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59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制造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

LuomingLiuYuanhongmawei

(1SchoolofScience,nanchangUniversity;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

abstract: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stillwasinthelow-positionofverticaldivisionsystemintheworldmanufacturingindustry.alowdegreeofinformationizationandweakcompetitivenessofchinesemanufacturingsupplychainasacriticalfactor,itisunabletofitinformationizationdemand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modernmanufacturing.therefore,itisnecessarytodevelopa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BasedonweBworkflowmanagementsystem,thispaperproposedthearchitectureandfunction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manufactur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竞争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4年开展的一次关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在升级系统的问题上,更多的企业把首要重点放在了采购管理的软件应用上[1]。因此,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缩写为miSmSC)就很有必要。

二.制造业供应链概述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的划分主要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型制造业;民品制造业和军品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等等[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单个制造企业感到很难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任何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与他们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和改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就这样产生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3]。制造业供应链是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连成的一个整体,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如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以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为它提供上万种零部件配套,汽车分销商、汽车零售商和汽车物流企业将其总装的汽车送至用户。

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近年来,制造业日益供应链化,竞争不再是制造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制造业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制造业供应链涉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众多相关环节,面向大型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管理信息集成必须向大型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和扩展,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再也不能仅局限于大型制造企业内部,而必须站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进行,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来说,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捕捉千变万化的情况,快速在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就必须借助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同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主要区别如下:

1.集成性要求

制造业供应链涉及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大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成员企业,同一个成员企业中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发的,所以在通讯协议、接口、安全要求、数据库类型、编程模型等很多方面有差异。因此,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集成起来。

2.协同性要求

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相比,制造业供应链更强调了对市场变化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信息成为制造业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协作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谋求成员企业间的相互衔接和高效运作,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本身要求是一个信息协同的系统[4]。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协同,迅速传递和处理种类繁多的各种动态信息,如成员企业各自私有的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等。

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

Humphreys等人根据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提出了供应链中组织间信息系统模型,如下图2所示[5]。图中下游成员企业指供应商,上游成员企业指客户。

图2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是粗线条的,比较笼统。ilyooB.Hong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角色分工上的联系,又有系统支持水平的不同,角色联系又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系统支持水平又可分为运营支持和战略支持,从而可构成一个二维的基于组织间系统的框架矩阵[6]。制造业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分销商等往往都不是大型制造企业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大型制造企业不可能强制所有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都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然而,供应链管理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制造业供应链上信息的无缝连接。因此,如果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够实现集成,就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构筑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就很有必要。

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eDi作为信息平台,但是由于成本高,实施起来也有很多困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全球化和基于web的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以XmL技术为基础的web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XmL是跨平台的、与具体语言无关的,所以利用以XmL为基础的web服务能够整合不同语言开发的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而且比使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更简便,成本也要少。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体系结构由以下部分构成:

(1)企业级数据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包括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和生产信息等,是制造业供应链分布式数据库的一部分。

(2)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缩写为DBmS)。DBm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原始数据输入等。

(3)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缩写为emi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本地各项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主要是业务数据输入、查询、存储、打印及维护等,是分布式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4)浏览器。浏览器是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企业级miS相互之间,以及与大型制造企业信息系统交互的界面。

(5)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的公共知识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支持制造业供应链的工作流执行。

(6)知识挖掘工具。以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中的大量知识为基础,自动发现潜在的商业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自动作出预测。知识挖掘工具发现的新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制造业供应链成员各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可以立即补充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中。

(7)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managementSystem,缩写为wmS)。它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商业过程的建模、执行与监控[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命令,工作流管理程序按存储在知识库中的规则分析形成工作流,并利用工作流来协调完成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

(8)weB服务器。当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weB浏览器连到大型制造企业的weB服务器上并请求文件时,weB服务器将处理该请求(当需要用到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的知识时,通过知识挖掘工具访问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并将文件发送到该浏览器上,附带的信息会告诉浏览器如何查看该文件。

2.系统功能结构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的功能结构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1)系统数据管理。包括企业级数据库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管理。主要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模型、方法、规则的建立、修改、删除等维护性操作。

(2)供应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的供应能力及其提供的原材料、通用件和专用件的质量、价格、及时交货率等进行评价,对原材料供应商、通用件制造企业、专用件制造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3)销售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的区位、营销能力、资信、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价,对分销商、零售商进行筛选。

(4)订单与物流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和筛选,对订单与合同涉及的物流进行跟踪管理和库存控制。

(5)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现金流进行跟踪,及时进行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管理固定资产的新置、折旧与更新换代。

(6)计划与研发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所有业务编制计划,对供应链计划进行检查和调整,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新产品的R&D活动进行管理。

五.结束语

现代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共享是协调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关键因素,不论是制造

环节的生产流程,还是零售环节的补货流程与快速响应过程,都需要将调度、发货或将制造信息分发到制造业供应链上相关的成员企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改进了信息共享机制,可以直接降低制造业供应链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罗明,南昌大学理学院;刘元洪,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卫,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明珂,董理,任豪详,晏建中.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3):50-56.

[2]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8-85.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9-75.

[4]李玲鞠.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协同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06,1:100-103,118.

[5]p.K.Humphreys,m.K.LaiandD.Sculli.an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ystemforscm[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1,70(3):245-255.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库存管理应用研究

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或运输过程中,为了应付不确定需求而储备的物品。对库存的物品进行合理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有效的库存管理可以调节供需余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存储管理费用达到最低。在生产过程中,库存管理逐渐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在局限于一个企业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承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的企业之间协同作战,最终达到共赢目的的竞争。对承担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的企业之间的库存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企业的新课题。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供应商管理、联合库存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方法应时而生。

在国内,受通讯、信息手段等限制,或者供应链成员企业自己的库存管理目标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甚至是相冲突的,绝大部分企业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甚至以牺牲其他成员的利益为代价,这些极大地阻碍了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发展。

作为一个没有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制造性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借用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方法,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的降低库存管理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1物料库存分类

对物料进行分类,再对每一类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不但可以使企业库存管理清晰有序,还可以极大降低库存成本和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按照传统库存管理理论,制造型企业中的库存可以分为独立需求库存和相关需求库存两种模式。产品库存管理属于独立需求库存管理,而在制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则属于相关需求库存管理,原材料的需求量通过主生产计划、产品结构等来确定。

从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范围来说,产品的库存管理属于下游供应链,即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的三级库存优化;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则属于上游供应链,即供应商一制造商的库存优化。

2分类库存管理

2.1联合库存管理

(1)适用范围

①可以采用定期订货模式和定量订货模式的进行定货的物料;

②适合供应方合理进行生产计划优化管理,实现按单生产的物料等。

(2)实现形式

需求方通过向供应方支付定金、或预付货款、或者提供保证金等形式,获得预定的某个时间的一定数量的货物所有权。但该批货物在当前并没有实际交付需求方,而是存放于供应方,由供应方负责管理。根据双方约定,或者需求方按照约定的提前期提出交付请求时,由供应商按照需求方的需求计划进行补给,并承担货物交付前和交付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数量、交付期等风险。

(3)实现机制

为了有效降低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供需双方应当建立合作契约机制,共同遵循合作原则、互惠双赢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应当尽可能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使供应链运行信息即时共享,稳定协调。建立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双方需以契约形式明确权利和责任。

①供应方应当对需求方明确事项:计划需求量、需求时间尤其是提前期和交付时间、定金或预付货款或保证金的形式及其数量,以及付款形式和要求等;

②需求方应当对供应方明确事项:按照要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交付货物的质量进行保证。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分批进行补给。按照交付时间窗口约定进行交付,不能延误,也不能提前过早。

(4)风险防范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种情况建立合理的安全库存以防范风险:

①运输距离远,每次批量较小,并且时间窗口狭窄,物流运作成本高;

②需求计划不确定,并且时间窗口狭窄,供应方不能做到生产与供应的同步协调运作,不能及时保证对需求方进行联系补给;

③供应方资源紧张和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市场环境不稳定,不能保证按计划准时供应。

2.2供应商库存管理

(1)适用范围

①需求比较稳定、生命周期较长、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需求量的非关键性和标准化的物料。

②具备足够的杠杆能力能够调动供应商的资源,让供应商按时保质保量地将需求产品送到指定的仓库的,同时供应商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的物料。

