154和红20―3分别比5月31日移栽的增产63.6千克和47.5千克,增11.1%和10.2%,比6月10日移栽的古154增125.3千克,增24.5%,比6月10日移栽的红20―3增76.8千克,增17.7%;另外,隆阳区农科所1987年在保山坝用粳稻品种京国92进行移栽期试验,结果5月1日移栽比5月21日移栽增产82.2千克,增12.7%,比6月1日移栽增126.4千克,增20.9%,比6月11日移栽增196.1千克,增36.7%,大量试验早已证明,中海拔区以上粳稻在5月上、中旬移栽,每亩增产40千克左右完全有把握,老百姓都会说“立夏栽秧是金,小满栽秧是银,芒种栽秧要不成”,通过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市小春作物结构现在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粳稻区完全具备了提早移栽节令的条件,全市中海拔以上粳稻只要有40万亩能提早一个节令移栽,每亩增产40千克,总产增加1600万千克,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践证明,不仅稻谷产量增加而且稻米品质也会提高。历史上因水稻遭受低温冷害造成大幅度减产的年份很多,例如腾冲县1951―1988年的37年统计,水稻遭受低温冷害侵袭达22年,其中1984年受影响损失惨重,全县损失稻谷4121.74万千克,亩产减111千克,保山坝1987年水稻低温冷害造成亩产比上年减142千克,水稻提早栽插节令是防御低温冷害的战略措施。

2.耕制改革,全市进行25万亩水改旱能够增产2500万千克以上玉米。水改旱能显著提高产量这是公认的技术措施,关键是有多少可改和有多少必须改,全市耕地详查资料显示,我市实有耕地512.32万亩,其中稻田186.52万亩,旱地266.74万亩,轮歇地59.07万亩,因此,水改旱的耕地面积空间客观上是非常大的,我认为有以下四种情况的稻田可以改或必须改,一是全市热区、次热区和中海拔以上稻区的雷响田可以全部进行水改旱,此类稻田一改就能大幅度增产;二是长期以来水稻单产300千克以下的低产稻田必须改,因为玉米是碳四作物比水稻增产潜力大;三是海拔18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种水稻产量不稳定的稻田必须改,在冷凉山区玉米丰产性和稳产性比水稻好得多;四是虽然有水利条件,但稻谷生产过剩的稻田可以进行水改旱,因为玉米比水稻产量高,容易栽培,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在市内水改旱成功的事例很多,例如腾冲县明光乡稻田分布在海拔1840米―2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2.5℃,年降水1800毫米,2004年水改旱2000亩,平均玉米单产394.5千克,比水稻亩增163.5千克,增70.8%,2005年水改旱4100亩,平均玉米单产389.4千克,比水稻亩增153.4千克,增65%,2006年水改旱7145亩,玉米平均单产356.8千克,比水稻亩增116.8千克,该乡2004―2006年水该旱13245亩,玉米平均单产372.6千克,比水稻亩增135.5千克,增57.2%,又如隆阳区汉庄镇青岗村河西2组海拔2015米,年均温14.5℃,年降水1358毫米,多年来种植老品种水稻平均单产180千克左右,2006年水改旱154.3亩,平均亩产725.2千克,比水稻亩增545.2千克,单产提高3倍多,其中胡在明种植一亩海禾一号,理论测产亩产达870.3千克,2007年以后该村400多亩稻田除几亩低洼田外,全部进行水改旱,粮食单产和总产成倍增长,全市五县区与明光乡和青岗村生态条件相近的低产稻田很多,可以进行水改旱的稻田25万亩以上,如果对25万亩稻田进行水改旱,亩产增加100千克玉米没有什么技术问题或操作难点,将直接增加2500万千克以上玉米产量,此外,在玉米地上可以套种红薯、大豆、南瓜、青菜等作物增加农民收入,例如每亩玉米地套种红薯或青菜可增加上千斤产量,套种大豆可增加几十斤至上百斤大豆收入,总之,玉米地套种增收老百姓很有经验,对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好处很多。

