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3:25

有色金属政策篇1

一、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点

鉴于行业的特殊性,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在股利分配方面还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有46家上市公司,本文就以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股利分配政策为分析对象,说明该行业的股利分配特点。

第一,股利分配以派发现金股利为主要形式,纯派现的公司比例有所提高。2006年派发现金股利得企业有22家,达到了47.83%,2007年纯派现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约8%,有18家,但是派现加转股的公司增多。2008年派现的比例已达到54.35%,占有半数以上。

第二,股利分配方式形式多样。在西方各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仅有送股这种形式,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除了送股外还有转增。有色金属行业的上市公司分配形式也多样化,而且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方式,是现金股利、股票股利、送股、转增多种方式相结合。

第三,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高于整个市场水平。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从2006年至2008年三年连续分配的较多,有26家,比例达到了56.52%;三年都未分配的企业少,只有4家;没有采用连续分配政策的企业有16家。

第四,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分红力度减弱,股利支付水平逐渐降低。从这三年看分配的现金股利在减少,大多采用低股利政策,转送股的情形也不多见,这也可能与2007年和2008年的经济形势有关。

第五,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盈利与股利分配没有必然联系。2006年有色金属行业亏损企业有三家,2007年亏损企业有四家,2008年亏损的达八家,这些企业亏损时都没有分配,但是这三年不分配的企业分别为14家、9家和15家。盈利却没有分配的企业所占比例相对高一些。

第六,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持股利分配,即使在这三年中分别有11家、15家及17家上市公司净现金流量为负,但是正的净现金流的企业是大多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股利政策的实施。

二、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股利政策的制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具体企业的具体环境进行定性分析,以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均衡。是否发放股利,以及如何发放,取决于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有没有必要和有没有能力派送,该行业的股利政策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公司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代表所有者财富增加能力,也是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源泉。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可供分配的利润越多,发放股利的可能性就越大,股利额也会越多。管理者可以通过发放股利向外界传递公司较强盈利能力的信息,但也不能排除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股利政策进行操纵。

第二,公司成长能力。公司成长能力是指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所在的行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具有发展性,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公司规模逐年扩张,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倾向于支付低股利政策或不分配股利,将利润留存企业内部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资金要求。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国家的政策引导对于该行业的影响也很大。

第三,公司现金流量。一般来说,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越高,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越有能力支付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但是,如果公司的投资活动能够有好的收益,能获取更多的现金,公司决策者会将留存收益用于投资,而暂时不发放现金股利;另外,如果公司的很大一部分现金流来源于负债,公司管理层一般也倾向于不分配现金股利的政策。

第四,公司规模。规模大的公司相比规模小的公司而言,其竞争能力较强,并且公司筹资要易于小公司,相比之下公司的扩张欲望也不那么强烈,同时规模大的公司拥有更多现金流,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所以倾向于发放股利,股利支付力度也就越大;而小公司为了自我发展要吸纳资金,一般不倾向于发放股利或支付较少股利。

第五,公司负债水平。为了应付可能的财务风险,负债率高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通常不愿意将利润分配出去,而是选择保留更多的留存收益以偿还债务,并且再融资时倾向于留存收益等方式进行筹资。债权人往往会在借款合同中对大量资本性支出和支付现金股利设置一些限制性规定,使负债率高的公司支付较少现金股利或不支付股利。

第六,公司资产流动性,即资产能否及时转化为现金。资产的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可以随时满足对资金的需求,有色金属上市公司防范债务风险的能力就强,那么公司发放股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七,公司股权结构。有色金属行业的上市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后国有(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可以通过上市进行交易,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不仅与流通股收益相关而且也与非流通股收益相关,实现了“同股同权同利”的局面,改善了“一股独大”的治理模式。随着流通股比例的增加,流通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具有发言权,而不再是所谓的“用脚投票”。所以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结构的变化会对股利分配政策产生影响。

三、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优化对策

股利分配的理性化从根本上说有待于改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利润分配机制,真正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制定股利分配政策,与此同时,采用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予以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首先,健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体系是股利政策理性化的制度保障。对于那些有累积盈利而又不分配的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必须强制其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限制公司通过过分保留盈余进行内部筹资。规范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我国应加强对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的规范,要求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对未来股利分配方案做出预测,实际分配方案应与预测一致。

其次,加快优化股权结构。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措施,优化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才能消除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政策形成的制度性缺陷,使中小投资者能够真正地参与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制定,并使这种政策真正反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不是成为大股东掠夺小股东权益的工具。

第三,适当减少股利所得税。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企业不少,但是现金股利分配力度不高,普通股投资者得到的现金股利十分有限,在缴纳所得税后所剩无几。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对流通股股东适当减少股利所得税。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的股利收益率,有利于创造理性投资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活跃二级市场。

第四,加强外部制约。大股东的股权滥用和中小股东的股东意识淡薄,使得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同时我国经理市场尚未建立,购并市场也不发达,市场退出机制失灵,这样公司面临的外部制约也十分有限。如果建立了有效的外部制约,就会促使控股股东减少转移上市公司利益行为。

最后,提高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为改善股利分配现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上市公司经营能力的好坏,盈利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的基础。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各行业的中较具实力的公司,加上我国股权融资成本较低和其他的优惠性政策,按理其获利水平应该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但事实上,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这也难怪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的比例不高,即使派发,也大都属于“微利”股利。要改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提高其经营能力是关键之一。

总之,随着国有股减持、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多,投资者更加理性,我国资本市场也将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另外,随着公司本身理性的提高,其股利政策必将逐步走同规范化轨道。有色金属行业应该根据公司的自身发展特点及所处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股利分配方式以及合适的股利支付规模。

参考文献:

[1]徐晓颖:《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1期。

有色金属政策篇2

有色金属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关联度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78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5%,占国家GDp总量的1.9%。行业现有规模以上的企业8984家,资产总量达到1.5万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突破了2万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超过300万。中国有色金属产量占全球的生产量、消费量平均在30%以上。

2008年10月后,受全球流动性急剧收紧与下游需求快速下滑的影响,有色金属价格暴跌,下跌幅度普遍在50%以上;市场萎缩,下游房地产、汽车、家电等领域需求迅速放缓,2009年一季度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下降6.46%;企业困顿,行业亏损,普遍处于停产与半停产状态,氧化铝停产产能占总产能40%左右,电解铝停产产能占总产能20%左右。同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与消费国,但对外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色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得以出台,并在规划中多处体现了以结构调整促科学发展的思路。

