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16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1

关键词: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技术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赋存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是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人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度,使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变得日益严重。特别是地下水的重金属元素污染,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了各种罕见疾病的出现。

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国内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借b国外专家提出方法的情况下,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使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修复技术在大量的实践应用中得到不断的改进。

现在较为有效的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修复技术已经达到十多种了,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得各种修复技术不利于推广使用和管理。本文主要是根据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修复技术的方式,将修复技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土地和地下水的自然条件下,对于被污染对象不做搬运,而在原地进行修复的技术;异位修复技术是指被污染对象先做收集和抽提,将其转移到地面上,然后对其进行修复的技术。由于原位修复技术不但可以节约成本、减少修复的工程量、修复效果也较好,而且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扰动。同时,专家学者也将原位修复技术作为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治理的研究重点和主要方向。本文将重点介绍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原位修复技术的主要方法。

1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

在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中,将重点介绍处理效果好、处理周期相对较短的几种技术,主要包括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pRB)、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和原位电动修复技术。

1.1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pRB)

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pRB)是由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目前在欧美国家作为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原位修复技术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pRB)是通过在污染区域放置一个活性反应介质的被动反应区,当污染的地下水经过时,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与活性反应介质发生反应,污染物质被降解、吸附、去除和沉淀,使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能有效的降低,并且符合地下水的环境质量标准。

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pRB)对于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的修复周期和效果,是由选择何种活性反应介质决定的。目前,在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技术(pRB)的研究中主要是使用活性炭、Fe0、微生物、泥炭等物质作为活性反应介质。这些活性反应介质具有吸附和降解污染物能力强、持续的时间长、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

FDinatale等选择使用活性炭作为充填的活性反应介质,来建立对于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镉元素的吸附反应格栅,最后的结论显示,活性炭对地下水中镉元素吸附能力最强的时候,是在较高的酸碱度和低含盐量的条件下;李金英等使用体积比例为1:1:0.5的砂、零价铁、活性炭作为混合的活性反应介质,对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锰、锌、铬和硒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3%、89%、90%和87%。

1.2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地下水原始环境的条件下,利用地下水中原始的或通过人工培养放置于地下水中的特定微生物群,通过吸收、吸附和降解等作用使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减少,同时地下水系统的环境恢复正常。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其它修复技术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现场进行、能与其它修复技术联合使用、降解时间短、费用低等方面。

在治理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微生物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成果。CharmiS等发现在重金属元素超标的地下水和土壤中分布着多种可以让铬酸盐和重铬酸盐产生还原反应的微生物(如:产碱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微生物),铬酸盐和重铬酸盐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使六价铬转换成三价铬,同时铬的毒性也大大降低;任茂明在研究趋磁细菌对于去除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效果的实验发现了,趋磁细菌能够吸收外部环境中的铁元素,同时在体内形成具有磁性的铁的化合物。最后,研究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对于水中二价铁、三价铬、以及二价镍等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

1.3原位电动修复技术

原位电动修复技术也称原位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是利用电的动力学原理对污染体进行修复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对于去除地下水重金属元素污染具有很好的效果。具体方式是通过施加直流电压形成电场的梯度,使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向设定的方向发生迁移,并且在设定的地方对集中后的污染物进行处理。

近年来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原位电动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尹晋等使用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对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修复时,发现电动修复技术对铬有很高的去除率(三价铬的去除率明显低于六价铬)。

2结束语

目前,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缓解,但是要想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被彻底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受污染水体与人类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所以对于受污染水体的修复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大难题之一。随着对原位修复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有大量的原位修复技术被应用于治理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中。当前,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于治理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更好的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国勋,李振山.地下水污染与防治[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5.

[2]冉德发,王建增.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方法论述[J].探矿工程,2005(6):208.

[3]张学礼,徐乐昌,魏广芝,等.用pRBs技术修复铀污染地下水的研究现状[J].铀矿冶,2008,27(2):55-61.

[4]FDinatale,mDinatale,RGreco,etal.Groundwaterprotectionfromcadmiumcontaminationbypermeablereactivebarriers[J].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8,160:428-434.

[5]李金英,佟元清,蔡五田,等.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pRB法[J].环境工程,2006,24(6):92-94.

[6]任茂明.磁场-趋磁细菌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D].天津:天津大学,2003:2-9.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2

高频熔焊多金属修补机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牌号的:(1)铝及铝合金制件缺陷的修补;(2)铜及铜合金制件的缺陷修补;(3)灰铸铁及合金灰铸铁制件缺陷的修补;(4)球墨铸铁及合金球墨铸铁制件缺陷的修补;(5)铸钢、不锈钢制件缺陷的修补;(6)适用于各种牌号的合金钢、模具钢制件的缺陷修补。(7)以上各种材料制件的缺陷,包括铸件的气孔、砂眼、疏松、冷隔、扎刀、崩角及模具的龟裂、磨损的修补。(8)可修补的金属制件类型包括:一是各种受力、受压、受冲击、受高温、受腐蚀等状态下工作的铸件,如泵、阀、管道、发动机体、齿轮箱等;二是各种表面质量要求严格的铸件,如机床导轨面、卡盘面、曲轴轴颈、凸轮轴表面、缸套、活塞等表面。

