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1:03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1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核心的发展力,这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无可争议的真理。谁拥有最多最强的人才,谁就是市场的胜者;微软、思科、联想、宝钢等,哪一家不是拥有数千名高级技术开发或管理人才。但对于这些人,也最令企业管理者头疼。你给他高薪甚至股权,他也照样跳槽。这些现象越来越成为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笔者通过在公司多年的工作阅历,经过和一些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员、被招聘大学生交流以后,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受到了企业的机制、管理者风格、企业文化、人才的物质、心理需求的变化、薪酬模式、技术快速更新等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环境等方面影响而产生变化。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一套可行性人力资源策略呢?笔者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做一阐述,与大家探讨。

一、了解人才

浮躁,可能是目前许多老总们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普遍的一个看法。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或刚刚开始工作时,自己还没有为公司作出什么贡献前,就先提出高薪,还要求宽松的工作环境、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一系列要求;而且有一部分大学生频繁地跳槽,有时仅仅为了新公司比现在公司多几百元工资而已;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在简历中夸大专业技能,或者编造经历甚至伪造学历;比如说了解某种技能就敢说精通,参与过某个项目就说敢是项目负责人。这些现象,使得老总们认为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过于浮躁。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当今人才的主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是时代的变迁。新经济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经济模式,它还改变着人们选择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当今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态度代表了新经济的价值取向。

经过和很多在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交往,我认为,当今大学生的想法是:首先,人才认为自己的知识就能创造财富,获取薪水是应该和创造财富成正比;第二,人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否符合职业生涯发展、团队是否融合、企业文化是否接近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有必要先了解再下决定,多选几家很有必要。第三,技术不断更新给人才带来压力,他们不得不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被淘汰,为此所付出的学习成本和精神压力应有所回报;第四,年轻就是资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在4|D岁前获得可靠的物质保证。第六、人才对人才市场的供需需求、薪酬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信息的透明化也使得人才与企业在商谈待遇等问题上处于知己知彼的平等位置。

企业中大学生的离职期往往会呈现出“二三二”的特性。“刚到公司两个星期是一个危险期。员工在新环境下,往往会不熟悉、不适应。如果不给他明确职责角色,很容易造成人员的流失。3个月后是第二个危险期,这时员工对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同等职责的技术人员也有了解,如果在工作范围、薪资回报中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也会形成流失。而两年是一个疲劳期,如果在两年的时间里,员工仍然得不到发展,工作也没有进步和变化,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这3个危险期。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人才流动的比率,在这个比率之内的适当流动,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超过这个比率,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无法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心不稳,也会给后来者形成一种不安全的心理,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人才流动是件好事,活水才有生命力。人员流动可带来技术上的交流。但流动一定要有度,否则不但给企业造成损失,对个人的发展也同样会带来不利。

目前,市场上人才流动很快,这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人才市场的供需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更多的外国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他们投资的大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样导致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突然倍增,致使人才供给相对不足,技术人才炙手可热。于是企业争相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人才。高薪、股票期权、优惠的福利制度。

企业总是觉得有需要或是在某个职位空缺的时候,才想起招聘人才,这种做法存在于大多数企业,普遍认为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其实人才是不会等到你想找他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尤其是抢手的人才,你需要别人更需要。因此,企业由于人才的流失比较大,加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样企业必须储备一批人才。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时时刻刻想到、做到招聘、储备人才,以供未来的人才需求。

沿海很多管理者说起技术人才,真是求才若渴。但一问他们有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经理,50%没有;即使有的话,要么是行政副总或者办公室主任兼任,要么是某个助理管,从实质来说,对人力资源经理这个职位不够重视。其实,人力资源负责人在许多大的公司里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不仅仅是负责招聘、人事管理,而且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培训的实施者。企业认为招聘完了、培训过了、薪酬设计好了,似乎没有人力资源部门什么事了。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激励;人才不但需要物质的激励,更需要精神激励,更通俗的叫做思想工作。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与人力资源负责人就好象军队中的团长与政委,1个管用人、研发、开拓,1个管关心人、激励士气、缓解冲突和解决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就是如何利用人力这种资源创造财富。因此,请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他一样会像技术开发部门那样去创造财富。

二、招聘人才

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首先是每一个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登报、互联网上登广告、参加人才交流会等等都试过了,虽然简历收了一大堆,但真正挑选出的,没几个合适。其实,好的人才就在周围。“人以类聚”,这些人才平常交往最多的肯定还是技术方面的人,或者是过去大学的同学,或者是故友、网友,大家如果话不投机,肯定不会交往。因此,鼓励公司的员工推荐他们认为合适的人才进来,远比招聘来得成效高。这还有几个好处,①对技术比较了解、容易沟通;②对人品、性格、经历了解,不会引来那些心术不正、动机不纯之人;③推荐人本身对公司和被推荐人无形都有一种责任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公司就经常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向公司推荐人才,而且效果显著。当然,用这种方法的企业一定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有一定的规模,而且管理好,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才比较密切。

