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44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航空安全;文化建设;民航管理

一、相关概念界定

自航空业出现以后,历经百年,民用航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要求的行业,与之相伴随的备受关注的就是航空安全问题。由于民用航空这个行业的特殊责任,不能接受安全形势大幅波动,特别是近几年来,民航业的发展可为如火如荼,因此航空安全问题也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之前民航安全主要体现在飞行员技术和飞行自然环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的发展,民航飞机的技术日益提高,现代航空事故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故把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航空安全的文化的建设上。本文的航空安全主要是指民用航空的安全,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专业技术因素、人为因素、公司管理制度和安全文化等引起的安全问题。航空安全的概念是指发生在特定的航空行业或是由于航空行业的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公众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损害的事件或状态。国际民航组织1992年指出良好的安全文化由以下因素构成:(1)高级管理层注重安全;(2)全体职员理解工作场所内的危险;(3)高级管理层愿意接受批评并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对立的意见;(4)高级管理层培养一种鼓励反馈的氛围;(5)强调有关安全信息沟通的重要性;(6)对现实的、可利用性的安全规则进行发扬;(7)确保员工受过很好的教育和培训,保证员工非常理解不安全行为的后果。

二、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来,“文化”、“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航空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较于国外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建设起步较晚,基本上处于一种边实践、边借鉴、边摸索的状况,跟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建设起步比较晚,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航空安全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多数航空企业没有明确的航空企业文化,航空企业文化各自为政,航空企业文化缺乏与时俱进,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三、构建我国航空安全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强调“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民用航空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是实施民航强国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完善规章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行业文化保障,进一步强化持续安全理念,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文化建设是各类企业的一项日臻完善、永无止境的工作,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航空企业持续安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航空安全文化的建立有利于促进航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有利于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增强航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航空安全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航空企业的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偏低,群体安全意识淡薄。究其原因主要是航空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深入,使得航空安全文化难以在整个航空企业内开展与传播。最终由于航空安全文化宣传困难,出现文化断层,航空企业缺乏生命力,导致航空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航空企业要大力发展安全文化的宣传途径。

2.多数航空企业没有明确的航空企业文化。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然航空企业也不例外,企业追求的是高收益率。大多数的航空企业并不认为企业文化与业绩有直接的关系,固有的一种思想就是“与其建设企业文化,不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安全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隐性推动作用,导致航空企业没有耐心建立自己的安全文化。

3.航空企业文化各自为政。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企业的规模又会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企业的规模越大,这种问题越突出。航空企业的规模都是比较大的,所以说航空企业比较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航空企业文化。而且这种分裂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领导文化、员工文化以及其他小团体文化,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就成为当前的关键。

4.航空企业文化缺乏与时俱进。航空事业是以个国际化的行业,快速变化的国际化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国际化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航空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航空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航空安全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但航空企业文化又不能随随便便的改变,航空企业应该如何变?以及怎样变才能使航空公司更好?这是航空企业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五、推进我国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1.开展多途径宣传航空安全文化。教育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作用,只有通过安全教育,才能优化企业员工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形式宣传公司安全政策、传播安全文化,提升公司员工安全意识。培训也是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定期邀请国内外航空安全管理专家到航空企业进行安全文化讲座,提升企业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相关安全技能。发放安全文化宣传册,对公司全员持续开展日常的安全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途径。各航空企业可以效仿国外此种做法。

2.建立明确的航空企业文化。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把“安全第一”树立成全体员工的共同信仰,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对航空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员工认识到只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不全面的,是没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这样使“安全第一”成为整个航空企业最基本一种企业文化要求,从而建立明确的航空企业文化。

3.整合航空公司文化。航空企业的规模影响航空企业文化,那么如何建设航空企业的规模就成为了一种艺术,首先要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一个整体向导,形成对自己企业文化的共同理解,避免出现消极的抵抗。其次对于小团体文化,航空企业的主管部门必须防范企业可能出现影响航空企业的亚文化,重视企业当中的小团体的作用,引导这些小团体的亚文化逐渐向航空企业的主流文化靠拢。

4.航空企业文化要与时俱进。航空企业安全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创新,首先需要与时俱进。航空企业内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特别是关键要素对整体具有重大影响作用。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习惯用经验解决问题,那么很难推动航空企业文化的创新。所以,航空企业的领导层要不断创新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企业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航空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目前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只要采取相应有效地措施,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定会取得重大进步,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辉煌,逐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航空业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冲.《航空业的公共危机管理》.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158)

[2]余冲.《我国航空业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导报.2010(12)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2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西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548.71亿元,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52.2%。其中,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8.9%,2013年旅游业总收入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16.6%,二者合计数占西安市全年生产总值的25.5%。根据主导产业的概念,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大范围来看,目前第三产业是西安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是西安的短板。由于航空产业属于第二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现有优势带动航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文化旅游中心的产业基础

(一)航空文化识别系统

文化识别系统就是航空文化的灵魂。近年来,以航空科技走廊广场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一轴”“、两翼”的文化识别系统。以蓝天路为界,航空科技走廊广场两翼划分为南、北广场,布设具有航空元素的文化景观和雕塑小品,将具有差异性的航空文化元素贯穿于轴线周边,形成航空文化景观轴线。时空之门位于航空科技走廊广场西南角,独具特色的环形设计让游客感受到穿越的乐趣。长虹位于航空科技走廊广场北部,象征着西安航空基地在国家火炬计划支持下一步步冲向云霄。航空科技大厦是西安航空基地新的行政中心,在航空三路上由北向南望去,航空科技大厦与前方的新舟700项目部组成了立体式的航空母舰。时空之门、长虹、航空科技大厦等众多具有航空主题元素的城市景观,组成了极富航空特色的城市风貌,从城市的路灯、路牌、路名乃至蓝天白云为主题的城市色调,无不彰显出丰富的航空元素。

(二)航空文化旅游资源

西安航空基地拥有丰富的航空文化旅游资源。目前,航空科技馆、功勋飞机展、飞行模拟体验、航空大世界等文化旅游项目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文化科普基地,西安航空科技馆每年参观人数达3万人以上,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航空知识科普、航空职业实训等多项功能。“试飞院功勋飞机展”从庆祝2009年建院50周年开始公开对外展出,展示了中航试飞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航空故事。目前,功勋飞机展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普及航空科技知识的基地。飞行模拟体验就是通过驾驶飞行模拟器,让体验者感受真机驾驶带来的乐趣。目前,飞行体验馆共有三台飞行模拟器,分别为仿中国歼10、仿美国F1、仿中国新舟60模拟器。被誉为“航空迪士尼”的航空大世界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筹划中,将在阎良建设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的航空文化综合功能区,进一步助推中国航空城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航空文化旅游平台

产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而国际化文化会展则是文化交流的最佳平台。目前,西安航空基地拥有中国国际通航大会、陕西航模大会、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夏令营等众多文化旅游平台。自2009年以来,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通用航空展会。大会始终坚持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思路,逐渐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近距离感受航空魅力的文化盛宴。201“0陕西航模大会暨青少年航空夏令营”在西安航空基地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盛大开幕,来自美国、瑞典、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及省内外约20多个代表队参赛,40余家国内知名航模企业和社团参展参会。201“1放飞梦想———波音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在西安航空基地开幕,来自北京的88位优秀师生代表与西安市4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上述国际化文化会展的举办,对于宣传航空文化、促进航空旅游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文化旅游中心发展路径

(一)成立专业化文化旅游公司

西安航空文化旅游缺乏主体单位,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整合及包装策划,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可借鉴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经验,创新管理模式,整合航空工业旅游资源,挖掘航空高校教育资源,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公司。公司可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收各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行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有效推进航空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建议由西安市政府牵头,联合陕西航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成立西安航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城文化创意广场及其他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主体。