3.高产创建,全市创建10万亩超高产农田可望增产1000万千克粮食。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是科技人员和农民共同的奋斗目标,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我市小春啤饲大麦和大春水稻大面积高产田块不断建成,例如小春生产,1996年腾冲固东山寨罗香113亩啤饲大麦V24平均亩产505千克,2005年昌宁县田园镇文宫、高桥组,隆阳海棠三组、七组饲料大麦“8640-1”110亩平均亩产485.8千克和90亩平均亩产508.2千克,2006年施甸县水长乡1008.4亩YS500号平均亩产486.5千克,其中228.7亩平均亩产600~775.5千克,2006年隆阳区百屯“8640-1”150亩平均亩产565.6千克,2008年腾冲县固东镇526亩保大麦6号平均亩产598.6千克,2008年隆阳区汉庄镇167.5亩保大麦8号平均亩产582.5千克;在大春水稻生产上高产典型也很多,例如2004年9月25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158.6亩“滇杂32”平均亩产853.9千克,2006年9月28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郑官村115亩“滇杂31”平均亩产923.83千克,2006年9月27日省级有关专家验收隆阳区金鸡乡金鸡村120.8亩“榆杂34”平均亩产865.2千克;2008年9月25日,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组成水稻高产创建验收专家组,对隆阳区农科所承担的金鸡乡和河图镇连片11410亩水稻进行验收,平均亩产达777.27千克,其中,亩产900千克以上的有562.4亩、理论产量921.9千克,亩产850~899千克的有1670.8亩、理论产量861.2千克,亩产800~849千克的有2880.1亩、理论产量818.6千克;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在保山坝建成过“小麦连作水稻”亩产吨粮的10万亩高产稻谷农田,今后完全可以组织在五县区每县建“啤饲大麦连作水稻或玉米”亩产1.2吨~1.5吨的超高产农田10万亩以上,其中隆阳区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2万亩和1.4吨~1.5吨超高产稻田1万亩,施甸县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1万亩和1.3吨~1.4吨超高产稻田各1万亩,腾冲、龙陵和昌宁等三县各建亩产1.2吨~1.3吨稻田1.3万亩~1.5万亩。每亩增产100千克以上,总产增加1000万千克以上。

4.间作套种,冷凉山区推广“间、套”一年多熟的生产方式可望实现增产粮食6500万千克。我市冷凉山区涉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乡镇,耕地面积50万亩左右,该区域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光热不足,水冷草枯,一年种一季作物光热有余,一年种二季作物光热不足,在该区域推广“马铃薯套玉米套青菜或箩卜”等一年三熟的种植方式,实践证明一年每亩可增产粮食130千克以上和增加收入200元左右,全市山区50万亩耕地可增加总产6500万千克粮食和现金1亿元。

5.调整结构,种植业由“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对确保我市食物安全有重要意义。中国饲料用粮之所以成为粮食安全的压力,是由于长期以来“以粮为纲”导致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落后的“粮―猪模式”,目前全世界猪肉占肉类产量的比重约45%,而中国仍在63%左右,保山市2007年则占到81.9%,中国忽视草食动物而把猪习惯称为“六畜之首”,成为饲养4.6亿头猪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料需要量约为全年粮食的35%,为此,种植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进行调整,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在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肥料施用、病虫防治、收储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优质稻的品种只有在最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科学栽培管理,才能获得品质上乘的稻米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德宏的遮放米、文山的八宝米、江苏的太湖米、东北大米、泰国大米”品质好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环境”好,又如“东北小麦、加拿大小麦”品质好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态环境”好,通过种植业由“二元结构”调整为“三元结构”,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有利于开发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

