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十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5:36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与护理;思路研究

脑梗塞是老年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老年人如果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会使得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可能给患者留下难以治愈的残疾,给患者精神方面带来极大的创伤,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你身边发现有老年人患上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一定要及时把他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把握住脑梗塞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好时机。本文就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有效的康复和护理策略。

1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梗塞。脑梗塞患者多表现为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为了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可以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

2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

2.1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瘫痪肢体的脑梗塞患者,由于他们的生活无法自理,所以要由护理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早期训练,帮助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摆放好患者肢位的位置,然后对患者肢体进行运动,一般是先活动大关节,然后再活动小关节,从肢体健康的一侧运动到患病的一侧,运动的幅度也要从小到大,确保对肢体的每个部位都运动到。对于那些由于活动有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经常为他们翻身,变换他们的卧位置,每次在变动患者的以后,应该及时的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还要时常给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侧进行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以此来使他们的肌肉得以放松,减轻其肌肉痉挛性收缩情况。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态度和蔼亲切,要主动关心患者,鼓励他们平时积极进行训练,让他们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训练就一定会康复的。

2.2对患者进行坐、站、走、位训练对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不能长期卧在床上,要积极的走下床,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指导他们翻身或移动身体时要利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卧位,所以全身状态不佳,如果突然坐起可能会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所以为了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患者在坐起时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都要逐渐增加,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当患者进行了坐位练习以后,接下来就要训练站立了,站立时患者先用健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然后肩部向前倾,抬头坐起,挺直躯干,中心移至臀部,护士应该站在患者的患侧来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患者在向站立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住身体,然后将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慢慢的进行站立训练,当患者基本上站稳以后,就可以进行步行训练了,训练时可以利用步行辅助器进行训练步行,患者要扶着支撑物站立,多次重复以后,让患者尝试不扶支撑物,徒手进行站立,刚开始步行时,患者先原地踏步,然后再进行行走,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

2.3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确保康复护理真正落实作为一名护理护士要熟练掌握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知识,积极指导与陪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提高护理质量和减少患者致残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脑梗塞的患者都伴有言语障碍,对于言语不利的患者他们的情绪时常不稳,内心比较抑郁、痛苦,对说话带有恐惧感,害怕与人沟通交流,所以患者常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的信心。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医护人员要积极通过自学、讲座、进修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自爱、自尊、自强、自重,恪守职业道德,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注意: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阶段:从入院的健康指导到出院的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情况与学习习惯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加以重复,以便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康复与护理服务。

3结论

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行动不方便,护理人员一定要提供最优质的康复护理工作,对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活动程度应该从小到大,并且逐渐增加,帮助他们进行卧、坐、站立、走等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能够尽早康复[1-4]。

参考文献:

[1]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4).

[2]谭琼,高用知.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5(05).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5.069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andanalyzesignificancebyhemiplegialimbrehabilitationtrainingin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methodsatotalof48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andhemipleg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ith24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receivedconventionalnurs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additionalhemiplegialimbrehabilitationtraining.observationandcomparisonweremadeonBarthelindexandFugl-meyerscorebetweenthetwogroupsatdifferenttimepoints.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adBarthelindexas(44.5±7.2)pointsandFugl-meyerscoreas(32.4±4.5)pointsatdischarge,whichwere(42.4±6.5)and(31.5±3.5)pointsinthecontrolgroup,andtheirdifferencesallhadnostatisticalsignificance(t=1.061,0.773,p>0.05).in1monthand3monthsafterdischarge,theobservationgrouphadBarthelindexandFugl-meyerscorerespectivelyas(62.6±5.9),(82.3±14.1)points

and(55.3±6.1),(68.4±12.3)points,whichwereallhigherthan(50.3±6.2),(62.5±13.6)pointsand(43.2±5.2)and(56.7±10.4)pointsinthecontrolgroup.theirdifferencesall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t=7.041,4.951,7.395,3.558,p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Hemiplegia;Rehabilitation;training

脑梗死是一种因脑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1-3]。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及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脑梗死发病率逐年提高[4-8]。该病发展快、致残率高,常常伴随失语、癫痫、偏瘫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其中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9]。脑梗死合并偏瘫后患者中约7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经济和精神负担[10]。因此,促进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康复,早日恢复肢体功能,对于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和减轻社会及家庭的沉重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科室收治的24例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z查确诊为脑梗死伴偏瘫;其中观察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68.3±4.6)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66.5±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诊断标准,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发病情况,并向患者和家属教授有关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和需要注意的相关事宜,以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告知患者及家属要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禁止辛辣刺激性饮食。③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会因失语、感觉运动障碍等症状而产生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病情的恢复。医护人员要详细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其积极的心理支持,经常与患者沟通,开导患者,并向其多讲述一些经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的病例,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④用药护理。护士要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方法、剂量、时间,并提醒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用药,嘱咐患者和家属切忌随意停药或增加口服药物剂量。⑤护理。根据病情帮助患者摆放合适的,并利用高枕、被子等保持患者身体稳定;同时护士应该每天对患肢进行翻身、叩背和按摩,以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至少3次/d。

