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40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48-02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DiscussiononRehabilitationtechniqueteachingofRehabilitationtechniqueSpecialty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

―takingChangshaHealthVocationalCollegeasanexample

CHenHong-yan

(ClinicalmedicalDepartment,ChangshaHealthVocationCollege,Changsha410100,China)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2

【关键词】中小型医院;开展;康复医疗;探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康复医疗的开展也必然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分科不细,医疗资源匮乏,康复医疗服务的形式必然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本文主要就中小型医院如何开展康复医疗的问题进行探讨。

1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医务人员的康复知识教育

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能要求组建高层次、专业化的康复技术队伍,去培养正规的康复医师(RD)、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和矫形师等,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培养方向和技术水平。在中小型医院,要开展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至少需要培训2~3名pt,培训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的医学基础,经过半年以上的正规康复技术培训。在开展康复医疗的初期,工作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康复技术人员可兼职从事原来的医护工作。

在基层医院,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医务人员普遍对康复医疗的认识不足,康复意识淡薄,这是开展和发展康复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基层医院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的宣教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医院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康复医疗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推进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充分挖掘潜力,推进康复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使其自觉应用康复理念从事医疗服务,并主动协助专业康复技术人员的工作。所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

2将康复医疗服务渗透到临床科室

康复医疗起步的一种形式是由康复技师深入到各临床科室,与科室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服务。比如:为术后或衰弱的患者进行手法排痰和呼吸肌训练,以防治肺部感染;指导适合于每个患者的体能锻炼,以改善机体机能;对骨关节、神经、肌肉、肌腱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理疗、设计制作支具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恢复;对各种感染、疼痛和功能紊乱等进行理疗;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持续植物状态、帕金森氏病、颈腰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上康复医疗服务的开展,将缩短病人的住院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使以往用药物和手术无法治疗的功能障碍获得显著的改善。而且,向临床渗透的康复医疗服务,可逐步强化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提高全院业务素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后,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发展,建立康复治疗室、扩充设备和技术力量。

3在门诊治疗室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

基层医院启动康复医疗还可以从门诊治疗室开始。由医生介绍适合康复治疗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有康复医师时可开设康复门诊,康复医师或技师利用门诊原有治疗室先开展一些简易的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和局部注射等康复疗法,配合门诊原有的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后再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如扩大治疗空间、划分各类治疗区域、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建立康复医学科。由于门诊病源广、病种多,立足于门诊可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所以,发展门诊康复医疗的治疗手段和主要治疗方向的伸缩余地较大。另外,门诊作为医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新的治疗手段及优异的疗效将迅速扩大医院的影响。

4开展康复医疗的硬件要求

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硬件建设投入的弹性极大,在创办的初期阶段,因资金缺乏,先利用医院原有设施和一些自制的简易用具和设备开展康复治疗。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大型训练器材的情况下,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康复治疗效果。所以,在硬件设置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完善。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思路 探讨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24―02

随着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康复医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康复医疗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康复治疗中心、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却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卫生部曾于2001年作过调查,中国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我国拥有15亿人口和7千万之多的残疾人,却只拥有康复治疗师约7000人。按卫生部标准,到2010年,全国康复治疗师的需求量约为35,210人。因此,发展这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的关键是积极培养人才,这也是所有开设康复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近10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层次涉及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尤以商职高专层次的学历教育近几年发展最为迅速,但在本层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探讨。

1 专业目标定位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康复治疗师(士)(re-habilitationtherapist),专业目标定位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并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pt师、ot师、St师)。

2 完善专业教学规划

与国外康复专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配备有中国传统康复医疗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康复治疗;二是提倡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士)[3]。现在社会对于残疾人与功能障碍患者的关爱逐渐加强,对于康复医疗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康复治疗师的摇篮,我国2001年只有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得到教育部批准招收康复治疗师本科学生,2006年已经增长到56所。高职高专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与就业为导向。为了能使这一特色在高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康复治疗师(士)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核内容,修订中应该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要、临床康复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等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3 加强配套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认知的主要对象,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中介。尽管目前国内已出版了三、四套康复医学相关教材,但并不适合所有院校的教学思路和目标。教材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各地方的高职高专康复专业职业教育在选择或自主编写教材时都需要贯彻“宽、浅、能、新、实、用”六字方针,使教材内容让商职高专的专业学生能看懂、能研习、实用性强,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4 拓展专业就业渠道

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若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人员将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在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工作的治疗师与在一级医疗机构工作的相关人员工作内容与要求有所不同,所以社区康复治疗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时应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所区别。因此,在专业后期课程教学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一些全科医学、社区学、社区康复方面课程。为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在课程设置上给予保障。

5 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4

1新时期军队疗养院疗养与康复的作用地位

1.1新时期军队疗养院保障形势和任务未来几年,随着武器装备、战略谋划、战术应用的研究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维护国家权益、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非军事行动日益常态化,生物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我军广大指战员将会承受更多、更复杂因素的影响,承受更多的身体和心理负荷,这对疗养与康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疗养院在做好卫勤保障工作,以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国内外疗养和康复在战伤时的应用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伤员重返前线的比率最高,主要原因是法国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应用自然疗养因子和人工物理因子治疗伤员[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各类疗养院均接受伤员疗养治疗和康复,军人病员有90.3%重返岗位.近年来,美国提出"全生命周期保障"和"全谱卫勤"的观念,实现"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救勤务"并重,构想对"全维卫勤"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启示[2].我军的疗养康复工作是从最初的荣军医院开始的,为促进官兵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3].

