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币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20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虚拟货币;会计假设;财务分析

一、虚拟货币概述

虚拟货币是指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产生的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研究虚拟货币的相关问题时,可以将虚拟货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虚拟货币是指产生于虚拟世界中的可以用来在虚拟世界中流通并作为虚拟世界中商品交易的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狭义的虚拟货币是指由虚拟世界中的中央银行或特定机构发行的在虚拟世界中流通的法定货币。当然,对于虚拟货币定义的界定,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虚拟货币是一种货币,具有货币的基本性质和职能;另一方面,虚拟货币是虚拟的,是具有虚拟性质的,也就是说是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发行和流通的。

二、虚拟货币对财务能力的影响

前面,我们阐述了虚拟货币的概论。在当前的虚拟货币的发展现状下,虚拟货币的市场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虚拟货币对企业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及大型it网络游戏企业。同时,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也在日渐显现,且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换言之,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主体及企业财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从财务指标能力分析的角度来论述虚拟货币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并以腾讯公司为例来论证此影响。

通常情况下,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下面,我们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虚拟货币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虚拟货币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1.虚拟货币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虚拟货币发行者通过发行流通虚拟货币来实现销售收入,及研发成本的补偿。而虚拟货币是可以实现即付即得,虚拟货币的发行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很快偿付流动负债,弥补其发行成本,则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现金流量比率。因此,虚拟货币的发行,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随着腾讯公司在2002年5月正式推出Q币这种网络虚拟产品,腾讯公司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下面我们以流动比率来论证虚拟货币对腾讯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影响。

腾讯公司的绝大多数收入是通过Q币渠道及以Q币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中获得的。消费者或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各种购买Q币,腾讯公司在付出相应的Q币后,就会实现销售收入。这样,腾讯公司就会有大量的流动资产。有专家推测,腾讯公司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中的多数是由Q币产生或与其相关联的。由表1所示,腾讯公司最近两年的流动比率都接近2,表明腾讯公司这两年的短期偿债能力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作保障。虽然,与2012年年末相比,腾讯公司的流动比率虽略有下降,但其短期偿债能力依然很强。由此可见,Q币对腾讯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2.虚拟货币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影响

虚拟货币发行者通过虚拟货币的发行流通,能够实现其销售收入,弥补其发行成本。随着虚拟世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和用户的日益剧增,虚拟货币的需求量和发行量也在急剧膨胀。这样随着交易的完成,虚拟货币发行者也积聚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虚拟货币发行者除了用流动资金弥补其运营成本和研发新产品外,也很有可能用剩下的流动资金用来投资实体经济。而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货币发行者可能从金融机构及其他融资渠道取得资金用来发展实体经济业务。若实体经济不景气,那么势必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经营成果,更有甚者可能会使其资金链短缺,从而影响其长期偿债能力。

(二)虚拟货币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虚拟货币的出现适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电子支付安全性的需要。首先,虚拟货币是提高网络交易效率的需要。虚拟货币是一种电子脉冲信号,也就避免了传统交易媒介在交易传送过程中的时间、区域限制,可以实现即付即得。与此同时,虚拟货币购买和账号开设便捷,不需要过多的手续和时间,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额支付者和网络游戏玩家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其次,虚拟货币是进一步提高电子支付安全性的需要。用户购买虚拟货币,可以减少在互联网上使用以网上银行为基础的电子支付的次数,避免因为网上银行的账号和密码丢失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在虚拟网络世界,无论是虚拟货币发行者,还是虚拟货币持有者和消费者,都乐于使用虚拟货币,用虚拟货币完成各种交易活动。这样,从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虚拟货币发行者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尤其对电子商务企业及大型it网络游戏企业而言,虚拟货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利益效率。因为虚拟货币可以实现即付即得,所以对虚拟货币发行企业而言,可以加快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很少出现应收账款和呆账难以收回的情况。综上所述,在很大程度上,虚拟货币的发行流通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的营运能力。

腾讯公司的销售收入绝大多数是由Q币所带动的。由Q币所带动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67%,腾讯公司2013年的销售收入为604.37亿元人民币,其中Q币所带动的收入约为404.928亿元人民币。由表2所示随着腾讯公司发行和流通的Q币规模不断扩大,腾讯公司的销售收入也与日俱增。与2012年相比,腾讯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略微增加,表明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越来越好。因此,随着业务的扩展,Q币对腾讯公司的营运能力越来越大。可以说,Q币能够不断促进腾讯公司营运能力的改善与提高。

(三)虚拟货币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虚拟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可以解决发行者与持有者、消费者的微型电子支付的瓶颈与困境,可以实现虚拟交易经济活动的即时支付,提高微型支付的交易安全性。从而,也极大地促进虚拟货币发行者的高速发展,促进其销售收入的飞速增长,提高了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及其他财务比率。因此,虚拟货币的发行也极大地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

由表3所示,腾讯公司最近十年的销售收入及营业利润增长迅速,在腾讯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来自增值服务收入所占比例最大,而Q币及以Q币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在其中所占比重又是最大的,综合起来,由Q币所带动的企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比重是举足轻重的,最近十年Q币的发行总收入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在此影响下腾讯公司在2013年的经营盈利已达到191.94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4%,在经营盈利中由Q币所带动实现的利润约为128.5998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随着腾讯公司发行的Q币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也就促使息税前利润强劲增长。与此同时,腾讯公司的资产平均总额也在快速增长。因此,与2012年相比,虽然腾讯公司的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略微有所下降,但公司的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水平,说明公司利用全部经济资源获取报酬的能力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四)虚拟货币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虚拟货币的出现正是适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电子支付安全性的需要。在网络虚拟经济的环境下,虚拟货币的产生大大提高了网络交易效率,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网络虚拟经济的整体发展。作为虚拟货币发行者,虚拟货币的发行企业通过发行流通虚拟货币极大地促使其现实商品、虚拟财产或电子化服务的业务的发展,随着主营业务及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发行企业也得到了发展的充足空间,其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换言之,虚拟货币的产生、发行和流通,大大促使虚拟货币发行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发展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表4所示,在网络虚拟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虚拟货币的需求量及消费量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腾讯公司从当初少量发行Q币开始,到如今,腾讯公司发行流通的Q币市场总规模达千亿元人民币之巨,腾讯公司的Q币发行流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腾讯公司在以Q币为主线的系列产品也在快速发展。从2011年以来,腾讯公司的各季度总收入在稳步增加着,其增长率呈现波动上市的趋势。与此同时,腾讯公司的毛利润、经营利润及净利润也在逐渐增长。因此,自从Q币的推出,腾讯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成为中国it行业的领头羊,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随着Q币的发行流通,腾讯公司的产品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其利润也在飞速增长,可以说,是Q币成就了今天的腾讯,让腾讯成为it行业中的佼佼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虚拟货币对企业的发展能力分析的影响至关重大。尤其对像腾讯这样的大型it企业的影响就更为全面而深刻。

三、结论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2

中国经济加速证券化

近两年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进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中国证券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开始了加速证券化的进程。表现在:

首先,一大批央企和民企通过ipo、注资、整体上市等实现了企业资产的证券化。在2006和2007年证券市场大牛市的环境下,一大批巨型央企如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铝业、中国中铁等,通过ipo实现了企业资产的证券化;而中国船舶、西飞国际、东方电机等通过整体上市,实现了全部资产的证券化;还有中色股份、中海海盛、华电能源等通过注资等形式实现了存量资产的证券化。民营企业的资产也在加快实现证券化,仅2007年就有80家民营企业上市。2007年130家新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达142735万元,融资达到4473.32亿,新增市值11.25万亿,占总市值的1/3。

其次,中国证券市场总市值获得了长足发展。经过2006和2007年的飞跃,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已达到32.44万亿元(合4.44万亿美元),成为继美、日、英之后全球第四大证券市场。沪深交易所在全球证券业的地位与日俱增,截至2007年11月底,上海交易所与深圳交易所的市值规模分别排在全球主要交易所市值排名的第6位和第15位。其中,上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超越港交所,与排名全球第2大交易所的东京交易所差距已缩小到了1.24万亿美元。

