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十篇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十篇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2:54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1

目前大多数集团公司在材料核算方面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在实际工作中供应分公司在向各关联子公司供应材料时由于存在价格不透明、价差不合理等原因,使集团集中采购的优势在子公司材料供应方面未充分发挥。下面就此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建议,权做抛砖之举。

一、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优缺点

计划成本法核算是指对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均按照材料的计划成本进行核算,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核算,月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按发出材料计划成本的比例分摊材料差异,从而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计划成本核算的难点在于如何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成本,一般来说,存货成本差异率应该控制在±5%以内,如果制定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过大,计划成本核算就会失去意义。

计划成本核算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其优势主要是能够简化日常会计核算,缺点是材料价差不透明、容易受材料出库月份材料成本差异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现举例说明如下:

某供应分公司1月初材料成本差异为5万元,材料计划成本550万元。本月为a公司采购一批材料,计划成本100万元,实际材料采购价格为105万元,为其它公司采购材料的计划成本1900万元,实际采购价格为1850万元;2月份采购材料2000万元,计划成本1800万元。

从该例中可以看出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为105万元。

1、a公司在1月份从供应分公司将所购材料领用,则a公司的材料成本为

2、a公司在2月份从供应分公司将所购材料领用,则a公司的材料成本为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同一个材料在不同的月份出库,其成本受材料差异率的影响,成本偏离较大。

二、供应分公司在关联子公司材料供应的现状分析

目前,作为集团公司的供应公司,组织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分公司,一种是子公司。一般情况下供应分公司为分公司。在分公司模式下,集团供应分公司负责向母公司及下属的各单位采购供应生产经营所需各类材料,每月根据各单位所领用的材料按照计划价办理结算,月末将材料成本差异向母公司进行核销(即差异全部由母公司负担);对集团所属的子公司所领用的材料在结算时连同材料所分担的材料差异一并进行结算。

由于集团内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主体,对成本管控的要求高,由于材料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导致材料结算不透明,分担材料差异不合理,所以集团内各子公司对通过供应分公司供料表现不是很积极,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有条件的子公司都想方设法要求自主采购,但子公司自主采购因为不具备集团采购的优势,很可能导致采购价格高于集团采购价格,从而损害集团利益。

三、建议及措施

通过分析表明集团采购受核算、管理等方面的影响,在关联子公司的材料供应方面存在价格不透明、材料成本差异分担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子公司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此问题建议如下:

(1)强化管理、提高服务,坚决执行集团采购政策不动摇

集团采购在整合采购资源、规范采购行为和供应商管理方面的优势是单个子公司无法企及的,尤其是在降低采购成本方面更是成效显著。所以,坚持集团采购,对于降低整个集团采购成本、维护集团利益是无可争辩的。但作为集团采购的供应分公司应切实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高效运行。

(2)准确定位、创新管理,保障材料供应

目前,供应公司在负责材料采购的同时,还代表集团行使一些集团管理职能,比如材料成本的核定、库存限额的核定、现场物料的督查等职能。实际上供应公司充当了双重身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在对子公司的材料供应中,供应公司应该以普通供应商的身份,正常向有材料采购意向的子公司参与报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供应公司采购。

(3)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材料成本,解决材料结算中的问题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2

关键词: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处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链前沿的电子材料与器件,是许多基础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而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则是我国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潮流中,提高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已经变得势在必行了。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去完善和创新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呢?

1完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模式是基石

要想完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第一,在课时安排上。总课时要多于八十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占十分之八左右,实验教学课时占十分之二左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及情况,对教学课时进行微调;第二,在教材选择上。目前,我国与典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相关的书籍很多,这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教材。但是在进行实际的教材选择时,除了要考虑书籍的经典性以外,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即许多学生对本课程接触的较少,具有理论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大院校就可以组织学校的教师进行课件和讲义的编写,设计出适合学生心身发展、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来;第三,在教学形式上。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是一门既包含了物理学科特性,又包含了电子科学器件工作原理的教学课程。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技能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达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就要积极地转化教学形式,采用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合理分配这两者的时间,促使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得以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进课程快速发展的目的。

2创新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是保障

在新课改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理实结合”的教学理念,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教学能够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意识。为了达成这一点,教师就要把传统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重视理论概念、定义、规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和转化,重新设置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更轻松、更好的去理解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具体的知识体系构架。例如在进行实际的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讲授中,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四个部分,即材料科学基础理论、量子物理基础、固体中的热导与电导、现代固体理论。此外,在进行每部分的理论知识的教授时,教师还要适时的融入一些实践操作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际知识,换句话说就是“弱化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

3改进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实验教学是关键

就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而言,其中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电子专业技能,教师一定不能因为实验教学复杂、不好控制,而减少其课时。那么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呢?首先,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充分的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有了“根基”之后,再指导其进行实际操作。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检测环节,像是提问回答、布置试卷等,检测的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安排学生写实验报告,将实验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写下来,以避免走马观花的情况出现。此外,在设定实验课程的时候,教师还要确保其单一性,换句话说就是要不与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程相重复。

4革新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评价体系是核心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对于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评价这一环节,教师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变,即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与传统考试评价这一模式相区别的,可以适当而科学的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日常中的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的高低等纳入评价体系,以此来增加课程评价的灵活性、全面性、公平性,将学生学习的重点转向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促使学生得以不再被局限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不再受电子材料与器件定义、规律、实验步骤等理论知识的束缚。像这样,打破传统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评价体系,增加评价条件,实现多样转化,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得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巩固和内化专业知识,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5结语

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在电子信息行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既是组成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重要内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巨大保障。总而言之,提高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质量已变得势在必行。为此,为了更好的开展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时反思,并对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等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也只有这样,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才会迎来刚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钟铁钢,蒋芳,赵旺.电子材料与元器件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

