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经营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25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1

近年来,陕西影视制作产业形成以西部电影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陕文投集团、西安电视台等五大国有资本影视制作机构为主,以一大批民营资本影视制作企业为辅的影视制作产业格局,基本呈现出以下三大层次的构成。第一层次:高端大型全面。据笔者统计,这一层级的机构数量只占陕西整个影视制作产业的5%,数量有限,作品丰富,具有“高大全”特点,如上述五大国有资本影视制作机构。其影视制作平台高端,规模大型、产业全面,影视制作实力雄厚。西安电视台艺术中心有限公司(原西安电视剧艺术中心),多年来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可同时开拍多部电视剧,与全国知名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制作了《铁市长》《在陕北》《特殊使命》等优秀的作品,是陕西影视艺术精品软实力建设队伍中重要的一支。第二层次:中端少数精锐。本层次机构数量占整个产业的10%,数量较少,中坚力量,制作平台中端,影视制作业务范围极广,除投资影视剧、广播电视节目外,大都另外经营其他业务,用以维系发展,表象较复杂。包括部分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如西安曲江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和经过市场检验的优秀民营资本影视制作公司。民营资本影视制作公司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经验,也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投资影视剧生产,如西安光中影视有限公司、西安五洲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民营公司经营范围多样,发展良好且经验丰富、固定客户多。其中多数与陕西大的公关公司和第一层次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依赖性较重。第三层次:低端繁杂数多。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带动的影视制作产业内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层。这一层次的机构数量最多,占整个影视制作产业的85%,制作平台低端,业务繁杂,投资少,经验欠缺,是在此行业中运营最为混乱、浮动最大、亟需整合的群体,除了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外,尚有许多工作室、私人团队,以及高校影视制作队伍。众多小型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的作坊式运作,仅靠从电视台谈到的一两个节目生存,离真正的影视制作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缺乏长期规划,节目价值链开发不完全,经营模式不科学或者根本谈不上经营模式。做出的节目质量不稳定,生存无保证,常被市场淘汰。

二、陕西影视制作产业层次构成运营中的困境

运营是指对产业经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运营模式可称为经营模式。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是企业在产业运营过程中不断积累、改变之后形成的。通过调研可得出陕西影视制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所体现出的运营发展传统和历史。陕西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制作出众多影视佳作,取得积极成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有较大突破,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产业布局高度集中,集群化发展格局趋势明显。国有和民营等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投资趋于谨慎,多角投资主体正在形成,发行渠道多样化。尽管陕西影视制作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但在产业层次构成的整体发展中,仍遇到许多发展困境。从大环境上来看,陕西整个影视制作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平均一个企业的规模不到40人。文化创新能力不强,原创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更少,整个产业发展还很不完备,产业化程度不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产业链不完整,骨干企业及大型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影响力度有限,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同质化现象严重,题材扎堆雷同、情节撞车,品牌特质不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跟风现象时有出现。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和强化,盈利能力欠缺,资源配置交易成本高,人才流失严重,面临新媒体、数字化等新技术问题。

三、陕西影视制作产业层次构成中运营模式创新发展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2

关键词:ip;ip价值;产业链;变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相关背景

(一)ip概况

1.ip的定义与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涌现出许多新兴市场,目前最热的市场就是“ip”。ip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而是表示从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影视剧改编成网游手游的一种形式与过程。而随着ip这一产业的不断发展,又衍生出了许多新定义,如网红ip、动漫ip等。ip的涵义随着人们的理解以及发展的全面而不断扩充。

2.ip产业的整体状况

ip在中国的发展其实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程,但是其市场化的产业运作却是刚刚起步而已。在刚刚过去的这几年里,中国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其中,ip作为其产业重点,它的发展便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从2004年到2009年,国务院先后了多个有关ip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在这些政策导引下,我国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国外对于ip的研究早于国内,在我们还不了解ip这一定义的时候,国外的ip产业已经发展的有模有样了,例如漫威系列的《钢铁侠》等。而从最初的经典文学作品《金陵十三钗》,到如今的《琅琊榜》《芈月传》,我国的导演及作者也争先恐后的发掘创造优质的文学资源,使我们国家也逐渐进入了ip时代。

3.ip产业的发展特点

ip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学的创作及价值。随着电子书的发展推广,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喜爱以及热衷程度逐渐上升。第一,一部好的作品,我们既希望看到它的结局,而又希望看到它的延伸,所以ip影视剧的产生恰好符合了观众的“不舍”心理,在原有剧情上或改编或重演。第二,ip产业是整合多个领域而总结出的一个综合性产业,它使产业链更完整,使财富最大化。第三,ip产业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但是ip产业的价值不是固定的,没有人可以直接确定出它是否就正处于顶峰或者还是否会有一个新的顶点。

随着经营的策略以及实际操作情况改变,ip的实际价值或许还会继续攀升。不过,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我国ip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也逐渐凸显。其中整个ip链的发展的不完整性,重点环节的薄弱问题,产业领袖的缺失,企业获取投资途径较少,上市融资较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二)商业运营模式概况

1.商业运营模式的概念

商业运营模式,指从商业角度为一个产业制定出的一套运营机制,从而揭示产业如何不断创造经济利益并从中获利,并且有长远发展希望的可行性原理。它解决了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每个产业经营中所必需的支撑点,是创造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产业优势的重中之重,也是为产业运营做出贡献的关键点。

2.商业运营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构成商业运营模式的要素主要是:价值定位、目标市场、销售模式、收入模式以及市场竞争份额等。首先介绍一个产业运营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以及原理,然后详细了解公司的市场定位和需求,以及想要创造多少价值。随后寻找自己的目标市场和潜在客户,在客户人群中进行销售分销。随着产业发展更新定价,确定产业的收入是否符合付出的资源,计算成本并比较分析。当产业步入正轨后,寻找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比较分析优势及不足,了解产业的市场份额。

3.商业运营模式的价值模型

商业运营模式的价值模型主要分为:价值配置、分销渠道、核心能力、价值链等。统筹资源活动的配置,开拓市场寻找客户,发掘产业能力及潜在动力,寻找产业价值链及衍生产品。明确企业应如何满足客户市场需求,如何选择行为主体作为利益相关者,找到支撑交易结构的资源与能力,预测未来净现金流的贴现。商业运营模式的价值模型是整个产业投入产出的基础,是帮助人们认识企业创造价值的机制。

二、我国典型的ip商业运营模式案例分析

(一)以《盗墓笔记》为例分析ip组合运营模式

《盗墓笔记》已经成为我国超级ip的代表之一,它先是以会员收费形式在爱奇艺平台上吸引观众,后又以原著作者改编形式吸引原著粉,加上两种形式都由当红明星参与出演,更是使票房大卖。《盗墓笔记》的组合运营模式,把所有的作品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去贩卖,同时拥有电影版与影视剧版,不喜欢书可以看电视剧,对电视剧不满意还可以去观看电影,总有一个适合观众。这是一种“聪明”的运营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叠加的翻倍的。

