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基本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1:04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1

关键词:药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58-02

药学专业师应掌握药学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药学科研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培养能从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评价、临床合理用药、医药经营及管理、新药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师主要学习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

1药师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1掌握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2掌握主要药物制备、质量抽控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1.3具有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能力、选择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药药理实验与评价的能力、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1.4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1.5了解现代药学的发展动态。

1.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用药如用兵

用药有慎,易致药源性疾病诊断明确之后,就需要用药治疗。用药如用兵,用药不当可造成药源性疾病。随着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各种高效、速效、长效、特效药不断涌现,而且它们的副作用、毒性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日趋复杂。通过长期使用,发现其中能够致畸、致敏、致癌、致突变的药物正逐年增多。如阿斯匹林、氨茶碱、阿的平、异烟肼、催眠药等可使某些患者出现急性可逆性脑生化代谢紊乱而导致中毒性精神病,使病者出现意识障碍、兴奋、扰动、语无伦次等。气雾剂喘息定因止喘效果快速而且显著,在国内十分流行。据统计显示,使用该药反而使哮喘病人死亡率上升。究其原因,很可能患者为了求得止喘反复多次使用,以致过量中毒。奎尼丁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药物,但服用该药时有人会产生阿-斯氏综合征,表现为突然意识消失,并伴随循环衰竭与呼吸抑制。奎尼丁所造成的晕厥又常无先兆症状,往往引起猝死。经漫长岁月,积血的教训,中药使用从单方、验方过渡到方剂。西药联用在医疗上是一大进步,如“雷米封-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联用是治疗肺结核的首选方案。但有些药物联用会增加或带来毒副作用。目前已知四环素与青霉素合用会降低治愈率,增加死亡率;无味红霉素和四环素族抗生素合用可增加肝脏的毒性;优降宁与麻黄素类药(如通宣理肺丸、止嗽定喘丸)合用,可使患者血压增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用雷米封与利福平进行抗结核治疗时,如果合并使用苯巴妥或水合氯醛,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已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道。中医用药讲究“忌口”。最近发现,饮食对药物疗效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如饮酒或喝咖啡能加强阿斯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糖尿病患者饮酒前后服用降糖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休克。饮酒能加强中枢神经抑制药的作用,引起中毒或死亡。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优降宁期间应禁食扁豆,奶酪,腌鱼,葡萄酒,啤酒,猪肝等富含酪胺的食物。否则,服用这类降压药物非但不能降压,反而会使血压升高,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

3专业理论知识

3.1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掌握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事管理学、医学统计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中毒与解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特点。对临床药学专业的某个方面有所研究。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3.2相关理论知识。熟悉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与医、护、患沟通的能力和较好的文字水平。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学服务药剂师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8-0018-03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对社区药学服务的需求日趋提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障药品供应,更希望获得安全、有效、合理的药学服务[1]。本文就执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问题和思考作一介绍,供同行参考。

1社区药学服务的背景

受传统服务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社区药学服务发展较为缓慢[2],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更多停留在满足供应阶段。药学服务是实践,必须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加以实施,在获得疗效的同时,来证明药剂师的专业价值。要做到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药剂人员应紧密结合社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水平的药学服务。我中心根据药剂人员岗位的不同、专业水平的高低,有选择性地安排工作,并尝试设立兼职临床药剂师,开展基础性临床药学服务,达到协助医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目的。

2社区药学服务实践

2.1参与药品目录的制定和调整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不仅仅是药品零差率销售,更重要的是药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常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诊疗范围、库房面积、医保费用额度、招标遴选等因素限制,一般不可能配备基本药物目录的全部品种。因此,药剂科负责人和药剂师首先对用药品种进行分析,与原有药品目录比对,寻找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替代品种。在确定品种目录,品规、厂家后,将目录初稿提交中心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审定。并根据临床诊疗需求、市场采购情况、药品安全监测及重点品种管理规定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确保中心配备的药物能满足社区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需要,且完全在国家及上海市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配备率达到61%。

2.2参与基本药物互动反馈机制的执行

我中心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之初,即建立了互动反馈机制,具体工作由药房负责执行。除了门诊药房药剂师提供窗口药学咨询外,药库药剂师也对居民咨询来电进行归纳汇总。药剂科每年对患者进行一次需求和满意度调查。从2012年的调研结果看,62%的患者认为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老百姓得益,80%的患者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超过90%的患者在过去半年内至少每月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一次,94%的患者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用药物基本满足供应,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满意和较满意)达100%。但有56%的患者建议增加药物品种,尤其是外资和合资企业生产的药品。药房负责人将调研情况和日常咨询情况汇总,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根据患者需求适当调整采购目录,更好的满足临床需要。

2.3提供用药咨询服务

配方窗口的药剂师主要负责门诊处方调剂和配药,药学咨询的内容包括药品是否配备齐全、规格、剂型等。由于药品的配置常受到政策调控及供求关系的影响,药剂师要经常向患者解释缺药的原因,建议替代品种的药学信息。主管药剂师和资深药剂师也接受患者的来电咨询,做到细心周到的解答,使患者放心用药。

2.4参与处方和临床用药监管

《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要求医疗机构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和安全用药管理,药剂师的责任不可小视。每月门诊处方点评和抗菌药动态监测被列为药剂科的日常工作之一。药剂师定期对抗菌药处方点评,为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对个别药物的过度使用,药剂科采取了限量、限科室、限医师资质等调控措施;并将不合理用药典型案例,如处方超量、诊断与用药不符以及抗菌药不合理使用等,通过简讯形式反馈给医师,有效减少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对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3]。

2.5参与查房和病例讨论

2012年起,我中心指定具有较丰富经验的主管药剂师兼职临床药剂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患者相对固定,病情变化较小,通常每季度安排一次药学查房,围绕病情较重患者的用药问题进行讨论,如中重度感染患者抗菌药物选用及注意事项,临床药剂师给出药学建议,协助临床医师制定药物治疗方案[4]。

在查房过程中发现的较为集中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如质子泵抑制剂的过度预防使用,给予警示并临床跟踪观察,实现合理用药的持续质量改进。通过查房、病例讨论等临床药学服务,药剂人员逐渐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当中,发挥团队优势,达到知识互补、协同合作的作用[5]。

