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39

国内经济成就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国内经济法;内涵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D922.29;D99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329-01

一、国际经济法概念概述

关于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叙述以及适用范围,在国际上和国内存在多种学说,比如美国法学家针对国际法的多元主体,提出了“跨国法”的新概念,这种理论的核心点在于探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家与国民的关系,以及各国国民之间的贸易关系;但是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国际经济法只能从外部约束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在于调整社会关系。但是从这些学说中,可以将国际经济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一)广义的国际经济法

广义的国际经济法就是指一切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法律,它的范围超越了过节,认为它包括任何涉及经济利益的交易的法律制度,并且它的主体不仅仅限于国家,还包括国际组织、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法人甚至还有个人。主张这一概念的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就是调整国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们大批了法律部门之间的界限,强调法律的绝对权威。因此从目前的国际情况来看,这一理念包括的国际经济法内容就相当广泛,这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大而全的国际经济法比较切合实用;

(二)狭义的国际经济法

狭义的国际经济法概念认为,国际经济法是独立于各国私法之外的公法部门,所以凡是在国际的经济贸易中涉及到的私法问题或者是国家内部法律问题,都不能纳入到国际经济法的范畴。主张这一理念的学者认为,国际经济法也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以保证国际公法的严肃性。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割裂理论

国际经济法作为一种调整国家管理经济行为的工具,它与国内的经济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关于二者之间联系的讨论也是甚多,但是在众多的学说中,割裂理论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割裂理论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法学派凯尔森教授,他认为无论是国际经济法还是国内经济法,都应该处在统一的规范体系下,并且两者之间存在效力差别,也就是说效力低的法律规范可以从效力高的法律中推导出来。所以对于两者关系而言,国际经济法的规范如果适用于国内经济法,那么就相当于国际经济法提供给了国内经济法荆楚行的法律规范,也就是说各个国家的经济法律秩序都是以国际经济法为基础的,这就是典型的一元论,这种学说的症结在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在目前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家仍然是主要的活动主导者,所以国际经济法的存在是以国内经济法为前提的。相对于一元论的国际经济法的“唯我独尊”,二元论则认为国际经济法和国内经济法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法律体系,并且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同,所以两者之间并无效力高低的差别。也就是说不同体系的法律规范不能相互使用,并且不能相互影响。由此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个经济关系适应的法律属于国际经济法时,那么必须将国际经济法转化成国内经济法才能进行适用,在这种二元论的理论中,国际经济法完全处在弱势一方,不能从根本上对缔约国产生法律效力,并且对其的约束力也存在诸多的限制,这显然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割裂理论中,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它们的弊病都在于片面的将一方法律人为的拔高,并试图置于另一方法律之上。比如一元论强调国际经济法的优越性,弱化国内经济法的重要性;而二元论则恰恰相反,看似将两种法律放在同一地位,却对国际经济法的适用进行诸多限制,形成国内经济法的强势地位。

三、国际经济法和国内经济法之间的相关性

(一)研究对象的相关性

国际经济法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际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它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的法律进程,更关系到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趋势,所以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具有国际广泛性。即使如此,在讨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对象时,还是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就是不能抛开国家问题而只是舍近求远的研究国际法则。所以在我国,国内经济法除了要符合国际经济大环境的理念之外,更要了解中国特色,制定出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法,并且以国际视角对国内经济法加以完善和补充,以确定国内经济法的科学合理性;

(二)研究视角的相关性

在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中中,国际视角和国家视角似乎总是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因为国际经济法是通过各国的协商产生的法律规范,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各个国家对自身利益的权衡考量,而强国和弱国之间,在国际经济法中的话语权必然存在差异。但是,国际经济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强国服务,它的本质是要为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提供规范的法律保护,所以以强权和利益建立国际经济法体系是国际社会不能认同的。因此,如何做到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相协调,需要从国际、国内的研究视角全面出发,这样才能协调国家与国际的相关利益关系;

(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

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对国际经济贸易进行规范,并且建立更加完善法律体系,使其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保证各国的经贸安全,所以对于世界各国的法律学者来说,研究本国经济法的同时,结合国际形势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法律成果可以成为国际经济法的研究范例,而国际经济法的研究成果对于各个国家而言,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相关的经济法律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并且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如何保障国内经济贸易安全,法律制度保障必须到位,除此之外,积极进行国际经济法的成果研究,也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贺加力.国际经济法的内涵及其和国内经济法相关性[J].法制博览,2015,27:140+139.

[2]张国元.博弈与协调—wto体系下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重构[D].华东政法学院,2004.

[3]卢为厚.国际经济条约国内适用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

国内经济成就篇2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的泛化,比较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科学地界定了它们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他们之间的异同就能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有效地区分开来;深刻认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国家的国家性和历史性赋予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有助于理解国家经济安全的时代背景和特点,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开放经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发展

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源远流长,自从国家诞生之日起,只要涉及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思想或行为,都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安全思想的萌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主权国家的诞生而产生,且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其在国家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内涵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国家经济安全是由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显著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同时经济风险也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一国安全的关键,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学术成果,在战略、政策、制度方面提出了许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建议。但是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没能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明确区别开,致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泛化,认为凡是威胁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的因素都属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范畴,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相混同起来,使得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无所不包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报告。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泛化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状态说;郑通汉(1998)[[1]]、江勇、章奇等(1999)[[2]]、张幼文(1999)[[3]]、尹正萍(2002)[[4]]、聂富强(2005)[[5]]等都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状态。它具体表现为国家经济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和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够经受国内外经济动荡的冲击。第二类是能力说;赵英、胥和平等(1994)[[6]]、雷家骕(1997)[[7]]、文军(1999)[[8]]、徐会琦(2000)[[9]]、周肇光(2005)[[10]]等都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国家经济安全是综合本国经济因素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就能力说和状态说而言,状态是主权国家客观上的反映,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经济状态;能力是经济竞争能力主观的反映,是状态的体现。国内学术界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较为一致地都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而言的,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这点理论界已形成一致。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都是针对民族国家而言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地位和内涵是有差异的,这是由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各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各国都存在的,个性是指对每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只要国家存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经济安全的个性就大于共性,所以研究国家经济安全就不能脱离国家的现实基本经济制度和历史阶段。国家经济安全关注外来的挑战、对抗和不确定性。当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加强或保卫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保障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国家未来的经济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期望值,这些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目标。

所以,国家经济安全应该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因素:①国家的经济主权不受侵犯;②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比较

国家安全的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其中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最为密切。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就兼安全和发展两方面,面对国内外威胁时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捍卫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使重大经济利益免受损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必定会考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系统内部的种种安全问题。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国家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随着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①经济规模的变化。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②投入结构的变化,即生产中投人要素比例的变化。③产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④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⑤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⑥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⑦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水平。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为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最低的人,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活动;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特权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地使有着广大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

国家经济发展体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劳动生产率、资本、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和行政管理等。国家经济发展要素和内涵赋予其包含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多重目标,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真实的状况与水平必须运用不同的经济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加以概括分析,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波动和周期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优化等方面。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同点

一国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适应力与发展潜力,经济安全的保障根源在国内,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上。苏联的解体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强大,就要制定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相应经济政策,结合本国国情,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好政策。一国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适应力与发展潜力,经济安全的保障根源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上。国家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可靠的经济安全,弱国无外交,弱国也无安全,国家贫弱是最大的不安全。