[2]林承友,邵晓红,祁欣,战可涛,王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3

一、施工单位修缮工程决算的常见问题

(一)多计工程量工程量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主要数据,由于修缮工程一般无施工图,且对施工过程疏于管理,施工单位便常常在做工程决算时采取各种手段多计工程量,抬高工程造价。

1.多报隐蔽工程等事后无法或不好查证的工程项目工程量。如多报挖填土工程的挖填深度和宽度,从而多计挖填土方工程量,多计工程造价;多报油漆、粉刷工程的遍数,从而就高套用定额,多计工程造价。

2.虚报实际未施工的工序工程量。如原油漆墙裙、木门重新油漆,实际施工时并未铲除旧漆膜,但决算时计取;如装修工程中,基面凿毛、水洗清污,实际施工中并未发生,但却在决算时计取。

(二)某些工序重复套用定额

1.卷材防潮层、刷热沥青、刷玛蹄脂等工程项目,有关定额子目中均已包括刷冷底子油一遍和附加层工料,施工单位决算中,套卷材防潮层等相应定额子目后,再套一项刷冷底子油定额子目。

2.块料面层工程项目,定额子目均已包括找平层和面层,施工单位决算中,套相应块料面层定额子目之外,再多套一项找平层定额子目。

3.金属构件制作工程项目,定额子目均已包括刷一遍防锈漆工料,施工单位决算中,在无任何证明有额外多刷防锈漆的情况下,套金属构件制作相应定额子目后,再套一项刷红丹防锈漆定额子目。

4.安装工程的部分洗涤盆、洗脸盆、洗手盆安装,定额子目均已包括水龙头安装工料费,施工单位决算中,套洗涤盆、洗脸盆、洗手盆安装相应定额子目后,再套一项水龙头安装定额子目,并再计取一遍水龙头材料费。

(三)不按规定换算定额子目某些工程项目实际做法、用材等与定额规定不同时,允许换算定额子目,有些经过换算后会调高定额单价,有些经过换算则会调低定额单价,施工单位决算往往只对调高定额单价的项目换算定额子目,而对调低定额单价的项目不进行定额子目换算,从而多计工程造价。

(四)多计材料费用

1.高报材料价格。当前建筑材料市场比较混乱,相同材料,进货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同种材料,产地、品牌不同,价格相差悬殊。尽管一部分材料当地政府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有建设工程材料基准价格信息,但涵盖面有限,相当一部分材料,尤其是给排水、电气、暖通、装饰等工程材料,其中所列很不全,新型建材更是在其中找不到,而这部分材料市场价格又十分混乱,施工单位往往以次充好,低进高报。

2.多计材料价差。定额中的材料单价,是按定额制订时当地市场平均价取定的,由于市场价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对材料允许按实调整差价。在调差时,实际市场价高于定额取定价时,形成正差,实际市场价低于定额取定价时,形成负差。施工单位往往只对调正差的材料调整价差,而对调负差的材料不调价差,从而多计材料价差。

3.对应扣减的材料费用不扣减。主要包括:(1)建设单位供材,如钢材、水泥、大理石板、花岗岩板等;(2)定额中已计价但实际未购买,按规定应扣减的材料费用等。

4.计取不应计取的材料费。主要是将拆除的材料重新利用,按自购新材料计入工程造价。如将拆除的给排水管道、电线、电缆、开关、插座、吊扇、配电箱以及拆除的广场水泥砖等材料重新利用,按自购新材料计入工程造价。

二、审计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审计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单位高套定额子目、高套工程取费类别、对某些工序重复套用定额、不按规定换算定额子目、利用决算计价单位与自然单位的差异多计工程量等抬高工程造价的手段,只要审计人员熟悉定额规定,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就不难发现。因此,要对审计人员加强工程定额、建筑工程施工、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教育,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4

关键词:电子材料产业;发展特点;发展问题;发展建议

电子材料产业是电子工业发展中的主要动力,发展至今已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还较为落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所以深入了解和分析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是必要的。

1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特点

1.1垄断性特征突出

电子材料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但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呈现出寡头垄断现状,如我国高端电子材料市场都被陶氏集团、杜邦集团、merck、信越化学企业、三菱化学其偶也等国际巨头电子材料生产企业垄断,而我国封装和基板等材料,只占据少量的低端市场。

1.2上下游企业紧密联合

电子材料企业除了要生产电子产品所需材料,还要与下游企业共同进行电子产品研发,以形成企业链。电子材料企业在电子产品企业链中处于前端,其电子材料的工艺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零部件功能及形状的构成,所以电子材料企业必须与下游企业紧密联合。

1.3技术品种趋向复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各大行业,增加了电子材料的需求量,同时有对电子材料的品种、质量及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使电子材料越来越趋向于技术化,且技术的种类越来越复杂化。技术品种的复杂化主要体现为:品种多样化、生产工艺复杂化、个性强化等,相应的配方及加工技术等也趋向于复杂化[1]。

1.4趋向于本土化生产

在竞争过程中,很多电子材料企业占据市场竞争地位,将国产电子材料产品价格较低,以实现利润的获取。但因电子材料产品纯度、洁净度要求高且产品危险系数高,导致难以安全运输到其他较远的地方,最后选择本地销售和购买,形成了本地化生产。

2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子材料产业对外的依存度过高

我国虽然是电子产品消费和制造大国,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电子产品技术多源于外国发达国家,很多高端电子技术都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这对于中国电子材料产业的健康持久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例如,日本、美国和韩国一直垄断光刻胶生产技术、超净高纯试剂生产技术、电子特种气体生产技术、硅晶圆材料生产技术等,我国很多电子企业为生产出高质量和强性能的电子产品等,都不得不向日美韩购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

