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及碳排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20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1

一、引言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交易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一文要求,计划2017年启动全国的碳交易市场,这促使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层面和执行层面都要更加重视碳资产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但相对于国外,碳资产相关的概念似乎还有些陌生,什么是碳资产,什么是碳资产管理,企业如何高效地管理碳资产,都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和分析。

区别于国际碳市场,目前中国主要采取的是自愿减排(VeR)和现货交易。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如何进行碳资产的有效管理,使得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提升碳资产的经济总价值,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是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最终目标。

二、碳资产及碳资产管理

(一)碳资产及碳资产价值

为了响应减排号召,2005年《京都议定书》提出各国应该协作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使得减排量、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成为企业的资源,具有商品价值的属性,我们即称之为碳资产。碳资产可利用、可交易、可存储、可抵押。目前,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碳资产不仅包括政府定期定额分配的碳排放指标、通过CDm认证减排项目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和通过交易获得的碳资产等这些本身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的资产,还应该包括企业的碳管理技术、理念、政策等方面。本文对碳资产的定义是动态的、广义的,除了传统定义以外,本文所指的碳资产还包括企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低碳技术、重新选择能源消耗较少的原材料、间接减少碳排放的生产工艺和消费方式、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等提高碳减排价值的管理方法以及这一清洁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高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本文的碳资产不仅包括带来显性收益的直接资产,而且包括带来隐性收益的间接资产,是能够实现碳减排价值资源的总和[1]。

可以将清洁生产量化为具体的指标,明确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增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初步取得了成就,可以借鉴并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LGa),通过生产周期清单分析(LCa),直接和间接收集全过程的原始数据,使用合理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确认,并进行作业单元分析,输出分析结果。管理者可以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和重要输入输出的敏感性分析,衡量企业具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改进措施,改进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二)碳资产管理及其策略

碳?Y产管理是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体现了企业对碳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企业应该仔细识别出广义的碳资产,计算分析各碳资产的边际贡献,将碳资产价值贡献进行量化,便于针对性地规划和管理,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见表1)。

三、碳资产管理的实施框架

良好的碳资产管理有利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增加企业的收益。研究碳资产管理体系的实施框架,能够寻求一条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的途径,从制度层面了解如何高效地进行碳资产管理,保障碳资产价值的实现。

目前大多数国家对于碳资产的管理是从宏观调控入手,通过政策法律法规来引导企业进行碳减排,但是从微观角度,企业如何进行高效的碳资产管理并进行低碳管理再造,至今没有一个肯定的答复。可以从碳盘查、碳预算和碳绩效三个角度构建企业管理碳资产的理论框架,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管理[2]。

(一)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的碳盘查

政府定期给企业发放碳配额,管理者预测单位的碳资产,在交易市场上买卖投资,及时披露碳资产的可靠相关信息,都需要基于可核查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因此盘查企业的碳足迹作为碳资产管理的第一步,对企业至关重要。

由于碳资产识别的复杂性,自然而然进行碳足迹评估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研发设计到最后的生产销售,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价值链都包含了广泛的碳资源,企业可以使用iSo14060和paS2050碳足迹新标准,动态监测各环节的碳排放,帮助企业开展碳盘查工作。为此企业可以编制碳盘查管理文件,明确碳盘查的对象范围和工作标准。碳盘查可以从产品碳盘查、项目碳盘查、区域碳盘查和组织碳盘查等多角度出发,收集相关的资料,用科学的方法整理计算企业直接和间接的碳足迹,再按照相应的准则进行成本核算,最后编写相关的碳排放清单或者碳盘查报告。企业进行碳盘查后,可以结合碳披露项目中同行业的可比数据,分析自身的碳风险,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结构、资源配置和地域分布。

碳盘查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企业的能耗情况和碳排放量以及一段时间内企业碳资产排放的趋势分析。管理者可以借此对企业碳排放的整体状况有个宏观的把握,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二)加强碳预算管理,构建碳预算体系

通过前期的碳盘查,企业了解了自身的碳排放现状,在此基础上可以寻找减排空间,结合政府每年的控排目标和预期的分配额以及历史数据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数据,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碳排放变动情况,做出合理的碳预算。

碳预算管理工具是企业碳规划与碳控制评价的基础,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材料的采购、能源结构的选择、投融资和生产安排等各个环节发掘企业的碳价值,权衡碳排放配额、碳减排能力、碳收益与碳成本,以最经济、最合理的方式安排企业的日常生产。同时,管理层将计算的碳预算排放量通过合理的方法分解到各生产环节和责任中心,可以鼓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企业寻求新的技术和方法,考核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1.企业碳预算设计思路

在进行碳预算前,应该了解自愿减排机制下,由于减排活动会在短期内直观地给企业带来直接费用,很多企业出于“经济理性人”假设都不愿意对碳资产进行主动管理,这个误区应该摒弃。要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如果实施碳资产的相关活动,主要带来三种成本费用的增加[3]:(1)购买低碳原材料和使用替代性清洁能源会额外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购买节能设备、外购或者自主开发新技术、CDm项目的核查与认证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支出;(3)企业运输方式改进和废物回收与利用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同时,实施减排活动也会增加收益:(1)由于实施减排活动,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小于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与CDm认证带来的碳减排量之和,通过市场出售,企业可以获得额外收益;(2)由于实施减排活动,企业避免缴纳碳税和相关的?头VС觥R虼耍?企业在进行碳预算时,可以对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从而选出最有利的方式[3]。

此外,在进行碳预算规划时,应该基于以下碳预算平衡公式:

本期碳排放量预计数=上期碳排放量实际数+本期碳排放量增加数-本期碳排放量减少数;

碳排放预算数-碳排放预计数=减排量;

本期碳排放净额交易收入(包括因实施减排活动而获得的政府补贴)-本期碳排放成本(包括未实施减排而增加的营业外支出)+再资源化折算收入=本期碳减排净收益。

因此,当碳减排净收益大于0时,企业的减排措施有效,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以使净收益值增加;当碳减排净收益小于0时,企业应该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选择替代性节能减排方案。

