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课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2:58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1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立项以来,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创新与实践,形成了“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

1、实施“任务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首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与实施理实一体课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顶岗实习;通过德育全程渗透,传承准军事化学生管理,达到实现形质双育的目的。

2、打造“双岗双聘”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为此,要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建设“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条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为此,要建设一批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专业教室,满足生产性实训所需要的生产型教学车间以及顶岗实习所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4、创新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机制与制度。机制与制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工学课程顺利运行与实施的需要。

以下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为例,阐述本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的探索。

一、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通过走访十几家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举办实践专家访谈会等形式,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我院艺术与传媒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确定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相一致的“技艺融合,跟单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能力训练的载体,通过跟单任务、模拟跟单、跟单实做三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跟单服务的实际能力。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融“技术、艺术、管理”三种能力于一身。通过合理教学安排、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使学生在完成逐级递进的工作任务过程中,逐步掌握管理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

为使此模式更深入地实施,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深入研讨,再经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分析,确定出了建筑装饰专业21项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为8个职业行动领域,结合教学规律特点,分析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17个专业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养成,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1)该课程体系兼顾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使学生能够从胜任岗位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建造师)。

二、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的开发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课程组与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企业深入合作,与实践专家一起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参与课程建设,指导课程教学,使开发的课程具有实用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课程通过三个真实项目引领,六个工作过程驱动,课程体系和市场行业需求两个贯穿,十个知识点融入,有效保障了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教学中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工作过程知识,全面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

1、项目引导,课业文本贯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

本门课程以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选择的设计项目不仅考虑项目的典型性,同时还考虑到与《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预结算编制》等课程之间的衔接延续性,载体类型一致,通过教学载体的引入,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的建筑立面设计工作过程“接受设计任务项目勘测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定稿方案绘制表现提交方案展示评价”进行组织,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到了工作过程知识,通过设计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教学过程工作化。

依据项目开发的课业文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组织引导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课业文本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末,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安排,学生在完成课业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设计项目与课业文本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业文本情境化。

2、面向市场,紧跟行业动态,构建“跟单服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在设计和实施时紧跟时代步伐。近两年,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很多沿街及重要的建筑外观都需要重新改造更新。在授课时将2008年颁布的《河北省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技术导则》规范引入课堂,设计项目采用的也是邢台市沿街改造的真实项目,这样培养的职业能力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通过将市场需求、企业要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内容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与市场、企业、行业的接轨,保持了课程的动态发展。

课程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使用的三个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的项目,学生从“项目一”的“模拟跟单”逐渐过渡到“项目三”真实的“跟单服务”,实现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图2~图4)课堂教学结束后,正好与后续工作学期的顶岗实习衔接,学生到企业进行建筑装饰设计实训,将课堂学习的专业技能和培养的职业能力有效延伸到实践岗位中。通过“跟单服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3、校企合作,实践专家参与,搭建工学结合教学平台

与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通过与实践专家研讨,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采用项目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的有效融合。

通过到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邢台得福源等企业和相关院校调研走访,先后与企业合作筹建了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计算机绘图机房、建筑装饰材料展室、施工构造节点展室、施工实训场、建筑模型制作中心、建筑装饰设计体验中心、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除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可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建筑装饰设计、模型制作、设计咨询等社会服务。目前已承接胶州人民医院、邢台南和人民医院、邢台天牛啤酒厂等多项大型设计项目以及邢台隆尧住宅区、邯郸鸡泽住宅区等多个模型制作项目,为区域行业提供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模型制作等技术服务,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建设以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公司为主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25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平台能够满足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需要,满足课程开展实际项目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校外观摩、课程实训、顶岗学习、工学交替、跟单服务的需要,满足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的需要。今年,将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等企业引入建筑装饰设计体验中心,更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课程组大力吸引企业人员参加课程建设与教学,并通过自身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1)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先后聘请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设计总监崔宝琳(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锐道建筑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耀华(一级注册建筑师)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协作完成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2)为使专任教师胜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组利用学院创建的“国外――国内师资培训基地――校内”三级师资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2008年,学院选派课程组教师夏万爽教授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领域开发等先进的职教理念,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组所有专任教师都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教育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部高职高专展示设计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培训,加深对先进职教理论的理解。课程组所有专任教师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职业能力测评与培训,对《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建筑外立面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等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成为2007年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成为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成为2010年院级精品课程。边颖、姜丽等教师由于在学院能力测评中表现优异,被学院聘为第三期能力测评与培训的观摩教师。

(3)与企业合作,通过教师下厂兼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组定期选派教师到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优秀企业进行下厂锻炼,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承接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企业的设计任务,为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四、与企业合作建立建筑装饰体验中心,为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与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建筑装饰体验中心,将邢台地区知名的设计企业引入校内,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企业为教学提供设计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为课程组教师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企业人员参与课程的建设工作,为教学提供实践性指导,协助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该中心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搭建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桥梁。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行业发展的特点,与周边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我们对《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课程的建设秉承了我院“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体现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特色。经过师生多年努力,2010年,本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2

关键词:高职;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57-03

随着我国珠宝市场的快速发展,珠宝行业出现人才紧缺的问题,设计人才不足尤为突出。目前珠宝首饰企业多以加工为主,自主设计水平不高,抄袭现象较为频繁,珠宝首饰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对于首饰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探索新形式下企业与学校多元化对接,共同培养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应用型人才。

一、“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设想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学院)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学院1997年开始招收普通高职生,专业设置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多人。2007年被定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获批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创建于2003年,每年招生40人左右,2014年开始每年招生70人左右,是江苏省地区较早创办的珠宝专业之一。2011年与深圳市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办学,开设“爱迪尔珠宝班”。十多年来,学院珠宝专业为江苏及周边地区珠宝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

深圳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爱迪尔珠宝)于2002年正式运营,是一家以从事钻石等珠宝饰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为主的珠宝公司,该公司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坚持以“关爱”为核心,打造卓越的企业文化,坚持“以品牌建设为中心”,坚持做实与造势两手抓,致力于构建优秀的团队、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优质的市场网络。公司十分注重对珠宝首饰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自2006年开始,先后与国内七所院校合作,开设了50个“爱迪尔珠宝班”。

