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设计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1:03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1

(1.阜阳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37;2.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摘要:以已开办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切入点,在分析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所具有的特征,提出要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8-02

基金项目: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2013zy049,2013sjjd75,2014jyxm231);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2ZYJH03,2014SJJD01);阜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4mtYSJ06)资助

园林建筑是塑造园林空间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在园林规划与设计、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园林建筑设计》是历来都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对该门课程知识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后期园林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学习[1-2].该门课程是在前期《园林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前期多门基础课程与建筑设计理论相结合,完成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塑造出园林建筑及其周围相应空间的设计,为后期更好的进行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打下基础[3].

随着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以及园林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大,很多地方院校陆续开办园林专业,仅仅安徽省在最近十年内就由原来的三所院校扩增到八所院校,其中大部分院校属于地方院校,而地方院校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源较为丰富,利用好所属城市区域优势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对于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摸索一条适应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异常关键,它是学好其他园林课程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以开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为出发点,分析了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地方院校可利用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提出地方院校如何利用所在城市的园林绿地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此为其它同类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强调理论教学,忽视课程设计实践的创新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将园林建筑构造、工程制图、设计表现等多种课程与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的融合,在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4].然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地方院校多数园林专业老师较为年轻,缺乏一线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加之与园林建设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较少,对各类型园林建筑的设计认知与创新难以得到提升和更新,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而忽视紧跟当下园林建筑设计在实践中的新要求,对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进行更新.

1.2过度依赖课本及参考书上的优秀方案,缺乏建筑的空间尺度感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以及受先前地方院校本身教学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园林教学实验设备不完善,如:与园林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类型园林建筑模型、建筑布局组合的沙盘、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型等很难在在短时间内配备,导致很多的建筑专业老师,只能依赖课本或参考书上经典的优秀方案来进行“弥补式”教学;另外,由于领导对专业的认识度较浅,多数地方院校的专业老师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到园林建筑营造比较好的城市进行实践实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很难感受到建筑的空间感、存在感,设计时空间想象力严重缺乏,课程设计实践中暴露出很多低级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1.3缺乏“接地气”的实践项目,学生的设计兴趣难以提高

地方院校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地域、自身能力以及在当地城市的社会认可度的限制,很难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找到能够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区域现场,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该区域将是自己马上要进行某类型的园林建筑的设计.因此,地方院校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老师往往多采用假设的方式,通过选取某些参考书上现状地形假定为拟建在某个城市的相应区域,来进行课程实践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自然更难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1.4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教学思路单一

多数地方院校的园林专业老师由于受前期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进入教学工作岗位后,基本上是延续先前在各自母校老师的专业课程教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没有充分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进行创新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地方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人才很难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当初应用型园林专业的初衷[5].

2地方院校可用于《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区域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特征分析

2.1地方院校所处城市园林绿地种类齐全,园林建筑景观类型多样

当前,在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大背景下,各类各级城市都在建设大量为城市市民能够在闲暇之时到户外休憩、游玩的园林建筑设施,包括居住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绿地等各类园林空间内部,而且在这些园林绿地中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园林建筑景观,包括园林小品、亭廊架、园林大门、服务型园林建筑等,在进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时,可以根据建筑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灵活选用不同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2.2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地域特色鲜明

每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都有自己的特色所在,这也是每一个城市亘古以来都在为之而努力的方向,而园林建筑作为城市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即使它极其微小,但它的存在对于塑造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城市园林景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兴办有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也会带有这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专业教师可以在充分熟悉所在城市已建的园林建筑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对照设计理论及国内外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感受建筑空间的同时,也建立起设计主题创作的源泉来自于设计对象的本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这一正确的设计思路.

2.3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距离近,用于课程实践教学方便

为了弥补对于一些距离远、且又有非常经典的现实园林建筑案例的造型和立面设计精髓,专业教师往往会借助于影像资料来进行教学,同时,由于教学经费和学生经济能力的限制,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园林建筑景观,才会专门组织学生到实地考察学习,这样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做专项课程设计时,能够及时感受建筑及周边的空间关系.然而,地方院校所处城市的园林建筑景观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而且距离院校相当近,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实地调研学习,以弥补单一的利用影像资料介绍建筑案例进行课程教学的不足.

3充分利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路探析

3.1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系统挖掘区域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

传统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往往多数通过课本及参考书,通过已建成的世界著名园林建筑空间设计实例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传统风格园林建筑特色及设计理论,之后结合各类型园林建筑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忽略利用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园林绿地空间中分布的各种类型园林建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过度依赖课本和设计图片,缺乏对场地空间的尺度感,针对单项的课程设计难以提炼出符合场地精神的设计主题,设计过于形式化.因此,地方院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所处城市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分布及其建筑设计特色,结合建筑课程设计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可以很好的弥补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园林建筑空间尺度感的缺失,同时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在场地当中所体现的设计内涵,是如何通过建筑的造型和立面进行表现的.

3.2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区域特色进行课程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科也应是紧跟时代向前更替和发展壮大的.2012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写入党章,而2013年,中国东部众多城市陷入了雾霾的污染之中,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赋予了园林学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园林营造,而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探讨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园林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应该紧跟环境改善的要求,协调好与园林环境的其他要素.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开设园林专业的地方院校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跟时展的主题,以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总目标,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教学工作.同时,也应该充分分析所在城市园林建筑景观资源的特色所在,进行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建筑课程设计教学,真正意义上为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而培育出大量适应区域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3.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结合所承接的设计项目进行课程实践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教好该门课程,专业教师除了需要熟悉和掌握其理论精髓,更应该将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即园林建筑专业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于所处城市园林建设紧密联系,并结合自身所学,适当承接一些园林建筑设计工程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这样既能够把自身专业内涵修炼好,又能够通过实践感悟出园林园林建设设计的内在特质,更好的运用的课程教学中去.同时,由于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通过众多的实践案例与课程设计进行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尤其对结合地方院校所在城市周围真实的设计区域模拟实际设计流程进行课程设计练习,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作为地处地方城市的高等院校开办的园林专业,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专业教师在所在城市进行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实战性”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从根本上摆脱“纸上谈兵”的实践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卫红,刘保国.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94-96.

