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18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1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分析浅析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后喻文化背景下的微电影兴起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与对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浅议区域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坚定高校党员教师理想信念的价值与要求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素描教学的留与变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浅析“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外语教育技术学初建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发展方向探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冲突管理研究“武”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管理“微时代”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开设微博的机遇与挑战微时代高校性别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陶东风.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4(3):4-5.

[3]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思想研究,2012(6):146-150.

[4]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J].探索,2014(12):141-144.

[5]许克松,陈英.微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03-105.

[6]2015年度全国高校共青团微博、微信年度传播力排行榜.[DB/oL].[2016-1-30]..

[7]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7.

[8]2016年度微博用户发展报告[DB/oL].[2017-1-11]..

[9]腾讯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DB/oL].[2016-7-5]..

[10]唐平秋,罗仙慧.微时代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现实审视与思考[J].理论探讨,2015(5):154-157.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2

关键词:全媒体;中职德育;家校合作;教训方式

在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无线终端的应用加强了信息的流通,这给很多未经过过滤的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生活和学开方便之门。在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下,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当前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观会严重扭曲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教育和全媒体概述

1.全媒体时代。全媒体的概念来源于生活服务领域,最终应用于大众传媒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形成是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很多现代通讯手段得到普遍应用[1]。比如手机、电脑、平板终端等等让每一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新的传播。全媒体尤其是当前QQ、微信、微博等等很多通讯交流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一些消极、低俗的信息就是左右学生的思想,让的德育价值观念得到正确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良好的发展。

2.家校合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学校和家庭组织成一张教育网,两者之间相互沟通,实现信息的对称,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把握学生的动态,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学校和家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教师并不能清楚地指导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因此开展的德育教育不够全面;而家长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因此不能够很好地辅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在全媒体背景下,全媒体为家校开展德育教育合作教学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生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在全媒体背景下,家庭和学校要形成合力,利用全媒体的优势不断为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全媒体时代重视家校合作的德育教育方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家庭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形成一对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无缝接入,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优化。在当前全媒体背景下,基于全媒体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优化了家校合作教育模式。

1.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决策,实现家庭和学校德育优势的互补。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两者对学生的把握不全面,因此开展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很多因素,使得家校合作教育效率不高,效果不好[2]。但是在全媒体背景下,学校和家长之间可以建立的共同渠道和交流途径也就越来越丰富,比如可以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QQ群、微信群,在进行德育教育决策讨论的时候,家长可以充分参与到其中,根据自己在家庭中学生的德育问题发表意见,这样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建设性,从而实现双方的信息对称,让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所开展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2.利用全媒体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在全面背景下,学生也必然生活在全媒体的环境中。特别是当前我国手机普及、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全媒体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学生会受到来自于一些不良网站以及不良言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受到影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3]。基于这种状况。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全媒体之便,建立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渗透,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同抵制影响德育教育的负面因素。比如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本身的素质较低,意识不到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途径,给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通过全媒体构建联系平台之后,学校就应该定期地这一部分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家长及时地反应自己学生的德育状况,并且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方式。再如家长发现学生在家庭中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就可以及时地向学校反应,学校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措施,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将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利用全媒体吸纳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家长也是一中重要的教育资源,不管是高素质的家长还是素质较低的家长,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能够找到学生德育问题的原因,进而通过对着中问题的分析,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进一步优化[4]。在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让家长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并且发挥重要作用。明确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就是征询教师的教学意见以及明确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从多个方面构建好的教学资源,比如教育场地,教育者等满足中职德育教育的需要,优化全媒体背景下中职德育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全媒体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联合家庭,充分运用家庭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在全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增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oL].学周刊,2016(25).

[2].专题策划夯实德育基础促进职教腾飞[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5.

