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9:16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1

(一)多媒体技术含义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的技术。

(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1.信息媒体多样化,即多维性。多媒体在内容上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它将多种媒体特性“集于一身”,这是指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处理信息范围的空间扩展和放大的能力。

2.集成性。它是多种不同的电子信息的集成,并把结果综合表现出来,这种集成性不仅是指多种媒体单一的罗列,而是将多种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是信息系统层次的一次飞跃。

3.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征。用户可以介入到各种媒体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从而更有效地控制和应用各种媒体。交互性可增加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延长信息存储的时间。

二、多媒体技术提高幼儿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营造出感官上的刺激,通过生动的画面来理解英语的意义,使幼儿进入一个直观、有趣、生动、活泼的英语情境,以此引起幼儿对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幼儿能在多媒体英语环境中自主愉快地学习英语。

(二)多媒体的利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幼儿听到标准的发音,并结合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将幼儿带入语境中,使之有意愿主动根据多媒体中所播放的发音去模仿学习。

(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幼儿的反应及反馈,选择适合幼儿程度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帮助不同层次幼儿英语水平的提高。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英语教学的实例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幼儿英语语言知识教学

语言知识教学是指以语言知识为对象的教学,是幼儿英语教学的核心,主要涉及语音、词汇和语义教学。

1.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幼儿英语语音的习得。目前的传统英语教学很容易忽视语境、语音、语义三者的结合,使幼儿很难将单词的发音与实景情境统一起来。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幼儿园,我们发现幼儿的英语教学已经潜移默地开始了着实有效的变革。比如“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Goodbye”等英语礼貌用语的学习,教师可先制作Flash,进行情境的展现。情节要贴近幼儿生活,可以限定为幼儿早晨到幼儿园看见教师,进行相互问候,晚上离开幼儿园时师生间的告别等。多媒体进行Flash播放过程中,很容易将幼儿带进真实的情境,即使在没有得到提示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猜出这些礼貌用语的意思。在稍后的互动环节,幼儿就会主动模仿Flash中的语音,并乐意与周围小朋友进行现场互动。最后,教师再播放一曲既有图像又有歌声的幼儿英语歌,内容也是这些礼貌用语的运用,让幼儿在英语语境中掌握发音,以此完成习得的巩固。

2.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幼儿英语的词汇教学。为了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出现可谓突破了一直以来的教学瓶颈。如在学习数词“one”“two”“three”“four”“five”,幼儿很难把这些单词与1、2、3、4、5等阿拉伯数字联系在一起,所以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个ppt课件FiveLittlemonkeys,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幼儿很容易将单词与含义统一。另外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做游戏,每组5个小朋友围成一圈,然后每个人扮演一只ppt里面小猴子的角色,于是每个幼儿通过聆听儿歌来协调自己的行动,将课件中的英文数字与所扮演的角色相融合,从而在游戏中掌握词汇的含义。

3.多媒体技术能加深幼儿对英语语义的理解。语义的理解有助于幼儿英语交际沟通的实现。如在学习aliBaba’sFarm(阿里巴巴的农场)这首幼儿英语歌曲时,由于词汇量较大,幼儿可能开始只能记住曲调和简单的词汇,但具体的语义则根本无法理解。但通过Flash软件的播放,幼儿很容易将声音、图像内容与歌曲内容匹配,通过小羊,小牛和小猪的叫声和图像掌握lambs,cows,pigs的含义,最后结合人物装扮推测出阿里巴巴是个农民,而且他的农场里有很多小动物。如此一来既掌握了每个重点单词的含义,又理解了整个歌曲的内容。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幼儿英语语言技能培养

幼儿英语语言技能培养是指,对幼儿进行系统地训练,进而提高其英语语言技能。幼儿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

1.听的方面。传统的听力教学,以磁带、mp3、光盘的读为主,幼儿通过耳朵这一感观接受知识,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过于枯燥,很难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听力练习则要生动得多,相比单一的听觉,视觉感听一体的效果更适合低龄幼儿的学习规律,也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提高听力技能。例如,“mother”和“grandmother”两个单词,有相同部分的词根,幼儿就特别容易把这两个词混淆。如果幼儿在听发音的同时,辅以一张图片上面画着一位年轻的女士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进行对比,那么幼儿再次听到这两个单词发音时就更容易进行区别,从而达到听力的提高。

