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6:59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1

党的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其他四项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面临的最大社会实践就是建设新型的城镇化。因此,能否把生态文明真正融入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是关系我们国家能否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2007年初贵阳市委市政府率先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为贵阳市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总纲领。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良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建好建美城市的前提和保障,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就是规划编制和管理关系的精确阐述。本文就如何发挥城市规划龙头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如何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高标准编制规划和高水平的实施规划管理进行探讨,真正确保“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城景相融、人居和谐”的生态文明贵阳城市形象得以实现,加快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目标。

为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必须强化规划的科学性,高质量的规划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决定因素,高水平的规划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的保障。为此需要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工作的战略重点进行选择。

一是紧紧围绕“疏老城、建新城”总体要求,以规划为引领,完善“规划树”的编制层级体系,切实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打造“宜居之城”。把“疏老城、建新城”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贯穿到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规划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加强基础性和战略性规划研究,更好的发挥规划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民生的统筹作用。

首先,要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贵阳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重抓好六个关键环节的工作:一是确定城市发展理念和定位。理念决定规划水平,定位决定城市命运。以历史的、现状的、区域和未来的视角,科学分析城市发展条件,产业竞争力优劣势,科学定位贵阳城市性质。二是合理确定城市规模。通过分析土地资源、水资源各项基础设施承载力,统筹全省城镇化发展。依据城市环境容量和门槛分析,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确保人与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三是选择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结合贵阳自然条件、产业发展、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水平,合理选择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结合其独特资源条件,组团式布局是理想的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四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交通供需高标准平衡战略,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交通策略以及人性化交通战略,以贵阳环线道路作为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重要通道,合理组织对内对外交通,形成便捷高效快速的路网系统。五是科学功能分区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工作。依据资源分布,产业发展科学划定核心区、都市功能发展区、城市发展拓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六是合理发展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贵阳经济“升级版”。

其次,要在生态文明城市总规划指导下尽快编制生态文明城市控规和相关专项规划,出台相关法规文件,确保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得以落实。一是编制生态文明城市控规管理图则,强化控规的法律地位。加快出台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控规管理图则,就可强化其作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以“一张图”实施高效、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实施。二是出台贵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划定生态控制线就如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线一样,是规划管理的高压线,不能随意侵占、破坏。管理规定同时明确生态保护界线的范围,用坐标点控制,方便管理,并要求除重大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和公园外禁止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并对其局部调整作出需要调整的程序规定。

二是紧紧围绕合理安排三大空间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按照“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科技创新城”建设总体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贵阳。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此次会议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会议提出“美丽城镇、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城市放在自然中、记得住乡愁和少征地少拆房”五大亮点。会议指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结合贵阳的实际,科学定位把贵阳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科技创新城”,规划要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一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引导城市由老城区为核心的单极发展转向多极发展,强化城市组团式布局的均衡性。最终形成以“老城区、观山湖为核心,‘两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按照“一城、两带、六核”的产业布局结构,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合理控制组团人口与开发容量,改善人居环境。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发展规模。强化公共交通对用地开发的引导作用,形成toD发展模式,将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指标分四类区域进行控制。四是构建复合生态网络,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优先保证城市功能板块、组团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和保育。五是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交通服务体系。完善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骨架路网,加快1.5环建设,促使城市交通流由“向心集聚”向“环网分担”转变,推进老城疏解和新城发展。六是按照“双向匹配”原则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各功能板块和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发挥公共设施对用地布局的导向性作用,促进多核心的组团式结构的形成。采用搬迁或设立分校、分院等形式,引导核心区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城辐射,引导老城人口自觉、自愿迁往新城居住生活。七是构筑山水林城相融、生态文化突出的城市风貌。八是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构建安全可靠、功能齐全、高效节能的供水、供电、通信、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体系,提升新城的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改善老城区服务能力。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2

关键词:配电网;生态文明;规划

城市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负荷消纳中心,同时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对城市配电网进行科学的规划,可以提高城市供电的可靠性,为城市生活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电力供应,更好地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可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电网建设和运行的效率和效益[1-2]。当前,城市配电网规划主要考虑经济性,强调可靠性,往往忽略电网规划与人、周围环境的契合,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应用,经济社会在注重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三者的长足共生发展。因此,从电网与人、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城市配电网的规划变得愈发重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优化调整的历程中,生态文明逐步成为城镇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城市配电网规划和建设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因此,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考虑配电网规划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城市配电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生态文明与城市配电网规划