[3]王秀红.网络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改革和创新[J].学周刊,2016,25:14-15.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道德教育;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51-02

一、多元文化社会与道德教育之间的文化困惑

多元文化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以孔子和老子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柏拉图、苏格拉底以及亚里士多德为典型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以犹太人为典型代表的希伯来文化等,在同一个时代的并存,很好地反映了多元文化在同一时期的并存样态。从原始发展意义的角度来看,多元文化是一种尊重多样文化的表现,是对民族多样化的重视关注,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潮流,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多种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是我们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多元文化对社会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碰撞冲击,尤其对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1]。

首先,多元文化社会使得价值相对主义不断滋生。哲学家鲍曼认为当前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道德模糊,同时也给予了我们道德选择充分的自由性,将我们每个人置于一个未知的不确定状态,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社会使得人类逐步脱离了独立文化对自身的束缚,只要对社会以及他人没有利害关系,那么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道德价值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也从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终极价值的依靠,价值观和道德观日趋模糊,没有一个标准的价值评判依据,价值相对主义开始不断滋生,各种类型的道德冲突充斥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多元文化社会使得道德冲突不断被激发。从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来看,所谓正确的道德价值在于明德至善,道德教育力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不断实现传统的道德价值目标,每个人在思想层面、行为层面以及情感层面都需要围绕这一核心道德价值理念,这种道德准则的唯一性使得人们在道德观念方面毫无争议可言。但是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任何一种道德价值都没有绝对权威地位,从而使得每一种道德文化在自身的核心优势下与其他道德价值观同等并存,允许一定的差异性存在,但是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也难免会使得道德冲突不断被激发[2]。

最后,多元文化社会不赞成统一性道德教育观的提出。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往往更加重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适当性的道德价值,同时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统一性道德教育方式是被反对的,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主道德选择,这只是一种道德偏好的表现,从而使得人们不再受到单一道德文化的束缚,从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得到完全解脱。但是,由于多元文化社会与道德价值观的同时并存,二者之间缺乏一个主导性问题的认可,因此也容易引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二、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多元文化社会下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是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重要理念,需要明白的是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发展,促进了世界多样性的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妄图主宰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不现实的做法。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题中之义,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单独局限在某一种文化教育,而应该开设不同道德文化种类的课程,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让他们可以有自由的选择权和道德认知观,学会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尊重道德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树立适合自身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3]。

多元文化无论是不同历史时代,还是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都有其出现并维系的合理性和可尊重性,不同类型文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从自身的道德标准之下来对其他道德文化进行过于主观性的评价,而是要从综合性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只有从平等和尊重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交流,才能实现多种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进而让人类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找到共存的精神价值所在。因此,在道德教育中需要从平等和尊重的立场出发,在道德教育中培养人们跨文化的审美视角,消除不同类型道德文化之间的潜在冲突,寻找共同发展的道德文化并存模式。

2.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往往是在其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的,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规范等往往对民族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同时又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核心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因此,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道德教育要始终肩负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多元文化社会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这更加凸显了当前背景之下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性。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是要将我国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以及核心文化价值等在社会乃至全球进行广泛的宣扬传播,在人类心中形成深刻的认知和认同,不断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普遍认同意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价值进行弘扬,与此同时,还需要以开放的思想和行为尊重多种文化的交流,在不断地相互学习和交流之中寻求共同发展。总而言之,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道德教育要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前提之下展开,并以开放豁达的胸襟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实现全球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3.尊重并认同主流文化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类往往都有一定的共同价值观,比如正义公平、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等,这些文化价值观被人们所认同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运用。因此,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如何寻求到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道德价值的关键所在,这种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往往可以被称为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一般都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并承担着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道德教育也需要承担起进行主流文化教育的责任,让主流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应。

每一个民族文化之中往往也会包含一定的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是对民族精髓和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而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给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需要道德教育始终尊重并认同主流文化,弘扬民族核心思想。摈弃一些负面效应的文化,让主流文化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脱颖而出。只有充分尊重并弘扬主流文化价值,在民族内心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和凝聚力,才能不断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才能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实现和谐社会生活。

三、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建议

1.培养正确的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社会背景要求道德教育重视学生正确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所处的多元文化历史背景,同时要时刻树立起正确的多元文化意识,明白当前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之下学习多种文化,具体的道德教育方式如下。

首先,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认知多种文化类型,认识到多种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不同类型文化价值对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历史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对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突出作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综合文化背景之下对不同文化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和评价,认识到不同文化只有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文化,才能让民族文化在多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加速发展。其次,需要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需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综合多种文化的前提之下不断实现本民族文化的集成创新,这才能充分利用多元文化历史背景实现本民族文化的恢宏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中的道德教育重在让学生学会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去欣赏分析多元文化,并实现本民族文化的集成创新发展。