6.向天要粮,大力推广高光效饲料作物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粮食2亿多千克,而且能有效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把饲料产业发展成为独立的大产业,从指导思想、生产决策和生产措施等方面结束人畜共粮、人畜争粮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建立起“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模式,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饲料用粮的压力。一般饲料作物必须具备三大特点:一是产量高;二是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转化效率高、饲喂品质好;三是容易栽培。在我市广大农民都会种植,并且完全具备饲料作物三大特点的作物很多,例如红薯是一个用途非常广的作物,一般每亩能产薯块2吨~3吨、薯藤1吨~2吨,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在玉米和烤烟地上间作套种50万亩左右,可以增加120万吨~250万吨优质饲料,其中薯块100万吨~150万吨,按5∶1折算成粮食,即可增加20万吨~30万吨粮食(2亿千克~3亿千克)据有关资料介绍,河南许昌、南阳、洛阳、驻马店、信阳等烟区农民利用间套种红薯已成习惯,每亩红薯3吨左右,并将其加工成粉条、粉皮、增值1~2倍,增值2500元左右;又如芭蕉芋也是一个用途非常广的作物,一般每亩能产块根4吨~5吨、芭蕉芋茎秆3吨~4吨,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种上20万亩~30万亩,可以增加140万吨~270万吨优质饲料;再如近年推广的特高多花黑麦草亩产10吨以上,如果每年全市有计划的种上30万亩,可以增加300万吨优质饲草;在市内可以开发的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还很多,只要我们有计划的开发这些优质高产饲草饲料作物,今后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

7.种子工程,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和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速度,农作物新品种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是增产的内因,每一次更换新品种都能带来大面积增产增收;二是进一步完善种子工程体系建设,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后,在市委市政府精心部署下,我市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结束,传统的站司不分、政企不分、三位一体的种子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市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封闭型良种推广革局被打破,到2007年底国有种子公司供种的主渠道全部退出市场,被民营企业所取代,随着《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的实施,经保山市法制局在《保山日报》公告,保山市及五县区种子管理站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享有行政处罚权和其他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种子管理工作也将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全市现有种子管理机构6个,其中市级一个、县(区)级5个,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全市目前有503户种子经营户,较体制改革前6个国有种子公司加82个乡镇农科站,不论从业人员还是经营规模都扩大了5倍,并且种子经营户还在如雨后春笋般增加,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种子管理体系建设,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

8.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各种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9

开展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促进储藏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作为食品和饲料重要原料的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粮油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绿色储粮技术概述

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或准低温、气调、非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技术。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

二、开展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

为适应居民口粮消费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况,市政府从开始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目前库存规模达几十万吨。

北京属于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1月平均气温-7℃至-4℃,7月平均气温25℃-26℃。极端最低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3.5℃。优质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保鲜困难、不易度夏,随着北京地区优质粳稻谷储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储存品质成为突出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技术,指导北京市稻谷科学储存,确保稻谷在储存年限内品质良好。

(一)稻谷准低温储粮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历时3年,取得成功

为解决北京地区稻谷度夏难题,市粮食局在北京储备粮库中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稻谷准低温储藏的大规模生产试验。

从到,对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总量5万吨的黑龙江产粳稻谷进行了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生产性试验。各承储单位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科学保管措施,确保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三年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析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特点和影响储粮安全的生态因素,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安全储粮优化方案,包括适合的储粮仓型及其性能要求以及适用的储粮技术。通过延长稻谷储存年限的生产性试验,探索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全年免药剂熏蒸保管的绿色储粮之路,为首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结果分析

1.北京地区稻谷储存的仓房条件

通过试验可以认为,适合北京地区稻谷安全储存的最佳仓型是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高大平房仓。同时采用聚乙烯泡沫板封堵向阳面门窗,隔断环流熏蒸管道等仓房保温隔热措施,提高仓房的隔热性能。以此在冬季通过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可以形成高大平房仓粮堆的巨大冷心。又因粮堆导热性不良,所以在整个度夏期间都可保持冷心。目前北京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仓房全部采用高大平房仓。