2电刷镀修复技术

电刷镀技术是应用电化学沉积原理,在金属表面选定部位快速沉积金属镀层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向制造业推广,但由于其修复层厚度(小于0.1mm)的局限性及修复材质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很难适用于多数零部件的磨损修复需求。活化液的研发成功,结束了电刷镀技术只能在单一材质上沉积金属镀层的历史,拓宽了其应用范围。该活化液在电刷镀工艺上的应用,使电刷镀技术能在两种及两种以上材质上同时沉积金属镀层;该项发明实现了电刷镀技术与其他特种修复技术的复合应用。

2.1工作机理。电刷镀修复技术经过长期的推广应用,已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它是采用专用的直流电源设备,刷镀时镀笔接电源正极作为刷镀时的工作阳极,工件接电源的负极作为刷镀时的阴极。电刷镀的镀笔采用高纯石墨作阳极材料,在石墨块外包裹棉花和耐磨的涤棉套。在电刷镀工作时,使浸满镀液的镀笔以一定的相对运动速度在工件表面上往返旋转移动,并保持一定的压力,在镀笔与工件接触的部位,镀液中的金属阴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之下,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原子,这些金属原子沉积并结晶在工件上形成金属镀层随着刷镀时间的延长,镀层结晶增厚而形成了电刷镀金属镀层。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3

【关键词】110kV变电检修;技术;发展;实施

1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中不断的引进先进电力设备,使得变电检修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寻找一个可以有效的解决新时期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先进技术变得越来越急切。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是随着新科技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含量较高、技术知识面较宽的一项新兴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变电器、变电站等高压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及时的对其进行维修、检修,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变电检修是指对电力系统中电塔、变电器、变电站等各类高压电器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修复的过程。变电检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是提高电力企业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措施。随着电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电检修工作不再单纯的对故障进行检查、维修,而侧重到状态维修。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的电气设备都是按照规定的检修期进行检修、维护、调试的,检修、维修工作周期和工作时间是固定的。状态维修就是在设备的运行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有可靠的保证措施(其他检测手段:在线检测设备的发热,电力设备运行参数,电力设备运行中测试绝缘油及气体分析数据)及依据(历次的检修、调试、试验情况良好)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或缩短检修周期,根据设备的运行工况和绝缘状态进行检修的一种做法。状态检修工作包括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状态预测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就目前来说,状态维修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预防电力系统设备发生风险问题,可以及时的对有问题的电力设备进行维修、检修,增强电力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减少了电力设备检修的次数,延长了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而节省了电力设备所用资源,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实施要点

2.1110kV及以下电力设备故障预测和诊断

2.1.1故障预测

110kV及以下电力设备故障预测所用的手段技术有:传感技术、抗干扰技术等。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息源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制造、测试、应用、评价、改进等活动。在电力设备系统中运用传感技术,可以利用获得更多的、更精确的设备故障信息,从而指导电力检修人员对这些故障进行及时的检修,从而保证电力系统正常、安全、稳定的运行。抗干扰技术是分析研究干扰产生的根源、干扰传播的方式和避免干扰措施的方法、技术。由于在电力设备中应用了很多的微电子元件、高集成电路等设备元件,导致在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电磁信号干扰问题。例如电网的波动、强电设备的启停、高压设备和开关的电磁辐射等,这些电磁信号会在电力系统中产生电磁感应和干扰冲击,会扰乱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损坏电力设备元件,造成电力系统采样信号失真,降低系统的精确度和准确性,严重一点,甚至可能会造成电力控制系统死机,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利用抗干扰技术,过滤各种其他无关的噪声,可以及时的发现电力设备故障问题,并确保故障检测信号的准确性。

2.1.2故障诊断

对电力设备故障进行诊断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综合诊断法,另一个是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对比电力设备系统在之前的运行中发生的各种故障,然后运用统计学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同类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的现象,并对其进行统计。当电力设备在运行的时候又发生相类似现象的时候可以根据之前通过对比分析法得出的相同类型的电力系统设备出现的各种故障,得出该电力设备是否也发生了此故障。综合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性的诊断方法,它需要收集、汇总、整合大量的数据资料,并借助专家系统、故障系统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出电力系统设备故障。

2.2110kV及以下电力设备状态监测

(1)变电检测人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在电力系统运行的状态下,需要有专门的变电检修人员对其实行在线监测。变电检修人员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动态持续的监控,全程的监测、控制电力设备运行;要把监测的各类数据和变电企业提供的设备数据结合到一起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参数。

(2)电力设备定期解体检测。电力系统设备种类繁多,有很多电力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在整个电力系统运行中无论是通过传感技术还是抗干扰技术等都不能监测出设备故障的具置,因此要对其进行拆解、检查,找出故障的具置,然后运用其他的方法对其进行维修。要根据电力设备检修工艺和检修标准,定期的对电力设备进行解体检测,及时的发现还未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检修、维修,延长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

(3)此外,还可以通过振动监测仪、超声波检漏仪等方法,通过变电检修人员定期的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以保证电力设备可以正常的运行。

3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检修工作是对电力系统中电塔、变电器、变电站等各类高压电器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修复的过程。变电检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是提高电力企业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中的变电检修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要寻找一个可以有效的解决新时期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先进技术。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是随着新科技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含量较高、技术知识面较宽的一项新兴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运用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变电器、变电站等高压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及时的对其进行维修、检修,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郭韶晨,张云鹏.1110kV及以下变电检修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222.

