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十篇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十篇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58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1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033-02

气象探测环境是气象工作者探测气象信息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要求避免周围的各种干扰。近年来,随着平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或乡镇规划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发和扩大,在气象观测工作中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如气象探测环境受到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区域建设产生矛盾、探测设施和设备受到干扰等,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利于气象探测环境的开展[1]。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对处理特殊气候的气象探测工作极其不利。因此,为保持稳定可靠的气象探测环境,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不受外界干扰,已成为目前气象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平阳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平阳县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冰雹、雷电等多种气象灾害发生。特别是2009年8月9日,受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带来的强降水引发平阳县昆阳镇局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昆阳镇城西办事处沙岗村南山下3间房子坍塌,5名村民被困。因此,要减轻灾害影响,及早应对,就要依靠科学、连续和长期掌握天气演变的真实情况,而要保障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比较性,关键在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不被影响和破坏。从2002年开始,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原本位于郊区的平阳县气象局四周360°方位完全被建筑大楼包围,气象探测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县里多次召开协调会决定将气象局进行整体搬迁。2010年,平阳县气象局搬至县城另一个郊区,然而不久观测站周围高楼大厦陆续建成,气象探测环境再一次受到影响。虽然气象探测环境有法可依,但还是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顾全大局,县里要求平阳县观测站搬迁至县城最高山顶上,并将其列入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起,为提高平阳县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全县31个乡镇建立了32个全新的自动气象站。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自动雨量监测站的建成,为平阳县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决策依据。特别是在每年的防汛抗洪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周围环境中建筑等障碍物的迅速增多,也有多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或遭到破坏,对气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极其不利[2-3]。

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随着区域经济建设项目的增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越显重要。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较复杂,仍存在一些难点[4]。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建项目扩展至郊区,由于建设项目实施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缺陷,因而也未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新建自动站逐渐处于城市中心区。二是由于设置的气象执法队伍受编制的限制,绝大多数执法人员均为兼职,缺乏执法经验,与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5]。三是探测环境中的污染源较多,气象探测工作受到影响。

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气象探测环境受到破坏,根本原因是各单位和个人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构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6]。因此,应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深入地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警示牌,防止单位和个人破坏观测环境。

3.2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重视,尽快组织开展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城乡规划共同实施;对气象探测环境已遭受破坏的地方,应尽快改善和恢复,对确需迁建的,应落实划拨建设用地。

3.3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硬

气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的行为[7]。各地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对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个人和单位,气象部门要及时予以制止。对气象探测环境遭受较严重破坏的地区,要提请当地政府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制订解决方案。

3.4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执行不深入

全社会人员要认真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如需迁移气象台站,应征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同意,合理规划和布局新建气象台站的站址;建设项目实施前应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科学预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按规定征求气象部门意见,并取得气象主管部门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许可,从而实现城乡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不受干扰,可促进观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度,为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为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到破坏,全县各有关单位、部门要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参与到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中[8]。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获取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针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应采取的相应补救措施[9]。

4.1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10]。真正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乡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充分了解气象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4.2加强部门协作,严格探测环境保护行政审批

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相关的备案制度,及时将相关法规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报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结合相关意见,对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签发施工许可证[11]。项目建设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增进沟通和交流,要联合分析各预建、已建、在建项目的环境影响,为项目建设提出建议,避免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12]。

4.3严格执法力度

执法不严也是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执意违法的建设项目应立即启动法律程序,与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开展执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与当地人大及地方政府的监督、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相互合作,对违法行为做到依法惩处,严格执法力度。

4.4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强化监督

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加强巡查,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可在最快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制止破坏行为。对不按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审批意见进行施工的项目,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启动执法程序予以制止,并依法拆除有关建筑,所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自行承担。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各乡镇政府、气象局、发改局、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治理不符合规定的环境问题。制订紧急预案,遇到不可抗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时,可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并能及时对紧急事故做出处理。

4.5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以长期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各级建设规划部门在制订和修订城乡规划时,应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纳入到当地城乡规划中。当地各城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委托具有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所需经费由气象部门筹措解决。专项规划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在各城乡建设规划修编时要充分遵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确保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得到长期保护。

5小结

气象探测对周围的环境较为敏感,一旦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就会降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关系到各级地方政府应对防汛抗洪、人工增雨抗旱、农业生产安全和防雷减灾工作的成败。为此,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做好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气象探测工作的开展。

6参考文献

[1]黄本峰、孙长征、栾东红.由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引发的思考[J].山东气象,2004,24(1):46-47.

