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6:58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1

>>《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与伦理主题改造主要的叙事:日本动画面对历史社交媒体中自我表演的伦理隐忧法律圈社交媒体使用中的职业伦理管窥图像叙事中的主题-并置叙事浅谈动画的叙事方式叙事与主题的互动探析宫崎骏与新海城的爱情主题动画电影在叙事方法上的差异《雌性的草地》的叙事伦理论《变形记》的伦理叙事欧洲伦理电影的生活叙事艺术当前电视剧的伦理叙事《边城》的民族伦理与性别叙事电影《色.戒》的叙事伦理谈日本动画的重制日本动画的资金筹集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探析当代网络动画的叙事特点美日动画影片的叙事策略浅析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omid=1349672)因其具备公平、公开、交流、对话的社交化特征,学界将其命名为“社交媒体”。借此突出它在社交中快速、广泛、社区式信息的连通性能。社交媒体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社交媒体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来说,是生活的必须。他们每天要上QQ,刷微博,发微信,加入不同的网络社区,标识多元身份,满足广泛爱好。社交媒体以它无限的承载能力,发掘出人们无尽的能量。由于有了无限的社交媒体空间,人们的生活变得方便简单,信息的传播快速广泛;人们可以结交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朋友;得到不同领域的认可,自信得以提升。原本只指称地域缩小的“地球村”概念,在社交媒体出现后上升到人们的交往领域。

2009年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后,日本相继上映以社交媒体为主题的动画片,表达多样性的伦理判断。其中的《夏日大作战》、《无头骑士异闻录》和《心理测量者》是世界观众最为熟悉的此类代表作。动画揭示面对发展扩大的社交媒体,人们情感中的多元化伦理判断;感受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寄希望于改变的不断延展,创造完美的伦理想象;透过现实与想象的互动,让观众镜像反观现实生活的困境。使参与社交媒体传播的大众最大限度的受到伦理教育,为正在无限扩大的网络生活提出伦理规约。

一、多元化:伦理判断

社交媒体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交流平台,以它为内容的影视表达了大众对网络的所有解读。以日本动画作家参与创作的美国动画大片《变形金刚》为先躯,世界影视作品在努力表达人类对未来科技的各种想象。然而,1995年《攻壳机动队》的问世,将网络科幻带入影视创作,延续了人类对科技的质疑。同样,今敏的《未麻的部屋》、《红辣椒》也以网络犯罪为主题,并塑造制止网络犯罪的英雄女科学家形象。两部动画不约而同地以科技中不断进化的人类为主角,以人类制止未来网络犯罪为中心思想,这种思想正契合士郎正宗(《攻壳机动队》的作家)提出的观点:“好不容易利用智慧存活到现在,如果现在不动脑筋、积极思索生存之道那将是非常愚蠢的行为。而进化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攻壳机动队》,百度百科http:///view/326718.htm#sub11105141)

在当今文艺创作中,艺术家们一直以丰富的想象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个性化感受,共同构筑了文艺作品对世界生活的多元化伦理判断。这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和“狂欢化”理论所解读的现代文艺。日本动画在这种文艺理论和叙事伦理潮流下,也进入了多元化伦理判断语境中,表达对多元化思想载体的社交媒体的伦理想象,以期改变现实的生活问题和困境。

在2009年,社交媒体刚刚出现时,日本动画《夏日大战作》上映。动画描写世界在强大社交媒体“oZ”的连接下安全地运转着。然而,美国军方却向“oZ”中侵入恶性程序,蓄意操控“oZ”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全世界用户联合起来将恶性程序击败。故事延续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主题,政府形象显然是邪恶的代表。

2010年,《无头骑士异闻录》播出,以日本当代青年人的迷茫和斗争为主题。性格温和的竜之峰帝创立了网络社团DoLLaRS,他的好朋友纪田正臣为了对抗DoLLaRS,建立了“黄巾党”。故事以现实中两人的友谊和社交媒体中两个社团的对抗双线叙事,揭示当代日本青年的内心苦痛。最终,竜之峰帝挽回了友谊,两个社团的矛盾斗争被化解。

2012年播出的《心理测量者》中,塑造了一个号称史上最安全的,由“巫女”系统管理,以监测人的面部变化为手段,判断人们潜在的犯罪心理,在犯罪发生前制止犯罪行为的管理系统。然而,“巫女”系统是由一群高智商的极端主义罪犯的大脑控制着,世界依据“巫女”系统的判断建立起统治体制。动画中,出现了应用社交媒体宣传暴动的反政府团体,和应用社交媒体试图操控“巫女”系统的罪恶集团。叙事中的社交媒体成为双方的战场,完善的政治制度成为最大的阴谋。

日本动画从各个方向叙述着社交媒体可能发生的问题,和为人们带来的利益。对抗、斗争、鼓动、犯罪,社交媒体既为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参与机会,又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危机。然而,社交媒体的自由、快速、公平,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可以说,社交媒体为人们打开了眼界,为作家提供了更为自由、公平、丰富、多元的伦理判断。

二、延展性:伦理想象

日本动画中多元化的伦理判断说明,大众对社交媒体的认识过程具有延展性。随着大众网络知识的不断丰富,社交媒体在动画中的形象,由解决当代青年问题,发展到改革政治的想象。综观几部社交媒体主题日本动画,它们由网络社团的对抗,到政治的对立面,不禁让观众感受到创作中伦理想象不断升级的趋势。

《无头骑士异闻录》中的池袋充满着奇幻。无头的古代骑士、开情报屋的罪恶男子、身体中长出剑的少女,等等奇怪的人物,共同组成了池袋的各种势力团体,亦可把动画中的池袋当作世界的隐喻。然而,各势力集团中最可怕的组织是由安于现状、和谐生活的平民组成的传说中的DoLLaRS。并且在DoLLaRS与“黄巾党”的争斗后,DoLLaRS没有按照折原临也的预言,对池袋进行统治,更没有对黄巾党进行报复,只是平凡人面对侵犯的自卫。DoLLaRS们用相互支持,互助的“爱”,化解了池袋的骚乱。动画中社交媒体将性格软弱的平凡人聚集起来,承担了对日本当代青年欺凌问题和中二病问题的调解作用。

文艺自古希腊戏剧开始,便承载最基本政治劝说的叙事功能。作为文艺之一部的动画,也同样以叙事为根本,成为政治理想的载体。2010年出品的《社交网络》,描写马克在失恋后,为了对前女友进行“报复”,创建了Facebook。社交媒体从其创建之初,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为发泄对现实不满的最好平台。社交媒体主题的日本动画,发掘大众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塑造社交媒体的平凡英雄形象,以表达作家的伦理想象。

《夏日大作战》展现了未来社交媒体发展的前景。一个能够贯通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oZ”,人们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连接在“oZ”中。因此,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在“oZ”世界中都会体现。打破平静生活的恶意程序使得现实生活无法继续,全世界的平民百姓都加入到对抗恶意程序的行动中。企图利用恶意程序操控世界秩序的美国政府,在骚乱平息后,成为一个大大的笑话。观众会发现在动画中,大众并不在乎政府的举动,面对困难大家团结抗争,危机解决后为平凡的英雄欢呼。故事不乏对政治的嘲讽和对人情的赞美。然而,观众会发现日本动画中的社交媒体叙事,将反政府作为伟大的理想,书写如此自由而随意的抗争。没有革命式的宣讲,只是平凡人自发的加入,最终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在大家都认为正确的事件上,共同完成了大家的理想,使政府的野心破灭。

社交媒体具有反抗性,它可以迅速地抓住关系到每个人生存的政治动向,并提供大众参与其中的平台,从而促使政治听取公民的普遍意见。社交媒体具有将大众集中起来发挥强大能量的特性,而平凡人通过社交媒体可以纠正现实生活存在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公正、公平、自由的制度追求。日本动画将社交媒体这种强大的功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表现,是作家对未来网络世界的想象和理想,是对观众认识社交媒体强大功能的呼吁,给予国家政治督促等作用。总之,动画中的社交媒体叙事伦理想象为现实生活提供了改革参考。

动画《心理测量者》中,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巫女”系统的真面目,激起了大众对“巫女”系统的暴动,支配者的野心彻底失败。这种想象说明社交媒体有为大众提供反抗权威,维护自由生活的能力。

文艺叙事有先见性,在我们身边还未发生时,往往作家在叙事中已想象出来。想象中的世界,没有政见的宣言,更没有强加于人的压制。是作家与观众的交流,叙述着作家和我们共同的理想。观众通过观看动画,将叙事延续、想象延展。在奇幻的池袋、虚拟的oZ世界和未来的世界,故事为观众带来神秘感,未来作为我们无法触及到的世界,观众被作家的想象引领着思考。

在作家的想象和我们的思考传递运动中,想象激活了思想,思想激发了想象。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人类自网络时代便开始的担忧与畅想,再一次被激发,变得更加具体。社交媒体有可能承担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被日本动画放大、具体、解决。对现有政治制度提出建议,为社会理想提供平台,为公平、公正、自由的理想提供诉求。生活并不是无声的忍耐,而是自由的高唱,自由的反抗,自由的声讨。然而,得到公平待遇,或者说事件得到满意解决后,人们便回复到正常的生活,政治是为大众服务的工具,这便是作家在动画中伦理的想象,这也是日本动画社交媒体主题叙事逐渐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三、互动性:伦理现实

动画具有超越人际交流局限性,完整呈现社交媒体用户的现实和虚拟生活能力。动画中主人公生活的场景与观众的生活现实互动,让观众体会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图景。从而激发观众对现实的反思。反思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反思社会制度的缺陷,丰富大众对伦理的多元性判断。

在动画作家对社交媒体的想象中,《无头骑士异闻录》中青年帮派的争斗被真诚的友谊化解。然而,岩井俊二在2001年上映的网络交流主题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却反映了日本当代真实的青少年欺凌问题。影片叙述了在歌星莉莉周的粉丝群里,日本青年雄一一直向网友青猫倾诉现实生活中被同学星野的欺凌遭遇,并得到青猫的安慰。当雄一想与青猫成为现实中的朋友时,却发现自己常年情感倾诉的对象青猫其实是星野,并且被星野当众蔑视污辱。雄一被真相无情地击垮,最终选择亲手解决自己的痛苦。在网络的虚拟身份中得到的满足,在现实中却遭遇无情的打击。与《无头骑士异闻录》相对比,《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欺凌现象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而《无头骑士异闻录》中的友情则是苍茫的伦理理想。

