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十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十篇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41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1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教书只是过程,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所以,笔者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充满高尚人性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理想,努力追求有`魂的教育,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政治信仰、责任担当和有道德品质的现代人。

作为教育人,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教育的使命,弄明白“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今天如何做教育”这三个重大命题,应努力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坚守教育的本真,力求避免短视行为、避免功利行为。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教育,怎么做教育?《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张载把读书人的使命用四句话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就是让人变善,即丰富精神、改变气质、提升人格、完善道德、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反之,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强的利益追求,只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等行为,则是伪教育。理想教育的核心是做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体现在: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此爱与彼爱的交融,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润泽。现代教育除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必须还有道德的升华、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和政治信仰教育。

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业。教育至少要围绕四个目的:教育要为个人的终生幸福奠基;教育要为家庭的和谐提供素养,教育要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助力;教育要为民族的未来担当。这才是教育最基本的责任和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追求。教育如果有了灵魂,不只是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

那么,如何去打造有灵魂的教育呢?

首先,办有灵魂的学校,需要有思想、有道德、有灵魂的校长。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有思想、有灵魂的校长,就是对教育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大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的校长,就是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孜孜追求的校长。校长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成为“一班人”的思想,成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只有如此,形成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有灵魂的学校,就是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价值追求的学校,就是有文化的学校。学校有灵魂,以先进的价值取向、适宜的教育环境、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校长,办有灵魂的学校,是校长的办学之道,更是校长的办学之德!

其次、每一位教师都要做有灵魂的教师。打造有灵魂的教育,必须有一支有职业道德、有激情、有责任、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有灵魂的教师,就是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就是有道德并能够坚守教育的道德底线的教师,就是能够在功利侵蚀的大潮中保持一份从容和笃定的教师,就是能给学生以“价值生命”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有高尚的灵魂。

第三,每一位教师都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有灵魂的教育活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打造有灵魂的教育,必须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有灵魂的教学应该是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教学,应该是尊重学生差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学有所获的多彩教学。社会生活的多彩,人才需求的多元,个人材质的多形,客观上都需要教育的多姿多彩。因而,我们必须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让受教育者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能让学生的灵魂得到无限舒展和陶冶的教学。

第四,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灵魂的学生。有灵魂的学生,就是有思想、有信仰、有追求的学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学生,就是有爱心、有善心、有责任心的学生,就是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学生,就是能够担当大任的学生。做有灵魂的教育,最终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灵魂的学生,就是要给孩子指明生命发展的方向,帮助孩子寻找生命的意义,引领生命的成长,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2

    [论文摘要]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养人的想象力,真理感和责任感,以达到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华德福教育的特殊理念,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不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的一面。

    一、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也叫鲁道夫·史代纳教育,是由出生于奥地利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的理论观点创建的。它主张要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以人为本,以爱为本,顺应人的生理和思想意识的发展,引导人寻找真正的自我,培养人对生活和自我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给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寻找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

    1919年,德国的一家香烟厂请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理论为工厂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论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教育已在欧美发展了八十多年,它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独立教育体系。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能证明华德福教育在总体上比其他的独立教育体系或公共教育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却明显地体现出它的优长。有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受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华德福教育体系的信赖,相信人智学对人的理解。这些父母看到了孩子接受华德福教育后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表现出健康和快乐,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向上,社交和生活能力较强,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才能,因此,更加相信这一教育的正确性。华德福教育起源于德国,德国教育厅统计发现。在全国性abitur考试中,华德福学校的学生考取率是公立学校的三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社会许多校园被色情、暴力、吸毒等问题困扰的今天,华德福校园里却是一片净土。

    二、华德福教育理念

    (一)配合人的整体发展进行“全人”的教育。全人的整体包括身、心、脑和灵性。人以七年为一个阶段进行整体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七岁换牙之前;第二个阶段是七岁到青春期;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到二十一岁。这三个阶段正是教育的重要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用于建设健全和平衡的身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们的生命组织构成力。在他们的意识中,他们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好的,通过模仿来学习、成长。所以,华德福教育强调,此时必须给儿童一个温暖和谐而有节奏的生活环境,让儿童充分地融人大自然。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尽最大的可能协调儿童身、心和灵性和谐发展,老师身教重于言传,同时寓教于童话、故事、儿歌、绘画、游戏、劳动之中,不主张过早的教授写字算数。认为过早的理性教育会削弱他们有限的生命构成力而影响整体的平衡发展。

    在第二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的发展。儿童的意识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体会这个世界。艺术是感觉最好的教育者,艺术不但和感觉联结在一起,它需要技巧、造型和风格,借此来培养人的真正感觉,判断和审美能力。儿童同时更需要楷模和权威的引导,老师常常是儿童的榜样,这项工作由主课老师来完。在华德福学校的低年级里,从一年级到八年级都由同一位老师在每天早上两个半小时里上主课。这些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其他课由专门课任老师上,如外语、音乐、美术、手工、韵律舞和园艺等。童话故事和历史中的英雄伟人是儿童崇敬的对象,此时应注重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让儿童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魂里,学习道德和崇敬之心。知识的教育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例如,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动手修建房子来学习写计划、设主、测量和计算。