[2]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7):335-336.

[3]罗伟华,罗经权,黄映玲.浅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J].内江科技,2011,31(11):16,34.

[4]张亚平,李韵文.浅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体会[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163.

[5]杨再禹,李祥.黔东南气象观测环境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贵州气象,2009,33(6):39-41.

[6]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eB/oL].(2004-10-08)[2012-03-25]..

[7]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7)[2012-03-25].http://hubei.省略/zwgk/zfxxgk/zfgw/zfgb2010/gg1013/201011/t20101101_126629.shtml.

[8]李进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促进气象监测健康发展[J].青海气象,2008(3):57-59.

[9]廖华.炎陵县气象探测环境与设施保护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03.

[10]皮艳萍,王继凤,蔡敬东,等.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3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2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措施;设施与保护

1.气象设施与保护工作的简单阐述

1.1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认识

气象事业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长期稳定的气象探测数据是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做好应对工作的重要依据。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是气象探测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对于天气、气候、气候变化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气象科研的准确性、针对性具有直接影响。做好气象服务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1.2大力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对探测环境和设施履行监管、保护职责,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责任。

(1)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探测专业规划、保护标准,在制定、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气象观测场周围半径2km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时,应将有关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以书面形式送交气象部门征求意见。气象部门在接到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的书面通知后,应在1周内给予书面答复,如有异议,应提供具体意见,并说明理由。对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按气象部门的意见进行批复,避免因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

(2)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气象部门要加强巡查,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一旦发现有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苗头及倾向,及时报告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制止破坏行为。

(3)严格气象台站及设施建址迁移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含提升观测点高度)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需迁移设置在各乡镇和其他地方的区域自动站的应报经气象部门批准,并由气象部门报政府确定新址后实施迁移;迁移气象台站(含区域自动站)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对因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工程等造成台站探测环境不能达到基本环境要求,确需通过搬迁观测场改善探测环境的,应由当地政府向市气象局提出,经市气象局进行站址初步勘察后,报省气象局,再由省气象局实地勘察后,按照审批权限上报中国气象局审批,新建气象台站所需的费用由当地政府或建设单位承担。

1.3努力提高社会保护气象探测和设施的自觉性

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工作情况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自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良好氛围。气象部门通过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公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法定保护范围、标准等形式,有效促进公民、法人、组织,特别是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加深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了解。

2.完善气象探测环境工作的重要措施

2.1增强法律意识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我国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为此,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力度。

2.2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直接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关系到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和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2.3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关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有关规定,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尽快组织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该地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作为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持长期稳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密切配合当地城乡规划部门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规划编制机构,做好有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4加强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相关的备案制度和沟通机制

各级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要继续发扬密切合作、互相配合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协作沟通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联系,及时将该单位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报当地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及时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最新信息传递到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同时,以台站名称变更为契机,进一步细化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重新到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备案,并在当地政府网站公示备案内容。

2.5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对于气象探测环境达不到保护标准的,要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治理。当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以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

2.6加大宣传力度,依法查处相关违法案件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在气象台站或气象设施附近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标准及要求。气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探测环境保护的备案工作。每个台站都要在气象局周围的醒目位置涂刷、张贴探测环境保护宣传标语。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3

摘要气象探测环境是获取准确可靠的气象资料的前提和基础。为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确保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有针对性地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条例》及有关规定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的操作性、实效性,针对目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提出了保护措施,以期为基层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设施;保护措施

兴安盟气象局自建局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依法保护探测环境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保护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对于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条例》等气象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切实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就气象设施与保护工作作一探讨。

1提高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认识

气象事业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民生改善的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长期稳定的气象探测数据是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做好应对工作的重要依据。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是气象探测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好坏,关系到气象探测基本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对于天气、气候、气候变化预报预测和气象服务、气象科研的准确性、针对性具有直接影响。做好气象服务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大力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并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对探测环境和设施履行监管、保护职责,要组织有关部门及时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违法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违法责任。

(1)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探测专业规划、保护标准,在制定、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气象观测场周围半径2km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时,应将有关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以书面形式送交气象部门征求意见[3]。气象部门在接到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的书面通知后,应在1周内给予书面答复,如有异议,应提供具体意见,并说明理由。对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部门按气象部门的意见进行批复,避免因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受到影响和破坏。

