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56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能力点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高职专业课已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并且以技术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对高职专业基础课进行定位与改革,使其与新型专业课相衔接,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与数据结构》建设案例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与专业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同时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述特征使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一门基础课,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职专业基础课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因而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即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必须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

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虽然都注重能力培养,但各有侧重。高职专业基础课主要侧重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工具或仪器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分阶段的单项能力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习惯等。专业课主要侧重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与高级技能,即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能力。此外,专业基础课的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服务于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培养,前者应为后者的教学奠定基础。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考虑以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与特殊性的要求,应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选取知识点,同时能力培养又是学习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专业基础课应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改革措施,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知识体系。

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仍是普教本科课程的简写本,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这显然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将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为了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对接,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切入点。所谓能力点即根据岗位综合能力分解的能力单元,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转换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能力点与知识点是同步设计的。具体地说,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与识记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点要求学生掌握与熟练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虽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也有识记和掌握等方面的要求,但没有明确设计能力点并根据能力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新的突破。首先,能力点的引入体现了根据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的基本思想。能力点是由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而来的,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与明细化,可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渗透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能力点的引入能更有效地落实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于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存在广泛的争议,难以把握,但若以能力点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知识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知识点的集合即体现为必需和够用。再次,能力点的引入可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上无缝衔接。高职专业课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能力点显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接口,能力点的训练可为专业课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具体实践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由《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根据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目标,C语言不着重讲语法,而是介绍C语言的编程知识和编程规范;数据结构不着重讲数据结构知识,而是介绍应用数据结构知识实现任务的编程。因此,课程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该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是引入能力点的概念,并结合知识点进行能力点的设计。

通过能力解构生成能力点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业工程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编程能力也随之分解为五种单项能力,即调试程序的能力,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设计流程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今后就业岗位的特点,该课程着重后三种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这三种单项能力的要求设计能力点。具体能力点包括:(1)读源程序,给出一组输入数据,写出程序(手工)运行过程和结果;(2)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程序,写出程序(计算机)运行结果;(3)给源程序加上注释;(4)根据流程图编写源程序并上机调试等等。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基本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

通过内容整合细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学内容是能力点的载体,为了构建能力点,《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删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内容重叠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课程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程序设计篇、数据结构基础篇与数据结构提高篇。每篇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细分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见表2,其中教学要求代号的含义见表3)。在确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后,再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以此实现知识点教学和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转贴于

通过任务驱动强化能力点训练在编排课程内容时,《C语言与数据结构》采用了任务驱动方式,即在每章设计一个应用任务,并由此引出解决该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在每章后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内容、任务分析、任务流程图、任务源程序、任务程序结构等。比如,讲到数组和链表时,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栈和队列时,以学生就餐排队的模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图的应用时,以旅游景点的管理作为应用任务。使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强调学以致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知识;二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任务驱动是强化能力点训练的最有效方式。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试点改革课程,以能力点建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集中反映该成果的教材已于2005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6年,《C语言与数据结构》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的具体体现以能力定课程,就是将能力细化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能力点,然后围绕能力点训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案和训练方法。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能力点建设实现了知识点学习与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能力点建设并不是强调能力培养至上。事实上,知识教学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能力训练需建立在知识教学基础之上。但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着眼点不同,知识点的集合是学科体系,知识点的学习强调“知”;能力点的集合是能力,能力点的训练强调“做”。基于能力点的课程建设就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组织知识教学。

能力点建设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群建设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不能孤军作战,而是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能力型”课程群。课程群中既有专业课,也有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通过能力点连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强化训练某一专业岗位能力。在本案例中,就是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Server数据库》、《实用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构建成了训练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课程群。

能力点建设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粉笔”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边教学边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区别对待,有些专业基础确实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对于这类课程不能一味地追求能力点的建设,而是应根据岗位能力训练实际的需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进行能力点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启宏.专业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2

[关键词]计算机;中职;基础知识;教法

中职生很多成绩较差,学习能力较低,自制力、自律力等也比其他一般的学生要弱一些。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虽然我们不可否认有一些学生受到家庭环境、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等因素而影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是大多数中职生更喜欢玩网络游戏,或者是浏览网页、使用网络通信工具等,他们很难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花费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中。对此,教师一定要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任务驱动法、落实因材施教法、实现理实一体化,让中职生重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结构。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