〔2〕张晋萍,潘远智.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4-16045,16048.

〔3〕吴万喜.《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4):260-261.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山石;植物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需要用到两大材料,一种是硬质景观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和建筑等;另外一种就是软质景观材料,即植物,园林植物体现了自然属性和因为季节变换产生的时空序列变化的景观表现特征。因为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园林的美好,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一、风景园林学的简介

1.风景园林学的定义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在古典造园和风景造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从传统的风景造园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经过了从为少数人服务到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服务;从单一的审美价值取向到生态和文化综合的价值取向;从中微观到全尺度的发展过程。

2.风景园林学科的分类

风景园林学以空间营造理论为核心基础,包括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1)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评价模型、过程模型、变化模型、决策模型和影响模型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进行施工前的参照基础。

(2)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

3.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1)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园林建筑地的分析,进行功能整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

(2)在园林中对植物的应用: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规划,实现园林植物是配置和设计。

二、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

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

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三、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3.进行山石构造的方法

(1)提高对景观园林学的应用:置石与山石景观是园林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体现风景园林学的艺术理论,对成功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借鉴,发挥山石构造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园林环境。

(2)建设现代化山石园林景观体系:对风景园林景观山石的构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风景园林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

(3)创新风景园林山石构造的方式: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造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山石景观构造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和山石经常在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中应用,以植物的生命力、怡人的色彩、不同的种类和山石本身的形体、质地、色彩和意境作为欣赏对象。这些植物和山石可以单独欣赏,也可以做成假山园,还可以砌作岸石道路,结合地形,进行造景,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简要介绍风景园林学,浅谈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毕迎春.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设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3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2.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2.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3.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3.1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4

在园林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园林建筑文化的同时发展有地域化、有特色的现代园林建筑工作也是我国园林发展理念之一。尊重地域化园林建筑传统有助于是我国园林建筑发展方向有针对性、有特色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渗入了地域文化,包括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风情、民俗民风等等,我国地域复原辽阔、历史悠久、人文组成环境多样而独特,这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我们园林建筑呈现出这样一种不良风气——跟风,当一种园林建筑风格被关注其他地区便囫囵吞枣一样将其引入,甚至是照搬,毫不考虑这种风格是不适合当地的文化需求,长期这样下去不仅我国园林建筑或是去原本的多样性和地域化特色,也会使我国园林建筑的建设环境变成一滩死水,跟风而动,却无法灵活流动。两位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也不能统一而论,不同的地域风貌会产生不同的地域自然景观,而建筑是要与这些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的,脱离了地域性景观的园林建筑是无法良好的融入地域环境之中的,也无法有效的传递园林设计中要表达的主旨内涵,我们的园林建筑最终于“意”,而“意”是在建筑与风景的和谐相融中得到的,失去了“意”园林也就失去了“神彩”,也就失去了园林文化传承中的人文精神,是园林建筑变得索然无味。

合理吸收“洋”知识

既然说到发展就就必然关系到改变和完善,我们能固守传统优势而不思进取,这样在时展过程中我们会很快发现那些固有的传统要是死守着不放将会变成我们的累赘,所以在我们必须在保留传统园林建筑优势的基础上敞开大门吸收国外先进的“洋”文化和“洋”发展理念,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脚步更快,前行的步子更远。西方园林建筑文化讲求外部之美,对视觉追求要远远高于对意境的追求,在园林建筑中表现为对细节的精准刻画,对外部美的最大程度表达,的确像这样注重细节和外化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确更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其建筑方式和设计理念较先进,技术含量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将我们的园林建筑向着西化发展。在这里做一个比方,我国的园林建筑就像是水墨画,颜色较为简单,但画境传神,着重体现画工和画境;西方的园林建筑就像是一幅油彩画着重突出细节刻画和视觉意境,这两种设计风格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在吸收国外园林建筑的建设理念时我们要取其精,融到我国的原理建设之中,使我国园林建设包含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手法又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让我国园林建筑的接受人群更广。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不是一句空话,也是不一句针对于特定领域而说的话,可持续观念深入生活、发展、艺术的各个层面,园林建筑的发展方向当然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了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园林艺术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工作、发展等内容息息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正是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结合、共荣发展的最好体现形式,在园林建设是以人为出发点而设计的,其内花木、建筑、河流的设计、布置方式均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前提的,建筑融于日然中,显现出一种和谐氛围,这是园林艺术的初衷也是本质,所以在随着我们园林艺术需求量不断增大,田园、城市园林建筑的不断增多,我们应做到使在建设园林建筑时减少高碳排材料的使用,使用新型材料和新型建筑设计方式增加对单位空间的利用率和对土地的破坏程度,加大园林建筑的周边的绿化面积,使城市、建筑、自然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将园林引入城市形成城中自然区,将绿色引入建筑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近。

总结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5

[关键词]:园林;持续;哲学;人与自然

【引言】:

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被人类所主导,其生态系统和园林已经变得越来越驯化。人们只需要考虑到人类因素对地球人为影响的大小和变化速度的指数级增长。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世界各地紧迫的环境问题,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和空气污染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大部分未来人口增长将发生在城市,即使在人口达到稳定状态之后,城镇化也将持续。随着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主要栖息地,我们的园林将会越来越多的设计。因此,全球可持续性将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园林的适当设计,规划和管理。园林建筑通常被定义为将土地和物体空间排列在人类使用和享受之上的艺术,涉及到各种目的和范围内的园林及其组成元素的设计,规划和管理。美国园林设计师协会对园林建筑的全面定义,明确了该领域的广泛范围和多样化的主题:园林建筑涵盖了自然和建筑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管理。项目类型包括:住宅;公园和娱乐;古迹;城市设计;街景和公共场所;交通走廊和设施;花园和植物园安全设计;酒店和度假村;机构;学校;治疗花园历史保护和恢复;开垦;保护;企业和商业;园林艺术和地球雕塑;室内园林[1]。