第三,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率快速突破了100%,达到了成熟市场的水平。所谓证券化率,是指一国各类证券总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实际计算中证券总值通常用股票总市值来代表。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因此,它是衡量一国经济证券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发展滞后,证券化率很长一段时期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按照1997年末股市市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仅为23.4%,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十年后的今天(截至2007年12月28日),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已达到37.36万亿元规模,其中a股市值32.44万亿,B股市值2510亿,海外股市值4.67万亿。这一年中国GDp达到246619亿元,我国相应的证券化率已高达151.5%。这一水平已达到同期成熟资本市场水平,而且我国证券化率从2006年的42%一举突破100%达到2007年的151.5%的水平仅仅走过了1年历程。相应的,美国证券化率从50%提高至100%用了7年时间,韩国则用了4年。

第四,中国居民的资产也在加速证券化。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居民的收入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居民先主要是把钱存入银行,后来买国债。近两年在大牛市赚钱效应的感染下,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空前觉醒,开始大量买卖股票和基金,储蓄的占比在持续下降,股票和基金等成为许多城镇家庭重要的金融资产。

截至2007年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规模已经突破3.27万亿元,而一年前只有0.8万亿元,也就是说,一年的发展是过去9年总和的3倍。2007年,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达3721.29万户,平均每个交易日超过15万户;截至2007年底,我国开户股民人数为13870.21万户,开户“基民”2597.21万户。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首次出现负增长,从2006年的16万亿下降到15万亿元。

第五,证券的市场价值即市值,成为了企业和个人财富的新标杆。以前衡量财富的标杆主要是现金和资产的账面价值,现在衡量财富的标杆是市值这个概念,不仅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还是个人持股财富的计算等,都在运用市值这个标准。“胡润百富榜”历年榜单的结构变化充分说明了财富标杆的这一变迁。1999-2002年“胡润百富榜”排出的中国前十名富人都是靠实业起家和发家的。从2003年开始,实业创富被资本创富所取代,丁磊因为网易在美国上市以76亿元的身价摘得了中国首富的桂冠。此后,中国首富与资本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04年和2005年,黄光裕以105亿元和140亿元的财富规模蝉联两届中国首富。2006年,张茵赶超黄光裕,以270亿元的市值跻身首富。2007年,碧桂园的大股东杨惠妍以1300亿元的市值财富规模摘冠,更是让市值标杆深入人心。

虚拟经济新阶段

中国经济加速证券化,是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产物,标志着虚拟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中国经济加速证券化是中国经济日益市场化的标志。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历经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两大阶段,其中,城市改革重点就是要素的市场化。要素市场化经历了生活资料的市场化、生产资料的市场化、劳动力的市场化、金融的市场化、知识的市场化等几个阶段,而经济的证券化则是最近的一个市场化阶段,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最深刻体现,表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

其次,中国经济加速证券化也是中国金融日益深化的标志。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国金融的深化程度,不仅反映该国金融发展水平,更反映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金融化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金融结构。中国经济的金融化先是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经济货币化,也即货币存量的较快增长;接着经历了90年代中期以来的非货币金融工具的增长加快,如信用性金融工具、证券性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金融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经济金融化沿着经济货币化、经济信用化、经济证券化的方向不断演进,中国金融在这个过程中日益深化。

第三,中国经济加速证券化也是虚拟经济在中国日益发展的标志。虚拟经济是伴随实体经济的金融化而日益发展的,尤其是经济证券化的发展,将使虚拟经济的发展呈加快之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表现为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将手中的闲置货币存入银行,再由银行转贷给企业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第二个阶段主要发生在新世纪尤其是近两年来,表现为资本的证券化,即通过直接向投资人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本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以虚拟资本为交易对象的证券市场,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产品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虚拟经济的规模由此获得了空前壮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虚拟经济是宏观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实体经济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对立的。虚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复杂性表现在:一是交易主体的复杂性,虚拟经济领域参与交易的主体很多,有金融证券机构、各类基金、实体企业、个人投资者等;二是交易方式的复杂性,虚拟资本都是虚拟的价值符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信息技术发展及金融全球化使虚拟经济运行超越了国界并进一步复杂化,对虚拟经济的驾驭越来越难;三是交易环境的复杂性,虚拟经济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但离不开我国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四是虚拟资本价值决定的复杂性,虚拟资本只是权益凭证,其内在价值是由其将来的现金收入流决定的,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虚拟经济具有高风险性。虚拟资本的内在不稳定性导致其价格变幻无常,而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增大和交易品种的增多使其变得更为复杂;还有许多投资者因为追求高收益而甘冒高风险,从而促使各种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创新不断出现,虚拟资本价格经常大起大落,使得虚拟经济成为了一种高风险的经济活动。

第三,虚拟经济具有周期性。虚拟经济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乐观情绪四处洋溢、股票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投资者信心动摇、人们纷纷抛售证券资产、各种证券指数急剧下降、经济泡沫破灭、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等阶段。但是这种周期性并不是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

虚拟经济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而产生与发展的,它与实体经济之间表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从根本上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当虚拟经济合理发展并与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规模和比例时,就会发挥出积极功能并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矛盾性看,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不经常是与实体经济发展同步的,当其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时,就会成为实体经济增长的瓶颈;当其过度膨胀并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基本面时,就会形成通常所说的泡沫经济,给实体经济带来众多消极影响。

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宏观经济管理既包括对实体经济的管理,也包括对虚拟经济的管理。对实体经济的管理,着眼于GDp增长率、通胀率、汇率、就业率等。由于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虚拟经济的管理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宏观管理。

既然总市值(tmV)体现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对资本市场的宏观管理,首先就应该体现为对总市值的管理,即宏观市值管理。所谓宏观市值管理,就是通过对资本市场供求的调节影响总市值,从而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

宏观市值管理的目标,就是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从最佳匹配和促进来讲,就是指虚拟经济既不能过于膨胀而脱离实体经济的基础,也不能过于低迷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从数量上来讲,就是要使虚拟经济的总市值与实体经济的GDp之比,即经济的证券化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证券化率的合理水平取决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

由于证券化率的高低,既取决于GDp的大小,又取决于总市值的大小,一定水平的证券化率既可以通过较低水平的总市值与较低水平的GDp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较高水平的总市值与较高水平的GDp来达到。因此,从最佳匹配与最佳促进的角度来讲,宏观市值管理的目标,即证券化的合理水平应通过后者,即较高水平的总市值与较高水平的GDp来达到,而不是前者。

而且,由于宏观市值管理的对象是虚拟经济,其目标是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与促进,因而,宏观市值管理的主体也应是政府相关部门。

从目前对实体经济的宏观管理来看,主要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投资项目审批政策、汇率政策等来实施的,涉及的政府部门有央行、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外管局和商务部等。

从目前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来看,主体主要是中国证监会,政策主要是通过调节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如通过ipo、再融资以及审批新基金、新QFii等的规模和速度来对总市值进行宏观管理。但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为了确保宏观市值管理达到理想的效果,宏观市值管理应是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协调上述相关部门的政策,以达到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最佳匹配和促进。

研究结果表明,总市值可以表述为:某一时点整个市场的市盈率水平(pe)×自年初至某一时点全体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e),那么,宏观市值管理就可以通过影响整体市盈率和总利润来影响总市值。我们知道,整体市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的供求、上市公司未来赢利的走势以及投资者的市场信心,上市公司总利润取决于上市公司整体的赢利水平。

理论上讲,增加供给可降低pe,增加需求可提高pe,反之亦然;上市公司赢利能力提升和新的赢利公司的ipo可增加e,反之亦然。从供给来看,增加供给的方式有:ipo、注资、再融资、限售股流通、创业板开设等;从需求来看,增加需求的方式有:增设新基金、老基金扩盘,新批QFii、老QFii增加额度,保险资金扩大入市比例,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证券市场、已有的投资者增加入市资金等。

从宏观市值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证券化率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来看,证券化率既与整体市盈率水平直接正相关,也与上市公司利润率正相关。

在假定整体市盈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允许更多盈利的企业上市,或者向已上市公司注入赢利的资产,就可增加上市公司利润率,最后也就提高了经济的证券化率,其实这一过程就是经济的证券化过程。

而在假定上市公司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整体市盈率的提高也可以提高经济的证券化率,这一过程可以看作经济泡沫化的过程。

如果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利润率都在提高,则证券化率会提升很快,这一过程既是经济证券化的过程,也是经济泡沫化的过程。2007年中国经济证券化率从2006年的42%上升至151%,就既有经济证券化的过程,也有经济泡沫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宏观市值管理的着力点如下:

