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4:02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1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2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表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3―0048―07

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人类行为都源自符号的使用”,他表达了所有人类学家所共享的观点。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行为,“旅游者所追求的是异域文化的符号。”正如旅游人类学家迈克・柯耐尔(macCannell,1976)在《旅游者――休闲层次新论》一书中,将旅游者描述成“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意义进行解码,并追求早已失去的真实意义的现代圣徒。”1990年,乌瑞(Urry)在其《旅游者的目光――现代社会的休闲和旅游》中曾指出,“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由符号组成,它们都表征着其他某种事物”。可见,旅游目的地中“物”的文化内涵以及旅游者对意义的追求一直是旅游人类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但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诸多研究取向将旅游者视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重视旅游者个体的心理因素,而往往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社会意义的理解。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它首先涉及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之间的意义生产和交换。基于此,本文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范畴

旅游目的地形象属于文化范畴的概念,而对于文化的界定,是社会文化研究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据法国学者摩尔的统计,世界文献中有250多种文化的定义。但是大多数的定义都承认文化的“共享”、文化以“符号”为基础的基本特征,而且都强调了“意义”对于文化界定的重要性。

对于文化的意义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几点:①文化的意义涉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属于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们会共享大致相同的文化信码,可以用差不多相同的视角来观看、理解和解释世界,而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则需要通过复杂的解码和编码过程;②文化的意义既涉及各种概念、观念等理性认知,又包括各种感情、意象等感性认识;③文化的意义取决于它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和规范。

文化以“符号”为基础,文化的意义通过符号的表征功能得以生产和传递。索绪尔最先确立符号学的基础理论。其认为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特性决定了文化意义的多样性。具体来说,文化中的任何人、事物及事件的意义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都不可能有一个单一和固定的意义,这取决于它被表征的方式。本文将采用符号表征的构成主义途径来具体阐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正是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中的表征主体使用符号系统去表征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表征主体、旅游目的地中的被表征物与符号的关系是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意义”生产的实质所在,而将这3个要素联结起来的过程即为表征。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共享的意义

(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

基于符号的表征视角,旅游目的地形象涉及“共享的意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经由符号的表征功能而形成的为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所共享的、独立于个人经验之外而持续存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概念、观念、意象及感情等,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系统。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如图1):

首先,旅游目的地几乎从来不会有一个单一的、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形象(意义)。强调旅游活动的实践特性是重要的,正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旅游目的地的社群和旅游者)赋予了旅游目的地以意义。由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归属于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其文化信码也不尽相同,这就引致关于旅游目的地存在着巨大的意义上的多样性,存在着解释和表征它的多种方式。此外,旅游目的地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静态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新层次的意义会随着旅游参与者社会互动得以生产,并得以交流,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的意义循环。

其次,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生产、交流和理解,它涉及两个密切相关的表征系统(或过程):第一个系统涉及表征主体赋予旅游目的地以形象意义;第二系统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意义”的共享。正是通过表征系统,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意义才得以生产和循环。因此,与其说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被“发现”的,倒不如说是被生产或建构出来的。

再次,旅游目的地不能确定自身的意义,是表征主体创造了意义。旅游目的地的表征主体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群、旅游者以及大众传媒。正是他们利用其表征系统创造了关于“旅游目的地是什么”的一个很具体的形象和定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遭遇各种符号的同时,也在追寻这些符号的意义;旅游目的地的社群也正是通过符号的表征实践,赋予了旅游目的地一种民族的文化观念,唤起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认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生产、传递和交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风向标的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涉及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件都被联系于表征主体头脑中拥有的一套概念或心理表象。没有这些概念图,表征主体将无法解释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件,更无法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生产、交流和传递。所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首先涉及一个心理概念,通过它,表征主体可以表征“旅游目的地”,意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意义。然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同时具有社会和文化属性,是一套为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所共享的价值和概念体系。它不仅仅包括某一个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所形成的心理表象,而且包含了更为广泛的意识形态。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特征

1 群体的共享性与差异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套共享的观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一旦产生,就会超越成员个体而独立存在于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中。正是这一准则,才使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能为其成员所理解,而且赋予他们的旅游活动以意义。在第一批旅游者进入丽江之前,丽江古城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文化实体,群体成员为了生存而相互依赖。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拥入,丽江古城的社会文化结构逐渐变化,同时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信码也在不断地产生,并发生着变化。在早期,部分外国旅游者把丽江古城当作香格里拉的所在地,而由此带来的旅游行为不被当地社群所理解,因为他们不知道香格里拉意味着什么,丽江古城在他们眼里只是生产、生活的空间。但随着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他们共享了大致相同的关于丽江古城旅游形象的信码,理解了丽江古城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旅游目的地形象强调的是群体而非个人,但在群体层面上,由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群体中存在多个相互竞争关系的子群体,因而并不是所有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都能在群体成员间达成一致。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被群体一致接受的“共识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子群体对之持有不同观点的“游离状”旅游目的地形象,以及存在于群体冲突中的“争论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正如丽江的社群或旅游者群体,不管他们是匆匆的过客,还是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居民,他们对于丽江古城都有着自己的概念、观念及情感。对于丽江的景色而言,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勾画,无论是亲身经历的,还是在意念中,有一点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丽江很美,是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但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中民族文化层面的定位则争论性较大,有人说丽江古城有着浓郁的纳西风情,但有的人说丽江古城已经“易主”,它正变得世俗化、商业化,甚至有些冷漠,其原有的纳西风情正在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小市民的文化情调。

2 社会根源性与规范说明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方面源于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的经验基础,同时也源自群体成员通过传统、教育和社会交流接受和传递的信息、知识和思维模式。简而言之,旅游目的地形象根源于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社会互动过程,因而具有社会根源性。同时,旅游目的地形象反过来又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成员的行为、思想和感知施加一种近乎规范性的说明,即“规范说明性”。旅游目的地形象会预先安排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成员个体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并进而影响他们对旅游活动的解释和行为回应。这里的回应有时是“顺从性的”,但有时这种行为是“叛逆性的”。

旅游者在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前,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主要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并通过旅游宣传等社会信息的交流而形成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意向性图景。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便凭借自己的感官世界去感受旅游目的地的人、物及事,但在整个的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往往会受已在头脑中形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框架所引导和规范。

对于旅游目的地社群而言,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也是基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以及与旅游者群体的文化冲突。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社群的行为方式,以往看似正常的事情,在现在看来似乎与环境格格不入,甚至被看成是“羞耻”的事情,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定位(形象);但当他们所感触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与他们的期望相抵触时,他们的行为也会是“叛逆的”。正如丽江古城的社群已深刻感受到旅游给他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困扰。笔者认为丽江之所以逐渐“易主”,想必也是社区居民的一种“叛逆”行为。

大众传媒往往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主力军,该领域善于捕捉新闻点,但同时也会受大众舆论潮流的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也同样离不开社会信息的流通,而且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现存状态对于他们的传播行为具有同样的“说明性”。当然,又由于该领域对新鲜感材料的渴求。他们会不断捕捉旅游目的地的新的信息,这不同于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它更具有主动性。

3 相对稳定性和长期的动态性

一方面,因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规范说明性,并且会在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的思想意识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目的地形象一旦产生,就会超越成员个体而独立存在于群体中,所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被看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静态的。随着旅游群体就某一问题的直接经验逐渐丰富、社会互动的日益加深,以及大众媒体等社会机构在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作用,群体成员会对原有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过程中实际感受之间的差异产生疑问,进而导致群体成员在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认知上产生分化,甚至对原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修正和重新地定位。

丽江旅游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正如前文所述,在丽江旅游发展初期,部分外国游客将丽江视为被人寻觅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这就是当时丽江的旅游形象,并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维持。但中旬旅游业的起步以及“香格里拉之争”的兴起,冲击着旅游者群体成员对丽江形象意义的理解,促使其发生新的意义生产和嬗变。这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其古镇和民族文化的特质:一个天堂般的小镇,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批人走了(纳西人搬出了古城),一批人来了(旅游经营业主搬进了古城)。人走人来俨然古城已经“易主”。现在置身古城之中,已很难感受浓郁的纳西风情,取而代之的是灯红酒绿的都市夜生活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店。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也在逐渐意识到,丽江又变了……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表征的运作

(一)表征系统

在对旅游目的地表征过程中,有两个表征系统(或过程)和信码参与其中。

第一个表征系统: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通过表征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套形象概念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旅游目的地信息的解码,没有这一表征系统,我们无法理解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也就无法赋予旅游目的地以形象意义。

第二个表征系统:语言。“共享的意义”的形成离不开交流,而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所以“共享的意义”的形成与语言这一表征系统的运作密不可分。这里的语言不仅仅是指被写或被说的,而是指像语言一样运作的各种符号。旅游目的地、表征主体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实质所在。而将这3个要素连接起来就是被我们称为“表征”的东西。

