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15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1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8-0292-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迈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尾,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防灾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气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服务作用。这一举措表明了中央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两个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农业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全新的要求。

1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全面执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为总体要求,通过对各种气象资源和农业资源进行统筹和规划,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获得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的能力。通过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职能作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两个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政府主导,财政保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要立足现实,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和布局,不断对建设制度和体制进行完善,不断提升体系的薄弱环节,从而切实提高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义就在于在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农业气象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了解,以便能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及时的采取措施,降低因为气息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害,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2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了要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的建设。辽宁省各个地区纷纷号召,从农村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农业基层体系建设过程中将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纳入农业发展体系中,从而全面夯实了农业气象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提高了气象服务于农业的能力,并在农村的很多乡镇地区建立了气象试验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等。同时,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还积极的开展了农业气象预测和预报、农业情报、农作物产量预报以及农业气象观测等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在农村地区逐渐开展建立起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应急预案和预防规划等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在农村地区广泛的利用农村广播、大喇叭、显示器等设备建立了以手机气象短信为主、农村大喇叭广播、气象预警显示器以及气象信息服务站为体系的农村气象信息预警网络体系。同时,还建设了与这个体系相适应的气象信息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和应急指挥机构,让农村和农业气象预警服务面积大大得到了扩展。建设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气象灾害服务体系,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农业在气象灾害减灾和防御方面的抵御能力,使农业和农村抗风险能力大大得到提升。

3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资金凑集难度较大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雄厚资金作为支撑,而这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部门。这两个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想实现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划细化到县级以下部门,组织机构、精确预报、自动化观测。气象服务站细化到乡镇以下,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细化到农村各个基层地区,信气象信息落实到家家户户以及防御灾害、灾情收集落实到人的目标实现,都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撑,尤其是我国西部的一些贫困山区,县城和中东部地区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没有雄厚的支柱性产业支撑地方的经济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数量也比较小,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发展。这些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速度较慢,农村群众增产增收十分的缓慢。经济落后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不足,其自身维持发展的难度就很大,更别说投入资金支撑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了。

3.2难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西部很多地区依然有超过15%的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及时接受到气象预警信息,在这些地区中,一些县城和乡镇以及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覆盖体系建设目标的最低标准,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享受到防雷安全、气象服务、气象预警预报等公共的气象服务。在一些中中部地区的欠发达地区,这些现象同样表现十分明显。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占据建设的主导地位,其是这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两个主要的主体,这两个体系建设能否顺利的开展和实现,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和支持力度是否能够到位。从实际情况上看,这种支持明显的不到位,地区的政府领导多数都会重视一些大项目所带来的政绩,忽视了这两个体系检核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3.3技术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气象观测技术的手段和技术比较落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甚至依然延续使用上个世纪传统的观测方式。农村气象监测站点网络布局十分不合理,气象预报和监测评估的水平低下,气象信息在收集、整理和传送过程跟中手段滞后,信息共享渠道不通常,气象服务业务缺少必要的针对性。两个气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没有与当地的主导性产业以及支柱性产业紧密集合起来。

4建立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途径分析

4.1不断完善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的建设工作

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特色,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体系,从而不断适应区域内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切实提高对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的能力。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全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GpRS定位技术,建立其能够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指标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不体系,以以及灾害检测诊断系统和指标体系。

4.2进一步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减灾防灾气象服务工作体系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抵抗自然灾害和气象灾害的能力较差,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气象灾害早期预警机制,并制定完善的防范措施,从而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提高农业抵抗气象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的损失。同时,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不断的研发全新的农作物品种,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种植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作物的产量。

4.3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

在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发展特色和农业发展优势,积极的发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气象服务和农业天气预报工作,保证地区建设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保证这个体系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内大范围使用。在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不断的发展,最终完善气象服务的工作和业务,全面促进农业产业进步和发展。

4.4在农业生产允许范围内,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强化人工对气象的干预能力

现阶段,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人工作用对天气的影响程度。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人工对气象因素进行干预,来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产量的提升,例如,在干旱季节,在天气,农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作业。此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的不断强化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职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专业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服务队伍,保证气象条件能够向着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4.5建设综合的气象服务网络系统,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相应决策信息

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尤其是要是要建设好农村基层的服务网站,同时还要不断地对气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要组织专家组定期的进行交流和座谈,实现农民群众和专业人员的良性沟通和互动。

5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途径分析

5.1提高体系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建设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需要不断提高体系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尤其是要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的预报能力要做到全面和提前。提高监测预警的密度,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这样有利于切实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全面性。

5.2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建设,扩大预警的范围

要建立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就需要建设更加广泛的信息网络,要做到建设一个区域范围内由县级通过乡镇级到达基层甚至是直接到达农户的信息传输网络。这需要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媒介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加气象信息的传递量和传递效率。

5.3建立其具有联动性能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完善基层的气象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配置,使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防御机制更具联动性。

结语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防灾防御体系对于全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当今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前提下,做好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娟,梁文光,郑广芬.银川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农业科学研究.2014(04)

[2]赵伟明.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04)

[3]黄永东,吴剑芳.广西省博白县“三农”对气象服务需求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农业.2014(33)

[4]陈金华,吴文玉,杨太明,何彬方,王晓东.基于web-GiS的市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04)