2.2电子材料产品层次较低

很多高端的电子材料产品都生产于国际大型电子材料企业,并且中国还没有在这些企业中占据竞争地位,导致我国电子材料企业只能占据低端电子材料生产市场,所生产出的电子材料产品相对而言其哟谓系汀

2.3电子材料企业规模偏小

我国电子材料企业因受到技术上、经济上和人才上的限制,致使电子材料企业发展规模难以扩大,形成电子材料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的发展格局,并且电子材料企业与下游企业的联结还不够紧密,导致有支撑能力和引导能力的企业难以起到带头的作用,导致其规模难以扩大。

2.4高层次电子材料研发人才匮乏

电子材料研发过程中不但涉及到物理学知识,还涉及到化学知识、材料科学及电气工程学知识等,并且不同知识学科之间的专业宽度大,同时还要求有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所以很多相关专业人才所设计出来的电子材料,适应不了技术要求高的电子材料产业发展要求[2]。

2.5电子材料产业融资压力较大

很多电子材料产业都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所占据的国家经济政策支持优势小;因与下游企业紧密联合度不够,导致不能及时得到下游企业的经济支持;电子材料生产成本高,且风险大,导致获取的回报难以满足电子材料融资要求。

3针对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3.1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专项政策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要根据电子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如电子材料产业的发展路线图等;第二,为电子材料产业提供经济支持,以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都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在电子市中凸显优势,引导其他中小型电子材料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带领他们研新的电子材料生产技术和掌握核心技术,为中国电子材料产业争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3.3提高电子材料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

第一,提高对国内电子材料企业并购国外电子材料企业以及电子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持;第二,积极参与国际技术联盟,并积极扩展国际市场和申请国外专利,以实现国际化经营;第三,充分利用国际的创新资源,并对相关人才进行国际化培训,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积极引进优秀的国外人才,以吸取更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

3.4加强电子技术人才培养

第一,提高对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等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完善相应的研发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人才培养体系、生产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第二,鼓励并促进校企合作,以培养出应用性高、综合性高和实践性高的技能型人才、综合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第三,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我国电子发材料研发人才与国际领先电子材料研究机构的交流[3]。

3.5拓宽电子材料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一,加强电子材料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第二,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电子材料企业,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投资政策及经济扶持政策,并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第三,建立基金,以支持电子材料企业进行创新和成长;第四,鼓励有条件的电子材料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发展过程还存在对外依存度过高、产品层次较低、企业规模偏小、技术人才匮乏和融资压力较大等问题,所以在电子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出台专项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强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和拓宽电子材料企业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镇,宋涛,王本力.我国电子材料产业发展研究[J].新材料产业,2016,05:2-10.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5

关键词:塑料成型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塑料材料科学是当今世界带头学科之一,而高分子材料是材料领域的新秀,目前高分子材料在尖端科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现代生活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所不可缺少的材料。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单一的材料已不能满足许多性能要求。塑料成型设备已成为科研、技术开发和实际生产中各个环节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1][2][3]。

《塑料成型设备》课程是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聚合物的化学改性、聚合物的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这几个方面的改性技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人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在材料学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介绍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近几年塑料成型设备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和我们在该课程中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

1.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塑料成型设备》课程实际上是一门综合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成型加工[4][5][6]等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课程。它不仅讲述了各种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传授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已有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可直接指导以后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促进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因此,这是一门要求综合运用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各种知识,并要求进行实际操作的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及知识前沿性的特点。

2.该课程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

2.1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并非要将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重点突出和注重课程衔接。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生产应用及科研的需要,并结合最新改性技术在本专业的主要应用情况及前沿发展动向。因此,目前本课程教学主要立足于聚合物的化学改性、聚合物的填充改性、纤维增强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聚合物的共混改性及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这几个方面,同时,研究各种改性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要求,选用有代表性的示例,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以培养他们对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2.2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塑料成型设备》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来分析和理解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都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适当增设一些实践操作课,开展实践性教学也是教学中必要的部分。在教学实践上,让学生参与样品的制备及仪器的实际操作,并结合课程内容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所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亲自操作一些仪器,并对得到的图谱进行解析,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和锻炼,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设小型科研活动,结合实际问题,通过一两个系列实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如提出请同学们“研究pe材料表面热氧老化的机理”,这样教学形式由过去单一的验证转变为学生自主资料查阅、交流、思考、设计实验、制备样品,并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及结构分析,包括利用热分析、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差谱技术及表面能谱技术等,分析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及有氧和无氧条件下,pe材料表面老化前后的结构变化,从而推断其热氧老化的机理。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了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及独立科研的能力。

2.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一种手段[7]。目前,用来制作课件的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以及Flash,不仅使课件图文并茂,而且可以产生动画效果,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8]。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整节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板书。对于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及一些重要反应式和理论公式的推导,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板书,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虽然塑料成型设备更偏重于应用,但是其应用是建立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的,只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应用已有的改性技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绝不可忽视板书所起的作用。

2.4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应与学校整体管理制度结合起来,在管理内容方面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质量的监控、学分制管理、考试考核及教师的聘用、考评、奖惩等[9]。我们在讲授塑料成型设备试课程时,是把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在严格教学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跟踪教学质量。有两种问卷,一种是不记名的问卷,一般有2个问题:(1)你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提供5个答案供选择,分别为: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一般感兴趣”、“不感兴趣”和“很不感兴趣”;(2)对课程讲授的合理化建议。另一种是记名的问卷,有3~4个问题,内容与当节课堂讲授的知识相关,并且至少有2个问题是延伸性的。通过这两种问卷的调查,可以较好地认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计划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即首先在课程讲授前期提供一些塑料成型设备相关的题目,然后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其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利用空余时间制作ppt,在课程后期派出各个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演讲,每人讲3~5分钟,讲完后大家提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的时间限定在2个学时。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高分子改性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3.结语

塑料成型设备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随着我国材料应用领域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在高职高专院校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开设该课程及提高其教学质量的要求愈加迫切。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去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推动其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建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科学学科近况介绍[J].高分子通报,2008.7:38-41.