大多数中职生从小接受的挫折与失败较多,看似比其他的高中生更加自卑,这就代表着中职生比一般的高中生更急于证明自己,好胜心更强,胜负欲更加旺盛,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应该利用中职生的这种特殊心理,合理利用任务驱动法,让中职生以通关的方式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的这种竞争欲望也会积极促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意义。“word中公式的运用”这个知识点对许多中职生来说学习难度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生在面临一些公式计算任务的时候,要么习惯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来罗列公式、解题,要么选择计算器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计算机中的word软件中包含求和、平均值等多种公式的操作步骤,利用这些公式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效率,这也是中职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实际办公问题。因此,“word中公式的运用”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基本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由于word中的公式比较多,需要中职生进行大量的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在课堂上,我以任务驱动法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需要完成两个学习任务:熟练掌握求和公式与求平均值公式的操作步骤;学习对不同区域内的数据进行求和与求平均值的操作。在布置任务之后,我还以比赛的方式来检验任务的完成度,让学生在紧张情绪下高度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下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落实因材施教

每一个中职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感悟能力都存在显著的区别,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中职生擅长理论记忆,有的中职生擅长实践操作,有的中职生擅长创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十分繁杂,包含计算机技术各个分支领域的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落实因材施教法,根据中职生的具体学情来选择具体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excel中数据的高级筛选”这一课是计算机全国一级B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们班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擅长自动筛选,有一部分学生比较擅长高级筛选的操作。对此,我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不擅长高级筛选的学生着重训练他们的高级筛选技能,对不善于使用自动筛选的学生进行自动筛选的操作训练,让学生了解并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实现理实一体化

计算机本身就是理论重于实践的学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实现理实一体化,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够让中职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应用能力。几乎每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都是在计算机室中进行的,为学生讲述基本理论知识的时候,我还会让学生观看规范的操作步骤,学生也要立即上机实践。就如在“巧用计算器进行进制之间的转换”这一课,我在讲述了数制度以及计算器进制转化的基本方法之后,学生便要自己使用windows系统中原有的计算器来进行验证,我会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新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操作技巧。

总而言之,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一个复杂、重复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及时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学习对象的特点,以符合中职生认知特点与学习特点的方式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高质。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的好胜心来使用任务驱动法,让中职生在成就感的影响下树立学习自信;教师要尊重中职生的学习、个性、品质差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教师要实现理实一体化,以实践操作来巩固中职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孙志明.浅谈提高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电子世界,2017(4).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3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自主学习

我市所有中职学校从2009年秋季开始均采用高教版教材,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模块。笔者就基础模块谈些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新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点明了中职数学教材的实际要求。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其内容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原则是突出共性教育。要学习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各专业知识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适应生源现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数学课程中要通过基础模块的学习,来完成基本数学素养的教育。其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如下。

一、教材体现衔接性

义务教育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学习中职数学课程的基础。大多数中职生是普高招生的落选生,初中数学基础较差,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又强,在实际教学中导入数学新知识时,适当铺垫初中数学的相关内容,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如在上一元二次不等式前就一定要复习一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因此为做好知识的衔接,新教材特别精选出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数与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方程与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作为学习中职数学课程的预备知识,这些都是中职数学学习中的常用知识。

二、教材淡化学科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生成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选择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在于知识本身是否具有系统性,只有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才能学得最好。因此,新教材在介绍数学新知识时,在保证数学概念的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几何直观图形和物理意义、经济意义等来导入,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力求使抽象的数学概念通俗化、形象化。如在概念的表述上经常用这种字眼:“像这种表示的方法叫……”、“形如……叫做……”,只是把特征准确描述一下而已,学生能理解就行。解析几何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是由【问题】直接得出:(《数学》下61页)可以证明(证明略),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为……再如立体几何中的定理得出:(《数学》下98页)由大量的实践与观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诸如此类,新教材中非常多。

三、教材注重低起点

教材的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考虑中职生的现状(基础弱)而降低知识的起点、难度要求,体现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理念。例题的讲解深入浅出、并尽量将“步子”迈得小一些,使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一些,同时也方便教师教学。例题与练习可以说是“依葫芦画瓢”式的关系,强调通法,避免技巧性解题。如《数学》下61页:

例5:已知直线l经过点m(2,—1),且垂直于直线2x+y—1=0,求直线l的方程。

练习8.3.2

2.已知直线l经过点m(—2,2),且垂直于直线x—y—2=0,求直线l的方程。

四、教材体现应用性

大部分中职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和职业教育没有多大关系,他们认为学习数学的作用是为了毕业,没有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不知道数学与专业学科、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一次我对一位旅游专业学生就其上课经常睡觉进行谈话教育,她说了一句:冯老师,我将来当导游算钱算得清楚,数学我不要再学了,您一直替心太累了。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教材编写充分着眼于这一点,一方面,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另一方面,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应用。每一节内容都是从“【实例】、【观察】、【问题】”来导入新课,然后到知识运用、应用。如教材中编写有: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等差数列应用举例,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等等。这样,学生在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的前提下,就能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消除厌学的心理,从而启动内在的学习动机。