[5]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王艳青,胡英超.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3)

[6]李芬,陈颖曼.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4(03)

[7]曹运平.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3(12)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2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体系;实践;建议;安徽省野

十冶以来,以野经营规模化、耕作精细化、管理社会化冶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也为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新常态下,传统的部门主导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及技术支撑已不能满足气象为农服务多元化、个性化及精细化需求。创新气象服务供给方式和管理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推进气象为农服务部分职能向社会组织有序规范转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融入农业社会化的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体系,是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提质增效气象保障服务的有效举措。

1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明确指出院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野三农冶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求野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冶。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是农业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要2016年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气象为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按照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着力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创新[1]。同时,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也是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及气象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之一。2014年以来,中国气象局针对如何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规模化、现代化和社会化发展,曾多次强调指出院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主体[2];开展气象部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是深化气象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组成部分[3];发挥政府在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4];以有序开放部分气象服务市场、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为切入点,推动气象工作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5];发展气象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培育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脱贫气象服务[6];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化气象为农服务野两个体系冶建设,促进气象为农服务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优质气象服务,积极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7]。

2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概况

2.1气象部门为农社会化服务取得实效

为借力社会化力量破解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需求,2015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8]。浙江、河南等省份将气象为农服务相关内容纳入省政府及基层农业社会化组织野责任清单冶;河南、陕西、辽宁、江西等省份依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撑,遴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接气象为农服务,或依托益农社、农技推广服务乡镇供销社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河北省将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组织实体化,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专家协会,培育协会成为政府购买气象为农服务的承载主体,成为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补充。通过试点工作开展,培育出了一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的队伍和社会力量,已成为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和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有效载体,有效推进了气象服务向基层延伸,为实现由社会力量购买气象为农服务向购买气象综合服务领域逐步推开打下了基础[9]。

2.2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业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2.1气象为农社会化服务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财政预算不稳定,事业单位公益+市场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准入、监管、培训、绩效评估、资金管理等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还不成熟[10]。2.2.2气象为农社会化服务支撑能力有待加强。气象数据开放力度与社会化气象为农服务需求还有差距,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指导业务还不成熟;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与不断发展的气象为农服务需求不相适应。2.2.3气象为农社会化服务多元提供主体发展不平衡。承接为农服务的社会化组织以小微企业为主,以气象为农服务为社会使命的龙头及领军企业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农业社会化气象为农服务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安徽省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实践

为切实推动气象为农社会化服务,安徽省气象局依托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渊安徽省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冤野公益+市场冶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优势,在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政策法规体系、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融入农业社会化的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分工与市场体系经验。

3.1推动融入发展,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积极营造社会化发展的优良政策环境。2015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机制建设。4月,省政府印发叶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曳,明确要求省气象局牵头负责气象信息进村进社区,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3.1.2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5月,在省财政厅下发的2015年叶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曳中,首次将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在此基础上,14个市、16个试点县照此指导目录编制了具体购买服务清单、安排相应预算,为社会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3.1.3强化共建共享,融入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与省财政、省农委加强合作,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纳入安徽省野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冶内容,在埇桥等地开展试点。气象部门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深度介入农业部门的野益农社冶野311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建冶等工作中,实现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与农业生产社会化体系的结合。

3.2探索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社会化野四位一体冶模式

结合安徽省实际,构建以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渊提供气象为农服务基础产品与技术服务冤+安徽智农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渊气象部门全额投资,主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冤+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渊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企业等,重点承担信息传播与服务冤+安徽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协会渊承担气象为农服务行业自律与管理冤野四位一体冶的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体系。3.2.1气象部门事业单位提供基础支撑。安徽农业气象中心以及市、县农网中心作为事业单位依法为社会组织渊企业冤提供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农业气象、惠农政策、专家咨询、农业科技、市场行情、供求等为农服务初级产品。3.2.2打造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依托安徽农网多年积累的人才与资源优势,成立智农公司,作为省级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和打造。智农公司目前主要承接政府购买气象为农服务,有效解决目前社会化组织能力较为薄弱,尚不足以完全担负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任务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智农公司的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益,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形成产业。3.2.3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农资农机公司等涉农企业长期与一线经营主体和大户面对面沟通,他们对客户的经营状况最了解、联系最紧密。2015年,在全省16个县渊市冤选择了9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其进行培训,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对方承接的服务内容、传递方式、时限要求等。3.2.4组建行业协会承担行业自律与管理。由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智农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了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协会,并使之成为气象为农服务行业自律与管理的组织。

