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39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管理会计;应用

1、供应链管理概述

所谓供应链是指企业间由于业务关联,而在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品等物资上发生的供应关系。供应链管理在消除多余存货、缩短生产提前期和提高效益上有重要作用[1]。

2、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2.1供应链管理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对管理会计对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活动不仅集中于生产过程更集中于信息活动。企业管理对象已从单个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展到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组织等整个供应链上。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资源分配和供应链关系等多个方面对原组织模式、管理策略进行构造,以满足供应链管理的需要。因此,供应链管理对管理会计对象的影响是广泛深刻的。

(2)对管理会计职能的影响。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一元化会计管理机构正在朝二元化结构以及多元化结构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职能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供应链管理会计部门运用转移价格、内部审计等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监督,发现问题并解决,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在分工化的趋势下自动运转,保证供应链整体工作。

(3)对管理会计目标的影响。传统的管理会计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2]。这些目标没有考虑企业的长远计划。而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会计目标已扩展到追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通过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4)对管理会计方法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之间的企业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从事各种活动及操作。网络的应用也使得生产与信息关系更为密切,这为管理会计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和简化相对复杂的核算方法创造了条件。现代企业广泛采用作业成本法、供应链客户分析,价值链分析等方法。

2.2管理会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在供应链管理中有以下实质性作用[3]:评估合作的可取性、成本管理和关系管理。

(1)评估合作的可取性(谈判)。供应商和购买商之间如何建立关系,如何维持关系,这需要很多的信息来进行评估谈判。管理会计信息在谈判、评估各方的在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和不同决策的结果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

(2)供应链中企业间的成本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在企业之间形成开放的成本管理系统。因为其能建立来自供应链各方竞争压力的传递渠道;能为跨企业研发团队提供支持;能让改进产品细节的谈判沿供应链传递,从而达到计划成本目标,同时能够使供应链关系更加有效率并且帮助各方降低各自的产品成本。

(3)维持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的关系。当供应链关系进入成熟期时,管理会计能够在关系管理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对联合竞争地位的详细评估;对投资项目的详细评估;对共同风险和收益的计划和监控;

(4)报告投资收益率、成本降低率和质量等目标完成情况;⑤报告供应链的扩张信息。

3、管理会计方法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3.1“敞开式”管理。信息共享是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首要前提,它强调公司的成员都能很容易地取得并分享公司的资讯。“敞开式”管理意味着供应商让采购商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其目的是促进合作,减少成本。“敞开式”管理有利于形成供应链的信任与和谐关系,但同时采购者可能会将其掌握的会计信息作为价格谈判的筹码。

3.2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改进了作业、程序、产品和客户等对间接费用的分配,而且它遵循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理念:作业消耗资源,产品耗费作业。作业成本法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最大差别在于它具有革命性变革:一是同适时生产系统实现零存的要求相结合;二是改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将成本动因引起的资源消耗更合理地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去,可以消除供应链中的不增值作业,尽可能减少供应链中的资源浪费,进而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3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利润实现,并作为全体职工奋斗目标而设定的一种预计成本,它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目标成本主要有以下过程组成:决定产品特征来估计它们的销售价格;确定预期的利润,然后估计目标成本;实现既定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必须包括企业为生产产品的所有费用。在制订目标成本时,既要考虑单位的设备条件,原材料的供应,原设计的生产和职工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等,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的外部条件。

当目标成本程序在供应链环境下应用时,它的应用将扩展到多个企业之间成本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成本管理方法。全过程是指供应链产品从生产到售后服务的一切活动;全方位是指从生产过程管理到后勤保障、质量控制、企业战略、员工培训、财务监督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全人员是指从高层到中层、基层、一线生产员工。

3.4总拥有成本。“总拥有成本”概念源于Garnter公司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拥有每台电脑的年度成本接近$10000,这个数据不仅帮助电脑拥有者认清了电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总成本,更在财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总拥有成本是分析与一个给定项目的收购和使用相关的总成本的方法。它用来支持收购决策和规划一系列资产,这些资产在生命周期内会产生维护或营运成本。总拥有成本也可定义为一个概念或者一系列技术来持续地定义和度量成本,以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支持。总拥有成本是一项帮助组织来考核、管理和削减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组织某项获得资产或服务相关联的所有成本的技术。总拥有成本绝不只是资产的购买,它还包括后期的运营和维护的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总拥有成本通过分析供应链的成本和供应链的价值等关系,有助于最终确定供应商。

【参考文献】

[1]KamaliniRamdas,Roberte.Spekman.UnderstandingwhatDriversSupplyChainperformance[J].ChainorShackles,2000:2-3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应链管理

市场竞争的压力、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化内部审计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风险分析

所谓供应链,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实施一体化、系统化的管理,将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与各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及客户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协同来获得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实现超越组织界限的集成与合作,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供应链运作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包括产品结构、生产过程、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决策准则在内的各因素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供应链管理在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国内外专家学者综合分析了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外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治理层次和流程层次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所示。

表1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风险层次

风险来源供应链内部风险供应链外部风险

治理风险结构性风险竞争者风险

成本分担风险环境变化风险

合作伙伴风险自然风险

主观行为风险其他风险

流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基础条件风险

利益分配风险顾客需求波动风险

核心企业风险顾客非理性风险

契约诚信风险其他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影响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从而影响行为主体所承受的风险。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从而改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将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帮助供应链企业实现其企业目标,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活动流程,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化。而审计活动的实施可以合理地保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以充分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对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延伸审计,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3.评价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一方面应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标准,分析评价企业与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发现供应链中非增值作业活动,并为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寻求提高供应链作业活动效率的途径,提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二)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内容

现代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同时,通过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增进企业价值,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

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在综合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应对措施,以最小的成本合理地保证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根据供应链整体、各环节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判。

