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十篇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十篇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8:45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1

关键词:经济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口号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曾湘泉做过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后发现90%的企业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分析、工作评价。

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应对方案除了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的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2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所以我们掌握着世界非常先进的理念,但是实践操作上却远远落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很好的工作分析技术,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基础工具,我国企业的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缺乏依据。正是由于实践操作上的薄弱,使得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只能靠裁员来应对,而裁员时不分良莠,不管有用无用,一刀切。这种“冲动式裁员”带来的是经济一旦好转,企业将无才可用。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回暖,很多企业又出现招人难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2

《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是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一类项目。为做好《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的审议工作,省人大农委提前介入,听取省水利厅关于水文工作和条例草案制定情况的汇报,先后赴余姚、诸暨、兰溪、龙游、常山等5个县(市)调研。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后,又召开座谈会征求了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3月15日,省人大农委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度重视水文工作,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水文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水文测报能力,水文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服务全省防汛防台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文工作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近年来,我省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多发频发,水文测报能力有待加强,水文行业管理还较为薄弱;水文监测资料汇交不规范、不及时、共享性差;水文站(点)布局不尽合理、随意迁建情况较为突出。2003年省政府制订了《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对依法管理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加强水文行业监督管理,规范水文工作,将《浙江省水文管理办法》上升为《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是十分必要的。

农委认为,省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切合我省实际,其结构、内容基本可行,建议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

一、关于水文管理体制的问题。199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对水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管理与市、县(市、区)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水文管理体制。经过不断调整完善,符合我省实际,应该予以坚持和完善。条例草案第四条对此作了规范。审议中,有的委员提出,条例草案第四条的表述不够明确,建议将该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文工作,其水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并增加一款“县级以上发改、环保、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的内容。

二、关于建立水文信息资料共享制度的问题。水文监测数据等信息资料是进行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管理、工程项目建设等的重要依据。当前,水文机构、流域管理机构与气象、环保、海洋与渔业、国土资源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都建有相应的测站,建立信息平台,实行水文信息资料共享制度十分重要。考虑到条例草案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一条内容相似和重复,农委建议将这两条规定予以合并调整。同时,对如何建立共享制度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关于水文监测资料的审查和提供服务的问题。条例草案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编制重要规划、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等使用的水文资料,依法经省水文机构或者其委托的水文机构审查。审议中,委员们认为,这一规定带有行政审批的性质,且存在着不合理性。尽管上位法有规定,考虑到当前正在开展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的实际,建议删去这一款。这一条第二款,只规定了水文机构无偿提供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情形。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对企业、单位有偿收费的情况。有的委员提出,这一款如要保留,必须写完整,特别是哪些需要收费、收费标准等都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四、关于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的问题。调研中,各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文测站(点)保护范围被侵占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地方测站(点)被迫重新选址迁建,严重影响了水文数据的完整性,需要立法加以保护。条例草案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对此作了规定。总的是好的。对条文内容,农委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第二十五条在保护范围中,对建设堰坝、引水工程,没有提出距离限制,而对建设交通设施规定了“国家基本水文测站上下游十公里河道管理范围”,不尽合理。建议条例草案修改时作进一步论证。二是建议条例草案第二十六条中将“建设项目立项前提出迁建方案”改为“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时提出迁建方案”。

五、关于与上位法有关规定的衔接问题。条例草案是按照浙江省人大立法技术规范要求起草的,尽可能不引用或少引用上位法的条款。条例草案结构严密、条款简洁。征求意见中,各地反映较好。审议中,委员们也感到,条例草案有的地方完整性、连贯性不够,有必要作一些衔接性规定。如水文工作有的概念、术语,不加说明,不容易看明白。建议在条例草案第六条增加“水文测站包括国家基本水文测站、国家重要水文测站、专用水文测站”的条款。同时,考虑到国务院条例对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水域的禁止行为有四项十几种的规定,建议对条例草案第二十四条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作出相应的修改。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3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安徽界首

1界首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年代久远,自然毁损情况严重

界首市各灌区部分已配套的田间工程由于兴建年代较远且缺乏必要的资金维修养护,导致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管理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比较容易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灌溉时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等问题非常突出。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灌区的灌溉效率和经济效益。

1.2重建轻管,管护体制不到位

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灌区斗渠以下田间配套工程由受益村组进行日常的管护,但由于农民群众对工程的管护意识不强,在思想上不重视,一方面不愿意投资对田间工程进行日常的维修养护,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管理落后,致使在以前所建的大部分农渠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渠道破损严重,部分已无法正常使用。

1.3“一事一议”实行难度大

由于农民民主参与意识低、议事过程不规范等原因,“一事一议”在现实中很难操作,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事一议”缺乏表决和强制执行的约束机制,少数人不同意则会造成事难办或办不成,即使议成,大部分农民也不愿出资投劳;二是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缺乏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造成村内议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三是农田灌溉工程受益范围一般涉及多个村组,如果不能同步议成,工程就不能建成并及时发挥效益;四是有些农田灌溉工程投资大、收益低,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往往议事不成。

