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十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十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12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1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以小学生为主,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配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掌握小学语文的方法。教师应该适应小学生的需求,努力学习更多的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想让小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学生,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预习的作业,然后课上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说自己搜集的关于作者的资料,然后与大家分享,最后老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了解完作者后,就让小学生分组朗诵古诗,进行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朗诵完古诗,就让小学生分别说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然后进行讨论,接下来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这节课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填充。最后,教师要讲解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小学生背诵古诗,再做练习题。最后,让小学生来讲解习题。在这样异界语文课上,教师只起到了组织、纠正和总结的作用,大多数问题都是小学生独立来完成的。这样小学生自己主导了语文课堂,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性。教师也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多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独立式教学,来让小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练就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合理的安排课堂,课堂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在课堂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安排小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比如说,在讲解课文时,一个同学读完了课文,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同学读的?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同学来适当分析一下某一个段落或者某一句话。除了在语文课上的锻炼,教师还可以每周都安排一节演讲课,让小学生在演讲课上讲故事、谈感想、谈生活等,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给小学生布置观察的对象,然后让小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发挥。生活中无处不是课堂,无处不是锻炼的机会,那就需要小学生和教师共同利用好这些锻炼的机会。总之,在锻炼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流畅的语言来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成功在于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习惯,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怎样才算好的学习习惯呢?

1.要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小学生对这节课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在老师上课时,就可以着重地听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难题了。课后复习,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巩固,让小学生把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要养成勤于思考和全神贯注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过程中,不能总是依赖老师、依赖参考书,依赖别人给的答案,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得出答案,这样得到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但要注意的是,独立思考的前提是要先学会全神贯注的听讲。

3.要养成参与课堂活动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打起精神,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这样除了增长知识,还有助于锻炼自己的能力。

4.要养成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许多小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偶像,教师所说的、教师所做的都是对的,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有时候也会说错、讲错。在这时候,就需要小学生大胆的站出来纠正教师的错误,其实站出来也是需要胆量和勇气的,所以小学生要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5.小学生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2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涉及的面很广,以上只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而言。应当指出的是,教无止境,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而不要强求一律。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众说不一,争论较大。有的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讲为主,也有人的说应以读为主。究竟谁是谁非,真有公堂难断之势。当然,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不是固定不能改变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教师特长、学校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灵活运用,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最优化。

1.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有如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1.1巧设悬念法。如在《蓝色的树叶》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我设下悬念:同学们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树叶的颜色,有谁看过蓝色的树叶?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主人翁却有蓝色的欲望。这就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心理。

如讲《?魅静 氛饨诳问保?给学生介绍生物史上发生过的这样一件感人事实;在南太平洋茂密的热带丛林里,隐藏着一个美丽的小岛国--费德希岛。岛上居民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1875年,费得希国王带着家属去澳大利亚旅行。归来的路上王子突然病倒了,患的是澳洲大陆上每个孩子都没得过的传染病--"麻疹"。国王和家属回到小岛上后,由于这里的居民毫无抵抗力,麻疹便在岛上横行无阻地流行起来。很短时间内,小小岛国居然增加了四千多座坟墓,死了全岛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传染病为什么能够流行呢?今后我们遇到传染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造成悬念,学生急于知道答案,为讲解新知识铺平了道路。

1.2创设情境法。所谓情境,是一种形象环境的表现,如光线、颜色、声音、气氛、教学设施等。情境教学则是一种把科学教育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一个巨大的教学力量。

小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铁事等,很容易使他们溶入故事情境之中,徐徐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性。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教学导入,我让几位同学戴着头饰演"小蝌蚪"。随着欢快的乐曲"游"迸教室,并天真地喊:"妈妈,你在哪儿?"其余同学看见,兴趣油然而生,这种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改革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状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合作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到狮子大王要选替它的新"万兽之王",要动物们轮流做,看谁做得好就选谁。时间是每个动物一周。"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都谁当'万兽之王'了?""他们都怎样当的?""最后谁真正当上了'万兽之王'呢?"我便根据学生的提问整理好顺序,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这样便自觉地转变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3.在玩中快乐学习,体验新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义务阶段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维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充斥,给实现标准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下面本人谈几点肤浅认识。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读中感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