国家经济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以及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发展就根本没有安全,尤其对发展中大国来说,第一位的需要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被动的局面,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安全不仅失去了基础,它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保证,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国家经济安全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遭受到威胁和破坏,就有可能带来危机和动荡,使国家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点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定,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当代世界现存两大经济制度,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的概念可以看出,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上建立的经济制度,都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正是由于经济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宪法将国家的经济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作为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国家经济安全是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下的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权选择国家经济制度,参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等重大经济问题上的最高独立决策权,具有对内的最高属性和对外的独立性。[[11]]对内的最高属性表现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经济制度,自主决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自主立法建立本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自主开发和利用本国的经济资源。对外的独立性表现为主权国家无论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主权国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在承担国际经济规则的义务的同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主权国家有权保护自己不受外来经济势力的掠夺和剥削。

国家经济主权主要内容包括:[[12]]①一国能够保证本国人民自主选择经济制度而不受外国干涉;②一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而不受外国操纵;③一国能够有效地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而不受外国控制;④一国能够平等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而不受外国排斥;⑤一国能够自由地利用国际市场和通道而不受外国封锁。所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侵害甚至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是毫无安全可言的。但国家经济发展对经济主权没有明确的要求。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比较

(一)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内涵

稳定是一种状态,是指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稳定和波动相对应,波动的意思是起伏不定、不稳定。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指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不发生重大的波动,失业率保持适度,不发生过度的通货膨胀,保持稳定的经济生活秩序,经济稳定并不排除经济的周期波动。一般而言,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均衡性质,当均衡的增长被打破,可能由于某些经济活动的中断,或某些部门过渡繁荣引起瓶颈等等,就可能出现影响整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因素,导致经济波动,影响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

研究经济稳定的目的是要在时间序列上把握经济的持续性,在经济的结构上把握经济增长的均衡性。

经济稳定是包含多层面内容的趋向经济均衡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相对平衡,具有可变的区域范围,经济稳定是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紧密相联的经济系统。[[13]]

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可以看作是国家宏观经济中“市场失灵”的不稳定现象,这种不稳定现象首先表现在社会总产量的波动上,其次表现在物价的不稳定上,再次就是失业方面,还表现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针对稳定性的政策也称反周期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衰退迹象时,政府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或过热迹象时,政府采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采用这种反周期的政策措施,以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

经济稳定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政策、收入分配、货币供给、劳动供给、产业结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治体制、法制建设、民族关系、社会心态等。经济稳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条件,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保证经济长期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相同点

一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稳定是社会秩序安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也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稳定是相对于经济波动而言的,实现经济稳定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不稳定是小起小落,经济不安全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是超过临界值的大起大落,应对经济不稳定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应对经济不安全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波动是一个超越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一个确定的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偏离其目标状态或长期趋势所呈现的起伏现象,是一种常态,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在一个宏观经济活动中发现的一种波动现象,它包括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相同时间内发生的经济扩张、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经济收缩以及经济复苏,并重新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是经济周期。

经济稳定容许经济波动,容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宏观供求关系的变化,即使增长率上下波动,宏观供求关系不断交化,只要增长中的波动与变化不会破坏宏观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就认为该经济系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仍是稳定的。所以说,经济稳定是容许一定程度小起小落的经济波动。一旦出现经济不稳定,就可能是由于重大经济风险或危机导致。国家经济部安全则表现为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不同点

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内涵上来看,两者的阈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经济稳定容许小程度、小范围的经济波动,国家经济不稳定的经济波动程度要大一些,其阈值表现为“小起小落”,国家经济不安全的阈值则表现为“大起大落”。

从两者的原因上看,导致国家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但烈度要小;导致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因素相对要少,烈度却要大许多。

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应对国家经济的不稳定主要依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而应对国家经济不安全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法律、行政等手段。如果国家经济不安全涉及国家经济主权和国家经济利益等问题时,仅宏观调控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应对手段。

在两者的职责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则不限于经济机构。美国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经济政策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指挥,并制定有关政策。俄罗斯设立了国家安全会议,由总统、总理、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对外情报局长等组成,负责综合处理有关国家安全的问题,在国家安全会议下设有“经济安全跨部门委员会”。日本具有以维护经济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安全体制,由总理大臣、参众两院议长、外务大臣、大藏大臣、通产大臣、内阁官房长官、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经济企划厅长官、有关议员及首相指定的有关大臣组成的安全保障会议,从更广泛的范围内处理日本遇到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重大危机。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着根于国家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国家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历史性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大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大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阶段,“入世”以来对国际市场形成了较高的依存度,使得我国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使我国对外开放风险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我国这样“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打过来说,国家经济安全的外源性风险大于内源性风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完全融入wto之后,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市场、企业、金融和信息四个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为:①跨国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的挤占了我国市场,会威胁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②国际游资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威胁。③许多国家使用所谓的贸易壁垒政策和措施遏制我国,这将在很长时期内对我国的贸易安全构成威胁。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变化,国家经济主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移,加大了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⑤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资源等的安全都能构成巨大的威胁。⑥信息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信息,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借鉴美、俄、日、印等国经验,笔者建议国务院应成立国家经济安全专门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和行业协会商会及民间机构等方面代表组成,统筹贸易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财政与金融安全、地区安全、信息安全等,负责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日常监督和审查工作,制定和运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贯穿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n].东亚经贸新闻,1998-12-28.

2江勇等.经济安全及其评估[J].统计研究,1999,(9).

3张幼文.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与研究要点[J].世界经济研究,1999,(3).

4尹正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J].当代财经,2002,(4).

5聂富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5.

6赵英等.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

7雷家骕.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思考[J].红旗文稿,1997,(17).

8文军.论国家经济安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1999,(7).

9徐会琦.论国家经济安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

10周肇光.谁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230.

11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12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重要特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1).

国内经济成就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合作;国内制度;承诺可信度;政府的透明度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那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说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曾被国际政治所主导过一段很长的时期,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学者们开始关注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的研究,国内制度基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政治是国际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的重心也随之转向关注国内政治行为体及其偏好。在国内制度的框架内相互作用下具有不同政策偏好的行为体逐渐形成国家的政策选择。因此,加深对国内制度的理解与研究,对于解决或许缓和国际合作所面临的关键性的问题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1.政治制度研究的新进展。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心发生了转移,学者们开始关注国内政治与国际经济、合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的研究,逐渐关注国内制度基础。一方面,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国内政治对国际合作关系的意义,并主张重新将国内政治纳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来。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不断加深对国内政治制度的了解。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理性选择的方法被应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中,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政治制度的认识。这些进展为分析国际经济和国内制度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政治学家认为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对政治过程和政策结果同样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国内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经济政策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2.国内政治与国际经济合作关系的重新定义。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尝试打通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努力,对讨论国内制度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关系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九十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导致了世界不再是两级格局,世界经济也面向全球化发展,众多学者对国际关系重新思考,为国际关系加入新鲜的元素,那就是国内政治。如何引进国内政治呢?那就需要打破国际和国内束缚和界线,这也就引发了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思考。一度开来,国内政治引入国际关系成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努力方向之一。

3.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形势总体趋缓,虽说世界上地区性冲突不断发生,但是在近期来看是相对和平的。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愿意刀枪相见,更愿意采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谈判协商解决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利益把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更加依赖,谁都离不开谁。世界各国都努力把握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机,争取在世界之林占据有力的地位。这样也就为国际关系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自己国内的政治发展,以及研究怎样更好的融入到国际经济的合作中来。

二、国内制度与承诺的可信度

1.达到双方承诺的可信度的一致。从可信度一致性角度考虑国内制度,研究国内制度的权力制衡根本,把国内制度视为一种权力运行的制度框架。我们还可以从国内制度的透明度来观察制度对承诺的影响,这是从制度的特征角度理解承诺的可信度。所谓时间一致性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和其他人达成某种付款的协议,他没有违约而且能够使准时的来完成承诺的约定,这就会使他们的承诺可信度达到一致。国际合作也是如此,合作谈判的双方都会作出关于政策调整的承诺,但是双方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无法履行这种承诺,随之承诺也就荡然无存,没有任何可信度,合作也不会发生。国际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保障的可信赖的承诺。从承诺的角度来理解国际合作,承诺的可信度是保证国际合作的前提。可靠的国际承诺是一个国家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益的基础前提。