(二)整合航空工业旅游资源

西安航空基地拥有金宇航空、飞鹰亚太、蓝天仿真、恒锵航空等众多具有特色的航空工业企业。其中,金宇航空拥有a320整机1架,可开展整机实作培训。飞鹰亚太拥有4自由度全动态模拟训练舱、3自由度动态紧急撤离舱、反劫机训练飞机、客舱服务训练舱等10余种模拟设备,可开展机舱情景体验。蓝天仿真拥有ma60、ma600仿真模拟器,可开展仿真模拟器飞行驾驶体验。恒锵航空主要从事波音、空客、庞巴迪及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数十种机型的部附件维修及培训服务,可开展参观及培训。建议由文化旅游公司牵头,与工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公众提供参观、体验服务,将工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打包成具有航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挖掘航空高校教育资源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内涵;事实背景;具体手段

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较,民用航空拥有更加别致的特点,诸如公众安全期待值高、运营风险程度颇大、系统性强的特点,因此提高安全系数成了中国民航永恒的追求。近年来,中国的民航安全水平有了稳步提升,安全管理也迈向了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安全风险时,依旧会出现安全管理体系缺陷的问题。鉴于此种状况,我国应该结合现状加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工作,进而将中国民航管理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一、阐释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所谓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一般均是采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所界定的概念,其深意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措施体系,它遵循国家民航发展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起民航安全方针和目标,为实现这一方针和目标而不断努力,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由民航安全理论、安全法规准则、安全管理信息库、安全监管、安全文化、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组成。要想切实实现民航安全目标,那必须确保构成民航安全体系的组成要素处于最优状态。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三个阶段,这三阶段按照次序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关注点投向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两方面,从而弥补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纰漏之处,真实的推动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分析我国民航引进安全管理体系的事实背景

众所周知,民航事故的危害性极大,具有突发性、国际性、关注度极高、死亡率极高的特征,因而经由民航事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损失都比较大,加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日提升,民众对航空运输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捷性有了愈来愈高的需求。基于此种情况,如何冲破民航安全水平发展的瓶颈、有效改进繁杂航空系统的安全系数,成了当下十分紧要的一项工作。

在民航运输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的航空业基本上都是从事故特征中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汲取教训,从而弥补安全漏洞,这个时期产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飞机自身或者与飞机相关的运行因素出现问题,可以称之为物理因素所引发的事故,所以航空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强化飞机自身的建设,忽略了事故隐患的调控与管理。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航行业内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运行规章、政府监督和飞机运行规范化的运行体系,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航空事故的发生水平,但是这一时期的也遇到了某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健全的法规体系依旧无法顾及到民航安全的方方面面、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等等。而这种所谓的管理体系随着长期的发展,不断兼容、不断攻破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民航推行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三、有效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手段

1.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建构出行之有效的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明晰现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正式进入认为要素的研究时段,但那时更多的是侧重于环境对空勤人员心理、生理方面的研究;等到90年代中期,各大航空公司和研究单位开始在飞行员培训、机务人员培训方面引进了人为因素的概念,开始关注人为差错对安全管理的影响。目前,各大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规章程序等内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缺陷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的大型民航企业运行体系已经具备安全管理体系的雏形和框架,只需在具体落实、操作执行等方面加强训练,就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价值和功用。

2.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从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概念从诞生到现在,仍旧有不少专家和研究人员在论辩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保安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都明白,多个体系的兼容性远远大于对抗性,其总体发展的趋势多朝向整合为一体,因此,一些航空企业之前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后期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有着可观的借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管理体系正处于快速成长、年轻开放的状态,实践也已证明其安全有力的概念和措施能够被吸收殆尽,所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紧密结合,实现多个体系兼容和一体化建设。

3.热衷于体系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

目前,国内的许多民航企业都在“关门造车”,热衷于自顾自的进行规章建设、体系建设,但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仅仅依靠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那绝对不能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且规章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因而必须不断更新和健全规章,才能保证规章跟得上时代脚步。所以,企业应该引进大量具有积极安全文化的营运人员,毕竟安全文化由共同的理念、做法和动机构成,它的基调需要依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来选定和培养,只有企业自身热衷于培养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制定好安全文化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建立并健全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

安全管理法规作为政府管理民航安全的法律准则,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行为依据,其善于明确在职人员的责任和权益,能够有效规范在职人员在民航生产过程中实施和接受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关于安全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工作制度,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应该依据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五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法规标准体系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适应民航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二是与国际民航法规体系相契合,三是具备优良的执行成效,四是企业自身标准必须高于行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并健全出相对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才能为民航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力。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构建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所以中国民航总局要做好长期建设准备,视安全管理为核心、为基准、为根本,客观的认识安全管理现状,从而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职能,深化对民航安全管理规律的相关认识,确切的提高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强.浅谈我国民航安全运行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02)

[2]潘跃晨.建立中国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理性选择[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8(03)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4

航天科工强军梦的内涵主要包括航天产业、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其中航天产业包括航天防务(国防武器装备)即传统安全和民用航天两个领域。航天防务就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民用航天就是把航天防务转化民用,搞好军民融合。从以下几方面可深入了解航天科工强军梦的内涵及其圆梦的强健步伐。

维护国家国防安全――放飞神剑,收获和平。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从事着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国防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为我国国防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很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多个辉煌的“第一”,极大地提升了国防实力,巩固了大国地位。经过航天事业50多年的积淀,特别是近十年中国导弹工业的快速发展,航天科工基本形成了完备的航天防务装备体系,大幅度提升了核常兼备、近中远结合、多类型战斗部、精确制导的地地导弹武器和亚超结合、多平台、中远程、多种精确导引方式的飞航导弹武器研发生产能力,形成了全空域、多平台防空导弹武器研发生产能力。航天产业中的航天防务领域是实现强军梦、中国梦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党中央赋予航天科工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是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最直接最核心的内涵。

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筑牢经济安全防洪堤。我国经济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航天科工是我国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唯一指定的研制、生产和销售许可单位,是“三金工程”(金税、金盾、金卡)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航天科工研制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已推广覆盖了全国所有一般纳税人企业,它的广泛应用成功遏制了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逃骗税等犯罪现象,每年为国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亿元,写下航天高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光辉一页。战略资源储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航天科工在保障国家水利、粮食等资源安全、数字水利系统,为国家争得众多荣誉,作为国内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运行安全。

承担社会公共安全――做老百姓贴身安全卫士。航天科工致力于社会公共安全建设,充分利用航天自身优势研制的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成功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系列大型重要活动,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生活方便、舒适、安全的向往。航天科工是中国首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项目第一中标供应商。航天科工放眼国内外城市发展趋势,将自身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方面的技术全面融合,在国内普遍获好评。并在2013年6月第十一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参展智慧教育、车联网等项目,引起强烈反响。

守护空间事业安全――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精于安全”的技术优势,成为我国空间事业安全至关重要的守护者。“精于安全”既是航天科工致力于我国空间领域发展的技术优势,更是航天科工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在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诸多系统都含有航天科工的核心技术。航天科工以此为起点,为我国空间事业全方位打造天地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助力中国空间技术能力和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搭建人才成长安全――培育杰出人才。航天科工,不仅走出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和150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还诞生了无数优秀管理者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在第二届ipC手工焊接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航天科工青年技能工人陈洁获总冠军,ipC中国区总监彭丽霞感慨的称中国航天工业不愧为中国工业的脊梁。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是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的关键,强军必须十分注重强人才。

坚守文化传播安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航天先进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科工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航天先进文化,不断深化具有航天科工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安全文化、保密文化、廉洁文化和创新文化建设,用先进的航天文化凝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为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柱。时代先锋、“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用毕生精力铸造中华“神剑”,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航天向社会输出的不仅是高科技产品、自信心、自豪感和优秀品牌,更有融合了民族特征、高科技特征、军工特征的优秀文化。

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的基本途径

加快充实完善强军梦战略目标。国外先进的军工企业具备5个特点:军品销售额高;军民融合度高;业务多元化;具备全球销售能力;具有知名的武器。航天科工2013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五大战略目标,即经济实力更为凸显、战略地位更加稳固、军民融合更富成效、科技水平再上台阶、和谐企业更具活力。航天科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主要指标应包括进入世界500强、军品收入在所有防务公司中进入前10名、总营业收入进入前20名等内容。为了加快实现航天梦、强军梦,航天科工还有待进一步将这个战略目标充实完善和细化。