三、留住人才

企业要留住人才,当然需要一套完备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公司各部门进行岗位设定,以每个岗位施行合理的职位描述和该岗位人员能力需求的描述,而且一个部门的配置还要考虑其层次性,即根据职责的不同,设置甲、乙、丙、丁几个档次的岗位,使形成一种良性互补。5~6个月后。对新员工进行一次综合评述。以明确其岗位职责。第二,就要考虑人才储备的问题。储备和精简既是一对矛盾体,也是有机的组合体。没有合理的储备,企业的发展在人员上就无法得到保证。合理储备可以解决企业突发性的人员变动,同时也

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互补性学习,当然,储备一定要适量。第三,每个员工都有向上发展的愿望。我们就把职务设定和技术职务设定分隔开来。比如,象限图中的x轴代表薪水,Y轴代表技术,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就是x、Y轴之间的斜力线。我们在公司内部设定很多技术职务层次,技术人员达到一定程度,就给他们加薪升职,让他们看自己的进步和公司的认可。第四,每半年进行1次员工考核也纳人其中。但是。人性化管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人才资源管理工作的视野和触觉点应该延伸,不能仅局限于工作范围,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比如为外地员工考虑住宿问题,为那些在外读书充电的员工提供时间上的方便。这就为制度化的管理注人了人性化的色彩。你为员工考虑的多了,反而更有利于规范化制度的维持,更能让员工发挥最大的能量。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制度的设定要讲科学性,要把人性化管理融人进去,创造轻松的管理环境。所有者身份;企业员工们希望得到公司的股份,以分享公司的剩余利润。企业可以通过授予股票期权或将员工的薪酬与公司、部门或项目的业绩相联系。没有做出员工股权安排的企业可以通过给予员工业务授权的方式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联在一起。给予员工所有者身份也可以以另外方式进行,如授予员工自治权、尊重他们和认可他们的工作成绩等。

与业绩挂钩并随市场调整的薪酬。虽然钱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激励要素,今天的员工们仍然期望富有竞争力并与业绩紧密相联的薪酬。最好的业绩最突出的人才应得到最好的报酬。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可以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例如,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或更多的培训。

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调查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费用大约为员工工资的5%。技术培训是企业留人的关键,但培训不应仅局限于技术领域。今天的企业员工希望开发以商业技巧或行为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必须跳出传统培训,为员工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诸如部门岗位轮换、灵活的工作任务和“拜师学艺”等方式。

灵活的福利计划。自助餐形式的福利计划使员工可以从一系列的福利中选择最佳方式。公司可以为每位员工提供同样的基本福利计划,如医疗保险和休假等,但允许专业技术人员从附加的福利中进行选择,如每年他们可自主选择参加1次专业会议,费用由公司承担,或者更多的休假时间及向他们发放周末旅游的优惠券等。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2

文章摘要: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以外部性和长期性为核心特征的管理会计形式,是管理会计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其理念将渗透到整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业获得持久的战略竟争力。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战略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具体是指一国的政治形势变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战略目标群体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新的法律的出台及原有法律的变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市场、自然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动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国外研究表明,以下八个因素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顾客的满意程度;制造优良;市场占有率;产品品质;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

(三)战略管理会计将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单靠优良的财务业绩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须依仗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战略有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息,具体包括五大类信息:(1)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其中经营业绩信息主要是指与收人、市场占有率、质量等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与生产率有关的数据;与从事战略经营业务有关的数据;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战略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关的数据;与知识开发和创新有关的指标;员工的参与和满意度;与供货方的战略关系。(2)企业管理部门对上述战略财务与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体包括揭示机会和风险;揭示管理部门的计划,包括影响成功的战略因素;实际经营业绩一与以前披露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以及与计划的比较。(4)背景信息。一是企业的广泛目标和战略;二是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5)竞争对手信息。具体是指: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

(四)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分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既重视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既重视现有的经营范围内的活动,也重视各种可能的活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应高瞻远瞩地把握各种潜在的机会,回避可能的风险一包括从事多种经营而导致的风险;由于行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的风险;由于资产客户、供应商等过分集中而产生的风险;由于流动性差导致的风险等等,以便从战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完善

(一)技术方面

首先,技术革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革新速度的提高是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关的。传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类似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快速变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市场竞争也更为激烈。这样,新技术所能拥有的超额回报期缩短了,厂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而创新的方向和决策的做出,要基于对客户需求和竟争对手的战略分析,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更为及时的信息。