2.构建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

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学生需要面对多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之下的道德教育如果仅仅给予学生正确或者错误的答案,或者给予其简单的道德文化解释,这难以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多元文化冲突,无法进行正确的认知和选择。因此,道德教育需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去识别、认识、理解和选择文化,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中的道德教育要从核心价值观理念出发构建学生自我价值评判标准,自主进行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

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的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的能力便是道德认知、判断以及选择能力,并认知道德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认知方法,同时在实践生活中教育学生如何去理解多元文化的真正含义,也可以借助一些案例进行深刻的道德文化讲解,不断锻炼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同时模拟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能亲身体验道德文化价值在实践生活中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同时需要加倍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道德文化实践能力培养,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之中形成自我道德认知和选择能力。

3.提升教育者的多元文化综合素质水平

道德教育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受到主流文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在多元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较少,道德教育者的主流文化固化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有效交流,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学。因此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之下,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多元文化综合素质培养,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以及教学实践中避免文化偏见,尤其是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去对待相异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并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多元文化环境中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与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08(10):158-159.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4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大学生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故事、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主要代表,以传播短小精悍的内容为特征的时代。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表达和交往等方式,尤其是对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吸引着大学生群体,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的智力禀赋,使大学生很容易成为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敏感群体,对掌握新型信息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巨大的扩散效应。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但是,“微时代”下一些不良的微现象给大学生的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缺乏自主的“微思想”

所谓“微思想”,是指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上流传的微消息、微新闻所产生的自主的想法。一些人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不良信息的宣传,大V和公知就是典型的例子:大V,又称网络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大V的性质正在慢慢发生变化,一些大V通过与网络推手、水军合作,形成一个利益链条,是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重要渠道。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微心理”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可叫做“微心理”。当大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对人际关系产生疏离感和惧怕感,转而投入到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中,在那里寻找满足感。虽然这一定程度能够缓解现实挫折所带来的心理情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际关系供求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恶化。这一恶性循环会加剧这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卑情绪,从而产生自闭行为。网络环境中的“得意”与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这一矛盾又为大学生的心理增加了一层沉重的负担,进而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微道德”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所形成的价值观可叫做“微道德”在微时代,多元的亚文化则大行其道,似涓涓细流,纵横交错。大学生群体是微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微民们表现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嘲讽与解构,其本质是一场争夺信息主导权的舆权博弈。舆权博弈的参与方不仅是社会群体,个人化的舆权博弈借助网络汇合成为一支最为汹涌的力量,干扰、抗衡着主流舆论导向,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因盲目追随而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大学生在进行自我道德提升时受阻,对未来方向分析不明确,意志消沉。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信息内容的复杂性,极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从“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微信”,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逐渐被打开,各种信息得以快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高校不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能够有意识地规避某些不良信息,并减少破坏大学生思政教育系统内稳态的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微博上获取大量信息,大学生往往难以将垃圾信息从脑中“过滤”,大量的信息难辨良莠真伪,部分碎片化的虚假信息大行其道。微博的无限性、多元化和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很容易形成契合,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的深刻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西化”、淡化”、“俗化”等问题。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舆论环境改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微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任意浏览国内外网站,即时获得各级各类网络信息。另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单一的网络平台无法适应跨媒体融合的趋势

在“微时代”下,智能手机大行其道,跨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也在谋求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平台,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网站主要通过主体网页、交流论坛、网上咨询服务等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一些高校陆续开通了官方微博等新的宣传教育平台,但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网络德育的传播方式还比较单一,现有的网站普遍存在着版块少、内容薄、篇幅长、反响弱的状况,更新速度慢,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低,无法适应“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对跨媒体融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微博客微时代微动力2010-01-18,网易新闻.

[2]新报:中国官方批评微博“大V”引关注,2013-05-05新华网.

[3]公知在中国的演变凤凰网,2012-12-16.

[4]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2012(08中).