2建议与对策

2.1出台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1]。在政策性银行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优惠贷款,以解决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通过建立农田水利发展基金,可解决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

2.2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把农田工程的使用和管理交给协会,赋予农民自主参与灌溉管理的权利。同时,在协会内部实行责任管理,明确责、权、利,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农民自觉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和维修,并保证工程处于良好状态。

2.3推进产权改革,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以水权水价改革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2]。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新建工程,要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达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以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型工程,归农户个人所有;对受益户较多的小型工程,可按受益范围组建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设施归用水合作组织所有;在政策、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集体经济压力、减少水事矛盾和水事纠纷。

2.4逐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按“一事一议专项使用、群众受益、民主管理、控制标准、积累使用”的原则实行。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力度,乡镇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乡镇政府和灌区水管单位要加强筹资筹劳管理,对出资出工情况要登记造册,年终做出决算。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2.5增加小型农田水利专项投入,选定扶持项目和范围

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3-5]。在积极争取中央农村水利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对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地方财政应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对防洪工程进行修建和维修。

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3小结

总之,改革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体系、投入方式、组织形式,进一步适应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要求,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6]。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4参考文献

[1]徐满杰.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及对策[j].科学之友:下旬刊,2010(5):61-62.

[2]赵占洲.彭阳县新农村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水利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105,122.

[3]尹利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85.

[4]邓彦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77-78.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4

一、狠抓收入征管,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为加强排污费、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管,我们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摸清费源,指导帮助征收单位,抓住大户,盯住新增户,不断挖掘潜力;二是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提高征收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三是做好配合,及时协调解决征管中的问题,仅今年以来,就先后召开了建设、自来水、水利局、财政局四家联席会议4次,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任务与奖惩;四是不定期召开费源大户座谈会,宣传财政政策,通报收入缴纳情况。通过努力,20*年我县征收排污费275万元,比20*年增加75万元;水资源费52.*万元,增加22万元。今年到8月底,这两项收入已分别组织177万元和62万元。我县的污水处理费从今年初开征以来,已征收77.9万元。

二、强化专项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经建科管理的专项资金主要有:水资源费、城建日常的项目资金、国债资金、基本建设支出资金。为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我们一是做好项目实施前的论证工作,依据论证结果提出专项资金安排建议;二是按照局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及时拨付;三是加强资金监管,特别是对污水处理国债项目,我们按月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并由财监局跟踪审计,及时查处存在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意宣传国债项目及资金的特殊性、重要性,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及项目单位的思想意识,保证了资金的专款专用。日常工作中,对其他资金量大的项目,我们注意跟踪检查,有条件的进行了支出效益评价,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规范政府性投入项目资金管理,促进城建工作有序开展。

为促进*县经济发展,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县拉开了新城区建设的序幕,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新*城”的目标。由于预算内财力有限,城建资金的来源主要靠土地出让金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为收好、管好、用好这部分资金。我们一是实行专款专帐管理,专人核算,建立了一整套清晰、规范的资金拨付流程图等。我们自身建立了城建支出台帐,全面反映年初预算、项目明细、上级下达指标、资金拨付各项内容,不断提高城建资金管理动态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全面实施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对城建资金凡符合条件的一律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监管,我们建议县政府单独设立城建资金管理部门,由财政、审计参与,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四是积极协调国土、建设部门,规范收入征管。对每宗土地的挂牌出售,财政部门全程参与。日常工作中,针对收入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如针对国土局原帐户多、资金项目不明晰、难管理的问题,我们建议对帐户进行了清理合并,对收入进行了明晰。从整体上看,我县城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新城区框架已经形成。

四、加强粮食系统资金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认真梳理粮食系统单位组成、历史债务、资金来源渠道、支出规模等情况,摸清家底;二是做好粮食储备资金的管理,配合粮食局、农发行,确保储备粮食按照规定的要求保管。对上级下达储备任务入库时间、品种、数量的财务帐、统计台帐、保管帐进行检查核对,确保储备粮按照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时间、专人、专仓、专帐保管。按照实际储备数量、价格、占用贷款情况,测算储备粮食的费用、利息补贴,提出资金安排建议;三是及时拨付粮食系统财政资金,抓好跟踪监管,确保资金按规定使用。

五、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未成立单独机构,工作上存在交叉问题。目前各县均已建立经建科,我县经建的职能原分别归预算科及企业科,职责不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日局领导已明确表示,在未成立经建科之前,经建科职责归属预算科,一个口子对外。

2、经建科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如对基建项目资金的管理上,跟踪问效远远不够。在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申报方面存在单位不积极,项目上报少、下达少的问题。