1.3新时期我军疗养和康复在卫勤保障中的作用疗养院作为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医疗机构,面对21世纪疗养院根据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要积极发挥疗养和康复的作用,就必须掌握广大官兵身心健康保障的需求,利用疗养地优势,把握为部队服务的创新手段,增强广大官兵机体的健康体能,提高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紧张及生物节律紊乱引起的亚健康状态,治疗和康复部队的常见病、多发病,从而发挥疗养院由平时的"保健康"扩展到战时"保打赢"的职能作用.

2物理治疗在疗养院发挥疗养与康复的优势作用

2.1理疗学与医学各领域的联系科学地应用人工物理因子作用于机体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当疗学的发展趋势是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基础医学、老年学、宇航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联系日趋密切,疗养院在积极利用自然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理化学因子和人工物理因子在疗养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自然物理因子在疗养院的优势作用我国疗养地多位于海滨、山地、森林、湖滨、草原、风景地等,疗养地富含对人体有良好作用的疗养因子,可增强机体的适应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增强调节能力,改善机体的反应性,以及加快生物节律的恢复等,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能起到调节改善作用,促使失衡的机体恢复正常,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2.3人工物理因子在疗养院的应用特点(1)预防某些职业病,如矿井、坑道、地铁及潜艇等作业人员的紫外线缺乏症;预防和减轻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2)治疗病种>260种,一种物理因子有多种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少,作用可相对集中病变部位,与药物联合应用时可有较好的疗效.

2.4理疗学和康复医学在疗养院的应用康复医学是一门新的医学专业,不仅是对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职业活动上进行全面康复[4].为此,必须是多学科共同协作,必须与各临床专科密切合作,在物理治疗、医疗体育和有关临床上配合应用作业治疗,包括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娱治疗及假肢和矫形支具的装配等都是疗养院采用康复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3加快疗养与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3.1建立疗养康复医学学科创新体系全军疗养院系统经过50余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设备、资源和管理优势,具备了与康复医学趋势相适应的发展基础,但是,缺少的是与康复医学发展相配套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创新体系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实现军地联合、院校联合、各医院、疗养院联手,采取综合发展模式,实行规模化、集成化运作,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进行系统化、网络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实现资源技术共享,重大项目协同公关,优势技术科学整合,强势领域联合开放、流动、竞:请记住我站域名争、协作、集成的运行机制[2-3].

3.2加快疗养和康复专科建设学科建设要突出特色,要以疗养康复技术为基础,以理疗、心理、中医、体疗为技术手段,侧重亚健康状态和对心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性疾病和骨关节等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技术的应用[5].同时,利用专科中心和特色科室的平台,以特色技术带动常规技术,拉动整体科室的协调发展[6].其次,加强康复专科中心向康复专科医院建设发展,是推动疗养康复医学专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疗养院准备为完成重大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的条件.

3.3抓好康复与理疗医学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是学科兴旺的关键:(1)抓好人才来源,建立人才培养体制,巩固院校设立康复与理疗医学本科专业,在医院、疗养院设立康复与理疗医学培训基地,使院校培养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使医学人才源源不断.(2)抓好人才选拔,选拔好领军型人才,一个杰出的领军人才可以占领一个领域的制高点,开辟一个新领域,带动一大批人成长.(3)积极提供支撑条件,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学术研究平台.

3.4强化发展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医学新技术方兴未艾,各类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与临床医学相比疗养院医学科技在疗养和康复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实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在康复技术、自然疗养因子应用技术、人工物理因子及传统中医等技术的开发应用有待于提高[7].遵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论证好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瞄准康复和物理医学科技最前沿技术,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抢战技术制高点.

4选准疗养与康复医学学科发展方向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5

【关键词】脑性瘫痪;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干细胞移植;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却逐年增高,中国于1998年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全国抽样调查显示,0~6岁脑瘫儿童发病率为1.86‰,约有31万例0~6岁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2]。2001年又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全国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0~6岁儿童残疾现患率为1.362%,0~6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先天性骨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因此小儿脑瘫的防治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及医疗条件差别很大。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较差,孕期保健不足,对脑瘫的认识和预防不够,使脑瘫发病率增高。针对各种原因导致脑瘫的发生,如何开展积极地防治、推广先进的康复技术,形成社会康复总体工程,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脑瘫的康复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康复,并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原则。国内脑瘫的防治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在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带领下,才开始了小儿脑瘫的预防康复与研究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国内脑瘫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学科各专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脑瘫的防治进入新的时代。

1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发展,神经营养因子类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类的药物广泛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早期足量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智力、缓解痉挛。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其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神经髓鞘逐步形成和发育,脑可塑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在这一时期给予药物治疗,并结合运动和感觉刺激,可能促进脑发育和髓鞘的形成。临床常用药物有奥拉西坦、胞二磷胆碱、氨酪酸、神经节苷脂、赖氨酸、万通口服液等。