(二)以《魔兽世界》为例分析ip“鱼饵”模式

在2016年中旬,《魔兽世界》电影正式在全球上映,又掀起了一票《魔兽》游戏忠实粉的拥护热潮。自《魔兽》电影宣传片以来,全球的影迷和游戏迷对它都有相当高的期待,而它的制作及画面也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并取得很好的反响。《魔兽世界》电影就是“鱼饵”,钓的“鱼”就是《魔兽》玩家,用“鱼饵”来吸引曾昼夜刷本的少年们来创造稳定的粉丝基础。“鱼饵”模式为网络游戏创造了另一发展空间,也为ip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使游戏改编成为ip产业中一条新的血脉,为ip产业长远发展给予新的力量。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3

1.产业开发模式:黄河口与湿地是自然人文特色,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是休闲娱乐特色,时家村是戏剧文化特色,垦利是红色文化,利津是历史文化,遍布黄河三角洲的石油工业的地理景观和科技文化,可以同时开发。

2.点轴开发:以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建立旅游的增长极区域,以此为增长点,以相应区域之间的交通线路为轴,组成区域产业的点轴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已具备这样的条件。

3.市场主导模式:以相应的区域资源为基础,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组建文化旅游公司,先以旅游业为先导,再创立相关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助,鼓励其他产业企业与文化旅游企业实行资金互动、管理互动、人力资源互动,促进开发。

4.政府支持和创造环境条件:政府提供市场环境和政策的支持,继续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

二、演艺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黄河三角洲的吕剧与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演艺业发展不尽人意,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市场化程度低。演艺业发展的模式为:市场引导—公司运作—政府协调。

1.市场引导:演艺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群众口味,考虑本地与外地的消费承受能力。古今中外的演艺业处在文化产业的中心地位,对演艺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演出市场如果仍然以政府推动为主,产业化效果就会滞后。

2.突出公司运作机制:实现演艺市场经营主体公司化和品牌化运作。目前,演艺团体和剧团要转变传统体制,借鉴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经验,以项目和资产为纽带,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的方式,以公司化为突破口,以国内外文化市场为目标,组建演出公司,建立创作基地和创作人才队伍,借助演出产品制和广告公司推向市场。

3.政府协调功能要充分发挥:吕剧和演艺资源仅是一个基础,从资源到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就是需要一个产业发展平台,才能形成经济效益。政府推动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急需政策的支持。同时,政府用财税、税收、工商、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构建宽松的环境,保证演艺业的体制改革。政府还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和创作基金,提供的经费保障。该模式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演艺团体管理体制要快速进行;

(2)演艺业要组建产业公司,产权问题仍是核心;

(3)引进演艺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培育。

三、影视产业及其发展模式

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水平。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丰富,但是规模较小,处在起步阶段。根据黄河三角洲影视产业的特点,确立的模式为: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数字化支撑。

1.以电视产业为龙头:以电视产业为龙头和支柱,尽快实现电视产业的经营转型,在继续保持广告经营持续增长的同时,可开展付费电视,扩大电视节目和资源开发。

2.市场化运作: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在保持电视的媒介宣传属性的同时,一是实行制播分离,把教育类、故事类、行业类的节目分离出来。二是国家政策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分离出来,面向市场进行企业转制和重组,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除新闻宣传类的节目外,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影视剧制作类组建公司,实行两权分离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培育发展广播电视产业集团。鼓励国内其他集团兼并、联合、重组整合经营性公司。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类以外的影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制作,也允许境外机构进入。电视产业内的转制企业单位,在确保控股的条件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节目和电视剧的经营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三是改建电影院,组建院线一体。

3.公司化管理:影视产业要扶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由他们辐射和带动规模提高。在中小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之间,要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加强产业的中间层次,促进影视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比如音像业、演出业、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其次,借鉴影视行业的发展经验,大力开拓动漫片的播出市场。开拓动漫衍生产品的市场,走向国内和国外市场。

4.数字化支撑: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近十年的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技术、网络技术正在为电视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2008年,我国已宣布用数字方式传送奥运会的实况,数字电视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预计市场价值有4000亿元~5000亿元。蕴涵着巨大商机,成为竞争手段。黄河三角洲的电视影视产业可以采取产业循环的方式,引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实行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用品制造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化用品制造业是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属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带动较强的产业。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增加值比较低,基本是空白。由于黄河三角洲对文化用品的需求较低,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业要面向全国和国外市场。设计为外向型模式。

1.市场导向:黄河三角洲的文化用品制造业首先面向本地,同时更要面向国内和全球市场。市场又体现在缺乏文化用品制造业,需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企业进入黄河三角洲,在这里建厂,在全国和国外销售,双向在外。

2.全国分工:明确在全国的分工格局。发达地区的劳动成本高,资源和能源约束明显,全国文化用品制造业必然重新分工;国外的文化用品制造业转移趋势,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的机遇要抓住,利用劳动成本低、资源优势来承接。

3.政府支持:文化用品制造业是属于弱小行业,需要政府的强力政策支持,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的配合,政府要协调。

五、文博会展业及其发展模式

文博会展业是具有黄河三角洲特色的文化产业之一,现有中国石油工业博物馆、吕剧博物馆、垦区革命史博物馆、东营历史博物馆,但是由于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的范围,公益性较强,没有对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也没有作为一个行业来发展,黄河三角洲的文博会展业应走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开发模式为:文化需求为龙头—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化开发。

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包括文化旅游、演艺影视、文展文博、餐饮包装、娱乐等。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本地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树立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观念,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技术,加强人才的自我培养,鼓励国有和民营资本进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战略,构建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4

关键词影视企业融资问题融资策略

影视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当今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影视产业改革步伐加快,正朝向商业化、娱乐化、互联网化和国际化发展,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制作中,产业科技更新很快,为使用知名明星和追求高科技视觉效果,投资规模日趋庞大,因此影视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滚雪球式发展的融资模式。如何更好地建立起合理高效的融资体系,吸引发展壮大所需的资金,保证资金上的竞争优势,成为影视企业成功经营的核心问题。本文就当前影视企业的融资策略问题作出探讨。

一、影视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影视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电影业为例,2002年电影制片投资主体不到70家,2011年已超过1200家,2015年更发展到2000多家。2015年后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互联网的深度介入,中影公司等制片公司第一阵营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中小制片机构不断涌现,新型互联网电影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电影总票房接近450亿元,年增速49%,单是国产片票房占60%强。近年来,影视业在版权质押贷款、私募基金、上市融资、民资介入、创投融资等领域都开创了新局面,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影视产业。但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明星效应和后期特效制作等因素大大提高了制作成本,投资1亿的电影需要3亿的票房才能收回成本。电影投资的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小影视企业资金使用过于集中,公司运营风险加大成为最为核心的问题。因此,融资问题制约着影视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融资体制不健全

当前,影视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远比其他产业落后。银行进行影视项目贷款,其版权价值评估缺乏权威、统一的评估标准,国内的专业影视金融团队及第三方机构还未成长起来,版权资产的变现、流通市场还未完全建立。另外,对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影视投融资商而言,如何对中国独具特色的电影行业规范进行深刻理解,也是一个问题。