3.3强化管理,为社会化深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3.1对承接主体遴选作出具体要求。制定了叶安徽省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承接主体认定与遴选标准曳,保障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野接得住冶。3.3.2明确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内容和标准。制定了叶安徽省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服务标准渊试行冤曳,确保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野管得好冶,定期组织对各地对承接主体服务情况进行考核。3.4强化技术研发,不断提高社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3.4.1联合建设农业气象物联网。选取3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建设了农业气象物联网示范点和实景观测点,实现了土壤、作物、气象等农业小气候要素实时智能感知;研发了基于农业气象物联网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开放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众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3.4.2研发了农业气象高清移动会商系统。打破了以往会商只能由会议室到会议室的壁垒,为社会组织提供了高效的沟通渠道。社会服务组织可利用安装了移动可视会商app的智能手机,进行从农田到气象部门会商桌面的移动可视会商,方便、快捷获取气象部门技术指导,同时也便于气象部门快速了解农情、灾情。3.4.3构建移动互联众包服务平台。按照开放交流、互动共享的原则,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以安徽农网农业气象官网为母体服务,以惠农气象app、农业气象微信、微博为主要手段,构建了pC端+移动端的气象为农众包服务平台,实现公益性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社区成员互动交流、社区专家在线释疑、服务需求反馈与众包服务绩效评价等功能。借力野聚农e购冶电子商务平台,延伸为农服务链条至供销环节。

3.5社会化工作取得初步效益

3.5.1气象部门自身能力得到加强。依托野农村信息协会冶,实现了成员资源共享、共赢服务,吸引了众多外部门专家积极参与气象为农服务。联合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建成农业气象物联网示范点25个、农业实景监测点12个、移动互联可视会商终端16个,提升气象为农服务基础探测自动化水平。为符合承接组织对传播渠道的要求,开展野江淮行冶气象为农服务活动,自办叶气象与农业曳视频节目,开发了惠农气象app,完善安徽农网气象为农服务微博、微信订阅号、公众号。目前,初步形成集农业气象官网、移动app、微信微博、400语音电话、网络视频,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手机报等传统媒介于一体的立体化服务推送网络。3.5.2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更野接地气冶。结合承接主体的需求,制定了农业气象定点调查方案、农业气象移动会商工作流程,梳理出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农用天气预报、土壤水分监测、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等6个大类、16个子类社会公益产品。各承接主体在此基础上,修订、传递服务产品,使服务更符合需求。含山县丰华供销社是第一批遴选的承接主体,通过其管辖的15个基层农资农技服务网点的技术人员,对气象部门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结合含山实际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与建议,大大提高了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其服务对象涉及含山农业种植大户67户,包含6个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服务耕地面积近6666.7hm2,占含山县大田作物耕地面积的25%以上。3.5.3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为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同时,通过安徽农网野聚农e购冶电商平台,将为农服务链条上从农业生产环节拓展到产、供、销全程化服务,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服务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气象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4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的建议

4.1明确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的内容与服务标准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首先要明确哪些气象为农服务由气象部门提供、哪些由市场提供,市场提供的服务又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

4.2积极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体系

当前,农业生产服务已经实现小规模分散服务向大规模整建制服务转变,从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而气象为农服务从属性、服务对象来看已具备融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条件,如能从国家层面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农业生产社会化体系建设来推进,必将极大加速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

4.3渐进式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

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科学合理地确立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一是培育阶段,主要是通过项目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等,给社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激发社会化组织参与气象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培育社会化组织中的领军者,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阶段,主要通过服务补贴、公益项目等形式给予社会化服务组织财政补贴,促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组织协调发展;三是市场化阶段,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推进社会化服务,气象部门仅提供服务基础支撑及标准制定等。

4.4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技术支撑能力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3

为切实做好我省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仍然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农民仍然是最易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群体。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逐渐增多,气象条件不确定性更加明显,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对气象服务的要求更高、需求更迫切。在新形势下,加强“两个体系”建设,事关全省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高农村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重点,努力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作用,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按照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遵循“政府领导、财政保障,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原则,结合各地需求,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薄弱环节,完善体制机制,延长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技术装备和防灾减灾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三)工作目标: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气象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省、市、县、乡、村、组六级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实现防御规划到县(市、区),组织机构、自动观测、精细预报、气象信息服务站到乡(镇),应急预案、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预警信息到村。力争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达到70%以上,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气象为农服务信息覆盖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85%以上的农户;95%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80%以上的农户使用气象为农服务信息。

三、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专业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建设。在保持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格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以充分满足地方需求、代表区域农业特色、兼顾平衡分布为原则,结合各地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开展农田小气候观测业务,提高对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监测服务能力;逐步完善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建立满足需求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和业务服务系统;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立体化监测与诊断,建立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诊断业务系统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逐步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立体化实时监测、诊断分析和预报、预警与评估业务;强化省农业气象实验站能力建设和技术指导作用,使之成为集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的试验研究基地。

(二)加强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针对南方以水稻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特点,加强水稻优势产区农业气象监测站、农田生态监测站、农业遥感监测地面对照点建设,建立南方水稻气象重点实验室,加强粮食生产气象条件、农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等农业动态监测与评价,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结构、粮食生产影响评估和适应性分析,强化粮食生产年景分析与预报,为各级政府及农业、统计部门粮食产量预测提供服务;开展农业气象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分析研究,为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提供气象依据;加强农事活动天气预报,为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气象服务。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气象服务。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开展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业务。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对象,围绕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畜牧业、农产品仓储运销等行业,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利用已有的气象服务信息资源、农业气候区划产品和技术、信息传播资源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设计并制作针对性强、需求面广、通俗易用的服务产品,通过手机、广播、电视、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报刊、互联网、送气象科技下乡等渠道,共建共享行之有效、简洁高效的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播途径和方法,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及时有效收到气象服务信息,并将信息辐射到每个农户。