1.2.2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积极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被动康复训练首先要定时定量的帮助患者对患肢进行按摩。按摩时手法要轻柔,先进行轻微的推摩、揉捏等,然后自远心端至近心端,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按摩。对于患侧肢体的手肩及下肢要重点按摩。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使患者取取仰卧位,从上肢开始按照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关节,下肢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顺序进行屈伸活动,每次做10~15循环,3次/d。

1.2.2.2主动康复训练待患者意识清醒,被动运动锻炼可以顺利完成,偏瘫肢体开始恢复后,可以指导其在床上尝试做举手、抬腿、屈伸肘关节、手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的运动。3~4d后开始下床锻炼,可尝试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扶物站立,下蹲等活动。开始时一定要有护士或家属陪在身边,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适宜度,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1.2.2.3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在患者上述主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鼓励患者尝试自己用患肢进食,可选用勺子、叉子等工具辅助进行。指导患者自主进行刷牙、洗脸、穿衣等协调四肢的练习。同时帮助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嘱咐患者走路时要做跨步态,将腿抬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快到慢的进行。然后依据患者的患侧肢体恢复程度,指导患者跨门槛等运动,在患者训练4周后逐渐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其中Barthel指数用来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Fugl-meyer评价法评测运动功能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3.5)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12.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大创伤后的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与要求。因脑梗死患者在度过危险期(急性期)后,绝大多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麻木、偏瘫等并发症,使其正常生活不能自理,这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重大心理创伤,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1-15]。因此,在如何促使脑梗死伴偏瘫患者早日恢复肢体的基本功能,使其能够重新回归能够自理的社会生活,是广大护理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而正确的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后,可以通过全脑其他部位承担受损系统的功能,而这种代偿可通过康复训练逐步建立[16-18]。本研究中,在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又对本组进行了被动、主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康复训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指数(44.5±7.2)分和Fugl-meyer评分(32.4±4.5)分与对照组的(42.4±6.5)分和(31.5±3.5)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1、0.773,p>0.05)。但出院1、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分别为(62.6±5.9)、(82.3±14.1)分和(55.3±6.1)、(68.4±12.3)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50.3±6.2)、(62.5±13.6)分和(43.2±5.2)、(56.7±10.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41、4.951、7.395、3.558,p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伴发偏瘫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其制定合理有效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计划,并做好训练指导工作,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柯向霖.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临床效果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4,10(22):236-238.

[2]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765.

[3]尹娟,o华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4]李东阳.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黑龙江医学,2013,37(1):45-46.

[5]徐冬花.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3):2335-2337.

[6]荣福红.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以及效果分析.现代养生,2014(18):181.

[7]罗小菊.综合护理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药物与人,2015,28(2):152-153.

[8]国凤梅.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对策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8):186-187.

[9]吴淑苗.循证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8-20.

[10]张玉荣.脑梗塞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实施价值评述.医学信息,2015,28(34):338.

[11]胡云春.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2015(1):89-90.

[12]李志鹏.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5):59-60.

[13]陈丽娜.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5):278-279.

[14]乔革会.个性化护理在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中的效果观察.医学信息,2015(17):131.

[15]苗力.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实施康复训练护理的价值探析.中国医药指南,2016,14(8):239-240.

[16]汤莉.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医药前沿,2016,6(22):296-297.

[17]夏瑜.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恢复的影响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236-237.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康复训练;针对性运动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0005-0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oftargetedexercisetrainingontheupperlimbfinefunctionalrecoveryaftercerebralinfarction.method:FromJanuary2014toJune2015100casesofpatientswithupperlimbdysfunctionaftercerebralinfarctionwereselected.theyweredividedintotheobservationgroupandthecontrolgroup,50casesineachgroup,accordingtorandomnumbertablemethod.thecontrolgroupwasgivenconventionalrehabilitationtrainingtherapy,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targetedexercisetrainingonthebasisofthecontrolgroup.thecourseoftwogroupswas6weeks.FmaandSteFscoreswereusedtoevaluatetheupperlimbmotorfunction,theCarr-Shepherdscorewasusedtoevaluatethefinefunctionofhand,modifiedBarthelindexscorewasusedtoevaluatethedailylifeabilityevaluation,theSF-36scalewasusedtoevaluatethequalityoflife,theobservationtimenodewerebeforetreatmentandaftertreatment.Result:theFmascore,SteFscore,Carr-Shepherdscore,modifiedBarthelindexscoreandSF-36scalescoreoftwogroupsbeforetreatmenthad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edifferences(p>0.05).theFmascore,SteFscore,Carr-Shepherdscore,modifiedBarthelindexscoreandSF-36scalescoreoftwogroupsaftertreatmentwereobviouslyimprovedthanbeforetreatment,theimprovedsituationoftheobservationgroupwasobviouslysuperiorto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Upperlimbdysfunction;Rehabilitationtraining;optimizedmotorskills