(三)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体系

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强调监督职能,而且更加关注评价与控制,强调内部审计活动的增值性。在内部审计方法体系中,通常把风险评价的焦点从业务风险导向转向客户战略经营风险导向,基于战略分析、经营过程分析、风险评估、经营计量和持续改进这五个要素而开展审计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用图2-1来表述。

图2-1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作为供应链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可以在评价供应链管理活动绩效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供应链活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增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竞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3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临着严峻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电子商务将信息网络技术完全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赋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的内涵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重视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研究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

1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传统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既解决了企业一体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又保留了传统管理理论的优势,融合了新时代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的优点,顺应了时展要求。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传统纵向一体化”向“现代横向一体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指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的多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利用供应链结构完整性、系统一致性、功能关联性及价值增值性的特点,通过信息共享、跨企业或部门协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伙伴关系等方式,实现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尽管供应链管理是有机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集成化战略管理模式,对企业现代化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过分强调“横向一体化”过程中成本价值优势,忽略了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其次,供应链管理畸形化企业间的竞争机制,损害了供应链内外的企业友好合作关系;最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信息流通渠道,没有统一、规范的电子信息服务交易平台。

2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积极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如市场调研、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协作、客户联系沟通等自动化和电子化,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管理经营手段。电子商务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二次变革,由链式供应向网式供应转变,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积极影响。首先,电子商务构建了高效的共享集成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传递、交流的效率及准确率;其次,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服务交易平台最大限度的开辟了调研市场消费需求的新通道,有利于及时、有效的获得全球范围内相关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增强了全球化资源配置及管理能力;最后,电子商务促进形成了企业间的核心价值链,开发了多元化营销渠道,增强了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3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运用主要体现在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电子信息网络化。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电子商务利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为核心的经济运营网络集成系统。在这个电子化、数字化的系统中,企业通过对电子商务手段的运用,整合企业信息库、供应商信息库、客户信息库这三大主要信息渠道,利用计算机专业化管理软件,分析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物流能力及客户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高效管理与科学规划。电子化采购(e-procurement)是指企业在确定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及维持自身运转的物资清单后,利用电子网络,浏览适宜的供应商供应目录,筛选最佳供应商并签发订单,通过与供应商的网络信息交换与意向交流,高效、科学的协商合同条款,最终订立采购合同的一种现代化购买手段。在电子化采购过程中,如果企业是供应商,则供应企业在接到订单后需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分析本企业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等,以相关信息来决策是否接受订单并继续洽谈。电子化设计(e-Design)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及时更新的数据库,计划企业生产销售活动;在企业外部,企业利用企业间的互联网网络协调与批发、零售商之间的买卖活动,规划一定时期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设计开发部门可以通过最大可能性的消息渠道获得广大客户的回馈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合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电子化履行作业(e-Fulfillment)是指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上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网络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之间及时传递有效履行信息,以保证交易时间的缩短、交易成本的降低,最具代表性的是物流与销售商之间的电子商务协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具体运用也越发多元化,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中介,借助网络虚拟资源组织、协调、监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建立起了动态、协作化的企业供应链模式。

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实践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巨大变革,是增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降低了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经营运作灵活性,加快了企业供需反应时间,提升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必须加大对电子商务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应用的研究与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健,宋丽.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物联网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核心和基础,实质上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物联网的用户端扩展和延伸到任何物品之间,构建了信息的交换和通信体系。由此,物联网可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所约定的协议,实现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的连接,建立信息交换和通信体系,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2、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我国目前在传感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不是最领先的,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克服,这主要有: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等。

二、物联网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1、面向企业的物联网系统结构在对企业供应链管理作用分析前,应明确了解物联网系统结构。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于RFiD的应用架构,电子标签将各种物体变为智能物件,通过将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贴上标签,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RFiD的应用架构的技术组成部分包括:epC(电子产品码)标签、aLe中间件、RFiD标签阅读器、epCiS信息服务系统、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

2、基于传感网络应用的架构,传感网络应用架构,指无线传感网络(wSn)、人体传感网(BSn)、视觉传感网(VSn)等传感网;无线传感网络由一系列的无线传感器构成,这组无线传感器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对特定的周边环境状况的监控。无线传感网络中的任意一个节点都由无线收发器、一个微控制器和一个电源构成。

3、基于m2m应用架构,m2m理念和技术架构覆盖的范围就应用而言最为广泛,包含了epCGlobal和无线传感网络的部分内容,也覆盖了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方式;m2m也覆盖和拓展了工业信息化中传统的SCaDa系统。由于m2m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以标准化的体系为基础,它和传统的SCaDa有所区别。

三、物联网技术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在企业供应链中的使用,能实现供应链系统管理人员准确追踪和定位处于任意供应链环节中的任意物品,实现了企业的透明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的高度集成。

1、提高了管理效率

管理过程优化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由“物一人一物”的模式转变为“物一物”模式,通过物与物的直接“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员工的依赖,实现了供应链管理过程的优化。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同时也降低人工出错率,建立实时跟踪、监控的货物管理体系。

2、建立了信息共享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信息同步化和信息共享。一旦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中同步,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能符合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致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库存。

3、建立可视化的物流管理体系

供应链可视化以物联网为基础,为物联网络中的每一个“物品”贴上标签,标签里包含该物品的所有互用性信息,让任何一个人员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追溯产品的成分、加工过程甚至是这些成分的来源。这种价值信息链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另一方面,可靠的“物品”信息在企业外部共享时,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并帮助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

4、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网络无缝化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企业则必须加快反应速度,保证敏捷的生产和柔性加工。但是这样的生产方式,容易增加管理成本。智能型的供应链网络通过增强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控制力,帮助企业确定物资采购路线、降低库存仓储成本和优化产品运输,实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网络衔接更加紧密。

四、物联网技术下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1、适应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物联网在企业供应链的持续应用和发展,供应链中的主体通过物联网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建立更为敏捷的企业生产和反应体系,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以及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程度,从而有效利用相关资源,以较小的成本消耗,快速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建立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生产和管理一体化体系。