(四)加强农业抗旱防雹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作物主产区(包括粮食、特色农业、烟叶)、全省特大型水库集雨区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工程,在赣州建设飞机人影作业基地,形成地空立体化作业体系,提高农业增雨抗旱、防雹减灾、水库增蓄等作业能力。建立地空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监测网、统一协调的指挥体系和功能先进的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作业指挥水平和能力。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服务专业队伍。建立增雨、防雹和水库增蓄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机制,在农业易旱区、农村缺水区、农作物主产区、重点林区适时开展增雨、防雹、水库增蓄等作业。

(五)加强乡村综合气象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结合涉农部门“信息入村”工程,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标准,加强乡村两级气象信息网站建设;依托各地新农村建设网,建设省、市、县三级农村用户气象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农口相关部门专家队伍,建立由各领域专家和各级农技人员组成的农业专家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技术骨干和种养加能手、种养加大户等组成的农民专家队伍,完善信息资源、网络和共享平台,开展信息互动业务。

(六)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加快农业气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针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精细农业、订单农业、创汇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集中科技攻关,大力开发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加强农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查和区划,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组织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

四、大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继续推进全省乡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2015年前新增区域自动气象站1818个,完成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套多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的任务。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山区丘陵暴雨和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自动气象站建设,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和敏感区布设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监测仪,切实增强对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乡村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完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提高对农村灾害性天气气候和高影响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

(二)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网络,力争至少运用一种手段能将预警信息送达农村基层每一个地区。县级要建立气象部门和乡镇、行政村、中小学校双向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完善手机短信和电话气象信息系统,利用多种媒介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乡镇要建立通知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到村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并及时向当地居民广播气象预警信息。村级要建立通知到户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要在第一时间向本村居民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设。县级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区划和普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多因子综合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发放制度,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和气象灾情调查上报制度;完善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县乡有气象分管领导,乡乡有气象协理员,村村有气象信息员;组织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业务培训与管理;结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活动,在乡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两个体系”建设,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投入渠道;从2012年起,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民政、教育、科技、气象、广播电视、通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信息共享、队伍共建、渠道共用,形成“两个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4

关键词:气象服务;三农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86-2

0引言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坚持面向民生,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把气象防灾减灾和确保农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结合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实际,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不断完善。

1气象为农服务成果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以需求为牵引,以实际效果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突出科技支撑、突出信息普及、突出长效机制建立、突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为重点,着力在服务产品好用、能用、服务对象会用上求突破。

气象为农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三个坚持”:坚持“开放合作”、坚持“融入三农”、坚持“科技支撑”,突出“四个纳入”:将气象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议程、纳入公共服务范畴、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工作理念上实现了从重预报业务向重预警服务、从传统农业气象向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从部门型向开放集约式的“三个转变”,建设过程突出了业务技术体系建设、信息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三个抓手”,建设内容上注重依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三个载体”,服务形式上促进气象服务、气象科普、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三个延伸”,产品质量上强调及时性、实用性、通俗性“三个标准”。在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强化服务内涵三个方面,统筹内外资源,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信息、传播、应用、应急处置和基层防御能力全面提高,目前已构建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精细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广的预警信息网络逐步建立,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逐步健全。

2当前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中虽然取得了许多新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为:认识不够到位、思路不够清晰、指导不够有效、进展不够平衡、特色不够鲜明、功能不够系统、机制不够顺畅、科技支撑不够硬朗、业务与服务不够衔接、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主要问题分析:

2.1气象信息服务缺少多样性

侧重服务粮食作物生产,缺少为瓜、果、菜蔬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增收提供气象服务,缺少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及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

2.2气象信息服务缺少针对性

针对农村农业生产领域所的气象信息大致上就是常规性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缺少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定点、定时、定量预报,降低了气象信息服务本应具有的对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指导性价值。

2.3气象信息服务缺乏准确性

现阶段气象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杂乱,农村文化素质偏低,对气象专业知识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对气象信息解读有偏差。另外,气象部门还要提高气象信息及服务的准确性。

2.4气象信息服务缺乏及时性

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较为广泛的。但受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制约,电视是农民接受气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农民主动从上述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所以建立服务信息直通快车道是必要的,农民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和农事活动预报信息。目前乡镇、村屯兼职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因多方面原因,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这需要我们气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加大力度、联合组织气象相关信息的培训。

2.5宣传教育缺位

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防雷减灾意识淡薄。农村群众和基层对气象知识了解比较少,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的术语专业性较强,公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就不利于公众接受和使用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气象信息的作用发挥的不理想。

3针对气象为“三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5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巨大,气象灾害对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因此气象服务体系对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要作用。下面是针对当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在农村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少并且针对性差,没有根据作物生育期和采摘期相关的气象保证服务,使得不能准确论证新品种引种的气候问题,更严重的是不能正确区划利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而导致气象灾害频繁对农作物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不准确更是对农业生产重大的一击。

1.2气象服务信息的传递渠道不健全

现在,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主要有电视广播、短信、电话和互联网等。虽然说农民可以选择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不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能做到主动利用这些媒体获取信息的人还是占少数。由于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舍不得拨打电话或定制气象短信来获取气象信息,想当然的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气象,势必会造成隐患。照目前的情况看,有些农村地区也配备了兼职气象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兼职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不好,导致的气象人员太少,不能承担起传播气象信息的重任,再加之他们没有经过特定的培训,不能承担起传播气象信息的重任。