(2)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4]。气象部门要加强巡查,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一旦发现有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苗头及倾向,及时报告市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制止破坏行为。对不按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审批意见进行施工的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会同气象部门及时启动执法程序予以制止,并依法拆除有关建筑,所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3)严格气象台站及设施建址迁移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含提升观测点高度)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需迁移设置在各乡镇和其他地方的区域自动站的应报经气象部门批准,并由气象部门报政府确定新址后实施迁移;迁移气象台站(含区域自动站)的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对因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工程等造成台站探测环境不能达到基本环境要求,确需通过搬迁观测场改善探测环境的,应由当地政府向市气象局提出,经市气象局进行站址初步勘察后,报自治区气象局,再由自治区气象局实地勘察后,按照审批权限上报中国气象局审批,新建气象台站所需的费用由当地政府或建设单位承担。

3努力提高社会保护气象探测和设施的自觉性

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工作情况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全社会自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良好氛围。气象部门通过设置警示标志、标牌,公告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法定保护范围、标准等形式,有效促进公民、法人、组织,特别是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加深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了解。

4参考文献

[1]李绍云,田萍,梁杰,等.城市发展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40-42.

[2]区铭香,叶志红.浅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3):77-78,81.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4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本条例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部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七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第八条 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气象设施,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气象设施附近显着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第十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设施或者侵占气象设施用地;

(二)在气象设施周边进行危及气象设施安全的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

(三)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

(四)设置影响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功能的干扰源;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第十一条 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台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探测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二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3万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城镇、工矿区,或者在探测环境保护范围上空设置固定航线;

(二)在观测场周边1万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100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XX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四)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五)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四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8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四)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五)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五条 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的保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保护范围和要求。

前款规定的保护范围和要求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公布,涉及无线电频率管理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征得国务院无线电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建设、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

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干扰源等,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商有关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未征得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或者未落实补救措施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

在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并按照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第十八条 气象台站站址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气象台站。

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拟迁新址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估,符合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在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后,按照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进行迁移。

申请迁移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由受理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签署意见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申请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气象台站迁移、建设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按照职责权限和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决定迁移气象台站;该气象台站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气象台站迁移用地,并承担迁移、建设费用。地方人民政府承担迁移、建设费用后,可以向破坏探测环境的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条 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新址与旧址之间进行至少1年的对比观测。

迁移的气象台站经批准、决定迁移的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后,方可改变旧址用途。

第二十一条 因工程建设或者气象探测环境治理需要迁移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应当经设立该气象探测设施的单位同意,并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复建。

第二十二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日常巡查和监督检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现场调查、取证。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应当由其他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通报有关部门进行查处。有关部门未及时查处的,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直接通报、报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第二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及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迁移气象台站的;

(二)擅自批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无线电台(站)等干扰源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不履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职责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拒不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的,依照无线电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对违法单位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拆除或者恢复原状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5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矛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5-0243-01

existing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work

FenGShu-xiaFanLan-yan

(ChaoyangmeteorologicalBureauinLiaoningprovince,ChaoyangLiaoning122000)

abstract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environmentundertakestheimportanttaskofprovidinginformationforscientificresearchandmeteorologicalwork,itisthepresuppositionandbasisofweatherobservation,itsqualityinfluencestheaccuracyofobservationdata.enhancingtheprotectionof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environmentwillhelptoimproveaccuracyandrepresentativeness,itplaysanimportantroleinensuringthequalit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workabout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principalcontradictionoftheprotectionof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environmentwasintroduced,existingproblemsoftheprotectionworkof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environmentwereanalyzed.Countermeasuresoftheprotectionof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environmentwereputforwardsoastopromotecarryingoutofthemeteor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work.