First-author’saddress:XingtaithirdHospital,Xingtai05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进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往往比较满意,但是往往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等不良后遗症,如何减少脑梗死的不良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神经科医师关注的问题。上肢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1]。调查发现,脑梗死发病初期80%左右的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而发病3个月后仍有40%左右的患者存在上肢精细功能下降[2]。目前,针对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方法很多,但上肢精细功能的恢复仍是康复治疗的难点。有研究发现基于运动再学习方案发展而成的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提高脑梗死患者上肢精细功能效果明显[3]。本研究对5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进行康复训练,观察其对患者上肢及手精细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的患者进行对比,希望能为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脑梗死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2)30岁20°,至少有2个手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展>10°,1min内重复超过3次;前臂被动旋前和旋后>45°,肘关节被动伸展90°、外旋>45°。(5)患者有较好的康复欲望和家庭支持,能够配合治疗。(6)自愿加入本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意识和认知障碍;(2)病情加重,出现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者;(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4)穿上吊带和夹板后上肢不能维持一定的平衡者;(5)不能独立完成从坐起到如厕的移位,持续静态站立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订知青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共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患肢的生物力学行为:判断上肢抓握、够物及操作物体时参与的肌肉及其收缩力的方向。(2)分析运动动作:通过抓握、松开、拿起不同质地、形状、大小、重量的物体;坐位和站位在各个方向取物;转移物体;接扔物体;为特定目的操作物体;使用双手完成特定任务;评估患肢运动的随意性和精确性。(3)软组织牵伸:在训练开始前进行患肢被动牵伸,持续牵伸20s后放松,重复4次。(4)诱发肌肉活动:在患者递杯子的过程中给予肌肉功能性点刺激,在抬起和放下杯子时,治疗师协助将前臂维持于中立位,训练控制抓握力度,帮助患者进行上肢伸肘肌群及肩内收肌群的离心和向心活动。(5)够物和平衡训练:患者坐位前伸、侧身和后伸取物并转移物体;在站立位下从单手取物过渡到双手取物。(6)操作和灵活性训练:指导患者从杯中取出小物体、在电话面板上按数字键、转动铅笔及追踪圆圈的轨迹。(7)双手训练:揭开瓶盖、叠毛巾、接物体、搅拌、滚球及上肢环形运动。上述训练40min/次,2次/d,5d/周,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其训练,以8周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上肢功能的评价均由同一治疗师完成。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ma评分及SteF评分。Fugl-meyer评定法(Fma):包括上肢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和疼痛五个大项,113个小项,总积分为226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此项检查用来判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侧重于上肢和手动作速度的评定。全套检测共10项动作,记录从动作开始至结束的时间,根据时间长短评分。

手部精细功能评价采用Carr-Shepherd评分:0分:手指不能动;1分:捡起一个钢笔帽,再放下(患者向前伸臂,捡起钢笔帽放在靠近身体的桌面上);2分:从杯子里捡出一颗糖豆,然后放在另一个杯子里(茶杯里有8粒糖豆,两个杯子必须要放在上肢能伸到处,左手拿右侧杯里的豆放进左侧杯里);3分:画几条水平线止于垂直线上,20s内画10次(至少要有5条碰到及终止于垂直线上);4分:用一只铅笔在纸上连续快速地点点(患者至少每秒点两点儿,连续5s,患者不需要帮助能捡起及拿好铅笔,必须像写字一样拿笔,点点不是敲);5分:将一匙液体放入口中(不许低头去迎就匙,不许液体溢出);6分:用梳子梳头后部的头发。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项目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转移、行走、轮椅操作、上下楼梯。每个项目的评级可分5级:1级完全依赖别人完成整项活动。2级某种程度下能参与,但在整个活动过程需要别人提供协助才能完成。3级能参与大部份的活动,但在某些过程中仍需要别人提供协助才能完成整项活动。4级除了在准备或收拾时需要协助,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整项活动:或进行活动时需要别人从旁监督或提不,以策安全。5级可以独立完成整项活动而毋需别人在旁监督、提示或协助。

生活质量评价采用SF-36评分: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全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存质量。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观察时间节点为治疗前和治疗后。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SteF评分、Carr-Shepher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SteF评分、Carr-Shepher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肢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上肢及手部的功能较为精细,受大脑皮质控制,因此完全康复的难度较大,往往会遗留残障[4]。目前,对于脑梗死的康复训练多注重步行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而往往忽略了上肢和手部精细功能的恢复,容易导致患者习惯于使用健侧手进行日常活动;然而上肢和手的精细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thompson-Butel等[5]认为手部的精细功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开展上肢及手精细功能的康复训练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是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主要手段,其治疗效果已经获得了临床验证,但是仍有大部分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不理想,原因与大多数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过渡的关注某一动作或某一运动是否被诱发或抑制,而忽略了患者学习的主动性有关,体现在患者无法将住院期间的康复训练效果转移至日常生活中[6]。因此,除了充分认识到尽早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外,尚需在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改进。

