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1:46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1

政治是一门教授思想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斫淌υ嚼丛街厥铀刂式逃,但是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无法发挥政治学科应有的作用,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一、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

自从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被定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发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如果学生缺少这些素养,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责任感的建立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说,教师的教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里、从情感上接受思想教育。

1.注重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要保持两个“度”,分别是“深度”和“温度”。“深度”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研究方面,“温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问题对话或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问题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课本知识,理清是非,辨别对错。

情感交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选择情感素材。选择的情感素材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情感素材,感受其包含的道德因素,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老师家人的困惑”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我读完“老师的家乡在美丽的南通,爸爸妈妈是朴实的农民,以种植蔬菜为生,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让我学知识、学做人,给了我世界上最温暖的家,让我体会到了最无私的爱,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感谢我的父母,并为我的父母而自豪”后,全班学生都鼓掌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理解,看到了学生对自己家人的关爱,看到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注重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培养。

众多学者对人类的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具有复杂的智能系统,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运动、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发展、情感塑造、心理认知、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契合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在教学“哲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哲学思考题。这样,学生就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哲学的内涵,了解哲学的重要性,培养思维与情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3.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说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服务现实社会为前提。

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亲身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知识基础研究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以后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下,核心素养引发了新一股研究热潮,不过,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等,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①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对学生学习成长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都是很重要的。本文基于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着重探讨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二.关于核心素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框架也比较成熟,我国有不少研究者都介绍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核心素养模拟建构的启示。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前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后又把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学习方法和认知、算和数学、科学和技术七个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SeCo)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很具有代表性,是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参考依据。在这项目中,她们提出了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一级素养,以及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等九个二级素养。欧盟则进一步提出母语交往、外语交往、数学素养和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会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表达等终身学素养体系。其后,有许多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参照以上三项核心素养体系,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适合的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比如,美国于2002年制订,2007年更新的《“21世纪素养”框架》,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分别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要素要求。

国内一些学者结合我国的教育文化背景,也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提出了自己见解。比如: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基础性素养,“核心”即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且他还强调了核心素养是发展的概念,既可以表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可以表述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褚宏启则具体描绘了21世纪核心素养所应包含的三大类素养,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辛涛、姜宇、刘霞则提出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②。我国的核心素养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多借鉴国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背景,提出自己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核心素养主要是个体适应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必备素养,是满足终身学习的基本能条件,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③

三.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进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很重要,尤其在我国,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不过,具体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相较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研究来说,是比较少的,在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则更为单一,偏重理科。自《意见》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也有不多学者对语文核心素养展开了论述,主要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和定义的探讨;二是结合教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1.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姜树华从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思维力、阅读力、表达力,三者之间,思维力又是核心。顾之川从宏观角度把语文核心素养分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具体来说,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审美、人文素养等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孙双金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其中人文修养的内涵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底蕴三个维度;语言能力包含说写表达的维度和听读吸收的维度,孙双金老师的分类主要依据传统的语文能力分类方法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规定。也有不少学者从2011版课程标准所颁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出于基础和主体地位的知识与能力。

2.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研究;另一种是基于某种教学形式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关于第一个方面有林嵘春、刘仁增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四大要素,并且基于此着重分析了应该构建怎样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秦艳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语文助学课堂的教学主张,并分析通过三种学习方式与四种教学策略来构建语文助学课堂。还有张伟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王超群、韦冬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这些研究多是依据学科特点从而提出语文核心养的内涵,基于此分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结合实践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丁文静、韦冬余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接受语文教育,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初步形成语文学科的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的共同核心素养,逐步形成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通过梳理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肖芸从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从教学实践出发,为我们如何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经验,但是只从单一的教学形式出发,难以全面把握语文核心素养。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顺应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教育改革确立新方向;同时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只浅略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基础,以期为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

4.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5.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6(6).

6.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7.辛涛,姜宇,王烨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8.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4).

9.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10.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中国教育报,2015(4).

11.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9).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1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4.姜树华.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有三[J].七彩语文,2016(4).

15.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

16.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2016(5).

17.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3).

18.林嵘春,刘增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19.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0.肖芸.基于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四川教育,2016(2).

21.丁文静,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教学研究,2016(6).

22.张伟.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与内容选择――从现代小说观和语文核心素养看小说教什么[J].语文建设,2016(1).