Keywordsmeteorology;observationenvironment;protection;contradic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气象探测环境是做好气象工作的基础,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有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设项目不断开展,严重破坏了气象探测环境,扰乱了气象探测设备,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笔者总结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现介绍如下。

1现阶段台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

一是与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周边一些城郊土地也被利用,使得原本处在城郊高位的气象台站日渐成为城区扩展的重要地段,造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逐渐加大。二是与地方整体规划建设的矛盾。地方整体规划建设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台站在建站后不久就面临频繁搬迁的局势。三是与邻近单位居民的矛盾。由于气象探测站的建立要求周边视野开阔,不可以有高大的遮挡物,因此其四周的建筑物都会有限高要求,容易与周边居民因生活条件的改善产生冲突。四是与台站自身发展的矛盾。为提高气象台站的监测水平,亟须完善和改善基础设施,但是新建的设施必须要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必然与探测环境保护产生冲突[1-2]。

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很多单位和个人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二是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三是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硬。四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执行不深入。

3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气象法相关知识,如《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广大群众和从事城市建设活动的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促进周边居民和单位熟知相关规定与要求,便于今后气象工作的开展。

3.2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要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仅靠大力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定期与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之间合作,完善协作工作机制[3-4]。气象部门应及时提交相关站点的信息材料并备案,与各部门探讨城市建设对气象探测产生的影响,共同将对气象部门的影响降到最低。

3.3把气象观测场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规划

明确气象探测场所四周保护范围以及具体标准,并经当地政府批准执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工程建设。各相关部门要严把建设项目和规划用地审批关,必须在气象主管机构同意后再进行审批,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确需搬迁的,应按照规定程序经国务院气象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搬迁,且由该搬迁造成的全部费用全部由造成气象台站搬迁的单位承担。

3.4建立健全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

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报告制度。一旦发现有可能会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问题,要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迅速制止破坏行为,并依法拆除相关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处理[5-6]。制订紧急预案,遇到不可抗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时,可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并能及时对紧急事故作出处理。

3.5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

执法不严会导致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对那些明知违法却执意开展建设项目的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处理,杜绝各种违法行为,要做到有案就查、坚决查处违法行为。

4参考文献

[1]谢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33-34.

[2]殷宏南,罗雄光,陈杰呼.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J].北京农业,2013(9):169-170.

[3]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335-336.

[4]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J].科技与法律,2004(4):162-16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6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54-02

1前言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得到了进一步加速,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高楼林立给城市经济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发展,但也给气象部门带来了影响。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给气象探测工作带来了难度,由于建筑阻挡,气象探测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这对当地天气预报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周边环境容易对气象探测工作造成影响,若建筑物成为气象探测工作的干扰因素,探测数据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所测数据的准确性,已成为气象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作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参考。

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气象探测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突出。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规条款已得到日渐完善,但根据我国现阶段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仍存在较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2.1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较多,可以说,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法律保护效应,但鉴于城市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得不到重视,因此,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这对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阻碍作用。

2.2公众缺乏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正确认识

虽然说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很多人在日常中与气象探测工作接触较少,对此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意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对气象探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或由于气象探测工作宣传不到位,导致公众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普遍缺乏认识,从而忽略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过于被动

气象探测结果可以有效反映一定范围内的天气实时状况,但气象探测工作地点周边必须无高大植物、高层建筑、或其他大型遮挡物。但很多气象站建设在城区里,部分气象站处于繁华市区,若要避免气象探测干扰,则应在气象站周边保留一定的开阔地域,这就要求气象站周边居民、单位不可在气象站附近搭建高层建筑物,但这与城市建设和法则产生冲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产生冲突时,当地有关部门通常会要求气象站搬迁。

2.4气象部门执法能力较低

气象部门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质,但并不具备直属管理能力,气象部门虽建立了相关执法部门,但执法能力较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当气象探测环境出现干扰或破坏时,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基层气象站,破坏对象多为当地势力较大集团或政府,在这种背景下,气象部门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部分气象部门执法人员,对执法程序认识不足,没有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气象部门执法力度造成不利影响。

2.5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专业性较高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相关决策人员及设计人员必须具备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使城市建设发展尽可能与气象探测环境要求相符。但由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性较高,建设人员很难抓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重点,掌握相关信息,使得气象探测与城市建设发展产生冲突。

3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当城市建设发展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产生冲突时,当地部门则会要求气象站搬迁,这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如何在确保城市发展的情况下,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城市规划对气象探测工作造成的干扰影响,已成为气象部门的所关注的热点。因此,应找出根本性问题,并想法设法去解决,才能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笔者就如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