1、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中国是“花园之母”。不同种类和规模的花园设计构成了园林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国园林设计与规划的中心位置。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植根于“人与自然的统一”的辩证哲学,以“桃花春”,“世界之恋”为理念塑造的阴阳二元论,以“五元八面”,“风水”为原则。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园林建筑的思想和原则在世界各地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实践。与此同时,西方园林建筑在中国的影响也在加速上升。在这里,我们简单讨论一些在中国今天仍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传统设计观念和模式[2]。“人与自然的统一”哲学中国园林建筑的理想与实践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的统一主题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或“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主题与道教的中心原则是一致的,道教是老子开发的一个着名的中国哲学,它声称人类应该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一致。作为背景假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一直是中国园林建筑起源的指导原则。在今天的术语中,“人与自然的统一”意味着包括他们的建筑创作在内的人类活动应该融入自然的模式和过程中,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园林建筑的背景下,这并不意味着“回归自然”或“回归原始生活方式”,而是支持“自然而非超越自然”的辩证设计原则。换句话说,园林设计和规划应该跟随并利用特定位置的自然节奏和生态原理。与此同时,大自然必须修改,必须纳入人为的元素,以满足居住在园林中的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需要。

2、中西园林建筑传统之间的差异

中西园林建筑之间的许多差异,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哲学根源和文化传统。一开始,古典的西方思想家,如古希腊民主主义者亚里士多德以及古典中国思想家,如道教哲学家老子,庄子,冥想自然哲学。从这个古典思想时期出发,西方和东方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开始分歧。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继续拥抱大自然的力量来影响和告知人类,但西方文化对此却更为反感。东方哲学强调更加和谐。在欧洲,更强调“驯服”自然世界。中国哲学中社会生态关系的辩证质量更大,人与自然之间更为全面的相互作用。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受到自然的影响,学到了自己和他的环境,从而变得更加能够在自然世界中和睦相处。在传统的西方哲学中,这种关系似乎更加线性:人类受到自然的影响,对自然的反应,然后通过技术和政策找到自然的元素。传统的西方自然哲学代表了世界各地采用的现代技术经济发展方法的历史先例,甚至可以被视为殖民化和帝国主义的总体动力。这些哲学和文化差异体现在园林设计与规划的实践中。例如,东方建筑与自然园林结合起来,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风水理论强调适应气候或环境的环境,具有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西方园林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更多的“永久”纪念碑,表现出人类的毅力,以石头,砖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并没有与齐相似的环境平衡感。

3、走向可持续的园林建筑

可持m发展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目标,已经成为设计和规划中越来越重要的主题。虽然这个术语已经在许多方面得到界定,但可持续性往往指的是一个耦合的人性化系统在人为和环境扰动和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在多代人持续的理想状态下的能力。紧密相关的术语是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现在需要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科学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专注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与整体园林生态学尝试完成的重叠可持续发展,整体和人文科学,跨学科是传达同样基本观念的不同方式:与自然生活,不分离,这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本质。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建筑不仅涵盖了这一观念,而且将其转化为现实。要开发可持续的园林建筑,园林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需要融入园林设计与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随着中国园林越来越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和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从小型个人花园到整个城市和地区。然而,繁体中文园林设计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因为范围狭窄,内容不足,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童.大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3,(22):206-207.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6

关键词:空间园林化绿化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居住模式的不断发展,园林与建筑的关系无论在空间构成还是文化意象中都显得越来越密切,如何处理好现代城市中建筑与园林、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许多有益的探索中,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方向。

我国古代园林与建筑的共融

我国皇家园林的雏形为商周时期的“囿”,秦汉时期开始成形,一直延至明清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江南园林则是我国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园林与建筑连成一体,园林内的楼、台、亭、榭、轩、堂等建筑元素是园林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没有了建筑就不成其园林。此外,我国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住宅为主,而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都是以庭院为中心的内向性组合,庭院可以视为一个室外的房间,组织起建筑的空间序列,也组织起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代建筑空间园林化的兴起

我国近代的建筑设计以经济、美观、实用为原则,建筑物从外形到室内空间都相对简朴,部分低层的宾馆和机关单位也有采用园林式平面布局的,但多高层建筑中的园林绿化设置则并不多见。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建筑空间的园林化慢慢的受到了重视,这与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是我国设计先驱的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1982年广州白天鹅宾馆内的“故乡水”就是岭南园林室内化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其次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吸引更多的购买者,发展商不断的为楼盘提出新的卖点,而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成为了突破口。反映在建筑单体中,陆续出现了顶层复式的园林、架空层绿化、高层入户花园、大露台绿化区等的处理手法,市场需要成为了居住建筑园林化的主要推动力。

另一个促进建筑园林化发展的元素则是近年流行的生态建筑的概念。从理论上讲,生态建筑与建筑园林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态建筑讲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更关心节能、环保、可持续等问题,包含了很多深层次的概念,而建筑园林化是更为具体的一种实体处理手法。生态建筑的潮流对建筑园林化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源至于人们对生态建筑的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建筑师特意让人得到的一种感受,事实上是一种象征手法。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无法看见的概念,而为了使这个概念可视化,建筑师运用了园林化的空间作为生态建筑的标签。近年来,在我国的许多标榜为生态建筑的设计中无不把建筑的园林化部分设置于建筑立面的显眼位置,以突出其“生态性”。这种做法的可取性值得商榷,但带来的建筑园林化则并没有坏处,它使得城市中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公共建筑都出现了许多园林化的空间,为人与自然的接触提供了一种渠道。而这些尝试,则为建筑空间中的园林绿化环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在建筑中创造园林绿化空间

在建筑中创造园林绿化空间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问题,重点在建筑与园林两者的共存关系上,综合而言,可将其分成三类:室外型、半室内型及室内型。

室外型

室外型指的是设置于建筑物外表面的园林绿化类型,按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屋顶花园和墙面绿化两种。