[2]李晓,钱一钧,张卫英.高分子化工方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01.5:50-52.

[3]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1-4.

[4]雷彩红.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课程教改初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27-128.

[5]夏峰,林少琨,王晓,等.发挥现代分析仪器作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18-21.

[6]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34-234.

[7]张发爱.高分子材料专业涂料课程教学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6(4):93-95.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步的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中去,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也是如此。文章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希望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水平,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企业;物资管理

在现代科技中,计算机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但推动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也给经济管理现代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的时候,若是能够将计算机运用进去,能够很好的进行组织、计划、监督和调控,能够很好的推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能够很好的提高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现在很多企业都已经应用了计算机物资管理系统。

1物资管理中,将计算机应用进去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企业进行物资管理的时候,若还是使用以往的手段,那么工作效率往往会比较低下,无法很好的将科技发展企业需要结合在一起,给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随着科技的使用,公司领导愈加认识到了物资管理部门对企业的重要性。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的形成了计算机辅助管理网络。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的时候,将计算机运用进去,能够取代以往的手工操作,能够改变以往物资管理比较落后的情况,能够很好的节约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物资管理的实际效率,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物资管理[1]。

2计算机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设计计算机物资管理系统

在物资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使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数据,并通过加工来得出相关的结果,给管理人员的物资管理奠定基础。由此,我们能够发现,计算机物资管理系统便是数据处理系统。在进行物资管理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外界和物资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共享来避免重复劳动情况的出现。公司在进行物资管理系统设计的时候,可以将其分成下面几个子系统。

2.1.1计算管理子系统其主要是管理产品合同、材料消耗定额、材料实际使用量以及进行物资采购计划编制[2]。在编制采购计划的时候,必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也使采购计划变得更为合理。

2.1.2库存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包含了物资的出库和入库管理、库存的台账管理以及各种报表的管理。

2.1.3统计管理系统统计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库存情况来进行统计报表的反映,这样能够给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确保决策的正确性。

2.1.4资金管理子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进行资金管理,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资金的分配以及相关的财务审核等等。

2.2计算机在物资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2.2.1进行计划管理在进行物资采购计划管理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根据任务量以及材料消耗情况来进行材料需求量、材料规格和材料材质的确定,然后根据订货合同来确保库存能够平衡,保证物资采购供应计划管理编制的合理性[3]。计划管理本身便比较复杂,所以必须做好计划编制,在进行计划编制的时候,首先应该从数据来源出发,根据工艺部门制定的消耗定额,根据生产计划来合理的比较库存,从而确保制定的物资订货合同真正的合理。在进行材料定额管理的时候,相关的工艺部门应该根据产品本身的工令号将材料定额输入到计算机中去,材料供应部门则应该根据定额来做好汇总工作,并将结果传递给相关的材料采购人员,从而保证采购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此外,还应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采购计划动态图表的绘制。

2.2.2物资合同管理合同履约专责在进行物资合同签订的时候,应该将材料本身的规格、产地、到货的实际日期以及相关的金额认真的输入到计算机中去,这样能够进行合同台账的建立,能够将以往的手工操作转变成为计算机操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在进行合同执行情况确定的时候,需要根据到货托收单,将相关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去,这样通过计算机能够很好的了解合同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合同汇总能够很好的掌握合同执行的实际情况,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更好的了解实际合同执行情况,还能够进行合同报表的打印,确保提供的资料真正的完整。

2.2.3进行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指的便是管理库存物资的数量。在仓库中,随着生产的进行,物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管理人员不但需要将物资的动态变化信息报告给相关的部门,还应该提供一些数据来验证动态变化情况。所以,进行库存管理的时候,相关的系统不但需要能够满足物资保管人员以及相关领导的实际需要,还应该给计划管理更好的进行,提供精确的数据。这便需要建立的系统能够很好的收集平时的信息,并做好信息的规整工作,对库存动态变化进行跟踪,切实了解物资流向和实际的用途,进行物资无动态情况的提供、进行物质到货情况的提供,并给相关的部门提供统计报表[4]。根据其需要,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应该将库存管理分成三个部门,分别是材料收入管理、材料发放管理以及材料保管等等。在进行文件制定的时候,还应该确保记录着物资名称、保管人员的代号、材料的规格和材质、材料单价、库存的实际数量、材料的货位号等。这样能够给财务部门进行资金统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想要更好的进行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便必须将计算机运用进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在进行物资管理的时候也是如此。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资采购供应中去,提高了物资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好的提高了企业实际工作效率,能够让企业物资管理的管理方法更加科学,相关的体制更加合理。由此,我们也能够发现,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物资管理中去,是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将其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来艳.浅谈计算机在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6).

[2]沈赫.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问题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3).

[3]陈廷宏.加强计算机应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7).

[4]张丽.信息技术在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5]荆汝宏,黄子强.数字化光学元件中黑栅效应的研究[J].应用光学,2010,(1).

[6]程艳云,宋玉蓉.基于耦合映像格子混沌系统的Hash函数构造[J].应用科学学报,2010,(1).

[7]周福军,谈定有,聂鑫.仪征市广电宽带城域网升级方案[J].有线电视技术,2010,(1).