2、缩小供给库规模

企业供应链上的成员类型以及数量较多、较为复杂,从而也导致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复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持续思考如何优化供应链成员从而降低供应链的复杂程度。物联网的利用能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供应信息的共享,实现供应链成员作业计划,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的集成。物联网形式下,企业可实现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评估。同时选择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企业,以统一的业绩标准,更好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的各环节和体系,建立整体的企业供应链监控模式。

3、建立物联网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企业在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也可建立物联网的信息系统,从而建立高效的、反映敏捷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模式。通过建立企业的自动化生产和运作体系,从而能实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及时发出补货信息,建立均衡的流水线运作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柔性化生产。供应链的高度敏捷以及集成能不断降低企业的库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资金的流转。

4、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智能化集成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管理中的多个环节联系密切,还应紧扣生产中的各环节,企业的生产过程将对产品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物联网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充分利用后,企业可建立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识别和跟踪模式和体系。通过对企业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追踪,从而保证企业能提供出高品质的产品。

5、创建服务供应链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完善过程中,通常注重加大投入资本、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流程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客户的满意度以及需求模式的变化。企业在面对变化着的客户需求模式时则可利用物联网,在建立了企业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稳定的流程体系基础上,实现商品流动状况的实时监控,有效反映客户的需求变化,实施以产品为基础的增值服务,以良好的服务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的物流网信息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的实施,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这正是供应链的价值发展趋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涛.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0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5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应用模式;风险管理

2009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需求下滑,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中国的外贸形式变得空前严峻,部分地区的进出口量下降超过50%,置身其中的众多中小企业因此而面临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在应对这场经济危机过程中,许多银行都适时地加大了供应链融资的力度,不断地优化金融产品设计,在产业供应链上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增加销售量,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了广大贸易企业的欢迎。

一、供应链融资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为促成整个贸易链的均衡顺畅运转,针对企业供应链上的资金紧缺环节进行的融资。资金瓶颈往往存在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发放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责任捆绑进行风险控制。在这里也需要说明一下,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也可能是核心企业利用其在贸易链中的强势地位强行转嫁的结果,比如一些大的电器制造商一方面要求上游供应商赊销数月,另一方面又要求下游经销商支付预付款或保证金等,变相地占有了本应属于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核心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确实有责任去分担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

与传统的贸易融资相比,供应链融资主体不再是单一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在供应链中确定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产生的商业信用为依托,对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供应链融资一方面提高了核心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与此同时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融资的应用模式

供应链融资既可以应用于国际贸易环节也可适用于国内贸易环节,也可以将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结合起来做,前提条件是只要有真实的交易背景和可以信赖的核心企业信用。这当中涉及到金融产品包括信用证,仓单质押融资,进口代付,进口押汇,国内信用证,应收账款融资,保理融资,商业承兑汇票融资等。如何将上述金融产品有效地组合起来为供应链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下面以进口贸易链为例分析供应链融资的应用。

(一)以进口商为核心企业的应用

在这个模式中,进口商为核心企业,它的下游买方是许多中小型的经销商。银行为进口商开立可控货权信用证,并根据信用证付款期限与国内赊销期的匹配情况适时发放融资款用于向外支付,与此同时监控证下货物交付国内买方,取得买方付款确认,买方到期付款偿还信用证下融资。在此模式下,可通过国内保理、国内信用证、票据等产品为贸易链下游买家提供融资,并以此偿还进口开证项下的融资款。此融资模式的特点是:由银行介入核心进口商与国内买方的赊销关系,解除了进口商对买方信用的担忧。进口商因此可以有条件地给国内买方提供赊销服务,有利于扩大销售。国内买方也因此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方案a:未来货权质押开证+国内保理

1.开立可控货权信用证

2.货到后由第三方物流代为通关并监管货物

3.银行指示监管方向下游经销商交付货物

4.经销商确认应付账款

5.进口商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

6.银行续做国内保理支付信用证款项

7.经销商到期付款偿还保理融资款

方案B:未来货权质押开证+国内信用证

1.开立可控货权信用证

2.货到后由第三方物流代为通关并监管货物

3.为下游买方开出国内信用证

4.监管方按国内证要求制作单据交单

5.国内信用证到期付款,偿付进口信用证支付或融资

(二)以国内买家为核心企业

在一些大宗商品如铁矿石、有色金属、石化产品贸易中,往往核心企业是国内的大型钢铁厂、冶炼厂、化工厂,进口商相对弱小且需要融资。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国内买方办理国内信用证或票据包买业务,以此为支撑为进口商免保开证及融资,融资到期以国内买方付款偿还融资。此融资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替进口商提供业务周转的资金融通,另一方面由国内买方在进口前出具信用工具,充分保障了进口商的收款安全。

方案a:国内信用证+进口物流融资

1.银行为国内买方开立国内信用证

2.以国内证为保障开立可控货权进口信用证

3.进口信用证项下单据到达后由监管方代为报关报检

4.货物交付下游买方,进口商在国内证下交单向下游买方收取货款

5.国内证到期,收得款项用于偿还进口信用证项下付款与融资

方案B:商业承兑汇票+进口物流融资

1.为下游买方开立进口商为收款人的商业承兑汇票

2.办妥商业承兑汇票质押手续

3.为进口商开立可控货权进口信用证

4.信用证项下单据到达后由监管方代为报关报检并交付到下游买方

5.办理商票托收,收得款项用于偿付进口信用证付款或融资

通过上面的模式,我们不难看出供应链融资是基于赊销项目下的一套完整的操作模块、信用结合物流综合控制的解决方案。在当今赊销日益盛行的贸易趋势下,供应链融资平衡了买卖双方的利益,成功的解决了赊销和资金短缺的矛盾。对于银行来说,借助供应链融资这一手段,银行可以和物流公司合作,掌握供应链成员组成和货物流向等重要信息,再以合作良好的大企业为核心,向其上下游企业进行渗透,既成功地拓展了市场规模,又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来说,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又加强了与核心企业的业务关系,其商业信用的风险也通过与银行的合作大大地降低。