可以说,动画中的社交媒体承载着动画作家的希望和担忧。动画竖立了平凡的社交媒体形象,平凡人用爱和勇敢将一次次危机化解,将制造危机的政府嘲讽,证明世界的和谐和爱的力量。动画中的平凡人因社交媒体而聚集起来,因社交媒体打破了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民族文化在这里已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交流。《夏日大作战》中的平凡英雄们,是解决现实生存危机的“正能量”形象。然而,真实的人生痛苦又能与谁倾诉呢?今敏的动画《妄想人》中贯穿全篇的幻觉——棒球少年,正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公平的执法者。当现实行为严重违背了法律和道德的标准后,处于生活困境的人被强烈的自责淹没,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出现了被棒球少年袭击的幻觉。作品将现实社会中人与政府、人与人性、人与道德的关系以最为直接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出来,叙事中社会关系便是伦理现实的突出表达。《妄想人》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虚幻与现实重叠,以极端真实的故事,揭示了日本当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虚拟情感生活冲突的困境。

动画将社交媒体犯罪放入全方位语境下,罪犯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分析,都完全呈现给观众,动画中的现实社会被质疑,政府努力塑造的所谓的正义、成功、伟大的社会图景,潜藏着危机。动画将政府鼓吹的完善机制,一遍遍重复叙述,最终在社交媒体的面前,变成可笑的闹剧。动画和社交媒体两个层面的虚拟空间,和观众现实生活空间的叙事进行互动,分析现实与虚构空间的缺失和互补、日本当代社会问题、民众意识与政府意志的统一和分歧等问题。侧面揭示出日本社交媒体中公共危机传播危机。

社交媒体主题为日本动画作家提供了塑造伦理理想的平台。想象中,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自由地发表观点,并以社区为单位,反抗政府的无理要求,从而达到民主政府的理想。然而,日本动画同样进行现实叙事,将我们拉出社交媒体的理想语境,用动画说明日本现实中并不完美的政治和当代青年问题,无论是早期网络科幻作品《攻壳机动队》还是2012年出品的《未来日记》都以超现实的科幻新媒体塑造日本现实存在的生存危机。可以说,日本动画既发掘社交媒体的价值又通过社交媒体反映社会的深刻问题。为我们呈现了社交媒体主题动画创作的价值。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2

社区媒体的存在基础——居民构成、社区角色、社区意义及社区问题1.不同社区的居民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对社区媒体差异化建设提出了要求调查数据显示,通州社区、亦庄社区、回龙观社区、望京社区、天通苑社区几大新型社区与老社区景山社区的职业构成、户口来源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此外老社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偏低,职业上以退休人员居多。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老社区的媒体建设必须以服务老年群体为宗旨,且媒体内容要力求通俗易懂。而新型社区虽然均为北京的社区,但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差异,因此居民的户籍来源、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职业构成等也各有差别。望京作为北京迅速崛起的又一大商务区,其商业气息、国际化特色以及随之而来的房价较高的特点,造就了居民的高层次教育、高收入水平。因此,商业因素和高层次的文化诉求应是这一社区媒体首先考虑的。回龙观社区和天通苑社区紧邻北京郊区,社区居民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居多,年轻人居多,未婚人员居多,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居多,收入水平相对老城区偏高。关注年轻人、关注婚恋问题是这两大社区的媒体的应有诉求。亦庄和通州两大社区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活力大型社区,因为这两大社区的“郊区城市化”性质突出,居民中郊区人口多,个体户、服务业人群较多,低学历者多,低收入者多。社区媒体需要针对这样的居民主体进行自身的建设模式探索。总体来说,社区地域不同,社区居民的构成也不尽相同,社区文化的内容就千差万别,因此,社区媒体的建设需要各自寻找特色之路。2.“家居族”和“养老族”两种典型社区角色,为社区媒体的内容建设提供了依据面对“您在社区的主要角色是什么”这一问题,被调查者的回答比较集中,55%选择“下班(放学)家居族,下班后居家生活”;13.8%选择“养老型,居家养老”,其他选项的总体选择率均在10%以下。服务社区的所有居民是社区媒体的理想目标,而服务“社区的主流生活方式及其该生活方式下的主流生活人群”应是社区媒体的现实目标。具体到不同的社区,回龙观社区的“工作型,单位在社区”的选择率为17%,超过了社区“养老型”;而通州社区“自由职业型,在家为自己打工”的选择率仅次于“家居型”,为18.6%,超过了“养老型”的11.8%;亦庄社区的“工作型”选择率为14%,仅次于“家居型”,超越了“养老型”;天通苑社区的“家庭妇女型”选择率较高,为11.6%,次于家居型的62.3%和养老型的13%;而景山社区和望京社区的居民角色定位与总体统计结果较为一致。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分析本社区的居民主体生活方式,明确本社区的居民主要社区角色,把这一角色作为社区媒体制作的受众基础,进行媒体内容的建构是北京地区社区媒体建设的起点。3.居民更倾向于社区的“生活意义”,“基层民主意义”尚未得到普遍认同面对“您认为社区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38.9%的受访者认为“仅仅是生活社区”,28.2%的受访者认为是“基本组织管理作用”,只有7.5%的受访者认为是“基层民主最主要发源地”。在“基层民主最主要发源地”的选择上,亦庄社区选择率最低仅为2%;回龙观社区和通州社区的选择率相对高一些,分别为12%和13.7%。这表明,当前北京城市社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居民对于社区的理解还仅限于生活层面。如果从社区的五大功能来解读[1],目前北京居民通过切实的生活感受,对于社区的功能认可仅限于“生产-分配-消费功能”,即“生活功能”,而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与相互支持功能均没有得到普遍认可。这表明,社区媒体作为居民和居民、居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从社会建设和国家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出发,未来社区媒体的建设“民主意义”的倡扬应加大。在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反馈等方面都有值得探讨的巨大空间。4.业主间关系淡漠、缺乏交流和服务欠缺是社区存在的最大问题,凸显了社区媒体存在的意义面对“您认为您居住的社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28.4%的受访者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各种配套服务欠缺,如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信息服务等”是社区存在的最大问题,27%的受访者认为是“业主之间关系淡漠,缺失交流问题”。但在不同区域的受访者看来,这个“最大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回龙观社区和天通苑社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业主之间关系淡漠,缺失交流问题”,分别有42%和34.8%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项;望京社区39%的受访者选择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各种配套服务欠缺,如养老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信息服务等”;景山社区除了认为服务欠缺是最大问题外,同时认为“物业费过高、服务质量相对较低导致的物业与业主的矛盾”也是最大问题,选择率为24%,基本持平于服务欠缺的选择率25%;亦庄社区认为“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相互协调发展作用欠缺问题”是最大问题;而30.4%的通州受访者认为治安问题是该社区的最大问题。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每个社区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而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媒体建设的主要议题。对治安问题,可以在媒体上安排社区案件分析、安全提示等内容;对服务欠缺问题,可以呼吁社区加强各类服务建设等;而要合理化解邻里冷漠关系,除去加强生活沟通交流以外,社区媒体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居民对社区媒体的认识——基本印象、青睐类型及信息渠道1.居民普遍对社区媒体概念陌生,缺乏足够的热情,关注度不够49.9%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听说过“社区媒体”。而实际上本次调查的几大社区均有社区媒体存在,如景山社区有《景山社区报》,望京社区有著名的“望京网”,通州有“八通网”,回龙观有“回龙观社区网”,亦庄有“亦庄生活网”,天通苑有“天通苑社区网”。这些社区媒体在政府和理论研究层面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如《景山社区报》入户发放,“八通网”模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被推广到外省。如此高的知名度在本社区的低认可度值得深思,这表明社区媒体在扩展社区外知名度的同时要增加本社区的用户黏度。首先要大力宣传社区媒体,让社区居民知晓。此外,通过分析可知,居民的文化水平限制了他们对社区媒体的关注,尤其是较低的互联网素养把很多社区居民挡在了社区网门外。从这一点来看,直白、简单的电梯广告具有了低门槛宣传的成本,应积极发挥优势。而媒介素养已成为当前我国必开的一门普及性的国民教育课程。2.社区网和社区报是居民最青睐的社区媒体类型在“您更青睐哪种社区媒体”的问题面前,34.3%的受访者选择社区报,29.6%选择社区网,14.9%选择社区杂志,其他依次是楼宇、超市等的电视以及电梯广告(见表1)。调查表明人们对方便易读的社区报偏爱较多,但随着新型社区居民的年轻化倾向,社区网也较受欢迎。此外,社区现有的媒体渗透对居民的社区媒体倾向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拥有社区网的回龙观社区、天通苑社区和望京社区,受访者对社区网较为青睐,选择率均在37%以上,望京和天通苑均达到了40%以上。而景山社区因为《景山社区报》的存在,使得55%的受访者青睐社区报。通州社区则有32.4%的受访者认可楼宇、超市等电视媒体。这一调查结果表明老社区具备社区报的阅读群体,新社区更具有社区网的受众基础。3.家庭电视、报纸、新闻门户网站、手机成为居民获取新闻信息的主渠道在了解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上,39.4%的受访者选择家庭电视,其次是报纸,再次新闻门户网站和手机几乎并列地成为受访者选择的信息主渠道,选择率均超过35%,“亲朋好友交流”是最次要的新闻交流渠道。这一结果一方面表明,家庭电视在北京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即便在大都市,大多数人依然不习惯于社区外的社交和娱乐,而更倾向于传统的家庭电视娱乐方式。也从侧面表明了北京大部分居民业余生活的相对单调。此外,因其随身携带以及当前移动网络的大面积普及,手机信息也成为受访者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这也启发社区媒体的开发者,手机应成为媒体的重要渠道,这是一片待开垦的沃土。