早期足量给予患儿神经营养和修复药物,对患儿和发育是有益的。这些药物在急性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由于脑瘫无专一的特效药物,在长期的康复治疗中是否有必要应用此类药物,许多专家众说不一。根据神经发育学的原理,18岁之前称为发育脑[3],适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是必要的。目前减轻肌张力过高的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的抑制剂:巴氛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也用于国内脑瘫的治疗。而肉毒毒素注射通过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减低肌张力,注射后一般3~5d显效,药效可以维持3~6个月[4]。相关治疗在各地均有开展,但必须与传统的康复方法相结合,只能作为脑瘫综合治疗的的辅助部分[5],注射24h后应根据患儿情况开始康复训练。

2小儿脑瘫现代康复治疗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康复治疗人员,广泛开展了对脑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国际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其中有Bothba、Vojta、上田法等。这些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康复技术体系,即神经发育学疗法。20世纪80年代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康复医学专家将现代康复技术引进国内,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内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是应用力、光、电、声、磁和热动力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的方法。其中徒手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在物理治疗中,电疗法(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等在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已成为基本的治疗项目,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组成完整的物理治疗科室。作业治疗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从日常生活的躯体和精神压力中、从工作、生产劳动中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儿进行训练、教育。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精神状态,恢复身体功能,促进患儿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的发育,防止关节萎缩、变形等。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因此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语言治疗可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对患儿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根据患儿构音情况、认知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式教育强调以主动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以娱乐性、节律性地激发患儿兴趣及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引导并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并要求家长参与学习和训练。

脑瘫康复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重塑,其核心是运动功能训练[6]。运动功能的评价一般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能够预测和评价脑瘫患儿大动作发育和康复训练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的最广泛的量表[7],其评分越高,表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好。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价,结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将给脑瘫患儿带来希望。

3小儿脑瘫外科治疗

与其他外科专业发展比较,脑瘫的外科治疗发展还不成熟。原则上脑瘫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是以患儿能够达到步行程度为前提,也就是说预计患儿将来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虑手术[8]。目前国内开展的小儿脑瘫的外科手术有上肢矫形术、下肢矫形术、脑瘫合并脊柱侧凸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畸形,降低肌张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治疗后仍必须加强康复训练,同时适时应用康复支具防止再次发生关节挛缩变形。在手术出院之时应进行详细的医嘱和跟踪回访,指导患儿继续家庭康复很有必要。

4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在未引进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之前,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常用的方法有:(1)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2)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3)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5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移植的干细胞在一定时间之内可以能分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和脑损伤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体也没有严格对照实验数据[9]。干细胞的应用将影响医学界的每个领域,并给脑瘫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然而此项技术应用于儿童之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移植细胞的功能整合中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蛋白的作用、患儿的个体化治疗、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等。总之,动物实验的数据强有力地证实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脑瘫临床是大有裨益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应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将成为现实。

随着医学学术的不断交流,康复医学在国内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掌握了现代康复医学的诊疗技术,但小儿脑瘫的康复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1)小儿脑瘫康复机构少而且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形成网络;私人建立康复机构虽较多,但管理不规范,给患儿康复带来极大不便。(2)随着小儿脑瘫发病率的升高,康复需求量不断增加,康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康复队伍还十分年轻,康复治疗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途径等与发达国家仍有在很大差距,还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探索、学习和实践。(3)目前小儿脑瘫的康复还主要集中于医院康复,如何发展为实践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相互结合的模式,是医务工作者长期坚持目标。(4)小儿脑瘫康复费用较大,时间较长,许多家长由于经济和精神压力过大,放弃对患儿的治疗,因此建立健全小儿脑瘫康复的救治和社会保障体制迫在眉急。这也更需要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模式从医院模式到社区模式、家庭模式、学校模式的转变。(5)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专业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环境条件的改善、观念的更新,能为小儿脑瘫康复的事业发展创造条件[10]。

综上所述,脑瘫的治疗是长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现代康复技术,外科矫形技术,并结合传统中医中药,必将为中国小儿脑瘫的治疗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林尚训.我国残疾儿童事业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1(4):2.

[3]肖侠明.小儿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4]谭育华.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39540.

[5]郑玉蔼,徐开寿,李金铃,等.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1):8384.

[6]陶维元,文芳,张鸿,等.脑性瘫痪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6.

[7]Kondoi,HosokawaK,iwatam,etal.effectivenessofselectivemusclereleasesurgeryfor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longitudinalandstratifiedanalysis.DevmedChildneurol,2004,46(8):540546.

[8]常义,陈国志,肖安平,等.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J].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2):106107.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6

[关键词]康复医学;物理医学;发展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302-02

康复医学是医学一个新分支的学科,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和方法(包括电、光、热、声、机械设备和主动活动)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包括疼痛),研究使病、伤、残者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帮助他们发挥残留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重新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由理疗学,物理医学逐渐发展形成一门新学科。由于传统上在疾病的诊断,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及其有关治疗中,物理因子及物理疗法一直为主要手段,所以康复医学的英文表达以物理为词根,physiatrics,physiatry(美国,加拿大),physicalmedicine(英国,南北美洲),physicalmedicineandrehabilitation(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日本用rehabilitation.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强调功能上的康复,而且是强调体功能康复,使患者不但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康复。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保存伤残者的生命,而且还要尽量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素质,重返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1]。本文就康复医学与物理医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新型诊断、治疗方法,及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展开论述,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有益借鉴。