    在第三个阶段里,人的生命组织构成在思想意识中发展,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同时形成个人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思想。他们会用挑剔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已不再如他们想象和艺术塑造的那样完美了,而是真实的。他们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挑战老师和家长的权威,这是寻求自身价值的过程。此时,学校增加科学、宗教和哲学的教育,尊重他们的存在和价值,给他们充分表达其观点和内心世界的机会,并引导他们挖掘自身的潜力,鼓励他们参与学校事务,并施行民主和自治。

    华德福教育把上述三个阶段归纳为:在出生的头七年里,孩子寻找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是通过模仿学习,主要是身教。第二个七年阶段,则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美感学习,寻找世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主要是心的教育。在第三个七年阶段,他们在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在寻找真理(人生价值),通过思考学习,是头的教育。

    (二)教育以培养想象力为核心。史代纳认为,教育的三大要素是培养人的想象力、真理感和责任感,以达到培养具有超越情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把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华德福教育在幼儿阶段是以培养想象力为核心,以引导意志的发展。史代纳认为,理性化教育是让孩子对事物概念化,过早地形成固定的概念,影响想象力的发展,从而压制了创造力。过早地发展理性教育会使孩子的生命力集中于大脑发展,造成身、心、灵的整体发展失去平衡,而影响将来的整体健康,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所以,华德福教育在儿童七岁之前,不主张展开识字和算术的训练,教学活动主要以讲故事、朗诵儿歌童谣、唱歌、满奏乐器、韵律舞、绘画、游戏、手工、园艺、家务劳动等形式进行,给予儿童一个真正快乐而纯真的童年。

    (三)注重艺术的教育和教育的艺术性手段。艺术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创造,学生通过艺术自由地表现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对真、善、美的执着与追求。从学校的环境,教室布置,到学生制做的教科书和艺术作品无不突出美的意识。音乐、美术、造型、朗诵和戏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艺术和手工不是一般的辅助科,而是都被当做主科来修,因为这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教育和教育的艺术性手段是华德福教育的核心内容。华德福学校的八年级以下,以美为主题,让儿童充分感受世界的美,用来滋养他们的灵慧,并唤起儿童对人、社会和自然世界的热爱,为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提供成熟的感性基础。

   (四)极力融科学、艺术和信仰为一体。史代纳认为,现代物质科学是化整为零的科学,把物质划分到分子和原子,人类科学把人划分到类、属、种去研究,这都是从总体中取出一部分,只能给予人们局部的真理。人的灵魂深处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用物质科学中逻辑的概念来解析人,只能通过艺术性的方法来领悟,从精神科学中去探索。史代纳认为,精神科学应该是寻求知识、艺术创造和信仰奉献与内心的和谐。于是,他建立了融合科学、艺术和信仰为一体的华德福教育,帮助人类在这种和谐中全面平衡地发展。史代纳认为智力的开发并非多多益善,就如开发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环境那样,通过美术教育平衡地发展人的潜能和心智,达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并来加强学生对人与事物的感受和价值,把学到的知识深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华德福教育的理念认为,学生不仅仅要追求合理的和科学的真理,更要追求符合人性的和永恒的真理,因为人不但要追求理想和真理,更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和人群的关系。

    (五)教育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论上,而应建立在现实生活上。因为人是有灵魂和灵性的,人有物质躯体的本质、灵魂的本质和灵性的本质。现实就是这些本质要进人现实生活之中,只有灵性才能支持未来的教育艺术。教育不能脱离了人的现实生活而进人了学术的或神秘的理论里打转,需让孩子的灵魂和灵性进人他的物质世界亲身体验现实生活。现代人以物质生活为重,忽视灵魂的生活,视灵性为虚无,教育只是以物质为对象,片面地追求理性化与科学化,人们实际上被这种理性的学术所禁锢。华德福教育有机地结合躯体、灵魂和灵性整体,针对人的四维体即躯体、生命体、星芒体和自我意识,针对灵魂的三维生活(即思考、感觉和意志)进行教育,使得灵魂生活变得实实在在。

    三、华德福教育利与弊

    近年,教育改革遍及全球,我国大陆的素质教育,我国台湾、香港的学制改革、英国的德育改革、美国的家庭教育运动等等,改革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那么,华德福教育理念对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作者不敢妄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人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能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强,奉献精神佳。华德福教育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华德福教育在中国的实践者—德国人卢安克认为:德国的钱花在多数问题少年身上,中国的钱花在培养少数精英身上;中国教育是培养人才,华德福教育是培养人。这是两国教育的根本区别。他对中国流行的“成功人士”一词持异议,成功人士的标准是什么、未达标的人就是失败人士吗?人才、非人才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呢?而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人无论做政府官员还是清洁工、服务生,在各自岗位上都心安理得。这与我们所提倡的“提高全民素质”是否共通呢?