1.“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式下,江苏经贸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专业建设的需求和市场对于珠宝设计人才的需求,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新的“四对接、三阶段、三身份”人才培养模式。

(1)企业与学校四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与学院专业定位对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院专业要求对接,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企业职业标准和学院课程标准对接,共同制定专业课程大纲;企业工作过程与学院教学过程对接,共同承担教学与实训工作。

(2)“三阶段”与“三身份”。力求人才培养对象在学院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具备和实现三重身份。第一学年,利用学院职业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具备“学生”身份;第二学年,通过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实习设计师”身份;第三学年,通过设计综合课程、实训课程,强化综合素质,提高岗位就业能力,实现“助理设计师”的身份。

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应掌握良好的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锻炼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具备较好的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另外,学院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的考核,从而形成“高职业素质、宽知识领域、重实践操作、强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江苏经贸学院与深圳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经过多次深入交流和讨论,共同制定了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珠宝首饰设计、珠宝首饰营销以及宝石鉴定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等素质,掌握宝石鉴定知识、创意首饰设计、首饰加工及珠宝营销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首饰效果图绘制、珠宝展示设计、珠宝营销及鉴定等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珠宝店面营销及管理以及珠宝企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设置。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起点,针对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与爱迪尔珠宝共同设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实际工作流程引导课程设置。针对首饰设计师、珠宝企业营销管理人员等业岗位,根据实际工作流程(任务分析―设计准备―方案设计―方案完善―方案实施)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明确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2.项目任务引导教学。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的课程教学以真实的项目任务引领,采用理论讲授与课题实训相结合的形式,结合校外实训基地、材料市场、校内工作室和企业校园店等,把课堂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训相统一,“真题真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于企业工作过程的职业情景,实现实训环境真实化和实训能力职业化。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意构思、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课程的所有单元项目都依据企业的工作流程来设计,每个实训项目、单元项目都包含有工作任务、能力点、知识点三方面的内容,通过每个单元的真实项目需要完成的工作要点,完成相关的知识、能力要求。知识点通过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分组讨论等对整个设计项目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实际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技能点则在单元项目设计实训中重点解决;能力点是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单元项目实训过程中培养。项目实训通过分组来完成任务,把学生按照3―5人编成小组,把工作任务下达到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来完成任务,以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工作室制教学结合企业校园店实训。学院建立了设备齐全的首饰设计与加工实训室,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工作室按照设计公司布局进行布置,课堂教学以设计组为单位,方便教师指导和设计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设计总监,承担项目选择、下发设计任务、项目组织协调、解决项目难点、评价和考核项目完成情况等工作;学生充当设计师,承担接受项目、完成项目任务、提出与讨论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问题、沟通与解决问题、相互评价等工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和氛围中实习、训,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爱迪尔珠宝在江苏经贸学院开设企业校园店,建立真实的企业工作实训模式,企业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校园店的管理和经营。企业校园店实现了珠宝首饰设计、珠宝企业管理等多种工作性质的专业教学实践功能,同时拓展了已有的实训基地功能。

4.通过“五个结合”,打造教学团队。通过内培、外引、特聘、外聘、兼职、交流等方式,打造同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新、科研能力佳、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结合的“产学研”和“双师型”教学团队。以“五个结合”为特征,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国内背景和国际视野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结合,通过专业带头人建设、“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与企业共同建立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制度化,构建团队梯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数量足、结构佳、德艺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5.企业奖学金奖励机制。为了贯彻爱迪尔珠宝“关爱”的人文精神,鼓励爱迪尔珠宝班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培养适应珠宝行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爱迪尔珠宝结合联合办学各高校与公司的实际情况,设立了“爱迪尔奖学金”。奖学金评定按年度根据学生在德育、智育、文体实践三方面的实际表现进行积分确定,其评选程序为:个人申请―学院推荐―公司评审―学校公示―学校上报―奖学金发放与管理。

三、“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江苏经贸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四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先后为爱迪尔珠宝、千年珠宝、梵思汀珠宝、翠佛堂、iDo珠宝、BeLoVe珠宝、通灵珠宝等10多家大中型连锁企业培养出了一批职业岗位对应、职业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同时也扩大了学院和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肯定和欢迎。与本科院校相比,江苏经贸珠宝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为学生在校通过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同的课程实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操作能力,无论在设计、加工或者销售环节,能有通识知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职称,从而在市场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学院珠宝专业学生在国内各项珠宝首饰设计大赛中也多次获得奖项,2009级学生王龙艳设计的作品《百年之约》获得了2011东方婚爱文化首饰设计大赛三等奖;2010级学生谢文秀、杨雨获得2012大学生创意首饰设计大赛潜力奖;2011级学生丁紫中的作品《时光倒流》获得了第十二届学院奖金奖;2012级学生敖雪、翟建萍、丁婷、倪双双、万伟凯、陈晶、张梦婷、魏可瑶、余莲获得了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首饰分项优秀奖;2013级学生冷秋媛、吕涛、卓维艳、张景珠、周蒙娜获得了第三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首饰分项优秀奖。

四、结语

江苏经贸学院通过与深圳爱迪尔珠宝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将核心价值观、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人才需求对接专业定位、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要求、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工作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三年三个阶段的学习具备和实现了三重身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珠宝市场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完善,这是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需要适应新形式,不断发现问题,大胆创新,促进高职珠宝首饰专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并更好的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向丽.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与路径――以湖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4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

[3]刘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265.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学工融合工作室

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逐渐浮出水面。200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初期量的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业建设的省级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于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依靠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以建筑装饰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黑龙江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环境艺术设计高端设计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作室为主要教学场所,围绕装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室为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三、打造“行企校”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合作机构。成立“行企校”三方合作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专业建设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推进“行企校”三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各自优势,合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合作模式。创新“行业指导、校企联动、分工实施”的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多形式合作。在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哈尔滨市室内装饰协会的指导下,与省内建筑装饰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各自的长处,通力合作,互利共赢。

合作形式。进行订单培养、职业资格证培养、建立项目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形式。与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黑龙江惠业集团分别建立订单班;与行业协会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装饰企业合作,成立项目工作室,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带动学生进行项目实践。