调整重于振兴

本次出台的规划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是“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规划中,既有“结构调整”的治本之策,又有短期促进行业发展的多种手段。总的来看,“结构调整”还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调整重于振兴。

一是重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通过促进企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开发境外资源,加强资源保障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明确要形成3~5个具有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使铜、铝、铅、锌骨干企业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由目前的70%、55%和40%,提高到2011年的90%、70%和60%。二是重供应总量调整。主要通过严格控制总量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计划在2011年前,淘汰80万吨小型预培槽电解铝产能、30万吨小型铜冶炼产能,以及40万吨铅锌产能。这表明国家对一般有色金属新建产能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将把重点放到调整产业产能布局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从而实现总量控制和产能结构调整并举。三是重产品结构调整。我国虽然是有色金属生产大国,但是有色金属加工产品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划提出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实现替代进口、增大出口的目标。此外,规划还要鼓励加大技术改造与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与新产品开发力度,发展国内有色技术装备制造业。针对金融危机下所面临的困境,规划还提出了鼓励收储、税收调整和鼓励并购等可望短期见效的措施。

规划初见成效

自规划公布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规划中确定的政策措施,总体看,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效果良好,短期振兴的目的初步达到,但由于部分政策实施难度较大,实质性进展不大,长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在出口税收政策措施上,今年已多次提高有色金属产品出口退税率,并注重结构调整,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限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成卷的精炼铜板、合金镍条、杆、型材、铝合金制空心异型材等产品出口退税率。如上半年,铝合金型材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3%。出口税收政策对企业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税率调整幅度不大,涉及范围有限,且国际市场价格低迷,总体对企业扩大国际市场销售尚未起到大的作用。

在国家收储机制建立上,政府根据形势需要,研究进一步扩大有色金属国家收储规模的方案,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家收储机制,并采取了实质性行动。自2008年12月开始,国家储备局从铟着手启动收储,完成30吨的铟储备收购,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至少已经收购了30万吨铜、59万吨铝及15.937吨的锌,分别占到中国2009年1~4月表观需求的12.9%、14.7%和10.7%。国家收储对缓解国内金属需求与价格急剧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上半年国际金属价格的大幅反弹的重要因素,起到了拉动需求、稳定市场的作用。但这一政策一定程度导致国内有色金属价格显著高于国外市场价格,使有色金属进口数量的激增,对国内生产企业产生一定的冲击。鉴于上半年收储的量较大,且金属价格回升后收储成本大幅提高,估计后续如果金属价格不发生大幅跳水,国家和地方收储的规模都将相对较低,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较小。

在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上,国家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有色金属产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2009年,国家整体投入有色金属领域的技改专项资金共计200亿元,其中新增1300亿元的中央投资中,安排给有色金属领域的共150亿元。5月2日,第一批总投资近75亿元的两年期贴息贷款已经下拨给了41个有色金属技改项目;而第二批支持项目也即将启动。技改专项资金有利于产业整体技术进步与集中度的提升,获得技改专项资金需满足项目和企业两方面的审核标准,要求加工领域项目应为高端深加工专项,在矿山领域应为低品位、难选冶的选矿冶炼和综合利用专项,新材料研究也得到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从对企业的要求来讲,只有银行信用等级在aa以上,资产负债率不低于70%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技改专项资金的支持,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企业希望通过上马大型项目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也将被排除在外。由于有色行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后续国家将会继续安排相应专项技改资金,但由于需要投入的行业较多而国家财力相对有限,预计后续投入量仍主要靠挖掘企业的自身潜力。

在推进直购电试点上,规划提出重点支持符合国家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骨干电解铝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活力。3月27日,电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关于开展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工作通知》;7月11日,国家电监会、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又联合下发《关于完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就直购电企业准人条件和结算等实施细则作出明确规定。之后,云南铝业、山东铝业等15家电解铝生产企业被列入试点名单。实行直购电政策,按目前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6元计算,按20%

折扣,每千瓦时可优惠0.06~0.12元。若直购电政策能够落实,对于电解铝、电解铜等高耗能行业的大型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利好就是购电成本的大幅降低,进而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直购电政策的实际推进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细节问题较多,目前总体进度依然较慢,预计在试点阶段之后,进程可能加快,相关企业能够增强成本大幅下降带来的竞争优势。

在完善企业重组政策上,规划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推进企业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今年以来,由于主要有色金属企业经营形势不佳,资金较为紧张,国内有色金属行业重组进度有所放缓,总体看,央企的收购力度仍要大于地方企业。仅仅在9月就有两起较大的央企整合,一是中国有色集团重组山东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二是江西赣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保利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探局赣南地调大队在赣南宾馆举行了钨产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共同投资不低于25亿元设立保利赣源钨业有限公司。目前工信部正联合其他相关部委制定促进企业重组的相关政策,是否能够取得实质性突破值得期待。随着有色金属行业伴随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大起大落,国际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地方政府对于跨区域重组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许多有色金属大省都在其自身的有色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要引入以央企为代表的大型优势企业,参与区域内企业重组。

在支持企业“走出去”上,规划提出按照互利共赢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简化境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保险、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严格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的资本金注入、外汇使用等方面给予支持。3月和6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分别《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促进和规范企业境外投资活动;6月和7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重点支持有资金实力的企业“走出去”,进一步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以稳定外需。多部委6月份还联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实行总量控制,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近年以来,由于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需求旺盛,保障程度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加大“走出去”力度,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一批大项目得以有实施可能。上述政策的出台不仅进一步规范了企业“走出去”程序,而且减少了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政策障碍,但各资源国政府和企业开始对中国的收购活动提高警惕。今年以来,以中铝收购力拓失败为标志,一批境外资源收购项目遭遇失败;中色集团终止了收购澳大利亚稀土矿业公司LynasCorp51.66%股份的交易;澳大利亚国防部以武钢在南澳woomeraprohibited地区台资开矿有违澳国家安全利益而宣布不支持;吉恩镍业收购加拿大皇家矿业计划受阻,等等。在众多海外收购中,也有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主要资产等少数几个亮点。

在修订完善产业政策上,相关政府部门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修订完善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提高技术装备、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率等准入条件,严格用地标准,制定深加工产品分类细则等。据报道,工信部已研究编制了《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2015年)》(以下简称《稀土规划》)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力求早日颁布执行。可以预见后续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线,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出台更多有力度的政策措施。

