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42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农药;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5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0-0218-01

土壤污染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中,有些本来并非有害,而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数量多,达到毒性水平,才破坏了土壤内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1]。

1农药种类及毒害

农药依杀灭的生物对象不同,分为杀虫剂、灭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其中,以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环境和土壤污染。

1.1杀虫剂

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强、药效长,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国已禁止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们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较少,但其对人体的毒性比有机氯杀虫剂大,使用要特别谨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优点,是目前推荐使用的良好杀虫剂。

1.2灭菌剂

灭菌剂使用总量比杀虫剂少很多,灭菌剂的种类有含铜、硫的无机灭菌剂、有机磷灭菌剂和有机氯灭菌剂等。它们对土壤影响与杀虫剂基本相同。

1.3除草剂

多数除草剂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但对鱼类有毒性。

2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

农药在土壤中有6种去向:一是向大气散失(即发挥)。挥发性强的农药,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挥发作用而损失。二是被土壤吸附。农药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羟基(-oH)、氨基(-nH2)、亚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氢键和质子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阳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吸附。土壤有机质对农药吸附作用影响很大,如纤维素对除草剂吸附量为30μg/g,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μg/g。此外,土壤吸附农药还受土壤pH值的影响。三是以液态在土壤中移动。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农药,特别是水溶性的农药,可能从土壤中淋失。淋失的农药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四是与土壤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杀虫快会因太阳辐射而分解,但是由于光合反应不能深入土壤内部,所以不占主要位置。较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盐黏土矿物对农药的直接催化分解。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由于土壤中有众多的微生物存在,农药经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谢分解,就是一些较稳定的农药,最终也会被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极性基团的农药。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进入土壤中的农药遭受挥发、淋失、降解、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残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称为农药残留,而其含量称为农药残留量。农药在土壤中保留的时间,因农药种类和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壤中只保留几天,滴滴涕和其他有机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农药的污染

3.1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农药进入土壤后,除了杀伤防治对象外,还伤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例如,百草净对土壤中的蚯蚓有伤杀力,杀螨剂和氨基甲酸酯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杀灭作用强烈,但是99%的微生物恢复较快,但微节足动物恢复需要2年以上时间。

3.2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质地而变化。作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的农药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据不完全测定,从砂质土中吸收的约为22%,从黏土中吸收的为1%。除土壤质地以外,土壤有机质能降解农药的活性,因此生长在富有机质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农药,可能比生长在贫有机质土壤的作物少。

3.3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一旦污染了土壤,势必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其污染范围。土壤中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若土壤中农药被蚯蚓吞食,会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残留农药,经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造成藻类、鱼类死亡等[3]。残留的农药会使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并应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农药比较多的地方,应该进行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情况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出恰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二是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如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等。加强市场监管,发现一起严办一起,绝不姑息。三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应积极开展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另外,培育抗虫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四是在研制和推广新农药时,要搞清不同土壤类型对农药存在、降解、固定和转移的影响以及由土壤进入植物体的可能性[4]。五是对于已受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改种绿肥,向土壤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将会减少农药进入作物和转移到食物链的可能性。

5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土壤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1998.

[2]李静,郎贵林,于之光.牡丹江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64.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2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防冶措施

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面源污染对农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快速增长,畜禽养殖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现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停留在污染发生的特定环节。在实际污染防治过程中,想要进一步增加农业面源污染质量的全过程的预防和控制,就需要建立生态塘系统,建立相应的植被缓冲区等,科学管理施肥,将其进行整体设计,并且保持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进而控制农业污水流入江河湖泊。以下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

1.1化肥与农药的过量使用

随着中国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呈阶梯式增长,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作为保护作物生长的重要物质,特别是当病虫害情况严重时,会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处理。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常常会加大农药的剂量,进而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只有1%~4%会接触到目标害虫,剩余的相当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硬化,甚至污染地下和地表水体,严重威胁着人畜饮水安全。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生产经营阶段,投入过多、产出质量低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对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程度不高,所以在配置农药时,也没有进行科学的比配,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这些未能实现科学配比的农药可能会对作物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进而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最后形成农业面源污染[1]。

