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0:56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1

目标是方向,具有激励作用。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建设,使本专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与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行业产业升级和支柱产业发展重要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为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同类专业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根据建设目标,提出的建设思路是:以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契机,更新思想观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认识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突显专业建设实践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策略与成效

依据建设目标和思路,桂林理工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

1.学科建设为特色专业提供强大支撑

学科建设和发展是特色专业的重要支撑,决定着师资队伍的水平并进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决定着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一个学科往往有多个研究方向,地方高校很难在众多的学科方向上有所建树并设置相应的专业。因此,地方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发展需求,确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方向,形成特色,并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方向。广西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重金属污染与防治从“十一五”开始被列入广西环境保护头等大事,并在“十二五”上升到国家层面;广西作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省份,以及国家实施北部湾开发开放战略等所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也是“石漠化”重灾区,环境十分脆弱;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以漓江而闻名,其水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因此,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科在“点面结合抓质量,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思想指导下,明确“以‘水’为核心,强化重金属污染与防治”战略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和行业特色的研究方向,2000年环境工程学科获得广西首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环境工程学科成为广西唯一的环境类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继2010年入选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后,2011年又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团队建设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团队合作、联合攻关更是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体现“水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为重点,按照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外聘实践指导教师3:5:2的结构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水平、强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通过自主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引才引智等方式,构建“进出有序”的教师和教学团队培养与管理机制。每年有计划的派遣1-2名教学科研骨干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培训;派遣2-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项目论证、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和职工培训等,丰富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新上岗教师必须先到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进行3-6个月的上岗培训,学习专业操作技能,取得相应的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强化建设,团队成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2009年以来,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培养、引进团队带头人4名、博士16名、校外特聘教授1名、高级实验人员2名,形成了一支包括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西教学名师、广西区优秀专家等人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2006年获得“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环境工程创新团队”的基础上,2009年“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获得部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2011年“有色金属矿区的环境污染与植物地球化学及修复”获广西基金创新团队称号。

3.课程建设引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根据环境保护产业和相关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按照“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以新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对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形成了面向环境工程应用领域、互为支撑又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1)调整课程结构,增大实践教学比例。在不减少通识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教学比例,将生产实习由3周增至8周,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达到总学时学分的45%。

(2)优化课程设置,彰显人才培养特色。除了保持“水”特色外,增加了环境地质学、环境遥感学、环境化学等具有学科交叉特性的课程,增加了矿区土壤修复、环境生态学等选修课程,使毕业生在废水处理工程、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3)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用人才。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家重大“水专项”、“863”、土壤植物修复等科研项目,增加“工程实例型”内容,如:电镀废水处理工程、超富集植物修复污染土壤、高排放标准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工程等,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学到环境工程专业最新的知识与技术。

(4)调整教学进程,学以致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同步,使学生能够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和工程项目之中,巩固、提高学习效果。

(5)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引领课程改革。组建由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与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以部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为样板,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具有鲜明地域和行业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精品课程群,不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效度。

(6)精选与自编相结合,增强教材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严格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的同时,根据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科研成果、工程实例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来,编写出版了《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实例》、《水污染控制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指南》、《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水科学概论》等教程,大大丰富了环境工程专业教材资源。

4.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按照“因材施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1)将通识教育(综合基础+基本技能)、工程基础教育(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设计创新)三个教学模块有机整合,并与专业认证紧密结合,按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突出企业实训,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2)变专业课教学以课堂讲授系统知识为主为老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重,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贯通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3)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相结合,使全体学生能够系统接受专业技能和工程训练,并能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实行紧密结合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调整考试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降低考试对学生的压力,变单一考试考核方式为综合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成绩主要由企业教学单位组织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导师)负责考核,对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

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属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宗旨,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道路。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加大区域特色实验项目比例。在立足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的“基本型(验证型)”实验基础上,增加“提高型实验(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比例,构建“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项目紧密结合广西有色金属、制糖、造纸和淀粉等行业环境治理问题,同时,提高型实验课程和项目实现现场教学,并且可以开出小组联合选题研究实验,模拟联合攻关解决环境处理中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能力。

(2)共建特色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以服务为先导,依托行业产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实验基地,将团队教师设计建设的北海涠洲岛油田废水处理工程、桂林市雁山污水净化厂、荔浦电镀废水处理厂等实际工程,以及与日本共建的“中日膜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建设成为综合型实习实训场所,构建多种特色实践教学平台,拓展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直观地诠释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拓宽学生专业视野。

