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16

信息时代教育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教育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教育篇3

关键字:微课;信息化;教育

作者:罗惠敏

0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开创了微课时代,微课教育对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冲击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主要是借助小型多媒体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全新教学方式。但是,微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微课辅助教学的作用,满足广大学习者按照自我意愿与自我需求,从传统的适应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以达到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

1微课程的基本特点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教育的产物,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微课主要是通过视频来进行教学,授课者将课程的重难点、考点等相关知识进行情景设计,或是以主题、任务、实验等相关活动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微课由于是以网络视频为载体,因而非常符合当前学习者的思维成长特点,在结合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又创新了新的资源类型。综合看来,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是指课程时间较短,如一堂微课大约为5-10分钟左右,由于学习者的注意力通常保持较短,通过10分钟左右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更容易吸收;小是指微课所承载的课程容量与内容,不仅突出了课程重难点、考点,还可以让学习者提供移动学习;精主要是体现了微课的制作是从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层面入手的,视频既美观又实用,知识点的精华得以表现;悍主要是从微课的模式和类型方面体现,不仅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更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微课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大单元教学在数字化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是无法适应的,这是因为传统的视频教学在教学理念、资源类型、资源结构及应用等分方面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传统教学是通过采取一定方法进行课堂讲授,是以整节课为组织单元;而微课教学则是以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环节为组织单元,采用片段式的教学方法,主要突出帮助学习者解决疑惑问题。其次,在资源类型方面,传统教学较为单一,视频教学构成要素不够丰富;微课则短小精悍的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多样化的构成要素,突出的重点更具有针对性。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教学者,微课的应用领域则更加广泛,不仅适用于教师、学生,还适用于社会人士,范围上包括了远程学习、学校课堂教学、移动学习等。

3微课教学的应用

3.1微课的基本设计

微课是网络时代一种积极向上的大胆尝试,其发展力巨大,主要是以视频进行授课。最佳的微课授课方法是通过声像结合的软件融合录制,将课程的重、难点的实时操作作为目标,若再加入表格、文字就必须要提高视频分辨率。此外,在进行微课的基本设计时,要注重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如年龄层偏低的学习者应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动画形式,可以突出知识的趣味性;年龄层相较高的可以做成真人视频,要求画面色彩丰富,讲解活泼,更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

3.2实施目标分解

课堂教学一般常规化教学时间为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并非每个学习者都每时每刻思想集中的认真听课,因此,可以将课程进行微化处理,突出教学内容主题,分解课程目标。如在一个大单元教学模块中,将教学内容重难点任务划分出来,在这些重难点任务中又可以进行分解,分解完成后,根据目标分解来制作微课。

3.3情景设计与呈现

微型课堂以图声并茂的方式体现了课堂生动的情景,其呈现方式有表演类、讲授类、启发类、练习类等多种方式,演示类与练习类这两种方式的有效融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授课者先利用多媒体来呈现出微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播放来代替说教,所演示的课程目标要清晰明确,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添加精彩的情景。之后根据课程内容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的设计应巧妙,并可以带动现场氛围,才能为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的微课教育。

信息时代教育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应用

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已日益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定义讲到: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

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硬件配备;另一个就是软件方面,通常可以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能力。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日益强大,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装备上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层次。

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我们每天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余讲座,学术报告等。利用网络进行工作与业余学习,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术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图、文、声、像等多感观、多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缩短教学时间等。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越来越自觉地翻阅资料并自制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二、校园网络

1.对教师:校园网络组建多年,实现了网上办公、数字校园、网络课程、学生寝室上网、学生校园一卡通等一系列网络自动化设施。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电子备课,资料查询,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从认知理论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融为一体,教学媒体是硬件资源,那么教学手段就是软件资源。教学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数字校园、网上办公系统为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不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

三、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这里教师的所指,应该是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溃乏。

2.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尽管我们每年至少会针对教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多媒体技能培训,但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不想学,有的认为没必要学,教学与技术脱节。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3.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因此教师参不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上不上多媒体课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把课上好就行,当然这与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关。

信息时代教育篇5

教师的继续教育,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安排适当的学习时间和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目标,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二是教师本人自觉主动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坚持自学、自修。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远程教育(网上教育)进行自学自修。这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四是采用轮岗方式进行离岗轮训或到专门院校进修。短期轮训和专题讲座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另外,组织调查参观、参加社会实践、专题研讨等也应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总之,教师的继续教育既要制度化,又要有灵活性,确保培训效果。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教师仅靠职前在学校学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继续教育,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既要使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又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教师必须掌握足够的教育信息技术,具备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解信息世界的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具备提升信息利用的内在价值观,形成个人信息风格的能力。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n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作为教师,要掌握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量,要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教学的需要。