1.2农业中农膜等品废弃物不按要求回收处理

农药容器、化肥包装袋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被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因为,这些农用薄膜和地膜大多由聚乙烯材料制成,这些材料易碎、易破碎,但不易降解。同时,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种植者已经开始使用塑料营养板进行水果、甜瓜和蔬菜的育苗活动,用农膜或地膜覆盖农田表面,起到提高地面温度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的生长。作物地膜覆盖能有效调节作物生长环境,为作物提供温度和养分的作用,所以地膜覆盖技术已开始全面普及。但是在苗圃使用结束后,人们通常会随意丢弃塑料营养托盘,当农作物不再需要覆盖时,农民们并没有将农膜深埋或者进行无害处理,并且由于人工去除方法落后、单一,造成大量农膜残留物长期分散,以此对土地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3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比如,农村地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规定,缺乏相关设备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经验,农民知识和经济发展的限制,畜牧业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一些农民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污水持否定态度,所以在大量的畜牧场中,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致使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兽药和有害微生物残留也被随意排放,进而导致肥料无法在池塘中发酵,或不进行覆盖和堆放,引来大量蚊子和寄生虫,同时污水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体,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由于农民的消费模式开始改变,生活垃圾种类也有所增加,而农民在处理生活垃圾或者是食品包装垃圾时,采取随机措施,没有将其进行有效处理,所以这些情况将会污染环境,严重还会造成如血吸虫病和疟疾等严重的传染病。

1.4治理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

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认真履行相应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奖惩机制,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切实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近年来,我国农村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塑料袋、废电池、灯泡、灯具、水银温度计、药品等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收集处置,一些已投入使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没有公共生活垃圾池、垃圾填埋场等垃圾清运处理设施。这些会导致长期积累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元素通过地下渗透和地表径流进入水源中,进而污染水资源,并且还会通过食物间接或者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相关部门资金投入有限,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相对薄弱,在处理垃圾时,处理过程繁琐、麻烦,经费不够[2]。

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措施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控范围和责任,联系不同的工作部门和有关单位,继而开展工作合作、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所以各级工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配合十分重要。同时,要想保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就需要规范农业生产方式,监督污染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

2.1加强防治推广宣传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取缔秸秆焚烧生态的积极性,开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开展禁止秸秆焚烧、废弃农业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业污染源防治相关政策法规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工作要求和意义,进而有效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可以通过依托农业部门技术资源,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技能培训,让人们积极树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进而提升农业生产行业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只有构建完善的宣传体系,开辟多元化宣传推广渠道,注重农业污染源防治技术的宣传推广,才能提高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现代防控技术推广等方面,需要针对采取环保防治措施的养殖场,给予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研发等技术支持,促进人们主动积极的进行防治。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3]。

2.2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

为了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有机肥代化肥,可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土壤取样测土要求,将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并且通过规范开展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检测和数据采集工作,推广有机肥施用。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引导、鼓励在广大基层地区积极推广科学应用化学农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种类,减少灾害水源污染,提质增效,达到扩大有机肥施用范围,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进而有效解决粮食作物绿色重点问题。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期间,可以使用化肥药药混合喷施,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肥料和药物,进而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并且按照统一部署、统一安排、试点实施的原则,组建以各村村集体为主体的相关部门,协调领导相关单位进行回收、运输和运营,加快实施农药包装残留有效回收处理,进而实现农药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可以将小麦种子和肥料一起播种,基肥比例由6∶4改为5∶5,追肥以氮肥为主,增加追肥次数,播种机将种子和高效缓释肥一次深度施入田间,改变施肥习惯给苗施肥,以此有效的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2.3农业废弃物的利用

早些年,党和国家就认识到秸秆焚烧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禁止焚烧秸秆,也加强秸秆焚烧控制。但是,由于很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秸秆,所以为了切实落实禁止焚烧秸秆的措施,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秸秆。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农业废弃物,如各种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农膜、农药包装等,所以为了将其进行循环利用,需要对农用薄膜以环保方式回收和处置。而且秸秆可以作为基肥施肥还田,所以可以将秸秆打碎成饲料、作为能源利用、作为肥料还田等,作为秸秆饲料、生物质、能量肥料,这样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调整土壤结构。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农业面源污染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管理。同时,有关部门要配合国家积极贯彻落实有关环境保护规定,正确认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农业面源污染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何为媛,王春丽.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26):201-202.