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是澳大利亚学者Carr和Shepherd以生物力学、运动学习、运动科学及大脑的可塑性理论及实践经验为依据,制定的一套指导脑梗死患者进行关键性动作和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7]。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是在运动再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立足于循证医学,主要包括生物力学特征分析、肌肉活动、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等,其特点为节段性运动模式,强调环境和训练组织安排的重要性,其运动本身不体现灵活性,只有在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时才体现出灵活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练习,通过功能性训练学会运动控制[8]。研究发现,针对性运动康复的练习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郭根平[9]报道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比Bobath技术等传统神经发育促进技术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且早期介入明显优于晚期介入。

本研究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上肢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对患侧上肢和手部进行特定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行为再塑训练,使患者学会运动控制方法。本研究针对性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更多的融入了日常生活活动细节,更加注重手部精细功能的康复,使患者能够将手移动到需要之处,以使用躯体感觉功能。有研究报道良好的控制肩关节及肩胛带,有利于提高患肢的姿势控制能力,增强患肢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肢功能[10]。另外,有研究报道用力的主动练习不会加重反射亢进及肌肉僵硬,反而会产生良好的反应[11]。黄红红等[12]报道用力的特异性训练可增强肌肉机械性效能和肢体控制能力,改善活动中肌肉的稳定性及协调性,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因此本研究让患者在不同负荷下完成腕关节和手指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复杂性,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及时调整活动量,强调循序渐进,反复练习。经过6个周的康复训练后,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方法的观察组患者和采用传统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康复的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SteF评分、Carr-Shepher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通过动作分析和运动作业的训练方法,使患者重新获得对动作运用的控制能力,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障碍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和手部的精细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江爱民.臭氧自血疗法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36-139.

[2]王宁华.脑梗死康复的针对性运动康复练习:肌力训练[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1):787-791.

[3]朱琳,宋为群,张冉,等.针对性运动康复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23.

[4]宁华,黄永禧,黄真,等.脑梗死康复-针对性运动康复的练习与训练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39-148.

[5]thompson-ButelaG,LinG,ShinerCt,etparisonofthreetoolstomeasureimprovementsinupper-limbfunctionwithpostCerebralinfarctiontherapy[J].neurorehabilneuralRepair,2015,29(4):341-348.

[6]刘凤杰,周达岸,高睿鹏,等.手部强化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7):557-558.

[7]ConnellLa,mcmahonne,RedfernJ,etal.DevelopmentofabehaviourchangeinterventiontoincreaseupperlimbexerciseinCerebralinfarctionrehabilitation[J].implementSci,2015,10(1):223.

[8]ConnellLa,mcmahonne,SimpsonLa,etal.investigatingmeasuresofintensityduringastructuredupperlimbexerciseprograminCerebralinfarctionrehabilitation:anexploratorystudy[J].archphysmedRehabil,2014,95(12):2410-2419.

[9]郭根平.针对性运动康复对脑梗死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7):526-528.

[10]袁俊,陈勇.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9):27-29.

[11]何雯.脑梗死后上肢功能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4):334-339.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

早期康复;脑梗死;老年

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因此如何降低生存下来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提出的早期康复的理论,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介入康复的治疗,大大减少了由于康复不及时而留下的废用综合征,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关于早期康复治疗在老年脑梗死的影响报道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老年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5例,其中男62例,女43例,年龄66~75岁,平均(68±10.5)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定,全部患者均属于颈动脉系统供血区的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或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在1周以内,并伴有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以下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脑梗死灶或脑出血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以及严重感染等。将符合上述人选条件的10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R组)及对照组(S组)。R组患者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60~75岁,平均(67.9±11.0)岁;S组有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1±10.5)性。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梗死类型、尿失禁、吞咽困难等临床病情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1.2 康复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处理,主要包括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治疗。S组于发病生命体征平稳3~7 d后进行日常康复训练;R组患者入院当天即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康复治疗如下:

1.2.1 心理干预 给予患者的心理辅导,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具体病情,并告知可能的预后,给予患者积极安慰、支持与鼓励。并尽可能安排患者与恢复疗效较佳的患者在一起治疗、训练、交流,帮助患者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从而促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1.2.2 Brunnstrom分期训练 对患者进行康复干预,患者卧床期间,Ⅰ、Ⅱ期保持患者肢体功能位,定时更换及进行瘫痪肢体按摩,四肢各关节被动运动,即进行床上训练;Ⅲ、Ⅳ期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主动运动训练患者握力或让患者从卧位到立位的改变; Ⅴ、Ⅵ期进行起立、立位平衡,迈步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30 min/次,2次/d。