此外,表征系统的运作还要归功于一个关键要素:信码。这些信码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的生产、交流及传播至关重要。它们不存在于自然世界,而是各种社会惯例的产物。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社会的相互作用,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会无意识地将其内在化。信码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意义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下来,当被提及某种符号时,它所表征的形象意义即被指定了。如人们看到纳西文,往往会想起丽江古城,这看上去是很自然的,但其实是信码在起作用。

(二)运作机理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本质上是表征的运作。而表征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具体运作机理如图2所示:

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中,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先进入第一个表征系统,这一系统将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联系于成员头脑中早已存在的概念系统。这一概念系统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旅游目的地中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自然物和无形的文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由某些特定“能指符号”(如民居、语言、文字、服饰、礼仪等)所意指构成的形象概念系统。

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一个系统,是因为它并不是由单一的形象概念构成,而是由经过组织、集中、安排和分级的形象概念系统所构成。此外,由于旅游活动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用各自的方式理解和解释旅游目的地中的人、物及事,从而每个人头脑中都有各自的形象概念系统。所以,第一表征系统运作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心理因素的作用。

之后,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进入第二个表征系统:语言,以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在群体内部共享。群体成员首先将其头脑中的形象概念系统与一系列的符号相联系。这些符号经过安排和组织,使之形成能代表或表征各种概念、观念及感情的语言,实现编码。之后,通过成员之间不断地交流、沟通,群体内部逐渐形成一种共享的认知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当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部形成关于旅游目的地共享的形象意义时,其成员就会用差不多相像的方式从事旅游活动,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共享的意义”规范着旅游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系统。第二表征系统突出体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过程中的群体,其强调群体的影响和沟通。

(三)建构过程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知,可以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分为4个阶段(图3)。

1 解读

在旅游目的地出现新生现象或事件之前,旅游目的地形象可以被看作一种客观存在起作用,规范着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部的活动。但当旅游目的地遭遇新生现象或事件时,群体成员就会对其产生应对:解读。这里的解读以两种方式出现,第一种是以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这通常是专家所致力于从事的工作。正如对于丽江古城酒吧的出现,部分专家对丽江文化表示担忧,认为这将导致丽江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这时酒吧就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但也存在另一种解释:丽江古城区别于其他古城或古村寨类旅游目的地,率先出现酒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丽江古城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丽江古城商业经济的繁荣,进而促进了丽江商业服务意识的增强。旅途奔波劳苦的商人必然在商品成功交易之后享受片刻的安逸,对酒当歌,畅饮一番。

第二种应对则是群体成员的一般解读,这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过程中表征运作的核心,即群体成员开始用不同的方式来描绘或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内所遭遇的新生现象或事件往往体现为各种符号。由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所以对其意义的解读结果同样会出现多种,这取决于表征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对旅游目的地新生事物或现象解读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必须进入先前讨论的第一个表征系统。我们仍以丽江古城酒吧为例,在旅游发展初期,丽江古城内并没有酒吧。当古城内第一间酒吧闯入人们的视野时,人们对其的符号解读就开始了。这时,人们进入第一个表征系统,将古城内部的酒吧与他们头脑中有关“酒吧”的概念相联系,人们将两种酒吧的概念进行分组、集束、对比,之后就会出现多种解读结果:有人认为在古城内开设酒吧不利于古城文化氛围的保护;但也有人认为这两种酒吧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具有休闲的功能,但丽江的酒吧和他们概念中的酒吧又有所不同,那就是丽江的酒吧少了概念中的喧嚣和吵闹,多了一些与古城相契合的文化氛围。

2 定性

定性是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经由符号的解读而对不熟悉的事物给予一般性的抽象认知或赋予特性,以熟悉的符号解释,使其被接受和理解。这种定性可以使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成员对旅游目的地新生现象很快熟悉,并化解群体成员对于新生的形象概念所产生的不安或对立状态。这一过程涉及第二个表征系统的第一个层面:表征将其对旅游目的地所形成的概念系统与一系列的符号建立相似性,使得形象概念系统变得具体化,以使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对旅游目的地的新生现象或事物有所理解。

旅游目的地社群中的部分酒吧业主利用挂满亭台楼阁的酒瓶、松壳、桌布、绘有民族图案和纳西文字的挂饰以及风情万种的纳西女子等符号系统来表征丽江古城酒吧独特的文化氛围。当旅游者置身古城,捕捉到这些信息时,基础的信码首先将这些符号与他头脑中酒吧的概念图缝合起来。这是符号解读的第一个层面:直接意指。直接意指往往局限于基础层面的描述,群体成员大部分会认可这一层面的意义。而第二层面的意指不再是一种明确的描述层,而包含了更为广泛的主题和文化层面,成员之间的理解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解码过程,因为这与成员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有人认为,丽江古城内的酒吧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都市酒吧的喧嚣搬进古城,而是很好地与古城的文化相契合。诸多酒吧利用各种符号表征着与古城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古城的休闲特性。而且对于诸多旅游者来说,酒吧已成为丽江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变成一种休闲符号。正如部分游人所说:“来到丽江,不进古城的酒吧泡泡,就很难说真正领略了丽江的风情。”但不可否认,这种看法并非是群体内部的共识,因为对部分成员来说酒吧往往意指着丽江文化的变异。

3 共享

到目前为止,旅游目的地社群与旅游者群体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解读仍然停留于个体的认知,个体的认知如何转化为“共享的意义”,这取决于第二个表征系统的第二个层面:语言。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换言之,交流和沟通在实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意义共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会交流和互动是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为核心的过程。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会共享大致相同的语言信码,当某一概念被提及,其意义会很快被意指;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还需要复杂的解码过程。

经由表征系统的运作,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意义最终实现共享。例如,从对丽江及酒吧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么几个词:悠闲、小资、发呆。这些新生的意义已经内化到丽江旅游形象里面。已经转化为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共享的意义”。坐在丽江酒吧里的人无论他们来自何处,他们之前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踏进酒吧的门的那一刻,他已与其他游客一样共享着这一层面的意义:发呆。由此可以看出,酒吧的出现催生出了丽江旅游形象新的文化意义:休闲。

4 规范

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的旅游活动。在旅游目的地遭遇新生现象和事件之前,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助于建立旅游目的地秩序化和得以控制的各种规则。

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竭尽所能构建、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和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以及调动社区居民的配合。其次,旅游目的地形象往往规定旅游流的方向,影响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以及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再次,对于旅游企事业单位而言,其最根本的目的是经济效益。但是其经营行为也往往受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调度”。虽然他们其中的部分业主会引领旅游区内的消费趋向,但大部分的业主还是会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来开展自己的生意。否则,他们的店面就有可能面临门可罗雀甚至是生存的威胁。最后,旅游目的地形象还有利于加深社区居民对其资源价值的理解以及建立民族的归属感。通过旅游目的地形象,他们看到了其繁衍生息的故土对于旅游者群体意味着什么。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3

[关键词]现代性;真实性;入境游客;旅游配套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10-0028-09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5.10.003

引言

“旅游真实性”是旅游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解释了旅游者非常重要的一种旅游动机,也反映了旅游体验对象自身对文化真实再现的一种客观状态,更反映了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一种对文化真实和情感真实的主观感知。游客的旅游体验涉及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对多种旅游产品的旅游体验,但是从目前有关“旅游真实性”研究来看,研究者比较关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而关于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的真实性研究相对较少。在对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的相关研究中,现代性的价值被认为更加凸显,如相关旅游住宿产品的地理位置、卫生状况、安全状况、服务人员态度、服务质量等涉及现代功能属性的重要性被广泛论证,而真实性的研究往往被价值性的忽略。在真实性的相关研究中,因为以商业交易为目的的商业化好客被认为是工具性的“伪好客”、“离开即付钱”的好客,而并非出于主人真实的内在情感和道德义务,所以内含“商业化好客”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的真实性研究往往被选择性地忽略。实际上,无论是价值性的忽略还是选择性的忽略,都是基于研究者对真实性体验的预判,而在旅游者现实体验旅游配套设施和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到底是否会获得“真实性”体验,这种体验的存在又是否会与旅游者的“现代性”追求相关联,只有旅游者自己才是真正的评判者。本研究将致力于从旅游者的现实住宿体验中去识别旅游者对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的真实性体验规律。鉴于历史建筑类酒店本身所内含的“真实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属性,本研究将以历史建筑类酒店为例,通过对入境游客住宿体验的质性研究来挖掘游客对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的真实性体验规律。

1文献综述

1.1历史建筑的概念和开发规范

从广义范围来讲,历史建筑应当指“历史上遗存的所有建筑物和构筑物”,但是在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历史建筑”变成了一个法定概念,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规定“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这一法定概念将“历史建筑”限定为广义概念中的一部分,而且与“文物保护单位”不可并行。此外,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还出现了“历史风貌建筑”这一概念,但并未要求必须是非文物保护单位,如在《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在《厦门市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1949年以前在鼓浪屿建造的,具有历史意义、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造型别致、选材考究、装饰精巧的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可见,从概念范畴来说,目前可以有两种分类,第一种分类中,广义历史建筑中有一部分被法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有一部分被法定为“历史建筑”,还有一部分没有被法定为这两种概念;第二种分类中,广义历史建筑中有一部分被法定为历史风貌建筑,另一部分没有被法定为历史风貌建筑。