3、污水处理厂运转困难。20*年仅运行一项*县即需600万元,从我县的实际财政情况看,确实无力负担。污水处理费又难以足额征收。

4、国债等项目县配套比例太高,难以承受。

(二)下步工作打算

1、明晰职能。我们将积极向市局多请示、勤汇报,向兄弟县市多学习、多借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工作职责、范围、工作思路。

2、摸清家底。我们计划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对涉及经建的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清查,建档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3、突出重点。一是收入征管;二是项目管理特别是国债项目的管理;三是城建资金管理;四是污染防治项目申报及管理,专题和环保局沟通,尽快把工作赶上来。

(三)几点建议

1、请市局对我县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倾斜。

2、以文件形式进一步明晰经建工作的职责、范围。

3、对国债项目通过专户直接拨付,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5

被“点名”的几个部委的负责人纷纷表示“认账”,要反思审计查出的问题,并表示坚决整改的决心。

“这次的审计结果,有些是新问题,但大部分都是老毛病,像‘牛皮癣’一样‘屡审屡犯’。这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总理要求,要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克服屡审屡犯的“牛皮癣”。

这并不是总理第一次谈及“牛皮癣”问题。就在今年3月,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对政府性楼堂馆所这个屡治屡犯的‘牛皮癣’,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今年对部委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落实情况的检查。

从审计署对38个中央部门单位的审计结果来看,八成部门“三公”经费管理使用违规;绝大多数部门存在违规支出会议费问题;楼堂馆所仍有违规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对近5年来审计报告中对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审计结果进行梳理发现,公费出国(境)管理不严格、经费使用不合规,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超预算、超标准列支公务接待费,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会议费,依托行政资源不当牟利,多申领财政资金,挪用或套取财政资金,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格,违规建设楼堂馆所或超标准占用办公用房等问题,“屡审屡犯”情形严重,堪称“牛皮癣”。

比如,今年被审计署指出违规列支出国费用的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等四个部门,在上一年度审计中都曾因同样问题被点名;今年被指出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工信部、水利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卫计委等六部门,往年也都曾因同样问题被点过名。

客观地说,一些部门所属单位违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审计出的“重灾区”。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涉及到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财政制度。”财政制度改革的焦点首先是预算制度,其次是政府间财政体制,另外还有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其核心就是财务控制,对每一笔公款进行全程的、逐笔的、实时的监管。目前,这一套财务控制体系基本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给了行政部门很多的机会,去违规和腐败。”

部委十大“牛皮癣”

1.公费出国(境)管理不严格、经费使用不合规

《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在公费出国(境)方面主要存在四类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以往年度也曾屡次被点名。

其一,违规组织“双跨”(跨地区、跨部门)出国考察。比如,2013年,科技部违规组织“双跨”出国(境)团组1个,且超出规定人数26人。

其二,擅自更改行程、延长境外停留时间。比如,国土资源部所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和加拿大开展页岩气技术考察团”2013年1月改变在美行程,前往拉斯维加斯停留3天,回国后报称当时在加拿大考察。

其三,违规列支出国费用。《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14个部门本级和54个所属单位超标准、超预算或超范围列支出国(境)费用3229.53万元。

具体来看,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2013年,工信部11个出国(境)团组住宿费超标准列支30.19万元;财政部3个出国(境)团组超标准列支18.42万元;商务部6个团组超标准列支出国(境)费用12.16万元;文化部4个团组超标准列支出国(境)经费7.86万元。而这四个部门在上一年度审计中,也都因为违规列支出国费用而被点名。

其四,转嫁出国(境)费用。早在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的《加强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就明文规定,各级党政机关不得接受或变相接受企事业单位资助,或向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和下属单位摊派、转嫁费用。但梳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发现,转嫁出国(境)费用的现象未能杜绝,依然普遍存在。《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9个部门本级和14个所属单位由企事业单位承担出国(境)费用1568.75万元。

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2011年至2013年,原卫生部出国费413.35万元由所属单位承担。2013年,发改委接受24家单位资助33人次出国(境)费用共计157.03万元;水利部及所属单位向下属单位转嫁16人次出国费用61.52万元;住建部3个出国团组4人次出国费用13.35万元,由所属单位和外单位承担;交通运输部向所属规划研究院转嫁因公出国(境)费3.38万元;科技部7人次(共68天)出国(境)费用由部外单位承担。

2.公务用车配备超编制、超标准

与公费出国一样,公务用车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补贴交通费用。

从历年审计结果来看,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一直是个难以杜绝的问题。《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14个部门本级和13个所属单位公务用车配备超编制289辆、超标准123辆。在国务院组成部门中,截至2013年底,发改委及所属离退休干部局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21辆;科技部超出国管局核定的编制配备公务用车11辆;国土资源部所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等14家单位以租赁形式配置公务用车44辆,超编26辆;交通运输部及所属海事局超编制配备公务用车41辆。