1.2.3 aDL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穿衣、洗漱、进食、排便等aDL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评定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 评定;aDL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法,正常总分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系统统计结果。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数据t检验或t′检验, p

2 结果

治疗前R组和S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经过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后脑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3 讨论

大脑的同侧支配理论,大脑两半球之间既存关系理论,以及神经再生和大脑的可塑性理论,为康复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研究表明康复过程中的肢体活动能引起脑组织内某些信号的变化,对大脑半球的功能重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因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并且某些神经细胞损伤并不能再生,致某些神经通路中断不能再通,因此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有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证明了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对患者最为有效[3]。

早期康复可以促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大脑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形成,周围神经组织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可能使临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使神经反馈回路得以重建。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通过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了废用综合征,说明发病早期患者的自然恢复能力是很强的[45]。本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实施康复训练2周后的康复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进一步证明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另外,关于早期实施康复的时间,以往普遍把在发病6月内开始的康复治疗归属于早期康复。wHo推荐的脑梗死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因此,将脑梗死发病后3 d内开展的康复定义为早期康复较为恰当[6]。本研究中即在入院当天实施康复训练,并没有出现病情恶化或死亡以及急性事件的发生。Bernhardt[7]等人对71例脑卒中研究也证实发病24 h内站立并下床不会增加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和急性事件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损伤的再生与修复过程而言,一般认为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可在发病数日始,1~3个月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3个月后恢复减慢,6个月后有90 %的患者恢复达到顶点[8]。另外,由于早期康复训练并不需要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本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可于医疗技术相对差的社区医院广泛开展,改善老年脑梗死的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即实施早期康复是安全的,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

参 考 文 献

[1] Langhorne p, Lewsey JD, Jhund pS, et al.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stroke unit care in a whole population: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using routine data. J neurol neurosurgpsychiatry, 2010,81(12):13015.

[2] 张迎,钮竹.功能磁共振对脑卒中患者拇指运动时大脑活动的初步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34(4):234.

[3] Bernhardt J, Chitravas n, meslo iL,et al.not all stroke units are the same:a comparison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melbourne, australia, and trondheim, norway. Stroke, 2008,39(7):205965.

[4] petruseviciene D, Savickas R, Krisciunas a. evaluation of sensorimotor reactions during early rehabilitation for patients after cerebral stroke. medicina, 2007,43(12):942946.

[5] mahler mp, Zuger K, Kaspar K, et al.a cost analysis of the first year after strokeearly triage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may reduce long term cost. Swiss med wkly,2008,138(3132):459465.

[6] 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2010, 02 (45):187189.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0-01

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死率低,致残率高,如何减轻其所致的残疾程度,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患者康复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神经康复功能锻炼的介入,极大地改善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从何时开始康复训练,专家观点一致认为早期训练好,现将我院近3年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5-76岁,平均年龄为60.5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塞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确诊。其中,12例为重度损伤,64例为中度损伤,24例为轻度损伤,将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六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接受的支持治疗有降压、脱水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对伴有感染、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则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

1.2.2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语言训练、康复训练、认知功能等。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从局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开始,当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适当的恢复以后,逐渐训练患者下床,自己饮食、换衣、移动物品等。

1.2.3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按全面康复训练。①第1-3天,肢体训练,床上活动四肢,伸手屈时,用手反复做洗脸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及髋关节,先被动后主动练习。语言训练,用小毛刷刷面部,冰块刺激面部,嚼口香糖练习。语言配合练习,听音乐。②第4-7天。肢体训练,练习起坐,开始由护理人员扶着进行,以后让患者扶着床栏或独立起坐。语言训练说数字练习:①、②、③…等反复进行。语言配合训练,将日常用语、语组、句子录入录音带,让患者反复听,跟着读。③第8-10天,患者能独立坐稳之后,练习投掷沙包,球等上肢训练。语言训练,给患者示范唇舌动作,发音口形,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练习。语言配合练习同前。④第11-14天,肢体训练站立和步行,开始由2人扶着站立,站稳后,鼓励迈步,利用护栏,墙壁,扶手等辅助设备,语言训练,教给短语、词如:吃饭、回家等。语言配合训练同前。⑤第15-18天肢体训练,用拐杖等协助走路。语言练习,让患者听常用句子的前半句,令其讲后半句。⑥第19-30天,肢体训练,进行生活锻炼,主要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自行进食及大小便等。语言训练,练习简单的看图说话。以上阶段因每例患者病情不同,在时间、内容上根据患者症状及恢复情况调整。

1.3评估方法分别于训练开始第10、20、30天,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采用fuglm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和日常生活护理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法)评价。

