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23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1

镇是蠡县人口最少,占地面积最小,而经济总量占全县第,基层党建、财政收入等各项工作贡献突出,成绩卓越,有着很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镇。全镇共个行政村,村村相连,民风纯正。民营企业家,其中入统企业家。××年乡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自文明生态建设活动开展版权所有!伊始镇党委政府就确定了“典型引路,村村开花”的总体思路。全镇各村全部投入创建之中,武家营、北郭丹两个市级示范村顺利通过××年达标验收。根据这一有利形势,县委政府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给我镇提出了建设文明生态镇的更高要求。北郭丹镇把文明生态镇创建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集中精力、狠抓亮点、精益求精。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个村全部达标,个村获县联查互看通报表彰。截止到××年月日,全镇投入创建资金超过万元。新修道路条,千米,新植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多平方米,修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个,面积多平方米,安装路灯多盏。形成了“村村象花园,人人讲文明”的文明生态示范镇。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广泛宣传发动

文明生态建设是一场发生在农村的改变陈规陋习、改善人居环境的伟大革命。广大广大群众是这场革命的主体,因此,创建活动一开始,我们就把宣传发动放在工作首位。召开了全镇党员会和村民代表多人参加的动员誓师大会,制定下发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拉开创建工作的序幕。之后,组织全镇个村的两委成员余人,先后次到唐山、易县、北京等地参观学习,求经问计;各村也自发组织村民代表、党员共多人到县内外先进村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这多人成为各村文明生态建设“义务宣传员”,迅速形成了由镇党委政府引导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每个人版权所有!确定责任区和联系户,向群众宣传创建的意义和任务,协调、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党委政府为个村选配了得力的包村干部进村指导,印发《明白纸》近万份;同时,镇妇联、镇团委向全镇妇女、青年发出了《倡议书》;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全镇名党员按照“一挂双定三评”的要求,成为创建工作“排头兵”。

二、形成创建合力

为民办事、造福百姓是我镇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作风,对于文明生态创建我们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不急于求成。各村都从打井、办电、修路入手,先地下后地上、先硬化后绿化扎实推进。但是,这些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县委政府急创建所急,想创建所想,确定了个县直部门和个市直部门组成个帮建工作队,分包个村,进驻结对帮建,县电力局、民政局、广播局提供帮建资金万多元,市老干局帮助枣林村完善了创建规划,谋划启动了文化广场建设,并支持创建资金万元。到目前为止帮扶资金累计达到万元。辖区企业争相捐款捐物,镇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了“文化一条街”、“平安大道”、“文明生态示范户”、“绿色通道”等活动,在全镇形成“党政领导挂帅,上级部门帮扶、各行业支持”的喜人创建氛围。解决了创建过程中资金缺乏、后劲不足的问题。

三、多种模式推进

北郭丹镇在创建中坚持“一村一策、村村开花”的思路,不拘一格,因村制宜。形成了多种模式,成为文明生态示范镇创建的一个创举。其中包括:武家营村的“一盘棋”,不是只抓一条街,或者只抓硬件建设,而是通盘考虑,整体推进;辇庄的“高标准”,去年该村没被列为试点村,但他们按照文明生态村的标准主动搞创建,提前达标;西丹的“大手笔”,一开始没有急于求成,先是筹集资金、制定规划,待时机成熟后,去年底将全村所有大街小巷建成水泥路面,两侧建成高标准绿化带,今年月,植树全部达标;北丹的“大动作”,今春在村内外条道路上共植树万多株。在它们的带动下,东丹、南丹、祁口、辛庄等村,纷纷加大力度,投入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

四、环境招商谱新篇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2

关键词:地方政府软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其文明水平。目前一些城市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提升为政府行政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政实绩考核的比重,考核结果作为党政干部评先创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虽然一些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上做过一些探索,但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具体、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1.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重大意义

1.1能够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具体化、实效化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量化生态文明建设最有效的方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需要从实践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变为具体实际的要求。所以,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目标进行细化、数量化,使大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的工作有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采取考核内容量化、计分层次化、结果运用实效化的方式,使建设评价考核工作程序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考核结果更加具体化、直观化,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机制。

1.2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提供前提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指标化,使建设主体指标明确,责任到位,才能使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及相关职能部门都各各尽其职,各负其。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不能凭空而论,而是要有一个规范科学的考核监控指标体系。这种指标评价监控不能只靠上级机关来做,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来评价。不仅仅是靠上级机关监控,广大人民群众更要参与监控。在现实工作中,更多的不单单是主观评价监控,重要的是客观评价监控,最重要的是靠客观真实的数据做依据。所以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目标、重点节点、重要问题,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切入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有了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能够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标准,为各个地区领导组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准确依据,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常效化、自觉化。

1.3能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舆论导向

健全完善一套规范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将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准确客观地反映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有助于各级党委政府机关及领导进行过去和现实比较,有利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平台常年开设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专题(专栏),开通环保政务微博,创办环保手机报等手段,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

1.4能够为党委政府谋划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情况,呈现的是各地区、各单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能够检查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决策、执行状况,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各级机关和领导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在源头规划和实际执行中,切实把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布局,都要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不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努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

1.5能够为全社会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在一定时间向社会公布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情况,深层次、大范围地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有效监督,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有助于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扩大群众对各级机关及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