3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每篇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还在于作品本身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指导学生多读那些使人长精神、增毅力、强体魄,激志气、去懈怠、减卑鄙、除邪恶、生羞愧、远污染、起美感的好书。

4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可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难忘的一件事或一个人,”指导学生可以写“争吵”、“值日”……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5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氛围;平台;激励语言

赏识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赞美,并使学生在不断获得赏识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将赏识教育有效应用其中呢?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粗浅的意见和见解。

一、积极创设赏识教育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生通常不会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踊跃发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还与学生有着自卑、害羞心理有关,他们害怕一旦说错就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讥笑,因为不敢轻易发表个人的想法与见解,语文效果自然也达不到理想状态。鉴于这种情况,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创设一种赏识教育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大家对自己的态度是激励的而非嘲笑的,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进而在日后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并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例如,在课堂上,当我们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用期待的眼神望向班里学生,让学生知道我们希望与他们进行积极交流互动,希望听到他们的意见想法,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关注的。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要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欣赏和肯定,让他们因此感受到鼓舞,产生身心上的愉悦感,如此,被赏识教育的氛围包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热烈活跃,进而实现高效化的课堂教学。

二、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我们就得为学生提供被赏识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赏识教育的平台,即,让学生有机会得到赏识和赞美,体会到被肯定和鼓励的兴奋与愉悦感,进而对语文课程迸发更为高涨的学习热情,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积极进取逐渐达到所制定的学习目标。

比如,以《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地球只有一个,必须爱护地球、珍爱地球,并明白应该以怎样的行动对待地球,于是,在这节课上,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我让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平时是否真正做到了爱护地球,如果有,实际行动是怎样的,于是,学生纷纷开始发言:“我从不乱扔垃圾,在大街上看到有随意丢垃圾的人,我会明确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应该爱护环境”“我也是,看到地上有垃圾,我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根据学生的发言,我对学生各种保护地球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表扬和赞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尝到被鼓励和赞美的甜头,学生在老师这里得到欣赏和肯定之后,在日后会继续将珍爱地球的行为付诸行动,并且对语文课程内容产生十分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积极使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在当前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常常对学生说一些抱怨式的语言,如“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你是不是笨!”“跟咱们班的×××比比,你真的差太远了,感觉你没救了!”“你的成绩真的太差了,老师对你特别失望”等等,这样抱怨式的语言,其实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大的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缺乏自信。鉴于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得在课堂上抓住一切时机,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或鼓励,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是成功的满足感而非失败的自卑感,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比如,在学生回答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我们都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如“你的答案与众不同,说明你的想象力很好,继续发扬”“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真惭愧”“非常好,正是老师想要表达的,看来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很强!”等等,诸如此类赞美性的话语,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满足学生内心深处被别人夸奖的需求,进而逐渐树立学好语文课程的自信心。

总之,赏识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一种教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的优越性,并且积极将这种教育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挫折教育;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71-01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着人文性特点,可以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提供基础,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让学生能够正视困难,不畏惧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实现。

一、以课堂资源为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勇敢接受而不是一味逃避;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不是一撅不振;要满怀激情的拥抱生活,而不是束手无策。遭遇挫折是生活中时常发生的事情,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挫折结果常常不同,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了信心和勇气,那么挫折将会成为通往成功途中的一个绊脚石,跨越不了的话你将会一事无成。相反,在逆境中能勇敢的接受,面对挫折,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这将会是终生受益的。