③需求量大又不适合于企业库存或者说企业独立库存不经济的物料等。

(2)实现形式

供应商根据制造商传递的资料、该产品的历史数据、市场情况做出产品需求预测。再根据协议按照制造企业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将需求物料运送到指定地点。

(3)实现机制

①完善情报信息系统,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联系,及时向供应商相关需求和市场变化信息,使供应商能够掌握需求变化的有关情况,以便供应商及时调整组织生产和物流运输计划。

②建立法律和市场环境下的合作框架协议,确定补充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参数、库存信息传递方式。

③建立完备的物流系统,实现对储存、分销和运输货物进行综合管理,使自动化系统、分销系统、储存系统和运输系统同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迅速反馈物流各环节的信息,组织进货。

(4)风险防范

①企业信息的滥用和泄露;

②虽然协议框架是供需双双共同协商的,但供应商拥有主动权和决策权,在决策过程中会因为协商不够而造成失误;

③信息不对称,信息交换延误或信息缺失,造成供需双双市场反映速度不一致。

3结论

制造性企业原材料往往繁多,不能只运用单一的库存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将物料根据物料的特点和库存成本进行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合理的库存管理手段,对降低企业库存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将会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十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荣秋.生产计划与控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3

关键词:供应链网战略成本管理竞争优势

供应链网是由自治或半自治的实体所构成的,它们共同合作,负责管理一个或多个相关产品的采购、生产和分配活动,由于其中的节点企业常常为多家,并且处于一个多级动态变化的环境之中,它并非一条水平结构的单一线性链条,而是呈现出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到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乃至最终用户构成的网络结构,根据FuRL.,ShawJ.(1998)提出的七项结构特性指标,即制造特性、业务目标、生产的差异、产品模式、装配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及库存需求,可以将工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网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和适应型。其特点如表1所示:

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供应链网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关系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企业间的合力创造价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协同效应,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生产及销售的有效链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求得整体的最大化利益。根据三种供应链网的特点,利用战略成本管理(SCm)的3种分析工具——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可以对具备不同供应链网结构特性的工业制造业逐一进行分析。其中,首先应进行战略定位,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然后再进行价值链分析,将战略转变为对价值活动的管理;最后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由于战术层面的作业成本动因普遍存在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的有关作业之中,本文主要考虑的是侧重于战略层面的战略成本动因。

一、集中型供应链网

在集中型供应链网中,企业将制造过程和装配过程集中于某地完成,将零部件装配成最终的产品,航空、汽车、船舶制造等机械制造工业的供应链网属于这种类型。集中型供应链网一般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居多;要求供应商与制造商距离较近;采用单件小批生产方式。

(一)战略定位分析集中型供应链网中的企业可以采用慎重、无变化等稳定型的总体战略,再在其中寻找发展的机会。因为这一供应链网中的企业对环境变化预测比较准确,可以集中资源于原有的经营范围和产品,并通过改进各部门和员工的表现来保持和增加其竞争优势,由于其一般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生产周期又较长,所以应着重考虑各节点企业资金流的分布状态和数量变化,产品质量成本的保证,作业单元的合理配合程度等等。而在一般竞争战略上,可以考虑目标集聚战略,因为集中型供应链网中的顾客一般是特定的,这样就需要对这一特定群体展开强有力的攻势,形成和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这一战略时,应充分考虑目标群的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甚至所处国的政治倾向等因素。

(二)价值链分析在集中型供应链网中,针对其规模一般较大,各节点企业距离较近的特点,企业应着重考虑基础设施、产品研究与开发、建立合作等作业。分析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价值链网中的位置,在哪一部分耗费较大。由于这一供应链网的产品一般耗费资金较多,体积较大,价值较高,成本考核的重点应是资金成本和仓储成本,这样就需要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采购策略和库存策略,考虑如何形成供应商、销售商与制造商价值链的合理对接,如何通过作业降低成本,进行价值链再造,改善各节点企业作业之问的联系等。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根据集中型供应链网的特点,企业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应着重考虑企业的规模、技术和厂址选择这几个动因。如企业的规模在多大时对提高作业效率最有效,怎样才能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怎样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功能再造,厂址的选择应考虑制造商、供应商和购买商之间布局的合理性、效率性等。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则着重考虑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率等动因。例如,如何利用较经济的时间来达到产品质量最优、如何协调质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生产能力是否采用了较科学的运行方式,在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协调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二、分散型供应链网

分散型供应链网中的企业在工厂进行产品的复杂装配过程,而在分销地完成简单装配过程,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和器械工业的供应链网属于这种类型。分散型供应链网一般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居多;销售商分布在不同地点;采用大量大批的生产、订货方式。

(一)战略定位分析分散型供应链网中的企业可以采取并购、横向一体化的发展型总体战略,因为在这一类型的供应链网中,行业之间,不同上、下游企业的竞争较为激烈,这样就促使各节点企业考虑如何在挖掘与运用本企业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整合利用供应链网中相对独立的外部资源,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交流。在一般竞争战略上,可以着重考虑成本领先战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各种有效手段降低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方面的成本费用,对成本进行控制和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分析成本动因,消除非增值作业,选择不同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策略,改善企业价值链作业之间的内部联系和企业价值链作业与供应商及销售渠道价值链作业之间的纵向联系。

(二)价值链分析针对分散型供应链网装配分两步进行、销售商较分散的特点,企业应着重考虑流程研究与开发、产品的仓储、定单处理,建立和维护分销和特约经销网络等作业。应该重点分析供应链网中各节点企业的链条的合理长度、地理位置分布与客户群的匹配程度等。由于各销售商比较分散,又需要对产品再进行简单的装配,在这一供应链网中,应着重考核物流成本和服务成本,如何确定科学合理的物流方式,如何选择销售商的分布区域,如何使供应商、销售商加强对产品的认识,以及整合各节点企业反馈的信息等等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侧重分析企业的业务范围、多样性等动因。由于分散型供应链网第一步复杂装配生产出来的组件是通用产品,在第二步的简单装配中,就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和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反馈信息,调整产品组件,提高顾客满意度。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则侧重分析生产能力利用率、联系等动因,这些都是获得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比如怎样整合不同的作业单元,改善作业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用何种方式加强供应链网中各节点企业的协调合作,如何减小需求信息从最终用户开始沿着供应链向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乃至原材料供应商的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逐级放大现象(牛鞭效应)等等。

三、适应型供应链网

适应型供应链网中的企业拥有最终产品的装配线和分销机构,根据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来安排生产,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鞋帽业、服装业等的供应链网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供应链一般以劳动密集型居多,销售商比较分散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灵活安排生产方式。

(一)战略定位分析由于在适应型供应链网中大多是中小型企业,竞争力量分散,缺乏有巨大市场份额或为广泛购买者所认知的市场领导者,企业可以采用内部创业、纵向一体化等发展型的总体战略,通过开发新产品进入新的行业,或者将供应链网中的上、下游企业联合在一起,向行业价值链的不同方向扩张,研究开发新产品,加快市场增长速度。而在一般竞争战略上,通过产品差异化战略,从质量、产品设计、服务、销售网络、品牌等各方面体现企业的特色,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中进行有力的协调,利用良好的销售渠道、领先的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培养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构筑较高的进入障碍,提高企业价值链中现有企业的竞争力。

(二)价值链分析针对适应型供应链网市场需求变化快、产品多样性的特点,企业应着重考虑产品研究与开发、营销等作业,提高企业的灵活性,由于要求供应链网中的企业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采取适应动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对信息成本等应着重考核。比如如何建立快速有效的前馈、后馈信息渠道,如何正确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发产品等等,均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另外由于这一类型的供应链网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对人工成本的考核也不可忽视。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结构性成本动因侧重分析企业的经验、多样性等动因。这些分析结果会对企业产品的成本高低及其结构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应该合理安排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通过内部积累和学习曲线来降低成本,以顾客为出发点,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执行性成本动因则侧重分析劳动力参与、产品功能、外观等动因。因为适应性供应链网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提高职工的责任感,主动关心成本管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就会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4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制造业得到发展与壮大,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文章拟从供应链的角度,探讨制造企业内部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以减少物料资金占用成本,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制造业巨头纷纷涌入国内市场进行全方位投资,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制造业领域攻城掠地;随着国内制造企业不断壮大,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同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资源价格节节攀升,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相对也越来越小。