2.企业预算管理设计流程

图1是构建的碳预算体系,主要应用生命周期理论,从企业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具体的减排量可以根据国家颁布的核算指南进行计算,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利用机会成本和差量分析的方法,根据市场上的单位交易价格进行核算,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便企业反馈调整,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环节和部门。当然,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具体分配到每一个作业层面,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构建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企业碳资产管理的运行

企业在每年年初或者上年年末制定企业的碳资产预算管理,为了保持一贯性,在年末评价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反映预算的执行力度,评价企业低碳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实施该过程的经济性,同时方便企业做出下一年度的预算。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重企业的经济价值轻企业的社会责任,满足不了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的要求。对碳资产管理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碳管理的组织维度、碳管理的过程维度、碳资产管理的结果维度[4]。本文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考量低碳绩效评级指标,构建业绩评价体系,对各个部门和流程进行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见表2所示。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可以结合使用问卷调查法或者专家法,并将定性和定量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或者经验法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确定指标的综合值。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尽可能考虑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碳资产,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管理碳资产的效果。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找出问题,进行绩效改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在下一个绩效周期有效达成绩效目标。

四、碳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运用

“十三五”期间,全国碳交易市场将全面覆盖电力、化工、钢铁等能源消耗和污染较高的八大行业,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企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大户,也是中央确定的首批控排行业。

(一)公司背景介绍

上海宝钢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航天航空、核电等重点行业。作为第一批试点企业,宝钢积极履行责任,配合上海市政府制定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二)公司的碳资产管理实践

上海宝钢作为第一批主动实施碳资产管理的企业,其在碳盘查、碳预算和碳绩效评价方面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思路和框架体系,采取了各种硬减排和软减排措施,不断完善自己的碳资产管理,超额完成了每年制定的减排目标,取得了超额收益。

1.严格根据准则制度,开展碳盘查

2013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中国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明确指出了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企业应该根据相关指南,开展全方位的碳排放统计和盘查工作,厘清自身总排放量和各环节的排放量。

2.开展碳预算管理工作

从宝钢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可知,企业每年年末基于本年的情况对碳资产作了预算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全过程利用低碳生产工艺技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密切追踪学习低碳工艺的最新技术,率先在行业中引用先进技术,增加了新能源和低碳燃料的比例,不断改进了产品结构。企业2013年开始开发90mwp金太阳光伏发电项目,2015年项目完工,该项目预计年发电7000余万千瓦?小时,增加了企业的碳减排量;电厂大型风机变频节能改造使得企业每年节约Co2共计21000吨;硅钢、冷轧、热轧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改造项目节约标煤13095吨,节电量4365万千瓦?小时,相当于节约30000吨Co2,增加的减排量通过在市场上交易企业获得了收益。

第二,返生产利用冶金固体废弃物,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公司利用回收技术二度使用废弃物,降低了原材料消耗量,提高了利用效率,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在副产资源的利用方面,工业固废利用在源头减量化、返生产合理利用、合规性处置方面均按照计划有秩序地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突破,2015年实际高达99.4%,副产资源返生产利用率也增加到26.9%,公司不断循环反复利用企业的资源,实现了全过程的节能减排。

第三,开展绿色低碳产品,实现产品绿色化。一方面,企业率先通过iSo14001体系认证,要求上下游供应商拥有相关的环境认证,保证产品的绿色低碳化,实现清洁生产;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开发和推广以取向硅钢和高强钢为代表的高能源效率的产品和系统,研发推广有关的节能环保技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生态优良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第四,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成本精细化到每一个产品,便于成本的计量和考核。2010年宝钢积极参与世界资源所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开发的、提供核算单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和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学的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的测试,表明主动开始接受碳盘查。2011年企业首创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制定系统科学的方法,记录了钢铁产品的碳足迹,留下环保“履历”,为实现低碳排放提供了数据。

同时,企业主动公布产品环境绩效的相关信息,方便利益相关者比较企业内部和外部不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影响;自愿披露环境信息,主动承担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资源共享与循环利用,助力城市废气处理;宝钢在企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环保问题纳入企业的管理战略,恪守承诺建立了企业良好的声誉,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竞争潜力。

根据提供的数据可知,企业2015年加大环境管制力度,免缴资源综合利用所得税0.26亿元,出售碳排放权12万吨共产生收益183.9万元,企业每年认真做好预算工作,发挥了预算的引导作用。

3.构建碳绩效评价体系,考核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工作

供给侧改革方针的提出增加了钢铁行业的压力,在大环境下构建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宝钢十分重要,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评价反馈碳管理工作并采取应对调控措施。企业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不合理的流程、非低碳产品、没有低碳意识的部门人员进行及时更新调整,鼓励企业开展低碳工作,提高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改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价和监督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成功转变。

近几年,宝钢在组织层面对环境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也一直在努力改善企业的治理环境。这里主要比较2014年和2015年企业的报告,将定性指标量化,可以得出企业碳资产管理绩效的变化。

根据表3可知,企业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技术创新方面都有所突破,增加了技术创新力度,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产出,提高了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绩效。但是,企业的财务绩效整?w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钢铁行业整体宏观环境不乐观导致的。所以,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坚持绿色经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使自己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 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 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 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 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 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pay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 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性交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 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成本;碳成本核算;碳成本管理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要提高能源的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可能会使企业未来的交易中涉及到碳排放权交易问题,鉴于此企业经营中就会面临新的问题,诸如,投资时要考虑碳排放低的技术项目、日常经营中要核算碳合规成本,并通过提高价格把增加的碳合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等,决策者需要这些信息。由此可见,在低碳经济时代,成本管理的内涵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从战略的角度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碳成本管理产生的背景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一是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二是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三是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四是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有关碳排放制度最大特征在于“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capandtrade)”计划,参与该计划的国家或地区政府都必须承诺碳排放量在规定限额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结果导致了企业因购买碳排放权而拥有碳资产,因碳排放而形成了碳成本,扩展了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内容,从而产生了对碳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和碳成本管理内容的研究。