在《梅兰芳学艺》中,梅兰芳拜师学艺,开始老师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但是他不放弃,通过他努力刻苦的训练自己的眼神,最后别人夸奖他说他的眼睛会说话了。从这篇故事中,孩子们通过分析体会,不仅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须勤学苦练,还懂得了挫折并不是战胜不了的,有了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挫折,就要想办法战胜挫折,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成功。具体来说:理智的态度,正确看待挫折,不畏惧,冷静分析,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找出问题的所在,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灵活的策略,策略不同于方法,而是在问题解决之后形成的一种意识,在遇到困难后先预设适合的解决方法,通过有效的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作出判断形成最终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孩子而言,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很重要,这有助于他们冷静分析问题,更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坚定的信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不断地尝试,才最终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树立榜样,以此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课文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榜样。《山茶花》是一片托物言志的课文,文章中的山茶花“如雪的洁白,似高山飞瀑溅出的晶莹的水花;如霞的粉红,似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如墨的浓黑,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这花确实很美,颜色鲜艳,形状美丽。前文演绎了山茶花的美艳,其寓意在于它在生长过程中付出了无数艰辛的努力,花骨朵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蕴蓄最终才开放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山茶花的形态美,运用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使整节课洋溢着美育气氛,同时对于展现山茶花精神美的段落进行诵读与品味,使学生明白,山茶花的美不仅仅是它的外表,还包括了它不屈不饶的精神。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同时能收到美育的熏陶,使学生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以这些故事中人或事物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精神的作为衡量自己的尺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循循善诱,个别指导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接受能力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不同的。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有些学生反映较慢,有些学生坚强开朗,有些学生孤僻软弱。作为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以一概全,要尊重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首先,对学优生严格要求。品学兼优的学生常常受到老师的青睐和关注。这类学生在犯错的时候老师可能会不自觉地缩小他们的缺点。有句俗语叫做响鼓不重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学校里,成绩的好坏不是评价的全部,但是也属于主要的评价标准。成绩好的孩子在其他的品德、劳动、性格等方面并不一定也是优秀的。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常常被赞扬包围着,是家长的骄傲也是班上的榜样。但正是这种学生,长期的沉浸在被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慢慢的心理变得很脆弱,稍遇挫折很容易变得不堪一击。我们班上有个女生,她成绩优异,课堂上能够集思广益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能够给老师带来惊喜;作业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在班上也是小干部,是老师最得力的小助手。老师,家长,同学对她都是赞不绝口,有时她犯点小错我也只是简单的提点一下,认为这个聪明的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在层层的光环包围的她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当我批评她时,她低下了头,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我接到了她家长的电话,说她回家就哭,情绪很激动,不愿意上学了。这件事给我了一个警示,那便是挫折教育刻不容缓,即使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正确的看待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更要正视他们的不足。所以老师在面对优等生的时候,要及时指出他们各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客观看待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其次,多关注学困生。学困生一般指的是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在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心里都占有主要的地位,学困生通常都是在学习上较为吃力,跟不上班上的节奏,成绩总是不尽人意。学习就是他们最大的障碍。在学校,这些学生多半显得不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常常显得更加沮丧,感觉自卑,没有勇气,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行,破罐子破摔。那么老师在对待这些学生的时候就更要注重方式方法,要更加的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人生观。