(3)科教结合,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高水平的教学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专业特色的内在要求。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建立“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行不断线培养。大一阶段,实行导师制,联合班主任,主要是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应用能力培养进行指导和管理;大二大三阶段实行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早日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依托教师和团队的力量,将科学研究渗入学生课外专业学习;大四阶段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指导老师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设立和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特色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论文)与具地方特色的科研、工程、社会应用项目密切联系,实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工程应用与科研创新能力。

(4)实岗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桂林理工大学以环境工程专业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与广西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地方生产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将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与实际工程关系密切的部分转入企业讲授,实行“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教学。该模式充分发挥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自的优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践,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和新工艺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其组织管理能力。

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9.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办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0039011482)。

作者简介:严志宇(1970-),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海上溢油风化的研究。

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繁荣发展,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我国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为370多所、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1]。这促使各个高校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基于本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2-3]。

大连海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5年,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并与国家海洋局大连环保研究所联合,以海洋环境保护和船舶污染防治事业为宗旨之一,建立起有自己特点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期填补我国环境教育中的空白和不足。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与模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环节中带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建设进行了阐述。

1基于海洋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能够从事城市环保、海事、港口、航道、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环境工程领域的有关研究、技术开发、规划、设计、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工作。可见,我校人才培养中的海洋特色并非通过将目标限制在海洋领域来体现的,那只能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而是在应用领域上有所明确和细化,把海洋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体系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基础课里,体现“厚基础”,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通识教育;在专业及方向课程平台中的限选课及其中的实践环节中,保证“宽口径”,其中部分课程体现港航和海洋特色。

在通识教学中,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并辅以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能满足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为了实现海洋特色人才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限选课部分设有“海洋动力学”、“国际海洋污染防治法规”课程;在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的限选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技术”等。

2基于海洋特色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为了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建设,在有限的课时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教学前提下,协调引入海洋环境知识。

首先,在非海洋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在一些案例中引入海洋特色内容,这样,既不影响环境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也通过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应用领域的拓展,增加了学生对理论内涵的理解。而在海洋特色的课程里,把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应用到港航、海洋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课程的专业性,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传授特色知识、培养专门技能,教学中凸显海洋特色。

其次,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海洋特色建设。例如:我校与一些港口、海洋监测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港口防污染技术、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技术、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习机会,占实习内容的25%。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措施实现海洋特色培养,即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确保“厚基础”,避免因特色而画地为牢,在实践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将理论用于港航、海洋领域环境保护的应用技能,以此引入海洋特色的教学,增强环境工程教学内涵,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将来的工作领域,实现“宽口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基于海洋特色的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

紧紧围绕当今环境发展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还通过各种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实施“特色求发展,质量求生存”。

首先,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鼓励学生与教师接触、互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如“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就是使优秀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教师一些海洋特色的课题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如“mBR法对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7.16石油泄漏事件对大连周边海水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影响”。凭借诸如此类的制度,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为本科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海洋特色的教学得以充分施展。

其次,通过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传帮带,让感兴趣的本科生新生有选择地参加各种与海洋环保相关的社团和科技活动,把特色教学投射到第2课堂,如:“不同消油剂处理溢油对海水青F胚胎发育效应研究”、“船舶废气脱硫系统研发(洗涤水排水处理)”、“液相等离子体特性及船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等就是近年学生参与的部级、省级科技活动项目。目前,这些内容占所有科技活动项目的29%。

5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海洋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海洋保护和治理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环境保护离不开优秀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而优质的环境工程教育则是决定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当前发展经济的快速轨道上,更要努力提高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3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9-72.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4

一、巩固学科特色方向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等基础学科与建筑工程等工程科学,以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以及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有关,是一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学科。1982年我国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的不断加大,环境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251所院校、年本科招生规模达2万余人。3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环境工程类的专门人才。