(二)投融资风险高

首先,影投资整体来说缺乏理性,难以预估投资缺口及融资风险,当影视制作往往因超预算而一再追加投资时,制片人收回成本的压力也在无形中加大,影视制作从一开始就负重上阵,潜藏着巨大的亏损风险。其次,网络盗版的难以抑制也使投资主体的回报缺乏保障,加剧了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严重破坏了中国影视产业的价值链条,增加了影视投资风险,成为威胁该产业健康发展的障碍之一。大牌演员片酬居高不下,提高了制作成本。而近年来热钱的涌入、高度依赖票房分账的脆弱性等,加剧了影视产业的投资泡沫。

(三)缺乏有效的融资模式

当前影视企业的融资模式,已发展成为包括直接投资(主要有债务投资和票房分成两种)、银行贷款、文化产业基金(包括政府引导投资基金、产业型投资基金、专业pe、VC等投资机构以及产业整合投资基金等)、广告投入、版权预售、政府出资在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大成本影视制作项目,选择银行贷款的影视项目也以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影视公司的大型投资项目为主,目前评估、抵押都是影视公司在获得银行贷款中遇到的瓶颈,中小影视企业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本上只在影视产业链一个或多个环节产生一定影响力,在影视作品中植入、贴片广告会影响观众的观看效果,容易遭到非议和抵制。所以总体来说,大成本影视一般会选择直接投资、版权预售、银行信贷等模式,中小制作会主要盯准政府资金、直接投资等模式,整个影视产业仍未找到一种具有主流示范意义的、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融资模式,融资模式呈不成熟与碎片化特征。

(四)风险资本的投资力度不够

影视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但当前风险投资投资于影视企业中的力度还不够。这主要是因为缺乏风险资本运作的专业评估机制和专业人才,该融资方式的成本也较高。

二、影视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用级别评价标准不太灵活

信用级别评估是企业取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级别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各商业银行均按各总行规定的标准进行信用评价,没有根据影视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二)融资专业人才的稀缺

目前在影视企业中,精通作品制作和发行的制片人专业人才不少,但既精通影视行业经营又善于进行投融资操作的人才很少,尤其是不少影视企业经营者对相关投融资、税务情况不熟,导致影视企业过度包装、缺乏诚信、盲目选择合作对象等现象出现,给企业带来很的大财务风险。

(三)影视产业开放度不足

我国影视产业起步较晚,开放时间更晚,以前影视产业主要为国有影视企业,现在民营资本大量介入,但外资介入至今仍少。影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开放和融资方式的创新,因此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的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运用证券化融资等方式吸引网民资金的投入。

(四)影视企业融资能力低

企业只有保持较高的融资能力,才能在需要资金时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优的方式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同时,只有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企业才能应对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但目前不少影视企业的融资能力还较低,经营机制灵活性也不够。

(五)影视企业的特殊性影响其融资能力

首先,影视企业的资产主要为版权、人才资源等无形资产,能用于作为贷款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因此信用能力相对较低,不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其次,当前影视企业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影视企业投资风险大,投资所需资金多,投资期较长(拍摄一部影视作品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因此较难吸引社会资本。

三、解决影视企业融资问题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

商业银行在评价影视企业的信用级别时,应紧密结合影视企业的经营特征,不断完善灵活的信用评级标准,对处于成长期的影视企业,放贷时可适当降低信用等级。

(二)建立影视企业合作融资机制

当前大部分影视企业中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资产少、资金流较薄弱、资信度较低,融资较难,如果把多家融资需求类同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积小为大,通过互助融资的方式来改善影视企业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则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如抵押难和担保难成为阻碍影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中小影视企业可以联合组建担保联盟来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增强成功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

(三)植入广告融资和发行影视

通过在影视剧情中植入广告可以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广告企业达到了宣传效果而影视企业利用植入广告进行了融资,而且可以提前取得广告收入,冲抵一部分影视投资成本,还无需负担融资成本、无偿还期限和偿还风险。因此,植入广告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发行影视,是影视企业通过市场有效组织和引导民众消费和投资、把分散的民间资金有机汇集起来用于影视产业发展的一条有效渠道。目前,影视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受到各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影视企业如发行影视,将收入投资于影视项目制作中,可以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股票期权计划融资

股票期权是企业授予内部职工以预先确定的较低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股票权利的一种内部筹资行为。影视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其员工又大多为中高收入者,因此具有实施股票期嗄诓砍镒实奶跫。实施股票期权计划融资还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促使经营者注重企业长期发展,调动骨干员工的积极性。

(五)借助网络平台融资

目前,网络平台融资形式多样,如证券化融资、众筹模式等。证券化融资是影视企业把预期制作的影视作品版权进行证券化打包处理,向市场推出证券化产品对影视项目进行融资。比如网络影视基金融资,广大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对影视产品的了解来决定影视证券份额的购买,并根据认购的证券份额来分享影视产品的收益。证券化融资优点是投资者众多、融资风险小、筹资速度较快;众筹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融资模式,分为股权众筹、债权众筹、回报众筹等。众筹融资门槛较低,具有分散化大众投资的特点,且属于直接融资方式,能减少融资风险,更有利于民间闲置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因此可以成为影视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目前,国内众筹模式还处于初创期,但回报众筹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影融资活动中,下一步影视企业应扩大对该融资方式的运用。

(六)完善影视产业基金

影视产业基金是影视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我国已有初步发展,主要有由政府拨款设立或由影视专业人士组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两类。影视产业基金将不同来源的分散资金集中在一起,根据协议约定来获取收益。由于该基金组织中专业人士多,对影视制作发行业务熟悉,因而使投资更加理性和规范化,也带动了影视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一些小型影视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并避免了无形资产的浪费。此外,要不断提高影视产业基金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水平,完善投资意识和融资效率。

(七)建立完善的版权评估体系,开展影视产品质押融资

影视企业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是指影视制作发行人用其合法拥有的版权、影视作品预售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作抵押,从金融机构获得银行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为了使版权质押融资方式实现更成熟的运用和推广,所以亟须完善版权评估机构和评估体系,并由相应保险公司对影视产品的评估价值提供相应保险。

(作者单位为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睿嘉.我国影视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0(5).

[2]贾云海.青年导演于天使融资之初探[J].时代金融,2012(10).

[3]王勉.解析影视企业的信贷融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5).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5

目前,在我国的影视制作行业中对于前期制片的重视相对薄弱,制片观念偏于狭隘,甚至很多影视作品制作流程缺少前期制片这一环节。在很多影视制作中,“前期制片”的概念职责仅限于“制片主任”这一角色,也就是对于财务主管以及后勤管家这一范围。而对照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生产,一位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在谈及中美制片的不同时曾说过:“好莱坞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工业的差别在于,中国只重视制作(pRoDUCtion)这一阶段,但制作前的筹备(pRepRoDUCtion)这个阶段通常很短,差不多只有一年甚至几个月,但在好莱坞平均将近七年,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从拿到剧本到最后开拍一共是整整10年。”产生这种制片模式的原因很多,但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度、跨领域合作模式,新的电影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得更多的电影从业者开始重视影片的前期制片,特别是目前风头正盛的微电影形式已经成为百年电影史上的新拐点,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欢,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前期制片流程。

一、从“商业微电影”到“商业定制微电影”