2.控制粮堆表层粮温上升的措施

在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各种措施将高大平房仓仓温控制在26℃以下即具备了稻谷安全储藏的基础。北京北部地区承储单位充分利用储粮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不配备制冷设备的条件下,采取各种对策,合理控制仓温粮温,为稻谷安全度夏创造有利条件;平原地区承储单位采用机械制冷降低仓房上层粮温的方法则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高大平房仓全部采用机械制冷方式降低仓温。

3.实现稻谷储存年限延长到三年的目标

以储粮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储粮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试验高大平房仓保温隔热改造,并采用多种科学保粮措施,做好粮情监视和稻谷品质跟踪,延缓稻谷存储期间品质变化,使稻谷安全度夏,指标全部在宜存范围内,品质保持良好。目前北京市80%的储备稻谷储存年限由规定的二年延长到三年,为北京市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决策支持。

(三)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的主要技术创新点

1.制冷方式优化集成。根据四季气候特点和稻谷粮堆特性,北京平原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在冬季利用自然低温作为冷源降低粮堆温度;夏季采用制冷空调机产生的冷量抵消仓房外部传入仓内粮堆上部空间的热量,从而控制粮堆表层粮温的上升。北京北部地区则利用昼夜温差采用风机排除空间积热,利用自然低温和多种降温方式的优化组合,低成本高效益实现稻谷常年准低温储藏。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常年保持准低温状态,在整个存储期间,不使用化学药剂熏蒸,不在粮堆施药,稻谷储存品质良好。

2.稻谷仓房设施优化集成。北京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选用高大平房仓作为准低温长期储存的仓型。通过在仓房房顶喷涂反光隔热涂料,将仓房门窗与通风道口全部用聚乙烯泡沫板进行密闭,隔断封堵环流内、外熏蒸管道的连接等多种方式进行仓房隔热改造,提高仓房的保温隔热性能,保持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巨大容积的冷心。通过这些对仓房设施的优化集成,为北京地区实现稻谷准低温储藏提供了很好的仓房条件。

三、促进北京市储粮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一)加大仓储设施投入,改善仓储条件

仓储设施建设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市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了一批新型房式仓房,1998年到十年间,新建仓房数量达到184.4万吨,各单位为新建仓房配套购入了各种仓储设备和检化验设备,大大改善了本市仓储设施条件,为粮油安全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新建仓房以隔热密闭性能良好、配套储粮设备先进、储粮新技术应用方便的高大平房仓为主,改变了过去房式仓比例偏低、多种仓型并存的仓型结构布局,使得房式仓占到了总仓容的76.3%。同时淘汰了大量隔热性能差、仓容小的落后仓型,包括土堤仓、钢板仓、简易仓等。

(二)积极开展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在推广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的同时,市粮食局还积极推进其它形式的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是粮食保管的难题之一,通常采用磷化氢熏蒸防治储粮害虫,并辅以敌敌畏、马拉硫磷、书虱灵等各种化学防虫剂。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不仅威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还在粮食中有化学药剂残留。而惰性粉颗粒上存在着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蜡质能力。当储粮害虫接触到惰性粉颗粒后,这些颗粒吸收害虫体壁表层防水结构蜡质层上的蜡质,破坏害虫体壁保持水分蒸发的功能,导致害虫失水死亡。

平谷北杨桥、山东庄粮食收储库和西南郊粮食收储库分别在惰性粉防虫技术方面开展了试验。惰性粉一次施用,在粮食正常储存期内(2~5年)常年有效。相比“双低”储藏可节约费用,并减少或免除了化学药剂熏蒸,避免了药剂污染和残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粮食储存品质逐年提高

应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及其它非化学药剂害虫防治技术后,本市储粮单位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初步估计,如果应用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后将减少50%磷化铝用药量,全市稻谷熏蒸药剂每年减少约500kg磷化铝使用量。

多年来经过开展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推广准低温储粮技术,有效延缓了储粮品质劣变,延长了储存年限,实现了粮食保质保鲜。比如,稻谷储存品质在未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储存之前,两年后其储存品质判定指标脂肪酸值接近不宜存,而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后,经过三年储存稻谷脂肪酸值仍在宜存范围内。准低温储藏技术在本市的全面推广,大大提升了本市粮食的宜存率,目前市储备粮已实现连续两年100%宜存率。