除上述政策外,规划提出的合理配置资源、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建立产业信息的交流和披露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等政策措施,在项目审批、信贷投向控制等方面也都已经有所反映,整体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央带动地方

在国家有色金属调整与振兴规划带动下,部分主要的有色金属大省也纷纷根据国家整体规划导向,出台了地方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如安徽、河南、湖南、江苏等。从内容来看,各地规划中明确的政策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对国家有色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有色金属政策篇3

关键词:出口退税;调整;有色金属;资源;循环经济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是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就业,保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限制资源性产品出口,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从2007年7月1日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涉及2831项产品,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

总体来看,虽然此次调整涉及的金属品种较多,但真正涉及有色金属上市公司主营产品的主要是铜、铝、锌、锡、镍、钨等品种。此次出口退税的调整,将使相应金属品种出口量减少,而国内供应量加大,从而对国内价格造成一定的压力。对有色金属企业的不同行业将造成偏不同的影响:

(1)铝金属此次主要集中在铝材方面,且总体幅度较小,仅为2-5%,远没有之前预计的那么悲观。

此前预期也下调的铝箔出口退税此次并未下调(铝型材板带杆由13%下降到11%,铝丝下降到了8%,铝粉出口取消了出口退税)。而电解铝本身的出口退税此前已经取消,出口税率已为5%,此次并未调整。目前国内几家大的铝产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主要为电解铝,因此,对电解铝生产企业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包头铝业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的21%,而稀土电工原铝杆占出口收入的近10%),此次铝杆从13%下调为11%会带来偏负面影响,不过由于下调幅度较小,且涉及产品占总体出口收入比例较小(2%),因此我们认为相对影响较小。此外,如果中孚实业和焦作万方等公司后期如期发展电解铝下游铝板带项目的话,此次的调整将对未来的铝板带项目盈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取消了部分铜材的出口退税,但不包括铜管。

由于中国属于铜紧缺国家,国内主要铜生产企业中虽然各自都有一部分的铜材产品(江西铜业主营收入中27%为铜合金杆,但出口仅为7.6%,云铜14.8%为铜杆,基本国内销售,铜都铜业目前铜材出口量仅占13.3%,大部分国内销售),但鉴于产品基本都供应国内,因此此次铜材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上述公司影响不大。由于铜管的出口退税并未调整,因此对于以铜管为主要产品的企业暂无影响。去年财政部出台出口退税调整政策时取消了电解铜出口退税并将电解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中、政策规定电解铜出口退税率为零,海关对一般贸易出口电解铜征收10-15%(2007年4月1日之前10%、4月1日之后15%)的关税;对电解铜加工贸易复出口不但不退税,还要按照小规模纳税人征收增值税,对国内电解铜生产大户影响很大,面对2007年上半年国际和国内铜价倒挂(4-6月份伦敦金属交易所电解铜价格一般比上海金属交易所高出人民币3000-6000元/吨)的局面,由于出口不退税,使得今年上半年电解铜出口大幅下降,仅铜都铜业公司就下降20000多吨。

(3)取消了锌、锡和镍中间品的出口退税(原为5%)。

对于锌来说,由于中国对锌需求较大,加之出口退税在前期已不断下调,因此锌生产企业已经逐步将产品放到内销方面(例如中金岭南04年出口退税为1800万,05年的出口退税仅为96万,其中虽然有出口退税率降低带来的减少,但主要还是公司产品出口大幅减少,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此此次锌出口退税的取消对企业没有什么大的影响。锡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从5%下调为0,对产锡企业将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此次主要是镍的中间产品调整,因此我们认为对吉恩镍业等镍生产企业影响不大。

(4)取消钨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此次取消了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粉等初级产品的出口退税(原为5%)。我们认为,静态来看,出口退税的取消将给钨业企业的产品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由于中国具有钨产品的定价权,且公司产品质量优异,因此企业能够通过提价等方式将出口退税的负面因素转移,预计钨生产企业业绩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部分行业发展过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给行业的发展,也是给企业的发展发出的预警信号。企业应充分认识出口退税调整的重要性,它带给企业的可能是阵痛,但更多的是机遇,建议企业从以下方面加以积极应对。

(1)用足用好用活产业政策,调整经营策略。

首先,企业应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将适合内销的产品迅速转向国内市场,适合外销的产品继续加大出口;其次,加强出口竞价的核算也很有必要。为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国内不少出口企业已把出口退税部分计入利润再对产品进行定价。

(2)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项目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上。

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存在工业增长偏快,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偏热。

(3)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今后国家对产业的准入将更加严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将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国家鼓励发展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这也将迫使企业调整寻找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口项目。

(4)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排之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调整产品结构,扩大深加工产品出口,化解政策变化影响。

按照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基本思路,对初级原料性产品出口退税下调幅度大,对深加工产品出口退税下调幅度小,这为扩大我国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铜、铝等加工产品出口,争取最大限度地化解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有色行业近两年遇到了价格上涨的大好机遇,把握住市场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抗风险能力,以抵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提高有色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梁朋.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4).

有色金属政策篇4

过剩时期:盲目扩张

“九五”时期,由于我国电力过剩,为扩大电力需求,在全国许多地方鼓励高耗能用电,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发电企业、供电部门让利和政府财税补贴等多种形式。这些优惠电价的政策对扶持加速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周峰介绍:1998年原国家计委就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的力度,当年免征了电解铝行业2分钱的电力建设基金;1999年发文降低电解铝等有色金属行业电费及免征有关政府性基金;同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允许各地利用价格杠杆,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消费。在这一文件的引导下,各地为刺激电力消费,纷纷自行出台了一些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的相关政策,额度每千瓦时2分钱至7分钱不等,有的甚至更多。

对于这几分钱的优惠,我们千万别小而视之,这对于高耗能的行业来说,则是天大的数字了,可谓生死攸关。以电解铝为例,电力成本约占40%。平均吨铝的综合交流电耗为15000千瓦时左右,只按每千瓦时2分钱的电价优惠来计算,吨铝成本就减少300元。一个年产10万吨的电解铝企业仅电价一项就减少支出在3000万元,也可以说这就是利润。而这个数字对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盈利水平了。

正是在电价优惠这一政策的极大刺激下,我国有色金属和其他高耗能行业一举进入了大扩张时期,总量迅猛上升,有色金属产能与产量保持多年高增长势头。2002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就突破了千万吨大关,并成为世界第一有色金属生产大国。2005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是2000年的2.8倍,年均递增率达到15.8%,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快报:2005年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1631.84万吨,比2004年增长18.14%。