三、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管理

银行进行供应链融资设计中,主要是围绕贸易本身进行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提供信贷时,着重关注的是融资链流程是否符合“封闭性、自偿性、可控性”三原则。银行对资金流向和物流信息进行监控,跟踪融资的使用和进出口结算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向,大大降低融资的风险。在融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供应链各方面的不同利益,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银行必须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

由于供应链融资通常会涉及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这些融资都与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紧密相关,对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深入了解供应链核心企业所处的行业,该行业目前所处的发展周期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需要及时分析企业迎来的是发展机遇还是整体的行业风险,对于涉及其中的法律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要从微观方面对企业具体的经营行为进行风险管理,必须严格按照银行自身的评价体系考察核心企业的经营能力、信用实力、尤其是企业所处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

(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

对于上下游中小企业而言,考察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是十分关键,也要重点分析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状况、交易记录、信用记录等。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弱,偿债风险较大,在加强对企业的现金流即第一还款来源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还需要采用质押担保等方式落实第二还款来源。首先需要落实担保制度,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各种担保手续,审查担保是否经过合法授权,担保合同文本是否规范;其次是质押物的选择,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应收账款、存货等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来规避市场风险;最后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对供应链上的优质中小企业,银行在可控风险的前提下,拓宽抵押和担保的领域及范围,探索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担保方式。

(三)对贸易环节的风险管理

首先,要保证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认真查验各类票据的金额和数量与销售合同是否一致,定期巡查存放货物的仓库,清点库存数量,尤其要关注货物的流动性如何。

其次,要与可靠的有信用实力的物流公司合作,通常供应链的货物运输和货物监管都由物流公司执行,因此物流公司是银行监督贸易环节风险的第一只眼睛。通过与物流公司的交流,核实企业的市场销售情况,比较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

最后,要将货物流和资金流有效的匹配起来,银行的融资金额和可控货物相对应,当库存水平接近设定的临界值时,及时要求客户补足货物或追加保证金。

供应链融资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渠道,也丰富了银行贸易融资产品,扩大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改善了银行的盈利模式。供应链融资在我国虽然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应该根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和风险特点,大胆地进行产品创新,提升供应链融资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6

关键词:给排水;CpFR;供应链

给排水工程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工程,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从大的方面说它为居民以及厂矿企业等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运转高效的给排水工程不仅维持着社会的运行而且也大大减少疾病以及环境问题的出现。从小的方面来讲具体到每一个楼,就是要保证居民能喝上干净卫生的水,顺利地排掉生活废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是日益增长。体现在对给排水工程的要求上九表现在,有效的给排水工程不仅要有合理和先进的设计,而且还能在满足基本功能以外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建筑物,这样就对给排水施工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建成高效、美观的给排水设施就要合理的安排供应链,选用合理的物料,并且花费尽可能少的资金完成设施建设,本文在CpFR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双层CpFR应用到给排水工程的供应链管理之中去。

1.给排水供应链的特点

(1)施工设计的部门比较多

给排水工程在设计施工的时候不仅是对水网管道的安排,还要涉及到室内管网布置、道路施工等等好几个方面,所以给排水工程在进行社工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别的部门的进度,达到协调一致的情况。

(2)供应链比较稳定

给排水在施工时所用的物料出了传统的钢管,更多的新材料也进一步引入,但是在整个的物料供给上还是倾向于实力雄厚的单位。

(3)工程所需的物料多种多样

给排水工程所需的物料小到钢钉,大到几百斤的钢管,既有几毛钱的材料也有价值几万的设备。但说钢管就有很多口径以及材料的不同。种类繁多就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4)质量要求要

给排水工程的质量要求很高,这是因为给排水工程一旦出现问题不容易修理,这就要求在设计施工的时候必须严把质量关。

2.CpFR的基本思想

CpFR思想最早是美国的沃尔玛提出来的,并且在实际的运用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整个的CpFR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1)协同。指的是整个供应链上的部分不分上下游,只有有共同的目标才能确保各自的活动符合整体的目标。

(2)计划。供应链上的全比成员工程制定合作计划或者是库存计划等。

(3)预测。在传统的供应链中,每个成员都是单独的预测自己的市场情况,而在CpFR模式下更多的是整体一起制定市场需求状况,这样就很好的规避了“牛尾效应”。

(4)补货。就是把前面的预测变成实际的货物信息,并把预测与自己的实际库存进行对比,保证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3.双层CpFR模式在给排水工程中的构建介绍

所谓的双层CpFR就是指把给排水工程的供应链根据供给物资的不同分成两大类。而这两大类都是按照CpFR模式进行运行的只不过由于各自分类的不同使得最终的侧重点不同。

物资的分类是整个双层CpFR模式构建的基础,在分类的时候可以采用aBC方法也可以采用专家意见法,或者是采用aHp、paC等模型进行分类描述,力求每一个分类都有自己的独特点。

本文根据给排水的实际情况把给排水的项目分成以下两大类:第一层是与项目实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重要物资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第二层就是与一般物资或者是普通物资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

3.1第一层次

这一层次是项目实施与重要物资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这一次负责的主要是一些金额比较到或者说是一些具有节点性的物资的物资。对这一层次所涉及的物资供应必须做到及时、足额、按量,同时对于物资安全性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3.1.1协作

这一层次的协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给排水企业内部的协作。给排水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物资生产企业,能够提供一大部分的资料供给,这一类物资的生产企业的协作就比较的简单,完全可以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体系进行协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是内部企业就放松了协作的意愿。

(2)与企业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关系。给排水工程涉及的面广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要谨小慎微,严把关。一旦选择了合作伙伴就要积极的培育战略合作关系,这样不仅会加强协作关系,还能达到分担风险的效果。

3.1.2计划

这一层考虑的是重要物资的供应管理,而重要物资对于整个的项目进行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考虑项目实际情况,积极地与供应链上下游的成员协作。