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社会效益

通过多种优化组合技术手段实现稻谷准低温储粮,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对环境、粮食和操作人员而言均为绿色环保,避免了传统应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污染。

(一)社会效益

1.保护自然环境。改变了传统利用化学药剂杀灭和控制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的做法,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空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护了人员健康。由于准低温技术本身是一种物理的杀虫和储藏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是安全的。该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化学技术,避免了化学药剂对施用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3.增强了食品安全。有些化学药剂在粮食中有少量残留,对加工后成品粮的食用安全构成一定影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粮食在生产、储藏、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采用技术提出了更加绿色环保的要求,准低温储粮技术符合人们这一要求,为放心粮油在储藏环节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经济效益

稻谷准低温储存项目的实施,使稻谷储存年限由原来的2年延长至3年,降低了粮食轮换相关费用,节约了市财政每年用于粮食的费用补贴资金。

1.据初步测算:保管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则每年粮食轮换量就会相应减少17%,三年共计减少稻谷轮换数量22.95万吨,其中:6.8万吨,7.65万吨,8.5万吨。轮换数量减少相应地减少了轮换价差补贴和轮换费用补贴。

2.经测算:储备稻谷采用准低温储存三年时间共计节约财政费用补贴资金5700万元,其中:节约费用1700万元,节约费用1900万元,节约费用2100万元。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应用和创新人才。各承储单位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参差不齐,个别单位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年龄结构偏大,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这些是提高本市科技储粮水平的制约因素。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高素质储粮科技人才队伍是做好储粮科技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工资待遇、技术培养等方面向工作在仓储一线的人员倾斜,激发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投身于粮食科技创新事业。加强粮食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实施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储粮科技人才队伍。

(二)继续改善仓储设施条件,适时提高粮油保管的费用标准。经过多年仓储设施建设,本市粮食仓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承储单位仓储能力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但本市承储单位电子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有部分单位仓储设施设备陈旧,缺少正规的低温仓和准低温仓,同时粮油保管的补贴费用标准多年没有改变。良好的储粮设施硬件条件和恰当的保管补贴费用标准是做好粮食储藏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继续维护和更新仓储设施设备,调整优化仓房仓型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仓房仓型优势,不断提升本市承储单位的电子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继续开展北京地区粮油绿色储藏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应用。进行准低温储藏,在仓房改造、制冷设备和隔热材料购置、制冷设备夏季运行电费等方面的费用较大,惰性粉杀虫剂的费用支出也比磷化氢熏蒸所需的药剂费用高。通过绿色储藏技术保管的粮食,由于在销售环节尚未体现出准低温储藏粮油的价值,承储单位没有从该技术的应用中直接受益,影响他们推广的积极性。

节约粮食具体措施篇10

一、藏粮于田

粮源于田,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最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应在确保云南省8970万亩耕地“红线”基础上,通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措施,对农田水、土、气、生等基本生态因子进行系统保护与改善,提高粮食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一)加强粮食耕地保护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20)》提出的明确指标,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05亿亩,云南省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8970万亩,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必须正确处理好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关系,科学推进以土地整理为核心的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工作,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耕地质量的整治与建设上,要大力推进以坡耕地“坡改梯”为主体的耕地综合整治,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小型以上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润滇工程”,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通过骨干水源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相结合,增加农业灌溉供水量。二是开展灌区及配套工程建设。以面积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和小型灌区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实施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完善水源工程的输配水渠(沟)系,发挥灌区改造整体效益,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提升灌区管理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实施12个大型灌区和55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争到20__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率达到40%,2020年达到45%。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合理配置水资源和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因地制宜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灌等节水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减少输水损失。加强水费计收,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率。