2.6利用信息化技术规范处方用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药剂科工作人员较少,难以开展较为全面的临床药学服务,但临床药剂师利用His中的模块设置,结合各项药事管理规定,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专科药使用范围、单次处方用量等进行限定,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临床医师的处方用药。

3开展社区药学服务的体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剂师在知识层次、专业水平上稍逊于二、三级医院药剂科,差距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人员不足更是客观事实。因此,在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后,我中心尝试根据药剂师岗位的不同、专业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工:药房负责人统筹安排药剂科工作、参与药物目录调整和用量调控;门诊药剂师承担处方调剂、窗口咨询等常规工作;药库药剂师负责用药动态监测;兼职临床药剂师开展处方点评、参与查房、维护药品信息系统等工作。实践证明,合理的分工,使得药品目录制定、互动反馈、目录调整、临床用药点评分析和应用监管等工作紧密结合、有序开展,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通过整合药剂科人力资源,发挥药剂师的整体优势,有助于推动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今后,临床药剂师将更多的利用信息技术,将药学信息嵌入临床用药路径管理中,进一步加强临床用药监管,不仅发挥了药学专长,也弥补了人员不足的缺陷,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鲁珺,昊跃传,王超.北京某大型社区居民药学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药品评价,2012,9(20):18-22.

[2]王忠壮,张理功,尤本明,等.关于上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药学服务发展的调研[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1):1-7.

[3]秦冬颖.社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的模式探讨[J].中国药事,2010,24(4):371-372.

[4]李雅萍.药学服务在社区药房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8):138-139.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3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4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5

【关键词】植物亲缘关系蒙药性味相关性研究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药学及部分印度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经验的近代蒙医药药性理论体系[1]。然而,与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相比,蒙医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要想发展蒙药,使蒙药实现现代化,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前提就是必须实现蒙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否则只会使蒙药的现代化研究成为空中楼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有一定难度。为此,解决蒙药药性研究存在的现状及瓶颈问题,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已迫在眉睫。

1蒙药药性研究的基本现状

1.1理论研究方面药性理论体系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作用的高度概括。

蒙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兄弟民族药物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本民族用药经验总结出的一整套理论,并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这一整套的药性理论构建了一个五元、六味、药力、八性、十七效的药性理论体系[2]。五元:蒙药学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为理论基础。六味:药物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是五元在药物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复杂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来可分为甘、酸、咸、苦、辛、涩六种;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咸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气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涩味,在五元中以土、气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药力:不外寒热两性,即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型[3];阳性有升阳、消食、祛风寒、除痰湿的作用;寒性药物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祛瘀、降火的作用;治疗阴性病(寒性疾患),则用阳性药(温热药);治疗阳性病(热性疾患),则用阴性药(寒凉药)。蒙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药物具有重、腻、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基本药性[4];其中,重、腻二性克制“赫依”(五元中的气、风)病证,寒、钝二性克制“希拉”(五元中的火、阳)病证,轻、糙、热、锐四性能克制“巴达干”(五元中的水、津液、痰湿)的主要特性;反之,轻、糙、寒三性生“赫依”;热、锐、腻三性生“希拉”;重、腻、寒、钝四性生“巴达干”。蒙医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蒙药性能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气)、“希拉”(火)、“巴达干”(体液)的偏盛偏衰。但蒙药药性理论的提出受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元学说的影响,加之游牧民族地区医药发展缓慢,蒙药至今仍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色彩,存在着意向性、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客观性证据难循。总之,蒙药药性在理论研究上宏观把握明显,微观分析缺失,缺乏创新性见解。

1.2物质基础、药理效应研究方面近年来,药学学者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蒙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作用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数据[5],但对于这些化学成分、药效药理作用与蒙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及功效之间有什么联系却缺少研究。蒙医药界对药性的把握基本基于实践应用经验,而蒙药性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找出贯通整体、化解矛盾、统一判断的标准。

2蒙药药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迄今为止,蒙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仍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药性与药理作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之间严重脱节更是制约蒙药药性理论深入研究的瓶颈。因此,笔者试图借鉴药用植物亲缘学及中医药关于中药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理论研究来探索蒙药的实质与规律。即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研究对象,开展蒙药药性研究,确保其化学成分的可比性,凸显蒙药植物亲缘关系-药性-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这一研究思路的提出,有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3基于亲缘关系的蒙药药性研究的意义

针对蒙药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效应之间不能实现有机关联这一制约蒙药药性理论深入研究的瓶颈问题,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对常用蒙药同一药性进行研究,通过归纳其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探求相应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进而阐释“植物亲缘关系-药性-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不仅可以深刻认识蒙药药性理论的科学价值,而且能够为解读蒙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和方法。

4基于亲缘关系的蒙药药性研究思路

植物的亲缘关系是植物类群在系统发生上所显示的某种演化关系。反应植物亲缘关系的分类方法属于自然分类系统,一定程度上是药用植物生物学本质的具体体现,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6]。而传统的蒙药药性,包括药性、药味、功效等,是建立在大量的用药经验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是一种基于传统理论的分类方法。将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传统蒙药药性相结合,在科属的分类单元内,以具有相同药性的药物为研究对象,寻求共性药理活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药性关联的化学成分,从而开展蒙药化学成分、植物亲缘关系、药理作用、药性四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蒙药药性研究的思路,进而发展和完善蒙药药性理论。

4.1典籍及文献整理解放以来,蒙药在本草典籍的翻译整理、文献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认药白晶鉴》、《识药学》、《内蒙古植物药志》、《蒙药学》、《蒙药正典》、《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实用蒙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已相继出版,以此为基本数据源,包括药名、基原、原植物、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此外、蒙药和中药还大量交叉应用,内蒙古中药用野生植物共有1042种,蒙药用野生植物共有508种,中药和蒙药共用的药用野生植物共有474种,在中药和蒙药共用的野生植物中有302种的药用部位相同[7]。因此,《中药大辞典》、《新编中药志》、《中华本草》、《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等大型工具书也可作为数据源,提供基原、原植物、药理、化学成分、分子量、理化性质等相关信息。