居民对社区媒体的期待——优势分析、内容定位、媒体意义1.社区媒体的最大优势是“生活服务性强”,最大劣势是“信息面窄”,最大问题是内容单薄受访者认为社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优势依次是生活服务性强、免费性、针对性更强、常在公共空间,阅读方便。而最大的劣势依次是信息面窄、不生动、经费支持不够等。这些简单的条目为北京城市社区媒体今后的建设提供了扬长避短的方向:要尽可能地保证经费,扩大知识面,增加生动性,强化生活服务性,提倡免费性,更具针对性。2.老年和儿童是社区媒体的主要关注群体,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和健康问题是主要关注问题在“您认为社区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哪些群体”这一问题上,总体统计数据显示,62.2%的受访者认为应更多关注老年人;其次54.6%的受访者认为应更多地关注儿童;其他依次为妇女(36.4%的选择率)、青年(34.2%的选择率)、外地移民(14.9%的选择率)、外籍人士(4.7%的选择率),其他(3.3%的选择率)。在“您认为社区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哪些问题”上,教育问题以57.4%的选择率居第一位;其次是健康问题和养老问题,选择率均在50%以上;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社区居民的较多关注,选择率为45.2%;其他依次是社区生活信息问题、婚恋问题、外地移民问题、国际问题等。在这一问题上,分社区的统计数据和总体数据基本相同。因此,社区媒体进一步明确了传播主体受众,即老年和儿童;进一步明确了主要议题:养老问题、健康问题和教育问题。3.居民对社区网的主要期待是“民间公益网站,信息交流平台”在社区网的问题上,64.1%的受访者选择了本社区无社区网(其实调查的社区中新型社区全部拥有社区网,景山社区也有街道主办的“景山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39.6%的受访者从不浏览,27.1%的受访者有需要就看一下,没有浏览规律,对社区网的关注度较低。关于网站性质,受访者近半数认为应成为“民间公益网站,信息交流平台”,24.3%认为应成为“商业网站,商品交易平台”(表2),这是两种观点截然不同的社区网定位。除了“公益”和“商业”两种定位外,受访者并没有将“民主策源地”作为主要的社区网角色定位,“官办网站”更是少数受访者的期望。笔者认为,从“和谐社会管理”层面和当下“社会化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的日渐加强角度出发,“民主策源地”是社区网不能回避的网站定位。除此之外,从居民利益出发的“公益平台”性质,和从“主办方”和“商家”利益出发的“商业平台”如受访者选择一样,均需兼顾。只有公益、没有商业,网站无法生存能力;只有商业、没有公益,网站会失去网民。这是对社区网的内容建设的高要求。4.居民对楼宇广告偶尔关注,希望更多刊登公益广告面对“您上下电梯会留意电梯广告吗”这一问题,71%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新广告,17.1%的受访者从来不看,只有11.3%的受访者会全程关注。这表明,电梯广告具有“不经意”的关注效应。而面对“您对楼宇电梯广告的印象”这一问题,46.5%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31%的受访者认为“占据公共空间,强迫接受,讨厌”,21.6%的受访者认为“信息实用,针对性强”。这表明“有所谓”和“无所谓”的居民几乎各占一半,而将“有所谓”中的“积极关注居民”牢牢抓住,进行针对性的广告传播;把“无所谓”的社区居民“缓慢改造”,进行“适度引导”,电梯广告的受众群体及广告效应将会非同凡响。事实上,如今电梯广告在广告商的开拓下已经取得了明显收效。

居委会与社区媒体——职能期待、资源分享、能力提升1.过半数居民认为社区报的办报主体是街道社区关于社区报这一典型的社区媒体类型,69.9%的受访者认为社区有办社区报的必要。参考国内现有和国外成功的社区报办报模式,调查设置了办报主体的几大选项,结果大多数居民认可“街道社区主办”模式(表3),而国外成功的“业主自办”模式仅获得了8.4%的认可率,远低于其他几种办报模式。这说明,目前大部分业主的自办媒体热情不高,或者从另一角度解读,可以认为当前中国普通社区业主还不具备国外自办社区报的业主的经济实力。依靠街道社区办,发挥业主的志愿者作用,可能是当前北京城市社区报的可行办报模式。2.近半数居民认为业主、居委会和物业应共同分配广告收入对于敏感的“电梯广告收入分配问题”调查统计结果与之前课题组预期的“业主所有”的一边倒回答差别较大。42.2%的受访者认为应业主、居委会、物业三方共同所有;认为业主所有的占28%,居委会所有18%,物业所有10.2%。事实上从法律角度,电梯广告收入应归业主共有。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城市社区居民对于该部分收入的归属认识存在误区,这是下一步社区媒体运作的时候需要重点捋顺的关系。从这一结果看,北京的社区居民在与居委会和物业的关系上倾向于合作分享资源,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目前业主在民主参与、自办媒体方面的热情缺乏。3.居委会工作人员目前的能力难以适应社区媒体建设的需要调查显示,70.6%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学历在高中及以下,低学历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及社区媒体建设的水平。一方面,他们对于居委会、物业、业主的关系没有明晰的认识,23.5%的受访者认为“物业不仅是社区服务员,还全权代表业主”。此外,居委会对社区媒体重视不足,仅有29.4%的社区拥有专职社区文化及社区媒体岗位,对于社区拥有的社区报、社区网等社区媒体类型,多数居委会受访者也并不清楚其内容。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起步阶段,社区媒体作为城市管理者与居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将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能力结果,显然难以对之进行有效的服务、引导和管理。

作者:周敏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传播系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媒介应用社交媒体搜索大数据

一、新型媒介形态正基于it新技术层出不穷

当互联网技术以“呼吸都觉得缓慢”的速度更新时,媒介也搭载新技术的高速列车,不断呈现出全新的样式。当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风头正劲,新的媒介应用也以更细分化的视角,融合多种感观体验全新出现。这些新的媒体应用发源地多为美国,并正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以Delicious(中文版为“美味书签”)为代表的信息收藏类、以evernote(中文版为“印象笔记”)为代表的信息记录类、以Flipboard为代表的社交杂志类、以Foursquare为代表的地理位置服务类和以pinterest为代表的图片集纳类等。

Delicious此前为雅虎旗下业务,2011年由Youtube 联合创始人 Chad Hurley及陈士骏收购,并重新。它的中文版“美味书签”口号为“互联网的精选辑”,用户可以通过标签分类,来收藏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网页、网站等,并通过再编辑将收藏变为方便阅读的集纳。用户可以回看浏览,并与好友分享。在互联网信息总量爆炸式增长时,每个人的信息接收能力却变化不大。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变得比信息本身更为重要。Delicious提供的收藏功能,日后会成为个人寻找感兴趣内容的搜索引擎,变成“个人的知识管理工具”,这是此款应用迅速被接受的主要原因。

相比Delicious的收藏,evernote是一款笔记应用,其中文版“印象笔记”的口号是“记录点点滴滴”,意在专注记录用户在网站和生活中看到的有价值的、新奇的东西,同时对记录的信息进行整理和保存。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迅捷与遗忘,evernote借用美国谚语“大象永远不会忘记”,来表明成为个人生活记忆帮手的功能。用户可以创建文本和手写笔记,拍摄图片,录音,剪辑网页文章,这些操作可以在任何电脑、手机和平板上使用,并随时搜索,资料共享。

与上述两种应用不同,Flipboard在样式上更接近传统的大众媒介,它以电子杂志的样式来呈现集纳的其他媒介。它的内容基础是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将自己喜爱的任何内容,包括人物、话题、标签、博客、网站,以精美的杂志布局存储、更新和呈现。Flipboard的口号是“你的随身社交杂志”。这款媒介应用使用了创新的触摸技术,包括翻页的连续性,使用户的体验更为生动有趣。

美国社交定位网站Foursquare是一家基于LBS(Location Based System,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用户界面主要针对手机而设计,它鼓励手机用户同他人分享自己当前所在地理位置等信息。利用Foursquare服务,用户可“检入”全球任何城市的一家饭店、好友家庭居住地或一家商店等,同时获得该地点附近的其他信息。用户检入后可以获得虚拟勋章、点数或头衔奖励。这个地理资讯服务的火红,背后是众所周知的社交关系和游戏元素。Foursquare因此定位自己50%是地理信息记录的工具,30%是社交分享的工具,20%是游戏工具。

美国热门图片分享社区pinterest偏重于图像。pin(图钉)+interest(兴趣),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图钉钉在钉板(pinBoard)上,页面底端自动加载无需翻页功能,让用户不断发现新图片。这个媒介应用为用户提供在线收藏和分享视觉艺术图片的服务,目前已进入全球最热门社交网站前十名。与之有些相似的还有Flickr、instgram等。

二、新型媒介应用的特点

基于it新技术的媒介应用由于更为人性化并增加了更多感观体验,而为互联网用户所喜爱。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正占据近三分之一市场时,如何让在工作和归家间隙的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想看的内容,不仅成为新媒体的市场空间,也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

1.愉悦地搜索、整理信息

互联网具有无限连接、信息海量、开放等优势,同时还具有无中心、不确定性、跨界等特点。在信息大爆炸时代,twitter每天发贴350万条,新浪微博每天会上线1亿条微博,而整个互联网上充斥的信息总量已无法计量。此时,信息本身似乎变得并不重要,重要是如何寻找到有价值和需要的信息。这一问题成就了谷歌和百度,当互联网的视频、微博、社交网站都在赢利问题上举步维艰时,这两家公司早已赚钱不是问题,其中百度的年收入高达数十亿元。

新入主者在搜索霸主之下,于细分市场寻找新的商机。前文几种媒介应用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储存,只是各项应用的重点不同。但无论哪家,都以“有意思”的搜索、集纳的使用体验,吸引了不少用户。目前,Flipboard的全球用户突破2000万,每月“Flip”30亿次。这个单词的本意是指手指轻划而过,用在这款应用则是指翻页的动作。[1]Foursquare到今年4月,用户数为2000万,签到信息超过20亿条。evernote用户数在今年10月达到3400万,其中付费用户占4%。以中国的庞大人口看,这些数字似乎不高,但这几大网站有一半为美国本土之外的全球用户,就显得殊为不易。

2.基于社交关系的应用

上述几种媒介应用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即社交关系是应用的基本后台。Delicious的应用简化了用户分享和保存网页,同时将这些收藏与好友共享。evernote在注重个人信息存储与保密的同时,专门设有“人脉”板块,管理用户的人际关系。Flipboard本身就是针对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进行整合,进入中国后,新增支持“新浪微博”与“人人网”功能。Foursquare除了表明自己在哪,由此获得勋章或优惠券之外,还告诉朋友“我在干什么”。pinterest2010年才上线运营,现在已是美国第三大社交网站,你和好友之间可以将好的图片互相“pin”(图钉)和分享。创业团队将pinterest描述为“新浪微博+豆瓣+大众点评”的混合。

早期互联网应用更多是散兵游勇,个人在互联网的大海中摸索,线上与线下基本是陌生的人际关系,接触信息也有真有假。因此,当Facebook和twitter出现时,虚拟的网络关系立即变为现实的亲切感和真实感,新型媒介应用也在这种相对可靠的现实人际关系中得到扩张。线上与线下的人际关系会彼此转化,并获得相对宽松的交往环境。在人际交往80%都属于非接触往中,新型媒介应用无疑提供了更便利和更现实的交往途径,同时也是投资者可行的商业模式。