一是通过提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和上市公司总利润可以提高总市值。提高市场整体市盈率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供给如减慢ipo、注资、再融资、限售股流通等,增加市场需求如增设新基金、老基金扩盘、新批QFii、老QFii增加额度、保险资金扩大入市比例、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证券市场、已有的投资者增加入市资金、降低交易成本等,以及提高上市公司的赢利预期、提高投资者的市场信心和强化市场的基础建设等来实现;提高上市公司总利润可能通过存量上市公司提高盈利能力、让更多赢利的企业ipo上市。反之亦然。

如当市场低迷需要扩大总市值时,就可以通过提高市场总体市盈率、上市公司总利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投资者市场信心来实现;反之,当市场过热需要降温时,就可以通过降低高市场总体市盈率、上市公司总利润、上市公司盈利预期和投资者市场信心来实现。这里面,有些措施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如减慢ipo速度、降低交易成本等;有些是需要时间的,如提高上市公司的赢利预期等,实践中要根据需要灵活予以运用。

二是保持证券化率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可以通过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上市公司利润率和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来实现。调节市场整体市盈率、上市公司利润率的措施上已所述,调节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可以通过通常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来达到。但对实体经济的调节必然要影响到虚拟经济,因此,采取上述措施时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三是从经济证券化率来看,证券化率的提升包括经济泡沫化和经济证券化的过程。上市公司利润率的提升是经济证券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日益发达的过程,值得鼓励和支持;整体市盈率的提高是经济泡沫化的过程,适当的泡沫对经济是有益的,但过高的泡沫是需要防止的。

需要指出,证券化率的合理水平还取决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而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鉴于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加速证券化的过程,我国开展宏观市值管理时应考虑到我国经济证券化率每年应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要使证券化率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就需要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要有相应的增长。实现这一增长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让更多盈利的企业通过ipo实现上市。

当前的挑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市场经济在不断走向深入,中国金融在不断深化,表现为经济在加速证券化。伴随着经济的加速证券化,中国虚拟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经济证券化的微观基础是目前发生在我国的以市值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企业管理革命,这场革命不仅从微观上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挑战,也从宏观层面上对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不仅包括传统的对实体经济的调控,也应包括对现代虚拟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于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我们对虚拟经济的调控仍处于一个探索的初期,面临不少的挑战。

首先是虚拟经济管理意识的挑战。宏观经济管理包括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管理两个部分。由于有了近30年的探索,我们对实体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对其的管理也越来娴熟,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但由于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毕竟时间不长,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对立统一性认识不够,要么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不大,要么认为虚拟经济“上升就是风险,下跌就不是风险”,所以对虚拟经济采取不够重视甚或压制的态度。这是我们面对的对虚拟经济管理意识的挑战。

其次是虚拟经济管理机制的挑战。虚拟经济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受自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深受实体经济相关政策的影响,对虚拟经济的管理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及时的监测、协调、评估和决策。从目前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来看,中国证监会无疑是主要的管理部门,它通过调节ipo、再融资以及审批新基金、新QFii的规模和速度等来影响资本市场自身的供求,进而影响总市值;而对来自实体经济的影响因素,如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外汇政策则是无能为力的。但一个良好的虚拟经济发展环境是需要协调和沟通两方面政策的。因此,当前我们对虚拟经济的管理存在监测、协调、评估和决策机制相互协调的挑战。

第三是虚拟经济管理手段的挑战。正是由于影响虚拟经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虚拟经济的管理手段就不应等同于对实体经济的管理手段。随着我国实体经济日益的市场化,我们对实体经济的管理就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手段,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行政化的手段。但对更为复杂、更为市场化的虚拟经济的管理,如果我们简单地套用对实体经济的管理手段,尤其是用行政手段去管理虚拟经济,其结果就有可能是南辕北辙。这方面的教训应该是很深刻的。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虚拟经济发展的规律,深入地研究和借鉴海外对虚拟经济的成功管理手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对我国虚拟经济的管理手段,更好地促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第四是对虚拟经济管理标准的挑战。对实体经济的管理应该说现在已经有了一系列成熟的指标作为调控标准,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汇率、就业率等指标已经成为调控实体经济发展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尺。但对虚拟经济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指标、指标值是多少去衡量其健康程度则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这就对我们对虚拟经济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出了现实的挑战。从2007年起舆论就一直在称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泡沫,但是,什么样的情况算是存在泡沫,存在多大的泡沫,则一直是见仁见智。此种争论,也影响到我们对虚拟经济的及时调控。证券化率和市盈率是大家较多地用来评价资本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的量化指标,但对证券化率和市盈率多高可以判断资本市场存在很大泡沫则存在不同标准,简单地套用成熟市场的标准来评判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合适也存有很大争议。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对虚拟经济管理标准的挑战。

第五是国际化进程的挑战。在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面对风险未知的国际市场,看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速度、多大的力度来打开国内市场,以确保我国虚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不翻车,成为考验监管层监管能力和智慧的首要挑战。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3

虚拟货币是否会冲击金融秩序

虚拟货币可能会冲击央行地位。如果允许虚拟货币自由流通,那么它就成为一种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这种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目前在我国还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如果网络服务商发行的网络货币可以替代人民币在网络世界甚至在现实世界进行流通,充当虚拟物品和服务甚至实物产品的等价物,成为一种电子货币后,这就使网络服务商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货币发行权,从而对央行的货币垄断发行权形成冲击。

虚拟货币流通可能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必要前提是稳定的货币乘数及流通速度。一方面,随着电子货币数量和使用规模不断扩大,货币乘数变动随机性增强,预测货币乘数将变得更加困难,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把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需要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以上理论虽然都是基于电子货币的研究,但是如果允许虚拟货币像电子货币一样流通,则会对货币政策产生类似的影响。

目前虚拟货币尚处于成长期,其规模和使用范围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比率还比较小,其对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互联网渗透进人们的休闲、娱乐、商务活动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旦虚拟货币的规模从当前的几百亿元到未来的上千亿元、上万亿元且如同现在的银行卡一样普遍并能够自由流通时,极有可能冲击现实金融体系,届时其对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就不可小觑了,甚至会成为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尽早地将其纳入监管视野,防止其冲击金融秩序。

虚拟货币交易和回赎:允许还是禁止

利用虚拟货币。允许虚拟货币在同一个网络服务商的不同账户之间交易,引发的最大问题和隐患就是各种利用游戏之名行之实的网络行为,如果同一个服务商既从事发行业务又从事交易业务,网络则更为便利,这种情况下,游戏玩家输赢的虚拟货币很容易变现。

利用虚拟货币洗钱。允许虚拟货币交易,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伪造交易的方式洗钱,另外,虚拟货币并没有实行实名制,再加上缺乏对电子交易数据的第三方监管,不法分子可以随时修改或删除有关虚拟货币的交易记录,加大了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

此外,虚拟货币交易为网络盗窃和伪造提供了销赃渠道。任何存在交换价值的事物都可能会成为非法行为的对象,虚拟货币也不例外,虚拟货币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盗窃者和伪造者实施盗窃或伪造行为,通过系统内交易平台或第三方交易平台交易,获取法定货币。

我国立法明令禁止通过网络虚拟货币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和打击措施。文化部、商务部的《通知》对于虚拟货币交易采取的措施是:在禁止同一个企业同时经营发行业务和交易业务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虚拟货币交易。虚拟货币有正当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竞争、激励创新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为了防止虚拟货币交易产生危害而完全禁止虚拟货币交易,合理的途径应该是加强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第三方交易平台和有输赢性质的游戏的监管,防止利用虚拟货币或洗钱,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的危害。

打击利用虚拟货币或洗钱要坚持以下几点:建立审核制度。服务商的每一款产品须通过审核才能进入市场,对于支持网络游戏虚拟货币在账户间转让的运营商实施重点监控;服务商自身只允许提供从人民币到虚拟货币的单向流通服务,禁止由虚拟货币回流到法定货币,终止服务时除外;对于带有输赢内容的游戏,运营商必须采取技术措施,只支持在游戏中输赢虚拟货币,禁止虚拟货币在游戏外以其他方式在账户间流动;设立单一账户交易上限和日交易次数;加强第三方交易平台监管。