在weB3.0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们来不及思考就被抛向了“融媒时代”,各大行业商家在视频领域的广告投放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高昂的广告费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网络视频广告同质化竞争严重,很多商家只是一味要求增加品牌LoGo的出镜次数,这种强迫性的灌输广告对于商家自身产品的宣传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会触发观众的抵触心理,起到反作用。品牌商家需要寻找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视频广告路线,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认同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把营销重点从品牌秀、产品目录升华到情绪体验跟精神认同上,“微电影广告”、“商业微电影”、“微电影营销”等概念应运而生。2011年堪称微电影元年,这一年微电影得到了井喷式发展。从Chanel的《巴黎-上海狂想曲》、宝马的《微旅行》,再到科鲁兹的“老男孩系列”、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甚至到近期腾讯推出的《弹指间》,我们都不难发现,要发挥新媒体的“蔓延”效应,让这些活在新媒体上的顾客用交互网站、微博、电邮等方式帮助品牌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为品牌量身定做一部能够代表其品牌精神,传达品牌背后的文化内涵的微电影是最行之有效的一个选择,由此也就引出了“商业定制微电影”这一概念。而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前期制片流程的弱化性已经无法满足商业定制微电影的策划制作要求,在考虑影像传播和影响力的同时,需要去挖掘品牌背后的人文价值和精神闪光点,前期的创作目标定位更加的精准化,比如从“草根”代表跟“精英阶层”的碰撞与不同偏好出发,利用自媒体广泛传播的模式,从整体和战略角度出发进行市场定位,能够更充分阐释其品牌的价值意义,而且在今后的相关推广运营中享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如何通过有效的介入规制性管理前期制片流程使得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制作更有针对性,强调品质化,从而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和品牌形象。

二、关于商业定制微电影前期制作模式的思考

目前,商业微电影的制作模式是以定制和系列为主导。电影制作环节是整个电影流程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包括剧本的创作、演员的筛选、导演的控制和制作团队的后期制作。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化时代,电影制作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电影公司失去院线的控制权之后,只有生产出更好的电影作品才能更多地吸引观众的眼球。虽然微电影比之正常的电影长度缩短,但是制作要求和流程是不变的,特别是商业定制微电影因为背后代表的强有力的品牌推动性使得对于整个片子的制作有更为严苛的要求,商业定制微电影如何建立自己的独特运作模式和制作模式对于它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商业定制微电影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宣传某一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定制微电影,另一种是概念化的,以宣传品牌形象为主要目的的商业定制微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软性的情感共鸣要比单纯的LoGo广告植入更能让用户记忆深刻,寻找一个打动人的故事能在这样一个社会化媒体中持久的存活于观众心中,从而增强品牌印象、提升品牌形象,这才是最重要的品牌价值的有效传达。

前期制片阶段需要从剧本、拍摄成本、电影类型、目标观众群、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整个片子进行评估,对于商业定制微电影来说,拥有一个好的策划书是最为重要的,“商业定制”——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品牌背后的经营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品牌意义和文化闪光点,在讲好一个故事吸引观众的同时,还要建立品牌情感,这需要前期制片阶段进行大量的市场比对分析和调研工作,在品牌宣传和电影艺术表现力上找到一个契合点,达到完美的平衡。再者,对于导演和整个拍摄团队的实力(包括导、摄、美、录、服、化、道等部门)考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前期制片需要将拍摄精确到天数的每一场,提高拍摄效率,还要协调整个团队的运作,考虑后期制作的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拍摄质量和进度。此外,数字化信息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前期制片阶段的工作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变革,美国好莱坞调查发现,大数据入侵了好莱坞,有很多社交软件可以通过大数据修改剧本,决定演员、导演等等,因此,前期制片阶段的介入和思路要围绕数字时代的观影变化相应作出调整和对策,多描写现实的、普通的、平民的题材和生活,播出时间的限制以短镜头、多切换角度为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电影语言的叙事等等制作模式的转变,还有从传播链上的改变,微电影已经形成了整个传播链条以视频网站为中心,过去电影是以院线、电视等等大的传统大媒体为中心,而且以视频网站为中心来建立,它有一个很好的传播媒介的通道,包括整合娱乐媒体资源为载体,它已经形成了从编剧到导演、到传播、到娱乐营销的链条一体化。以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定制”为核心,将不同资源的优势配置实现整个产业的价值最大化,新媒介下的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制作模式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它的内容上的广“众”传播,也给微电影的制作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视角。

三、关于商业定制微电影前期营销思路的拓展

企业品牌应该在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前期策划案准备和前期制片阶段就确定产品的营销思路和产品推广方向,确定商业定制微电影的营销传播重点并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打造品牌和受众体验。商业定制微电影在前期制片和策划阶段要根据目标受众群的生活习惯、消费爱好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年轻观众占微电影受众群很大一部分,他们对于新兴事物和新媒体具有高度敏感度,对新生网络事物具有强烈观注度,因此,在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前期制片阶段务必考虑到整个商业品牌的营销推广模式的变化,引入互动、介入、参与、沉浸式概念,改变传统观影模式的被动地位,将观众(也就是目标客户群)变为主角,改变传统电影营销中点对面的单向宣传模式,采用双向式交互式的传播模式,用户可以自由点播、定制剧情,对于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操控度和影响力,主要制胜点在于量身定做的故事吸引受众,唤醒观众某种未被触及的情愫,产生关联性,引起观众精神上的认同感和愉悦感,并考虑受众日常生活中碎片化观赏时间的应用,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令后者产生对品牌价值的强烈认同感。

前期策划出好看的故事、考究的视听语言唯一目的是把产品功能、品牌理念巧妙地渗透进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全民都在做微电影,拍个视频就可以上传网络的时代,观众已经审美疲劳,有的商业品牌喜欢利用恶搞、制造娱乐噱头等引起观影注意,但是这种形式是无法承载着商业诉求,大品牌的微电影营销比较忌讳闹剧,或是出现容易被恶搞的元素,这对于品牌形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但也并不意味着商业微电影必须远离娱乐、严肃、高高在上,商业微电影也是微电影的一种,但需要智慧的设计、有底限的幽默和标志鲜明的品牌精神。好的品牌需要打造品牌精神,宣扬品牌理念,依靠品牌的内在精神打动观众,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强加,改变传统的硬性品牌植入模式,要有效的影响受众的情绪情感,帮助建立品牌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忠诚度。在方式上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摒弃粗暴的大规模公关广告投放,避免产生抵触心理,通过互动剧情实现引爆扩散。把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到主动参与决定剧情走势、多次观看,挖掘隐藏剧情,拉长品牌与受众相处的时间,实行情感营销和内容营销相结合,让观众掌握主动权,去不断从中探索,进而互相传播、分享,形成良性传播链,发自内心的对品牌产生认同感,这也改变了传统电影的营销过程和营销模式。尽管现在很多商家觉得网络营销应该是一种零成本推广营销模式,但想要达到良好的效果,整合传播是必不可少的,从pC到移动终端的全覆盖,配合线上线下互动联合、促销活动来变现微电影的商业价值。以桔子水晶酒店为例,他们的商业定制微电影“十二星座”的推出十分成功,艾瑞网是这么报道这次营销的,“一部微电影火了一个酒店”,整个营销到现在为止,视频的播放量已经破亿,口碑营销的效果在不断扩大。伴随着与新浪微博病毒营销的配合,微电影为桔子酒店带来了入住率100%的增长。可见,一个成功的商业定制微电影对于一个品牌一个商家的影响力。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6