2.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主要思路

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来看,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环境保护部正在抓紧制订全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目前已行成初稿,正在书面征求地方意见,尚未完成。从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实践来看,很多版本过于偏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而对经济、民生、文化、社会进步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考虑得不够深入,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难以把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很好地量化表现出来,未能较好地达到促进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的。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缺陷。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践上,主要参考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2007修订稿)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要么偏重于生态建设,要么偏重于人民生活质量,要么偏重于解决城镇或“三农”问题,简单地将这些指标体系嫁接在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上必然存在缺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要在遵循系统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综合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即围绕一个中心――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同时糅合我国时下倡导的建设主题如“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借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指标、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指标、可持续发展考核指标等,从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来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3个层级,一级指标为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层;二级指标包括生态经济文明建设、生态社会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5个层面;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选取若干单项评价指标组成,共32个指标,其中生态经济文明建设5个,生态环境文明建设6个,生态社会文明建设8个,生态文化文明建设7个,生态制度文明建设6个。

第一类指标―生态经济文明建设:主要从经济结构、低碳等两个关注方向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绿色转型的程度,包括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四项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减排率、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播种面积比例等5个与我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二类指标―生态环境文明建设:主要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两大方面来构建。其中资源节约主要从保护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来构建;环境友好主要从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污染防治和发展绿色农业等方面来构建。这一类指标反映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的优化和保护程度,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指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率、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面积比例、森林覆盖率及人均绿地增加率等6个指标,总权数为30%。

第三类指标―生态社会文明建设:主要从增强民生福祉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来构建。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该类指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了社会保障问题,体现了生态制度的文明程度,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险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2平方米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户降低率、社会安全指数、人均道路面积等8个指标,总权数为20%。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3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内容博大精深,涉猎十分广泛。他以高远的历史眼光、开放的国际视野、深邃的辩证思维,全面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再探索。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产力理论。马克思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统一,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不仅自然界是劳动者的生命力、劳动力和创造力的最终源泉,而且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一科学论断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范畴,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

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作为西亚最早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文明自此光辉不复。而东方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理思想让中华文明亘古绵延5000多年。指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说明,生态文明是相较于工业文明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符合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对生态与文明关系以及人类发展阶段的深刻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主体性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他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重要论述,把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对生态文明的美好憧憬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诠释。

辩证思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论述饱含着辩证思维的鲜明特点。他形象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用鲜活的语言指出,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

系统思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单独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底线思维。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好处着眼,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告诫全党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治理智慧。生态红线是不能超出的界限、不能逾越的底线。生态文明建设要以底线思维为指导,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三、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战略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根本保障和前进指引。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从现实看,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木桶定律中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我们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保护生态的理念在全社会得到认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深化改革。最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抓紧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4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观点”,阐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科学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目标的优化,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它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更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我们要全面理解“五位一体”的内在联系,从全局出发,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树立全局观念的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具体领域的体现,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我们应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五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才能真正形成“一体”的格局。

二、依据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说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正确性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里的“突出地位”,就是强调抓主要矛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牛鼻子”。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在逻辑层面上所处的位置应当更高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是特殊重要的,它在总布局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贯穿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生态文明建设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出我们党对制约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关键问题的深刻认识。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和唯GDp论英雄等现象,已使资源、环境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瓶颈。而要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依据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突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科学判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总而言之,尊重自然是前提,即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是行动,即按照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保护自然是目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发展仍有启示。今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的贯彻落实,必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四、依据“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等知识,阐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先进性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以批判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当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探索、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历次重要会议都是推动中国发展变化的关节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2012年,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也表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走出“为了发展而发展”的陷阱,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幸福发展和永续发展。因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更是对中华民族子孙和世界未来负责。

五、依据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的。总体来看,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提升。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党的十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它必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谋划长远,搞好规划,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立足现实,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具体而言,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重点需要从转型发展、惠及民生、拓展市场、深化改革、加强合作等方面付诸实践。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其基本实践途径是:在立法和制度建设上,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在政治领域,要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在经济领域,要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在社会领域,要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领域,要将生态文明等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环境保护领域,要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为主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环保部门的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5

网络出

>>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浅谈诸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与初步成效浅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浅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我国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创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所需要把握的方法及原则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鞍山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如何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浅谈临沂市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经验水网建设在曲阜水生态文明城市中的作用乌当:“四轮驱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贵阳:在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突“危”发挥比较优势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关于黄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078;51379079;51409103);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项目(2011-2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4iRtStHn028)

作者简介:

王富强(1979-),男,河南济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生态水文学等方面研究。e-mail:

摘要: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等6个方面、20项指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18分(得分率72%,下同)、水资源优化配置9分(60%)、防洪排涝体系6.5分(65%)、节水型社会建设14分(70%)、水生态保护与修复9分(45%)、水文化建设6分(60%),总分62.5分,整体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可见,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相对较好,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等方面稍显欠缺。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4-0639-04

assessmentofcurrentconstructionsituationofurban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inZhengzhou

wanGFu-qiang1,2,wanGLei1,weiHuai-bin1,2,ZHaonai-li1

(1.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045;2.Collaborativeinnovation