五、版块符合认知性

教材用“【实例】、【观察】、【问题】、【知识回顾】、【实验】、【新知识】、【知识巩固】、【知识应用】、【想一想】、【试一试】、【计算器使用】、【软件链接】、【实际操作】”等版块串联起来组织教学内容,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同时在边白中增加“【小资料】、【小知识】、【小提示】、【名人名言】”等生动活泼的附加版块,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后面设置了“阅读与欣赏”栏目,介绍数学科学史、知识应用案例等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力求亲近、活泼、数形结合、图文并茂、重点突出(新教材用不同色彩体现,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也留有一定的边白,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

六、教材体现时代性

新课改强调:课程内容现代化、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新教材注意了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计算工具的运用,这在各章节都有明显体现。同时编写组还开发编制了配套的电子教案、课件及网上自主学习平台,顺应了信息社会的需要。其实,计算器及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常用工具与语言使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决定什么数学内容是重要的,而且决定该怎么做数学。中职学生对计算器及计算机使用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以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发展后劲,同时,计算器及计算机的应用也使数学教育内容、方法和应用范围发生变化,它为数学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淡化了常用计算,强化了计算方法的理解。

新教材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观点出发,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安排和设计课程,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编排,从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设计,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获得感知上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是非常成功的。教材只是教学实施的载体,只有好的教材,没有好的教师教是徒劳的,搞好教学才是根本。新世纪的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

参考文献: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块化教学

一、模块化教学界定

模块化教学模式以“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流派为代表,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侧重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将课程分为多个知识点,再根据其内在逻辑结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创建和调整,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数学模块是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概括,使学生按块状结构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并释放该模块.数学模块的建立应考虑学生接受能力,模块不能太大,也不能太沉闷,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

模块化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主要特点是:培训目标明确,直接应用;提高内容的灵活性,可以相对容易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使用集成模块,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联系;每个模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提高,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中职学校数学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

提出中职数学模块化教学,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学生学情需要.中职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整体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他们普遍存在对所学的文化基础课往往由听不懂到听不进,以至反感而厌学.(2)教学内容的需求.当前中职数学教材内容难度大,知识不结合时代特征,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影响学习效果.职业学校数学老师虽然有很强的数学理论知识,但不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不能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教学理念的需要.许多中职数学教师强调课程体系,忽视学生主体系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模块化教学势在必行.

三、中职学校数学模块化教学的实践

1.中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是基于职业需要的原则.中职数学教材应以职业实用为准则,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有自身特色的改革.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设计思路,力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二是基于专业需要的原则.中学数学课程必须提供必要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同时,考虑到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突出工作任务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是基于发展需要的原则.基础课尽管要以职业岗位必需、够用为度,但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结合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考虑到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数学知识,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中职数学课程的模块设置

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分成四大模块比较合理,即:预修模块、必修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

预修模块含有三个子模块:方程与不等式、数与式、函数及其图像.本模块的作用是复习部分初中数学内容,主要针对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必修模块含有十个子模块: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本模块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并且了解数学与技术进步,数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能力,培养他们最基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以及从事未来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职业模块含有若干个专业模块,本模块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联系,通过设计一些数学与专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到专业课中包含数学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重要性.每个模块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对相应模块内容进行更新,并且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带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例如课外社会调查、自制模型和教具等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如电工技术应用专业的数学课程,其教学模块可以分为:1.科学计数法.2.坐标系的应用:包括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和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3.正弦函数的应用:包括弧度制的相关知识、正弦函数的图像、峰值、相位、周期.4.向量的应用:包括向量的基本知识和运算.5.复数的应用:复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算、复数的几何意义几大子模块.

拓展模块是为了帮助优秀学生升入高职、参加成考、自考的中职学生继续深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包含“拓展知识”和“综合复习”两大板块.“拓展知识”板块包含“三角公式及应用”“圆锥曲线”“排列与组合”三个章节,可根据情况补充一点微积初步、概率论初步知识.

