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8:32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1

关键词:独立地位;机构设置;功能缺陷;应然与实然

一、消费者协会性质的应然性分析

“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1891年世界上第一个旨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消费者组织――纽约消费者协会成立,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拉开了序幕。一个多世纪以来,消费者组织功能日趋完善,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的第一个消费者协会于1984年12月26日在北京成立。此后,如一声春雷唤醒了大地,各地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消费者协会。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提供消费信息、进行消费咨询、受理消费者投诉、反映消费者意见、支持受害消费者提讼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那么在我国,消费者协会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我国《消费者协会章程》也有相关规定:“中国消费者协会是由国家法律确认、国务院依法批准成立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全国性社会团体。”从法律的表述不难看出,消费者协会应当是一个群众性的社会团体,其应当代表分散的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提供消费者信息、进行消费咨询、受理消费者投诉、反映消费者意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被广大消费者称为“消费者的娘家”。但是现实中消费者协会性质的认定却远非如此简单。因为我国的消费者协会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挂靠在政府名下,它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行业协会,也不是消费者自己设立的自治性社会团体。因此消费者协会的性质一直以来都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方面要依附于政府,另一方面也需要靠一些企业的赞助来维持其不太充足的经费、同时其还要承担起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的任务。其明显存在主体资格缺陷的问题。

二、消费者协会性质实然性状态

目前在我国,消费者协会并非普通的社会团体,它们一方面具有进行社会监督、引导合理消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权利部门的性质。另一方面,它又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政府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对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整体运行和经济改革的进程起着控制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在渐次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对消协的态度也体现了很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需要消协作为社会机构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健康消费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来源上控制着消协。消协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附于政府,另一方面,又要作为独立的不同于行政机关的社会部门行使职能,因此,很难保证消协自身的独立人格”。在性质上往往是两不像。消协地位不完全独立具体表现如下:消费者协会一般由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物价、卫生、商检等部门发起设立,挂靠在同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因此消协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着无法理清的关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国家对市场主体和市场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的行政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保护消费者权利的作用。消协的基本职能不同程度的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包含。具体说来,从服务对象来看都是消费者和经营者,从工作目标来看都是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从依据的法律来看都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地方消费者保护条例等。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民社会力量不足,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政府充当了推动经济转轨、培育市场的角色。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带有政府本位的色彩。所以在消费者协会与政府部门的作用具有相似的地方时,其无法回避政府的强势挤压,在其应当发挥作用的场合显得活力不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政府的强大压力下,作为社会权利部门的消协仍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正说明了作为社会权利部门的消协和政府之间在社会地位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两者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从性质方面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属于国家机关,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而消费者协会是社会团体。前者的工作性质表现为行政执法,后者常表现为依法开展社会活动和民间工作。从救济形式看,前者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属于公力救济,是国家公权力的体现,后者多以调解、和解形式进行,是私力救济的一种形态。从调整的对象看,前者所规范的市场主体多具有危害性大、涉及范围广、严重性较深等特点,后者规范的经营行为则多为一些损害性小、较频繁发生的个案。这些区别决定了,消费者协会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从另一个层面来规范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消协这种独特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地位无法独立的限制,即我国的消费者协会是隶属于同级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挂靠在其下,也即我国目前的消费者协会还带有浓厚的行政属性”。但是“中国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所发挥的控制作用具有阶段性。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都以政府放弃对经济的控制为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成熟,消协必将摆脱政府的控制,以完全独立社会机构的身份履行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力.《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李承阳.《消费者协会法律问题研究》.法学之窗,2009年第4期

[3]赵宏津.《完善我国消费者协会职能的两点建议》.当代经济,2007年第1期

[4]周静玲.《关于我国消费者协会完善的几点建议》.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2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居民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实物性体育消费仍占主要地位;制约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经济收人水平、观念、价格等。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以青海省自身的要素察赋为依托,建立外向型为主的、集约化的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对策。

从经济区划看,青海省处于西部地区,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江河源”之称;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一青海湖。青海省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特征、风俗习惯等,对体育消费意识、观念、价值取向、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据人日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53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3.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城镇化率)达38 .18 0,%。城镇人口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主要群体,体育产业市场的培育要围绕这一群体来展开。通过对西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及研究,旨在优化西宁市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促进青海的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调整青海的产业结构,为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梯度推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研究对象

    青海省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对象为性别、年龄、消费额、体育项目、消费价格等因素。

2研究方法

2.1文献综述法

    查阅青海省及全国2003年统计公报和国内相关课题等文献资料50余篇,相关专著5部。

2.2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95.3%,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90.2%;问卷的设计中涉及了体育消费额、体育消费项目、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影响体育消费因素等问题,问卷的设计均符合社会学调查要求。

2.3访谈法

    走访政府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了当今的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现状及存在和问题‘

2.4数理统计法

    问卷收回后,请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0级学生协助统计和整理所有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全部数据用excf;i.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统计处理。

2.5逻辑分析法

    对各种数据进行归纳、推理、演绎等分析,力图全面、客观地了解西宁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西宁市城镇居民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够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也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商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通常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体育消费水平是衡理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从表i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年体育消费额也比较低,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50. 78;年消费额在200元以上的占22.48 %;年消费额在100一200元之间的占26.74%.,可见年消费额高的较少。而且性别差异也比较大,其中男性占74.41%,女性占25.59%。从年龄段上看,20岁以下的占32 . 56 % ; 20一60岁年龄组的占52 . 70% , 60岁以上的占14. 73 %;可见中年人比较能接受较高的体育消费额。

3.2西宁市城镇居民总体能接受的体育消费价格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总体能接受的体育消费价格比较低。有24.81%的人能接收10元以下的消费价格;27.13%的人能接受10一30元的消费价格;有32.17%的人能接受30一50元的体育消费价格;西宁市城镇居民能接受一次体育消费的价格在50元以下的占84. 11%,其中男性占55.05%,女性占29. 06% ; 20岁以下的占39 . 54 % , 20 -60岁的占32. 55 % , 60岁以上的占12.02%;能接受50元以上的一次体育消费额的人群中,20岁以下的占4.26%,20-60岁之间的占11.63%;能接受高价体育消费额(100元以上)的仅占6.2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年人能接受的体育价格比较高。

3.3西宁市城镇居民主要消费的体育项目

    从表3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在体育消费项目的选择按照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跑步和散步、游泳、太极拳、球类、健身操。年轻人比较喜欢激烈、有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球类、轮滑等项目,20岁以下选择球类的占43.02%;中老年人比较喜欢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如游泳、太极拳等项目,60岁以上的选择游泳和太极拳的分别占23 . 63%和46. 51 %;选择球类的男女各占65.50%和5.040l0;选择健身操的男女各占7.36%和44.9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较喜欢如球类、游泳等项目;而女性比较喜欢散步、健身操等能表现身体曲线美的运动项目。西宁市城镇居民选择的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比较单一、传统,制约了居民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

3.4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

    从表4中可以看出,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居民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器材的占89.93% ;代表居民参与性体育消费的体育锻炼占37.21 %,而且性别差异较小;购买体育作为新兴的一种体育消费方式占到了71,31%,男性占56,12%,女性占15,19%,其中20一60岁的人群占46,12%;观赏性的体育消费仅占6.98%。可见西宁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有待于进一步改变。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3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法律制度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启示中国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促使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之一,从根本上可以表现为先进的生产力促进的长期资本资源发展,同时不断自我更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先进性的表现之一。当然,现代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需要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更好地规范市场的行为,对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正逐渐开放,但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也是在平衡的支点中游移。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金融业,本质上来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关系着相关主体的竞争合作,作为调整金融市场规则的法律,对金融市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金融消费者是消费者概念的一种延伸,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逐渐发展到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各国政府也逐步制定相关消费者的法律,对金融消费者实行自我保护和构建相关保障奠定了基础。当然,在现代市场体系下,不断拓展了消费者的内外延,金融产品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消费的产品,消费者购买各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如保险类、贷款预支及金融衍生类产品等,加之不断深化发展的金融领域,金融消费者成为需要法律法规规范的特殊服务的消费者。从现实的发展来看,每次金融危机都影响或重创了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治疗经济的创伤,积极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构建合理的金融消费环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每次危机的发生,金融消费者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每个国家都逐渐认识到需要科学合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这不仅关乎金融消费者的微观利益,也是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是现代金融监管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世界金融市场监管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较晚,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监管有待改善,在金融监管时,监管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了金融市场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成长,金融消费者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构建如西方国家那样较为成熟的法律。金融消费者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一部分,也需要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当然金融市场监管的立法是一个过程,需要理顺消费者、监管机构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相互激励机制,逐渐增强金融市场监管效率。基于此,如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态势,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和健全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金融消费者的涵义

金融消费者是对消费者涵义进一步扩充的延伸,重新构建了金融业经营性质,目前,对金融消费者学术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大多是围绕金融服务合同关系、金融商品、金融服务及使用金融机构的服务等展开的。美国界定金融消费者是从个人或成员获得金融产品或服务的人而界定的;日本是从金融商品交易的自然人的消费者或法人界定的;我们知道,消费者是为生活而进行商品或接受相关服务的人。因而,从金融消费者内涵来看,金融消费者是个人或家庭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购买、使用金融机构的商品或接纳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从金融消费者外延来看,一是从银行业的客户来看,金融需求者(自然人或法人客户)通过购买和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机构服务,满足家庭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消费方式;二是投保人与金融消费者看,投保人签合同、支付保费等购买保险行为是一种风险投资,需要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三方进行法律法规保护;三是个人投资方面的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根据相关制度对投资者进行资质和风险评估,将金融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