屋顶花园。最早的建筑园林化手法之一,优点是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顶空间,其遮阳隔热的功能可有效的提高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如果在城市中大规模的进行屋顶花园建设,还可以对城市“热岛”、“干岛”、“混浊岛”等不良现象起到消减作用。

由于屋顶花园的这些优点,无论屋顶是否经常使用都可以考虑进行屋顶花园的设计。不经常使用的屋顶适宜设置粗放型的屋顶绿化,种植抗干旱且生命力强的苔藓、景天、草坪地被一类的植物,低养护,免灌溉,且荷载很小,主要取其生态作用。经常上人的屋面可设置密集型绿化,随喜爱搭配种植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还可设置亭台楼阁、池塘喷泉等小品形成真正意义的园林。

墙面绿化。(图1)建筑园林化外观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优点是实施简单,有一定的防尘、隔音效果。墙面绿化使建筑体量本身成为园林化的元素,将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但由于只是片状的绿化,形式也比较单一,故更多的起着暗示性的作用,无法达到真正的园林效果。墙面绿化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可以利用地植或盆植的攀藤植物直接攀附于墙面之上,这种做法比较简单,但需等待攀爬的过程,且效果的可控制性较低。另一种方法是在墙面设置嵌板式墙面造型基盘,植物直接种植在基盘上,以种植景天类及草本类植物为主。这种方式的经济投入较高,需要一定的维护及管理,但由于不受植物生长的限制,且对效果的可控制性较高,适合于有一定造型要求的建筑立面。

半室内型

进行园林化的半室内空间指的是包含于建筑物体块内,形成了一定的空间体量,但至少有一个围合面直接与室外相连的建筑空间。由于直接与室外相连,植物选择及造园手法比较灵活。半室内型的建筑园林化可分为三种形式,包括内院、空中花园及架空层绿化。

内院。与传统合院式民居类似的建筑园林化形式,无顶但四周有围合,在一些西方的小住宅设计中把它比喻为室外的房间。内院与屋顶花园的设置条件相似,但由于空间形式不同,在设计手法上区别较大。内院需更多的考虑处于室内的使用者的视觉感受,而且增加了围合面、门洞、窗洞、廊道等景素,对空间设计的要求较高,大型的内院可考虑绿化的立体设置,但内院空间一般还承担着采光的功能,故小建筑中的内院植物不宜过于密集。内院经常运用在小建筑中,作为内向性的交流空间使用,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精神的一种尝试。

敞开式空中庭院。(图2)这是生态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建筑园林化形式,它可以在室内与室外之间构成一个灰空间,形成气压差,从而引导气流的运动,达到空气交换的效果。而且它可以使建筑“绿色”化,有很好的标签效果。敞开式空中庭院还是很好的交流空间,它虽然置身于建筑内,但与外界之间相连,为过多的停留在室内空间的城市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享受新鲜空气的机会,是提供健康的空间。

架空园林。常运用在商住楼的裙楼与塔楼的过渡层中,也是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的一种园林化手法。随着城市用地的越发紧张,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并没有真正的“小区”含义,只是在大面积的商业群楼上建起的多栋塔式住宅。这一类小区没有足够的地面空间来建设小区绿化环境,为了提高楼盘的品位,经常会利用裙楼与塔楼之间的架空层来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既满足了小区绿化的需要,又方便管理,使用率相当高,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创新。由于层高关系,架空层内无法进行较高的植物配置,但考虑到商业裙楼的投影面积比塔楼大,一般将架空园林与外面的屋顶园林连成一体,即可设计出搭配丰富的园林效果。

室内型

室内型园林常见的是在建筑内部创造的共享绿化空间。此外,一些设计师巧妙的把传统意义上的室外园林绿化空间纳入室内,也取得了很好的造型及空间效果。

中庭共享绿化空间。中庭共享空间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联系建筑中的各个功能空间,常配以园林绿化,而这种共享绿化空间也成为了建筑园林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共享绿化空间的设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非常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他设计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中,把多个共享绿化空间垂直分布在49层高的塔楼中,使整栋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邻近的共享绿化空间。我国广州白天鹅宾馆裙楼的中庭是一个集中式的大空间,功能空间围绕中庭设置,达到共享的效果。中庭内设有名为“故乡水”的山水园林,是在室内岭南园林设计的典范。

室外绿化室内化。(图3)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是建筑改造中把原来处于室外的绿地部分地划入室内,也可以是在设计过程中把传统概念上的室外绿化空间设置于建筑的内部。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许多设计师都通过将室外绿化室内化而获得很好的效果。日本某住宅设计把宅前绿地室内化后与起居室连通,构成了带有自然绿化的室内起居空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欧洲某厂房建筑进行功能改造时把两栋建筑间的园林绿化以玻璃体围合,既把两栋建筑一体化,又为新建筑创造了共享绿化空间。这些都是建筑园林化的成功尝试。

结语

建筑空间的园林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设计问题,它涉及到丰富的园景设计理论和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构成问题,是多学科的交点。随着园林化理论的成熟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建筑与园林、人与自然之间也将再一次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可以期待的是,建筑空间的园林化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财团法人·都市绿化技术开发机构,谭琦姜洪涛译,《屋顶、墙面绿化技术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0-7

朱向红,姜增彬,《打造屋顶花园,改善居住环境》,《南方金属》,2002年总128期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7