从广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自然、社会长足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形态,在工业文明不断激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要求人类自觉尊重并保护自然,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强调决策科学性、资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配电网规划策略研究程小虎何海平(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滁州供电公司)摘要:本文结合城市电网规划及环评的特点,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属性及特点,探讨城市供电规划策略,为配电网规划与环境和谐相处提供理论新视角。关键词:配电网;生态文明;规划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简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及系统和谐性。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为了应对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和谐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旨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3]。城市配电网规划就是根据城市总体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要,结合用地规划考虑城市电网布局,主要解决远近期电力通道、电力设施的走向以及用地等问题。城市配电网规划和建设需要适应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划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供电网架结构,合理安排城市电源和电力设施建设用地的位置、规模和形式,以及各电压等级线路的走廊宽度、方位,重点是为电力设施建设预留长足的发展用地空间[4]。具体有以下几点要求:1)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求,并适当超前。配电网规划要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2)配网建设应统一规划,要与输电网的规划、分布式电力规划相衔接,城网规划要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技术改造与新建相结合;3)配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节约、高效的原则,简化电压等级,优化供电半径,优化负载系数,优化电源密度,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4)配网规划要方便用户,服务用户,有利于电力市场管理与监督;5)实施科技兴电战略,提高城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6)配网规划应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7)配网设备要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8)电网建设与管理体制要协调一致。

2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配电网规划策略

1)结合城市土地规划的“分级分区”原则,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推进配电网规划,节约集约利用电力走廊和电网设施用地。对分级分区后的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和高科技区以及历史文化风景区等的电网规划,在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同时,考虑不同形式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如商业区和历史文化风景区对风貌要求较高地区,可以采取地下敷设方式;园区、物流园区以及城市地区新建供电线路可釆用同杆多回架空形式,以达到电网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目的。2)考虑电网成长的渐进性和周期性,远景规划一次成型,中期规划分步骤逐次递进,近期规划不断细化调整。引入自然界植物生长周期理论,将城市配电网近、中、远期规划视为植物的萌芽、生长、成熟。结合负荷需求合理规划电网规划近、中、远期建设规模和时序,通过分期分批实施,最终形成完整的多分段适度联络的坚强配电网,促进电网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3)注重电网规划宣传,引导全员参与。及时公开配电网规划方案,积极收集城市规划、建设有关部门以及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采纳。加强配电网规划的宣传工作,争取市民的支持,营造人与电网和谐相处良好氛围。4)建立科学有效的配电网数据平台,收集整合各种电网规划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提前做好配电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储备工作。结合市政工程的实施,将配电网通道的建设同步规划实施,避免重复开挖,破坏路面。

3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力规划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可靠性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也注意到电网发展与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问题。因此,从生态文明视角来改进配电网规划,倡导配电网发展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程小虎何海平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滁州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陶宇.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2]高琨,李静,吴艳丽.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与发展探讨[J].水利水电,2015(38):148.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变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

1、生态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面临着水土严重流失,森林植被锐减、水资源匮乏、水体、大气污染严重等现象,这些现象同时又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生态城市化建设是本着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环境良好的规划,既减轻环境负担又给人们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2、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不仅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还要满足生理、精神生活需求,是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环境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从而,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和品质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生态城市的发展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经济稳步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更是一项利国利民、时间久远、意义重大的任务。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规划学科生态指向不明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在我国应用的较晚,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技术性以及相关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因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于空间和土地资源的改造本身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干预行为,所以要将生态设计与之结合具有很高的难度。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的生态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而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城市的特点都非常鲜明,如果使用单一的生态设计导向无法在实际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规划师们对于生态设计的理念也无法统一,生态概念比较模糊,指向不明,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

因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这一理念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非常少,所以在设计目标方面还显得比较宏观和笼统。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科学和时间来对其进行研究。所以有些在规划中的城市,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对策

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自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回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这些是对建立生态型城市十分有利,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以生态优先为设计原则,制定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3、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提到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但包括了山、水等自然的景观,还包括了历史古迹经历的长期的环境的变化,这些景观都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对周围环境的不断适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区域之内的相对平衡的空间,具有很大的保留价值。除了这一点,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景观相互结合,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既要保持细小但趣味性强的自然人文景观,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欣赏。