合作目标。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室内设计师、商业展示设计师、园林景观设计师,拓展软装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等。

四、构建“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将项目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导、学工融合紧密、职业能力突出、岗位特色鲜明的“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

(二)项目内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真题再做、真题真做、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项目实践训练。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普通学生进行真题再做,用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实训;优秀学生进行真题真做,与企业正在实施的项目同步进行,所做方案作为企业备用推荐方案;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实施的项目,如“数字北京”项目,由实习学生按照企业规定的标准来完成项目任务,由企业验收合格后支付劳务费。

(三)实施过程。按照企业岗位工作形式和工作程序,将项目分成若干任务,教师以项目负责人、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室中实施项目。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书,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形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项目。

(四)考核与项目验收。采用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每个项目都由阶段性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评价、大师名师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五)教材建设。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程序,编写出版了《办公空间设计》和《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导向式课程教材,作为项目实训指导教材。

五、学工融合实训环境建设

教学项目工作室。由室内设计工作室、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训室、虚拟漫游实训室等组成,主要进行设计软件教学、项目式实训教学。

企业项目工作室。与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以企业命名的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培养、项目合作。

自主创业工作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外承接社会和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由学生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创业精神。

生产性实训工厂。与黑龙江中侨模型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模型制作工厂、商业展示设计与制作工作室等生产性工厂,成为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生产经营的“校中厂”。

大师名师工作室。成立由特聘技能大师杨力加和省级名师黄耀成共同主持的大师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进行室内装饰设计学术交流,传授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教育理念和设计技术;进行室内装饰项目设计和设计理论研究;带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真实项目的学习与训练。

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引进社会服务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企业群力尚志幼儿园装饰工程、帽儿山别墅设计施工等真实项目实训,社会服务项目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大赛成绩提升。通过项目实践训练,学生在设计创意、设计表现方面进步较快,同时也提升了参加专业竞赛水平和质量,在各项专业大赛中,学生获得部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0多项。

就业质量提升。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从80%提升到97%,工资待遇从数百元提升到数千元。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企业总经理和设计总监。

社会效益提升。在技能大师和省级名师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实践,环艺师生完成了伊春社会福利院、秋林公司节日装点、十周年校庆等社会和校内技术服务项目,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建筑装饰企业的岗位需求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场改革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多种形式的项目实践工作室,才能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4

[关键词]设计实习服装设计实践教学

一、设计实习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设计实习课程是本科艺术院校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一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性质属于认识实习。主要通过深入实习基地的各实验室、研究所、工作室、生产车间,利用相关科研设备和实验设施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实践技能及设备操作流程,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合作精神,了解相关的专业设备性能和开展设计工作的一般程序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或工作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实习,其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全过程有更为具体的了解和体会,熟悉服装与服饰相关的材料及其制作工艺等,提高设计和表现能力,加深和巩固服装与服饰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服装行业的服务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接受现代创新意识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敬业、实干精神,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因此,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安排,将决定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兴趣度,需要提高认识,不能轻视与忽视。尤其是教育部对原艺术设计专业的各方向进行调整后,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解体,许多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方向正式独立成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面对新的专业调整,在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指导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实习单位的环境设施和教学条件等,均需要进行精心的选择与安排,通过这次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进一步认识,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的相关设计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习课程的教与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结构工艺、服装设计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及宣传评论、市场营销、服装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有:服装效果图、服装CaD、服装工艺学概论、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品牌策划、服装心理学、立体裁剪与制作、创意时装设计制作、服饰配件设计、综合设计等。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设计实习课程,需要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安排,进行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落实。首先,是实习场地的选择安排,选择适宜本专业的实习实训环境。良好的实习环境不但能够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实施,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今后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在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形象,增加从事本专业的信念与决心。学校要综合考察本地区及周围地区的服装资源,选择几家相对稳定的企业或服装设计研究所、实验中心等,设立服装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企结合,发挥产学研互动作用。其次,在教师队伍的选择上,要严格把关,通过实习指导听课、教学指导成果评比、学生与企业信息反馈、实践课程补助、教师技能比赛、校企互培等机制,优先选用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教学辅导,鼓励高水平、高职称的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第三,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后续课程的培养需要,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项目。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在设计实习教学安排上,针对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开设了陶瓷造型、木材造型、纸盒成型、丝网印刷、图像扫描与色彩管理、设计评价等六个实习项目,教师可以采用六选四的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各实习项目均配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示范讲解与技术指导,传授实践经验和注意事项,学生边学习还可以边观看课程实验项目的教学视频录像、往届的优秀实验作品图片等,减少了学生的盲目性以及人与机器的磨合期,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实习作业多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或专业设计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展开,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投产率。设计实习一般为48课时,每个实习项目约占12个学时,各项目学习时间较为短促。如何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掌握各实习项目的相关内容,并能独立完成实习作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一方面,带队教师要提前指导学生通过课程实验教材或实验中心网站上的视频教学录像和项目ppt学习,掌握各实习项目的讲授内容和作业要求,提前进行材料的收集准备和图稿的绘制,将不明白的问题在实习期间向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另一方面,教师要熟悉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特点,针对性地设置课堂作业,如陶瓷造型项目可以让学生进行陶瓷服饰配件的制作,利用陶瓷材料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首饰、手链、耳坠子等;丝网印刷项目实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图形在不同质感布料上的印染效果,并将印刷好的布制作成新颖别致的布艺玩具造型或窗帘等实用物品;木材造型和纸盒成型项目实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对环艺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开放较多,可以作为服装专业的选做项目;图像扫描与色彩管理项目适合于各专业,设计评价项目可针对服装等产品的造型、色彩等进行眼动实验测试,结合后期数据分析,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设计实习课程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实习的场所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实习计划内容轮流安排进行的,各个实习项目的指导教师也不同。因此,学生首先要提前对各实验室所开设的实习项目进行网上学习,提前了解实习内容及教学环境,了解各实验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工艺要求,准备好相应的图稿。其次,学生进入实习地点后,要先了解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注意事项,服从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的安排。第三,认真听取实习单位专家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了解不同项目的素质要求和作业要求,并做好实习日志。课余期间,可参观实习单位周围的与服装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了解服装市场行业动态,对服装的设备型号规格、价格与性能进行了解,对服装用的各种材料、缝制工艺、市场流行趋势等进行调研,了解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的异同,能将收集的各种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提炼,作为实习项目的作业去研究探索,也可以将企业的实题设计案例应用于实习课题或作业中,做到学以致用。