把航天防务产业作为实现强军梦战略基点,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强军梦主线。一方面,把航天防务产业作为实现强军梦的战略基点。重点发展航天产业,不仅是企业的根本使命,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于航天科工的期望所在。为实现强军梦,航天科工航天防务产业在保持和提高传统已有优势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强核心专业建设,积极拓展产业领域,丰富产品系列。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以及重点型号任务为着力点,着力提升武器装备的体系化发展能力,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和信息装备武器化发展,坚持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体系配套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急需相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开拓相结合,突出重点,进一步完善装备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拓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市场,加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装备领域的研究,积极探索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另一方面,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强军梦主线,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强军用成熟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成熟产品向民用市场的产业化,充分利用好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航天科工在2013年5月园博园建设中,“化腐朽为神奇”,造就了城乡环境“脱胎换骨”、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范例;高层楼宇灭火系统“导弹灭火”2013年7月初试验成功,在国内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航天科工实现强军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将信息技术产业和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做为实现强军梦的强劲两翼。当前,航天产业科研生产任务繁重而又不平衡,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星星之火尚未燎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航天科工要通过“三网融合”等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平安城市建设,逐步打造航天科工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柱板块。将航天科工打造成为国内具有突出特色和重要地位的信息集成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航天科工先进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期间,将在航天防务产品精密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上,积极推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空间大的产品产业化发展;同时积极拓展与主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实现航天科工主业与辅业之间的一体化良性发展。航天科工要充分借助和发挥航天科工在军用产业领域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和国家多年投入积累形成的资源优势,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大力发展智能电网装备和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航天科工装备制造业的支柱板块。这强劲两翼的大发展,一定会带来强军的大发展。

积极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和空间领域拓展工作。航天科工务必高度重视并积极争取这一领域承担抓总或系统级任务,多争课题、多争项目。切实完成好承担的国家重大工程和空间领域后续任务。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发展战略;幸福航空公司;Swot分析

幸福航空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是从幸福航空公司面临的发展优势、发展劣势、发展机遇和发展调整各个方面,全面解析幸福航空公司当前发展战略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幸福航空公司发展战略构建思路,为幸福航空公司发展战略重构,提供前导性研究支持。

1.优势分析

第一,政策环境良好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快车道,2010年GDp总量已跨过40万亿大关,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1999年总书记在西安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将西部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基本国策来抓,从中央层面实施了较大的扶持力度。2009年国务院将西安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批准了西安阎良国家航空航天基地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申请,推出以建设大西安为引擎辐射整个关中――天水一线城市带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规划。同时,民航总局在2010年开始试点民用航空旅游业的发展,而西安-蒲城-阎良-秦岭一线作为先导性产业发展试点基地,已然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陕西省、西安市也将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无论从国家宏观层面,还是地方中观层面,以及企业发展政策层面,当前阶段,是西安航空业企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时期。

第二,区位优势明显

幸福航空公司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实现西部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首先,西安本身就是我国传统的航空航天产业科研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航空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力资源。其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阎良飞机城和国家航天航空产业基地以及蒲城等地民用航空旅游业试点发展,为西安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使得幸福航空公司等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具有较为雄厚的产业发展根基。再次,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城市,不仅具有对西部航空市场的强大辐射力,同时也是全国乃至世界航空市场中关键的战略高地。幸福航空公司以西安市为中心基地,天然地享有坚实的产业积淀和人才支持,同时又获得了西部航空市场广阔的战略发展纵深,也为未来幸福航空公司发展壮大后走向全国和迈向国际提供了天然地地利条件。

第三,硬件技术先进

幸福航空公司自成立以来,订购选用的主飞机型是当今国产飞机中最先进的新舟60机型,该机型融合了国外先进机型设计理念,同时在我国航天工业数十年发展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航空航天天体环境设计而成,经过实践检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优良的航空性能。同时,驾驭这些主飞机型的飞行机师均来自东方航空等国内著名航空公司资深航天飞行员,具有丰富的航空作业经验,而且,幸福航空公司还拥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飞机维护技师队伍,对所用飞机定期进行专业保养和维修,确保了在硬件技术上具备对国内同类型区域民用航空公司的相对优势。

2.劣势分析

幸福航空公司目前发展战略是基于幸福航空公司作为西部航空业后起之秀的角色定位和历史发展情况而产生的。幸福航空公司当前经营发展战略劣势可以从组织管理、产品服务、市场营销以及资源整合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第一,组织层级较多,管理体系僵化

组织管理体系是幸福航空公司运营依托的主要管理、决策和执行体系,影响着幸福航空公司发展的模式选择。幸福航空公司目前组织管理体系采取的是国企传统的垂直式管理方式。这种组织管理框架,按国企领导级别划分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内部管理等级制度严格,职能部门与公共服务部门交相混杂分工不清,而且其中中间层级设置较多,工作岗位权责匹配度不高,各层与各部门间协调成本较大,整体管理框架过于机械僵化,针对员工和各级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极不健全。

第二,业务结构单调,服务缺少纵深

东方航空公司以在中国西部支线航空市场提供中短途航空交通服务为主要业务发展内容,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西安为基地,覆盖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四川和新疆等多地多个城市的地方支线航空服务网络。但就具体提品服务的形式而言,多为常规性的线路,没有充分凸显出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显得服务比较平淡,产品结构比较单调,和大的全国性航空公司存在同质性竞争,而且在服务上,目前强调的是在航服务,而较多忽视了航前和航后的服务。

第三,市场营销手段传统,智力支持严重不足

幸福航空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基本沿用传统营销手段,以专业销售人员和机械营销方式为主,虽然不断提升营销理念,提出渗透营销概念并初步将之运用到公司的营销实践中,但总体来看,尚没有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渠道和手段体系。幸福航空公司2011年市场开发资金分布中,电视、广播、专业期刊、报纸、电话等渠道推广占比均在10%以上,而在网站建设、微博推广、博客推广和移动传媒推广上比例均比较低,特别是微博推广上甚至仅为3%,而当前航空客户群体中以网站和微博为信息接收渠道的比例已经超过70%,这种市场推广的渠道构成显然与当前航空市场和客户信息接收偏好是不相符合的。

第四,发展战略格局较小,影响公司全面跃进

就幸福航空公司总体发展情况而言,无论其组织管理、还是产品服务,抑或市场营销等等方面,之所以存在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幸福航空公司本身在发展定位和战略格局制定上,囿于地方航空公司、特别是西部民用支线航空公司本身局限,无法从更为广阔的商业运营视角和长期市场发展动态过程去看问题,导致战略制定总体格局较小,战略基本视界较为短视。

3.机遇分析

第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国际港务区契机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幸福航空公司发展潜在的机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首先必须要发展的就是航空等基础交通事业,西安已经明确要建设中国西部国际航空港和国际航空航天基地,因此幸福航空公司发展航空交通业务正当其时。此外,西安建设灞国际港务区,将航空与物流两者结合为一体,积极拓展航空业发展的产业半径,更是为幸福航空公司将单纯航空服务拓展向航空物流综合服务进行产业链扩展提供了绝佳切入点。

第二,国家民用航空旅游业发展契机

国家民航总局于2011年推出民用航空旅游试点项目,西安-蒲城-秦岭一带已经作为初步试点基地,进行基于航空体验和超短线旅游线路的试点开放。这是一个相较一般航空交通等业务更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新领域,它将航空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航空旅游体验对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潜在重要客户群体产生强烈吸引力。

第三,航空市场网络化发展契机

航空市场网络化是互联网时代航空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8亿,同时移动网络使用者已逾3亿,而且中国互联网用户,特别是移动终端使用者中,大多数为年轻白领阶层,具有对航空服务和航空体验较强的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因此,当今时代,航空公司要发展,必须在市场推广上加倍重视网络信息宣传和业务推广工作。