关键词:古典园林心理学心理环境

(一)心理学古典园林的描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也呈飞速发展趋势,同时设计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理论也渗透入现代园林设计中,以人为本、设计要既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心理学的设计思想,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心理学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研究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设计理念的更新速度更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在心理学、行为学等许多学科中所作的研究成果对指导设计,分析传统建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中国古代造园中并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但其古老的工艺理念却渗透着行为心理学的概念。杨曙光在他《传统园林设计中暗藏的心理学应用》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心理学对设计的影响。如对曲廊的分析:心理学上认为,长时间在直路上行走会产生乏味,无聊的感受,而曲线性行走却会相对降低这种视觉疲劳的感受,行进中的趣味性也随之增加。所以,曲廊这种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园林建筑交通联系的主要选择之一,“集景模写”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的一种传统手法,清代北京西郊诸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运用这个手法特别突出。在清漪园建造之初,就派出许多画师和工匠,到全国各地去参观和模写有名的风景和建筑物,把它们仿造在园里。颐和园中的景色,可说是汇集各地有名建筑和胜景而成。但是,设计人和造园工匠绝非生搬照抄,而只是仿其风格而已。如谐趣园和无锡惠山园神同形异,涵虚堂、景明楼也和黄鹤楼、岳阳楼不完全一样,园里的苏州街和江南苏州的市街更相去很远。这说明我国古代建筑工匠在参考借鉴的时候,绝不生搬硬套,很注意创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二)心理学在园林中的应用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园林的手法,特别是对“边缘区域”的钟爱。但在现代城市里,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大的限制性,设计师不能够根据理想的模式来设计,而只能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改造。作为高级文明象征的中国园林,从殷周时期就开始,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历史,探索和创造了蓬莱、昆仑和胡天等、仙道景域的幻想模式、风水佳穴模式和须弥山佛国理想模式(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76页)等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境域。这些理想景观模式,具体是山绕水围、面水背山和闭合式四面围廊的建筑结构等样式,其基本原型是原始人的“满意生态环的建筑特色”自1900年,Landscapearchitecture作为一门现代独立学科开始,西方的造园理论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基于GiS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化。同时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提出,把人性的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心理更加直观化、理性化,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上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近几年景观规划设计提倡人性化的设计与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相结合,我国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蕴藏着行为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但并没有总结完善成理论体系,国外这方面比较深入和完善,这就值得我们吸取精华和借鉴,在古典园林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老人、儿童、弱势群体等比较喜欢安静的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对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在个人化得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运用植物营造不同的空间,比如运用植物应在私密与公共空间的不同手法。

(三)心理学的古典园林

自古以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古典园林受到世界的欢迎,欧美各国纷纷引进其中也包括了我国的古典式园林建筑。我国的造园传统,园林的艺术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叠山理水和建筑的式样来构成的。园林建筑及其小品,如亭、台、楼、阁、榭、廊、厅、舫、轩、桥等中国人选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人们之所以会有亲水的情感,可以从生态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来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当人类社会步入生态文明时,中国传统的绿色空间园林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古典园林”是指在园林营造时使用了一些传统的造园手法、技术以及一些传统的建筑特征,并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园林也可称为中国传统园林。它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从生态学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有调节气候、滋养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调养肌肤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能。就心理学而言,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是可以怡情养性的美景,此外水景与植被优化配置的问题同样非同小可。有的水景只重视在水边铺草坪,而忽视了水边种树。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住房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住得宽敞、住得舒适、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添了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由于人的亲水性,在居住区里,应该缩短人和水面的距离,在较为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人融入到水景中。人们喜欢立于水面,直接接触到水,小孩子喜欢在浅池中嬉水,涉足水中尽情玩乐纵观当今许多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都借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来提高园景的档次和增添实用功能,水边的植物配置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我国古典园林主张水边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总结:

现今的社会,心理学在古典园林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同时也成为时代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追求理念不断的提高,使得古典建筑不断的加固,这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心理学的古典艺术美,进一步是建筑更符合人们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8

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均属于园林工程范畴,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交叉联系,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对项目中包括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市政规划、日后的使用、维护等诸多因素,避免项目重复建设、随意施工。同时,前期要对工程的预算投入、工程耗费及日后将会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合理评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投入的资金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工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含义不同园林建筑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而在园林或城市绿化地带进行的一系列造景施工工程。这些建筑物集实用、观赏和艺术为一体,借助于花草树木的灵动性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交融、自然和谐的艺术享受。园林建筑所指的造景施工可以是对各类建筑物的建造,包括亭台楼阁、轩廊楹联等,不同的设计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意境和艺术享受。园林绿化工程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而对园林进行的绿化工程。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山石改造工程、理水照明工程、林木栽培工程等,它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新的举措,未来我们必须要将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与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加速城镇化进程,走出一条绿化产业的发展道路。

(二)特点不同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工程虽然都属于园林工程范畴,并且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交叉联系,但因施工理念和侧重点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园林建筑有以下3个特点:(1)园林建筑既然是对园林或城市绿化地带进行造景设计,就要考虑到园林的地形、地貌、地势等自然特征,把握平面与空间优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要充分体现柔和交融、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2)造景工程的建造不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自古以来,精典的园林建筑作品都是以有限的建筑造景烘托出自然、山水之美,每一个造景的选材、体量都恰到好处,因为一个园林工程的各个要素中,应以山水为主,造景是从,过多的造景会显得冗杂和喧宾夺主。(3)园林建筑的风格及选材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文化传承。比如中西园林、南北园林、现代园林和古代园林,它们各具特色,流露出不同的意境和文化底蕴。2、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多部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园林绿化事业,因此,园林绿化工程是在政府领导下的、有法律规范的、造福于民的公共事业。(2)园林绿化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园林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山石改造工程、理水照明工程、林木栽培工程等,因此,其预算投入往往是巨大的,其建造周期较长,一经建成就难以重新改观。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园林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化师必须要熟练掌握园艺、建筑、美术、软件设计等多个学术方向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3)园林绿化工程是一项集实用、观赏、绿色环保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它可以将无生命的建筑材料与有生命的绿化植物有机结合,充分体现生态园林的特点,因为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施工中常常会被细化为多个交叉作业同时进行,这就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作为项目的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材料及人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达到改善企业成本况况,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

(三)基于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工程的内容和特点,对从事园林建筑或园林绿化行业的企业,从理论上说应有不同的从业规范、技能考核、企业资质、从业经历、人员结构、注册资本等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对园林建筑和园林绿化的概念和范围认识模糊,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因此,在许多环节对两者界定不清,大大阻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和园林工程市场的形成。