(三)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步伐

突出山区、半山区,兼顾坝区,以改造坡耕型、缺水型、渍涝型为重点,以保土保肥保水、能排能灌、旱涝保收为标准,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与科技措施并举,坝区重点建设完善田间斗、农、毛渠,做到渠、路、桥、涵、闸配套,改串灌、漫灌为沟灌,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达到能排、能灌、能机耕,形成“沟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的高产稳产农田。力争至2020年累计完成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使全省高稳产农田达到500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高稳产农田达到1亩以上。

二、藏粮于科技

(一)加快实施沃土工程

围绕提升耕地持续产出能力、土肥新技术创新转化能力、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能力,以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为主,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手段,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建立全省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分区域、有步骤地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和耕地农田的分等定级工作,全面掌握全省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地力等级。提升土壤有机质,实施粮作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力度。大力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在粮食作物集中的山区、半山区,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实施集水蓄水节灌、生物篱固土节水、秸秆还田覆盖等节水技术模式,引导农民积极实施有机肥,提高示范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

(二)加快植保工程建设

在近期国家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治理工作中,云南被列为国家重大流行性病害小麦条锈病冬、春、秋季主要菌源治理地,国际性迁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的初始虫源阻击区域,以及外来性有害生物重要阻击地带。按照国家农业部对于植物保护工程二期工程建设要求,建立起省、州、县、乡四级云南省重大植物疫情阻截体系,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控制体系,以及县以下基层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体系。按照病虫害发生区域性特点,组建植物疫情阻击站、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试验站,实现对危险性重大病虫害的有效阻击、对重大病虫害及时预警和有效防控。

(三)加快农机化工程建设

充分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一是加大成熟的农机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提高机械耕耙作业水平。二是加快农机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推广,重点突出“种、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并在粮食烘干、储藏等技术推广取得突破。建立稻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插(播)、机收推广示范区,以点带面、梯度推进。三是加强机械化植保的统防统治工作。积极推广先进环保的植保机械,提高农药效率、降低粮食农药残留量,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态促粮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型农户的生产力,对粮食安全和粮食自给有着积极作用。大多数农户,特别是在云南土地退化严重和市场边缘化地区的农户,都负担不起额外投入。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履行相应的义务,在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农户提供一条实际且在经济承受范围内的途径,帮助他们消除贫困,获得粮食安全。生态农业在环境方面,可以减缓土地退化、减少污染环境的化学品的使用,因此有益于人类健康。此外,生态农业可以帮助提高农业生态多样性,提供其他关键的环境服务,如提高农业生态多样性、帮助农户更好地应对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等。生产力和农作物多样性同样可以增加农户收入,改善农村生活质量。生态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潜力巨大,如生态农业避免使用合成化肥,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氮的氧化物的排放。耕种豆类作物、作物

残余、作物覆盖、农林间作等生态农业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固定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固定率。通过建立增加农业生态系统弹性的方式,生态农业可以帮助农户适应气候变化。增加农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可以提高农户应对气候变化(如:不规则降雨、气温突变及其他不可预料的气候事件)的能力。生态农业建立在强大的地方社区、农户知识和农业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和其中的有机成分,来改善土壤质量。反过来,土壤质量的改善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持土壤湿度。同时,这些条件都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二)深化机制创新,构建粮食生产的生态保护屏障

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畜牧养殖,推进云南农村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集约型、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四、以特换粮

云南在粮食生产上缺乏优势,而在蔬菜、水果、干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上有优势,经济效益好,农民获利高,因此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菜、果、林等产品作为粮食的替代品,随着消费理念和食物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既可用菜、果、林产品作为粮食补充,同时也可用其收入换取所需粮食。

五、森林取粮

森林是大自然的宝库,不但拥有大量的木材资源,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食用菌等森林特产资源。森林食品从广义上说,是指生长在森林中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的制成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地占96%,森林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森林食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云南的核桃、野生食用菌等皆已形成产业,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伴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提高,森林食品资源的潜力会逐步开发出来,森林食品将成为粮食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