[2]黎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9(6):48-49.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分散弥漫,其产生和排放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固体废弃物,农村废水,农业高集约化经营,农田水土流失等多个方面。由于农村废水任意排放,固体废弃物管理不善,化肥、农药品种不断增加,过量施用和不按国家规定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化肥日用量增长趋势,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量改种蔬菜、花卉等高投入作物以及畜禽养殖业大量发展,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比例逐渐增加,根据我市环境保护部门资料,地表水:2012年,安阳市地表水多数河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CoD、氨氮。在10条主要河流30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断面2个,占6.67%;符合Ⅲ类标准的4个,占13.33%;符合Ⅳ类标准的8个,占26.67%;符合Ⅴ类标准的2个,占6.67%;劣于Ⅴ类标准的14个,占46.67%。废水主要污染物及排放情况:2012年全市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集中式CoD排放量共计55788.63吨、氨氮排放量共计6356.22吨。安阳市面源污染亟待解决。

2安阳市在污染控制方面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安阳市委、市政府环境治理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治理水环境污染,2012年首先对印染、医疗机构、屠宰、酒精酿造等行业污染进行综合整治,21家印染企业安装了外排废水在线监控设备和视屏监控设施。

其次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最后实施了对污泥产生、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首创、明波、水冶首创、汤阴、林州5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污泥资源化处置,委托安阳中丹生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对污泥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在全省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误区

安阳市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对点源和面源进行分类控制。面源污染的特征是产生于整个区域内。而安阳市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目前还主要按照点源污染的治理模式,试图通过一些位于河口、河道地带示范区的工程获得成效,而没有按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规则,进行源头总量控制。

另一方面,在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各大流域,目前对有着高污染风险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农作物的种植仍没有任何限制和相关技术标准。

4安阳市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分类治理的原则

对于化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源头控制策略,一要在全流域内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农田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实施合理的、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达到节水、减少氮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的目的。二要选定水、氮管理制度的示范区,优化水、肥管理措施,取得理想效果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三要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流域,从水源保护的需求出发,合理划定流域内不同级别的水源保护区,制定并试行水源涵养地、水源保护区的限定性农田生产技术标准,依托流域管理部门和农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源头控制的监督机制。

对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一要研究各种农药的毒性、施用范围、施用量、影响范围和持续性,确定各地区优先控制的农药污染物。二要分析主要农药在作物中的累积与降解过程,评估主要农药在农作物体内的毒性,以控制主要农药残留于作物体内的程度。三要研究不同农药施用技术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开发新型、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易于农民接受的施药技术、实时配药技术。

5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具体控制技术与综合对策

面源污染不同于点源污染,对于点源污染,我们有可执行的污水排放标准,并实行总量控制,但对面源污染的控制,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确立适合本市情况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显得非常必要。

5.1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措施

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控制是充分利用土地和植被的净化能力,截流n、p、泥沙等物质,利用流域系统的自然净化生态功能,截留净化农业径流中的氮磷及有机物,然后将底泥还田,从而减少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污染。

5.2面源污染的控制是一个难题,其治理既需要具体的工程措施,也需要采取综合的整治对策

根据安阳市水质污染的现状及其成因初步分析,结合目前的相关治理措施,在水质污染进一步治理工作中,作为农业部门,应采取下述措施:

5.2.1要提高预防优于治理的意识。

5.2.2树立节水就是防治水污染的指导思想。

5.2.3加强水利综合治理措施。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从防范到治理。

5.2.4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河流水域综合有效治理这一专项课题,展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系列研究工作。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4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影响防治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的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污染源。