南华大学是一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5年本科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虽地处湘南腹地,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学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但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面向核工业及国防科技事业服务的宗旨,形成了核特色鲜明的优势,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尤其是核工业基地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核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设置此专业是基于进一步夯实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学校根据学科门类对学科专业和院系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先后组建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等,形成合力打造“核”特色,从体制、机制上全力保证“核”特色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本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基础好等背景,不断凝练环境工程学科专业方向、增强学科优势,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核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2009年所属实验室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系列课程遴选为南华大学精品建设课程;2011年以来,该专业出版了核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系列著作与教材,获得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3个获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毕业生在核工业环保公司及铀业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高并获得相关企业与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环境类工程应用人才大军,虽然面向核环境专业队伍的人才为数不多,但由于核行业的特殊性,按照国家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其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如具备声、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给排水工程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包括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还需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制定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各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学校等从事管理、教育、设计、规划和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学校在强调突出坚持“核”特色的同时,要求具备时代所需的专业知识,着力拓宽相关学科领域方向,如掌握环境领域以外的专业知识(法律、经营、技术等),深刻理解其专业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环境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之一,将甘于奉献的行业精神、安全保密的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行业道德、勤勉务实的行业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行业作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特殊事业所蕴涵的独特魅力。

三、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核环境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环境工程专业涉及广泛的课程领域,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特别应加强特色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如设置学科与专业建设目标,需要高度重视未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并要积极设置、发展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这不仅是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是高等学校依托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学科背景,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都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制定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首先,为贯彻学校“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环境工程专业搭建了三个理论教学课程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每一个平台下设有必修课与选修课2个模块,同时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及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创作、创业活动、文化素质教育等)。这些课程体系符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并突出了核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将“核工业概论”课程放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作为选修,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将“放射性三废处理”等课程设为必修特色课程,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既为学习专业课奠定扎实基础,也为学生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富有“核”特色的课程如辐射防护基础、原子核物理、放射生物学等作为基础课平台选修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对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如核辐射探测实验、核通风空气净化、辐射监测与评价、核环境学、核电运行及特殊分离方法与核安全法规等让学生自主选修,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传授及多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与归纳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师生互动,通过诱导、讨论、讲评、对话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造。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使学生掌握应用先进的技术操作过程、方法、技巧和原理,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

四、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培养途径等要素,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本。由于各高校办学规模、学科门类、培养目标以及师资力量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同样的一个模式操作。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人类自身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高校自然应该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融入这个开放的大环境,成为与政府与社会及企业相互渗透、共同合作的开放型组织,让高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社会,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贡献社会,引领社会。

随着南华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环境工程专业把创新的理念和举措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中,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4+x”(其中:“4”即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x”即核特色培养),并同步实施,“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特色办学道路,将核特色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南华大学升为一本招生高校,学校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在原10版、11版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2版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三,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本科一批招生要求,环境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本功,而且要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为此,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省重点“氡”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为了凸显核特色,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工业741矿、核工业743矿以及中核272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从多视角理解和认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胜与复杂性,不畏惧困难,形成积极主动从事环保事业的决心和热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引入核特色内容,使核特色体现在教学、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5

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多脱胎于一些传统专业———如给水排水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工程、农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等。在办学过程中,受母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校际之间都有不少差别。为便于管理和衡量教学效果,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了新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和要求,制定了一些核心专业课程。但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加上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建设,导致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和庞杂性。如有的学校以土木类专业为主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就以此为基础,添加了许多该专业方面的课程;有的以化工类专业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化工;有的以农学为基础,结果课程体系偏重农学。当然,课程体系设置的多样性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各个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为就业广开门路;但另一方面,若缺少了环境类的一些通用核心课程,使得专业不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笔者以为,应当以指导委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少量的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加以引导,通过设置专业特色方向等进行实施。为积极应对就业形势,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提出课程体系安排的一点想法。

面向就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群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专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将严重影响本专业的生源与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在进行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就业的导向作用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便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有效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和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根据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多个支撑就业方向的课程群,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可能的就业方向,分设几个重点课程群,各位专业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加入相应的课程群中,形成课程组师资队伍,负责该门课程的建设。本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4]要求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专业课这一部分进行课程群的一个划分。

1课程群建设目的

课程群建设是指围绕该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选取几门课程形成共同支撑作用;课程群中的课程相互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课程群是专业与具体课程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是建设师资队伍、制定培养计划和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如江苏大学依据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等方向课程;每个课程群由3门以上课程组成,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5]。同时,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效果。