4、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现代城市规划除了要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编制以外,生态城市规划的精心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规划发展既能够体现出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风格特色、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差异,还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化目标的实现。城市住宅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是该基础设计的三大主要内容。住宅区域的科学规划设计可以参照生态建筑原理,让生态建筑的基础设施构成趋于完善,生活环境也能够满足住户需求,整体构建还囊括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在内,形成完整统一的社会生态系统;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设计规划的平台,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在教育、文化、信息、物流、房地产、医疗等产业拓展方面有所突破。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的建立能够加快产业生态转型的工作效率,以提升GDp中生态经济所占比重;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以建筑、园林为主人文景观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建筑景观的设计重点放在了空间天际轮廓下的规划设计方面,此规划设计仍以平面规划为基础,主街沿道建筑景观设计既要顾及到超高层高层建筑的景观设计还要对低层建筑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当布置。园林设计方面要以沿河湖、溪、江等两岸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主,将城市文化、历史传统、生态环境及现代生活要求融于一体,让整体规划的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得到提高。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4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视角;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5.1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80-01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也迅速改变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的中心是城市,但是如今也蔓延到乡村中来。坚持城市和乡镇是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进行规划,构成一个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一、生态型城乡规划的概念

城乡规划是按照城乡的性质、规模和条件,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各要素的布置,为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制定措施。统筹城乡的和谐发展,就要将乡村地区的建设活动尽可能纳入到规划管理的范围内,加强编制相关规划或建设指引,引导合理建设布局,抑制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另外要加强城市和城市边缘的规划和改造。生态城乡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城乡生态化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乡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重构,更涉及到发展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乡的生态化发展。上千年的生态退化和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更要求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以新的生态视角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城乡生态化发展之路。

二、如何进行生态型城乡规划

合理的城乡规划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态理念,在生态的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良好的人地关系。我们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治理城乡污染。这样以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目标,规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必须以政治文明为前提。没有政治文明,就不可能有体现生态文明的城乡规划。我们要在实施《城乡规划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程序,并合理、有效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意愿和利益,使其能更加透明,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城市政府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例如改变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引入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为地方政府执政提供更明晰的指导方针,逐步建立有利于营造城市良性合理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治理模式,丰富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手段,为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变发展型政府为监管型政府,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

其次,社会公众要参与到城乡规划中来,探索实现城市公共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途径,推行信息公开,使得城乡规划更能体现公众参与的性质,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

最后,各个部门要加强联系,在城乡规划中加强部门协作,发挥和增强人大与政协对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实现科学决策。可以实施环境效益评价体系,对于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影响生态的问题要进行相关的对策和措施研究,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控制。

城市是大多数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创造生态文明的集中地。既然城市污染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中心,那么生态型的城乡规划也必然以城市为中心来规划。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5

【关键词】:传统城市规划;现代生态规划;规划理论;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城市规划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是对人类主要聚居方式的研究。建国后,我国按照集中计划体制的原则建立了一整套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这一模式对于我国解放后40年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不足是传统城市规划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整体发挥。生态规划从单方面的自然生态到全方位的泛生态皆有涉足,它是以研究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人类聚居环境研究学科和方法。现代生态规划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城市,这对传统城市规划是一种全新的认识。

一、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以指令性计划作为规划的依据

传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依据,实质上是国家计划在城市建设层面上的延续。传统城市规划的作用是将国民经济计划的有关项目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它起到的是一种“二传手”的作用。

2、作为发展蓝图而不是管理手段的物质规划

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环节是“设计—实践”,其规划管理亦类似于工程行政管理而不是社会公共管理,因此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也就是为城市发展描绘一个宏伟的前景蓝图。但这种蓝图常常被当作体现政绩的一种“产品”或“陈列物”,而其管理工具的职能却往往被过多的行政干预和长官意志所抵消。与这种蓝图式规划目标相联系的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就是以图表、模型等方式描述若干年后理想城市状态的方式,而对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和手段,传统城市规划是少有涉及的。

3、忽视规划方案的成本内涵

在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中,对规划的决策成本和环境代价基本上未予考虑,地方决策者更重视的是近期政绩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城市规划长期的经济性。