而这其中的电解铝扩张更是狂热。从2001年起,我国电解铝每年以百万吨的产能与产量增幅。仅2003年,电解铝新增的产能就达到了284万吨,同比增长52.2%;电解铝产量达到566.3万吨,同比增长达到26.85%。截止到2005年年底现电解铝产能已达1030万吨,实际产量如果不是受制于电力和氧化铝的短缺早就达到800万吨了,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原铝生产国,发展速度令全球铝业震惊与关注。

紧缺日子:备受煎熬

电价优惠带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电力消费市场。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成为了电力需求的重要动力。

据电力部门的统计,自2000年以来,四大重点高耗能行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始终高于全社会的增长,从2000年的1.73个百分点跃升至2004年的4.54个百分点。然而大量高耗能产业的兴起,又导致了我国电力开始出现紧缺。2000年以后电力供需逐年紧张,从2002年开始,有12个省级电网高峰和枯水期拉闸限电,2003年23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2004年24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2005年1-10月26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作为高耗能行业的有色金属不免首当其冲成为拉闸限电的重要对象。许多有色金属企业由于地方电力紧张,长期处于半停产状态,即使是地方利税大户的有色金属企业也是开工不足。

不仅电力紧张,也由于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快增长,也带动了煤、油、运的全面紧张,并加剧了行业潜在风险,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于是导致了这之后国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宏观调控。国家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取消对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用电优惠政策,电解铝更成为重中之重。

从2004年1月1日开始,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含贫困县农业排灌)、化肥生产用电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目录价基础上每千瓦时统一提高0.8分钱(含税)。对于电解铝等高耗能企业未征收2分钱农网还贷基金(电价)的一律征收。除电力较为富余的东北地区外,其余地方的优惠电价一律取消。原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享受优惠电价的企业也仅限2002年用电基数部分,新增电量不再实行优惠电价。调整并未结束,不久国家又再次调整了电解铝的用电价格,并实行区别电价政策。电解铝企业用电普遍上调4分每千瓦时以上。全国电解铝用电平均价格已超过0.36元每千瓦时,比2001年上涨20%,属世界同业的最高水平。

在电力紧张、电价上调,加之氧化铝价格高居不下的双重打压下,我国大多数电解铝企业现处境十分艰难,已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4年关闭的电解铝企业就达33家,还能运行和具备运行条件的电解铝企业只有113家,比2003年减少28家。国家发改委通报目前电解铝闲置产能260万吨。2005年前11个月,86家独立电解铝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1%,亏损企业达到了56家,亏损面65.1%,亏损额超过了10亿元。而实际的情况比这还要糟糕。

拐点出现:喜忧参半

当国家对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宏观调控时,我国的电力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仅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全国新增装机5751万千瓦,增速13.4%。2002―2007年,中国在建和投产的装机容量将超过2亿万千瓦。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个保守的数字。5年内新增的装机容量增长1倍以上。这个装机容量是十分惊人的。也难怪业内发出“电力建设规模也真是太大了!”的担忧。

过快过大的装机容量投产已开始影响电力市场了,一方面在有力缓解电力紧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电力市场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过去一直是电荒重灾区的华东,随着大量机组的投产,现电力形势已有了明显好转。有关的数据表明,2005年10月以来不仅是上海,华东电网所辖四省一市的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发电量的大幅下滑。而地处华中的湖北省也预测报告称,2007年湖北的电力供需会基本平衡,此后大量机组投产发电,湖北电力将出现富余。

来自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称,2005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增幅同比已开始回落。1-10月全国用电量203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3.75%,增幅同比下降了1.42个百分点。在全国电力供应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用小时开始下降。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545小时,比2004年同期降低2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4886小时,比2004年同期降低70小时。

这一切表明,电力的拐点已经出现。一旦电力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那些近几年大量流向电力市场的资金将面临风险。一个电站项目投资动辄数十亿元,不可能一停了之,于是这必然会导致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而高耗能行业又是消纳电力过剩的最好出路,这也就为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在机遇面前,人们也担忧,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这几年的过度扩张会死灰复燃。这轮始于2003年开始的对电解铝等行业的宏观调控还没有结束,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过剩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消除。在电力过剩的助推下,真有可能导致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再度盲目建设,使调控变得更加艰难。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将面临新一轮的电力市场的考验。

有色与电力联营发展

尽管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还是要从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电力过剩给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思考着如何使有色金属与电力在市场的作用下,联合起来,走出一条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有色金属与电力是一个关联度相当紧密的行业。有色金属行业需要稳定和合理的电价。这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相反,如果没有一定比例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电力也将失去迅速发展的支撑平台。我国的国情预示着我国的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工业将保持适度的增长水平,这也为我国的电力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几年由于电力的短缺打破了相互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但如今随着电力供需关系的改善,加快电力与有色金属企业间联营已再到时候。

铝电联营是电解铝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经营模式。有色金属与电力两个行业的联营所产生效应早就得到了印证。在我国有色行业中的铝电联营更是被业内所认知的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国电解铝行业有50多家企业属于铝电联营企业,占到电解铝企业总数的46%,并形成了煤―电―铝、热―电―铝、水―电―铝的产业链。这种模式有:一是铝企业和发电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电解铝企业,建设、运营电解铝项目,统一还贷,按股分红;二是电力企业投资电解铝项目;三是铝企业和发电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发电企业为铝企业提供稳定、优惠的电力;四是铝企业积极参与投资电厂,以保证企业电力供应。通过这几年的运作来看,实施铝电联营的企业其不仅电价要低于独立的电解铝厂,也供电更有保障。然而独立的电解铝厂不仅外购电价高,而且还没有充足的电力保障,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有色金属政策篇5

全球经济衰退 09年依然持续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全球经济衰退将依然持续,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的全球借贷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既成事实地损害,而且目前银行对外信贷依旧谨慎。这些负面因素使得市场下调对未来经济和企业盈利的预期,因此,虽然信贷市场好转,但是全球衰退风险依旧,更重要的是,全球的经济杠杆已经引发了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不平衡的调整,发达国家需求下降,新兴市场国家供给过剩的矛盾只有通过全球经济减速来解决。