二、碳成本的内涵和计量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4

[关键词]碳交易;CDm;碳金融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16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我国已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2 碳交易机制简介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在《京都议定书》的约束下,每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具有了商品的属性。碳交易就是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从而以最小当前成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一种交易模式。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给另一方资金或提供给另一方减排技术,从而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京都议定书》里约定了三种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联合履约和排放交易。这其中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是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提出了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进行投资,以此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和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简称为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CeRs)。我国既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又是温室效应可能的最大受害国之一,加上自身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限制,这就意味着我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CDm市场。自2002年起,CDm项目就已经进入中国,近年来我国在CDm项目数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领先全球。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月27日,我国已经批准的CDm项目达到2888个;截至2011年2月24日,我国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项目数达到1230个,占项目总数的43.11%,CeRs供应量占全球的54.67%,注册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

在国际碳交易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四个碳排放交易所,包括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及2010年10月成立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还主导制定了专为中国市场设立的自愿减排“熊猫标准”。此外,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ReSet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亚洲碳排放权交易所,标志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区初级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3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程度较低

由于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专门从事碳排放交易的中介机构提供咨询、研究和经纪服务,导致在国际上不能与买方国家以及联合国有关方面进行有效沟通、谈判,而且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导致大量在国内通过的CDm项目未能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认证。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2009年6月,我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现货价格为11元/吨左右,而同样的欧盟配额2014年12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19欧元/吨。

3.2法律体系不完善,碳排放源监测、监管不力

当前,我国涉及碳交易的立法相对缺失。尽管2005年国家出台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但这仅仅是部门的行政规章,其法律地位较低。而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对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双方的权利、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优先领域、技术转让、防止CeRs交易价格恶性竞争、CDm项目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没有规定。

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市场价格的形成取决于市场上碳排放权的数量,监测和报告企业的实际排放额是碳交易制度管控的核心,但是由于碳排放权无形的特点使得核定其数量成为制度难题。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及程度还有待完善,在环境监测标准和监测设施的开发利用上,政府还存在很多不足,监管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3.3碳金融发展滞后,碳交易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缺位

目前我国参与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处于卖方的地位,其价格主要取决于国际性的交易所,我国企业由于对全球供需情况不了解,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制度体系,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交易也不够透明和公开,只能接受买方的价格,导致我国企业从交易中所获取的用于治理碳排放的费用大大减少,降低了我国通过碳交易治理碳排放污染的效率。

由于CDm项目通常初期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因此,碳交易的卖家通常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需要银行资金的直接扶持,而目前我国银行业发放的贷款中,大部分用于基础建设项目,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多用于解决流动资金不足,对CDm项目的投放极少。另外在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上还没有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这无疑阻碍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4 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对策建议

4.1完善碳交易相关政策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碳交易公平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应尽快构建一整套与发展全国统一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应尽快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应法律法规,例如《应对气候变化法》或《低碳经济法》,适时征收碳税、实行碳排放许可制度,逐步完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二是尽快修订完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

确立市场机制在降低碳排放中的地位。三是在现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先行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待碳交易运行机制逐步成熟以后,再制定专门《碳排放权交易法》,明确环境资源国家所有、排放权属于国家以及排放权有偿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明确卖方的主体资格、实质减少排放和节余的排放指标量、所享有的卖方权利和所应该履行的义务,明确购买方的主体资格、所享有的买方权利和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如支付补偿金),规范初始排放权的分配、依法建立排放权的一级市场,并规范跨区域交易以及排放交易市场管理,提高排放交易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使碳排放权交易有法可依。

4.2设立碳交易的相关管理机构,建立严密灵活的监管体制

构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当务之急是建立专门的碳交易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排放权的分配、监督管理等工作,这些机构包括组织管理机构、许可证发放机构、排放权交易机构等。目前,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由发改委进行监督管理,由于未来需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应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科学确定环境容量以及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申报登记以及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统一监管等工作。而且还要在各省级行政区域设立相关机构,依据法律规定及主管部门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监管。

建立由环保部门、行业协会和交易所三方协调的三级监管体系。环保部门负责碳排放权的总量控制以及碳排放监测标准和操作办法的制定;在各地成立碳交易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规范和指导企业的减排行为,并通过培训专业人员负责监测和调查工作,指导企业形成自我监测、自我约束和自我公开的模式;碳交易所的主要功能是制定交易环节、结算环节、交割环节和违约处理方面的制度,配合环保等主管部门,监控企业碳排放权数量的登记和交易,另外交易所还应起到市场价格监测、交易操作等职能。

4.3搭建碳交易平台,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

一是尽快建立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借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经验,统一实施有中国特色的自愿碳减排标准,以现有区域性排放权交易所为依托,本着企业“自愿设计规则、自愿确定目标、自愿参与交易”的原则,通过招募、设计和交易三个阶段,研究和执行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目标承诺和交易体系,以企业自愿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的方式,通过交易所市场平台组织实施。

二是逐步建立强制减排的配额交易机制。基于我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强度目标,我国可以围绕碳强度的总量相对控制而建立碳交易市场。整合各地能源、环境等排放权交易所,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中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产品设计安排,将碳强度转化为可以在企业间进行交易的商品,例如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煤炭发电、钢铁冶金行业)可以通过向低能耗和清洁能源企业购买减排的CeRs来达到减少其碳强度的目标。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5

关键词:低碳园林;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0-

随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低碳观念引入及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已经成为了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所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今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趋势。

1低碳园林理念产生的背景

低碳(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理念是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理论模式。20世纪的100年间,地球上的人口增加了4倍,经济规模增加了20倍,能源消耗增加了25倍,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能源消费型社会。巨大的消费无疑会带来消费污染,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候日趋变化,化石燃料迅速枯竭,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就我国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迅猛发展,因此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城市中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增大,怎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低碳理念下的低碳园林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增强园林中的碳汇能力,有效改善城市的生存环境质量。

2低碳园林的设计原则

低碳园林在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材料来源的低碳性(运输、用前管理、材料耗能等),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旧物改造再利用问题。