3.中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教材编写

通过对新生进行入学检测,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研究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探寻其中的数学结构,提取专业课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与专业课教研室进行沟通,对提取的数学知识点结合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专业教学进度的需要,进行筛选、分类、整合,建立数学课程的模块;将构建的数学教学模块提供给专业课教师,让他们审核所做模块是否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重新构建适用的数学教学模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走进相关专业课的课堂听课,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一步改编模块内容;每个模块都用专业实例提出课题,提供思维方法,进行课题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教材编写中,内容上一定要摆脱以前学术课程体系的束缚,设立一条主线,可以是主题、项目、任务,所有的教学围绕主线把相关的知识点串通起来,让学生明白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对学了就能用,就能解决问题的东西是最感兴趣的.在形式方面,要图文并茂,体例新颖,版式活泼,有新的面貌和形象,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1)以问题教学为主,使数学教学任务模块化

构建数学教学任务模块,以问题为线索开展研究性教学.一方面,问题概括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认识能力得到深化,从而又会提出新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就反映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还需要什么,教师把这些问题进行开发、设计、创新,形成适合本班教学的新的目标.问题教学既能够使学生清楚地明确课程的要求,又能帮助教师挖掘出有价值的教学任务,完善数学教学任务模块.

(2)以合作学习为主,使教学过程模块化

合作学习在课堂内的主要形式是分组教学,分组不是把教学任务平均分配,把教学内容分裂.它是每小组在对本节知识点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对老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和创新思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共同参与学习的关系.

(3)以讨论为主,整合信息,使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师除了落实课前设计的基本教学内容之外,还要根据上课过程中学生反馈出来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全班进行讨论,它能再一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落实好基础知识,帮助教师发现新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任务交给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大家进行积极的讨论,发挥集体优势,在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中,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面都会得到扩大,老师在同学生的交流中能准确把握学生迫切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从而对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准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讨论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数学课程教研模块化

打破当前以学科小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组织形式,改为以专业模块为单位进行.数学教师根据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介入各专业模块的教研活动,使模块化数学课程成为专业模块课程的有机组成!改变专业理论教研与数学教研各自为营的现状.在共同的模块化教学目标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数学教师充分沟通,使各科教学在专业模块下形成最大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课程的功能.

6.中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学业评价方式

在数学模块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淡化技巧,数学中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应是考试的重点.

(2)撰写论文:在学期初,教师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给定论文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所需数据、数学知识,结合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完成所给的题目.这种考试形式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精神.

(3)过程性评价:可采用一个子模块对每名学生配一张学习工作页,内容包括本次数学教学的课题、知识点、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的方法、巩固练习、拓展思考、归纳总结等.老师对学生课前准备、上课中的表现、回答问题情况、学习内容的记录、能力状况等给学生打出这一子模块的学习成绩,一学期根据所有子模块的成绩情况得出每名学生的学期综合成绩.

四、职业学校实施数学模块教学的意义

由于数学模块教学融入了思维、知识、方法、能力等诸多数学因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过长期锻炼,数学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所选课程.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模块教学中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克服了消极的一面,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模块的设计是通过仔细调查、认真分析社会现有的职业和岗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职业和新岗位的需要,认真筛选确定的,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模块式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学习到实用知识和技能,又满足了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需要.此外,在模块式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强调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手脑并用,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庆志.数学教育功能与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2]陈志强.模块化教学与职业教育[J].考试周刊.2009(34).

[3]陈高路.模块化教学中学生学业的评价[J].交通职业教育.2004(06).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5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andresearchonVocationalCollegeadvanced

mathematicsteachingContentReform

ZHanGZhe,LiBingbing,LiYuhua,ZHanGQiuling,ZHanGJiuhuan

(an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anyang,He'nan455000)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andresearchesonthereform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teachingmathematicscontenttoimprovevocationalcollegeadvancedmathematicsteaching.

Keywordsvocationalmathematics;teaching;reform

1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知识欠缺,他们对数学课听不懂,甚至反感。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高等数学课学习没有热情,弃之一旁。高等数学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考试和对智力发展有一点帮助外,其它毫无用处。生活中用到的也只是一点点简单的算术知识,根本用不到任何高深的数学。即使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用到也会蒙混过去或者根本不知道和数学有联系。学生认识不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接受终身教育的必备基础知识,更体会不到高等数学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自己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影响。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作用和地位并没有被学生认可。

1.2教师方面

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培养的高职学生将来就是打工仔,不可能在本专业领域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对学生只是简单灌输专业课的知识,尽量避开高等数学的知识,部分老师甚至部分领导错误地认为高等数学只是专业课和实操课的陪衬,不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不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及学校的声誉,致使高等数学的课时一压再压,一减再减,忽略了数学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接受终身教育的必备基础知识,忽略了高等数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影响。