回赎意味着虚拟货币可以在消费者和发行商之间双向流通。在虚拟货币成为一种电子货币之前,除非利用虚拟货币进行,否则发行商自身足以有效规制虚拟货币回赎问题。就目前来说,虚拟货币回赎对于金融的冲击远没有虚拟货币自由流通的危害大。和虚拟货币不同,电子货币发行者的盈利方式是鼓励用户使用电子货币而从中按比例收取服务费,电子货币本质是一种新形式的通货,所以必须要求其能够回赎;而虚拟货币发行商发行虚拟货币的目的是卖虚拟货币本身,能卖掉一块钱其就能收入一块钱,其和电子货币的盈利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说,回赎是虚拟货币发行商很不愿听到的词。对于发行商来说,他们会力争让用户花在游戏或其他服务上的钱只进不出,他们会想尽办法让消费者使用完购买的虚拟货币,坚持单向流通,这样既可以增加盈利,又可以规避虚拟货币回赎给发行商造成的经营风险。如果虚拟货币能够回赎,发行人就相当于一定范围内的资金融通部门,一旦虚拟货币发行商出现系统漏洞或者被攻击,将会产生大量虚假虚拟货币,发行人将面临是否回赎其虚拟货币的两难选择,如果不接受回赎,将损害发行人的信誉并很可能产生恶性循环。网络之间的数据移动只需一个账号密码即可,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和快捷性能够迅速放大风险,发行商很可能来不及采取防范和补救措施来应对,这样可能会导致发行商资金链断裂、引发恶性挤兑,最终导致整个虚拟货币发行体系的全面崩溃,发行商破产。

另外,虚拟货币可以回赎成法定货币,会进一步诱发虚拟货币盗窃和伪造,提高发行商技术防范成本。

虚拟货币发行商将不予回赎写进服务条款,并和消费者达成合意,这符合合同自由原则和市场规律,监管部门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是,目前虚拟货币毕竟不是一种通货,网络服务商一旦终止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账户中的虚拟货币将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此时不能将尚未使用的虚拟货币回赎成法定货币,那么将对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

盗窃、伪造虚拟货币和第三方交易的监管

虚拟货币能否成为违法犯罪的对象?虚拟货币有两种获取途径:一是用法定货币购买,二是通过使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获得。这里需要讨论的是通过玩游戏等非直接用法定货币购买的方式取得的虚拟货币是否具有财产属性。这种虚拟货币一旦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现实社会进行交易,便具有财产属性,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伪造虚拟货币是指侵入他人服务器通过修改虚拟货币数据库增加账号上的虚拟货币数额。因为目前虚拟货币不是法定货币,伪造虚拟货币的行为并不符合伪造货币罪的构成要件,有学者认为,对于数额较大的伪造行为,按照盗窃罪进行处罚比较妥当。虚拟货币在我国受到法律的保护,盗窃、伪造虚拟货币的行为已经被纳入我国相关法律的打击范围,这对于打击虚拟货币违法犯罪,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净化我国的网络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方交易平台应该履行哪些必要的法律义务,以便有效地防范虚拟货币盗窃、伪造和洗钱等非法行为。目前,网络销赃的产业链可以表示为:盗窃、伪造虚拟货币、网络――第三方交易平台销赃――达成交易――套现。从这个产业链我们不难看出,打击网络盗窃和伪造最有效的方式是斩断这个产业链,而通过规范第三方交易平台来切断盗窃、伪造者的销赃途径是最可行的手段,理由如下:一是目前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相对集中在5173、淘宝等网站上,可以集中有效地打击盗窃和伪造虚拟货币行为;二是交易商有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例如身份认证,交易审核来进行监管。

第三方平台需要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并建立实名认证制度、交易审查制度、交易备案制度。如果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发生在交易平台上的侵权行为持不作为态度,第三方交易商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三方交易平台虚拟货币交易有一定的控制力,如果明知或应知其交易涉及侵权而仍然提供服务,需要承担过错责任。这与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立法中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用户权益保护问题和立法对策

随着虚拟货币使用群体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有关虚拟货币的纠纷越来越多,特别是虚拟货币用户的利益缺乏保障。无论是用法定货币购买的虚拟货币还是玩游戏获得的虚拟货币,只要其在现实生活中有交换价值,其都应该视为消费者的合法财产,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用户账号里的虚拟货币如果因为各种原因遭受了损失,该由谁来负责,怎么负责,这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消费者购买虚拟货币或玩游戏获得虚拟货币,其与发行商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民事合同关系。用法定货币购买虚拟货币是一种买卖合同,适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合同法原理,购买实物卡充值的,合同应该自交付时成立,而不论是否将虚拟货币充人账号,而通过诸如电信或互联网这类电子方式充值的,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这种合同是一种“点击合同”,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常见形式。虚拟发行人事先拟定好合同的“服务条款”和合同订立方式,消费者同意时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鼠标点击订立。通过玩游戏获得虚拟货币可视为发行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服务合同,消费者同意发行商的游戏服务条款,注册账号进行游戏,二者即已经达成协议。

现实生活中发行商为了减轻或免除自己的责任,在协议中规定了许多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违法了公平原则。这些条款是欠缺法律效力的。如果用户没有过错而虚拟货币被盗窃、因虚拟货币发行人软硬件故障导致用户损失、因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导致用户损失,虚拟货币发行商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即使这些事件是第三人的原因而导致的,根据合同法规定,发行商仍然应当向用户承担违约责任,发行商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用户支付相应对价购买或使用虚拟货币,发行商则有义务按约定提品和服务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持续在安全设备上投入技术和资金,抵御黑客攻击和计算机病毒,保障用户账户的安全,不得随意变更、终止虚拟货币服务。如果没有尽到这些义务,必须赔偿用户的损失。

虚拟货币的立法探索

我国的虚拟货币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在规模上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并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目前我国的虚拟货币立法主要是部委的通知、决定,法律的效力层次较低,对虚拟货币的性质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这样,在发生虚拟货币纠纷时,为法律适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亟需制定一部统一的网络法来调整各种互联网法律关系,在网络法中对虚拟货币作出专门规定,确立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监管职能部门需要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切实有效地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

目前我国的立法规定文化部为主要的监管主体,而虚拟货币之所以需要监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可能冲击我国的金融秩序,故应该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文化部门和商务部门辅助的监管体系,立法应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文化部、商务部门在虚拟货币监管中各自的职权职责,各部门各司其职,不可越位或缺位。

现行的立法只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作出了规定,并且只限于“用法定货币按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购买”存在于游戏之外的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作为一种网络微型支付手段,广泛使用在各种网络产品和服务当中,并不仅仅限于网络游戏,我国现行立法对虚拟货币的定义过于狭窄,这会导致很多网络游戏之外的虚拟货币不受现行立法的监管,出现了法律空白。不同类型的虚拟货币影响的领域不同,立法有必要对用法定货币购买的虚拟货币(如Q币、网易一卡通)和玩游戏获得的虚拟货币(如打怪后得到的金币等)进行区别,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4

虚拟货币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有较大的距离,其生存空间主要是在网络上。网络用户通过消费这些虚拟货币,可以得到货币发行者(即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真实的。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交易也可以得到现实生活中消费的货币。

本质上,虚拟货币其实就是一种预付费的充值卡。目前,除了各大网络游戏服务商发行的各种游戏币,腾讯Q币、新浪U币、盛大点券、网易泡泡金币等都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货币”。

虚拟货币的出现确实为网民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就拿QQ用户来说,如果每次更换QQ秀都要去银行排队给腾讯公司汇款(金额往往在20元以内),那么还会有人经常更换自己的网络形象吗?

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一些特性,虚拟货币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虚拟货币很容易被伪造,通过一些私服外挂或黑客工具,每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大量地制作“假币”而不被发现。其次,网上有太多木马、病毒,虚拟货币经常有被盗的情况,受害者往往无法索赔。

此外,虚拟货币的发行和价值不受任何机构监管,在发行量、与人民币兑换比例、币值购买力这三个方面都独自控制,运营商实际上具备虚拟货币的无限发行权。对此,某家虚拟货币发行商负责人就指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厂商在发行虚拟货币时,根本不会以某种金属或资产作为发行储备,也不考虑是否要约束货币发行规模以及如何维护货币的信用。”这样就直接导致了虚拟货币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很可能会引起虚拟世界里的通货膨胀。

而且最让人担心的是,虚拟货币已经突破了虚、实经济间的界限,开始试着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的应用。

如网易泡泡按用户在线时长给予泡泡金币奖励,这种虚拟货币可以支付手机短信,还能在网易商城用作购买实物商品的代金券。同样,新浪的U币用户可在新浪商城中直接用U币为所买的商品支付。盛大点券的持有者可购买百度的付费下载服务。Q币更是除了可以购买本公司的付费服务以外,也可用来购买其他游戏的点卡、虚拟物品,甚至是一些影片、软件的下载服务等。有人开玩笑地说:“总有一天大家不炒楼,改炒Q币。”