此外,从心理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人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消极的。如有的学生考试考得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于是就沮丧,失去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更有甚者会想不开跳楼、自杀。这种事情在报纸上也常有登载。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经常处于担忧、苦闷等不良清绪状态下的人容易患癌症。因此,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是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心的事情,碰到了挫折我们该怎么办呢?情绪是具有调节功能的,这个时候就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小学的语文教育,隶属于基本的教育范畴,在语文这门学科的相关特点来分析,语文把“文”作为它的主要形式,在内容上审美化、情感化以及形象化,“寓道于文”、“以文载道”这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就是要遵循因“文”而施的相关原则。语文这门学科它不仅需要智育上的培养,还需要在美育和德育上进行锻造,无论是其文学性、思想性还是知识性,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相关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要把德育方面的教育良好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一)小学这个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的塑造与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小学阶段又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教学之中所存在的脱离实际、满堂说、枯燥无味的一些空间说教,不仅不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样会让小学生们产生一些厌烦的心理,一定要把趣味性与只是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得孩子们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进一步受到相关启发,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语文方面的朗读,用读书的形式来传情悟道。朗读这项活动对于小学的儿童们来说是他们最初的一种阅读活动。人类的语言学曾有过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表示朗读并不是机械的把书本中的知识不假思索的读出来,是通过学生内部的语言,结合自己的话对原文中的段落和句子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让原文中展示的思想融为读者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巧妙的去渗透德育教。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一些“悟情明理,以读为本”的新型研究课题,让学生们学好语文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德育素质,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精度、细读且投入自己感情的读,能够进一步帮助教师实现预期德育的目标。

(三)通过观察思考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用笔联系,挖掘去表象下的本质思想。作文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很神奇,作文对于思维来说是创作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它可以综合的反映出这个人内心最深处的世界,更是小学语文教学框架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作文所涉及和涵盖的面非常广泛,无论是人、物、景、事等,都要求小学生要讲真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真实的情感,不能说空话假话。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不仅应该注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深层次的激发,还应该注意在学生或者自己认为优秀的作品之中找出震撼、感动的语言与文字,通过那些作品之中的一系列闪光点,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它的光辉,并且可以领悟到其中可贵的精神,让这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深植小学生的心田之中,进一步渗透德育教育。

二、注重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不仅仅是一方小天地的话说古今与中外,语文教学更不是锁定在课本上的“圈子式”知识传播,应该注重课堂与实践活动互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语文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修养的塑造,同时,利用实践进行德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主要“塑造者”是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反映学生的真实行动。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与传授的时候,在拓展、启发学生们的智能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之中所涵盖的德育元素,恰当适时地进行德育思想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可以从小就树立一个远大的报复与理想,并且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进一步形成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更能够以此提升学生语文修养的良好养成。

三、利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德育教育优质渗透

(一)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同时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进一步建立起综合素质框架。学生对于教学来说是主体,更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学生在主体方面的表现应该是自我养成与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学生在德育上的具体要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规范其行为就要进行小学生守则的全面落实,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存在其阶段性的特征,更涵盖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首先是教育的工作应该注重整体阶段,也就是要根据学生之中存有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那些问题,有目的、针对性的去突出其中一个重点,进一步解决其中之一的难题。另一个侧重点的教育中心应该分段进行,尊重总体共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体的差异性,毕竟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高、中、低年纪在教育的具体内容上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其语文教材之中相对突出的德育内容进行各阶段的渗透,每个阶段要有每个阶段的具体策略,不能一种方式贯彻三个阶段。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要求“懂的”变可以,比如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或者是首都、国徽、国歌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中年级的学生,应该适当进行民族知识以及国家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让学生懂的今天的学习与安宁生活,有着怎样的过去和历史。高年级可以贯彻党的方针与政策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额性质和国情,掌握社会动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塑造德育综合品质。

四、总结

小学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教学时候德育知识的渗透,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无论与各门知识的学习还是现实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该优化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注重策略性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同时更塑造学生语文修养与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以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1年第32期.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语文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应该说,无论是语文学科课程本身还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下面谈谈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考。

一、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过程的主渠道,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潜能发掘和展示的好场所。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2、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新课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艺术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显示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沁园春・雪》一词,我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使他们驰骋想象,联想诗中壮丽的图景、豪迈的情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挑动、感染和熏陶。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很多同学的自觉程度、兴趣程度、毅力强度等方面有待教师引导和培养。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

1、营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

三、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灵活采取一定的方法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没有固定方法。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阅读渗透。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调控,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背景渗透。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可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3、主题渗透。主题是文章或作品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来探讨主题,就能对学生产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讲《晏子使楚》一课时,在完成人物和结构的分析后,学生归纳的主题为“赞扬了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可顺势发问:“为什么说‘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同学们的讨论转入到晏子的智慧和善辩上,并认为是晏子的‘智慧和善辩’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接着提问:“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于是展开了一次有关人际交往的小讨论。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改革;教学方式;激励教学

如今的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社会,但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根基。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源于对课本中所学知识的巧妙与合理的运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同样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显得太过死板,已经不能用来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也是对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一次考验。所以,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教育部作出一系列改革,重点强调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过程与方法相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加强健康教育呢?