[8]黄建斌,邱河波,戴祥,等.基于eZ-USBFX2的LeD点阵图文显示屏[J].现代电子技术,2010,(2).

[9]辛然,谢晓明.数字对讲机互联网传输的中心站软件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2).

[10]万峻,冯宝强,张宁,等.浅析短波业余业务频段监测[J].中国无线电,2010,(1).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7

关键词:金属材料;成分分析;发展前景

前言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现代的金属分析手段逐渐的增多,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当中。这些金属材料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当中的各个行业。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发展对于金属材料的需求逐渐地提升。对于金属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地了解其中的内部构成,对于金属有更深层理解,为更复杂的金属研究提供依据。

1新技术金属材料成分分析重要性

1.1金属材料加工方法的合理选择

通过新技术对于金属材料的成分进行分析,能够合理选择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并且对于金属的加工方式能够合理的选择方法,提升金属加工的效率。金属的加工过程是金属利用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成分分析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中存在的组成以及基本特性,保障金属加工采用正确的方式。

1.2有利于安全合理的应用金属材料

对于金属材料的成分分析能够有效的对金属材料安全合理的应用。金属材料在现代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成分的准确分析,能够有效的掌握金属材料的相关性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升,对于金属材料的应用应该通过加工来具体实现。对于金属成分有效的分析能够准确的定位金属的加工方式,使得加工过程更顺利。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应该重视效益性的提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重视其组成成分,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加工,使得成本降低,促进社会金属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金属种类逐渐增多,传统的金属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其发展,应该通过新型的分析技术进行金属成分分析,保证分析的精准度以及实用性[1]。

2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传统方法

2.1滴定分析

滴定分析法是金属成分分析当中的传统分析方法,其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又被称之为容量分析法。在进行滴定分析过程中是将一种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试的溶剂当中,通过不断滴加,使得检测溶液与标准溶液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发生时的标准溶剂的滴加程度,获取一定的数值,通过这样的方式测算出被检测溶液的含量。这样的方式在实际的金属材料检测当中十分常见,并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2.2分光光度

金属成分分析当中的分光光度法,是传统的金属成分分析当中最常见的方法。其基本的分析方式,是根据朗博比尔定律为分析基础的一种金属分析方式。其是在特定的范围,检测物质的特定波长或者一定范围的内光的吸光程度以及发光程度。其主要的检测仪器分为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红外分光光度计。在光度计当中通过分光处理,并通过样本反映的结果检测吸光值,从而算出样本浓度。

2.3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样是传统技术检测当中的重要检测步骤,其又被称之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通过原子蒸气特征辐射的元素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实际的金属成分分析当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具有选择性以及灵敏度高等特点,并且对于金属的检测精密度较高。缺点就是不能够进行多元素的同时分析,面对样本的复杂性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

2.4X射线荧光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样是在进行金属分析当中的一种形式,其原理是在蒸汽状态下吸收特定的频率辐射。通过激发过程中运用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定的波长,并通过一系列的波长检测成分,按照相应的元素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元素的性质。这种方式实际应用当中,主要应用于高纯物质以及矿物的检测当中。

2.5电分析法

电分析法是传统的一种形式,其在最初的使用当中被应用于电池中进行化学分析。其原理是通过电分解的方式,进行金属材料以及组成含量进行电性质关联性分析。这种方式的准确度相对较低,对于金属的探测不是很准确,在现代的实际应用当中已经很少使用[2]。

3新方法在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的应用

3.1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法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法是近代新出现的金属成分分析技术方法,其是一种原子光谱法,并且对于金属成分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相应的优点是装置简单,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当中相对简便。这一方式能够进行不锈钢金属的检测,新方式在实际的检测当中有效地提升了对于金属检测的效率,满足了现代的金属在线检测的基本需求。

3.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项在实际的技术检测当中的重要方式,是一项针对无机元素以及同位元素进行分析与检测的技术手段。其发展的初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具体形式是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电离之后的特性与质谱法相结合,利用两者具备的优势进行金属成分的分析。在成分分析的过程中具有灵敏性高等特点,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被应用于稀有金属以及稀土金属的检测当中。由于这种方式的测试精准程度较高,但实际检测成本高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这种检测技术只能在稀缺金属的检测中进行应用。

3.3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是利用石墨的材料制成化学容器,通过对于金属的分析通过运用电流进行石墨容器的加热,促进原子吸收。由于被检测的溶剂被全部的包含在石墨容器当中,减少了由于火焰加热产生的气体稀释,分析灵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于这种方法的检测程度以及准确度较高,能够针对较少的金属物质进行直接分析,在金属成分检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3]。

4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和发展,社会需求也随之逐渐提升。金属元素也逐渐的增多,更多的新型金属被研发。对于现代出现的金属元素,传统的成分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金属元素的检测需求。只有针对现代社会当中出现的新型金属物质进行分析,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新型金属成分分析技术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新型金属的检测问题,并且更加重视专业成分以及结构的分析。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对新型技术出现的仪器也逐渐的出现,使得新兴技术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在社会的实际发展进程中,金属材料相应的分析方法逐渐的呈现准确以及高效的形式发展。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新型技术也应该进行逐渐的更新,并且相关人才也应该掌握金属成分分析的新型技术手段,使得测量技术更加地灵敏以及准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在进行成分分析的过程中,对于金属材料的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金属材料的准确分析能够保障金属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具有重要的优势。文章针对传统的技术方式以及新型的技术方式的进行分析,在提升金属成分分析的技术的同时,重视金属材料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具体应用。并且应该在金属分析当中重视金属的使用效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广鹏.浅析金属材料的分析方法[J].科技资讯,2012,11(25):184-186.