[2]任S.110kV变电检修技术及问题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03):173.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4

关键词:复杂电磁环境,装备维修训练,训练对策

 

0.引言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数量繁多、构成复杂的信息化装备产生的各种电磁信号,与自然电磁环境和民用电子设备形成的电磁环境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综合复杂、快速流动、爆炸式增长的“复杂电磁环境”。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加速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主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是各级装备部门面临的极其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1]。

1.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电磁环境

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必须先清楚现代装备维修保障中面临的复杂战场电磁环境。目前,装备维修保障遇到的电子对抗威胁主要来自敌方的电子干扰及我军的电磁自扰。。以美军为作战对象,其基本情况如下:其现役战术飞机的机载干扰机,工作频率500~20000mHz,有效辐射功率10kw,可干扰目标数量16~32个,响应时间0.1~0.25s。。专用电子战飞机或战略轰炸机机载干扰机的工作频率60~20000mHz,有效辐射功率30kw,可干扰目标数量达上百个,响应时间0.1s。舰载干扰机的工作频率3000~20000mHz,有效辐射功率上兆瓦,可干扰目标数量80个,响应时间0.2~3s。[2]因此,美军可对工作于0.06~40GHz的保障装备实施干扰,其中对工作于0.5~20GHz的保障装备可实施有效干扰,对工作于2~18GHz的保障装备可实施强干扰。无源干扰对维修保障的影响不大。

2.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分析

2.1装备维修保障

装备维修保障训练是部队形成装备保障力的主要环节,对“两成两立”建设有重要意义。其基本任务是,掌握武器装备维修的知识、技能,演练现代作战装备维修方法,开展装备维修训练学术研究,提高官兵对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以及整体作战能力。装备维修训练一般采取集中训练、结合训练、连贯训练、专题训练等多种形式,分层制定计划,按级组织训练,将首长机关训练贯穿于年度装备维修训练始终,确保大纲训练内容和量化指标的落实。以野战装备抢修训练为例,由于运输装备过程中受到电磁干扰主要是通讯部分,在此不予考虑。

2.2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

按照上述流程图中的维修环节和要素,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影响可从以下三个阶段做一浅析。

2.2.1故障检测阶段

在检测装备故障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电子检测设备,包括示波器、频率计和多功能检测计算机等仪器设备。其中示波器和频率计等通用检修仪器生产技术相当成熟,在出厂前已进行了严格的电磁性能达标检测实验,使用过程中一般不易受干扰。相比之下,对于维修单位开发的专用维修检测电子设备,由于其生产与检验工艺较为粗糙,面对复杂电磁干扰,性能难于正常发挥。

2.2.2分解维修阶段

在此训练阶段内包括两部分:一是筹备易损件不同,针对美军反辐射导弹与电磁脉冲炸弹的攻击,优选出我军电子装备可能受到损伤的零部件作为备件。。二是在分解修复过程中存在造成新的电磁损伤隐患,特别是对于电磁易损件,要注意将其放置到防磁环境当中实施检测维修。

2.2.3出站检验阶段

出站检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其结果直接关系到修复装备能否出站。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常规检测条件遭到破坏,战场修复装备检验出现困难。比如军用雷达修理完毕后,通常在开阔地域对其主要战技指标实施检测即可,但在强电磁环境下,该法失效。

3.复杂电磁环境下作好装备维修保障的对策

3.1提高装备维修人员的电磁基础理论与防范意识

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人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训练,首先要提高广大维修人员对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和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尽快普及光学、电磁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频谱、电磁空间、电子对抗、战场电磁环境等基本概念,熟悉无线电频谱管理、信息安全防护等相关法规和电子战力量使用原则,牢固树立电磁制胜的理念。通过对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的学习,深刻理解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及制约作用。

3.2突出抓好专用检测仪器设备的防电磁干扰训练

专用检测仪器是维修保障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维修保障效率。为此一方面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现有专用检测电子设备进行电磁性能综合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革新。修复装备检验过程中,为防止复杂电磁环境对检验带来的不良影响,应使用电磁防护专用帐篷等设施。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装备维修保障训练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科目、内容,模拟反辐射导弹、电磁脉冲弹等武器对装备的破坏。从而搞清“训什么”的问题,不断提高维修训练的针对性。