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是主要呈现终端

evernote的Ceo phil Libin今年公布了evernote的一些重要数据:用户数量增长至3400万,其中新用户中有75%来自移动客户端,25%来自桌面客户端。移动用户对evernote的增长贡献不少。[2]Flipboard的创办伊始也起源行途中的杂志翻阅,针对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应用,专门设计了九宫格式的布局,右侧的翻页按钮,封面故事等,使用起来更为愉悦和便利。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6.86亿部,占全球手机出货量总数的38.4%,其中中国大约有1.82亿部。[3]另外,基于全球对苹果ipad及亚马逊平板电脑Kindle Fire等产品的需求明显升温,2012年平板出货1.06亿台,同比增长54%。[4]这些数据都显示,未来互联网的最新发展热点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很多新型互联网技术和媒介应用,都会建立在这两个平台之上。

4.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时无刻不产生和上传着数据。与庞大数据同时出现的是数据的分析、存储和使用问题。这也就是云技术和大数据的出现及应用环境。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由最初的一种计算技术,演变为将庞大数据经过系统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结果回传给用户的商业应用。这项技术实践于新型媒介应用中,可使用户随时调取之前上传的数据,而无需存储问题。evernote作为记录类应用,数据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其云笔记功能尤为突出,用户上传数据会永久保存,没有存储限制。pinterest等也是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应用典范。数据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4年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应用将会增加90%。而现在的应用之所以将目光对准云技术,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可以通过多个设备访问数据,成本更低,可加快业务进展速度。

早期提到大数据,通常是一个公司创造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现在这个概念已变为一种商业模式,即通过收集、整理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挖掘,获得有价值的用户信息,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企业销售率,增加利润。[5]可以想见,以上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无疑会在UGC的大潮中获得大数据的空间和广阔的商业前景。

三、新型媒介应用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启示

一面是新媒介应用的层出不穷,一面是传统媒体收益的持续走低,后者尤其在今年上半年表现明显。此时新媒介应用给传统媒体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鉴的发展之路。

Delicious所在的aVoS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江宏认为,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专业的制度和流程、媒体的责任感和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互联网的优势则在强大渠道,掌握用户信息,依靠技术规模化解决问题。因此,传统媒体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放和拥抱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提高自身价值,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同时对内容输出有所控制。目前,全球互联网已形成了六大生态系统(谷苹、微软、索尼、亚马逊和脸谱)和3大平台(微软、苹果、谷歌)。如何与其合作并获得发展是眼下最为紧要的课题。

从现实看,传统媒体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无力,原创内容无法得到支持,并由此带来传统媒体的生存困境。在西方国家,很少会出现网易、新浪这样大型的新闻门户网站,因为各家媒体不会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将自己的产品交给第三方使用。但传统媒体也不必完全置疑自己的存在,特别是传统纸媒在中国仍有扩张空间的时期,仍应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实现新技术支撑下的电子化与网络化。在技术驱动的年代,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展现无疑,技术不仅是技术而变成核心竞争力。或许我们应该学习《纽约时报》,在关键应用技术上不是购买而是自行研发,以获得it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社交媒体扩展用户,是传统媒体应向新媒体学习的另一重要方面。目前传统纸媒与新媒体也有合作,但通常面临如何实现内容与品牌同步拓展的困惑,即新媒体使用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但传统媒体的品牌宣传似乎并未得以实现,同时新媒体在用户精准推送上的资源与数据优势,似乎也难以与传统媒体分享。因此,传统媒体要考虑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对用户群的精确了解与选择,并推送自己的内容。这些互联网新技术包括aL(augmented reality,虚拟增强现实技术)、LBS、QR技术(二维码的一种, “Quick Response” 的缩写,即快速反应)、HtmL5等。据悉,德国的《柏林先锋报》因在报纸上嵌入芯片,成为“全球首份虚拟增强现实报纸”。国内一些报纸也已经采用了二维码技术,以实现平面新闻的多媒体呈现。

在大家认为互联网是个遗忘的时代时,传统媒体的记忆功能其实变成了优点。在前文几种新媒介应用中,帮助用户存储记忆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财新网总编辑张继伟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竞争策略,是专业媒体要成为“舆论平台”,不仅要报道事件,还要推进事件发展,通过报道引发社会关注,改变事件进程。在回顾与展望事件时,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就是为高速运转的时代存储信息,形成数据库,提供有独到见地的分析。

注释:

[1]Flipboard用户突破2000万每月“Flip”30亿次,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4

上个世纪30年代,意大利马克思流派思想家葛兰西(1893:422)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intellectual)的概念。在他看来,对于知识分子的最好表述是与社会的有机联系。知识分子是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作用,成就自己的特殊价值的。“有机”的含义是指,知识分子是社会组成的一员,同时也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当我们今天再以这种有机的联系为认识基点的时候,依旧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仍是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根基,具有认识自我及解析思想观念,对社会现实进行批评实践的作用。然而,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而言,情况有些不同的是,当今社会正在成为一个被高速发展的传播技术与媒体所笼罩的网络世界,并不断地把知识分子培育成一群更有权威性的人物。在这种媒介化生存的空间中,在这种不得不面对的环境中,媒介知识分子被唤起,开始触及一个知识分子本当思考的与社会的关系和传播的问题。

何谓媒介知识分子?从广义上说,当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交流方式,以大众媒介与新媒介为主要交流手段,在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下,人类传播越来越来趋于媒介化的过程中,对人类交流的现实进行思考,感到怀疑、焦虑、批评、甚至有些绝望的,身在智识阶层的人。从狭义而言,媒介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与媒介关系最靠近,能与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工作,通过大众传播的讯息生产与传递,对社会产生可能性影响并与媒体发生直接关系者。这样的媒介知识份子从何而来?我以为,正是由于人类用于交流的传播媒介不断地经过进化、分化与异化,加之人类交流的变态发展,从而给人类社会与日常生活带来愈来愈大的影响等原因,形成了知识份子群体因传播媒介力量的增强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相应的思考的群体。也就是说,媒介知识分子的出现不是表面上知识分子看似独立的个体行动方式,而是通过与媒体这种更大力量的社会机构发生关联而得以形成的。

在大众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2006:12)看来,虽然传播科技不断变化,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大众传播现象依然存在于传媒机构的框架之内。这个框架包括媒介组织及其活动,同时也反映公众与社会其他机构的意愿。大众传播所从事的正是一种通过大众媒介进行公共传播的活动。从这层意义上说,大众传播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传媒是在一个公共领域运作;媒介提供社会所依赖的信息与处理公共事务;而且可能形成舆论和影响。在大众媒介潜在的社会意义面前,我国媒介知识分子与媒介机构的关系既非自由的,也非控制的关系,更多的则表现为一种使用的、满足的与潜在影响的关系。

由于发生一些关联,我国媒介知识分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助媒介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媒介信息方面;在研究领域触及一些与技术性相关的,以信息传播策略与效果为核心的所谓传播学知识的建构;或者以知识分子的名义,接受各种有影响的大小媒体的采访,成为在媒体上发表各种评论、意见和看法的专家。然而,媒介知识份子并不是单纯掌握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的人。

爱德华萨义德被视为世界上颇有影响力和创造性的评论家。他对知识分子身份与作用的思考发人深省。他认为:“20世纪愈来愈多的人士属于所谓的知识分子,或知识阶层的团体(经理、教授、新闻从业人员、电脑或政府专家、游说者、权威人士、多家报刊同时刊载的专栏作家,以提供意见受薪的顾问)。不由得使人怀疑,作为独立声音的个体知识分子根本不能存在。”(爱德华萨义德,2007:61)多年来,萨义德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经常拒绝回答这样一种提问:“你认为美国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他说:“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绝不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我们有兴趣这样问,他为何对媒介摆出这种强硬态度?对于大众传播,他意识到那些在广播、电视、印刷品和互联网上源源不断地贡献思想与话语的知识份子正在被看作是具有统治的力量,而这些经常在媒体上活动的知识分子也正在依靠这样的活动,获得自己具有统治观念的良好感觉。显然,萨义德的拒绝一方面是自觉地放弃这种统治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唤醒我们对“媒介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意涵的一种警觉。他把这些经常通过媒介对社会随意发表意见的人称作具有统治观念的“政策知识分子”。这些人通过媒体所制造的公共言论与利益、权威和力量密切相关。(爱德华萨义德,2006:144)实质上,萨义德的强硬旨在对抗着美国媒介知识分子自认为所具有的那种“纵览整个世界”的对力量与威权,追逐各利的贪婪。即使身在其中,就意味着拥有合法的代表权?当然,这些人可以从媒体那里获得了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与简单地认同媒介的权力,但在他们离开之后,就会全然忘记自己对社会和与媒介的责任关系。

对于我们也会有这种体验责任感的临界状态。近年来,一方面中国知识界也有一些自觉地放弃包括“统治”观念在内的所有媒介观念,坚决不与电视等大众媒介打交道的人,也有抱持改造社会,传播文化,与媒体保持密切关系者。另一方面媒介也在加强与知识分子打交道。不仅如此,媒介还不断地表现出一种专家崇拜的倾向。此时正是知识分子省察真实生存状态的契机。如果知识分子只有与媒介的使用与自我满足的关系,没有某种出入于媒介的距离感,丧失思考能力与反思自我与媒介的关系,那么终究会有一天,媒介知识分子有可能很快地转身仅仅成为一些具有媒介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加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媒介人物”而全然丧失掉知识分子的特有性格。

从传播视角来看这个问题,有一个最为明晰的道理,这就是,媒介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而应是双向的互动与对话性的关系。媒介知识份子一方面可以把媒介作为知识的对象,另一方面也可把媒介视为反思自我与社会现实的对象。进一步而言,生存的现实需要媒介知识分子既能处身于媒介之中,又能身在其外,对媒介的信息生产与社会影响产生清醒的认识,并获得通过媒介来反思自身的真实体验。如果缺少这一种能力,媒介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就会沦为一种道具或工具的关系,就会产生为媒介所使用的道具的感觉。

只有在意识到一种重要的关系,并在自觉地揭示媒介真相的努力中,知识分子的媒介经验才能转化成思想的能源,从而变成促进人类交流与相互理解的动力。如果仅仅满足于专家的身份,与媒介和社会发生关系,接受并帮助媒介制造现实与流行观念,那么知识分子的本色就会模糊。在萨义德看来:所谓的专长到头来也是与知识不相干的。相反,“今天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个业余者,认为身为社会中思想和关切的一员,有权对于甚至最具技术性、专业化行动的核心提出道德的议题知识分子的媒介经验。因为这个行动涉及到了他或她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国家与其公民为其他社会互动的模式。”(爱德华萨义德,2007:71)