2.国内制度的设计。政府的经济制度设计能够对国家的政策承诺和政策连续性有一定地保障,例如合理的经济政策能够促进自由贸易,科学的货币政策保证货币汇率的稳定性、控制通货膨胀等其他方面。领域内决策权力的分散或集中程度丢国家承诺的可信度有重要的影响。若某一领域决策权力相对集中,那么他就能集中力量办事情,这种国内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就会相对较强,但是政府承诺的可信度就没有绝对的保证;但是假如决策权力分散的话,那么政府承诺的可信度就有了相对的保证。

3.提升承诺可信度的方式。对于国内制度来说,提升政府承诺可信度的两种方法就是授权和权力制衡。

3.1授权就是直接给予的方式,将某一领域的政策权力授予一个对待政策问题上相对独立的机构。为了避免社会利益团体的竞争、党派之间的争夺等对政策制定的影响这就是授权的作用,使得政策的制定能够按照预定的设计目标来完成。这种贸易政策的授权增加了美国推动自由贸易发展的承诺可信度,在推动美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国内制度的改变能够有利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2权力制衡就是某一领域的政策权力不仅仅一个机构决定的,而是要几个甚至是全民投票所决定的,从而加强政治的稳定性,和权利的均衡性,也就说明了政府相关政策的承诺具有可靠性。否决权是权力制衡的一个最明显的制度基础,权力在制度上越是分散,就越难改变政策,也就是政策的稳定性很强,从而能够提升政府承诺的可信度;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就是最好的证明,能够促进整个国家政治的稳定,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民主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制衡制度,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它能够保证政府承诺的可信度,是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合作与发展。

4.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也是一种增加政府承诺可信度的有效的机制。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市场决定着政府货币供给量,国际金融市场的供求状态影响着政府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在固定汇率制下,也就把政府采取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固定汇率制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大大提升了政府承诺的可信度。这样一来,政府的可信度就能得很好的提升,对于要寻求国际合作的双方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国内社会基础对国际合作的影响

1.国内社会基础是国际经济合作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合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怎么样的体制下,赢得民众、利益集团的支持都是最重要的。国家自身的利益正是在国内社会利益集团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界定的。从国内社会基础的观点来思考,选择国家的经济政策也是具有同样的道理。

2.社会利益集团的组织与活动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些成本往往是这些集团而不想付出,因此他们也就缺乏组织起来参与政策过程的动力。然而制度的制定却能改变这一现状,对于社会利益集团来说,制度就是一种激励方式,能够使国内不同社会集团参与国家政策所花费的成本得到改变,甚至能够是他们获取颇丰的收益,从而能够使国家不同领域上不同政治力量达到平衡。制度的变革可能也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合作态度的变化,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度时也就会考虑社会团体参与集体行动的成本与收益,这样一来社会团体所面临的集体行动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四、从透明度来看国际合作

1.信息来源的透明度。政府的政策行为会受到国内社会的分布信息的影响。不同国内社会团体掌握信息的能力是不对称的:一是民众缺乏对政府实际行动的检测能力,二是民众对政策执行者的目的性缺少了解,这样一来民众难以判断政府是否遵循了自己的政策承诺。但是国内政治制度能够使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和,促使政府的责任性得到提升。国内政治竞争能够有助于信息的披露,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也就得到了提升。

2.透明度主要是指关于政府信息的把握。主要是指关于政府和社会的内部特征信息能够对外开放。透明度同政府发出信息的可靠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这样的国内制度自由的选举、政党的争夺、新闻和言论自由等都是能够使政策透明度得到提高。透明度对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合作态度表达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3.透明度是国际合作的基石。透明度能够让双方互相理解各自不同的重要信息,这种透明度对国际经济合作是必不可少。把透明度视为一种双方交往相互信赖的基石,透明度的高低对合作双方能否愉快的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透明度较高的制度环境下,双方都能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意图,也就给双方的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了。透明度增加了双方对合作机会和利益取得的判断,从而提高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承诺履约的强度。

五、总结

国内政治是国际合作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国内制度的框架内相互作用下具有不同政策偏好的行为体逐渐形成国家的政策选择。在世界范围内,我们不断加深对国内政治制度的了解。更加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理性选择的方法被应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中,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政治制度的认识。国内社会基础是国际经济合作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合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承诺的角度来理解国际合作,承诺的可信度是保证国际合作的前提。可靠的国际承诺是一个国家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益的基础前提。透明度增加了双方对合作机会和利益取得的判断,从而提高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承诺履约的强度。这些进展为分析国际经济和国内制度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政治学家认为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对政治过程和政策结果同样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国内制度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经济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曲博.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内制度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01):6,61-68.

[2]曲博.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内制度分析[n].中国改革报,2007-02-16(006).

[3]张笑天.国际关系中的遵约与声誉[D].复旦大学,2012.

[4]韦进深.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5]宫倩.图们江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制度建设的构想[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田野.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1):5-24,155.

[7]章昌裕.对外经济合作六十年: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合作.2009(02)

[8]郑拓彬.《国际经济合作概论》序[J].国际经济合作,1990(11).

[9]章昌裕.发展援助与国际经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1988(01).

[10]李挺.国际经济合作大有可为[J].江苏统计,2002(11).

[11]邢厚媛.贯彻十五大精神开创国际经济合作新局面[J].国际经济合作,1997(10).

[12]王世浚.21世纪的国际经济合作[J].南亚研究季刊,1997(04).

[13]林玫.让多边合作的成果更丰硕[J].国际经济合作,1989(07).

[14]丛晓.对苏经济合作研讨会在长春举行[J].国际经济合作,1989(09).

[15]张丽.对外经济合作的国际政治环境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国内经济成就篇4

关键词:2012中国经济潜在风险硬着陆

我国的主要经济支撑就是房地产和银行业,而随着2011年全球经济的衰退,特别是欧元区经济的急速减退,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中国GDp的增速出现缓慢,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当中,也提出了2012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一、中国经济现状

我国经济在过往的发展过程中,GDp增速一直较高,国内的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房地产、石油、医疗、教育、家庭物资消费等都在不断的上升,从经济收入来看,全国平均工资上涨幅度低于GDp增速,且差距较大。而在国内公民的支出方面来看,2012年的房产价格平均较2000年增长10倍左右,而我国的公民收入来看,人员工作的行业60%以上与房地产都具有一定的牵连。在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当中,与银行金融、居民经济等都有较大的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进出口贸易,而在欧债危机情况下,中国的主要出口国的贸易量必然会出现剧烈下降,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经济现状当中,通货膨胀及经济总量下降也就成为了2012年的主要问题。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在欧债危机不断加剧的当下,对中的主要影响就是其出口及外汇储备的安全性,自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的货币和财政双宽松政策开始实行,虽然一定程度减速了经济的下滑,但也造成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之后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后,欧洲各国也逐渐的陷入经济危机当中,在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等国家,其3年来的预算也一直都是赤字。2010年德国赤字占GDp的5.5%,之后的情况也逐渐恶化,欧盟在债务危机的稳定资金及各国的援助资金并没有对欧元区的经济起到推进作用。在2011年底的峰会当中,也明确了欧债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种情况下,中国双政策导致的财政压力也会进一步的加剧,进而对中国的2012年经济造成影响。