除了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审计还揭露出有关部门占用下属单位和其他单位车辆的问题。比如,2013年,公安部及所属部门占用本系统或其他单位车辆18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驻北京联络处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下称“水利部水科院”)占用企事业单位车辆13辆;卫计委所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使用外单位汽车2辆。此外,原卫生部国际合作司2006年以来长期占用下属单位汽车1辆;所属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10年以来无偿使用下属单位汽车3辆。

3.超预算、超标准列支公务接待费

与转嫁出国费用类似,公务接待费也被有些部门转嫁给下属单位。比如,2012年至2013年,国土资源部所属地科院向下属单位转嫁公务接待费18.51万元。

此外,审计结果还显示,超预算、超标准列支公务接待费的情况也在不少部门存在。比如,2013年,发改委所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超预算支出公务接待费93.13万元;交通运输部所属规划院超预算支出公务接待费61.56万元;公安部所属单位超预算支出公务接待费35.4万元;科技部超标准列支外宾接待费7.23万元。

4.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会议费,计划外召开会议

梳理历年审计结果,在会议费用方面,存在以下重点问题:

其一,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会议费。比如,2013年,发改委有1个国际会议超标准支出会议费163.9万元;文化部16个会议超标准列支会议费197.77万元。

其二,在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比如,2013年,交通运输部在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114个(43个在五星级酒店)、民政部在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15个(1个在五星级酒店)。

其三,转嫁、摊派会议费。比如卫计委有关司局2012年和2013年有3次会议由其所属医管所具体承办,会议费99.85万元均由医药企业赞助;2012年,所属医管所召开研讨会支出28.46万元全部由医药企业赞助。发改委2013年也有5个会议向地方发展改革部门和企业转嫁费用52.02万元。

其四,计划外召开会议。比如,2013年,交通运输部有13个三类会议[指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最高法,最高检,各人民团体及其所属内设机构召开的,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有关厅(局)或本系统机构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未列入计划。

计划外召开会议的情况在上一年度更为严重。审计发现,2012年有31个部门计划外召开三类及以上会议1129个。其中,仅人社部就计划外召开250个三类会议。也就是说,几乎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要召开一场计划外的会议。

5.依托行政资源不当牟利

《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一些中央部门主管的社会组织和所属单位依托行政资源不当牟利。至2013年底,卫计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13个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29.75亿元。

具体来看国务院组成部门,有卫计委、住建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发改委、民政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因此被点名,涉及金额最高达8.2亿元(详见表1)。

这一问题也并非今年才出现。比如,住建部也曾因2010年至2012年所属单位在承办某奖项时违规向参评单位收费而被点名。

6.通过虚报人数、重复申报项目等方式多申领财政资金

梳理历年审计结果发现,部委多申领财政资金的方式主要有虚报人数、重复申报项目等。

虚报人数的例子有:2013年,发改委所属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等6家单位多列报人员24名多申领人员经费预算。科技部在编制2013年预算时,所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多报188人,多申领财政资金711.69万元。国土资源部所属的5家单位虚报实有人数,多申领人员经费114.43万元。

重复申报的例子有:2010至2012年,农业部所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闫家岗农场、八五九农场以重复申报方式,多申领中央财政资金1555万元。2011年,国土资源部和所属信息中心分别在“国土资源部信息化运行与维护”等项目中重复申报网络租用费等,多获财政拨款预算共165.2万元。

此外,国土资源部还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为经费自理的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申报或安排支出预算。

审计署今年披露的部委及所属单位不当牟利情况(表1)

7.挪用或套取财政资金

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文化部和水利部水科院、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部门单位挪用或套取财政资金等1.04亿元,其中3433万元用于违规购买购物卡、礼品或发放劳务费等。其中,公安部被发现其所属物证鉴定中心将防洪工程项目资金643万元挪用于其他工程项目。

在挪用财政发放津补贴方面,以往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就曾指出,2012年度,10个部门本级和21个所属单位套取或挪用1.15亿元,用于发放津补贴、修建办公楼等。2011年度,商务部等3个部门本级及工信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等42个部门所属单位违规转移套取资金1.57亿元,其中2884.1万元用于发放补贴。

8.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

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

所谓“小金库”,1995年《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具体规定》指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

近年来,审计署着重对“小金库”问题进行审计。但今年的审计结果显示,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的问题仍然存在。201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卫计委和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34个所属单位采取转移收入或虚列支出等方式,账外设立“小金库”1.94亿元。

其中包括,2011年至2013年,卫计委所属宣教中心、医管所等5家单位采用虚假合同、虚假发票报销等方式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665.15万元。至2013年底,所属医管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等6家单位2011年以来取得的收入有3234.03万元未纳入本单位法定账簿核算。