4、“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鉴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故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这种情况在传统城市规划上也有充分体现。传统城市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忽视了社会环境生态建设,从而带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二、传统城市规划的新含义——现代生态规划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三、传统城市规划的再认识

1、从“线性思维”到“网络性整体思维”

传统城市规划的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其操作过程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的、经济的、生态的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线性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城市体系也逐渐成为一个与此相关的重要尺度。各个城市均扮演着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节点”角色。因此,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及其规划,不仅要研究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还必须增强开放意识,研究城市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城市网络的观念,认清本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地位,运用网络性整体思维,发现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城市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2、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中心论”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经济的发展以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对环境与资源疯狂掠夺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传统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往往只考虑经济成本,对社会、环境代价常常忽略不计,其结果是不得不面对贫富悬殊、城乡差别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传统城市规划却对此已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代生态规划应运而生。现代生态规划反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反对通过掠夺自然的方式来促进人类自身的繁荣,同时也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在价值观上,现代生态规划对人类、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认定,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发展的生态文明观。现代生态文明观把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是对自然界生命价值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与位置的科学评价。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必需赋予传统城市规划的新的内涵—生态文明,使人类真正意识到并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在保持内在平衡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指导思想从“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划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表层的物质规划,在形式上表现为终极蓝图。这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观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是正确处理人与土地(包括地表的水、土、气、生物和人工构筑物)的生态关系,通过生态辨析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并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调控对策。生态规划重点在于运用生态规律修复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失衡,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规划的许多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中,而许多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也编制城市生态专项规划,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不足。

4、规划手段由“硬”变“软”

传统城市规划以城市土地和空间为研究对象,其本质是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是一种有形的“硬”规划。而现代生态规划着重于生态系统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其系统演进规律,它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行为诱导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软”规划。传统城市规划应借鉴现代生态规划动态的、综合平衡的系统方法,由可见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化为强调区域性研究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弹性规划。

5、规划依据由“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传统城市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和具体化。因此,传统城市规划依据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是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等各种生态因子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城市的生态位及生态发展战略,寻求以最小投入产生最大效益的高效发展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现代生态规划强调生态适宜的原则,即不同地域、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要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这种因时因地的生态规划方法很值得传统城市规划借鉴。

6、规划任务由“安排”到“引导”

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对从城市土地、空间、市政设施、近期建设项目等各种城市物质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和综合部署,是一系列的决策过程,其任务体现在“决策—实施”过程之中。而现代生态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协调“人—地”关系,侧重于利用政策、市场、文化教育等手段引导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启迪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建设安排者”与“建设者”的分离,传统城市规划的安排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直接的“项目安排”模式为综合运用政策、市场、宣传教育等多种调控、引导手段,使城市建设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7、用地布局由“均质”到“异质”

传统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它以实用性为原则将城市机械地划分为工业、居住、交通、游憩等功能。这种绝对的功能分区有其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只重视城市功能区划分,而忽视了社会区域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将城市功能简单化,而违反了生态规划中的多样性原理,使城市缺乏活力,导致城市各种社会、环境矛盾加剧。现代生态规划强调多样性以保持稳定性,强调区域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及区域异质性。传统城市规划应从生态规划多样性原则中吸收营养,在用地功能布局中,强调以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化的功能为基础,从而形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综合平衡社区。城市外部空间发展应从区域的角度寻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规划

城乡一体化规划是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将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之中,在生态目标的导向下对现有空间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等进行改进与更新。这不是对现有规划体系的否定,而是以物质空间建设改造为主体,以生态理念与手法贯穿其中的规划方法。我国城市规划体制虽然主要针对城市,但城乡协调的建设思路也已纳入城市规划理论之中。从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趋势来看,我国必须形成面向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原理就是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科学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自然以及经济发展协调共同发展的城市生态。我们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在研究设计以及模拟城市内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找出最佳的城市生态位置,找出最佳的城市规划设计协调方案。本文主要从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地论述以及分析,希望借此文能够对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做出有益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错误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1.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进行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符合3个特点。首先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设计全过程;其次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起点必须要高;最后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必须要符合现有的条件,切合实际来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经济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以及生态因素,一切设计要素必须要符合生态学的相关要求以及相关原则。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的角度建立的符合人类居住条件的有机生态体。在规划过程中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匹配,形成互惠互利,双赢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态规划最终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城市生态规划现状,总体来讲是在恶化,但是局部有好转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在治理方面远远达不到破坏。我国城市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最主要的表现是城市的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城市的沙漠化程度呈现扩大的趋势;城市中的森林资源在不断的减退;城市中的生态物种在不断减少;城市的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城市湖泊面也在不断缩小,城市中的水污染在不断加剧;城市的大气污染非常严峻;城市中每天在排放大量的废渣,大量的垃圾正在包围着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坏,城市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经济损失以及生态财富损失。