4.威胁分析

第一,其他航空公司的竞争威胁

幸福航空公司当前最为主要的发展威胁来自同类型其他航空公司的同质竞争。幸福航空公司目前主要的竞争对手有成都航空公司、重庆航空公司和南方航空新疆公司等。这些公司与幸福航空公司均属区域性航空公司,均致力于发展区域性城际支线航空运输业,均已在西部支线航空市场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形成对幸福航空公司全方位的直接竞争威胁。

第二,其他交通工具竞争压力

随着交通技术不断发展,新兴交通工具在速度和安全性上表现愈来愈成熟完善,构成了对航空运输业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高铁在时速上已愈来愈接近客运飞机时速,其安全性能上几乎与飞机不相上下。最为重要的是高铁具有航空运输不可比拟的价格优势,在准点运行上几乎完胜航空客运。这就构成了对航空运输的直接挑战。

5.结论分析

综合以上Swot战略分析,可以得出幸福航空公司发展战略设计的前导线索,具体以战略矩阵形式分析如表1-1。

机会与威胁因素\&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1)政策环境良好

(2)区位优势明显

(3)硬件技术先进

\&(1)组织层级较多,管理机制僵化

(2)业务结构单调,服务缺乏纵深

(3)市场营销手段传统,智力支持严重不足

(4)发展战略格局较小,影响公司全面跃进\&机会(opportunity)\&So战略\&wo战略\&(1)西部大开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港务区建设契机

(2)国家民用航空旅游支线试点契机

(3)航空市场网络化契机\&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利用其优势把握它的机会?

(1)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有利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

(2)抓住西安民用航空旅游支线试点和国际港务区建设契机实现业务革新和产业链拓展

(3)抓住航空市场网络化契机利用硬件技术优势实现以小博大式市场扩张\&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克服劣势把握机会?

(1)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管理效率

(2)丰富业务内容,激励业务创新,实现全程式立体服务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营销手段,积极完善公司人才培养、市场研究和产品创新机制

(4)提升战略目标,树立公司发展远大抱负,以更宏大视野审视公司发展战略\&威胁(threats)\&St战略\&wt战略\&(1)航空业同业竞争

(2)高铁等其他交通方式竞争

\&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利用其优势应对所面临的威胁?

(1)健全公司管理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积极开展同业差异化竞争

(2)大力提升服务质量,拓展业务半径,以优质服务和特殊产品,赢得与其他交通方式竞争优势\&幸福航空公司如何克服其劣势以应对所面临的威胁?

(1)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和市场推广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2)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坚定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庄选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2]张维迎,李其.管理与竞争力[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航空安全民航设备管理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民航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空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航班流量不断创新高、空域资源复杂的情况下,民航空管管制部门对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空管相关部门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1当前民航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

(1)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相对落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民航运输发展平均都是以两位数的增长率,设备种类和数量也是呈翻番上涨的趋势,而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水平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设备管理缺乏管理的细则,而另外一些设备管理规定又没有适时更新。

(2)设备设施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欠帐依然比较严重,备件严重缺乏,设备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部分设备陈旧老化,超龄服役,这些都是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3)民航空管设备管理人员急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现有空管设备从业人员具有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的特点,如何增强员工的积极奉献、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刻苦钻研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4)民航空管应对大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非常有限,对应急救援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急需更为完善的应急机制;第五、来自民航系统以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改造,我们的一些导航台的周边环境恶化,造成导航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专用无线电频率被严重干扰的情况也异常突出。

2空管设备配置原则

(1)对主要空管设备要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目前,民航空管设备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方式实施冗余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整个系统的设备保障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

(2)由于空管设备系统具备资源配置多、设备科技含量高、设备资金投入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因此要我们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设备配置理念,根据空管设备保障实际,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根据现有空管设备的状况,认真分析查找构成设备备份、应急系统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弥补系统漏洞,真正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功效。

(3)主、备、应急三个系统,还应该严格把握物理隔离概念,避免存在公共部分,形成瓶颈。如有公共部分,一旦发生问题将导致主、备、应急手段全部失效,造成严重的不安全后果。

(4)民航空管设备安全体系建设中,设备的主、备、应急配置原则非常重要,不可“重主用、轻备用、忽视应急”。主备配置应该严格实现1:1,应急配置应该满足运行的基本需求。

(5)牵涉到直接使用单位的备用和应急设备,应该考虑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实现无差异操作。起用备用和应急设备的情况基本属于非正常情况,如果在紧张情况下还需要适应设备使用流程,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备用和应急设备的作用。

3保障民航空管设备安全管理的措施

(1)通过加强与国际、国内民航机构的交流,建立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反馈意见的收集、分析系统,建立中国民航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资料研究管理部门,进行规章体系研究,梳理目前的规章制度,理顺关系,废除修改过时的条目,增加适应时展需求的新条目,同时注重整体配套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民航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系统将有可能更加趋于合理,必然会更好对民航设备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做到全面规划、合理配置、择优选购、正常使用、精心维护、安全运行、科学检修、适时改造和更新,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为发展民航运输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管制设备服务、保障飞行安全做好物质准备。设备管理部门应负责(或参与)设备的规划、选型、购置(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使用、保养、检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实行综合管理。避免使用与规划、购置脱节。

(3)加快推进空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应用在民航空管设备安全管理体系中也占有较重要的位置。只有在新技术应用上能把握住机会,符合时展的需要,才能走在全行业的先头位置,才能为民航空管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国民航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目前的管制水平和设备技术水平以及几近饱和的航班流量,造成整个系统很难从容面对突然其来的恶劣天气,突发应急事件的发生,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航班延误。空管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空管新技术对应的空管设备的技术更新,这也是民航空管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未来新一代的空管系统将采用卫星、信息、网络、自动化技术等,将星基于现行陆基系统集成起来,构建地空一体化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

(4)加强队伍建设。民航空管设备安全管理体系中,人是一个最重要的载体。技术人员是民航空管系统的技术基础和重要资源。在人员引进的方式上,管制部门有集中考核,再分单位挑选的工作机制。这一点,设备保障部门也可以借鉴。虽然目前设备保障部门也是严格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严把人员入口关,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各单位都是独立操作,也没有统一的操作办法和流程。为了统一空管技术人员的招聘规范,加强对招聘的组织、协调及管理,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员培养选拔机制,系统统一实施招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要人员管理上应侧重于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心理辅导、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他们认同空管系统统一的价值观。同时,在空管企业文化建设里面,应该更多的考虑新一代员工的需求,让他们能认同并能积极参与到空管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

(5)建立健全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及监督机制。要减少民航空管安全运行的隐患,我们必须要做到就是对民航空管运行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从而对其进行及时的管理与解决,防治各类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对空管安全运行的监督机制,使得空管安全管理体系的风险评估等能够正确、有效的反馈,从而对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的排查与解决,保障民航空管的安全运行。空中交通管制员要根据飞行的需要,及时提供导航设备。当其工作不正常时,应立即通知检查。当其处于工作状态时,未经值班管制人员的许可,不得关机。在相邻管制区内,管制人员要保证飞机有不间断的导航和管制服务。当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发生遇险、失事等紧急情况,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应立即将掌握的资料和情况,提供给组织搜寻和援救的单位和部门。

4结语

总之,对民航空管运行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的分析,有利于民航空管体系的完善,从而减低空管运行中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保障空管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民用航空电信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5tm-Ⅰ-R3).

[2]《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ap-83-tm-2011-01).