三、如何有效发挥设计实习课程的教学效果

设计实习环节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出该课程的最大作用,为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便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尚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重视:

第一,不重视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环节。许多高校的设计实习课程存在走过场现象,不注重实效。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却收效甚微。尤其在各项目的最终作业评定与展示环节上重视不够,学生填写好实习手册,教师对着照片评分完后便上交材料。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不能得到信息反馈,得失与优缺点不能够深刻认识和体会总结,不利用在后续课程上得到修正和进一步的完善。建议在实习结束后,选择专门的时间对每一期的实习成果进行公开展览,学生在每件作品前都可以自由留言,网上投票评选优秀等,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认识,总结实习经验与不足,这样的展览与评价效果比单一的教师成绩评定对学生而言会收益更大。

第二,许多实习作品还停留在半成品阶段,不利用作品的参赛与成果转化,不能够带给学生自信和社会评价信息。由于实习时间一般为2-3周,学生对各实验项目和设备操作刚刚熟悉便结束实验,不利于成果的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对实习结束后的课程作业延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设计实施完成。

第三,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形式,进行产学研课题研发、企业案例引入、实验创新项目探索等。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互动,巩固从课堂、实验室、工厂、公司到市场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服装行业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在实习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专业特色,注重各专业中的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互动作用,提高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加大设计实习项目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组织优质的网络教学课件和国内外优秀服装设计图片,促进实习课程的后期延伸。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设计实习课程的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让实习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成为学生迈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前的一块强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首饰设计;创新理念;改革与实践

中国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57-1

作为培养一线实践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系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推行校企实施项目制教学的模式,对珠宝首饰设计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一、重塑教学理念

首先,针对地区行业岗位(群)能力特点进行分析定位,明确首饰设计课程在专业中的必要性和核心作用,重塑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正是设计创造力形成的关键。因此,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之一。

其次,首饰设计是系统设计过程,课程设置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不可割裂孤立。珠宝首饰设计不同于其他产品设计,其制作工艺有珐琅工艺、电镀工艺、木纹金属工艺和错金工艺等各种工艺技法,其材质本身极大地影响了设计作品的价值。珠宝首饰设计与珠宝首饰加工工艺等课程紧密相关,注重珠宝选材及制作工艺对造型设计的影响。首饰设计最终是外观造型、制作工艺、情感需求、文化影响、地域影响、资源利用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晶。

二、重构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定位学习目标,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基础设置学习内容,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预设课题,结合行业需求,直接与企业岗位人员的经济价值挂钩,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作品点评,或由学生现场向设计公司陈述方案。利用首饰设计项目工作室实践条件,与地区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采纳跟随设计前沿的、对应行业应用的、动态的新课题,课程作业实题真作,订单式培养人才。

第二,保留大量从专业教材中综合选取的、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的、具有实用性的内容,设置主题式课程教学,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如传统文化的“中国风”主题,可具体细分出蓝印花布式样在金属首饰设计中的应用、龙凤图案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景泰蓝饰品创新研究等设计方向,使设计目的更加明确、更加具有适用性,使学生明确可以用多少造型语言传递同一概念、同一主题信息,尽快进入首饰设计师这一角色。另外,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应应用课题,适当增加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内容,如情侣首饰设计、动漫传达语境下的首饰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三,“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引入讨论课、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中西方首饰文化对比、现代首饰设计主题与审美情趣、陶瓷首饰设计专题讨论,融八分形艺术原理与首饰设计、首饰连接结构创新研究等设计原理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应用分析、调研交流、参展、参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意设计经验,开阔其视野,拓展其专业视点。

三、重组教学资源

第一,重组实践资源,融入实操项目。“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整合与构建。建立校内首饰设计项目工作室,经历学院搬迁,高职院创骨干建设,学院创示范建设,学院不断加大对首饰工作室的投入(合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教学空间进行了扩充改造,设备进行了补充和提升。工作室的硬件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首饰工作室设备齐全,工作环境舒适,工位能同时容纳40名学生上机操作,堪称国内一流。

第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多家珠宝企业,如苏州欧周金饰有限公司、苏州依灿珠宝首饰设计工作室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了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技术合作。

第三,师资重组,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走出去:学院先后安排专业教师到知名院校和香港进行培训、进修,脱产学习,考取证书,还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进来:邀请企业资深人员如恒孚银楼高级技师金其伟、苏州欧周金饰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黄海花等多位知名珠宝企业专家,给学生开展讲座与培训,聘任企业高级管理层,为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以丰富课程教学。

第四,装饰艺术系首饰工作室与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开发首饰设计师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试题库,试题库经过连续5年的使用,较好地促进了首饰设计师队伍的成熟。

第五,着力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基于首饰设计的网络创新学习平台,学生作品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既便于学生学习,又便于师生交流,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影响力。

目前,珠宝首饰设计是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文、理科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选修课程向全院推广。

四、结语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在珠宝首饰设计教学改革中,初步探索了高职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经实践验证,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首饰创意设计能力,为专业设计活动奠定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基础,对学生职业工作能力的提高起主要作用。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号召,今后会不断完善已有的珠宝首饰设计实训室配套设施,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设备,满足教学要求;建立稳定、良好、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扩大签约校外实训基地;完善珠宝首饰设计工作室运营,拓展专业与首饰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2-01

近年来,培养技能型人才、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工学结合教育的核心在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扬州职业大学作为扬州重要的高职院校,顺应时代的要求,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前景和市场人才需求现状,投资建设了建筑装饰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运行管理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基地建设的依据原则和特点

1.从大专业群、大职业群出发,提高基地使用率和共享率

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所建实训基地实用性强,能进行综合实训,相关专业能够通用,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增强适应力和扩大受益面[2]。