事实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建筑”等法定概念的出现,是为不同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赋予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规范,是为了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有限的支持条件下,更科学、更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大众去保护历史建筑,但是对历史的保护、对文化的传承,除了自上而下的要求外,更需要大众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和创意实践。本研究旨在探究游客在现代旅游过程中,对作为旅游配套设施的历史建筑的旅游体验行为,因此并不追求从规范性保护的角度对历史建筑做法定界定,而是使用“历史建筑”的广义概念,着重探索旅游者的体验规律。

1.2旅游真实性体验

真实性是旅游体验和动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macCannell提出“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生产与文化经验交织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因此萌发了对其他人真实生活的强烈兴趣和好奇”。正是有了对真实性旅游动机的认识,学者们开始了对旅游体验中的“真实性”研究,从存在于旅游对象中的、有待游客去观察和发现的客观性真实,到游客参与其中、对客观旅游对象做出主观评判的建构性真实,再到游客在自我感知过程中、在与本地东道主及其他旅游者的接触交往中所感知的存在性真实,旅游社会学者们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对其他人真实生活进行追求的动机,不仅关注旅游观光和度假体验中所感知到的真实性文化,而且关注旅游体验中所感知到的真实性情感。与此同时,在旅游及相关的社会学研究之外,其他学者发现真实性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倾向,顾客需要的是“原创的、真实的、诚挚的、可信的产品与服务”,很显然,这种认识更加泛化了旅游社会学者对于“真实性”概念的认知,原本非常排斥商业文化的“真实性”彻底进入了商业领域,成为助力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这种变化恰恰说明了包括游客在内的广大消费者对于“真实”的追求和渴望正在被更深入的认知,并同时被更多的领域所关注。但是,在旅游真实性相关的研究中,对真实性问题的探讨往往集中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领域,包括作为旅游吸引物的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古村镇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表演、节庆活动等),而且,“相当数量的真实性研究都是以成为旅游胜地的世界遗产为对象的”,这些研究所关注的是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文化遗产在旅游现象中所呈现的和被游客感知到的文化真实性。可以说,在以往的研究中,那些文物等级高、知名度高的文化遗产更加受到“真实性”研究的青睐,而那些世界知名度较低、文物等级相对较低的历史遗迹则较少被关注,而且相较于直接发挥旅游吸引物功效的旅游产品,作为旅游配套设施的酒店、餐馆和商店很少从“真实性体验”的视角受到关注。学者王瑜通过对丽江民宿客栈经营者和顾客的调查,发现游客对“新鲜一熟悉”的双重要求以及客栈经营者对这种需求的迎合,并进而提出“定制化真实”概念,特别强调了游客在参与形成建构性真实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国外学者muchazondidamkono分析了游客对主题化特色餐馆的建构性真实体验。这两项研究关注到了游客对观光吸引物之外的旅游产品的真实性需求和真实性体验的存在,但主要是以客栈所在区域的丽江古镇文化、餐厅设计的非洲主题文化这两种特定文化为参照的真实性研究,而关于旅游者在体验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完整真实性体验以及真实性与现代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得到关注,即使是对内含“真实性”与“现代性”双重属性的历史建筑类酒店,研究者也尚未给以必要的关注。

2研究方法

2.1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1967年由Glasser和Strauss提出的,这一理论将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一整套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建构理论的方法和步骤,使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来发展概念和建构理论。本研究旨在识别和发现游客对历史建筑类旅游度假产品的真实性体验规律,但是国内外并没有成熟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借鉴,难以进行量化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采用扎根理论这种质性研究方法。

2.2资料收集与整理

深度访谈是扎根理论研究中获取研究所需的原始资料的重要方法,而且在游客动机和行为的相关研究中,这种方法能够使顾客跟随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使研究人员获得相关度高、有针对性的访谈结果,但是不可否认,“因为游客是完全没有义务和责任地被请求性作答,他们很可能会草率作答,而且会囿于情面问题而歪曲他们对旅游体验的描述”。目前,在权威的旅游网站,很多游客都会积极地参与到旅游住宿体验的分享中,这种分享基本不涉及隐私,也无需付出任何成本,完全是一种“无干扰的”、自愿的住宿体验过程和结果的呈现。这些住宿体验的评价和分享虽然没有直接指向我们的研究对象“真实性体验”,但是作为游客主动披露的旅游体验状况,这些文字相比访谈形式的被动挖掘,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时,作为正在为研究者所挖掘和构建、可能并未被游客所清晰意识到的旅游体验构面,“真实性体验”及其规律(对游客的意义)如果能够在游客最直观、最重要的旅游体验描述中被辨识和发现,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将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解释力。因此,本研究没有采取问题导向的深度访谈方法收集资料,而是充分利用了现代社会化媒体中游客自己主动参与形成的文本信息,特别选取游客在权威旅游网站自主完成的酒店住宿体验评价作为研究的主要原始资料。必须承认,因为游客在撰写网络评价时并不以“真实性体验”为主题,研究者也没有机会对游客的某段评价内容进行深入追踪和询问,所以游客表达中所直接涉及“真实性体验”的内容可能是非常有限的,这无疑提高了理论抽样的难度。为了提高理论抽样的准确性,研究者们始终保持较高的理论敏感度,在依托网络评价内容的同时又辅助以新闻资料、微博、网络日志等资料进行补充和验证。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入境游客对历史建筑类酒店的真实性体验规律,因此,我们首先从国际权威旅游产品点评网站中锁定了受到入境游客关注的4家酒店(每家酒店入境游客的点评数量均在100条以上),分别是云南大理的喜林苑、山西平遥的锦宅、北京的涵珍园和江苏南京的御庭,然后将这4家酒店的入境游客点评作为主要的原始资料,选择这4家酒店的标准是:(1)这4家酒店由历史建筑变身而来;(2)这4家酒店在的入境游客点评数达到一定规模,有利于为本研究提供较充足的原始材料,使研究者获得对更多入境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充分认知;(3)这4家酒店在的游客好评率较高,游客在评价时会更丰富地呈现其住宿体验;(4)这4家酒店分别坐落于不同类型的地区,有利于涵盖不同入境游客的体验。这4家酒店的游客点评内容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原始资料,为探索入境游客对历史建筑类酒店真实性体验的一般规律提供了有效保障。本研究以每个游客的点评内容为分析单元,对4家酒店的游客点评内容进行了统一的整理和分析。

3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

3.1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是对原始资料中任何可以编码的句子或片段进行逐字逐句的语义分析,进而对资料进行初始概念化和概念范畴化的过程。由于初始概念的层次相对较低,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内涵交叉,因此,在提炼原始资料中的初始化概念的基础上,需要根据概念内涵对初始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聚拢”,从而获得概念范畴。表1显示了原始资料中的代表性语句以及对应的初始概念和范畴化概念。

3.2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要根据基本范畴的含义研究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层次,并进而识别和归纳能够统领其他范畴的主范畴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笔者共识别出4个主范畴:

3.2.1静态环境中的文化真实性感知

游客在与历史建筑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建构着自己对于眼前这个建筑物所处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真实性”的认知,这种对真实性的认知或判断往往会受到几个重要因素的影响:(1)具有佐证价值的历史资料和权威认定对游客的认知有重要的引导作用;(2)游客自身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和辨识能力对游客的认知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3)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性也会影响游客的认知。

3.2.2动态情境中的文化真实性感知

游客在与历史建筑中的“现代主人”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对于眼前这个建筑物所处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真实性”的认知,在这一真实性的建构过程中,游客会受到两类“现代主人”行为的影响,一类是“普通主人”,以酒店员工为代表,酒店员工自身表现出的对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他们带领游客参与文化体验的深度影响着游客的认知;另一类是“权威主人”,以酒店老板或高层经理为代表,他们所表现出的对当地或者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会对游客的认知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3.2.3情感真实性感知

游客在与历史建筑现代功能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对酒店主人好客行为的“情感真实性”的认知,游客会在个性化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建构,尤其会受到酒店权威人物所表现出的好客行为的影响。

3.2.4现代功能性感知

游客在与历史建筑现代功能的互动中始终以现代酒店所赋予历史建筑的现代使命为标准对其现代功能进行感知,既包括审美视角的价值感知,也包括服务视角的价值感知。

3.3选择性译码和理论构建

3.3.1真实性体验与现代性体验相辅相成

对于一座以现代旅游度假产品身份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历史建筑,游客不仅会尽情体验和享受它所创造的现代功能和价值,而且会主动体验和感知这座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所给予游客的真实性。对游客来说,历史建筑的现代功能和价值对应着游客最基本的现代性需求,真实性体验则让顾客在享受现代性的同时收获了作为旅游者的最“本真”的追求。如果引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现代性体验更像是具有保健因素价值的体验,现代性体验差,旅游者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但旅游者却很难因为优质的现代性体验而达到满意的状态;真实性体验则更像是具有激励因素价值的体验,这种体验更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满意的心理状态。如在旅游者对自己的住宿体验进行总结性描述和推荐时,总是会突出真实性内容:“大家都来这里住吧,你会在这里度过一段独具特色、不可思议的中国之旅的时光,我们都迫不及待想要不久再预订这里,再来这里旅行”“一次正宗和令人难忘的住宿体验”“来这里感受真实的中国吧。我强烈建议你尝试一下我们发现这个中国最独特的地方”。