1.3气象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缺乏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的内容还未涉及气象科学方面,所以,气象机构也没有深入到农村开展工作,导致人们对气象科学知识了解的很少。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好多农村家庭都搬到了城市里发展,还有一部分长期到城市里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他们了解不到真正的气象信息,更不能有效的科学的利用气象信息,导致了更差的结果。从事指导气象工作的工作人员不经常在农村呆着,不了解农村的生产流程,所以提出的建议也是没有针对性的,不能对农村的气象信息做出正确的指导。总而言之,农民由于气象知识传播不到位而导致的缺乏气象知识的缘故给农民的生产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应该采取的策略

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想一些方法解决,保证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能够健全,给农民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科学的气象预报,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体系的指导作用,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2.1强化气象工作为全人民服务理念,创造出适合农村的气象产品

气象工作者要立足全社会,针对性的根据“三农”问题制作出适合农村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产品,如特色农业发展的气候区划、引进新品种的气候论证以及关于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的产品等,帮助农村构建出一个适宜的气象服务体系,指导农村农业的建设和实施进程。

2.2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在地方广播电视台上,要建立专一的针对行的灾害天气预报,及时的播报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的天气情况,强调突发性的风、雨、雷电等灾害性和危害大的天气预报。同时,气象部门要将培养农村气象信息员提到日程上来,建立好信息快速传递的流程,通过气象信息员的传递,实现快速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最基层的农村的目标,让农民根据气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的实施,及时预防减少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2.3加大对农民的气象知识宣传力度

由于农民普遍学历低的缘故,那些学术性较高的文章一般不会被他们理解,所以,气象部门在此方面要针对农民做出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编写出一些适合农民阅读的通俗易懂的书籍,内容应向如何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实践靠拢,比如气候资源利用、避雷防雷技术以及种植业气象的标准服务等。气象信息还要“进村入户”,有规律性的抽出一定时间培养农民气象科学知识的讲座,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将气象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指导农民运用气候知识提高生产。

2.4加大对农村防灾体系的建设,做好灾害防护管理

气象防护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做到完全的避免灾害的损失,还需要一定的防护工具,即防灾设施。气象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快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防灾建设的进程,在农民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好防雷设计的关卡,做好建设质量关,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设立监管部门,严格监督建设实施。再有,还要定期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建设要给与指导并改正。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好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加强气象宣传,开发适合农村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指导农民运用气象知识与实践生产。总之,气象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气象部门要将开发农村气象资源、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工作中点,建设好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只有将气象预报体系建设完善了才能使其有效的科学的应用于实践生产,从而实现农业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做贡献,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发挥了作用。

参考文献

[1]甘晓英,梅活辉,朱文超.台山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2]王晓骞.宜春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现状与发展[J].吉林农业,2011(06).

[3]段海花,侯学源.浅析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科技,2010(24).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6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宝政办发〔〕90号)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需要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大棚设施采取一些调节措施。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极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

我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6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2°C,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41.7°C,极端最低为零下16.7°C。我区属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暴雨、冰雹、雷电、大风、寒潮、霜冻、沙尘暴等灾害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建设和轻工、民用、国防工业基地建设,也不断影响着城乡的生态环境,给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加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对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目标

到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农村气象预警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以上。

三、主要内容

(一)强化都市农业气象保障。围绕我区着力打造经济高效、技术密集、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目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安全的气象综合服务能力。在特色农业生产区建立农业综合气象服务站,利用气象监测信息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开发科学适用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信息保障。

(二)加快气象监测站网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业农村气象服务站网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作物长势实景观测、气象卫星遥感应用等监测站网,提升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完善乡镇自动气象服务站网,在每个乡镇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立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加强防雷电设施建设,提升防雷电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围绕我区启动实施《农业生态示范区发展规划》,结合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的建设发展,开展农用气象预报、乡镇精细预报业务,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年前,气象预警服务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实行全区所有行政村覆盖。同时,建立我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直接面向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专项气象服务。编制区乡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适当开展农业气象保险试点工作。

(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编制出台我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灾后重建等工作做好气候论证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升气象灾害处置能力。抓好乡镇气象协理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发挥其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管领导和发展改革、财政、工信、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民政、气象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我区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气象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工作,其他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将农业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大经费投入。按照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指挥、农村气象监测、预警设施、防灾减灾机制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预警信息覆盖率,确保农民享受更多的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7

关键词:气象信息;防汛减灾;农业;现状;措施

作者简介:曹雪梅(1982―),女,陕西榆林人,主要从事农业气象干旱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1802

1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由于农业生态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特别是旱、涝和病虫灾害基本上连年发生,导致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提高农业防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评价信息等,对现代农业的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2气象工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意义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天气气候条件,其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更是离不开现代气象服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极端的、异常的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使得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友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因此,充分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天气、气候监测,进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当前农业气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观测资料未得到充分利用

农业气象监测站点少,农业气象现代化建设缓慢,观测手段落后,观测设备陈旧,观测工作费时费力。目前,对特色农业没有开展观测或观测资料太少,现有农气观测资料虽然已积累有几十年,但在服务工作中的利用率不高。