1.3教材方面

现有教材内容追求数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密性,几乎是数学专业《数学分析》的“压缩饼干”,重理论轻实践,高等数学的内容枯燥无味,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2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工具课,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2)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学生未必学什么,走向社会就能干什么,即使干了,干一辈子不换岗位的可能性极小,很有可能会不断转岗、不断学习、不断培训。所以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与素质的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培养学生严谨的处事态度。数学的学习要求每一个正负号、每一个小数点都不能含糊敷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数学的训练,又可以使人增强应变能力,通过不断分析矛盾,能够从表面上一团乱麻的困难局面中理出头绪,最终解决问题。数学可以形成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处理问题的态度更加严谨,更加讲求效率,更加讲究方法。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一种素质,会使人终身受益。(4)学生“专升本”继续深造的必要基础。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向更高层次深造,而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专升本的必考科目,它将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上述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研究

(1)降低起点,加强基础,增加高中数学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高中数学知识断档情况,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增加高中数学的部分内容,适当补充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学习后续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2)淡化理论,强调直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降低抽象性,不片面追求纯数学知识的完整性。在介绍各种概念的时候,以实例引入;在介绍基本定理的时候,不拘泥于“定理―证明”的单一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删去证明了事,而是尽可能利用数形结合,使定理的条件具体化、形象化,尽可能地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渐入主题,使结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交代了来龙去脉,又冲淡了抽象成分,让学生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使学生易于接受。

(3)增强数学的实用性。深度挖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数学建模案例,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的运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也可以妙趣横生,数学是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加强与专业知识的联系,构建专业模块,更好地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在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内容中,应针对不同的专业背景,设置不同的应用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应由其他专业教师与高数师共同研讨确定。我们可把高等数学课程根据专业课对数学的需求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如微积分的基础知识,专业模块如机电类专业的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建筑类专业的线性代数、无穷级数;经管类专业的经济函数及函数的边际分析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专业性,其内容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学习数学是发展的需要”。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5)构建升本模块,为有“专升本”意向的学生提供条件。高职院校中也有一部分有“专升本”意向的学生,虽然他们数学基础较差,但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数学水平逐步提高,他们选择向更高层次深造,而高等数学是理工科专业专升本的必考科目,它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中构建升本模块,给学生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学生的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负责,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再就业着想,为学生将来的创业、立业、转岗提供必要的综合素质条件,使高等数学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研究,能够改进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使高等数学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6

【关键词】高职数学改革方向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36

高职,全称为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划分出的一种职业性院校。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发展至今,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专科层次,并且向着更高层次的学历发展,相对于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高职以培养奋斗在生产、建设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实用化,尤其是在理论性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出文化素养和技术能力兼顾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数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各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性科目之一,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更加高深、专业,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知识内容难度性大,所以导致高等教育阶段,数学一直是学生最为头疼的科目。近年来,我国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正在不断实行各科教学方面的改革,所以作为一名高职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适应教材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转变,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确定教学改革的标准性和方向性,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一、夯实基础,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一直被划分为“难学”科目之类,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本身在理论知识的基础方面,相较于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有所差异,所以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容易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国家在指定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性,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素养的培养方面,《高职数学》教材中删减掉一些复杂且技巧性强的内容,突出基础性知识和解题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新课本的这一内容特点,将教学方向定位在基础方面,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并一步步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一)基础知识的方向性定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重点定位到基础性知识上,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通过观察每年入学的新生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就没有打好数学基础,以至于接触到高等数学内容时,完全跟不上进度,这就导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相对较较大。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选择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作为例题,并且必要时针对一个知识内容,设置两到三个例题,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可以适当的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知识,做到学一点,懂一点,吸收一点。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最终的学习效果却会慢慢地彰显出来。

(二)塑造数学思维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学生的观察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思维欠缺,导致学习过程中思维僵化,缺乏变通性,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塑造数学思维,即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例题学会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定理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于同一个例题,采取不同的切入角度进行讲解,或者用同一个公式,有规律的进行变形,从而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逐步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培养学习能力,实现学科之间的联合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而是方法,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学生马上就面临着踏入社会,在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吸收知识,是学生发展成一名社会人所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教学方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数学是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所以知识一般都会通过解答问题表现出来,而上文中也提到,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的学校,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人为性的将理论课堂转化为实践课堂,减少刻板性理论知识的传输,转化为情景模式进行数学知识的传输。例如,结合经济生活等实际内容,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融合,利用数学建模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在建模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思路会逐渐打开,思维角度也就更加灵活,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问题自主解决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激发出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学困生转化

学困生转化是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避无可避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方向。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理论知识基础稍有欠缺,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学困生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学困生的转化。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方面的信心,尤其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点滴滴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学困生“加餐”,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方面的辅导,当然要尽量缩短时间,不要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数学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7