    我认为,华德福教育理念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批判地吸收与借鉴。

    其一,极力避免考试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华德福教育主张在八年级以下,不以考试、比赛和排名次等方法来衡量学生,而以展示学生自己做的教科书、绘画、手工等作品,和公开表演话剧、朗诵和演奏等活动,来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深层意识。我们认为,适当的考试、测验、排名资助是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

    其二,主张培养合作意识重于竞争意识。华德福教育强调一个人在发展独立的自我的同时必须和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保持和谐。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目前中国在加人wto的情况下,加强团队精神,加强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融人国际经济社会所必须的素质。

    其三,把人的灵魂、灵性强调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具有灵性,引导学生相信有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努力去寻找自己所相信的,并能支持和引导他们的“神”,在烦恼痛苦时会向自己的“神”倾诉,祈求平安和启发。对他所提出的有关人智学观点,我们应持慎重态度,不应采取“拿来主义”,全盘套用。对其所主张的灵魂、灵性、“神”之类的东西,我们更应德亮眼睛,辨明真伪。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3

关键词:舞蹈艺术;身心协调

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期,舞蹈是人类相互沟通、传达信息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不断演变成为今天的形式,即:以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进而激发欣赏者心灵的共鸣,属于情感领域的深层韵味。而在舞蹈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是表演者身心的协调。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谈一下舞蹈艺术中身心协调的相关事宜。

一、身体与心灵造就舞蹈艺术

舞蹈不同于音乐艺术,他属于是身体艺术。舞蹈最初源于人们以身体的动作来产生一种美感,进而来表达某种信息,或者心情。由此可见,动作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内容。舞蹈的产生就意味着人的身体要随着动作而运动,可以说人身体动作是舞蹈传达着的主要途径,有着“媒介”的作用,在舞蹈艺术中承担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人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一种情感,舞蹈者之所以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激发人们的情感,其原因在于,每个舞姿、动作、造型都是依附于心灵,可以说舞蹈动作是对情感的一种外化。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设舞蹈缺乏感情,只是几个或者一连串的动作,如何激发欣赏者的共鸣呢?舞蹈是对人内心的情感的一种表达,其心灵促使着身体的动作,推动舞蹈的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舞蹈同样是心灵的艺术。而身体是舞蹈的物质载体,而心灵是舞蹈的灵魂。由此得出:舞蹈艺术中,身体是技能问题,而心灵是舞蹈的艺术问题。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心理原意既不是人脑,也不是自我,更不是中文的心,或我们用以和物质相对的精神或意识.而是指人的灵魂,故心理学乃是灵魂的逻辑学或灵魂之学。”舞蹈是人类心灵与身体相结合的人体文化,是最接近心理学的一门艺术,因此,舞蹈艺术中身体与心灵是不可分割独立存在的,心灵需要借助身体舞动,而身体需要依附心灵充分展示自我的情感,从而达到艺术的顶端,形成舞蹈艺术。

二、身心协调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内容

北京舞蹈学院的吕艺生教授针对舞蹈提出了一个概念和范畴,即:舞蹈本体论。对舞蹈本身的特征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吕教授所提出的舞蹈本体论主要是研究舞蹈的本原、本性、本质、本身的特殊规律以及自律的方法与理论等。而舞蹈本体论的内涵设计的恰恰是舞蹈学的研究对象:身、新关系以及其动作表现。因此,结合吕教授本体论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出舞蹈的本体主要包括人的身心以及身心协调问题。要知道身体是舞蹈的工具,身体与心灵的关系又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舞蹈也是运用身体、心灵来展示人的心理现象。正如胡尔岩所说“舞蹈是身体的艺术:舞蹈是心灵的艺术;舞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确切地说,舞蹈是心灵驾驭身体、身体表现心灵的艺术。”由此看来,舞蹈是用身心关系来表现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身体只是舞蹈的物质载体和技术问题、而心理才是舞蹈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问题。因此,身心关系是舞蹈本体乃至整个舞蹈艺术的核心内容,是舞蹈本体论和舞蹈心理学共同的研究对象。

三、身心关系的协调、平衡发展是舞蹈教育呼吁、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西方古希腊人首先提出“和谐发展的人”的观点。他们用“Calocagafia”这个复杂的概念来表示教育理想。其含义就是人的健美的体格和高尚的道德相结合。我们都知道,现如今的社会注重的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生命和谐、全面发展的新人类。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同样需要追求和谐、协调、平衡等。舞蹈者也只有追求身体的和谐生命,具有自由、强健的身体,才能孕育出最高尚、最优美的灵魂和智慧。舞蹈教育作为最直接的的审美形式,其身心协调问题不单单是舞蹈艺术的核心,其平衡发展更是舞蹈教育领域随呼吁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了影响舞蹈者身心协调、平衡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因素。这里的生物因素指的是遗传因素,属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舞蹈者依靠这个遗传因素来实现、创造舞蹈艺术。

2.环境因素。对于舞蹈者来说,环境因素是尤为重要的。属于舞蹈者内心的某种状态,如:自发的、无组织的、盲目的状态等等。

3.教育因素。教育因素是社会人们所关注的。可以说教育因素是影响舞蹈者身心发展的关键。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倡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可以说没有教育者,那么学生学习将处于无目的、无组织、无计划的盲目学习过程中,而在赋有舞蹈天才的个体也很难实现舞蹈梦想。可以说学生的一切都源于教育,同样舞蹈的身心发展也源于教育。而作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加强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首先做一个心理学者,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构建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内容,以启发、诱导、民主的形式使学生身心和谐、自由、发展,进而引导学生以自由、健康的心态去创造、表现,为舞蹈艺术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丰富舞蹈的生命色彩。