一、农用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1.化肥的过量使用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化肥。根据临沧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的试验,临沧市的肥料利用率氮肥35%,磷肥12%左右,钾肥利用率较高可达45%左右。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施用的化肥流入水中,使水中藻类迅速生长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丧失应有功能。水色变绿、变黑,严重时会发出臭味;进入土地中,会改变原有土壤的结构和特性,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另外,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积存在环境中,若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健康。

2.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是农业面源污染的又一因素

临沧市2010的农药使用总量为2000吨,平均每亩用药量0.40千克左右,且用药量分布不均,城郊和坝区用农药量相对多一些。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造成对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

3.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一是畜牧业养殖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如今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集中养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未能充分利用,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二是农用地膜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留在土壤中100年也不会烂掉,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影响土壤结构及正常灌溉;三是农作物秸秆堆放和燃烧。农村每年夏秋两季双抢时节,全市有100多万吨的作物秸秆除一部分作饲料或燃料运回家,其余大部分秸秆采用就地集中焚烧的办法解决。秸秆燃烧产生浓烟,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另外,还有近30多万吨的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是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二、防治措施

积极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使农业生产中的能源和物质流动实现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良性生态循环,使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

1.认真做好农业污染源调查,准确把握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农业投入品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以及不和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污染加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做好农业污染源调查,有利于准确了解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摸清家底,科学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规划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节约农业资源的消耗;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推广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总量

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而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因此,防治重点应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从技术上指导农民施肥要“因缺补缺”测土配方,严格控制氮、磷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钾的比例,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流失量,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3.开展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

充分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在使用农药时,喷药前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并选择最佳使药时间,尽量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4.提倡有机肥资源化利用

最大限度地将农作物秸杆、畜禽粪便等有机物质用于农业生产,培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施用量,积极开展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多样化综合利用示范,将厕所和畜禽舍跟沼气池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中,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净化庭院环境,能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对集中规模化养殖的村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组织好、实施好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和清洁排污处理方法,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5.建设湿地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为减少农业污染物随径流污染环境,可在坝区和可集水的地方建设湿地,截流污染源,在湿地种植能净化环境,分解农业污染物的作物或植物,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的污染。

6.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建立检验监测机构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对面源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减少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的检验、监测机制,为更有效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5

[关键词]非点源 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措施

近年来,中国肥料施用量大幅增加,从上世纪80年代的0.8万t提升到2008年的4653.8万t,化肥平均使用量为458kg/hm2,占世界化肥施用总量的30.8%,但利用率却不到35%。此外,养殖业未处理的粪便以及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均成为农业污染尤其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可见,农业面源污染非治不可。为此,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影响及防治措施,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内涵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大主要污染源。研究发现,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转化和迁移是污染物从土壤圈向其它圈层,尤其是水圈的扩散过程,是一种污染的扩散。其具有时空范围广、随机性大、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等特点,因而对其研究、治理和管理具有较大的难度。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

1.畜禽粪便

近年来,由于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量禽畜粪便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同时,大量的氮、磷混合物渗入湖泊或地下水,直接污染了饮用水。

2.农药

目前,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第1位。2001年来,全国平均农药(有效成分)使用水平为12.7kg/hm2,农药总使用量每年约23万t(有效成分)。农药喷施只有8%~15%吸附在植物体上,利用率极低,其余有10%~35%悬浮于空中,有40%~55%沉降到地面,下渗土壤、污染水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化肥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为4653.8万t,并快速增长,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2.8%,是世界上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有相关资料显示,化肥过量地施用,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破坏。并通过淋溶、地表径流、附着、反硝化作用等方式进入环境,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4.塑料薄膜

近几年,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加大,残留在农田中的薄膜不断增加,使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透气性下降,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影响。截至目前,耕地平均使用量为200.9kg/hm2,能够分解的仅为5.3%,回收利用率为58.7%。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影响水体环境质量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点,其它特点包括:

一是广泛性。由人工生产的化学物质使用量十分惊人,对自然界影响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更是深刻而广泛。