众多的制造企业面对如此状况,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要使企业经营状况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加强企业管理信息(物料流转数据、计划数据、工作中心数据、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实现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实现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制造企业一般情况下物料品种多、流量大,各种物料存放期要求严格。由于缺乏对物料控制精细化管理,企业往往原材料存量大;生产过程中,大量半成品积压,极大地增大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半成品过多,超期重新生产,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和质量隐患。为此,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行物料的精细化管理,优化管理资源,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料供应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物流体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制造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内涵

制造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内涵:根据降低企业资金占用,增加现金流,改善企业经营效益的要求,通过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应用,确立流程管理的思路,结合各种专业管理和技术手段,强化物料供应数量、质量、时间,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过程的各专业、部门、工序一体化的协作模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杜绝一切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生产柔性,提高产品质量,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的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实施

1.转变观念,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单纯依靠大项目拉动发展转变为靠充分挖掘现有项目和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效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制定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战略目标,力争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重视细节观念着手,在错综复杂的管理系统里落实细节,精细化管理是细节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实践化,是细节观念在管理上的升华,它使细节观念充分、深刻地融入到管理之中,使细节的观念充分、持久、深入地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将“精、细、严、实”作为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髓,对全体员工进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认识到,微利时代到来了,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引入和有效利用。引进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各部门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对物料进行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物料管理水平,减少资金占用,加快现金流量,构建一个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有效结合,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

3.确立“一把手”负责制。要让企业领导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物料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突出“精、细、严、实”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思想,优化业务流程、细化管理制度、以生产现场为中心、全方位降低成本等环节实施精细化物料管理;以公司“一把手”为精细化管理项目实施第一负责人,通过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炼,以供应链管理为切入点,在企业全面推行物料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4.用供应链管理的思路梳理流程,规划物料转移路线、时间、手续,确保各环节物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精心策划,准确制定控制目标。首先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物料数据准确性,提高eRp信息数据的准确率。其次要控制源头,理顺流程,彻底规范原材料、半成品移转,最后制定科学的生产半成品控制方法,减少生产物资资金占用。

(2)进行有效的“归口管理”,理顺物料移转数据。原材料的移转,半成品存余的控制手段,物料存量,资金占用,一直以来是制造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精心策划、细节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可操作性强方面着手。首先,确保产品、半成品、原材料(主要原材料、辅助原材料、购入零部件)、在制品等物料数据的准确性,梳理流程、理顺接口,规定物料转移路线,规范各种移交手续,确保各环节物料数据的准确性。确保eRp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合理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通过严、细、实的管理要求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对物料进行精准的控制。其次,从源头加强管理,将原材料控制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梳理和规范现场各个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关注每个细节,精心策划,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再次,加强对生产过程物料存余的盘点工作,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料存余量。通过高标准、严要求,从细节入手,制定一套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对物料存余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确保计划的准确性。

通过eRp库存管理系统,根据销售的预测进行分析,制定安全库存警戒线,适时调整生产计划,保持合理的原材料、半成品的库存,减少盲目的、不准确信息造成的不必要的库存,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需求的预测和供应链管理控制方法,以减少不必要生产物资、库存带来的资金占用,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增强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5.强化计划调度的权威性,细化生产计划的分解和控制,实现生产计划精确化,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运作模式。

(1)强化生产调度权威性,精确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合理控制物料存余。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的增多,部门之间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部门本位主义,处理问题缺乏大局观念,更多地考虑部门或局部利益,反应速度慢,造成计划调节相对较差,大大地制约了生产的准确性和连续性,造成大量半成品的积压和加大下一道工序停工待料的时间,造成企业内部物流不顺畅,无形之中增大生产成本。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计划功能模块,精确制定物料需求计划,实现产品二级还原体系,将成品计划准确还原成各个半步件计划,实现生产计划精确化。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计划权威性。打破部门壁垒,增强组织的柔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减少大量物料存余增加的生产成本。

(2)减少非增值作业,消除隐藏浪费。在生产过程中,浪费往往隐藏在流程中,具体的范围大致有检查、移转和返工,这些非增值工序增加周转时间和加工成本;造成瓶颈工序的能力不足,抑制整体发展;各工序衔接不够紧密,加长了等待时间;对供需预测不准,对物流、信息流的传递和分析的不准,导致计划调度协调性下降;反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导致所控流程不稳定。具体表现的形式:大量产生的返修、次品、废品;各工序间衔接不紧密致使生产时间等待。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协作,打破部门壁垒,提高对问题处理的反应速度和执行准确程度,保持物流过程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达到优化信息流和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流转时间和加工成本。

(3)强化管理,推行“四为”现场管理体制,实现“一个流”生产方式,适应(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96页)多品种小批量的灵活生产运作模式。精益生产充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而精益生产必须积极调动相关资源来服务生产,处理、协调生产部门发生的各种问题,确保各工序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一切过程都应该是准确、及时的,不应该有“多余”(如物料存余、等待时间、闲置人员),充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要保持企业内部物流的畅通,必须建立“四为”现场管理体制,以现场为中心,以生产一线为主体,以生产职能部门为首统一调度、指挥的现场管理体制,及时协调生产调度、计划衔接、半成品移转、员工劳动纪律等问题,并通过现场走动式的管理,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一个流”生产方式,通过看板管理、Jit等先进管理工具的充分应用,实现上下工序有序的衔接,将各工序紧密联系起来,严格控制半制品的质量、数量,加强工序之间的协作,形成一个流的作业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生产职能部门的调度职能,确保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实时、实地、适度地解决生产衔接问题,确保半成品适时、适量的同步生产,在正常生产情况下,使物料的移转、存余合理化,减少因生产协调、处理问题不及时造成的浪费。

6.全面开展半成品合格率攻关,减少因返工造成的存余和浪费。通过深入现场,对现场比较突出的质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打破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提高处理问题的反应速度,重视细节,切实落实“精、细、严、实”的管理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深入推行精细化管理。集中力量,优化资源,组建多部门跨专业联合项目攻关组,提高半成品合格率,降低物料存余控制给生产带来的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7.建立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的协作模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最大限度压缩物料存余。通过建立专业职能部门和生产一线的设备、技术、质量、安全等一体化协作模式,突破传统的设备、技术、质量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管理模式,增强对综合性问题的处理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使设备更好地满足技术、生产的要求,质量保证技术和生产的水平,生产满足技术和质量的标准。

8.开展以理顺现场各种生产要素为目标的5S管理,确保有限存余物料准确移转。组织5S管理宣传策划工作,学习宣传资料,对各级人员进行5S管理知识普及教育。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认识到推行5S管理不是搞运动,不是走形式,不是做额外工作。而是通过对现场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升素养,确保从原材料到产品整个物流过程的盘点、收发、转运的准确性,使企业生产运营达到安全、节约、高效的目标。

企业内部物料管理对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来说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企业物料管理的核心和灵魂,最终代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构建高效的物料管理是企业经营革新、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法]法约尔著,迟力耕译.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5

耐克(nike)公司是~个广为人知的极端例子。这家世界运动鞋霸主没有直接的原材料供应商,甚至没有自己的工厂。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工厂里,耐克鞋被日夜不停地生产出来,而工厂的主人却不是耐克。这些工厂拥有自己的原料供应商??布匹、塑料、生产设备等等。而这些供应商们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供应商……。

耐克无疑是成功的。从1992年到1998年,这家公司的股东获得了超过30%的股本收益。这种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业务外包与采购战略成功的基础之上的。从生产到广告,从飞机票到午餐,从仓储到市场调研等等,都是通过业务外包与采购得以实现。

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在我国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作为改革的第一步,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已经大为减轻。现在,很多国内企业已经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原来捆绑在一起的附属企业已经从母体分离出去,成为母体的供应商。虽然这种分离由于保留了采购的优先权而显得很不彻底,但毕竟迈出了最为艰难的第一步。与此同时,一些新兴民营企业由于没有计划经济的历史负担,已经把采购纳入了成本战略、质量战略甚至技术发展战略。

二、业务外包和采购与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业务外包和采购的兴起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信息产业以新兴的小企业为主要力量,而小企业利用业务外包与采购是当然的最佳选择,如上所述,小企业采取业务外包和采购对于小企业的发展有许多有利之处。第二,在于信息产品本身的可分割性,譬如计算机的生产,硅谷可以生产芯片、新竹生产主板、东芜生产设备。第三,虚拟制造体系之下的业务外包和采购适合于信息产业本身的特点,从总体上讲,信息产业将实现数字化,非常适合于互联网的虚拟经营,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网络传输的特点将使业务外包和采购如虎添翼。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业务外包与采购的普及,业务外包与采购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数字化的前景更使业务外包与采购的优越性日益显现出来,有志于发展信息产业的地区和企业应该密切关注这种模式的演变,并在规划和经营过程中充分加以应用。

三、业务外包和采购的优越性

为什么选择业务外包和采购而不是自己制造?理由很多,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竞争压力。在竞争压力面前,成本、质量和效率只具有战术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竞争压力究竟对企业的业务外包与采购意味着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另一个问题:竞争压力要求企业做到什么?