四、结语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今天,我国舞蹈艺术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尤其近几年来社会各界纷纷办起了舞蹈班,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开始兴起了群众自发的现代舞。可以说舞蹈教育在社会各个地方已经得到了发展和普及,秉承着“以律动性的形态锻炼身体,增强人的体能;以审美的方式解放心灵,开掘人的创造潜能;以身心一体化的身体训练,塑造完美的人格”的舞蹈理念,尽情的抒发、表达自我的情感。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身心关系并掌握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用艺术性的教育诱发我国更多舞蹈人才的产生,最大限度的凸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4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公民;廉洁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03―0064―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他以“吾爱吾师,但吾尤爱真理”的信念,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其教育阶段论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探讨,分析其理论意蕴,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公民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治背景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且有序发展,这一思想的形成并非产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是希腊城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当时的雅典战乱频发,局势动荡不安。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危机,亚里士多德深感调和矛盾与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对奴隶制政体的比较研究,他指出只有建立介于贫富之间的以中产者为主的共和政体,才是最理想的政体。因为中产者既不像富人那样专横跋扈,也不像穷人那样贪得无厌,只有他们才会兼顾富人和穷人维护整个公民集体的利益,最终才能维护城邦的秩序稳定。而理想政体实现的关键是要由有一群能依平等原则与相同身份共同参与城邦政治事务的公民。对于如何成为公民身份的识别,他主张“一个城邦中的公民须有健康的身体,适当的财富以及从事公共生活的善的美德”。针对善德的培养,他继续论证,“大凡成德达善之途无非三径:禀赋、习惯和理性”。即人们在一定的禀赋基础上,可以通过习惯的训练与理性的启导来形成善德。至于训练习惯和教导理性的孰先孰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根据生物的创生程序,分阶段实施教育。

(二)哲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基础之上。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灵魂的研究,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灵魂就是生命的本原,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他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1)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发育和生长的功能,这是灵魂的低级部分;(2)动物灵魂,具有感情、欲望和位置移动的功能,这是灵魂的中级部分;(3)理性灵魂,具有思维、理解和判断的功能,这是灵魂的高级部分。在他看来,人的发展就是灵魂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相应于以上的发展顺序,教育过程也应该按着这样的先后次序进行。

据此,通过对人的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观察研究,亚里士多德把人从出生到21岁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初生到7岁为婴孩期和儿童期,是幼儿教育阶段;7岁到14岁为少年期,是初级教育阶段;14岁到21岁是青年期,为成人教育阶段。每一阶段的教育都有固定的任务。第一阶段的教育是顺应自然,以儿童的生长发育为主,包括游戏、身体活动和合适的故事。第二阶段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净化学生的非理性灵魂,同时还要掌握读写算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并进行体操训练和音乐教育。第三阶段以智力教育为主,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最高追求。“我们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我们应该先教育儿童的习惯,然后再及于理性方面”。这一阶段的学习科目主要有数学、文法、修辞、伦理学和政治学等。

二、教育阶段论思想的理论意蕴

首先,亚里士多德论证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与柏拉图一样,教育成为亚里士多德建立理想城邦和理想社会的必要手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理性的、追求至善的、能够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合格公民。他说,“在我们所曾讲到的保全政体诸方法中,最重大的一端还是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教育是导向理想城邦的根本途径,“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体必将毁损”。

其次,亚里士多德论证了教育与人的天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虽然强调教育能为城邦政治服务,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忽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通过对人的生长、发展、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深入考察,他开创性地探讨了教育的年龄分期问题,主张合理的教育就是要遵循人发展的自然进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受教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安排和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方式,最终促使受教育者体、德、智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智慧和德性的形成。这样,城邦的目的和个人的目的就达到了某种一致。应该讲,亚里士多德从理论上协调教育为社会服务和为个人服务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论证了如何在实现人的政治本性上体现出教育的个人主义倾向,即通过教育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三、教育阶段论思想对当前我国公民廉洁教育的启示

(一)廉洁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

在教育阶段论思想提出的时代,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美德的看重、视美德为优良政体的基础,希望通过教育训练而形成人们的公民素养成为结束邦国混乱,腐化变质的利器。这些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现象的蔓延,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着力加强公民主体意识教育,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源生动力。廉洁教育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不贪污、不受贿,而是以诚信、守法、节俭、奉公和责任等内容来开展基本道德、理想信念、传统美德和法制教育,其所倡导的为民为公理念,有责任心的自律品质,民主、公正的法制观念以及对社会廉政、和谐发展的公民意识,正是当代民主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

(二)廉洁教育的关键是公民理性精神的培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灵魂独具的推理和思维功能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教化“就是帮助灵魂不断上升的过程,不断引出他的理性的过程,不断使理性与善的世界交往的过程”。这里所指的理性是人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思辨活动,不断探索真理、分辨善恶的深层次体悟和觉醒。“理性是实现公共生活的正当秩序的必要条件,是治理社会生活使其走向更好的基础”。所以说理性教化是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理论的核心内容,失去理性,教育便失去了维持和发展的根基。