当然,不同的旅游者对于现代性体验和真实性体验的评价标准是有差别的。有的旅游者可以被认为是真实性导向型的,他们会用真实性体验来弥补某些现代性体验的缺憾,如旅游者这样描述他们的体验:“虽然离大理城远了点,但正因为此,她的乡土气息更重,环境更好”“这里吃的东西非常简单,但每一样都是厨师当天从集市上买回,很新鲜”“浴室只有早上和晚上才有热水,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感到不方便……这里是电影中中国老房子的现实版”“每次来这里你都需要在路上花一整天,但我已经等不及再来这儿了”。有的旅游者则是现代性导向型的,他们对现代性的要求更高,真实性体验很难弥补他们对现代性体验的不满,如旅游者会这样描述他们的体验:“我是一个爱好者,这样的价位却没有配套同级别的房真是想不通,与同星级的酒店没法比”。当然,无论是真实性导向型的旅游者还是现代性导向型的旅游者,他们对现代性都有着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性无法修复的,如旅游者会这样描述他们的体验:“服务水平低,服务人员根本听不懂英文,无法沟通”“卫生间马桶漏水有噪音,服务人员修理不及时,让人无法休息,真是糟糕”。

3.3.2文化真实性体验与情感真实性体验彼此强化

游客在与历史建筑中的“现代主人”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对于眼前这个建筑物所处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真实性”的认知,也同时建构着自己对于“现代主人”的“情感真实性”或者说“人际真实性”的认知,因为部分体验对象和体验过程的同一性,这两种真实性体验相互渗透并彼此强化。虽然“情感真实性”与度假产品所内生的“商业化好客”有天然隔阂,但是,个性化的服务,尤其是酒店与游客进行的以超越酒店常规服务的文化为媒介的非常规沟通非常容易让游客获得“真好客”的体验。如游客们这样描述自己的住宿体验:“整段旅程中最精彩的地方,也是能让我们再次到这个酒店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非常友好,而且对这个地区的文化非常了解,总是很热情地与我们分享很多…他们全心全意的让我们孩子开心,非常有经验的指导我们购买古董、收藏品,热情地介绍当地城镇和集市,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我从未在其他酒店或度假村给人的包容和归属感”。

3.3.3游客在动静环境中多感官体验文化真实性

游客在与历史建筑这一静态的文化承载物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像面对博物馆的展示物那样建构其所内涵的文化真实性,同时,游客在历史建筑内外听它的主人讲述相关文化时、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时,也会不自觉地去建构与该建筑、或该建筑所在地域有关的文化真实性。静态环境下建构的文化真实性让顾客时刻浸润在该种文化的氛围下,而动态情境中的文化真实性又不时地强化着游客的文化感知,从而加深游客的体验和记忆。如游客们会这样描述自己的住宿体验:“一个奇特的地方,一次惊奇的文化体验”“我们在这里找到体验中国的完美方法”“这真是一次回归古代中国的非凡体验”“崇尚文化,充满美感,到处都很奇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3.3.4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受到权威的重要影响

在游客进行真实性体验的过程中,游客实际获得的是游客自己建构的真实性,是游客在自己对真实性的刻板印象或主观想象和期待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在建构的过程中,游客不仅会不断对比自己实际的感知和已经形成的刻板印象,以寻找契合点建构真实性,而且会主动搜寻可信的参照物,这种具有佐证意义的参照不仅来自权威专家或权威机构对真实性的认定,比如文物部门对历史建筑的历史认定,而且来自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权威人物的行为。在动态情境中的文化真实性感知和情感真实性感知这两个范畴中,权威人物的影响均被鲜明地识别出来,而且从旅游者点评内容中所强调的重点和表达语气可以判断,酒店权威人物,比如作为酒店的代表人物,酒店主人或高层管理者的好客行为和文化展示行为较酒店普通员工更容易让游客获得情感真实性和文化真实性的感知。比如,旅游者这样描述到:“店主在这个社区是很受尊敬的人,他们激起人们对这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激情,并和所有的游客分享,很难找到这么好的主人”“结识主人一家人是我们整个经历的亮点”“非常开心见到了酒店的主人,她是一位有趣、好学的女士,对当地文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酒店总经理还亲自为我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祝福”。

4结论与展望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4

【关键词】杭州智慧旅游对策

近几年,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的移动设备层出不穷,这些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作为信息密集型的旅游业,与数字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而智慧旅游就是将旅游业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产物,这种新型产物将全面改变旅游业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

一、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杭州于2012年首先“乐游游・手机导游”这款手机导游软件,是业内首款取代真人导游的手机导游软件,真正做到了移步换景、人到声起,杭州从此正式掀开智慧旅游的浪潮。随后构建了一系列的公共智慧服务体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由iBm公司支持改造的黄龙智慧酒店,它建立了全方位的酒店管理系统和RFiD等智能体系,堪称中国首家顶级智慧酒店,这无疑是对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于2013年推出的“西湖游览网”,为游客预定门票和住宿、餐饮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杭州智慧旅游推上一个新台阶。

除此之外,杭州的智慧旅游还得到了一批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像萧山“物流e通”,通过配货平台和智能手机对物流货源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了物流司机、中介以及货源企业的三方智能化应用;而“基于无线数字电视的智能交通导航系统”,无疑是游客们的出行宝;另外还将公共自行车亭升级为公交智能便民服务亭,不仅能查询自行车租还记录,而且还可以24小时售卖食品和饮料,并支持银行转账、信用卡还款、话费充值、机票预订等多项功能。据杭州市政府的规划,未来两三年内,会进一步将智能便民服务亭扩充到3000个左右,让“智能公交点”遍布杭州。

二、杭州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杭州的智慧旅游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与杭州旅游特色相匹配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黄龙酒店也只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酒店管理模式上,酒店内部没有全面实现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及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缺失等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杭州的智慧旅游建设存在概念理解上的片面性,没有从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出发,智慧旅游科技研发和实施技术力量方面十分薄弱,由此导致智慧旅游的建设不符合建设标准,盲目跟风、概念炒作,将智慧旅游建设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混为一谈。

三、杭州智慧旅游的对策探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杭州的智慧旅游建设还只是处于最初的萌芽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根据杭州的旅游资源特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规划具有杭州特色的智慧旅游之路:

(一)依托资源特色,创新智慧景区服务系统

杭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杭州西湖,因此,杭州可以把西湖当做示范区,推广智慧景区服务系统。智慧景区服务着重于建立创新型信息服务方式,打造新的智慧旅游手段,力争为游客提供安全及时、多方位、人性化的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智慧导览:可以在景区设置广告栏或者多媒体服务终端机,用来旅游资讯,方便旅客自行选择所需信息;还应配套建设多媒体展示系统,运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来展示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等景观,给旅游以立体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智慧导购:支持在线预订购买门票,并采用电子门票的形式,配备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或立式电子门禁,实现对门票的自动识别检票。此外,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应也能实现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

(3)智慧管理:视频监控全面覆盖景区,监视界面图像在各种显示设备上显示,并能进行各类操作,如具备闯入告警功能;实现入口人流技术统计管理、出口人流技术管理、游客总量实时统计、游客滞留热点地区统计与监控、流量超限自动报警等人流监控功能。

(二)强化技术应用,发展智慧旅行社

杭州旅游局应加强与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等的沟通协调,取得他们的技术支持,积极引入高新技术,加大力度发展智慧旅行社。智慧旅行社应具备信息收集、资源采购和产品销售以及游客服务等功能,通过收集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包括景区介绍、饭店和交通工具以及保险等信息;然后对这些旅游产品进行在线宣传和展示,提供在线预订和交易的功能,实现多渠道销售,最好可以提供电子咨询单和预订单,实现电子合同管理;最后还应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呼叫中心服务,接受游客的咨询和意见反馈,为游客提供人文关怀。

智慧旅游的根本在于以现代化的方式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和用户体验,其中,用户体验是当今信息化应用盛行下较为重要的因素。作为新兴的旅游发展概念,杭州智慧旅游可以立足于游客们的体验和评价,并且以之为根本,致力于打造出紧贴时代需求的旅游方式。因而,杭州智慧旅游建设可以把游客作为建设工作的重心,不断对旅游服务的相关技术型应用进行创新,把游客的旅游行程和消费习惯及过程作为改进的线索,开发出更新的智慧旅游终端,提供游客无线上网条件、现代化的支付平台及导航定位服务等。