2.说的方面。至于“说”这一技能,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边看边听进入一个直观生动的英语情境,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幼儿自觉模仿相应的语音语调,在欢快的情绪中自主进行开口发声阶段。

3.读的方面。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读”的技能的培养,通常是教师进行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而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幼儿“读”的水准。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标准录音或视频,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发音都突破了被曲化的命运。

4.写的方面。较之其他几个技能,“写”的技能对幼儿来说更加困难,属于动手的实践技能。教师在教授幼儿背写英语单词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目标。如使幼儿掌握“Cat”这一单词时,可通过带有小猫的图片作为释义的提示,然后逐个字母填空的方式完成最后的默写。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幼儿英语语言情感培养

情感培养是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信仰的树立、品德的修缮、性格的陶冶、精神的充实等具体内容。

1.通过静态的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英语语言情感。教师可以通过静态的多媒体技术来展现一些英语国家的人文风情、地理状况、性格特性。例如用图片来展现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展现英语国家的国旗、展示英语国家人种的构成。这样幼儿接受起来就更加容易,比单纯教师的说教说明所取得的效果更好。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2

[关键词]媒体融合,数字图书馆,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9-88-3

innovativeServiceofDigitalLibraryintheBackgroundofmediaConvergence

SongHailong1,2ZhangFan2

(1.LibraryofXinxiangmedicalCollege,XinxiangHenan453003;2.Schoolofmanagement;XinxiangmedicalCollege,XinxiangHenan453003)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themediaappearswiththephenomenonofconvergenceacceleration,especiallyaffectedbythenationalpolicyandotherfactors,thedigitallibrary'sresourceconstruction,serviceplatform,communicationchannels,andservicemodeandsoonhaveexperiencedhugechanges.thisarticleanalyzestheinfluencesofmediaconvergenceondigitallibrary,andputsforwarditsdevelopmentstrategy.

Keywords:mediaConvergence,DigitalLibrary,innovationService

近年来,不论是媒体形式、应用平台,还是接收终端,都出现了新的形态,不断改变着传媒产业市场和格局。在新传播格局下,媒体形式迅速增多,并且其多样性在导致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不是呈现简单的对立和竞争,而是变成更高层面的相互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加速融合,新媒体生态圈雏形已经形成,媒体融合时代到来了。

1媒体融合概述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pool)提出。他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ofFreedom)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形态融合”(convergenceofmodes)这一概念[1]。他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包含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电信业在内的传统媒体的边界逐渐消融,多种媒体表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无论是人际传播媒体还是大众传播媒体,都承载着比过去更多的服务和功能,并且过去只能由一种媒体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由多种媒体提供,或者过去由多种媒体提供的服务,学者可以由一种媒体提供。

普尔教授将“媒体融合”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进行相互融合而产生新的媒介形态,比如博客新闻,微端新闻等。广义定义不仅仅是指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传播手段、内容、媒介功能、所有权以及组织结构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传输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2]。它将报纸、出版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渠道结合起来,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共享,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向用户传播[3]。

简单来讲,媒体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商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出现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交融的状态,它包含媒体规制、行业、渠道融合、技术、终端、所有权、组织结构、内容生产等方面的融合,增加了媒体载体之间的相同点。媒体融合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多种媒体的有效整合,也是技术和经营方式的融合[4]。

2媒体融合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存储技术,把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利用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数据库形式让用户进行检索,并经过互联网把数据传递给用户,使他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源[5]。作为图书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深受媒体融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媒体融合环境下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数据资源服务提出新要求

媒体融合时代信息资源数据量猛增,给数字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资源收集来源,但是,收集、整理以及标准化这些数据,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有用、有序的信息资源,成为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平台扩大到互联网之外的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以及移动网络平台上。媒体融合使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手段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可以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3