注释

①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②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3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程能得到什么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

1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融合制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突出了“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规律、化学基本观念、化学实验”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提供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学科观念;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突出了“科学探究、信息获取和加工、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突出了“乐于科学探究、感受世界奇妙、赞赏化学应用、关注化学发展、养成科学态度”等关键词,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要发展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兴趣,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科学素养和化学课程的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等方面,因此高中化学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和发展化学学科观念、化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能力,树立和发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从三维目标相融合制定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十多年前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目标中就包涵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2]。

1.1从学科观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w的形成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活动,而自然界又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因而,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之间就必定会存在一些共通、跨越学科界限、具有普适性的科学主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版的“科学框架”(ScienceFrameworkforCaliforniapublicSchool)中,将“尺度与结构”、“变化的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能量”、“演化”提炼为科学主题,上述科学主题在化学学科中以学科观念或核心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表1)[3]。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同样是化学学科观念的特征。人们通过观察(特别是通过实验观察)、辨识并表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形态改变、新物质的生成、能量的转化等,这种直接观察或通过一定的仪器或技术间接观察所得到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往往是宏观的,可用文字或化学符号对其进行描述,即“宏观辨识”。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现象的观察、辨识和表征,还必须探析其运动变化的本质原因。化学学科中主要从两个视角进行探析,一方面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即“微观探析”,另一方面从变化和平衡相统一的视角分析,即“变化思想与平衡观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客观世界是不断地沿着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轨迹运动着。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统领性和迁移性的化学学科观念。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我们不能只看到“宏观、微观、变化、平衡”几个简单的词,不能仅从化学一般概念或原理层面进行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涉及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能量转变,涉及物质及其构成微粒的作用力和作用力平衡,涉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辨识、探析和表征等。

理解“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的内涵,不能把其中的“与”简单理解成两者加和,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思想与平衡观念”是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认识和分析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

1.2从学科思维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人类在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具有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坚信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而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不断地通过实证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世界。作为科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化学十分重视实证研究,坚持科学结论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证实或证伪。事实上化学科学中许多理论的建立和原理的发现,特别是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理论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的,是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结论的,这就是“证据推理”。由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层次的物质,且存在物质的多样性、不同物质结构的独特性和环境对物质及其变化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人类运用化学方法探索物质世界时,常常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后,还需要通过抽象和简化的方法建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模型认知”。因此“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质的思维方法。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证据推理主要是指根据观察和实验等方面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证据),通过基于证据推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结论;模型认知是指对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和实验得到的信息,通过抽象和模型思维,用简化的、形象化的模型再现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内在特性和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验证和完善模型。证据推理所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简单的模型认知,模型认知离不开证据推理,证据推理是建构模型的前提。

1.3从学科实践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科学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看,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离、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征、物质的性能和应用等;从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看,化学实验通过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获取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再从结构与性质相联系、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等方法对实验现象和事实做出合理的解释,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形成科学的结论;从化学实验结果看,化学实验获取新的化学知识,揭示未知的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将新的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实践。因此,从化学实验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创新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特征,化学科学探究最能体现和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合作能力,最能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的核心要素。

1.4从学科价值建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科学价值作为一个总的价值体系,由诸多价值要素构成,诸多价值要素聚焦于最终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化学科学的发展起源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化学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活动为前提的,化学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但是片面追求化学科学技术的应用性价值,就会带来诸如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的影响,导致科学不利于人发展的异化现象,无法实现科学的最终价值。实现化学科学的价值既要充分发挥化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提供物质财富的作用,又要充分分析化学科学技术应用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即充分承担起化学科学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

化学科学探索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需要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付出艰辛的代价,执着不懈地永恒探索和不断创新;化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遵循着科学研究行为规范,体现着理性、客观、公正、平等、奉献、求实、严谨、民主、宽容、自由的科学精神,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量和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与精神生活的核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很好的诠释。

2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和内涵

根据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是化学学科观念,又是化学特征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征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和化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贡献。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关系可表示如图1所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处于化学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以化学科学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科学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科学探究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科学探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

2.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从分子、原子层次对物质结构、性质、能量转变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4],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并能运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形成“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和性质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解决相关化学问题。

2.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对物质发展化学变化的条件、方向、限度和变化规律等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既是化学学科重要的观念,又是化学问题解决的思维视角。