CenterofwaterResourcesefficientUtilizationandprotectionengineering,Henanprovince,Zhengzhou450046)

abstract:anevaluationsystemofurban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wasdevelopedwith20indexesfromsixaspects,includingthestrictes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andoptimalallocationofwaterresources,andwasappliedtoassessthecurrentconstructionsituationofurban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inZhengzhou.theresultsshowedthatthestrictes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hasthescoreof18(scoringpercentageis72%,samehereinafter),theoptimalallocationofwaterresourceshasthescoreof9(60%),thefloodcontrolanddrainagesystemhasthescoreof6.5(65%),thewater-savingsocietyconstructionhasthescoreof14(70%),thewater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esystemhasthescoreof9(45%),andthewatercultureconstructionhasthescoreof6(60%),thusthetotalscoreis62.5,whichindicatedthatitreachesthestandardofurban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thestrictes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andwater-savingsocietyconstructionperformwellinZhengzhou,whiletheoptimalallocationofwaterresources,water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esystemneedmorework.

Keywords: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currentsituationassessment;assessmentindex;assessmentstandard;ZhengzhouCity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地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3]。目前,国内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如左其亭[4]、李原园[5]、王树鹏[6]等分别从水资源管理、河湖水系连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郭唯[7]、张旺[8]、陶洁[9]等分别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三条红线”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

准确评估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科学合理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基础与前提。刘海娇等[10]对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价;黄茁[11]、唐克旺等[12]对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高华等[13]对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整体来看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尚不能系统全面的评价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因此,本文试图构建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1基本情况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km2。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水资源总量为13.23亿m3,地表水7.04亿m3,地下水7.72亿m3。郑州市按流域分为6个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其中淮河流域3个区,黄河流域3个区,分别为沙颖河平原区、沙颖河山区、涡河区、伊洛河区、小浪底-花园口干流区和花园口以下干流区(见图1)。

2评价指标体系

2.1指标选取原则

按照水利部《关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依据可定义、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3]。

2.2评价指标体系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工作采取对评价区域各项指标进行分级评分的方式,共包括20项评价指标,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分别对应的评分值为5、4、3、2、1,总分为100分。

参考《防洪标准》(GB50201-94)[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5]等相关行业标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6],根据实际调查郑州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对可量化指标的赋分标准进行了量化,不可量化指标根据建设目标对赋分标准进行了界定,具体见表1。

说明:用水总量控制程度指评价区域年用水总量是否达到当地用水“红线”要求,只考虑达标和不达标两种情况;各项指标等级的临界值采取向上兼容的评分方式。

2.3评价标准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根据总得分情况进行确定,总分在60分及以上认定评价区域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总分在60分以下的评价区域不予认定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3结果与分析

3.1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评价

根据上述建立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3年作为基准年(试点建设期为2014年-2016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数据收集,对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见表3。

3.2结论与讨论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郑州市十分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2000年相继颁布了《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和《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2007年重新修订颁布为《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2002年颁布了《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2008年又进行了修订);2006年编制完成的《郑州市节水型建设规划》获得水利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予以实施。但是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基础不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尚未出台;计划用水、节水设施“三同时”和用水定额管理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管理手段执行不到位。评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得分为18分。

(2)水资源优化配置。郑州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黄河水源的循序高效利用,2002年启动了生态水系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2007年编制完成的《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2012年又编制完成了《郑州市生态水系提升规划》,规划拟通过补源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等,构建具有多水源保障和水动力特征的水系网络;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制订了城乡重大用水调整的战略格局和水资源配置方案。按照“循序利用、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优化配置”的理念,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黄河水源的循序高效利用,实现了“城市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的循序利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补给了地下水资源。但受现有引黄工程能力的限制,河道生态用水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城镇集中供水普及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均处在全国中等水平。评定水资源优化配置得分为9分。

(3)防洪排涝体系。“十一五”期间,郑州市水利投入资金35亿元,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列入国家规划的37座水库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工,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贾鲁河、七里河、索须河、溱河、双洎河、五渡河、伊洛河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已治理河道标准大部分为5~10年一遇,个别堤段达到20年和50年一遇。对城区河道清淤、积水点改造,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完善,城区防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郑州市水少、人多、地多的本底条件导致供水安全保障的压力较大;另外,由于部分排洪除涝河道淤积、行洪断面小,雨水泵站建成年份较早、设备老化,排水管网干支管系统不完善,整体防洪能力有待提高。评定防洪排涝体系得分为6.5分。

(4)节水型社会建设。2005年以来郑州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郑州市逐步完善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水资源配置与调控,2010年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2013年郑州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2(目标值0.65,下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100%)、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85%(100%)、城镇生活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8.8%(13%)。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整体用水水平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评定节水型社会建设得分为14分。

(5)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从2009年开始,郑州市相继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城区自备井安全用水监督检查等工作。近两年水质监测显示,郑州市水资源质量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淮河流域全部河流和黄河流域的坞罗河、后寺河、汜水河等。主要原因是本地区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流污染严重。评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得分为9分。

(6)水文化建设。郑州市十分重视水文化建设,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水文化活动,主要有河洛文化日、中国象棋文化节(荥阳楚河汉界)、黄河湿地文化节等。同时,结合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生态水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文化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会议、网络、报纸、画册、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使得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形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但是与水生态文明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尚未建立,促进水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居民亲水区域和亲水设施较为缺乏等。评定水文化建设得分为6分。