1国外本专业学科领发展简史和现状

1.1康复与康复医学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史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史前期(1910年以前):康复已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福利各领域为残疾人进行了工作,如欧美于18世纪就开始了对盲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职业训练。在医疗上,古罗马、古希腊曾将运动、电、光、海水作为治疗方法。

形成期(1910~1940年):将“Rehabilitation”一词应用于残疾人始于1910年。1917年美国纽约成立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者院,此乃世界上最早的残疾者康复中心,在这里同时进行医学康复和职业训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已用理体疗法和作业疗法为大量伤员进行了功能恢复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兴起。1931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中电疗分会等合并成为物理医学专业。1936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医学院F.H.Krusen创立毕业后物理医学专业教育制。康复医学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确立期(1940~1970年):此期康复各领域的制度进一步完善,1960年改称康复国际,确定了康复概念,加强了康复医学领域内的国际性协作和交流。美国H.a.Rusk等提出了康复医学的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康复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64年Rusk将其领导的科学研究更名为康复医学科和研究所;1947年美国将物理医学会改称物理医学及康复学会,并设立专科医师制。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医学康复专家会议,发表了关于康复的专家报告,1969年由Licht创立了国际康复医学会。

发展期(1970年以后):欧美及日本大量设立康复机构,健全康复立法。美国于1973年将职业康复法改成“康复法”,将康复对象扩大到难于恢复职业的重病者及老年人,1976年实行残疾儿童全部就学。日本康复学会于1979年确立康复专科医生及专科康复医生的培养及考核制度。国际上尊重残疾者人权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确定为“国际残疾年”,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者10年”,提出了“完全参加与平等”的口号。

1.2物理医学发展简史及现状

在国外,人们应用各种物理因子防治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积极提倡利用阳光、空气和水等自然疗法增强体质、防治疾病,这在全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直流电、感应电已较广泛应用地用于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1892年,arsonval开创了高频电疗法的先河,此后相继出现了能输出长波、短波、中波、超短波、微波的各种电疗器械,使电疗法的种类不断增加。利用人工光源防治疾病的历史稍晚于电疗法,虽然早在19世纪初,Herschel与Ritter分别发现了红外线和紫外线,但至19世纪末叶才逐渐出现各种用于医疗的人工光源。1960年,maiman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医学界将其应用于眼科临床。此后,不少国家研制成多种医用激光器,开辟了光疗法中的一个新领域。应用磁石治病虽然由来已久,但由于天然磁石的磁性很弱,疗效并不显著。至20世纪60年代,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问世,大大促进了磁疗法的创新和发展。超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9年,pohlman首次报道应用超声治疗疾病。自1942年Dussik应用超声探查颅内肿物以来,超声诊断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2]。总之,现疗学正在迅速发展。

2国内本专业学科发展简史和现状

2.1本专业学科领域国内先进学科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的物理医学与康复起始于上一世纪20年代。1923年美国物理治疗师来到中国北平协和医院建立物理治疗室,除了进行临床医疗工作外,也为我国培养人才。50年代我国学习体疗的医生们首先将气功流派分类,研究其本质和医疗作用。肯定了太极拳、八段锦等的医疗原理,使之成为国家的正式体育项目。这一段时间国人还有许多创造,首先是中西结合发明了电针,又发明推广了针灸穴位探测仪,它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60年代早期我国对于理疗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对于高频电疗、药物离子导人疗法、紫外线治疗、空气离子治疗等等都有详尽的研究。《理疗与疗养》杂志的创办,标志着学科的成熟和独立。70年代正是物理治疗百花齐放的年代。此时期开始发展推广磁疗,创立针刺麻醉,在动物实验上对针刺刺激的部位(穴位)、频率、强度、时间进行系统研究。80年代以康复医学概念的引入为特征,促进了物理医学的发展。到90年代末,我国的物理医学与康复经过了近20年的学习、摸索、奋斗,完成了物理医学向物理医学与康复的转变。建立了专科医生认证制度、硕士博士培养制度、治疗师学校和治疗师资格考试制度等等。200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交往增多。学会、医院、群众团体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传艺、服务者成为经常普遍的现象[3]。目前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已经确立。

2.2近年来学科技术最新进展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或影响因素

近年来康复学科技术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⑴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uralsystem:pnS)损伤,康复治疗可加速神经再生和功能康复;⑵现代脑功能康复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康复治疗可以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erneuralSystem;CnS)改变;⑶康复治疗技术研究进展[4]。①神经生理疗法,诸如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pnF疗法等,在长期康复临床实践中,临床应用疗效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确认。②目前康复医学研究重点,正在从肢体残疾康复,转向失语、失认、失用,及认知康复方向发展。

康复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⑴社会和患者的迫切需要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但这些患者除急性死亡者外,还有很大部分可以存活一个长时期,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有待于康复医学。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下述各方面的变化都向康复医学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①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大多患有各种老年病或慢性病。②工业与交通日益发达以后,尽管采取了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但工伤和车祸致残的绝对人数仍比以往增多。③文体活动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无论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受伤致残的危险。⑶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在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和战争根源之前,地震和战争都是难以避免的,对于这些病人,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必须重视发展康复医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目前所属学科领域技术的优越性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寿命,大大降低死亡率(36.8%)。在脑血管意外存活的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在癌症患者中,据统计40%可治愈,其余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的负担。癌症需要在手术、放化疗之后,诸如慢性疼痛、身体衰竭、放化疗反应等,给予心理、整形、作业和物理治疗等康复措施。在创伤方面,以截瘫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1950年前截瘫后只能存活2.9年,1950年后延长到5.9年。这些残疾者,非但不能给社会作出贡献,反而成为社会和家庭负担。后来,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康复治疗,到1976年有53%截瘫患者,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1980年这部分人达到83%。