一般情况下,金融消费者具有以下特征:具有资金、货物和服务的转移和支付并产生资金移动的机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管理并做出相应措施;以短、长期的无抵押或无担保借款等预支未来;对资金的使用并形成资金流入而形成的储蓄和投资。金融消费者与一般的消费者不同,从金融消费者的权利来看,一是金融消费者的安全权,这种权利包括了消费主体和客体的权利,如人身、财产和信息安全;二是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坚守金融服务拥有的知情权、交易法规、经济政策等;三是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如金融消费者的资源权、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纠纷解决等;四是金融消费者的求偿权等。

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

伴随金融市场形式的发展,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国外相关的文献研究来看。英美等国家一般从设立明确的监管目标、设置投诉机制、建立行业组织、寻求权益保护方面强化金融消费者的利益。Goodhart(1998)提出了构建监管体制的思想,倡导有效性和透明度,控制内部重点,避免各监管目标的冲突。nieto(2000)认为金融消费者需要对信息不对称、滥用市场力量等方面加强监管,可倡导的模式有机构型、功能性和目标型监管。RichardHynes(2001)从六个方面可保护消费者,一是控制高利率,二是限制债权人措施,三是破产法,四是限制第三方抗辩,五是信息披露,六是反歧视法。taylormichae(2004)认为金融监管有两个目标,一是稳健的谨慎监管目标;二是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目标;应构建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保护上述两个目标,实行专业化监管职能。FSa(2005、2006)出台了相关标准,包括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准确传达消费者信息、公平处理问题及降低利益冲突,使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中的选择中更能积极主动,增大利益。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从保护金融消费者隐私、披露和公布账户信息、坚持诚实守信等方面加强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pttertufano(2009)认为金融消费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现金等资金流动及网上交易等;二是如保险品种等进行投资组合的管理风险;三是信用卡、抵押等预支未来的非正规部门的借款;四是投资和储蓄的增值行为,进而阐述了金融机构、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金融消费者需要保护。adamJ.Levitin(2009)研究认为应将保护职能分散到各个专门的监管部门,才能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

关于金融消费者方面的研究,我国大多集中在保险消费者、银行消费者、证券中小投资者等方面。就金融消费者法律保护方面,如王靖琳(2006)认为我国金融消费者监管应从产业和消费者保护、完善交易规则和经营行为、构建纠纷机制、提高消费者保护能力、构建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下功夫。周良(2008)以英国为例子,提出了保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措施,如建立法制金融、建立消费者投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强化行业保护、提供行业自律协调机制。吴弘(2009)基于经济学等结合金融监管理论等分析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意义,认为国家要加强保护金融消费者、社会中要构建投诉机制、坚持金融法律建设、全面和准确公开信息等。何颖(2010)研究认为保护金融消费者应在建立法律法规、倾斜金融消费者、坚持适度保护原则等方面下功夫。国内学者大多是根据我国金融发展形势,借鉴国外的金融监管意见,提出了一些具体政策建议,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研究中也存在如过度紧随国际形势的倾向,以西方立法理论为基础而忽视了中国金融体制和市场发展程度。

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外一些国家对金融消费者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此方面的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动态发展及启示

(一)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动态发展分析

在经济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外一些国家及时建立健全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最新制度,对这些制度和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对其一些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及相关制度现状,对改进我国的金融消费者的制度并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美国来看,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制度,金融危机后,美国更注重了此方面的重要性,加强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信用消费法律的保护网。一是建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通过权利执行、职能演变、强化监管等不断增强金融产品的透明和公平;金融消费者了解信息并作决策;保障金融消费者享受公正良好的待遇;保证金融服务市场公平有效;保证低阶层消费者享受服务。二是对证券交易商和投资顾问等强调信义义务,强化审查投资顾问,加强执法行为。三是支持投资者,成立投资者顾问委员会,建立投资者支持协会,提高其管理和改革水平,增强效率,合理进行评估和监管。四是强化公司的治理,建立董事会的表决权制度,优化薪酬决策机制,加强信息披露规则制度,增强公司上市信息披露。五是监管评级机构,构建评级公司机制;奖励和保护相关举报者。六是终止和强制仲裁制度,加强对投资者的资金补偿。

第二,从英国来看,英国的金融及监管发展较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从金融监管体系着手进一步全面、系统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了保障,2011年,英国发放了新的金融监管措施白皮书,一是建立金融行为监管局,构建金融政策委员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督金融机构行为;二是合适并合理的原则,建立透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了解金融相关知识;三是强化金融教育,坚持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通过社会参与、政府支持、财政支持等,构建弱势群体金融教育;四是构建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各方面的合作,增加对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审查力度,增强交易的透明度;构建赔偿和惩罚机制,反对证券欺诈,警示消费者和查处案件等。

第三,从欧盟来看,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反思并加强了有关金融消费者的监管体制,2010年,欧盟推动了新的金融监管改革,一是构建欧盟监管机构,欧盟从宏观上建立了eSRB和eSFS,从微观上建立了eBa、eiopa、eSa、eSas,及时评估金融市场风险并进行预警,限制相关有害的金融活动;二是对投资者对有关金融衍生品的投资进行保护,监管相应的对冲和私募基金,规范衍生品市场,合理保护投资者利益;三是增强监管信用评级机构,欧盟加强并实行集中监管信用评级机构,制定相关调查、检查和处罚措施,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四是从合理整顿、协调合作金融产品和服务,投资公司不接受第三方费用,提高政策执行力,放宽第三国公司等强化投资者保护制度框架;五是完善投资者补偿政策,如增强投资者支付补偿水平,构建投资者补偿机制,建立国家间补偿机制等方面给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六是对投资者实行教育和服务,就交易中的投资方式、优劣势等信息与民众进行解释和沟通。

第四,从日本来看,日本与欧盟相比具有相对合理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危机后日本改进了金融监管机制,一是构建了更为完善和透明的市场,关注风险,定时公布金融机构资产态势,增强监管的可测性;二是强化违规的惩罚强度;三是监管评级公司,合理整顿评级公司,公开评级方法,扩大监督范围。

第五,从一些国际组织来看,特别是在经济金融危机后,一些国际组织逐渐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如二十国集团构建了监管框架、加强了监管主体角色、建立公平公正的消费者环境、增强信息透明度、保护消费者隐私等。从oeCD管理看,从制定金融教育和相关活动标准、强化国际之间的合作等方面着手。从世界银行管理看,世界银行从消费者保护机制、信息披露、客户管理、补偿机制、提升金融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加强。

(二)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启示

从上述对国外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分析可知,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消费者成为国外政府和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些最新的动态发展策略,为我们不断建立和完善金融消费者的体制和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启示。第一,积极重视并保护金融消费者,在制定针对性政策、法律法规制定、组织架构、职能构建、监督监管、合作等方面不断建立完善的制度;第二,构建金融消费者制度架构并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各国都注重在法律法规框架结构、组织、教育、执行力等方面构建工作框架;第三,针对现状进行合理评估,完善和落实各项措施保护金融消费者,如做好法律工作,建设好制度,构建申诉机制,以多种形式建立有利于金融消费者的工作环境和机制。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发展态势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发展壮大,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中,金融体系也需要转型,但由于我国相关制度的缺失,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在我国证券业等行业风险爆发的时候,也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当前,我国金融消费者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与金融消费者还不完善和协调,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弱者等问题,但与消费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它法律法规还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在金融的消费领域也存在很多问题,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不公平的交易等被侵害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关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急需要出现。二是对于金融消费者,金融的相关立法对其保障还不够,虽然我国金融制度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些法律,但大多是基于金融的稳健性方面,如相关分业监管的统一性不足,在我国三大监管机构的局面下,分业经营和监管的制度有些滞后,加之一些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标准和相应的规范还不一致,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不可能实现,而分行业的制度下监管主体和标准的不一,会影响金融消费者的利益。金融消费者缺失,基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金融机构处于较强势的地位,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矛盾时,社会意识和趋向是经营者的权益受到保护,而且在对金融产品消费时,消费者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主动权,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保护的操作性也不强。三是没有统一的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机构,当前大多消费者协会都较多注意消费金融性商品和劳务消费的保障,这些尚不具备法律法规的力量,限制了消费者协会的作用;而且大多金融行业的监管机关承担了一些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责,保护消费者和监管会有一定的矛盾,而三大行业协会也没有形成较统一的权益保护,分散的体系缺乏协调,容易形成漏洞。四是对金融消费矛盾的解决方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在诉讼救济不足,一些自律机构的作用发挥有限制,缺乏平台,投诉机制和受理方的机制不强,存在监管空白,浪费相关资源,缺乏统一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和平台。仲裁模式还需要完善,需要提高有效性和公正性;可诉讼渠道狭窄,金融消费者诉讼的专业性弱,证据难以搜寻,跨国诉讼等都给金融消费者增加了难度。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构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未来我国要发展金融市场,逐渐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应顺应金融业融合发展态势,符合国际金融市场潮流,逐渐稳步推进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综合工程。