处于媒介化生存的时代的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一个具有普遍性且为焦点的问题上,这就是,大众媒介制造了社会“现实”,构成了人们对“现实”的理解,让人们获得了所谓“现实”的体验与感觉等。这与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规模与覆盖面、惊人的传播速度与缺少时空感有关;又与大众传播的单向流动、不对等的关系与权力、非个人的,匿名的、有目的、标准化的及商业化等特性有关。简言之,大众媒介已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了我们自己和“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来了。媒介已经成为将我们与社会组织、事务、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中介。在这一过程中,媒介知识分子也可以将这种具有广泛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作为与社会诸方面发生关系的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与自我、与社会、与媒介发生互动与对话的关系。对话关系可以赋予人类交流以更高的品质和交流在其中不断流动的意义。

所谓互动与对话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前提,传播创造人的关系。传播构成并潜藏着人类的各种关系,而最重要的关系则是一种平等的,充满人对人的尊重的,以能看到和体现出人类崇高责任感的相遇关系。互动与对话的关系强调交流者与对象之间的积极协商、相互理解与共同创造,也强调在与他人或社会交往中,进行自我的认识与反思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知识分子最常使用的以争论为交流方式的批判式的对立关系。英国对话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Bolm,1996:6)指出,“争论”的含义不过是“敲打”、“碰撞”、“冲击”或“震动”而已。争论者常持怀疑主义,强调思想分析,但是当每个人都在为坚持自己的思想,否定他人而寻找理由和申明证据时,争论也就处在思想易于消解于怀疑之中,容易形成双方对抗的关系,使交流处于中断的危险之中。可以说,争论对于人类交流的意义远不如对话对人类关系的建设具有更多的适用性和建设性。

总之,知识分子需要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于人类的传播问题。传播不仅意味着相互影响,使人产生多重的情感体验,还呈现为一种交流在社会、历史、伦理意义上的复杂关系。传播研究中的功能论者常说,传播创造了这个世界。因为没有传播或交流,人们就无法形成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因此也就无法理解周围的这个世界。因此,对于我国媒介知识分子而言,与媒介保持怎样一种关系的问题是需要思考的。

[参考文献]

[1]葛兰西(1983).狱中札记.北京:人民出版社.

[2]丹尼斯麦奎尔(2006).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爱德华萨义德(2007).知识分子论(单德光).北京:三联书店.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5

以微博为例,它让媒体的不可控性得到最大化演绎,社交化自媒体本质上是不可控媒体,因为与传统商业媒体对比,他们通常更个性。2011年,罗永浩凭借自己的微博向百年老店西门子发起“维权战争”,西门子面对这一社交媒体危机不但傲慢,而且选择采用传统危机公关处理手段去应对,结果在面对长达几个月的微博维权讨伐以及多次线下砸冰箱行动之后,德国西门子的质量神话已经灰飞烟灭。

2012年的“3·15”,央视曝光了麦当劳、家乐福质量问题,随后两家企业纷纷借助微博做出回应和澄清,尤其是麦当劳在质量问题被曝光一小时后就通过官方微博从“界定问题——表明态度——改善行动——明确传递对象”四个方面向公众做出回应。“@麦当劳”称:“央视‘3·15’晚会所报道的北京三里屯餐厅违规操作的情况,麦当劳中国对此非常重视。我们将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调查,坚决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我们将由此事深化管理,确保营运标准切实执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美食。欢迎和感谢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及消费者对我们的监督。”

伴随微博转发与用户评论的推波助澜,该官方声明有效触达上千万网民,麦当劳从回应速度、诚恳态度、违规处理行动上,无疑获得了公众与媒体的理解,最大程度上弱化了央视曝光的负面危机影响。从目前来看,央视“3·15”对麦当劳品牌的负面曝光并未让麦当劳的销量和品牌声誉造成致命性冲击。

在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普及化的当下,企业该如何应对和生存呢?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将是企业实现社交化生存的前提性基础。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新媒体;领导干部;管理能力:提升

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民主参与性与全面渗透性,日益成为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平台,从而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机制,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管理能力以及与民众沟通的艺术水平,以有效的方式与手段主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新媒体在媒体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正在担负起新闻宣传主力军的作用。然而,新媒体是双刃剑,利弊共存。挑战携机遇悄然而至。

(一)新媒体给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发挥着“信息传递员、文化宣传员、权力监督员”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集中民智、汇聚民意。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渠道。”总理依据网络信息,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每年“两会”,网民都会以“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方式,共商国是、建言献策。

第二,传播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抢占这块舆论的新阵地。如人民网的“

(二)提高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

信息学认为,信息渠道是信息源的信息能否高效到达信宿、也即信息接受客体的关键。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开放性的结构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高效的信息渠道,其社会话题聚焦和事件组织有着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突发性等特点。处理和把握控制得不好,对正常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很容易造成冲击,甚至引起社会混乱,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尤其是由此引发的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对于社会的稳定破坏极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真实信息渠道的把握控制能力,努力研究并提高网络时代引导舆论的思想水平、知识修养和相关技术。积极探索新条件下做好民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改进网络舆论宣传工作,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网络互动的话语主导权掌握在执政党的手中,保证改革、发展大业健康有序进行。

(三)提高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

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包括探寻、理解、分析、表达各种信息和想法、把握互动关系的能力,缺乏沟通能力就无法进人网络互动状态,更无法实现双向或多向互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义互换。受传者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智慧可以存在于传输者和接受者两端。”因此,在网络传播中,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界限已经模糊化,因为它既包含了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也包含了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相互转化。领导干部具备了沟通与角色转换能力,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侧重于从党的执政角度考虑问题,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了网络言论的平等又容易掌握网络互动的主控权。在自觉勤奋的网络互动中吸收网络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四)提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能力。

针对新媒体中出现的汹涌民意,一些领导干部往往采取回避、拖延、捂盖、封堵等方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使自己陷于被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问题,直面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一是要对新媒体反映的民意、民权诉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真相。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三是要以新媒体的速度与新媒体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处理的意见、结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民众的激愤,铲除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五)提高主动了解舆情、引导舆论能力。

新媒体表达的信息和舆论形成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它反映的是原生态的民众的声音,因而新媒体舆情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最直接的反映。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了解新媒体舆情,并由此发现和洞察各种社会矛盾,争取在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化解这些矛盾。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可以避免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更大的损害。同时,及早了解新媒体舆情,还有利于政府抓住舆论引导的时间和机会,尽早地对新媒体舆沦进行引导。政府网站是舆论引导最权威和最有利的工具,应运用政府网站建立常态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在新媒体舆论存在争议以及谣言四起、公众迷茫的时候,人们最希望得到权威、真实的信息。这时候政府网站应该站出来,在第一时间政府官方的信息和观点,及时回应民意诉求,与公众进行充分地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六)提高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共生;竞合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是否会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在学术界和业界广受关注,关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竞争的视角进行的研究,认为两种媒体存在激烈竞争,传统媒体将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走向消亡。另一种是基于互补的视角进行的研究,认为两种媒体将共同存在,以满足受众不同的信息消费需求。本文将通过对以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长关系相关研究的梳理,以伦敦奥运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相竞争、互为补充的案例,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长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零和过程和线性发展关系,而是在竞争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一、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关系的研究

(一)历史的发展规律

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传播历史显示了如下图景:人们假设的传统媒体会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而消亡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在电报发明初期,出版商詹姆斯·戈登·本纳特对电报的传输速度所折服,宣称“电报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报纸的消亡”。但结果却是报纸适时调整,始终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没有因为电视而消亡,原因可以归结为人们可以边听广播边干其它事情。报纸没有因为广播和电视的出现而消亡,部分是因为报纸简便易携带,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阅读的内容。同样图书没有因为电子出版物出现而消亡,部分是因为它可以不受地点限制随意在任何地方进行。这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确实存在竞争,但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

(二)传播学相关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于新兴媒体效果的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种视角:媒介中心视角和用户中心视角。前者支持排挤和替代效应,强调两种媒体之间的竞争;后者集中于使用者的需求,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互补。

1.媒介中心视角

不同媒体竞争有限的时间资源(麦库姆斯,1972)。根据零和理论,网络使用占用大量时间,因此会相应减少传统媒体的使用时间。基于新传统媒体相互竞争的假设,詹秉钧(1992)提出的新奇效应(noveltyeffect)指出猎奇及对新奇事物的满足感将促使传统媒体的消亡。

媒体巨头默多克认为下一代人对于他们获取的信息抱有不同的期待,包括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消息,从哪里获取消息及从谁手中获得消息。新闻未来的发展图景将是技术狂热的年轻一代不再使用传统新闻形式,更不会用传统方式来考察新闻。他援引一项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新传统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竞争。18-34岁的人更多地通过网络来获取消息。44%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消息,仅19%通过报纸获取信息。通过网络获取消息的人群对报纸新闻内容的不信任程度非常惊人,仅9%的人认为报纸内容是可信的。换言之,报业人所推崇的报纸是最不受待见的新闻获取渠道。全球报纸销量的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用户中心视角

尽管网络用户增加了3倍,家用电脑增加25%,但是人们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使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罗宾逊通过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与观看电视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基于这一发现,阮和韦斯顿在前人研究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的竞争视角基础上,从互补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新闻和信息使用对传统信源的影响。对4270个澳大利亚人的信息使用情况进行了线性衰退分析,结果显示网上新闻和信息使用与传统新闻和信息源的使用是相联系的,尤其对于那些信息密集的信源而言。依赖网络来获取上述信息的人仍旧深度使用传统媒体。结果显示尽管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存在“转移效应”(displacementeffect),但不存在“替代效应”(replacementeffect)。彭泰权和祝建华的研究进一步支撑了这一结论。通过对2003至2005年间香港居民的调查得出结论:网民对网络的使用与其社会性和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呈正相关关系。即,无论一个人使用网络的时间多长,网络使用不会影响使用者对传统媒体的使用以及社会性。

用户中心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和用户需求满足两个因素。

用户媒介使用习惯:安吉拉·李和迈克尔·德里·卡宾利通过研究发现用户媒介使用习惯是影响线下新闻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习惯是由个体存在的更广阔的媒体环境塑造形成的(如一个成长在报纸印刷媒介占主导的时代的人,成年后仍会保持读报纸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线上新闻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线下消费习惯(如,报纸读者主要访问报纸网站)。决定新闻命运的不会是媒介形式而是新闻消费者自身。消费者是由不同群体和媒介偏向的人群共同组成的,因此传统媒体不会因为新兴媒体的出现而消失或被完全取代。斯泰佩(2000)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媒体接触的“全有全无”(all-or-nothing)模式。即,习惯于使用某种媒介形式的人也会经常使用其他媒介形式;而不喜欢使用大众传媒的人也不经常使用其它媒介形式。