1.4统计学六法采用七检验。

2结果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因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辛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患者死亡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下降,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获得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因此,aDL是否提高是衡量康复治疗疗较时最直接指标。本研究显示,干预前、干预后第10天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均p0.05),干预后第20、30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运动功能由于受到损伤原因,部位及范围等限制,其恢复缓慢,需要一定时间,但全面,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时非常必要的。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性性意义(p0.05),我们利用患者健肢功能及患者肢残有功能,对患者肢体及语言进行反复训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获得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干预后第10、20、3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说明全面、有计划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在开展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体会到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其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从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本组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后,最大限度改善了肢体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降低了致残率及致残程度,提高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通;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不良,缺氧、缺血致使出现软化坏死[1,2]。其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据临床实验证实,血塞通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沉速度,避免形成血栓,是临床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首选药物[3]。与此同时,对脑梗死患者给予康复训练,可以促使患者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现抽取脑梗死疾病的40例患者,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血塞通治疗与康复训练,并将其治疗效果与同期抽取的仅给予常规治疗和丹参治疗的40例患者进行对比,具体的治疗与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本院从2012年1月到2013年4月确诊为脑梗死疾病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最小的是38岁,最大的是70岁,平均(513±19)岁;病程最短的是2d,最长的是19d。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6~69岁,平均(517±14)岁;病程最短的是2d,最长的是17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根据其实际病情,给予降脂、降糖、降压药物治疗,与此同时,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121治疗组治疗组的40例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100mg/d;静脉注射血塞通,400mg/d。康复训练:在患者入院后便开始实施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训练内容,其中包括床上四肢摆放运动、步态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等,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保持患者原有的关节活动度。

122对照组对照组的40例患者,给予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100mg/d,静脉注射丹参,20ml/d。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给予20d的治疗,在治疗期间,不给予其他抗凝药物、溶栓药物以及扩血管药物。

1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消失,神志清楚,口语表达正常,生活可自理,并且患侧肢体的肌力评定等级高于Ⅳ级;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显著性改善,神志较清楚,可正常交流,生活可自理,患侧肢体的肌力评定等级为Ⅲ级;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有改善,患侧肢体的肌力评定等级为Ⅱ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没有改善,或者是改善部明显,治疗前后的患侧肌力比较,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血管壁出现病变以及血液粘稠度高等,致使重症脑血栓而造成的临床症状,病理学改变是脑组织局部血液出现循环障碍、缺血、缺氧等,而致使脑组织出现软化坏死[4]。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饮食结果的逐渐改变,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多发于年龄超过50岁的中老人。一旦出现脑梗死,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是走路不稳、头昏头晕、偏身瘫痪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危及生命安全。在脑梗死疾病发作后,通常会出现预后不良现象,对此,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和健康锻炼。所以,我们需要探求一种有效、安全、副作用低的治疗药物,这对于脑梗死疾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血塞通的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三七皂苷,其具有疏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抑制血小板凝集,可以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沉速度,避免形成血栓;控制细胞内钙释放和细胞外钙内流,有效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梗死疾病的临床症状[5]。

总的说来,通过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科学的药物治疗以及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改善预后,降低疾病致残率,明显患者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晓峰,沈亚雯,陈庆青,等.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1,12(21):119121.

[2]宋君富.血塞通注射液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外医学研究,2012,5(7):113.

[3]刘凤君.东菱克栓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医学论坛,2009,3(6):191192.

[4]郑英华,冯鹏雄,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23(31):538539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为了改善病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除按常规方法积极治疗外,还需要加强康复护理。我科从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00例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由于脑梗死患者多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本文着重介绍对肢体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两组。①康复组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岁。四肢肌力均在0~3级;②对照组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38~79岁,平均59.8岁。四肢肌力均0-4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明显差别(p>0.01)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按常规治疗方法,给予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增加康复护理:①制定计划: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和全身情况,制定康复训练程序及康复护理计划;②心理护理:对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表现为固执、易激动、易发脾气和烦躁的患者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体贴,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开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对疾病感到恐惧、害怕肢体瘫痪不愈,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和萎靡的患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向其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用典型的治愈病例现身说法,减轻和消除恐惧心理,激发乐观情绪。患病早期对疾病的治疗,严重性及愈后不了解、不重视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达到让患者思想重视、密切配合治疗的目的,又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③膳食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④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锻炼。若发病时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发病第二天便可进行。步骤如下:a.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min/次,同时协助患者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b.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c.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d.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e.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f.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1.3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能参加工作;显效:症状显著好转,能参加工作或生活自理;进步:症状减轻;无效:无改善或恶化。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简月统计学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组治愈率76%,对照组总治愈率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3.1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护理需要长期进行。脑梗死病程长,后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自身保护和康复训练,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消除具有肯定的效果,因此,脑梗死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但要指导,督促并教育和协调患者完成训练计划,而且还要有目的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护理知识,要求患者出院后仍要进行自我康复训练。