其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强调知识对企业保持其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日益重视信息的价值,这在实务中表现为对软件(人、技术)和硬件(信息工具、网络)的管理和运用的不断加强。从其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处理及传递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强,传统的”维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系统过于昂贵”的观点将会改变,建立并维护一个能同时提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信息的系统,将普遍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所接受。这种变化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企业管理人员将更有机会和能力从战略角度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人和知识要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强,将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决策者确定是否对人力及技术进行投资,并评价所做出的人力及技术投资决策的投人一产出效率和效益。这些信息将要包括研究与处在同一技术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并要结合分析决策前后客户需求的变化等战略信息,以判断投人是否有利于企业获取战略竞争力。

(二)经济全球化方面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3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与传统的经济管理相比,现代经济管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代化表现特征: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

1.经济管理具有艺术性的特点

当今社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大背景也随之变化。经济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指引,而先进的科学技术离不开经济管理。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得到更近一步的加深,一些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涌入到国内,使得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的思想更具有艺术性。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各项硬性规定不改变,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管理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对员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公司的年会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公司的管理效率,并且可以无形中加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加强公司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

2.经济管理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随着中国加入wto,G20峰会的召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固守自封、闭关锁国的经济运作管理模式早已落后于当下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科学的经济管理方式尤为重要,创造性的管理方式逐渐形成,表现为,管理者提升自我修养,管理者操作经济管理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企业要有更加科学的管理手段,仅仅是照搬课本的经济管理方式,运用以往的陈旧经验,是不能适应时展需求的,故应当从参照经验到走出经验,再到发挥创造性。企业的管理者发挥其创造性,对于企业的员工是起到引领作用的,领导者的创造性和人格魅力可以带动企业形成良好的创新风气。将创新与管理有机结合,使企业发挥更大的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在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中发挥卓越的企业实力。

3.经济管理具有民主性的特点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和谐社会的理念被提出再一次的诠释了民主制在处于核心的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故发展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不仅在企业的选举过程中体现民主思想,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也能看到民主性,大多数企业建立职工代表协会,还鼓励全体员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现实情况献计献策,每一项决定不再是管理者一人拟定,需要多部门领导同意,职代会投票决议。重大事项进行公示。

4.经济管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经济飞速发展,企业想在新常态经济下稳固提升,均重视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并且大多数企业不仅规范的管理公司,还聘请专家对企业进行科学的指导,对企业的领导者进行培训,公司出资为领导者报名商学院进行学习交流,为公司提供科学的决策。企业的管理全程引入计算机和多媒体以及新型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

二、探究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理念的落后会严重的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和未来的发展。从管理理念的角度,保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应当不断的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实际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虑现阶段的大环境,不断的完善管理理念,切实的改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从业的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实力与创造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思想,实现管理思想的创新型发展,从而使经济管理逐步完成现代化。

2.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可以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且可以约束经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能够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应对整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上,应当确保建立具有标准性、规范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保证使企业的各项管理的工作都可以找到依据。此外,对员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加强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的统一,力求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不断深化民主管理

总所周知,民主管理是现代化经济管理的标志。我国现阶段在经济管理中,往往不能完整的实现民主化管理,特别是独裁专断现象突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的成效。随着民主思想不断地深入人心,企业都管理者也开始对经济管理民主化重视起来,经济管理也呈现民主化的趋势。

4.以知识性促进管理思想发展

现今社会,知识可以说是一种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知识性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软件,任何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都不能缺少知识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化的企业竞争的背景下,人力资源与知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为企业提供支持力与引导力。故此,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应当重视企业的文化软件,在管理中融入知识性,在知识中提升创新性。

5.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由平衡的供需市场逐步向需求市场倾斜。客户需求变得格外重要。故此,企业从事经济管理时,应当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依照客户需求提供服务。特别是公司主要客户的需求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合理规划企业产品的经营和产品的生产结构,实现高度的协调,从而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科学性,规范性、创造性以及民主性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标志。未来的世界格局以及经济的大环境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的理念,建立新的管理体系,不断的深化民主管理思想,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的发展为主要指引,和时展的大环境相协调,不断的推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力争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发展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9.

[2]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06).

[3]郑本祥.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6.