结果显示,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综合评分为62.5分,说明整体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强。

4结语

2013年郑州市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在此基础上,郑州市将在试点期(2014年-2016年)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良好条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中,第一批试点城市建设已进入中间阶段,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相关评价标准及建设任务考核办法,为更准确、更全面考核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6.(ZUoQi-ting.Discussionsonkeyissuesof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J].ChinawaterResource,2013(4):1-6.(inChinese))

[2]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R].2013.(ministryofwaterResources.theViewsonacceleratingthe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R].2013.(inChinese))

[3]水利部.关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R].2014.(ministryofwaterResources.aboutthe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mplementationplanCompilingoutline[R].2014.(inChinese))

[4]左其亭,马军霞,陶治.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论理念[J].资源科学,2011,33(12):2214-2220.(ZUoQi-ting,maJun-xia,taoZhi.modernwatermanagementideasandtheconceptofharmonytheory[J].ResourcesScience,2011,33(12):2214-2220.(inChinese))

[5]李原园,黄火键,李宗礼,等.河湖水系连通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4):81-85.(LiYuan-yuan,HUanGHuo-jian,LiZong-li,etal.practicalexperienceanddevelopmenttrendoftheinterconnectedriversystemnetwork[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2014,12(4):81-85.(inChinese))

[6]王树鹏,张云峰,朱武.云南省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水利,2011(15):17-20.(wanGShu-peng,ZHanGYun-feng,ZHUwu.ResearchonconstructingregionandindustrywaterefficiencyevaluationsysteminYunnan[J].ChinawaterResource,2011(15):17-20.(inChinese))

[7]郭唯,左其亭,靳润芳,等.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及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4):86-91.(GUowei,ZUoQi-ting,JinRun-fang,etal.performanceevaluationsystemandapplicationofthestrictes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Zhengzhou[J].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sandwaterScience,2014,12(4):86-91.(inChinese))

[8]张旺,庞靖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2(7):23-25.(ZHanGwang,penGJing-peng.theproblemsofimplementingthestrictes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neededtosolveandsuggestionsnext[J].ChinawaterResource.2012(7):23-25.(inChinese))

[9]陶洁,左其亭,薛会霞,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J].节水灌溉,2012(4):28-33.(tao-Jie,ZUoQi-ting,XUeHui-xia,elal.Controlindexesofthestrictes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threeredlines”anddeterminingmethods[J].water-Savingirrigation,2012(4):28-33.(inChinese))

[10]刘海娇,黄继文,仕玉治.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评价[J].山东水利,2013(6):23-24.(LiUHai-jiao,HUanGJi-wen,SHiYu-zhi.theassessmentofwaterecologicalcivilizedcityconstructioncurrentsituationinBinzhouCity[J].ShandongwaterResource,2013(6):23-24.(inChinese))

[11]黄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水利,2013.(HUanGChong.Discussionsonindexsystemof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J].ChinawaterResource,2013.(inChinese))

[12]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29(4):1-4.(tanGKe-wang.Currentsituationproblemandmeasuresof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J].waterResourcesprotection,2013,29(4):1-4.(inChinese))

[13]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GaoHua,CaoXian-yu,CaiBao-guo.StudyonevaluationSystemforwatereco-civilizationCityinShandongprovince[J].ChinawaterResources,2013.(inChinese))

[14]GB50201-94,防洪标准[S].(GB50201-94,FloodControlStandard[S].(inChinese))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6

兵团的基础在团场,细胞是连队。兵团历届党委领导都坚持把团场和连队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细胞工程来抓。3年来,对这项创建活动,各级领导认识不断深化,思想不断统一,思路不断拓展,热情不断高涨,创建成效不断显现,迄今已有29个连队被命名为兵团级文明生态小康连队,起到了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成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的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各师、各团场在创建工作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值得总结提炼、不断完善和加以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

一、坚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创建合力

兵团农牧连队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重要阵地,是建设新疆、稳定新疆、保卫新疆的基础所在。各师、团党委自觉站在维稳戍边、稳疆兴疆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创建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作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有效载体,作为改变团场面貌、革除职工生活陋习的有力抓手,依照兵团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实施办法,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各级各单位在指导思想上,把它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在目标制定上,把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在经费保障上,把它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之中;在工作机制上,把它纳入考核团场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中,从而确立了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方位,摆上了各级党政的议事日程。可以说,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工作目前在兵团各师已进入全面启动、扎实推进阶段,一些单位已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创建活动,把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师、团普遍建立了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具体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各级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特别是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如建设局、综治委、卫生局、林业局等部门,结合各自行业特点,切实担负起了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的领导和指导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对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有的单位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领导干部实施年底考核兑现;有的建立了师、团、连三级联创机制,整合资源共建;有的建立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督导检查工作机制,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职工群众既是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他们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着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成效。对此,各级注重把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以饱满热情参与创建活动作为前提来抓,各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大力宣传、宣讲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办法。兵团、师、团宣传部门和广大宣传干部,充分履行职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集中策划、及时报道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反映职工群众心声,为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广大职工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进一步激发了创建动力,从而成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二、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减负增收并举,打牢创建基础