欧元区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包括了进出口、技术引进等,而我国经济GDp增长当中,外贸占到了40%左右的比例。欧债危机的持续必然会造成与人民币汇率的下降,欧元贬值也就进一步的造成中国经济的影响。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外部市场消费信心不足、需求的环境恶化,中国的外贸也会出现总量下降,同时,我国出口当中主要为中小企业的加工贸易,在全球市场竞争当中依靠价格优势,这也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下有关,也是我国很多公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欧元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必然造成我国出口当中的价格优势降低,市场竞争力降低,进而出现出口量减小,影响国内出口企业的发展及经济收入。数据显示:2011年8月份,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同比持平,环比仅为-2.6%,低于2000年以来5%的平均水平,同比出口增长减缓。在外汇储备的影响当中,中国外汇储备总量3万多亿美元,欧元区的外汇储备在4800亿美元左右,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30%多,如果持续增长必然会受到欧债危机的进一步影响。

三、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

从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我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就是地产、银行也的影响,外贸经济下降,及国内的经济通货膨胀。高盛集团的GDp预期当中,2012年中国经济下调到9.4%,而2月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当中,公布的中国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8.25%。根据经济专家的研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当中,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而通货膨胀高于5%,中国的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而这种情况,中国的GDp增加在2012年必然出现增长下降的时候,国内的潜在经济风险也就是硬着陆的风险。

在2012年的经济风险当中,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情况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在2012年中的GDp增长预期当中,同比下降,而在国际贸易当中,收债务危机影响,出口量降低、欧元贬值等,中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国内企业可能出现危机,造成国内失业人数增加。国际情况对中国的房地产及银行业的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缩紧政策压制通货膨胀过度,必然造成大幅度通胀,造成大规模的通货缩进,造成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出现经济硬着陆。

目前通胀压力缓解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主要商品价格延续了前期的回落态势。商务部公布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后三周连续小幅回落,环比累计跌幅达1.2%。

四、预防措施

在中国经济的潜在风险硬着陆当中,其主要的预防措施就是就业、通货膨胀及房地产业方面。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的拓宽内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的结构调整及转型,加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减少国内失业率;在紧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情况灵活的调整力度和节奏,方式市场效应铁甲,同时加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期提供银行业务及政策扶持,保证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防止当地产泡沫,在房地产业的发展及调控当中,必须对其加强调控,使其稳定、缓速下降,直至恢复合理水平,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快经济保障房的建设,控制国内的房产价格。通过这三个方面出发,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低,稳定国内的经济发展及就业率,同时对房地产行业缓速、逐渐降低,使国内经济软着陆,避免硬着陆下的巨大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洁.欧债危机下中国经济当谨防硬着陆[J].经济管理者,2012(01):78~79

[2]梁祥煊,姚少华,严爱群.内地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J].沪港经济,2011(07):12~14

国内经济成就篇5

关键词:经济安全;经济法;价值解析

中图分类号:DF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背景介绍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都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但是在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和面对,要理解经济危机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正是在这样一种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国家政府以及人民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都做好了自己分内的相关工作。就国家而言,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调节,并结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我们国家经济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保证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即便是在经济危机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也实现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对经济法的安全价值进行必要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就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价值。正是因为这样,本文在简要介绍相关背景和经济法安全价值基本含义的前提下,对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功能以及在我们国家实现经济法安全价值功能的具体路径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含义和地位

1.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含义

在对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功能以及实现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和说明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正确认识经济法安全价值这样一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在我们国家的现代汉语当中,“安全”这样一个词语主要表示的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没有危险;二是指没有威胁;三是指没有事故。“价值”一词的出现则较为频繁,在哲学、法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经济学当中,其含义主要集中在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是其哲学上最为根本的含义,即凝聚在商品当中的社会必要劳动和客观事物的有用性;二是指事物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我们既要把握住这样一些基本的概念含义,还应当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把握其在经济学当中的准确意思。在经济学当中所提出的安全价值与民法当中的安全价值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在民法当中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利益,其民事行为准则以及民事责任等的确定都是建立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的人事权和财产权之上;但经济法则不然,经济法当中更多强调的就是公共利益,就起整体而言的话实际上是将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和目的。从这样一种阐述当中就可以看到,经济法当中所追求的价值安全已经不局限于单个主体的交易安全,而是建立在更为广泛的公共意义上。正是因为这样,经济法的安全观更多着眼于整体的动态安全观、立体安全观和系统安全观。针对于此,我们认为上述经济法安全价值的真正含义是指经济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运行过程当中能够不受内部或者是外界风险的威胁和干扰,能稳定、独立、可持续的发展。

2.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地位

我们在对法的价值进行认识和探讨时容易忽略掉安全价值的实际作用,大多数人都认为安全价值对于法是一种边缘性的价值,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经济法当中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地位实际上也就是指经济法安全价值在经济法所有价值当中的一个排序,也可以理解为经济法最为本质的价值观。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在经济法的价值当当中最为根本和关键的就是经济法的安全价值,应当将其放在一个最为主要的位置上,针对于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从三个具体的方面阐述理由。

第一,从经济法法的本质和价值关系来看,经济法从本质上来看也就是国家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的法律手段,国家在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时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国家层面的调节从大局出发来保证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安全。而从经济法的价值关系来看,安全价值则是充当了一个统帅的作用,保证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在经济安全价值的支配下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一旦这样一种统帅的作用消失,其他方面的因素就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从经济法本身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经济法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大的法律体系对于社会经济陷入困境后的一种针对性回应,在经济法发展的过程当中自由资本主义就在不断的失去自律性,大家所坚信的“看不见的手”失去了我们所希望的那些功能和价值,整个社会经济都发展到了高度不安全的状况当中,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大量失业且整个社会秩序不断趋于混乱。在此之前私法所提倡的一些原则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都已经不能够适应,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专门的法律来对这样一种状况进行改善,并尽可能的修复和维持后续经济运行的安全和稳定,经济法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应运而生。

第三,从经济法的构成体系来看,经济法本身的价值取向是希望能够增强经济运行的安全性,故其实质也就是为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提供一种有效的安全保障。在这其中,不同的部分发挥其对应的作用。如价格法主要是对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价格行为提供保障,金融监管法也是通过对金融相关机构的规制来实现金融风险防范。

三、经济法安全价值的功能

1.保障经济安全

做国际公法当中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范畴,国家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内外事务时候的独立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为基本的属性。毫无疑问,经济也是国家当中的应有之义,其不仅仅体现国家当中所强调的对内外事务的自,还表现为国家对于其所拥有的资源的永久自。但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下,经济的保障都是要建立在政治之上的,没有完善而健全的政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经济,但这并不是说有了政治就一定有经济。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大型的跨国公司内,往往利用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势地位来推行经济强权,严重的时候甚至采取商业间谍和商业贿赂等手段来威胁和损坏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而经济法就起法律的属性而言,实际上就包含着对于经济的保障,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下也正是处理经济霸权的有效方式。

2.保障宏观经济安全

在上文当中已经明确说明,经济法与民法的显著区别就在于经济法是将公共利益作为做基本的内容,因此更多追求的是实质公平,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一些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状况进行弥补,这样才能够真正弥补民法等的不足,从整体上保障和维护整个市场。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例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疏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金融衍生品大量产生,最终成为了金融危机不良影响最为深重的地区。而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经济法制建设,使得金融机构的建设以及监管工作都比较到位,因此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基本上实现了保全并有所发展。

3.保障经济发展安全

经济发展的安全要求实际上是一个长期而逐增的过程,其成果能够保证整个社会内的成员都能够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良好的途径最终实现对整个社会进行的推动和促进。与这样一种良好的状况刚好相反的就是:经济发展不能给实现长期的持续发展,整个社会内的经济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内,相应的社会成员也就难以切实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成果,最终导致社会上贫富差距较大。针对于这样一种状况,经济法无疑就为经济的发展安全提供了最优的价值选择。这同样是因为经济法的本质就是追求实质上的公平,也就是一种在承认经济主体资源的个人特色差异前提下的一种结果上的公平。实际上,经济法当中最为强调的就是发展本身的重要性和可持续性,只有做好这样两方面工作的保障才能使得整个国家内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以说,不发展就必然不安全,而一旦发展就必须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四、我国实现经济法安全价值功能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1.完善产业安全的法制建设