3.2服务产品定量化程度不高,客观化不强

目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较粗略,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不高,预报要素的多样性不足,无法满足生产中越来越精细的特色农业生产管理要求。

3.3科研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气象科研项目本来就少,对特色农业生产“对症下药”的成果更少,上级部门已取得的相关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顺畅,为现代农业气象提供技术支撑存在滞后性。农业气象试验站业务萎缩,未能发挥在农业气象业务中的带头与示范作用。

4加强农业气象工作的对策

4.1农业气象业务基础建设必须得到加强

为了适应未来农业气象业务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气象监测网络要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设观测项目和时次,开展农田、林地、草地和保护地的小气候观测。更新农业气象监测仪器,以自动监测为主,实现数据信息传输自动化。加强农业气象试验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标准化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2拓展面向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

4.2.1抓好《现代农业气象发展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

结合本省不同区域的农业需求,明确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气象观测、情报、预报和服务的重点任务,形成分工不同、责任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上下协同的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面向服务一线的市县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强化市县现代农业气象观测基础,提高基层现代农业气象情报、现代农业气象预报和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水平。

4.2.2强化现代农业气象监测预报能力

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优化全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项目设置,重点增强主要粮食产区的农作物、土壤墒情和农田小气候观测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时效、精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预报业务,重点发展农用天气预报并形成国家、省、地和县四级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4.2.3拓展服务领域、改变服务方式

重点要做好面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气象服务,密切联系当地主导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主体农户,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能力,实现气象服务进村进户。加强面向农民的气象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气象信息的水平。

加强现代农业气象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加大力度补充、完善各类现代农业气象指标,建立综合性、规范化、共享性的基础农业气象指标库。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

4.3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气象领域的应用

4.3.1扩展信息资源

强调发展基于地面观测站网,利用农业气象模式,在GiS平台上多种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遥感资料集成技术。应用卫星遥感推算资料,作为地面观测的补充,进而为农业天气管理、土地管理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广泛收集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资料环境、技术、栽培、品种和经济等信息,做到地面信息、空间信息、气象信息、农业信息兼收并用。遥感监测以noaa为基础,同时应用静止卫星和雷达卫星等实时信息,并采用VSat和网络快速传输所监测收集的各种信息。

4.3.2提高信息处理水平

加强Gi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与RS(遥感系统)的有机结合与集成。同时,提高信息处理分析技术,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专家系统和模拟模型系统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等新技术作为信息分析处理工具,实现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的综合分析,使服务产品更加科学和客观。

4.3.3改进信息服务方式

在网络系统上建立农业气象资料数据库及情报预报系统,将服务产品通过网络传输到各市县,提高各市县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将资料、农业气象信息和产品更迅速、更有效地提供给农业部门、研究院、所、农民等用户终端。为用户提供高效及时的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形式的全方位服务;应用电子邮件,实现直接对用户服务。

4.3.4突出信息为农业生产服务

突出预报对农业生产和管理部门的决策指导作用。服务种类包括农业气象情报、农业天气预报、农业气候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作物产量预报以及气象与农产品品质的研究与服务。在主要生长季节,缩短服务周期,由目前的旬缩短到周。服务范围由种植业向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等)、林果业和渔牧业等方面拓展;服务对象由政府、生产管理和指挥决策部门扩展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专业户,真正对农业生产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4.4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措施

4.4.1增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责任意识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也决定了作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主体的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为农村供给多种多样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产品为责任,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增加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进一步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产品作为本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4.4.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业务化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努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大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做好气象年景趋势预测工作,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尽快建立灾害天气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4.4.3加快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是气象服务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工作有序发展;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气象专业观测系统、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9~30.

[2]姚学祥.气象与经济[J].百科知识,2002(7):62~63.

[3]黄宗捷.专业气象服务市场及营销策略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2):72~73.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8

各地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实际出发,把“两个体系”作为现代农业体系的基层体系,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服务,打牢为农服务基础,强化为农服务能力,先后建成了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站、农业气象试验站,积极开展农气观测,农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情报、气象预报预测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形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急预案、应急准备认证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预警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手机气象短信等预警信息传播网络,成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建成了气象信息员队伍。农村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得到提升。通过开展“两个体系”建设,推动了科学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

2“两个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建设资金筹措难

“两个体系”建设资金主要是来自政府投资,重点依靠项目支撑。“两个体系”建设要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的目标,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特别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山区、贫困县,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产业,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农民增收缓慢,财政收入有限,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撑力不强。

2.2主体作用发挥难

根据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问卷有关调查结果,西部地区还有15%左右的农村人口得不到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部分县区、乡镇、村还未达到“两个体系”规划目标的基本标准,没有享受到气象预警、气象服务、防雷安全等公共服务。“两个体系”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取决于各级政府领导是否认识到位,在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是否到位。“两个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是主导,要承担主体角色,创造性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分清轻重缓急,共同出点子、想办法、攻难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支持“两个体系”建设。

2.3人才技术支撑难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气象观测技术与试验手段滞后,一些地方停留在“一把尺子、一个取土钻、一个烘箱”的观测方式,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布局不够合理,农业气象监测预报评估水平不高,雨情墒情灾情等信息收集,分析手段还比较落后,涉农部门信息共享不畅,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与当地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开发结合不够。“两个体系”各项建设任务对人员素质与其他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气象又懂农业、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