[4]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04).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

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5

 

关键词:新经济;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1 什么是新经济

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的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认为新经济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新经济就等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新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o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综合上述,笔者比较赞同的定义是::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

新经济的特征包括:新经济是知识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新经济是科技化的经济:新经济是持续化的经济。

2 新经济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具有知识的人力资源意即人才资源是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的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下面就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作概要简述。

2.1 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脑将取代一些机械性脑力劳动。例如:信息的记忆、信息的检索、复杂的计算等都可用计算机——完成。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所以,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o%,70年代至90年代为70%——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所以,新经济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2.2 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人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千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性发展,并不是发展个人主义,更不是否定集体主义。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2.3 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实际上,不用说创造,在新经济社会就是应付许多日常工作也离不开综合能力。日本学者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2.4 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就是说,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从事科研、发明、创造,或从事生产与经营,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因此,合作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的人才。

3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除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应该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3.1 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3.2 实行柔性管理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城市经济

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的经济学阐释。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被符号化的,用以集中展现城市精神风貌和城市文化的特殊载体,同时也是被选择出的最能体现城市当下特征和最能表现城市文化特点的集合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自此,文化生产力得到了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在文化生产力被专家和学者关注的今天,城市文化品牌具有了经济学领域的内涵。文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资源,通过人们的劳动实现生产价值,这就是文化在生产领域的意义所在。当文化生产力被人们重视并且运用到城市发展的领域之中时,城市文化就可以参与城市经济发展,可以实现文化的生产价值。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中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业已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

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的哲学阐释。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它一方面具有经济学领域中的生产内涵,另一个方面又具有价值观特点。文化的价值观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殊属性。城市文化也存在着自身的价值观属性,这种特殊属性正是城市文化不同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的根源所在,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经济建设的特殊意义主要表现于此。

城市文化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城市的客观存在于城市居民意识中的反映。城市文化价值观是城市居民用来控制行为、评价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准则,体现了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基本看法。其特征是城市居民对于自己所处的客观存在的城市拥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是城市文化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被城市宣传和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城市文化品牌体现了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城市文化品牌与城市发展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品牌经济成为了企业在21世纪竞争中的主要焦点,同时也是企业用以实现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品牌成为各个企业关注和着力发展的内容,品牌也将走进每一个城市,走进城市每居民的生活。城市的发展将迎来自己的品牌时代,城市品牌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城市品牌势必成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前选择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城市文化品牌更会在城市品牌时代之中起到代表城市形象的作用。

文化市场的逐步成熟在客观上刺激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形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城市文化品牌代表了城市的精神风貌,是城市的标志。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文化品牌,已经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研究城市发展时必须调查和研究的问题。

开发城市文化品牌,并使城市文化品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最终使城市文化品牌发挥出经济效益,这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课题。城市文化品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就是用文化资源来带动经济增长,甚至是使用文化资源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亮点,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增长点。

城市文化品牌与文化创新

随着全球化在经济领域中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步伐已逐步迈入到了文化领域。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中论述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乃至文化本身的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文化传播的速度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国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以适应当今文化全球化的现状。加强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发展活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市领域中的文化创新,用文化创新带动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城市建设者的使命。

城市文化品牌对于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

第一,城市文化品牌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成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城市在工业化浪潮的席卷之下,全部都不能幸免,一些“城市病”开始突显。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自然资源匮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城市未来将何去何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发展的新历程已经开启。

面对我国经济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将随之调整,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所要追寻的目标之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在城市后工业化时代中为城市树立新的风尚,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成为城市倡导核心价值观念,为城市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层面起到导向作用,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

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和资源代价降到最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所营建的文化产业就具备了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文化产业一步步地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第二,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有利于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协调、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城市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硬件环境,即城市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要素所组成的地理的自然环境,和由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景观为主要构成的人造的自然环境;二是软环境,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人口、民族、行为等基本要素,也就是城市发展的社会环境。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塑造不论是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建设还是软环境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城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区位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式经济走向了集约式经济模式,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来自于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区位等城市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信息技术和人才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上升,尤其是人才资源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传统发展模式,先进技术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由此可见,人才资源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城市发展得以摆脱城市自身资源的不足,得以冲出现有的区域格局,谋求城市跨越式的发展。

城市文化品牌本身既有文化认同的属性,其价值观意义使得城市易于形成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便于留住本地人才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城市文化品牌在推动城市经济环境提升的基础上,有助于城市吸引外来人才,从而形成智力支持。

第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可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并为城市吸引更多资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市吸纳资金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城市投资环境,逐渐成为除了城市自然资源、劳动力、区位等要素外,决定城市可投资性的又一因素。城市投资环境以城市形象的这一符号形式呈现在投资者面前,同时政府也要将打造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投资环境在吸引资金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纠其原因,是由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这一重大趋势所引起的。绿色、环保、低碳、人文关怀成为后工业时代城市发展新的主题。城市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核心技术人才支持,开放而包容的环境也决定了现代城市不只是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区位等要素吸引资金流向。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就是要树立城市品牌,展现城市精神风貌,为城市树立良好形象,突显城市特色。这就使得城市文化品牌将在城市吸引资金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达到其他经济因素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第五,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文化产业。②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领域中的朝阳产业,据2005年全球经济统计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GDp总量的14.4%;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文化产业占GDp总量的18%,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由此可见,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世界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变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的优势,其绿色环保、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显而易见。挖掘文化资源、参与城市市场经济运行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必然选择。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在城市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过程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第六,城市文化品牌明确了城市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的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建立于知识和科学技术资源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竞争的焦点不再单纯是生产活动的最终产品,而是越来越关注知识活动的过程。同时竞争的战场也从传统的最终产品转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批量制造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在这种形势之下,技术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城市、企业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无论是产品的研究开发环节、产品的制造环节,还是售后服务环节,都凝聚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和知识。

