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4:52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1

关键词:转型发展;风景园林;模块化教学体系;专业能力;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83-02

一、前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的动力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无缝链接,关系到新常态驱动能力的强弱。这也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格局、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资本质量的要求,研究整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如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安排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把关注点从高等教育规律本身转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即加快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大学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

在转型发展工作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环节,做好应用型专业,尤其是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高校服务能力。

许昌市是中国花木之都、腊梅之乡、国家园林城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60余万亩,近年来形成了园林植物销售、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企业完整的产业链条,园林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具有明显产业背景的本科专业,做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这也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立地顶天”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中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身心健康,从事风景园林领域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管理、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风景区、城乡园林绿地、国土与区域、城市景观、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建筑、风景园林遗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规划,以及设计、保护、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三、基于二级学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务实高效的教学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好好思考。模块化教学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途径。

模块化教学体系中“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成为基本教学构成单位,实际上是将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转为知识输出。根据应用型人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模块数量,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专业能力。

为实现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基于风景园林二级学科,将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划分为一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模块、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园林植物应用模块、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每个一级模块由若干二级模块构成,而二级模块由若干具体知识点构成,通过模块中安排好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哲学与法学、科学与技术、语言与应用和信息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些是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二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Ⅰ、思想政治理论Ⅱ、思想政治理论Ⅲ、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素质教育Ⅰ、素质教育Ⅱ、公共选修课模块和体育俱乐部模块。

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模块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园林史、规划与设计基本原理、风景园林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理论知识,以及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管理知识。主要二级模块有中国园林史模块、外国园林史模块、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和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中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发展史。外国园林史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欧洲园林史、东亚园林史、伊斯兰园林史和外国近现代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设计原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工程技术理论。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景观水文理论和景观地学理论。风景园林社会系统理论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环境行为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

美学基础与设计表达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美学基础模块、空间构成模块、美术模块、表现技法模块和专业制图基础模块。美学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艺术概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空间构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美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素描、水彩画、水粉画和钢笔画。表现技法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表现技法和数字表现技法。专业制图基础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

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模块中,二级模块主要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地景规划模块和生态修复模块。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和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旅游与游憩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旅游区规划和休闲游憩规划。地景规划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乡土景观规划和3S技术应用。生态修复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湿地和河流等修复。

园林与景观设计模块的主要二级模块有庭园模块、公园模块、开放空间模块、专用绿地模块、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和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庭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园和庭院。公园模块主要知识点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开放空间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广场、街道、滨水区和校园等。专用绿地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共设施绿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建筑、建筑小品、建造技术。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传统园林建筑测绘、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与营造。

园林植物应用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园林植物资源模块、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和花艺与盆景模块。园林植物资源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园林植物认知、栽培与养护。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块主要知识点为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植物景观设计。花艺与盆景模块主要知识点为花艺和盆景。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模块中的二级模块主要有风景园林工程模块和风景园林管理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模块主要知识点为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雨洪管理、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风景园林管理模块主要知识点为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风景区与园林管理。

创新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主要二级模块包括社会实践Ⅰ、社会实践Ⅱ、社会实践Ⅲ、设计竞赛Ⅰ、设计竞赛Ⅱ、设计竞赛Ⅲ、创新创业Ⅰ、创新创业Ⅱ。

参考文献:

[1]王新庆,张健,洪波,陈玉叶,金红晓.依托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学科及专业发展[J].大学教育,2012,(12):53-55.

[2]韦巧燕,刘昭明.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9):12-14.

[3]袁瞀,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扳(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山石;植物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需要用到两大材料,一种是硬质景观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和建筑等;另外一种就是软质景观材料,即植物,园林植物体现了自然属性和因为季节变换产生的时空序列变化的景观表现特征。因为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园林的美好,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一、风景园林学的简介

1.风景园林学的定义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在古典造园和风景造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从传统的风景造园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经过了从为少数人服务到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服务;从单一的审美价值取向到生态和文化综合的价值取向;从中微观到全尺度的发展过程。

2.风景园林学科的分类

风景园林学以空间营造理论为核心基础,包括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1)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评价模型、过程模型、变化模型、决策模型和影响模型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进行施工前的参照基础。

(2)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

3.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1)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园林建筑地的分析,进行功能整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

(2)在园林中对植物的应用: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规划,实现园林植物是配置和设计。

二、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

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

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三、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3.进行山石构造的方法