二、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信息时代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方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出专业优先,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职业要求上,从一般的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二是在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三是在劳动形态上,从教书匠发展为创造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的大量运用、教育软件的开发、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交互式网络教育和虚拟学校的建立等,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而且要有协调、交往、协作、创新等能力和良好个性,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全的人格,用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信息时代教育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推广和交流成果效率更高。不仅可广泛而迅速地推广与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而且能科学地对研究项目进行辅助设计与模拟,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与整理,准确地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使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大大增强。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给当代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时代教育篇7

关键词大数据;公民;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教育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导致数据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社交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仅主动提交自己的行为,还在自己的社交圈内如微博、贴吧、博客等进行实时的互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各行业都有大量数据在不断产生,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1]。如何从多样的或者大量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创造新价值已成为目前人类关注的重点,美国在2012年就宣布将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投资超过2亿美元以提高从海量和复杂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1大数据时代公民信息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大数据产业是“未来的新石油”,一个国家和企业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及解释运用的能力将成为综合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对数据的占有和控制甚至将成为继陆权、海权、空权之外国家的另一个核心资产[2]。如今,大数据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各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思考的方式。生活中手机app可以帮你计算哪种出行方式最快捷、路径最短;在工作中,企业数据统计可以反映企业事物的面貌及发展规律;销售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对用户精准化、个性化的营销;传媒广告数据可以分析什么样的广告更加深入人心。以上这些都是大数据产业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改变,是大数据时代赋予人类社会的福利,但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对于个人,犯罪分子通过恶意程序、钓鱼网站等来实施大数据犯罪,盗窃公民的个人信息,从而非法售卖,如2016年底,西安警方就侦破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查获的非法售卖个人信息高达上亿条。相较于个人,企业也已成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这是由于互联网企业的主要业务都集中在线上,注册用户数量巨大,用户信息较为完整,且具有很强的隐私性,进而满足了黑客对这些信息的窥探欲与占有欲。在大数据时代,国家信息安全战争面临的挑战将更加隐蔽和残酷,如著名的“棱镜门”事件,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利用本国的多家互联网企业在全球的高用户覆盖率,进行情报监控任务。而一切安全事件,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关键在于人,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公民教育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进行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信息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公民信息安全综合素质,这对于确保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是必要的。

2大数据时代公民信息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数据时代公民的信息安全教育应从三个方面去进行。首先,强化公民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公民面临信息安全的威胁与其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他们经常会在有意无意间将个人信息泄露出去。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使用的账户及时申请注销;考虑到木马病毒等情况,不建议在电脑、云盘等地址存储银行账户密码等隐私信息;发送重要电子邮件时对邮件进行加密等等。大数据用户是信息安全问题防范的主体,其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问题的防范和解决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其次,确立公民在信息安全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公民必须明确数据所有权是大数据用户自己,用户享有对大数据用途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且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企业在利用大数据技术给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需要对用户的大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最后,明确个人、企业、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泄露传播特定公民信息不仅损害个体权益,还可能会严重影响集团自身的利益,甚至可能形成国家和社会危机。个人习惯、受教育水平、医疗记录等这些看似没有涉及个人隐私,但是敌对势力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国家总体公民的这些数据,最后得出国家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社会意识形态等,从而对该国进行精准的文化入侵、意识形态的入侵,而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将会是灾难性的。现如今在青少年群体中极度流行的“哈韩”“哈日”现象就是外来文化入侵的代表。公民应该认清个人、企业和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公民保护自身信息安全也就是在保护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

3加强公民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

3.1把公民信息安全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把公民信息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去,提高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程度,增强公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公民的信息安全教育,美国于2012年9月正式了《niCe战略计划》,该计划以政府为主导,并投入大量资金,对美国的公民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和进行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举措奠定了其信息安全强国的地位,值得我国加以借鉴,相对于美国,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展很快,培养了大量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但信息安全的教育还未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缺少面向普通公众的信息安全教育,缺少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教育体系。我国也应该制定面向全民实施信息安全教育的计划,其中需要包括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明确信息安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术领域。

3.2以信息化平台为主要窗口进行公民信息安全教育

政府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对于普及信息安全教育知识,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以及在教育公民如何预防信息泄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高效性和针对性无可替代,信息安全教育平台不仅能够及时对公民进行专业性强的信息安全教育和预防信息泄露的演练指导,而且可以拓宽信息安全教育的渠道和范围,使我国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打破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为推动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化、常态化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各级政府理应积极推动各地利用现代信息技能手段,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信息安全教育网络系统,以及一些在信息安全教育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网络课程资源,并且这些课程要力争丰富多彩,能够将视频、文字等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政府要确保技术、资金、课程和管理到位,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信息安全教育科学化,才能全面提高我国信息安全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3.3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进行公民信息安全教育