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是新时期兵团连队建设的新目标,体现了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表达了职工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包含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方面的新标准,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为此,各级坚持把提升经济实力和职工富裕程度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坚决贯彻兵团党委团场基本经营制度以及减负、两还等惠民政策,调动团场、连队、职工三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道路,不断壮大团场实力,致富职工群众。在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进程中,有的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下工夫,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努力增加职工群众的经济收入;有的在发展团场工业上做文章,尽量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有的在旅游服务业上开辟新路,转移剩余劳动力,拓宽新的增收渠道;有的向科学技术要效益,把现代科技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推进,在南北疆涌现出了一批以果蔬、养殖为主的特色连队,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形成了团场实力不断壮大,连队面貌日益改善,职工收入不断提高的可喜局面。

三、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特色

兵团175个农牧团场分布在全疆66个县市境内,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大不相同的现实情况,既为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又为各单位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创建之路提供了条件。对此,各师、团以务真求实的思想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团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由点到面,由易到难,有力地推进了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的建设。

一是着眼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长期性,做到规划先行。各级、各单位紧密结合兵团“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部署,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及“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开辟职工增收新渠道,培育团场建设新职工,促进社会事业新发展,创造职工生活新环境,营造维稳戍边新局面”的近期要求,把远景目标和近期任务结合起来,认真制定远期、中期、近期的创建规划,逐一明确先建什么后建什么,投入多少,建到什么程度,收到什么效果,使创建活动远有努力目标,近有任务规划,创有具体要求。为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有的注重做好师、团、连规划的有机衔接;有

的注重把创建工作与安居工程、小城镇建设规划一致起来,优化资源配置;有的注重问计于民,把规划方案交给职工群众充分酝酿,修订完善,从而使创建工作从一开始就在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轨道上运行。

二是着眼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系统性,做到量力而行。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建成,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既从职工群众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又充分考虑本单位物力财力的承受能力;既坚持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既整体推进,拓宽领域,又重点突破,敢于创新;既坚持先易后难,典型引路,又坚持常抓不懈,充分发挥优先建设连队的示范辐射作用。文明生态小康连队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有的单位在创建过程中,注重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使职工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件一件具体实事、一点一滴的具体变化中,感受和享受文明小康连队创建的成果。还有的注重提高职工维稳戍边意识、军事技能和组织纪律性,每年坚持开展封闭式职工军事训练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一线职工的军事和体能素质。

三是着眼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艰巨性,做到区别对待。在创建文明小康连队进程中,各师、团从各自实际出发,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模式。有的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连队作为先行的试点示范单位,力求缩短建设周期;有的选取易地安置的连队做试点,力求高起点;有的建别墅式,有的建军营式;有的集中连片,有的铺的很开;有的借助地利,营造碧水绿荫的人居环境,有的则前院后园,注重发展庭院经济;有的搞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连队试点,力图引导职工群众走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的在硬件设施基本达标的前提下,开始注重文明习惯的养成和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追求。正是因为各地各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开拓意识,使得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创建,彰显出千姿百态的风格魅力。

四、坚持全面建设综合治理,注重协调发展,提升创建水平

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了多方面的要求,既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的目标任务,又是连队建设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此,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要求。

一是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目的就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改变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对此,各级、各单位提高认识,加大投入,下决心治理脏乱差环境,努力改善职工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职工群众有一个舒适惬意、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一些单位结合职工住房的改造或新建居民小区,借助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普遍启动了以改善连队生产、生活设施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有的认真抓好以“五清”(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渠道、清林带、清庭院)、“五改”(即改房、改院、改灶、改厕、改圈)、“五通”(即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五有”(即领导班子有能力、为民办事有实力、组织活动有阵地、远程教育有设施、服务群众有网点)、“五化”(即营区绿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居民区亮化、职工房前屋后美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神态小康连队创建活动。有的还做到“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

二是坚持改善生活环境与倡导文明生活理念相结合。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不仅在于改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活动,引导职工群众构建现代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目前,一些师和团场从抓文明家庭建设人手,在职工中开展“知识富家、文化乐家、卫生净家、法律安家、和睦兴家、勤俭持家”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建设。还有的注重从具体生活细节抓起,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如有的连队组织了“集体晒被子”活动。有的利用开展文化生活凝聚人、吸引人,组建各种形式的合唱团、秧歌队、锣鼓队、门球队等群众性团体,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广场文化体育活动,把连队生活搞得红红火火、充满生气,职工群众非常乐于参与。

三是坚持营造优美环境与实施绿化工程相结合。有的单位坚持绿化先行,千方百计种好树,不遗余力养好树,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的单位提出,天蓝、地绿、水清、环境整洁是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的亮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他们以全民植树造林为契机,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发挥各自优势,大建民兵林、青年林、三北防护林、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有的连队为确保树木成活,根据不同土质选择树种,做到有人种有人管。有的团场还将绿化工程与庭院经济挂钩,在庭院种植果树经济林,在连队居民区道路种观赏林,实施包片负责、空地见绿。有的连队目前道路林、庭院林、农田林相映生辉,网络纵横,充满生机。