3.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学的主要应用

3.1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城市发展同环境总体质量之间的平衡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设计的大局观要端正,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以及完善总体的规划设计方案,督促规划设计要落实到位;其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针对城市的环境容量进行详细地控制。城市环境容量主要指的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了城市人口流量;城市土地容量;城市绿化容量以及城市交通容量。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经济同城市环境之间的平衡,不断地优化城市的生态主要结构,要充分地考量城乡之间的差距,努力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生态差距以及经济差距。

3.2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关系给予重视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对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进行有效地强调。在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规划放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局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两种循环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主要体现在新物质不断地合成;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4.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3个方面。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浩,李建东.生态城市规划实效论DD兼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53-57+88.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指的是当下城镇各项建设发展的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必须要认清当下城市建设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生态城市建设顺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对这种形式必须要认清当下城市规划发展的形式,明确分析好当下社会城市建设规划的性质,研究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做到合理有效的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1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到达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也伴随着的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的是总体环境的恶化和局部环境的改善,然而治理的力度却总是远远的赶不上当下对环境的破坏速度,例如:水土流失严重,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植被遭到破坏草原退化严重,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生物物种加快灭绝的速度,大气污染严重等等。所以要认清当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面对不同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面对当下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全球的许多的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国际性的生态重建计划也已经启动,生态城市是应用有关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建设新时期的城市建筑发展,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相协调的生态系统,。生态城市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和谐,当下21世纪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确定,就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具体状况对其以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而更好的确定适合城市发展的建设规划,更好的知道城市建设一步一步的实施。

3生态城市规划的确立,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要明确分析城市的性质。

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聘请相应的专家通过对城市的各个方面的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和分析,从而分析明确出城市的性质,根据不同的地区对不同的城市进行不同的规划建设,要合理的利用城市的条件实现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做好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的可持续性策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研究开发出符合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的规划。

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要是些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的高度和谐发展就要把生态规划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体系中去,真正的达到一个良好和谐的发展局面。当然要遵循一下几条原则。

3.2.1遵循整体建筑的原则。城市建筑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城市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要纳入到城市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中去,同时,建筑是够策划那个城市的基本单位,只有做到和其他部分的和谐发展,才能使得城市的整体优势发挥到极致。

3.2.2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城市建筑的规划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城市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具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在这些系统之间又有着相互的作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好系统性的原则对于城市巨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3.2.3遵循生长原则。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城市也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城市的规模形态以及空间的构成都在发生着变化,建筑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必须要遵循生长的原则,面对不同的社会发展形式做出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划要求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式。

3.2.4要遵循生态的原则。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所以未来的城市建筑规划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更好的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遵循生态的原则需要综合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城市建筑的设计要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做好对生物尊重和关怀,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减少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4结语:

本文通过对规划城市建筑发展生态城市的论述使得对当下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生态化境恶劣的原因,面临这种问题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被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加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所以明确的分析了城市的性质并研究开发出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规划要求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明.卞延彬.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04)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著名传媒人柴静拍摄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更是直击环境问题,触痛人心。为了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解决人类城市发展面临的种种难题、走上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探讨生态城市以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系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系统综合研究”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雅尼茨基(o.Yanitsky)提出了理想的城市模式,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相协调发展,物质、能源、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环境。所谓生态城市是指在人口大规模聚居的城市,该城市主要以人口、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体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概述

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指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上,以生态学为基本原理,采用最佳的生态方式,进行的人与城市的符合生态系统的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生态城市规划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计划等,结合所在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具体情况,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建设的方案,尽可能满足人与城市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支持能力;对区域文化的保护;确保促进城市的发展;致力于生态城市的打造。同时还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一般来说,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诚实为基础,通过全面分析,明确城市规划的现状,估计未来发展的可能,以时间、空间、意识为出发点,设计出一套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生态环境的城市规划方案。