3.3分析并筹措新型装备易受电磁干扰损坏零部件

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人员不仅要修复由炮弹、导弹等所导致的传统意义上的装备战损,而且要面对诸如电磁干扰或破坏、计算机病毒等新式作战手段所造成的装备战损,从而对装备的备件筹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型电子装备,作为未来我军的主战装备,探索其受电磁干扰的规律,进而科学制定易损件的筹措渠道,充实维修训练内容。

3.4研发复杂电磁环境装备技术保障评估系统

抓好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装备维修训练环境模拟研究,构建与战时相仿的电磁环境,大力发展装备保障训练模拟仿真系统。跟踪外军维修训练的发展,通过运用现代网络、计算机、通信、虚拟现实和模拟仿真技术,建立模拟仿真系统。在贴近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中练保障、练协同,全面提高部队对复杂电磁环境的适应能力,解决好装备维修训练“环境不复杂”和“训练内容不实”的问题。在现有训练评估体系中,有机融入电磁防护能力,应用评估优化理论,建立量化式评估体制。

4.结束语

复杂电磁环境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深入研究复杂电磁环境的特点规律,合理运用电磁效应进行维修训练,是打赢信息化条件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装备保障的着力点,必须集中各方面技术力量集体攻关、破解难题,探索研究出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和训练方法,从而有效履行信息化条件局部战争的保障使命。

参考文献:

[1]唐保东.对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认识与思考.国防大学学报,2007.09.

[2]王小念.野战防空雷达面临的电磁威胁及战术对策.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06.08.

[3]王汝群等.战场电磁环境[m].解放军出版社,2006.08.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5

关键词:汽车;电控技术;维修;发展

1汽车电控新技术

    现代汽车的电控系统通常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即传感器、电子控制中枢(eCU)、驱动器和控制程序软件等。

    1.1发动机电控技术

    汽车发动机也被称作汽车的心脏,是汽车动力的来源。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将化学能等通过燃烧后转化为热能,再把热能通过膨胀转化为机械能并对外输出动力。其电控系统包括燃油喷射、电子点火、怠速控制、排气再循环、增压、故障自诊断、故障保险、故障备用控制、二次空气喷射系统等,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电子技术,来加强汽车发动机的各数参数调整,以发挥汽车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和效能。

    1.2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汽车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其性能设计和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综合性能。主要包括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驱动防滑、转向助力、自适应悬挂、巡行控制等系统。汽车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1.3车身电子安全技术

    汽车车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驾驶员以及构成良好的空气力学环境。汽车车身部分,因其功能不同,衍生出许多部件。通常来讲,汽车车身电子安全系统一般主要包括以下部分:自适应前照灯、夜视、安全气囊、碰撞警示、轮胎压力监测、自动调节座椅、安全带、汽车自动天窗等。汽车车身结构从形式上说,主要分为非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好的车身不仅能带来更佳的性能,也能体现出车主的个性。

    1.4信息通讯技术

    汽车通讯技术,涉及范围较高。通常来说包括导航定位、语音、信息、通信等系统。越是高级的车辆,越是复杂的车辆,其通信信息技术采用越多越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通信技术在汽车领域的不断应用,以“车联网”为核心的通信技术,将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有机地运用于汽车,将会大大提高汽车信息通讯功能,并增强汽车维修的复杂性。

    2汽车电控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并成功应用于应用领域,汽车电控技术日新月异,并且产生了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了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等发展的新特点。

    2.1功能集成化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集成经历了在相当长的时间,从初级集成一步步发展而来。当前,随着嵌入式技术、局域网控制和数据总线技术的成功应用,并向小型化发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一些相关的元件和要素被逐步集成在一起,通过处理器控制运算,确保车辆处理良好的运行状态,同时,集成程度越高,车辆的维护诊断也就越复杂。

    2.2操控智能化

    汽车智能化,在操作上体现为操控性越来越合适和简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辅助工具,而日益衍生为人们生活享受的工具。于是,汽车制造商开始把汽车操作控制的自动化作为研发的重点。如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简称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2.3零件模块化

    随着电控器件在汽车上越来越多的应用,车载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为了降低汽车维护和维修成本,减少维护保养强度,汽车零部件以模块化的形式,不断加以改进,特别是许多电子产品,因其日益降低的生产成本,以模块的形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并且在同一品牌甚至不同品牌中有了一定的通用性。如,汽车车灯、音响、导航等部分,这对汽车发展十分有必要,但是也对制造技术的高可靠性和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汽车电控技术与汽车维修

    随着汽车电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汽车维修企业,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加强和改进。

    3.1转变经营理念

    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程序提高,汽车维修相对成了简单的问题了,相反,汽车日常保养要求更高。因此,要加强服务意识,把维修变成服务,在服务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通过发展连锁,规模经营,品牌运作,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2更新维修设备

    突出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在传统汽车维修设备的基础上,添置更高级更先进的汽车维护检测系统,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优势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在汽车维修中体现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汽车电控系统维护的可靠性,满足广大车主的快捷维修的要求。

    3.3提高人员素质

    汽车维修,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技术人员来操作。因此,要加强对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送学、考核、认证等方式,不断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维修制度以及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汽车维修产业的发展,现代汽车维修必须要适应进步的需求,根据新技术发展,不断推出出提高汽车故障诊断和故障维修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坚,蒋晶.汽车电控新技术的发展与对维修行业的要求[J].装备制造技术,2007(2):64-66.