对此,长期从事货币研究的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涛指出,人民币等真实货币在现实中是有数量限制的,而Q币等虚拟货币商家可无限发行,虚拟货币代替人民币成为网上交易的一般等价物,必会冲击我国的金融秩序。“这是我近两年所接触到许多有关网络法律案件后的有感而发,”杨涛感慨道,“当前,Q币除了能购买该公司的服务,还逐渐可购买其他网络上的商品与服务,有充当网络一般等价物的趋势。并且已延伸到网下,以一种‘电子货币’的形式购买现实社会的一切物品与服务,这样一来,Q币就与‘代币票券’没什么区别,完全可能成为独立于人民币之外的第二套货币。”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比特币,风险,现实经济

比特币正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其行情正在水涨船高。作为一种虚拟的网络货币,2009年诞生之初,比特币的自身价值极其低廉,仅5美分左右。但之后随着影响力提升,身价犹如坐上直升机一样,疯狂上涨。2010年比特币首次公开交易时,可谓是一文不值,价格仅为0.03美元。2013年初到4月,比特币价格从13美元飙升到266美元,又迅速跌回70美元以下,随后在100美元左右震荡。2013年11月18日,1比特币成交价已达3490元,比特币上涨约249%。2013年11月19日,比特币兑换人民币最高成交价达8000元人民币,较今年年初时上涨近80倍,但很快成交价就回落至5800元附近。

自2013年12月5日央行发行防范通知提示比特币风险以来,比特币在中国市场上的已连遭重压。在银行、支付宝、财付通等平台关闭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交易窗口后,比特币的价格首度出现跳水,一度从1242美元跌至640美元。2014年1月7日,淘宝公告,宣布将于1月14日起禁售比特币、莱特币等互联网虚拟币等商品,无疑是雪上加霜。由此可见,进一步认识新型虚拟货币比特币对金融领域带来的影响显得迫在眉睫。

一、比特币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1.比特币交易平台很脆弱。虽然在比特币交易过程中,投资者需要从网银或支付宝这些工具将资金充值到比特币交易平台的账户上才能进行交易,提现也需要先往平台充值比特币才能提取人民币至银行账户。换言之,投资者的资金很多时候是存在平台上的。尽管比特币的网络很健全,完全依赖p2p网络,无发行中心,但其交易平台很脆弱。交易平台通常是一个网站,而网站会遭到黑客攻击,或者遭到主管部门的关闭。例如2013年10月底,一个曾经在比特币圈红极一时的交易网站GBL突然关闭,就在绝大多数用户还没有来得及将账户中的资金提出来的时候,GBL就已经卷款跑路。据不完全统计,受害者约500人,估计损失金额或将超过2000万元。由此可以看出,交易平台没有对自身的风险控制建设作出说明。

2.价格波动极大。2013年比特币的价格,比特币的价格犹如火箭一般,价格一飞冲天。许多人根本不理解,甚至无法分清楚比特币和Q币的区别,就加入了炒作大军。同时由于大量炒家的介入,导致比特币兑换现金的价格如过山车一般的起伏,价格波动性极大。

3.风险极高。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的电子货币,它的背后没有国家的信用背书,也没有抵押物做支撑。它不像中国股市那样有特定的涨跌停限制。从其现行的表现来看,比特币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如同过山车一般,上涨下跌没有限制。虽然比特币的供给数量稳定,但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便会使得比特币的价格升高,从此角度来分析的话,比特币的价格就有可能大起大落,币值及其的不稳定。

二、比特币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1、产生了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由于比特币的产生,催生了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相应的电子产品也进一步得到了创新。比特币有3个关键市场,分别是虚拟钱包、汇兑和支付。虚拟钱包:虚拟钱包服务帮助用户持有比特币,提供银行活期存款帐户的一些功能。汇兑:汇兑服务将美元兑换为比特币,或将比特币兑换为美元。支付:支付服务帮助商户在交易中接受比特币支付。

2、冲击了现实的货币市场。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货币,不像实体货币那样有不同的区分,其在货币的兑换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的费用。实体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比特币是一种全球通用的货币,完全是靠互联网来操作,不会受到各国政府的干涉。这便为国际间的各种贸易带来极大的方便。由于比特币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材料铸币,因此它特别的环保,节约了很多的资源。由于比特币受到算法的制约,它的总量也会趋于一定的数值。上述所有的优势都是现实货币所无法匹敌的。因此,比特币的流通势必会对现实货币和现实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3.比特币引发了一些非法交易。由于比特币本身具有不会被冻结、无法跟踪、不用纳税、交易成本极低。也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作为洗钱的工具。由于比特币是点对点的交易,而且具有非常低的交易价格,最最重要的是交易不会被监管,非法分子就是抓住了比特币的这些特点,为其进行非法交易提供了便利。2014年2月28日世界最大规模的比特币交易所运营商mt.Gox,因交易平台的85万个比特币被盗一空(其中包括用户交易账号中约75万个比特币,以及mt.Gox自身账号中的约10万个比特币),根据2月28日的交易行情,损失估计约4.67亿美元,公司已经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可见,黑客们利用一些病毒去袭击一些比特币公司,从而盗走比特币仍是比特币交易的一大隐患,具有不可预知的性质。

对于比特币的兴起,我们应秉持客观的态度。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它的风险也较高。过去几个月里多家比特币交易所遭遇黑客攻击,比特币币值大幅下跌,监管部门频频施压。在不同交易所,比特币的价格各不相同。mt.Gox交易所的比特币价格已从2月7日前的828.9美元下跌至135美元。而去年12月,1个比特币的价格曾达到历史最高的1200美元。对于比特币的发展前景,很多人也是褒贬不一。因此,针对比特币目前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的行动,更好的控制比特币的发行量,确保实体货币的正常发行。在其交易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的交易过程更加的透明和安全,以抑制违法行为的产生。把握其优势,控制其风险,使其朝着对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辰,新型虚拟货币比特币对现代经济金融的影响[J].财经界,2013(11).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经济失衡;内在调整;美元霸权;经济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6-0014-04

一、美国金融霸权战略是中美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在1980年代后,美国贸易赤字规模不断扩大,美国的年度对外投资额也大幅提高。美元流出显著增加,而且从1985年起,美国已从净债权国变成净债务国。到2006年末。美国净对外负债高达30273亿美元,从规模上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净对外负债占GDp的比重也达到22.9%。而拥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和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大量国债的则是东亚经济体。

美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长期逆差,一方面保证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地位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际贸易的长期失衡。而国际贸易长期失衡的结果就是造成与此相伴的贸易伙伴国家的货币升值,由此产生严重的经济金融泡沫。这次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美国消化长期积累的对外债务的过程。次贷危机的后果导致美元疲软,而美元疲软致使外汇储备过剩国资产大幅缩水,这正是美国推行贸易赤字战略所想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从次贷发生后美国的2008年金融改革蓝图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美国改革蓝图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次贷问题,而是维护其全球金融地位。

二、美国经济过度虚拟化是中美失衡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的对外发行不再有黄金储备的束缚,金融资产替代黄金成了支撑美元国际货币的支柱,只要有足够的债券、股票以及其它金融资产。就足以替代黄金应付来自境外美元回流的压力。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资源产品,而卖出产品及资源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等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美元金融资产。这期间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实体经济的衰落与经济虚拟化的发展构成了镜像关系。从美国GDp的产业结构分析,战后到现在,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表示美国虚拟经济,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从1950年代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1950年创造的GDp占比为27%,到2007年则只占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代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了。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保险与房地产服务业。

从产品结构看,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核心产出”是各种制造业产品,他们被运输、批发、零售业分配到美国各个角落,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全世界提品和技术:而现在美国整体经济围绕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即虚拟经济行业(不是制造业)运转,具体就是靠创造和炒作各类虚拟资本。以及为其咨询服务的投资顾问、信用评级、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其他数据、信息服务的行业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而制造业和与其紧密联系的行业则被日益边缘化。

从利润结构看,美国整体经济、美国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多并已经主要地来自于虚拟经济渠道,而非实际商品和服务提供以及贸易。在次贷危机前,美国标普500强企业,其总利润的25%-35%是由金融和房地产业务产生的。在美国,消费零售企业的盈利不如其刺激消费的信用卡子公司的盈利,汽车制造商汽车销售的盈利不如其汽车贷款子公司的盈利,以钱生钱,靠创造和炒作虚拟资本盈利。不用经过真实的物质生产过程,就可以迅速扩大利润。