用户需求满足:这一观点进一步支持了传统媒体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卡罗林·林在研究中发现认知和情感满足因素是网络使用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营销研究和大众传播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指出网络世界的诱惑起源于媒体提供使用户获得满足感的经历的能力。正是对媒介使用满足感的期望促使人们尝试使用一种新的媒介形式。通常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存在不同的媒介倾向。尽管电子邮件好处很多,但人们通常通过电子邮件问候朋友,而通过电话联系家人,证明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情感等需求来决定使用哪种媒介形式。同时,每种媒介都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倾向。尽管所有媒体都提供信息和娱乐内容,报纸属于信息密集型媒介,而广播更偏重娱乐内容,使得在报纸和广播的竞争中,报纸得以生存。不同的媒介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满足同一信息消费需求,因此受众可能会使用所有的媒介形式来满足自身的这一需求。比如,对娱乐信息感兴趣的受众,可以通过所有的媒介形式找到相关的娱乐内容。此外,潜在的媒介使用者通常呈现出分众的特点,因此技术恐惧或经济问题等因素对整个用户群体整体不会产生大的影响。默多克在对美国报纸编辑的发言中对报纸(印刷或者电子形式)的未来充满信心,指出“数据显示年轻人很少读报纸,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新闻。实际上,他们需要新闻,希望更快获得新闻,通过不同的形式获得新闻。有了网络的帮助,结合报业人的经验,报纸有能力满足这些需求。网络世界的成功,将带来印刷媒介的更大成功”,阐释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关系的阐释框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试图建立一个新传统媒体关系的阐释框架。

基于零和理论和新奇效应,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新兴媒体有部分取代传统媒体的倾向,但同时两种媒体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首先,受众存在不同的媒介使用习惯,同时习惯使用一种媒介的人通常也习惯于使用其他媒介形式,分众特点和媒介使用习惯决定了传统媒体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不同的媒介形式存在不同的内容偏向,同时不同的使用情境和受众对信息消费的不同需求使得不同媒介形式的共存成为可能和必要。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长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关系,而是竞争中共存、融合、互补。

二、伦敦奥运会案例分析

伦敦奥运会是社交媒体第一次全面参与奥运会这样的“全球性媒介事件”。尤其是拥有近3亿全球用户的微博网站“推特”(twitter)与拥有奥运会独家电视转播权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全面合作,标志着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共生”与“竞合”的关系模式日趋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本届奥运会期间nBC在北美地区的收视率全面超越北京奥运会,不断刷新历史新高,而twitter的流量也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对于代表传统媒体的nBC和代表新兴社交媒体的twitter来说,伦敦奥运会的运营无论在广告收入和口碑效应上都实现了“双赢”。

在此次伦敦奥运会的媒体报导中,nBC选择与twitter结盟,意在扩大前者在没有定时收看电视习惯的青年网民中的影响力,打造“我推(特)故我看”的传播模式。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这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结盟”战略初见成效。nBC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观看nBC独家播出的奥运电视节目的观众群体当中,10-19岁的青少年观众上升最快,比上届北京奥运会上升了54%。其中,60%的青少年观众都是根据推特上收到的“推荐”信息才选择观看相关的电视直播或录播节目的。由此可见,这种“推”与“看”的之间的互动相应还是相当明显的。

尽管社交媒体帮助传统媒体大幅提升了后者在目标受众群体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但是,从此次伦敦奥运会的总体传播格局来看,社交媒体并没有改变其在内容和功能上的边缘属性。据美国皮尤(pew)新闻基金会的调查,72%的美国人仍然选择通过nBC的电视节目了解奥运会的动向,只有17%的美国人只选择社交媒体了解奥运会的动向。社交媒体提供的是文字直播、视频回放和聊天(例如,美国游泳巨星菲尔普斯在twitter上与网友聊天获得了超高的流量),但他们谈论的内容却由于过于琐碎而没有获得媒体的广泛关注。皮尤的调查还显示,nBC王牌体育节目主播科斯塔斯在电视节目中对金牌得主的访谈仍然是最受美国观众关注的节目。

nBC对视频内容的绝对垄断,如为了保证广告商的利益延时播出开幕式和博尔特百米赛,再加上美国对视频版权的严格管理,使得美国网民一片骂声但也无可奈何。不少美国网民甚至“翻墙”到其他国家的网站看相关内容的直播。这说明很多对新兴媒体的预言家希望看到的“社交媒体主宰奥运会”的局面并未出现。在奥运会报导的权威性和专业品质上,传统媒体仍然让社交媒体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挑战甚至于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内容和播出平台的绝对垄断。如nBC垄断了近二十年来的奥运报道,虽然美国观众对此颇多微词,但直到此次伦敦奥运会,这个问题才由于社交媒体的介入而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在twitter上出现了“#nBC失败”(#nBCFail)的话题标签,获得了大批的追随者。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nBC也没有进行直播,但四年前遭到的舆论压力要比现在小的多。这次伦敦奥运会,nBC仍然选择延时录播开幕式,遭到了微博网民的强烈抨击,甚至有专业记者的介入而成为了一个话题事件。英国《卫报》记者在自己的twitter上发帖质疑nBC的垄断,公布了nBC奥运节目负责人的电子邮箱,号召网民写邮件抗议,遭到twitter的短暂封号,最终在网络舆论的压力下解封,也说明了这种“媒体垄断”在社交媒体时代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大行其道。

此外,传统媒体的一些带有偏见性的报道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质疑,对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自然》杂志的网站发文无端指责中国游泳选手叶诗文,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强烈反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的海外学人功不可没,他们借助于社交媒体发动舆论攻势,指出了原文中数据和逻辑上的谬误,最终迫使《自然》向读者和叶诗文本人道歉。同样的案例发生在《纽约时报》身上,记者对非洲裔田径女选手露露·琼斯发表的带有性别和种族偏见的报道也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53-03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使得社会对信息的获取途径得到了无限的拓展,同时社会各领域对互联网的应用开始越来越频繁,这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的到来同样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带来了更多的途径,但另一方面却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落实难度大等方面,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的完善,必须对其进行解决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一、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较重视,同时也正对这一工作的完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政治教育方式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的状况。总的来说,新媒体环境为大学生思政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增加了教育落实的难度以及使大学生产生了信任危机两方面,以下文章将上述两方面问题展开来进行了论述。

(一)增加教育落实难度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与主流思想相符合,观点正确的信息会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而观点偏激的信息或讹传的信息则会将大学生引入歧途。高校作为种种信息汇集的中心,其信息的内容十分复杂,大学生的心理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力的发展虽然已经接近成熟,但仍可能出现对信息选择不当的情况,一旦出现上述状况,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严重阻碍,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困难。想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就必须加大力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二)令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会令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移动终端被频繁使用而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相对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来说,如今的交流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虚拟性。大量的调查显示,移动终端以及种种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了目前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这样的方式在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这是造成信任危机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上述心理状态很可能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进而对其真正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产生影响,使得其与其他人的交往会出现缺乏信任和坦诚的现象。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虚拟性还会导致大学生减少由于私人方面的信息泄露所带来的恐慌,会出现在网络中坦诚地与人交流自己内心感受的现象,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反而会使大学生不够真实。

上述两种情况要求大学生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不断转换,同时其性格也会从畅所欲言到沉默寡言之间转换,这种情况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存在双重人格以及多种人格的主要原因,对其心理发展十分不利。同时,过于频繁的转换甚至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的出现会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过于冷漠,产生压抑以及苦闷等情绪,为使上述心理状态得到缓解,多数大学生会通过网络游戏的方式去寻找出口,同时也有可能去进一步的在网络虚拟的交流中寻找慰藉,长此以往,大学生必将沦陷于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互相转换的怪圈,对其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同时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与完善带来阻力。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的到来使得信息开始变得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得学校教师及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途径都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同时为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带来了机遇,但要认识到,多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多样化的信息中,偏激的信息与积极信息并存的特点会为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带来困难,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一旦对信息的选择出现错误,对大学生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就会为其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需要转变。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创新性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很好地达到这一点要求,这是由其教育观念过于陈旧所导致的。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的形式以及载体都多种多样,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在对信息的获取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这提高了其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在过去是无法达到的。便利性是促使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产生依赖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其兴趣爱好得以被拓展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多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从教育载体以及教育手段等方式都已经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想要使上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就必须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手段等进行创新,使其能够进一步的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以其兴趣爱好为主要出发点,使教育方式更加年轻化,这样才能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工作的实现均要在保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就目前的情况看,存在一部分高校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问题,同时也开始逐渐倾向于利用社交软件等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与新媒体时代的要求能够有效结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以引导为主。知识以及信息的多样化为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对信息正确性的判断能力不足导致的,一方面也是由于一手信息的缺乏而导致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存在猎奇心理,对新事物以及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也较高,同时对权威信息的排斥与质疑心理也较为严重,这时导致目前部分大学生过于相信网络虚假信息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存在少数大学生会利用网络去进行炒作,散发与传播不良信息,这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十分严重。上述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的影响极其严重,对此,高校必须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改以往传统的说教方式为以引导为主对其进行教育,使其能够认识到传播不良信息对自身的影响,提高对信息的辨识度,从而使其成长与发展过程能够更加顺利。

再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途径得到了拓展,种种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开始从主流的位置上逐渐脱离。以网络为基础与平台的交流具有虚拟性以及私密性,这极大程度的缓解了大学生在面对面交流中存在的局促感以及戒备心理,因此,目前大学生的主流交流方式开始逐渐倾向于网络交流。高校要认识到,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网络交流为其提供了一个互相之间可以保持平等的平台,针对这一点,学校一定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时时刻刻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以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去对其进行教育,除此之外,为保证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高,还要尽可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获取其真实的想法,使其能够从虚拟的环境中解放出来,避免其由于从虚拟向现实的频繁转变而出现双重人格的心理障碍。需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要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基础上完成。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以及行为方面的错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从感性的角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朋友的身份去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如何起着重要影响,想要保证教育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提高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非常必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及更新的速度均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信息的内容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跟紧时展的步伐,要提高自身对现代化技术应用的水平,同时还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使其能够与目前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这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想要达到上述目标,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心理状态,使其能够具有现代化、年轻化的特点,要认识到时展对自身实力以及整体水平的要求,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与大学生站在同一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才能够更加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效果的改善十分重要。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丰富了信息的内容,拓宽了信息传播途径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想要保证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目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就一定要提出一定的措施对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改善。具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从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四个角度出来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以及成长主要面临的一个大环境,同时,高校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与主要责任承担者,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完善与提高,首先就必须从高校入手。高校要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持肯定与接受的态度,不能由于其信息的多样化而否定了这一时代的价值,要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与人沟通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想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改善,就一定要从以往的以说教为主的方式中解脱出来,坚持以引导为主,坚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以在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的同时,也使其能够更加容易接受。