中国经济增长09年减速明显

1 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08年1―10月份,中国出口增长21.9%,实际增速在12%左右;前10个月,我国进口增长27.6%,实际增长8%左右;贸易顺差达2159.9亿美元,同比增长1.7%。从今年三季度开始,我国实际进出口的“敞口”再次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增大。其中前三季度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是1.2个百分点,预计四季度这一“敞口”将继续扩大,对GDp的贡献在1.5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相比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回落更快,但这种情形很难再出现在09年,尤其是下半年。

欧元区经济目前已经出现衰退,美国经济也在衰退边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将大幅下行。因此我国出口将继续低迷,对09年的经济增长造成拖累,出口将经历2―3年时间的低迷。

2 房地产和制造业制约投资增速

未来2-3年的出口低迷期将导致我国与出口有关的制造业投资有大幅下行的风险。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领先于国内出口增速1个月,因此,未来两年出口增速的持续下降必将对制造业投资造成影响。此外,高耗能、高污染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下降。

1998-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十年发展中,我国处于房地产周期的上行阶段,即房价处于趋势性上升阶段,仅在2005-2006年出现波段调整。而房价“拐点”的来临是在2007年12月,此后全国房价涨幅持续大幅下降,在今年9、10月份出现同比负增长。

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两年左右的调整时间,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将持续到2009年底。

3、收入对消费的滞后影响即将体现

2008年,在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下降与财富效应消失下,我国消费额强劲增长的理由或许是政府消费拉动,居民消费滞后于经济增速放缓。在2009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对消费的滞后影响将体现,而政府消费有望继续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消费不会出现过快下滑,初步预计2009年消费增长16.5%。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在无宏观调控下2009年经济增速将大幅放缓至6.5%左右。

4、经济刺激政策只能减缓经济下行幅度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将宏观调控政策定调为“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推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2008年11月17日,央行大幅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10s个基点与大幅下调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在经济下行中,政府实行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毋庸置疑,但政策的意图在于熨平经济增长,而不能够改变经济运行趋势。据官方数据披露“这4万亿元投资,大体上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而且政府类投资高增长不可持续,只在短期内减缓投资下行的幅度。

有色供需关系逆转 价格将依然低迷

1、有色供需关系发生逆转,价格出现大幅下跌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减速的背景下,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出现了大幅萎缩,而在最近5年的有色金属牛市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有色金属行业,使得供给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在需求的下滑和产能的扩张的双向作用下,有色金属的供需关系发生了逆转,从原来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有色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

从有色金属矿山扩产和各类有色金属供需平衡中可以看出,随着产能的扩张和需求的下滑,各类有色金属基本上都出现了供应过剩的情况。

2、有色供需关系回归平衡尚需时日,价格将依然低迷

近5年的有色金属商品牛市在07年末、08年初步入调整期,经过近一年的大幅下跌,多数有色金属价格已经接近或者跌破生产成本线,但是我们认为09年上半年有色价格将依然低迷,期间可能存在超跌反弹的机会,但是出现价格反转的可能性不大:首先、从供需关系看,由于需求的下滑和产能扩张的双向作用使得供需再次回到平衡尚需时日;其次、从调整周期看,无论从全球经济衰退的调整时间还是历史上有色金属商品价格的调整时间来看,目前的调整时间依然不足。

从图表可以看出,在一轮有色金属商品牛市结束后,即使产品价格已经下跌到底部,也不会马上出现价格的反转,一般情况下,价格在底部波动的时间会有2―3年的时间,通过时间来消化过剩的产能,在下一轮经济增长来临的时候以取得供需的平衡,当然价格在底部波动过程中也不排除某些阶段有一定幅度的反弹。

3、有色企业估值的安全边际依然不足

有色金属企业暴利时期已经结束,未来将会步入较长时期的正常或者微利时期,如果未来全球经济的衰退超出市场预期,甚至会步入亏损时期。在有色金属行业景气回落,企业盈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有色行业的估值体系面临较大的考验。从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静态看似合理的pe随着企业盈利的大幅下滑,09年将会随之上升,而pB指标相对国外市场还是偏高,安全边际依然不足或者缺乏明确的驱动股价上涨的因素。而且合理的估值水平又和行业的复苏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关注估值的安全程度的同时,更要关注行业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对周期性很强的有色金属行业。

有色行业投资机会大大减少

09年有色行业的选股思路应该从之前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重点从公司层面挖掘为数不多的投资机会。也就是说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时候,要重点看公司是否具有抵抗行业调整的因素和能力。

有色金属行业的投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只有那些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扩张的深加工型公司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投资价值,由于有色价格的调整时间依然不足,价格马上出现反转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价格驱动型的资源股更多的超跌反弹的机会,不具有长期投资的买入机会。

在有色金属深加工型公司中,我们的选股标准主要为:1、行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2、加工具有较深的深度,具有较高的毛利率;3、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产能持续扩张,结构持续优化,产能扩张,结构优化是深加工型公司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4、对于一体化深加工型公司,下游业务贡献的利润最好超过50%,从而能更好的规避有色金属价格波动给经营业绩带来的不确定性。

有色金属政策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行性;必要性;对策建议

[“十五”时期,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17.18亿元,工业增加值90亿元,利税总额59.17亿元,其中:利润38.17亿元,经济总量跃进为全省第一大行业。在“十一五”规划中,江西有色金属工业提出了冲击千亿元的目标。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倍受关注。江西有色金属工业要实现下一轮的大发展,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内涵发展。本文就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从江西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金属矿种来看,资源形势并不乐观。江西探明的铜资源量占全国的1/5,列第一位。按现有的保有储量计算,矿山服务年限约为25-30年。中国钨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江西省钨资源量在全国列湖南之后排第二位。江西钨资源量在不升级储量的情况下静态服务年限约为10-15年。中国查明的稀土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1.3%,江西省保有储量56万吨,其中可采储量31万吨,以离子型稀土为其特色。以现有产能计算服务年限约为12-15年。

(2)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十五”期间,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十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4.97亿元,基本相当于建国以来到“九五”末期50多年累计投资总额。2005年,生产电铜43.21万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1.23倍。生产钨精矿44744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69%。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5512吨,比“九五”末期增长了2.8倍。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资源的不足成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的“瓶颈”。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江西有色金属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江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废弃的废石和尾砂堆积成山,山洪爆发时顺流而下,有的尾矿库甚至出现决堤,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排放的废水就似一条“黑龙”,污染了整个水系,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