(1)提高对景观园林学的应用:置石与山石景观是园林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体现风景园林学的艺术理论,对成功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借鉴,发挥山石构造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园林环境。

(2)建设现代化山石园林景观体系:对风景园林景观山石的构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风景园林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

(3)创新风景园林山石构造的方式: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造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山石景观构造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和山石经常在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中应用,以植物的生命力、怡人的色彩、不同的种类和山石本身的形体、质地、色彩和意境作为欣赏对象。这些植物和山石可以单独欣赏,也可以做成假山园,还可以砌作岸石道路,结合地形,进行造景,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简要介绍风景园林学,浅谈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毕迎春.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设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3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4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学;园林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4.2合理选题,加强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必然很重要,但是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应用,也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应用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建筑专业风景园林中教育要加强学生实践的锻炼。设计的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要反复斟酌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合理的实践项目既要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又要切合实际。首先,项目要具有前瞻性,总结当前建筑的经验,避免现有建筑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实践项目的覆盖范围要广泛,提倡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实践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对于优点和不足要分别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琦,杨西阁,王昊,袁飞,王秀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2]郑曦.适应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9-62.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5

关键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风景园林是以环境学及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的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在当前的社会形态角色中,风景园林已成为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建设物质精神文明的重要助推器,其美化功能对提升、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做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尤为重要。

1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宏观角度凸显的问题

一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施工管理体制,难以做到施工的严格管理,竣工后难以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或者说是难以长时间有效维持景观效果;二是施工管理人才缺乏,因为风景园林是一项集合建筑学、生物学、社会学、美术学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这对工程建设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施工管理人员难以担任职务。

1.2微观角度凸显的问题

风景园林施工的目的是把园林设计转化为园林景观,其景观营造的效果直接受到施工质量的影响,因而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但当前在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系列问题,一是风景园林施工现场管理混乱,主要是由于施工组织计划性不严密,未按照执行标准规范及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二是施工管理过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现今的管理理念及科学技术停滞不前,难以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好尺度,直接导致风景园林的竣工效果不尽人意。

2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对策

加强风景园林的施工管理是保证园林景观效果的重要举措,其施工管理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始终。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系列措施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

2.1加强施工管理体制的建立

施工管理本质是对人的管理,这就需要具备健全的施工管理体制。作为风景园林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需要明确风景园林的主体要求、施工计划及竣工后应体现出的景观效果,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使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政令统一。只有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明确管理人员责任,使施工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进而降低正本,达到预期管理的目的。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还需要确定风景园林项目工程的管理目标,依照施工标准及验收标准,建立程序化的管理方式,以目标责任制对项目进行有效监督,才能做到施工管理有据可查,确保施工质量,以达预期的景观效果。

2.2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进行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必须组建现场施工项目部,项目部的组建是为了发挥项目管理功能,为施工现场管理服务,以达到提高现场管理效率的最终目标。目前,针对小型的景观园林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一般采用直线式的项目管理组织形式,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统一指挥,由总公司下属分公司组建项目部,分公司经理为现场施工经理,分公司组织施工队。这样的不同组织形式能起到发挥各类专业人才作用,使之密切合作,更能发挥职能部门的横纵向优势,集中决策问题并集思广益解决,有利于项目部的优化组合及动态管理。

2.3加大后期养护工作力度

待风景园林竣工后,还应加强对植被的养护管理,其工作范围包括排水灌水、除虫除草、施加肥料、整形修剪等。施肥是为保障植被有充足的养料成长,提高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除虫除草是为了解决植被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解决植被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病虫及野草夺取植被营养,导致植被的死亡。

2.4促使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

2.4.1加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目前,我国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管理及技术人才教育与培养难以跟上国际步伐,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才培养较少。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教育,同时风景园林工程相关单位及职能部门也要加强人员的岗位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长远地培养出专业的园林施工管理人员。

2.4.2强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理论研究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是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园林工程师、高校园林教师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等组成,这就需要这一批专业人员要有先进的风景园林管理理论,结合风景园林施工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园林施工管理理论,为我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行动指南及管理理论基础。

3结语

风景园林是集建筑学、艺术学、生态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各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人们的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风景园林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竣工后的园林景观效果,为打造精品园林工程就必须加强施工项目管理,进而达到园林景观的物与美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6