二是潜伏性。以农家化肥为例,在耕地中使用后,在无降水或灌溉的情况下,降水和灌溉的时间是引起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是随机性。由于气象因素的不稳定性,对面源污染的起因和过程分析,区域的降水过程与面源污染密切相关。

四是模糊性。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家化肥的施用,但其施用量、农作物种类、作物、土壤理化性质、季节环境、使用方式不同,不同因素又相互影响,导致养分和农药含量的流失会有很大的差异。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1.提倡多施农家肥,少施化肥和农药,尝试发展有机、环保、生态农业。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提倡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方式、栽培方法等农业措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基因科学技术消灭农业有害生物;利用电、光、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方法控制病虫害。

2.推广精确农业,提高利用率,减轻污染程度。通过针对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使土壤潜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使之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又减少环境资源的浪费。

3.加强立法管理,完善政策和管理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农村政策和管理体制,提高对造成面源污染当事人的处罚力度。

4.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业水平,使面源污染防治得到普及。

参考文献:

[1]纪丁愈,王庆安,佘红英,等.川中丘陵地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水环境容量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4):81-84

[2]张海文.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1,6(6):64-65

[3]曹艳春,冯永忠,杨引禄,等.基于GiS的宁夏灌区农田污染源结构特征解析[J].生态学报,2011,31(12):3468-3477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6

论文摘要:阐述了从江县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从江县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以及人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的随意排放造成的,虽然目前危害不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由于从江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若因农业环境污染引发水体污染,将对下游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及成因

1.1种植业1.1.2农药。从江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实物100t左右,平均8.2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杀虫剂占75%。但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农药瓶、袋乱丢乱弃现象严重。所以70%~80%的农药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环境和地下水。1.1.4农膜。全县每年使用农膜约50t,农膜回收率85%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并有加重的趋势。1.2畜禽养殖业1.2.2畜禽粪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养户未经处理的粪便露天收集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率约为20%。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措施:①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时信息,指导农民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②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③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④认真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规定使用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2科学使用化肥,增施有机农家肥通过土壤普查和土壤养分监测,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同时,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还田、牲畜过腹还田、沼气发酵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措施。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注重水土保护,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土壤环境。

2.3积极推广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污染。

2.4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在农村大力沼气生态建设,把“一池三改”技术落实到位,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2.5做好废弃农膜的清除、回收,防止“白色污染”逐步扩大易降解膜和各种专用膜的示范推广,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清理回收残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6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相关法规,强化对农业投入类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7

1技术与成效

1.1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云和县属浙南山区,山多地小,造成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差异,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光、热、水、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创新种植模式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广了稻-鱼﹙鸭﹚、耳﹙菌﹚-稻、稻田养鸭、稻田养螺(甲鱼)、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年均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50hm2,稻田养鱼23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中耳-稻轮作栽培模式、浙贝-水稻模式分别获丽水市十佳和十佳优秀农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云和县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600hm2,通过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3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667m2农药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8g,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农药用药量为319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实行“三品一标”(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云和县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整体认证)1160hm2,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根据云和县委《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云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了云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出台《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1.5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沼液(渣)综合利用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把农村沼气项目与“千万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治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与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到2013年底,全县共建沼气2543户,服务网点31个。年处理养殖污水15.3万t,年产沼气100万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万t。通过引导和扶持养殖户走向养殖-沼气-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6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为进一歩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和经济生态化。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农业、财政厅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1项,争取项目资金280万元,2014年储备生态循环项目5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云和县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0.7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56万t。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云和县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农业局领导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以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为主,成立农业治水办公室,农作站、质监、畜牧等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负责规划、指导全县农业治水各项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农业水污染根据浙江省农业系统水环境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云和县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结合云和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政策激励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2007年以来,云和县出台的云和县粮食生产意见,明确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给予600元·hm-2补贴,对全年统防统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组织财政再给予150元·hm-2的奖励,有力地推进了统防统治工作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云和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农业产业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使畜禽养殖逐步达到水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工艺标准。