总的来说,高校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引导对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均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了有关校园各方面信息的网站,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高校要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偏爱去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展示在校园网站上,同时鼓励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站上的交流平台进行交流,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环境,这对校园主流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为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学校可以通过有奖竞赛的方式去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有关内容进行传播,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十分有利。

另外,网络辩论赛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也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可以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大学生进行网络辩论赛。辩论赛的内容可以就当前社会中的主流问题为主,要求大学生分为正方与反方去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辩论,这能够促进大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十分有利。辩论赛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点评为结尾,点评内容一定要充分体现正确的思想,这对大学生能够起到极大程度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点评工作的专业性也必须得到保证,足够专业的点评内容才能够在大学生中产生足够的公信力,使其能够更加乐于接受相应的观点,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

(二)家庭配合

除高校本身外,家庭的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样十分有利,家庭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家长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观点具有直接影响。目前,大学生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等忽视了对子女的培养的现象十分严重,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父母的引导以及家庭的配合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庭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要认识到子女在当前阶段对信息的正确与否还不能做出很好的选择,因此,家长一定要及时与子女进行沟通,要使其认识到不良信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家长还要认识到子女出现问题其责任并不完全在于与学校,自身也存在着极大的责任,因此,家长必须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

(三)社会支持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均肩负着重要责任,尤其是社会更是如此,社会的风气以及主流思想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与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影响。社会应意识到自身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媒体领域更是如此,要对传统的信息及其内容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其能够符合当前的主流,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全面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保证教育水平的提高。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影视作品中所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均十分不利,同时其中还掺杂着很多破坏因素,这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自身责任感的认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进一步的保证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四)自我教育

内因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达到一定效果,主要还是由大学生自身所决定的。大学生自我观念的不同会直接导致其在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从长远的角度看,对其未来的影响也极其严重。高校在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尽最大可能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才能保证其能够从自身出发去对种种信息进行甄别,从而保证其能够更加顺利的成长与发展下去。

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初步接触一个新的环境时会存在新鲜感,同时也会产生很大程度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对导致其缺乏安全感,在这一情况下,对信息的甄别以及选择工作极其重要,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要认识到不良思想对自身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自身出发,选择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学会为自己树立榜样,要以各方面均较为优秀的前辈为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除刚入学的大学生之外,高年级的学生也应注重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要努力成为后辈榜样。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同时其中一系列问题也开始逐渐现象,想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特点以及这一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要以此为标准去对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均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其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上述四个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2]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06).

[3]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8).

[4]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何小明,刘可文.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08).

[6]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17).

[7]牛晓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01).

[8]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

[9]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2010(06).

[10]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07).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出版;聚集效应;法规

社交出版,是一种借助社交媒体力量将大众引入出版流程的新兴出版方式,其运作模式不同于“闭门造书”式的传统出版。在社交出版模式下,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可以参与图书选题、写作、出版、发行的全过程,既参与图书创作,又参与投资发行,可以担当投资者、作者、出版者、发行者、消费者、读者等多种角色。当然,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也可只参与出版流程的部分环节,只担当部分角色。

2015年8月14日,广东省中山市首次众筹出版的《黄种人跑入9秒99――解码亚洲新飞人苏炳添》一书首发。该书2015年7月15日通过官方微博“中山日报”“中山出版”和微信公众号“中山出版”对外发起众筹。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腾江透露:公司在众筹的第一天就收到众筹订单500多本。这是一次典型的社交出版。当然,社交出版不限于众筹出版,自出版和传统出版都可以变身为社交出版。

“社交出版是以用户为核心,强调用户之间的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社交出版是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技术发展起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革命性出版形态”。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兴出版方式,社交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暂时的劣势。社交出版是社交媒体与图书出版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优势要强于劣势。

一、社交出版的独特优势

1.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

社交媒体为社交出版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聚集效应,社交出版反过来亦有利于社交关系链的维护。

社交媒体聚集了数以亿计的用户。例如,2004年2月4日上线的Facebook网站,到2012年明拥有约9亿用户。而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2014年7月底接近4亿。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微博客用户有2.49亿。社交媒体的聚集效应使“用户制造内容”(userGenerateContent,简称UGC)在社交媒体日益流行,这为图书出版提供了崭新的运作平台和丰富的出版资源。

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强大的图书发行销售平台。2014年3月,微信携手余秋雨,为新版《文化苦旅》提供首发平台,4000册新版《文化苦旅》签名本上线3天即售罄。2014年12月15日,由中国旅游出版社联合腾讯网QQ空间推出的国内首本社交网络旅行书《遇见旅行》在京东商城网站、当当网、亚马逊网站接受预订。

2.有利于实现传播内容的量身定制

传统图书出版,读者介入图书创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部分图书作者会收到读者来信,但那只不过是图书出版之后对图书的评价和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并不能对下一部图书的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作为“厨师”群体的一员参与“食物”的生产制作。社交出版使得受众可以和“餐厅厨师”商量“食材”的选择以及“食物烹饪”的新方法。用户的意见和观点可写入“社交出版”图书,用户的话语权因此得到更多的尊重。

作为文化生活自出版内容互动社交平台,“时光流影”()具有社交互动功能,通过个人自费打印、机构用户入驻以及广告植入等模式,依托按需出版印刷中心和数字出版内容汇集的数据库实施自出版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出版。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形式的货物运输和信息传播,包括隐喻的运输和交换。每一种形式的运输都不只是简单的搬运,而是涉及发讯者、收讯者和讯息的变换和转换。”社交出版,正是这样的信息传播。社交出版模糊了作者和读者的界限,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不时互换,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3.便于面向大众融资解决出版经费问题

在传统出版的产业链中,出版社手握内容版权,处于强势地位,图书作者和读者都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很多时候,出版社为确保盈利,不但不给图书作者稿费,而且要求作者支付不菲的出版经费,有些书籍因此失去出版机会。社交出版的独特模式,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出版的这个难题。

社交出版,可以为一些出版项目提前募集出版经费。例如,《社交红利》一书作者徐志斌在众筹网发起一轮预售“募资”,最终在首次印刷之前通过“众筹”的方式预售3300本,募集10万元书款。门户网站网易的品牌栏目《轻松一刻》2014年12月25日发起图书《今日之声》、图书《每日轻松一刻》、碟片《每日轻松一刻》语音版3个出版项目的众筹,最终获得2467人的资金支持,募集142261元,顺利完成出版经费的募集。

社交出版为学术书籍的出版带来了发展契机,实现学术书籍出版的“长尾效应”。学术书籍一直有着发行量小、不畅销、可能亏损等缺点,而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募集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学术书籍出版的费用问题,学术书籍完成之后还可以借社交媒体宣传推介,解决了学术书籍发行量小的问题。

4.图书内容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

社交出版由于“社交”元素的融入,使得读者有机会参与图书的创作和发行。“一方面,读者能与作者在平台上互动,带动图书销量提升的效果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图书的选题环节也可以在线上进行,由读者投票决定选题,甚至先行预售,出版方和作者再进行内容生产。”

社交出版的图书是作者和读者相互合作的智慧结晶,作者和读者“对话”的过程就是双方对图书内容逐步认同的过程。在传统出版模式中,作者和读者间信息传播是一种直线、单向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作者主导了内容,读者被动接收,而社交出版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一种互动式乃至病毒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读者的个性几乎都是被忽略的,而社交出版为读者个性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尊重读者个人需求的差异化,因此更容易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同。

5.受众的平等参与心理容易得到满足

如今,自媒体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发达,以“平等参与”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民主在不断地完善。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层级制度,新兴媒介环境实现了自下而上循环交互的信息传播形态。“电子网络传播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向趋向平等和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新媒介技术给予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由交流信息、充分参与传播的渴望。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虽然也有受众参与的存在,但那不是充分参与,更称不上平等参与。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新兴媒体时代,人人都有了表达权,话语权不再属于某一阶级,而是属于广大受众。社交出版倚重于社交网络传受双方随时进发的思想和观点。社交出版让广大受众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拓展思想和观点的来源。这种参与是平等的、广泛的、开放的,这种参与帮助社交媒体用户更好地融入网络社交、摆脱个人世界的孤独,帮助社交媒体用户通过分享自己的观点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6.契合当今媒介使用潮流

社交出版契合了当今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之前,“收看”“收听”“翻阅”等是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鼠标点击、手指触屏等成为许多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移动客户终端和多元化平台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和传声筒,手机、ipad、Kindle等“拇指时代”的产物带来了用户信息获取方式的移动化、社交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低头族”。

“传播新技术的革命性意义突出体现在它给予了受众的传播主导权,信息点播、内容定制在传播新技术时代成为现实。”多元化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为社交出版用户和作者“对话、合作”提供了可能。

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和匿名性、层级性、高自由度、赋予话语权等优点,为网民在网络空间重建或新建社交关系网、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展示、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社会认同感提供了新的媒介平台,也为社交出版的运行创造了条件。借助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比以往更便捷地与图书出版的作者和发行人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二、当前社交出版的劣势

1.社交出版品牌尚未建立

传统出版模式中的出版物的品质和良好声誉是建立在出版单位的品牌影响力之上的。社交出版自身的品牌组织尚未建立,社交互动内容通常通过数字化自助出版、与传统出版社签约、网络平台发起众筹等方式面向读者。数字化自助出版,由于势单力薄,一般难以树立强势品牌;社交出版人与传统出版社签约,则受制于传统出版单位的品牌;众筹出版,目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

社交出版建立品牌的出路包括:提高创作者的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定位,以读者为导向,确定社交出版图书的特色,同传统出版图书相区别;保证图书质量,增加社交出版图书的读者黏性;利用社交出版的社交优势与广大读者互动,共同创造品牌;在成功品牌的基础上,发展其衍生品,如连环画、音视频等。

2.尚不能抗衡传统出版

社交出版虽然可以凭借数字化自助出版、众筹出版模式实现独立运行的出版形态,但是这两种出版模式缺乏传统出版单位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稳定读者群。