关键词: 民营电视公司 市场分析 发展策略

20世纪中后期,电视开始进入我国百姓家庭、影响人们生活。从某种角度说,它是随着我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而普及,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悄然在市场中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曾一度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近年来一些民营电视公司正淡出人们视线,这一现象同样引起业界的关注。

民营电视节月制作公司,实际上是指群众集体经营或私人经营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主要制作电视剧、电视广告、栏目和专题类节目,提供给电视台播出,并且从中获得经济回报。目前,国内民营电视制作公司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制作,与电视台合作经营,以及与电视台内部的公司合作。电视节目市场按照产品流通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市场、交易市场、需求(消费)市场i个主要部分。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在市场经营中有所长,也有先天不足,客观分析市场,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扬长避短,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生产市场门槛降低,制作公司竞争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广电管理部门对电视节日市场的规制经历了一个从紧规制、放松规制、激励规制的过程,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

90年代中期,国家广电部门禁止私营企业进入影视制作领域的,许多民营电视制作经营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公司时,尽量规避“影视制作”字样,取而代之以“文化”、“艺术”、“策划”、“投资”公司命名,实则从事影视制作业务;1998年一2003年,国家广电部门政策规制出现松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民营机构经过“批准”和“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就可以进行相应影视制作业务;从2004年以后,国家对影视制作市场逐渐采取激励政策,“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月制作业”,”“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上述法规和政策,取消了以往对民营电视机构在制作和经营电视节目方面的市场限制和政策歧视,为民营电视制作机构打开了进入影视制作市场之门。

由于对电视节日生产者设立的准入门槛逐渐降低,以及电视剧制作具有的周期短、资金回收快、社会影响大等特点,电视节目生产很快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行业。

在我国电视节日生产市场,存在着三大市场主体,即各级各类电视台、各类电视台所属的电视制作经营机构、民营电视制作机构。

第一是各级各类电视台,主要从事电视栏目、专题类节目生产,满足本机构播出需要,由于各电视台的地域限制和资源有限,多数电视台的节日制作以本地区资源为主,这就为民营电视制作机构预留了跨地区进行资源整合的空间。如光线传媒初期制作的《中国娱乐报道》、欢乐传媒的《超级模特》、唐龙国际的《国际影苑》等节月,正是填补了各地电视台节日的空白。

第二是各电视台所属电视制作经营机构,它们主要制作电视剧、专题和栏目类节日,如中央电视台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湖南娱乐频道控股的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由于人、财、物方面优势,节目质量总体水平较高。

第三是民营电视节日制作经营机构,主要制作电视剧、专题和栏目类综艺节目,从生产能力上看总体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分布,生产能力较大的公司占总体的4%左右,中型公司占5%左右,其余多数是小型公司。

近些年,电视节日制作机构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全国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制作专业机构已有2442家,绝大部分电视剧制作单位规模小,这些社会制片公司的力量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和一些综艺节目方面。由于这些制作机构融资渠道不畅,产能和投资力度有限,产品形式缺乏创新,模仿海外节日现象比较普遍,节日总体质量和水平不高。大多数民营电视公司都还处于“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即向电视台输送内容,负责栏日制作:这种做法风险相对较小,尽管收益难于保证,但是易于中小型民营电视企业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不难看出,在生产市场的竞争中,各级各类电视台及其附属制作机构生产节日直接播出或出售,在与民营电视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和垄断地位。对于多数民营节月制作机构来说,如何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和制作水平,在变化莫测的影视市场中选准发展方向,成为当下思考的问题。

从近年来生产市场情况看,节日产品数量在逐年下降,出现了从追求数量增长向提升制作品质的转型趋势。以电视剧生产为例,据有关统计,“2009年度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402部12910集:(2008年度共计502部14,498集。2007年度共计529部14670集。)电视剧生产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增长后,逐渐实现了理性回落,优秀电视作品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电视节目交易市场初具规模,交易走势成为市场晴雨表

我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经过20多年培育,形成展会、渠道发行、行业交易、网络交易多个交易渠道和力’式,这些市场彼此交错,互为补充,促成了当下我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的基本规模,市场交易走势成为电视节目市场的晴雨表。

我国电视节同展会市场的起步是在20世纪后期,中国电视得到快速普及,但节目内容短缺问题随之就显现出来,电视节日的流通起初以电视台之间的节目交换形式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易市场,1988年第二届上海电视节,电视节目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被认为是中国电视节同市场正式形成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各类影视节目展会相继出现。1996年,首届“全国国产电视节目展示交易会”,标志着我国电视节日市场正式形成规模,当时参加展示交易的节日16169部,其中,电视剧9528部(集)、专题节日2568部(集)、其他类型节目4074部(集)。全国各地一些大城市相继举办的影视节目交易展丰富着节日交易市场,中国广播影视国际博览会、中国国际影视节同展、上海国际影视节、四川电视节、湖南金鹰电视节、中国香港影视节、中国台北电视节等,影视节目展为电视节日交易增添了活力。2003年,首届中国国际影视节同展交易金额(含意向交易金额)5.3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第六届交易金额(含意向交易金额)达15.93亿人民币。据不完全统汁,月前我国用于电视剧拍摄的资金有60%-70%来自社会,而在年产量9000集左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7

【关键词】传媒集团广电传媒媒体品牌

中国的传媒业未来必将走向国际化,国际上知名的传媒集团的经营理念对中国广电传媒的成长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和新闻集团五大传媒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寻找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探索中国广电传媒的成长路径。

一、中国广电行业的四大特征

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政治环境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都为广电产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传媒产业政策环境也正在走向开放和规范化。广电行业正在加快自身的各项改革,逐步革除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事业和产业运行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从整体来看,中国广电行业有四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广电政策正由行业监管向行业引导转变

从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改革趋势来看,广电政策正在由行业监管向行业引导转变,其改革趋势体现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前提下,推进体制创新;宣传与文化产业发展并重;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方面。

2、制播分离是当前中国广电产业改革的重要举措

制播分离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质量,降低节目成本,丰富节目内容,转换运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改变各台自制自播节目的模式。目前改革的重点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主要在电台电视台的非新闻类节目栏目进行。深化电台电视台内部管理改革是制播分离改革的一个重点。

3、广播电视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刻革命

媒体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对媒体行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技术的每一次变革,又给媒体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更是如此。

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的数字技术革命发展到今天,已经在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产业领域、电信产业领域和互联网为代表的it产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势不可挡,甚至冲垮了广播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传统界碑,在网络多媒体的平台上实现了“大会师”、“大汇流”、“大融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至少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议程设置失效、管理手段失控和舆论导向失灵的效应。

4、电视行业的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经营水平提高

广电行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缺乏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不断深入,广电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工商行业的竞争机制和经营管理理念、制度不断被引入;二是随着广电产业对外交流与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外的节目形态和经营经验、管理模式不断被中国的广电同行借鉴;三是中国广电行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形态或者带有本土色彩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使得竞争的力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二、五大国际传媒集团的成长经验和模式分析