二、结语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西方古典园林;欧氏几何;设计方法;平面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28

analysisoftheReasonforChinesetraditionalGarden"RarelyDrawLandscapeplan"

LiULuxiang,HUanGYushang,FenGYuan,tianChaoyang

(CollegeofForestry,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2,China)

abstract:thepaperanalyzedandcomparedthecasesofChinesetraditionalgardensandwesternclassicalgardens,alsofromthepointoftheplane,elevationandsectionofthedesignexpressionmethodofwesternarchitecture.theresultshowedthatwesternclassicalgardensfollowdesignmethodofwesternarchitecturefromtheplane,toelevationandsection.westernclassicalgardensaretwo-dimensionalgraphicdesignbasedoneuclideangeometry.Chinesetraditionalgardenswerethree-dimensionalspacedesignbasedonnoneuclideangeometry.therefore,itwasdifficultforChinesetraditionalgardendesigntodrawtheplane,elevationandsection,thedesignresultscouldbeexpressedintheformofmodelingcombinedwithlandscapepaintings.withtheemergenceof3Dsoftwareofmoderncomputer,whichprovidedfavorableconditionsfortheanalysis,designandteachingofChinesetraditionalgardens,andprovidedconveniencefortheinheritanceofChinesetraditionalgarden.

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garden;westernclassicalgarden;euclideangeometry;designmethod;plane

赵辰[1]在《立面的`会》一文中针对梁思成引进的西方建筑学的“立面”概念,证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中不存在西方古典建筑体系中的立面(facade),因为中国的木构建筑其屋檐之下的墙面完全被屋顶的斜面和出檐所压抑,中国的木构建筑是以坡屋面的屋檐示人的,而西方建筑是以由两坡顶而形成的三角形“山墙”面来面对人的。早在1997年张永和就对西方建筑学概念进入中国做出过反思:“立面图是一个平面形象,它只可能将建筑演绎为平面形象,古典中国建筑被西洋的平面性语言(除了立面图,还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描述,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西方建筑学概念进入中国。这个概念的术语是正投影,实际上是一种简化以致排斥空间的观察方法[2]。”

王澍[3]在《剖面的视野》一文中介绍了滕头馆设计过程:首先用多组剖面表示其建筑复杂的内部,再根据剖面做出模型,最后根据模型推出平面。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建筑大师阿道夫・路斯提出空间应该作为建筑设计核心:“我并没有设计平面、立面、剖面,我设计空间[4]”,创造了著名的RUampLan设计方法,即空间设计法,彻底颠覆了建筑设计从平面开始的设计程序,即葛明[5-6]后来在东南大学空间教学改革中倡导的新的空间设计法――体积法。

这些现代、当代建筑师对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程序和方法的反叛,引起笔者对平、立、剖设计程序的思考,西方建筑学平立剖手段能否应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与设计?能否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准确方法?明代学者计成[7]在《园冶》中提到“夫地图者,主匠之合见也”,既然平面图有利于“主、匠之合见”,那么是何原因计成不画平面图,并且说“式地图者鲜矣”。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园林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找到中国传统园林“式地图者鲜矣”的客观原因。

1欧氏几何的面

欧氏几何主要是在平坦的空间下研究几何结构的,关注的是平面上的直线和二次曲线的几何结构和度良性问题,属于平面几何范畴[8]。按欧氏几何特征,在二维空间中3点确定一个面,图1中三角形、方形面、圆形面都属于欧氏几何的面。其共性特征是所有的点都在一个“平”面,即二维度量。

2建筑的平立剖面

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都是三维、立体的建筑(图2-a)在图纸上的二维投影图,是一次十分典型的三维向二维的转化过程。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都是一种二维的面,属于欧氏几何的面的范畴。

2.1建筑平面图

建筑的平面图,是建筑所有的墙壁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一种抽象的投影图。它是假想用一水平的剖切面沿门窗洞位置将房屋剖切后,对剖切面以下部分所作的水平投影图(图2-b)。对于多层建筑,一般每层有一个单独的平面图。如果是中间几层平面布置完全相同,这时就可以省掉相同的平面图,只用一个平面图表示。

2.2建筑立面图

立面图是在与房屋立面相平行的投影面上所做的正投影图,其中反映主要出入口或比较显著地反映出房屋外貌特征的那一面立面图,又称为正立面图(图2-c)。通常也可按建筑朝向来命名,大致包括南、北、东、西立面图4部分。

2.3建筑剖面

建筑剖面是假想用一个或多个垂直于外墙轴线的铅垂剖切面,将建筑剖开所得的投影图。剖面图(图2-d)用以表示建筑内部的结构或构造形式、分层情况和各部位的联系等。剖面图的数量是根据建筑内部空间复杂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决定。

3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面

西方园林的发展一直深受西方建筑学的影响,其园林设计存在建筑师的参与或直接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设计[9]。建筑师在园林设计中通常采用西方建筑学传统的设计方法,专注于在平面上进行构图,用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表现手段来进行园林设计,其表达的手段当然也是欧氏几何的平面。

3.1西方园林的平面

西方古典园林的要素及空间皆显示出明确的几何形式,尽管原始地形可能起伏不一,但其设计地形平坦、关注于平面构图,发展成为平面化的园林,尤其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被人们称为“平面图案式园林”[8]。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把园林作为建筑空间来看待,以期园林与建筑的统一,因此其园林趋于建筑化。其园林主景是图案式花坛,大都以绿篱和花草为材料,在大地上描绘各种图案,几乎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的,故此,其园林和建筑一样当然有平面,而且平面可以真实、准确、直观地表现其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以沃-勒-维贡特庄园为例。整个平面化的园林(图3)看起来像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进行的绘画,表现出的是欧氏几何的面,如建筑平面一般。即便是在有落差的洞府和挡土墙处(图3c)其处理手法也是用草地形成的倾斜的面。

3.2西方园林的立面

意大利台地园在设计中把每层台地处理成平面,形成类似于建筑的楼层。落差较大的地方的处理成像建筑的立面一样,高差较小的地方层与层之间用倾斜的面进行连接,故此,意大利的台地园表现出明显的类与建筑的立面。