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初步筛选出同一药性蒙药相应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活性成分在不同的科属分布等相关规律;同时也可初步筛选出同一科属蒙药共性药性、药理作用、物质基础等相关规律;这些初步的筛选结果可以为蒙药药性、药理作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四者之间的关联规律提供线索。此研究可为蒙药现代化及开发新的蒙药资源、指导用药合理性奠定基础。

4.2基于亲缘关系的药理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根据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结果,选取亲缘关系较近的蒙药,进行共性药理效应评价,确定蒙药药性与药理作用的关联性。结合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最终实现蒙药药性与化学成分的有机关联。

4.3研究实例我们课题组初步整理唇形科常用蒙药后,根据药性-药理作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发现本类群蒙药大致分为三类[8]:第一类蒙药味苦、辛,性温(虽然有些蒙药味甘但与机体作用后味变辛),具有轻、糙之效。蒙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及燥协日乌素(燥湿),如毕日阳古(香青兰)、哈敦-毕日阳古(岩青兰)、哈日-吉如格(荆芥)、包日-麻吉(紫苏)等,这类蒙药主要含有大量的挥发油类成分[9]。第二类蒙药味苦,性寒,具有轻、钝之效。蒙医临床用于毒热之症,如协日-浑钦(黄芩)、好斯-其其格图-洪芩(并头黄芩)、查干-无嘎拉锦-图古日埃(蒙古糙苏)等,这类蒙药主要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与抗病毒作用[10]。第三类蒙药味苦、辛,性凉,具有腻、锐、糙之效。蒙医临床用于血瘀、月经不调等症,如乌兰-温都苏(丹参)、都日布乐吉-乌布斯(益母草)、查干-都日布乐吉-乌布斯(白益母草),这类蒙药主要含有酚酸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酚酸类成分具有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生物碱类成分(益母草碱)则具有兴奋子宫等作用[11]。

我们对龙胆科常用蒙药进行初步整理发现龙胆科蒙药可以分为三类[8]:第一类为“地格达”类蒙药,这类蒙药全部是全草入药,苦味,性寒,多具有糙、燥之效,可燥热性“希日乌素”(痰湿),治希拉热。具有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代表药物如希给拉-地格达(花锚)、哈日-特木尔-地格达(扁蕾)、哈比日干-地格达(肋柱花)、吉斯-地格达(尖叶假龙胆)等[12]。第二类为“龙胆类”蒙药,这类蒙药以植物的根茎入药,包括中药中常用的龙胆、坚龙胆、三花龙胆等,性味及功效与中药龙胆相同。第三类为“秦艽类”蒙药,包括秦艽、呼和-鲁-苏斯(达乌里龙胆)等,它们性味及功效与中药秦艽相同。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烦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症。上述龙胆科植物主要含有口山酮与环烯醚萜类成分,这类成分具有保肝利胆和抗炎等作用,我们推测这两类成分为龙胆科植物清热解毒的重要物质基础[13]。

此外,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龙胆科药用植物龙胆与秦艽,两类药材虽都同为龙胆属植物,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组(Section),即龙胆组(Sect.pneumonanthe)和秦艽组(Sect.Cruciata)。秦艽组在药材形态上有其明显的特征,即根头部为众多的纤维状的残叶所包围,而龙胆组则没有。这两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必然存在某些差异,药物的性味亦然有所区别。

通过以上研究实例表明:蒙物在一定亲缘关系内,可以实现药性与药理效应的统一,避免了药理指标的分散和特异性差等问题,为进行与药性相关联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松林,乌云斯日古楞.试论中国蒙药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1):26-29.

[2]包·照日格图,郑进,海银梅.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比较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8(3):31-33.

[3]刘振国.蒙古民族用药特点概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5:4-6.

[4]罗布桑.蒙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12.

[5]王秀兰,哈旦宝力高,金亮.蒙药药理研究中指标检测现状及发展设想[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1):78-79.

[6]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83-2985.

[7]木兰,于晶峰,安彩艳,等.内蒙古地区中药和蒙药共用野生植物药用部位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30(6):543-545.

[8]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m].5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67-229.

[9]曾南,杨旋,周桢昊,等.荆芥挥发油对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炎症介质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4):154-156.

[10]邓淑华,王鸿梅,刘艳华.黄芩茎叶总黄酮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8,25(3):324-325.

[11]顾月丽,顾江红.益母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4):320-323.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6

1资料与方法

依据《北京地区药剂科住院药师培训细则》、《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北京地区医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等要求,以培养住院药师药品调剂和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具备通科药师和通科临床药师的能力)的目标,总结我院9年来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历程经验,围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要求,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制定培训目标、优化实施过程、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多维度构建培训全程化质量管理体系。

2结果与讨论

2.1培训情况

我院2006年至今共培训学员16名,其中5名学员按期完成培训,1名学员延期1年完成培训,9名学员处于在培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的7名学员,培训期间的各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均能顺利通过,但基本技能综合测试有1名学员未能一次性通过。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方面,学员基本能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培训阶段中掌握的新内容相结合,培训效果良好,但在药品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实际应用方面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基本技能训练虽经反复训练强化,但学员仍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应对解决,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上有待加强。

2.2影响住院药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

我院利用特性要因分析法等管理质量管理方法,梳理分析学员培训情况全过程,参考北京市住院药师培训的问卷调查结果,将影响因素按对培训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核心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核心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过程管理是影响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标准是否符合培训目标,是否适应医院对药学人才需求,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前提因素。住院药师培训作为药学生毕业后职业培训第一站,虽在培训细则中明确药学调剂、临床药学等各岗位培训标准,但由于培训基地把握程度不同,学员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以细则标准为基础,结合医院实践情况,在培训的开始阶段即让培训对象深入掌握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核心因素是培训过程管理,建立规范标准的培训过程管理是取得预定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虽然大多数培训基地均能按培训细则安排轮转和考核,但由于基地水平不同,培训过程管理方式多样,导致培训效果差别较大,培训质量也有明显区别。