2.1选择低养护成本材料

选材时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管理。在植物方面,最好选择兼具美观性、生态性、粗放管理、抗性强等特点。在其它建造材料中应注意其低耗能、运行周期长等特点。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园林设施的拆除问题。园林设施物应

具有易拆除、不易污染、可重新利用等特点。

2.2选择碳友好材料

园林设计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carbanfriendly)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arbancost)。园林材料的碳成本包括其运输、运用、管理、养护等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能源的消耗等。低碳成本的选用,为低碳园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降低园林施工的碳排放

在园林施工中往往会用到大型的高耗能型机械,机械会产生噪音、尘埃、交通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园林设计时选择在有可能减少机械作业的场所设计园林景观,就会有效减少上述问题,从而降低园林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并减少

大型机械作业对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危害,减少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2.4选择清洁的施工能源

在园林施工中,尽量避免高污染的能源,多选用清洁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作为动力材料。

2.5注意园林维护管理的低碳性

乔木类的植物应尽量使其自然生长而不修剪,或需要较少的维护管理。灌木类植物要多选用长势紧凑、不易生病、耐践踏、抗性强、观赏性高等特点的树种,便于粗放式管理。

3“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施工、养护管理中的应用

一个融入低碳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其成功关键除了考虑齐全的设计开端外,还需达到高水准的施工质量和长久的景观效果。在施工工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的操作,这样不仅能减少碳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还能减少对土地及周围

生态景观的破坏作用。对于景观效果的长期保持,良好的养护管理是最好的保

障。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灌溉等)中,Co2的排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与低碳经济生活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

因此,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碳成本的持续性,要用生态的技术与方法去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比如多选用一些粗放型管理的植物种类,增加乔木的数量与种类,增加垂直绿化面积,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4小结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城市园林建造的规划设计必须更加注重低碳,把最新的科学研究应用到工作中,创造出既适应气候变化、又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园林。本文通过对低碳园林建

造中的主要理念及其作用,指出现代园林设计建造中,不但要满足人们对园林的观赏休憩功能,同时还需要积极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园林的整个生命周期(施工、管理维护、后期处理)中,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始终以低碳为主导思想,使其符合低碳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考文献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6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定价机制;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一、引言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自然资源资产明确产权,这一产权包括碳排放权,关键是产权的定价问题,而定价就是将生态文明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碳排放权交易是在规定排放配额总量的前提下,通过价格手段促进节能减碳的一种新机制,使稀缺的配额资源流向节能减排空间大、机会成本低的地区和企业;市场主体则可以通过申请、购买或出售碳排放指标,选择合理节能减碳途径,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最终降低社会总体节能减排成本。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并浅析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向。

二、文献综述

1、碳排放交易市场理论基础研究

Coase(1960)提出利用市场及界定产权的办法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认为只要环境的产权明晰,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无论初始产权属于谁,市场均衡最终结果均为有效率的,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Dales(1968)进一步发展科斯定理,将产权概念引入污染控制领域,首次提出排污权交易概念。montgomery(1972)证明在各种减排方式中,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最低。Stavins(1994)研究了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排污权交易,认为交易成本增加会减少排污权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与其他行业及其产品不同,温室气体减排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是跨国界的,因而用科斯产权理论试图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遇到了困难。其难点在于,国家之间如何协调减排量,以使利益与成本达到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协调机制就是签发碳排放权许可证。然而,这也会面临一个难点,即如何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数量。在排污权可交易的条件下,确定碳排放许可证的价值也是一大难题。

2、碳排放交易定价机制研究

JanSeifert等(2008)发现碳排放价格的形成并不遵循任何周期性的模式,而是一个与时间和价格相关的波动性的过程。GeorgeDaskalakis等(2009)发现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接近于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并且不具备稳定性。williamBlyth等(2009)认为碳市场价格的形成是政策目标,动态技术成本和市场规则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ChristophB・Hringer(2010)认为与简单的统一定价相比,复杂的最优差别价格形成方式实质上没有降低整个碳减排成本。常瑞英、唐海萍(2007)分析了在碳价格确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目前在碳交易中计算碳价格常用的3种土地机会成本的模型,并对这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他们认为这3个模型均不适用于我国,特别是北方草原区的碳价格计算,初步给出了一个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区确定碳价格的固碳成本估算方法。陈晓红和王陟昀(2010)以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对象,研究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eGaRCH(1,1)-t模型适用于eUa价格机制研究,能够较好地估计和预测减排前两阶段的价格。张跃军、魏一鸣(2011)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VaR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后发现,化石能源价格与碳价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而且,在三种化石能源价格中,油价冲击是影响碳价波动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天然气和煤炭,但天然气对碳价波动的影响持续时间最长。

3、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的提出及理论研究进展

王宪明(2009)、白洋(2010)等提出,我国已经具备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策和市场基础,可通过循序渐进方式,从管理机构设置、具体运行机制等法律层面构建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刘娜等(2010)从法律保障、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方面分析了我国实施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张晓涛和李雪(2010)指出,我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施中存在项目分布不合理、技术转让效果欠佳、缺乏规范指导、信息不对称、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我国应当先建立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后再建立期货交易市场,同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刚(2010)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设计进行了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11)提出了“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考核的思路和方案。该课题组建议对全国设定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但对各省设定排放总量指标。郇志坚和梁艳(2011)对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及其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陈欢(2011)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提出了设想和政策建议。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提出,中国应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其中排放权交易可主要覆盖占全国排放量约1/3的1000家左右高排放企业。白重恩(2013)研究认为,实行碳税征收和碳排放权管理与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推动绿色发展的两种有效手段。闫云凤等(2013)研究表明,能源市场价格、国际贸易和投资、碳价格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它们是减排政策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碳市场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可再生能源投资产生迟滞。