第一,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未来我国应明确金融消费者相关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的支撑点,定位明确,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消费者相关法律制定,更多体现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注重立法的技术,选择合适地点和相关法规试点立法模式。

第二,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监管制度,要逐渐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监管结构框架,在借鉴国外监管制度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体现出监管的纵横向管理,强化不同监管主体的合作与监管,实现防控、交易、监控和投诉机制的分层式监管;同时注重监管机构的职责,构建三会协作的系统性的监管机制,注重交易过程作中的监管风险,扩大金融监管的范畴,合理扩大监管对象,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安全。

第三,完善金融消费者纠纷解决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矛盾解决程序和机制,金融机构自身要积极主动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加强金融教育和及时信息披露;提升金融机构的规范化程度,优化服务,融合消费者和相关机构利益。二是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以多种方式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同时也有利于对金融企业的一部分经营行为进行特别监督。三是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仲裁制度,仲裁要以平等、透明和自愿为原则,以一裁终结制为方式,提高仲裁的科学化和专业性,注意金融审判庭审制度的完善,注重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

参考文献:

1.UnitedStatesGeneralaccountingoffice,Consumer,procection:FederalandStateagenciesfacechallengesincombatingpredatorylending,2004(1):31

2.Dodd-FrankwallStreetReformandConsumerprotectionact,athttp://en.wikipedia.org/wiki/Dodd%e2%80%93Frank_wall_Street_Reform_and_Consumer_protection_

act#origins_and_proposal,July.15,2010

3.FoS(australia)officialwebsite,weprovideaccessible,fairandindependentdisputeresolutionathttp://.au/centric/home_page/about_us/what_we_do.jsp,Feb.3,2011

4.李沛.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刘春,彦文岚.应立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n].上海金融报,2011.3(15)

6.王建平,陈稹,吴伟央.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境外动态及启示[J].证券法苑,2013(8)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4

一、国内外关于“学生消费者”的研究简述

1.国外关于学生消费者的研究

在国外,学生消费者(StudentConsumer)的观念萌发于二战后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成形。由于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改变――从以学校为单位到以学生为单位,促发了学生消费者(StudentConsumer)的观念。[1]实际上,在国外学生消费者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新墨西哥东方大学退休的人类学教授埃弗雷特・弗罗斯德认为,学生缴纳学费与病人在诊所看病,是由病人和参保的医疗保险机构共同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类似,学生支付的学费与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不是等价交换,因此二者都不能被看作是消费者。美国的学者phillip・h・shelley认为,仅仅因为学生支付了学费就认为学生是消费者是不对的,因为教育具有特殊性,不能以学生对教育的评价来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学生视为消费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更像患者而不是消费者。[2]目前,国外在观念上及实践中都有把学生当作消费者的做法,但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不多见,更多的是一些零散的观点。

2.国内对学生消费者的研究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消费者”概念源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目前,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也不多见,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陈敏在其论文《学生消费者之辩》中介绍了“学生消费者”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并对其进行了定位,她认为学生是特殊的消费者。还没有见到其他人对这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二、学生消费者身份的认定

笔者认为,正确界定学生的消费者身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即从消费者的本质、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这两个方面入手。

1.从消费者的本质看学生的消费者身份

要弄清楚学生是不是消费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消费者。《现代汉语词典》对“消费者”一词所作的解释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的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做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由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该法所保护的消费者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属于生活消费。(2)消费者的消费属于最终消费。目前,我国对消费者的认定是以该法为依据的。但是这一规定在理论与实务上均存在很大的争议,以“生活消费”和“最终消费”作为判断是否为消费者的标准在实践上毫无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到底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还是用于投资赢利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之中,除非这个人自己承认,否则外人根本没有办法知道,更无从证明。不可否认,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完全以学习充实自己为目的或者纯粹是出于对某一专业的爱好而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办法把这一部分学生同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显然,如果任何一名学生声称他完全以学习充实自己为目的或纯粹是喜欢读书而读书,其他人并没有证据证明他在说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种层次,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生活中不仅需要消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以满足生存生理等低层次的需要,在这些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还有更高的如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3]而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获得。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看作是人们的一种消费需求。另外,在很多时候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并不能十分严格的区分开来,甚至可以同时存在。比如,某个人购买了一台电脑,他既可以用来上网、玩游戏、聊天,以丰富个人生活,同时也可以用来编程、制作网页赢利,二者交融在一起,此时就无法界定他的这一消费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所以,以生活消费和最终消费为判断消费者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同理,作为否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同样是不科学的。

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及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英国1974年颁布的《消费者信用法》规定,“消费者是非因自己经营业务而接受同供货商在日常营业中向他或经要求为他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人。”泰国1979年公布的《泰国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所谓消费者,是指买主和从事业者那里接受服务的人,包括为了购进商品和享受服务而接受事业者的提议和说明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把“消费者”一词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消费者的定义为“从事消费之人,亦即购买、使用、持有以及处理物品或服务之人”,“消费者是指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人。”《牛津法律辞典》将消费者归纳为“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住房)的人”。[4]由此可见,其他国家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考虑其目的、动机。所以,笔者认为以学生读书的动机或者目的为依据否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是不合理的。从消费者的本质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是消费者。

2.从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看学生的消费者身份

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取决于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的性质。[5]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分的标准在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上是否可以分割,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产品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私人产品恰恰相反,他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的人消费,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准公共产品则介于二者之间。目前,我们习惯上把高等教育服务当作准公共产品。实际上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因为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在既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下,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其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排他性。[6]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按照学生数拨款,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高等教育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正,具有竞争性。而且由于高等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其消费是可以分割的。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只是体现在其收益上,即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有外部收益,既有私人收益也有社会收益。由此可见,虽然在习惯上把高等教育服务划分为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但是其在消费上完全体现了私人产品的属性,更加接近于私人产品。只是在收益上体现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高等教育虽然是准公共产品,但是在消费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私人产品。

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远低于高等教育的成本,违背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学费只能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者补偿,而不是教育服务的价格,由此认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不是消费者。实际上,出现学费低于教育成本这一现象原因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多方交易,即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易以及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交易。[7]由于政府支付了学生的部分学费,所以出现了学费低于成本的现象。但是,这并不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价格性质。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服务的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的私人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费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补偿。这同时也表明交纳学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实际上也是消费者。

根据上述分析,学生完全于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应该享受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国际惯例也承认义务教育之外的学生是消费者。如在美国,大学生可以就教育质量问题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教育也被世贸组织列入国际服务的贸易范围。

三、承认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现实意义

1.承认学生消费者的身份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提出了这一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许多学校对这一要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在行动上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不放,填鸭式教学仍然是各个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仍然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依然是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管理上,高校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是被管理对象,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迫切要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一要求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意味着从法律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保护,具有强制性。不能再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

2.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在我国,学生一直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点根深蒂固。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为了节约管理成本,经常以牺牲学生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学生对学校的管理稍有异议,学校便动辄以处分相威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不敢有任何异议。相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处于弱势群体,而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因此学生对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命令只能是逆来顺受,不敢有半点违抗。而且,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落实,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办学自。高校以及高校管理者的权力不断集中,导致其滥用权力。因此,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成本极小,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成本。这就迫切要求确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以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从法律上讲,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有利于给学生以消费者的法律身份和保护。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可以不再逆来顺受,被动的接受教育活动中各种不合理的条款的约束。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理直气壮地依靠法律而非行政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

3.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许多高校不顾自身的条件,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学校的超常规发展。如在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硬件条件等不达标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扩招。以降低质量来换取数量上发展的做法得以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指标,使得学校很容易偷工减料,钻质量的空子。而学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就要求学校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学生的维权行为反过来又能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在客观上必然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然,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在短期内会给教育机构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必然会损害教育机构的利益。比如,教育机构不能再随心所欲地乱收费,同时还要想尽办法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改革的阵痛不能成为阻碍进步的理由。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制度的安排都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是必须付出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从长远来看,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机构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学生消费者之辩[J].现代教育科学,2002(5).

[2]phillip.H.Shelley,田园.高校如何对待学生:消费者?病人?[J].世界教育信息,2006(5).

[3]抗红.消费者概念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5(1).

[4]王利民.关于消费者的概念[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3).