竞争压力要求企业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复杂的管理机构往往成为快速反应的障碍,并导致信息失真。所以,企业必须解决管理机构臃肿问题。企业的资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所引发的知识快速传播使得企业“核心能力”的门槛越来越低,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必须集中精力和资源于“核心能力”。

仅仅因为这两个原因,中国的企业就有足够的理由扩大业务外包和采购的规模。

四、企业究竟应该外包和采购什么

为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看那些知名跨国公司不外包和采购什么。

在美国微软公司全球的3万余名雇员中,有超过一半的雇员是从事软件开发的,l万人左右做市场和销售工作,另有4000人左右从事财务。人事、办公室管理和物流管理工作。其他业务和资源全部通过业务外包与采购获得。世界饮料工业的头号巨人可口可乐公司也采取了同微软类似的做法。它虽然保留了“可口可乐”工厂,保留了诸如财务、人事等管理职能,但始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市场和销售领域。即使在市场部门的工作中,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保证利用通过业务外包和采购获得的消费者研究。零售研究、竞争对手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并保证能够应用到公司的渠道策略、广告策略和新产品开发策略中去。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这家公司也开始对生产进行业务外包与采购,即进行“合作生产”,如“天与地”、“醒目”等。

我们可以说,对那些成熟的跨国公司而言,他们把资源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核心能力上面,而对于那些与核心能力无关的业务,则尽量通过采购获得。这是他们的普遍战略,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成功之处。

核心能力是一个时髦而众说纷坛的概念。核心能力的特征是:核心能力虽然表现于产品和服务,但实质是知识、技能和它们之间的组合技巧;核心能力与顾客或客户的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构成对应关系;核心能力是不稳定的,随着公司人员的改变和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核心能力是企业可以控制的,至少是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因素;核心能力的数量很少,通常只有一两个;核心能力是难以复制的;最关键的是核心能力可以转化为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是价值的根源。正是由于核心能力的不同,企业之间才产生差异。

五、业务外包与采购的原则

很多跨国公司认为,企业对于不产生核心能力的业务都可以放在外包和采购之列,而企业则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于核心能力的培育、保持和发展。

许多人把核心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企业的技术能力。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可口可乐的核心是什么:是“神秘”的配方?是高超的市场运作能力?微软的核心能力又是什么?是开发出的软件,是软件管理的水平?还是热衷于购并那些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的小公司?对这样的问题给出简单的理论分析很容易,但只有企业家才能把握和培育真正的核心能力。

而且,有的时候,某个特定技术的价值不大,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组合。所以,技术也是可以外包与来购的。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我们在从供应商那里外包与采购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是也获得了包含在其中的技术吗?

国内的企业确实没有达到跨国公司对于外包与采购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大而全”。“体内循环”的思维模式还在某些管理者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只不过换了个包装,叫做“集团化”。“产供销一条龙”。我们很为这些企业担心。

如果以自己发展相关业务的方式来代替外包与采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相关业务的成本、质量和效率的综合评价高于外包与采购。(2)相关业务增加的管理机构至少不会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率。(3)相关业务发展的水平不低于最好的供应商。

在大多数行业和领域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由于服务目标单一,这些业务不可能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由于批量小,很难形成规模优势;由于依赖母体输血,这些业务没有发展的动力和紧迫感;由于与企业的相关部门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协调管理。所以结果经常是事倍功半。

六、供应商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厂商的产品是供应商产品的组合。产品的价值蕴含在其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之中,如果组成部分的价值增加,产品的价值就自然得到增加,而且这种增加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远远大于部分价值的增加。相同品牌的笔记本电脑,采用奔腾见处理器和采用奔腾H处理器要相差数千元,而处理器本身的差价仅有数百元,这个例子生动地告诉我们,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厂商产品的价值有多么大的影响。

也可以把厂商和供应商的关系看作以一个厂商为中心的巨大网络,这个网络并不是由一个厂商完全占有,而是由多家同类厂商所共同占有。在这个以创新和速度决定企业生存的时代,可以说,谁善于使用供应商的创新能力,谁就在竞争的天平上掌握了一个重重的港码。

在运用供应商的创新能力方面,跨国公司有很多成功的先例,而国内的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企业,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与供应商联合进行汽车发动机的研究开发,有力地保证了该公司在美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日本本田汽车公司也采取类似的方法与供应商开展合作。日本雅马哈公司甚至将非关键零配件的研究开发工作全部交给供应商去做。

七、供应商的技术创新存在两种类型

创新不是抽象、孤立的,而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传统存在联系的。在供应商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为达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通常进行两种类型的创新:(l)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供应商进行改善生产流程、引入的设备、优化生产工艺等活动。这类活动并不导致最终产品的改变,只是对生产的过程进行技术创新。最典型的例子是生产自动化。(2)为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供应商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或发明创造,使产品的最终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产品性能的提高、更具有吸引力、价值更高。如应用于客户的产品,将直接导致客户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比如,某包装供应海新的包装设计使消费者更加喜欢、某汽车配件厂商采用新材料使刹车装置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等等。

应该说,供应商对从事第一种类型的创新活动更为主动。

我们主要关心和探讨的是第二种类型的创新活动。我们不妨称之为增值创新。

增值创新的回报是巨大的。对于供应商来说,增值创新意味着获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如果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这种优势将会扩大。而且,这种创新面对的是全部客户,而不是单一客户。瑞典的利乐(tetrapak)公司就是进行这种创新活动的典范。该公司的专利技术一超高温灭菌技术和无菌纸包装技术被全世界的食品、饮料公司广泛采用,在中国,几乎所有饮用奶、果汁饮料的纸包装都采用利乐包装。该公司的技术优势被认为是不可模仿的。对于厂商来说,利用供应商的增值创新,同样会获得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八、探讨采购合作模式

之所以以采购的方式来获取技术创新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部门来进行,主要是由于厂商凝聚“核心能力”的考虑。总的来说,只有供应商对其所在的行业技术最了解。同时,厂商进行自主研究开发会增加内部的管理机构,增加交易成本。

增值创新一定要通过供应商和厂商之间的某种机制才能够得到。跨国公司在同供应商的创新合作时探索出三种模式:交易型、服务型和伙伴型。

交易型。即直接采购供应商的技术成果或创新产品。这种合作最为简单,甚至在双方没有任何合作历史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一般来说,进行这种交易不涉及企业之间其他方面的联系。该技术或创新产品的价值已经得到验证,风险较小。

服务型。供应商根据厂家的要求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合作一般建立在双方供货合同的基础上,技术创新作为增值服务。内容多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改变产品设计,创新并不复杂,风险较小。客户可以付费,也可以不付费。有些精明的供应商甚至主动向客户提供这种服务。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合作多属于这种类型。

伙伴型。供应商与厂家结成创新伙伴,双方的研究人员组成技术创新小组直至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一般来说,双方具有长时间的合作历史和深厚的合作基础,技术的互补性很强,技术成果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来说,合作项目的风险较高。这种伙伴关系在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之间并不多见,但可以肯定,跨国公司正在中国积极地寻求这种机会,iBm公司和东大阿尔派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九、外包与采购部门应该如何去做