2.4长效机制构建难

建立“两个体系”工作长效机制,对于巩固建设成果非常重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应急队伍“台子好搭戏难唱”,气象信息员日常管理和培训力度不够,监测预警设施多部门建设,维持经费缺乏,气象设施使用频率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缺乏制约力,应急准备认证、应急联动制度缺乏有效考核。一些地方出现“重硬件、轻服务”的倾向,短期行为的趋势不容忽视。

3“两个体系”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争取各级政府对“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持,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政府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将“两个体系”建设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目标考评体系。

3.2按照“部门合作、整合资源”的原则,充分考虑目前现有的气象台站设备、人才、技术等工作基础,整合水利、林业、工业和信息化、农业、教育等各涉农部门资源,坚持“多站合一”、“多员合一”的原则,共同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气象信息员队伍,开展气象知识培训,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教育。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9

关键词: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162文献标识码:a

1江西农业气象服务的概况

江西省是比较早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一个省份。1954年,开始进行农业气象服务的观测。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而且也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观测网站和稳定的农业气象研究队伍。现在,江西省农业气象观测站有18个,另外还有15个观测项目,如水稻、大豆、油菜等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设立了观测项目。到了2010年,还把梨树、茶树、柑桔、西瓜、水体养殖都纳入了观测的范围之内。

1996年,江西省组织开展农业气候服务可行性论证,近几年来,江西省气象部门逐渐加大了对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工作力度,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采取集中生产的模式,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按照当地的资源特点,发展农业的支柱产业。促进了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开发农业生产基地,尤其是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1958年,江西省开始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情报。江西农业气象情报包括的内容有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公报(每季度)、土壤水分监测公报(每候)、农业气象旬(月)报、农业干旱监测预报(每旬)、每日天气与农事等,年度、季度、每月、每旬,甚至每日都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农业气象信息,另外还不定期地一些农业气候资源论证、气象灾害警报、农作物生育期评述等农业生产科普知识,不仅为农民生产提供了方便,而且还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日益强烈的学习科学农业生产知识的需求。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气象服务对象单一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农村的生产不再只是集中于主要粮食产品的生产,而且还向农林牧渔等农副业方面发展。但是,目前农业气象服务所提供的情报信息一般只是粮食作物方面的气象服务信息,而没有提供农林牧渔各业的气象服务信息,这种基本气象服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全方位要求。

2.2农产品传输服务缺失

不仅农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产品的经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只是自给自足,而是加工成农副产品,推销至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因此,这就涉及到农产品的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各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与农业气象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农业气象服务也要顺应这种趋势,提供农副产品经营各环节上所需要的气象情报信息,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江西省农业气象服务在这方面的服务还是比较欠缺的。

2.3与其他部门联系不足

尽管江西省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的年份比较早,但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还不是很强,因此在实地调研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工作,让农业气象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3农业气象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3.1细化服务内容,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站网

根据江西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发展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稳定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基础上,细化服务的内容,增加新的服务站网以及观测项目,例如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的观测等,以满足多元化的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气象局也要探索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过程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尤其是在新增的农业经营环节方面的需求,建立一个完整体系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这方面,江西可以向广东省等省份学习,结合本省的农业气象实际,拓宽思路以及服务的领域,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3.2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

农业气象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情报,所以所需要的技术也要不断地更新。要时刻关注当下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新技术、新成果,然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如GiS等高新技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最准确、最有效的情报,并指导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信息的传输方面,农业气象观测到最新的信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传到农民中,这样才具有价值。所以,农业气象部门要拓宽农业气象服务的信息传播渠道,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网络,针对本省,甚至本市、本县,建立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做好宣传,及时更新网站的农业气象预报信息,向农民及时传达有效信息。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力量,迅速传达农业气象信息,尤其是突发的灾害行天气信息,更要采取这种方式。

3.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以及人才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一支农业气象科研团队,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精神,不怕苦、肯奉献,到实地调查,以提供更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江西省更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趋势。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对气象服务有新的需求。江西省要根据本省农业发展的需求,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质量,以促进本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篇10

关键词“三农”;气象服务;经验;建议;湖北当阳

中图分类号p451;S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7-0223-02

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日常生活中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锁定“三农”[2],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由此,自2011年起,全国气象部门进行了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技术体系方面的思考[3],开展了“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

自2014年开始,当阳市气象局承担了当阳市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在湖北省气象局及宜昌市气象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当阳市“三农”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深入,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逐步提高,也得到了当地市委、市政府、各镇处和各相关部门的肯定,但也存在着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能力不足、社会对农业气象服务要求迅速提高与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提升有限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本文从“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部门合作、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创新型工作”等方面对当阳市“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并给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进一步推动“三农”气象服务发展、提高服务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1当阳市基本情况

当阳市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跨东经111°32′~102°04′,北纬30°30′~31°11′。市域形似桑叶,东与荆门市交界,南抵枝江市,西与宜昌市毗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市域总面积为2159km2。当阳市的地理位置不仅居于湖北省西部,也属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区。