[5]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0(6).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5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

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立场上深入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其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批判与揭露及其倡导建立健康、人道消费行为的理论观点颇具特色。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异化消费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他所谓的异化是这样一种模式,在这种认识模式中,人的行为及结果成为其主人,人不再感到自己是自身世界的中心,失去了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真实联系。对异化的人来说,其行为成为异己的力量与自身相对,人把自身的热情到外部的目标上,其行为不是主动的而是受异己力量驱使的。事实上,“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自身和丰富性的载体,而看成是一个贫乏的‘事物’,依赖于某种自身以外的力量,把他生存的意义投射到这种力量身上”,也就是说,“他成为自身的陌生人”。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几乎无处不在,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和生产过程一样,消费过程也被严重异化了。

首先,人与消费品之间关系的异化。

一方面,在弗洛姆看来,用钱购买来获取物品是一种最为奇怪的方式,由此导致人与消费品关系的异化。因为金钱是纯粹抽象的概念,代表了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可以用来换取其他任何东西,这样一来,只要一个人有钱不需要任何劳动就可以获取物品。不管他获取物品的目的是什么。弗洛姆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如果我有钱,我能够得到好的留声机,即使我毫无音乐感;我能买一座图书馆,即使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炫耀自己;我能买到教育,即使这对我来说没什么,除了赔一点钱之外,我别无损失,仅仅是由钱给了我一种获取并随我任意处置购买品的权利。”

弗洛姆认为,人们获取物品的方式应该与物品本身的性质相一致,正如面包和布料的获得是为了生存一样,人们应该与所消费的物品处于一种真实、本质、直接的联系中,而现代社会中由于钱的高度抽象化,人们获取物品的方式与使用它们的方式相脱节了,从而人与物品的关系也走向抽象化、空洞化。

不仅如此,人们对其所获得的商品性质、来源一无所知,人们知道如何去使用、操纵一件物品,而不了解它的构造、原理。物品对人来说是如此神秘,以至于“我们就像从一个原始文化中来的人”。人们的消费与其手中的物品没有任何联系,唯一的联系就是人们只需知道如何使用享受它们。

其次,人们对消费品的使用、消费行为本身是异化的。

在弗洛姆看来,人们应该从对物品的消费中获得快乐,然而今天人们获取的很多物品根本没有使用的必要,仅仅是为了占有,通过占有来获得满足。人们通过占有某些物品在其中获得一种显赫感,获得财富与身份的幻想和自己地位的认证。也就是说,人的真实感觉被排除在消费行为之外,与其说是在消费物品不如说是在消费一种广告词、假象、幻觉。这样一来,当人们不是在消费一件真实而具体的商品的时候,消费行为与其真实需求就失去了联系。

弗洛姆认为,消费应该是一种具体的人类行为,在其中包含人的感觉、需求、审美,人在其中是一个“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情感的、有判断能力的人”,消费的行为应该是充满意义的、人本的、创造性的体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法从消费中获得此种体验,相反,获得的是与真实的自己相分离的幻觉和虚假的体验。

人们本来应该通过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获得更为快乐和满足的生活,而现代社会中,消费由手段变为目的本身,人们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为一种被迫的、非理性的目标,人们不再是从物品的使用中而是从疯狂的购买中获得快乐。弗洛姆用讽刺性的语言描述了这一画面:“现代人,如果他敢于描述一下天堂是什么样子的话,他准会说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堂看上去像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商场,摆设着崭新的商品,他有足够的钱随意选购。他张着大嘴在天堂中信步,只要能够有更多更新的东西搬回家去,可能他的邻居并不具有他的这种特权。”

再次,弗洛姆分析了异化消费对人的摧残。

弗洛姆指出,在异化的消费中人是不会真正健康快乐的。在消费社会中,人们贪婪地吞食着一切可消费之物,精神的、物质的,追求着不受限制的消费及其带来的愉悦。事实上,这是一种扭曲的幸福观,这个堆积着各式各样商品的貌似繁荣的社会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因为正如斯宾诺莎对快乐幸福的定义,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要在人与世界的创造性关系中才能产生出来,才能释放出持久的能量,“快乐包括能够触摸到现实的坚实基础,发现自我,以及与他人的一体感与差别性”。弗洛姆明确指出,我们不可能在充斥了异化着的消费态度中找到快乐,人们可能会从无止境的消费中获得短暂的乐趣和愉悦,但从根本上他们是抑郁的。

可见,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成为外在于人们的异己力量统治、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人们把自身的价值和热情到购买商品之上,全神贯注于更多、不断的消费。在消费行为中,人失去了理性、自主性、创造性,失去了与世界和自我主观世界的真实联系,沉醉在消费带来的幻觉和虚假之中。这种异化消费最终导致人精神的麻木甚至人性的自我毁灭。

二、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费行为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这一危机,弗洛姆并没有停留在悲观的愤世嫉俗上,而是进一步从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处于异化消费中人的心理基础、人格及生存方式,并积极地倡导要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费行为。

在《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弗洛姆指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心态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的。弗洛姆认为,重占有与重生存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存方式,人生的目的应该是生存而绝非占有。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中,人们把所有的人和物包括自己都变为自身的占有物,人与世界之间仅仅成为一种据为己有和占有的关系,人在不断的占有中获得安全感和自身的价值。生存则是与占有相对的,较之占有它对世界以及自身采取不同的价值取向,“发展、活动性和运动都是生存的要素”。生存意味着生动性以及与世界的真实联系。

在弗洛姆看来,占有取向是西方工业社会人的特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全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绝大多数人把以占有为目标的生存看成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中心就是对金钱、荣誉和权力的追求。因此在消费社会里,消费者想要“吞食”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典型的占有心态。消费者的行为与自身的需要无关,只是象征性地吞食一个东西,并且相信它已经象征性地存在自己心中,从而不断地购买、消费着。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占有形式,通过消费人们减轻自己的恐惧心理增加安全感,因为消费了的东西不会被别人拿走,然而这又促使人们更多地消费,由此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中。

不仅如此,今天消费者的占有心态也与以前完全不同。以前人们购买一件物品的目的是为保留它,总是要把自己占有的物品很好地保存起来,越久越好。然而今天,人们的口号是“消费,别留着”,买来物品就是为了扔掉它。消费行为的特点是追求物品迅速地更新换代,“东西越新越好”。弗洛姆举例说明现代社会占有者频繁地更换自己的汽车,在此过程中获得享受。可见,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已经非人化了,具体的物品不再是人迷恋的对象,而成为自我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权力的扩展。消费者在不断地据为己有的行为中,增强了自己支配某物的统治感和征服感。

弗洛姆认为,现代消费就意味着“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这属于日常的强制消费形式,是一种病态现象。通过消费,人们确证着自身的价值,生存着。大多数消费形式都具有消极作用,人们通过加快消费速度来满足自己,而这正是内心不安和自我逃避的一种表现。

弗洛姆认为,这种异化的、重占有的消费行为必须加以改变,使人们不再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不得不成长为消费者,使人们自由自在地生存,不再通过病态消费来维持工业生产,从而把生产建立在“健康的消费”基础之上。在弗洛姆看来,一方面,国家不应该强迫公民消费那些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不能通过官僚机构的控制来强行节制消费。需要通过树立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消费形式来引导人们改变其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合理的消费。

弗洛姆指出,要树立健康的消费,首先要求政府承担起责任。国家应该针对病态的消费规定一系列关于健康消费的规范,制定标准,进行大规模的健康消费启蒙运动,通过渐进的教育过程来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改变。其次,要有力限制大企业股东和经营者的权利,“使他们不能仅仅从赢利多少和扩张的利益出发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因为,在消费者所作的选择性消费行为中,主导其愿望的是生产厂商,公司间相互支持,通过它们的广告业务刺激人们的购买欲。弗洛姆认为,要通过立法来改变这种情况,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只有这样健康合理的消费才是可能的。最后,要建立一些具有战斗精神的消费者组织,充分运用“罢买”这一武器显示消费者的力量。弗洛姆认为,要使消费者认识到他们对消费行为的态度需要上升到自觉的高度,要形成一种人道主义的消费者运动,把消费者运动较好地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其潜在力量。

三、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评析

对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我们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其价值所在,又要看到其不足和缺陷。

首先,应该看到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有其现实的社会背景,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基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由此带来了社会文化的全面转型。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造就了资本主义规模化大生产,从前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工薪阶层中得到扩散,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大众消费社会。

面对消费社会的来临,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论家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分析与揭露,其中法兰克福学派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入手,突出揭露了消费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而弗洛姆从“异化”入手,挖掘分析了发生在消费领域的异化现象,深入批判了在商品力量日益扩张的社会大众沦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牺牲者这一社会现实。透过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弗洛姆一针见血地指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和虚假性。他明确提出消费仅仅是现代人逃避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在消费社会中人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自由的人格,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可见,弗洛姆反对消费社会的立场是坚定的,对消费异化的批判是深刻的。他极力主张全面消灭异化,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费行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发展,这些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

其次,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消费主义对中国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尽管我们的社会发展程度在各方面与西方不同,但是源于西方社会的消费文化正日益渗透到中国城乡的日常生活领域,它所引发的社会和文化危机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再次,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西方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弗洛姆对消费异化的批判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弗洛姆从“异化”入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充斥的消费现象和行为进行批判,他对人性的解读和异化的理解是其批判消费社会异化的基石。他运用异化理论将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然而其异化概念与马克思是不同的,仍然停留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阶段,无视马克思后来对异化认识的深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劳动异化观。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坚持的是人本主义的异化观。然而在1845年创立唯物史观以后,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提法开始慎重起来,同时,科学的异化观念开始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商品、货币与资本发生的物化颠倒关系。并且,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彻底批判。然而,弗洛姆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他仅仅将异化看作人成为自身陌生人的一种认识模式,可见他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人本主义者的水平上。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6

论文摘要:本·阿格尔是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从重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出发,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在他看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使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并从异化消费着手,探寻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出路。阿格尔的思想不仅对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我们当前解决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迪。

本·阿格尔是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借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尤其是在对马尔库塞和莱斯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并由此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体系。他的思想不仅促成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化,而且对于我们当前解决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启迪。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在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史上,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的基本模式出发,论证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阿格尔看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

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它承认资本主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是以不断扩大作为利润源泉的商品生产为基础的,并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中来寻找挥霍性工业生产的原因。另外,在对资本主义的危机进行分析时,它也没有忽视对阶级结构的分析。