三、生态城市规划结构

从总体结构上来看,生态城市的结构包括自然生态结构、河湖水系结构、绿地系统结构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等,形成一种自然与城市相结合的生态景观格局。城市的生态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摸清城市自然本底系统状况的基础上,正确分析与评价该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以及城市的开发容量,确保城市生态系统主构架的连续性,形成城市生态体系。

(一)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规划主要是研究城市的形态与规模的发展与变化规律,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为规划好生态分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生态分区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的原则,形成生态重建区、生态提升区、生态控制区、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

(二)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生态单元建设规划主要是以生态敏感性差异为基础来进行划分的。它主要是以城市的功能作为导向,结合不同单元的具体情况,从资源、环境、开发强度来设计生态建设方案的。它坚持的原则是生态控制,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导向是以生态建设为主。

(三)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核心内容是保持建设用地、生态用地,耕地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是生态单元的划分为基本前提,从景观与区域安全的角度,以自然生态保育区与人文生态保育区为简写,进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的。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

从总体上来看,生态城市规划主要调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规划设计使得各种关系系统处于一个最佳状态。它主要侧重于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与整体形态的设计。

(一)构建城市--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

这就要求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必须合理地在广阔的空间组织生态绿地,分布绿色空间。如在城市内部通过插入森林、植被或者是其他绿野,加快城市的对流,为城市输送新鲜的空气;利用郊区生态绿化带,净化城市的有害气体,为植物的生存与繁衍、为地域乡土的互动提供适宜的空间。其次,要做好生态调查,对城市以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城市的原生态自然素材,合理规划人工生态要素,形成城市的立体生态网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能动作用,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

(二)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是一个自然空间组织与城市绿色的一种概念。这一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克・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城镇建筑结构》将开敞空间定义为“任何使人感到舒适、具有自然的屏靠,并可看往更为广阔空域的地方,均可以称为开敞空间”。建筑实体以外的就是开敞空间体,它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源、信息交换的重要场所,包括自然空间如山川、河流、森林,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自然与非自然空间。城市开敞空间系统能够从整体综合协调城市景观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城市放、防灾系统等一系列城市子系统,形成合力,发挥城市系统总体功能。

(三)建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构成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本系统的一部分。在其空间布局方面,应该对城市生态中薄弱与缺失的环节加以重视,关注绿地的镶嵌性与绿地廊道的贯通性,把绿地作为城市实体布局之后的填空部分。同时要坚持连贯性与整体性的原则,把公共绿地、街道绿地、单位绿地以及郊区林带、森林公园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绿色生物系统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此外,还要城市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城市规划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景与展望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规划建设比现行的城市规划建设要来得复杂,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还涉及到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以及城市的发展形态与空间结构、城乡规划建设等。因此单纯地依靠现行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制度是远远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因此必须多专业、多部门的共同合作,同时还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不断创新,使生态城市建设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生态环境的世纪。城市不但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也决定了整个地球的未来。因此必须以一种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全新的视角不断探索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符合国情、体现地域特色的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农村,是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浩.“生态城市”内涵的本质回归[J].北京规划建设,2011(2).

[2]胡哲.ChinaUrbanpublicartplanningworkingFramworkandplanningContent[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李浩,李建,赵彦,孙志刚.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意义与路径[J].科技资讯,2011(07).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9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

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城镇就是要建设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地处河源地区的山区县份来讲,首先应该是山水园林城镇,森林环抱、绿茵遍地、四季葱翠,噪声得到控制,气候自然调节,水土合理保持,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动人。城镇经济是无公害环保的产业体系,是花园式工厂、环保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交通便捷,服务功能完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文化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道德礼仪,法制观念,具有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城镇精神风貌。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旺盛,必然会大大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