金融创新将收人流最大限度地资本化,造成了美国虚拟资本的膨胀和经济的虚拟化,而经济虚拟化的过程中又将金融杠杆推向所有可以用杠杆创造货币收入的领域,这才使得美国在将各类收入流资本化的同时,也将杠杆活动泛化,同时,延长了风险源头到最终持有者之间的风险传导路径,导致货币收入和风险的放大机制泛化,也导致了各类金融杠杆的作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得美国整个经济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因素实际上将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美国经济,这也是次贷危机带来深重影响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维持了美国贸易长期赤字的局面,使得大量的国外美元可以在美国找到投资场所。事实上,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也导致了美元的最终购买力减弱。

三、中美金融发展的差异是失衡的条件

中美经济的失衡客观上是两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所造成的。20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了转折点,1996年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几乎达到了这轮经济周期的最低点,并在1997年之后迅速提高。而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率却持续下降。这表明,在1996年之后,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不是新经济时期信息技术行业的投资增长,而是由非信息技术行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动力的这一变化,使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信息技术行业部门的就业率下降,而在非信息技术行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深化程度加强,就业率并未明显上升。与之相伴随的是收入水平的下降和有效需求不足。为了维持总需求水平,避免经济衰退,美国政府采取连续降息的手段进行调整,其直接结果便是美国内部经济中出现储蓄远小于投资的不均衡现象,这种现象在小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实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而与内部储蓄小于投资相对应的自然结果就是美国的贸易逆差加剧。

美国金融发展导致中美失衡的关键在于国际产业的转移。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凸显了美国的技术创新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到新经济结束时,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金融中心和服务业中心的地位得以确定。当美国新经济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以后,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相比于实体经济领域,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为了发挥在金

融领域的比较优势,美国开始将资源从非金融部门向金融部门进行转移。

美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形成了对外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当美国开始对外产业转移时,亚洲国家却大多经历了金融危机,而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虽远远落后,但却是当时亚洲表现最为稳定的金融市场。因此,不但美国的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亚洲其他国家的产业也在向中国转移,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而国际产业转移的成功实施,一方面得益于虚拟资本领域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则归于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后果,便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增长率下降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以及美国外部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

综上所述,中美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美国新经济消退后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和对外转移,直接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而美国强大的金融优势成为美国成功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要保证。在美国对外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凭借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稳定表现,成为美国对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同时,虽然中美两国金融发展水平都对本国外部经济的失衡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不同,金融发展对经常项目的影响也不一致。从性质上说,当前的中美经济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它既是实体经济领域国际分工格局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虚拟经济领域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散职能上的较大差异。

四、中美经济失衡的内在调整

中美经济失衡的调整必须是结构性的和多边框架下的调整,其关键在于两国金融领域发展水平的不断接近。

(一)繁荣本土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创新

中国本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产品可选择性和渠道严重稀缺,这导致国内的大量资金流出。本土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得大量储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只能以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流出,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一大缺陷就是金融创新严重不足。当出现大量的金融需求和资金供给时,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去满足企业和个人需要。当前,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倾斜下长期享受了较高的存贷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政策福利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必须大力发展除存贷业务之外的其他金融产品来提升自身的盈利空间,同时要推动金融市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可以及时推出金融创新工具,及时培养和锻炼中国金融机构的应对能力,同时,一些特定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还可以为中国在应对危机冲击方面赢得更大的政策空间和主动性。

(二)以积极稳健的姿态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完善全球金融体系

第一,在参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美国通过大量的货币发行进行次贷危机救援。为未来的美元泛滥留下隐患,也增大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中国可用多种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例如可以允许imF、美国以及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等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中国本土债券市场的发展。第二,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原则,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基于当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在参与国际救援时,应当主要依托现有的国际金融框架,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贷款等形式,同时在这些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购买美元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时,可以要求更高的权利保证和更为优惠的价格,在确保投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分享被救援企业的成长性。第三,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基于新兴市场国家过分依赖外部融资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的判断,以及中国现有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资源需求状况,中国可以不把参与救援的重点放在与中国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的发达国家,而放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拥有战略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企业具有产业整合优势和整合能力的特定行业,而不能主要集中在中国缺乏优势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等领域。

(三)中国制造业中心的形成要与人民币国际化同步进行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基本完成了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这就客观上要求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或是成为各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使之具有国际货币的一般性,即可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价值相对稳定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的流动性;20世纪80年代,日本则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日元资金。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但其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为0.74%、2005年为1.3%、2006年为1.53%。这样的规模显然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因此,中国应当在积极、有序地扩大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同时,进一步放松对外投资的管制。

目前需要加快金融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金融改革要把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作为政策目标。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解决外汇储备增长与国内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已成为人民币可兑换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当前看,政府应鼓励资本流出,这既是出于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之一。只有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才可能真正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四)将出口导向型战略转向资本输出与产品输出并重的全球战略

战略转变必须解决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包括解决进出口、内外需和内外资等失衡问题。我们发展对外贸易所获取的利益不应仅仅是出口创汇、就业和GDp增长。还应当是促进资源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统筹兼顾的发展。提高中国在全球财富分配和消费中的份额。此外,在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之后,人民要过上更加富有、文明和体面的生活,就不能仅仅满足低水平的就业、收入和消费,人民的工作必须与他们的教育水准的提高相互促进。收入必须满足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家庭成员发展的需要,消费必须有更多的保障和选择空间。

(五)以市场为基础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降低失衡风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中国外汇市场的规模仍然比较小,市场结构还不完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依然有限,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充其量只是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而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任重道远,其核心依然是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健全外汇交易方式,改革和完善管理政策,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在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确保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的实现,即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显然。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币资产的价值稳定,推动人民币资产成为可靠、安全的国际资产。

汇率改革与金融监管须同步进行。短期看,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如果过快放松资本管制,有可能导致投机资本大量涌入,推动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后发生贬值,对经济运行造成额外冲击。长期看,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体系较脆弱,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结构不完善,从而使国内经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自发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弱,过快放松管制,不免会加剧经济的波动性和脆弱性。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7

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在十余年的发展中,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前期市场投资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开发商及网络游戏运营商层面,而在“后网游”时代,投资重点将有所转移。

发展趋势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从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发展演变情况来看,中国网络游戏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中国网络游戏产品3D化趋势明显。在网游市场理性回归后,中国网络游戏的内容提供商为了求得长远的发展,将在游戏的品质上做文章,丰富游戏品类,值得关注的是3D游戏产品。

二、媒体化进程及新收费模式的摸索将加速中国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一方面,从网络游戏的盈利模式来看,随着网络游戏媒体化进程的加快,广告将成为网络游戏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从网络游戏的收费模式来看,道具或时长收费等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预计未来,中国网络游戏盈利将出现以“游戏玩家相互交换道具,网络游戏运营商获得分成”等新颖的收费模式,增加用户粘性的同时创新盈利模式。

三、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营收与用户数量持续增加,增速放缓。预计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营收规模为338.90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增长32.38%。网络游戏的市场用户规模为3.38亿人,比2008年增长27.31%。

四、中国网络游戏的跨界合作案例日渐增多。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快速与融合发展,中国网络游戏的跨界合作将日渐明显,尤其是与传统文化娱乐产品的结合,并购及联合运营将成为跨界合作的主要方式。

五、中国网络游戏将加快海外拓展。预计2010年后,除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运营商自建海外运营体系外,一些中小型的网络游戏内容提供商将通过联合运营、合作开发等形式进入海外市场。值得关注的海外市场仍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市场和俄罗斯市场。

六、企业将通过并购或战略投资形式进入网络游戏市场。并购与战略投资将成为企业进入网络游戏市场的主要途径,有三类企业值得关注:一是影视传媒机构;二是中国电信运营商;三是部分互联网企业,如百度等。此外,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界化”发展,一些具备实力的无线互联网企业也将进入网络游戏市场。

七、“国家队”将主要通过合作方式进入网络游戏市场。随着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整治力度加大,政府从内容、运营、支付到虚拟货币环节层层管控,一方面,确保网络游戏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经过市场洗牌后,“国家队”将可能通过并购或者联合运营的形式介入网游市场。2010年上半年,央视网与盛大的合作、“红色网游”中青宝网ipo等都是“国家队”进入网游市场的先行征兆。