与供应商进行增值创新,外包、采购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是主角。创新的技术细节和成果需要研究开发部门来把关,而采购部门在挑选合作伙伴、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和知识产权交易方面起决定作用。

无论对于哪一种合作模式,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都是要做的第一步工作。采购部门凭借其广泛的业务联系和对采购品相关行业的了解,应该主动地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供应商,但必须注意,技术水平高的优势并不代表创新能力强,更不能代表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要求相匹配。在发掘供应商的创新能力方面,采购部门应该多向技术研究开发部门请教。

“创新值多少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交易型和服务型关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在供应商那里,创新经常被高估。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采购部门必须学会寻找参照标准和先例。这是一个需要经验解决的问题。

合作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密不可分,而且对于企业关系重大。在交易型和伙伴型关系中,知识产权都会预先达成协议,企业的警惕性也比较高,只要熟悉相关法律,问题不大。矛盾和纠纷经常出现在服务型关系中,有些供应商经常把为某个客户开发的产品推荐给其他的客户。为避免这种情况,跨国公司的做法是与供应商预先达成协议,企业享有对供应商开发成果的优先使用权,只有在使用该成果的产品上市后,供应商才可以把该成果推荐给其他企业。这种做法已经成为惯例。

十、供应链中制造商与供应商

跨国公司对供应商的管理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组合拳”,针对供应商本身的特点和企业的具体需求,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利益对立,表1简要地总结了这些对立所在:

优秀的供应商管理意味着在平衡供应商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跨国公司就非常善于发掘供应商的主动性。

十一、运用竞争驾驭供应商

跨国公司总是避免来源单一的采购,他们认为:供应商所处的市场也处于竞争状态,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好处。

很多跨国公司的供应商发展计划都强调“替补(Back-Up)”供应商的发展,一般都同时与几家类似的供应商发展业务往来,即使在使用一家供应商的时候,也会从另一家供应商小批量订货用于生产线试验。因而,一旦正在使用的供应商发生问题,就可以马上找到另外一家,买主的风险大大降低。

在选择供应商的谈判中,跨国公司的负责外包和采购的经理以下简称采购经理)经常上午参加一个谈判,下午参加另外一个相同项目的谈判,只不过谈判对手变成了上午那个供应商的竞争对手。如此,不仅可以使买主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行情,而且可以调整谈判立场和改变谈判技巧。

那些精明的采购经理经常在谈判中“无意间”把另外一家潜在供应商的优惠条款“透露”给另外一家,期待获得更加优惠的条件,这个技巧经常屡试不爽。在大型工程的外包过程中,“招标”是常用的方法。运用竞争来驾驭供应商的方法类似于“招标”,只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灵活。

无论采购品处于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鼓励供应商之间竞争的方法都是适用的。

十二、与战略性原材料的供应商结盟

所谓战略性原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数量少,成本比例高;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较高;对产品的价值、质量影响较大。

对于此类产品,跨国公司通常利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盟关系,锁定合同条款,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也即,买主向供应商承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与供应商的竞争对手发展业务,某类采购品完全从供应商处获得;供应商向买主承诺,优先满足买主的各类要求,采购成本将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并提供有关新产品研究开发信息。这类供应商拥有如下特点:(1)在同行业中技术优势明显。(2)买主的购买量占其生产能力的比例相对较高。(3)双方经过长期合作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

可以看到,联盟关系是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联盟双方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在买主(企业)看来,这种联盟关系甚至能够限制竞争对手的行业优势。在国内企业运用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的时候,我们建议考虑时间的界限,这也是跨国公司在处理这类关系别注意的。谁也不能精确地预知未来,要为改变留有余地。

十三、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

为避免买卖双方对于需求的误解,避免企业内部采购管理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跨国公司对外包和采购需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

外包采购品的规格(Specification)是必须严格加以保证的,外包采购品的技术指标、遵循的标准、包装的尺寸、储存的条件等等条目都被详细地规定在规格文件中,一目了然。规格文件作为合同的一部分,供应商必须确保所提供的外包采购品与规格相符。在很多国内企业,对采购品规格的标准化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因为技术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交流不通畅而导致执行不力,规格标准被束之高阁,变成一纸空文,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在那些成熟的跨国公司,与供应商打交道的流程有严格的规定,其基本原则是保持反馈的及时通畅,并保证立场的一致性。两个主要的流程是潜在供应商到正式供应商的发展流程和付款流程。前一个流程主要是技术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互动关系,后一个则是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互动。这两个流程都应该成为正式的公司文件,保证责任的明晰。

十四、供应商达标手册

在诸如雀巢、联合利华、和路雪等大型跨国食品企业,他们为原辅料的供应商制定达标手册,手册中详细地规定了Gmp(优质生产规范)、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GLp(实验室规范)等质量要求。能否达到这些要求,是成为其供应商的先决条件。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汽车、化工等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中。

制定供应商达标手册的思想基础是“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别人的工厂里”。实践证明,这个做法不仅在解决质量问题方面事半功倍,而且实现了厂家和供应商之间的双赢。

十五、取消中间商

在很多行业中,在买主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着形形的中间商(trader),在一个行业市场形成的早期,中间商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很多跨国公司认识到,直接从生产商进货,会节省20%左右的采购费用,这个数目是惊人的。所以,大多数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除了在进入中国的早期通过中间商进行外包和采购,现在已经避免和中间商打交道了。

十六、与供应商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建设供应商数据库

与供应商的关系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内企业在与供应商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就事论事,常常等到出了问题才与供应商进行个案交流;这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成熟的跨国公司以半年为单位与主要的供应商进行定期的交流,回顾合作关系,制定改进计划,并配有详细的改进时间表。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6

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

如今的供应链已发展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已经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产品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因此供应链管理决定供应链的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能把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送达有需求的消费者手中。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采购、生产及销售的有效连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如惠普、宝洁、爱立信等都采用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模式,它们的成功事例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交由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去完成,而将人、财、物集中于核心业务的经营,即实施“业务外包”战略。这已日益成为企业增强环境应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在有竞争的优势与策略的前提下,参与供应链结盟而形成“合作――竞争”模式,这种竞争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的竞争,还包括生产与组织管理,如产品开发技术、制造技术、成本控制技术、营销水平和售后服务、市场反应能力等。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企业必须和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通过技术程序的重新设计和业务流程的快速重组,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的、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关键业务,这就是供应链的合作模式的关键所在。可以这么说,谁拥有了这种合作模式,谁就能取得供应链的成功。

作为企业战略性业务的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竞争方式,突破以往企业模式仅局限在企业内部的限制,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核心企业通过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共赢”的效果。这种竞争模式将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供了一套思考方法,可以使企业明确定位和优化营运过程。目前,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外各优秀企业高度重视的策略重点。中国的企业家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毫无疑问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是企业之间战略联盟的目的所在,也是企业之间战略联盟的必然结果。将企业与企业或其他供应链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风险,使企业能在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中发展。

二、供应链的结构类型

供应链的分类是以供应链节点企业集中的程度为分类依据。

(一)二级供应链

二级供应链是最简单的供应链类型,仅拥有制造商和顾客,制造商制造出的产品直接面对使用者,不通过分销商,制造商拥有所有的生产能力,包括原料、半成品到成品组装和销售部门。1.以顾客为中心的二级供应链:以多个制造商提供同一产品,面向共同的顾客市场。广泛存在于低值日用品制造行业,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对品牌质量、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2.以制造商为中心的二级供应链:是以制造商为中心,是以制造商垄断经营提供独家产品为前提。存在行业垄断倾向,往往造成服务、产品质量不同程度下降的趋势。3.制造商和顾客交叉的二级供应链:是最多的、最普遍的一种类型,有助于造成一种竞争的环境,有利于顾客选择最优产品,提高制造商服务和产品质量。

(二)三级供应链

三级供应链是最基本最典型的供应链。它拥有供应商、制造商和顾客,反映出的问题是最典型和最有代表性的,因此要着重研究三级供应链的分类情况。1、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三级供应链:是广泛适应于加工行业和制造行业的供应链,各类文章中研究较多,也备受人们关注。2、以供应商为中心的三级供应链:是以供应商提供的原料或半成品具有惟一性,无其他企业替代,而其客户――制造商却是多个企业,这种供应链易造成制造商之间的恶意竞争。供应商由于垄断优势的存在易产生服务和质量的下降趋势或败德行为,现实中应尽量避免此类供应链的建立。此类供应链多存在于有垄断的行业中。3、以顾客为中心的三级供应链:多存在于企业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中,如日用品、家用电器等行业。