3.1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由于政府及广大群众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正确认识,造成气象探测工作阻碍,很多群众并未意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气象部门的工作宗旨在于为人们服务,气象探测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质,但由于群众认识不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得到人们支持和认可。因此,应从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方面入手,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政府及群众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应使群众了解气象探测环境破坏将面临的法律制裁,要从舆论方面向当地地产商、政府部门等施加压力,彻底杜绝因城市建设或利益冲突等原因,以不法手段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进行破坏的现象,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3.2加强建设部门协作沟通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应加强与当地建设部门的沟通,做好协调工作,探讨城市建设项目如何规划才不会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矛盾。可以从城市建设设计方案中,预先将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造成的影响因素找出,并协商解决方案,尽量以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为中心,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影响。或者,在已经形成的影响上进行处理,避免由于城市建设干扰造成的气象探测数据偏差,确保气象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使气象部门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3.3提高气象部门执法能力

根据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分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气象部门执法不力。由于气象部门组建的执法队伍疏于管理,或由于执法人员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不全,导致执法不力、执法能力较低,或根本没有严格按照法规执法。很多执法人员由于自身缺乏实际工作经历,不懂得借助相关法律处理违规现象。气象部门应与政府配合协作,提高执法力度,并通过专项执法权力,杜绝气象探测环境影响因素。为了使当地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给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更应该提高气象部门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管理水平,对于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执法工作人员应给予处分。必须使执法人员人事气象探测的重要性,以及气象探测对于人们的积极意义。

3.4建立完善的气象探测监管制度

上级部门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态度,决定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质量,若气象探测工作并未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或上级领导疏于管理,没有定期定性对气象探测工作环境进行抽查,在这方面上,也并未建立相关监管制度,则会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造成制约影响,影响工作开展和质量。因此,气象部门应针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对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上级领导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态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造成重要影响,应通过监管制度,提高相关人员对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才能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以上所谈到的皆是根据我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的问题提出的对应措施,是加强气象部门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应争取政府的积极配合,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序开展,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从而推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发展。

4结束语

气象部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与气象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气象探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人们提供更可靠、更准确的气候信息,才能有效防止因天灾造成的损失,为人们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云,孙新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2(24):162-16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7

贵州省气象条例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气象工作,提高防御气象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促进气象事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信息收集与传播使用、科技服务、科学研究及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气象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地方气象事业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与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履行行业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地方气象事业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监测、信息收集与传输、加工处理与服务系统,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系统,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等。

第六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农作物气象产量预测、科技扶贫、节水节能、旅游等气象服务,开展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和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气象主管机构对在气象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后组织实施。

第九条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

(一)地面气象观测场边缘距离较大水体的最高水位边线,水平距离至少在100米以上;距离铁路路基边缘必须在200米以上(电气化铁路路基边缘为100米以上);距离公路路基边缘必须在30米以上;距离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认定对探测环境有害的干扰源必须在500米以上;与成排障碍物的距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国家一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国家基准气候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国家基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8倍以上,国家一般气象站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以上;观测场四周10米范围内,不得植树和种植高秆作物;

(二)太阳辐射观测场在日出、日落方向障碍物的高度角小于或者等于5度,四周障碍物不得遮挡太阳辐射和日照仪器感应面;

(三)高空气象探测站四周障碍物的仰角不得超过5度,在高空气象探测站盛行风的下风方向120度范围内,不得超过2度。半径50米范围内不得有架空电线、树木等障碍物;四周设置的无线电发射频率和电磁辐射场强不得对探测信号造成干扰;

(四)制氢室周围50米内,不得有建筑物和火源;

(五)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度,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度;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度,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度,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度。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第十条 下列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依法受到保护: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林业气象站);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气象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环境气象监测站、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闪电探测站;

(三)GpS气象探测站外场环境和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相应的设施;

(四)其他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第十一条 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台站设施设备,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和其他工程建设等活动;不得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第十二条 因特殊原因确需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和一般气象站或者其设施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

(二)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迁移应当符合国家重点工程用地的有关规定;

(三)新选的气象台站址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

(四)迁移或者重建气象台站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所需土地依法办理用地手续。

迁移国家一般气象站或者其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或者其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将初审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迁移气象台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对比观测。

第十三条 因特殊需要,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将初审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在其他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申请,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 气象预报、警报与服务

第十四条 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制度。

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统一制作,公开。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和农业、交通、旅游、城市环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专业气象预报,开展对城市、公众活动产生影响的大气要素监测、预测服务。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五条 无线电管理部门指配给气象主管机构使用的频率、频道和经无线电管理部门审批的无线电台站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干扰和破坏。