2、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在长期的景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与工程实践中,在全国业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并得到国际风景园林学术界的肯定,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为基础,我系开始推进和实施国际化专业教育和发展理念,学科领域和内涵进一步拓展,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景观的空间形态美学、环境生态绿化、行为心理文化为学科发展核心,以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景观与园林设计、景观工程技术与园林植物应用为专业建设方向和重点的新的学科发展框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

3、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致力于引领和促进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学院现已建设成为全国园林专业的排头兵,多年在全国207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前茅,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风景园林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4、清华大学景观学系:风景园林景观与园林设计的传统传承自1951年造园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和实践在清华大学建筑学学科体系内得以延续,继吴良镛先生将风景园林专业整合入广义建筑学学术框架体系后,199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组建由孙凤岐任所长的景观园林研究所,2003年成立建筑学院景观学系。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主题风格;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规划以渲染环境、烘托氛围、兼以休憩游赏为目的,为人们具体形象地创造舒适的园林景象空间。在满足美化环境、生态与实用等功能的需求外,园林景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来反映当地精神面貌与空间的艺术,表达所要追求的“形外之意,景外之情”的意境。因此,主题风格的形成和文化特征的突出在园林景观表现中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园林的精髓所在。根植于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和突出园林主题与园林景观的设计关系密切。

1主题风格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1.1主题风格

主题泛指“主旨”、“主意”、“主观点”、“立意”等,是作者对场景的观察、理解、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整理、概括而得出的思想结晶。风格指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而主题风格应用在园林景观当中往往是指区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流派之间园林景观的主要标志。如“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法国宫廷式花园”、“日式精致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等等。

1.2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严格来讲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文化有它自己一定的特点。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地域文化着重强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比如南方、北方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1]。那么,在园林作品当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则是不同的园林景观风格,而这种风格是由于不同地域特征的差别产生的。就比如中国园林,北方多为皇家园林,体现皇家的等级身份,其规模特征多为庞大,雄伟壮观;南方则以私家园林为主,小巧玲珑、秀美巧致,体现的是诗情画意的文人墨客情怀。再比如同在南方,苏州园林与上海园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尽管在设计手法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苏州园林既含有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华,也有农耕文化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景观韵味。而上海由于地理地域原因园林则融合了中、英、日等多种园林风格。因此,地域文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各个地区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形态稳定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等特点。设计师如果能够根植于本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所要表达主题风格之间的深层关系,就能够找到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园林作品的关键点,才能设计出主题和地域文化相融生的优秀作品。

2地域文化与园林主题风格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通常用造景来烘托形成园林的各个景点,景点的塑造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发挥,而设计作品中的主题主要是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及内涵。因此“主题”是园林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游客参与园林观赏娱乐活动的关键游园线索。“主题”具有解释文化和传递文化的功能,另外,“主题”表现的景观内容通常作为当地的文化内涵被观赏者理解和接受。

2.1园林主题风格承载着地域文化

各个园林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单元,这些单元空间富有诗情画意、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空间艺术所烘托的主题风格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更是承载着表达文化特征的职责。比如,中国式传统园林,把建筑、山水、地被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利用自然条件,协调统一的自然美与人工美浑然一体,一直承载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具有日本特色风格的“枯山水”式的园林,其中的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在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中,常见的“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缩三万里于尺寸”的缩微式日本园林就很好地阐释了其中的禅宗文化;而充满自由、奔放的美国园林景观风格则是不拘泥于种种宗教和制度的束缚,更多表达是一种自由、大气、个性、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2.2地域文化是园林主题创作的重要源泉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当地的历史文脉,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为园林主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景观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结合现代的文化理念,将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代文化的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让游人从园林主题创作中更加充分地了解历史、体会地域文化。如法国园林富有“皇权至上”的文化精神,给园林景观带来构图严谨、笔直的林荫道,壮观的水渠、造型优美的花坛,别具匠心的雕塑,艺术价值极高的小品等元素,处处彰显着皇权的尊贵;英国是工业极度发达的国家,人们向往“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景观空间。排除一切人为艺术,力求自然天成的境界,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丛与丘陵地貌相结合,草场、花园、露台、湖泊和喷泉等等,形成了英国独特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通过地域文化与园林主题风格的关系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文化而产生主题,因主题而彰显文化。