社交出版最终往往要和传统出版社合作,将作品交给传统出版社印刷发行,在书号申请、书号获得、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发行等方面仍然受制于传统出版社,若摆脱传统出版社自行出版发行又会遭遇不够专业、缺乏品牌积淀、不便于传统发行渠道(实体书店)的对接等瓶颈。

与传统出版相比,社交出版现阶段还存在着自身规模小、质量难以保证、管理水平低、版权环境差等问题。传统出版产业在市场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传统出版产业正不断拓展经营方式,向数字出版业进军。

3.发起者起点门槛高

社交性内容生产、社交性阅读评论、社交性市场营销是社交出版的三个环节。社交是社交出版的手段,社交出版强烈的参与性和社交性,使得社交出版依赖于粉丝的拥护,获得出版发起者资格的人须有忠实追随的粉丝群体(人数越多越好),这就无形中给社交出版发起者设置了门槛。

社交出版内容是广大读者共同认同的结果,这势必造成起点高的用户才有发起社交出版的资格。通常,高起点的用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掌握了丰厚的资金资源,有能力独自承担或者承担较大份额的出版投资;第二,在物理现实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导致在网络虚拟现实中也有几乎同等的身份地位,如具有名人效应的文娱明星、网络空间意见领袖等;第三,掌握了大量的社会人脉资源,获取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快捷,如由于职业因素使其具有丰富人脉资源的记者。相对而言,粉丝数量不多、粉丝忠诚度差的人或机构,难以成功发起和组织社交出版,即使发起社交出版项目,也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支持。

4.存在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社交出版存在法律风险。社交出版属于前置审批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前提下才能出版发行。《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这势必导致一些来自民间的电子书出版发起人不自觉地“非法出版”,进入违反相关法规规定的。

社交出版也容易违反著作权法规。社交出版图书的内容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成果,纵使专业的图书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规范,可是广大用户的素质和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网络高速、准确、近乎完美的复制性使得社交出版图书的内容难以确保原创性,可能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隐患。

社交出版还存在市场风险。一是可能缺乏强大的出版技术支持。社交出版虽然可以利用自出版和众筹出版摆脱出版社的束缚,但摆脱出版社的同时也没有了出版社较为专业的技术支持。二是难以建立强大的营销渠道。社交出版的作者和读者缺乏网络包装、推广技术,很可能会受到传统出版营销商的抵触或不配合。社交出版机构打造自己的数字营销渠道并非易事。三是传受双方的信任关系不易建立。社交出版的发展依赖于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网络社交的良性运行。但是,网络社交的可信度显然不及线下交流。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网络空间难以建立有效有力的约束机制,社交出版过程中可能出现坑蒙拐骗现象。

三、结语

社交媒体存在的问题篇10

任何一种媒体技术的出现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电视技术将人们的感官延伸到异地,互联网的崛起引领人们迈入信息时代,手机的出现让互联网走向移动化。

如今,新媒体不断地以超出人们想象的传播形式颠覆着信息的流向,甚至成为人们的一种新存在方式。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以及“媒介是人的延伸”〔1〕已然成为当今新媒体时代的现实解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图书馆也开始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资源建设与服务推广,例如文献〔2〕探讨了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图书馆服务推广中的应用策略,文献〔3〕介绍了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文献〔4〕利用社会网络构建了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型。与此同时,技术与人文的博弈依然是图书馆人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文献〔5-7〕都清晰地阐述了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纵观以上学术研究,鲜有对新媒体技术的辩证思考以及对图书馆新媒体生存的关注,这两方面却是图书馆在新媒体形式下最需要厘清的核心问题。新媒体生存,即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对于身处新媒体浪潮中的图书馆而言,应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拓展服务的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却容易被忽视,以正确的思维、态度、方式对待和处理新媒体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诸多影响是图书馆人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新媒体与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新媒体格局下授受关系模式的变化;研究新媒体时代图书馆资源服务方式以及用户行为的变化;研究图书馆的新媒体生存问题,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

2新媒体与图书馆

2.1从媒体到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有两层含义:一个是“new”(新的),另一个是“update”(不断更新的),所以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8〕,它与其他媒体一样都是对先前已有媒体的补充、延伸和完善。今天,支持网页浏览、邮件发送的web1.0技术似乎不再“新”了,基于web2.0的博客、播客、微博、wiki、RSS、社交网络、网络视听等网络新媒体,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移动新媒体,以及由数字技术催生的数字电视、iptV、楼宇电视等数字新媒体共同构筑了一片繁荣的媒体景象。众多新媒体形式充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并在信息传播层面展现出与传统媒体极大的不同,文献〔9〕指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与新媒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而后者的主要功能是交互,具体表现在如下授受关系模式的变革。(1)传统媒体时代:信源信道信宿。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是典型的信息者,对于其的信息内容,受众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这种单向、简单、松散的媒体关系凸显了受众的弱势地位,他们的愿望与诉求不能直接反映出来,也不能直接影响媒体,因而受众对媒体的依赖度比较低。(2)新媒体时代:信源信道信宿。在新媒体格局下,受众与传媒的关系变为双向、复杂而紧密,“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界限日渐消解,受众摆脱了话语权缺失的困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可以主动发现、选择、处理和使用信息,交互能力也替代覆盖率和信息量成为新媒体价值与效果的新的考量方式。与此相应的是受众高度依赖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媒体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另一种空气。

2.2新媒体环境中的图书馆从媒体到新媒体,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更是新的传播环境的形成,而传播环境的变化也自然地改变着人们的信息需求与消费方式。作为知识信息管理机构的图书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新媒体介质可以承载海量、异构的信息,这使得馆藏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由纸质转向数字化,由文本转向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然而,面对资源结构多样,却各自独立、缺乏关联的新媒体信息资源,用户常常显得无从下手,无缝链接、相互关联、整合检索成为他们的诉求。(2)web2.0为新媒体使用者创造了全新形式的交互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有话语权,每个人都可能以“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接受者”三重身份活跃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中。web2.0应用于图书馆后,图书馆的空间(无论是实体空间还是虚拟空间)变得更有交互性、合作性,并且是以交流需求为驱动的,读者不再满足于仅仅是资源信息的接受对象,他们期望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并且以新的方式使用图书馆。(3)受众主体移动化、信息需求实时化、接收载体便携化等特征造就了传统媒体与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日益融合,这为媒体移动化提供了佐证。当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用户处于移动状态中时,他们期望能够通过自身携带的信息终端在时间缝隙中获取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束缚于物理位置或时间制度。图书馆用户在新媒体技术导向作用下产生的种种新需求都是促进图书馆再发展的动力,如何与具有信息权、选择权、否决权、使用权、表达权、创作权的新型读者合作是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一方面竞相构建自己的新媒体服务网络,将图书馆服务通过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卫星电视、有线电视、iptV等多种网络到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机顶盒、上网本等多样的用户终端上,如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服务、数字电视服务,清华大学手机图书馆服务等,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在积极地利用web2.0及其他网络开放技术推动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如利用RSS技术实现图书馆的信息聚合与个性化推送,基于wiki的图书馆学科信息库等等。无论是何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其核心思想是不变的,即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时空性、多元性、分众性等传播特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消费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新媒体在图书馆的使用价值。为了支持用户的表达欲望,以避免图书馆在新媒体浪潮中被关注度日趋减弱,图书馆应该重新审视其资源构建和信息服务方式、建立新媒体思维,即:如何融入用户的媒体环境,使图书馆与用户的日常生活更有相关性而将用户吸引回图书馆?如何更好地组织与管理新媒体信息资源,以保障多媒体资源的并存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检索需求?如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媒体服务?如何建立一个开放的、交互的深层次服务平台以适应“受者为中心”的新媒体环境。

3图书馆的新媒体生存问题以及应对方案

3.1技术化生存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着不同的生存模式,农业经济社会视自然态生存为要义,工业经济社会看重机械式生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大量的信息、多样的媒介左右,生存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信息及其媒介相伴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生存方式。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也在顺应形势,努力地融入新媒体环境,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当图书馆浏览器插件、图书馆智能聊天机器人、图书馆社交网络、移动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数字电视、图书馆数字资源触摸媒体等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当新媒体技术在引导读者阅读〔10〕以及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时,图书馆人已经意识到惟有立足于新媒体技术这个新兴生长点,图书馆学研究才能紧随时代步伐,实现新的发展。然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不是远离人们生存的外在技术形态,而是深深地渗透、感染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任何技术的应用都有“异化”的危险,新媒体亦是如此。美国著名编目大师米歇尔•戈尔曼关于技术与传统图书馆功能的辩证观点就是对技术狂热化倾向的理性认识,戈尔曼一方面欢迎新技术给图书馆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另一方面则强调传统图书馆学的重要性和恒久性,并指出“图书馆服务目的并不会随着载体的改变而改变,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会因技术的运用而有所改变”〔7〕。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革不应该成为将技术由手段变为目的的理由,人文永远是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科的核心价值。既然技术与人文的博弈是现代图书馆长期存在的一个现实难题,那么,如何协调数字化技术与社会化人文对于“新媒体化”的图书馆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理性的图书馆人应秉持人文精神、聪慧地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加强自身服务,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追求新鲜有趣的新技术的引用。

3.2信息超载流量的巨大、传递的迅捷以及媒体融合后产生的大量重复信息使新媒体的信息存在与信息到达较之传统媒体更为丰富和复杂。反映在图书馆中就是印刷版、光盘版、网络版、镜像站点等多种文献资源方式并存,图书馆业务信息、用户通过“交互”反馈上传的信息共生,以及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同在。图书馆在拥有庞大的媒体信息网的同时,也在以多种网络、户外媒体、移动终端等渠道向读者传递着这些海量信息,但是,信息的非线性结构、开放性与丰富性却为人们的信息认知和处理能力增加了负荷,进而引起信息超载,直接影响了用户的检索效率,具体表现为在网络上感到无所适从和耗费大量时间寻找所需信息。解决信息超载问题的必要性,决不限于技术层面,它事关新媒体的质量及其在图书馆中的使用价值和长久生命力。文献〔8〕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案:①通过编制学术资源指南、建立诸如myLibrary的个性化服务系统等方式筛选海量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与导航;②通过虚拟咨询的方式及时解答用户在检索信息时遇到的问题;③完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上述三个方面是解决信息超载行之有效的方法,信息筛选、分类导航可以有效地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利于将零散、无序、无关联的海量“碎片化”信息整合为完整、系统的个人化知识体系。虚拟咨询是读者摆脱信息超载带来的检索困境的一个很好的入口。用户信息素质培养是图书馆在深层次意义上的建设,因为如果没有懂得有效获取、利用和评价信息的用户,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资源服务很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