反观现阶段我国公民廉洁教育效果不甚理想,究其深层原因,理性教化的缺失正是现时教育困局中最大的问题,人们乐于追求能给自己带来实利的知识,教育的功利化、技术化和证书化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加强对公民理性精神的培育是我国公民廉洁教育成败的关键,教育过程中要高度尊重公民的自主独立意识,引导人们通过独立思考和辨证批判对科学世界观进行探索,形成对社会现象比较全面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物质利益观,从而激发其内心敬廉崇洁的自主认同感,才能形成稳定独立的道德人格、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品质。

(三)构建我国公民渐进式廉洁教育体系

廉洁教育作为我国公民素养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教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根据亚氏教育阶段论的观点,从人生起步阶段就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公共利益、公共资源、公共关系,标本兼治,以我国现有的小中大教育体系为依托,在其教育的深度、广度等方面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确立渐进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逐步展开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阶段相适应的廉洁教育活动。

在渐进式目标和内容体系确立上,小学定位于知晓、启蒙。小学阶段处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心智尚未成熟,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在班级、学校等公共生活中守法、诚信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其初步认识和理解廉洁的基本行为。中学定位于辨析、养成。中学阶段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迈进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应让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廉洁文化、廉洁思想以及廉洁榜样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廉洁行为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识别腐败现象,并能分析一些腐败现象的本质及危害性,引导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关注公共事务,维护公共权利,促进其自觉自律和廉崇洁道德情感的形成。大学定位于明理、修身。大学生已基本属于成人阶段,进入较为独立自主的青年期,在学习、工作和公共媒介等公众利益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培育和锻炼民主、廉洁意识,倡导做一个诚信、正直、守法、有责任心的现代公民是这一阶段教育的目标。因此,高度尊重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重点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反腐倡廉的治国方略、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的根源、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理性认识社会发展与反腐倡廉的意义,强化其内心民主、公正意识,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在渐进式方法体系构建上,要着力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合力。一是以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为渠道,把廉洁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灌输教育,又注重自我教育,保证教育的系统性和时效性。二是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实践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完善法制建设营造敬廉崇洁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众幸福与国家福祉。

四、结语

党的十再次吹响了反腐倡廉的号角,但要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切实加强我国公民廉洁意识教育是王道。作为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唯有以亚氏教育阶段论观点为指导,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及方式采用上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确保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袁俊锋,郭俊梅.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浅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04).

〔3〕宋慧娟.试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J〕.长春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5

【关键词】教师作用探索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如何使职教教师成为职教名师。关键要素之一是成为既懂教育教学又懂职业实践的“双师型”职教教师。“双师型”职教教师,是职教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的一个因素。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高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由于职业教育有着面向“就业导向和服务宗旨”的职业特征,在师资培养上就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教育特征,能够胜任职业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使他们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以下是如何培养职业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灵魂”作用的方式和途径:

一、“双师型”指教教师的培养

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首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教学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基本土壤,把教师放在课堂中来培养,在实际的授课中使教师得到经验积累、体会教学过程加以反思,是职教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特别是要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自觉地关注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并撰写教学经验和体会,加强与有经验的老师交流,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和成熟。

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其次要在企业实践中培养教师,职业教育有面向企业和服务的特殊性,要实现和企业的“零接轨”,教师必须对企业有所了解,教师必须深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了解企业生产中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为了培养职业院校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就要经过理论教学经验来历练专业教师,再把他们送到相关专业的企业中去锻炼一段时间,“双师型”也好,“一体化”也罢,都需要经过企业生产实践的洗礼,这样才能使职业学院教师得以真正的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二、“综合型”指教教师的培养

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还要在科研应用中培养职教教师。职教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主要涉及教师对于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的掌握。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相关度比较高,特别是技术应用层面。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应用是培养职教教师很好的渠道,教师在所教专业技术的应用上有所研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还要在学生管理中培养教师。“亲其师,乐其道,信其教”,因职教教师要与所教学生在技术操作等方面在一起打交道时间较长,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就谈不上能够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所以职教教师必须在学生管理中有所建树,有很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才能胜任教师工作。

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还要在大赛指导中培养职教教师。职业教育的教育考核评价定量指标较少,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坐标参考系。鼓励职教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指导学生或者是亲自参加大赛中锻炼和提高自己职教水平。

要想使职教教师在职业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还要在课程改革中培养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且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现状也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再认知,这些可以转化为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动因。同时,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换为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实施者,促使教师理性思考课程,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教育理论,成为研究型的职业学校教师。

总之,强化职教教师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在熟练掌握职教工作任务和职教工作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案,成为驾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才能在职教教学中起到“灵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习《规划纲要》,创新模式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2]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肖汉,张元.美国高校生涯指导教师专业及其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1(3)

[4]王小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品文选2008-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6