三、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交易的时间较短,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2013年初,列入全国首批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试水国内地区性自愿减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试点初步方案中首批参与试点交易的企业约200家,涉及16个行业,包括钢铁、石化、有色、电力等10个工业行业,以及航空、港口、机场、宾馆等6个非工业行业,均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初步测算这200家企业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1亿吨。在交易试点期间将实行碳排放初始配额免费发放,然后适时推行有偿拍卖制度。试点期间试点企业碳排放配额不可预借,但可跨年度储存使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摘要版2013年深圳碳市场运行报告。报告显示,深圳碳市场运行半年以来,总成交量近20万吨,总成交额达1300万元,是目前国内碳市场中二级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最好的碳市场。作为国家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北京已完成碳交易市场的各项筹备工作,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2013年11月28日在北京市环境交易所正式开市,先期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企业达到490多家。据初步测算,通过二氧化碳配额交易,将有效降低社会综合减排成本。总体而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碳交易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并整体是充满动力的,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将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标准化。(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7

【关键词】碳会计;碳排放权;碳管理;碳披露

一、京都议定书与碳排放权交易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各国政府、公司和个人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2年,联合国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在1997年12通过《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即发达国家具有强制减排义务(所有发达国家的Co2等6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排5.2%),而发展中国家并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为了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低成本减排,京都议定书建立了三种灵活减排机制:排放贸易(emissiontrade,简称et)、联合履行(Jointimplement,简称Ji)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其中,CDm项目正是基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同一减排量上存在的不同的成本,即价格差而产生的可实现双赢的合作机制。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每个发达国家缔约方都有一定数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表现为一种排放权利,就是“碳排放权”。面对碳排放权的排放限额规定,各国可根据自身的减排成本的大小,或者控制自身碳减排量,出售剩余额度;或者超出自身排放限额,购买额外的排放额度,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就因此产生了。可见,本来并无价值的碳排放权,在《京都议定书》的约束下变成了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成为了一种可供买卖的商品,会计上就需要对这种商品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需要报告其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及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等。但是,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尚无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规范,碳排放权交易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碳会计的产生与国外研究现状

“碳会计”一词最早是由斯图尔特·琼斯(StewartJones)教授于2008年提出的。因为最初以碳排放及交易为核心的温室企业排放引发的会计问题,是纳入排污权会计框架内进行探讨的,但随着碳排放、交易及其披露问题的日益突出,有学者发现,传统的排污权框架已经不能满足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所有会计事项,需要单独设置一个碳帐户来对碳排放及其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处理,也有学者认为要将碳固(CarbonSequestration)及鉴证(Carbonassurance)业务纳入其中,即企业的碳账户在排放市场中进行交易前,须由胜任的第三方进行独立鉴证。这样,2008年,斯图尔特·琼斯(StewartJones)教授将碳排放、交易及其鉴证等会计问题综合到一起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CarbonemissionandSequestrationaccounting,CeSaccounting),简称碳会计(Carbonaccounting)。这是首次在会计研究文献中独立出现“碳会计”一词,从此,“碳会计”作为一类重要而又特殊的会计事项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从国外文献的研究进程看,Bebbington和Larrinaga(2008)从碳排放配额的会计处理、与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核算与报告、与碳排放相关的不确定性核算与报告三个方面阐述了碳会计涉及的内容,指出是否对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入账以及怎么入账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一种支持净入账法(netapproach),即无偿分配得来的碳排放配额不入账,购买的才入账;一种认为总入账法(fullapproach),即无偿分配来的可视为受赠资产,同样需要入账。碳资产和碳负债的计量基础的不一致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碳排放相关的风险来自于管制风险和竞争风险,高碳产品的竞争力会下降,而能源依存度低、应用新技术的企业未来的竞争力会提升。

Ratnatunga和Balachandran(2009)则阐述了京都议定书机制的实施对企业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影响,指出碳会计成本要求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或为产品终身为碳成本归集期间,它除了要核算产品整个生成过程中的形成碳成本外,还要核算原材料采购的运输途中形成的碳成本,产品报废、产品循环利用形成的碳成本和碳机会成本。碳管理会计即在传统分析标准与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碳治理、碳信息管理、碳管理培训和碳政策等要素,对采购、生产、销售、产品回收、循环利用等各环节进行有碳影响的分析,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而随着能源管制政策的出台,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企业面临的“碳风险”,即Co2排放措施的不断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为了形成公司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信息披露标准,弥补正是财务制度的缺失,2000年由一个专门的机构投资者发起设立了一个国际性合作项目——碳披露项目(CarbonDisclosureproject,CDp),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反映被调查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引致的风险、机遇、战略和减排目标、温室气体减排核算方法、温室气体减排管理、气候变化治理等四个方面。另外,对于具有碳固价值的森林资源,其吸收Co2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碳减排指标,因此在低碳背景下,森林资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其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更体现为碳固价值,因此对这类可再生能源信用资产会计处理问题也受到Ratnatunga(2004)等学者的关注。

由国外对碳会计的研究,我们发现,碳会计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四个方面:(1)企业碳排放和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2)碳排放权受限引发的企业成本管理和战略决策问题;(3)企业碳信息披露内容和框架问题;(4)企业中可再生能源信用资产价值的再评估与计量问题。

三、国内碳会计研究现状

我国虽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并不承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削减义务,碳排放-配额机制在我国并尚没有开始实施,因此,碳排放权在我国暂时并不是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并不需要会计予以反映,这造成我国企业的碳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碳会计相关研究缓慢。

(一)CDm下碳减排量的会计核算

我国作为CDm项目的参与方,可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在我国境内实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减排项目,由此获得经过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s,CeRs),可以抵消发达国家的部分碳排放量,作为其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定量化限控和减排承诺的一部分贡献。CDm项目一种是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另一种是投资于提高能效的项目。于是,CDm下经过第三方独立机构审定和核证,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即“碳减排量”是有价值的,具体价值大小分两种情况,一种是CDm项目在申请时已有国外买家合同,已约定好了碳减排量的合同价格,另一种是该项目可能还没有找到国外买家合同,这时,要将碳减排量划入中国国家帐户,等买家确定后,确定了交易价格,再由主管机构核准转出。

因此,对于成功注册了通过审核的CDm项目的企业,就需要对CeRs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中国第一个CDm项目—是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项目,于2005年6月27日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之后许多企业参与注册申请了CDm项目。需要注意的是,CDm项目的完成是一个复杂的程序,从申请到批准最顺利也要3到6个月时间,不论是否注册成功,前期的设计、包装费用至少需要投入10万美元,CDm项目的交易成本较高。