所谓产业安全就是指形成一个国家经济的全部产业部门的实际安全,也就是这样一些产业部门在国内一级国际市场上都能够保证一定的独立地位和经济利益而不受到内外部的干扰和威胁,并从整体上保证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在我们国家,产业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空洞化,主要是指国家内或者是部分地区的已有产业处于一种衰退、停滞甚至是灭亡的状态,而又没有新的产业来对其进行弥补,由此造成经济上的萎缩,这样一种状况在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并不多。二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引起的产业安全危机,经常会有一些外商利用其资本优势,通过一些金融途径来对我们国家的某些产业实现控制,并相应的打压我们国家的民族产业,这样一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是会使得外商在我们国家攫取高额的利润,更为严重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还会对我们国家的产业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和伤害。

2.完善资源安全的法制建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也已经成为了资源消耗大国,而且无论是从长期看还是短期看,我们国家所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资源安全问题涉及到资源的供给和价格两个具体的方面,也就是说,既要能够保证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还要保证资源供给价格的合理性。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因为国内资源税税率的相对较低,使得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采取粗放式的经营,这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此,为了切实的保证我们国家资源的安全,就需要我们通过灵活的资源税法律制度来对其进行处理,一方面是通过相关法律来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廉价出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降低国内企业对于外部资源的依赖来保证资源价格的合理和稳定。

3.完善经济信息安全的法制建设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源,其特点就是普遍性、增值性、共享性和可处理性,正是因为这样,信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当中,信息安全主要指的就是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等。信息安全根据信息本身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较多中,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信息安全的问题。我们在这所说的经济信息,实际上就是指和经济活动有关的一些经济数据和资料。我们国家必须要高度重视经济信息的安全和相应的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化和制度化的手段来保障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尽可能的完善我们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钧涛.经济安全原则在经济法中的重要性[J].法制与经济,2011(03).

[2]刘艳萍.试论经济安全优先的策略原则[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01).

国内经济成就篇6

abstract:inChina,therearemoreandmoreworks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nthespiritualneedsoftheproduct-entertainmentnationalStudies;ithasimportantimpactonthenationaleconomy.Fromtheeconomicperspectiveofentertainmentmedia,Chinesecultureanddevelopmentreasons,economicvalue,economicimpactonthemediaareanalyzed.

关键词:娱乐国学;传媒经济;低碳经济;经济价值

Keywords:entertainmentChineseStudies;mediaeconomy;low-carboneconomy;economicvalue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05-01

1娱乐国学的经济成因

其一,受众(消费者)因素。受众在传媒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决定着媒介产品的成败,也决定这媒介的生存。首先,受众需要是娱乐国学形成的根本。“所谓受众需要,即受众对信息、知识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因为需要,就个体而言,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它是人作为一种有机动态系统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稳定状态的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补充和更新信息要素的必要性。”如今的传媒对受众需要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深知依照受众需求生产内容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必然要求,自然也就成就了娱乐国学的形成。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这让人们从过去对物质的追求,逐步转变为精神追求。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丰博的内容包括论著、诗词、戏曲、书画、民风民俗、科技、教育等,可谓是国人绝佳的精神食粮。然而,普通大众是不会为晦涩难懂的高深的经典文化买单。

其二,媒介(生产者)的因素。国学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其“经济学意义在于降低传媒的交易成本,获取稀缺资源。”当前,传媒的类型不断增多,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媒介产品,这就使得媒介面临创作素材的匮乏。国学是历经时间的考验,凝结了丰硕的内容资源。

其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从此,国家实力就被分为了软实力和硬实力。虽然文化传播被划分为软实力,而经济力量则被归类为硬实力,但两者之间却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国学的传播力度,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加快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可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实际上,国际传媒集团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学内容资源的巨大潜力,并开始利用中华文化创造经济价值了。《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全球热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对我国传媒产业是个的重要警示,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国学内容,传播中华文化,创造经济价值,是摆在我国传媒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因此,娱乐国学的产生是国家文化传播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2娱乐国学的经济价值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直接经济价值。广告收入。媒介产品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直接影响其广告的收入,包括冠名费、企业赞助、随片广告。作为具有一定大众基础的国学内容的媒介产品,更易赢得关注和收视率,从而拉动其广告收入,为传媒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例如,今年影视剧的收视冠军《三国》,就为安徽卫视创造了近亿元的广告收入;衍生品收入。如今的传媒企业多实行跨媒体营销,对于得到受众关注和认可媒介产品,其相应的衍生品也会同时推向市场,这种营销方式一方面降低了传媒企业的投资风险,同时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例如与电视剧《三国》同步推出的《三国online》多人互动游戏。

其二,间接经济价值。助力低碳经济。世界经济已呈现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趋势。2009年,主席提出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借助媒介以娱乐国学的形式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传媒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低碳绿色经济的推广和实施;创造就业机会。全球金融危机,让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失业率激增的窘境。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中国国学在媒介的推动下,却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对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在不断的高涨。应该说,教育业、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业等都从中受益匪浅。各种国学课堂和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推动软实力,增强硬实力。“普华永道就曾引用了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得出的结论:‘2015年,全球经济50%的产值将源于休闲产业,全球将有一半的人花一半的钱在休闲上。’”,对这百分之五十的潜在资源的争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国家或者企业软实力的比拼。国家或企业的文化影响力的大小以及对其认同度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消费决策。

3娱乐国学对传媒经济的影响

国学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参与到经济运行当中,必定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从短期的影响看,媒介经营者通过洞悉受众需要,选择国学内容进行再生产,符合基本经济规律,故此,大部分媒介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为我国传媒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传媒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新华网报道“2008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娱乐国学的传播使得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被吸引到国内媒介产品上,刺激了消费者对国内媒介产品的消费欲望,这对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二,从长期影响看,传媒经济属于绿色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学作为文化产业宝贵的社会资源,其经济价值会随着国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而递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娱乐国学的传播有利于吸引国际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话语权,这对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内经济成就篇7

“旧的世界经济格局”将成为过去?

目前,由于美元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和贮备货币,因此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因此其货币政策不但倍受瞩目,而且对世界各国的影响都很大。

例如,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开始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主要新兴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输入性通胀现象――由于其中一些新兴经济体的通胀是如此严重,不但造成这些国家汇率波动,还使得这些国家在去年一度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从而导致“滞涨”局面产生――“脆弱五兄弟”也因此闻名。

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国内的物价指数十分平稳,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这说明,增发的美元几乎全部流入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在使得这些国家的社会性融资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同时,也输出了通胀。

因此,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所谓“旧的世界经济格局”,就是在美元主导下,如何进行世界范围内产业分工(也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国家都要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节奏而“起舞”。

不过经济学家也指出,这个格局是建立在美元是全球主要交易和储备货币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经济研究机构就认为,不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使用货币互换或其他形式抛弃美元,而且即使这些国家继续使用美元,也会因美元的不断流入而推高其国内的资产价格,产生“泡沫”――一旦这些国家的泡沫破裂,美元资本就会流回美国国内,从而引起美国通胀。

他们还指出,一旦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美联储很有可能陷于无法使用加息手段来限制流动性过剩的被动局面――因为美国的债务规模实在太庞大,贷款利率每加息一个百分点,光美国国债利息就要多付出近2000亿美元――这显然是美国经济难以承受的负担。