[2]李剑平.世界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7(2):5-7.

[3]杨秀芳,张新,常桂秀,等.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6.

[4]马春阳.汽车Can总线技术及其检测维修[J].汽车技术,2007(6):19-21.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6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来源

土壤重金傥廴炯次人类在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中使得重金属进入土壤的行为,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进而导致危害生态环境。一般土壤重金属污染中重金属的种类主要有砷、锰、铬、铜、镉等,通常为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情况。一旦土壤出现了重金属污染情况则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者会危害人类健康。另外,土壤重金属还会对大气环境、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重视的重大环保课题。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和冶炼过程中,由于矿区没有安设完善的环保治理装置,大量冶炼矿产废物直接抛弃户外,从而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第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含量较多的磷肥、农药会导致土壤胶质结构改变,营养成分降低;第三,农作物肥料添加剂中含有大量的铜、锌,金属元素会伴随着肥料一同进入土壤,从而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一)生物修复技术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有植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等。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植物降解处理、植物挥发处理等,不同的处理方式拥有不同的处理机制。其中,植物降解主要是让重金属进入植物内部,通过植物生长机体演化过程转变重金属离子形态,从而降低其危害性。植物根系钝化是植物根系中的有机酸、多肽等物质与重金属离子融合,从而缓解重金属的移动性,降低重金属通过地下水或空气对土壤造成进一步污染的分析。并且,植物中富有的金属硫蛋白含有半胱氦酸,其能够与重金属结合形成无毒的络合物质,以改变重金属的离子形态。动物修复技术即为利用土壤动物经过吸收、分解等形式来转变土壤理化性质,丰富土壤肥力,使得植物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产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作用。动物修复技术通常都是将土壤动物包括线虫、虹蝴饲养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当中。

(二)化学修复技术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电力修复技术、土壤淋洗技术等。电力修复技术,其原理即为在土壤中插入电极,给土壤通电,从而使得土壤中存在的重金属物质能够在电力的作用下形成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在迁移的作用下达到电极的阴极,进而实现去除土壤污染物的目的。电动修复技术在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过程中拥有能源消耗低、后续处理便捷、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等优势,但是该技术仅仅适合在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区域中应用,对于大面积的被污染土壤在技术可行性上仍然有待提升。土壤淋洗技术就是通过使用淋洗药剂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此技术适用于大面积、污染程度严重的土壤,特别是在土质为轻质土与砂质土的土壤处理中效果更优。

(三)物理修复技术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改土技术、玻璃化技术等。改土技术包括客土、深耕翻土等方式。通常来说,土壤重金属污染一般都附着在土壤表层,而客土法则是将大量干净无污染的土壤与被污染的土壤相混合,以尽量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浓度,并且减少重金属污染物与土壤植物根系的直接接触,从而实现降低土壤重金属对植物的损伤。深耕翻土法则是将土壤进行深耕翻覆,让位于土壤表面的重金属能够在土壤中扩散,从而综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整体浓度。虽然改土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经济效益不佳,无法从本质上去除重金属,是一种非理想的修复技术。玻璃化技术,即为把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放置在高温下进行玻璃化处理,在完成处理温度下降冷却后变成坚硬的玻璃体物质,土壤中的重金属完成固定处理,将其从土壤中清除即可。经过玻璃化处理技术后,土壤中的重金属物质将会始终处于稳定状态,重金属将会被永久固定。

三、结语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7

关键词:高职;中级维修电工;教学改革;模块化实训;任务驱动

教学改革的缘由

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能够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确定通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应取得“双证”——毕业证和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成为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并获取中级资格证是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的前提和基础。

以前,本院的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完全是照搬技校的方法,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其特点,一是实训时间长,二是实训项目重复交叉。如星三降压起动项目要练习3~4天;在电工操作证实训中做过的起保停、正反转、星三等项目,在中级电工实训时又做一遍。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一名熟练电工虽然有效,但存在严重缺陷:(1)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3)实训时间长,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安排。200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增加高级电工实训后,学时数不足的问题变得尤为严峻,中级电工实训时间由原来的8周减少为4周,不利于技能的养成。(4)实训项目仍停留在1988年版的《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的内容上,还在使用工厂已经淘汰了的老式继电器和接触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与时俱进。

因此,改革中级维修电工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招用工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正在逐步提高。2009年1月份市场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比重为62.03%,6月份的需求比重上升至63.68%,下半年的需求比重很可能还将继续上升。电气类专业技能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量。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电气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切实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现场调研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等现代大企业,咨询2005、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等措施和方法,调研了电气工程技术、电器安装维修、电子元器件制作、仪表操作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情况。通过调研,收集了工业企业对中级维修电工的任职要求,参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炼出中级维修电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要求,确定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的行动领域,并转化成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如图1所示。