重要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方法、培训师资是落实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内容、计划的必备要素,也是培养学员各项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培训方法的探索是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落脚点之一,选择何种方法使学员将医院药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将能力培养与实践工作相互渗透,如何制定相应的效果验证与考核方案,用于衡量每个阶段培训的效果,是培训内容和计划的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培训全程形成一个质量闭环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尤为重要。回顾培训全程,带教师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论传授、实践指导中“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是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能够快速地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此种方式易将师资的工作中少数不规范操作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员。因此建立师资遴选、培养和考核评估的模式,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増加师资标准化流程培训是做到住院药师培训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一般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基地软硬件基础是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最基础条件,包括培训基地的规模、具有的场地设备、培训资料等。在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开展时,即对基地进行了考察,因此目前各培训基地的基础条件均符合培训开展的相关需求,各基地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増加软硬件配备,满足实际工作増长的需求,使学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障即可。培训资料包括培训教材、实际案例资源、参考书籍等,在扎实学员基础理论,培养操作能力、拓宽药学知识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自该培训体系建立以来,长期以各分支学科的教材作为参考用书,缺乏内容综合的统一指导教材,许多培训学员反应学习没有方向,无从着手,因此培训资料规范化是提高培训质量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支撑。

2.3住院药师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院总结历年培训情况,分析每个学员的带教过程,结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将pDCa质量管理理论运用于培训的各个阶段,以基地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探索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5个方面构建全面、实用、规范的质培训量管理体系,并逐年改进完善形成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2.3.1目标管理紧贴岗位需求

针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标准管理方面,我院发挥多个培训教学基地的优势,伴随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制定了目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基于北京地区住院药师培训细则标准,不断细化培训标准,将具体标准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医院门诊药房制定窗口服务、后台调剂标准;住院药房明确片剂摆药、针剂摆药、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等标准;临床药学部门分为临床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咨询等标准。同时,细化考虑各岗位间的相关性,做好标准的衔接,如掌握的药品基础知识、用药咨询的技能技巧在每个阶段都是基础,因此将目标标准管理按照共用标准和岗位个性化标准进行分类,使住院药师学员从整体到局部认识培训的目标,为职业发展明确目标。

2.3.2过程管理注重细节规范

过程管理是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从入岗培训、知识技能深化、理论实践熟练运用等各阶段进行规范训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我院依据培训各阶段能力要求,按照各工作岗位的专有特点,针对每个环节建立规范制度,每个操作制定标准流程,使学员学习规范化进行学习。过程管理方式按照不同轮转科室将带教老师质量负责制、科室内部小组质量负责制等方式相互融合,如药品调剂培训阶段将资深带教管理和小组培训管理相结合,临床药学培训阶段由指定师资带教管理。同时,针对不同学员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利用培训登记手册和考核手册实施了解学员知识能力掌握情况,适当微调培训计划和内容,如住院药房培训阶段依据学员对药品、操作流程、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灵活制定在片剂、针剂、piVaS的培训时间,使学员充分熟练掌握每一项知识技能,最终通过对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培训效果。

考核管理重在系统评价考核管理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立足点,因此需要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方案。现阶段按照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仅要求了出科考核、培训最后结束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远远无法满足学员培训全程质量控制的需求。为能够全程化掌握培训效果,我院不断细化完善考核方案,由各轮转科室组织学员进行入岗培训考核、科室内部测验、轮岗出科考核等,由药品保障中心集中组织年度规范化考核,最终组织学员参加北京地区阶段性理论与技能考核。日常测试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加强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会贯通;年度考核围绕“三基”培训要求全面考核学员理论、技能、外语等综合素质,做到学员培训全面检验。通过考核管理快速评价学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制定解决方案,不断调整培训各流程,实现培训全程“以考带改,以评见效”的持续改进模式。

方法管理强化全面实用方法管理包括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等,是住院药师各阶段培训的实施手段,也是培训的具体的操作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院将理论性指导、实际性操作、导向型参与紧密结合,将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其中,建立药学部门层级化培训机制,集中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撑培训各环节开展。围绕医院药师“三基”培训内容,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训,每年度开展涵盖药事管理与科研、药品保障、药学服务、药品基本知识等共计48课时的理论课堂,并汇编制作药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不仅为药师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并更新药学发展热点。在技能培训中坚持做到练战结合,定期开展岗位练兵,2013年依据医院药师能力要求建立真实场景模拟训练考核模式,全方位提高住院药师学员处方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物知识临床应用、用药咨询、沟通交流等技能。同时,我院自主研发了“药学系列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静脉药物集中用药调配系统”、“军队aDR监测管理系统”、“电子药历系统”等,将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运用至药师的培训中,提高培训考核的多样性。“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将理论、技能分类制作题库,采取人机对话方式供学员训练和考核,与传统培训方法相结合基本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信息化培训平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对象管理重在素质提升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对象管理包括师资管理和学员管理两部分。学员虽然作为培训主体,但其本身素质高低不是培训效果的决定因素,通过规范的培训、全面的考核评估等质量管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我院在北京地区基地与学员双向选择的原则上,经资格审核和面试后完成学员培训准入。在学员进入基地初期,采取交流沟通等方式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为其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师资队伍带教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对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我院明确了各阶段带教目标,通过选派学习交流,流程标准培训等方式层次性提高师资水平。在带教过程中,师资与学员共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技能、完善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同时提高教学实施的参与性,做到教学相长。

3小结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学科,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自1971年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Cetus)成立至今,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已走完了近四十年的路程,已有近百种生物技术药品陆续完成临床试验,投产上市。二十一世纪又将是生物技术制药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普及较差,教学活动相对滞后。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高校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实验技术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技术,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基本技术已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这就造成相应的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脱节。学生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了解,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内容联系不上,更无法谈到后期的产业化应用。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同药物生产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中强调相应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体现“实用”这个原则。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后期的发酵工艺和纯化工艺。由于是一门产业化的综合工程,所以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个分支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刚刚入门的大学本科药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制药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不切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理论中精选出同各种主要工艺密切联系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手段主要阐述相应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比如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其基本原理可以用分、切、接、转、筛这五个字进行概括,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时结合动态的flash课件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简明的概念。当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时,我们可以联系平时药物的生产过程。比如阐述诱导程序对基因工程药物产量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介绍工业生产中采用高热气体瞬时升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利于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后期纯化。同时结合常人洗澡时,高温造成体内热休克蛋白增加这一事实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枯燥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后期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2实验教学前预习已往的实验技术