关键词:数学教学层次化自学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的弱点。作为一名职业高中数学教师,如何使这些基础薄弱或学习困难的职高生步入正轨,并向好的势头发展,如何提高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除了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来改变学习态度之外,老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非常必要.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1.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做好查缺朴漏的工作,以缩短初中与职高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顺利进人职高数学园地。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人,适应职高数学教学的节奏。

2.灵活使用职高教学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数学大纲。随着职教的发展,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新体系,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业中等专业门类的多样化,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数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脱节;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好是职高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制定了不同专业的数学大纲,使调整数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对机械类专业和广告设计专业来说是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r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而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在教学中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化归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模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类比法等到数学思想和方法。

3.注意教学中的层次化。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基础差异也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消,因此在教学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失。

(1)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力求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逐步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了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

(2)在授课过程中高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差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差等学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生补充完善,教师做出评价后,让差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生回答。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达到相互推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3)在布置作业时,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对于全班布置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中下层学生会做课本例题和练习上的基本类型的题目,优等生除做课本题目外,还可以加做练习册和老师特编的思考题。也可以就一个问题,根据小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在教学中实施层次化教学,能够使好学生“吃得饱”、中等学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4.加强课外辅导,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作业批阅、课堂提问、学生提问等多种手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给予不同的指点和帮助。针对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有的采取启发式,有的采取指导式,有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如埘差生出现基础性的问题,应帮助其复习学过的旧知识,举浅显易懂的例子,使旧知识能够自然向新知识过渡。对中上层学生出现一般问题,一般不予直接讲解,而是多进行启发,做到点到为止,尽量让学生自己领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后将走入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是靠自学。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给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他们会思考,善于思考,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8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全面素质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专业课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然而,公共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与专业课同等重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家建设急需大量掌握各类高等技术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掌握理论和技术的同时,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立即将所学知识技能熟练应用,而不需再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更不需对理论知识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太准确,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的状况,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大专业课教学的比重。

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课时严重不足,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如《高等数学》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课程,导致数学知识在专业上无法有效应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有限。有的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身体素质薄弱,心理素质不过硬,有的还出现心理障碍等。总之,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健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职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等,它们在不同方面承担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1.公共基础课是专业技术的基础。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基础学科。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奠定一定的基础,哪能建成高楼大厦;没有树根,哪有树干,更不会枝繁叶茂。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基础课学得不扎实,专业课也难以学好。比如学好高等数学课能在专业课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丰富计算方法,数学建模更是为专业而应用的。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技术。

2.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集中体现在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各门课程,以提高语言表达、对外文化交流、逻辑和数学思维等能力,以及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成功的经验,该院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认为文化基础课不只是提升学生为专业服务的能力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肩负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基础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精神素质面前,专业知识多少和技能强弱都是次要的;但他们又不是不重视专业课,而是让基础课、专业课双管齐下。所以我们要充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不能随意缩减,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能以专业课的要求来规范基础课,使之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如果基础课学得不系统,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会适应能力弱、继续学习能力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不是为专业课服务的,而是为人自身发展服务的。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不一定对口。有的人将来可能从事行政、营销、服务等工作,那么学好语文、经济、政治、法律、社交礼仪等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公共基础课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思维能使人办事得心应手。学习公共基础课能使人形成很好的思维方式,如人文学科的形象思维、哲学的抽象思维、数学的逻辑思维等。比如通过数学的学习,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人办事细致、严谨又有条理;能分析寻找某种事物产生的原因;能预先推理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能办事既坚持原则又具有灵活性;能让人语言表达更加严密;能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而人文学科的思维方式又有其特点,能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4.公共基础课能促进人的继续教育。高职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具有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简单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后还要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并深造,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基础课来为将来做好准备;学好基础课就是训练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为了让公共基础课程发挥自身的魅力,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强化教学效果。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人的发展要全面均衡,如同人要吸取各种营养素一样,不能偏食。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课非常重要,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基础课有自身的“美”,要用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严谨态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工作规范、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程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种教学理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教师要在教学中将知识原理和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办事能力、科学操作能力、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艺术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总结起来,就是在教学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提炼并改进教学方法。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加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数学课中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改革创新,将数学知识与美学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运用形象的比喻将高等数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和定理讲得通俗易懂,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比如将复合函数的微积分的变量代换比喻为包装和拆包、借与还的关系;求不定积分中的原函数比喻为建立一个QQ群;将分部积分法中的u和dv的选择比喻为人与人关系的亲疏等。这样的讲课,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既能破解教学中的难点,又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要做调整,科学定位,大胆剔除一些“难、繁、偏、杂”的内容,教学内容和讲授方法都要有别于本科院校,体现高职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减少系统的理论的讲述和不过多地进行理论的推导,对公式定理重在应用,有的定理不做证明直接应用;要因材施教,多结合实际,强调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多启发、引导、组织,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思考,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切忌“满堂灌”。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教师授课要注重简单实效,语言形象生动,甚至风趣幽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注重实用,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开展写作、演讲和社会调查,开展数学建模、运用数学软件等。