该实训基地建设努力着眼整个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大专业群,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群进行规划,作为土木工程学院实训基地系统建设的一部分,该基地服务于专业内部各个课程,在建筑工程、建筑装饰、房地产专业、造价专业等职业群之间实现共享,提高了校内实训基地使用率和共享率。

2.覆盖面广泛,充分为实践教学服务

实践教学是建设实训基地的重要目的,一个综合性的实训基地可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需求。该基地的建设涉及到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等方面。根据实训方向为多门课程服务,根据实训项目数可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和多项技能实训。

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布局合理,实训室的规模适当,满足职业训练所需的设备配置与工位,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熟悉本行业的主要设备与生产工艺,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接触、学习行业高新技术。实训基地的设备选型与配套,做到了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的结合。3.建设主体、筹资方式多样,企业参与度和职业岗位针对性强

该实训基地建设没有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校筹款。除少量设备为捐赠外,相关企业在资金、设备、设计、人才等方面都有很好地参与进来,增加了项目合作。例如,可耐福石膏板(芜湖)有限公司在参与基地建设的墙面展示部分的同时,公司还直接派人现场操作,详细展示公司最先进的技术施工工艺。

二、基地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1.满足教学使用

实训基地的建设打破了课程与专业之间的界线,以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创设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建设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要尽可能贴近装饰行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呈现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的模拟关键在于“完整”,要让学生对这个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体系化的认识。建在模拟各个施工过程的同时,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完整的分解并呈现出来,成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训练场地。例如,基地将装饰设计中的大类――吊顶工程,按照施工工艺逐一展示,整个吊顶是不完整的,每个部分只展示一道工序,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整个吊顶工程。

2.多种职业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各高校逐渐推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普及率。学院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近千人参加室内装饰设计人员、七大员等职业资格训练考试。实训基地不单纯定位校内服务,还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为社会人员、公司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了基地的功能,实现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的高效率使用,在社会与学校建立良性的合作发展关系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3.双师实现平台

建筑装饰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是锤炼“双师型”教师的过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学习考察,制定建设方案,在图纸设计、调试和安装设备、建立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训指导书等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不断的更新知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三、基地继续建设的思路

根据国外发展的经验,校内实训基地应当是高职院校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校内实训基地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停滞状态,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将校内实训基地推向市场,实行公司化运营。学校以基地为依托成立了建筑装饰工作室,承接项目是基地今后发展的思路。校内实训基地要大胆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检验。在此前提下,必须开拓市场空间,建立订单客户资源库,加大销售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经营业绩,达到以产促学、以产养学的目的[3]。

扬州职业大学建筑装饰校内实训基地的在今后能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促使建设资金渠道多元化,建设思路也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完成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有机对接,解决学生实训单纯“空对空”的模拟状态,建立便利的顶岗实习平台,这也是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重要一步。

四、结语

江苏扬州职业大学建筑装饰实训基地,现已成为教师科研的平台、学生实训的阵地,成果转化的载体、示范推广的窗口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的地点。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高投入的建设项目,并且需要循序渐进的完善。只有更新观念,共同努力,才能把实训基地建设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聂文杰.高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7):423-425.

[2]董飚,黎静,王健.农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13年第4期(下):32-22.

[3]王利平.高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17-19.

作者简介: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装饰人才;实践办学;特色

1校企合作办学的原由所在

校企合作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进步的需求,是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参与竞争的战略需要,是双方科学、实效发展的可行性选择:只有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发展;只有合作,才能更大、更强发展。鞍山绿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多年以来一直作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在长期形成的友谊基础、事业基础、认同基础上,双方开展实质性联合办学。2006年10月鞍山绿业装饰人才职业培训学校――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学实践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双方合作之所以具有一致的认识、主动的姿态、不竭的动力,原由从三个方面论及。

1.1出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企业吸引、选纳大量优秀人才,构建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结构;有利于企业壮大自我,拓展生存空间;有利于企业提升文化层次、打造行业品牌,提升知名度。

1.2出于学校办学的改革需要:校企合作办学有助于学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有助于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校开拓就业市场,提高社会竞争力。

1.3出于学生迫切的成才愿望:校企合作办学满足了学生完善知识技能、掌握实践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增长创业才干的需要。

2校企合作办学成功所在

2.1合作双方具有广博的事业胸怀,着眼行业整体水平,推动社会进步。近些年来,室内设计师被媒体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据国家人事部门的权威统计,未来20-50年装饰设计行业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目前全国室内设计人才缺口达到40万,全国很多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上的需求,绿业装饰人才职业培训学校的创办,为全国装饰设计行业培养专业、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校企强强联手,目的是共同打造装饰装修行业的黄埔军校!让每一位走出黄埔军校的学员将装饰行业最具前沿的设计理念、精湛技术、优秀文化传承给鞍山乃至全省、全国的装饰装修公司,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为家乡奉献一份爱心。

2.2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社会声誉,强势联合。鞍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初建于1993年,现设有美术学(师范类)、书法(非师范类)、艺术设计、摄影、工业设计、装饰雕塑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美术教学楼8000平方米,设有画室、多媒体教室、陶艺工作室、设计实验室和美术展览馆等。多年来,美术系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系、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强教学、重实践”的特色办学思路,专业教学能力强。

鞍山绿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从1995年成立以来,在十二年的奋斗历程中屡创高峰,成为鞍山及辽宁省装修界的楷模。它是鞍山市装饰装修公司的领军企业,如今,它已是拥有700余人,十二支专业施工队伍、九大职能部门及六大品牌建材商场的规模化装饰公司。曾被市政府授予鞍山装修界唯一一家免检企业,被辽宁省评为“辽宁省十佳优秀装饰公司”,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为“质量服务双优企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由鞍山师范学院和鞍山绿叶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鞍山绿业装饰人才职业培训学校,是经鞍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确认的,是辽宁首家专门培养装饰行业人才的职业培训学校。学校开创了省内美术院校与成功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学校是鞍山室内装饰协会唯一指定的装饰装修行业培训机构,四十余家的理事单位(鞍山及周边地区装饰装修公司)成为学生毕业后实习和就业的保障基地。校企优势联合,共同造就装饰人才!