(三)多级供应链的结构类型

多级供应链也称复杂供应链,包含了多个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多级供应链情况非常复杂,变化也非常多,现就几种非常典型的类型进行以下的概括。1、以制造商为中心的多级供应链:类似制造商为中心的三级供应链情况,只增加了分销商和零售商环节,使链的结构复杂了一些,原理和规律基本相同,是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模式。2、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多级供应链:多存在于大型贸易类企业中,该企业作为几种产品的分销中心,有强大的零售网络,为多个企业和顾客群服务。它以强大的贸易公司为基础,有利于制造企业物流增速及减少库存,但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增加。3、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多级供应链:多存在于大型超市等大型零售企业中,该企业作为物流的集散地,促进整个供应链的物资流动,使库存减少,利润增加,也是研究重点。4、以顾客为中心或以供应商为中心的多级供应链:这在多级供应链模式下较少发生,且尽量避免发生,因此,这里不做详细论述。

总之,供应链的结构类型虽然干差万别,尤其在当前,我国各行业中组建的供应链,随着行业的不同,供应链类型也不同。

三、供应链管理创新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的拉动为原动力。以需求拉动供应的生产和流通模式,不但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迅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有利于减少库存,促进企业资金流转,并增加企业的盈利。

――强调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建立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这样,企业才能够更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并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增加业务的弹性。

――各企业紧密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从原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间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长期竞争力。

――对工作流程、实物流程、信息流程和资金流程进行设计、执行、修正和不断改进。顾客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顾客需求是供应链的起点。以顾客为中心,使各个流程有机配合,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供应链的运作。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使各环节更快速地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及时就最新的市场变化做出适当反应,从而使整条供应链做到实时反馈,适应顾客的要求。

――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实现按需生产,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减少存货积压的风险。

――减少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的成本。通过企业合作和流程整合优化减少各环节成本,从而推进盈利的增长,使供应链更有效率,提升企业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在这7项供应链创新管理中,前3项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实质,4、5两项有关各流程的设计执行及信息优化概括了推行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而最后的两项则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即从时间和成本两方面为产品增值,体现企业优势竞争力。

四、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产能,降低库存使总体成本降低

在今天的环境中,公司发现依靠内部的产能增强来改善投资收益越来越困难。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大多数的美国公司都通过取消中层管理人员,实施新的制造流程,增强劳动力灵活性,并利用信息系统使得内部运作自动化,从而改善了成本结构,对内部运作进行再造。这些举措,加上经济活动的相对活跃,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资本收益。供应链的成本是巨大的,因而,通过改善供应链管理来实现产能提高的机会也是相当大的。即便是供应链实施成本的些许减少都会显著影响到公司获利能力。

(二)适应业务要求的不断变化,体现敏捷性及时间优势

除了成本以外,时间也是一个竞争优势。一种新型的竞争优势也应运而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价值。如果产品在供应链上移动太慢,高科技和其他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制造企业就会蒙受产品过时的沉重损失。另外,一些公司也越来越关注把产品在竞争对手下一个新产品开发出来之前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促使公司采取更快地将产品推向供应链的策略,以获得或保持其竞争优势。

(三)业务外包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更注重于高价值生产模式,更强调速度、专门知识、灵活性和革新。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更强调集中企业资源于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把其他虽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在集中资源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优势。第三方物流(3叫的出现使企业从3pL提供商那里获得的关键增值利益,这种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必将带来竞争力与盈利性的提高。

(四)在多品种、少量化经营的新商业环境下增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7

[关键词]船舶建造供应链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凭籍低成本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胆参与国际竞争,进入90年代后,抓住了国际船舶市场的机遇,造船产量逐年提高,并于1994年我国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材料设备成本、生产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并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再加上生产效率提高缓慢,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尤其是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导致日韩大规模的调整造船工业,使我国船舶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低成本优势己不断减弱,导致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相对减弱。因此如何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及时协调整个船舶建造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我国船舶建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在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等的成功应用,为造船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一、造船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分析

船舶是可以行驶的庞大钢结构物。船体钢结构由成形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船体内安装由复杂的动力推进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供水系统及其它辅助设施。因此船舶建造兼有一般制造行业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造船是属于按订单生产的大型组装产业,所需订购的各项材料设备,如大到机器、板材、型材、涂料、木材、水泥等小至房间内的窗帘、胶圈等,供应商遍布国内外,数量达上千家之多,而且设备的供应厂家、具体型号等,直接影响船舶产品的结构设计,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栖装设备技术资料,会直接影响设计进度,从而影响交船期,如主机的型号决定了机舱的结构设计,锅炉的型号同样影响机舱设计中的管路、电路系统设计,若这些设备的技术资料不能及时到达就会严重影响造船进度,因此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层面既深入又复杂。

1.与供应商的关系密切

船舶建造过程中,需要安装各式各样装置、仪器、仪表等栖装设备,在向上游供应商订购时,必须与船舶建造进度环环相扣,所有胭装设备不仅涉及性能、价格、交货期、质量等,而且与船舶设计中各种设备的布置设计和装配尺寸等密切相关,因此,船舶建造中的一些重要设计变更信息以及由于实际建造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进度计划变化,必须及时的反馈给相关的供应商,以及时的协调供货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在船舶建造中,船东会指定一些设备、材料的供应商,这样就需要船厂、船东以及供应商三方紧密协调,以确保各方的利益。

2.与船东和船级社信息交换频繁

在船舶建造过程中,一些设计图纸必须得到船东的认可,并通过相应的船级社的审查,而且主要的设备供应商也需要得到船东的认可,因此在船舶设计时,需要向船东及相应的船级社提供送审图纸目录和报检项目清单,这样,船厂、船东及船级社三方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送审图纸能否及时送回,对于船舶建造周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3.质量以及交货期的控制更加严格

船舶建造过程中,大多数的供应商都在接到订单之后定制生产的,因此在交货前需要严格控制每个零部件的质量,并接受船级社及船东代表的检验,以免在无替代品的情形之下,由于一两个零部件的质量问题而延迟整条船舶建造进度,造成更大的损失。

船舶建造过程与各种设备、材料供应环环相扣,往往由于交货期延误,严重影响到造船进度。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些报道,某船拖期被船东处以高额罚款,某船的主机到货时间比生产进度时间早了2个月,造成近百万元的资金利息损失,或者听说某船的下水时间仅仅因为忽略了一个小小胶圈缺货而不得不推迟几天,由此可见严加控制各种设备、材料的交货期,可达到降低造船成本,缩短建造周期的目的。

4.与最终用户(船东)直接接触

一般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括上游外部供应链管理、内部供应链管理以及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但是由于船舶产品的特殊性,在建造完成后将最终产品―船舶,直接交给最终用户―船东,因此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与一般的供应链管理是不同的,其下游外部供应链管理中不需要分销商管理、配送中心以及相应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而只通过合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与最终用户进行协调、沟通以及信息、交互。

二、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造船供应链管理框架可用图1表示。该框架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构建的,在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构建基于intranet的内部信息交互方式,船舶建造企业与船级社、船东以及各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基于internet方式,船舶建造供应链管理以建造计划及管理为核心,以信息共享和交换为基础,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顺畅。

在该框架中,船舶建造企业内部流程分为决策阶段、计划阶段以及施工建造阶段,决策阶段主要功能是全球资讯分析,与潜在的客户进行技术谈判,签订建造合同,选择主要设备的供应商以及外包商,并决定建造策略。计划阶段主要功能是设计研发,制定建造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建造阶段主要功能是按照设计结果以及建造计划,进行船舶建造。

三、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基于船舶工业的特性分析,建立一个有效的造船供应链系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转变

降低总成本以及缩短交货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是不同行业的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驱动力。但是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实施时会遇到传统管理思想的阻力,有可能引起员工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员工对该管理思想的认知问题以及相互沟通问题,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开始阶段,可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就需要决策人员坚定实施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思想不同,它需要打破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界限,使各部门融为一体,供应链管理给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造船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并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多赢”思想,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实现由传统的管理思想向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转变。