给排水施工方必须与上下游成员共享项目信息以及其他的必须要的信息。

3.1.3需求预测

这里的需求预测不仅仅要说明需要多少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要说明需求的东西在什么时候需要,这样才能既保证物资供应又不占用大量的资金。

建筑施工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设想外的情况有可能会出现。比如,在给排水施工的时候,本来设计的是采用普通普通灰口铸铁管但是在施工的时候由于其他施工方的变更导致可能要更换为球墨铸铁管,这时候要保证材料的及时到位。

3.1.4补货方式

这时候的补货方式就比较的灵活了。一些大量消耗物资就需要在施工地点有一定的储备,而一些大型的设备则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补货方式比如当将要施工到该设备的时候才补货。

物流采取那一种补货方式都要与供应方有很好的沟通。

3.1.5信息的流动

这一环节贯穿着整个方面,也就是说在物资流通的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比较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

3.2第二层CpFR

这一层次讨论的就是一些简单的物资供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2.1协作

这一层次的协作主要是通过协议合作的方式就可以了。

3.2.2计划以及需求

一般物料的供应还不是制定了一家所以在进行计划的时候施工方自己确定就可以了。

3.2.3补货方式

这一个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就可以。

4.实施双层CpFR的影响因素

在给排水工程实现这一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正确的合作伙伴不仅能保证物资的攻击更重要的是能给项目发包方分担一部分风险。

(2)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CpFR建立的基础就是信息的充分共享,要想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供应链必须在物流之外还有一个完整的信息流通渠道。

(3)实行利益风险公担。要放弃原有的利益至上的理念,树立起利益与风险公担的模式。

5.总结

本文在通论了给排水的工程中双层CpFR的构建,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不仅会降低生产成本,还能获得其他的收益。要想实现这一模式必须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尹雷.市政给排水施工安全管理及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03-02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现今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模式。传统的物流企业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所以,物流应用供应链管理方式就从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改变了以往物流企业管理中的缺陷,供应链管理影响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否可以取胜,同时供应链也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是否能够得到提升。由此可见,企业之间的竞争如今已经成为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我国物流市场已经成为了买方的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中小型的物流企业与个体运输户,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许多的生产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货中心,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恶性的竞争又时常发生,这对物流这一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另一个方面,有许多国际比较大型的物流企业开始急剧的侵占我国物流的市场,他们在设备、资金、人员的配备上都有很大的优势,这又对国内的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的物流市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将自身实力的提升和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作为初级阶段企业发展的核心,供应链的管理已经成为物流企业新的核心。物流企业应该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使企业的结构变得更加灵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供应链管理以及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通过对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控制,首先要对原料进行采购,目的是为了能够制作完最终的产品,然后可以利用其它的手段建立起一支广泛的交际网,将产品销售出去,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目的,以此同时,还要注意将供应商和零售商这些客户组合成一个功能网络。这个结构的网络并不是供应商和客户最终的信息链,它暂时仅仅只是一条增值链,在这个过程中,物料在供应链上的加工或是运输等程序都会相应得到增值,这样企业就会收获更多的利益,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延长了生命力。供应链管理在实质上其实是一种集中性的管理方式,它的基本职能就是物料从供应商那里一直到用户处的一种物流计划,也可以说是一种控制手段,同时供应链管理也是信息流和物流同合作关系的用户之间联结关系时进行规划的流程。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方面,有订货、库存、运输等。供应链的管理尤其基本的侧重点,就是它的管理一定要将总的物流成本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同时还要将供应链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让他们能彼此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使供应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采用供应链管理方法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以物流为对象的管理,他是以所有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管理为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供应链的管理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降低物流的水平,提高服务的质量,降低库存来决定的。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的效率完成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这样,就赋予了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且能够对市场的新动态及时做出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供应链有着本身独特的性质,它与传统的物流控制方式或储存运输相比都有明显的优越性。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将供应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传统的分解来看。第二就是要求最终依靠整条供应链来进行战略决策,也就是说对供应链的有关决策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第三就是供应链的管理对库存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库存的看法也和以往有很大的差异,姑且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库存并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一种控制平衡度的手段。最后就是供应链管理在实际中要注重规范要求,要将现代化和全球化等多方面标准进行整合,统筹发展。

2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2.1能够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

无缝连接是能够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物流链不能够无缝连接,需要运输的货物没有在约定的日期送到,顾客的需要就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一些保存性较差的货物会变质,采购货物的质量也会在运输的途中受阻,这就使供应链的合作大打折扣,也会使顾客对物流公司失去信心,最后取消合作。严重的影响企业的信誉。

2.2缩短处理订单的周期

怎样才能使生产周期缩短?美国有专业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专业的论述,他提出,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能够有效的使生产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另外,美国的权威组织也曾对供应链的管理数据进行了认真统计,经过统计的结果显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使订单的周期控制在3~4d,这样的数据就证明了通过供应链管理能够使时间相对以往减少了30%左右。这是一个完全奇迹般的突破。

2.3使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物流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措施,企业不仅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市场的发展形势也进一步的熟知,同时还能够确定需求量,这就使得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超越市场的真正需求。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一定要确保物流的畅通运作,这样的目的是能够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使企业能够尽快的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一步了解。这样也使企业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知名度,立足于市场。

以上的各项措施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企业的信誉度与知名度为前提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企业的硬件与软件才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3物流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对物流的要求逐渐的变高,物流企业要想更好的应对市场的挑战,提高本企业的经营效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以提高竞争力。

3.1物流企业要积极的向第三方物流转型

第三方物流主要是指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企业也不断的提高了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层次,需求的内容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是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与国际的大型物流企业相差太远,物流的服务仅仅停留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层次上,没有实现从原料的供给到商品最后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距离真正的物流一体化服务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物流企业树立大物流、大流通的思想,积极努力向第三方物流发展。