3.2肢体康复训练应适度。经过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不宜采取剧烈的运动形式,而以缓和的活动为主。强调因人因病情而异,并加强康复锻炼中的指导,如因故暂停运动,再次活动时应循序渐进。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干预;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1(c)-0138-02

nursinginterventionexperienceinpatientswithacutecerebralinfarction

ZoUYanliCaoJinming

thepeople'sHospitalofFengqiuCounty,He'nanprovince,Fengqiu453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nursinginterventionin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methodstoimprovetherapeuticeffect.methods138patientswithcerebralinfarctionfromDecember2009tomarch2011weretreated,andgiventhenursinginterventionmeasuresofpsychologicalcare,foodguidance,healtheducationandrehabilitationtraininginthebasisofcarefultreatment.theeffectwasevaluated.Results138patientsoverthetreatmentandnursingwerecuredorimprovedafterhospitaldischargewiththeefficientrateof94.9%,andnocasewaspejorativeordeath.Conclusionacutecerebralinfarctionwithearlyimplementationtreatmentatthesametime,andgivingthenursinginterventionsystem,canimprovetheclinicalcurerateandthequalityoflifeofthepatients.

[Keywords]Cerebralinfarction;nursingintervention;psychologicalcare

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四高”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和康复干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院对138例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38例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82例,女56例;年龄39~80岁,平均67.6岁;基底节梗死58例,脑叶梗死49例,丘脑梗死31例;左侧偏瘫72例,右侧偏瘫66例。所有患者均无失语和意识障碍,无既往脑卒中病史,或有病史但无后遗症。

1.2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抗感染,扩血管和给予能量合剂等治疗。

1.3护理干预

1.3.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精神症状常有抑郁、焦虑等。急性期抑郁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影响患者对早期康复与治疗的配合,病死率也高于无抑郁者,因此日益受到关注[1]。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感到自己无用、无助或绝望且生活毫无价值。干预措施:①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疾苦,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②多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及情绪波动的原因,消除不利的刺激因素,帮助患者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③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过程,使患者对疾病经历有正确的认识,教会患者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适度使用倾诉、哭泣等心理发泄方法,积极向医护人员或家属求助等[2]。焦虑常与抑郁同时存在,患者常有心悸、胸闷、多汗、多尿、紧张、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症状。干预措施:主要采取心理暗示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避免在有效的睡眠时间内实施影响患者睡眠的护理操作,动员同病室的患者现身说法,处理因焦虑引起的各种心身反应问题,协助处理来自医疗、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消除不良因素。

1.3.2饮食指导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可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利用,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并发感染等而加重病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3]。因此,应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丰富维生素为原则,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肠内营养支持。

1.3.3健康教育向新入院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住院制度,让患者对医院的情况有初步了解;接下来告知患者的病情,讲解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发病先兆、患病症状、并发症及危害、介绍治疗方法、用药情况及注意事项,发放健康教育图片或手册。利用治疗、护理、床头交接班、巡视病房等时间,见缝插针,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1.3.4康复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48h不再进展即进行康复训练。脑梗死后恢复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佳,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非常重要[4]。急性期给予良姿位摆放,进行被动运动。在保持抗痉挛时,在身体的支撑点垫以软枕,使患者舒适,一般每60~120分钟变换1次,变换时动作要轻柔,并按摩受压部位。作桥式运动训练时,护士应帮助患者固定下肢并叩打刺激臀大肌收缩。摆动训练时,如患者屈膝困难,可帮助患者屈膝,让患者练习控制离心和向心的膝关节屈伸。康复期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穿衣、刷牙、进食、如厕等,鼓励患者尽量自理,护士协助为辅。

2结果

通过对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实施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评定疗效,基本痊愈110例,显著进步21例,无变化7例,总有效率为94.9%。

3讨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偏瘫占8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而在发病急性期,患者由健康人突然变为患者,他们的心理也同样遭到创伤,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6-7],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修复的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克服残疾所造成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干预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8-11]。因此,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加强康复训练,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长青,王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杂志,2006,39(1):63-65.

[2]李美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护理,2009,19(11):69-70.

[3]蒋国敏.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46.

[4]余文莉,陈玉英.外伤性脑梗死的护理[J].广东医学,2007,28(2):333-334.

[5]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6]李厥宝,雨丽君,刘国英.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78.

[7]陈宗羡,李冬梅,何进香.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9):619.

[8]颜雅玮.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75-76.

[9]田辉,马育峰.家庭康复治疗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抑郁自评情况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87-88.