论文关键词:新形势;文化建设使命;文化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文化组织,大学应当有文化自觉。科学文化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人才的培养。特有的文化是学校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这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一、高职院校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的内涵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任何生活形态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统一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这三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层面

高职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高等教育文化,其次是工业文化,第三是企业文化,第四是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亚文化。是指各类组织成员未来实现自己在其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体现的文化形态。在内部结构特征上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和方式文化、精神文化。要在“职业性”上下工夫,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园文化职业性,融合为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道德准则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师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坚定师生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在校内形成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要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化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命

(一)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是要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些青少年会上网打游戏,却写不好中国文字和汉语作文。他们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差,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们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以至出现精神空虚、道德缺失、信仰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国意识,充分重视青少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学习。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熏陶、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内在地提升他们做中国人的荣耀感。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院校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它的责任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我们应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

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不同群体对文化教育的需求。高职学生从国家层面上应具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层面上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再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从个人层面上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健康体魄,不畏艰险的身体素质;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心里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是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反映一个大学的特质,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孕育良好风气的深厚土壤。先进的文化可以教化、培育和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对于地方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建校的新理念,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和特色。

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点和发展趋向。学校的文化品牌主要体现为: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良好的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增强文化自觉,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体属性出发,积极主动反思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注重从高职教育类型属性与高职教育现实矛盾中去思索、定位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培育和丰富具有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

在文化建设层面,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育人、抓质量、抓特色的理念。既要重视培育建设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又要重视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文化,还要重视建设与行业、职业及岗位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着力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确立高职院校人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努力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引领高职院校人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院发展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学校融入区域发展,教师融入学校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学生融入专业发展”的发展价值取向;要转变“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办学思想,加强高职院校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经营好、发展好文化资本这一个特殊无形资产,让每一个高职院校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成果,使高职院校校园真正成为提高师生素质、陶冶师生性情、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三、高职院校的育人新体系

(一)以现代人视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在以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以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阶段,文化赋予教育的功能更为强大,它体现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为学生个人发展服务的能力两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社会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的过程中就是要培养其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胡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010年3月召开的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要求,要把工业文化融人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

(二)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目的是树人。职业素养教育好比是树的根茎,职业技能好比是树干,而树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是否会枝繁叶茂,则取决于根系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教育文化建构是一个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要遵循文化生成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的文化设计与建构,要贯彻工学结合理念,体现工学结合特色,要秉承职业作为文化之根而结出文化的职业之果的精神,要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工学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素质与技能并重—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素质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即为“职业素养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二者是统一的整体。职业素养教育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

(三)建立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已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体系。相比之下,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却很欠缺,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十一五”期间实践证明,职业技能提供了学生进入行业的机会,而职业素质提供了学生在企业发展自我、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机会。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决定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是职业素养的高低。“知书达礼”是社会对具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总称。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应包括具有综合文化的共性素质和体现职业性、岗位性的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相处是对所有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是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后所打造的专业方面的基本素养,它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是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素养。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所学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在岗位上能否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综合素质。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当职业发生改变时,学生依然具备这些素质,不会因职业岗位的改变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去胜任新的工作岗位。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发展,就会成为具有特色的名校。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7

胡主席关于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党的军事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进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和战略转型提供了根本依据和科学指南。军事变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军事文化的变革。军事文化作为军事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如同人的灵魂与血脉,直接渗透和影响各项军事活动,对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军队论文联盟院校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源头和基地,在发展繁荣先进军事文化中起着重要的奠基、辐射和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按照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大力推进军校文化建设。

一、聚焦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军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

当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自觉地以主题主线统领各项建设和工作,就必须真正做到用主题主线规范,向主题主线聚焦,围绕主题主线落实。因此,要从“保方向”“出人才”的战略高度,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确保军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是着眼铸牢军魂,强化校园文化的政治特色。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胡主席多次强调指出,要始终把确保人才政治合格摆在第一位。培养的人才政治上是否合格,是事关枪杆子未来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大问题。因此,牢固确立首位意识,对军校来说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就军校校园文化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形成强烈的以党的纲领为纲领、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灵魂为灵魂的政治品质,使官兵永葆与党同心同德永不变质的意志,真正让校园文化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课堂”,让官兵在浓厚的政治氛围中坚定听党指挥、献身国防、爱国奉献的崇高理想信念。当前,强化校园文化的政治特色,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本”,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魂”,以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为“源”,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态。

二是紧紧围绕打赢,弘扬校园文化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体现了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意志,它是一个民族的活力所在,是国家发展和强大的精神推进器,也是军事人才成长的精神动力场。弘扬军校的尚武精神,最主要的就是突出战斗精神培育。为此,必须努力引导广大官兵爱军习武,时刻想打赢、学打赢、谋打赢、练打赢,贯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组织开展军事色彩浓厚、充满激烈竞争、需要团结协作的文体竞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把党和人民对军队敢打赢、能打赢、必须打赢的要求内化为学员的意志品质,为将来走上部队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突出以人为本,体现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学员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渴望成才,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具备这样或那样的特长。对此,必须予以热情关心扶持、积极帮助引导,及时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积极举办各种兴趣培训班,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文体技能。通过开设美学、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等选修课,定期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不定期邀请社会文化名人和地方高校著名专家教授举办学术报告会,以此提高广大学员的人文素养,全方位普及、渗透艺术教育,使学员真正拥有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四是坚持与时俱进,拓展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校园文化是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是学校精神风貌的物质反映。在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体系中,应该以拓展内涵为创新点,可以将校园文化衍生细化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大模块,实现以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以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人格,以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以行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校风学风,从而使校园文化成为军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员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求,推动军校文化建设内容形式创新