[2]刘欣.分析国内航空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12(07):142-143.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8

[关键词]计划成本法;材料成本差异

在现中,计划成本法深受上市公司喜欢。这种方法减轻了上市公司的日常工作量,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便利。但是,对于初学会计的人来说,计划成本法却是一个难点,“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也不好理解,本文拟对计划成本法进行说明。

一、超支和节约的含义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就是超支;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就是节约。计划成本是相对不变的,可以认为是企业的目标成本,如同物理里面的参照物。打个通俗的比喻:女儿要买裙子,父亲给200元,200元是个标准。如果女儿花300元买回裙子,实际成本300-计划成本200=100>0,是超支:如果女儿花100元买回裤子,实际成本100-计划成本200=-100

二、“材料采购”和“原材料”账户

“材料采购”账户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以上是很多教材中对“材料采购”的表述,这种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却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了。事实上,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材料采购”科目对应的始终是实际成本,“原材料”核算的是计划成本,二者的差额体现为“材料成本差异”。为了展示二者的区别,准则中强制规定:在计划成本法下,购入的材料无论是否验收入库,都要先通过“材料采购”科目进行核算,以反映企业所购材料的实际成本,从而与“原材料”科目相比较,计算确定材料差异成本。

[例题1]某工业企业购入甲材料100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单价为10元,增值税170元,运杂费1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计划单价为13元。

购入的时候按实际成本,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1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

贷:银行存款1270

入库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13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1300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2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0

在本例中,“材料采购”借方登记的是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的是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将两笔分录进行合并,材料采购在任何时候都是核算的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分录即:

借:原材料-甲材料13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1100

材料成本差异200

在这笔分录中,“材料采购”核算的是结转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三、“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理解

范孝周和李寒在《财会月刊》2008年第8期《材料成本差异账务处理的改进》一文中提到: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余额既可能出现在贷方,也可能出现在借方,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性质和记账方向不符。笔者对这种说法不赞同,“材料成本差异”是由“原材料”衍生出来的一个账户,当然是资产类账户。不过这个账户比较特殊,有备抵和附加双重性质,该账户在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这里借贷方登记的内容很不好理解,在这里笔者可以换一种说法来描述一下。事实上,在分录中,只要“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出现在相同方向,就表示超支差异:出现在相反方向,就表示节约差异。反之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有超支差异的时候,“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总是出现在相同方向:有节约差异的时候,“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总是出现在相反方向。

可以参考上面的例题1,因为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所以是超支差异,“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出现在相反方向。在进行结转的时候,笔者的说法也是成立的。上面的结论可以用来验证分录是否正确。

[例题2]接上面例题1,生产领用该批原材料,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1100

材料成本差异200

贷:原材料-甲材料1300

在这里,因为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所以是超支差异,“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仍然出现在相反方向。

四、计划成本法下的“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共同表达实际成本法下的“原材料”

对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的相关业务,很多初学者都能很快掌握从“在途物资”到“原材料”再到“生产成本”的核算过程。在计划成本法下,只需要稍作调整就可以了。一是需要使用“材料采购”账户替换“在途物资”账户。二是在实际成本法下涉及到“原材料”的地方,在计划成本法下都需要使用“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账户,这两个账户共同表达实际成本法下的“原材料”。当然,极端情况下,如果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相等,就用不到“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了。换句话说,除去极端情况,在计划成本法下,有“原材料”账户出现的地方,一定会同时出现“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上面的例题1和例题2可以印证笔者所说的结论。

五、入库实际转计划,出库计划转实际

计划成本法下强调的是库存原材料用计划成本计量,即在仓库中的原材料是在计划成本法计量的,这是在内部使用的。所以,入库的时候实际成本要转化为计划成本,出库的时候计划成本转化为实际成本。

六、“材料成本差异率”是母子率

在计划成本法下还有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材料成本差异率”,很多会计初学者觉得计算公式不好记忆,事实上只要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是不难记住的。从“材料成本差异率”这个概念的命名就可以得出,分子是差异,分母是材料成本。差异就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超支用正数,节约用负数表示。分母一定是计划成本,这很好理解,因为只有单位计划成本是恒定的,而采购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是不断变化的。

[例3]:甲企业采用计划成本发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是80万元,成本差异是超支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是110万元,计划成本是12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是100万,当月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是多少?

分析: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20+110-120)/(80+120)×100%=5%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9

中图分类号:tB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工业生产中,许多金属材料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潜力,需要提高其机械性能。在设计工作中,正确制定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某些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而不合理的热处理条件,不仅不会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反而会破坏材料原有的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在根据金属材料成分及组织确定热处理的工艺要求时,应准确分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合理安排工艺流程,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1、金属材料结构及基本组织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有铁、铝、铜、铅、锌、镍、铬、锰等。但用得更多的是它们的合金。金属和合金的内部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其二是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金属的性能和原子在空间的排列配置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金属的性能就出现差异。金属材料热处理过程是将金属工件放在一定的介质中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并在此温度中保持一定时间后,又以不同速度在不同的介质中冷却,通过改变金属材料表面或内部的显微组织结构来改变其性能的一种工艺。

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的关系

2.1金属材料的切削性能与热处理预热的关系金属材料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中,如果切削加7-7-艺与热处理工艺之间能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对提高产品质量将有很大好处。在金属切削过程中,由于被加工材料、切削刀具和切削条件的不同,金属的变形程度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光洁度。预先热处理主要是应用于各类铸、锻、焊工件的毛坯或半成品消除冶金及热加工过程产生的缺陷,并为以后切削加工及热处理准备良好的组织状态。从而保证材料的切削性能、加工精度和减少变形。提高零件的切削性能。各种材料的最佳切削性能都对应有一定的硬度范围和金相组织。齿坯材料在切削加工中,当齿柸硬度偏低时会产生粘刀现象,在前倾面上形成积屑瘤,使被加工零件的表面光洁度降低。而对齿坯材料进行正火+不完全淬火处理,切屑容易碎裂,形成粘刀的倾向性减少。并随着齿坯硬度的提高,切屑从带状向挤裂多渡,减少了粘刀现象,提高了切削性能。