一、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贪玩的时候,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喜欢用眼去观察,用手去探索。所以,老师要恰当地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点,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更多地去看、去听、去动手。孩童时期主要是通过视觉的观察成像来记忆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地用一些更加生动直观的实体物品来辅助教学,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判断力的提升。在低年级的教育阶段,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讲、多说。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其次老师也可以适时地通过做一些趣味小游戏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去玩、去演。例如,在教授一些成语的时候可以由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成语的具体来历,并由学生自己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再如,在初期教授拼音的时候可以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这些趣味游戏复习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快乐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也得以发展。这样的教学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知识更加巩固,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

的事。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扮演导师的角色,同时也要学会做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不再感觉老师的地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也不会出现个别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惧怕而不敢请教问题。再者,老师作为课堂上权威的象征,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围绕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来展开,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另外,老师也可以试着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老师要学会应变,面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引导与激励,从而使每位学生都乐学、好学。

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这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引路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摒弃之前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部分老师要改变之前那种成绩才是硬道理的观念,一直督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分小组探讨,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讨的同时获得竞争的动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老师在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和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个性。随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日渐成熟,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所以老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老师对多媒体的操作能力。

三、激励教学,激发潜力

作为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更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学生奖励与鼓舞,使学生有信心去继续努力。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是学生,所以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并帮助改正,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要学会在挫折、困难之中找寻正确的有利因素、增强学生的自信。适当地换种方式教育,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来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学生也应该学会在平凡之中找到不平凡之处给予夸奖,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才会不断地进步,并在进步之中不断地予以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无限的动力,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老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

新课改的“新”强调的就是要有创意、有活力、有动力,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主动学习、主动探讨、积极参与、积极完成。新课改是真正地把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联系在一起的一条纽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结构的优势组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健康学习。这是对老师的一种新考验,同样也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怎样才能把更好的、更优的教学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那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心动,让老师喜欢的课堂氛围,使孩子们能够真正把学习变为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3]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1~12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篇10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相关资料显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发展性教育教学目标为引领,尊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关注人的发展、促进语文学习、呼唤效益意识。”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导致课堂缺乏新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出现,进而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探寻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语言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语文教学可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扬。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重要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与否,关系到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教学的效率是教学的关键,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激发小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的同时,更能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造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脱节。固定的教学模式,更是影响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其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注重其语文个性的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和其工作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缺乏相关教学方法、策略,造成对某些教学重点的忽略,更有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强调应试教育中的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小学生语文情操的培养。这些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明显下降。

3.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此阶段语文课堂上师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是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地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和教育手段的有效结合,能有效地促进现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可见,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把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坚持“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2.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模式比较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节省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智能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它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望尘莫及。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在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刻舟求剑》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相应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更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如《海底世界》的相关视频,不仅让小学生在欣赏魅力景象,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皮球掉进池塘了》一课时,先让小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打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的内容作基础,又创设了情境,小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也激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3.语文教学具有涉及领域较多,知识面较广的特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把各个教育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如远程教育资源的内容有国家配发的光盘、有卫星网播发的资源、有因特网下载的资源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当地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加工和整合,使其符合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总之,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新课标的有效实施以及小学生自身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能力的提高与否,更是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努力关注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工作能力、素养的培养。只有深化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转变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更新其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把自身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董鑫.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尝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2]季翠丽.小议语文课程改革[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