[5]潘昕.略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5

关键词:微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微信、微博、微商、微公益等方面为主要形式的媒介将人们带入“微时代”的世界格局。“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形式、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人们已越来越依赖这样的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2016年6月,网民规模已突破7亿,而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为25.1%,与往年相比依然保持最高。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网络观念开放、经济较为宽裕、可支配时间较多,自由空间较大,因而学生网民主要集中在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之中。

研究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研究生培养的成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素质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模式逐渐影响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和科研,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于“微时代”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探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新特点

在“微时代”背景下,研究生以较成熟的心理素质和较为稳健的判断力呈现出与大中专学生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背景复杂化、价值多元化、言行独立化及目的明确化。

1.背景复杂化。

随着研究生扩招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校人数日益增多,从考取研究生的身份区分不仅包含应届大学毕业,还包括工作之后又考取及在职攻读的;从录取的类别区分为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这些特点和差别使同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年龄差异、阅历差异、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因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2.价值多元化。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上散布着各种信息,研究生通过微博获取咨询、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各式各样的推送、通过微商购买一些产品,研究生已经成为“微时代”的使用者、推广者和拥护者。这种可以快捷、多渠道获得各样消息的方式辞藻华丽连贯,单丝我经济较宽裕、可支配时间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价值观念。

3.言行独立化。

“微时代”的研究生由于条件限制和个性独立,言行出现了独立化现象。首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多以课题组或教研室为单位,同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形式多样,研究方向不同,科研场所各异等原因造成同学之间的交叉学习不多、交流沟通较少。其次,即使在同一课题组或教研室,各同学的研究方向不尽一致,大多情况下需要研究生独自研究学习,推进科研进度,与同组同学的交流变得有限,最后变得沉默寡言。根据心理学研究者们调查统计表明,研究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评分最高。最后,“微时代”改变了研究生们的交流和思维方式,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通过微信与旧时好友或现实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愿意在微博上发表一些言论进行交流。某些人“剑走偏锋”,以此获得网友的吸引力和点赞并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和自信。

4.目的明确化。

研究生在经历过大学四年的本科生教育后显得“格外”的成熟,目标明确却又近乎急功近利,往往出现利益驱动、任务驱动和毕业驱动等情况。首先,在大学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读研期间就不愿意为同学服务,去做研究生的学生工作,他们认为大学四年的学生工作已经为自己带来行为和荣誉上的满足,再去做这些工作无疑浪费青春,浪费时光,只能得到类似于本科一样的荣誉。在大学中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则以为“见多识广”,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其次,现阶段的“90后”研究生,面对沉重的科研压力、经济压力和感情生活的压力,更期待以科研为动力,冲击奖学金,缓解经济压力,成就感情生活。当现实与理想不符时就会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只想满足于毕业要求即可。最后,“微时代”的研究生在就业阶段面对高压力、严要求的就压情况时,会愿望找到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当事与愿违不能满足时会退而求其次,但签约后仍会通过微信、微博或网页搜索最新企业招聘,当发现有理想企业又会去频繁应聘工作,最终出现毁约、失信的情况。

二、“微时代”背景下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微时代”是通过一些内容短小精悍、速度更新快,互动度高,参与面广的新形式影响研究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这些内容浅显易懂、通俗有趣、语言丰富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信息碎片化、分散度高、缺乏深度和不完整的缺点。研究生大规模的参与其中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时代要求采用不同的形式,当前形势下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要求高校在新形势下做好舆情研判、网络宣传和抵御渗透等工作。研究生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阶段,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任务。因而,“微时代”背景下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紧迫性。

2.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微时代”的交流方式是研究生的首选。在当前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导师负责制是目前高校采用最多的模式,即导师不仅是学业和科研上的引路人,而且是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指导者。在面对繁重的科研压力和导师的严格要求时,某些学生不愿意再和导师沟通交流生活方面的困惑及遇到的个人问题。研究生缺少能够进行沟通交流的诉说者,祈望利用“微媒体”进行宣泄达到自我的满足,如若不能合理进行心理疏导则可能会引起不良的后果。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受教育的一些研究生在课堂多以自主活动为主,游离于课堂之外,畅游在“微时代”的网络世界中,课堂上的吸引力已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结合“微时代”的特征,紧跟研究生喜爱、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是必要的。最后,“微时代”的手机客户端信息鱼龙混杂、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鸡汤文”和“高级黑”众多,一些研究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这些“巧词夺理”的信息吸引,信奉文章中的描述。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和微信客户端曾多次发文,提醒“微时代”的网民切勿信奉“鸡汤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针对“鸡汤文”、“高级黑”、虚假信息做到不造、不传、不信,共同构建网络新环境,做有担当的“中国好网民”。