城市文化品牌价值观可以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改进技术人才创新的思维方式更适合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另一个方面城市文化品牌通过营造出来的城市文化氛围,培养或改变技术人才的创新行为习惯,以符合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使得城市形象和特色更加鲜明,这为城市技术创新明确了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使城市技术创新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市技术创新的效率提高了。

第七,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城市特色经济建设的定位和培育。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下,我国国内市场基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时代。但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十分严峻,相对过剩经济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基本上从加速周期进入了调整周期。在进入wto之后,我国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新形势下城市经济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城市特色经济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着力点。城市特色经济利于形成比较优势,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有利于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品牌文化能够展现城市的个性和特色,能够强化城市形象,这就很好地为城市特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培育城市特色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城市文化品牌的开发与建设的整个过程就是对城市整体规划和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城市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劳动力结构等影响城市发展客观状况综合分析的过程。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城市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文化支持。③特色产业集群是根植于包括人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文化氛围等地方环境的区域性企业网络结构。城市文化品牌有利于城市居民形成文化认同氛围,这种认同氛围通过习惯和思维方式根植于城市各个企业之中,这就为产业聚集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氛围,这更有利于培养企业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依附感。

建立城市文化品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能片面追求品牌效应,忽视了现实的经济效益。城市文化建设虽然是以城市形象为直接表现,但是其最终目的是为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与城市经济建设相结合,需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第二,以市民的根本利益为城市文化品牌确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市民是城市一切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城市建设不能以牺牲市民的利益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代价。在城市经济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第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以城市客观的文化资源为依托,避免照抄照搬。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不断挖掘城市自身具有的特色资源,要以城市自身的情况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据。盲目地照抄照搬,脱离城市实际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会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第四,在选择城市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城市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同时也需要注重比较优势,使城市文化品牌在参与城市竞争的过程之中立于不败。(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崔人元,霍明远:“‘创造阶级’的创新空间”,《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7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历史作用近现代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基础

中国特殊的国情是当时形成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基础,半封建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以对旧中国半封建经济特点的分析和对中国旧经济制度的批判为基本的出发点。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这次危机,帝国主义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控制和剥削,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特别是企业投资部分,在这个时期也加剧增长,使得中国经济为其所控制。

随着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金融领域地位越来越强大,其统治的资本同时进一步向工业领域进行了大范围的扩张。在其垄断地位确立以后,通过银行的债务关系吞并或控制民营工业企业,形成了他们侵占民族资本的经常手段。抗战前夕,官僚资本完全取得了垄断的地位,四大家族以及所属派系通过商办的形式控制一批垄断工业企业。因此,可以看出,政权是建立在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与大地主联盟的基础上的,那一时期的农民税赋负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从而导致了农民和农村经济的破产。另外,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派不能让中国实现现代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不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不能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上由于长期战乱的影响,新中国在经济上接受的不但是一个落后、畸形,而且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这些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发展社会经济的产物。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以新民主主义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贯穿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等细节方面的具体问题,另外,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还同时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如何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新民主主义经济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应如何向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等一系列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许多最为基本的问题。另外,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同时也凝聚了共产党领导人同志以及同时代其他领导人的共同贡献,是几代共产党人共同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新民主主义经济存在的几类主要的形态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既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此间主要起领导的作用,又有其他多种性质的经济成分,在很长时间内可以并存和共同发展,以促进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种经济形态既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更不同于英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是非常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于在经济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方向发展的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新中国解放前后,中国共产党没有更多地关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步立场所表现出来的同工人阶级妥协的一面,而强调对立、斗争、绝不相容的一面,在认识上扩大了小生产产生大量资本主义的危险性,导致主张尽快消灭私人经济成分,尽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为了满足革命和战争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不是一般的经济建设,它是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背景下的经济建设,不可能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势必会出现偏颇,这已为建国后的历史所证实。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没有基于新时期新国情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内容丰富,不可能代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

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科学评价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对于在新时期新阶段正确地看待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以及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现代意义。