四大投资方向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未来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中小网络游戏开发商,甚至是小规模的游戏研发团队。早期,网游市场的投资热点集中在大型游戏开发商及网络游戏运营商层面,随着市场步入盘整期后,游戏品质的提升对于游戏厂商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些具有海外游戏研发背景的厂商值得关注。

二是综合或垂直的网络游戏运营平台商。平台化发展是网络游戏运营的趋势之一,用户也更趋于通过“一站式”体验获得所需的游戏品类。虽然一些网络平台运营商已经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及丰富的游戏产品,但由于前期平台运营投入较大,后续对于资金的需求仍较为旺盛。此外,在市场盘整期,部分平台运营商拟并购一些小型游戏开发商,发展“产品+运营”的模式,还有部分平台运营商想开拓海外市场,这都增加了对资本的需求。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8

web2.0技术不仅带来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还实现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大众化,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SnS作为web2.0技术的产物,"以真实人际关系为基础,结合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的优点,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新交互平台。"[1]在Facebook、myspace等影响下,全球网络社区都开始SnS化运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革命"[2]。国内SnS热潮风起云涌,不仅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还为其带来无限商机,其盈利模式逐渐形成,盈利能力也渐入佳境。

二、SnS盈利模式

目前各大SnS逐渐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Facebook是"定制广告+虚拟礼物+收费调查",开心网则是"广告+名人企业账户收费+与第三方合作获得利润分成+虚拟货币"。笔者综合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广告盈利,相当于传统的媒体,帮助广告主制作或广告而盈利;二是销售盈利,相当于传统的店铺或集市,自己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帮助生产商销售产品或服务,通过差价或者租金而盈利;三是渠道盈利,利用SnS搭建渠道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而盈利。

1、广告盈利

广告是SnS主要的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包括三种。

传统图文广告。"传统的广告模式是那些SnS网站最初就存有的愿望和做法。"[3]SnS通过一些廉价的图片、文字联盟广告来盈利,或者通过投置图片和文字链,搞一些让用户参与的活动以期获益。这种盈利模式和传统互联网站没有多大区别。

定向广告。SnS采取实名制注册,详细记录了用户的年龄、性别、兴趣、文化层次等信息,企业可以依靠SnS精确寻找目标消费者,再根据用户的差异性来投放广告。"一对一传播"的广告效果远远优于传统门户广告,因为这种有针对性的传播,可以避免不相关用户对广告信息的反感,而且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挖掘用户的需求。

体验式广告。SnS已成为购买行为后分享购买心得的重要途径。这种分享一则是对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肯定,二则是影响其他人购买行为的开始,体验式广告通过客户来影响客户,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可靠性。

2、销售盈利

销售盈利的SnS相当于传统的店铺或集市,主要利用SnS平台销售产品或者服务一获以取收入,主要有两种。

会员费模式。指SnS通过提供服务从中收取会员费获得收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为对所有注册会员收费;另一种是只对高端会员收费。如百合网,针对Vip高端用户收费,收费在3680至30000元不等,会员可以享受到更多服务,比如可以查看一些用户照片,还能与专业的爱情顾问直接沟通等。

虚拟物品交易模式。在通过免费提供一般会员服务抓住用户,保持SnS粘度的情况下,一些SnS网站开始探索挖掘虚拟物品的潜力:一是出售虚拟物品获取收益,类似于腾讯QQ秀。如人人网的虚拟物品销售鲜花物语、酒店大亨等,结算工具是"人人豆","人人豆"的获取除网站赠送外还可以现金购买。不过[4]。二是推出让会员获得更多交友机会的虚拟物品。

3、渠道盈利

近年来,SnS通过开放平台与游戏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和金融理财服务机构等合作分成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平台开放实现'共享用户,联合运营'的模式为SnS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摸索出新型的盈利模式打下了基础"[4],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利用SnS平台的渠道来创造和共享价值,所以属于渠道盈利。

与游戏运营商结盟。SnS与游戏运营商结合,推出网页游戏平台,实现多赢。网页游戏与SnS有机融合后,对SnS本身的收入以及用户粘性都是有很大帮助。如人人网允许用户在其平台上推广自行设计的各类应用程序(app),允许app开发者接入"人人豆"支付系统,并推出奖励增值计划,app开发者通过"人人豆"支付系统所得获利,和人人网分成。

与金融理财服务结盟。SnS通过与金融理财服务联盟,许可支付运营商直接在SnS上开展这项业务,使用户在SnS便捷地借助银行支付系统进行交易,SnS作为方获得在线交易、金融产品选购的中间费用。

三、SnS盈利模式的问题

为何出现"人气旺盛但财气低迷"的尴尬呢?笔者认为是盈利模式的问题。

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国内SnS发展凸显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婚恋型SnS,以婚恋交友为目的,盈利模式较为清晰,以会员收费、广告、活动赞助等取得收入。商务类SnS如天际网、若邻网,专门为商务人员创造人脉关系平台,盈利模式也较清晰,主要通过高级会员费、企业会员费、组织机构会员费、广告及赞助等形式取得收入。但其它类别SnS在盈利模式探索上仍没有实质性突破。

盈利能力有限。国内SnS的盈利状况不尽人意,即便是人气旺盛的人人网和开心网,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用户流量、产品营销是SnS价值之所在,但这并未极大提高SnS的盈利能力。用户流量上,SnS的总体流量无法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比拼;产品营销上,SnS网络的广告销售受到前后夹击:传统网站和搜索引擎广告已被大多数广告主所认同且流量巨大,手机广告有独特的精准性,适合中小广告主;视频网站则是凭借流量增长和丰富的表现形式,逐渐取得大广告主的认同。因此,SnS网络广告仅凭单个用户黏度高、个人信息丰富但总体流量不大的特点,仍难吸引大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另外,渠道盈利模式也并非十全十美,网页游戏模式可能会给SnS带来新利润增长点,但相比其它游戏,网页游戏对用户的长久吸引力不足,影响到盈利模式的持续性。另外,目前国内大多数用户不愿意接受付费会员的方式,原因在于:一是我国SnS处于成长期,各大网站都采用非收费会员的方式提供服务,培养了用户免费的习惯;二是网站提供服务的差异化并不大且服务项目不能吸引用户为其支付费用,所以该"盈利模式目前不太适合中国SnS发展现状"[5]。

经历几年发展,国内SnS百家并起的时代告一段落,已经具备一定用户基础和业务模式的SnS得到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投资,再度抬高了SnS网络的估值,也加大了盈利压力。盈利模式不明晰是SnS发展越来越凸显的问题。SnS必须明晰自己的盈利模式,依托于社交外的其它服务才能解决盈利的问题。"未来SnS的盈利模式不太可能局限于目前这些方式,新盈利模式将会不断出现。"[6]国内SnS在各种盈利模式均有涉猎的情况下,急需抓住用户需求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群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挖掘新盈利点,创造适合自己且不能被复制的盈利模式,以此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幸、常亚平.SnS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1:44-46.

[2]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于明.SnS网站的六大赢利模式[J].软件工程师,2009,4:61.

[4]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2009,6:9-11.

[5]王建业、马玉洁.国内社区网站盈利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2010(5):44-45.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9

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作为先进企业代表的上市公司不是想方设法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开拓市场,而是热衷于资金套利,势必削弱实体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石。

从根本上说,企业追逐资金套利,既是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集中表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逆转了我国外部需求连年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当我国外部需求疲软时,投资成为近年来驱动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增长往往与庞大的资金供应相联系,这样一来,也使得我国货币供应在最近5年内快速膨胀。

我们知道,资金追逐利润,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相当的回报。但市场需求的回落,明显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2013年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3%,较1—2月大幅回落11.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较2012年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同时,资金在企业间分布极不均匀,这就给资金富余的企业带来资金运用的现实需求。事实上,资金市场利率的高企,已经超过了经营实体的回报,理性的经营管理层,必然要通过资金套利,来弥补实体经营回报的不足。

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回稳的基石。从房价上涨、社会融资规模膨胀再到影子银行规模飙升,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逐年下降,实体经济虚拟化的特征较为明显,已经开始危及到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

一是资金过度向房地产领域集中,助长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扩大。大量资金集中房地产市场,是实体经济虚拟化的重要表现。