对收入未纳入法定账簿核算、私设“小金库”问题,审计署要求全面清理,归还有关资金,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草案),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审计公告表示,在发现问题后许多部门已经或者正在进行整改。

9.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格

从审计结果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在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上不够严格。工信部、水利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卫计委等部门均因此被审计署点名(详见表2)。其中,金额最高的是,2013年,工信部所属应急中心未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实施采购2.36亿元。

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格,在往年审计中也频繁出现,有些部门还屡次犯错。以工信部为例,去年对其审计就发现,2012年,工信部和所属2家单位未按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施软件和设备采购等实际支出885.85万元。

不仅工信部,在今年审计时被指出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格的上述六部门,往年都曾因同样问题被点过名(其中,卫计委的前身卫生部和人口计生委去年都因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集中采购被点名)。

审计署今年披露的部委及所属单位政府采购违规情况(表2)

10.违规建设楼堂馆所或超标准占用办公用房

近年来,中央几次发文要求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要求所有新建、扩建、迁建、购置、装修改造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通知还强调,今后一律不再审批党政机关新建、改扩建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项目,也不得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部门、地方所属的现有这类设施或场所的维修改造。

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自通知印发之日起,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各级党政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安排财政资金用于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的维修改造。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6

一、塔里木流域水权建设的特点

1.三位一体的水权建设步骤。塔里木河流域水权建设,围绕着流域初始水权分配、水权保障机制建设和水权实时管理能力建设三位一体逐步展开。

2.三层一体的管理协调体制。塔里木流域现已建立并运行了三层一体的管理协调体制。“一体”为塔里木河流域水利委员会,“三层”为:第一层级为塔委会常务委员会,是流域综合治理与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决策机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国家相关部委、黄委会、塔管局、流域有关地(州)和兵团师主要领导人共同组成。第二层级包括执行委员会、执委办和塔管局构成。执委会是常委会的执行机构;执委办是执委会的办事机构;塔管局既是流域水利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又是委员会的技术、职能机构,既对委员会负责,同时又受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在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能。第三层级为水资源协调委员会,作为塔委会的决策咨询机构,由塔管局局长、副局长及流域各地州及兵团师水利局长组成,主要就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流域治理项目中技术与非技术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商讨研究,并形成建议、意见或对策,供塔管局决策参考。

3.五管齐下的水量实时调度。一是在每年初召开的流域水利委员会常委会会议上,由自治区领导、常委会主任与流域各地州、兵团师签定年度限额用水协议;二是建立健全流域各级水量调度机构,完善规章制度;三是加强和完善水量监测工作;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实时调度;五是严肃调度纪律,加强监督检查。

二、塔里木流域水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塔里木流域水权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四个统一和分离:

1.取水、耗水与用水的统一的问题。用水控制不仅是水量分配和落实的可控最基点,而且是取水和耗水的控制管理的基础和着力点。取水、耗水与用水的统一是水权建设的内生需求。但由于现今技术尚不能科学地解释水资源富存转换条件,无法确定流域、区域间产流和河道损失,也就很难查清区域耗水(取水)和个体用水之间的关系,无法实现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的衔接和统一。比如作为塔里木流域源流的阿克苏流域就出现个体用水控制指标已经完成,但区域耗水控制指标不能完成的困境。因此,应通过建立合理的流域、区域间风险分担机制,化解目前水权建设因不可预知的自然规律所引发的不稳定性,实现取水、耗水和用水等各项指标的程序性公平、权威和统一。

2、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问题。地表水与地下水是相互转化、互为一体的。仅有地表水水量分配的水权建设,不仅带来量的分配不完全,而且导致实施的困难。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是水权建设的基本要求。但塔里木流域1999年的《用水总量定额》和2003年的《水量分配方案》,都只考虑了地表水的分配,未考虑地下水的分配。因此,应在水权建设的各个环节,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纳入统一规制轨道,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统一。

3.水量与水质的统一问题。水权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统一属性,需要水量与水质的统一。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水量与水质的统一是水权建设的基本属性。但塔里木流域2001年批准并实施塔里木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主要侧重于流域灌区节水改造、退耕封育、河道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缺乏水质保护的全面措施。因此,应通过发挥市场拓展生态补偿路径的功能、建立公务合作机制、强化水质监测管理,实现水量与水质的统一。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7