3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和展望

3.1目前国内外本专业学科领域技术的局限性

就目前国内外的康复医学的发展现状,截瘫患者即使采取积极的康复治疗,许多仍落有严重残疾。脑瘫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现代医学对脑瘫的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治疗上并无大的突破,目前仍以各种功能训练为主。

3.2亟待突破的技术及其远期效应

今后康复技术的进步,应加大基础方向的投入,首先强调以功能为导向的研究,围绕恢复或改善功能,开展康复治疗的机理、方法(手段)、器械(工具)三方面的研究;其次脑神经康复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仍是主要的研究课题;此外一系列脑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的康复问题,也将进入重点研究领域。内科疾病康复研究如心肺疾病、糖尿病等的康复,即将成为另一个重点研究领域;专门的器械、器材、工具辅助手段对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将起很大的作用。此类辅助技术的研究在将来也占优先地位。

3.3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及展望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7

【关键词】疗养院;康复病种;效益

疗养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收治康复病人,符合疗养院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我院收治康复病人的病种情况,探讨疗养院康复科的收治对象,进一步促进疗养院康复技术持续发展,我们对200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康复病人的病种类别进行了系统回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2月,我院康复科共收治康复病人362名,医疗收入5722306.69元。从病种分布上看,骨科创伤术后20例,截瘫11例,脑外伤22例,脑卒中70例,高血压病80例,冠心病40例,各类恶性肿瘤病人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颈椎病13例,其他为分散病种共54例。各病种医疗费用与其所占总费用的比例(表1),各病种病例数占同期总病例数的比例(表2),各病种治疗费与该病种总费用比例(表3)。

2 讨论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我科住院病人主要为高血压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外伤、骨科创伤术后、颈椎病、截瘫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种,其余为散小病种。上述病种中,医疗收入排序依次为脑卒中、高血压病、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外伤、截瘫、骨科创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各病种的治疗费比例排序依次为骨科创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脑外伤、截瘫、脑卒中、颈椎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上述病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脑卒中、脑外伤、截瘫、骨科创伤术后导致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第二类为老年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第三类为恶性肿瘤。

1)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科为患者提供的治疗主要有3个方面:临床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康复治疗(包括理疗、体疗、作业、心理、语言、中医等)。根据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最近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的不完全统计,报道最多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创伤性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瘫等,占60.6%左右,骨科康复占20%左右,其他只有18.7%。我科住院的康复病人也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脑卒中、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病人占总病人数的28.46%,骨科康复病人,包括骨科创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等占12.15%,神经系统损伤和骨科康复病人占总病人数的40.61%,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52.84%。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我们观察到脑卒中、脑外伤所致的偏瘫经我科综合康复治疗后,90%以上的偏瘫病人恢复了步行功能,基本上能达到生活自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是脑卒中和脑外伤所致的偏瘫其本质是运动模式发生质的改变,一般经历弛缓、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正常运动6个阶段,及时早期康复治疗可打破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有效避免发生误用综合征和废用综合征,促进患者向下一个阶段恢复,尽早回归社会。骨科创伤术后关节活动障碍病人,经关节松解术、理疗等综合治疗后,关节活动功能也得到显著改善。上述数据表明脑卒中、脑外伤、截瘫、骨科创伤术后和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等几类疾病康复治疗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最好,应该是疗养院康复科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

2)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亿,并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5千万以上;有关材料表明,老年病患者中约有50%需要康复医学服务。我科收治的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老年病病人占总病人数的33.15%,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26.92%。疗养院一直从事老年病的康复疗养工作,在老年病的康复治疗方面,疗养院康复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抢占老年病康复治疗的医疗市场,走在老年病康复治疗的前列。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8

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难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1.1核心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公共课是每位医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外语等。这种课程的设计不尽合理,一是开设的课程太少,二是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同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可选择不同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如急诊医学、临床检验理论与应用,影像医学理论与应用,临床药理学,医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与临床多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是作为当代的医学研究生必选的课程,但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只选一些考试好过的科目,因此没有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应该指定什么样的亚专业必须学习,包括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基础课,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要知道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1]。

1.2核心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应该从根本上变革,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最终保证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持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首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强调“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按照一级学科培养要求设置学位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横向联系,开设跨学科课程,增设反映当代医学科学前沿,富有启迪创新思维的高水平课程和综合性专题讲座,逐步形成能体现医学学科发展主流,符合高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2]。应该把与医学各二级学科相关的、联系密切的学科都列为公共的必修课,康复医学就是这样的学科,把没有用的课程拿掉,把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科目逐年随时补充进来,只有这样,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才能逐步完善,适应当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这样可以使研究生们宽基底、全面地掌握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从而在其毕业后从事临床专科工作时,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开阔视野,从而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康复医学教学的现状