2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群

纵观环境工程的专业课设置,从环境要素角度可以分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和资源生态类控制工程。总结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环保部门或事业单位(选调生、公务员招考)、环保企业(公司)、报考研究生、跨专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根据上述就业去向划分为以下几类:工程设计实践类。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工程、生态工程。未来就业去向:政府环保部门或事业单位、各类环境保护公司和厂矿企业,这一方向应是学生就业的主体和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需求的人才数量也大,而且以后可以进行环保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类。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及其实验、环境工程实验、分析化学和现代分析技术。该方向未来就业面向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站)或企业中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评价。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评价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系统分析和清洁生产。主要从事环境评价和环境咨询服务工作,进行环评报告编制,进行环评工程师职业考试。而且随着环评机构、公司的增多,对于环评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数学模型、环境生态学、环境遥感和环境信息系统。上述的就业面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及事业单位、企业的环境管理部门或高校、科研机构。特色类课程。在完成基本专业课程配置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特色,可增加该特色方向的一些课程作为未来就业的培育方向。例如:若学校的机械类专业较强,可以适当引导部分学生从事环保设备的开发研制或者进行环保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技术支持;若学校土建类学科较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类课程,引导部分学生在该领域就业;若为农业类院校,可以引导环境与农学的交叉,吸纳部分学生就业;若为地质类院校,可以引导部分学生进入环境地质领域就业。这样,一方面保持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各个学校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就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6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着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7

关键词:安全工程;农业安全;实验课程;设置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另外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基本都是生产第一线,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学者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等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和结构体系方面的研究[1-5],而对安全工程课教学中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难以满足该专业实验或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湖南农业大学开办了在大安全方向上具有农业安全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学校把农业安全列入学科体系是安全学科发展的需要,创建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安全、农村公共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等农业特色安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而与之配套的安全工程实验课程体系和标准有待于建立和完善。本研究根据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农业安全特色的安全工程实验课程体系,并结合创新型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实验课程设置以及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今后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1农业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设置

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包括化工、军工、矿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这些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与其行业有密切联系,从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来看,大多数是将课程分为基础专业课和特色专业课,特色专业课一般是以该校所涉及和依托的行业背景、学科优势和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依据,设置以应用为主的特色课程[6]。实验课程的设置应参照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在保证公共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体现学科优势和行业背景的特色实验课[7]。我校资源环境学院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应充分体现农业和环境这个特色,但又不能脱离“大安全”的基本培养目标[8-9],实验设置按照课程设置进行安排,分为专业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实验,并建设模块式的实验教学体系[10-11]。

2农业安全工程本科实验课程设置

2.1专业基础实验

针对我校原有实验条件,主要开设有下列实验。1)现代工程制图基础实验是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主要任务是培养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来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现代工程制图及设计基础实验主要包括手工绘图和计算机辅助CaD设计绘图两部分。2)工程力学实验主要有:材料的拉伸实验与压缩实验;材料的扭转实验、测量剪切弹性模量;梁的弯曲应变实验等。3)流体力学是安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内容较多,主要有:静水压力实验,便捷式流速仪测定实验,雷诺数实验,能量方程试验,沿程阻力试验等。4)化工原理实验主要有:管路特性曲线的测定、离心泵功率的测定、过滤、传热热阻的测定、沉降、萃取、精馏、填料塔的有效塔板数测定,吸收等。

2.2安全技术实验

安全技术实验是安全工程专业必备的基础实验课程。1)安全检测技术实验即主要是作业环境检测技术[12-13]。涉及测定实验较多,依托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的试验包括:空气参数测定、粉尘测定实验、噪声测定实验、振动测定与控制实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实验。2)化工安全工程实验主要有:物质自燃点(液体)的测量、化工管道中气体泄漏的检测与分析、典型化工生产过程安全实验。3)工业通风与防尘实验包括:粉尘基本物理性质的测定、除尘器装置性能的测定、风管风流点风压和点风速测定。

2.3安全管理实验

1)安全系统工程实验主要学习安全系统软件,包括重大危险源识别,事件数分析、系统安全评价以及在工程项目设计中的应用等。2)职业安全与健康实验主要学习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包括听力保护、呼吸保护装置、眼睛保护、个体防护服、鞋类、皮肤保护、安全带及安全钩等。3)安全人机工程是安全工程实验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目前,国内有25所高校成立了安全工程专业,但绝大多数在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教学方面都比较薄弱,缺少较完备的实验教学设备和实验室。我校安全人机工程方向以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原则运行和发展实验室,该实验在ergoLaB人机环境同步平台上进行,该平台是由津发公司自主开发的系统,是一个专业用于收集、分析和演示观察数据且操作简便的行为事件记录软件。该实验主要包括生理基本参数测量与作业设计、心理测试与认知特性分析、有关复杂作业过程虚拟再现、安全与应急疏散几个方面内容,下设5个子实验室:安全心理实验室、安全环境实验室、大脑与视觉认知实验室、人机交互与虚拟仿真实验室、人体测量和工作负荷实验室。