如埃斯特庄园,将庄园设计成一个建筑式整体,花园作为建筑的延伸与补充部分。其中,花园分3个段落:相对平坦的底层台地、错落有致的一系列台层组成的中层台地和顶层台地。入口台地向顶层台地望去是一个俨如建筑的立面(图4)。埃斯特庄园的百泉台(图5)的立面处理丰富,类似的立面处理还有加尔佐尼庄园台地入口(图6)。

3.3西方园林的剖面

西方古典园林剖面如建筑剖面一样比较简易,用少量的剖面就可以清楚地表达其园林地形的高差变化。菲耶索勒美第奇庄园(图7)的三层台地,其剖面俨然像建筑的剖面,甚至一个剖面就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园林的地形。如冈贝里亚庄园(图8)和兰特庄园(图9),少量的剖面就可以详尽地表达其地形变化。

4中古典园林中“面”的坍塌

童先生首次以西方建筑学方法测绘图纸的形式记录江南园林。解放后,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园林重新测绘。随后测绘苏州园林的还有陈从周先生和彭一刚先生[10]。但是,所有测绘图平面图中,难见其对高程的记录,也没有显示等高线。

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用大量平面图、剖面图、透视图形式来表述和分析传统园林空间[11]。然而,彼得・拉茨早已言明,“景观(园林)与建筑不同,用平面图、侧面图、剖面图和透视图来表现景观空间不够详尽”[12]。

4.1平面的坍塌

中国传统园林地形多变,空间丰富。图11和图12均为留园剖面图,通过该图可以明显感知留园内地形高差起伏多变,空间层次丰富。图10为留园平面图,彭一刚先生是按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将园林所有的建筑、植物、假山、水体、地形等立体的元素投影到二维的图纸上,得到一张二维的平面图。然而与西方园林的平面图案式园林不同的是,这样得来的平面图根本无法真实、准确地表达中国传统园林丰富的空间和地形变化。

当立体的园林投影到二维的纸面上得到园林平面的过程中(图10),可以看到园林高低错落的地形消失了,假山的高度无法判断了,视线是渗透还是阻隔无法感知了,而这些都恰是传统园林的迷人之处。当平面图被后来学者用作中国传统园林的一种研究方法,童先生1937年在其著作《江南园林志》的原序中明确写道:“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抑园林之妙,亦绝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盖楼台高下,花木掩映,均有赖于透视。若掇山则峰峦可画,而路径盘环,洞壑曲折,游者迷途,摹描无术,自非身临其境,不足以穷其妙矣。”童[15]已明确指出,平面图根本不具备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能力。此外,中国传统园林地形错落,层次丰富,应该每层都有一个平面,但由于其地形高差起伏过于多变,其平面图根本无法尽数画出。面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园林平面是“失意”的,深谙造园之事的计成当然知道这一点。

4.2剖面的坍塌

彼得・拉茨虽深知园林与建筑的不同,然深受西方文化背景影响的拉茨为尽可能详尽的表达园林空间的构成和水平面的落差最后只得从平、侧、剖、透中挑出剖面图作为优选图11留园剖视立面图。笔者认为,彭一刚先生也肯定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平面是“失意”的,所以彭先生又用了大量的剖面来弥补平面的弊端。

对比留园的B-B剖面和D-D剖面(图11),虽2个剖面位置很近,但剖面之间的差别很大,说明留园的地形变化丰富。为尽可能地明了表达留园的空间,彭一刚使用了多组剖面来表现其地形的变化。然而,对于空间如此丰富、地形变化如此之多,中国园林又需要多少剖面来表示呢?又岂是有限的剖面能够表述的清楚的?所以,中国传统园林即便选用剖面也无法详尽地表达出园林空间的构成和地形的变化。

此外,对比留园平面(图10)和剖面(图12)可以看出,图12不仅将这条剖切线上的建筑、地形等画了出来,而且将后边的可亭投影到剖面上,彭一刚先生的剖面其实际是建筑中的所谓的剖立面。对于这张剖面所有的元素都在一个面上,如何用来分析视线,视线是被遮挡还是渗透如何判断?可能还需要透视图等其他方式再来辅助表达。

4.3立面的坍塌

中国传统园林小到一块石头,一座假山,大到一座园林都有无数多的立面。图13为吴斌的十面灵璧图[14],可以看出,一块灵璧石十面各不相同,而且图中的10个面其实不在一个平面上,每一个面由无数个面组成。王欣[16]有言“假山就是中国的建筑学”,他的源自吴斌的十面灵璧图而作的建筑“十面灵璧”[17](图14),有和灵璧石一样或是更多的立面,再到他的建筑“拈石掇山”[17](图15)模仿中国传统园林的假山,建筑的立面更是难以尽数。故此,王欣[16]直接放弃传统建筑的立面而是用建筑模型来表现他的建筑。

中国的假山(图16),将不仅仅是王欣的建筑“拈石掇山”所能表达的,它将有无数的立面。对于一座地形高差丰富、空间变幻无穷的中国传统园林,可想而知,它将有无数的立面。

5结论与启示

中国园林起源于山水画,园林的设计本身不是从平面开始的,《园冶》的作者计成设计园林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在现场中转来转去边体验边构思的设计方法,王绍增[18-19]将之称为“时空设计法”或“入境式设计法”,设计的表现通常以写意的山水画或制作模型(“烫样”)的形式来表达。这种设计方法从头到尾根本无须画出平面图,这也是计成为什么说“式地图者鲜矣”的原因,计成的这种造园方法当然也无须画出剖面图和立面图。

马克・特雷布(marctreib)[20]在1992年提出,现代景观设计在于对空间而不是平面和图案的关注,设计应该具有“三维性”。美国第一代景观大师盖瑞特・埃克博(Garretteckbo)在1937年的《城市花园设计程序》中指出“人是生活在空间中,体量中,而不是平面中。”他强调,景观应该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应该是平面的游戏而是为人们提供体验的场所[21]。阿道夫・路斯、马克・特雷布、盖瑞特・埃克博等大师提出建筑或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关注是在20世纪,而中国传统园林已经存在上千年。