二是金融资产质量下降,影子银行风险显现,由担保圈引发的连锁债务风险正成为引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劣变的重要导火线。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5243亿元,连续6个季度反弹,同比增长20.7%,不良贷款率为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相比真实的风险暴露,隐匿的金融风险危害更大。不仅如此,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在减弱。2013年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9%。同期我国GDp增长7.7%,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当经营实体让位于资金套利,经济内在的运行机制将会遭受破坏。庆幸的是,现在我国实体经济虚拟的程度还不深,货币政策也已经回归稳健。此时,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政策,稀释货币供应,挤出房地产泡沫,引导企业家回归实体经营。

虚拟币盈利模式篇10

关键词: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虚拟经济:形成机理、发展与规模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虚拟经济则不同,它是指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因此,讨论虚拟经济可以从虚拟资本入手。

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本身无价值却能带来“剩余价值”、并具有独立的价值增值运动规律的各种资本凭证。虚拟资本的形成是与货币的产生分不开的。货币开始是为突破物物交换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交换媒介,但货币发展到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以后,在交换媒介功能之外,又增加了价值储藏功能,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可能。在信用关系出现后,资金借贷双方联系日益密切,资金需求者愿意向资金供给者支付利息,货币产生了“收益”,从而转化为了虚拟资本(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银行信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必然寻求新的融资渠道,于是股票和债券应运而生,它们是最明显的虚拟资本。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趋势,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继股票、债券之后,又出现了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证券化资产是因资产证券化而发展起来的。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在一些低信用等级的证券中加入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证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样等于是在本身就是虚拟资本的信贷资产及初级证券的基础上,又产生的虚拟资本,大大提高了资本的虚拟化程度。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产品,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的买卖者并不真的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入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是就指数的涨落打赌,无任何实际对应物,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与虚拟资本的发展相适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来考察,虚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闲置货币资本化。这是虚拟经济的最初阶段。例如,当某人持有暂时不用的闲置货币,而另一人却急需生产经营资金时,前者便可将其闲置货币让渡给后者去使用,后者则承诺对借入资金按期还本付息。在这种货币的直接借贷行为中,由于贷方并未从事现实的生产经营,而是仅仅凭借代表借贷行为成立的借据或凭证获取利息收益,因此,这种借据或借贷凭证便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贷方据以获取利息收益的活动也就是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

2、借贷行为中介化。这一阶段的标志就是银行的产生。在这一时期,货币资金借贷主要不再是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而是表现为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借贷。此时,对广大的存款人而言,其持有的能够带来利息的存款凭证就是虚拟资本。因此,借贷行为的中介化实际上意味着虚拟经济活动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由于能够扩大社会的资金借贷规模,提高社会范围内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而,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证券交易的市场化。随着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大量发行,客观上要求形成一种便于有价证券实现流动性的机制或场所,于是,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虚拟资本交易的市场化可以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4、虚拟经济国际化。进入20世纪后,较大规模的跨国证券投资开始出现,虚拟资本的发展由此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下最终形成的规模巨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更加便利了虚拟资本的跨国交易,从而使虚拟资本交易日益呈现为一种国际性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可以促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使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5、金融工具创新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虚拟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际性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规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等在内的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创新化使得虚拟资本的交易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使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日益呈现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80年代以来,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迭创新高,使得虚拟经济的运行愈发脱离实体经济而扩张。据报道,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却增加了25%,全球股票的总价值增加了250%。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40万亿美元,约为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总和(28.2万亿美元)的4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每天的平均流动量已高达1.5亿美元以上,约为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可以预计,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膨胀。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中,实体经济是第一位的,虚拟经济是第二位的。虚拟经济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麦金农,1973;格利和肖,1960)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而且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套期保值等服务,还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经营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和因价格或汇率波动引致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使实体经济能够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自身产值的增加本身即促进了GDp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具体而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通过发行并交易虚拟资本,发现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价格,是实现增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优化配置的主要诱导工具。同时,金融市场还为存量资本优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可以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盘活因投资决策失误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变而闲置的存量资本,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其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同时也使企业产权的所有权、经营权和受益权相对分离,企业所有权的转让与处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影响弱化,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增强。其二,资产证券化、aBS(资产担保证券)、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企业资金安排、投资选择、规避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影响,如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外汇掉期业务,可使企业有效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

3、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虚拟经济要正常运转,需与实体经济的规模相适应。然而,虚拟经济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对于证券市场未来价格的预期往往并不是基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一种心理预期和想象空间。这种投机者的“市场接力棒理论”(金德尔伯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生动地描述了投机者普遍存在的“博傻心理”,即投机者见到大家都看好某一金融资产,自己也加入这一行列,期望自己的“接力棒”下传,由于大家有相同的预期,在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接力棒就不乏接手者,从而带来市场的火爆,使市场价格脱离客观价值,形成泡沫。前面所提及的虚拟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化资产和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在虚拟资本基础上的再次虚拟化,几乎与实体经济没有联系,易形成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投资中也可能存在着泡沫成分。企业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和债券。但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遇到经济全面衰退,企业破产倒闭,实际资本创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企业先期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较之实际资本来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也是一种泡沫。

经济中出现泡沫并不意味着泡沫经济的出现,经济泡沫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市场供求机制而自动恢复均衡,只有当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不断加重,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地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才会导致泡沫经济。泡沫经济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泡沫经济所造成的虚假繁荣现象,会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破坏经济均衡;泡沫经济所造成的混乱的信用关系,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运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并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譬如1978-1981年发生在墨西哥的泡沫经济,在1981年股市崩溃之后,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大批企业和个人破产,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增大,整个墨西哥经济一片萧条;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迸裂同样使经济实力雄厚的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至今难以自拔,所谓的“日本神话”由此破灭。

泡沫经济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看,主要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人们在“博傻”心理支配下,金融资产价格越高越买,越买价格越高,导致金融市场超常规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从客观上看,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由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可见一斑。发展中国家在实体经济实力不强、结构性问题突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过度开放,会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七十年代以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受金融深化理论的误导,上述各国相继开放金融市场,企图通过金融完全自由化,依靠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偏低,且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虚拟经济过快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最终引发了泡沫经济并导致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以泰国为例,泰国工业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匮乏、出口以资源型产品而非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虽然泰国政府力主投资并着重发展重化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但受教育和科技水平限制,严重制约了泰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实体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金融监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泰国政府却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管理上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该国实体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短期外资大量流入,且被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炒作而非实体经济领域,使泰国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三、我国经济中的泡沫风险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由国家决定,基本不受市场影响,而且金融交易近乎为零,基本不存在泡沫现象。但进入90年代以来,深沪股市的建立和房地产市场的开放,使“泡沫”的威力大大发挥出来。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上的泡沫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股市上有很多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50倍以上,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naSDaQ的平均市盈率虽已经高达90倍,但美国工业类股票的平均pe(市盈率)仅为25倍,运输业股份的pe平均为12倍,银行业平均为13倍,公用事业股为20倍)。今年St板块的几番上涨,也有利地说明了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泡沫。

在股市泡沫严重膨胀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较之房地产泡沫,犹如小巫见大巫,这是由于体制漏洞而导致的疯狂炒作的结果。而且,股市炒作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居民个人,而房地产的炒作主要是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的,资金量大,泡沫膨胀更加厉害。时至今日,房地产泡沫导致的后果依然是触目惊心的。

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泡沫的表现形式。在我国,除了这两种泡沫以外,还存在更严重的泡沫形式,即由于实体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而造成的泡沫。这种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不良贷款上。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作为中介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只有企业经济效益好,银行、存款人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循环才能正常进行。企业效益不佳则会给银行带来风险。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清算价值无法还清贷款,银行会出现坏帐,若拖欠贷款,则会形成呆帐。企业风险只是单个风险,但当它通过不良贷款转嫁给银行以后,就成为金融系统风险。我国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我国经济潜藏了危机。

四、结论和建议

以麦金农、格利和肖为代表的众多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着金融深化而不断增加,因此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这一主张是片面的。西方发达国家自80年代以来已相继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资产总量迅速膨胀,目前均已大幅度超过本国的GDp,但在金融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GDp并没有随之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反而有所下降,而且,在欧洲还引发了90年代的货币危机,在日本则产生了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在80年代中后期推行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虚拟经济膨胀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经济的泡沫化现象日益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

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我们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2、积极推进创业投资,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何种机制和规范。在双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运用计划经济机制,虽一时抑制了某些现象,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成长,结果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为此,应特别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强化金融监管。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98。

2、麦金农,199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3、J.G.格利,e.S.肖,1996:《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金德尔伯格,1992:《泡沫》,载伊特韦尔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5、刘骏民,1998:《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

6、谢太峰,1999:《正确认识虚拟经济》,《金融时报》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