2.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问题与讨论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8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对策;河南漯河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1-0273-03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卫生的的一个主要因素[1]。为探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对策,笔者深入漯河市农村,实地调研了当地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情况,认真分析了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并就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建设性对策。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化肥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化肥折纯138520t,其中氮肥56865t、磷肥17948t、钾肥8187t,化肥平均施用量折纯735kg/hm2,高于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的上限。施用肥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化肥投入占粮食生产现金成本的37%左右[2]。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大量养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过量施肥引起氮素的大量损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背离了当前世界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致使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2农药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农药2441t,平均施用量为12.75kg/hm2。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滥用农药。据统计,该市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人数达近100人;二是过量使用农药[4]。农业生产中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施用量通常是推荐量的2~4倍,其大量使用,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加速了水源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农膜污染

随着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塑料大棚及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漯河市年农膜使用量达3512t,地膜使用量逾1600t,地膜覆盖面积2.22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3.4%,约4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存于农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有关调查显示,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1.4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漯河市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迅速扩张。目前,该市年存栏生猪逾200万头、奶牛4万头、肉牛8万头、家禽1845万只。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粪便量逾200万t,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73万t左右。大量的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同时,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造成蚊虫大量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1.5农业废弃物污染

漯河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各类作物秸秆220万t,约1/5秸秆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秸秆因无法有效利用而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内及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5],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了附近的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2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kg/hm2,而当地施用量是其安全上限的3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1.2亿hm2农田的平均用量达14.17kg/hm2,漯河市农药施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当地残膜率与此相当。这些化学合成物质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耕地污染严重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耕地中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不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继续在人体内累积,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3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特点,其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3.1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部门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缺乏管理手段和法律支持,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3.2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多是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3.3财政投入不足

据调查,目前当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经费尚未纳入财政投入范围。同时,国家对此也没有相关的防治经费,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4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3.5监测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位,影响了相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环境监测手段落后,也成为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化肥污染防治

2005年,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化肥过量使用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一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切实提高该项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2006―2010年,连续5年制定了《漯河市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二是搞好有机肥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推广有机肥积制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精制(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实施节水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等土肥新技术10余项。每年积造施用有机肥5.33万hm2以上,开发研制有机肥、生态肥10万t以上。三是建立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该市每年安排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等中试试验基地12处。四是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提高土壤农化的预警预报能力。目前,该市已建地力监测点42个,在全市形成了覆盖四大土类的金字塔式监测网络体系。五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户自觉自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积极性。

4.2农药污染防治

为做好农药的科学使用,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切实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农药科学使用知识。要求农药经营网点,采取专家坐诊、播放录像资料、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对来购买农药的农民开展技术咨询。二是大力试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积极开展用药品种和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高毒农药替代工作。三是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把季节性市场大检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农药举报制度和案件查处联动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每年对蔬菜生产区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4.3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3年,漯河市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的目标,先后组织制订2卷《漯河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49个品种。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7家。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27万hm2;有178个农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该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龙云集团的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国“一荤一素”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大提高。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2003年10月,该市在市区对蔬菜等重点监控农产品实施了市场准入;2005年8月,又在全市3个区2个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通过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区,定期不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媒体和漯河农业信息网对外公布等措施,禁止监测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国家禁、限用农(兽)药产品目录,严禁购买使用。实行生产基地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不但有效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4大力发展沼气,有效解决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

漯河市将沼气建设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专门下发了《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通知》,致力通过发展沼气解决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截至2010年底,该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20.5万座,年消化养殖粪便逾40万t,提供优质沼液沼渣肥料逾80万t,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万t左右。同时,积极推广沼气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5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焚烧秸秆情况逐年减少

据统计,漯河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20万t左右。自2005年起,该市通过全面实施禁烧,推动了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比2005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夏季小麦秸秆主要以机械还田、工业化利用为主,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秋季重点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和青贮技术。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生物质发电,对原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年可消耗秸秆约30万t。

5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漯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5.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清洁生产观念和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5.2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提升监管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

5.3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废农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法防治,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施药规程,保证用药安全。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生物全降解塑料,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5.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施肥新技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合理耕作、洁净操作等无害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规模。

5.5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以沼气为纽带,实施种养相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6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利用农业废弃资源

大力示范推广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新模式和技术,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交通隐患;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其施用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达到农业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

6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2010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资流通行业年度发展报告组织会议,2011.