[3]陶雷.民航空管运行不安全因素调查分析[J].学术论坛,2013(03).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策略

目前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民航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发的明显。但是民用航空其特点是风险程度大、系统性强,这导致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期待非常高。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发展,我国民航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其中还是会出现一些缺陷。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结合我国民航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好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民航事业的安全性。

一、民航安全体系基本属性

民航事业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四点:首先是明确的目的性,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安全管理,以此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民航强国的安全保障。并且在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相关的子系统、各个要素以及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开展。其次就是高度的整体性。民航行业的系统性决定了民航安全管理体系要具备整体性。同时也要求各个系统内的层次、以及子系统的运行必须要服从于系统功能的整体要求。之后就是清晰的层次性,主要强调的是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层次性,同时民航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在政府宏观以及微观层次上进行建设发展。若是过分地重视企业的层次,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管理体系的整体性实现。而若是过分地重视政府的层面,那么也会导致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无法有效落实。最后就是要富有环境适应力,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主要是由其他的整体性以及层次性相互决定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外部的环境之间存在较好的适应性,这样将会促进各个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系统性越强,更有助于系统功能的发挥。

二、民航体系的核心要素

民航体系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安全管理的组织体系、法规标准体系以及监督检查体系。首先对于组织体系而言,其是对航空安全进行依法管理的基础所在,同时,健全各级安全管理机构也是民航实施安全管理的基本条件[2]。要想做好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必须要具有合理的功能结构,针对政府以及企业不同的安全管理需要,对各个层面的机构进行设置。同时也要明确工作目标,利用一些优秀的管理团队来进行管理,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其次对于法规标准体系而言,其是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行为准则,能够对从业人员的责任以及权益进行明确的规定。安全管理法的规建立必须要根据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等层次上的标准进行建设。要能保证其适应民航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与国际法规体系相互联系,具有较高的执行效果,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最后对于监督检查体系而言,其是企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等执行的保证,同时也是民航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性环节。

三、构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措施

1明确民航安全管理水平

要想构建有效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要明确民航安全管理的水平,做到对症下药,为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现今来看,很多航空公司的人因数据、培训体制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导致民航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在不断研究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只有得到相关的落实,在操作方面得到加强,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2实现一体化建设

目前对于民航安全体系的建设,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安全体系,有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健康环保体系以及保安管理体系等,这些管理体系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将会融为一体。并且很多航空企业在进行后期安全体系的建设时,都会采用这些体系进行借鉴。这也充分展现了民航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在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在经过多个体系的不断融合中,逐渐形成自身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实现多个体系兼容与一体化建设。

3做好安全文化建设

现今来看,很多民航企业在进行安全体系的建设中,仅仅是自顾自地进行规章以及相关体系的建设。但是这种建设的方式存在较大的漏洞,无法将所有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安全体系在建设滞后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因此,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要充分结合时展的脚步,不断引进一些具有健全文化的营运人员[4]。同时,企业的领导要加强重视度,能够利用自身的言行来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同时能够制定出一个全面的规划,以此来作为民航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动力。

4完善法律规定

安全管理法规是政府对民航安全管理的法律准则,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以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相关的在职人员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以及权益,在民航生产中按照规定进行工作,最终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法规主要是有五个层次,主要是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工作制度。其具体的法规标准体系必须要根据国家、行业以及企业等几个方面进行构建发展,以此来使其适合于民航企业的发展需要,提升民航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结语

对于民航企业来说,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融合汇总各种管理体系,最终形成安全建设管理体系。同时民航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而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我国民航安全管理人才建设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2(09):15-16.

[2]霍志勤.提升民航安全生产中的执行力[J].中国民用航空,2012(12):55-56.

[3]高扬,刘汉辉.系统科学与民航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10(03):30-31.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航空通信导航民航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一、引言

民航运输,肩负着我国日益增长的居民出行运输重任,民航的空中安全管理成为重中之重。防患于未然,利用通信导航系统晚上安全航行,提升安全预警机制,不仅仅关系着飞行员和乘客的安全,也与地面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借助精确的民航和及时通信导航系统杜绝空难事故的出现,是民航安全管理局的首要任务。如何优化民航通信导航系统的使用操作,传输精确的数据,实现预警空中事故的发生,对于建设安全民航空中运输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民航航空通信导航系统概念

民航航空通信导航系统,是包括通信联络、组织调度、协调作业指挥控制等。导航主要是引导航班的近进引导、进场着陆等,导航有地面、空中、机载涉及的区域。主要的操作是运用有线、无线通信设备,时时传递数据信息,保障沟通顺畅,飞行过程中能按照塔台及控制中心的调度指示完成安全航行,并且保障地地通信、地空通信的安全畅通运行。

三、民航航空通信导航系统存在的问题

3.1航空通信受到干扰影响安全运行

我国地面卫星发射塔台、地面基站的数量逐渐增多,会出现相互干扰、带外干扰和同频干扰等,影响民航的航空运输。尤其是无线电设备、飞无线电设备的电磁波影响,会给民航运输中正常数据的分析和传播带来影响,造成传播的偏差,导致民航空难事故的发生。

3.2运输流量大影响实时监测数据传输

民航运输的迅速发展,全国同一时段不同航线飞行的航班越来越多,地面枢纽终端主要是通过雷达来管制流量较大的机场、区域。我国大部分高空、中低空管制区配备了二次或一、二次雷达检测实时数据。在航行的情报上,自动化的航行情报系统,在面临航行高峰期时段,仍然不能满足中控枢纽终端雷达的实时数据传输,造成部分民航行航班因为调度不当而延误,甚至造成航行路线冲突,引发空中交通事故。

四、民航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的优化设计

4.1完善机身干扰系统检测和升级

无线电对航行的干扰危害重大,在硬件上需要对机身四周采取加强机载无线电设备抗干扰系统的安装和定期升级。针对民航运输的特殊性,调整塔台及导航监视系统对航行途中的飞机实时监测的信号源识别,选择特有的航空通信接受频率,保证民航运输接收调度信息的频率独特性。利用航空电信网让aoS、GnSS与各种通信系统结合,实现各空中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对同属于民航运输的空中航信信息,自动识别并传输,方便飞行员自身可以操控空中较近领域的航行班机,距离较近的班机以强烈信号频率发出预警,频率达到一定赫兹则会传导飞行员最优的避开路线,保证飞行安全。

4.2提升预警系统及管理软件科技含量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机场建设;运营;一体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2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25-03

1.青海机场建设与运营现状

目前,共有15家国内航空公司运营青海市场,西宁机场开通了49个城市的航班,其中3条国际地区航线;格尔木已开通西宁至西安,玉树机场已开通了成都、西宁至西安、西宁至拉萨的航班,德令哈机场已开通西宁至德令哈的航班。

当前青海民航发展正处在战略机遇期,一是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民航业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航空的发展基础。同时随着“大美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为航空运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国内发展环境和扶持政策有利于推动青海省的民航业发展。“十一五”到“十二五”是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时期,今后一个时期国内民航运输仍将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同时,国家《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将优化青海省民航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是青海省航空运输网络格局初步形成。目前青海已基本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格尔木、玉树、德令哈、花土沟、果洛和祁连机场为辅的“一主六辅”的机场格局。西宁机场已形成辐射华北、华东、西南、中南,覆盖国内除兰州以外的省会城市,连接玉树、格尔木、德令哈和花土沟多个进藏去疆的重要通道,由51个通航点、59条航线构成的航线网络结构。

2.青海机场建设与运营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

机场建设规模应与吞吐量增长发展相适应,机场的定性、定位应考虑与全国机场的关系,这都是机场建设规划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机场建设中不注重规划研究,导致许多短期行为的产生,将制约机场的发展,未来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净空破坏等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机场正常的运营安全与管理。

实际发展与建设规划过程中,青海机场公司处在西部机场集团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与行业政府业务管理多重领导之下,地方政府对机场管理的定位与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加之为了追求政绩和短期效应,过多干预机场公司发展与运营,以至于机场公司不能很好地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2.2地区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机场发展

机场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对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不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场的建设与发展。

2.3经营成本较高,适合机型很少

西北地区一半以上土地面积属高原地区,青海省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就达70多万平方公里。青海机场属高原机场和高高原机场,对设施设备、人员配置以及技术标准要求高,人工、机械降效较大,造成航空公司经营成本加大。

国内现执飞高原或高高原机场的航空公司现有大部分机型不适应海拔在2000米以上机场的运输飞行,从而对青海的民航运输造成一定影响。

2.4运营亏损面大,建设筹资困难

由于受地区经济影响,青海省内除西宁机场外均处于亏损状态,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这些机场安全保障能力较弱、普遍亏损、发展困难,如果政府不予以亏损补贴,将难以生存。

此外,国家新近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定,机场建设资本金注入将逐步减少,青海机场甚至西北地区各机场建设将面临更大困难。