关键词:新形势基层档案管理发展

一、当前基层档案管理现状

目前,基层的档案管理负责上级发放文件、会议资料、生成运行资料等,档案信息资源的详细、准确,为基层单位提供可靠、科学的技术支持。当前形势下,随着档案收集范围、资源收集年限的扩大和增加,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岗位设置原因,对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形成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队伍整体水平急需提高。因档案工作存在特殊性,通常不能作为主体性工作,大部分基层档案员是由资料员、技术员兼任,其岗位更替次数频繁,对基层档案管理水平提升造成了一定限制、困难。随着各行业推近信息化建设,现今的基层档案管理,面对新技术难以掌握、知识出现老化等问题。新管理员不能很好掌握档案管理知识,主要包括资料来源原则、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档案价值理论。许多管理员可做到对档案进行基础的收集、整理,无法深刻认识档案管理工作意义、性质,对管理水平提升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同时,在岗多年、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员,缺少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可以预见,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是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必然带来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环境的变化,若基层档案人员无法适应,必然会对基层档案管理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不容乐观的基层档案管理现状。档案收集源头在基层,今后档案资源利用优劣取决于如何更好、更全面地收集档案,并对其进行更完整、更准确的归纳整理。现阶段,部分基层存在档案分类混乱、无索引目录、编号不统一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和查阅。同时,在职档案员缺乏档案知识,对档案管理没有预见性、前瞻性。在重新分类、整理档案时,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强,通常以个人习惯、以往惯例为主。

3.传统档案管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图片是档案管理最为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可充分展示某个项目建设的步伐,而这种最佳表达方式未能深入基层档案,某些具有历史价值图片的遗失,对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是一种遗憾。新形势下,电子信息技术不断优化,各个领域均实现无纸化办公,电子照片凭借其传送便捷、免冲印等优势,逐渐替代老式冲印照片。随着电子档案、声像档案不断推广,基层档案管理面临标准缺乏、无技术收集条件等问题。

二、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1.积极发挥基层队伍的工作作用。要发展基层档案管理事业,就必须改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基层队伍素质,促进基层档案发展。基层档案管理是国家档案管理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线,档案资源被很好的利用开发,有利于促进生产、建设任务。若基层档案队伍的素质较高,对于档案管理水平、档案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基层人员应多向兄弟单位、上级单位学习,并加强交流,将学习的知识推广应用,有效提供档案人员管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基层管理水平需端正态度,拓展创新思路。

2.加强基层档案管理规范力度,做好考核、投入。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完善基层档案管理制度,出台一部科学、可行的实施细则,包括收集标准、保存条件、归档范围和编码规则,用以规范档案管理。加强落实细则,使“收集-整理-借阅-开发”有可靠依据,确保良性循环的基层档案管理。同时,加强基层档案的考核,单位领导提高重视力度,明确分工,保证档案有人管、有人做。对于目前基层档案问题,档案人员应经常加强自律、互相学习,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基层档案大普查,检查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并认真进行整改。对档案工作开展情况实时检查,同考核相挂钩。另外,加大基层档案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档案管理具有专项资金,完善档案室环境和条件,为基层档案配置湿度计、温度计等设施,以便于档案的长期保存。

3.按照实际需要,对档案工作进行调整。随着电子信息化手段不断深入,加强电子档案建设,充分发挥电子技术的“有效、快捷、准确”优势,强化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积极收集可反应基层变化、发展的实物档案,加强“大事记”档案建设,现存重要会议资料、项目资料的图纸档案,通过扫描进行存档。电子档案存档需使用专门的存储设备,控制电子档案存放的温湿度,通常为18摄氏度,湿度39%左右,同时做好磁场防护、防尘工作。

总之,档案管理事业是党和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档案,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清晰现在和发展未来,我们应该认识新形势基层档案管理的现状,建立标准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基层队伍建设,使档案管理事业稳定、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8

1)建设资金紧缺,长期以来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前,水利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每年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投入只能够应付应急性的简单的维修,更新改造缺乏资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实际投入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需要。

2)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自筹投入不稳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认为农业税都不用缴了,因此农业水费也不用交了,农业水费征收的难度增大,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就更缺经费;特别是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受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总额的限制,筹资筹劳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的难度明显增大,筹资投劳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的绝对量减少。

3)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主体地位,农民的分散经营与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护不可能包起来,而农民习惯了用“大锅水”,只用不管,一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

加快梧州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措施

1)筹措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资金保证。a.认真做好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广西的更多投资。要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农田水利规划计划思路,以全面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农田水利灌排、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为重点,储备更多的优质对路项目,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支持。b.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的政策。2011年中央1号文件、广西22号文件、梧州市34号文件对这一政策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下一步工作应在强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制定管用有效的具体办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效力。c.确保足额征收水利规费,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规费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管理费等,这是水利投入的一项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按照中央和广西的规定调整征收标准、确保足额征收、增加收入规模。

2)进一步用足用好农村“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筹资筹劳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力度。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运用“一事一议”政策筹资筹劳是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主要投入来源。要充分依靠农民群众,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做到民主议事、民主决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形式,调动农民群众投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规范“一事一议”的操作程序,力求应筹尽筹,并将筹资筹劳所得尽量满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需要。