3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表现及意义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形式有2种:即形似、神似或神形兼备,园林景观设计师恰恰能从地域文化中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并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园林景观作品[2]。景观设计作品中通过景点主题再现、点睛等设计手法,把凝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显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物态化存在,是文化意义上的表层体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形似表现。地域文化透过园林中硬件景观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精髓进行细化与夸张,除了本身存在的形态,更注重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神态。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属于文化的深层体现,是地域文化中飘离在园林景观设计载体之外看不见的东西,通过身临其中感受其中文化的意境,我们可以称之为神似表现。综合上述2种设计形式的应用,形似中有神似,神似中有形似,二者共同交融于设计中,更能突出地域文化的主题内容,即神形兼备。因此,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文化发展的最终形态必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回归地域文化、注入地域文化将会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尊重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决定园林设计的成功关键因素。

4国内园林景观中主题风格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无论是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到秦汉时期的苑,再发展成魏晋六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文人园林,还是到了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中国传统园林一直所遵循的原则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出来的主题风格是浑然天成的、幽远空灵的。如“西湖十景”,一直作为最具有自然山水美的风格典范;再如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其总体风格是营造一种曲折深邃、清新雅致、突出宁静致远的氛围,追求一种山林野趣和自然美,其园林意境的主题是表现文人士大夫怡情自然山水,超脱世俗功名的情节。另外,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创作特色,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3]。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粹在于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用意境主题来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情感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4]。如古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此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5]。而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造园手法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主题风格的表现趋向多元化,其特点是要不断满足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都有极大的拓展,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汲取其精髓,同时,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探索景观可持续发展,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当中,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但是,园林景观的创作不能被程式化,更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而应在不同民族,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自己的园林文化特质,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在对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重视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创作出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更加富于自然精神的园林作品。如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代表的现代园林,其景观风格正体现这传统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中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西方先进的居住景观理论,融合我国传统的造园经验和园林材料,同时又具备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空间艺术。所以传统景观的现代演变,对于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应巧妙运用中国园林的建造理念和技法,结合现代的手法,把传统建筑及景观人文融入现代环境来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的深邃意境,是现代优秀的园林作品关键所在。

5结语

营造文化内涵深刻,主题突出的园林景观作品并非园林要素的简单组合。由“观”到“品”再到“悟”的感受过程中,作为优秀的园林设计者,设计过程中应从整体到局部,围绕主题进行合理巧妙的布置处理,鲜明地反映出主题。依据特定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营造园林景观的目的及其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保证各种类型园林功能要求与主题、文化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673-6675.

[2]于洋.地域文化在运河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3]刘翠鹏.意在笔先融情入境———管窥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D].北京林业大学,2004.

[4]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报,2011,05:229-235.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8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依托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社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从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精髓,大胆借鉴西方景观规划设计的先进之处,合理定位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目标。据调查,目前社会对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是景观工程与管理;三是旅游景观规划。因此,该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围绕这三个方向设置课程,根据该校的特点、以及所在地区对风景园林人才不同层次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桂林理工大学的风景园林是旅游学院新设置的专业,依托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优势,利用地处著名的风景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的平台,突出区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特点,创建立足于区域经济特色的校、政、企、研一体化风景园林学科建设模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胜任风景名胜、城乡绿化、城乡规划、环境和生态保护、旅游发展、景观设计等各类风景园林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2对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设置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方向来制定。根据该校风景园林毕业生将从事的三大类工作,如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管理、旅游景观规划等,制定风景园林学科主要的知识体系,由公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构成。专业基础课群主要设置三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园林技术模块和设计基础模块。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点建设专业方向,合理设置风景园林的专业课程结构:①园林规划设计,主要从事各种户外景观和绿色空间的设计,其专业课主要设置是园林初步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种植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②景观工程与管理,主要从事景观工程建设和管理,其专业课主要设置是园林植物学+观景工程与技术+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园林经济管理;③旅游景观规划,主要为旅游风景区提供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其专业课主要设置是旅游景观规划原理+景观游憩学+旅游策划学+旅游景观规划。