3.青海机场建设与运营一体化的意义

机场建设运营一体化具体体现为:前期规划建设与后期运营、前期筹资与后期经营要相协调;机场未来运行维护与绿色低碳规划相兼顾;机场主业运行与辅业保障、商业设施和非航收入相统筹;综合考虑机场发展和经济效益,致力于建成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廉洁的工程,实现机场建设运营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经营效益好、可持续品质化发展的目的。

3.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地区间的人员交流和货物运输需求日益增多,航空运输因其快捷、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青睐,机场作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多重视。航空交通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青海省机场的建设将对整个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2发展旅游,促进交流

机场建设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高科技产品应用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对于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增强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地方旅游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航空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地面交通不发达地区此重要性更为突出。目前青海省的旅游还有待开发,落后的交通条件满足不了旅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改善现有交通运输状况是加快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另外在青海这样的西部地区,机场不仅可改善了本地的交通状况,在促进各民族间团结与文化交流、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3.3提高就业岗位

国际机场协会(aCi)相关研究统计,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1.3亿美元的经济总和,带动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国内行业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达到14亿元,带动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

4.实现机场建设与运营一体化的建议和措施

青海虽属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经济发展滞缓,但具有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广阔、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加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为青海的机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4.1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设计

应结合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及规划、机场建设发展条件等实际情况,分析当地的航空运输市场需求,着眼长远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结合拟建机场的性质、作用和功能定位,按照机场建设标准和相关规范规定,确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规模。从节省机场建设投资和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看,应适度控制机场建设规模。要拓展机场自身的造血机能,提升机场管理水平,积极开展航线营销,加强与航空公司和其它机场的合作,量力而行、准确预测、空管和供油一并考虑等原则,统筹兼顾,科学规划。而不是一味的盲目扩建、不切实际、贪大求全。

要进行充分、缜密、科学的前期论证,才能保证机场持久性的使用。一个庞大的机场建设工程不应只看它用多长时间建成,更应看它使用运营多少年后依然岿然不动,投资和建设项目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在满足当前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给机场未来的发展预留出充足空间。这就需要充分的论证和成熟的设计。

项目决策和规划设计等前期建设除了要以满足机场运营的目标、任务和功能需求为导向外,还要吸取其他机场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成功经验,以提高管理效益为前提,统筹考虑机场运营需求、标准和方案,实现设施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安全高效。工程施工和设备采购安装要充分考虑设施运行维护的专业化及运输维护成本的节约。

4.2争取资金投入,保证稳定运营

目前,青海省内各机场的财务效益较差,对建设资金长期无偿还能力,基本上青海省内各机场建设均为全额资本金,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发改委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国家民航局安排民航发展基金和青海省政府财政性资金解决。今后青海省内各机场建设仍要继续努力争取国家的全额资本金投入,同时在国家已实施支线航空和中小机场补贴政策基础上,进一步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青海省内各机场运营的补贴力度,从而保证青海航空的稳定运营,促进青海各机场可持续发展。

4.3优化交通布局

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进一步落实,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使得短途航空运输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优化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配置交通战略要素,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促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实现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对接”已成为“十三五”期间机场建设与布局亟待解决的问题。

4.4加快通用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建设

通用航空是民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森林防火、喷洒农药、抗震救灾、应急救援、教练飞行、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用航空在抗震救灾中,能够发挥航拍绘图、物资空投的作用;在抗旱减灾中,能够发挥人工降雨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通用航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大力发展通用机场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4.5完善建设机构

完善建设者与运营者共同参与的、专业化的建设单位。运营者要有效参与建设,提早介入建设。建设专业技术骨干最好从运营人员中选拔,参与建设后再回到运营中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根据建设运营一体化业务需求流程,建设单位可被赋予研究制定运营目标、任务、要求的职能;可被赋予统一协调建设的管理职能,协调管理航空运输企业及其他驻场单位等运营主体的设施建设。

在传统模式中,大多数机场依据“航空业务量预测―建设需求―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方案和投资”的业务需求流程,按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建设;运营单位在建设前期和过程中介入很少,后期因移交的需要,比较关注建设设施的功能和运行,但又很少提出系统的标准和操作方案,移交接收后通常要根据运营需求再次开展适应性改造。这既浪费了建设资金,又增加了运营成本,不能实现双赢。

为此,要实现机场建设运营一体化,需要从机场安全运行和经营角度满足若干需求,对业务需求流程进行优化。在一体化模式中,建设单位的建设与运营职能并重,与运营单位形成联合工作机制,实施建设统一协调管理;运营单位主要职能是实施安全运营统一协调管理,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4.6实现可持续发展

机场建设要遵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率先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抓住和运用经济发展规律的有利条件,按规律建设,适时调整机场建设步伐。机场规划要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施、功能、流程、建筑文化和服务体验,确保机场后期运营更安全顺畅、便捷高效、贴心愉悦。机场规划要统筹兼顾。对接国家和民航行业规划,从大区域发展、机场群协同、综合交通体系、枢纽网络结构的角度来进行机场的布局、功能、规模、交通的综合规划。机场规划要互相融合,构建以机场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并参与建设航空物流、空港保税区及空港生活城等周边配套设施。更要重视机场土地资源战略价值,争取规划主导周边临空产业、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开发。

统筹考虑机场建设和经营一体化,实现设施资源运营效益最大化和有利于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机场公共基础设施的政策归位,充分争取各级政府在机场建设、运营等方面给予土地优惠、税费减免(返还)、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土地、特许经营权等长期性资源支持,总体改善机场收益性。

建设绿色机场实现机场可持续发展,是建设运营一体化的建设新理念本质要求。在机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内,需要一体化贯彻低碳、节约、环保、科技、人性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营高效等绿色理念,高效率地利用各种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将工程建设和日后运营综合起来考虑实现最佳的绿色低碳目标。

5.结束语

新常态下青海机场要实施建设与运营一体化,需要清晰理清三种关系,即:建设与运营的关系、建设单位与机场运营单位的关系、建设单位与其他运营单位(航空公司、空管、联检单位、驻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关键是要对建设与运营实行统筹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刘雪妮,宁宣熙,张冬青.区域间民航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2007,19(7):21-28.

[2]谢立,陈林,田静.航空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联性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9,27(6):37-40.

[3]齐险峰,胡华清,王延彬.航空运输对地区社会经济贡献研究--以深圳机场为例[J].空运商务,2007(18):28-31.

航空安全文化建设篇1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安徽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徽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5月18日

安徽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

为深入贯彻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作部署,推进我省民航业加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建设成就。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加快民航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统筹谋划全省民航发展,加大机场建设、民航市场拓展、航空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力度,安徽民航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建成合肥新桥、池州九华山2个民航机场和宁国1个通用机场。其中,合肥新桥机场实现一夜转场、一次成功,与原骆岗机场相比,跑道由3000米增加至3400米,航站楼面积由1.46万平方米增加至10.85万平方米,廊桥由5个增加至19个。完成阜阳、安庆机场改造,实施黄山机场改造,开展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安庆等民航机场前期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4个民用机场、1个军民合用机场和1个通用机场,初步形成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中心的一干四支机场发展格局。

2.运输业务量较快增长。2017年,全省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12.9万人,货邮吞吐量6.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和13.9%。其中,合肥新桥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739.2万人,货邮吞吐量5.81万吨,分别增长11.8%和13.3%。十二五以来,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1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末,全省机场通航城市达到52个,运营航线达到109条,平均每周航班起降超过1650架次。合肥机场辐射力大幅提升,在全省16个市和部分县(市、区)建立了32座异地城市航站楼。国际航线开发成效显著,合肥机场先后开通了直达5个国家(地区)的15条国际及地区航线。