总之,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都要树立高职教育教学一盘棋和全学院一盘棋的思想,精诚合作,互通有无,才能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我们只有紧紧抓住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放,在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课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掌握应用性技能又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9

论文摘要:当前中职数学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文根据作者长期在中职学校从事数学教学的切身体会,阐述了目前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现状,分析了原因,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

一、课程现状

伴随着中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再三调整,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作为一门重要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然而,学生对数学课程仍然不感兴趣,除对口升学的班级外,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只开设一年,而且周课时只有4节、3节或2节,甚至有些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根本不开设数学课程。学生在上数学课时还是“睡倒一大片”,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无论怎样付出都是白费劲,有的老师上课“如临大敌”。教师上课不只是体力、脑力上的疲倦,而且是心理上的一种压抑,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加上没有统考要求和升学压力,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教学随意性较强,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到哪里就到哪里。学生的基础现状,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时数的局限性交织在一起,使数学课程从教材编写和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显得矛盾重重。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基础太差。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使得基础稍好的学生都涌向普通高中,导致大量“差生”进了职业学校。www.lw881.com据统计,中职学校约30~40%的学生基本计算都不会,如小学知识“基本数学概念不清楚,如一次函数;基本数学方法不知道,如把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基本公式不记得,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更谈不上什么数学逻辑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码能力。

(2)教材有问题。尽管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但是整个课程内容及知识目标基本上还是与普高相当,职教特色不是很强,要求学生必修的数学知识面太广,对于初中已学、中职需要但学生又没有弄懂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进行必要的复习,与学生现状不相适应,课程教学目标“见物不见人”,缺乏“以人为本”的情感目标。

(3)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为中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太差,再怎么努力都是徒然,把数学教学当作一种任务来应付,仍然简单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本来在初中对数学学习就没有兴趣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对数学学习更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评价体系与学生现状不适应。职业教育数学学科的评价体系仍然采用类似普通中学的评价体系,以测试、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忽视过程性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当前中职学生及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学生担心自己考不及格,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改革设想

1.关于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中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①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生活和职业岗位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②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认为这个定位与我国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基本相适应,只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没有达到这个基础,编写教材时应及时地补上;至于提高技能和培养能力,我们认为只要上数学课就有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会合理地把握一个“度”,不能要求过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这些学生还得有一个比较缓慢的养成过程,教师要有耐心和心理准备。

2.关于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一定要与学情实际相结合,这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2009版中职数学新大纲将课程内容结构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我们认为这种提法很切合实际,只是关于某个内容放在哪个模块存在争议,相对学生基础和教学时数,新大纲基础模块内容太多。

基础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社会人”服务,体现普通公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编写基础模块时应该强调生活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必须纳入课程中来,如购买已经进入大众生活,因此“概率”初步应该纳人基础模块中来,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一个“社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考虑到学生基础,基础模块还要注意衔接性。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现在的中职学生相当一部分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尤其是数学基础知识相当欠缺,因此基础模块应该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复习,以便让学生能够顺利接受后续知识。

职业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职业人”服务,体现中等技能人才素质的培养。编写职业模块时应该强调实用化,按照专业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的原则选取教材内容,不要求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明白没有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学不好专业知识,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编写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时还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浅显性原则。中职数学不需要很强的系统性,毋须深人理解,毋须过多考虑数学的进一步深造和研究,只强调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以数学文化为背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而不在难度上做较高要求。所以要尽可能降低难度,减少形式化训练,甚至放弃一点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对某些学生难于接受的数学理论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以解释说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二是直观性原则。直观能使问题变得简单,便于学生理解,因此编写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时,能够以图画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尽可能以图画形式呈现给学生,最好图文并茂、数形结合。三是趣味性原则。数学的价值和美丽不是轻易能感受到的。美国和日本的普通文化课程教材形式活泼,生动有趣,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完全可以尝试采用故事、动画、童话、笑话等不同的形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也可以编人不同的职业情景、不同的生活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我国现行数学教材的呆板和沉闷,学生才不会感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四是精简性原则。由于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课时不断减少,因此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数学发展的趋向,借鉴国外的经验,删减和淘汰传统数学中单纯追求技巧、陈旧过时、理论烦琐、教学意义不大、无实用价值的内容,选取实际中最有用、最基础的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作为中职数学课程的主要内容,适当引进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近现代数学内容,适当介绍前沿性的数学学科知识。