2.3互动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绿业装饰人才学校座落在鞍山师范学院院内,以大学校园文化和先进企业文化互为依托,学员既可以享用一流的教学设备,涉足上百个施工现场,领略装饰工程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所学课程又有资深的教学管理专家策划、业务精湛的教师讲授、经验丰富的业内精英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循环反复中感悟真知,置身于先进管理、优质服务中提升自我。

2.4科学管理、规范教学、全面育人。学校根据装饰人才培养目标,成立校企双方领导小组,组建专门教学管理机构,确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如,加强实践实训教师管理,对教师每一堂实践实训课教学进行跟踪评价与监控;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管理,及时将岗位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中。走向职场,必须具备职业素质,学校开设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课。

3校企合作办学的收益所在

3.1发展双赢:高校与企业良好的合作对于人才资源开发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可形成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而且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确保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3.2效益互利:学校培养人才、增强学生和专业的社会竞争力,赢得了社会效益,企业优选优聘,提升文化,打造品牌,赢得了经济效益。

4校企合作办学的特色实践所在

绿业装饰人才学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进行室内设计,富有创意思维,并能将其设计和构思通过徒手和计算机软件绘制出来;掌握空间设计、材料学、施工工艺、工程预算报价、洽谈客户等专业实践知识;能独立操作室内设计的完整工作流程,并具备较高的艺术文化修养与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据统计,深造班开设的全部课程中,18%由高校教师专门授课,30%由企业设计师专门传授,52%由校企双方共同任教。教学实践特色在课程类别与安排上体现如下:

4.1实验操作课程:电脑制图课程由鞍山师范学院专业讲师与绿叶装饰公司资深设计师共同授课,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精讲室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五大设计软件,传授最具工作实操性的绘图技能,使学生独立制作精美的效果图及完整的施工图。

4.2现场实践课程:专业而又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学校最大的特色教学。实践课程由绿叶装饰公司高级工程师、资深设计师和鞍山装饰行业的专家学者传授最直接、最实用的实践经验知识,学生们可以在绿叶装饰公司的上百家施工现场从水、电、木、瓦的每一种材料,每一种工艺去实践装饰工程的真实流程,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

4.3职业教育课程:学校培养的是“得才兼备”人才,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职业素质教育全部课程由企业家讲授,企业家们用最真实的心声告知学生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课,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促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品格修养,使其毕业时就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4.4岗位实习课程:学生通过岗位实习,完成毕业设计与答辩任务,全面展示自我。对此,学校给与了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通过毕业设计,让每一位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一名即精通设计、预算、报价、选材、施工等流程,又能独立完成谈单、签单工作的合格设计师。毕业设计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绿叶装饰公司设计部完成。从与客户进行当面洽谈到做出客户满意的全套设计方案(包括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施工图、效果图)直至装饰材料、预算报价、施工及工程验收的整个工作流程,每位指导教师指导2-5名学员。

通过毕业答辩,让毕业学生直接走向设计师的岗位。学生毕业进行公开答辩,届时,诚邀业内专家学者、鞍山首席设计师、新闻媒介等专业人士检阅办学成果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邀请鞍山室内装饰协会四十余家理事单位及周边城市的装饰公司莅临现场指导及优先聘用。

4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向所在

目前,深造班中,45%的学员是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毕业生,55%是社会上有一定美术专业设计基础,对装饰设计爱好者、从业者。校企间互动性的设计展示大赛、专家学者讲座等活动无论对装饰人才学校学员,还是对在校大学生、专业教师、管理人员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一年来的实践办学、互动交流,带给鞍山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精神理念方面的效益是无可估量的,更多的学生渴盼到绿业装饰人才学校系统接受实践培养与造就。审时度势,校企双方应将合作向纵深推进,尝试“3+1”学制教学改革,增设项目经理、工程监理、预算员、咨询师、产品顾问、陈设设计师、客户经理等专业培养方向,完善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实践办学双方在装饰人才培养领域的探索、推进!

参考文献

[1]孙宏伟.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2]赵浩兴.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29-31

[3]杜强,臧勇.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的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4):11-14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8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追踪综合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鉴于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现状分析和比较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属于土建大类中的建筑设计子类,但是专业目录并未详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新一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基本形成共识,即培养建筑装饰企业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但是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各自的办学特色,一般又把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装饰设计主导型、装饰设计和装饰施工并重型、装饰施工主导型和全能型等类型。

(二)面临的问题

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1)装饰设计主导型与专业目录中同属建筑设计类的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加以区分和界定的问题。采取艺术类招生方式(有美术加试)将影响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2)装饰设计和装饰施工并重型及全能型将遇到学时偏紧的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在何种程度上注重设计和施工两个方向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深入研究。(3)装饰施工主导型应该是最契合于专业设置的初衷,但也必须弄清楚装饰设计类课程与装饰施工类课程的关系问题。具体选择哪种类型应从区域、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岗位细分的现状和趋势来进行剖析决定。

(三)综合分析与改进思路

由于历史原因,建筑教育形成了设计和工程的“二元”分离,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学科在建筑系开设,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学科在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开设,这种分离使得各专业在建筑产品“设计与工程”全过程知识中很容易缺失了重要的一极。本科院校在此学科体系藩篱的限制下,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设计与工程一体的系统化突破。由于高职建筑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沿袭着本科教育的学科体系模式,因此这种“二元”分离的影响始终存在。建筑装饰业作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中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前建筑装饰企业按业务类型可分为装饰设计企业、装饰施工企业及装饰设计和施工企业,其业务按市场细分又主要分为居住建筑装饰装修、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幕墙工程装饰装修。建筑装饰企业有对生产一线“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设计人才要懂施工工艺才能更好地深化设计,施工人员要懂设计才能更好地实现装饰产品,这对于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设计与工程”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考虑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要求,可以借鉴专业群建设“在低年级时各专业共享专业基础知识,到高年级时再进行相应专业方向的延伸[2]”的经验,遵循专业岗位的职业成长规律,把专业目标岗位宜定位为“员”级,即以设计员(绘图员)岗位群、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等)岗位群为主要目标岗位,以造价员(资料员)岗位群为辅助岗位。考虑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区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可定位于培养初步的建筑装饰设计能力和全面的装饰施工能力为核心目标,兼顾以业务承揽为中心的造价、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全面的设计能力或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深化(图1)。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问题