物流企业的运作也不能局限在仓储和运输上,这是传统物流的思想,新的供应链管理要求物流企业不能仅仅是提供物流链中一个环节的服务,要努力的扩大服务的范围,积极的扩大新的物流服务与业务,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扩大业务范围,这样才能实现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愿望。

作为一个优秀的物流企业来说,要无时无刻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并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在物流企业当中,是什么给企业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是什么一直支撑着物流企业的存活?是客户。所以对待物流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一定要注重服务质量,要做到诚信服务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也是使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收费的标准;第二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态度;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物流的服务效率。其中,物流的服务效率也就是送货速度的快慢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否及时的交货,货物到达以及安全情况和中转的信息等。针对不同的物流消费者的要求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适当的增加有针对性和增值服务也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

3.2物流企业要运用供应链完成一体化的服务流程

传统物流企业虽然也能够完成客户对物流企业的基本要求,但是那是最低的标准,并没有经过很好的设计和组织,更不存在物流一体化服务的理念,而且传统的物流方式有许多的弊端,通常都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市场或客户的需求难以实现;运输的线路不合理、批次的安排不合理,物流运输的成本过高;中介的过程太过复杂,中介太多,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把握库存的具体数量;与其它的环节中的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等问题。比如,有一批货物要从此地运往彼地,其中要经过很多种的运输方式和多种的物流功能,这就意味着要想完成这次的交易客户就要通过多家的物流公司才能完成这次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并不符合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要求,因为这些物流的服务并没有完成物流的一体化服务,这样就没有办法缩短到达的时间,降低成本,也就不能做到让客户真正的满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顾客的需要已经成为了物流市场的主体,顾客的需要成为物流公司确定企业目标与前进方向的重要依据,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是顾客是否选择这家物流企业关键所在。因此,目前物流的市场出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的物流企业拿不到订单,另一方面,一些物流的客户找不到理想的物流公司。因此,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物理企业就应该制定供应链管理的合理的制度,要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以客户的最终需要为中心,注重增加用户满意程度,实现订单、配送、仓储、采购的一体化,从而使本企业真正的达到顾客满意。

3.3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的支持,提高供应链的信息

支持水平

供应链的管理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高度的依赖于大量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以及及时的处理和更新。从一定的程度上讲,供应链的管理已经逐渐的转化为物理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中间企业之间要通过信息的沟通互通有无,要想进行信息的沟通就要对各个物流企业的内部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而这种数据存在于不同的信息平台之中,给信息的整合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就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安全可靠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使物流的企业与客户之间更好地沟通。优秀的物流交流平台,可以使选择过本企业的客户在第二次进入企业的系统使更快的进行身份的识别和更快的提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增值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使整个物流行业互通有无,更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形成以客户为主要核心的服务导向。

3.4采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

从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综合考虑经营的目标、组织的构建、管理体制和员工的素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是保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可以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管理制度、运输的方法策略、有效的客户响应的流通模式、配送资源和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在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供应管理应该做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推行并不断的改进“为销售而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最大限度的缩减企业的库存与运输途中的中转环节,并及时的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按需求换任务,以信息换库存。

②再造自我销售模式。逐步的实现在线销售、实时销售,现今的社会科技飞速的发展,仅仅利用传统的模式宣传自己的企业与产品已经不能够在信息社会发挥作用了,所以物流企业必须利用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宣传自己的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达到企业的最终发展的目的。

③以经营模式的转化为契机。现代的发展模式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这也是一次机遇,可以利用这次契机对企业进行管理模式上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巩固供应链管理的成效。

4结语

物流企业建立完善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市场与顾客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快速的提高个性化服务,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使其顺畅的连接,提高市场效率与竞争力,更快的把企业做大做强。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8

关键词:供应链可视化、供应链管理、平台、物流

作为降低供应链运营风险、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一直深受众多学者、企业人士的关注,并取得丰硕成果,为企业进行供应链可视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供应链可视化定义及基本内容

1.供应链可视化的定义

供应链可视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传递、存储、分析、处理供应链中的订单、物流以及库存等相关指标信息,按照需求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2.供应链可视化的基本内容

(1)流程处理可视化。包括订单处理、订单查收、订单实现、订单到账等。

(2)仓库可视化。包括对存储单元进行分类编码和属性定义(容量、可存放零件等),入库时自动分配存储单元,出库时提醒操作人员从指定的存储单元上取货。

(3)物流追踪管理可视化。产品物流过程涉及很多企业不同信息,企业需要掌握货物的具体地点等信息,从而做出及时反应。

(4)应用可视化。用户可以通过界面采集数据、提炼数据、获得管理功能,进行分析、统计、报表,以做出管理决策,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数据输入、导入、上载的平台。

二、供应链可视化应用的关键技术

1.条码技术

借助条码技术,企业不仅可实现对产品生产数据和生产质量检查数据的采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产品条码和产品档案的连接,使得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到仓库和在途产品的数量、位置等具体情况,实现对产品从采购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全程可视化管理。

2.XmL技术

XmL技术不仅能将数据嵌入系统,而且能毫无阻碍地在跨平台之间自动分享和交换物流数据,因此XmL技术能极大地减少信息系统的整合费用,增强数据的稳定性。

3.web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web技术,web服务器是一个宽容的连接器,能高效地整合跨企业、跨平台、跨语言的信息应用。

4.eDi技术

eDi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使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即时数据交流工具,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

5.eal技术

eai是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在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内部重要系统之间无缝地共享和交换数据的要求。

6.RFiD技术

RFiD技术是通过在物料、产品中植入芯片,并将芯片信号与物料产品信息相连接,企业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实现对物料、产品的全程监管。

7.GpS和GlS技术

供应链企业可以应用GiS收集、储存和处理空间信息,并且以GpS来测量任何时间和地点的即时位置信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实时数据传递。