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左右[3]。但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懂得康复医学知识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更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本科生阶段,虽然各学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但康复医学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却很多,治疗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临床科室的多种疾病,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逐一讲解,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又因学生此阶段大部分处于考研准备阶段,上课出勤率不高;同时,学生没有见习期、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体会康复医学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康复医学教学仍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各学校还没有把其列为临床研究生的公共课或公共基础课,值得深思。

3康复医学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0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4],并且康复医学课程已纳入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没有进入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这一缺陷亟待完善。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医学哪个专业的研究生都应懂得完整的医学体系的概念。临床、预防、康复、保健“四位一体”构成全面的医学,没有康复医学不能算是完整的医学,缺乏任何一门医学都意味着医学模式的缺陷。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将来必将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如果只掌握了本专业的(二级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治疗患者时,视野就不够开阔,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不能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这样就会造成延误病情恢复,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增加医疗支出等后果,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如果不掌握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那么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会缺少一项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措施,不掌握现代康复理念的医学硕士也算不上是一名优秀的硕士,而康复医学能真正的体现当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应该把康复医学课程列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建设。

3.1与国家卫生政策和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健康理念上的更新,人们不再满足于治病救命,而在于病后如何高质量地生活,大众对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提出了“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一套保障所有大众都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5]。而康复医学正是这种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工作1998年正式启动。同年颁布实施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即要求研究生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相应的第1阶段、第2阶段培训结束时的临床工作水平要求[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的临床高级专门人才,而康复医学课程的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具有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并且能灵活运用康复医学的独特评定和治疗技术解决患者功能障碍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正式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制度之路。这就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成为专科医师之前必须具备全科完整的医学体系和思维能力,减少因专科无限细分而导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科弊端。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和康复医学了解后,将来在临床工作中就多了一种选择。

3.2康复医学的地位和作用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第一医学)、临床医学(第二医学)、保健医学(第三医学)相并列,被称为第四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的整体功能也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得更好,从而使接受过康复治疗的患者能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临床各科的疾病虽经医生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大部分患者遗留有各种功能障碍,而早期的康复介入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医学在整个现代医学中的这一独特地位,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或不能完全取代的,因为康复医学诞生的土壤就是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通过功能训练,采用代偿或替代的途径增强患者的实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疗十分重要的扩充和延续。康复医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7]:①解决临床医疗所难以解决的问题;②减少临床治疗的负荷和提高疗效;③康复医学显著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残疾者的权益得到保障。④康复医疗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⑤康复医学为开发和保护潜在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开辟了新途径;⑥康复医学为节约社会开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做出贡献;⑦康复医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社会和谐;⑧康复医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3.3康复医学与临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康复医学在广义上属于临床医学,但它不是临床医疗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临床医疗的重要补充,康复医学的诞生源于临床医学的局限性。康复医学发展初期以骨科和神经系统伤病的康复治疗为主;后逐渐展开对心肺疾患、器官移植、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随着康复概念的更新和全面康复思想的传播,康复医学范围逐渐扩大,与临床学科的关系也日益密切,由以功能障碍为主要治疗对象逐渐转向早期即介入康复治疗,如急性期和iCU病房的床边治疗、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的训练等。康复医学有与临床其他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康复治疗已经成为各临床学科整体治疗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在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使康复医疗与临床医疗一起构成整体治疗方案有其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功能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过去的那种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要求。医学最终要解决的是患者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广义的康复医学概念来看,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各种疾病经临床治疗后都有一个康复过程,特别是一些破坏性较大的疾病,如截肢、烧伤、脏器移植、关节置换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各种精神和功能上的障碍。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整个临床医学治疗的后一阶段都应包括康复医学的治疗部分。因此,临床学科的发展能够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同样,康复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因此,康复医学与临床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因此,把康复医学纳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符合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的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全面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康复医学核心课程建设

4.1内容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具有现代康复理念、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临床医师。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临床各科疾病的评定和康复治疗技术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及操作技能。杜绝重复性内容的讲授,每年的讲课内容都必须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补充,全面更新、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以临床各科疾病综合化为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总论部分可强调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各论部分可从“典型病例”入手,如脊髓损伤康复、颅脑损伤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等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的疾病,引出对不同疾病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技术的讲解,同时增加“康复治疗”实物图片,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康复医学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2教学方法

4.2.1pBL教学康复医学的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不适合应用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近年来人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学习手段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资料等进行自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及潜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使学生获得了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8]。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具有3大优势。首先,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代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习惯。其次,pBL教学应用的是整合的思路和方法,包括跨时纵向整合和跨科横向整合。它以病例和问题作为线索,模糊了学科界限,突出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意识,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医学的要求。再次,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将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一般能力和技巧,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联合攻关的能力、主持能力、倾听能力和文献使用能力等[9-11]。康复医学的课时较少,理论22学时,实习8学时,由于实习时间太短,比较适合pBL教学。在学生入科实习之初,我们根据不同的亚专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如“如何设计偏瘫的最佳治疗方案?”,“颈椎病的最佳康复流程如何确立?”,“脊髓损伤的临床路径如何建立?”等与临床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去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患者,利用团队的集体智慧,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出科的前一天进行总结,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11-12]。