那么在新媒体技术领域,适合印刷工程的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应定位于新媒体内容的设计与。这里的内容不妨狭隘地理解成多媒体信息,不包含众多新奇的app应用。课程逻辑如下:新媒体的主要内容由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构成,其中文字和图像是平面版面编排所熟知的内容,视频和音频的编辑在目前大多数印刷工程选修课中都有安排。总体而言,大家对这些内容并不陌生,但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恰当的形式顺畅地到手机以及其他电子阅读设备中,则是新媒体技术课程在印刷这个学科里所要学习的主流内容。

新媒体技术的知识衔接

要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并且被新媒体所识别和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所用到的技术从现在来看应包含pDF、XmL、CSS、JavaScript和HtmL5等。除pDF外,其他各部分如果独立讲授给印刷专业的学生,其内容和传统印刷课程的联系较少,理解难度大,相应的训练还非常不足。在现阶段,新媒体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市场远不完善,供需双方都还在摸索,学生以此作为职业方向的市场成熟度还非常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将上述新技术和传统印刷课程结合的平台就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深入接触新技术、新问题,同时所学内容在当前印刷业中也有用武之地。基于这个分析,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可以充当这个平台。因为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和传统印前总体相似,且数字印刷也包含了不少新媒体内容制作所必须掌握的it技术。比如版式编排、字体、图像处理等方面和传统印前是一致的,pDF文件整理、色彩管理等既与传统印前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部分则正好是新媒体内容所必须了解的。除此之外,数字印刷的核心特色是数据的可变性。数据整理离不开数据库技术,这是印刷工程之前较少接触的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向新媒体技术转型绕不开的内容。因此,针对可变数据印刷,可以在印刷工艺应用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和掌握数据库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总结出“XmL+inDesign”可变数据印刷教学内容。该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版面设计基础,也加入了必要的信息技术内容,如XmL单纯提供数据(内容),inDesign则提供版式,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变信息的版式化。该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mL基础、多种文件导出XmL数据、XmL修改与验证、inDesign样式、inDesign与XmL、XmL导入inDesign、标签映射、样式与标签映射、输出pDF等。从实践效果看,inDesign作为专业排版软件为广大学生所熟知,而XmL作为数据存储工具相比于其他专业数据库更易于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在学生学了一部分网络知识之后,对HtmL的认知会迁移到XmL上来。

新媒体技术教学体系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4

新媒体技术的知识衔接

要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并且被新媒体所识别和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所用到的技术从现在来看应包含pDF、XmL、CSS、JavaScript和HtmL5等。除pDF外,其他各部分如果独立讲授给印刷专业的学生,其内容和传统印刷课程的联系较少,理解难度大,相应的训练还非常不足。在现阶段,新媒体内容生产和制作的市场远不完善,供需双方都还在摸索,学生以此作为职业方向的市场成熟度还非常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找到一个将上述新技术和传统印刷课程结合的平台就非常有必要,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深入接触新技术、新问题,同时所学内容在当前印刷业中也有用武之地。基于这个分析,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可以充当这个平台。因为数字印刷的印前工艺和传统印前总体相似,且数字印刷也包含了不少新媒体内容制作所必须掌握的it技术。比如版式编排、字体、图像处理等方面和传统印前是一致的,pDF文件整理、色彩管理等既与传统印前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部分则正好是新媒体内容所必须了解的。除此之外,数字印刷的核心特色是数据的可变性。数据整理离不开数据库技术,这是印刷工程之前较少接触的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向新媒体技术转型绕不开的内容。因此,针对可变数据印刷,可以在印刷工艺应用的基础上,逐渐熟悉和掌握数据库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总结出“XmL+inDesign”可变数据印刷教学内容。该内容既包含了传统的版面设计基础,也加入了必要的信息技术内容,如XmL单纯提供数据(内容),inDesign则提供版式,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可变信息的版式化。该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mL基础、多种文件导出XmL数据、XmL修改与验证、inDesign样式、inDesign与XmL、XmL导入inDesign、标签映射、样式与标签映射、输出pDF等。从实践效果看,inDesign作为专业排版软件为广大学生所熟知,而XmL作为数据存储工具相比于其他专业数据库更易于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在学生学了一部分网络知识之后,对HtmL的认知会迁移到XmL上来。