无线电管理部门和电信管理部门、电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防灾减灾的有关规定,确保气象无线和有线通信畅通,准确、及时地传递气象情报、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第十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气象预报节目的制作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播发和刊登气象信息应当定时、适时,并标明气象台站名称和时间;对当地气象台站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及时刊播。

第十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与其他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交换有关气象资料;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民用气象台站及其他从事气象探测与监测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所获得的气象资料。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衔接,通报有关气象信息,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的各类专项气象服务,本着自愿互利原则,实行有偿服务;以营利为目的传播气象信息的媒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有偿方式直接提供。收费项目和标准按照省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相关部门开展气候资源综合调查、区划编制工作,气候资源区划每20xx年修编一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能源发展、旅游发展等规划,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应当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区划成果。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气候资源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定期气候公报以及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第二十三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组织建立太阳能、风能监测网,为太阳能电站和风电场的建设、运行提供监测、评估、预报等技术支持。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候资源利用评估体系建设。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以及大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时,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项目实施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 气象台站网和大型气象仪器设备必须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关部门根据行业规划新建气象台站、新增大型气象仪器设备,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共同论证。

第二十六条 省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与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标准化体系。气象台站应当执行有关气象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构)筑物、场所和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进行定期检测。

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核和竣工验收。

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以及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设计单位或者建设单位以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使用的气象资料应当来源于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使用非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资料,应当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审查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使用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向申请人出具批准文件;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发表或者向他人提供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不得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实施危害或者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予以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范围内,未经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的;

(二)向社会、转发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信息,刊播非适时的气象预报、警报的;

(三)从事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设计、建设以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查的气象资料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拒绝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不按照规定限期整改的,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二)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三)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丢失或者毁坏原始气象探测资料、伪造气象资料等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者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大于22.5度的障碍物。

(二)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小于或者等于22.5度的障碍物。

(三)气候资源,是指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风能等。

(四)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应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9月19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气象条例》同时废止。

气象行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业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应对复杂天气气候的能力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了推进我国从气象大国走向气象强国,20xx年9月,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xx-2030年)》,明确了20xx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展望了2030年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成为我国未来气象事业发展的蓝图。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球气候变化,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影响也越来越大。国家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更为紧迫、期望也越来越高,因而,通过有效的努力减轻防灾减灾的压力极为迫切。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8

**市气象局:

   **县宇泰花园小区17号住宅楼,由**县宇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该工程取得了**建设部门的合法建设手续。因该工程处于**县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内,所以从该工程建设开始就受到我局的高度重视。6月4日执法人员通过工程负责人王 ,了解到工程规划,其建筑楼房高度约为14.5米,由航拍图上测算,观测场距17号楼最近距离为158.06米,符合相关规定。

   我局安排值班人员对搞工程建设进行跟踪监测,并多次找到开发公司宣传《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的重要性。当该楼建设至6层时,我局感到该建筑物高度有可能超过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距离的保护标准,于7月29日与县建设局沟通,要求对该建筑物进行实测、超高部分必须予以拆除。建设局责成县规划处、宇泰房地产公司与我局对该建筑物距观测场围栏最近点距离及该建筑物高度进行实测。8月1日,在三方共同参与下,采用GpS卫星定位仪进行了实测。实测结果显示,该建筑物属成排障碍物,有部分住宅单元与观测点围栏间距离不满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附表1的要求(实测结果见附图)。经与规划部门,宇泰地产共同协商,宇泰花园17号楼西侧的四个单元中,西数两个半单元取消六层,只建至五层(与观测场高差不超15米,超高建设的墙体已于8月2日开始拆除),另一个半单元建成平顶(与观测场高差不超17米,不再起坡),东侧的五个单元按照原计划建设(与观测场高度不超18米)。按照新的建设方案,17号住宅楼满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要求。宇泰地产明确表示,17号楼按新的建设方案建设,不违反气象部门的要求,我局将继续跟踪宇泰花园17号住宅楼的建设,直至建设完成。

 

**县气象局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9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按照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即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二、实施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气象观测系统布局。统筹建设农业、城市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在26个乡(镇)分别建设一个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在重点区域建设全要素自动站1个。

提高专业气象观测网自动化水平。按照全省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建设区行政区域内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

强化高效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建设新型农业气象观测网。根据气候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建设我区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建成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1个,配备农业气象移动观测设备1套。在航运航道或生态区建设1个5要素自动站。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水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农业小气候自动观测站。