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认清我们当前处于新时期新阶段,既不能照搬书本,也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而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过去,我们之所以犯“左”和“右”的错误,是因为没有认清楚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没有结合实际,没有科学把握中国的国情特点。新时期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和建国60年建设的新发展,新时期新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已经进行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前提。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不动摇,坚持市场经济道路不动摇。新阶段不过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时期的一个特定时间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这样有利于在新时期新阶段实事求是地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动摇。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构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市场经济与中国的发展需求密切吻合,因此,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而来的,是由上层建筑的政权力量强制转变和发展而来的,是由苏式传统计划经济改革而来的,多种形式的利益主体都还不够成熟,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实施国民待遇原则仍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生产社会化的实现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明确了这些对于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结构和科学体系极为重要。如果缺乏对市场理论的研究,我们的改革就会有盲目性,就可能迷失方向。我国进行的所有的经济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的。因此,经济的改革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在中国与外国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经营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并且还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政治环境等方面的重大经济相关的具体特征。

建设中国式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突破点更是在农村。构建中国式新农村,必须让农村成为和谐有序的、稳定发展和稳定繁荣的新农村。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中国式新农村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必需的物质基础,更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与程度上说,建设中国式新农村,不仅仅是保持农村的安定发展,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特有的物质保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式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实现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逐步建立新型的城乡经济发展体制与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打破城乡壁垒。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8

把握网络经济时代特征

要建构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必须对网络经济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概括和总结,总结起来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全球化特征。网络经济时代,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富有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地理空间上,互联网可进行全球信息传播,全球性的交易没有地理位置的障碍限制,人们之间的距离被缩小到了咫尺,使网络经济的市场具有全球化特点。二是在信息资源上,互联网体系因适应无限制的信息存储空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全球各地的网上信息可以便捷地检索和迅速地传播,使不同地域的经济联系更加便利。三是网络经济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制,可以全天候服务,24小时随便上网。

第二,整合性特征。网络经济的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超时间性和地域性,使竞争广度大为拓展,企业着眼于全球市场,面对全球性竞争。这种高层次、全球性竞争极为复杂,竞争需要包括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文化、信息、法律等各个方面合力的作用才能取胜。

第三,变异性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经济的竞争中,竞争方式花样翻新、各种各样,往往是所料不及。因此,谁能有前瞻意识,超前把握趋势的能力,谁才有可能在突然事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高风险性特征。网络经济在发展中极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黑客入侵、网络犯罪、病毒侵入等都会造成风险。据统计,全球近年来的电脑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每年以30%的惊人速度递增,其中金融业的发案率占61%。利用网络犯罪形式也多种多样,诸如利用系统缺陷、采用截取信息、使用网络窥探器等等。因此网络经济是一种风险极大的经济运作形式,必须有对各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足够的承受能力。

第五,高注意力特征。网络经济具有直接性、快速性、信息量大等特点。直接性是指使用网络,企业可以绕过经销商直接与需求方沟通,客户也可以直接订货甚至指令生产。这种供求双方直接的关系,取消了中间环节。快速性是指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纤传输信息,可以高速度传播、收集、整理、利用信息。在直接、快速、大量信息面前,最引人注意的信息才有时效性,因此,高度的注意力是网络经济的一种客观要求。

第六,互动性特征。与传统经济相比较,网络经济强化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从而使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互动的方式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甚至是消费者积极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其结果当然产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和顾客的不断交往,也能了解每个顾客个性需求进行生产。

第七,虚拟性特征。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实物经济,它的基本表现方式是以虚拟化形式出现的。这种网上虚拟经济不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脱离,而是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培育和发展虚拟经济的成长,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第八,创新性特征。网络经济是创新性经济,这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要强调研究开发和不断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等等的配合。

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

针对网络经济时代特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化思考。经济全球化要求人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化策略思考是网络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必需接受的事实,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受全球化的影响。

第二,整合性思考。网络经济整合性特征要求人们必需具有系统性的观念,将各行各业各门学科结合起来,而不再是独立的在自己的行业和学科中自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从思维方式上着手改变人们的经济观念,使其真正意识到整合性思考的意义。

第三,前瞻性思考。由于网络经济的变异性,决定了在这一时代,必须将把握趋势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做。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重过去的经验,工业经济时代重当前的实际,信息经济时代重未来发展的话,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延伸,网络经济时代只有把握趋势,才能获得发展。因此加强超前意识,提高前瞻性思维的能力,就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重要使命。

第四,风险性思考。网络经济中所蕴含的风险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人们必须具有对待风险的正确态度,做好对风险的预测、预防、回避以及承受等等,这也同样需要首先在思维方式上的调整,真正使人们对风险性高度重视。