全球传媒行业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中国广电行业未来产业模式构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在内的五大国际传媒集团都形成了数十年的成功经验,他们的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成长特点如何呢?我们首先对这五大传媒集团的业务和组织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

1、五大国际传媒集团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

(1)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主要业务内容涵盖了杂志、出版、电影、电视、音像、网络;其经营特征包括:一、把握受众需求,引领行业趋势;二、利用技术力量,提高媒介影响;三、重视特色定位,塑造品牌形象;四、重视人才资源,聚敛创新力量。在经营策略方面体现出它独有的导向,即并购与联盟、全球化策略、多媒体互动、塑造核心竞争力。

(2)迪斯尼自诞生以来,在娱乐和动画片制作行业保持着强大的实力,主要业务包括电影、公园旅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基于上述内容而延展的商品连锁店、歌舞剧演出、唱片出版等其它业务;其经营特征包括:一、销售欢乐;二、多领域混合经营;三、品牌经营;四、以影视娱乐为核心业务;五、适时并购。

(3)贝塔斯曼的全球发展是以其全球性音乐销售网络和全球性书籍、音乐俱乐部为基础的,通过强化音乐市场份额称雄全球。但它没有一个电影或电视制作室,对于发展迅猛的电视产业只是间接参与,并未直接参与。在经营策略方面,贝塔斯曼的独到之处体现在:选择并潜心于专业出版领域、在内容上大做文章、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经营。

(4)维亚康姆在传媒娱乐、新闻、体育、音乐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依靠mtV和nickelodeon两张至关重要的牌,维亚康姆不断将自己的产业触角伸向全球。内容为王、品牌建设、重视版权保护与特许经营是其主要经营特征;在经营策略方面,维亚康姆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坚持主营业务、整合发展、全球市场战略、国际化、本土化经营、技术领先。

(5)新闻集团的主营业务是电影和电视,而网络、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等也占有重要的份额。新闻集团的成功归因于两方面:在资本运作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和并购;在技术先行方面新闻集团总能将最前沿的技术应用于传媒领域。在经营策略方面,新闻集团的独到之处体现在: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行之有效的并购策略、严密的财务管理以及本土化经营战略。

2、五大国际传媒集团的共性特征

五大传媒集团在经营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无非是利用多种手段演绎近乎相同的媒介经营内涵。即:明确产品定位,利用合适的人才进行内容生产,并将其传递给受众,并且不断强化自身品牌,为客户、经营者本身乃至社会创造价值。

通过对五大传媒集团的经营战略分析,我们发现跨媒体运营、国际化战略和整合发展观三大核心是它们的共同战略,这对传媒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强的启示意义。跨媒体运营可以很好地实现内容与媒介平台的互动和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互动,五大集团的媒介经营领域均涵盖了所有的媒体种类。任何地区的传媒市场都是有限的,为了实现规模效益,传媒企业必然要摆脱地域限制,占领更大的市场。

三、中国广电传媒企业发展可借鉴的路径

中国传媒企业的成长虽不能照搬国际传媒集团的经验,但是通过对其发展路径的分析,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产业运营、人力资源和媒体品牌三个方面入手推动中国广电传媒集团的进一步成长。

1、强化产业运营是广电传媒成长之重

无论是国际传媒发展历程还是国内广电产业发展战略,都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跨媒体的扩张和运营,二是沿传媒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传媒集团可以借鉴的地方在于三条主线,即跨媒体内容提供、媒体价值链拓展、新媒体运营管理。跨媒体内容提供是指以电视节目为立足点,向影视剧、动画片、纪录片、手机电视内容、互联网内容、平面媒体内容等多种类型的内容提供发展;媒体价值链拓展是指从目前单一的广告经营向电视购物、主题公园、演艺经纪等多个传媒价值链环节拓展;新媒体运营管理主要指手机电视台和媒体网站两大跨媒体平台的经营。

2、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是广电传媒成长之核心

传媒集团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营造协作、创新、学习的文化氛围。健全的传媒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包括:

(1)建立人力资源部和主要节目中心人力资源管理岗的两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目标是实现人员管理的重心前移,科学规范各节目中心的人员选拔、培养、使用机制,降低用工风险,更有效地为节目中心提供相关人力资源服务。

(2)为科学规范用工标准,制定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工作规范,明确所有人员岗位职责,清晰各单位所需岗位编制,实现“定岗、定员、定责”。为传媒集团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和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3)在岗位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员工设置不同的专业发展通道,并与事业发展和薪酬激励结相合,促进员工在本专业岗位上不断发展,同时也形成基于能力素质的培养开发机制。

(4)为了充分发现人才,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节目创意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节目质量,建议在多种层次上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人才竞争机制,如中层干部竞聘机制、栏目制片人竞争和淘汰机制、重大活动导演竞争机制等。

3、加快塑造媒体品牌是广电传媒成长之基

媒体品牌主要包括频道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品牌、人才品牌等,都对整个媒体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代表性媒体的品牌研究发现,品牌推广策略主要采用立体多层次的推广模式,具体包括:受众推广、销售推广、公共关系等。

(1)受众推广:制定针对各个特色频道品牌、栏目品牌、主持人品牌的CiS形象识别系统,建立和开发频道主题色、主题音乐、主持人特色语言和形象;运用多种媒体宣传手段介绍新频道节目、新频道形象、大型活动信息;多种方法积极推动品牌栏目和品牌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创造品牌推广机会。

(2)销售推广:定期举行广告客户的品牌推广说明会,提高媒体在全国企业客户中的影响力。

(3)公共关系:以宣传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为目标,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活动;利用部分节目时间,增加社会公益广告播出,进一步提高媒体公信力。

国内广电传媒发展日新月异,要在众多媒体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势必要在运营、人力资源以及品牌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①周鸿铎、夏陈安等:《电视频道经营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②周鸿铎等:《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③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传媒经营与管理研究》,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④李小曼,《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4

⑤高冰妍,《媒介融合对我国传媒产业经营的影响研究》,《科技探索》,2011(7)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8

关键词:体验经济;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困境;创新对策

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生态农业品牌效应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等。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为实现生态农业更好发展,应树立明确的绿色生产目标、构建完善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平台、重视农产品溯源管理、积极打造特有品牌,提升品牌效应,突破发展瓶颈,充分发挥生态农业绿色营销优势,打造高品质生态农业格局。

1当前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的重要意义

1.1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发展理念,同时也是对社会稳定发展衡量的关键性指标,在各个产业的发展中受到了广泛运用。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在绿色营销的发展道路上,不仅做到了生态农业还做到了绿色农业,提升了农业发展新格局,给农民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1]。

1.2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利契机

生态文明理念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内驱力,其在运用中所体现的不只是产品和理念,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文明,侧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何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关系、如何做到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稳定发展,这两方面是生态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工业产业在发展中为社会经济提供一定内驱力,为人们生活增加光彩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害,生态问题日益严峻[2]。生态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孕育出契合于当代社会发展新理念,在打造工业文明时,基于绿色营销的背景,找到了社会、企业以及生态环境间的契合点,借助于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确保各种文明理念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加快文明社会进步[3]。