四是坚持创建新型连队与培养新型职工相结合。培育新型职工,既是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的重要内容,又是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各级各单位广泛开展屯垦戍边意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兵团精神教育,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连队、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充分利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和职工技校、职工夜校等载体进行现代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实施人才引进工程,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吸引、保留和培养人才,不断巩固和壮大人才队伍,为建设文明生态小康连队提供了智力和人才保证。

五是坚持创建与管理相结合。创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在创建伊始,一些团场就开始考虑如何把建设中的文明生态小康连队管理好、发展好的问题,并着手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有的提出,在连队日常管理中,要实行“户户有责、人人参与”,让每一个职工群众都有强烈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意识。有的提出,要把连队的管理与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及个人及家庭荣誉挂钩,实行严格奖惩。有的单位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余热,成立治安队和护秋队,保障了连队和产品的安全。还有的把公共设施、公共区域的维护和管理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这些措施,为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管结合提供了借鉴。

五、坚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规律,扩大创建效应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7

关键词:十;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党的十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一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的科学完善,是党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的重大创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从十三大到十六大我们都延续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之后,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要求。继十七大之后,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总布局,增添了发展内涵新元素,确立了发展方式新坐标,赋予了发展品质新标准,彰显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伴随着GDp的增加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希望拥有蓝天白云、姹紫嫣红,拥有清澈的水源、绿色的森林。如果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就不能诗意地栖居,人类的健康、人的生活质量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十报告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的新视角新高度出发,提出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国富民强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指出,中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在我国,能源利用率不高,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天然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重,生态系统日益脆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党的十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十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恩格斯说,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吸取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深刻反思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珍惜利用国土资源。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节约利用资源,节水、节地、节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绿”与“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薛建明,《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社会》[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克稳,《深度解读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8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生态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绿化美化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围村林、景观路、林业“三网”建设,实现农田林网化、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为建设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秀美宜居的***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目标

通过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起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初步建成山川秀美、符合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人居环境。

20**-20**年三年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20**年第一批在***县、唐庄镇、孟庄镇、冀屯乡、***市四个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和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县(市)县城规划区、重点镇规划区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产业聚集区内的村、8条快速路两侧、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的村级规划中心村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活动,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61个,其中样板示范村166个;20**年建成林业生态文明村1335个,75%以上的村庄达到林业生态文明村标准;2010年创建林业生态文明村875个,全部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创建任务。

第一批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要确保4月底完成,6月底基本结束。

三、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

按照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建设布局上要以主城区规划区、县城、重点镇为中心,以环城(县、市、区所在地)、沿线(国、省交通主干线)、区内(产业聚集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的建设,在全市形成“四级区域、六区环城、八路沿线”的建设格局。“四级区域”即县城规划区内的村、重点镇规划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内的村、“一县一镇百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进行建设。“六区环城”即**区、**区、**区、**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发动其所在地的村开展建设。“八路沿线”即组织发动新辉、新延、新原、新获、新长北线、***小冀、*****、***卫辉八条快速通道沿线的村搞好建设。

围绕总体目标,重点抓好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村内主次干道绿化、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绿化、围村林营造、农田林网化,提高村镇绿化覆盖率。

四、创建标准

(一)总体要求。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道路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每两平方米空地至少有一棵树,消除空闲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0%-45%以上。田林路相结合,形成农田林网。树木以果树、用材经济林为主,乔灌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瓜果飘香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入村口主干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结合。

(三)村内主次干道实现多树种配置、乔灌花相结合,形成一路一树,一街一景。提倡营造“葡萄路”、“女贞路”、“樱桃路”、“杜仲路”、“樱花路”、“玉兰路”、“银杏路”等特色道路。

(四)公共活动场所和农户庭院内外,适宜种树的两平方米以上空地全部绿化。

(五)营造围村林。植树宽度在20米以上(或植树10行以上),用材林、经济林均可。

(六)“三网”(林网、路网、水网)建设绿化率达到95%以上。村庄周围向外辐射1公里,实现农田林网化,林网控制面积不超过300亩。

(七)村镇绿化覆盖率30%-45%以上。

(八)建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1处以上、生态文化宣传专栏3处以上或生态文化纪念馆1处以上。

(九)在中、小学教学中,每周开设生态文化科普教育课2节以上。

五、技术要求

(一)造林标准

同创建标准。

(二)树种选择

1.围村林、“三网”绿化:以107、109、中林46等优质、干性通直的速生欧美杨为主;

2.村镇、庭院绿化:以杨、柳、榆、槐树、合欢、栾树、垂柳、金丝垂柳、木槿、红叶李、葡萄、女贞、樱桃、杜仲、樱花、玉兰、银杏等树种为主。

(三)苗木规格

选用ⅱ级以上苗木,植株健壮,苗干通直圆满,无机械损失,无病虫害的优良苗木。

(四)成保率

成活率达到90%,保存率85%以上。

六、检查验收

(一)自查验收。每年4月下旬,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标准》进行自查,分别一、二、三类村,形成自查报告,上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报告包括基本情况、组织情况、检查情况、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等。

(二)抽查复查。市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4月下旬到5月上旬,按照30%的比例,对县级林业部门上报的林业生态文明村进行抽查复查,形成检查验收报告,上报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把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列人重要工作议程,将各项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