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认识物质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可控制的;能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和能量转化守恒的观念;能从变化与平衡相统一的视角考察分析化学反应和解决化学问题。

2.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方式,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构模型以揭示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过程,是运用证据推理和模型化思想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物质及其变化的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结论,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并建构模型,用模型思想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2.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指提出化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推理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是指能尊重事实和证据,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质。

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发现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具有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的能力;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对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质疑和批判、评估和反思。

2.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指在认识化学科学本质和化学科学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化学科学技术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崇尚科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并致力于应用化学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勇于承担和分析化学过程对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的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有效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经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

3.1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后天习得性,决定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学习。但必须指出的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习得不能是“被动接受”,不能以“灌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更不能把化学核心素养简单地转化成“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模型、推理、实验”等知识内容进行讲授,离开了科学、正确的化学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就无法形成化学核心素养。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必须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辩论、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化学学科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体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化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同和践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

3.2在化学知识学习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化学知识,没有化学知识,化学核心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掌握繁琐却无法穷尽的“化学知识”,唯有将化学知识提升为可迁移应用的化学学科观念,才能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课程具有自身的内容逻辑主线,包含了许多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基本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事实性化学知识和化学一般概念上升为化学学科观念,考验着化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智慧。高中化学课程实施中,需要认真理解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所包含的化学学科观念的内涵,需要建立化学学科观念与化学一般概念等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学科观念体系。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围绕一定的化学课程内容、通过多样的化学学习活动展开的。虽然不同的化学课程内容、不一样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发展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但一定都能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的发展。化学课程实施中一定要防止的是:将化学核心素养各维度分解开来培养,将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核心素养的某维度进行对应,并贴上“标签”。

3.3在化学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4

经过分析历年的高考历史真题发现,高考历史命题的立意变化了四次。即高考历史命题立意从最初的历史知识命题立意,到历史学科能力命题立意,再到历史学科素养命题立意,最后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立意。如下页图所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1.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是跟时间紧密相连的,过去发生的事实是历史,现在发生的事实就能成为未来的历史。同时,历史也跟空间有联系。目前,人类的活动主要分布在地球上。地球上又可分为许多国家,每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不同,故每个国家的历史也不同。实际上,这一核心素养与全球史观相联系,要求同学们用全球观念、整体的观念来认识历史。对某一具体历史事实进行认识时,同学们要将历史事实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研究的历史事实都是在过去发生的,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转性。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来努力再现历史事实。所以,这就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资料,另一个是逻辑推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重在引用可靠历史资料的同时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与认真、严肃、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相对应,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事实。要想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同学们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突破时空界限,感悟和理解历史事实。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解释是以历史理解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正确地解释历史事实应先正确地理解历史事实。

5.历史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5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求高中各学科课程要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目前,大家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含有以下方面:人们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手段,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能建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苏教版必修《化学1》专题2的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课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以这部分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

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应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灌输转向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习反思中获得化学核心知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一节典型的物质性质的课,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完整地学习一种盐。教材并没有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逐条呈现,而是通过两个“活动与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案设计”)来引导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初步学习了碳酸钠与酸的反应,了解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但对与碳酸钠关系十分密切的碳酸氢钠的性质了解甚少。因此,教学时可以用实验探究、对比的方法理解两者性质之间的异同。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二者性质的差异是结构不同所致,并能归纳总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和相互转化。

(2)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特别是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对比中,学会全面地认识和分析事物,体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用途,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鉴别,教学难点设计为对照实验方案的设计。

4.教学过程及点评

教学环节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资料1中,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什么物质?

[生]是纯碱,化学成分是碳酸钠。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碳酸钠。

[师]实物展示。请根据资料2和初中所学知识,推测碳酸钠化学性质,并运用桌面上的药品和仪器进行验证(药品:水、0.1mol/L稀盐酸、石灰水、氯化钙溶液、酚酞试液、0.1mol/L碳酸钠溶液、0.1mol/L碳酸氢钠溶液等,仪器:试管、滴管等)。

[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猜测实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在四支试管里各加入0.1mol/Lna2Co3溶液2毫升左右,然后依次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氯化钙溶液、石灰水、稀盐酸,观察现象。主动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

[板书]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一、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2、与某些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3、与某些盐反应:na2Co3+BaCl2■BaCo3+2naCl

?u析:通过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实业救国的事迹引课,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和无私的爱国情操,引发学生对“碱”的好奇心和重视,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

后面让学生根据初中所学,大胆预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设计实验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发展学生寻找证据进行分析推理的化学学科素养。

教学环节2分析比较,深入探究

[生]认真阅读资料,仔细观察碳酸氢钠样品,产生了以下疑问:为什么在资料中碳酸氢钠可作为食品制作中的膨松剂,而碳酸钠不能?两者性质差异有哪些?