2.建立适合供应链管理的船舶建造企业流程

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指在企业内部,应用各种管理技术和生产设备,最终形成船舶产品的相互关联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型材、板材等原材料,经过运输、生产、搬运、再生产,……,转换为零件、组件、部件、中间产品、分段、直到最终的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于,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料流管理,使之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企业整个流程,但是目前我国船舶建造企业流程是职能中心化的,个完整的工作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业务流程中心化之间存在冲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造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优势,必须对船舶建造企业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重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Rp)。

3.重视供应商管理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与成百上千的零部件及设备供应商联系,不同的供应商以不同的方式将板材、型材以及各种设备零部件送至造船企业,一旦由于某种原因,某种设备或某种型号的型材延迟到达,将会延缓建造进度,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交船期,同时,如果各种物料过早的送达造船企业,不仅需要增加库存费用,而且造船企业还需要向银行支付大量的利息。由此可见,高效的供应商管理是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一步。

在供应商管理中,需要依据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对不同种类的供应商应该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并且尽量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以降低管理成本。在造船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可分为3类,一类是长期供应商,如板材、型材供应商,另一类是关键供应商,如主机、螺旋桨等供应商,最后一类是短期供应商,如化学品船的特殊涂料、减摇鳍等一些特殊船舶特需的一些材料设备的供应商。不同种类的供应商与造船企业的集成度是不同的,在船舶产品设计过程中应纳入关键供应商,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扩展企业。

4.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协同运作时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影响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而影响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效果,因此造船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机制。

目前的一些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缺少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当发生偏差时其损失和危害已经造成,往往难以补偿。再者,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不能反映供应链动态运营情况。所以,新的绩效评价系统必须清楚地认识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的作用,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且,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绩效度量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

5.完善信息网络建设

由于船舶建造活动中的供应商遍布全球很多地点,因此信息交换就非常重要,如果供应链中信息不畅通,造船企业必须加大库存来应付一些不确定性情况,有些设备如主机等只能通过增加交货提前期来解决。而当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就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中的库存,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造船企业中,计算机工具己经被广泛使用,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基本建立起来,应该说从硬件上己经具备了实现造船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但是在管理方面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工具还十分缺乏,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交换和共享上的困难,因此首先必须把各个专业软件在信息交换和共享方面实现集成,从而实现造船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上的信息集成和共享。

参考文献:

[1]郭炜程丽:神龙公司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3:47~49

[2]软件世界:制造业供应链需求调查.2005,2:117~119

[3]朱汝敬:对我国造船技术和管理发展的若干思考.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2005,12:13~19

[4]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8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为有效的帮助制造企业对自身的供应商管理风险的控制进行正确的认识,亩提高供应商管理质量,推动制造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控制,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保障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等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结合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特点,提出了对制造企业不同类型供应商的定量化分类方法,并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1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型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的制造企业起步晚、发展粗放,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供应商管理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完善,最终限制了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一贯采取高压和竞争的态度,且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开展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不能对供应商管理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2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和风险进行了简要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同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供应商选择的优劣对采购物料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产品的质量,据数据统计,产品质量问题中与供应商责任有关的占比达30%,所以说一个好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综上,通过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的分析,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规划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有着足够了解。在大多数日资企业里面的做法是,任何一个材料它只选择一家供应商,跟其建立伙伴关系,帮助其提高管理水平,协助供应商建立各种运作体系,以便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当供应商的品质有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去协助供应商解决问题,而不是抛弃重新选择另一个供应商。当供应商提供的材料价格没有竞争力的时候,他们会派相关的人员到其供应商工厂对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析,并协助供应商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以增强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在企业核心供应链当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交互联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缩短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Sap系统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可以协同meS等信息系统共同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信息化应用网络。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并依此合理降低采购成本,实现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吸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实施相关培训,培养其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一)采用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图对供应商进行分类。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分类管理是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对供应商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即便有的企业认识到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可是在判断供应商类别时,往往只是依靠定性的判断和主观经验,因而不能清楚地识别出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也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一般可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包括供应商物料价值的高低和供货风险的大小),分为战略供应商、一般供应商、瓶颈供应商、辅助供应商。

(二)对各类别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上述对供应商的分类,制造企业可结合自己对供应商的需求实际情况分别给予评分,根据Y轴和X轴的得分在矩阵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类型,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总之,对于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管理是保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在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是论述重点。同时,指出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供应商的产品对公司影响力大小确定了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组合矩阵,并把供应商分为四类,通过评分可以定量化的确定制造企业供应商的类型,并简要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陈海涛.企业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4(7).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9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设计;结构;管理

当前供应链管理已被看作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在1996年美国召开的全求供应链研讨会上,这一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企业要想很好的运营,供应链无疑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供应链管理存在不确定性、供应商的数量、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商品的数量、运输的方式、生产的环境都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供应链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只有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规避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些都需要供应链管理者有开放、灵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被业界高度重视。所谓供应链管理柔性(SupplyChainmangementFlexibility)是指供应链对于需求变化的敏捷性,或者叫做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需求的变化也可以称之为不确定性或者风险,这是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需求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会导致加大了供应链管理难度和成本。

一、供应链柔性管理视野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策略

Slackn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柔性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柔性指供应链指对顾客需求做出反映的能力。随后,一大批国外学者开始把供应链管理柔性作为评价供应链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Voudouri是较早提出把柔性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一个学者,Beamon在研究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时也认为柔性是指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的马士华博士也指出,供应链管理柔性对于需方而言,代表了对未来变化的预期;对于供方而言,它是对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动的估计。在当今激烈竟争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方面至关重要。适当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策略对制造商柔性的影响是直接并且关键的。

1.供应商选择策略

供应商选择选择策略对供应链柔性管理有重要影响,所谓供应商选择策略是指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对供应商采取的选择方式,为了保证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生产企业一般会按照一系列合理的标准选择供应商,当然,这些标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的调整,生产企业希望选择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希望供应商在技术、成本等方面带来更多的价值,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都对供应链柔性管理提出了较高地的要求,相应人员需要经过详细地分析才能选择出满意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工作,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资源的短缺需要供应商紧密的合作;其次,按时生产的要求,需要准确确定供应商;第三,为了实现对顾客满意度的要求需要供应商的早期参与,才能将商品更快地投放市场,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供应商提前介入设计阶段,可以帮助制造商改进产品性能,改善制造工艺,一般情况下,供应商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等要素对制造商选择起着决定作用,此外,还包括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声誉、技术实力、位置信息等等,众所周知,当我们采购时,采购商品的数量、性质、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于小批量商品来说,商品的质量和交货的速度往往比价格重要,而对于大批量商品,往往价格更为重要。

2、供应商管理策略

所谓供应商管理策略一般是指为了确保供应商长期供货而对其做出的保证其能力的对策措施,一般情况下是指的在供应商选择后对供应商和制造商差距进行了弥补,在最初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无法保证每个供应商都能满足要求,因此,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在产品早期设计阶段,供应商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了解顾客需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积极沟通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大大缩短商品的设计时间,与供应商建立亲密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供应链之间建立共享合作机制才能改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效率。当前,大量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供应商柔性管理,事实证明,这些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商品水平和交货的速率。另外,供应商和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企业问题时,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帮助与支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整个供应链的柔性管理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机制

供应链柔性管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供应链柔性管理机制的建立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这方面考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供应商管理策略应根据供应链的特征采取对应之策

上文已述,在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供应商可以在技术和其它方面对产品制造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制造商加速产品的换代更新,采用更合适地的原材料,选取更相关的技术,加快商品的市场投放等等。总之,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能够使供应商积极地参与到制造商的活动中,对双方都有积极地效果。

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最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在整个供应链中把质量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标准,供应商选择的策略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成本、速度和质量。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应该做到快速响应的同时降低库存,通过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在。

2.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应结合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企业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考虑,当制造商关注产品和实践柔性时,选择供应商主要是考虑其技术能力;当制造商关注创新能力时,供应商的库存能力和技术能力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当制造商批量柔性时,质量无疑是最核心的要素。