2.可行性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为江西有色金属工业企业树立了典范,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江西铜业集团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仅“变废为宝”一项,2005年多收30亿元。江西铜业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1)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新的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江铜就抛弃了“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观念,引入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新理念。1993年以来,江铜一直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建立了多条新的生态产业链,已形成以铜的提取与加工为龙头,贵金属提取与加工、硫化工和精细化工、稀贵金属提取与加工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2)依靠科技进步,铜资源利用率上了新的台阶

江铜所属的德兴铜矿,原设计采矿选矿的边界品位是0.3%。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江铜就进行特大型低品位斑岩铜矿床采选综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边界品位由0.3%下降到0.25%,使德兴铜矿原本当废石丢弃的含铜品位在0.25%-0.3%的矿石(约占总储量的20%,共1.48亿吨)全部得到利用。仅此可多回收铜金属量38.3万吨、黄金28吨,使日处理量10万吨的德兴铜矿延长服务年限4-5年。

(3)注重转化,废渣利用实现了产业化

江铜矿山探明的铜矿石中含有伴生硒、碲、铼等二十多种元素,在采选铜矿后,废渣如果直接排放,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对土壤、水质产生严重危害。江铜立足技术创新,在废渣的利用上走出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江铜集团贵溪新材料公司经过7年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形成了年产2吨铼酸铵的生产能力,年创造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仅300万元。如今,江铜正在开发高纯化硒、碲、铋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延伸产品链条,实现江铜稀贵金属产品的新一轮升级。

(4)注重环保,“三废”实现了再利用

江铜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复水利用,现在企业每年重复用水量达2.9亿吨,复用率为85%以上。此举不仅减少了废水对原排放流域农作物和生活饮水的污染,每年还为企业节省取水资金2000万元。为了减少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江铜建成烟气制酸系统,回收二氧化硫,每年回收二氧化硫制酸110万吨,增加产值3亿多元。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能源形势,江铜所属的贵溪冶炼厂,利用闪速炉冶炼时产生的余热发电,每年可发电1亿Kwh,相当于该厂外购电的11%,通过提高对余热的综合利用率,江铜在两年后耗煤将不超过3万吨,比现在减少7万吨。冶炼过程中的废渣也通过二次选矿,每年从中提取铜8000吨。

二、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未确立

在发展思路上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当前的实际,为时尚早。习惯于传统的粗放经营,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破坏资源、浪费资源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大量存在。

2.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200户,省属企业51家。除省属企业外,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仍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水平。技术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回收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

3.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缺乏

除《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原国家经贸委出台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之外,没有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政府的考核仅强调GDp,对企业的考核仅强调经济效益,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评价,以“三高”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4.监管机制缺位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组织协调,但至今尚未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政府各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职责不清,行动缺乏协调性。

5.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政策支持,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需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改造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政府在推动该项工作时,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企业技改、治污的税收扶持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否则,企业就不会主动去考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

三、江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资源环境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加强教育与引导,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发展循环经济,要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3.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指导编制有色金属工业“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原则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此大力推动江西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形成必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抓紧制定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完善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准入制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有条件而又拒不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实施严格处罚,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把国家及省“在地方排污费收缴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试点清洁生产工作启动和污染治理项目”,以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税收减免等有关扶持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对关键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利用该基金开展相关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

6.加大江铜集团示范推动作用

在全行业组织学习和推广江铜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重点要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

7.加大科技投入

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开发二次有色金属回收过程拆解分离技术、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冶金技术、二次资源稀缺贵金属回收技术、尾矿综合回收利用技术、有色冶金废渣资源化技术、资源循环过程中环境治理技术、资源循环自动控制及检测技术等,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

8.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按照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铜、钨和稀土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积极发展深加工,提高资源的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有色金属政策篇7

关键词: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策略

伴随制造业及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大宗商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激烈的重要领域。争夺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并获得最终定价权成为各类贸易商、运营商关注的重点。虽然我国自从加入wto以来,有色金属的品种无论从产量还是消费量都排名世界前列,却未能改变中国大宗商品中有色金属的市场话语权缺乏的现状。

一、市场话语权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市场话语权的概念未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市场话语权指的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资本、规则、信息等要素相互交织、互影响价格的集中体现,其中供求关系最终是由资本和信心共同作用,集中体现于交易量和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总的来说,市场话语权也是商家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力。

二、中国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中国有色金属市场话语权缺失的表现

我国有色金属市场话语权缺失现状主要存在下面两大方面:一是中国有色金属的市场话语权与其在全球地位不对等。比如精炼铜的产量占全球的比例大于30%,消费量占全球比例大于40%,电解铝的产消量均接近全部总量的50%。尽管我们在这方面占据这么大的比例,但是在价格方面的影响力较弱,市场话语权未能真正发挥其具有的优势。二是中国资源优势商品未能真正主导议价。从全球的范围来说,我国稀散小金属的存储量和产量都是名列前茅的,在全球的金属贸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过,从全球的金属贸易市场行情来看,我国只是占有量高而已,其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还达不到将量高的优势转化成议价的优势。

(二)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上述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缺失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当地的政策及突发事件的影响外,还与宗商品国定价机制特别是金融化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色金属定价机制的影响因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导大宗商品长期价格的是供求关系。供需关系形成有色金属定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中国发展来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刺激有色金属商品需求增长,也即是说未来时间里,大宗商品的供需决定了价格总水平的上移。二是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中期价格。除了供需关系影响有色金属的价格外,货币的汇率、利率的波动等宏观金融性因素也在一步步影响着定价机制。例如美元汇率的升降都直接影响有色金属的价格,随着美元的贬值价格随着走高,反而则价格走低。三是金融化因素影响短期的价格。大宗商品金融化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供求出现缺口。与此同时,有色金属的金融化会影响社会市场经济的运作,特别是期货市场,因为大宗商品价格浮动的影响因素不是单一的,市场供求关系有被有色金属在金融市场中的将来收益状况取代的趋势。

三、提高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的金融对策研究

通过对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缺失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我们也能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有色金属为例,为增强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提出以下的金融对策:

(一)增加期货产品种类,丰富金融衍生工具,拓宽交易范围

就目前情况来说,我国期货市场产品比较单一,应适当发展更多金融衍生品种,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有色金属金融属性,将重点放在拓宽新的衍生金融商品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使资金同步影响内外盘,使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完善期货市场风险监管机制,较大限度控制期货市场价格的波动

期货交易是一种投资手段,既可有效规避市场的风险,也包含巨大的投机风险。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期货市场风险监管机制,突破限制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障碍,有效实行改革,构建期货市场法律监管体系,从而增强我国大宗商品市场话语权。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使大宗商品市场做大做强,更具吸引力