因此,这些经济学家强调,美联储之所以在去年年底宣布逐步退出量化宽松,其原因也正源于此。但这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社会融资成本将大幅提高,从而对世界经济复苏将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有经济学家据此认为,这一“旧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走入死胡同,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将逐步抛弃美元,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其起始标志就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

新格局将充满“不确定性”

不过,也有人指出,且不说上述预测是否正确,而且即使真的出现了“旧格局”被打破的情况,也很难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新格局,因为很难在短期内出现一种能取代美元地位的货币――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并没有被打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未来也许是一个“混乱”的情况。例如英国就有经济学家就对野村证券所说的,中国自四年前允许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后,人民币交易量大涨,甚至接近世界货币总交易量的10%,人民币将取代美元的观点表示反对――他认为,人民币所对应的交易范围还很狭窄,大部分集中在能源或者与特定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范围内,还没体现出有替代美元的潜力。

而对于欧洲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期货货币买卖今后将允许各地区就欧元和人民币进行更多的贸易和投资――通过把中间人(美元)赶到一边的方法减少金融风险”的观点,他则表示,“效果还有待观察,要看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是落实在行动上”。

事实上,持此类观点的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不在少数――他们大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旧的格局”或许将被打破,但其影响仍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也许会形成新的格局,不过这将充满不确定性,其具体走向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wto的缔约国,美国,正欲抛弃其一手创建的世界贸易体系,转而倾力打造tpp和tpip这种对其更为有利的贸易体系,以降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对手的竞争力――这一举措的成功与否,是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后,是否仍能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前提。

――欧洲的情况是好转还是恶化。欧洲经济学家大都认为,若欧洲能顺利走出泥潭,则欧洲会靠近美国,反之,欧洲可能因为“现实”转而选择“中国”,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安倍经济学”是否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除中国以外的金砖国家和新兴国家能否有效抑制通胀,走出去年的经济困境。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结果。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内部

虽然很多人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和发展持“不确定”的看法,但是在具体谈到中国经济时,他们却基本持相同看法,即中国经济的挑战几乎全部来自内部。

例如英国《金融时报》曾就“在全球经济风险是未知数的情况下,您觉得新兴市场面临的发展瓶颈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新的增长点来自哪里?”这一问题,采访了包括中国经济学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结果他们给出的答案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例如被采访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外部经济格局对中国只能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出口的影响,一个资本输入量大小的影响。不过他们均表示,这两个因素对中国的影响很小,甚至有经济学家用“微不足道”来形容。

对于前者,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2008年,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处于谷底的时候,也没能对中国出口造成太大影响,更何况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逐年走低,因此很难形成大的影响。

不过对于后者,虽然经济学家的意见不能说完全统一,但他们仍普遍认为,国际资本输入的多寡,很难在中国形成类似巴西、印度那样的影响――其主要原因不光是中国经济总量比较大,外汇储备也比较多,而且,2013年的两次“钱荒”事实上都是中国央行技术操作的结果――这说明中国国内的资本是比较充足的,并不缺乏流动性,对外资的依赖较小。

被采访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挑战来自内部,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如何提高投资效益,一个是地方债务规模的控制,最后一个政治改革最终是否能形成要素的市场化结果。

国内经济成就篇8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指出,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应侧重于转型,将其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适时退出决定了危机时政府政策的成败,因此我国在判断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时应充分考虑民间投资、失业率及国际环境等条件。

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态势都有所好转,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这些经济刺激政策始终属于“非常规”行为,当经济体具备了正常增长能力时,经济刺激政策必须适时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时机决定着危机中政府政策实施的成败:退出太早,经济尚不具备自发增长能力,复苏后续乏力,很可能前功尽失,陷入二次衰退;退出太晚,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流动性过剩,推高了初级产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引发通货膨胀。

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应满足的条件

我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外贸出口在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后于2009年12月首度“转正”,同比增长17.7%,当月出口值位居历史第四高位。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增速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虽然全国物价在2009年全年有所下降,但Cpi在年底最后两个月回升,分别同比上涨了0.6%和1.9%。在对我国经济回暖形式普遍看好的情况下,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退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要判断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首先必须明确这种政策的“过渡”性质。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萎缩,消费需求不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刺激政策的目的就是在短期内通过政府的投资、政策扶持等一系列行为帮助经济重回高速增长的道路。因此衡量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就要考虑一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是否已满足如下条件:

(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达到协调增长

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24846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主持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建设项目投资。政府主导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体,政府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民间投资的增速。而民间投资作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动力,只有一国经济刺激政策真正行之有效时,市场和投资者才会恢复信心,民间投资才会被拉动起来。在经济下滑期,国有经济的性质和能力使其担当起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但当经济情况好转后就要引导民间投资迅速跟进,唯有双方实现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市场继续保持稳定的投资需求。

(二)就业增长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

失业率是衡量一国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解决就业问题也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政府实施经济刺激政策的首要、中心任务。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而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性产业,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带来的必然是就业需求的减少。“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劳动者就不能分得社会生产的成果,更不要说达到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这将有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行。而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就业的同步提升,我国长期存在着高增长、低就业的经济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因此在“促增长”时更要“保就业”,在衡量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指标时失业率比经济增长率更具意义。

(三)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发出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信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很大。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收紧是我国调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因为如果在国际金融政策仍很宽松的情况下,我国过早上调利率必然会引起国际游资的注入,抬高楼市和股市的价格,带来资本市场的泡沫。同时也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国内刚刚复苏的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也要防止退出过晚,否则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带来流动性过剩会流入资本市场,国外资本也会趁机流入。

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方式

一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欧美等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中“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的主要方式有所不同: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财政赤字的压力已经使其无法更多的使用财政手段来拉动经济,他们主要侧重于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有针对性的对拯救对象进行扶持;而在新兴经济体例如我国不存在巨额财政赤字的压力,可以更多的利用政府投资拉动的手段。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尚在成熟和完善过程中,国家在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时除了运用货币政策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外,重点在于顺势运用财政政策手段对现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因此在讨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方式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退出即对其支持政策进行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撤减。而我国的退出应为转型退出,借应对危机顺势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甚至是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现阶段国际上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虽然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经济增长主要靠政策拉动,支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强,再加上产能过剩问题没有解决,在此背景下我国仍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实施一成不变,事实上我国的经济政策始终随着国内外形式相机抉择进行微调。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上也要保持渐进性,有针对性的灵活退出。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巩固经济刺激成果防止经济“二次探底”[J].理论导报,2009(10)

2.谢鹏,刘洪,丁宜.经济刺激计划何时退出[J].金融博览,2009(11)

国内经济成就篇9

关键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099-02

1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概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于2000年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由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的。2009年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签署了为促进双方发展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双方的经济合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这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个巨大市场,将给中国和东盟的未来发展创造无穷的商机。就经济方面来看,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虽然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在2009年,中国与东盟贸易还是达到了2130亿美元,虽然较上年下降7.8%,但是这一降幅远低于中国对外贸易下降13.8%的降幅;尤其是去年12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大幅增长,同比增长更高达63%。随着中国与东盟在2010年进入“零关税时代”,双方贸易额在今年必将再上一个台阶。然而,中国与东盟区域的经济合作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本文就着重分析影响双方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有利于促进双方更好的经济合作。

2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障碍性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必然,我国与东盟打造区域自由贸易区,为促成双方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贸易区内也存在以下这些障碍问题。

2.1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经济健康合作的经济方面障碍

(1)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和经济同构问题。

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由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十国组成的,加上中国组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11国之间在经济上的合作空间是很大的。但是东盟成员国中,前六个相对发达。除新加坡外,区域内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显然这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收入并不高,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贸易区内贸易额与欧盟内部贸易额相比现在还小很多。所以这11国不仅要注重贸易区内经济合作的拓展,更多的也要与贸易区外的其他经济体来往。