第五,互动式思考。网络上的交流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改变,那就是把封闭的单向思维变为开放的互动式思维。因为只有互相的沟通才可以真正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就需要从自己的圈子里走出来,进入到对方的世界中,把握对方的真实信息,才可以使双方互相信任。所以互动式思考必然成为网络经济条件下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六,个性化思考。网络经济一改传统销售方式,而采用网上与消费者直接销售的方式,从而使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网络经济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企业经营者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用个性化的思考去面对每一位消费者,个性化思考将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第七,创新性思考。网络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动力的,创新是人们时时努力的方向。在网络经济时代,任何阻碍创新的旧的

思维方式都将被淘汰,创新性思考是网络经济的时代精神。

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为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建构网络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这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网络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研究网络经济运行的规律,冲破传统思想的框框,大胆创新,这是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网络经济属于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经济,其运行情况复杂多变,且体现的是高层次的竞争,这就要求思考问题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系统的、多角度的看问题。特别是网络经济是新型的、复杂的经济,要建构其思维方式必须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只有理论思维提高了,才能正确概括和总结网络经济的概念和特征;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规律;科学的适合网络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才能建立起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特点,以其特定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对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理念有指导作用。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网络经济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它必须跟随时代的脉博,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因此,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建构,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样可以为其注入活力,提供动力。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9

后现代经济,谈的就是书的副标题说的“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它包含了互联网经济的两个基本点:联接的有机性+节点的离散性。这两个基本点是从互联网的“节点”加“互联”派生出来的,共同构成的一个中心,就是后现代。

从经济角度说,前现代就是指农业经济,现代是指工业经济,后现代自然就是指信息经济。所以后现代经济又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说法。

心物一元的经济

有了信息经济,为什么还用后现代经济这个提法呢?因为我觉得信息经济这个说法虽好,但被它的解释者已经差不多解释成一个现代性――也就是上一代――的概念了。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我专门从信息经济不同于工业经济的角度,来说明我多年所观察和思考到的信息经济的独特之处。

从另外一重意义上说,后现代经济这个提法本身,同时还等于我认为“现代”不是一种普遍的状态,而是一种特例。我们不认为主流经济学可以正确解释、完全包容后现代经济现象的特殊规律。

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经济学是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在工业化的背景发展起来的。当这一背景发生变化时,主流经济学在解释后现代现象时可能出现系统偏差。科学主义这个大方向不变,它的解释力就不会有实质变化。

经济学需要发展,总的方向是综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以适应变化的现实。后现代在大方向上的突出特点,是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新综合,以此来实质性地提高对新现实的解释力。

后现代这个视角最后意味着,后现代经济与现代性经济的区别,是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的区别,是社会有机系统与社会机械系统的区别。复杂系统具有多元性、有机性特性,在后现代经济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复杂系统的观点把经济当作社会有机体看待,更接近人类行为的真实世界,简单系统的观点,通过经济人理性,把人当作物,把生命系统当作非生命系统,把人的高级需求当作低级物质需求,因此远离真实世界和人类行为。

从“物”经济到“心”经济,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后现代经济以心物一元的视点对此加以审视,以避免心物二元,以物代心的片面性。

后现代的两个动因

后现代思想在历史上已出现了一百多年,催生后现代思想的直接原因,是现代性理性走向极端带来的灾难。

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理性灾难事件,一次是世界大战,一次是国际金融危机。两次理性灾难的共同特点是,所有个体都是理性的,但所有个体理性加在一起,不多不少,正好等于非理性。人成了聪明的傻瓜。从理性灾难中,人类开始重新发现感性的价值,包括个性化、多元化的价值,以及人与人天然纽带的价值。我发现,这正好是互联网肯定的价值。

催生后现代思想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是现代性异化带来的灾难。金融危机好比仆人(华尔街经理人)造了主人(委托人)的反。监管相当于将仆人鞭打一番,教训他们可以继续背叛主人,但背叛的数量规模尽量减少,后现代相当于要恢复主人的地位,不允许仆人再背叛主人。发现主仆二分关系本身就是问题所在,主人就要自主决定,自我选择。一旦社会在每一个体水平都实现了主人式的自主,后现代就实现了。

后现代经济是整体经济中的“其余部分”

把各种非主流的“其余部分”经济学,按照某种内在一致的范式,整合起来,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一种必要补充。这种必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各种“其余部分”经济学,虽然就其提出的初衷而言,都旨在最终把现有主流经济现象作为特例,纳入新的整体经济体系。但在它没有实现之前,最好还是把自己视为对主流经济的例外现象的解释比较好一些。这意味着,把主流现象和主流解释“悬置”起来,承认其规则的解释效力,而在增量的部分,即主流现象主动放弃解释的那些领域,用新的规则进行解释的尝试,也就是旧现象用旧规则解释,新现象用新规则解释。到条件充分成熟时,再讨论新旧规则的转换问题。