课程体系是课程的总体设置与安排,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作关系。目前高职教育普遍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即使培养目标相同也未必得出完全相同的课程,这正是高职教育特色和魅力的体现。在高职课程改革中,通常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对传统偏向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并用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后的学习领域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建设。

(一)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的结构和排序决定了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般应遵循职业成长和教育认知规律。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结构类似于本科,通常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体系显示了新的结构特征,相应地课程体系由公共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主干课、职业拓展课构成。公共素质课由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文化和思想课和支持专业职业课学习的非专业课构成;职业基础课是职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铺垫,可以不是学习领域课程,但是如果其针对某一具体岗位则最好设计为学习领域课程;职业主干课针对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设计,一般对应于核心岗位或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通常设计为学习领域课程;职业拓展课是为了从核心岗位上升到更高一级岗位或者进行职业迁移的要求而设计。

(二)课程体系结构比较

各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差别不大,但在具体的课程体系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下面列举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1)对于全能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有的采用施工岗位—设计岗位—管理岗位作为职业成长的过程,相应地把施工能力作为基础、设计能力作为进阶、管理能力作为职业发展的更高层次,以此思路形成的课程体系的排序就是“施工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的序列。显然,把施工课作为设计课的基础以及施工能力作为设计能力的基础在实践的逻辑上有一些牵强。(2)对于装饰施工主导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有的采用“职业基础课—职业岗位课—职业拓展课”的课程体系结构,但是把设计类课程、构造与施工课程统统划入职业基础课,职业岗位课只包含若干分项工程施工,而在职业拓展课中又包含了电脑效果图表现,总体结构在逻辑上不够清晰,另外职业岗位课强调工种实操也未必恰当。对于装饰设计主导型的专业培养目标,由于采用的学校较少,在此不做比较性探讨。

(三)综合分析和思考

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中职业岗位面向和职业成长历程的分析,可以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综合处理课程的关系和排序后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围绕核心就业岗位的能力要素,适当考虑向相关岗位的职业迁移能力,按照能力递进(新手—熟手—专家)的模式进行编排。例如,在职业基础课模块中,职业认知类课程可以安排建筑构造、设备、装饰材料认知,识图与绘图课程安排制图、手绘、计算机绘图等课程,第1学年暑期可以安排材料员、绘图员等岗位实习。.在职业主干课模块中,可在基础设计类课程中安排居住建筑装饰设计,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在施工技术类课程中按分部分项工程来设置课程,训练学生的施工管理能力,在业务承揽类课程中按装饰工程承揽过程安排招投标、工程造价、组织设计等课程,第2学年暑期可以进行设计、施工和造价岗位的实习。在职业拓展模块中可以设置装饰设计、装饰施工等方向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最后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亦按不同的方向开展(图2)。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问题

课程内容的更新是重构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来实施,课程应满足两个要求,即工作过程要素的全面性和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3]”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必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重新分析和组织课程内容。

(一)美术类课程内容的重新定位

近年来,有关美术类课程在高等建筑教育中的作用问题有一些争论,而在建筑装饰教育领域并未见过多的研究。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美术教育曾经遵循类似于艺术教育的标准,与职业主干课脱节。但只需以职业教育的视角稍加剖析就可以发现问题,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并不是以培养画家或艺术设计师为目的,美术类课程服务于建筑装饰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增强他们的空间造型能力和色彩、质感的感知与综合应用能力。

依据以上定位,建议将传统的美术(素描和色彩)课程与装饰造型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进行整合,合并为“建筑造型训练模块”,作为职业认知课程之一,其主体内容涵盖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但练习的内容应结合职业主干课的需求重新进行设计。例如,素描可以结构素描的练习为主;色彩练习可以侧重于色彩归纳;平面构成可以结合建筑立面或天花平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色彩构成可以结合材料色彩质感运用进行训练;立体构成可关注使用不同材料的模型制作训练等等。

(二)建筑装饰材料内容的串接

材料作为建造的物质基础,不管是装饰设计岗位还是装饰施工岗位,建筑装饰材料都应是其工作任务中的第一要素。传统课程体系中单列的建筑装饰材料课程很难概括装饰材料知识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全方位作用。有的高职院校把建筑装饰材料与装饰构造和施工工艺合并为一门课程,较好地解决了材料与建造脱节的问题,但是,往往容易忽略建筑装饰材料在专业基础和装饰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要求。

解决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的问题也许需要换一种思维。以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为出发点,建筑装饰材料不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是作为应用的对象,而且是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因此,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建筑装饰材料在内容上也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是不同的课程关注建筑装饰材料的不同侧面。例如,可在职业认知类课程中设置建筑装饰材料应用实务课程,课程内容和要求与材料员岗位对接;在装饰设计类课程中强调材料的选择;在装饰施工类课程中强调材料的构造与工艺等。

(三)构造和施工类课程的一体化改造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构造技术与施工工艺脱节等弊端,装饰构造课程和装饰施工课程的一体化整合已经渐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者的共识,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划分上存在差异。一种做法是把建筑构造与施工整合为一门课程,但是因为内容较多一般需要分在多个学期来实施教学;另一种做法是按分项工程来划分成若干门课程。两种做法在课程内容完整度方面都应包含建筑装饰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然而装饰工程的水电改造和设备工程往往被忽视。如果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实践教学的实施性,采用按建筑装饰的分项工程来划分成若干门课程的方法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即可以划分成装饰工程水电设计与施工、楼地面装饰工程施工、墙柱面装饰工程施工、吊顶装饰工程施工、固定式家具制作施工、门窗及细部装饰工程施工等若干课程,把每门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均涉及对应分项工程的装饰材料、构造做法、施工准备、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工序衔接等内容。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9

关键词图形创意思维平面构成图案课程体系

当前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商品因创意思维的设计介入,从而使其文化内涵和商品的情趣得以提高,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设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图形创意是二维视觉认知的主体之一,平面构成与图案是其完成培养方案的两大课程支柱。二者以培养图形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视觉形式美法则的基础设计课程。