虚拟旅游服务系统也是杭州智慧旅游可以考虑开发创新的项目之一。杭州智慧旅游在考虑技术应用方面还可以联合当地其它与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将旅游交通、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观赏、旅游休闲和旅游购物等连接成紧密的产业链,和文化、医疗、交通灯紧密配合,建立现代化的旅游信息库和资源平台,为四面八方的来访游客提供便捷、人性化的现代贴心服务。例如,现代游客习惯于应用手机app,实现网上支付、交流、信息查询、交通等,杭州智慧旅游可以把游客的用户体验作为建设中心,以技术为硬件,实现游客体验软环境的改观和创新。加以现代人的无线网泛在学习习惯,可以以此为输入点,向游客们推荐杭州当地的文化及特色,以旅游推动文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当地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

(三)立足商务度假市场,实现酒店智能化升级

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还应关注于配套建设,其中商务度假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重要,因而,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还应立足商务度假市场,实现酒店智能化升级。

一方面,在促进酒店智能化升级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如今,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景区,酒店业的发展景况良好。无论是服务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众多连锁酒店考虑到游客们的行为习惯,提供百度糯米、美团等信息搜索、支付及用户体验反馈等功能。这便是酒店业信息智能化的体现之一所在,方便了游客们的游行,是智慧旅游的印证之一。

另一方面,杭州智慧旅游应当在夯实基础之上,立足于商务度假市场,进一步统筹发展。例如,杭州的黄龙酒店在智能化服务方面较为突出。杭州的智慧酒店仍应以黄龙酒店为指导范本,结合杭州旅游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杭州智慧酒店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杭州智慧酒店的发展方向,为杭州智慧旅游提供硬件设施的有力支持。为了进一步促进杭州智慧旅游领域里的智慧酒店模块的发展,而对类似于黄龙酒店的初级智慧酒店,应进一步实现智能系统升级,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智能终端等技术,使游客在酒店内可以自动感知各类旅游信息,实现酒店内的“食宿游购行”的电子化、信息化和高度智能化。同时,酒店商家应当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研究现代游客的行为习惯,升级酒店的各项服务,让智慧酒店更加“智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和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智慧旅游必将带来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革新与提升。致力于建设杭州的智慧旅游,必将带动杭州旅游经济的全新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智能化转型。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虽然进步较大、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为了促进杭州智慧旅游的发展,更多的研究学者需要加入到对智慧旅游开发应用的研究队伍之中。本文笔者从景区智慧服务系统、智慧旅行社和智能商务度假市场三个方面对杭州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发展思路,希望可以为进一步推动杭州智慧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

[2]蒲涛.试析智慧旅游的应用与改进[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2).

[3]冯珍,王程.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竞争企业的进化博弈[J].贵州社会科学,2014,(3).

[4]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5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问题,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种新颖的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主要是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进行发。酒店作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必需的载体,在酒店管理中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酒店的星级评定标准中,不仅仅对酒店现有的硬件设备进行评定,还包括酒店管理中的软件水平、服务水平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旅游的效果,也为了更好的实现酒店自身良好的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纳入低碳旅游的理念。在酒店管理中基于低碳理念分析在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在旅游的需求,以此改善酒店管理的现状,促进酒店管理的长效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能够让顾客感受到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

一、低碳旅游现状及前景分析

低碳旅游是低碳旅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旅游中主要是注重碳的排放量作为最终的旅游目标,在旅游方式中将这种倡导低碳排放、重视环保的方式统称为绿色的旅游方式。在旅游行业发展中为了获得长久持续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实现旅游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够做到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注重环境的保护。其中低碳旅游主要包括对旅游方式的转变、对绿色、节约旅游方式的倡导,最终能够实现旅游和环境的双重发展。在旅游行业发展中能够意识到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也能够意识到低碳旅游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九寨沟风景区就注重汽车尾气对其环境的污染,以此禁止所有车辆进入,而是让游客选择观光旅游车,还注重退耕还林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正是因为低碳旅游观念的应用,才能够保证景区能够拥有绿色的环境,并保证游客能够进行旅游,促使旅游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要求

酒店发展的定位是服务行业,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服务,传统酒店的发展理念是以顾客为主,保证在酒店管理中能够使得顾客满意。在基于低碳视角下的酒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视角下的酒店管理在传统酒店管理中的顾客至上的理念下更加注重低碳旅游的元素,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加环保、低能的绿色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是在酒店管理中秉承的是绿色服务的理念,能够为顾客提供绿色优质的服务。此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注重企业文化的,要注重积极向上企业文化的树立,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的一席之地。酒店在管理中还要注重内部环境的低碳绿色化发展,要注重为顾客提供更加清洁、环保、安全的服务,并能够保证酒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注重环境的发展。在酒店的生产设计、设备管理等方面也要能够渗透低碳节约的理念,能够使得酒店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益,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当前酒店管理现状

(一)酒店发展文化与低碳旅游观念不符

对酒店企业发展来说,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只有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才能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发展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发展中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对于酒店发展来说企业文化对酒店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制定要和当下社会发展的理念相适应。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中却存在以下问题:在酒店管理中酒店领导对企业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仅仅认为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来说是一种虚幻的内容,并不能够促进酒店获得实际的发展,所以对于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酒店在发展中最先考虑到的是在发展中是否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并不会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利益,这样在酒店发展中员感受不到相应的归属感。酒店在发展中并不会意识到自身发展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样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符合。

(二)酒店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在企业发展中员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只有管理人员的素质就较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在低碳旅游视角下要注重对酒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酒店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酒店管理的要求。酒店行业的发展起步比较完,在人们的择业观念中酒店管理工作并不是职业中的首选,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吸引一些酒店管理的优秀人才。在当前酒店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中年人,这些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偏低,也没有接受过比较正规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这样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发展下的酒店管理模式,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酒店管理的发展,也就不能很好地实施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

(三)酒店管理的硬件设施以及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酒店发展中的一些硬件设施还不能达到标准层次,酒店的设施也会有一定的缺陷。如一些酒店对温度的调控是通过中央空调来完成,但是这样对温度的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酒店发展中对酒店设施的设置除了要考虑其服务的方便性之外还要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为此,在设施的配置上要能够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将节能环保放在首位。酒店本身是为人们提供住宿的场所,另外加之旅游景点的人员流动比较大,很多酒店在节假日一般是出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酒店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样就可能出现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这些都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相符。

四、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基于低碳旅游制定酒店管理的明确标准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发展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模式,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模式下制定明确的发展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中要能够结合低碳旅游的内容。但是在酒店发展中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一些无形的产品,这样就给酒店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无形产品的标准如何制定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无形的产品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这样就不能形成明确的标准。为此,在对酒店标准进行制定时要考虑到如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酒店在当前发展中的服务环境、服务水平等情况来制定酒店管理的标准化。此外,要根据酒店发展中制定的内部制度来完善相关的标准。要对酒店管理的流程、服务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制定监督标准为日后的酒店发展做好相应的依据,促进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酒店在管理中还要注重不断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要做好监督体系的保障制度,在酒店管理中通过进行组织设计管理,设计分级、分层的制约制度,保证监督体系的独立、透明。此外,酒店在发展中还要注重相互学习,通过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方法等,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注重服务意识的提升

在酒店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的发展。良好的服务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是在酒店发展中能够为顾客提供其使用价值,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酒店在市场发展中的情况。酒店行业的发展本身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的发展本身提供的是服务,顾客是对服务的购买和消费,服务主要是员工进行提供,这样就使得服务人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为此,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此提升酒店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注重服务人才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酒店行业来说,更加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为此,在酒店发展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对于酒店行业发展来说首先要注重薪酬制度的建设,酒店在各项、工作、服务都要考虑在内,并将这些纳入到对服务人员的考核中,对服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是以基本工作为基础,然后加上客户对其的满意度,使用多劳多得薪酬制度,从而鼓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要注重发挥工作人员的价值,人的价值一般会体现在事业和工作中,为此,在酒店发展中酒店管理人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活力,让工作人员在酒店工作中能够感受到自身具有一定的发展前途和潜力,这样员工才能够不断的上进,为酒店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价值。此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能够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性格和特长来安排适应的岗位,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酒店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要能够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置人性化的环境和场所,在工作之余可以组织一些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加强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还能够有助于员工在工作中更加和谐。

(四)注重低碳旅游酒店文化的建设

在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在发展中要注重其文化的建设,在酒店发展中只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够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在酒店管理中要能够在低碳事业下注重酒店发展中的道德规范、意识、群体意识等的塑造。酒店文化的形成不仅对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等有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对酒店人才的培养。在酒店文化的建设中考虑到低碳旅游都概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在发展中也能够受到企业低碳文化的影响,不管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能够践行低碳的理念,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自身的发展。在酒店文化的塑造中可以通过对低碳旅游理念的学习进行建设,并将低碳的理念真正应用到就酒店服务中,以此更好地促进酒店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酒店作为符合行业要想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低碳旅游是关键的因素,这就需要酒店在管理中能够理解低碳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酒店的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中还出现以下的问题:酒店管理中酒店领导对企业文化并不是那么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对自身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会意识到自身发展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这样就与低碳旅游的发展理念不符合。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偏低,也没有接受过比较正规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可能出现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为此,这就需要在酒店管理中要能够基于低碳视角发展模式下制定明确的发展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中要能够结合低碳旅游的内容。要对酒店管理的流程、服务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此制定监督标准为日后的酒店发展做好相应的依据,在酒店管理中要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以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要注重对人才的吸纳和培养。能够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从性格和特长来安排适应的岗位,使得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要注重其文化的建设,在酒店文化的建设中考虑到低碳旅游都概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来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在酒店管理中还要不断注重低碳旅游理念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燕.基于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3):149.