学习情境的选取职业资格标准对中级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要求主要分为以下两项,一是安装、调试操作技能,二是故障分析、修复及设备检修技能。围绕这个标准,并根据调研得到的维修电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同时考虑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我们对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内容进行了取舍。装接电气控制线路配电板,车间低压动力、照明电路的安装、检修,检修、修理各种继电器装置,检修和排除典型控制线路的故障等项目安排到电工基本技能实训中完成(考取电工操作证);拆装中小型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等项目调整到电机实训中完成;同时增加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和小型pLC技能实训,以适应科技生产发展的需要。交磁电机扩大机、电磁调速电动机的拆装、检查、修理等项目,因工厂已经淘汰这些设备,所以取消。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电力变压器等设备的修理,其原理和方法同电动机的修理相似,且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也取消。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原则,重构了《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内容。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了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如图2所示。笔者针对中级维修电工教学不同的实训模块,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包括4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检测与焊接基础,后面的三个学习情境是三个具体的任务,分别对应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及晶闸管技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小型pLC技能实训模块包括了7个学习情境。围绕pLC控制皮带传送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调试这一职业活动,设计了皮带启停控制、皮带点动连续控制、皮带正反转控制、具有延时功能的皮带往返控制及具有零件计数和显示功能的皮带控制等7个学习情境。这7个学习情境形成由易到难、由浅渐深的任务驱动教学思路。机床控制线路维修技能实训模块包括3个学习情境。第一个学习情境是维修基础,后两个学习情境分别选择了m7120平面磨床和Z3050摇臂钻床这两种典型机床的控制线路安装和故障检修作为训练任务。

知识技能目标的确定基于项目驱动的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3个实训教学模块、14个学习情境的知识技能目标如表1所示。表中只列了部分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程以训练学生做电工电子工程项目为手段,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项目开发过程来实施教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将控制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焊接安装、操作调试、故障分析等知识和工程理念嵌入到完成工程项目中进行分析讲解和演练。通过培训学生做项目,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图3是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模块中串联可调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彩灯循环控制器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单向晶闸管调光电路安装与调试这三个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师要预先制定教学目标,然后按照做什么(任务)怎么做(准备)跟我想(准备)跟我做(行动)自己做(行动)几个环节展开,最后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合作态度及实训成果进行评估。这种otpae(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教学方法不仅规范了教师“教”的步骤,而且确定了学生“学”的步骤,还指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步骤。这种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引导学生同步训练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做为中心。

实践效果

模块化的中级维修电工项目驱动式实训教学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在我院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开始试运行。迄今为止,在2006~2007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2006~2008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共3个专业、20个教学班进行了教学应用,效果良好。学生普遍认为:通过亲自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只是侧重于从旁指导,使他们有了很多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自己动脑得出结论,动手做出电路板件,不仅可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2009年5月,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对正在企业实习且与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的114名2006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咨询。结果表明,从事机电和电工电子设备的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工作的学生有55人,占48.2%;其余的则进入事业单位或从事服务行业等其他非专业工作。

笔者对这55名从事电类相关工作学生的具体工作岗位进行深入分析,统计得到表2的数据。数据显示,从事传统的维修电工、电子产品质检、产品销售等工作的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达36人,占65.5%;从事电气设计的技术员3人,其中1人从事单片机程序开发,2人从事小型pLC控制开发。这55名学生中,85%以上的人认为中级维修电工三个模块的实训经历对他们的就业很有帮助。

《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教学改革》作为我院2008~2009年度的教研教改项目,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效果显著,解决了三个问题:(1)对初、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电气控制线路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规整,既达到了国家对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要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2)将原来的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及中级维修电工中的电子技术实训整合为电子技术应用技能实训,优化了教学资源;(3)引入了小型pLC技能实训,贴近了生产实际需要。

通过本课程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本课程改革,使我院电气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劳动部,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考核大纲):维修电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劳动部培训司.维修电工生产实习(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3]职业技能鉴定教材编审委员会.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现代大职业教育之路[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8

【关键词】塔里木油田深井超深井电泵采油技术

我国是石油大国,石油储量丰富,但大都是未探明的,而且多数埋藏在地底深层。如今,如何勘探开采地底深层的油气资源成了各公司竞争的主要目标。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包括深井超深井开采技术。塔里木油田是中国陆上第二大油田,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对我国西部经济开发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多是些深井超深井,开采难度大,而深井超深井技术很是复杂,需以科学理论作指导,配以高质量的团队,采用先进设备进行开采工作。

1塔里木油田的特点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井下作业主要有以下功能:

(1)维护作业;

(2)措施作业;

(3)新井投产;