当阳市为宜昌所辖县级市,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国土面积2159km2,常用耕地面积4.44万hm2,辖7个镇、3个办事处、155个村、9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6万人,农业人口35.9万人。当阳市已形成粮油、林果、畜牧、蔬菜、水产五大农业产业,是全省粮食基地示范县(市),被r业部确定为“中国崭滩业龙头县市”,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大县;连续7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2012年居第7位;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区)”,2012年、2013年居全省第5位。

当阳市土地总面积21.59万hm2,其中耕地6.341万hm2;农作物品种繁多,总播种面积12.46万hm2,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黄豆、棉花、油菜、芝麻等233种。2014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15.85亿元,粮食总产量52.5万t(其中水稻26.92万t),棉花8100万t,油料7.5万t,蔬菜91万t,水果48.5万t,水产品6.11万t,肉类16.8万t,禽蛋4.7万t,鲜奶1.06万t。

当阳市处于中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兼有南北过渡的特点。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酷暑和炎热在当阳市出现并不十分明显,且维持时间不长。无霜期为271d左右。雨水充沛,宜于农耕,但降雨分布不均。历年平均气温1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极端最高气温为40.9℃(1966年8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5.6℃(1977年1月30日)。影响当阳地区的气象灾害种类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大风、寒潮、霜冻、大雾等。

2气象服务工作经验

2.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通过“三农”气象服务,逐步提高当阳市政府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视度,争取政府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4年地方气象事业经费37.8万元,比2013年增加了10%。

积极推动政府出台为农气象服务文件,2014年底由当阳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当阳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一是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气象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提升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抓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加快镇(办事处)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

为了确保实施效果,当阳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的当阳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将“两个体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议程,为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作用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2.2加强部门合作

分别与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局和民政局等5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日常工作中保持经常性合作,加强了信息共享,建立完善了工作联系人制度;同时,每个部门选出1名专家,成立了涉农专家联盟,在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发生时能够开展联合会商,共同服务产品。6月,在市政府组织下,湖北省气象局与水利局、农业局和电视合开展农田旱情调查,为“三农”服务获取了第一手资料。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能够更有效地提高“三农”气象服务能力[4-5]。

2.3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确定了300个“直通式”重点服务对象,包括水稻、油菜、玉米、柑橘、棉花等5个小组。在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出现时,将“三农”气象服务周报等相关服务内容通过短信等方式发送到“直通式”服务对象手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此外,每天制作“三农”气象服务周报,通过商密网发送到当阳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并将产品在当阳市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网上。

确定水稻农气服务作为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产品,依托省局和市局的“三农”指导产品,自6月24日起每天制作“三农”气象服务周报,发送到当阳市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网和当阳市商密w等,开展了水稻等作物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预报、防灾等全过程、有特色的精细化专题服务。主要服务内容如下:一是完成了《当阳市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包含了逐月的节气、天气气候特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生育期、主要农事活动和建议、服务内容等方面;二是研究并制作了“当阳市中稻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及专家知识库”,找出了当阳市中稻各生育期主要指标和农事活动气象指标,确定了中稻适宜收割和不适宜收割的气象条件,完成了气象灾害指标的收集,提出了中稻高温热害等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建立了专家知识库;三是完成了《当阳市中稻主要发育期气象工作历》,针对播种、苗期、移栽、分蘖期、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期,制作了适宜气象条件、不利气象因子、产量关键因素、农事建议等;四是查找到了当阳市水稻、柑橘、油菜等作物的结构布局图。

此外,使用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针对当阳本地水稻的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晾晒等关键农事活动,细化、订正了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开展了水稻有关生长期的农用天气服务,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在王店镇双莲核心农业园区安装了温室环境自动检测仪器,该仪器具有气温(离地面50、150cm)、湿度(离地面150cm)、土壤温度(地下10、20、40cm3层)、光和有效辐射、二氧化碳浓度等温室大棚内农业气象要素的实时采集功能,采集频次为每10min一次,采用了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方式。仪器的安装有利于农气资料的采集,将大大提高当阳市农业气象服务的水平。

2.4开展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及决策气象服务

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依托省局和市局的相关指导产品,开展了水稻的农业气象专项服务。针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开展农业气象条件分析、预报、防灾等全过程、有特色的精细化专题服务和关键农事气象保障服务,包括“三农气象服务专题”“重要农业气象预报”“当阳市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当阳市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当阳农业气象信息”“当阳市乡村气象服务专题”等,并发送到当阳市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网和当阳市商密网,为当阳市委、市政府和各个部门提供服务,做好了关键农事期间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3建议

3.1提高服务能力

加强对省局和市局的指导产品的学习,积累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经验,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加特色农业的服务力度。

3.2加强专职人员培养

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人员的培养,积极派遣人员参加省局及市局组织的各类有关培训,提高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务效率。

3.3加强需求性产品研究

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农业大户的最新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而拓展服务的内容和领域。

3.4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培育

进一步提高王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的作用,开展互动学习和专业技术沟通,使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辐射面更广,送到更多有需要的用户手中。

4参考文献

[1]麻碧华,廖必军.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问题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6-238.

[2]彭亮,傅昭君.万州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33(10):192-193.

[3]蔡永伟,刘志鑫.关于气象如何为“三农”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