1.3为提升企业社会经济效益提供充足推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消费理念由传统观念向着绿色消费理念所转变。基于绿色营销发展模式,农业产品以及外包装都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随着绿色营销理念的运用愈发成熟,企业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就能获得较高的效益。在绿色营销理念下,生态农业产品表现出较强的简约性,注重资源循环利用[4]。绿色营销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企业成本,真正做到节能增效,从而提升了企业社会经济效益。

2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

2.1绿色消费氛围不浓厚,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薄弱

随着体验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在销售生态农业产品时,消费者的关注点不只是在农产品单价上,更侧重于体验。在客户消费水平以及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方面的影响下,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理念并未实现大范围覆盖。客户消费水平体现在消费者消费能力、购买意向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于经济收入较低的群体,仍将关注点放在产品单价上,绿色消费意识相对淡薄,限制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农产品因素体现在产品质量、口感等方面,若在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均会对消费者消费体验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农产品口碑及品牌效应[5]。另外,当前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氛围不够浓厚,人们并未对生态农产品有着深刻认识,加之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薄弱影响绿色消费,限制开拓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市场。

2.2生态农业品牌力不足,市场营销缺乏动力

如今,生态农业的营销方式仍以传统营销方式为主,导致营销过程未充分分析消费者需求,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消费者不能感受到优质消费体验,使绿色营销市场开拓缓慢。首先,从认知角度分析,企业营销理念较为传统,对绿色营销模式认知较少。为保证生态农业能够有效运用绿色营销理念,企业要在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大成本投入,对于资金周转有限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了转型的风险[6]。其次,从品牌角度来看,农产品普遍具有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投资回报需要较长的时间,一些农产品经营者过于追求利益回报,忽视了品牌建设,缺乏长远考虑,使消费者消费水平下降,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不乐观。随着农业生态环境愈发恶化,在关注生态建设的同时,人们开始逐渐养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只有深入发展绿色营销模式、打造绿色品牌效应,才能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瓶颈,从而扩大产业链、拓宽发展渠道。再次,从支撑营销的各项因素分析,农产品冷链运输、物流平台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构建并不完善,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消费者的体验。最后,影响转型升级的因素还包括人才资源、先进科技[7]。可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推进农产品绿色营销发展的同时需重视分析市场需求,重点关注是否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对消费者、企业以及环境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协调,提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2.3生产技术落后,绿色产品不能充分供给

绿色营销理念的运用侧重低碳环保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意识,为确保通过营销对策维护生态环境,应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全部流程下运用该理念[8]。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较低,产品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绿色营销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为构建完善高效的生态农业产品供给、营销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当前很多农业经营者并未意识到绿色生产加工有利的一面,而是将关注点放在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方面,忽视绿色生产技术,甚至在农产品生产中超标准使用农药,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力度较弱。其次,当前农产品结构过于混乱,在选择产品时缺乏个性化分析,规模零散,导致农产品种植与市场需求不能有效衔接,对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一定挫败感[9]。再次,由于法律法规监管机制不完善,使农产品在种植、生产、加工中缺乏有利监管。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仍然肆意使用化肥、农药,在食品检测中甚至存在化学农业残留超标的现象。在市场监管力度不足以及绿色农产品认证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下,在市场中开始出现伪造绿色产品的现象,使得绿色营销模式的运用受到限制。

3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的创新对策

3.1树立绿色生产目标,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当前,社会整体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化设备以及先进科技运用下,传统农业逐渐向智慧农业发展。绿色营销作为当前全新的营销理念,其侧重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科技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在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中,奠定农产品绿色营销基础,有效开展了生态农业绿色营销。首先,为强化营销效果,应对农产品有着清晰的定位。在体验经济视角下,要求将发展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农业产业作为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基础,积极引导农产品申请认证绿色食品,使消费者能清晰辨认出市场中的绿色食品,为发展绿色营销提供有利保障。其次,注重绿色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研发、引进及运用,做好技术支撑,借助于传统农产品营销优势,落实设备及科技的研发与运用,实现绿色生产[10]。要加强智慧农业的发展与运用,实现绿色生产与现代生态农业相结合。再次,创新定制营销、众筹营销等先进营销模式,使消费者能够切实加入到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的整个流程,在此过程中了解客户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强化农产品品质建设,使市场供给与消费者需求更好地契合,奠定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3.2构建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平台,实现多产业链资源相交融

在推动生态农业绿色营销过程中,会受到产品(产品特点、价格及规格等)、心理(动机、兴趣、理想及信念等)、收入等因素影响。要借助于营销资源的优势,完善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为优化营销模式的转型提供内驱力。首先,在生态农产品等级划分、加工的过程中应遵循现代营销理念,对不同等级的农产品合理定价,确保价格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推进农产品价值链延伸发展。其次,为丰富生态农产品的绿色内涵,应将绿色包装设计作为重点,充分利用产品特征及营养成分进行包装设计。设计包装时所选材料应是绿色环保材料,避免在产品包装中消耗掉过多的资源,严禁过度包装,从而保证在满足生态农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对绿色理念进行充分阐释[11]。再次,传统的营销模式适合过去的时展特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应突破传统理念束缚,构建电商营销平台,使营销方式不断契合于大众消费习惯。借助于延伸农产品价值链为生态农业产业联盟机制的建设提供内驱力,最大程度控制营销资源的消耗,降低成本,推进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转型升级。

3.3注重农业产品溯源,加强消费者群体监督

以智慧农业为发展目标应当依据智慧生产设备以及先进科技,重视农产品溯源管理,构建透明化的农产品溯源体系,确保消费者能够实时了解生态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流程,能够准确、透明地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消费群体要加强监督。首先,完善农业产品溯源体系(农产品种植信息、生产加工以及物流周转等流程),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全过程有知情权,营造生态农产品和消费者间的信任感,丰富消费体验。其次,要运用好溯源体系,为农产品绿色营销提供推动力。向群众积极宣教生态农产品溯源内容,消费者能够实时追溯产品来源作为营销的一大亮点。消费者在浏览全面且透明农产品的信息后,会对生态农产品更加认可,利用线上物流平台,消费者能够查询到产品物流信息,丰富消费者采购农产品后的体验感,以产品溯源的透明化营销推进绿色营销。建立消费者专门反馈问题、及时沟通处理的渠道,完善并了解消费者心声,及时沟通并解决问题让消费者充分满意达到不断回购的效果,建立消费者监督渠道,让消费者放心、安心[12]。

3.4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突破发展瓶颈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绿色营销模式应以提高用户体验为核心,满足市场需求,打造品牌力量,从而逐步突破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的瓶颈。首先,可引进互联网技术丰富营销方式,例如借助于互联网优势开展以“公益助农”为主题的线上直播带货模式,实现生态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订单采购,拓宽营销路径,解决生态农业运营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其次,加强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以高标准对部分产品冷链物流的合作商进行筛选,选用优质的物流企业,避免生态农产品在物流运输中出现损耗,影响消费者购买体验,不利于生态农产品高品质形象建设,应优化体系建设让生态农业绿色销售突破瓶颈。再次,为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应重视金融支持力量,以金融服务产品打造价格保险体系[13]。