4.政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成立民航机场管理办公室,承担省内民航机场行业管理相关职责。2012年省政府与中国民航局签订新一轮加快全省民航发展会谈纪要。出台支持航空公司开拓航线航班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并由2012年的每年50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每年8000万元。阜阳、黄山、池州、安庆等市也相继出台支持本地民航发展的政策。2017年,省政府出台了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为我省民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是民航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我省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一直位于全国中游,而民航旅客、货邮吞吐量一直位居全国后位,近年来在华东六省一市中排名末位。二是运输机场数量少、地域服务范围不广。全省16个设区市中只有5个市拥有运输机场,按直线距离100公里计算,有36%的县级行政单元未被航空服务覆盖。三是基地航空公司少、航空运力不足。我省仅合肥新桥机场拥有东航1家基地航空公司入驻,是华东地区省会机场中基地航空公司最少的,且东航投放的运力也较少。其他支线机场尚没有基地航空公司入驻。四是通用航空发展滞后。我省已开通运营的仅有宁国青龙湾1个通用机场,通航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五是空域环境亟需优化。安徽空域是长三角西大门,多条航线成米字型汇聚在合肥导航台上空,使该点飞行流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位。随着空域内飞行流量逐年增长,空中交通管制负荷逐年增加,空域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三)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我国民航业将处于机场数量较快增长、航空服务网络日益健全、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成长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省民航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

1.重大机遇。我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民航业必须抢抓机遇,实现突破性发展,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对民航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国家通用机场核准权限下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出台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交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为民航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2.主要挑战。我省民航面临高铁竞争对民航业的冲击进一步加剧,省外机场对我省客流虹吸效应明显,机场地面交通方式不完善、通达条件不畅和空域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不利影响。未来五年,在各省将民航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背景下,我省民航取得突破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十分艰巨。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围绕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推进民航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改善通航保障条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临空经济,充分发挥航空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安全第一,科学发展。牢固树立持续安全理念,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全面筑牢安全发展基础,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安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2.政府引导,合力发展。按照国家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加强政府对民航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落实民航业扩大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支持全省民航建设。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民航与军航、民航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探索发展空铁、空空、空地联运,增强机场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

4.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按照国家民航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深化我省民航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机场建设投融资模式,实行省市共建。探索运输机场一体化管理体制。

(三)发展目标。

机场布局进一步完善。到2021年,全省基本形成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区域性航空枢纽为中心、其他支线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通达全国及部分国家的民用航空网络。全省开通民航运输机场达到10个,建设通用机场16个以上,实现全省92%的县级行政单元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范围内享受航空基本服务。

枢纽能力显著提高。合肥新桥机场区域性航空枢纽地位明显增强,开通航线100条以上,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

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保持12%以上。到2021年,全省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突破11万吨。

临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航空运输持续安全。航空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行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民航机场布局。

1.适时启动合肥新桥机场二期建设。

继续完善合肥新桥机场设施水平,新建2个e类货运专用机坪,新建10个客机远机位,完善平滑及联络道,新建货运站及工作区业务用房,增设19座登机廊桥桥载空调等。根据新桥机场客货运发展需求,适时开展第二跑道、t2航站楼及配套空管工程等前期研究工作,扩建相关的生产、办公、生活区域。

2.加快推进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民航机场建设。

芜湖宣城机场。拟选址芜湖县小庄,按4C级标准建设,跑道长2800米。

蚌埠机场。拟选址怀远县淝河乡腾湖,按4C级标准建设。

亳州机场。拟选址涡阳县标里镇刘竹,按4C级标准建设。

宿州机场。拟选址埇桥区大店镇梁家,按4C级标准建设。

滁州机场。拟按4C级标准建设。

3.实施阜阳、黄山、九华山、安庆等机场改扩建。

阜阳机场。实施跑道延长、机坪扩建、新建航站楼等改扩建工程,将机场飞行区等级由4C提升至4D。

黄山机场。完成后续改造工程,对原跑道沥青盖被,新增跑道中线灯,配套实施灯光变电站改造和导航台迁建。建设气象观测场、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自动观测系统。

九华山机场。实施跑道延长、机坪扩建、新建航站楼等改扩建工程。

安庆机场。实施机坪和航站楼改扩建,提升机场运输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4.开展新建金寨民航机场以及迁建安庆、黄山机场前期研究。

积极开展新建金寨民航机场规划研究,进一步优化全省民航机场布局。

鉴于安庆军用机场军事飞行与民航运输相互干扰越来越大,民航设施和装备条件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民航运输需要,结合安庆市经济社会和民航发展需要,开展迁建安庆民航机场论证、选址等前期研究工作。

考虑黄山屯溪机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矛盾以及各类安全隐患等问题,结合黄山市经济社会及民航发展需要,开展黄山屯溪机场迁建的论证、选址等前期研究工作。

(二)提升航空运输服务水平。

1.培育完善航线网络。

立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扩大合肥新桥机场国内航线覆盖区域,提升机场通达范围,注重优化部分航线的时刻分配,提高中转效率,不断提升新桥机场的中转功能。积极争取航空运力投放,继续巩固和加密热点城市航线航班,将部分航线由中短线向中长线调整,从点对点单极航线向串飞航线调整,基本实现与国内适航省会城市全部通航。合理安排时刻,强化与门户及区域枢纽机场的联系,构建战略联盟,构建航空直飞快线,形成区域联动与合作。培育支线航空网络,以合肥新桥机场为核心,省内支线机场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航空公司通过合肥新桥机场经停或串飞支线机场,以及代码共享合作等方式加强干支航班衔接。打造精品旅游航线,在不断拓展干支航线网络的同时,依托安徽各类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吸引国际、国内游客进入安徽旅游,打通黄山、九华山至热门国家、省份的航线网络,开通旅游包机或正班旅游航线,努力把黄山机场建成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客运航线,大力发展国际货运业务,力争航线网络延伸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

2.加强基地航空建设。

进一步加强与基地航空公司合作,在机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业务开展等方面配合基地航空公司发展战略,支持在安徽完善航线网络,对其新开、加密航线给予一定的航班补贴。开展与东方航空公司的深度合作,支持东航安徽分公司做大做强,并增加在合肥新桥机场的运力投放。积极引入新的基地航空公司,对新入驻的基地航空公司在办公、生活设施及环境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奖励政策,加快培育本土基地航空公司,补齐我省基地航空短板。加快发展低成本航空,积极与国内外低成本航空合作,争取在省内设立运营基地或分公司。充分利用合肥新桥、芜宣机场等航空资源,加强与顺丰、圆通等国内外大型快递物流公司合作,争取设立货运基地。

3.提升运输服务质量。

支持建设民航安徽空中交通管制中心,完善空管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容量,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航空器滞空时间。加强机场、航空公司和空管部门的协调,加强军民航方面的协调,减少并有效处置航班延误。以打造互联网+智慧机场为核心,完善机场信息化建设,提升机场服务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优化机场候机楼和服务流程设计。统筹整合机场机坪管理、运输服务、空港宾馆等服务资源,为旅客提供查询、问讯、订票、订房、订餐等一站式服务。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提高机场通达能力。加大新桥机场航班时刻与高铁时刻的衔接力度,更好地满足机场空铁联运需求。

4.优化空域扩容增效。

完善安徽空域分类和管理,细化空域使用规范。整合空域管理区划,调整航路航线网络结构,增辟新航路航线,力争在省内部分地区实现空域主动释放。实施pBn飞行程序,提高空域使用灵活性。优化省内新改扩建机场进离场航线结构,设计完善进离场程序和等待空域。协助机场方面优化场面滑行路径和停机位分配,提升飞行区整体运行能力。沿用流量管理等先进成熟技术,在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应用场面管理、进离场排序等技术。实施区域导航技术,提高航路航线适应性和飞行灵活性。推广目视间隔和进近技术,提升新桥机场繁忙时段运行效率。推进实施航空器连续下降进场技术,最优使用有利高度,实现降噪减排。推广应用多点定位和aDS-B技术,确保监视连续覆盖。

(三)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1.统筹规划布局。

加强通用机场整体布局规划,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8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50号),出台《安徽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在没有运输机场的设区市、5a级旅游景区,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市、县和区域布局一批通用机场,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依托现有支线机场,适当增设通用航空设施,兼顾区域内通用航空需求。