中国传统园林“入境式设计”方法避免了图面设计的缺陷,是真正的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创造的一个真实的与自然对话的空间的设计方式。但由于技术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设计方法一直未兴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涌现和进步,近年来大量三维软件运用拓展了景观设计的表现空间。以SketchUp,3Dmax等为代表的三维设计软件出现后,对于景观环境研究与设计本身更加方便,景观分析与设计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直观。三维与虚拟现实技术极大地深化了设计研究的深度与维度,拓展了现代景观设计空间与表现力。用虚拟真实的空间来做设计已经变得很容易,我们老祖先创立的在现场真实中转来转去和搬来搬去的设计和修改的方法显出极大的优越性。联想到现在景观项目汇报中流行的3D动画漫游,正是对老祖先创立的设计方法的回归。技术和条件已经趋向成熟的今天,中国传统园林的“入境式设计”方法是时候崛起了或者说这种设计方法已经开始崛起。

参考文献:

[1]赵辰.“立面”的误会[J].读书,2007(2):46-47.

[2]张永和.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J].建筑师,2003(5):16-17.

[3]王澍.剖面的视野[J].时代建筑,2010(2):81-88.

[4]刘建岗.阿道夫・路斯独栋住宅空间演化的呈现及对穆勒住宅的解读[D].南京:南京大学,2012:23-31.

[5]葛明.体积法(1):设计方法系列研究之一[J].建筑学报,2013(8):7-13.

[6]葛明.体积法(2):设计方法系列研究之一[J].建筑学报,2013(9):1-7.

[7]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03.

[8]朱建宁.几何学原理与规则式园林造园法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例[J].风景园林,2014(3):107-111.

[9]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孙立卓.“园林话语”与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创作[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4:9-16.

[1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9-42.

[12]瓦尔特・茨朔克,刘玉树.手法与景观――彼得・拉茨访谈录[J].中国园林,2008(7):40-41.

[13]王绍增.拉茨的睿智与茫然――读访谈录《手法与景观》有感[J].中国园林,2008(7):42.

[14]黄晓.吴彬《十面灵璧图》与米万钟非非石研究[J].装饰,2012(8):62-67.

[15]童.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6]王欣.建筑需要如的观法[J].新美术,2013(8):31-53.

[17]王欣.如画观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59-113.

[18]王绍增.论中西方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6):18-21.

[19]王绍增.论《园冶》的“入境式”设计、写作与解读方法[J].中国园林,2012(12):48-50.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篇10

园林建筑这门课程涉及面广且内容复杂、抽象,难以理解,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加之职业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律意识相对较弱。根据这些特征,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培养学生理论思维方法、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园林建筑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特定的任务工单为模块,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具体过程如下。

1.明确教学内容

园林建筑课程是三年制中职园林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设立的目的是使学生基本了解园林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园林与建筑的基本知识,扩充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了解与熟悉园林建筑的利用,开发园林项目,提高景观效果,也为进一步学习园林学科其他课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式的灌输式的板书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利用ppt制作成幻灯片,并在多媒体教室用投影播放,还可以借助大量彩色图片、示意图、动画及视频音像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补充与园林建筑行业相关的趣闻和新进展。

2.设计教学案例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布置教学任务。下面,笔者以项目五:园林大门设计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

首先需要明确任务。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及兴趣爱好,并结合项目任务的难度进行合理分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由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优势互补的6人组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确保以学生为主体。

在项目教学开始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对学校二期的新建大门进行设计,并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各组组长总负责本组的工作,协调组员、分配任务。各组学生应利用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必须明确任务。指导教师根据项目任务并结合工程实际,指导学生对项目有整体的了解,并使学生明确通过该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掌握园林大门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出符合任务要求的园林大门。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园林大门的设计并不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如置身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之中。

其次是让学生动手完成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了解社会对园林设计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获取最直观的信息,培养学生筛选、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师实施现场教学,通过下场实习、调查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带到室外,观光、游览园林风景区大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体会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园林大门,园林大门的设计要点,园林大门的朝向、功能及造型设计等。

最后是学生评价。各小组提交相关的园林大门设计作业,组长代表小组对本组的设计方案及施工图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本组的园林大门设计成果进行自评。其他各组对该组的园林大门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并交流对园林大门设计过程的体会。

3.教师总结

教师从各组的自评及互评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园林大门设计已经有的认识,进一步对项目五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教师对各个组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项目评价如下。

首先是时间要求。18学时,超时不得分,共10分(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考评占40%,相加得到总分)。

第一,园林大门设计。掌握园林大门的设计要点,共20分(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考评占40%,相加得到总分和)。

第二,设计方案。掌握园林大门的朝向、功能、造型,共30分(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考评占40%,相加得到总分)。

第三,设计图纸展示。方案施工图要布局合理,园林大门效果图要有创意、效果佳,共20分(为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考评占40%,相加得到总分)。

其次是安全要求。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遵守的小组酌情扣1~10分,共10分(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考评占40%,相加得到总分)。

最后是文明要求。遵守文明生产要求,不遵守的小组酌情扣1~10分,共10分(学生自评占3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考评占40%,相加得到总分)。

二、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几年来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对一体化教学特别感兴趣,实施一体化教学,课堂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了解社会对园林设计相关岗位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性更强。

2.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第一,经过五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在笔者所在院系园林建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在任务工单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强的目的性,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共性需求导入教学内容,完成理论与实践辅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技能与技巧。

第二,从近两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反馈来看,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目标。但在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教学实习中,要尽量安排学生参观风景园林展览,这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也对园林建筑设计有较多启发和帮助。

第三,园林建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硬件上的保证,例如,需要多媒体、信息化教室等,以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勇,兰益.高等职业教育园林建筑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2008(10).

[2]邵乌葵.浅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4(5).

[3]卢圣,侯芳梅.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