大数据的发展使我国的信息安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是从大数据积极的方面来讲,大数据为我国推进公民信息安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对于实施公民教育的机构来说,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出公民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公民的教育水平、学习动机、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等,基于这些信息,实施机构可以为公民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与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笼统地把所有学习内容通过教科书的形式进行打包,然后提供给受教育者[3]。同样信息安全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为其提供公民教育过程中重要且及时的信息,使其能够有效地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和过程,对公民教育的实施进行优化,极大提高公民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精准度,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利用。当然,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公民信息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规范好这种技术的适用范围,避免各种信息安全数据的传播和滥用,这本身也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公民教育的内容之一。

3.4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公民信息安全教育

每个地区都应重视公民的信息安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公民在体验中增强安全意识,首先活动开始前要加强宣传力度,尽可能多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转发,条幅海报的张贴,宣传页的发放等尽可能地使广大市民都能够了解并且积极参与进来,其次实践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次活动的主题要与本地区大数据信息化的建设阶段以及我国出台的一些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方针政策相吻合,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可以是一些有关信息安全的专题讲座,如:诈骗网站的识别方法、下载app的常见陷阱、如何保护个人私密信息等,也可以进行信息安全的模拟演练,模拟常见的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场景,使公民在真实的情景体验中加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最后,在活动结束后要给公民发放保护信息安全的小册子,提高其覆盖面和影响程度。

3.5注重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进行公民信息安全教育

信息时代教育篇8

一、校外教育的含义及信息化技术下校外教育的意义

校外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学校正规教育以外,接受由校外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组织提供的有目的、有序的、计划性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校外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很好补充和扩展,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性也在逐渐的加深。除了校内教育得到普及和重视,校外教育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在信息技术时代下,青少年学生的兴趣与要求也变得日益广泛和多样化,呈现出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偏好。青少年获得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也出现多样化与复杂化,且青少年活动的空间和形态多元化和差异性,导致了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校外教育在各地都有相应教育机构,对艺术、科技等方面进行培养,但因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影响,无法满足学生校外学习活动的需求。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校外教育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青少年除了在网络上进行基本教学活动,及时在线沟通与解答困惑,其它艺术形式也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开启一个崭新的模式,培养青少年发展成某一方面的专才,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针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弱势进行教育与补充,使其全面发展的学习途径更多样化。

二、当前校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时代校外教育进一步拉开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差距

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在经济发展,教育事业进步的条件下农村校外教育虽有所进步,但仍然远落后于城市。城市青少年在包括义务教育、教育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要优胜于农村青少年,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农村的青少年受到现代化条件的限制,无法享受到校外教育所带来进步。农村的义务教育和教育资源、教育基础设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话题,而校外教育作为对青少年校内教育的补充和个性优势发展更迫切需要得到关注。

(二)校外教育加重了青少年的学习负担

各式校外教育在丰富着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信息设备的改造与完善在为青少年带来诸多选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造成了学习的压力。青少年在对某一校外教育排斥而在家长要求下不得不进行学习时,将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社会和家长的重心多半是利用校外教育来补充促进校内教育的优化,但过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的做到根据自身优势来有效的提升和锻炼,最终导致他们不仅不能有效的促进其学习成长,反而会因为校外教育造成学习效率低、心理负担重、压力大,最终导致逆反心理产生,害怕学习和成长。

三、针对校外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信息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政府机关部门要加强农村校外教育意识的学习,大力建设教育基础设施;对农村进行招商引资,引导更多的投资者对农村进行教育投资;通过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引进,召集社会特长人士关注农村校外教育,对绘画、书法、音乐等特长的青少年进行兴趣培养和训练辅导,促进其优势个性发展。

(二)合理安排校外教育学习,教育者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加强家长和青少年学习观念的转变,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成绩单分数的提高,更在于适应社会文化的特色个性发展,针对青少年校内学习的情况对其学习任务进行总体规划,并有效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喜好有效的设计学习方案,合理安排校外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并适时安排青少年假期、外出活动游玩等。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校外教育,为师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工具,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教育理念,校外教育者应不断学习与运用信息技能,以培养校外信息化教育水平作为关注重点。