在它看来,虽然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内容业已过时,但其理论见解基本上是正确的,仍然充满着活力,并以此为前提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和危机经验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对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来说,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所面l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危机也主要是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出现,然而,到了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人与自然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和空前激化,社会矛盾的地位正在被人与自然的矛盾所代替,生态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形式。他说:“不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而且生产过程据以同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并“把矛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主义动力由于环境对增长有着不可避免的、难以消除的制约而不得不最终受到抑制”。

这样,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就包含着两种分析观点: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动力来分析生态问题,认为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动力导致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大气受到污染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从异化消费人手来探求人的解放,力图通过对现代统治形式的评价和批判来摆脱独裁主义的协调和异化劳动的负担。由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也是双重的,它既要打破过度生产的控制,又要打破异化消费或者说是过度消费的控制,从而设计出一种打破二者控制的社会主义的未来。对于过度生产,他指出,将通过分散工业生产和降低工业生产的规模来克服;而过度消费的克服将通过向人类提供有意义的、非异化的劳动的办法来实现。

建立在以上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基础上,阿格尔从重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生态危机理论。

二、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

在阿格尔看来,大量存在于自由经营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即使不是全部消灭,也是逐渐削弱了。在垄断时期,资本积累已超出资本家有效利用的能力,它的趋势已完全改变,并引起阶级的重新结合,从而使资本主义危机的特点发生了重大改变。今天考察资本主义的危机不仅要看到资本主义固有的结构性矛盾,而且更要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在加深异化、分裂人的存在、污染环境和破坏大自然等方面所造成的危险趋势。他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导致了两大严重问题,即“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前者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导致技术规模越来越庞大、能源需求越来越多、生产和人口越来越集中以及职能越来越专业化等等;后者则表现为人们往往只根据消费的多少来确定自己的幸福程度,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担的限度。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不仅加剧着人的异化即分裂了人的存在,而且还对自然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在阿格尔看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因经济危机而必然崩溃的预言之所以迄今未能在西方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用高生产和高消费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区别。高生产和高消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发挥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刺激异化生产,使资本主义积累和再投资得以继续和无限扩张;二是消除人们对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从而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然而,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用高生产和高消费延缓了经济危机,但它使生态危机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将逐步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

由这样的分析出发,本·阿格尔声称:“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主义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效了。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因此,当务之急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阿格尔的以生态危机来取代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基本主张。

阿格尔的这一声称,很显然存在着对马克思思想的片面解读和歪曲。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不仅仅关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也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从来没有把生产当做一个孤立的活动来研究,而是从它与流通、消费等的关系中对它进行把握。在他那里,生产和消费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二者中的每一方都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而且,生产和消费中的每一方在实现自身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对方,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由此可见,生产和消费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其危机理论不可能仅仅属于生产领域的危机。实际上,马克思还专门对资本主义的消费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他的商品拜物教思想。商品拜物教思想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当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只是揭示了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一个方面。而实际上,它对当前时代更有意义的是,以前瞻的眼光对资本主义消费异化现象的洞察和批判。

客观地说,阿格尔主张用生态危机论代替经济危机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然而,他的这一思想在认识到资本主义生态问题严重性的同时又对它做了过分拔高,走向了思想的极端。其实,用生态危机论来取代经济危机论,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严重偏离了马克思的思想。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是人与人的关系在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应当从社会矛盾出发来认识生态问题。而阿格尔却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事实上,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越来越表现为生态危机,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仍然是经济危机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不能仅仅从表面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而要看到它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危机,更不能因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而做出这样的判定,即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已经取代了经济危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双重危机,即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结合体。在这种危机态势中,经济危机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危机形式,不能离开经济危机来单独地看待和讨论生态危机。

三、异化消费: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问题,马尔库塞和莱斯都作了具体研究。阿格尔继承和发展了他们这方面的认识,把消费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直接联系起来,明确提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的思想。

阿格尔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异化也具有了新的形式和特点。异化消费已成为普遍的而占主要地位的异化现象,并成为当代各种异化的集合点。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异化消费与异化劳动互相支持、互相促进,成了异化劳动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上,异化消费增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合法性的认同,从而支持着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控制手段。在他看来,正是由于马克思对消费领域缺乏充分分析,才错误地认为只有生产领域中的危机趋势才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由此,阿格尔指出,马克思所创立的异化劳动理论已不足以分析和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需要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从而提出了他的异化消费理论。

依据阿格尔的观点,异化消费与人的真正需要相脱节。消费本来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并总是与人的某种具体需要相联系。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一切消费也都涉及使需求与商品相一致的过程,但需求与商品之间的关系由于广告的媒介而变得十分复杂。需求不是适应“纯商品”本身,而是适应某种商标的商品。消费也成为对不自由的一种“补偿”,从手段变为目的,与人的需要相脱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异化消费呢?阿格尔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产领域中劳动的异化。由于劳动异化,人们从事着单调、乏味和无聊的工作。这样,劳动中的他们是不自由的,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于是便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试图通过消费行为来“补偿”劳动这一不足,使消费成为逃避劳动痛苦和不幸的避难所。然而,这种通过消费而得到某种自由的补偿,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补偿”。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消费也是受操纵和控制的。在消费领域如同在生产劳动中一样,人们也是不自由的。阿格尔把这种被控制的消费行为称为“真正自由的苍白反映”。

在阿格尔那里,异化消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还是一个政治范畴,起到一种重要的“政治作用”,即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为,第一,它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维持较高的利润率和转移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第二,它增强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依赖性。资本主义正是通过不断制造“虚假需求”,迫使人们不断地购买和消费来大大增强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依赖性。第三,它化解社会矛盾,从而增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由于把人们的注意力都引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消费品上,从而大大分散了人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注意力,转移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他说:“个人提高其消费水平可以赢得更高程度的社会和政治控制。”所以,资产阶级统治者总是以许诺高消费来获得民众对其合法性的支持,“合法性是以许诺高消费而获得的”。“对消费实行操纵和调节业已延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寿命”。

对于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它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阿格尔虽然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与马克思生活时代工人的劳动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但在对劳动的性质判定上与马克思相一致,即认为它是一种异化劳动。他把异化消费看做是异化劳动的逻辑对应物,并指出,正是由于人们在单调乏味、非创造性的并且是常常报酬不足的异化劳动中感到不满足,才致力于消费活动,把消费看做是获得满足和幸福的唯一源泉。他说,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这里,他实际上是把异化消费产生的根源归为异化劳动,这一思想是正确的和合理的。并且,阿格尔还对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的关系做了正确分析,指出二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其中,异化劳动是异化消费的基础,而异化消费则支持着异化生产制度,使资本积累和再投资得以继续进行,从而也使异化劳动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不仅建立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之上,它还是在新的现实条件下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时展。在l9世纪,异化主要存在于劳动生产领域,因而马克思把对异化的分析和揭露,主要放在了劳动生产方面。而在当代,异化已远远超出了劳动生产领域,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格尔对异化消费的揭露和分析,是有其现实根据的。二战以后,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由于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庞大的生产能力被转入到和平用途,使得社会能够向人民提供大量的消费品。再加上“享乐”思想的盛行,西方进入到了所谓的“消费社会”。阿格尔的异化消费论正是对这种现实进行理论反思的产物。在对异化消费的考察中,阿格尔把异化消费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并具体分析了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经济和政治功能,以及它在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在阿格尔那里,异化就不仅仅被看做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的、人为的现象。他的这一思想还是有一定理论深度的。

当然,阿格尔的异化消费论的局限性也是显见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异化消费的社会作用作了不切实际的拔高,把它看做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和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根源,似乎只要消除了异化消费,一切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他甚至把克服异化消费看做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口。二是在对异化消费的分析中,阿格尔虽然也承认异化劳动是异化消费的基础,把异化消费的原因归为异化劳动。然而在他那里,异化劳动仅仅被归结为劳动过程的破碎化、集中化和官僚化。他仅仅是从人的不自由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丧失方面来看待异化劳动的。可见,阿格尔主要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从违反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异化劳动的危害性的。他没有对深藏在异化劳动背后的私有制根源进行分析,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力度。

四、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的社会变革策略

既然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因而,只要克服了异化消费就可以解决生态问题。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克服异化消费呢?对此,阿格尔明确指出了“期望破灭的辩证法”的社会变革策略。

在阿格尔那里,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真的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根本上重新进行评价。它表现为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生态系统无力承受无限增长的生产能力,必然会导致生产萎缩,出现“无增长的经济”。于是,人们所被许诺的能够得到源源不断商品的期望就随之破灭,他们被迫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的需要与消费的关系。正是在这一思考中,人们将会对自己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形成新的期望,“从而改变那种把幸福完全等同于受广告操纵的消费的观念”。而消费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消费行为的变革,那种依附于广告媒介的消费和把消费看做是满足的唯一手段的消费现象将会消失,从而使异化消费得以克服。在阿格尔看来,消费领域的这一变革也将扩展到劳动生产领域,它将会使人们对于从劳动中获得满足的前景的看法发生改变,从而促使劳动的强制性消失,使劳动成为真正的“创造性劳动”。这样,在生产中将会出现非官僚化和民主化的趋势,实现工人对生产过程的直接管理。而这又将会带来整个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全面改组,并进一步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使整个社会的权力关系发生改变。分散的、自治的管理形式将取代那种等级制的、自上而下的统治权力体系。以此,阿格尔断言,发端于消费领域的“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最终将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消除异化消费不仅是可望的,而且是可及的。并且,消除异化消费的同时也就克服了生态危机。