三、供应链可视化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通过建立可视化平台系统,实现对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数据展示等。如图1所示,供应链可视化的数据来自于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内部系统的数据库,或者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eDi、XmL文件等数据。利用应用集成网关提供的各种数据接口将其抽取(extraet)、转换(transfor)、加载(Load)到目标数据仓库中;针对可视化对象建立多维数据集,联机分析与处理(oLap),利用多维数据集和数据聚集技术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组织和汇总,用联机分析和可视化工具对这些数据迅速进行评价;最后使用前端展示工具将可视化信息以各种图表的方式直观展示出来,便于用户分析决策。

四、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1.节约交易成本。用信息的可视化串联整合供应链,将大大降低供应链内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降低采购成本,促进供货商的管理。由于供货商能够方便地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采购管理人员等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从事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

3.减少存货量。通过扩展组织的边界,实现联合库存,供货商能够随时掌握存货信息,因此核心制造单元、物流企业均不需要维持较高的存货量。

4.缩短循环周期。通过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系统,预测精度将大幅度提高,这将能缩短生产的时间,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5.收入和利润增加。通过组织边界的延伸,企业能履行他们的合同,增加收入并维持和增加市场份额。

五、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存在的难题

1.信息安全。企业在对供应链中其他伙伴分享企业信息时,容易造成信息被盗,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人才缺乏。我国物流人才缺乏,擅长供应链与计算机技术的物流人才更少,使得我国企业很难形成从上到下全程可视化的供应链。

3.系统维护。供应链管理系统,理论上比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都要庞大,其信息量和承担的任务也比企业其他系统为更大,使得其系统的维护难度大、成本高;而不维护,一旦信息出错,又将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

六、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可视化管理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供应链可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做出以下预测:

1.对RFiD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现阶段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于实现产品的全程可视化管理,后期其应用将逐渐扩散到供应链的多个部分,如,RFiD标签作为产品从材料原产地开始到消费者手中全过程信息记录的载体。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竞争优势;业务流程重组

一、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

1.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是一个整体,是由很多相互关联的不同的厂商组成的一个系统。系统的目标是追求整体的最优。系统的整体利益往往大于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利益之和。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同样也是这样的。供应链的整体的效益和效率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仅仅为实现本企业的利益最优出发。作为一个子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有自己的运作方式。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的存在,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而每个企业则需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供应链的基础是联盟。供应链强调企业与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快捷的送达。作为企业的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及时的销售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预测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供应链带来了管理上的变革。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不但要管理企业内部的生产,还需要处理好与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它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加以对待。(1)企业战略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的成本,实现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实行差别化战略,为客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2)组织设计方面: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集中式和层级化,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了稳定且单一的市场需求下的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但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及时、灵活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化。供应链管理下应该对传统的职能部门进行重组,根据生产的特点建立一些柔性灵活的组织单元。

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实施特定地竞争战略而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信息技术战略家鲍尔(BernardH.Boar)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五种类型:(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供应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优势。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1)采购成本的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加强供应商关系的管理,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首先,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市场采购的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市场的风险、不完全的信息往往使企业蒙受损失,失去许多商业机会。其次,大规模的采购以及长时间的合作,可以使供应商在价格上给企业实行优惠。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的采购本身就降低了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供应商同样由于不确定性的降低而使费用下降。(2)库存成本的降低。库存成本的降低来源于供饮链管理对市场的预测能力的增强。在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库存的降低可以减少存储费用、管理费用、运输费用。任何的成品和半成品都会增加仓库的管理费用。在制品的增加,会使其搬运费用增加。采用供应链管理后,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批次、小规模的采购和供应商送货来减少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在制品的流动,减少运输费用。最终半成品和产品的储存数量也会减少。(3)销售成本的降低。销售成本的降低得益于销售渠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管理整合了批发商、零售商,在销售过程中降低了成本。首先,企业与批发商之间大规模的货物运输,利用了运输的规模效应,降低了销售费用。其次,减少了商品在销售过程发生的滞销带来的损失。

2.速度优势。在“拉动”方面,提高快速响应能力,进行及时快速的生产。(1)快速的订货和定单处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poS技术、eDi技术、Vpn,为客户快速订货提供了方便。各个零售商店根据库存的情况定期或者根据订货点进行订货。这些订货信息及时地传递到销售商和生产商手里。企业根据销售商传来的订货清单进行分类处理,以确定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以及在什么时候生产。(2)快捷制造。企业根据定单,在规定的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实施供应链的企业,一般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基于mRpⅡ或者是eRp的制造;另一种是基于Jit方式的制造。前者的特点在于根据大量的定单,迅速地制定出生产计划,确定订货提前期、每天的生产安排、对实施结果进行控制,并修改主生产计划。后者是根据定单,马上进行生产,并要求供应商及时地送货。前者是利用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依靠严格的计划和控制,来提高制造的效率的。后者是依靠产品质量的控制,提高生产的灵活性,来缩短生产周期的。(3)供应商的及时的送货。原材料的供应对企业实现快速生产起了关键的作用。供应商推迟送货,会延误生产的时间,甚至会是生产发生停顿。而过早的送货,对基于Jit生产的企业来说,则同样是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但增加了存储的费用,而且影响生产的有序进行。

3.机动优势。在“推动”方面,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和反应能力,加强客户关系,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1)获取相关的信息。企业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消费者的层次,以及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要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对客户和市场进行调研。供应链在获取这些信息方面有很强的优势。通过与销售商、零售商共享信息,可以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在市场方面,通过统计各销售渠道每种产品的销售信息,从而可以分析销售增长状况,看出哪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哪些滞销。在客户方面,可以通过商场poS机等获取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偏好,消费者种类和消费层次。有些零售商店通过发放会员卡等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状况进行跟踪,为消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这类信息的汇总,可以获取各消费层次的消费偏好,以及产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产品决策提供了依据。(2)通过信息进行市场定位,制定生产计划。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对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需求进行预测,以确定市场的范围,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市场策略,进行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这一点在基于mRpⅡ的企业尤为重要。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实行供应链生产计划的前提。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处理好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是供应链的重要连接点,保持与供应链上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至关重要。要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选择好的供应商。其次,积极与供应商合作,共同解决与供应商之间利益分配问题。要加强销售渠道管理,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共享销售信息,提高销售渠道的效率和效益。