预习是诸多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所涉及的很多技术,比如分子克隆操作、杂交瘤制备、细菌发酵培养等都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中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将不会赘述。但是很多学生对其相关内容掌握不够,这就造成在讲述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时,学生对以往知识未免生疏,而对新知识又疏于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前,应该对以往学过的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导课的作用,利于后续药物生产相关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当讲授发酵工艺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预先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特性、生长周期、生长代谢特点等一系列微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复习以往知识,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发酵工艺学教学部分,讲述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诸多对细菌发酵的影响因素。可见预习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3重点学习同各种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

同理论内容一样,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的实验内容同样庞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精挑细选,重点突出。介绍每一分支的制药工艺时,精选1到2个主干的实验技术,这样既为学生理清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脉络,还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操作有一基本了解,达到教学目的。而素质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此实验教学为主干,继续进行扩充学习。

4注意各种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横向联系,相互结合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实际的生物制药往往是众多生物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单独的一门技术无法完成从药物生产到后期的鉴定这一综合过程[4]。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将各项技术有机结合、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进行生物药物纯化工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纯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术,同时提醒学生高质量的纯化效果需要各种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将会增加各种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一部分。让学生合理应用已经学过的各种纯化技术设计实验,分离相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纯化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纯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可见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是生物技术制药从实验教学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必备手段。

总之,生物技术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预习已知的实验技术、重点学习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203.

[2]金晶,许东晖,梅雪婷,许实波.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36-38.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8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9

关键词:制药工程;应用型;药物合成;药物分析;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45-03

制药工程专业是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与分析、药品技术、工程设计和应用人才为目标[1]。重庆文理学院作为新型本科应用型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是2012年材料与化工学院新申办的本科专业。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同大多数本科院校一样,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目前面临着专业定位不清晰、实验内容单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方案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我校制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所处的行业背景调查

(一)制药工程专业是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建设的需要

制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按照国家“十二五”对化工和制药行业的规划,国家将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制药工业,因此化工制药行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庆市政府根据国家“十二五”对化工与制药行业的建设和规划,将对天然气化工、炼油、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同时重庆市政府还将打造千亿级的医药产业群。届时重庆依托周边地区丰富的化工资源,将力争建成长江上游“综合化学化工和医药新药”基地,并将在202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化工和制药基地。另一方面,重庆及周边地区化工行业在未来的20~30年需要大批化工以及制药工程等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这为重庆高校化工和制药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专业建设的需要

重庆文理学院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已完成由师范型向“区域性、多科性、特色应用型大学”的成功转型,且实现了由师范和文理专业为主向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理工学科专业的转变。转型后,学校面临着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方针,并进行特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是学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重点建设“六大”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中的工科应用型专业。该专业的建设,可为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化工及制药行业提供重要的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行业,主要包括中药制药(包括中药材和中成药)、化工制药以及生物制药三方面[2]。但我校的材料与化工学院是由化学师范转型而来,因此我们不能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应采取以“实基础、重应用、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企业、行业、同类高校、毕业校友以及在校学生的走访、座谈、问卷、电话、网络等多种调查方式,综合分析后发现在化工制药企业中,对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分析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因此我们紧紧把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对制药工程专业定位于以“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专业。

(二)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工程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时间短,目前存在实验基础薄弱、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建设水平较低的情况。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以及探讨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1.实验基本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探索。培养以“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其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对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因此在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应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规范化训练和培养,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规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以及台秤、分析天平、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过滤、分离、回流、结晶、萃取、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技能,以及温度计、移液管、滴定管的校正以及烘箱、酸度计、玻璃加工的正确使用。通过这些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术,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心智”技能,对学生后续专业实验的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实验技能基础[4]。

2.药物合成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探索。药物合成实验教学是在有机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化学、制药分离工程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专业实验,以整体药物为目标,以合成路线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技巧为起点,在机药物骨架的构建和基团相互转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有关药物合成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以及影响因素[5]。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药物制备中典型的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及实验方法,如卤化反应、烃化反应、酰化反应、缩合反应、重排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环化反应等。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机试剂的处理,如蒸馏、萃取等基本操作,试剂中影响反应的某些杂质的去除等。学习中间品以及成品的分离纯化,如过滤、结晶、精馏、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等原理和方法。并掌握药物的定性鉴别的原理及方法,如熔点的测定、旋光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色谱分析等。通过药物合成实验,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能力,加强学生在药物合成中具有独立工作以及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3.制药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探索。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单位、食品药品检验所等,急需大批的药品分析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如何正确构建药物分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规范化的药物分析专业技术人才,对保证药品的质量以及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中,重点加强以药物分析的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为主。药物分析实训内容应按照《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执行,主要从药物分析的原理,使用试剂的性质及具体配制过程、试剂的用量,仪器构造、规范操作等细节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7]。因此,在药物分析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应以原料药物、半成品、成品制剂的常规检验以及含量分析为主。常规检验主要包括药品中杂质的鉴别及限度检查,如氯化物、硫酸盐以及金属离子的检查,干燥失重、炽灼残渣、易碳化物、溶液色度及澄清度的检查等。各类代表药物的鉴别实验包括一般鉴别实验和专属鉴别实验,主要包括呈色反应、沉淀反应、荧光反应以及气体生成反应、紫外光谱鉴别、红外光谱鉴别法等。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制剂的含量检查时,重点加强非水滴定、络合滴定、永停滴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液相色谱等技能训练。通过制药工程专业实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8],可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对药物的真伪、纯度和有效性的鉴别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起药品质量控制的观念和培养质量控制的工程意识。

4.加强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片面看重理论和基本的动手能力,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9]。重庆文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不仅积极构建本校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还积极加强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

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见习,安排在大一完成。二是顶岗实习,安排在大四阶段。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已与重庆朗天药业、重庆福安药业庆余堂制药公司有限公司、重庆西南制药二厂、四川宝光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市永川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建立了校(外)企合作基地。通过在这些企业的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学习企业化学药品的合成工艺、制剂制备的方法及设备,以及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标准等。不仅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理论与实践,学校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创造条件[10]。

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支持,具有更为开放、灵活和动态的特性[11]。为了保证加强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应加强其管理。首先要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让企业选择合适的学生,也让学生选择心仪的企业。其次是要解决实习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定期回访企业、跟踪学生信息、建立实习档案、填写实习手册等方式做好实习管理。再次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通过以上校(外)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真正达到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互惠互利、多赢的目的。

三、结语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结合行业背景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定位于以“药物合成和药物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针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了实验基本技能、药物合成实验、制药工程专业实训、校(外)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并探索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我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提供了教学保障和实验实训的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瑞江,张业旺,李红霞,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学研究,2012,35(2):88.