4.2.2注重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针对的更多是临床诊断、治疗和功能恢复等方面内容,临床医生要做早期的康复诊疗,减少残疾的发生,因为他们在临床第一线,他们最懂得患者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因此,临床医生是最有成效的康复专家。康复医学的很多治疗技术是全体临床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早期对肢体良肢位的摆放,转移技术,步行训练等等,这些技术在其他临床各科患者中都将被广泛地应用。因此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技术,可将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器械图片、具体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过程、康复评定方法做成电子教材、电子课件,以声像形式直观、形象地讲授出来,并加以任课教师的即时讲解、分析和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互动[13],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如果能够在课堂授课时随堂安排实践课,提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2.3寓科研思路于临床康复医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时刻注意把好的科研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受到启迪,因为临床专业的研究生在基础课结束之后马上就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同时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康复医学课程所涉及到的评定和治疗内容是研究生科研思路培养的最好途径。例如对于骨折的患者我们能否突破传统的观念,让患者早期即开始负重并做功能训练呢?我们可以先做一个骨折的动物模型。在制动期我们让动物早期负重、开始功能训练,同时设立制动组。然后对两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为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负重和功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康复医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国际评定量表,其信度、效度都很高,因此为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素材,康复医学涉及的病种比较全,因此各亚专业的研究生都可共享这些量表,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服务。科研的思维从教学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形成,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才是我们培养21世纪优秀医学人才的基本思路。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增强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严谨的科研态度,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的医学人才应该是顺应时展的具有良好临床、科研、教学思维的“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实现[14]。

4.2.4教材建设现代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本科生康复医学教材第一版1994年由南登昆教授主编并出版,修订后的第二版已纳入卫生部规划教材系列。其他还有《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医学评定学》、《社区康复学》、《作业疗法》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康复医学与理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编写的参考教材。纵观其他学位课程,已有一些为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出版。该套研究生教材应在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扩大广度和深度,并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康复治疗技术写进本书。教材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4.2.5建立有效评估机制应将康复医学考核内容定位在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以及评定方法的选择与解释上,这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具体可采取与平时成绩、实践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定形式[15]。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9

关键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3-02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板块之一,是针对病、伤、残患者,利用现代康复的手段,促进其身心功能康复并重返社会的学科。康复医学临床需要的补充是在中医学校设置关于康复治疗的专业,宗旨是服务社会,主线为临床方面的应用,以为临床能力本位,以就业率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等。因此,有必要对康复治疗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构建“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化三级递进”康复治疗技术高端技能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本校以“培养面向临床康复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以“能力本位培养”和“素质本位培养”相结合为培养目标,以“政、行、院、校”全面深度合作为平台,探索“职业认知―职业认同―职业熟练”的“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贯彻“三结合、三定向”即专业建设坚持校院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专业教学坚持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岗位需求为方向,完善“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项目导向、三环节循环”的教学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临床康复治疗工作需求相一致、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本专业面向康复行业,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康复治疗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世界卫生组织iCF理论,参照wCpt、wFot规定的教育标准,结合对该专业就业领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康复治疗职业技能和康复服务能力,有涵养,有优秀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成后可以在各个医疗单位、康复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康复、社区康复、康复护理等工作的高端高端技能型康复专门人才。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全日制四年。人才培养规格既明确了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2.关于“职业化三级递进”。“职业化三级递进”模式具有如下特点:遵循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更能将理论联系实践。职业素质、道德和技能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行业的认知来实现知识的转变,将中医院校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1)对职业的认知阶段。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沟通能力进行教育。通过多临床实践,多参考职业环境来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们多认知,多了解。从而认知清楚康复工作的流程,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明确工作方向。(2)职业认同是第二级阶段。规范医疗行业的行为与培养康复技术的主要场所是医院的治疗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指导学生深入职业,合理规划职业蓝图。在此阶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医学涵养,提高康复技能,为第三阶段大打下良好基础。(3)职业熟练是第三级阶段。开展为期10个月的“校院双主体指导管理”的准岗实习教育,依据要求负责监管实习的部门做出评价考核,让学生在此阶段中职业的意识、道德以及能力等都可以达到用人单位对职业的要求,为学生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提供坚实基础。

二、倡导“以项目为导向,坚持三环节循环”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所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康复临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反复强化,在“教中学、学中悟、悟中做”,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目标,达到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基地的开放性等特点。

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要在工作过程基础上,改革培养模式,强化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要制订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特色能力的高等技能技术应用型、紧缺型康复治疗人才的一套培养计划,需要与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病种及其特点相结合,重点培养康复治疗职业能力。同样的,本院依据康复治疗师考试的要求,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制定了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并完善了技术专业理论。

三、彰显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

中医学既讲究整体的协调,同时又兼顾个体的差异,从推拿、针灸、传统保健、气功和药膳等治疗方式都体现了其优势和特色。因此在培养中医药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同时必须要根据中医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现代康复医学和传统康复医学的教学资源,培养出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深谙古今康复理论,能将太极、导引和气功等运动方式融入到现代康复疗法中,清楚熏洗疗法、推拿和针灸等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康复治疗手段,取百家之长,提高康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的能力。

四、引入新型临床见习制度

学校安排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后,在进入大三之前暑假期间进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并形成规范制度,着重培养学生深入了解康复内涵,熟悉医院运作模式,掌握常见病康复治疗技能,从而在今后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五、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持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学、实习以及就业一体化产学结合的模式。宗旨是服务社会,原则是提高就业率,在毕业之后参加继续教育如高级研修班等培训,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延伸学生教育时限,倡导紧跟时代,立足社会,将终生学习立为目标,提高工作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六、结语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2年8月转发了由原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康复医学临床需要的补充是在中医学校设置关于康复治疗的专业,设置为本科四年制度,以尽快填补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空缺,得到迅速发展。康复治疗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生不仅要通宵理论知识,还要学以致用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所以,根据现实中在康复技术方面急需高端技术人才的情况,我们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创造出突出特点的培养人才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力和提高就业能力。同时,在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计划以及教学的实践中也要渗透进这些理念。所以,必须建立关于康复治疗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康复医疗方面的高端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毅,于景龙.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36):175-176.