2.2金属材料的切边横量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切变模量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是材料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在弹性变形比例极限范围内,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值。它表征材料抵抗切应变的能力,模量大,则表示材料的刚性强。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同时,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也发生改变,切边模量应该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了弹簧的实际伸长量与设计计算的伸长量存在着一定的误差。笔者结合相关实验,分析了热处理与金属材料切边模量变化的关系。工业生产中在选用弹簧钢进行弹簧设计计算时,要用到材料的切边模量和弹簧模量。如果按传统设计资料中给出的切边模量取值,那么,通常计算的弹簧变形量和实际测得的弹簧变形量有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加工后的成品弹簧,特别是热绕成形的弹簧都需经过热处理。而由于材料弹性模量的大小是由原子间的结合力决定的,所以凡是影响原子间结合力的因素都会影响弹性模量的大小。

2.3金属材料的断裂韧性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断裂力学的出发点是,任何材料实际都含有不同数量、不同尺寸的裂纹。断裂韧性实际可以理解为含有裂纹的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裂纹扩展的性能。提高金属断裂韧性的关键是要减少金属晶体中位错,使金属材料中的位错密度下降,从而提高金属强度。细晶强化是减少金属晶体中位错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细化晶粒使晶界所占比例增高而阻碍位错滑移从而提高材料强韧性。而金属组织的细化则主要通过热处理后再结晶获得。当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以后,会在变形最剧烈的区域产生新的等轴晶粒来代替原来的变形晶粒,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只有在一定的应力和变形温度的条件下,材料在变形过程中才会积累到足够高的局部位错密度级别,导致发生动态再结晶。因此,不同温度对金属的再结晶效果好坏有明显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实验证明:在SY钢坯料上线切割适当的小圆柱,机加工后,选择在700℃,800℃,900℃、1000℃和1100℃在Cleeble-1500型热模拟试验机上以5×10-1的变形速率保温30s压缩变形50%,然后在空气中冷至室温,再进行680℃×6haC(空冷)的退火处理,再将压缩后的试样沿轴向线切割剖开,研磨抛光后用化学物质显示晶粒形貌。实验现象为:在700℃时,扁平的晶粒开始逐渐向等轴晶粒的形状变化。800℃变形的晶粒中等轴晶粒已经有少量出现,但仍然以变形拉长的晶粒为主。在900℃变形开始,晶粒突然变得细小,几乎全部为等轴晶粒,晶粒度达到YBl2级。在900℃以上.晶粒开始长大。

2.4金属材料抗应力腐蚀开裂与热处理应力的关系金属材料在拉伸应力和特定腐蚀环境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脆性断裂破坏称为应力腐蚀开裂。大部分引起应力腐蚀开裂的应力是由残余拉应力引起的。残余应力是金属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在加热时,以及加热后冷却处理时,改变了材料内部的组织和性能,同时伴随产生了金属热应力和相变应力。这种应力对材料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下面主要对金属热处理中的残余应力与形成裂纹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金属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表层和心部的加热及冷却速度(或时间)不一致,由于温导致材料体积膨胀和收缩不均而产生应力,即热应力。在热应力的作用下,由于冷却时金属表层温度低于心部,收缩表面大于心部而使心部受拉应力:另一方面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组织的变化即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因比容的增大会伴随材料体积的膨胀,材料各部位先后相变,造成体积长大不一致而产生组织应力。组织应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表层受拉应力,心部受压应力,恰好与拉应力相反。金属热处理的热应力和相变应力叠加的结果就是材料中的残余应力。金属热处理中淬火冷却速度是一个能影响淬火质量并决定残余应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能对淬火裂纹赋于重要乃至决定性影响的因素。通过相关实验,我们可以得出:1)淬火冷却速度加快,抑制纵裂效果增大。为了达到淬火的目的,通常必须加速材料在高温段内的冷却速度,并使之超过材料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才能得到马氏体组织。就残余应力而论,这样做由于能增加抵消组织应力作用的热应力值,故能减少工件表面上的拉应力而达到抑制纵裂的目的;2)冷却后期缓冷的。主要不是为了降低马氏体相变的膨胀速度和组织应力值,而在于尽量减小截面温差和截面中心部位金属的收缩速度,从而达到减小应力值和最终抑制淬裂的目的。

3、结论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在机械零件制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实际使用中,应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金属零件的制造水平。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的实际应用篇10

【关键词】钛硅材料;结构;性能分析;合成步骤

1钛硅材料介绍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有机聚合物与无机聚合物之间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又名oiHms)。oiHms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控制材料的结构,不仅使材料的性能产生丰富的变化,也通过有机与无机组分两相间存在的强作用力(共价Si-C键、范德华力、氢键、亲水疏水平衡)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纳米复合材料。oiHms材料兼具有机和无机材料的特性,实现了有机聚合物与无机聚合物的性能互补和优化,在染料、光学、膜材料、催化和生物等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无机氧化物骨架和有机基团易于调变的性能,加上其优异的结构特性与巨大的应用前景,oiHms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以有机单硅烷为硅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合成得到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的层状钛硅材料,并对这种层状钛硅材料的结构特点和合成进行详细的分析。