3、组成供应链柔性管理的跨职能团队,防止过度柔性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的变化进行柔性运作,供应链柔性管理机制的构建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需要从链条上的各个节点抓起,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采用合适地供应商选择策略从供应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地柔性网络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增强供应链的柔性可以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水平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供应商柔性管理需要组成跨职能团队,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评估供应商网络的变化情况,从而保证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保证供应链活动渠道的畅通。通过培养职能团队的内部响应机制,提高整体供应链的创新性和竞争性,如此整个供应链才能更好地应对顾客的各种需求,具备良好的柔性水平,当然同时要防止过度的柔性,因为过度的柔性意味着系统控制力的减弱,其必将损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所以在运用供应链柔性管理方式时,很有必要适当的控制供应链的柔性,保证系统控制力度和柔性的平衡。

三、供应商柔性管理的构建

1、FSC的目标设定

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设定对保证供应链管理系统良好运行和实时追踪有重要意义,是判定FSC系统效果的最终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系统内部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

2、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运作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也是保证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

3、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要素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相互关系,提高反映速率,维持整体系统的松紧度

4、供应链系统内部的预警机制,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该系统能及时做出反映,采取对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5、供应链系统内部的利益机制的建立,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要平衡各个环节的利益价值,确保各个环节的价值实现

2、柔性供应链管理(FSCm)的模式设计

柔性供应链管理设计中主要有三个要求和两大层次结构,三个要求分别是:第一,企业的统一指令;第二,确定系统的整合目标;第三,系统各要素关系的建立总之,在柔性供应链管理设中,第一要素是要界定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链条的中心,起着组织和协调供应链整个环节联系的作用,它必须具有对应的整合实力,对整个系统的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我们首先要结合市场和业务情况,搭建核心企业,预设系统目标,明确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核心企业可以是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它各类企业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选择,统一设定相关企业的个数和评价标准。

同时需要主要的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还需要设立一套备用方案,在确定了现有的企业的同时,没有被入选的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备用信息档案资料,从而保证和未入选企业的相关联系,这样当出现不可预测事件时,可以及时做出反应,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综上供应链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主体结构和辅助结构两大部分,主体结构主要包含需求、库存、定单三大要素,而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了辅助结构的两大支柱,上述结构一旦建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这是供应链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当然市场是动态的,顾客是变化的,供应链的结构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和顾客的情况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上述供应链柔性管理要求核心企业协作运行,统一于一个整体目标,只有这样核心企业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带动作用,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从而保证个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3、柔性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

柔性供应链管理的起点是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掌握市场竞争的状况和顾客购买需求的变化加以满足,这就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核心,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定单,如果没有定单,所以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是浪费,也是企业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供应链管理要高度重视定单管理,定单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供应链管理整个环节只有在确定相关定单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商业运作,而对于核心企业最为关键的指令也是定单,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本质上就是各个定单向上和向下传递的过程,当然,除了定单之外,柔性管理的结构中还包括一部分库存,这是柔性管理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下,市场瞬息万变,所以储备一定量的库存是必不可少的,库存的储备可以采用定货数量模型,有单级库存和多级库存两种方法,这也是正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特征,上文已述,柔性管理模型除了主结构以外还有辅助结构,包括运输和信息系统,运输是物流管理的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中准确的货物传递是整个系统稳定运作的前提,没有运输作为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就不能称之为系统,更无法高效的运作。在运输问题上,需求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车辆的利用效率、运输路径的选择、交通费用的取舍等等。在目前的供应链管理中,运输任务很多是有企业自身承担的,这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在把商品从上游企业运来再由下游企业运输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低下、配送延误、传递错位等等,这些都会对整个柔性供应链管理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核心要注意两个要素:第一,运输的标准化;第二。预警措施的建立,众所周知,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意外的因素,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可以通过采用专业的运输公司来解决,当然如果因为经济原因,仍然采用身来进行运输的话,则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从而进行有效管控,同时采用先进的运输工具和技术对提高系统管理效率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柔性管理系统除了运输系统外,还包括信息系统,只有有了完善的信息系统,FSCm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真实地、迅捷地信息传递才能和市场与顾客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及时获知有利地发展机遇,柔性管理系统中,信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内部信息;其二是外部信息,整个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流动是贯穿始终的,企业获得用户信息,然后把信息反馈到供应链系统是保证整个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内部信息主要包括:技术的革新、定单的状况、库存的数量等等,无论是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对信息的管理都要求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信息的传递要求及时,避免信息阻滞;对信息的处理要客观准确,信息技术要开放,容易操作并且通用,要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等。

结论:

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现实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单打独斗不再实用,他们开始将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事业流程整合并加以管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迎接全球经营管理提出的新挑战。然而当供应链的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价值链上所以企业时,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柔性作为对不确定性最为直接有效的策略,同时常被认为是促成供应链成功运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柔性供应链管理因其具有灵活、迅速、适应广泛等优势,在当前供应链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规避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些都需要供应链管理者有开放、灵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无疑能更好发挥供应链管理的效能,被业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制造柔性[J],阎海燕,徐波,特区经济2006-06-25

[2]柔性供应链管理在电商服装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王玲物流科技,2015-11-10

[3]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J],张云波,经济体制改革,2003-07-20

[4]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何晓晖,商业研究,2000-03-10

[5]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王鹏飞,袁征,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25

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篇10

20世纪50-70年代,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更多依靠技术和规模,提高生产数量获利;20世纪80、90年代,市场产品开始供大于求,企业转而依靠提高质量和服务,提高销量获利。21世纪,企业竞争将放在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上。进入21世纪,通过技术、规模、质量及服务来提高销量获利已经达到一个极限,企业要想获利,必须要降低成本,主要是降低物流成本,其只能依靠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代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浪潮,同时也是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塑造运营能力的源泉。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无论从供应链单元节点的企业还是整个供应链的结构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整个供应链运作呈现更加明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由于汽车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汽车集团,可以拉动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供应,也可以推动下游分销商的产品分销及客户服务,因此,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多以汽车生产企业为基础构建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机制和模式,通过资源集成,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而信息、知识的集成以及获取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无一不受到企业所在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影响。

汽车工业的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围绕核心企业,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知识流的计划和控制职能,在整个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简单供应链组织结构

由整车制造商、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整车与零部件经销商等环节构成。

经典供应链管理模式

纵向一体化供应链

早期的汽车工业生产中,各企业之间的关联相当松散。出于对制造资源的占有及对生产过程直接控制的要求,汽车核心企业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供应商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策略,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所有权关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最早采用这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并取得成功的汽车企业之一。

横向一体化供应链

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导致采用“纵向一体化”策略的企业要承受过重的投资负担和过长的建设周期等带来的风险,而许多管理人员又无暇顾及关键性业务的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日本汽车厂商采用了“横向一体化”供应链。汽车整车制造商和它的供应商伙伴形成一个共同开发产品小组。伙伴成员从共享信息上升到共享思想,决定在哪里生产零部件或产品,如何重新定义使双方获益的服务,所有企业一起研究和确定哪些活动能给用户带来最大的价值。

敏捷供应链

敏捷供应链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互联网以及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网上应用如火如荼,在给传统产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

敏捷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用户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无缝化程度较高的功能网络链条,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面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而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变企业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竞合的“双赢”关系。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汽车供应链

大规模定制覆盖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整条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其控制焦点是:开发出可供定制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汽车企业的大规模定制者更多地表现为按定单生产的模式,即以汽车行业的“平台战略”为表现形式,在汽车底盘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出各种派生产品,同时对各种派生产品准备尽可能多的模块安装件,为客户提供在交货点的定制手段,在客户下达可选制造定单时,通过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实现定制装配的目的。我国的潍柴动力汽车目前采用这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物流供应链

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因此,由各个物流价值链优化的需求构成了汽车行业的物流网络。

物流系统的优化和顺畅,是汽车制造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市场主导的今天,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汽车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确。因此,汽车生产系统对物流保障系统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只有明确汽车物流服务的特点,准确地提供物流服务,才能使客户满意。

在汽车制造业中,汽车产品制造厂是供应链中的主导企业,零部件企业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销售网络是供应链的拉动环节。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金融服务中。它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

供应链金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吸引了许多银行的介入。深发展、招商银行最早开始这方面的信贷制度、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随后,围绕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开始效仿发展“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名异实同的类似服务。时至今日,包括四大银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