这比抽象地争论规则是否“改变”(这通常是指对同一现象而言),更加富有建设性。

后现代经济学为新的实践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后现代经济学在现代性经济学所不及的领域,为以下实践观察,提供了基础理论一级的解释:

网络经济具有品种经济性规律。网络经济中所有细节上的规律,最终都将从这一总的规律中,得到有效的解释。品种经济性说明了从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转型的理论根据。网络经济具有个性化发展的规律性特点。一对一营销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主要形态。

网络经济具有经济嵌入社会网络的规律。社会有机体与网络的结合,使交易成本相对范围出现边际递减,产生了组织结构扁平化、有机化的现象,出现了网络平台与增值业务分离,前者共享资源而后者实现多元化价值增值的趋势。

新经济时代的特点篇1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政治经济学;发展理念;科学创新;理论范式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2-0007-0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的新判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研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启了创新的空间并提供了有力支撑。正确的理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形成建设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阶段,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科学的理论要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和精神,是引领时展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丰富的现实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纵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无不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先进的思想方法论精髓为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的思维再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鲜明的历史感[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在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逻辑过程和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其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创新的经济学,其科学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新的理论和观点揭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历经一百多年演变进化而经久不衰,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临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和整体的逻辑思维审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背景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其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实践。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状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经济总体的持续低迷使得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重削弱。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国内经济内生因素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现象,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今后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是中国经济告别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启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为中国经济转型、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总书记说,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韧性和充足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具备支撑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2];另一方面,新常态必然派生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如一些长期积累的失衡因素和隐性风险将伴随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而逐步显性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可能导致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宏观经济调整和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新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突破社会发展瓶颈,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课题。经济新常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现实背景。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辩证思考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始终伴随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变,这突出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之中。“范式”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hu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人们公认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种对事物的观点或思维的框架,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3]。理论创新“范式”既是一个世界观层面的思想、立场问题,也包含方法论层面的方法和实践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新视界、新成果的客观展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本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注重和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同志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和基本立足点,不断揭示和提炼总结新常态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

理论思维源于实践,以实践为理论源泉和归宿。“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经济新常态是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现实描述和高度概括。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际上,这正是中央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实践为本,总结新常态下经濟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在有效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解决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以实践创新丰富新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将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主体论”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主导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更加强调提高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其内在的人学向度为人的不断创造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整个历史,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直接来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基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实践,新的理论诉求呼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同时,新常态的人学向度也为在新阶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提供了核心路径,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以问题为导向

从本质上来说,问题的本质是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甚至理论内部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解决新问题、新矛盾而获得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从而不断引导理论创新和指导新的实践[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时展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认识和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时代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问题重新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重要创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不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和大胆尝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强调,全党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8]。“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手合力”论等新的经济战略思想无不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是现实中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应。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范式,“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之中,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领域和方向。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必须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新常态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问题范式与理论范式创新的良性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立足新常态经济特征

思维是主体对事物表象与概念的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思维范式则是思维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在推动理论范式创新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推动其他理论范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内生动力。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坚持和进一步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辩证思维审视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新动向和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其增添了中国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随着国内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融合新常态下新问题、新实践的辩证思维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能够科学地解答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新常态是形態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核心问题在于提质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发展和可持续的高速发展[9]。辩证认识和审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推动我国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应以经济新常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依据和立足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把握新常态经济的动态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中国化

研究基点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基础。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以研究基点创新为起点,坚持以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点,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科学创新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客观实际和运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基点是具有整体性的劳动范畴,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整体作用的统一发挥而实现的物质转换过程。首先,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必须服从于客观逻辑的决定,并遵从最基本的客观事实,在客观实践中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升华,否则就会偏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导向。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一直将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研究基点,并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0]。改革开放赋予了社会主义原则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和坚持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的前提下,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禁区,基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理论,是遵循客观逻辑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一步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具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时期。解放和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间个性与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特殊与普遍的辩证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体框架下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实践内容,在深刻理解个性与共性、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法的思想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二)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拓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围的具体化和多元化

研究对象是确立一门学科的规定,也是决定学科属性的根本因素。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总和[11]。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不断拓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范围。

其一,从理论范式创新特质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方面表现为一定的不可通约性。理论逻辑主线是贯穿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始终,反映和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的中心路线,也是任何理论创新发展首先应明确的主要问题。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主线的决定因素。其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引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则取决于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所有制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关系研究中的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始终坚持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核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具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和一般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不同的独有特征,其所有制结构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也有别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首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根柢;其次,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性和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当前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拓展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围,必须明确其研究对象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历史定位,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市场资源配置等纳入理论创新的研究范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具体化、多元化。

(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方法论问题是进行一切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首要问题,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是建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发展应坚持运用科学抽象法,根据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理性的眼光分析现实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问题,同时积极借鉴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合理性成分,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