由于大宗商品市场本身具有交易量大、影响面广,涉及行业多的特性,一般管理很难吸引投资者,且需要投入也很多,这时更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根据市场建设需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在财政上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扶持市场做大做强,使更多人看到大宗商品市场所具有潜在的价值,刺激市场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大宗商品市场上是全球一个大客户,有色金属的定价权却不在我们手上,这也导致国民财富的大量流失,所以我们更应该改善现有市场话语权缺失,采取有关措施将现有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定价优势,争取定价权的有利地位,增强话语权,使大宗商品定价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陈舒.我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张念,冯君从.金融化视角下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的策略分析――以有色金属为例[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5,14(10)

有色金属政策篇8

全球铜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铜矿储量约87%分布在十个主要国家当中,其中智利储量就占据全球储量的近13。我国进口的铜精矿主要来自蒙古、南美和澳洲等铜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预计2007年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其中国内阴极铜生产可达到260万吨以上,而其中依靠国产铜精矿生产的只有不到80万吨,其余的铜原料大部分依靠进口。

2006年黄石市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0.33亿美元,位居湖北省第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2%,其中进口贸易达6.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黄石进出口贸易主要以矿产品为主,占到了55%以上,其中又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智利进口铜精矿和新冶钢从智利进口铁矿砂为主。

根据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计划科了解到的情况,冶炼厂阴极铜生产备料来源比例大体如下:10%自给;30%国内购买;60%进口。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黄石海关统计,2006年湖北省共进口铜精矿26.77万吨,价值4.54亿美元;进口企业高度集中,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一枝独秀:2006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共进口铜精矿26.43万吨,同比下降10.89%,价值4.5亿美元,同比上升62.83%,分别占湖北省全省进口总量和总价值的98.7%和99.1%。2002-2004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省进口铜精矿的唯一企业。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口铜精矿,经冶炼生产出阴极铜,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验证合格,再经由其子公司——上海金兆外贸有限公司出口到伦敦交易。实质上,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从事的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从中赚取加工费——铜精矿供货商向冶炼厂支付的费用,是冶炼厂利润的主要来源。

然而近年来,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却步履维艰。一方面,由于伦敦铜价大幅度上涨,导致冶炼产能增长的速度高于矿山增长的速度,2006年国际铜精矿市场开始由供应过剩走向短缺,致使进口铜精矿的加工费用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国家限制政策的接连出台对冶炼行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中国铜冶炼行业加工贸易遭遇政策冷气流。

2国家政策

(1)出口方面:

2004年1月1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退说率由原来的7%下调为5%,并征收5%出口关税;2006年4月10日起,一般贸易下阴极铜出口关税由5%上调至10%;2006年9月15日起,取消阴极铜出口退税;2006年11月1日起,铜、电解铝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2007年1月1日起,《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铜产品出口税率再次调整。

(2)进口方面:

2006年9月15日起,对进口铜精矿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2007年1月1日起,同产品进口税率再次调高。

(3)加工贸易方面:

2005年底,八部委下发通知,已将进口废铜或者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列入加工贸易禁止范围;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2006年11月22日起,不再办理阴极铜出口加工手续。

3问题分析

通过案例描述部分我们知道国家政策限制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国国内铜产品需求量高,国内市场优先满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国,征收出口税的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国内市场的供给,主要用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国内经济。

铜工业自身的问题。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多停留在初级产品的浅层次加工上,这不利于我国铜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出台限制政策督促此类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环保需要。铜业属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类产业,尤其是前述加工贸易,其过度发展会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增加社会成本,政府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考虑必须对其进行限制。

第三,国家财政状况。我们知道出口退税依赖于政府的财政状况。近几年国家连续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上升,这时,取消铜加贸出口退税也成为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的需要。

国家出台的限制政策对铜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概括如下:

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铜业结构调整。国家限制的低层次加工贸易会迫使铜业加工贸易向高科技.纵深加工方向发展,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就提出了延长产业链和深加工的发展战略。

(2)有利于推动铜冶炼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铜业若不及时革新,就会陷在政策限制的泥潭里。国家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铜业进行革新的动力。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投入十几亿新换了三号五号转炉,并将拆除落后的反射炉,引进先进的爱莎炉。

负面影响:

征收铜产品出口税和铜精矿进口税,使得铜加工贸易企业进口和出口两次付费,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由于加工费下滑,企业利润减少,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加剧了铜冶炼行业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在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所见所闻及对相关行业资料的阅读,我发现国家和铜冶炼厂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国家接连出台各项针对铜冶炼行业的限制政策,特别是多次调整关税和取消进口精铜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而另一方面,大冶有色冶炼厂却仍在从事此类加工贸易,且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1-4月,铜冶炼投资26.26亿元,同比增长了43.75%,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4.2%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时滞”,是指通货膨胀时工资上涨滞后于物价上涨,而在这里则是出现了政策执行对政策出台的“时滞”。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策贯彻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中央制定政策后要逐级下达,从中央到省到市再到县最后到公司,期间还要经过各个部门,这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在这个下达的过程中,政策的贯彻力度也可能无形中削弱。

(2)出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我们知道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石市乃至湖北省的利税大户,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公司的支柱产业就是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加工贸易,如果这个支柱一下子到了,那么整个黄石经济发展至少要停五至十年。

国家与铜冶炼行业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有利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可以给铜冶炼业一定的缓冲时间,使其顺利地完成向深层次加工的铜材贸易的转型升级。从弊端方面看,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导致国家政策的无效性,不能起到限制“两高一资”产业过快增长等作用。

总的来说,只要地方和公司把握住火候,积极高效的开展过度工作,就能既保证国家政策的发挥,又保证企业的安全转型和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可见,其存在利大于弊。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铜冶炼行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面临政策限制,国际上面临加工费的持续下滑,该行业自身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冶公司提出了“冶炼规模提升战略”:十一五期间,阴极铜产量从2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我不禁要问:这一战略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目前形势下的铜冶炼行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政策时滞所提供的缓冲时间,加速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方面,可以从单纯的铜冶炼向建筑业,物流,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反射炉所从事的生产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应及时淘汰。

(3)加速转型升级。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由进口铜精矿、出口阴极铜的浅层次加工贸易向进口电解铜,深加成铜材出口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纵向发展战略,发展产品上游采矿.找矿并进入产品下游铜材包装。