3.5借助品牌优势,打造生态农业特有品牌

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产品是常见的食物,是与消费者联通的关键要素。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铸造特有品牌,发挥品牌优势。首先,为推动绿色营销成功转型,应让消费者具有绿色消费意识,使绿色营销契合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打造农产品特有的品牌文化意蕴,彰显生态农产品价值。另外,利用绿色营销模式推广农产品,借助绿色营销的系统工程来完善各种环节以及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产品生产、产品包装以及产品运输和销售等诸多环节。其次,当地政府应重视生态农业产业,积极完善绿色农产品品牌认证机制,提高生态农产品在社会中的品牌影响力,打造较好的品牌形象。借助品牌优势让消费者了解商品,进而消除对企业与商品的顾虑,促进购买行为。探索分析品牌优势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作用,品牌就可以针对多元化的客户生命周期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测试,创新品牌优势与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再次,口碑在产业发展中较为关键,要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并做好售后服务,强化口碑管理,以优质口碑促进生态农业绿色营销的健康发展[14]。

4结束语

生态农业是我国传统农业创新发展结合自然生态而来,也是新时期对农业产业的要求。为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基于生态农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困境,应以绿色生产目标作为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多产业链资源,打造新型营销平台,增加消费者互动环节,加强产品溯源管理,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提升生态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丽琼.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困境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21(7):24-25.

[2]宋治国.体验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营销的创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9(12):143-144.

[3]任晶洁.我国生态农业营销问题及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0(1):76-79.

[4]韩祖奇.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绿色营销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8(6):118-120.

[5]张翠霞.试论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新农业,2021(5):80.

[6]李卫华.绿色食品网络营销路径探讨———评《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J].中国油脂,2021,46(2):155-156.

[7]郑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理念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0(8):141-142.

[8]刘颖,冉勇.绿色食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绿色营销》[J].食品工业,2020,41(7):359.

[9]王明媚,李秋梅,梁钟鹏.“互联网+”视域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以外坂村茶产业发展为例[J].数码世界,2020(1):208.

[10]李海霞.生态农产品营销对接循环经济的创新模式探索[J].农业经济,2019(9):138-139.

[11]高扬,魏长凯.关于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的调研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19(9):13-16.

[12]郝素琴,刘扬.实施绿色食品营销对策刍议[J].经济师,2002(11):170-171.

[13]李永诚.湖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营销战略[J].科技创业月刊,2010,23(1):64-66.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9

自冯小刚的电影开始,中国电影行业找到了一条与商业结合的绝佳路径——广告植入。经过数年的发展,电影植入广告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凡事过犹不及,电影植入方式一度因其过繁过硬而备受诟病,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电影植入营销的转型时代。

从好莱坞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更是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和市场推广都离不开营销。电影已经无法去广告化,它要做的是如何让电影与品牌更好的结合。这是一个整合营销的时代,电影也不例外。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改变,更加明确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理念,也让电影植入找到了新的思路。

电影产业的每一部分都能找到与商业的结合点。虽然中国电影产业规模较小,结构原始,但随着近年来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电影产业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也逐步提高。甚至可以说,目前看来,电影是我国所有文化产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的。

品牌与电影深度匹配

品牌的影视植入,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植入。传统的植入模式已经过时,单纯的场景植入、对白植入、产品植入已经不能满足广告主的要求。影片只能上映几个周的时间,类似产品植入这样蜻蜓点水的简单植入对于企业品牌宣传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聚思传媒董事总经理李庆表示,“品牌娱乐整合营销不仅包括影片的植入广告,更有电影上映前广告主获得电影形象的授权与联合推广,电影的宣传活动搭载,上映期的院线阵地活动,品牌衍生品开发等跨媒体资源的全面整合营销模式。而将这一模式有效发挥的首要前提,便是品牌内涵与电影内核的深度匹配。”

2012年情人节档上映的电影《我愿意iDo》是第一部品牌定制片名的电影,赢得了包括品牌iDo在内的13个植入品牌的信任。李庆表示,“要从剧本创作、营销方案研发之初就会考虑如何完美融合品牌与电影的精神内核,创意设计符合影片调性的、有记忆度的、有趣的植入方式,并在电影娱乐整合营销系统的各个活动中创意展现,使品牌的植入合作利益最大化。”

价值产业链

李庆介绍,品牌娱乐整合营销应该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聚思传媒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它主要包括品牌定制服务、影视植入、元素授权、商务活动、明星商业价值开发、宣传策划、贴片广告和衍生品开发等八个部分。

影视产业经营模式篇10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发展 困惑 对策 社会价值

九十年代后,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影视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已发展成经济热潮,吸引了众多资本。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30余座影视城,还有20多个规划投资上亿元的新建大型影视城正热气腾腾地施工或招商,企业与政府对影视旅游热情不减。但是学术界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却很少。影视旅游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经营管理尚缺少可遵循的模式,不少影视城由于经营不当很快走向衰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的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约有1700多家企业无望收回成本,更有2500亿元巨资被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套牢。国内电影与旅游的合作。在资金运作、经营模式和开发深度等方面尚有潜力可挖,如无锡影视城中欧亚双城已宣告破产,而像“南京影视城”那样“人去楼空”、破烂不堪的拍摄外景在风雨的侵蚀下开始荒废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在这种影视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我国影视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今天,对影视旅游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发展影视旅游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的困惑:现状与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两大朝阳产业,特别是传播与文化产业由于自身特点使其与信息旅游等产业密切关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具带动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将传播与文化产业规划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影视业作为传播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迪斯尼、好莱坞、时代华纳、索尼等影视业巨头的年营业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影视业现已成为美、日等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业与影视业密不可分,二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上的各大影视巨头都在开发影视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影视旅游,通过影视业来带动其旅游收入。如美国“好莱坞”、迪斯尼,还有戛纳电影城等,其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收入大大高于其影视制作取得的收入。这不难看出,以影视来带动旅游。用旅游促进影视,是世界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目前我国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节目源、观众群体及所占发行放映市场份额来看,影视文化业市场潜力巨大。伴随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影视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影视巨头将纷纷登陆中国。他们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会带动我国影视文化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国影视市场,加快影视市场世界一体化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我国影视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影视业与旅游、信息、广告策划等相关行业的互动式协作,发挥影视高科技在行业内的应有作用。

然而,当影视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产品单一,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多数拍摄景点只是立牌,简单表明此地拍摄剧目、参演明星、导演等情况,仅限于图片展示,不能使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满足旅游者重现荧屏经典一幕的愿望。投资巨额的影视城靠的是规模效应,主要的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局限于供拍摄剧组利用,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有限。如一些影视城内,以小池塘代表珠江之水,以模型代替赤壁之战中千万条船只,难以在旅游者心中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游兴。

2、内涵不足,文化缺乏

现代旅游产品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因为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是缺乏生命力的。国内不少影视城在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主题的深化力度存在较大的不足。往往只是对某一特定历史空间和实践的简单再现,而忽视了对这一历史时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结果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水平。

3、观赏静态,参与不够

影视城主要还是为剧组服务的,较少为旅游者的需求考虑。除了供摄制组拍摄用外,多数时候是闲置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的都愿意参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体验型旅游为大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