(4)大修作业。与东部油田不同,塔里木油田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其分布范围较广,当前已经覆盖了包括塔中、克拉、玛扎塔克以及哈德、迪那等十多个地区,作业战线纵横绵延近千公里,不但工作任务繁重,而且生产难度大。其次,由于塔里木油田多是深井超深井,深度平均在4500m~5000m,即便是浅井也至少有3000m,而东河油田则可深达6000m,所以,工作起来比较复杂,其设备必须有很高的配制,通常会采用3000m的钻机或者大修机,即便是日常的维护工作,也必须依靠大修设备来完成。如果井下作业的分类以修井机设备为参考,那么塔里木油田所有的作业都属于大修范围。再者,单井作业的成本较高。在深井或超深井运用大修设备进行开采工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而且其作业周期较长,如此一来,又要增加作业成本。

塔里木油田还有一特点,就是井下条件复杂,压力和温度都较高,在进行作业时,几乎全部要安装封井器,多为35mpa或70mpa,对于个别的压力超高的气井,则需采用105mpa的封井器,并配以相关的辅助工具。当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常会出现管柱腐蚀的现象,有时其他工具也会失去原有效用,加大了井下作业的难度。由于东部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东部油田浅井中使用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如果应用到塔里木深井超深井作业中,未必完全适合。此外,由于气井过深,塔里木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是井网多套开发层系模式,实现稀井高产。增加了井下作业的复杂性,同时风险也大。

2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

我国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因为起步较晚,而且受诸多条件限制,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经过长期的努力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为重要的是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以自主研发为主,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其先进技术,而且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为了能够掌握既经济环保又安全优质的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我国开展了大量深井钻井理论研究,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物理化学、钻井流体力学、井下控制工程学以及岩石工程力学和破碎力学等,有了地保障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5一10a,井下工具及测量仪器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约为10~15a。

与美国相比,我国陆上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由于井下情况特别复杂,钻井周期长、成本高,容易发生事故,主要表现如下:复杂层段井眼常出现严重不协调的现象;井口机械化与自动化整体水平低;地层工程的特性参数预测精度低;高陡构造井斜较为明显,钻具事故频频发生;某些地方由于地质较硬,钻机难以前进,以至于钻速缓慢,而一些先进的钻井或测井工具主要依赖于进口;钻井液体系与处理剂配套应用效果差;防斜打直未配备先进的垂直钻井系统等。

关于其未来趋势,可能更倾向于走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破岩技术和提升油气采收率的方向发展。

3潜油电泵采油技术

3.1构成

该技术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抽油泵、电缆、防砂管、特种变压器、直线电机、以及地面控制箱及等。

3.2原理

无杆泵采油工艺技术也称往复式潜油泵采油技术,是将直线电机动子与抽油泵的柱塞相连接,然后通过电缆将适量的电能传输至直线电机,电机动子直接驱动柱塞式抽油泵往复运动,完成抽汲工作。由于没有减速和换向机构,只能采用间歇供电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实际功率的消耗,达到节电的目的。

3.3技术创新

3.3.1抽油泵

在常规柱塞抽油泵结构基础上,将固定凡尔由泵的下端移至上端,泵筒内的柱塞上、下各有一个游动凡尔,其柱塞通过推杆与直线电动机动子相接。通过电机动子往复运动带动柱塞完成抽汲。

3.3.2直线电动机

直线电机是在定子中通过交流电流后,产生一个磁场,动子在圆筒形初级磁场的定子内作直线运动。通过改变供电相序便可改变动子的运动方向,从而实现电机的往复运动。与旋转电机相比,直线电动机具有低速大推力、高定位精度和高重复定位精度等特征。

3.4选井原则

油井井温不高于l20℃;举升高度不超过2000米:油井供液能力大于0.5m3/d。

4结束语

塔里木油田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身特点,开采难度很大,需要先进的深井超深井技术配合大修设备进行作业,随着我国在高技术上的不断研发探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且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以潜油电泵采油技术为例,进行了简要分析,此技术能够适应任何恶劣环境,实现增油节电的目的,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以后的开采作业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俊凯.数控往复式潜油电泵采油技术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27(4):124-136

[2]郑俊德,张仲宏.国外电泵采油技术新进展[J].钻采工艺,2007,30(1):206-208

[3]曾义金,刘建立.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石油钻探技术,2005,16(5):161-163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9

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不够理想或者转印、播放次数过多等原因,电影胶片存在着灰尘、污垢、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所以必须要经过修复技术才能将电影胶片的寿命予以延续,或者说使之焕然一新。因此,电影修复对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他们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有很深的了解,要知道胶片的物理化学性质,还需要掌握电脑修复软件以及电影特效的使用等专业知识,而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一天最多只能完成200帧的画面修复。影片的修复难度也主要取决于拍摄年代、拍摄质量以及胶片保存的完好程度。

电影修复有一道极为复杂的工序,首先是整理素材:如果影片的素材不完整,修复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有的影片的段落、章节可能散落在各地,将底片找齐、从中摘取最佳保存质量的胶片是前提;然后是胶片的物理化修补:电影胶片当年在放映或搬运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划痕或磨损,保存过程中也有发霉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做一定的修补工作,将胶片表面擦拭干净;之后,是胶片的数字化转换及修复:将电影胶片转化成数字影片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每帧画面的划痕或缺失用电脑技术进行修复,而这个过程也是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有时甚至需要花费上千个小时;再之后是修复声音与颜色:对于声音与画面的修复并不是越清晰越好,而是要“还原真实”,而这对修复师来说也是最难、最考验功力的部分;完成这些工作,最后才是影片的输出。如此这般,一部经典老片的修复才算大功告成。