[10]王利花.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2):89,93.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脑梗死;偏瘫失语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0-007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7

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中老年发病率较高,容易造成行动和语言障碍,及时的治疗和早期干预对提高疾病的预后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8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经mRi或Ct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部位,将入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60~85岁,平均(78.6±5.3)岁;肢体麻木:右侧麻木18例,左侧麻木22例;病程2d~2个月,平均(32.5±3.5)d。对照组中,男33例,女7例,年龄62~82岁,平均(78.4±5.4)岁;肢体麻木:右侧麻木19例,左侧麻木21例;病程5d~2个月,平均(32.8±3.6)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指导患者科学饮食,给予日常生活护理及安全护理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1)心理干预:患者在失去语言和运动功能后往往会出现沮丧、厌世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其沟通,引导其正确面对疾病,告知既往成功康复的案例,安抚患者,使其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感到被关心、被重视,提高护理配合度。(2)偏瘫的护理干预。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良肢位摆放,指导其在床上做翻身运动,并每天两次按摩患者全身,加速血液循环。运动训练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做肘关节屈曲、旋转,手指并拢、屈伸,待各关节的灵活度提高,开始进行床边坐位训练、扶床栏站立、平衡独站,从有人搀扶的步行训练到能独立行走,从简单的传物到自行穿衣、洗澡、扣纽扣等训练。(3)失语的护理干预:病情稳定后,进行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如锻炼舌头的伸缩,练习咀嚼吞咽等,到简单的单音节发音、字句重复训练,采用口型法向患者示范口型,而后采取短句提问的方式,让患者回答如“是、好的”等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训练,之后再过渡到长句回答,在训练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切勿嘲笑患者。(4)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食物为主,加强营养,多食用富含纤维食物,多饮水,少量多餐,忌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嘱患者戒烟戒酒。同时指导患者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坚持锻炼。(5)并发症预防,①褥疮的护理:经常擦洗患者的局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每2小时翻身1次,必要时在受压皮肤处以1%当归红花药液进行按摩,2~3次/d;②泌尿系统感染预防:留置导尿管者,每日更换引流袋,并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2次,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及会阴,未留置尿管者保持会分清洁干燥;③肺部感染: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对于昏迷者要将头偏向一侧,定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者鼓励其多饮水,积极排痰。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心脑血管疾病恢复标准,治愈:病残为0级,无功能缺损;显效:功能恢复至病前70%~90%,病损1~3级;有效:功能恢复至50%~70%,病损超过3级;无效:功能缺损未减少或增加[1]。临床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等级满意度、不满意。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2],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aDL)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3],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4]。干预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结果比较

经统计,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500,p

2.2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情绪情况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而试验组相对改善更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并发症及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梗死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若语言和运动神经中枢被阻滞,正常的原始反射受到干扰,就会引发失语和偏瘫,因此脑梗死所致偏瘫为中枢性偏瘫,故在康复训练中若一味进行提升肌力训练,则会加重痉挛,诱发异常运动模式,使康复训练进入误区,而错失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影响康复进程。研究发现,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与结构上存在代偿与功能重组能力,早期肢体训练能有效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促使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使机体重组和再生,减少脑组织损伤程度[5]。而早期康复理论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Gbasgow评分≥9分、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时即可开始康复介入[6]。脑梗死致偏瘫失语病后3~6个月是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因此应尽早进行肢体康复治疗,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对大脑病灶产生良性刺激以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李慧萍等[7]研究报道,早期康复训练相比于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更能有效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本研究中,干预后,试验组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失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丁瑛瑛.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1-202.

[2]孙玉玲,谢萍.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731-732,765.

[3]崔海琴,樊秀琴.综合护理干预促进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的效果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8.

[4]吴霜,张继荣,龙燕,等.三级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35(1):62-63,69.

[5]李俊英.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37-238.

[6]尹娟,孙华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82-83.

[7]李慧萍,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31-32.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篇10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6.4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确诊。其中,12例f12.5%)为重度损伤,62例(64.58%)为中度损伤,22例(22.92%)为度损伤。将96例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1)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患者接受的支持治疗有降压、脱水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对伴有感染、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则给予20%甘露醇脱水。

   (2)对照组48例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语言训练、康复护理、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等。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从局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开始,当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适当的恢复以后,逐步训练患者下床、自己饮食、换衣、移动物品等。

   (3)护理组4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运动主要包括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两方面,如摆放肢体功能位,对肢体进行按摩,帮助肢体进行被动运动,适当进行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并进行坐、立、行走等活动训练。康复训练的原则主要为从大关节康复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小关节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多进行伸展运动,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可适当结合中医的针灸治疗,直至患者主动运动得到恢复。

   1.3临床疗效判断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91~100%,为基本治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46~90%,为显着进步;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18~45%,为进步;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小于17%,为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无明显改变,甚至增加,为恶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比较护理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护理组,其中17例(35.42%)基本痊愈,19例(39.58%)显着进步,8例(16.67%)进步,4例(8.33%)无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其中7例(14.58%)基本痊愈,20例(41.67%)显着进步,l3例(27.o8%)进步,9例(18.75%)无效,总有效率为81.25%.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