建设生态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经营城镇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而精,秀而美,富有个性,既具有文化品位又有环保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体系。培育一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特色明鲜,引人入胜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城镇;发展城镇中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环保的特色产业;孕育一种融传统健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县城、集镇、新村、社区。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镇。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定位器,城镇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镇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小品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镇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1)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2)恢复退化的土地;(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来修编规划,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主要管城市和农村发展如何衔接,管城镇布局、新村的设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集镇、新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贯彻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实行集镇群的协同式发展模式。通过以交通体系为纽带和依托,变城乡经济分割、孤立、无序为统一、联系、有序的发展格局。二是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必须体现完整性超前性,少走弯路。县城所有建筑物的配套协调,风格搭配、韵律和谐、生态环境要从总体上作出完整的规划设计。突出县城精神的设计与塑造,利用独特的山水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给山造势,给水补形,设计自然、宁静、幽朴的“太极城”特色艺术形象。对建筑的式样、色彩、高度要与周围山水建筑物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中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专项规划,力争与县城总体规划同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按规划建城镇,一张蓝图管到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紧密衔接,分区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行“两证一书”制度,各小区建设必须编制详规,一律不得先建后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督管。三是编制新村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全县新村规划体系。坚持“八位一体”,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房,搞好试点稳步推进。结合百强村建设、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等工程,分散、连片集中、点面结合,依坡就势,一面坡一条路进行整体布局,打破裁弯取直、挖山打岩的传统模式。

2、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水、电、路、防洪、环卫等配套设施要优先规划,规范红、黄、紫、蓝线,新开发的集镇、小区原则上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现有集镇要逐步配套。文化、广电、体育、教育、社区福利等公用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要完善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较大的住宅小区要设置必要的文体、卫生、保健等设施,增强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要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项目。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给排水、垃圾掩埋项目。当前制约集镇基础建设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要通过土地经营、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盘活存量资产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以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内涵建设生态城镇。产业是城镇的血液,产业旺、城镇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城镇就是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要找准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中介组织(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县城服务的配套农业种养业,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社会保障体制上都要为农民进城开绿灯,消除政策。

4、以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镇。我县地处河源地区,城镇大多依山傍水,要建设生态城镇,必须把城镇纳入山川秀美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把城区和郊区环境治理同时兼顾。一方面,要养山护水治田建园,搞好城镇周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河道整治,兴竹养花,使城镇周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使之“干净、畅通、绿化、明亮、整齐”。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更要抓难点。下功夫治理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违章建筑、零星插建的行为,坚决拆除影响市容景观和内容不文明的一切牌匾和标语,严厉打击在公共场所乱张贴、乱刻、乱堆放、乱吊挂等行为。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放的现象。以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为重点,加强对垃圾的全程管理,确保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第三,要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作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拆墙透绿,屋顶铺绿,植草皮,路街整治,推进绿化。建设绿地要从用地、布局、造型、色彩、朝向、标志物等方面,精心设计,出精品,不贪洋求大,与自然相协调。特别是在花草树木的品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有本地特色,关键在于形成个性,选择出县树、县花、县鸟。第四,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工地的环境治理。结合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把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有效遏止沿河倾倒、堵路毁田、破坏环境的现象。

5、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城镇。城镇管理是确保城镇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管城。逐步完善城镇管理法规体系,加大《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探索综合执法管理模式,组建执法队伍,严格文明执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活动。以企业—学校—新村—居住小区—街道—集镇—县城为生态建设单元,分类指导建设生态社区。从各机关单位做起抓起,创建文明大院、文明单位。突出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建一批文明社区。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篇10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设计

abstract:the21stcenturyisthecenturyofthecitywhichisthemaincarrierofeconomicactivity.Underthebackgroudoftheglobalresponsetoclimatewarming,theconceptsoflowcarboneconomy,lowcarboncitiesandeco-cityaregraduallybeenaccepted.therefore,thescientificandrationalurbanplanninganddesignisthefirststepinbuildingalow-carbon,eco-city.

Keywords:eco-city;urbanplanning;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累和传播的中心,也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的锐减,使得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质量正在不断的下降,城市生态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在严峻的客观事实面前,人们必须重新分析和评判当今国内大多数城市正在奉行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强烈呼唤。为使城市能够成为人类有效利用资源及能量的绿色家园,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并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既与城市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一定的区别。城市规划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城市产业及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合理设计等,也可以说主要是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强调规划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保护、管育、修复和重建,主要涉及区域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源涵养、城市绿化等方面。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则强调运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在对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目标的总体规划。

二、合理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①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②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③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④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

三、城市生态规划设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