3)发展和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健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农民用水者协会作为农村民间组织,可以有效地让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维修,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形成自己投入、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受益的良性机制。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支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设,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建章立制、搞好管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通过农民用水者协会发动受益农民群众集资或投劳建设和维修农村小型农田水利,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效能。在健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方面,可借鉴梧州市蒙山县的做法,一是恢复健全乡镇水利站,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二是聘用小型水库和灌区、主干渠管护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统一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三是聘用村小组长为水管员,负责支干毛渠管护、农业水费征收和水事纠纷处理等,每人每月给予适当补助,经费由县财政安排。

4)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尚存在组织领导不到位、协调推进不到位、建设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必须加强管理强化督查。一要优化施工组织,保障施工条件,确保建设进度;二要严管工程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检测工作,确保质量不出问题;三要加强安全监管,排查治理安全隐患,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四要强化督促检查,健全完善督查考核制度,严格责任追究,以严格的督查、考评、奖惩机制来推动各项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9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一、引言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资”利用效率不高,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财务管理模式与财务工作实际脱节等等,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因此,改革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水平,提高农村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农村财务工作的关键,这对于推动农村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村级财务管理概念及常见模式分析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充分利用村集体资产,筹集生产资金,提高经济收入减少各项支出,实现村集体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并确保村级组织整体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所开展的一系列的会计核算、财务计划、财务监督与控制等财务活动,是对村集体的各项资产进行的运用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集体收益分配、费用开支控制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等。现阶段,在我国村级财务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村财村管

村财村管模式也就是村集体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业务处理等都由村委会计负责,具体业务活动受到上级乡镇部门的监督指导。这种模式始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但是由于存在着财务管理程序执行不严格、账目管理混乱等问题,因而容易出现资产流失等问题,现阶段随着对村级财务管理力度的加强这种模式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已经基本很少采用。

(二)村财镇管

村财镇管也就是在确保村集体资金所有权、管理权、核算权以及债务债权不变的情况下,由乡镇经管部门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记账。这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强化了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减少了随意开支或者是票据入账不规范的问题,因而是我国村级财务管理的主流模式。但是也存在着村级财务管理效率不高、会计核算监督职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三)村级会计委托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委托乡镇会计中心,由专业受培训过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从事村级财务管理,通过财务会计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财务管理,确保财务工作管理规范化。这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强化了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有利于村级财务的制度化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村级财务公开提高村民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力度。

三、我国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无论何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共性问题:

(一)村级财务管理流程不规范。

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流程不标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村级财务审批审核机制不完善,招投标管理程序执行不严格,固定资产的购置以及评估处置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隐患,易发生财务管理混乱,甚至是出现腐败问题。

(二)“三资”利用效率不高

在村集体资产中,比例最高的就是固定资产,但是由于存在着资产结构单一、可增值资产不高的特点,再加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债务负担沉重,一些资产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不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村级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大部分村集体在财务管理工作上都存在着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特别是在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甚至会计电算化也未能实现。在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方面,也缺少必要的财务会计专业技能与实务的专业培训,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村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优化措施

(一)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整合再造

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必须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调整。首先,应该规范财务审批流程,尤其是财务支出审批,严格按照支出金额的不同,执行村级、乡镇或者是县级等不同层级的审批程序,同时在财务支出管理方面,应该严格按照财务预算计划执行,对于大额资金的支出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者是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其次,规范项目建设招投标的管理,特别是现在城镇化进程加快阶段,村改居等项目越来越多,工程建设内容不断增加,更应该严格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管理;第三,应该重点加强固定资产的购置以及处置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应该经过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并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购置,同时进行村务公开公示;对于固定资产处置,同样需要会议表决,组织专业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后方可进行处置变现。

(二)提高农村“三资”利用效率

农村“三资”使用管理也是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三资”管理方面,重点是应该通过资产登记确权,及时摸清资产状况,进而开展资源的统筹规划开发。需要注意的是,在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开发过程中,应该严格审查,避免出现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私设“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同时对于集体建设用地、耕地、“四荒地”等资源的出租、发包、租赁,应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实行公开协商和公开招投标,并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

(三)夯实村级财务工作的基础

在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首要工作应该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尤其是财务管理公开制度、民主监督机制以及财务会计人员管理制度,通过以制度为遵循,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规范化水平。其次,应该进一步的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特别是采用村财镇管与委托会计模式的行政村,更应该完善财务会计工作信息化体系建设,并探索网上审批与电子印章的使用,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此外,应该注重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确保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五、结语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活动,提高村级财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是整个农村工作的基础内容。在对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在财务管理流程再造、“三资利用”以及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等几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财务工作业务水平,为农村事业建设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菁.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集亟待解决的问题[J].农村经济,2012,20(3):38.