(三)加强信息技术下校外教育的管理与协调

信息技术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吸引力,青少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网络媒体所展现出来的虚幻空间下,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真实感想,但同时也容易产生如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校外教育时,对信息化教育应进行专业人管理与协调,对校外教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进行评估与监督。其次,对校外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利用,如开办各种话题讨论区,让青少年在其中展现自己真实想法,通过对信息技术下校外教育的管理与协调,使青少年的学习过程更精彩。

四、总结

信息时代教育篇9

本文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上门走访、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当下高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内容,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对信息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影响、存在的弊端及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0-03

现代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站在科技前端的高校校园和在校大学生们受到的冲击更为深远。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是我国最大的上网人群,占比为30.2%;而从网民的年龄结构层次来看,20~29岁的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达到了30.4%。可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形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今的社会,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变成信息传播的普遍形式,包括网站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多种形态,并且伴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演变成为更有效的传播形态。如此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使愈来愈多的高校学生留连忘返。如在我国以腾讯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传播融合了新闻阅读、网络社交、博客、播客和微博为一体,已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社会化网络的典型应用。而大学生正是QQ使用的广泛人群。

2.提高了大学生互动探究的时效性。时下,微博和微信是大学生群体中耳熟能详的两个词汇,社会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完善,基本实现了手机和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这是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上的基础实现。如今大学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通过网络的社交活动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满足自身的人际交往诉求,微博微信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缓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危机”。

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及微博的数量远远居于前列,它带来的改变即信息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同时得到了增强。在微博和微信上,大学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针对时事热点各抒己见。这有利于大学生迅速发现组成同质性群体,这也是微博、微信备受大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开创了传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思想教育空间,把思想教育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主体的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在其中拥有平等的沟通渠道,网络放大了个人自由选择信息的特征。因此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式,从正面的结论式教育转变为培养比较鉴别与选择能力的教育,更加人性化地尊重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主动把社会意识、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达到教化的效果。

4.符合了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需求。在网络的环境中,大学生们会产生一种意识,即虽然他们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看法,了解新的事物,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的,而不是这些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们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为自主通过网络开阔视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类信息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也激发了大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以往获取信息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信息化建议应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网络化具有多元性、互动性、跨越时空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信息传播在速度、方式、内容、数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使得信息网络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带来难得的学习机遇,却也冲击着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

1.多元化思潮侵蚀。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各类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和大学生们的接触了解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这与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特点有关。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时表现出好奇心强、感觉敏锐、鉴别力不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求,并对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好坏等都非常敏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大学生们的思想还正是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还不能很好地、客观地观察、判断和分析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来自各方面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QQ新闻呈现的是一个“充满严重问题的社会现状”。但这并不是全面的社会现实,它在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容易被“媒介现实”所影响。这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影响行为是大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桥梁和支柱。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者,此类信息必然会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

2.现实人际关系弱化。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热情很高,受到的影响也最大。QQ、微博、微信等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交往、获取资讯增添了创新领域,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层面,带给了他们一个与传统环境不同的新环境,使以前传统单一的人与人、面与面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开放性平台,构筑起了大学生们新的交往体系。

然而,反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于是就有可能表现为,一方面,大学生们热衷于虚拟的“人际交往”,通过QQ和e-mail进行交流,对网友产生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包括学习、购物、订餐等很多事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就会使得学生们逐步减少与外界的交往接触,渐渐形成了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恐惧和逃避,不愿意关心他人,忽视亲情、友情,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漠,形成新的人际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三、如何开展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

青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国家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重大意义也在于此。我们要在信息时代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营造起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线上线下互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的特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快捷、生动等优势开辟网上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软件,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教育从教室黑板引向碎片时间,把思想教育搞得生动活泼,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里,要使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情况下也能学习,则必须实现从学校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这是对研究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使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更为广阔。以互联网为纽带,对现有的思想教育资源大力整合,把思想教育末世的时间和空间压缩于网络空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思想教育环境。

2.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如利用聊天室进行网上辩论和谈心,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网上咨询和问答,利用BBS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制作成数字化的德育教材开展视频点播,制作隐含德育内容的网络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信息网络的互动性,使者和受众者能够开展双向交流,主客体平等相待,没有了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感觉。老师们可以通过收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其思想动态,进行沟通、形成反馈意见,使各项学生工作能够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应加强和改进校园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站的建设,建立起与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教育网页为一体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兼容的思想教育新阵地;其次要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关注与大学生成长、学习相关的话题,形成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扬大学生的榜样事迹。

3.与大学生交互“微信息”。提升思想教育者的信息网络教育能力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之一,现今各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普遍是由一线辅导员、思想导师等来完成,这就对他们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对于现今一部分位于一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老年教师而言,他们的信息素养并不高,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尚待提高。

在当今社会,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着重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网络教育能力,使之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熟练的网络使用技能,熟悉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经济性、网络管理的技术性、网络交流的隐匿性等基本特征,提高对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的引导教育能力和监管能力,为优化思想教育信息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诸如通过微博、QQ说说、博客、网络日志等,学习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起伏动态,为其个体的思想教育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是大学生最真实的反映。思政工作者们也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环境,较容易主导某些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展开互动讨论,进而发现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加以引导。

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成为一大热点。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广大高校必须意识到思想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性,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姚锦云,潘陆益.QQ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

[2]岳颀,卫春晖.浅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西江月,2013,(4).