我国碳会计论文比较少,研究范围计较窄,主要是CDm下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其争议主要集中在应将碳减排量确认为何种类别资产的问题上。主要观点有确认为金融资产、确认为存货、确认为无形资产三种:(1)作为存货的赞同理由为:CDm项目下的碳减排量是为了执行销售合同为持有的,最终目的是销售;反对理由为:碳减排量是无形的,高额且有风险的CDm申请费怎么办?(2)作为金融资产的赞同理由为:碳减排量是金融衍生产品,拥有自由交易市场,始终以公允价值计量;(下转封三)(上接第272页)反对理由为: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市场。(3)作为无形资产的赞同理由为: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单独出售或转让,且由于CDm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风险,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不属于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反对理由为:碳减排量应该属于流动资产。

(二)企业碳资产管理的内容

随着政府排放管制的不断强化,企业应逐渐认识到积极进行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积极主动应对,企业才能在低碳经济时代占有主动权。反之,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很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认为,所谓碳资产管理,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涵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进行主动管理,如:碳监测、碳披露、碳减排、碳交易,以及在低碳时代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其他措施。祝福冬(2011)从低碳背景下的peSt分析、树立低碳经营理念、进行低碳流程再造、低碳供应链管理、低碳营销、低碳公共关系以及二氧化碳信息披露等方面介绍了碳管理涵盖的内容。他们一致认为,碳核算是碳管理的起点。碳核算是一个多层次的碳计算、记录、数据储存和数据管理系统,它能帮助企业进行碳排放的精确测量和分析,摸清碳排放量和排放结构。只有有了可靠的数据,企业才能计算“碳排放成本“,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

(三)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尚不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会计上主要是对CDm项目产生的碳减排权的确认和计量,对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关注较少,也没有探讨与报表附注相关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方法。另外目前我国公司的碳管理意识还不够明确,没有建立自身的碳核算信息系统,再加上对于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信息,国内没有强制企业披露的要求,这导致我国企业无法或不愿意对外披露其碳信息。在CDp全球世界500强的调查中,13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也只有2家回复。2010年,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于央企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书作了要求,要求上市公司围绕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披露其责任管理和绩效信息。但在环境信息披露上,披露最多的内容是“节能减排”、“绿色办公”和“公益慈善”等有关信息。部分报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进行分析和披露。大部分上市公司“碳信息”、“水信息”等方面信息披露不足。

张彩平和肖序(2010)认为,我国的碳信息披露框架应该更侧重于公司具体的碳减排行为,披露内容也应更详细具体,披露信息审计标准也应相对比较简单;在碳信息披露的格式上,张锐认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增列碳会计项目或在附注中进行详细说明;另一种则是单独报告,提供与碳会计相关的信息。

通观我国和国外的碳会计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碳会计研究进展较慢,原创性研究较少,大都是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研究内容比较简单,尚处于简单的碳减排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阶段,虽然学者对碳管理和碳信息披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但企业整体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实施效果不明显。

四、碳会计未来研究展望

有人对《京都议定书》2012年后的后京都问题表示担忧,认为一旦后续强制减排约定失效,企业的碳排放权的价值将大大减少,关于碳会计的研究也就没有意义。还有学者认为我国会通过碳税的征收来促使企业减排,碳交易市场短期内在我国市场前景不明朗。

关于这个争议,笔者认为后京都问题一直受到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关注,并于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其中,我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他国家也纷纷公开了其减排承诺或方案。因此未来的强制减排是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的未来发展,是不会逆转的。

关于我国减排机制的设计,碳税和碳交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梅德文从三个方面对碳税和碳交易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可能会先征收碳税,在各方面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碳交易和碳税都会实施。因此,尽管短期我国会征收碳税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但碳交易一定是一个长远的机制,它的实施是个早晚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的碳研究虽在理论和实务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处于规范零散性的起步阶段,理论与实务差距较大。我国碳会计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很多:①建立企业的碳核算信息系统,构建企业的碳会计体系;②培育碳会计所需的公允价值准则规范及其市场环境;③研究与碳会计规范相关的配套准则,提高各个准则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参考文献

[1]JanBebbington,CarlosLarrinaga-gonzalez.Carbontrading:accountingandReportingissues[J].europeanaccountingReview,2008.Vol17,no.4,697-717.

[2]JanekRatnatunga,StewartJones.aninconvenienttruthaboutaccounting:theparadigmShiftRequiredinCarbonemissionsReportingandassurance[R].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nnualmeeting,anaheimCa.2008.

[3]张彩平,肖序.国际碳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务与金融,2010(3):77-81.

[4]张鹏.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2010(1):39-41.

[5]张铭.关好你的碳资产[J].新理财,2011(5):42-43.

[6]蒋婷,陈泽勇.低碳经济浪潮下企业的供应链碳管理方法研究[J].电子质量,2011:34-37.

作者简介: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8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政策措施

低碳经济是基于能源消耗导致污染环境,又引起气候异化的客观事实,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实施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就对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各种政策和措施,从其取得的经验及成效上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与措施

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已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这条道路上无论是在制定发展战略与政策、严格法制和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上都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一)制定规划与政策,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1.把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英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之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提出了2010年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目标,即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立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至2009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能源白皮书》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从2006年起,日本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引领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如2006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的《国家能源新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到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新经济成长战略》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战略,描绘了日本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环境战略。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低碳经济发展。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一是制定税收政策。近年来英国为了确保其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推出了两种政策手段:即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征收气候变化税。计税依据是根据使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数量,使用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等则可减免税收。二是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即对所有电力供应商都制约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额,目的在于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英国积极培育和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及建立了碳基金。美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主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建的节能住宅、高效建筑设备等都实行减免税收,并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与此同时,美国对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最高3400美元的税收返还;一些州政府如加州政府还对使用清洁环保汽车实行直接补贴。法国也宣布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等方面入手,要让法国成为对抗全球变暖的先锋。