在电影修复方面国外遥遥领先我国。以法国为例,它们不仅拥有电影遗产委员会、国家动画和电影中心这样的国家机构,更有众多的地区性电影保护和修复机构。法国电影遗产数字化计划将有一个整体的部署,预计耗时6年,预算约4亿欧元数字化电影的部分收入将用于其他电影数字化项目,以期实现良性循环;而意大利方面也实力雄厚,意大利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上海国际电影节去年的开幕片――谢晋的《舞台姐妹》(1964年)以及今年修复的吴宇森的《英雄本色》(1986年),均来自他们的技术人员之手。

国内目前大大小小的修复团体,包括上海电影博物馆、北京电影资料馆和鸿视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这部电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以光盘形式发行还是网络在线播放都只有一个画质很差的红拷贝版本。由于是立体电影,我猜测大概是绿拷贝遗失所致。但去年鸿视线对影片进行了全新修复。我看过截图,其颜色已然还原真实,画质效果焕然一新。真希望哪天这部电影能在某电影节上被重新放映。

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我们要重温这些老电影?经典电影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而且随着我们年龄、阅历的增长,对一部影片的理解、认识也会发生改观。经典必然有其价值,包括导演的手法与技艺、演员的表演等等,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新片都喜欢翻拍经典的原因。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篇10

关键词:汽车维修高职发展前景

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分析

(一)汽车工业发展迅猛

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正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每年都保持了20%的速度增长,去年我国汽车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

(二)汽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维修技术的发展

随着目前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在汽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具体而言包括自动变速器、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以及现代车载诊断系统等在汽车上的普遍使用,汽车维修恒压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的得到提高,无论是在理论技术、理念、制度还是的人员构成和作业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还出现在传统的维修方式以及汽车维修行业工人岗位上。传统的汽车维修岗位正在逐渐的退出市场,而复合型以及智能型的岗位正在不断的增加,并且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故障诊断检测、aBS、GRS、at等新的专项维修岗位都已经出现。

(三)汽修行业的人员素质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

而在汽车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对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现状上来看,接受过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所占的比例比较低,只占到汽车维修人员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在汽修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有将近40%的人员文化程度都仅仅处于初中文化程度,有些甚至更低。

通过以上对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急需一批毕业后就可以上岗到位的高能力高质量的汽修技术人才,但是客观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系统专业的学习之后,仍然需要在用人单位那里接受规范专业的方位培训;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的学会学生不能满足汽修企业的具体岗位要求。这就说明我国目前的高职汽车维修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跟客观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教学模式和方法落后、教材陈旧、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教学模式陈旧,以及在汽修人才的培养上目标不明确。因此实行汽修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汽修专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前景

(一)专业方向电子电控化

汽车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和汽车技术真正走向电子化的是本世纪初,由于新世纪初的电控汽车基本上已进入更新换代时期,各类电子电控方面的故障相对增加,一些部件已开始老化,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和更换。综合上述对汽车维修业的形势分析,在未来几年,汽车维修业将需要大批的掌握汽车电子电控技术和检测技术的汽车医生式的人才。

汽车维修专业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必须认清形势,加大相应的教学设施的投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汽车电子电控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汽车结构及原理的同时,更多地应掌握汽车电子控制原理,掌握汽车各结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各传感器的功能和作用。否则面对高技术的汽车,学生将无所适从。

(二)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化

项目化(有说模块化)教学是汽车维修专业的必然趋势。汽车总体可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设备和车身四大总分,而发动机又由机身、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系、燃料系、起动系和点火系组成。底盘由传动系、系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组成。电气设备除了蓄电池、起动机、电动机、仪表灯光系统外,还有空调、电控系统、aBS、汽车音响、车载导航等。每一大部分均可按其结构分解成若干模块。可将每一模块按其结构和功能再进行分解成几个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然后到实际操作(或演示)的从“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的循环往复学习。这种项目化的教学对汽车这样复杂的结构非常适用,但对教学和实训场地要求较高,教材的组织上也相当复杂,对教师的要求也高。

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教学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其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教学仪器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教师的理论和实操水平也从各专门化的项目中得到提升。受到了有关教育专家和汽车维修界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

(三)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化

现代汽车维修是以机、电、液一体化系统诊断为核心的综合诊断技术,维修理念是“七分诊断,三分维修”。突出诊断技术,并以准确诊断故障点为目标;是总成拆装调整工艺与系统诊断技术的组合;其故障诊断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主要采用仪器仪表检测分析和部分直观检查的方法来完成。汽车维修对象的电子化及维修设备的现代化,要求汽车维修人员应具有高素质化。而这种高素质化不是光靠几年的大学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维修人才的培养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学校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并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制定出较为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努力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博学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并考虑到将来工作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和国.关于汽车维修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