2.加快通用机场建设。

立足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合理确定机场建设标准和规模。发挥宁国等通用机场功能,开展通航业务。加快砀山等已批复通用机场建设。着力推进合肥骆岗、庐江、黄山、泾县、泗县、岳西、无为等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对看得准、有效益的通用机场项目加大力度推进。完善运输机场通航功能,支持黄山、九华山、安庆、阜阳支线机场增设通用航空设施,拓展业务范围,兼顾区域通用航空运营服务综合保障。对新建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等机场,规划预留通用航空设施用地。结合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临时起降点。

3.推进通用机场配套设施建设。

统筹加快通用航空空管、油料储运、运营、维修等服务保障设施建设。根据全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及各通用机场的功能定位,在商务型通用机场规划建设公(商)务固定基地运营设施(FBo),在一般型、专业型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普通固定基地运营设施。在运输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维修基地(mRo),同时在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的通用机场,逐步构建专业型的通用航空维修基地。根据《试点地区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站运行管理规定(试用)》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结合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建设飞行服务站(FSS),为全省通用航空飞行提供气象、飞行情报等服务。建设通用航空空管监控中心,实施运行安全监管,提升通用航空器地面和空中活动的监控与追踪能力,实现飞行动态实时监控。

4.拓展通用航空服务领域。

强化交通服务,发展面向偏远地区、地面交通不便地区和其他特定区域的常态化短途运输。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与国内外知名通航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公务航空,满足个性化、高效率的出行需求,逐步将合肥建成通用航空区域服务中心。扩大通用航空公益服务范围,提升民生服务功能,加强通用航空在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应用。扩大通用航空农林作业面积,基本实现主要林区航空护林。推广通用航空在工业、能源、国土及地质资源勘查、环境监测、警务巡逻等领域应用。鼓励航空消费,有序推进航空旅游和航空运动基地建设,推动通用航空与互联网、创意经济融合,拓展通用航空新业态。

(四)积极发展临空经济。

1.大力推进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

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依托,围绕一心、两园、三区空间结构布局,以发展航空运输保障服务和航空物流为突破口,着力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以航空港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努力打造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以航空运输为依托的区域性航空物流基地、以航空器维修检测为主导的国际航空运输保障基地,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产城一体化的现代航空都市,努力争创部级航空经济示范区。

2.促进支线机场临空经济发展。

合理发展黄山、阜阳、九华山、安庆等既有机场临空经济,结合机场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探索临空经济发展路径,推动航空运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规划和建设临空经济产业园。对芜湖宣城、蚌埠、亳州、宿州、滁州等新建机场,在机场前期工作阶段同步规划临空经济区,实现临空经济区与机场统筹规划和建设。

(五)强化航空安全能力。

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深入落实安全管理体系(SmS),开展机场运行安全和不停航施工专项整治工作等。提高监管效能,强化法治思维,促进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依法、合规、科学、有序开展。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运行风险管控,实现对运行风险的动态监测。推进技术创新,加强鸟情预警系统、探鸟设备、外来物探测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加强机场净空保护、空管雷达站导航台甚高频台站电磁环境保护,提高安徽地区民航无线电业务管理及干扰排查综合保障能力。

2.提升航空安保水平。

落实平安民航建设各项要求,明确民航反恐、空防安全的主体责任。制定、细化主要警种的执法执勤具体规范,开展执法规范培训,推进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建设。改进和完善航空安全信息系统,强化安全信息收集、研判和决策机制。加强安全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建立专项资金。

3.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升影响民航运行的突发公共事件和航班大面积延误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民航应急工作体系。扎实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切实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加强民航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和预防工作,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

进一步深化我省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组建全省机场集团,以合肥新桥机场为主体,逐步整合省内其他机场,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同时,按照有利于推进我省民航业加快发展的原则,研究建立职能明晰的行业管理体系,组建职能明晰、服务高效、人员精干、运转顺畅的全省民航业管理机构。

(二)加强政策支持。

根据我省民航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引导国(境)内外航空企业开发培育安徽省航空运输市场的相关政策。加大对航空公司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育和扶持航空公司特别是基地航空公司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航线开辟、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支持。扶持空中交通管理事业,在政府补贴、人才引进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对空管系统工程建设,在项目申报、用地预审、规划选址、环评批复、节能审查等方面给予协调和支持。加快航空人才培养,突出航空职业教育,推进芜湖技师学院筹建安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制定加快安徽民航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三)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多渠道融资机制,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项目融资等灵活方式参与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创新投资融资方式,探索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方式,确保机场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四)加强衔接争取。

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行业主管部门及海关、边检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力争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为项目审批提供规划依据。建立健全工作协商机制,在机场及空管设施建设、航空物流业发展、航空公司机队引进、基地公司发展、航权开放、航线审批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地方政府、军队、民航三方协调沟通,提高空域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空域资源释放,提升安徽民航发展空域保障能力。

(五)强化用地管理。

严格限制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用地,做好选址保护。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加强机场规划、临空产业园规划、临空经济区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的协调和衔接,避让生态红线,为机场长远发展预留空间,确保机场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对列入规划的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省、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

附件:安徽省民航建设重点项目表(20172021年)

附件

安徽省民航建设重点项目表(20172021年)

单位:亿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总投资

建设年限

20172021年

计划投资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合计

222.3

124.3

(一)2017年新开工项目

37

37

1

芜湖宣城民航机场

4C级支线机场,跑道长2800米,航站楼面积15000平方米

14.1

2017-2020

14.1

芜湖市政府宣城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2

阜阳机场改扩建

新建航站楼25000平方米,延长跑道400米,相应扩建配套的导航设备、助航灯光等设施

10

2017-2020

10

阜阳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3

九华山机场改扩建

4C级,跑道延长400米,扩建航站楼1万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5.5

2018-2020

5.5

池州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4

安庆机场改扩建

对航站楼、货运库、站坪进行改扩建,新建停车场,增配特种车辆等

1.7

2017-2018

1.7

安庆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5

黄山机场改造

实施跑道盖被和118号专用线改造,新增气象自动观测系统。

0.9

2017-2018

0.9

安徽民航机场集团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6

合肥庐江通用机场

按照B类标准建设跑道、停机坪及相关配套设施

1.5

2017-2018

1.5

合肥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7

砀山通用机场

新建长800米、宽30米跑道1条,及相关配套通信、空管、导航等设施

3

2017-2019

3

砀山县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8

芜湖三元通用机场

按照C类标准建设

0.3

2017-2018

0.3

芜湖县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二)2018年新开工项目

38.3

38.3

1

蚌埠民航机场

4C级,新建一条跑道2600米,航站楼面积15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15

2018-2020

15

蚌埠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2

亳州民航机场

4C级,新建一条跑道2400米,航站楼面积6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10

2018-2020

10

亳州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3

合肥新桥机场改扩建

新建2个e类货运专用机坪,新建10个客机远机位,完善平滑及联络道,新建货运站及工作区业务用房,增设19座登机廊桥桥载空调、建设国际快件中心等

7.3

2018-2020

7.3

安徽民航机场集团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4

黄山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18-2019

2

黄山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5

六安(金安区)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18-2019

2

六安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6

界首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18-2019

2

阜阳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三)2019年新开工项目

24

24

1

宿州民航机场

4C级,新建一条跑道2600米,航站楼面积6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10

2019-2021

10

宿州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2

安庆民航机场

4C级,新建一条跑道2600米,航站楼面积10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10

2019-2021

10

安庆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3

铜陵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19-2020

2

铜陵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4

淮南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19-2020

2

淮南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四)2020年新开工项目

37

19

1

金寨民航机场

4C级,新建一条跑道2400米,航站楼面积3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25

2020-2023

10

金寨县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2

滁州民航机场

4C级,新建一条跑道2400米,航站楼面积6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10

2020-2022

7

滁州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3

淮北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20-2021

2

淮北市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五)2021年新开工项目

86

6

1

合肥新桥机场二期

新建第二跑道、t2航站楼综合交通系统及相关配套设施

84

2021-2025

5

安徽民航机场集团

省发展改革委、

省交通运输厅等

2

明光通用机场

a类通用机场

2

2021-2022

1

滁州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