(二)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成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中心,建立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气象预警服务平台,健全现代预报业务体制,开展定量降水预报、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和延伸期天气预报等业务,开展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等研发,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度。加强监测预警,利用上级预报指导产品,加工制作服务产品,并开展气象服务。

(三)健全多部门配合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成1个气象科普基地,加大气象科普宣传的力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城乡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城乡一体化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网络,协调区应急办、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部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通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全覆盖。

采取合作式、融入式、共建式方法,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设,完善区、乡镇和村级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成乡(镇)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各乡(镇)政府要明确1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分管负责人。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增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并增设“气象”兼职岗位(气象协理员)1-2个,负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工作。结合村村通工程、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担任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在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农业、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农情、灾情、墒情联合调查制度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会商制度,积极组建专业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开展农业气象“直通车”服务,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我区种植大户提供农险气象服务,对各类农合组织(农场主)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提升公共气象为农服务的层次。建设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做到100%的乡(镇)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00%的村建有气象电子屏或数字化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

建成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管理中心,成立作业队伍,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设备和车载雷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增产等方面的作用。

(四)建成职能完备的气象科学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事业科学管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积极完善与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进区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进一步强化区级气象机构作为同级人民政府气象主管机构的地位,行使气象基础业务、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融入政府的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地方气象灾害防御机构,落实相应的编制和经费,气象列户经费高于苏北平均水平。

做好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发改、规划、经信、国土资源、环保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气象主管机构会同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城乡自动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区城乡气象观测环境依法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发改、住建、规划、法制、安监、公安等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对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密集小区、场所建筑物(构筑物)雷电监管措施全覆盖,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实施气候论证管理,将气候论证程序纳入规划、建设审批流程;依法保障全区雷电等气象灾害评估工作开展。

(五)建设规模配套的新型气象台站体系

根据“功能适用、规模适度、建设集约”原则,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继续完善和加强与现代气象业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新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事热情,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改善我区气象业务工作条件,不断提升综合功能。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3年8月底之前)

区政府成立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区气象部门开展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制定下发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以及《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0月)

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全面组织实施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根据《关于印发<2013年县(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办发〔2013〕69号)文件精神,各乡镇及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关于印发《2013年度区气象现代化“七个体系”建设量化考核指标的通知》(办发〔2013〕48号)文件要求,强化领导,确保完成2013年度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

2014年10月—12月,区气象部门将组织对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10月—12月)

区气象部门组织做好区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总结与评估,并形成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提请省统计和气象部门对我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验收。根据验收结论和气象现代化工作经验,深入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制订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各乡镇和区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全区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区政府继续全力支持气象事业全面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化运作、部门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组织、农业、民政、财政、发改、规划、水利、国土、住建、交通、科技、广电、安监、气象、保险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为农服务网络和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共享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信息,将农村气象信息建设纳入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两个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篇10

我县气象事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关怀与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气象部门的不断努力下,气象事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测、人工防雹增雨、防灾减灾、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尚未形成、气象监测系统远远不能满足高准确率预报的需要、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亟待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更好地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决定》(渝府发[*]144号)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我县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切实将发展气象事业提到我县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县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特别严重,在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中,70%以上是气象灾害。近年来,我县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加大,损失逐年增加,气象灾害损失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7个百分点,尤其是*年的高温干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多元,其中农业损失达2.4亿元。另一方面,我县气候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生态与农业气候资源、空中云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保和生态价值。因此,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我县建成山川秀美、生活宽裕、文明和谐的“三峡门户”、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确保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形成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业务技术体制,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接近全市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工作的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气象科技、业务服务和一流台站建设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二、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满足精细化天气预报要求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网,达到全县每个乡镇都建有一个自动气象站,布设密度在20×20公里。建成车载数字化雷达系统,提高对降水和风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重点加强主要江河流域、主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山洪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等区域气象观测网建设。把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全市统一建设计划,通过市县共同加大投入,逐年逐步实施建设,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和稳定可靠运行。县气象部门和县发改委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按照《*县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建设重点予以实施,做到合理布局、统一建设。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要以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准确率为核心,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十一五”末,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4—5个百分点。要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检验、评估和应用,逐步实现天气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化。进一步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组织开展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异常的监测诊断分析,提高应对极端气候、异常气候的能力。加大对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和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县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