三、“微时代”背景下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带有鲜明网络特征的“微时代”是发展主流。“微时代”的发展在挑战研究生传统教育的同时,也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带来机遇,正确创新“微时代”的思想引领作用,必将发挥前所未有的效果,为我国培养高层次、高素质、高创新人才助力。

1.构建“微媒体”平台,引导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微时代”背景下积极构建“微媒体”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认证平台和微公益救助中心平台等,增加研究生对高校“微媒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微媒体”为载体,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现实状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观点、倡导公益项目、对社会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适度批判,达到引导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微时代”氛围。

2.坚持“微内容”时尚,吸引研究生注意力。

一方面,“微媒体”平台的内容应紧跟当代社会的潮流,利用短小精悍、辞藻华丽、有震撼力和触动力的文章充分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媒体”平台还应与研究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新生指引、交通班车、成绩查询、入党流程、就业指导等,提升研究生对“微媒体”的黏性。

3.创新“微模范”教育,引领研究生粉丝。

在“微媒体”平台进行模范宣传,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对研究生身边的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优秀研究生标兵、学术论文之星、社会实践之星等人物进行大力宣传,将优秀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优良作风等方面传递给其他研究生,打破认知的局限,以感性的力量诠释理性,鼓舞研究生践行榜样的行为,从而达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的。

4.开展“微心理”咨询,聆听研究生心语。

研究生阶段是心理活动丰富,但相对不稳定期,针对研究生内心的秘密,“微媒体”可以专门开设绿色通道,把这些问题统计收集由专业心理老师进行答复。内心情感的顺利抒发和解决有利于及时梳理研究生的生活态度,解决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情况。

5.打造“微论坛”品牌,重视研究生话语权。

建立“微时代”背景中的线上线下品牌活动“微论坛”,依靠网络的同时,打破网络的局限,将研究生引入现实中进行交流,表达出真实的声音。在“微论坛”中可以以不同的话题、风格、形式进行探讨研究生中所遇到的问题、想法、困难,可以是针对新生的研究生生活、评奖评优的话题,也可以是毕业就业,更有党建科研生活等,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一同迈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四、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改变,高校结合研究生特点、需求、想法,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顺时应势地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范俊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0-11.

[3]赵建东.研究生心理压力成因分析及缓解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201-20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R].2015.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6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念,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初步凝练和概括,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因此,深入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任何理论的创立都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条件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不仅是其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而且它的生成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所提供的思想文化条件以及当代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基础之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步入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文化多元化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激荡碰撞,价值观差异与价值多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当代价值与文化丛书”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石芳,人民出版社,2014)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版的力作,本书分析了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途径。

著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内容安排有很强的逻辑性,结构合理。本书章节的安排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章节之间环环相扣,联系紧密。本书先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论述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接着分析了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之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者在阐明了受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冲击之下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之后,便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些教育方法和途径也是针对文化多元性提出的,有e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开放的、多元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第二,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文化多元化使得处于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境遇、具有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人们各自持有不同价值观念,保卫不同的价值模式。这就使人们对社会共同的基本理想、价值取向产生了质疑与困惑,传达出一种精神世界的整体性焦虑。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整合如果仅靠权利的外在强制和威慑,丧失信仰维度的文化认同,社会就行将崩溃和瓦解。面对文化认同问题,社会共同体迫切需要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一个相对统一、可靠的价值准则,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重建和谐的价值秩序。同时需要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来凝聚和塑造它的成员,形成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使人们团结起来自觉沿着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方向共同努力。此外,本书提供的教育方法也是具有时代针对性的。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常是在实现制定好的、具有确定不移的教育目标的手册,要求学生阅读含有崇高价值观念的“经典文本”,并以灌输、模仿和训练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对象失去了反思和创造的能力,处于一种被谋划、被牵制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本书作者提出,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开放、自由的思想场域中实现双方平等的精神相遇。教育路径也应该从整体着眼,综合利用学校、法律规范、大众传媒,以及家庭、社区等各种社会机构的力量,形成一个整体性、开放性、综合化的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大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嵌到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和大众文化生活中,同时使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联合互动的机制,发挥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整体合力。第三,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书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空谈,不仅没有结合中国当今的社会现状,也没有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可能产生的实际问题。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背景之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当前形势,致力于探索一种新的关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开发一套在实践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策略。著作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性回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价值观教育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模式既在思想上坚持一元性,又在具体内容、实现方法、教育途径上表现出多元化,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佳作。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7