信息时代教育篇10

 

在情报教育中,情报检索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进行,一类是对人工语言的教育,另一种是针对自然语言的教育。在这两种特殊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做了具体的讨论与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对于现代信息的掌握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影响非常大。这在我国的建设事业中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根据市场的不对称理论,如果信息掌握不完全便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一点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对于当前大学生情报意识的培养已经非常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情报检索概述

 

在情报检索中,可以将检索语言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人工语言和自然语言。要掌握好情报检索这门技术,就必须要先对这两门基本的语言进行了解和掌握。

 

人工语言

 

在信息情报检索语言中,人工语言的检索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律经过人工编制形成的一种检索语言。这种检索语言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规定,主要分为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我国的使用过程中有中图法、资料法以及科图法和人大法。主要使用的索引工具书是《汉语主题词表》。

 

1.分类法的基本特征

 

分类法这种索引方法主要用于图书馆的标注文献的方法使用中,并且可适用于馆藏文献的分类以及存放。使用分类法可以很好的帮助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图书的分类与排放。

 

在这种方法中,概括起来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分类法的体系和结构为分类体系和等级列举式结构,这对于信息的检索能起到非常好的排序作用。其次分类法在对信息分类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分类力求各级分类之中都有明确的内容和逻辑的联系,这一点体现了分类法科学的规律的分类能力。

 

2.主题法的主要特征

 

主题法主要是指在分类过程中,利用信息的主题对信息进行排序而形成的一种分类方法。这一方法在分类工程中重点应用于一些主题文献的分类过程中。使用该类方法进行分类,主要优点是可以通过对于信息的主题排名从而形成形成分类体系,而且主题法在分类过程中采用自然化的语言,能够比较直观和准确的反应内在事物的特点。

 

但是主题法对信息进行分类过程中,并不能全面的表现出文献主题之间的关系,无法对信息进行族类检索,对于信息的检索不够全面。用户在使用主题索引法进行检索时,并不能对检索信息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和学习,所以造成了在检索过程中无法检索出满意的文献。

 

二、在信息时代看展信息检索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信息的掌握已进入竞争时代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信息的教育与掌握已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企业和政府系统中。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会导致在重大决策中的失误,这会给相关个人、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个人或者企业应该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检索了解,便于根据信息变化及时的做出调整与改变,避免遭受重大损失。

 

对于信息的检索教育,明显的国外要比我们的教育理念更先进一些。他们认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加强信息检索教育的意义就越来越有价值。以美国为例,SCip组织拥有超过6000名会员,而每年花费子啊信息教育培训上的费用达到乐1.25亿美元,重视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澳大利亚在信息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他们每年都要在各高校开展全球商业信息检索教育案例专题讲座。

 

总之,随着教育的全球化的进展逐步加快,对于企业的挑战越来越大。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那么他必须要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自己信息检索素养和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情报检索教育对大学生意义重大

 

随着信息化的时代来临,大学生能否有效对信息进行检索则直接决定着他们踏向社会后的就业能力。情报的检索能力与行为,以及对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掌握和判断都影响着未来大学生的人生之路。主动掌握信息检索技巧,在这个信息化竞争加剧的时代,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而且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几乎每天都要与报纸书刊打交道,尤其是在图书馆进行阅览时。如果不掌握必要的信息检索技巧,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不知道如何使用主题法和分类法对所需要的图书进行检索,那么必然会在寻找相关的图书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样就会影响学生阅读书刊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不在阅读书刊。这无疑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这会造成学生的涉猎面狭窄,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所以,在校期间加强大学生的情报检索能力的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仅对于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就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学生养成获得良好的情报检索能力也有非常好的帮助。

 

四、结论

 

情报检索教育在如今这个高速的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首先要加强在学生阶段的情报检索普及,提高学生对信息检索的应用能力。同时要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总的情报检索教学能力、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情报检索的理解和应用。

 

从而提高我国民众信息获取检索的综合能力,推进我国情报检索事业的发展,并不断促进该事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个全球信息化时代,加强对于情报信息的检索教育,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也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