[师]顺势引导。请大家根据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来设计实验,对比观察两者的性质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验对比才更有科学性?

[生]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比较!如相同反应物的浓度、状态等。同时,提出了以下3个探究实验方案:

[探究实验1]水溶液的酸碱性

在试管里加入0.1mol/LnaHCo3溶液2毫升,滴加几滴酚酞试液,与前面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溶液的酸碱性。观察现象。填写表1。

[探究实验2]与盐、碱反应

向盛有2mL0.1mol/L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加1mL0.01mol/LCaCl2溶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逐滴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与前面实验比较,填写表2。

[板书]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探究实验3]与酸的反应

向盛有体积均为2mL、浓度均为0.1mol/L的na2Co3、naHC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同时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足量)。观察现象。填写表3。

[板书]naHCo3+HCl■naCl+H2o+Co2

[生]通过实验对照,得出结论:na2Co3、naHCo3性质大体相似,但是在某些反应上又有差别。如同浓度时,na2Co3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但naHCo3溶液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大于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两者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大家积极思考,有同学提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师]对!那我们来一起分析它们在组成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完成表4。

[生]清楚地发现:两者性质差异的原因就在HCo3-、Co32-方面。

[师]资料3中说,碳酸氢钠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请你猜想碳酸钠、碳酸氢钠哪一种受热更易分解?

[生]肯定是碳酸氢钠受热更易分解,而且分解时会有气体产生。

[师]让实验来说话。

[探究实验4]热稳定性

[师]采用(图1)装置,应该如何放置两种固体,才能证明碳酸钠的热稳定性较碳酸氢钠更好?

[生]大试管中盛的是na2Co3固体,小试管中盛的是naHCo3固体。大试管的导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B试管中,小试管的导管伸入盛有石灰水的a试管中。如果a试管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而B试管中的石灰水没变浑浊,则可证明。

[师]演示实验,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填写表5。

[板书]2naHCo3■na2Co3+H2o+Co2

[师]根据资料4,推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可能会有固体析出。

[探究实验5]饱和na2Co3溶液与Co2的反应

[演示]向一瓶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矿泉水瓶中,倒入10毫升左右的饱和na2Co3溶液,旋?o盖子,快速振荡一会儿。

[生]观察现象:矿泉水瓶变瘪,澄清的碳酸钠溶液变浑浊。

[板书]na2Co3+Co2+H2o■2naHCo3

[师生共同分析]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这是析出沉淀的主要原因,而从方程式来看,106g碳酸钠反应将生成碳酸氢钠168g,生成的碳酸氢钠多了且反应消耗了水,也会导致碳酸氢钠析出。

评析:根据实验现象的异同,引导学生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组成结构的异同,进而寻找证据进行推理,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课堂上精心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念。

教学环节3总结提升,巩固观念

[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关系密切,请大家根据本堂课内容说说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生]归纳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途径(略),形成物质间有条件的转化观念。

[投影]碳酸钠、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4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投影]问题解决:

[生]交流讨论(略)

[课后作业]

查询侯氏制碱法的工业流程图,分析涉及的原理。

评析:通过几个有“生活味”的问题解决,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化学应用观。也体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三、几点反思

1.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明白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这也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让学生“想学”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是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可以是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是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应用;还可以是向学生展示所学化学知识在化学及其相关学科学习中的应用[2]。高中化学课程中之所以安排“碳酸钠性质与应用”教学内容,就是因为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本节课以侯德榜的爱国事迹为引课,以“为什么碳酸氢钠可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na2Co3、naHCo3均可与胃酸反应,为何不选用na2Co3作抗酸药?”等应用性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了知识的价值,明白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有效地调动了自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化学学科素养。

2.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提高能力、发展素养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进行教学。教学中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主动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与应用,将知识融入推测、验证、探究和归纳的过程中,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规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验化学研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科素养。

3.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6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233-02