关键词:初中多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目前初中品德教育所面临的是五彩缤纷的多元文化背景,这些文化共同影响着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因此,探索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初中品德教育的创新方法,提高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初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1.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初中品德教育改革的机遇

1.1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初中品德教育更加开放、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文化的变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隔离机制,而赋予其更多的开放性,增强其吸收其他文化的功能,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教育者站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汇点上,更有机会接触到国外先进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式上的不断革新。

1.2多元文化背景有利于初中生个体的发展,拓宽了初中生的视野。多元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赋予了初中生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有机会接触世界不同国家、社会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同时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元文化还为初中生提供了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以及社会发展潮流来选择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初中品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多元价值观背景下,中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被削弱。当代初中生从小在关怀中成长,没有艰苦环境的经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导致他们大都缺乏自立性、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这就决定了他们不明确自己对道德的要求。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西方文化加强入侵和渗透,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中学生出现了铺张浪费、社会责任感差、诚信意识弱化、生活上相互攀比等现象,同时西方文化中的色情、暴力等现象也对中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其基本道德规范被削弱,自由意识泛滥。

2.2多元价值观背景下,中学生的理想信念被动摇。多元化对初中品德教育的冲击,首先就是对其理想信念的冲击。西方文化主要宣扬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文化,它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制造舆论,给初中生灌输自由、民主的思想,部分中学生由于受其影响而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2.3在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干扰。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是受其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是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想,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干扰,有些中学生甚至已经陷入了价值取向自我化、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无私奉献精神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这些都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3.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初中品德教育改革的方向

3.1树立开放与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我国多元文化价值观社会的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要搞好初中品德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树立适应文化多元发展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情况下,初中品德教育不可迷失自己,更不能任学生在多元与矛盾的价值观念中自由选择,而应积极的引导和干预,这种干预不再是过去的“训导式”。在多元文化价值观背景下,必须摒弃“训导观”,提倡“指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道德评价;同时,也要平等、民主地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

3.2整合多元文化。初中品德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广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又要深入研究借鉴吸收其他文化形态中具有共性、普遍性的内容。一方面,要保护、提炼非主流文化中那些优秀传统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积极的文化成果。在多种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普遍性、共性的思想文化积淀而成一种新的积极要素,而成为主导文化的补充内容,丰富和发展主导文化体系。因此,初中品德教育过程中,要以开放的文化心态,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对一切优秀文化,无论古今、中西、主流与非主流,都应该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3.3重视文化选择的引导与控制。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初中品德教育应充分发挥文化选择功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建立起良好的文化选择机制,不断吸取各种文化精华,把初中生引向文化发展的前沿。要通过品位文化、高雅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对中学生进行文化审美观教育,提高中学生的鉴赏鉴别能力,减少校园文化中世俗功利、平庸低俗等文化趣味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冲击。

3.4加强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育者首先要将自强自立、仁爱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纳入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其次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将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吸取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当中,使中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精神文化。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以往抹杀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对话式引导式教学。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情景,致力于中学生表达、协商意识、对话的培养,着力提高中学生的自主选择的能力、自我修养的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等,使之能在多元文化价值面前进行较为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8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农村小学;现代化;公民意识

G621

现代公民意识一般会在世界、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五个层面中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国家意识、社会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环境意识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等多种意识的协调和整合,因此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相应的教育和引导促使现代公民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自觉的权利义务意识、完备的公德意识以及积极的法律意识等,进而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扮演好社会成员的角色,为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和谐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逐渐缺失,对农村群众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探索合理的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策略,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进而改善农村群众现代公民意识缺乏的现状,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一、城市化背景下全面培养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一)国民观念的现代化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关键点

在理论研究中对城市化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仅将城市化与工业化或者农村户口向着城市户口的转化等同,而是应该对城市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并以国民观念的现代化为核心关键点,对城市化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引[1]。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不论是身份的转变还是生产方式的转变,都是形式上的转变,只有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城市化建设问题,将自身思想认识由传统的小农意识转变为现代化的市民意识,城市化建设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才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在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有助于解决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切实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