(二)采用法制手段,强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1.制定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英国是最早制定低碳经济法律的国家之一,在2007年6月英国就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近年来十分重视节能减碳,从2007年以来,美国颁布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些法律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日本国会则在2008年中,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修正案、《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经济产业省修改了《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此外,还颁布实施了《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法律,构建了由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能源利用合理化、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德国政府也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使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从2008年1月起,欧盟公布了包括《欧盟碳交易机制修改指令》,《碳捕集与封存(CCS)指令》、《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指令》和《关于为实观欧盟2020年减排目标,各成员国减排任务分解的决议》等五个立法建议,强化低碳经济的立法。

2.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低碳经济,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相关的机构,负责减排目标落实及监督管理。如英国政府就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研究减排目标落实情况,并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等。日本政府主要以细化管理政策完善法律制度及监督。如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实行“节能减排管理师制度”,对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能源消耗多少对能源使用单位进行分类,对各类建筑物实施用能管理制度,用能超过限额的建筑物配备能源管理员,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节能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等等。

(三)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1.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低碳产业技术研发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2008年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如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成立了专门的部级有关低碳经济研究机构,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日本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开发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澳大利亚政府持续投资于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关键的低排放技术,并将低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作为低成本的长期的可持续减排的关键所在。

2.加大低碳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美国是世界上低碳产业投入最多的国家,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底美国就对清洁燃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提供了150亿美元的拨款。近期又计划投入10亿美元集成最先进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的煤基地发电站。日本则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打造低碳产业链。英国则加大对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在2002~2008年间,英国政府每年提供5亿英镑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投资3.7亿英镑成立国内“环境变迁基金”,推动环保技术产业化;投资10亿英镑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技术,计划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财政支持达到20亿英镑。澳大利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直接资助和投资已经超过35亿澳元;政府设立的5亿澳元的低排放技术示范基金吸引了近30亿澳元的投资。

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应

(一)承诺减排目标,减排效应明显

1.明确承诺减排目标。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发展低碳经济,各国先后就本国减排目标作出了承诺。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低碳经济社会。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一揽子能源计划中,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此外,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o%,如果其他的主要国家采取相似行动则将目标提高至3o%,到2050年希望减排6o%~8o%。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表示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使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

2.取得了明显的减排效果。2006年以来,几乎所有的欧盟的单位GDp碳排放增长趋于下降。瑞典和荷兰的碳排放已保持稳定,而在很难控制的运输行业,瑞典和日本已经稳定住了碳排放。英国国内政策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如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吸取了英国排放贸易制度中很多有益的元素。据英国环境-食品-乡村事务部(DeFRa)的资料显示,2005年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欧盟温室其他排放贸易机制的作用)是629.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18.8%。预计到201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92.2mt二氧化碳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23.6%,是英国承诺《京都议定书》目标的2倍。

(二)再生能源投入逐年增长,产业发展正在崛起

1.再生能源投入快速增长。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再生能源的开发投入。日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以及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据日本内阁府2008年9月的科学技术相关预算数据中,仅单独立项的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型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美国也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内容,于2009年2月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投资汽车节能技术。

2.新能源产业正在崛起。英国风力资源丰富,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站于2000年12月开始建设,经过近10年的发展,英国已成为全球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而且其陆、海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足够向280万家庭供应电力。到2009年,英国在全世界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3万亿英镑,从业人数达到88万人。德国也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占整个德国能源消费的比重在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时的3.5%提高到2008年的8.7%。发电行业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在2008年时已达到17%。瑞典则重视环保型汽车产业的发展,2007年1月至6月,瑞典共销售了23058辆以节能和低废气排放为标志的环保型汽车,同比增长25%,其产值位居欧盟各国之首。

参考文献

[1]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借鉴》.《经济导刊》.2005(10)

[2]杨明钦.《美国经济危机的复兴与应用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的关系》.《中国能源》.2009(4)

[3]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0

[5]郭代模.《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财税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58)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9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发改委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篇10

【关键词】美国碳交易市场;经验;启示;借鉴

碳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碳排放的削减问题,是人类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又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而找寻的新出路。我国目前已经明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45%,标志着我国已进入碳约束时代。

一、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没有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并未向欧盟一样形成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级州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成了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有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自愿交易、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分析、评估美国不同类型碳交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对于我国碳交易试点地区乃至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路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样化的区域性减排法律

美国碳交易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优势,即地方政府(州及市等)在碳交易政策的制定及行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局面。目前,有超过35个州已经单独或者结成地区联盟通过或正在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比较著名的有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

(二)成熟的气候产品交易平台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市场交易平台,也是美国唯一认可清洁发展(CDm)项目的交易系统,为美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气候产品交易平台。会员众多、子公司遍布全球,为碳交易提供了便利。CCX现有会员近450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近30个不同行业,其中还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CCX积极的全球扩张步伐带动了其碳交易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积极开发碳交易产品和工具。CCX目前已经拥有比较完备的碳交易产品体系,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Co2、CH4、n2o、FCS、pFCS、SF6等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既可以进行碳信用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碳期货交易。CCX的主要产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配额(Gea)、经过核证的排放抵消额度(Ceo)和经过核证的先期行动减排信用(CeaC)。CCX通过不断丰富交易产品和工具,为会员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易选择。

(三)有效的限额与交易机制(capandtradeinitiatives)

虽然各地区的限排法律不同,但运行机制几乎都是基于限额与交易倡议,即政府为减排量规定一个上限(cap),然后,根据这一排放量划定相对应的排放许可权(allowances),排放许可权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机制(trading)去协调各参与者的减排完成量。排放权的分配可采取免费发放、销售或者拍卖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每家参与实体的排放情况将受到监控和记录。该机制有助于削减其排放量直至其边际成本等于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参与实体的履约成本。

(四)灵活履约机制不断发展

各区域排放交易体系都将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作为体系设计的关键指标考虑。因此,区域排排放交易体系都创新了许多灵活履约机制,防止配额价格剧烈波动,帮助管制对象降低履约成本。比如履约期间设定为3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3年,在配额价格高于设定值时,允许碳抵消配额的使用比例提高、允许配额的无限制储备、拍卖时设定底价等。