3对学科特点与学校学科优势的思考

我国地域辽阔,受经济条件、地理差别、文化特点、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各高校发展历史和所依托的学科不同,风景园林专业建设也不尽相同。各校根据自身特点,办出各自的特色,为地方培养不同要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桂林理工大学的旅游管理系是我国成立较早的旅游高等院系,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厚实的研究基础。新成立风景园林专业,依托旅游学院的学科优势,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利用桂林丰富的景观资源,突出地域性园林规划设计特点;应用当地多样性的植物和建筑材料,恢复和营造园林生态景观;融入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拓展思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4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风景园林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更感性、更直接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基准,把实践教学作为贯通有关专业知识、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对实践教育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教学成果。①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点,特别适合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大量直观的图片、实例、影像等资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讲的理论知识。②加强案例典型教学。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尤其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将优秀的园林规划设计项目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设计流程、理念和内容,并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③增强实地实景教学。在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教学。例如园林工程施工的教学,应该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学习园路的铺设、驳岸的修建、植物的配置等等,让学生亲身体景观工程施工的过程。在各种实习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强化空间感及空间分析能力,注重领会项目中解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设计思想。④采取互动式教学。在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独立和完整地表达设计构想,并用精练的文字表达设计理念,将设计方案用流利的语言进行表述。经过与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讲评,形成互动式的教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设计素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语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9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构成要素在生态环境中的变化规律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集中研究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学过程在相关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对景观生态格局的构成进行分析是研究景观功能性和动态性的前提条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直接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景观结构的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并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生态景观的营造。“传统意义上,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基底(ma-trix)、缀块(patche)和廊道(corridor)”。在风景园林生态系统中基底(matrix)在整个园林的生态环境中起支配作用。在缀块相关方面人们常常着重研究缀块面积、缀块数量和缀块周长。廊道通常相互交错,交织成网络,同时廊道的类型具有多样性,其结构和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作用发生更复杂的演化。景观结构单元的划分以观察尺度为参考线。基于不同的尺度,缀块、廊道和基底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一条河流在城市整体尺度上是缀块,但是在整个生态景观单元中又算做基底,还有可能是某个较大尺度上廊道的一部分。在某一空间位置和时间上景观异质性具有不均匀性和不同的复杂度。具体来说是指缀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具有不均等和不同的复杂程度,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景观构成单体的多样性。同样这种变化也明显依赖空间位置的改变,受景观的主要驱动力影响明显。通常在研究这些异质性指数时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并需要实地调研获取相关信息。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表现出不同的指数特征,在地理位置上越靠近的景观构成要素就越相似,景观特征的变化与空间地理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这种规律与线性统计学方法要求取样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完全不相符,单纯的线性统计学方法不适用于表述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我们需要运用更适合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进行指数化分析统计。

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特点

基于“缀块、廊道、基质”这一生态景观学理论,可以将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细分为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形态的分析与景观构成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其空间构型的分析。概括地说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具有两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在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去研究景观格局主体,能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景观格局的整体特征。伴随着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进步,采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同时异地及同地异时等大量的相关景观数据,并使用计算机处理这些客观的地理信息数据。将景观格局伴随时的变化情况与影响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相联系起来,然后探究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机制,从而获取对景观格局更深入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包含一系列景观格局指数来分析某一地区(如青藏高原杜兰县),某一时间段(如1991~2001年)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一般来说,人工景观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因素的驱动,同时适宜的气候及地理条件会促进这种格局的变化。而对于草地、湿地和林地等自然景观,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条件。对于不同的生态景观格局系统,我们需要对其相关的驱动力因子作具体剖析,研究不同景观的时空变异特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准确地描述景观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对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做定量分析,挖掘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间的动态量化关系。在景观规划的实际应用中,通过影响驱动力来实现对景观格局布局的优化或预测某一驱动力影响下的景观格局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变化。对能体现出景观的主体特征的重要局部地区(或样带)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主体生态格局的分析和解释变得更加容易。“城市景观生态学中常采用对主要局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城市主要梯度上的景观特征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阐述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只用于城市景观的分析,它同时也适用于研究河流、湖泊、道路等景观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其景观格局特征时同样具有应用价值。这种方法在风景园林的景观格局分析中也极具应用价值。但在实际研究中必须尊重一个前提条件:被选取的局部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被研究的景观格局的显著特征。