[2]陈静.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9):90-91.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6

【关键词】都市;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广泛地带动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发展,房地产业就是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快速发展产业,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旅游房地产项目,大批的房地产建设项目除按传统方式开发经营的酒店和度假村外,从产权酒店、分时度假房产,到景区房产、酒店式公寓,再到以旅游为主题的区域开发建设等,“旅游房地产”这个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到,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都市旅游房地产项目中,这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正在吸引觉资金,打造城市中央游憩商务区。对旅游房地产的研究也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旅游房地产在都市这个大环境下的开发模式研究,从中发现都市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能够更好有利于我国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及特点

关于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沿用较多的是沈飞(2002)对旅游房地产概念的界定,他认为旅游房地产是指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全部或部分实现了旅游的功能,认为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对象为旅游物业。此外还有一些对旅游房地产概念的不同界定,应该说,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旅游房地产的概念进行的阐释,都有诸多合理之处,也有很多的共性,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基于对本文问题的阐述,在这里笔者认为,较普遍的观点是:旅游房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旅游功能。是以休闲、养老、度假等旅游服务为主要功能,以旅游物业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房地产。其中旅游物业一般包括:时权酒店、运动度假村、国际休闲培训基地等产品形式。旅游房地产除了具有房地产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旅游房地产具有高度的人性化内涵;二是旅游房地产具有先进的规划思想和多功能属性;三是旅游房地产具有高度的附加值;四是消费的可存储性和期权消费;五是消费档次高。

二、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旅游房地产的发源地在法国。20世纪初期,法国地中海沿岸开发了大量的滨海别墅,并以分时销售的方式招揽客户,标志着旅游房地产市场的开始;20世纪中期的美国,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商纷纷介入旅游房地产市场,并派生出以旅游房地产营销为主的分时度假网络公司。之后,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业,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世界各地的旅游房地产市场日渐成熟。

旅游地产作为房地产产品的重要类型,其重要轨迹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我国的旅游房地产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改变基础设施(主要指酒店)落后于国际旅游业需求的现状,大量引进外资、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的、为旅游服务的酒店式当时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流。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一些城市房地产开发出现“泡沫”的时候,以“健康、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房地产开始兴起,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旅游房地产最早在我国出现是分时度假的概念。海南首先出现了分时度假酒店的萌芽,但是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20世纪90年代末,在假日旅游热和旅游地房产大量空置的情况下,分时度假爱开始真正受到旅游饭店经营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们的普遍重视,并以旅游房地产这一概念传播开来。2001年7月,在海口举办“中国首届旅游房地产博览会暨首届中国旅游房地产发展论坛”之后,旅游房地产和分时度假成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包括大量海外、港台投资者在内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并相继出现了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高尔夫度假村等旅游房地产项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休闲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和多样化,目前,我国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基本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大都市周围。都市旅游房地产首推深圳华侨城集团。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侨城先后建成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欢乐谷4个颇具影响力的主题公园,华侨城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并以此为依托,开发高质量的旅游房地产。杭州宋城,植根于杭州板块的历史沃土,又依托以大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创建了融合浓郁宋文化和杭州地域特色表演的主题公园。随后,又相继开发了美国城和杭州乐园两大主题公园。挖掘文化元素,对接相关旅游产业,是杭州宋城集团的成功之处。这些年来,广州的长隆集团快速发展,它以大规模野生动物乐园和高级酒店为主营业务,一切都与国际接轨、国家化为准则,打造了中国人造旅游景区和酒店业的新神话,长隆集团在番禺根基甚稳,现在的正投身房地产业开发住宅项目,预计将来它将成为都市旅游房地产的一大热点。

三、当前都市主要旅游地产的产品形态

1.主题公园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加州建成的迪斯尼乐园,开创了世界主题公园的先河,另外,以刺激、狂欢为主题的环球嘉年华也是主题公园的典型代表。中国开发主题公园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兴建游乐场开始的,但真正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产生显著影响的是以深圳华侨城为代表。桂林兴安的台资“乐满地”也是国内主题乐园的典型代表,在桂林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2.旅游度假地产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为加快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的转变,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批准建立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等1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这是我国在第三产业扩大利用外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新举措。但目前我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缺乏严格科学的规划论证,对城市造成了不良影响。

3.旅游服务地产

相对于上述两种旅游地产的产品形态,该形态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是直接的旅游吸引物,不能为游客提供游玩设施,但作为旅游业的服务配套设施不可或缺,城市中的旅游酒店、会展中心、旅游商品转换中心、景区的度假酒店都可以称之为旅游服务地产。

四、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模式

1.旅游住宅地产

以提供第一居所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室内,依靠旅游资源条件,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如杭州宋城的山地别墅。此类房地产又分为三类:

1)直接靠近现有的旅游景区和资源开发。对风景区建设和旅游开发几乎没有什么建设性贡献,有的甚至对旅游景区还造成一定破坏。很多城市旅游景区附近多属此类。

2)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景区附近开发。不依附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景区,往往投入巨资,专注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房地产开发。如深圳华侨城的建设。

3)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房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景即是房,房即是景。如宋城集团在杭州乐园开发的荷兰水街私人酒店、地中海公寓等。

2.旅游商务地产

在旅游区或旅游区旁边提供旅游服务的商店、餐馆、等建筑物及关联空间。此类房地产又分为两类:

1)以旅游接待为目的的自营式酒店。紧紧围绕旅游六要素中的“住”做文章,以为游客提供住宿为主要功能呢跟,后来增加了娱乐、会议等功能,多建在旅游、商务发达或会议较多的大中型城市。由于旅游酒店不出售物业,主要通过经营来收回投资,而酒店自营的回收期相当长。

2)与旅游相关的写字楼。以写字楼的多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专为旅游企业如旅游社、旅游咨询机构提供集中办公的场所,既方便本城居民出游,也方便外地来游游客。此类房地产目前比较少见。西安旅游集团开发的西安大厦。

3.旅游度假地产

为游客或度假者提供的、直接用于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的各种度假型的建筑物及关联空间,多建在大中城市远郊,或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投入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大力营造旅游度假氛围。如三亚碧海蓝天,千岛度假村。

4.旅游景点地产

这类旅游房地产一般与大型游乐场、大型游憩场所、大块自然水面、大型风景名胜区相依托,尤其是在诸如三亚、北海、桂林、杭州这样旅游度假功能强盛的旅游城市。作为商业运作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类房地产开发往往是先投入巨资,在城市的某个潜力区位地段,专注于搞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点,进而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

5.以大盘形式出现的城市综合性旅游房地产开发

以大盘形式出现的综合型旅游房地产开发多在旅游目的地城市,兼有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功能。这种综合型旅游地产整合了多种旅游地产资源,它既包括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住宅,又有与之配套的商务区、休闲娱乐区、景观园林区和大面积的绿化带。每个功能区的规划设计都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各功能区分明显,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自从大连绿色广场革命以来,中国的城市内部景观化改造也呈现出旅游房地产开发的一些特征,以吸引巨额资金,打造城市中央游憩商务区。这是一种城市综合型旅游房地产空间重组和更新过程,催生出富丽豪华的都市游憩空间。

五、小结

目前我国的旅游房地产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由于正在扩大的需求市场和庞大的消费群体,城市高速路网系统的迅速发展,国家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以及房地产发展的日趋规范,使得我国的旅游房地产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都市旅游房地产的开发与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条件紧密相关,并且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山东有非常好的沿海资源,有很好的气候、交通路网,杭州市非常典型的城市休闲地区,还有海南三亚、程度和其他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旅游房地产是要根据其特点,在战略发展的大方向上,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将城市发展带动旅游房地产开发实现真正的落地。

参考文献:

[1]丁名申,钱平雷.旅游房地产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2]巨鹏,王学峰,崔凤军.景观房产研究之背景、现状与未来[J].旅游学刊,2002,17(1):

31-35.

[3]胡浩,汪宇明.中国旅游目的地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4):5-9.

[4]皮佳倩,杜靖川.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5):774-777.

[5]胡浩,汪宇明.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6]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75-5677.

[7]徐翠蓉.关于旅游房地产基本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12):236-238.

[8]张雪晶.旅游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5):38-39.

[9]刘艳.旅游房地产开发的思考[J].天府新论,2004(12):108-110.