一、图形创意教育现状的反思

图形创意思维培养在设计教学中,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口号与效果不符其实。在此,笔者进行简单归纳:其一,教材中的案例与理论牵强附会。作为视觉艺术的一个门类,图片有最直接的说服力,但是平面构成和图案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案例似乎与理论没有太大的联系,缺少经典案例的解读,一些平面构成的图形作品让人琢磨不透,把带有服饰图案的走秀模特植入其中,就是服饰图案的应用,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其二,创造思维的学习氛围缺乏。在教学中,学生准备素材的不足与注重模仿的思维方式固化,让其作品很多时候是一个临摹的过程,创造力不足。其三,作品表现手法的单一。图案与构成作业一直以打格、填充、平涂、勾线等手法为主,让作品的完成变成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实用性不大。

以上三点是对图形创意教学现状不足的反思,当然还存在其它方面的不足,就不一一列举。

二、对图形创意思维课程体系的建构的建议

建议将平面构成与图案两门课程作为图形创意思维设计的理论支柱,以主题设计为出发点,加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辅助电脑丝网印刷等新式教学手段,建构以平面构成与图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其一,以图形作为造型的基础训练。徐悲鸿曾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对形体的把握以及能把设计理念转化成可见的视觉形象,离不开造型的基础能力,而素描的造型一般包括全因素素描和结构素描,重模仿轻表现。但是,图形是对形象的提炼和表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学生临摹体会,感受图形的用线、用色、骨骼、布局以及形式美法则。改变传统的用笔方式,用简约的图案来传达视觉形象。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学生造型能力差,绘制图形潦草,而导致创意被粗糙的画面掩盖,这样以图形作为造型的基础训练的必要性更大。

其二,将多种表现手段应用到图形设计作品中。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来源于20世纪初期德国的包豪斯建筑艺术设计学校,理论体系的精髓在传承中完善。但是,设计作品表现形式却非同日而语,需要中国年轻的设计师与时俱进。传统的作业是思维成型到展现于纸面的一个精细过程,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时间的投入。打格填色的重复过程可能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有瑕疵的作品想修改已不易。在此提出,可将电脑与手绘想结合,电脑较之手绘简单易行,电脑可绘制复杂而精细的作品,节约时间的同时作品易于存储或展示。另外,还可以开发其他辅助工具完成作品,将设计好的图形作品借助丝网版画工作室打印出来。例如,笔者所在的江西服装学院,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案用丝网版转印在t恤衫上,用蜡染印在面料上。

其三,以故事的模式讲解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学生设计思维缺乏与知识的积累不无关系,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体会创意技巧,它是设计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图形的三大要素点、线、面的重构与分解更多的是形式美法则的体现,不免让教师的授课落入空洞的说教。将一副优秀的设计作品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可增加学生的情趣。例如,讲解中国传统图案的由来和寓意可加深学生对图案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发射时,可让学生联系现实中的发射现象,讨论现代交通堵塞原因得出城市以CBD为中心摊大饼圈层式轴线布局是罪魁祸首之一,体会发射的特点。

其四,大作业以主题式出现,同其它课程相联系,让作品有现实意义。将图案与平面构成联系起来,结合面料设计,把设计好的图形转化成服饰图案,突出于服装表面的图案,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的加型设计,如刺绣和马克笔手绘;另外一类是贯穿服装前后身的图案,这类图案的设计手法如同建筑设计。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将服装的半成品摆放在人台上,服装以立体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将设计好的图案构思,在这样的服装上实现。通过这种形式的图案设计训练,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能够学会充分考虑到服装图案的各种效果,使服装的正面、侧面和背面都能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全面提升服装设计的层次和水平。学生对服饰图案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和深刻,能主动将在织物与艺术中学到的内容与服饰图案相结合,他们的服饰图案设计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而这方面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将来的成功与否。

三、课程设计示例

1、命题创作:《设计情侣装》,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最后用丝网印刷展示在t恤衫上;

2、作品完成步骤:第一步,图形设计草图,写出设计说明;第二步,在电脑软件上进行图形处理;第三步,将作品用丝网印刷展示在t恤衫上;

3、图形设计思维综合训练:展现男女穿着特色,体现独特的设计思维;

4、构成、图案、色彩练习:用点线面完成抽象的图形,借用经典图案,色彩的心理视觉。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建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的设计人才,才是科学方法。创新和经验的积累最终目的是灵活运用于各种领域的设计当中,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科学建构的图形创意由潜至深、循序渐进的课题设计的训练方案,可有效的帮助学生打破局限从每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中获知解决问题的各种潜在因素,把握设计方案的多样性,鼓励用概念来发展技巧,冲破传统的习惯,对各种各样的主题思想,主动自觉地去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灵活运用图形的表现方法,为学生个人创造性发展开辟一个新天地,将自己的设计注入生命!

参考文献:

[1]马高,王欣竹.现代图案教学[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詹姆斯·韦伯·扬.创意[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服饰设计课程培训篇10

服饰图案是人类精神和物质的载体,展现民族审美意识,具有寓意象征及深远的内涵。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自1996年被北京服装学院列为十大重点建设教材以来,正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魅力越来越受到服装界的关注。全国各高等服装院校及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服饰图案课程,以便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技能,为其练就一套与专业相适应的图案设计与装饰的本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服饰图案的教学特点

服饰图案设计是服装设计中审美和造型设计的基础,也是服装设计师区分于普通裁缝的必要修养内容,直接作用于服装,起到美化服装、修饰人体的作用。服饰图案的教学也许不能像素描、色彩课程那样去追求精、专、细,而是需要向广、博、深的方向努力,需要探索图案的文化背景和蕴涵的特征,还要研究表现图案的材料和工艺制作。传统的图案设计课程主要以平面的装饰图案为研究和学习的内容,一味地让学生研究图案的本身而不将图案同面料、流行、消费者以及服装本身的整体造型结合起来,这显然不适应现代服装设计专业的教流。服饰图案不再只是一朵花、一只动物、一种风景那样简单,更没有一层不变的纹样。因此教学中只有在相应的服装上设计图案,在图案工艺制作上研究图案的设计,这才是市场化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才能跟上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