一是建立市、县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例会,汇报所包县(市)、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督促查制度。市林业局成立督导组,分工负责,对12个县(市、区)、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行督导。

(二)实行目标管理。将林业生态文明村建设任务与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进行检查验收和考核。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9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环境;永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13-04

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在第八部分专题论述了生态文明,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了最好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结合十精神的学习,本文就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做一家之言。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文明一词在我国的古代经典《尚书》、《周易》就出现了。现代使用的文明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这种含义的文明;二是指社会进步状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世界范围内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升化:1962年,蕾切尔・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指出了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同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要求落实可持续发展。2012年的里约峰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人口众多、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低下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和百姓的迫切心愿。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代价开始显露出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1994年中国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张。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都在增长,资源、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峻。2002年十六大把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在第八部分专题阐述了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成果的总和,是指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人类发展的上百万年时间里,人类文明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服从。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金属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试图改造和改变自然,而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化。工业文明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飞跃,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利用”变为“征服”,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变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造成自然资源迅速枯竭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灾难性恶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整个社会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选择有利于生态安全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技术。建设有利于生态安全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理性消费,反对浪费。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后代人的需求不构成危害,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生态文明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促进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良性运转制度、体制和健全的法律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民主参与,在环保领域内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行信息公开,推行民主决策和舆论监督,开展居民生活自我管理等。

生态文明是一个生态文化思想体系,它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审美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内容。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与之适应的意识、理念,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工业文明在其掠夺性的发展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引发了众多的环境。生态文明还人民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会极大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新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生态文明是价值观的革命,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贡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飞跃,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根基的战略举措,是对世界范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这要求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建设生态文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一致的。

(二)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严重环境问题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目前仍然消费了全球50%以上的矿产资源和60%以上的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对全球环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能源危机、气候变暖、土壤破坏、荒漠化、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森林面积减少、化学污染、海洋过度开发和污染、臭氧层空洞。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警醒我们要永续发展,就要走生态文明的路子。

(三)我国的生态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在不断产生。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一些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70年代出现局部污染,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加重,90年代后呈扩大态势。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资源危机显现,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生态恶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在农村,“白色污染”成灾,人口进城、大树进城、鲜花进城、垃圾下乡,城市垃圾运到农村掩埋、焚烧、甚至是露天堆放。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资金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新的或隐性问题逐步显现,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

国人的消费观念落后,浪费严重,生态观念淡漠,环保意识不强。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文明的存在就会受到威胁。

(四)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国际规则在逐步完善。温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其中一条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征收碳关税。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从根本上摈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全球生态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全体人民的美好愿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报告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做了明确阐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这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对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仅要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全面贯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基本国策是立国、治国最基本的政策,制定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1]。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和方式。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及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对于发展来说,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同样也是最大的约束。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走空间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必须明确国家层面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空间开发格局清晰、空间结构得到优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目标。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①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显示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加快对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原则,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坚持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控制结合,以近岸海域资源环境保护为主,逐步向远海拓展,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模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目前,全社会对资源紧缺状况仍然认识不够,节地、节水、节能、节矿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影响到资源节约集约、降耗减排措施的有效推行。必须树立资源节约观,充分认识土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税体制、标准规范等各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强化节约资源理念,逐步形成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方式。要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量消费总量增长快,消费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尖锐,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缺水、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底线,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规划、执行土地用途管理。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生产者及消费者的作用,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规范企业和公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促使人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对产品有效利用,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面对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状况,不仅强调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更强调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的保护和管理,治理水土流失、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生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加强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共同应对能源、矿产、水资源以及全球大气变化等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必须努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应积极倡导和支持全球领域的资源环境国际合作,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机制。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缺失的问题,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并能切实实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还需要积极探索。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通过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我们有保护的义务和职责,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从学校教育抓起,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篇10

2008年5月国家环保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6个市县,并同时印发《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此后,第二批、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陆续开展,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尽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广泛推进,但其建设程度如何衡量和评估仍无明确规定,缺乏一套统一的指标体系。我国对生态省、市、县建设已经颁布了相应指标,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市相比,内涵更为丰富,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经尝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许多前期成果和资料。本文在充分考察和借鉴国内各省市政府及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研究报道的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征和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包含4个准则层、37项指标的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该体系下对深圳2001~2010年时序数据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了测算,得到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年变动趋势和我国4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研究结论,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原则与思路

1.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2009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了我国首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排名均处前列,按报告划分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6种类型,北京、上海、天津均属社会发达型,东南沿海省份则属于均衡发展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值较高、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化率高、社会发展程度普遍较好[4],即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其他地区已经发生明显分异,经济发达城市亟需一套更具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应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特点出发:(1)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国内地区,水平更高、进程更快,已进入到相对高级阶段,因此虽然指标设置带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指标值应严于其他城市要求。(2)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量都达到较高水平,对其生态经济方面指标的考核应更侧重产业结构、资源绩效、科技创新方面的考核,充分突出个性,如“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等生态市评价的常规指标在本文评价体系中并未列入。(3)生态环境类指标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特别是污染减排、环境质量方面的指标应考虑国际通用或国家要求,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而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映其“环境—经济”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即将或预期走向拐点,生态环境类指标较之国内其他城市通常优势明显,因此其更注重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等软实力建设,在其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对这两方面的指标设计应更为慎重。