[10]马秋芳,黎筱筱.大型旅游房地产开发:造景与借景华侨城与西安曲江新区比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6):79-82.

[11]余艳琴,赵峰.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3(5):74-77.

[12]宋丁.关于旅游房地产的十点提示[J].特区经济,2003(3):40-43.

[13]安士伟,贾学锋.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现状与对策[J].开发与建设,2006(6):62-63.

[14]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1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6]杨扬.大城市边缘小城镇旅游房地产开发探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5.

作者简介: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7

一、引言

实际上,低碳旅游是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的旅游方式,最早是于2009年在《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报告中提出。数据调查发现,旅游行业占全世界总碳排放量的5%,因此有必要针对旅游行业运营低碳经济模式发展。酒店作为低碳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采取环保的经营理念对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基于此,对低碳旅游理念下酒店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二、目前酒店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酒店企业文化和低碳旅游的相关理念存在矛盾

众所周知,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其灵魂所在,更能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能够起到指导企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作用。实际上,酒店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必须要结合酒店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对真正适合酒店发展的价值理念进行总结,发展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就目前而言,酒店企业文化与低碳旅游理念存在明显矛盾。具体来说,一方面,酒店的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也丝毫没有低碳环保的意识。另一方面,酒店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考虑酒店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员工感受与客户满意度,使得企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也丧失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环保责任,总体上与低碳旅游的理念有很大的出入。

(二)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有待完善和提高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是为旅行者提供休息与服务的场。因此,酒店的配套服务设施非常关键。然而,一些旅游景点的酒店在服务设施、服务水平方面还有待完善,或者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也非常高,但与低碳环保的旅游理念不符。

(三)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非常多的名胜古迹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然而,国内许多旅游景区的酒店管理人员国际化的意识有待提高,甚至连最基本的应对措施都没有,最显著的就是在语言沟通方面,依然存在服务人员语言障碍交流困难的情况,这是酒店管理人员的失责,必须要与国际化接轨。

(四)管理模式不够成熟,经营不集中

在旅游景区酒店进行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一些酒店的发展不切实际,没有按照自身发展特点,盲目模仿五星级酒店的成功经验,忽略了自身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而又成熟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景区酒店不可避免受到淡旺季的影响,因此会存在旺季客房爆满,淡季却无人问津的情况。大部分景区酒店都会选择旺季提高房价的经营手段,这种单纯为谋取暴利而弥补淡季损失的经营模式,势必会导致高房价低服务的情况。而且因为我国酒店存在部分不集中的现象,相对比较分散,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发展相对来说不平衡,因此和国际酒店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欠缺专业化酒店管理人才

在低碳旅游背景下,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景区酒店管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升,酒店是服务行业,酒店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一样,都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

三、低碳旅游下改善酒店管理模式的建议

(一)构建企业文化

上文中提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会对企业的形象、凝聚力及日常管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要构建属于酒店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确保文化内涵积极向上,可以为酒店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要把酒店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旅游的理念相互结合,在反映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才是酒店的真正商品,服务水平是体现酒店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方面,甚至会对客户能否在此进行二次消费或口碑宣传的关键。因此,酒店工作过程中,要抓住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原则,要获得顾客的满意,让顾客在疲惫的旅行中可以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

针对酒店管理而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酒店可以一方面加强员工的培训学习工作,确保提供的福利待遇、薪酬体系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酒店从业人员。同时要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及公平公正的薪资制度,避免专业人才跳槽。

四、结语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8

关键词:丽江;旅游房地产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旅游房地产的概念

目前,我国对旅游房地产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定义,大多数认为: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可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角度来看,广义的旅游房地产是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直接销售给旅游者的住宿设施和间接为旅游服务的房地产设施。狭义的旅游房地产是指以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氛围为依托,以满足休闲度假或置业投资需求为目的,借助专门的销售渠道售卖给旅游者的作为第二居所的住宅设施。旅游房地产的研究应该从狭义的角度来探析。

二、丽江旅游房地产现状分析

丽江拥有三项世界遗产桂冠,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丽江也成为了云南最早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地区之一。2008年,瑞安房地产已确定在丽江投资一个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的新农村建设度假胜地;中邦置业和米丘环境公司也确定开发一个集休闲度假型和文化度假型的“泸沽湖女儿国”项目。2009年,昭德酒店投资有限公司确定在丽江建设国际顶级度假酒店——古城阿曼(aman)酒店。到目前为止,丽江市共有149个招商引资国内合作项目,在建项目有112个,筹建项目有10个,已完成的项目有27个。这些项目推动丽江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丽江旅游房地产的业态,然而在丽江旅游房地产逐渐升温之时,问题也逐渐突显。

2.1市场竞争混乱,缺乏行业规范

我国涉及旅游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旅游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产权酒店、时权酒店等都属新兴行业,在其发展中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确,权利义务不清等问题,从而引发缺乏诚信、酒店价值与价格不符,导致行业形象受损,甚至引发信用危机。

2.2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实现旅游与房地产的有效整合

近几年丽江的旅游房地产发展迅速,远远高于同期旅游发展速度,市场上出现的项目开发较为零散,部分项目没有结合丽江的旅游特色,旅游房地产的开发过多注重于房地产的开发,未能实现旅游与房地产的有效整合,多数项目没有后续性,致使丽江较多项目处于闲置状态,旅游经济效应并未实现。

三、对丽江旅游房地产的建议

3.1制定有利于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法律法规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采取返本销售或者变相返本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房,不得采取售后包租或者变相售后包租的方式销售未竣工商品房”。这对于旅游房地产项目中的产权酒店、养老型酒店的开发进行了明确限制。《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商品住宅按套销售,不得分割拆零销售。”这也限制了时权酒店和度假村的开发。为此,国家旅游局应与建设部协商,对属于旅游业的酒店、度假村的房地产,鉴于它使用变化大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规,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发展。

3.2健全法律约束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做到违法必究

当前,关于旅游房地产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违法乱纪的现象,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政府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法规,使得执法部门能有法可依。同时,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对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经营者坚决给予法律制裁,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使旅游房地产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在合同文本中加入信息公开条款,明确规定销售旅游房地产产品中哪些信息是必须向购买者公开,使购买者在了解情况后做出购买决策,如果出现经营者在广告宣传资料中夸大投资回报,在购房者与酒店经营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中,许下诱人的承诺,以此误导消费者或采用欺诈性销售、非法集资等手段牟取暴利,要给予相应的制裁。

3.3加强规划,有效整合旅游与房地产资源

根据旅游房地产项目与丽江旅游资源环境的关系,丽江旅游房地产的布局可选择位于城郊的各个度假区、旅游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服从旅游城市和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发展需求,结合丽江的实际情况,围绕旅游度假地本身资源特色,将人文环境、民俗文化等因素整合到旅游房地产项目中,努力为旅游者和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方便、经济安全和优美的旅游、度假、休闲的环境,从而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总之,现阶段丽江的旅游房地产项目较多,因此在发展丽江旅游房地产过程中必须围绕丽江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加强创新,认真思考旅游房地产的核心点,多借鉴其他城市旅游房地产的成功经验,引进在运作、管理、认识水平等具有优势的实力开发企业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同时要加强规划,实现旅游和房地产的完美结合,创造项目持续价值。

参考文献:

[1]辜晓川,杨钺.旅游房地产:消化空置商品房的新尝试.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8).

[2]李长坡.当前我国旅游房地产的问题及对策.许昌学院学报,2003(22).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9

一、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体验旅游之资源优势

(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以贺兰山东麓葡萄为原料的葡萄酒在国内外大赛获得各类奖项近百项,贺兰山东麓也成为了世界高档葡萄酒明星产区,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位列全国之首。贺兰山东麓吸引了保乐力加、轩尼诗、张裕、长城等一大批国内外葡萄酒知名企业的大量投资,正在形成产业集群。截止2015年底,本区投产酒庄70余家,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9万亩。2013年,本区更是以“在宁夏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为理由入选《纽约时报》全球“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故而在此地发展葡萄酒体验旅游有先天的优势资源。

(二)自然资源优势

1.地理位置资源:本产区位于东经105°45′39″-106°27′35″,北纬37°43′00″-39°05′3″之间,属于世界酿酒葡萄黄金纬度。自北向南分别是石嘴山片区、银川片区、农垦片区、青铜峡片区、红寺堡片区,其中红寺堡片区位于吴忠市,均处于黄河冲击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洪积平原地带。

2.气候条件:本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型气候,年日照数达2851~3106小时,日照率在50%~70%之间,葡萄是喜光植物,丰富的光照可以更好的发挥葡萄的光合作用,尤其在8月,葡萄着色时,利于葡萄果皮色素的形成和挥发酯类的积累;年降水量210mm,主要集中于夏季,葡萄成熟期间降雨量少,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葡萄积累营养、糖分和芳香物质,提高葡萄的香味成分,使糖、酸、酚类物质平衡。

3.水资源条件:本区便于引黄河水灌溉,可以满足葡萄生长各个时期的水分需求,此外,本地的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