军校文化以忠诚为灵魂,以使命为主题,以传统为根基,以创新为品格,以严谨为特质,在培养坚定举旗人、可靠接班人、优秀带兵人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独特作用。加强军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紧贴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继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途径,努力提高军校文化建设的质量效果。

一是突出强调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的内核。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官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少数官兵对军人职业价值的认同有所减弱、利益观念发生偏移、享受思想有所滋生、战斗意志有所淡化。突出的特点是单一文化价值观念被打破,各种各样的文化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多元文化潮流中塑造主流精神日益艰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把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贯注其中,作为主线充分体现,始终坚守精神高地,走在时代前列。为此,必须在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上聚焦用力,把文化熏陶与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合力机制。

二是科学构建军校文化框架体系。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为进一步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对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当前,必须针对军事人才文化素质的结构要素,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要,以大教育、大政工、大文化的人文教育观念,把知识、理论、技能有机结合并促使其向素质和能力转化,为提高学员综合素质、打牢学员立身做人的思想基础发挥积极作用。首先,要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物质文化。校园既是官兵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战斗力培育、生成、提高和蓄积的重要依托。为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应着力凸显人文关怀,增强官兵在军校工作生活的安全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要遵循教学基础信息化、科研基础现代化、工作基础规范化、生活基础人性化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基础建设;按照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室内文化与室外文化相结合,绿色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努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其次,要锻造凝炼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虽然精神是无形的、内在的,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有形的、外在的物质力量。为此,军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结合使命任务和专业特点,提炼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形成有自身特质的校训校风、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培育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要求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以战斗精神培育为核心内容,广泛开展科学、理性、温馨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再次,要建立完善共同遵循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被广大官兵普遍接受、共同遵循,并在长期办学治校中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领导制度、管理制度、人才标准、奖惩机制等。在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过程中,制度文化的核心任务是促进良好的风气建设,即通过制度的约束,不断强化广大官兵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最后,要注重培育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文化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行为文化凸显的是精神文化对官兵行为的要求,包括官兵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部队的风尚习俗等。行为文化直接反映制度文化的时代内涵,同时又受到精神文化的深层约束和影响。对战斗精神培育而言,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精神气质,忠诚敬业、严谨细致的道德操守,敢为人先、担当重任的积极作为等,都属于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是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组织实施教学,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闭路电视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具体内容,精心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增大教育的信息量,增强冲击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力求实现现代科技成果与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针对青年学员的思想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综合运用实例分析、场景模拟、问题辩论、对话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或手段,强化学员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加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三、着眼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不断强化军校文化育人功能

提高官兵素质是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要求。培育高素质军事人才,要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教育和育人功能,努力增强校园文化,扩大先进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实现由一般的开展活动、舒缓身心向怡情养德、励志益智的方向拓展。

一是紧贴形势任务,发挥校园文化在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上的激励凝聚功能。要紧密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和时代性。在主要节日、纪念日,开展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激发官兵对党和祖国的情感;在重大会议召开和改革政策出台时,通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坚定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始终保持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面对封建腐朽思想文化、西方资产阶级“军队非党化、国家化”思潮的侵蚀,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召开中西方文化比较座谈会,让学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激浊扬清,去伪存真。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8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高校扩张和扩招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存在着种种危机。高校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视素质教育,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应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高校素质教育体系。

1.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

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1]。它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它是一个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所构成,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中心,它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的灵魂。横向上看,大学生身心素质和文化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都会发生变化;纵向上看,大学生业务素质教育体现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他们从事创新或创业奠定专业基础。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融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分析

2.1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体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灵魂也必须有所依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2]。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只有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才能获得时间、空间上的极大拓展,才能真正贯穿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过程。

2.2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

素质教育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个性素质教育,必须根据载体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素质依附到载体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对其它素质的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必要主观条件,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品德教育才会有所支配,这种支配对他们接受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2.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他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广泛的知识内容,其主要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的其它素质提高奠定文化基础,其它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性[3]。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2.4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应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等特征。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业务素质的主体,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创新奠定基础。业务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当学生把知识、能力和特色有机的统一,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后,将成为专业创新的巨大动力。

2.5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之后,并不代表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为,创新和创业需要创新意识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法的使用。创新素质教育为学生各种内化的素质向创新素质转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多种素质相融合,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进行创新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根据创新和创业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力以赴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因此,缺乏创新和创业的素质教育,就构不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3.大学生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9

教师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近日学校开展了学习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崇尚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反映当代教师与教育事业、教育对象、肩负责任、自身要求、治学态度等方面关系最基本、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我国教师的优良传统、时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的统一。其中,忠诚教育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关爱学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为人师表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严谨治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保证。

将“忠诚”列于首位,这是由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教师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去教师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忠诚教育事业首先需要奉献。“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关爱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每一个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宽容相对;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爱好和习性……走进孩子的心灵,跟孩子的心灵亲密接触。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要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为人师表作为一种教师职业德性的基本内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使自己的人格完满,就要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严谨治学,就是治学一心一意,就是治学鞠躬尽瘁!是一种对教学的钻研,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它是在自觉意识形态下逐渐形成的。“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一名“严谨治学”的教师必备思想和品质之一。“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人不倦”是“严谨治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勤学、勤思、勤动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严谨治学的好教师吧!