2.4特色安全实验课

我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以农业环境保护为背景,创建了农业特色安全的实验课程体系,具体分为农村环境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实验。1)环境安全特色实验。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是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主要由水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实验及物理污染控制实验等组成,并开展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的综合性实验。2)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特色实验。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主要是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寄生虫、固有有害成分等的污染特点及检测方法、手段和技术。它的中心任务是掌握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危害特点,通过检测技术了解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专业以湖南农业大学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的条件为基础,设置的实验内容包括:(1)蔬菜、水果、粮谷类、茶叶等农产品样品采集;(2)水果、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分光光度计法);(3)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检测(气相色谱法);(4)大米、玉米、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等。

3结束语

在湖南农业大学,以农业为背景的前提下,相关专业如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农产品检测专业的实验设施较完备,创建具有农业安全特色的安全工程实验课程具有农业专业优势。本专业结合本校优势开设了环境安全特色实验和农产品安全检测特色实验,并集中开设模块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培养农业专业的安全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五一,樊运晓,罗云.通才式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3):36-39.

[2]吕保和,刘宏.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7):48-51.

[3]任国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96-101.

[4]于钦建.关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J].安全,2005,26(5):60-61.

[5]王续琨.安全科学: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门类[J].科学学研究,2002,20(4):367-372.

[6]聂百胜,张金锋,胡铁柱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设置[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增刊):14-16.

[7]撒占友,王玉华,张永亮等.青岛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模式[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增刊):42-44.

[8]傅贵,周心权,秦跃平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9]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6):51-54.

[10]解立峰,陈网桦,胡毅亭,等.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22-124.

[11]李华炜,吴发超,刘正宏.煤炭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29-32.

[12]王志荣,蒋军成.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110-114.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8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培养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特性、存在状态、迁移转化和生物与生态效应,以及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等[1,2]。我国的环境科学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综合性大学设立的环境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等专业[3]。近年来,各个农业高等院校的专业都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力图形成以农为主,农工、农理、农文、农经相结合,各学科交叉渗透的多科性农业大学。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及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成为农业高等院校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4]。但相对于国内其他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学校,农业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在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及专业名牌度等方面均显得要薄弱些。因此,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若不寻找自身特色,不与国内外其他综合性大学培养方案区别开来,将会使农业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出路方面面临严峻挑战[5]。和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相比,尽管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等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作为以农为主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大学,在环境科学的教学中也有许多潜在资源可以挖掘。农业院校在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药学、畜牧饲料、兽医药理学等方面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并且有很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基地[6,7]。这些农业领域也均涉及农业环境问题,如果能把这些农业相关研究成果整合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上来,就可以形成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色。湖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农业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省属重点高校。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专业起源于1979年园艺学中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方向,1996年获得农业环境保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更名为环境工程,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紧扣农业环境问题,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9年在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综合排名为第51名,在农业高等院校排名第二[8],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本文总结了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农业特色培养经验,旨在为构建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硕士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下基础。

1研究生课程授课内容紧扣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环境污染化学”“环境科学综合技能课”“污染生态与生态毒理”“环境科学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环境科学研究生讨论课”六门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包括“环境污染修复理论与实践”“环境污染物检测新技术及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及应用”“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工程实践”“环境规划与评价专题”等课程。在授课内容上紧扣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主题,重点关注农田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过量施肥等农业环境问题。除了上述由本学位点导师开设的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外,还鼓励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农科专业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增强学生的农业知识背景。

2双导师配置:环境科学专业导师+农业相关专业副导师

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视野往往受到自己本身知识背景的限制,不同知识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更容易发现新的科学问题,且容易找到新颖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这些科学问题。在研究生培养上,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也会受到导师专业知识面的限制。建立双导师制,第一导师为环境科学学位点导师,第二导师为农业相关专业学位点导师。环境科学专业导师和农业相关专业导师相互合作,共同指导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更容易促进学生对农业和环境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理念下发现农业环境问题和解决农业环境问题。