一、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职业素养考核的必要性

1.高等职业教育商科专业课程变革的需要。目前,基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模块课程开发思想,已经成为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构改革的核心,但是因商科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要求较高,很难找到单一的工作岗位群与一个专业相对应,同时,立足单一岗位群的人才培养忽视了企业运营系统的整体性,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现断层,造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培养缺失。

通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模块课程开发实践探索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在商科专业课程重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公司业务运营为主线,站在公司运营的全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课程开发重组,即站在公司老板或经理的高度上,而非站在业务操作员的岗位上,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构建,完成课程重组开发。这既符合高职课程开发思想,也符合高职商科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商务人才的定位。在完成这种课程重构改革后,通过建立“班级+公司”的双向班级管理模式和“学生+员工”双重管理考核机制,可以使学生完成基于公司运营的整体性职场模拟体验,并通过完成企业运营中的生产性教学工作任务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来掌握融于实践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职业素养考核就成了必然。

2.社会对高职商科人才需求综合化趋向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商科人才的个人职业素养要求也更加趋向于综合化和全面化。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目标逐渐由单一的岗位人才培养转向熟悉企业整体经营流程的综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人才培养过程也逐渐由从课程到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向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多岗位群进行综合培养。基于上述高职商科人才培养的变化,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考核就成了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下面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现代储配职业素养培养考核为例,介绍如何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开展高职商科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

二、构建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

1.基于产教一体的现代储配教学岗位设置分析。合理的生产性教学岗位设置是有效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日用百货品、五金建材和生鲜食品等配送中心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每个现代仓配物流企业岗位设置与人员配置不同,但相同经营业务的操作流程却具有显著的同质性。在进行教学岗位设置前,我们首先要结合区域产业情况,通过融资租赁、引企入校、资产置换等形式与物流企业共建生产型的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然后在完成对现代储配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整合之后,根据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依托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际情况,以企业现实岗位为参照,立足业务操作流程设置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所需要的一般性业务流程岗位,称为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具体包括:配送中心总经理、市场营销部、仓储部、流通加工部、配送部、客户服务部、财务部等。

2.根据企业岗位规范建立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对典型储配工作的任务分析,可以得出,完成岗位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素养要求,结合公司不同层级岗位对同一职业素养考核要求的差异,对各项要求进行归集分层,形成了由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四个维度构成的职业素养考核指标体系。具体的考核点与内容形式如下:(1)职业形象指标包含仪容仪态和职业礼仪两个考核点,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仪容、举止、表情、服饰、配饰情况以及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各种举止(称呼、介绍、握手、名片、交谈、电话等)和礼仪表现进行评价。(2)职业精神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强烈的责任感:观察学生在团队中完成自己岗位角色工作时的责任心。②敬业精神:观察学生在各项现代储配技术应用和设施设备操作训练时表现出来的敬业态度,是否能够坚持不懈的完成分配的工作。③创新意识:考察学生在储配中心规划和业务流程设计等工作中表现出的发散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3)职业行为习惯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主动利用有关资源解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操作技能训练中能否利用他人的操作经验技巧,主动总结思考,形成自己的技能。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对网络、图书文献资料的利用能力。③项目规划控制能力:考察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的系统思考分析能力。④自我管理和执行力:考察学生在各项学习任务中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观察学生独立完成岗位角色的工作能力及完成率。⑤工作计划性:考察学生在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计划制定和执行能力。⑥沟通能力:考察在产教交融学习中的课堂讨论、在完成各项现代储配经营任务中的文字表达能力、口头沟通能力、QQ等网络即时通讯交流及在线客服沟通能力。⑦总结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的自我反思、总结能力,观察其是否能够进行阶段总结,主动分析个人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过程,不断完善自我从业能力的情况。(4)职业态度指标考核点及内容形式为:①从业激情:观察学生在整个产教融合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工作激情,能否保持一个饱满的学习工作状态。②遵守时间观念: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能否按时完成各项现代储配岗位学习工作任务的情况。③职业自信:观察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操作时的信心程度。④工作积极主动性: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积极的完成各项储配管理技术的学习训练。⑤团队合作能力:观察学生在产教交融学习过程中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协调合作能力。⑥诚实守信:观察学生在学习中能否诚实待人接物,在个人学习及现代储配业务经营中能否做到诚信。