[3]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9

论文摘要:阐述了从江县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治理对策。

从江县的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理,以及人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等的随意排放造成的,虽然目前危害不大,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也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由于从江县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若因农业环境污染引发水体污染,将对下游群众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抓好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农业环境保护污染现状及成因

1.1种植业

1.1.1化肥。施用量不大,但使用方法不当。据调查,从江县年均使用化肥量4200t,平均349.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0kg/hm2,85%以上采取撒施,造成土地板结,肥料利用率低,肥料养分易流失,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1.1.2农药。从江县每年使用各种农药实物100t左右,平均8.25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杀虫剂占75%。但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中农药残留;农药瓶、袋乱丢乱弃现象严重。所以70%~80%的农药都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环境和地下水。

1.1.3秸秆。农作物秸秆特别是油菜秆存在露天焚烧现象。每年各种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约20万t,其中被用作饲料、积肥、沼气利用约占总量的60%,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约占总量的40%。这些秸秆被随意焚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1.1.4农膜。全县每年使用农膜约50t,农膜回收率85%以上,但仍有少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并有加重的趋势。

1.1.5传统灌溉方式。传统的灌溉方式加重了对流域水体的污染。全县农田灌溉总面积约0.53hm2,多数采取漫灌或串灌,导致污染面积扩大,水体污染加重。

1.2畜禽养殖业

1.2.1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低。全县畜禽养殖年产生粪便总量约50万t,无害化处理不足20%。

1.2.2畜禽粪便流失量大。家庭或散养户未经处理的粪便露天收集堆放,经日晒雨淋,流失率约为20%。畜禽养殖产生的废水也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

1.3农村生活污染2007年全县人口32.8万,据估算每年产生人粪尿总量近15万t,生活垃圾产生量在3万t以上,生活污水产生量约500万t,采取卫生公厕、无公害处理人粪尿约15%,多数为直接还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本未作无害化处理,因此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水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人口多、密度大的城镇,污染越严重,如流经县城的停洞、下江,污染已十分严重。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现代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对保证农业增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污染的措施:①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及时信息,指导农民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②提倡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新技术;③科学合理用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④认真贯彻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按规定使用农药,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2.2科学使用化肥,增施有机农家肥通过土壤普查和土壤养分监测,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和挥发。同时,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采取堆腐还田、牲畜过腹还田、沼气发酵还田、食用菌生产等措施。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注重水土保护,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改善土壤环境。

2.3积极推广和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立,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农业污染。

2.4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在农村大力沼气生态建设,把“一池三改”技术落实到位,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彻底改善人居环境。

2.5做好废弃农膜的清除、回收,防止“白色污染”逐步扩大易降解膜和各种专用膜的示范推广,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清理回收残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2.6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相关法规,强化对农业投入类产品市场的监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

参考文献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白水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案;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50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9

白水县总面积998.6km2,其中耕地面积4.8万hm2,辖1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1.9万,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2015年种植小麦1.2万hm2,玉米1.3万hm2,豆科及其它作物0.3万hm2,苹果3.3万hm2,施用化肥4.1万t(折纯),农药324t,农膜1930t,生产薪柴18.9万t。全县有畜禽养殖场666个,其中猪饲养量达到35.9万头,牛饲养量1.55万头,羊饲养量3.28万只,鸡饲养量76万只,年产粪便39.63万t。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为化肥、农药的过量与不合理投入,养殖场畜禽粪便的堆放、污水的排放,薪柴的燃烧以及农膜的残留等。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二减、三基本”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结合白水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治理方案[2]。

1目标任务

通过化肥减量工程、统防统治工程、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等6大工程的实施,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不合理施肥减少5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以上;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田间残留量减少到20%以内;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庄。