(五)加强区域排放权交易体系之间的对接

随着RGGi的正式运行和wCi的设计筹备,各区域排放体系之间的对接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wCi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充分重各区域排放体系之间的对接,甚至包括与eUetS和世界上其他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对接,并设计了相互连接的基本条件以及合作的方式与权利等。随着世界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逐渐发展,各区域排放体系之间的对接也将不断增强。

二、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启示与借鉴

美国碳交易市场最具代表的区域性,“先地方试点,后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以及美国完善的碳交易市场等,都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美国经验对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在于:

(一)以区域碳市场带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构建

美国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结合了其国家的区域性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构建全国性的碳市场应是一个“由点及面”、“以区域带动全国”逐步推广的过程。积极构建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依托,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继而构成全国统一的国内碳交易市场,以区域易市场为基石,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

(二)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平台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通过CDm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基于CDm机制的交易完全依托欧美国家的交易平台、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交易程序以及交易手续,我国没有价格制定权。因此,应加快构建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平台,积极开发碳交易产品和工具,增加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机构群体。同时,通过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其他各种方式,改变目前不尽合理的定价模式和交易规则,实现中国企业由单纯的排放权供应者到市场有效参与者的转变。

(三)基于总量控制的限量与贸易交易体系

即根据一个国家、区域的减排目标制定该国家、区域指定污染物的允许排放量,并将其分配给企业等相关减排单位,减排单位根据其实际排放量与所得配额之间的差值于市场上购入或卖出排放权配额。经过CCX的实践证明,限量与贸易体系能够有效的保证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完善我国碳排放权的法律制度

国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较为成熟,市场支配地位较为明显,且美国在国家立法过程中还常常附带一些关于干预他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条款和规定,因此,需要对国外气候立法的相关进展加以审慎分析并早做应对准备。应加快完善我国的碳排放权法律制度,尤其要对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碳汇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法律法规

立足我国目前碳交易现状,借鉴、参考美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法规确立碳交易的法律地位。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一整套法律框架支撑,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确立碳交易的法律地位,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各项制度、规则确定下来,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明确碳排放权有偿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地位。健全与碳交易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定碳交易制度的法律政策。主要指对碳交易制度产生影响的宏观及法律政策,如国家气候变化立法、节能及可再生能源法、污染控制法律制度、温室气体减排法律要求,国家加入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公约及条约等。建立相应的规章和制度规范碳市场的发展。设立碳交易市场的准入制度、相关的管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监督制度等。碳交易的参与者众多,包括买卖双方、第三方服务性企业、规则制定者、监管者等,应规范相关主体行为,使碳交易在我国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碳交易市场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美国的经验,通过试点,逐步建立基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区域性市场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最终形成国家市场和区域市场共存的状态。积极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建。借鉴美国碳交易市场的多样性发展方式。美国碳交易市场的多样性是与区域经济特征密切关联的。碳交易市场是以实体经济为依托,与区域经济特点密切关联、参考美国的地区温室气体倡议(RGGi)和西部气候倡议(wCi)两种应对方案。建立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为依托,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可以分别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辐射中心,构成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此后在区域易市场基础上,整合各类信息和资源,打破各区域市场的各自为政局面,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建立并完善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完善的市场平台,可以促进市场的合理发展,逐步形成碳交易的定价机制。我国目前应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不断完善交易平台建设,保证碳排放权在治理成本低的企业和治理成本高的企业间能自由流动,从信息服务、政策鼓励等方面,引导市场主体进入场内交易,提高交易量,增加交易透明度,增加市场的广度、深度,完善的平台有利于产生合理的碳排放权价格,积极构建全国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碳交易平台。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以区域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构建成熟有序的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发挥现有的排放权交易所、CDm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在构建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的作用,平稳有序的推进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三)加强碳交易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

碳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包括政府、温室气体审核机构、认证机构、投资机构、保险机构、银行、碳交易市场买家、碳基金、咨询机构、项目业主以及金融和商品交易所等在内的多方共同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建设、机制设计和规则制定更为合理和完善,这样就必须加强监管和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严密、灵活的监管体制。由于碳交易涉及多元主体,交易环节、交易方式和交易程序都比较复杂,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交易所监管的各自优势,并实现各监管体系的有机结合。环保部门负责碳交易权的总量控制以及碳排放监测标准和操作办法的制定。行业协会则是行业自律组织,建议各地成立碳交易协会,规范和指导企业的减排的行为,并通过培训专业人员,负责监测和调查的工作,指导企业形成自我监测、自我约束和自我公开的模式。交易所主要功能是包括制定交易环节、结算环节、交割环节和违约处理方面的制度,反映给环保部门等主管部门,监控企业碳排放权数量的登记和交易,另外交易所还应起到市场价格监测,交易操作等职能。只有三方协调合作,同时各司其职,才能逐步建立起稳固的配套制度,解决碳排放监测管控的难题。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监管机制。碳排放权的登记、监测与核证就成为碳交易市场监管的核心。建立碳排放登记报告制度。所有取得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的实体都必须进行申报登记。完善环境管理监测系统。为了提供全面准确的排放数据给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建立排放源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建立排放许可证跟踪系统,准确掌握排放源的排放信息和排放许可证信息。引入碳交易核证制度。引入合格的核证主体对排放权交易产品进行核证,保证排放权指标的质量。建立碳交易监测体系。建立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建立企业排放台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加大对超标排放行为的查处,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自觉减少排放,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查处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参考文献:

[1]胡荣,等.浅析美国碳排放权制度及其交易体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姚晓芳,等.欧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1,4

[3]傅强,等.低碳经济与中国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探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

[4]钟锦文,等.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28

[5]董岩.美国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2011,6

[6]韩鑫韬.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0,(24)

[7]童磊,等.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2011,(19)

[8]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周晓唯,等.关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3)

[10]崔金星,等.法律着力碳交易:机制与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2)

[11]傅强,等.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0,(9)

[12]董岩,美国碳交易价格的法律规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物价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