[2]刘均洪,张媛媛,吴汝林.宽口径教学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2):31.

[3]王广慧.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5):190.

[4]詹汉英,董团瑞.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85(3):26.

[5]董文亮,郭炜.药物合成反应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6-77.

[6]葛燕丽,巨修练,冯菊红,等.提高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教学质量初探[J].广东化工,2009,36(11):192.

[7]徐景峰,吴芳珍.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实践[J].广东化工,2013,40(245):179.

[8]刘利红,慈薇,吴少瑜.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60.

[9]温海霞,蔡家利,张小容.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0):61.

[10]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10):45.

[11]吴龙火,刘海清,李林福.制药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广东化工,2014,42(14):218.

药理学的基本作用篇10

关键词: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药物遴选;可获得性;补偿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031?06

基本药物概念最早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7年提出的,它是指满足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1]。我国政府于1979年4月成立“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小组”,开始着手国家基本药物工作[2]。我国将基本药物定义为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3]。2009年8月18日,九部委颁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三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重建工作正式开启。该制度涉及到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使用、价格管理、报销等多个方面。1979年迄今,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4?5]。

目前我国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基本药物的遴选原则和程序、使用情况、基本药物政策、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等方面。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基本药物制度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一、遴选原则和程序的不足

(一)遴选原则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它的遴选涉及到国家药物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是一个涉及面广、技术难度高的系统工程。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但一直停留在出台目录的初始阶段,没有建立起关于基本药物生产、采购、配送、使用、报销等保障基本药物供应的完整体系,而基本药物遴选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也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6]。1992~1996年我国确立了基本药物目录遴选的“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原则,1998年增加了“中西药并重”原则,2004年又增加了“调入从严,调出慎重,调整必须有据”原则,虽然遴选原则被调整了几次,然而基本药物目录却一直是形同虚设,基本药物制度步履维艰[7]。在2009年九部委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中规定,我国的基本药物遴选应当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

收稿日期:2011?10?13;修回日期:2012?04?12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实行药品零差价对公立医院的影响及相关补偿机制的研究”(B2009-109);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湖南省农村药品供应与监督网络建设的综合评价”(08JJ3072)

作者简介:郭塨(1964?),男,湖南沅江人,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发展.

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剂型)和数量。该遴选原则高度概括了药物评价的诸多方面,但概念模糊、随意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很好指导基本药物遴选,成为基本药物制度进程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8?10]。

1.“安全有效、价格合理”评价工具应用不足

“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原则主要是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三方面的综合评价,药物经济学和循证医学是国际公认的评价工具。但我国目前很少应用药物经济学和循证医学指导药品评价,主要是因为缺少相应的独立评价机构,也没有将民间研究成果引进药物遴选的机制。

2.“使用方便”原则难以真正体现

“使用方便”原则是对药物的依从性提出要求,但高度概括的“使用方便”无法给药物遴选提供确切的指导。致使一些依从性相对更好的药物目录没有进入到目录中去,如依那普利的依从性比卡托普利更好,2003年wHo基本药物目录已经将依那普利替代了卡托普利,而我国的基本药物目录中还是使用卡托普利。

3.“中西药并重”原则难以操作

由于有些中药成分复杂、质量标准可控性较差,而且治疗同一疾病的中药与西药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比较,中西药并重的原则难以真正操作。目前具体操作方法主要依靠专家经验,这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基本药物遴选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

4.“临床首选”原则无法体现

“临床首选”原则可以确保基本药物的临床使用,有效减少进口药、高价的滥用,主要表现在治疗某种疾病的代表性基本药物只有一种。但在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中存在多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品,如地高辛和去乙酰毛花苷两种强心苷类抗心力衰竭药同时进入了目录。

(二)遴选程序

基本药物发展的30多年来,世界各国药物遴选方法主要还是使用专家法等定性方法,没有使用运筹学、管理科学等定量方法,我国也不例外。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中规定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程序为:①从国家基本药物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成立目录咨询专家组和目录评审专家组,咨询专家不参加目录评审工作,评审专家不参加目录制订的咨询工作;②咨询专家组根据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对纳入遴选范围的药品进行技术评价,提出遴选意见,形成备选目录;③评审专家组对备选目录进行审核投票,形成目录初稿;④将目录初稿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⑤送审稿经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审核后,授权卫生部。

上述基本药物的遴选程序存在较多不足,如专家库的建立依据什么标准,如何避免利益的寻租?如何保证随机抽取的咨询专家组和评审专家组各学科专家的合理性?如何对整个遴选过程监督,保证目录的公平公正、可信?如何将运筹学、管理科学等定量方法引用到遴选药物中去?[7,11]

根据遴选原则和程序,我国先后颁布了7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1996、1998、2000、2002、2004年颁布的4版药物目录中,遴选的基本药物超过2000种。而据了解,wHo确定的基本药物大约维持在310种左右,多数国家基本药物也只有200~300种,最多的不超过400种,就已经能满足了临床将近80%的患者需要。根据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也只需300~400种基本药物就能够满足约80%的临床患者。因此,社会各方一致认为这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利于指导医疗机构合理用药,难以提高用药效益[12?14]。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与wHo和其他国家接轨,调整后的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瘦身为307种,其对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基本药物使用、提高居民用药可及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遴选的整个过程中不完善,所确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给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