可以看到,阿格尔从消费领域人手的社会变革策略实际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之上。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又植根于“人的需要与商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而这种过程是由有限的生态系统确定的”。这样,革命在他那里似乎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的发生只是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这就把变革的希望完全寄于生态系统的危机,从而忽视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性。这种脱离生产资料所有制,脱离一定的物质条件的社会变革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为了克服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阿格尔不仅提出了“期望破灭的辩证法”这一总体变革策略,还提出了以“分散化”和“非官僚化”为核心的具体措施,这主要包括:第一,实行稳态经济,改变人的消费模式、居住状况和生活方式。他说:“今天的生态危机需要有计划地缩减工业生产。我们把这称为‘生态命令’。”

第二,实行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政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实质就是生产的民主化,即“工人对生产过程的直接管理(即生产过程的非官僚化和自我管理)”。在阿格尔看来,这不仅可以使生态得到保护,而且还可以带来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等主要制度的根本改变。第三,实行分散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阿格尔所说的分散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既区别于南斯拉夫的高度分散的“社会所有制”,又区别于苏联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所有制,而是二者的折衷,“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身可以理解为集中化与分散化这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体”。在他看来,只有这种所有制观点才是符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通过提出分散化的社会主义概念,我们就可以使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点不受那些把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解释为国家控制的集权制拥护者们的影响了”。第四,实行马克思主义和民粹主义相结合的意识形态。阿格尔指出,由于马克思主义和美国的民粹主义共同反对官僚化,因而二者不仅相容而且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他说:“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嫁接到美国的民粹主义上,以提供将导致成熟的激进生态批判和社会主义变革的这一缺少的环节。”并且这一结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在他看来,美国的民粹主义包含着的“民主实质”,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传统所缺乏的,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可以在这一新的世界相汇合,把基层群众的民主素质(特别是美国人的民主素质)与源于欧洲社会主义传统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新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正是二者的结合。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7

我们知道,一国的GDp按需求表示可划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而内需就是指前面两部分,出口需求就是外需。在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占总需求份额一直为40%—50%之间,这说明消费需求在拉动内需问题上起着主动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比较疲软,收入与消费差额即储蓄越来越大,储蓄无法完全转化为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尤其是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说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江西省消费函数,抽象出省内总的消费水平状况和特征,希望为江西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一、江西近年来总的消费水平分析在凯恩斯提出的消费理论中:C=a+bY平均消费水平:C/Y=a/Y+b,b是边际消费倾向。随着Y的增加,如果a保持不变,平均消费水平会下降,并趋向与b。凯恩斯学说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规律,这说明单位收入增加,相对的消费增加额是减少的;这是否意味着消费水平真的随着收入增长处于下降的不稳定状态。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的平均消费水平总体上来说确实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94年以后,消费水平出现明显的分水岭,我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但99年后比例下降开始平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也可看消费水平好象呈阶段性下降。这些是否说明我省的消费特征也存在着难以预测的不稳定性;或可以找到一种稳定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消费函数来很好的拟合我省的总体消费情况。如果可以找到这一曲线,对我省的预测和宏观政策将是有积极作用的。二、消费函数的研究分析(一)生命周期收入函数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在资产收益率(利率)不变、人口年龄结构不变等辅助假设下,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它的函数形式可以说包含相对收入学说的理论,且经济学家多年研究指出这一函数具有稳态性质。函数形式为其中C为消费,a为资产,Y为收入,Y*为预期收入的贴现值。但通过很多经济学者的研究,我省居民的预期收入对总体的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非常小,为方便讨论,我们将宏观消费函数变为:其中,即将上期的储蓄视为当期的资产增量。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公式:在这式中,明显存在共线形,会使得oLS方法失效,因此我们在这里用差分的形式:输入数据,进行多元线形分析可得以下表格: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相关性显著R=0.876,调整后R*=0.748,这说明当期收入与当期消费存在显性相关性;但是作为资产的储蓄却不显著。表1中可以看到sig栏为0.258〉0.05,这说明St与Ct相关性检验接受了原假设,不存在相关性;表1是多元线性检验主成分法中的剔除变量分析,这说明St-1变量应该从系统中消除。从总体拟合来看,生命周期理论并不太适合江西消费水平特征的分析。基于Ct与Yt的强相关性,而资产和预期收入与消费的不相关性(弱相关)的分析结果,接下来我们分析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二)绝对收入消费函数研究与分析函数形式:其中Ct为当期消费,Yt为当期收入输入数据,用oLS分析可得:从拟合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曲线与实际值拟合的非常吻合,偏差的波动很小,R2=0.997,常数项和Yt的t检验都表明与消费显著相关,这也许会让我们认为绝对收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江西消费水平问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和预测,其实不然:仔细看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拟合度很好R2=0.997,但D.w=0.590,这种R2〉D.w的现象向我们发出了伪回归的信号;D.w偏小也说明残差值存在自相关性,即随机项不是一个白噪声数。这种模型用0LS分析是有问题的,虽然整体拟合的很好,但它并没能反映长期的现象,更别说用它分析长期的稳定趋势。为此,我们用杜宾方法去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变换,进而消除随机项的自相关性。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随机项的自相关性逐渐消失,整体拟合依然非常好,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改进后的绝对收入分析比相对收入分析更能表象江西的总体消费特征。江西城镇居民的消费仍以当期收入为主要决定因数,且所占比例也较稳定约为0.67左右,这也许可以对江西的总体消费需求进行一定的预测,但是看到我们分析的数据都是绝对数,它们本身的稳定性就让人怀疑,往往较容易出现伪回归问题,而这又会使得oLS估计更趋于真实值的假象,即会优化拟合度,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函数进行相对数的变换,很自然的想到S形曲线的对数分析(三)对数型消费函数分析: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将绝对收入模型变为以下形式:通过以上变换分析,我们惊奇的发现,随机项在满足古典假设的基础上,曲线竟然拟合的非常好,R2=0.999同时D.w也接近2。这些说明对数消费函数才真正适用于江西省消费状况,且具有一种长期稳定性趋势,如果想预测分析江西的消费状况,我个人认为应用这一模型进行指导工作。当然,这一模型仍然有改进的地方,例如inCt与inYt是否具有稳定性状态;对于研究长期稳定问题还应该在这一模型进行协整时间序列分析;在这里我就不做深入的分析。三、结束语: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旋律,只有消费需求旺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省生产规模的扩大,保证增加的投资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从长期看,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才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可是,这些年来,消费水平呈下降的趋势,这与我省的消费观念和传统美德有关,“无债一身轻”,“节俭是美德”;我想主要的原因还是居民的防范风险的意识较强和社会保障不完善所引起的,这在全国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们通过以上对江西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1)消费的边际倾向不高,为0.67左右;且个人资产的多少并不会很大作用于消费倾向,这说明居民的消费者存在顾忌,存在“惜消情绪”,所以这要政府通过政策对消费环境进行优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支持和促进保险业的发展。(2)居民消费水平由收入主导这一现象,也想政府部门暗示了,应该尽量增加居民的收入,尤其是中下居民;我省是农业大省,广大的农民是强大的潜在的消费力量,如何改善农民增收问题看来有着重大的意义。(3)对数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消费水平的长期稳定性,也让我们可以不用过分担心如果省内需求不足或出现下降趋势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参考文献:韩克强:《中国居民消费问题研究》经济论坛,2001年1期汪美辰、叶慈南:《上海市居民消费实证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8月贺菊煌:《消费函数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12期于俊年:《计量经济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8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频繁发生于互联网的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被公开、交易以及被利用为进行诈骗、窃取消费者账户资金的犯罪工具等现象,通过对个人信息词义的解读为起点,阐述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现状,提出包括立法规制等几方面的建议。

[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法律规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也随之不断发展从而逐渐成为当前重要的一种商业模式。根据CnniC于2015年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人。其中,49.0%的网民表示互联网不太安全或非常不安全,在此背景下,网络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个人信息遭泄露和遭遇不法侵害的案件数量也呈递增趋势,个人信息安全及保护问题已被广泛提上议程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重点并亟待良策。

一、个人信息的内涵及外延

1、个人信息的界定

从世界各国立法来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一致,有的采用“个人资料”,有的采用“个人隐私”,有的称之“个人数据”,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称谓之间可以通用,有的则认为通用会引起不可避免的歧义。我国有学者对“个人资料”与“个人信息”进行了详细的区别,再结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共识以及国内语言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来看,将“个人信息”这个名词作为首选是具有可行性的,但在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中所呈现出的个人信息的定义却采用了抽象概括的方式。这些定义在进行法律认定时可能造成一定难度,所以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抽象概括的方式下,再进行列举较为合理,这需要立法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2、个人信息的外延

在对个人信息做出阐释后,有学者指出,网络用户的网上行动轨迹是可被记录和收集的,其中包括大量做广义解释的个人信息,而经营者一般都有很好的理由去收集这些信息。经营者可以在网上通过cookies的存取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进行信息整合后进行隐蔽营销。在市场经济下,网络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对各种商家而言是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因此,近年来频繁发生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商家之间秘密交易的事件,给消费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困扰,更增加了诈骗等案件的发生几率。