研究一下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11国大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即以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的主要优势,都面临产业调整的压力。这时就缺乏可以推动这些国家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导国家。而且其中的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与我国相比,这几个国家的成本更加低廉,这在无形之中对我国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会有很大的冲击。经济同构造成的贸易竞争必然成为合作发展的障碍。

(2)中国与东盟在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竞争问题。

东盟成员国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更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意味着:要想加快各自的发展,都需要更加注重吸引外资,从而对本国的发展起到加速推动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同构的现象,对这些结构类似的产业相互已经存在不可避免的竞争,为了发展,吸引外资方面自然也会成为竞争的一个方面。据统计,仅2000年,中国就吸引了450亿美元的外资,而东盟10国一共只有80亿美元。到了2009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更是达到900.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同时,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也在一直扩大,形势相当喜人。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达到了1870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有望达到2000亿美元。从相互投资看,截止到目前,中国在东盟累计投资50亿美元;东盟在华累计投资550亿美元。东盟正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相互之间的投资额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可以看出,无论是贸易区外还是贸易区内,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都很强势,但是这样的不平衡自然让东盟心存疑虑,无形之中就会成为健康合作的障碍,只有很好的平衡发展才可以维持贸易区的和谐发展。

(3)涉及农产品保护和农产品贸易问题。

针对东盟成员国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在农产品方面,同为农业国的中国给予这些国家延长保护期和关税上的特殊优惠,展现了一种大国的姿态,而对自己的农业却没有保护期和例外产品。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在某些地区甚至还不如东盟。由于东盟国家基本都属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中国北方地区、东北地区是受益的。但给予东盟成员国单方面的照顾,给中国的农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南方水果蔬菜的冲击更大,如中泰关于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的零关税贸易,就使中国南方的水果种植业面临很大的压力。中国虽然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但东盟10国作为一个整体其出口规模却大大超过了中国,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东盟3个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在东盟10国农产品出口总量中占有近80%的份额,在整个亚洲农产品出口中仅次于中国。虽然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比较优势,而双方的比较优势又类似,那么未来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争端肯定会出现增多的趋势,而这对于贸易区的长远发展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内的整合问题。

自我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以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与东盟对接的热潮,但各方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本地经济与东盟的对接,很少涉及共同协作。而且东盟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偏大,据2005年数据显示,成员国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高达100多倍,而这比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30倍都高很多。而这么大的差距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改观。成员国之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距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同样存在。如何整合各个省市、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资源考验着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为了快速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致力于整合更多临近地区的经济体,比如中日本和韩国。但是关于整合其他国家的问题上,中国和东盟的态度存在了不利于发展的分歧。中国倾向于“10+3”的模式,即将日本和韩国纳入体系内,但是东盟却倾向于“10+6”的模式,即加入中日韩的同时,加入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但是究竟选择哪一种模式,双方还需要进一步的商讨。所以中国-东盟区域的整合是个大的工程,而且已经不仅仅只涉及经济问题了,其中也开始牵涉到政治问题。下面就来看一下影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政治又有哪些。

2.2影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健康合作的政治

(1)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在政治主导下的发展动力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最初是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会议上提出的,也就是说,该贸易区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且就双方的贸易伙伴而言,双方最大的贸易伙伴都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也就是说中国和东盟双边的贸易在各自的贸易领域都不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双方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本贸易区外的其他经济体,为了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在与外部经济体的经济合作方面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竞争。成立的初衷是效仿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展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但是本贸易区是在政治主导下的一种经济驱动,而且各个国家间还没有像欧盟那样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如何平衡好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是中国和东盟长期经济合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主导权问题。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中国是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就算东盟十国加起来的市场容量还是远远小于中国的。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东盟却牢牢的握住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主导权,从而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来弥补东盟内部市场狭小的不足,实现了本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更好整合。在此过程中,东盟通过巧妙而稳妥的策略利用其对别国不具威胁性的优势和自身一体化的经验,赢得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信任,掌握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东盟采取的是“同心圆”战略,将主要的大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整合在了一起。而且,从东盟的布局来看,东盟不仅仅是要主导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其长远的意图是主导包括整个亚洲在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甚至在亚太一体化的进程中也有很大的话语权。所以东盟在未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想要发挥的作用是相当深远的。而且东盟所设计的一体化机制也特别灵活,10+1,10+3甚至10+6中的1、3和6都是相当有弹性的,也就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内外环境,采取了增加不同经济合作对象的方法,这样的机制对于整个亚洲的一体化是一个很好的蓝本。

然而,从东盟意图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内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看出,东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只是参与到这个对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经济区域内,尤其是对云南和广西等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在其中却不占主导地位。而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全球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我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位与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一致的。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不能长期容忍的,我国必将会在本贸易区内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3)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的大国博弈问题。

以东盟为主导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逐渐成为大国之间角逐的一个重要平台,东亚的地缘政治因素也决定了其对整个亚洲和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所以,在美国、日本等亚太大国纷纷融入该自由贸易区后,大国之间的战略较量和利益平衡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东盟的困境是既担心被卷入大国的实力游戏之中又需要借力打力。东盟各国都希望日本能在美国与日益崛起的中国之间,发挥平衡器的作用。而中日关系一直都是很微妙的,所以中日关系的友好与否对东盟成员国也是个时好时坏的因素。随着中美日都加入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盟处于自身的考虑,也不想被排除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之外,也已经与东盟谈判,希望可以早点加入到这个贸易区内。毕竟,随着全球经济开始向亚洲转移,东盟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区。早在2007年欧盟就提出以“区域对区域”的方式推进双方的谈判进程。但是,鉴于东盟和欧盟在经济实力上的巨大悬殊,谈判就呈现了一种不对称的状态。可以预言的是,随着世界上几大经济发达国家或者区域的不断加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最大的世界出口区将是实至名归。但是,区域内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是很不确定的,但是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成员的不断加入,短期内中国在其中很可能是处于不利状态的,而大国博弈的状态将成为考验该贸易区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如果处理的不好,势必会成为发展的障碍。

2.3影响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其他障碍

东盟国家中的缅甸、越南、老挝与我国广西、云南紧邻,所以我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在陆运上必然经过这些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和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还相当不完善。以云南为例,云南与东盟贸易主要是公路运输,但云南地处横断山脉,多山路,这样的特殊状况对于公路运输是很不利的。另外的运输方式就是江运,但是受澜沧-和湄公河航道运输条件比较差、可运输时间短的影响,江运成本比较高,所以大多都选择成本相对最低的海运。但是就中国-东盟贸易区的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和东盟交通条件还需要双方在以后可以尽快的改善。

为了双方更好的贸易往来,更加完善的银行结算体系是必须的。毕竟,完善、高效的银行结算体系对于国家间的对外交往和贸易往来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的事实是,边境地区的小额贸易一般都不通过银行的结算,而是双方面对面的自行解决。以广西为例,2009年,广西与东盟主要贸易方式的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为31.2亿美元,增长54.8%,占同期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的63%。边贸结算主要有银行边贸结算、现钞与个人储蓄账户结算、“地摊银行”等方式,其中,银行边贸结算占88%,其他方式占12%,且主要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但的“地摊银行”结算结算速度快、手续简单,收费少,随到随办等优点得到边民的普遍认同。

但是为了双方的长远发展,完善的银行结算体系必须尽快完善,从而更好的衡量双方贸易的真实状况。

3结束语

今年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重要的一年,如何使中国和东盟在贸易区建成之后实现双赢的局面还需要双方将上述障碍进行扫除或者妥善解决。从而更好、更快的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只有这样,双方的发展才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郭振,冯涛,高金微.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和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2]王乾,刘士涛.构建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利弊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6(5).