2钛硅材料的结构介绍

2.1钛硅材料的结构特点

首先对层状方英石晶面结构进行衍生来构建不含钛原子的层状材料的晶胞结构,随后将Z轴方向的Si-0-Si键断开,并以两个苯环基团来取代氧原子的位置(一层一个苯环基团),这样得到由两个有机层和一个无机氧化硅层组成的层状结构,单个晶胞含有两个层状结构单元,分子式可以写为Si406C24H20,-对于含有钛原子的层状结构材料,将一个晶胞的a-轴和b-轴扩大两倍,构建了一个四倍大的晶胞;之后,用一个ti-0基团替换晶胞中的一个Si-ph基团,得到有机无机杂化的层状钛硅材料的晶胞结构,晶胞的分子式为Si15025C90H75ti。

2.2钛硅材料钛原子存在形式

在钛硅材料中分布的Si元素,C元素,ti元素都均匀分布,且三种元素的分布密度都相似。这直接说明,材料中钛原子在钛硅材料中是高度分散的,并没有团聚的现象。此外,C元素分布和Si元素分布几乎重合,也印证了,每个桂原子上都连接有一个碳原子;苯环基团以Si-C键的形式与Si原子同时存在,并嫁接在材料的骨架上。

3钛硅材料的性能分析

3.1有机单硅烷种类对钛硅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以苯基三甲氧基硅焼合成的otS-C6H5材料的热稳定性要高于其它有机单硅烷制备的otS-X材料的热稳定性,其失重起始温度为500°C,但是,在400~500°C的范围内有一缓慢失重。在100~600°C的温度范围内,失重为55%,理论计算失重为51.3%,两者相差约4%;这可能是由于材料中无机氧化硅骨架缩聚时产生的。

对于烷基基团上有氣原子取代的otS-X材料,如otS-C6F5材料、otS-C10H4F17材料和otS-C3H4F3材料,失重的起始温度分别为340°C、300°C和250°C,其热稳定性比otS-QHs材料差。值得注意的是其实际失重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差比较大,如四氧全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制备的otS-C10H4F17材料的实际失重达到了97%,而理论计算的失重只有86.5%;含3,3,3-三氟丙基的otS-C3H4F3材料的实际失重达到了85%,其理论计算的失重为56.7%;这些失重都发生在失重起始温度(有机基团分解温度)之后。我们认为理论失重与实际失重的差别主要来自两个原因:(1)氧化硅骨架缩聚时产生的失重;(2)有机单硅烷中的氟原子与材料的氧化硅骨架相互作用,可能生成Si-Fx物种,导致材料中氧化硅骨架的流失。

使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烧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钛硅材料的热稳定性最好,可以稳定在400~500°C,而其他有机单硅烷制备的材料,其热稳定性较差,直接限制了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在之后的研究中,采用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有机无机杂化钛硅材料合成的硅源。

3.2钛硅材料疏水性分析

钛硅材料与水的接触角达到了153°,超过了150°,这说明,钛硅材料具有超疏水的性质。一方面,钛硅材料中每个桂原子上都嫁接有一个苯环基团(苯环基团与Si的摩尔比例达到1:1),苯环基团的含量非常高;另一方面,钛硅材料的无机氧化桂骨架缩聚程度达到90%以上(29Si-nmR表征结果),Si-oH缺陷非常少。这两个因素,使得钛硅材料具有超疏水的性质。

当只使用正桂酸乙酯为桂源时,钛硅-0材料的接触角为0°,说明钛硅-0材料是完全亲水性的。当ptmS的摩尔百分含量为25%时,钛硅-25材料的接触角为32、当ptmS的摩尔百分含量达到50%,钛硅-50材料的接触角为136.5°,钛硅-50材料具有一定的疏水性。而使用ptmS为桂源时,钛硅-100材料的接触角为153°,已经达到了超疏水的范围(超过150°)。这些结果说明,钛硅材料的疏水性来自于骨架上的苯环基团,苯环基团的含量增加,会提高钛硅材料的疏水性。

3.3钛硅材料的催化性分析

钛硅材料的疏水性强,催化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环氧环己烷选择性、H2o2利用率都更高。钛硅材料在甲醇溶刻中的催化活性要高于在乙腈溶剂中的催化活性,也间接证明了钛硅材料是一个疏水性的材料。

考察钛硅材料在环己炼环氧化反应中的回收循环利用性能实验分析表明,钛硅材料在第一次的催化反应中,环己炼转化率为99%,环氧环己烷选择性为99%,H2o2利用率为76%。当经过四次的回收循环实验之后,催化效果仅稍有降低,环己稀转化率为93%,环氧环己烷选择性为93%,H2o2利用率为68%。这说明,钛硅材料是一个稳定的,可以循环回收利用的餘烃环氧化催化材料。

4钛硅材料的合成

具体合成步骤:将10mmol的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S),0.7_ol的钛酸正丁醋(tB〇t),12mmol的质量分数为36~38%的浓盐酸(HC1),和40mmol的冰醋酸(Hac)依次加入30ml乙醇溶液中,控制合成母液中前驱体的摩尔比例为ptmS:tBot:HC1:Hac:etoH:H2o=1:0.07:1.2:4:53:4.1。上述溶液在室温25°C的条件下搅拌2h。揽拌完成后,将所得到的乙醇混合溶液倒入直径为125mm的培养皿中,在30~40°C的下均匀挥发以除去乙醇溶剂。待乙醇完全挥发去除后,于65°C烘箱内放置24h,再在250°C的马弗炉内老化6h后,将所得固体研磨成粉末,即为超疏水性有机无机杂化的层状钛硅材料钛硅。钛硅材料合成流程图如下:

5总结

由于钛硅材料是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在染料、光学、膜材料、催化和生物等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启华,刘健,钟华,王培远.介孔桂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进展.无机材料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