三风景园林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动态化研究

各种生态过程在一定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风景园林生态格局进行分析的根本目的是研究在一定的尺度上格局与过程间的相关联系和作用关系。收集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与景观格局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表述其时空的变化规律,联系相关的生态过程,分析和阐述生态格局与过程在该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进而全面科学地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在生态学过程中,每种类型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要求我们不能选一个广泛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指数和一个特异的生态过程相关联在一起。对于特定的生态过程需要针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影响该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因子,运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计算其在某一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也是如此。”在分析园林景观生态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某一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的时候,除了开展的水平和时间纬度的分析外,还需要考虑其它影响因子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分析在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中也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时也需要考虑垂直方向上的景观信息。多维度的分析生态格局,并研究垂直层面上相关要素的空间组合对景观格局特征的影响,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风景园林的景观生态格局主体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故居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这种格局和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格局和过程明显不同。一般意义上景观格局是静态的,是某一时刻的包含具体内容的信息集合。恰如具体的某一时刻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类型图或依据遥感影像解析绘制的景观类型图,其特点是直观反映某一瞬间的信息特征,由此计算出来的各种景观格局指数只是反映了这一瞬间的格局信息。现实中生态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延续性的,其在一段时间(30天、一个季度、几年或一个时间段)内发生显著变化。生硬地将计算得来的一个静态格局指数同一个呈动态变化的过程捆绑在一起,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是不科学的。应将动态变化的属性赋予静态的景观生态格局单体,使之与生态过程科学的有机关联。

四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6-04

修回日期:2013-07-02

1学科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同时位于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1]。建筑、园林、城乡规划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三者需要互相依赖、融合、促进,立足各自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风景园林学可设5个二级学科或方向: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3]。21世纪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时期,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3]。风景园林的外延包括景观建筑、构筑物与工程设施的设计与建设等。

2风景园林专业发展

风景园林学科名来源于西方学科名“Landscapearchitecture”,由于早期翻译的差异和学科认识的局限,历史上曾被译为“景观建筑学”,偏向人工营建的景观。当时也有“风景园林”这一概念,偏向自然风景的内容。两者经常被比较区分,认为两者各有侧重,也有被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011年后颁布的一级学科目录中的“风景园林”学科名,与西方“Landscapearchitecture”相对应,融合了以往的“景观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两个概念,属于旧词新涵义。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有一定的历史,以1951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置的“造园组”为学科诞生的标志[4]。

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扩展,并明确了方向,能被业内接受。“景观建筑学”在历史上曾呼声较大,但容易与建筑学专业混淆,其内容也被涵盖在新颁布的一级学科内,并被替代取消。“景观建筑学”或许改称为“景观营造学”比较合适,这里的“建筑”不是建筑学中的一种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文化建筑等,而应该是“营建”“营造”的意思。目前,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被设置在农学、林学、工学及艺术学等众多门类及学科中,没有统一的研究内容,侧重点甚至还会大相径庭,这也导致了国内对这个学科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继而影响与同列一级学科的“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互相渗透。

全国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或风景园林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是园林植物和园林规划设计,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另一类是建筑院校的风景园林教学体系,重点在人工环境的规划设计。

3学科关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以室外人居环境――开放空间(openSpace)为中心,跨越庭园、城市绿地和区域景观尺度的规划与设计,融合城市设计、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等。这是“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区域景观”空间层面的专业[6]。在某些空间尺度上,建筑属于风景园林中的一个元素。如何利用好建筑元素,控制好建筑元素的体量、形式及建筑围合的户外空间,是风景园林项目成败的一个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先于风景园林学,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明确。与风景园林相对而言,建筑学研究的是室内人居环境。两者虽然有内外之分,但研究内容存在交集,涉及的学科领域也有交集。建筑内环境需考虑外环境的影响,与建筑相关的小环境应该由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建筑学专业的基本教育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论为基础,重建筑的功能和实用性,过分注重场地内部的关系与结构,忽视建筑本身应具备的社会、时代与地域属性,没有建立与实际场地以至更大范围地域相关联的设计思维[7]。建筑设计受诸多技术限制,包括规划条件、功能、结构、设计规范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做设计时,往往花大部分精力来满足限制条件,而无力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或情感元素,即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风景园林学科的景观设计受技术条件限制较少,重景观视线,强调场地情感、人的宜居感受,给设计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突破学生做建筑设计时的思维局限。故建筑设计融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实实在在的项目设计问题,加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

4社会需求与现状

从2001年开始的短短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从28.4%提升到37.37%,人均公园(公共)绿地面积从4.6m2上升到9.71m2[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生活环境的品质日益重视。现代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对场地的限定与要求,而规划对于场地的控制指标中往往包括25%~40%的绿地率,这就意味着一个建筑作品不仅仅需要处理建筑本身,它的周边环境特别是绿地也成为重要的设计内容,这些任务通常落在与建筑师配合的风景园林师身上[5]。