国内经济成就篇10

    欧盟1993年1月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7年6月执行的《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盟成员国制定财政预算政策设定了基本规则。《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和60%的总原则。《稳定与增长公约》对《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原则做了详尽的规定,它由一个“决议”和两个“规定”组成,分别是《欧盟理事会关于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决议》、《欧盟理事会关于加强预算状况监督和加强经济政策监督与协调的规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加快实施过度财政赤字程序和对有关问题说明的规定》,对成员国财政预算政策的制定、协调、监督和惩罚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形成了欧盟财政预算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欧盟财政预算的总原则

    《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出发点是欧盟成员国必须制定中期经济发展稳定规划(由欧元区成员国制定)和中期经济趋同规划(由非欧元区成员国制定),确定实现中期财政预算目标的时间表,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预算接衡或略有赢余。成员国负责制定和实施各自的财政预算政策,但必须遵循欧盟规定的总原则。第一,通过限制预算开支,而不是增加税收,实现减少财政预算赤字的目标。第二,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相对较高的国家,必须加快降低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预算支出必须提高效率,改革和控制公共消费支出、公共养老金支出、医疗保健和失业补贴、加大国有企业民营化步伐等,把更多的政府开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生产性经济活动。在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稳定下降后,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收负担。

    二、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监督机制

    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政府负责监督和协调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预算政策。

    欧盟理事会是对欧盟成员国财政预算协调和监督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成员国财政是否出现过度赤字和是否实施惩罚具有最终决策权。其主要职能是:严格实施《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稳定与增长》的所有规定;把《欧盟理事会关于加快实施过度财政赤字程序和对有关问题说明的规定》中消除过度赤字的期限作为最后时限,除非特殊情况,必须督促成员国在确定其存在过度赤字之日起一年内予以纠正;在成员国没有按要求消除财政赤字后,决定对该国实施惩罚等。

    欧盟委员会负责对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预算进行协调和监督,行使提出各种动议的权利,监测成员国的经济财政状况,在某成员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时,实施过度赤字程序,提出可供欧盟理事会决策的报告、意见和建议。

    成员国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各自的中期经济发展稳定规划和中期经济趋同规划规定的中期财政预算目标,在实际财政状况与目标出现偏差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欧盟经济财政委员会也在欧盟成员国的财政预算的协调和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欧盟的经济财政委员会是欧盟理事会的咨询机构,由各成员国、欧盟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各指定两名代表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成员国和整个欧盟的经济、财政、金融状况进行密切的监视,定期向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报告其检测和评审结果,参加欧盟理事会有关文件的起草和准备工作。

    三、财政预算政策协调和监督的实施

    欧盟通过三个阶段协调和监督成员国的财政预算政策。

    1、第一阶段:制定和实施中期财政预算政策前期工作。欧元区成员国必须制定各自的中期经济发展稳定规划,而没有加入欧元的成员国要制定经济趋同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当年和今后三年经济预期增长的总体设想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分析,如政府投资、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等;实现经济预期目标的经济政策;财政预算政策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经济预期目标对财政预算和公共债务的影响等。每个成员国必须在每年三月份前将规划报告提交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进行审议。欧盟委员会根据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对成员国的规划报告进行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欧盟理事会批准。欧盟经济财政委员会也参与对成员国规划报告的审议。

    《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是欧盟经济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文件。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委员会负责每年制定一个《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欧盟理事会批准通过。《成员国和共同体经济政策指导大纲》不仅对上一年成员国实施纲要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而且根据欧盟委员会对当年成员国和欧盟经济发展前景所作的预测,提出欧盟和成员国经济政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2、第二阶段:实施财政预算政策的过程协调和监督。欧盟委员会负责监督成员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公共债务的变化情况,监测财政赤字的变动。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可能超过或已经超过3%的限制,欧盟委员会就着手准备有关该国经济和预算的报告,并由欧盟经济财政委员会就报告提出意见后,提交欧盟理事会和该成员国政府。

    3、第三阶段:确定出现过度财政赤字后。欧盟理事会在接到欧盟委员会有关成员国财政赤字可能超过或已经超过3%的报告后,必须在三个月内就该成员国是否存在过度财政赤字做出决定。欧盟理事会一旦确认某成员国已经存在过度赤字,就向该国提出在一定时间内纠正的建议。一般情况下,成员国必须在四个月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过度赤字,欧盟理事会的建议不对外公开。

    若成员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欧盟理事会的建议,欧盟理事会将再次向该国提出迅速纠正的建议,并将建议公布于众。如果成员国仍不执行,欧盟理事会就决定对该成员国进行惩罚。

 四、违反财政预算政策的惩罚机制

    1、过度财政赤字的定义。特殊情况除外,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就属于过度财政赤字。按规定,成员国满足以下三种情况,不属于过度财政赤字。一是异常性,即造成财政赤字的原因超出了正常范围;二是暂时性,允许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有限的时间内高于3%;三是接近性,即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接近3%。成员国无法控制的重大事件使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都是“异常的”,如严重自然灾害、战争、出现经济下降2%以上的异常严重经济衰退等。在非常事件或严重经济衰退结束后,财政赤字可以下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这种财政赤字就是“暂时的”。

    《稳定与增长公约》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75%-2%定义为严重经济衰退,下降2%以上定义为异常严重经济衰退。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75%-2%、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情况不符合异常性条款的规定,但有可能符合暂时性条款的规定。

    2、惩罚措施。判断成员国是否出现过度财政赤字,欧盟必须使用该国下半年的统计数字。一旦确定某国出现过度财政赤字,该国需在一年内纠正,再加上审议和决策时间,一般来说,成员国的过度财政赤字可以持续两年。如果两年后仍存在过度赤字,就要面对惩罚。罚金由固定部分和附加部分两部分组成,固定部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2%,附加部分则按当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3%的部分的十分之一,最高罚金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0.5%。

    五、欧盟财政政策的评价

    欧盟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法律约束和指导下成员国自主制定和实施的财政政策。这一财政政策基本解决了欧盟长期存在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和财政行为倾向于顺周期的两大问题,起到了稳定经济的目的,为欧元流通和欧洲中央银行实现稳定物价创造了条件。到2000年,欧盟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降至0.4%,其中欧元区降到0.8%。但欧盟的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财政政策能否在经济衰退时发挥作用的问题。财政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是财政政策的两种主要形式。所谓财政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赤字自动变化的范围。当经济衰退时,税收收入下降,支出增加,政府财政赤字趋向扩大,从而刺激经济回升;反之,经济繁荣时,税收增加,支出减慢,政策赤字减少或出现盈余,从而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政府财政赤字的自动变化使经济保持稳定。相机抉择政策是靠外力调整财政赤字,对经济进行调整。

    由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税收体制、财政支出结构不同,财政自动稳定器的规模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据估计,在经济出现按欧盟定义的严重衰退的经济周期内,欧盟成员国的自动稳定器波动范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也就是说,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那么,在随后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的周期内,其财政赤字将在0-4%的范围内波动。因此,理论上讲,目前,欧盟的财政政策大框架,可以使成员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财政自动稳定器调控经济,财政税收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实际上,即使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财政自动稳定器在某些成员国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001以来,欧盟以及成员国的经济没有出现严重经济衰退,经济依然小幅增长,但葡萄牙在2001率先突破规定,财政赤字达到4%;2000年,德国的财政赤字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到2002年,其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同样,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无法实施,一方面,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能超过3%的限制使成员国不能扩大支出,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增长缓慢时期,面临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压力和支出刚性的约束,财政支出难以压缩。因此,在某些成员国内,现行的财政政策丧失了在经济增长缓慢时调控经济的作用。这正是2002年欧盟内部就是否修改和如何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爆发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