(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能够促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由于当前我国公民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效果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健康成长[2]。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在提升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思想道德形成正确的认识,致使学生积极对自身思想道德意识加以培养,进而逐步增强现代公民意识,保证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展对农村小学生自我发展也产生着积极影响

在城市化背景下,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对农村小学生自我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一般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其一,公民意识教育在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对现代社会建设形成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积极参与到相关社会实践中,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还能够促使农村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得到一定的强化,对学生未来成长成为高素质人才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3]。其二,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实施公民意识教育也是合理开展农村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农村小学教育中适当的渗透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小学教育的德育教育功用、人文教育功用等才能虻玫匠浞值姆⒒樱农村小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也才能够成为可能。

二、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的策略

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实施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农村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农村地区城市化建设、甚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教育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适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强化,保证农村小学生也能够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发展,切实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一)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

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背景下要想对农村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加以培养,就应该注意将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保证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能够全面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从事实入手对学生实施科学的现代公民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当前我国公民教育内容相对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面对这一问题,农村小学要想保证现代公民教育效果就应该对课程进行合理选择,进而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输现代教育思想,最大限度的提升现代教育效果。对于我国小学教育来说,最为适宜的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现代公民教育,就应该将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渗透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相应的现代教育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勇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提升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上,为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奠定基础,为农村地区城市化建设工作的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4]。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9

>>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挑战与变革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变与不变浅谈mooCs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mooCs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试论国际背景下我国留学生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及出路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调控的思考法学教育视角下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综述对于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措施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瑞典高等教育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与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多媒体网络背景下远程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思考新形势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与战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利益主体变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Harden,n..theendoftheUniversityasweKnowit[DB/oL](2012-12-11)[2013-10-5].http:///articles/2012/12/11/the-end-of-the-university-as-we-know-it/;Carey,K..thesiegeofacademe[eB/oL](2012-09-10)[2013-9-15].http:///magazine/septemberoctober_2012/features/_its_three_oclock_in039373.php?page=all#.

[4][6][12][13]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11~29.

[5]袁莉,斯蒂芬・鲍威尔,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56~62.

[7]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30~41.

当前的教育时代背景篇10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

多元文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一种发展潮流,促进了世界文化更加繁荣;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就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而言:首先,多元文化背景有利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较多的开放特征。多元文化变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隔离机制,而赋予更多的开放性,增强了吸收其它文化即传播借用的功能。其次,多元文化背景有利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拓宽了党校学员的视野,使他们的智力和对社会的理解能力都大大增强。最后,多元文化背景有利于党校学生个体精神的进一步完善。英国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伊赛尔・伯林认为,人类个体有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的价值和原则,每一种价值都与不同的人类经历有关,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选择也是人的本质特点,自由是与无阻碍地选择的机会有关的。人是自主的和自我决定的存在,他能够而且希望选择他的目的和价值。多元文化有利于个体的发展,在于它能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多元文化环境还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从而使社会更具活力和更加稳定。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

当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连同西方“文化入侵”的攻势,冲击着主流文化,淡化着意识形态,排挤着高雅文化,消解着人文精神,因而对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疏离性和否定性,客观上形成了不同于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第二文化空间”,过去那种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基本统一的社会文化氛围已经不复存在。这不仅对我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等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合法性和主阵地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合法性和主阵地作用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一)党校意识形态的斗争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党校是继承和传播文化的高地,是多元文化的互动的前沿阵地,也是思想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西方政治文化的外溢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以往那种激烈对抗的冷战气氛,被掩盖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形式的交往与活动中,意识形态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特别是以美国首的西方国家,借助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大肆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的“软权力”扩张,大肆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世界文化一体化”,到处消解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成为推行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软武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愈益深入的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极易导致一些党校学员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背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动摇。

(二)党校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被削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误解,出现了所谓的“修正”“解构”现象,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社会主义思想流派中的一个学派,不应把它作为我们党惟一的指导思想来源。这实际上是在忽视党校的主流意识地位,模糊业已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必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混乱。

(三)西方文化的加速扩张和渗透,不健康和有害的文化垃圾,对社会尤其是对人民产生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校学员的文化认同危机,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文化安全。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路向

文化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都尖锐地表现为文化问题。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强时代感,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整合多元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转型。

首先,强化主流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教育学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思潮。党校就是传播党的基本理论和培养党的干部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学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尤其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减少情绪化色彩,增强理性思维和自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