3学位论文紧扣农业和农村环境问题

和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相比,尽管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劣势。但是,作为以农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的大学,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在教学方面有许多潜在资源可以挖掘。例如结合土壤学、植物保护、农药学、兽医药理学、肥料学、畜牧饲料等专业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成果,在土壤污染与防治、病虫害的生态综合防治、动植物废料处理与资源利用、无公害蔬菜的栽培与管理、农业生态学等领域去挖掘学位论文题目。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题目与导师的科研理念和研究课题直接相关,这也要求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学位点导师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与农村环境问题及治理等角度出发,去挖掘农业环境相关的科学问题,申请相关的课题,带领研究生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相关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学位点近20年来一直坚持以农田重金属污染及治理、农药的迁移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学位点导师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开展,培养的环境科学硕士研究生在农田重金属污染和农药迁移转化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4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农业与环境”氛围

为了提高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农业环境知识素养,本学位点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特色研究生学术活动、研究生涉农特色夏令营、农业环境高级研修班及举办或承办农业环境相关的大型学术会议等。目前我校每年举办一次研究生学术活动节,本学位点借学校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节交流平台,围绕“农”字做特色文章,有的放矢地邀请国内外农业环境领域的学术大师给研究生和学位点老师做学术报告。此外,还鼓励本学位点研究生多参加其他农科学位点举办的农业领域的学术报告,引导研究生跨学科交流。除了比较固定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节环节外,本学位点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多种具有特色的学术交流和高级培训活动,例如近几年来,先后举办过湖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生暑假夏令营、人社部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理论与实践高级培训班、聚焦我国农业环境问题———农作物产地污染阻控技术专题研讨会等活动。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增强了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农业环境知识素养,开拓了学生在农业环境污染及治理领域的知识面。

5结语

特色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牵涉到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和授课内容、学位论文的立题与研究、特色学术交流与讨论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只有在这些培养环节中不断注入农业和农村环境元素,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农业环境科学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学,2007(3):35-36.

[2]张学洪,吴志强,曾鸿鹄,等.立足特色,丰富载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广西地区环境类研究生培养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5-28.

[3]王立新,赵吉,贾志斌,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J].大学教育,2014(4):13-14.

[4]田侠,郑庆柱.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8):193-194.

[5]蒋成爱,吴启堂.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优化教学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1):57-59.

[6]李旭霖,崔德杰,辛言君.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群建设及课程体系设置[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7-11.

[7]周震峰,史衍玺,王凯荣.农业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7):66-68.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9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论文百事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新晨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篇10

关键词:中职校;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56-03

中职校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为了更好将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等融入中职校专业建设过程,以学校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开发,校、企双方合作实施,带有鲜明的冠名企业特色的课程。

近年来,冠名班成为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以下简称“扬州旅游商贸校”)校企合作办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学校拥有“京东班”、“扬州迎宾馆班”、“中国移动班”、“携程旅游网班”、“智图科技班”等校企合作冠名班。冠名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将企业特色课程融入专业建设,丰富了专业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到冠名企业工作的适应期,这一办学方式受到了学生及冠名企业的欢迎。

一、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对于专业建设的意义

(一)企业特色课程目标是为企业“私人定制”,利于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冠名班”协议》规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其中企业特色课程目标直接指向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养要求为重点,冠名班学生,也就是企业未来的新员工,接受的课程教育是为企业“私人定制”,能够满足企业对新员工的要求,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无缝对接”。

(二)企业特色课程实施环境为“虚拟仿真”,利于专业建设过程中教育教学的“适销对路”

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实施环境一般有三:一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虚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二是通过专业文化建设营造的企业仿真环境;三是学校建设或企业投资的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环境。企业特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冠名班学生在进入职场前提前体验冠名班企业员工角色,熟悉岗位工作要求与工作流程,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从而有利于专业建设过程中教育教学的“适销对路”。

(三)企业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为学生“量身定制”,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的“全面发展”

企业特色课程由企业主导开发,校、企双方合作实施,兼顾学生身心特点、学业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瞄准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的“短腿”部分,有别于普通的员工培训课程,因而是以冠名班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企业特色课程在一些基础性、通用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延伸,丰富了学生专业视野和专业体验,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的特点

(一)定向性

校企合作冠名班是一种深度“订单”培养方式,冠名班学生入学时就与企业签订了相关协议,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校企共同培养。企业特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课程内容与目标定向明显,均为培养冠名企业的合格上岗人员服务。