二、网络消费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与法律规制现状

1、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非正当用途

据上文可知,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个人信息对于市场来说是十分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采集信息的经营者只需利用数据整理软件对信息进行整理就可以清楚掌握每位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工作等隐私信息。从隐性消费意义上看,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对经营者来说就如同一笔隐形财富,因为它代表着产品的不特定的潜在消费者。由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交易市场悄然运行甚至催生出一些专门从事信息搜集交易的公司。从近年来频发的信息泄露事件来看,这种交易行为损害了不特定多数网络消费者的权益,给网络消费者权益造成损失,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安全。

2、我国法律对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现状

基于近年来网络安全隐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对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做了规定,加之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保护网络个人信息里程碑式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可是,从以上这些零散分布的法律法规来看,其实际操作性与可诉性并不强,内容也较空泛,特别是对于有关网络消费这一块都没有做出较明确的规定,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远程性等特点,在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消费者的不重视、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都造成了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举步维艰。

三、关于完善保护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议

1、立法与司法规制

由于我国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独特法律文化与历史背景,因此,在完善关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立法规制时,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吸取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立法经验。因此,一方面为了我们的长远经济效益与市场的平衡发展,不宜对当今繁荣的网络消费作出严格立法规制,以免打击了相关行业发展的积极性,使其失去发展良机;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对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做法放任自流,必须建立起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此法中除一般的个人信息保护外,还要将以往零散的、分布于各个法律部门中的关于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并完善。对采用信息的主体资格、相关权利义务进行规制,明确相关的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与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在此引入禁止令与公益诉讼机制,再适当运用刑罚的手段进行威慑。当然,在诉讼程序中也要明确关于侵犯网络消费个人信息的审理程序,尤其是对案件的管辖、立案标准、举证责任、审理方式等进行具体规定。

另外,在如今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先通过司法手段对混乱现象进行规制,用司法推动立法。比如司法机关可以联合行政机关、行业协会、社会媒体等共同树立几个典型案例,一方面可以引起公民注意起到普法作用,一方面可以对信息交易乱象起到震慑作用。

2、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在电商行业自律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网购发达国家的做法,消费者可以选择有隐私保护标志的网站进行网络消费,隐私标志程序提供了第三方对网络上信息流动的认证和监督,在美国最著名的第三方鉴定隐私保护标志项目由tRUSte(电子信任)和BBBonline(商业促进局在线组织)两个机构运作。据美国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些措施确实能够加强互联网网商行业自律,增强从业者的守法意识,增加其违法成本。但是,联系实际我们也应当看到,要切实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仅靠行业自律是达不到目的的,行业自律缺乏外在性的强制力,关于行业自律的形式仅可以对法律规制起辅助作用。

3、培养网络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

保护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除了以上提出的方法之外,网络购物的重要参与者——消费者,其自身信息保护意识的建立也是重要且关键的一环。作为个人信息所有者的消费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网络安全购物习惯,事前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事后无限困扰。比如有网络消费习惯的公民可以定期修改密码并保管好密码;定时查银行账户或者开通短信银行,资金有异动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选择安全的浏览器进行网上消费并减少非必要的信息输入行为。相信当网络消费者自身保护意识普遍提高时,信息交易以及利用信息进行犯罪的乱象也一定能够得以遏制。

参考文献

[1]叶丽莎.电子商务环境中网络购物个人信息安全现状[J].电子世界,2014年第14期.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现代社会理论认为,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纽带,个体通过团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通过协商和共同努力协调各层次利益诉求。这对发扬民主、缓解矛盾、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均具重要意义。

近年我国社会组织获长足发展,但仍存诸多问题。总体活力不足。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事件中仍难觅社会组织身影,其社会作用未得充分发挥。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价格听证是我国最早开始行政听证的领域。1997年《价格法》将行政听证制度引入行政决策之中。2008年国家发改委《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是行政听证制度立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部门规章。本文拟结合四川省2012年阶梯电价听证会分析消费者保护组织在其中的作用,进而阐释参与机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价格听证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参与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价格听证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参与状况

2015年4月10日四川省发改委官方网站招募消费者听证代表公告:“听证会参加人共23名,其中:消费者10名(家电网直供区居民);经营者(四川省电力公司)1名;……其他利益相关方(水电、火电企业各1名)2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2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省人大代表1名,省政协委员1名,省监察厅、省民政厅、四川电监办、省能源局各1名,省价格协会1名、省电力行业协会1名)8名。”“届时我委将邀请四川省监察厅、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及新闻媒体现场监督。”(从后来的报道可知,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未派员参加。)这种听证人员构成是按《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安排的。其中,消费者以个人身份参加价格听证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机产生消费者参加者不具代表性,消费者个人也很难具听证能力。

消费者是自愿报名,随机产生的方式,没有意见集中汇总过程,被抽中的消费者很难说具有代表性。周汉华指出,“在国外参加听证会的消费者都是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的,这样他才能真正有代表性。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消费者代表来说,我倒并不认为他们是能够代表消费者,我一直认为他们只能代表他们自己”。

很多公共决策事项事项内容复杂,环节多样,消费者个人很难掌握足够信息对事项进行实质评估。就本次听证会来看,“消费者代表对电力行业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听证代表看不懂主办方发放的数据资料,发言也不具说服力。”使得消费者很难与其他利益集团平等博弈。同时消费者个人参加价格听证需要承担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

总体来看,从成本承担能力、专业信息掌控等诸方面共同决定了消费者个体在公共决策博弈中力量微小,其在价格听证中维护自身利益的几率不高。这正是消费者对价格听证制度逐渐丧失热度的重要原因。

2.作为消费者利益代表的社会组织缺席

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作为监督者被邀请参加,而非参加者。从会后的报道看,只有听证参加者才能发表建议,作为监督者被邀请的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并没有建议权。实际上,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并未派员参加听证。

作为社会组织参加的有两个,一是省价格协会1名,是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直属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研究机构和政府咨询机构,不属于的消费者利益保护组织。另一个是省电力行业协会,显然其利益会倾向于电力公司一方。

三、问题的原因

(一)听证立法状况

当前听证会办法中社会组织通过政府指定方式参加,不能主动参加。由此,政府具排除有关是消费者权益组织参与的随意性。

(二)消费者协会的性质

退一步讲,即使消费者协会参加听证会,其参加状态也是令人担忧。我国消协由政府发起,经费主要由政府资助,使得消协在缺乏作为社团法人的独立性。这种尴尬的处境使消协往往不能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消协在听证会上据理力争,可能会被视为和政府作对,阻挠政府的工作吗?如果非要发言,可能也只是提些不痛不痒、无关紧要的意见,或对涨价表示支持。

四、问题解决的建议

(一)将消费者协会真正建成消费者组织

消费者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宗旨之下进行独立活动。这需要消费者协会从政府下属身份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社团地位。

理性消费的看法篇10

[关键词]顾客满意度移动增值业务

一、研究目的

增值电信业务(简称“增值业务”)属于电信运营业的新兴业务,在乌拉圭回合(1986年~1993年)多边贸易谈判过程中,将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是指运营商通过变换用户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增加了用户信息的价值的业务,如语音邮件、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和在线数据传输等。就目前的数据来看,电信的增值业务是增长的主力军,2005年电信增值市场业务收入为860亿,增长速度是基础电信业务市场收入增长的速度的近4倍。从可比口径计算,增值业务收入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4%,比2004年提高4个百分点。在电信增值业务中,移动增值业务规模最为庞大,2005年移动增值业务已经达到525亿元,占电信增值业务总收入的61.04%。而2006年移动增值业务行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占有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2006增值业务收入达到了693.09亿。

当然,在一片繁荣中也不是毫无危机的。由于移动增值业务使用者众多,消费者的不满往往集中于此。比如,2007年3月6日北京消协,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建议取消各种套餐,让消费者明白消费。而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个瓶颈,笔者认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了解消费者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接下来就要通过对重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消费者的满意度调查和分析来为中国移动公司增值业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深入访谈和问卷设计

在问卷设计前,笔者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了一次对30名消费者的深入访谈。经过访谈,我们认为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等人口统计变量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增值业务的选择和对满意度的认知。这些关系值得通过更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进行验证。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在重庆九个区发放了33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是319份。

2.调查结果分析

(1)对满意度的统计和分析

本次调查使用的是李克特量表法来测量满意度,即使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无所谓”,“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指标来测量满意度。满意度的统计如表1所示。

表1满意度统计表

从表1看,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最多,排在第二的是感到非常不满意的人,按分值计算的满意度只有2.7116分,从整体看满意度是不太高的。

(2)年龄、职业、性别等变量和满意度的关系

我们在深入访谈时就发现年龄,职业和性别等变量和满意度可能相关,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①职业和满意度的关系。不同职业的人满意度有差异,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不同职业消费者的满意度统计

从表二看出,不同职业的人满意度有差异,用SpSS软件中的非参数检验的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H法进行检验,p值为.000,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职业的消费者满意度是有显著不同的。

②年龄与满意度的关系。不同年龄的人满意度有差异,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不同年龄消费者满意度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来,满意度最高的是25岁以下的消费者,而55岁以上的消费者满意度最低。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H法进行检验,p值为.000,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满意度是有显著不同的。

③性别和满意度的关系。男性和女性的满意度有差异,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表4不同性别消费者满意度统计

女性比男性的平均满意程度更高。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独立样本检验中的mann-whitneyU法进行检验,p值为.047,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性别的消费者满意度是有显著不同的。