拓展模块应该主要为未来“升学人”服务,体现技能研究人才素质的培养。编写拓展模块时应该强调系统化,按照与普通高中相当和升人高一级学校应该具备的数学知识来选取教材内容。

3.关于数学教师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比普通中学数学教师更加强烈的课程开发愿望、意识和思想。无论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教师都只能作为参考,教师必须针对自己所教的对象和专业,按照职教的培养理念,开发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忠实执行学校发的那本教材和教参,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教材的再创造者。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指导教学。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研平台,教师们应该积极参与。其次,由于中职数学教材分成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由专职数学教师教授,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章节顺序,以适应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职业模块最好由相关专业教师教授,因为专业教师熟悉专业课程,易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所举事例更加专业化,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这部分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最后,由于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的调整,数学教师充裕而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因此,各中职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充分考虑这一状况,对现有教师可通过学习和进修适应教学的需要,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考虑将职业模块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4.关于教学方法

中职数学教学要从“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移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以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例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测量计算不可逾越的两点(如一栋建筑物两侧、水塘两端、小河两岸等)的距离;对于某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室内也宜多采用实物教学以增强直观性,采用游戏教学以增加趣味性;对于数学作业的布置,也要改变传统方式,多布置开放式的调查题、实验题或网上查阅资料题等。

5.关于教学评价

职高数学基础知识点篇10

【关键词】中职;数学;现状;对策

伴随中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文化基础课程设置的再三调整,作为一门重要文化课程的数学,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推陈出新。然而,长期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不是越教越轻松,而是越来越“不会教”了。现在从教材编写、使用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显得矛盾重重。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与各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教学课时的局限性互相交织在一起,取舍十分困难。

一、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因素

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程度也比较低,由此给中职学校数学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不少困难。一方面是,过去一些容易的知识点,现在反而成了难点。例如,我给200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一元二次函数时,两节课就讲完了。可是我给2010级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授一元二次函数时,虽然用了四节课的时间,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了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掌握较差,所以他们学习中职数学就非常吃力。特别是从2010级学生开始,绝大多数学生都害怕初中几何,害怕学习图形。过去,教师在数学课上最爱使用数形结合方法,例如,利用图形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以及求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就非常方便,但是,现在我们如果仍然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教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听不懂。由于缺少升学的压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多数学生不想学数学或认为无所谓,影响不大。学生不愿学数学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无用论,学生认为数学中除了加减乘除用处较大外,其他数学知识没有什么作用,不学数学影响也不大,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试;数学难学论,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中职生曾经努力过但学不会,逐渐失去信心,造成不愿学或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众心理,现行的招生体制,先重点普高,后一般普高,再职高,所以中职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特别是数学成绩更差。

2教师因素

中职数学教学与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肯定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一味强调知识性的话,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现在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早期数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数学教师,对其他专业课程都不熟悉,所以难于把握数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情况和教学规律。同样,专业课程的教师也不熟悉数学的教学规律,只知应用到哪些数学知识,而这两者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不妥,学校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少派文化课教师外出学习,也没有请其他教师到校交流,只是本校教师互相听课,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教学方法与理念未能与时俱进,不善于优化知识结构,缺乏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意识。学校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管理的重点是专业课教学,基础文化课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基础课教师教学的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考试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分数。教师讲、学生记、课堂听、课后练依然是主流,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副三角板、一副圆规仍是数学教师全部的教学工具。落后的教学手段与陈旧的授课方式,不能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不利于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其他因素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但是学校课程改革的自主性却给教师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例如,我校1996年以前数学课周课时是6节,1997年则调整为周课时4节,而今年则调整为周课时2节。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现在中职文化课的地位,在领导、学生甚至教师的心目中都正在逐渐下降,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的人并不是少数。

4缺乏完善的基础课程补习体系

中职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教学上,学校教学管理的目标亦集中在专业教学上。因而中职学校对于数学教学,通常都是消极处理的办法,即:一再降低教学难度。概念了解即行,公式会用即可。与之相应的是考试难度降到不能再低的地步,考题步骤要少,计算要简,综合程度要低,甚至没有综合应用类题目。考试目的几乎退化为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毕业考试,而不是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对策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精讲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操作。刚毕业那时,每次上课,我看到学生在解题时,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于是我心里就有点急,每次都在他们即将作出答案时将方法告诉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新方法的探究。学生思维的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