(二)项目化

企业特色课程往往基于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按照行业岗位具体要求,以模块为单位,分解为具体的项目,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操守、职业习惯、岗位技能等职业素养。如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京东班”,企业特色课程的职业能力模块就包括购物心理、京东网络营销、京东电话推销程序、京东投诉处理等项目,企业文化模块包括京东理念与准则、京东管理制度、京东商城文化等项目。

(三)动态性

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不断融入企业新理念、新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因而不断变更、充实、完善,具有动态开放的特点。因此,冠名班特色课程教学计划一年一修订,在紧跟企业发展节奏的同时,还需尽量具备前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和企业内部革新带来的对未来企业员工要求的变化。

三、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内容

(一)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冠名班班级文化和实训室文化的建设上。冠名班班级文化和实训室文化要求密切对接冠名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实训操作的整个过程。因此从教室实训室文化布置、学生着装、班级口号、班风建设、班级奖惩等方面都要对接冠名企业的企业信念、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精神等企业文化。如扬州旅游商贸校“京东班”学生每周一必须穿京东班服,并附有具体的考评细则,同时对“京东班”学生设有“京东优秀学生奖学金”,对教师设有“京东园丁奖”等。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中最彰显企业精神和最具活力的课程。冠名班学生在独具企业特色的活动中发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培养团队精神,传递爱和勇气,对学生在未来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训课程

冠名班特色实训课程一般在校外冠名企业实训基地或校内企业投资的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在仿真或完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下,通过参加冠名班企业的岗位一线工作,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的管理考核,在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前熟悉冠名班企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工作项目、工作流程、考评体系等。通过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的学习、考核,学生可以获取劳动部门和企业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冠名班特色实训课程实质就是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工作实践,以冠名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岗位技术能力,是“工学结合”的一种典型实训模式课程。

四、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的开发环节

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开发主体为企业,开发团队成员以行业企业专家、企业管理和岗位技术人员为主,以学校专业教师及德育工作者为辅。课程开发遵循“够用实用、动态开放”的原则,纳入校企合作协议,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双向调研。一是学校对企业调研。冠名班特色课程开发目的在于为冠名企业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其宗旨明确,定向性强,因此,搞好企业调研是冠名班特色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工作。其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人才结构、企业用工现状、企业所在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开发企业特色课程,更好地把握专业定位及冠名班培养目标,进一步理顺冠名班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发挥企业特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企业对学校调研。内容包括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状况、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施性教学计划等。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融入”问题:如何将企业文化在企业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专业文化中;如何将企业特色课程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及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如何将企业特色课程中对成熟员工的要求融入学生德育体系和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等。双向调研的成果主要为调研报告。

(二)论证确认。邀请行业专家、冠名企业管理人员、岗位技术人员、教育专家及学校专家加入冠名班专业建设委员会,对企业调研结果和学校进行分析研讨,形成《冠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比分析表》、《冠名企业员工素质要求与学生素质对比分析表》、《冠名企业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分析企业特色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对企业特色课程开发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决策计划。此环节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情境的设置、课程模块及项目的设计,制订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并纳入总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四)修订完善。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的原则,反复进行调研、论证、决策、实践,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校情、学情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计划等,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修订完善实施性教学方案。

五、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实施模式

1.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将部分车间(岗位)搬进校园,建成由企业为管理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接受企业特色课程的教育。如“智图科技”冠名班在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校园内就建有其全资投入的150平方米车间,企业特色实训课程内容即面向真实市场,实训作品就是客户订购商品。

2.引资入校。由冠名企业出资,在校内建设由校方管理为主体,“仿真虚拟”的校内实训基地。“仿真虚拟”实训基地按照企业需求,在专业文化布置、实训制度建设、操作规程等方面实施冠名企业做法,实现“软环境”和“硬环境”的“仿真”或“虚拟”。

3.引智入校。引进行业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岗位技术专家等担任客座教授或外聘教师,指导并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建设、企业特色活动课程建设与实训课程建设。

还可采取顶岗实训模式等实施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

六、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防止重实训课程轻隐性课程的倾向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冠名班企业特色课程建设要做到技能与素养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就业与发展并重。企业特色隐性课程虽然带有浓郁的企业特色,但其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公民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体现了现代企业的共同价值取向,也符合“社会人”的道德价值规范。因而,隐性课程在企业特色课程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避免完全强调企业需求而忽视行业需求的倾向

企业是点,行业是面。企业是特殊,行业是一般。作为企业特色课程,要处理好“点面结合”关系而突出“点”,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