学习了教师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教学道路更加指明了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好好教书育人吧,力争无愧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学生!

教师价值观心得体会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创新。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提高政治素质、巩固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民主党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从事着这样一份职业,我深感无悔于我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份职业的选择,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行动的选择,也是一份态度的选择。而从踏上从教之路的那一刻开始,教师的特殊身份也就决定了我教师生涯前进的方向和价值追求: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敬业成人,精业成才。这将会是我教师职业的引路明灯与前进方向。

做一名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在外企打工的白领或个体经营者,每月拿到的钱可能是教师的工资的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八倍!他们大部分都应酬多多,几乎每天都有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甚至奖金一次就十来万。这点一度让许多教师多多少少的有点不平衡,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与发展需要。那我们教师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需要呢?教师职业的生存需要会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工作与学习,使自己的教师身份得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同。教师职业的享受需要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学生的成才,这是教师独有的精神动力。教师职业的发展需要集中表现在教师为适应学生的不断发展进步而进行的两种努力:一种是不断进行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另一种是进行文化业务进修与修身。因此,如果说提高教师待遇是尊师重教的重要标志,那么提高教师素质则是尊师重教的基本前提。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责任感。责任感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真正关爱学生。而失去责任感的教师不仅丧失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必将在麻木中失去教育的良知。其次,必须要有一种职业的敬畏感,敬畏是衡量一个人成熟度的标志,它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一个敬畏工作的人,面对要做的事情,没有消极怠工的情绪。因为有发自内心的做人准则和道德标准,他的内心是安定的、平和的,他会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约束不端行为。“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所谓“敬业者生存”,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教师一定要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所教的对象。教师从内心真正热爱学生,就会产生爱生如子之情,就会把挚爱倾注到教学中,就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学中。具备了爱心的教师,才能真心实意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才能心存善意,宽恕学生的“冒犯和过错”;才能凝聚学生,增强士气;才能“以心灵感召心灵,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篇10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和持久性,在文明素养的内容里面,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道德”。

作为教师,我们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社会期许出发,乐教勤业,诚信包容,友爱和善,努力做一个敬业奉献的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宽容友善的人,让道德正能量成为教师的魂,在追寻梦想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师德;教育;“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其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到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低。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和持久性,在文明素养的内容里面,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就是“道德”。

在人类历史的沧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民众、培育万代的重任,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和社会文明世代延续的推动者。这一责任和使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自古以来,我国就不乏师德典范,被誉为“教师之祖”的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立了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自己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等实际行动培育了众多人才,受到了当代的尊重和后世的广为传诵。不仅如此,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对师德都给予高度重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赫尔巴特曾讲到:“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师德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无比重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未来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来的一项紧迫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重影响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书育人理念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己任实施开放式、启发式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更要具有良好的师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教师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任何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一方面学校是传播社会文明的主阵地社会各阶层把教师的师德始终看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教师队伍的道德行为在社会上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从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通过“教书育人”既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全面影响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促进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可持续发展。

立德是教师的为师之魂,更是育人之本。欲立学生之德,先立为师之德。当代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是立乐教勤业之德、诚信包容之德、友爱和善之德。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勤奋敬业。像“蜡烛”、“春蚕”那样无私奉献,像“孺子牛”那样默默无闻,一心扑在教育上,带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做到“甘为人梯育桃李,愿做红烛照人寰”。要学会用“爱己之心爱人、责人之心责己”的心态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殚精竭虑、夙夜在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神的感召下更加自觉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社会和未来,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才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使他们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其次要宽厚真诚。爱生是师德的关键,一个教师是否爱学生,是师德最集中的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赞柯夫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平等真诚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爱生的感情要纯真、要深厚,一定要丹心一片,与学生心心相印,既要做到“有教无类”,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更应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多一些宽容的支持,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多一些赞赏的目光,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让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一生。第三要做到和善待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可见教师做到和蔼善良、平易近人至关重要。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做一个友善之人,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可亲、可近、可敬,为你的行所吸引,在无形中感召学生。“身教胜于言教”,德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耳濡目染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必须先做到,不仅对待学生要和善可亲,对待同事朋友也要做到言行一致,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真正起到模范和榜样作用,用高尚的德行来感化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教育的崇高使命。

总之,教师在平凡岗位上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尚的灵魂。作为教师,我们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一社会期许出发,乐教勤业,诚信包容,友爱和善,努力做一个敬业奉献的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宽容友善的人,让道德正能量成为教师的魂,在追寻梦想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刘晓明.师德规范践行面对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