三、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实施探索

1.职业素养考核形式说明。在产教融合教学实施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配送中心总经理,由其统管全部业务运营,然后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将全班学生划分到各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每个小组独立选出一名组长(担任部门主管)。通过生产型储配教学企业(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际业务运营,完成企业现实岗位工作训练,依托岗位角色轮换、头脑风暴和合作学习等形式,以生产型教学岗位或部门为单位构建团队共享型学习模式,让学生获得从事储配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通过过程性考核加团队综合考核的形式完成,过程性考核侧重于从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依托职业技术技能训练过程和效果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团队综合考核以岗位群综合项目的调研、设计、分析报告及团队工作业绩为主。在考核中引入公司员工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从教师考核、公司经理考核、同事(组内其他学生)考核、学生自评等角度采用报告、演讲、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多元化绩效考核,以便于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考核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和发展功能。

2.职业素养考核实施说明。为了方便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进行考评,我们分别从配送中心总经理、部门主管和一般员工三个岗位层级开展了包括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的调研分析,从而设计了每个职业素养考核指标考核点的差异权重,实现区别考核。为了保证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我们采取教师、公司经理(小组长)、同事(组内其他学生)、员工(学生本人)自评的方式,通过每名学生在不同岗位的轮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结合岗位考核权重赋分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每个员工的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等四个维度所含指标考核点的各项平均分值,最后求和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职业素养考核分值。

此外,为了激励学生,在每个产教融合学习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评选出每个岗位的“最佳员工”与“最佳团队”,并在下一次实践任务开始前给予表扬与奖励(加分);相反,对于那些参与度不够,态度消极,与人合作不融洽,技能、行为表现差的学生给予处罚(扣分)。

四、总结

本文从职业形象、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态度四个维度,依托企业老板、部门主管和一般员工三个岗位层级,从公司运营角度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现代储配岗位职业素养考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高职商科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晓,朱建华.“公司化”工作情景模式在高校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6):17.

[2]何兵.高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3.

[3]沈萍萍,顾才东,等.基于3DCC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9-70.

[4]欧阳杰.绩效考核[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4:143-144.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

近年来,新课改建设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更高层次学生课程标准的设定中,如何培养学生了解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衡量课程设定是否合格的明显标志。但是,学生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概念趋于抽象化,如何对学生通过学科设置达到培养核心素质的效果,如何对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设置了解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自身素质?这将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下面,我将对此一一讲解。

一、解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人体能够综合运用之前在某些学习中习惯应用的方法、思维模式或衍生技能,以及在学习中所产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出现的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然后对这个情景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品质就是核心素养。可将此定义分为三部分: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

一是关于素养。素养无关于天性,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一种品质,是通过自身不断接触社会、不断分析总结经验形成习惯,慢慢培养起来的。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素养。也就是说,素养是无关乎你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角色,也无关乎你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特殊培训,人人都会形成的一种品质。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事,都会将自己的素养体现出来。

二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说的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意思是人体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所应用之前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包含的情感、和形成的能力。我们通常有目标的培养核心素质,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就本着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够受用的关键能力和品格的目标进行。

三是学科素养。在经过综合学习某种学科后,挖掘该学科学习素养,将之应用到特殊情景应变反应中。

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关系,我们就能发现思想政治课中的核心素养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必须将核心素养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核心v解。

二、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

从小到大,人体机能在发展,人们学会说话,听见声音,人类思维也在发展,人们交往互动,学会数学运算等等,我们在听的同时看到,在想的同时表达,我们一直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不能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技能。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思维能力的养成。举个例子,当教师讲解学科《政治生活》,讲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时,需要对此知识点进行记忆,老师仅从课本上划出需要背诵的知识点,告诉学生记忆,而不告诉学生如何记忆,为何记忆,学生当时会记住,若以后真遇到真正需要考虑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时候,会第一时间顾及国家利益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为何要进行政治教育,如何保持政治教育,可以向学生举例说明,联系实际,告诉学生如今在党和国家的庇佑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此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二)培养学生情感思维能力

在培养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时,第一步要求教师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然后撇开课本,将知识的内涵以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全面扩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鼓励学生发言时,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语言表达,避免生搬课本语言。所以,课堂授课时,教师要锻炼学生将课程学习内容及感悟以情感表达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在做教师总结时,能够将学生表达的情感上升到人生发展,品质培养的高度,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学科交流,探讨课件的情感表达、学习方法及学习心得。