2治理方案

2.1实施化肥减量工程,加快土壤改良修复

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有机质提升0.2%;鼓励群众在果园种植三叶草、大豆等绿肥,全县示范基地绿肥种植、压青面积达到667hm2;补充完善采土化验、土壤肥力定位和肥效监测,开展苹果肥效试验、化肥减量试验、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等,为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千亩示范片3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园150个、增施有机肥示范园50个;培育水肥社会化服务机构,在设施蔬菜栽培集中区域和果树产业园区开展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分区域建设史官镇康惠苹果现代示范园、林皋镇美好家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尧禾镇天桥现代农业示范园等水肥一体化千亩示范片5个;推广应用水溶肥料、缓控释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2.2推广绿色植保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投入与污染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生物有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利用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先进施药器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设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苹果园,在史官康惠、林皋仙果、杜康仁和等苹果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区各66.7hm2;建成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5个,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果树、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

2.3实施农村能源循环利用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能源生产,重点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苹果示范园区和畜禽养殖区、人口居住较多且集中的校园推进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养殖小区沼气;提高农村能源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稳定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队伍,通过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沼渣沼液的商品化、肥料化利用水平和沼气工程的产气率、使用率;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节柴节煤炉等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减少农村薪柴燃烧污染。

2.4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

标准化改造:已建成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加大以雨污分流、沼气建设、无害化处理为内容的标准化改造,完善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标准化建设: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取得相关单位审批同意和环境评估报告,达到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生产要求;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开展养殖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和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加大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大中型沼气建设:通过沼气工程,有效解决养殖场粪源污染与浪费问题,把大中型沼气建设与发展种植、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广“畜―沼―果(菜、粮等)”能源生态模式,打造一批沼气建设亮点工程和示范工程。

2.5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有效减少焚烧与浪费

以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种植食用菌、秸秆青贮氨化、秸秆固化成型等技术,配套建设秸秆收贮体系。在林皋南马、北塬鹿角等村建立小麦秸秆还田、覆盖示范田,在林皋、云台、北塬等乡镇建立玉米秸还田示范片,在雷牙、北塬建设果园秸秆覆盖示范园;推广秸秆做食用菌栽培基料和生物反应堆技术,以刘家卓旭铮设施蔬菜示范基地为技术示范观摩区,在张家塬、中文化、王河等设施蔬菜种植集中区域,实施生物反应堆技术;建设水果、蔬菜秸秆堆沤有机肥,果树或硬质秸秆做基料或原料等示范点。通过这些试验、示范园的辐射与带动,达到长期利用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的目的。

2.6实施农膜科学使用与示范工程,确保农膜合理利用与回收

广泛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拾活动,“顺手”捡出废弃的反光膜、地膜、棚膜、农药瓶、农药包装袋、肥料包装袋、塑料秧盘等,清除生产废弃物,并分类处理,防止残留污染环境。开展试验示范,生产中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地膜。通过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向农民展示和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间碎片的清除与处理技术。按照“政府倡导、资金扶持、有效监管”的模式,积极争取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在乡镇构建一批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废旧农膜回收站,扶持一批有辐射作用的回收利用加工企业,带动废旧农膜及废旧塑料制品的回收加工及再利用。

3保障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白水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逐步形成责任明确、部署科学、分工合理、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3.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手机、广播等途径,围绕减量控害、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主题,大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推广普及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防治措施,让广大群众认清其来源、本质和危害,理解、支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3.3加大资金投入

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和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病虫害统防统治补助、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县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3.4培育治理主体

大力发展土肥、植保、农技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服务性组织,构建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组织购买服务机制,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5强化科技支撑

紧紧围绕科学施肥用药、农业投入品高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友好型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在白水县重点区域实施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总结一批适合我县不同资源环境条件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

3.6强化农业执法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检查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农资和农产品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关佑君.天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16(23、24):48-50.

[2]王燕.讶适信迕嬖次廴痉乐未胧[J].现代化农业,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