④学历和满意度的关系。不同学历的人满意度不同,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表5不同学历的消费者满意度的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在校生的满意度比非在校生高。其中,在读中学生比高校在校生的平均满意度高。而非在校生的平均满意度随着学历的增加而提高。用非参数检验中的多个独立样本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H法进行检验,p值为.000,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不同学历的消费者满意度是有显著不同的。

(3)对满意的原因的统计和分析

①导致满意的各原因被选择的频数统计。如前文所示,本次调查中感到满意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消费者共有133人。这133个消费者选择满意的原因的频数和频率如表6所示。

表6对满意的原因统计

从表6可以看出,最多被选择的原因是“实用”,排在第二的是“能及时了解信息”,从排在前两位的原因看,人们感到满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功利性的。用非参数检验中多个相关样本检验的FriedmansH法进行检验,p值为.000,故可以认消费者对不同的原因选择是显著不相同的。再接下来将用非参数检验中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法对这133名满意的消费者感到满意的原因与其他和之变量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以便找到具有某些特征的消费者与不具有这些特征的消费者相比在选择满意的原因方面是否有明显差异(p值小于.05)。

②和职业有关的原因。对职业与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更多选择服务态度好和价格合理,更少选择即时了解信息;企业普通员工更少选择新颖有趣,实用和服务态度好;管理人员更少选择促进亲密人际关系;企业技术人员更多感到新颖有趣,能及时了解信息和服务态度好;自由职业者更多选择能及时了解信息,更少选择新颖有趣,服务态度好和促进亲密人际关系;教师更多选择实用,更少选择服务态度好;学生更多选择促进亲密人际关系,更少选择实用。

③和学历有关的原因。对学历与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大专毕业以上的更多选择新颖有趣,服务态度好和价格合理;高中毕业的更多选择能及时了解信息,更少选择新颖有趣,实用,服务态度好和促进亲密人际关系;在读大学更多选择促进亲密人际关系;在读高中更多选择促进亲密人际关系,更少选择及时了解信息。

④和性别有关的关系。对性别与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女性更多感到新颖有趣,而男性更少选择新颖有趣。

⑤和年龄有关的原因。对年龄与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25岁以下的消费者更多选择新颖有趣和促进亲密人际关系;25岁~35岁的消费者更多选择能及时了解信息,更少选择新颖有趣和能促进亲密人际关系;35岁~45岁的消费者更多选择服务态度好,更少选择新颖有趣,能及时了解信息和新颖有趣;45岁~55岁的消费者更多选择价格合理,更少选择新颖有趣。

(4)对无所谓的原因的统计和分析

①导致无所谓的各原因频数统计。对感到无所谓的原因的频数和频率统计如表7所示:

表7对无所谓的原因统计

从表7可以看出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很少使用。用非参数检验中两个相关样本检验的wilcoxon法进行检验,p值为.005,故可以认为消费者对满意的各原因选择是显著不相同的。再接下来将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法对这41名无所谓的消费者感到无所谓的原因与其他和之变量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以便找到具有某些特征的消费者与不具有这些特征的消费者相比在选择无所谓的原因方面是否有明显差异。.

②无所谓的原因和其他变量的关系。对其他变量与无所谓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职业变量里学生更多选择产品不好也不坏。学历变量里在读大学生更多选择产品不好也不坏。

(5)对不满意的原因的统计和分析

①导致不满意各原因频数统计。对感到不满意原因被选择的频数和频率统计如表8所示。

表8对不满意的原因统计

从表8看,被迫消费排在了第一,排在第二的是被欺骗,用非参数检验中多个相关样本检验的FriedmansH法进行检验,p值为.000,故可以认消费者对不同的原因选择是显著不相同的。再接下来将用非参数检验中的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U法对这145名不满意的消费者感到不满意的原因与其他和之变量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以便找到具有某些特征的消费者与不具有这些特征的消费者相比在选择无所谓的原因方面是否有明显差异。

②和职业有关的原因。对职业与不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公务员更少选择被迫消费;企业普通员工,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更多选择产品质量不如人意,更少选择被迫消费;教师更多选择被欺骗和服务态度不好;学生更多选择价格太高和无法退订,更少选择被迫消费;商贩更多选择被迫消费和被欺骗,更少选择服务态度不好;民工更多选择被迫消费和价格太高,更少选择服务态度不好;退休人员更多选择被迫消费,被欺骗,服务态度不好和价格太高。

③和学历有关的原因。对学历与不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专科毕业及以上的更多选择产品质量不如人意和服务质量不好,更少选择被迫消费和无法退订;高中毕业的更少选择被欺骗;初中毕业的更多选择被迫消费,更少选择服务态度不好和产品质量不如人意;在校大学生更多选择无法退订和价格太高,更少选择被欺骗。

④和年龄有关的原因。对年龄与不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25岁以下的更多选择无法退订和价格太高,更少选择被欺骗和被迫消费;25岁~35岁的消费者更多选择产品质量不好和服务态度不好,更少选择被迫消费;35岁~45岁消费者更多选择被迫消费,更少选择被欺骗和服务态度不好;45岁~55岁的消费者更多选择被迫消费和被欺骗,更少选择价格太高。

⑤和性别有关的原因。对性别与不满意的原因进行检验,有显著关系的有(p值小于.05):女性更多选择被迫消费和服务态度不好,更少选择价格太高;男性更多选择价格太高,更少选择选择被迫消费和服务态度不好。

四、小结

通过对消费者对增值业务的使用状况和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319人,96.67%)中国移动的用户都使用了增值业务,应该说用户群还是很大的。在增值业务的使用者中,有41.69%的消费者对增值业务感到比较满意,但是感到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消费者还是达到了45.54%,就是说更多的人感到不满意而不是感到满意。另外,在感到满意的消费者中竟然没有人感到非常满意,因此,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还需要在提高满意度方面努力。具体地说,公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1.构建满意的顾客群

(1)寻找潜力比较大的群体

①比较满意的消费者。要构建非常满意的顾客应先从比较满意的顾客着手,判断的标准有二:一是选择比较满意的消费者在具有某种特征的消费者中所占的比例大于或等于被调查者的总体比例;二是具备该特征的消费者和不具备该特征的消费者或者说具有其他特征的消费者比满意度有明显差异。根据以上两个标准,有以下一些消费者是最有潜力成为非常满意的消费者的候选人。从职业的角度讲有自由职业者,学生,教师/培训业,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普通员工和技术人员;从年龄上说有35岁以下(含35岁)的消费者,且年龄段越小越多满意;从学历上看有大专学历毕业以上的非在校生和中学及大学的在校生,且非在校生学历越高越多满意,在校生特别是中学生更多满意;从性别看女性更多满意。

②态度中立的消费者。寻找态度中立的消费者的标准应和选找比较满意顾客标准类似,根据这两个标准,下列一些消费者比其他消费者更多感到无所谓:从职业上讲在企业工作的消费者(普通员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公务员/事业单位的人员,自由职业者;从年龄上讲有25岁~35岁和45岁~55岁的消费者更多感到无所谓。

(2)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①让比较满意的顾客转化为非常满意的顾客。本文的研究并没有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但它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提供了方向。比如说新颖有趣,到底什么样的产品叫新颖有趣?而且产品新颖有趣的程度如何?这些都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而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差别极有可能就是程度的差别和方向的差异。

②让无所谓的顾客倾向于满意。在研究无所谓的顾客感到无所谓的原因时发现了两个主要原因:很少使用和产品不好也不坏。其中选择很少使用的消费者达到70.73%。那么,接下来可以考虑通过进一步深入防谈找到很少使用和产品不好也不坏的原因。

2.减少不满意的顾客群

(1)寻找不满意顾客的特征

寻找这部分顾客的两个标准和前面类似,根据这两个标准有以下特征的顾客群更多感到不满意:从职业的角度看,商贩,民工,退休人员更多不满意;从年龄看,35岁以上的消费者更多不满意;从性别看男性更多不满意;从学历看,高中毕业以下的非在校生更多地不满意。从花费看,100元以下的消费者更多不满意。

(2)消除造成消费者不满意的因素

不满意的原因中,被迫消费和被欺骗显得尤其突出,如果要消除消费者的不满,这两条应该是首当其冲需要改善的。造成被迫消费可能的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销售人员没有推荐合适的产品甚至有意隐瞒,让消费者购买了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消费的增值业务;第二,没有适合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比如消费较少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中多半有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消费的增值业务,比如短信和彩铃;第三,Sp/Cp商的违规操作。当然,从选择不能退订的消费者在不满意者中仅占2.76%来看,目前这个问题不是特别突出。不过,如果要很精确地找到被迫消费的原因恐怕还得对这些消费者逐群进行分析。

当然,在找到原因后,移动公司是否有决心来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从花费看月花费100元以下的消费者较多感到不满意,这些消费者从个体而言对移动公司的利润贡献是不多的。但是,这部分消费者数量占到移动公司用户82.45%,从整体和发展的眼光看讲他们对移动公司赢利特别是持久的利润的影响不可谓不重要也。而且由于人数众多,他们的不满对移动公司而言业已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压力。所以,在权衡是否需要为减少不满意者的比例做出努力时不仅仅要考虑现实的经济因素,还需要考虑长远的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信产部电信与信息服务咨询中心,《2006年~2007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