(三)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教师应多多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比如提出相对课件更有深度的问题。举个例子,在进行“文明礼仪”授课时,播放视频,显示国外针对中国人民专门书写的中文标语:“垃圾请丢在此处”或者“禁止大小便”等等。学生看到一定会心潮澎湃,从而调动了学生情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三、结语

全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新形式下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研讨的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是教育改革模式中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在学习方法及人生道路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当然,教育改革的另一助力在于教师的改革,如果教师改变“唯分论”的教育模式,相信改革成果会更好。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添上完美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57-59.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8

关键词:本科护生;核心能力;因素及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6-0137-01

引言

随着社会对护理医学知识的重视不断加强以及护理医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选择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然而,人们在护理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却发现,护理实习生的核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加强[1]。护理核心能力包括与患者进行临床交流、对患者进行临床教育指导以及临床护理等,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效果。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护理教育人员必须要对影响护理核心能力的因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

1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

护理核心能力包括有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专业护理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等。根据市场该调查显示,我国护理实习生核心能力的现状表现如下:临床护士的核心能力得分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专业发展相对滞后,护理人员得分最高的小木为法律和伦理部分,得分最低的在批判性思维和科研等部分[2]。从调查研究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实习护生的核心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

2影响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因素分析

根据分析,影响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因素有几方面:第一,家庭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实习护生的核心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于专制型和放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民主性的家庭教养方式显然更加有利于实习生护理核心能力的表现和提高;第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因素。学校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习成果和护理核心能力的掌握[3]。在学校教育中,开放的、多元化的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第三,学生自身因素。护理核心能力的掌握与学生自身对护理行业的喜欢、社团活动的参与度等有较大的关联,对护理行业的喜爱程度深、活动参与度高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第四,实习带教教师因素。实习带教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导水平等也是影响护理实习生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3实习护生核心能力的控制对策

3.1强化实习护理生的人文教育

护理核心能力包含了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理论和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均属于护生的人文修养。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增强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护理实习能力,学校必须要强化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西方国家的人文课程开设较多,包括有人类学、伦理学、关系学、宗教学、法律学等,而国内近年来也逐渐开设了法律、心理、美学等人文学科[4]。但是,由于我国在资金、科技等方面的投入限制,目前我国人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实习护理生的人文教育需要各护理学院增设人文课程,并且将这些人文课程设置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2重视提高实习护理生的实践能力

实习护生的实践能力指的就是护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其主要的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护士的教育咨询能力等。实践能力是护理核心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护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实习过程能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外在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医院应该要重点加强对实习生的教育。具体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加强对实习护理生的专业培训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使得医学的分类更加细化,同时也使得护理领域更加专业化和领域化。专业的护理人员能够在本领域中的专业素质较高,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对现代化先进的医学仪器设备等的操作也较为熟悉。通过培养这样一批专业的护理带教人员,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未来护理行业的发展才能够更进一步。

3.4提高实习护理生的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是因为许多医院的床位较多而护理人员数量较少,病人的不良情绪和应激状态等也容易对护理人员产生心理和生理的伤害。因此,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带教教师和医院应该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5]。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多,部分护理人员晚上还需要加班。疲劳、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的结合容易让护理人员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医院应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例如,定期为护理人员举行娱乐活动、多鼓励少批评、增加护理待遇等。实习期间,带教教师也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担忧并为学生解除疑惑和心理压力。

4结语

综上,实习护生的核心能力包括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专业护理能力等,护理核心能力的提高是做好护理工作、促进护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实习护生的核心能力还有待加强,要求学校必须要强化实习护理生的人文教育、重视提高实习护理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实习护理生的专业培训并提高实习护理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玉美,王丽波,李艳双,周丽娟,梁爽,王孝艳.层次分析法构建本科实习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护理学杂志,2015,02:63-68.

[2]陈光毅,郑翠红,李华萍.407名高职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5,04:409-412.

[3]刁玲玲,顾则娟,周玉峰,徐剑鸥.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1,21:1967-1968.