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景观及园林设计公司日益庞大,但目前该类公司的人员格局普遍存在缺陷,景观设计师不具有建筑设计的能力,或公司建筑设计力量较弱。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对外工程服务,造成一些项目不能独立完成。就广州几个主要的景观设计公司而言,如广州园林院(简称,下同)、广州普邦、广州怡境等,都存在这一问题,比如风景度假区规划项目,涉及到景观建筑就无法承担。这与公司的人员招聘有关,公司主要以景观设计师为主,而且所招的景观设计师很多是来自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农林院校出来的学生往往侧重植物和纯景观教育,建筑设计能力较弱。

须将景观与建筑一体考虑的项目比比皆是,如资源再利用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旧建筑区域的再利用开发工程;城市公共空间界面的景观建设;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垂直景观[9]。有些小型项目同为设计类的内容,但没条件细分工种,建筑和景观往往一体设计,由同一班设计师完成;大型项目,虽有条件分工设计,但由于建筑与景观关系紧密,设计师必须同时了解不同领域才能互相配合。

景观与建筑结合的社会要求促使景观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公司进行人员调整,特别是景观设计公司。易道景观公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公司原先定位为景观设计,后融建筑、规划于一体,设计师的配置也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项目要求。

风景园林学现与建筑学同为一级学科,虽然明确了风景园林的学科内容,但其概念依然可能令人误解,并与建筑学关系疏远。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构制跟院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密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往往不会做跟景观有关的建筑设计;而建筑学专业学生又不屑做景观设计,以为只是植物配置或者绿化小品的内容,且本科对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教育也不充分,而且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景观设计公司。简单地说,学建筑的不重视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的不会建筑设计,导致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5教学策略

5.1两学科设置互补的课程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设置有园林建筑设计,但深度不够,特别是农林院校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而且建筑设计的内容可扩大范围,跟景观关系密切的建筑类型都可以纳入,如度假别墅、度假酒店、会所等。也可以强调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不光是建筑形体,还要考虑传统园林建筑构造,以应对实际工程。考虑到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内容较多,5年制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主流,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改为5年制比较合适[4]。

建筑学专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史》之类的理论课程,还要加入景观设计环节,如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设计;每个类型建筑设计中也应融入景观设计。

5.2设置景观建筑二级专业

这里的景观建筑专业并非以往的“景观建筑学”,而是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一个分支及综合,研究的内容是与景观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及其相应的户外环境,这个环境不限于建筑庭院,可扩展到城市绿地。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曾经培养过建筑与景观的综合人才,并受到社会企业好评。在学院建筑学专业成立之初,有过4年制的景观与建筑设计方向。专业教育上,建筑设计教育2年,景观设计教育1年半,毕业设计半年,学制比较紧凑。学生兼具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适合景观规划设计公司,也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可惜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申请下来后,这个方向被取消。

5.3通识教育

将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设置在同一学院,三位一体。头两年专业教育在同一平台上教学,第三年开展各专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响应国家的“通才教育”。这种模式是解决这一社会需求的最有效方法,国内比较成熟的工科院校的建筑学院都这样设置,如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由于历史原因,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学院,或只有风景园林专业,如华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样会形成各学科较独立,交融性差。三位一体的模式,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专业互补的理念,同时各学科的师资力量需平衡,不能一方主导,才能达到教学上的互补。

6总结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建设一日千里,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包括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的危机、城乡矛盾的加剧等。3个学科涉及的领域与社会发展密切,如今在建设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1]。城乡规划和建筑学这2个学科的渗透关系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在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之初,我们也要重视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的渗透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2]齐康.尊重学科,发展学科[J].中国园林,2011(5):13.

[3]王绍增,王浩,叶强,等.增设风景园林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J].中国园林,2011(5):4-8.

[4]林广思.1951-2006年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科与专业设置情况普查与分析[J].中国园林,2007(5):7-13.

[5]张汛翰.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国园林,2001(8):10-12.

[6]林广思.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的改革方案[J].中国园林,2008(9):56-63.

[7]林磊.如何在建筑学教育中植入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异性教学[J].华中建筑,2009(11):173-176.

[8]仇保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迈向生态文明时代[J].中国园林,2010(7):1-5.

[9]赵秀恒.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J].时代建筑,2002(1):18-21.

作者简介:

姜磊(1980-),男,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