4.土壤资源:本区土壤厚度为30~100mm,pH值在7.5~9.0之间,矿物质含量为4~10gmkg。土壤属于砂砾结合型土质,透气性极佳,利于葡萄生长。

(三)政策资源优势

为了将本区酿酒葡萄的种植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计划“十二五”期间,政府每年投入2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0亿元,5年累计投入600亿元,到2020年,宁夏的葡萄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00万亩,建成一个葡萄文化中心、三个区域性重点葡萄酒城、十个特色葡萄文化小镇、一百家以上重点酒庄或酒堡,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此外,自治区还制定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地环境保护意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等规划葡萄酒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政府还出台了一些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影响葡萄酒业发展的资金、土地、技术等问题,健全地理标志保护和监管机制,从财政、税收、人才、融资土地等各个方面为其发展构筑绿色通道。

二、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体验旅游建议

(一)完善健全旅游设施

在此,我们特指那些旅游酒庄。据资料显示,旅游设施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酒庄必须最好要有健全完善方便的基础设施,全面满足旅游者的美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需求,比如,有方便的咨询中心、餐馆、宾馆等设施,从酒庄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为酒庄创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专门服务游客的工作人员也要着旅游淡旺季而灵活配备。

(二)强调主题性,注重旅游者文化体验

高主题性是体验旅游的重要特征,从葡萄酒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情景展现的方式来向旅游者普及葡萄酒礼仪;此外主题中还应该突出体现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酒庄的博物馆,都应该从细节上体现企业文化;酒庄还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色文化设计一些旅游纪念品,这样可以拉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存留时间,并通过纪念品来向朋友分享旅游体验,这对于开发潜在旅游者亦有一定推动作用。

从旅行社的角度来说,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进一步细分市场来突出主题性,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酒庄特色来开辟婚礼专线、商务会议专线等,使旅游者的体验更有针对性。

(三)与本地其他旅游景点相互带动依托,塑造品牌形象

所谓品牌效应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葡萄酒旅游可以是宁夏的一个旅游名片,而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体验旅游必定会包含宁夏本地的文化特色,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这一点主要针对旅行社来说,旅行社在开发葡萄酒体验旅游产品时,可以不要单纯串联酒庄,而是根据酒庄的特色文化以及其周边景点的特色来设计突出本地风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比如银川片区镇北堡影视城与镇北堡知名旅游酒庄的结合的线路、永宁中华回乡文化园与农垦片区知名旅游酒庄结合的线路等,使得旅游者能从整体上体验酒庄的文化及当地的民风民俗。

三、结语

酒文化旅游的概念篇10

[关键词]行业发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周丽(1972-),女,安徽五河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专业群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201233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29-02

一、我国酒店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一)酒店业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状况,我国旅游业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预计到2015年,我国旅游市场总人数将超过35亿人次,并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作为旅游市场的基础行业,酒店发展势头正猛,未来3~5年我国高档次酒店将继续高速发展,预计5~7年内,我国的酒店客房数量将能够增长到500万间。未来十年高档次酒店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15.0%以上。而酒店在国内主要旅游城市的布局速度也将继续加快,仅2013年第四季度就有55家星级酒店在广东、江苏、四川等地开业。

根据《2012―2016年中国酒店竞争力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未来的3~5年,中国酒店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一是酒店发展集团化;二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三是星级酒店规模和效益呈持续稳定增长;四是中国高端酒店的主流变为房地产开发业加跨国公司品牌;五是互联网将成为酒店营销的最大平台;六是酒店服务将进入定制化阶段;七是酒店管理向人性化发展;八是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潮流;九是绿色环保概念大行其道。

从酒店管理技术上看,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越来越快,产业融合的速度和广度加强。虽然酒店业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不仅仅用于前台的经营业务,而逐渐向后勤保障系统和楼宇自动化系统发展。国际酒店集团广泛采用的计算机预订系统,已能帮助成员酒店销售25%以上的客源。利用网络改善传统的酒店管理,网络给酒店业制造了新的竞争载体,许多酒店通过微博宣传企业的硬件设施、优惠活动与服务产品等,让客人了解酒店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选择他们需要的服务,进行远程预订,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多的客源。

从酒店管理质量上看,人性化和定制化要求越来越高。酒店的硬件投入总是具有可模仿性,但是属于服务和管理的软性竞争因素确是难以模仿的。因此,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酒店将如何通过服务和管理来赢得客人的青睐和好评,获得市场份额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如不同酒店所推行的个性化服务与定制化服务,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以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为例,其“亲情一家人”的服务品牌和“以情服务,用心做事”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国内同行学习的榜样和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案例。

(二)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

酒店业的发展趋势表明,综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将在酒店业管理中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面向基层服务与管理工作,与当前行业综合化等特点的需求吻合度不高,这必将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克服高职教育价值的种种错位取向,坚持行业引领的个体综合职业能力协调发展取向,科学制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此来满足未来酒店业发展所需人才。

二、适应酒店业发展趋势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一)构建与旅游酒店业对接的专业群

专业群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是酒店管理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群组建的思路基本有三种:按职业技术门类与职业岗位组建;围绕产业链组建;围绕职业岗位群组建。

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组建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最佳的组建途径。依据中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趋势,可以将酒店管理专业分为酒店管理、闲暇管理和会展管理等专业群。通过构建专业群,以优势专业为核心,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的专业渐进拓展,一个专业群对应的是旅游酒店业职业发展的岗位群,使学生很清楚自己毕业后的就业领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保证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具体性,避免由于专业设置过于狭窄而致课程设置过于强调某个岗位的技能而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为毕业生具备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搭建平台。

(二)遵循服务类人才培养规律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综合化、信息化、人性化、智能化等特征表明,酒店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一线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将是酒店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更新观念,以大旅游的思维,跳出已有的教育体系,跟随产业动态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动态调整,培养行业基础服务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复合的知识结构,使其具备创造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为指向的课程观。在专业培养上既要重技,又要“厚基础、宽口径”,淡化具体职业概念,改为行业概念。增加培养目标的内涵,扩大外延,具备宽广视野、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即具有适应旅游酒店业各类工作的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也符合“学技终身”的教育理念。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为主题,得出了共识: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更是“学技终身”的教育。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能够体现在职业发展的后劲方面,毕业生要熟悉国内外旅游酒店业的状况及发展态势,具备宽广视野、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较高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围绕专业群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围绕专业群,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修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职业能力拓“宽”,注重以拓展学生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专业选修课比例。这就要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动态更新,专业限选课程设置应基于酒店业融合的关联性产业,进行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如考虑到目前酒店业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创意文化、会展旅游的融合,可开设“旅游与酒店业入门”“会展策划与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旅游文化”等相关课程;考虑到产业内与旅行社、旅游交通、景区等行业要素的融合,可开设“旅游资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服务”等相关基础课程作为选修。同时,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结合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开展与专业有关的报告与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宏观局势,增强职业自信。

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现行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事行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及跨行业发展的能力。如现代信息技术在酒店行业中的普遍应用,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应用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在线交流能力等,那么就必须将这些能力嵌入课程模块中。其次要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结合酒店业发展现状,不断优化实训实践教学,将行业企业中的服务模式与管理方法融合成为典型案例或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根据课程模块教学或能力培养的需要,高起点选择优秀的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改变传统的虚拟化、模拟化教学模式。

(四)职业养成教育与酒店业文化对接

酒店业的职业发展具有特殊性,并不仅仅依靠技能的提高,职场经验的积累和管理知识的综合化提高更具关键意义。对本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调查显示,从一线员工升至领班,81.6%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1~2年的时间;从领班升至主管65.8%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2~3年时间;从主管升至部门经理,47.4%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3~5年时间;从部门经理升至总监及以上,81.5%的行业人员认为需要5~10年时间。因此,职业养成教育有其特殊地位。酒店业属于服务性劳动行业,与纯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相比差别很大。相对于工业劳动,服务性劳动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其劳动者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比如,员工应具备良好的主动服务意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自我形象的管理能力及情绪管控和心理调适能力等,这些也是酒店行业企业文化的内涵体现。所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要对接酒店业文化,通过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让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实习等环节全方位渗透和影响,打造准职业人。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与国内外诸多高端品牌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特质,借鉴著名的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亲情一家人”的服务文化作为优秀企业文化的典范,将企业的服务理念、管理方法、服务规范和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海景企业文化知识竞赛,邀请酒店企划部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进行企业文化宣讲,选拔在海景实习的优秀学生进行演讲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用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熏陶和感染学生,增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塑造良好的专业化人员形象。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仅承载为针对当前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任务,还应该具有前瞻的考虑,要提前考虑到未来行业发展与进步,从而做到提前设计专业课程,培养未来所需人才。”旅游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的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酒店业与其他产业整合的趋势,必会出现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形成新的岗位需求,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围绕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是个基本不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施泽波.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

[3]赵婀娜,贾娜.从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看中国职教观念的突破[DB/oL],http:///huzhiwenlxh@yeah/blog/static/12383730020124258231777/,

201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