[4]李静,谢大明,肖鲁良,张聪颖,刘聪.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全科护理,2011,21:1953-1955.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9

素养一:人格培养和自我发展

在我看来,化学是学科,但也是教育中的一员,所以时刻不得脱离于教育的宗旨:育人,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培养学生完美健全的人格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们从更高的角度和境界提升自我,发展自我。

素养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宏观辨识就是指从大的方面辨析出事物的原本面貌,在化学学科里,这代表需要从各个方面了解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且能够准确地对物质进行分类。微观与宏观相对应,对物质从元素原子分子进行认识,能够准确地分析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且将宏观与微观两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三:变化与平衡相辅相成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认识到化学是运动和变化的。而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产生新的物质,并且能量有转化,反应发生前和发生后,双方物质守恒,原子没有变化,这是一个平衡状态;所以变化与守恒,相辅相成,教会学生运用这个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四:逻辑推理与思维素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对事物观察、分析比较、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综合判断得出结果。化学教学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有效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化学教学中,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衔接,有机物与无机物的衔接都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w生已有的逻辑思维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加精细的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同时,已经学过但是未掌握的化学知识也制约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成长。

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初步学习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对其可能产生的变化提出假设,并且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以自然或者事实为依据,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做出判断,并分析;运用一般化学原理,推论出具体事物的各种情况;通过推理论证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构成要素,建立模型,并且合理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素养五:研究精神与独立思考

化学是一门科学,化学需要钻研!而自然界中无时无刻发生各种各样化学反应。我们需要从自然界,生产,生活中观察发现并且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借助他人的力量,与他人合作,并设计相关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科学地加工处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现象,和同伴交流,得出合理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不要在乎研究是否失败,敢想敢做,要敢于坚持,敢于创新,不迷信权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素养六:终身学习与科学精神

活到老学到老,保持终生学习的意识,并且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认识到化学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化学这一学科,我们要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意识,形成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素养七:绿色化学与社会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师范院校教师培训

一、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解读建构

高中地理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地理学科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教师情感素养。其中地理学科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而教育教学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能力、研究反思能力;此外,教师情感素养包括:身份认同、责任心、爱心。教师素养直接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的核心素养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上述三种不同的核心素养对于地理教学工作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地理学科素养是地理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前提,而教育教学素养是教师开展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情感素养是教师的参与教育工作的核心动力。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包括了一名教师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决定了一名教师是否可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建立正确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对策

新时期,如果想要让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还需要院校、教师培训部门、工作单位等多个方面的努力。首先,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地理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师范生是教师的后备力量,然而部分师范生的教学组织、教学创新、课堂管理能力较为欠缺。因此,师范院校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训练以及论文撰写、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训练,此外,还要加强教学实践训练,通过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素养。其次,教师培训部门要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再培训。教师培训部门作为教师就业后再培训的重要机构,是提升高中地理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师就业后的培训工作都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因此,培训部门必须要在充分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计划,并且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以此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最后,学校也应建立起良好的地理教师素养提升平台。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学校和课堂是他们的主战场,也是提高教师核心素养的最好平台,因此学校必须要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为教师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教学反思环境,并且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反思活动,比如,可以通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薪资奖励等方式,打造出一个敢于研究、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1]。

三、地理教师核心素养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应用

根据上文的描述,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观念和品格。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地理学科素养作为地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素养之间有着不同的应用表现[2]。以人地协调观为例,地理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个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比如,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评价产业发展的利弊,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二)教育教学素养的应用

教育教学素养展现的是一名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一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素养。以教学实施能力为例,教学实施能力指的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组织管理、教学工具使用、学生评价等方面,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一课中,某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扮演原住民、政府官员、伐木公司总裁等角色,每个角色所处的位置不同,开发雨林对这些角色的影响也不同。学生在带入角色的过程中,就会对森林的开发形成不一样的认识,继而对森林开发的影响和问题形成深刻的影响,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情景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就是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三)教师情感素养的应用

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源自于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对自身身份的看法,教师只有形成正确的态度体验,才能够说拥有了正确的情感素养。地理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以爱心为例,爱心指的就是教师要由内而外的热爱这个职业,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热爱生活,用积极乐观的形态去看待生活。比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一个人求知的重要力量,学生如果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地理教师在面对一些“差生”时,要试着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当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就会对抽象的地理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继而就会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东南亚区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展现出东南亚地区物产丰富这一特点,如:汽车轮胎、泰国香米等,让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物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结

综上所述,地理可以推进素质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可以实现综合性的发展,可以说是高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对地理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必须要响应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需求。每一位地理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能力,也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素养得到不断增强,才能够实现新课标提出来的“教书立德育人”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