二、获取渠道的障碍

国家对基本药物实行统一招标、统一采购、零差率销售,报销比例也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到2010年2月底,全国共有35.7%的县(县级市、市辖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覆盖了38.7%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招标价格平均降幅达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价格便宜25%以上。但是,近年基本药物短缺事件频发,各地基本药物使用率较低,如张新平等调查的我国东、中、西部部分省市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显示,基本药物使用率、基本药物处方率、单张处方基本药物平均个数和全是基本药物的处方率分别仅为27.97%、43.67%、0.59个和9.11%[15];董朝晖根据中国药学会医疗机构监测数据库中的22个城市的典型医院的数据得出,2008年基本药物的销售金额仅占全部药品销售金额的14%~18%[16],说明基本药物出现了可获得,主要是基本药物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药品生产企业不生产、药品流通企业不经营、医院药房不储备、医生不处方和患者自身不选买,这些问题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联合存在[6]。

(一)利润空间狭窄,出现基本药物供应不足

近年来,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基本药物因其价格便宜,多属于医保目录药品,报销比例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地解决药价虚高和患者看病贵的问题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导致基本药物生产和流通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影响了他们对基本药物生产、流通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成本高和规模效益小的罕见药物。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对150余种基本药物的调查发现,有近50种药品在北京市场无从寻觅,近1/3无任何厂家愿意生产[17];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对全国30家三级医疗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基本药物有时短缺和经常短缺两种情况共占64.9%[18]。这些研究均表明基本药物的短缺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不能靠单纯降低药物价格缓解群众就医需求,还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规范医药市场,使得药企、医疗机构、患者等利益方均受益。

(二)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除了药品供应因素的影响外,医疗机构、医生以及患者也影响着基本药物的使用。

由于受过去以药养医体制的束缚,医疗机构偏向于采购价格偏贵的药品,不愿购置廉价的基本药物,导致其配备率较低,某研究调查的286种临床短缺药品中,95%的品种是因为临床机构采购所致[17];陈达松等调查的高安市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配备率为50%左右[19];周余等调查的湖北省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地区(37个区县)基本药物配备率为88.93%[20],刘高伍等调查的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储备率为31.03%~62.07%[21]。

对于医生来说,除因受利益驱动开大处方、选择昂贵的药品,以获取高“回扣”或提成,造成利益空间小的基本药物使用率较低外,还与医生自身对基本药物制度降低患者药费、完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有关。如李敏等对新疆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调查结果显示,36.3%的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态度一般或者不欢迎,40%的医务人员认为医生对基本药物认知与处方习惯是医院使用基本药物面临的困难[22]。

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基本药物知识欠缺和合理用药意识缺乏,如郭蕊等对某市抽取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20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的患者没有听说过基本药物政策,65%不知道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23],很多患者认为高价等于高效,进口药疗效比国产药好,导致患者主动要求购买价格昂贵的药物,那些确有疗效但价格低廉的基本药物则受到冷落,甚至出现如果医生给患者处方基本药物,他们反而认为医生不重视他们的怪象。这些都导致基本药物使用率低,基本药物制度无法顺利实施[24]。

三、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

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有财政补助、医疗收费、药品收益三个补偿渠道。由于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对药品加收15%加成费,逐渐形成了“以药养医”局面。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比例更高,乡镇卫生院普遍达到60%以上,村卫生室一般达到80%以上,药品加成收入在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中比重更大[25]。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价格降低,如内蒙古降低32%,安徽降低41.32%,江苏降低47.7%,湖南降低53%,在采购价格大幅降低的基础上,基本药物再实行零差率销售,大大降低了药物价格,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看病费用负担。但在“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这种制度必将导致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面临巨大压力[26]。

如何缓解“药品零差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补偿问题成为了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问题。虽然国家加紧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出台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增加医保报销补偿等相关配套政策,但由于受各方利益团体的干扰,这些措施目前都存在很大难度,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对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的补偿方法主要有:①政府财政给予一定的药品差价补偿。这种补偿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疗机构多开药以增大药品费用总额,从而获得更多补偿的风险,对政府财政支付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容易导致补偿不足或补偿不到位,尤其在经济较差的地方更为严重。如杨一帆对南京市社区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的政府补偿研究显示,财政补助到位率为82.3%,13个区(县)中有6个区(县)财政足额补助[27]。②实行“收支两条线”。这种补偿方法在收入方面比较清楚,但对医疗机构各项业务活动成本的准确核算很难。③增设药事服务费和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这种补偿方法是卫生部等5部委在2010年2月联合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但是在实施细则上未对补偿的服务项目、以及如何收取作出明确界定。④社会保障费用补偿。这种补偿方法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的基本权益,但不能改善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后经营困难局面,不能根本性的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⑤以奖代补补偿。随着《2009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颁布,各地陆续推出以奖代补模式切断收入与药品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是通过相应指标的考核,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医疗机构增加投入,例如云南按照人口和区域实施以奖代补,湖南省按工作难度情况(主要指标为各县市区人均财力和服务人口等)进行量化考核来分配奖补资金。这是一种具备奖惩性质的良好模式,但由于奖补基金不足,而且拨付滞后,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机构药品补偿,而且目前各地采用的考核指标较为简单、片面[28]。

四、政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并及时更新基本药物目录

针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过程中的问题,今后需要努力细化遴选标准,增强可操作性;需要将药物经济学、循证医学和运筹学等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应用于基本药物遴选中去;要完善和健全基本药物遴选委员会,加强利益相关的协商;要细化并公开《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和调整工作程序,增强透明度,保持公平、公正。在不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遴选机制外,还要允许省、县(市、区)各级政府在充分听取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疾病谱、医疗需要,各地用药习惯等制定出各自的增补目录,且在实施中不断及时更新,使其具有更强的适用性[29?31]。

(二)提高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的策略

针对基本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供应不足、医生不处方和患者不选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建立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法律法规,确保其法律地位

如果单纯依靠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自觉性,基本药物制度很难顺利进行。但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这些政策仅具有指导性,没有强制性。因此,我国急需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立法程序,赋予其法律地位。可以考虑①我国药学领域唯一一部法律通篇《药品管理法》中没有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条款和法律责任,建议尽快进行修订,提升其法律地位。②我国颁布的前6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仅具有倡导性,缺乏法律支撑,《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赋予了最新的第7版基本药物目录法规地位,但缺少处罚机制和监督机制,削弱了该法规的执行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必须明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法律地位,完善监督和惩罚机制。③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用于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但不具有强制性。为了加强对医生使用基本药物的管理,就要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增加医师使用基本药物的强制性规定,以对医生处方行为进行监管和考核提供法律依据[32?33]。