2.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要求企业生产的柔性,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而传统的高度集中的层级组织关系,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要求。因此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应有所调整。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趋势。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获取快速反映的竞争优势。层级的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的通畅,可以使企业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保证产品的质量。例如:在Jit生产方式下,单元化的组织是有专家、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组成的,一个单元负责一个小车间的生产。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小规模、多批次的生产。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篇10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重要性

0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它的发展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的供应到最终实现销售的全过程,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及物流等相关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最大效益。未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否获胜,就在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实现共赢。所以,在制造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研究它具有实际意义和战略作用。

1实施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业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在适应全球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要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它是从发挥供应链最大效益的角度,对企业所有节点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注重汇总信息资料、对市场快速反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等。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与采购信息的公开化,使得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降低,也改变了企业原来的采购、销售模式,原来的采购部门实现了从完全控制成本到创造新利润的转变,减少了原来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成本在行业里得到降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对企业(B2B)的形式,同时我国制造业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还有许多企业反应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业绩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上消耗了大量成本,无法将供应链中的资金、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失控,造成利润降低、成本增加。

我国的制造业要想与国际接轨,适应发展的潮流,就必须要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制造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解决企业以下问题:第一,精简机构减少冗员,降低人工成本、运营成本;第二,减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投入,提高资金周转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将有效资源集中,开展研发和销售工作,或进行企业重组、兼并,实现企业迅速扩张。

2供应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真正关注供应链管理,它与工业化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早期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注重的是其操作效率,包括供应链的组成和财务、多级库存等方面,而近期是从战略角度去研究其管理体系,注重的是参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供应链的简单连接问题。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相关管理思想早就形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制造业非常落后,完全没有供应链的概念。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关心的是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等,企业的产能不是取决于销售量,而是根据原材料的供给情况。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经济开始起步,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企业越来越注重将内部资源有效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市场需求拉动、刺激下,企业开始对日常经营管理加以控制。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日益繁荣,许多商品开始逐渐过剩,如何控制成本渐渐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得不思考怎样从原材料供给——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加以管理控制,以便使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真正意义上对供应链的研究才刚开始,过去的关注只是停留在材料供给——生产制造这一层面,注重的是:材料供应商的选择、降低成本费用、保证质量等问题,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把控,更谈不上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随着国外大企业的不断涌入,许多企业从观念和经营管理上开始追求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对供应链管理的生疏,许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存在问题。

3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问题

3.1企业注重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企业既是竞争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许多企业却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关系,仅仅当成交易关系,而不是战略合作关系。有些制造企业进行采购时,把供货方完全当成竞争对手,在进行谈判时双方把焦点放在价格上,尽量使供货商做出最大的让利。实际上要想建立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共赢,只谈竞争而丧失合作基础,最终还是企业自身收到损失。

3.2应链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的还不到位,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企业片面强调下游的重要性,与供应链下游密切联系,而忽视了供应链上游材料供应商的重要性,不愿同上游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同上游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原材料市场发生动荡供不应求时,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会增加,同时企业需要增加库存量,库存费用也会增加,如果供货受到影响,就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做出快速反应,这也必然给下游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3.3供应链管理缺乏需求驱动

需求驱动型的供应链管理最明显的优势是因需定产,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这样的供应链建立后,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及时应对,无论是对商品个性化的追求,还是产量的不确定性,都能快速反应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其真正的核心价值。我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受到计划经济长期影响,注重生产忽视流通,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研究起步晚,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终端客户缺乏重视,特别是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产量,所以我国制造业没有建立起需求型的供应链管理。

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急需准确掌握市场需求,还希望能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但最终许多企业把重心还是放在生产制造上,没有真正做到因需定产,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年产量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还是依据年初的预测计划模式,造成供应链缺少弹性。

3.4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对策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开始,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直到实现最终的销售交易,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特性真正变革企业各项流程,使得各节点的企业都具备自我适应的能力,都能有效处理信息流和物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4.1提高企业的协同力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协作,对制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业务之间进行整合。通过建立跨部门、业务的客户团队进行企业内部协作,确保企业内部上下一心面对市场需求,该团队需要拥有企业内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市场营销、财务、采购、库管等专业人才。其次是开展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一个企业间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整合、信息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动态的企业供应链联盟。我国制造业企业以往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运用的是包括仓储管理系统、电子采购系统等比较独立的专业系统,如果继续使用这些不同的软件系统来组合管理企业,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这就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专业系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采用以eRp为核心,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两个模块集成的eRp软件。

3.4.2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做好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要注重物流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就是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大的适应性进行物流管理,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做好库管工作,提高物资的供应效率。除此以外,在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这其中密不可分的就是生产系统的设计,供应链管理要求对产品制造过程,既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又要考虑到产品的成本和服务。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范围扩大了,把生产系统运行的企业内部因素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联系在一起,所以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是整个企业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4.3提高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水平

衡量供应链管理的最终价值,就在于是否满足终端用户需求,追求需求驱动的思维方式,不但对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有重要作用,对供应链上的分销商也是意义重大。所以供应链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客户需求的了解和预测,那么要想提高需求预测水平,就必然要对分销渠道进行改革。

三星公司曾经为了提高自身在供应链上的灵活性,在全世界为其手机业务寻找地区级商,实现分销渠道的扁平化。同样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络销售,也是实现分销渠道改革的另一种方式。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京东商城,该公司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用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涵盖了强大的需求信息,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某类产品在某个区域内的销售量,这样京东商城就能依据预测将订单传给上游供货商,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由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的演变。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所以制造业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企业连接起来,通过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信息平台,真正做到以订单为主的生产模式。

4结论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顺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