1.2指标选取的原则(1)共性与特色相结合原则。在选取国内外普遍涵盖且有实践意义的指标的同时,突出经济发达城市特点,形成这一类型区域评价的特色。(2)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保留传统的国家、各部委及其他省市已有的“科学发展观”、“生态市”等指标体系中的精华指标,并对相关指标和相关标准予以提升,并针对生态文明的特有内涵提出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的指标。(3)可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指标、标准值的要求在目前的社会水平和技术水平下可以实现;又要预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使指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4)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完备性、正确性,又要避免指标简单罗列和过度相关导致重叠;同时,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既要具备可约束性,即要有社会动员能力,又要具备可分解性,可从城市层面分解到行业、企业、社区、家庭各个层面,此外指标的可考核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也要兼具。(5)分步实施和分段评估的原则。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过程中,通常将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目标分阶段来实施,因此在具体的应用中指标应便于设置分布实施目标,并实施分阶段评估。

1.3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本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分解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制度保障4个方面。其中,生态经济是环境和经济协调的根本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体现和物质保障;生态文化通过文化理念影响社会行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生态制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规范、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因此,本研究从上述4个方面归集各类指标,并遵循如下设计思路:(1)按照内在逻辑对四大类指标进行设置。生态经济类指标以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绿度为核心,并提出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科技贡献;生态环境类指标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内在逻辑[5],重点评估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情况;生态文化类指标以“意识-行为”为逻辑,重点反应公众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生态制度则考察了现行相关的7项主要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2)按照指标性质将评价体系分为四层。顶层为目标层,即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指数;第三层和第四层为指标层,第三层是对准则层的分解和延伸,主要反应结构变化情况,第四层即为具体指标,将第三层指标进一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3)按照指标特征将指标分为控制型、预期型和引导型指标。控制型指标是通过一定工程、项目、制度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应达到的约束性指标;预期型指标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时间推移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单纯从客观上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难以控制的指标;引导型指标是指难以量化或量化意义不大,但从长期来看,指标的规定是具有行为引导意义的趋势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案例中仅涉及经济发达城市历史和现状对比情况,对具体城市未来某时间段的控制型指标数值确定并未讨论,所有类型指标均仅进行了用于数据归一化的高低值确定分析。

2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基本介于20~40项之间,大部分均从国家生态市指标衍生而来,如张家港市30项指标中有11项,无锡市42项指标中有15项,昆山市37项指标中有19项,吴江市37项指标中有15项指标与生态市指标相同。本文梳理、比对了生态市指标和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中相关和差异性指标,按前文所述的指标设计特点、原则、思路,基于aHp法,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4个准则层,涵盖18项控制型、5项预期型和14项引导型,总计37项单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所示。

2.2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与权重的确定表1中各个指标量纲不同难以直接进行评分比较,本文依据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1990~2010年各指标变动区间和未来规划目标,以及前人研究成果[6~7],确定了上述各项指标的高低值,其中涉及经济类数据按不变价调整,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设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i的对应的高值水平为mi,低值水平为mi,则归一化后的指标为Ri,对不同性质的指标归一化公式为[8]:其中Cij表示评价某项评价目标时,第i个指标的重要性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的比值,一般采用1~9标度法表示Cij的值,Cij的取值从1/9到9依次代表在评价某项目标时,i指标较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不重要到极端重要,并通过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9]。本研究中分别对四个准则层对总目标的权重,和各准则层下指标的权重在矩阵实验室(matLaB)下进行了测算,对于超过7项具体指标的生态环境类指标(aHp法判断矩阵不应超过7项指标)在各个三级指标下分别计算,并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各具体指标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

3案例研究为了检验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挑选了我国4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案例研究对象,这4个城市均属经济发达且生态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具有相近的建设目标和较好的参照效果。其中,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生态文明6个试点城市之一,在2008年即出台《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此后又制定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因此选择深圳市时序数据,利用本文评价体系对经济发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历史变动趋势进行分析;而北京、上海、广州由于数据收集原因仅暂与深圳进行2009年横截面数据的横向对比研究。

3.1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变动趋势分析按照前文所述归一化方法,对深圳市2001~2010年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对生态制度类指标采用[0.9,0.7,0.5,0.3,0.1]赋值对应制度建立和执行程度的[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部分缺失数据,对历史数据难以考证的部分指标未列入指数计算,并对由此引起的综合权重变化作平衡调整,得到深圳市历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和4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数如图1和表2所示。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由2001年的0.23稳步上升至2010年的0.79,年增速高,这说明近十年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大、成效显著,已经跃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进入到纵深推进时期。剖析这一总评指数变化的原因,4个准则层分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得分的大幅度提升是总评指数升高的重要贡献源,深圳市近年来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的铁线管理政策,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财政性环保投资经费也高于国内绝大部分城市,以“四个难以为继”为背景开展政府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其次是生态文化分指数升高的贡献,而生态经济由于2001年背景值起点较高、地均产出、能耗、水耗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因此相对提升速度较慢,潜力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图1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变动图(2001~2010年)

3.2北上广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比较分析受数据采集条件所限,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间的对比研究采用评价体系中涉及的均已收集到2009年数据的共21个指标,对指标权重作同比增大,这样计算的深圳市综合评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