(三)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现代化进程。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网络化的公共气象服务大平台,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手段现代化,使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技术更先进,服务质量更优质,服务效益更显著。要建立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不断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公共气象信息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加强气象影视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影视的覆盖面、时效性和节目质量。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要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播发工作。气象部门可以在大型商业区、车站、码头、学校等重要公共场所已设置的公益广告设施上,设置气象预警标识,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政管理部门要予以协助。

(四)推进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围绕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建设统一的气象通信和信息存储、分发系统,实现观测数据共享。气象部门负责气象信息共享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和共享大气、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

(五)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规划实施重大科技计划中,要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建设,加大气象科研的投入支持。气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部门的合作,积极引进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利用等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含量。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教育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气象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快一流台站建设。按照总理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提出的加快“一流台站”建设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多方筹资、分级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改善。把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改善的投入力度,实行中央、市级、区县政府配套投资、共同建设,促进气象台站快速发展。

三、充分发挥气象综合服务作用

(一)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防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根据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需要,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及时向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评估信息,要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播发给广大社会公众。影视媒体要在显要位置悬挂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标识,并适时增播和插播重大气象灾害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防御、救助和灾情调查工作,要积极采取人工影响天气等防御措施,减轻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灾害的评估工作。

(二)做好三峡库区气象服务工作。要围绕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加强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及山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建设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峡库区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同时,要加强三峡水库形成后库区局部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影响的研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三峡库区局部气候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与适应措施研究。

(三)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开展城市持续性高温、暴雨、大风、雷电、大雾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及时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开展城市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要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医疗气象业务服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四)强化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加快农村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气象预报服务的精细化,提高农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民获取气象信息难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建立信息完备、功能强大的农业气候资源信息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为发展特色农业、数字农业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加强农业干旱、森林火灾、森林植被、作物长势、地表温度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和评估。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要加强农村集镇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农村公共卫生等工程建设的气候论证和气象系列化服务,促进农村生存、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四、切实做好气象安全保障

(一)做好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和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构,构建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提高突发事件气象保障和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做好交通安全气象保障。要加强气象与交通部门的协作,建立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交通气象信息系统,为公路、长江航运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逐步在县域骨干公路关键路段、高速公路上建立安全特种气象站,加雨、大雾、高温、冰雪等影响交通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继续完善长江航道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网络、电子屏幕、手机等形式为交通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

(三)强化雷电灾害防御工作。要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加强对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气象部门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合理布设雷电监测网,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警预报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采取避险措施提供服务。要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认真执行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和防雷设施定期检测制度,从源头消除雷电灾害隐患。要加强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防御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增强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大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有效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四)做好煤矿、非煤矿山气象安全服务。要加强气象与煤矿部门的协作,建立煤矿、非煤矿山安全特种气象观测系统,加雨、雷电等气象因素引发煤矿、非煤矿山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开展矿山水害、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逐步完善煤矿、非煤矿山安全气象等级预警预报系统。

五、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一)深化气候资源的普查和开发利用工作。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研究光、温、水、风等各种气候资源分布规律,摸清气候资源状况,建立完整的气候资源信息库,开展气候资源分析、区划和评估,提高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气候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前瞻性作用,在进行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时,要组织气候可行性论证。要建立重大农业开发项目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制度,在新品种引进推广、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型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论证工作。

(二)加强人工防雹增雨工作。我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季节性干旱、风雹灾害严重,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开发空中水资源,扩大云水资源利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装备先进的探测和作业设备,建成以实时监测、信息加工、作业决策、效果评估为核心的作业指挥系统和高炮、新型火箭等多种作业手段相结合的作业催化系统。在产烟重点区、冰雹易发区和易旱区加密作业点,加强炮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作业条件,提高作业人员技术水平,逐步改善作业人员待遇。进一步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防灾减灾、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我县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气象能源,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发利用价值,要进一步组织开展全县太阳能、风能资源普查工作,为我县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领导,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气象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二)依法开展气象业务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气象执法监督,改善气象行政执法条件,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信息、系留气球施放等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地方气象标准体系。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增加气象事业财政预算比例,进一步完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气象能力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和突出重点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步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成系统设备的作用。支持为地方服务的气象事业,重点保障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防御体系、风能太阳能及空中水资源气象开发应用体系等重大气象工程和重大气象科研项目,切实加大对气象部门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投入。

(四)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有关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