水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篇10

关键词:水利机关;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03-02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日趋深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2007年,水利部出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将水利事业单位所有岗位划分为管理、专业技术及工勤岗位三类,这是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也是职工管理逐步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化,标志着水利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正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今后,对不同类别岗位之间的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如何准确反映机关后勤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实际的工作绩效,有效地调动机关后勤职工积极性,促进职工能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保证机关后勤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所在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现状分析及措施建议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机关后勤绩效考核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事业单位工作性质相对抽象,考核指标不便量化,目前事业单位又没有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值得借鉴,因此,近几年来机关后勤的绩效考核一直套用传统的考核模式,以“德、能、勤、绩、廉”五项指标来考核评价干部的任职情况。理论上考核结果也作为了干部晋升的依据,但事实上,这种考核起到的激励作用并不大。究其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过于笼统抽象,指标雷同,没有具体的考核要素;二是考核定性部分过多,评价者受主观因素影响打分,考核结果容易带来非议;三是考核重身份轻岗位,与现时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改革模式不相适应;四是考核个人业绩凭印象分;五是考核与收入分配脱节,考核结果没有与薪酬奖金、职务升调等挂钩,职工失去“争优”动力;六是考核结果只注重优秀票,个别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人数多,优秀得票多。相反不称职票忽略不计,使考核失去奖优罚劣意义。

针对以往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2009年,机关后勤部门全面推行项目管理,职能部门以此为契机修订了考核办法,尝试借鉴上下级、周边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对个人的考核设定能力、态度和业绩等关键考核指标,对单位的考核设定综合指标和业绩指标,考核与项目管理口径一致,分为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设定不同的权重分值,业绩考核依据项目管理系统综合评价数据,基本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考核过程借助职代会平台,考核结果在年度预留绩效奖金中兑现。

从去年试行情况看该办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各单位对这种相对公平的考核方式基本认同,并从如何完善该考核办法的角度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建议在考核过程中实行职工代表听证制度;建议微调考核指标权重分值;建议将单位和个人的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建议缩短考核周期,实行月度考核;建议加大年终考核奖励力度,设立绩效考核专用奖励基金等等。这些诚恳而积极的建议,对于做好今后绩效考核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尽管目前的考核办法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但总体上是朝着规范化管理的目标迈进。

二、进一步做好机关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建议

2009年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后,目前水利机关后勤部门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三类人员共363人,其中,管理岗位141人,专业技术岗位40人,工勤岗位182人,现有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单位发展的核心资源,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开发,才能带动经济建设真正促进后勤经济发展。绩效考核正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培养,如何加强考核工作,解决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使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作用,个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完善:

一要加大绩效考核宣传力度,考核力争全员参与。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项目管理一样,绩效考核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奖优罚劣,提高职工积极性,促进单位整体效益的提高。建议通过宣传、鼓励,使单位领导、考核对象、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绩效考核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干部,而是全员参与,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要进一步量化、硬化考核指标,增加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机关后勤各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繁杂琐碎,事务性工作多,量化难度大,能否在制定考核指标前,事先编制岗位说明书,收集归纳全中心300多个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分析,以担任各个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和目标任务作为制定考核指标的依据,进一步细化、量化。目前,各岗位工作任务已经在项目管理系统中体现,并且有具体的数据可以利用。

三要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方法和程序。在执行考核过程中,有单位提出考核不能一杆尺的问题。为此,建议尝试采取“分类分项同比”考核,即管理部门尽管没有工作任务不产生产值,但可以成本控制来与兄弟单位横向比较。生产单位考核指标也应该还是按管理、保障服务单位、企业,不同性质的单位间进行比较,相对公平。

四要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力度。考核成果的利用是发挥绩效考核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薪酬、奖金、晋升、调动、职工教育培训的依据。比如,除年度预留奖金外,能否另外设立绩效考核奖励基金;或连续两年或三年获得优秀等次的职工上调一档岗位系数;或在评选后勤服务明星时,优先考虑获得优秀等次的职工;连续几年获得优秀的职工奖励外出专业技能培训学习的机会等等。考核结果的合理应用,会促进单位管理的良性循环。

五要重视绩效考核的总结、反馈环节。考核工作结束后,及时地总结考核中的经验不足便于改进工作,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分析职工队伍现状,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供领导参考。在绩效考核的反馈环节,使被考核者了解自身表现与组织期望之间的差距,及时的沟通,从而通过考核对被考核者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另外,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如物资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参与激励、培训激励等。如设立职工专项奖励基金,如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在项目管理单项奖励基础上,对完成产值高的部门给予奖励、对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个人给予奖励等等;如设立职工培训教育基金,用于职工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加大职工自考资质的奖励幅度等等。

尽管我们还在绩效考核规范化的道路上摸索,还有许多问题需完善。但相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干部职工的配合,加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作支撑,机关后勤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工作定会发挥“催化剂”作用,促进单位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卫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