(4)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减产,必要时甚至可以停产,以提升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

(5)合并铜业中的小型私有企业,以增强企业活力,加速实现真正的国企公司化,同时也能提高竞争力。

(6)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走“节能减耗”之路。发展采选高效节能工艺和设备,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资源充分回收利用,并实施先进的环境资源保护措施。

(7)重视人才,走好“人才强企”之路,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发挥其核心功能。

(8)重视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竞争力。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给予15%税率优惠)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投入与改造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9)加强同海关,银行的合作,发挥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作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

(10)尽快开展和加强矿山新一轮找矿,延长矿山寿命。

(11)把握产业发展的热度,重复建设或技术含量不高的项目坚决不能上。

有色金属政策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金属产业

一、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指有色金属企业、相关专业大学、有关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有色金属产业内的技术创新活动。

二、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的评价具有真正指导实践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对协同创新过程有鉴定、引导、控制、激励以及学习的功能,分析的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的进行科学创新决策。

(一)Dea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Dea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投入指标体系用于反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中的投入,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的投入情况:第一,科技研发经费投入(X1),反映集群内不同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资金投入情况;第二,科技研发人员投入(X2),反映集群内不同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人员投入情况;第三,投入比例(X3),反映集群内不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占总业务收入的比例;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产出指标体系用于反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中的产出,主要考虑以下两个个因素的产出情况:第一,企业有效专利数量(Y1),用于反映集群内企业创新和知识创新结果,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第二,新产品销售收入(Y2),反映集群内企业开发新产品所带来的销售收益。

(二)数据来源

研究的对象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至2014年广西有色金属企业科技研况调查汇总情况,评价单元为7家企业广西有色金属;通过收集与整理这些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数据资料,应用Dea的C2R模型进行评价分析。由于协同创新成果显现的滞后性与间接性,对于产业集群创新效果的评价需选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所以本文对于所有子企业的考察时间选用均为4年。投入与产出数据具体见表1。

(三)Dea计算结果

根据整理所得的数据,运用Dea的C2R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表2所示的评价结果。

(四)Dea结果分析

上表选取了结果表格中部分数据来说明,其中“Score”即是效率值。其中效率值为1的为2家企业,分别为佛玻集团、金河公司,这说明此2家公司协同创新投入获得的产出效益水平较为理想。汇元锰业和平桂飞碟公司效率值在0.5以上,体现了一定的有效性水平,但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其他几家企业效率值不足0.5,证明它们在投入与产出的分配比例与转化效率上,存在较大问题。例如矿地院科研投入经费达到11423.5万元,科技研发人员数量为203人,两个指标在所有企业的投入指标中均属于靠前,但是其产出指标中有效专利数量仅仅为3,体现了该企业创新投入转化上的不足之处。

三、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集群内企业角度

1、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根本不重视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体现出集群内企业普遍协同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所以,企业应注重培养创新意识,拓展思路开展多方位的创新,从根本上重视协同创新。

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研究开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是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进行协同创新的必备条件。所以,集群内企业要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务必要增大对科技创新人力和财力投入,使企业研发活动在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支持,方可以有效提升协同创新。

3、主动融进技术联盟,实现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协同创新:主动建立或融入所处集群内多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技术合作,包括大企业和同等规模的中小企业。借助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所、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科技创新的成功率。

4、建立集群企业治理制度,提升协同创新管理水平:集群内企业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治理制度和体系制约了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推进自身制度改革是有利于健全集群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创新管理制度,进而提升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协同创新团队:开展协同创新人才往往是高素质和高学历的,因此引进这部分人企业需要有更具吸引力的福利待遇,例如高薪、技术分红等。

(二)从集群外界支持角度

1、加大财政支持,完善税收政策体系: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仍然不够,政府要加大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科研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集群内企业创新活动的财政扶持。

2、完善有关法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结合现有的企业发展及创新一类的法律,研究制定一系列可以促进企业协同创新的法律政策,特别要体现出对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组织间协同,组织间契约维护等协同创新关键环节的法律支持,构建出易于广西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法律制度体系。

3、鼓励产学研合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般来说,集群内企业依赖于自身的资源很难在短暂时间内实现创新成果的突破,进入市场领先的地位。

有色金属政策篇10

论文摘要: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经济结构分布不均衡,所以各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差距很大。然而通过对其中部分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态势的分析,就可以探索出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由于国内矿产资源、经济结构分布不均衡,所以各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总量规模位居前列的省区,大致呈两种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开发型。主要是河南、江西、云南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作为支柱产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促进了产业发展;二是沿海加工型。主要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缺乏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省区,由于紧邻消费市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产业总量规模也位居国内前列。截至2007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现价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区分别是:江苏(1910.1亿元)、河南(1745.8亿元)、山东(1597.7亿元)、广东(1576.6亿元)、浙江(1416.1亿元)、江西(1343.5亿元)、云南(1101.4亿元)、湖南(970.7亿元)、甘肃(799.3亿元)和内蒙古(750.0亿元)。然而通过对其中部分省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态势的分析,就可以探索出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www.133229.com

浙江继续稳定发展尽管市场波动起伏,但浙江的有色金属工业继续稳定发展。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185.4亿元,主营业务收人为1389.3亿元,利润总额为41.9亿元,利税总额为68.7亿元,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铜加工的竞争优势比较突出。全省现有铜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0余家,产能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多,是浙江省有色金属工业的支柱。主要特点有:一是总量规模大,产品种类较为齐全;二是区域特色明显,并呈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三是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经济结构较为合理。现有企业以股份制和民营企业为主;四是一批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行业龙头雏形初步显现;

五是企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浙江省现已经形成了电解铝及合金生产、铝材加工、再生回收等相对齐全的铝工业体系。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浙江具有发展铝工业的良好产业环境,与铝工业密切相关的轻工、机械、房地产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浙江的汽车、摩托车及自行车配件、

仪器仪表、五金工具等产品生产规模大,需要为其提供高质量的铝锭及铝合金做原料。浙江铝制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对铝板带片产品的需求量大。其金属家具类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需要大量型材、管、棒等铝合金材料。房地产业需要铝合金门窗、装饰材、铝塑板、铝塑管等建筑型材和铝箔等产品。相关产业为浙江省发展铝工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河南总量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在政府政策主导下,河南省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利税总额连续几年在全省各行业中保持第一位。

2007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为58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l668.2亿元,利润总额为250.0亿元,利税总额为343.0亿元,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均居全国有色金属工业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