2.加强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机制,加大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监督管理,保障基本药物产量和质量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处在探索阶段,生产、采购、配送机制还不完善。政府应加强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的监督,保证中标的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生产能力强、管理先进、诚信度高,还要对中标企业实行补偿政策和激励机制,保证他们合理的效益。同时,也要加大对中标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不良记录和退出机制,对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不能及时供应药品的企业进行必要的经济处罚,甚至取消其生产或配送的资格,以保证基本药物的价格低廉、产量充足、质量合格[34]。

3.加大宣传基本药物制度力度,促进合理用药

医生和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关系到其能否顺利实施。因此,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和相关知识。要采用职业道德教育、专家讲座、专业培训等形式提高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制度意义的认识,端正医疗行为,让他们从以药养医中解脱出来,改变注重经济利益的不端行为,做到合理用药。其次,要采用人们多为习惯的广播、电视、报纸或者知识竞赛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和相关知识,改变“便宜没好货”、“目录药物疗效低”等错误认识,以及因报销比例的提高而主动要求非基本药物的不良行为[35]。

(三)完善医疗机构“零差率”补偿机制

政府的财政补偿对基本药物“零差率”起关键作用,如果政府财政把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的补偿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冲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最终影响到群众的利益。目前,国内外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的文献研究较少[36]。

学者认为要解决好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的补偿问题,政府要拓宽统筹渠道,保证补偿基金充足,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承担“零差率销售”财政补助的比例、完善医疗服务定价机制改革、完善“药事服务费”等“以医养医”政策、重建成本核算制度、推行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建立合理补偿的长效机制[37]。必要时,可以将几个补偿措施相结合同时实行,以更好的保证合理的补偿水平和及时到位。还要完善奖惩制度,在考核过程中应用综合评价法,赋予卫生机构指标(地方财力、服务人口等)、服务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住院使用床日等)、病人关怀指标(平均就诊时间、平均发药时间、药品标示完整的比例、社会满意度等)、医生处方情况指标(平均处方用药数、处方中基本药物或处方集药物的使用比例等)等范畴不同权重进行考核,保证科学、公正的奖励医疗机构。

五、结语

只有全面、有力地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才能彻底维护广大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我国基本药物发展30多年,但不难看出离wHo提倡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口号相差较远。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将政府、药企、医疗机构和患者等多方面利益综合考虑,达到他们的平衡,既要满足患者合理就医的需要,也要在政府能力范围内,也要保证药企和医疗机构合法权益。随着新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法律法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会得到顺利有效的推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迟早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鞠婷,陈永法.基本药物制度对解决药品费用高问题的作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5?48.

[2]李亚冰,周本杰,张忠义.我国基本药物政策实施概况[J].今日药学,2010,20(1):55?57.

[3]宗文红,叶强,李哲,等.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使用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414?416.

[4]贾自力,杨悦.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使用现状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12?113.

[5]赵静,邱家学.国外基本药物政策解析及借鉴[J].中国药业,2010,19(12):1?2.

[6]刘宝,叶露.基本药物可获得的原因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3):150?152.

[7]范丽亚,马爱霞.我国基本药物目录遴选相关问题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1,(4):3?6.

[8]赵静,邱家学.对我国基本药物遴选的几点建议[J].西北药学杂志,2010,25(4):303?304.

[9]王迪飞,张新平,吕景睿.对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制定与遴选原则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6):14?16.

[10]胡霞,黄文龙,李亚楠.对新医改中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议[J].中国药业,2010,19(4):2?4.

[11]许强,张新平.国家基本药物遴选的方法遴选[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4):50?53.

[12]蔡郁.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看临床用药选择[J].首都医药,2010,17(12):14?14.

[13]姚非凡,沈爱玲.对患者国家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策略的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1,17(2):103?104.

[14]彭婧,江启成.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合理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38?39.

[15]张新平,郑双江,田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6):14?17.

[16]董朝晖.我国基本药物的供需现状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1):12?17.

[17]吴晶,岳宁,董朝晖,等.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和价格现状剖析[C]//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中国药学会,2009.

[18]曾雁冰,杨世民.对基本药物认知及临床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药事,2008,22(9):756?762.

[19]陈达松,简洋辉,余刚.高安市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配备及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事,2011,25(5):467?469.

[20]周余,张新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问题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6):55?57.

[21]刘高伍.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7):63?65.

[22]李敏,刘玉,张涛,等.新疆医务工作者对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认知与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29?34.

[23]郭蕊,李颖,常文虎,等.对社区门诊患者基本药物认知及用药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2011,27(5):334?338.

[24]刘宝,武瑞雪,叶露.论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及[J].中国药房,2007,18(14):1041?1043.

[25]高开焰.落实科学补偿保障综合改革重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J].卫生经济研究,2011,(1):4?8.

[26]李冬美,马爱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的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1,8(5):42?46.

[27]杨一帆.社区卫生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的现状分析—仅以南京市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8):17?19.

[28]王跃平.基本药物制度:从补偿模式到综合改革[J].中国卫生,2011,(3):56?57.

[29]马骋宇,常文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效果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3):91?93.

[30]尹伟,张忆群,郑长峰.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1,(4):12?13.

[31]耿劲松,董建成,蒋葵,等.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补药物目录的循证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35?38.

[32]樊迪.基本药物政策法律地位亟待提高[J].首都医药,2011,(8):19?20.

[33]席晓宇,褚淑贞.谈基本药物的立法与完善[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1,(2):82?86.

[34]陶诚,鲍国春.社区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效果及问题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4):51?53.

[35]马剑.对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51?52.

[36]许永建,任建萍,高启胜,等.基本药物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方式研究与实践进展[J].现代医院管理,2011,9(3):10?12.

[37]陈国儒,李江峰,王实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使用环节面临的主要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1):69?70.

theexisting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

implementingtheessentialdrugssystem

GUoGong1,SUnZhenqiu1,HeQiong1,XULinyong1,XiaoYazhou2,ZHaoXiaohua1

(1.SchoolofpublicHealth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78,China;

2.officeofmaternalandChildCareServiceCentreofHunanprovince,Changsha41000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