[2]蓝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2005,23(15):109-110.

[3]胡鸿雁.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管理观察,2010,12(36):171.

[4]周立峰,付青兰,李海舟.构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60):72-73.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篇10

传统医技显神威

好口碑四海皆传

刘东明又惊又喜!

河南濮阳的刘东明,患肝病20多年。后来,他出现水肿现象,被濮阳市中医院诊断为肝水肿伴轻微的肝硬化。住院两个多月,病情虽好转但一直没有痊愈,光药费就花去三万多元。后来,朋友建议他到杏林医疗康复中心诊治。

郭士强医生看完刘东明的病情,只在他小腿前侧用三棱针刺了几下,然后在刺处涂抹些排毒的药,又对刘东明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让他回家养病。刘东明见治疗如此简单,他当时心里很怀疑:自己在市中医院住院两个月、用了那么多的药,效果都不明显,这么简单的方法怎么能治病?他当时甚至后悔听了朋友的建议,满怀希望地来治病。可现在只能按照对方的要求做,碰碰运气了。

让刘东明喜出望外的是,自己回家后的一个月里,病症明显有了缓解和改善。治疗后的反应:水肿消失,乏力减轻,食欲增加,精神也好转。于是,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康复中心,感谢郭医生。他感慨地说: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花了几万元看病,到头来还不如你这几针见效。这以后,刘东明又连续几次接受了郭医生的治疗。刘东明总共才花了不到一千元,现在病情基本稳定,生活也能自理。郭医生为刘东明治疗采用的是“经络排毒法”,此法源于古老神秘的“移疮抑病法”。郭医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使其古老技法展现新的活力,对一些内脏疾患,乳腺病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很多学员掌握此法后,都在当地成了“名医”,不仅收入可观,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推行新的培训模式

加盟队伍迅速扩大

56岁的姜洪波,是山东郓城黄安人。2007年10月,他在装车时,不小心闪了腰,当时便不能活动了,痛苦不堪。县医院拍的Ct片显示:腰椎三、四节椎间盘突出。县医院的医生马上对他实施复位、按摩、针灸等方法治疗。可是,治疗五天却没有好转迹象,且有加重迹象。

见此情境,家人赶紧把他转到杏林康复中心治疗。在这里,郭士强医生亲自接待了姜洪波,并采用生物经络电按摩技术配合其他疗法进行医治。治疗进行两小时后,痛苦的姜洪波便不再。在接下来的十多天的治疗期间,姜洪波明显地感受到病症减缓、逐渐消失。经过治疗,他不但活动自如,骨质增生和颈椎病也基本康复,而且再未复发。

为解除更多人病痛,做大健康事业,杏林康复中心以加盟模式传授技术。对学员实行传、帮、带的技术培训模式。公开全部技术及药品,教学员真本事,传授新技术。对下岗职工、退伍军人再创业者,给予很多的优惠。不光教会学员医技,还传授学员先进的经营模式,确保学员成功创业。对于不能顺利发展事业的学员,杏林中心还会派员上门指导。

杏林康复中心传授内容分a、B两类。

a类包括:经络排毒绝技、经络生物电疗绝技、快速戒烟技术、小儿病医治技术、痔疮外用特效秘方、烧伤烫伤特效制法等;B类包括:疝气中药内吸外敷针灸疗法、风湿骨病及皮肤病中药熏蒸疗法、静脉曲张多种药物注射疗法等。

其中,经络排毒绝技,是把药物埋在人体特定的部位上,使体内的致病因素,由重要的部位转移到次要位置,继而排出体外。此法对乳腺病、内脏病、癫痫、早期癌肿等顽疾效果显著。

经络生物电疗绝技:不用任何仪器设备,通过医师自身把220伏照明电调到安全治疗范围,进行带电按摩、点穴、针灸。此法对风湿骨病、鼻窦炎、头疼等症有奇效,绝对安全。

小儿病医治技术:治疗小儿发热、咳嗽(肺炎)、腹泻等症。不打针、不吃药、不输液、不按摩,无痛苦和副作用,效果好儿童乐于接受。

技术培训:学习a类绝技,无需有专业基础。面授:单项绝技1500元;两项收费2500元;三项3000元;四项3500元。函授:单项1200元,两项2000元;三项2500元;四项3000元;学习B类特色技术,最好一定的医学基础。否则,学起来要慢一些。一般要1―3个星期才能掌握一项特色技术;另外,面授者需提前联系,以便统一安排。

地址:274600山东鄄城县鄄二路中段鲁西南杏林医疗康复(教育)中心(济南、郑州均有直达鄄城班车。京九线到菏泽站下车,到汽车总站,鄄城班车半小时一班,到鄄城后打电话有专人接。)

电话:0530―242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