新媒体技术教学体系

XmL与inDesign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变数据印刷。XmL还是各种数字媒体常用的内容存储格式。而inDesign的应用也不仅仅是排版,除了可变数据之外,inDesign还支持JavaScript开发的脚本,这些脚本可以为版面设计提供各种自动化工具。因此,以大家熟悉的inDesign为平台,学生可以把JavaScript作为印前开发工具,也是在传统平台上实践新技术的一个方式,从而为数字内容制作的转型做好技术储备。JavaScript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利用该脚本语言和HtmL5实现在各种媒体上以恰当的格式内容。

总结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5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移动媒体

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手机媒体的概念,需要先正确的理解媒体与媒介的概念。

媒体来源于“medium”一词,早期音译为媒介,意在两者之间,主要是指人们所借助的,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有时也包含技术手段。大体可以认为,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物体本身。

媒介可以理解为传播媒介,也可理解为传播渠道、传播信道和传播工具等,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具体来讲,传播媒介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单单从概念上似乎无法区分媒介与媒体的关系,似乎媒介和媒体是一对孪生兄弟。个人理解认为,所谓媒介,即其所指的传播物质与技术手段;所谓媒体,个人理解则偏重于提供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机构。媒介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其发展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媒介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之后,出现了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从移动媒体来讲,手机媒体是以手机终端为媒介、移动业务为载体、移动网络为通路而构筑的新媒体。主要包含内容、通路和媒介。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具有这样的优势,它可以消除时间差、空间差和阶层差,还原媒体的本质,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从这个角度看,手机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也正因为其优于传统媒体的特性,手机媒体发展迅猛,短短几年手机媒体所达到的受众规模之广、用户活跃度之高、影响力之大令人膛目结舌。不仅改变了人们传播和消费媒体内容的方式,而且革新了内容创造和舆论制造的模式。以微博的盛行为例,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移动互联网上UGC的内容将超越专业媒体人士创造的内容,手机媒体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一、手机媒体发展过程及现况

自1973年第一部手机的问世,手机的通信模式从模拟手机时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简称1G),到GSm手机时代(第二代移动通信,简称2G),再到现在的3G手机时代(包含wCDma,tD-SCDma等),手机媒体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和跨越式发展。

2012年,手机首次超越台式计算机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网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报告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到4.3亿人,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值得注意的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上升,已由69.3%上升至74.5%,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逐步确立。手机因其与受众“零距离”接触、时间频繁等特性,而成为带体温的媒体,这从根本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手机作为随身携带的个性化媒体,以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多媒体融合、传播范围广、效率高的特点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几乎所有要求。

新媒体时代,手机无疑是新媒体的领军力量,作为手机的用户,在同一时间,在传播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使用者的人们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手机媒体用户传播的类型也复杂多样,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再演变为大众传播。其传播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单向和双向传播,而是在融合两者的基础之上,衍生为一种有反馈的‘扩散式’传播。手机媒体的反馈机制越来越强,正如麦克卢汉所描述的――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

二、人际传播、手机媒体的互动及影响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一般认为人际传播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另一种是借助某种物质媒介的传播。人际传播归根结底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人们生存在社会之中,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要传递和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和互相吸引。我们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或媒介而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与此同时,人际传播的范围被大大拓展了。

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无论与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总要借助“媒介”物质,即使是直接传播也要凭借空气进行声音的传送,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在间接传播中,随着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这一学说也越来越得到事实的验证,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毫无疑问,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手机媒体使得过去一对一的媒介对应关系逐渐模糊、消失的同时,对人际传播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通常来讲,人际传播主要有五个特点:

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因此,人际传播简便易行,不受机构、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2.传播活动中,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角度来说,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3.人际传播中反馈迅速,双方交流更充分。

4.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尤其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传输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噪音’,容易走样。

(二)手机媒体与人际传播

在人际传播活动中,手机媒体具有明显的人际传播特征,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媒体对人际传播的特征进行了加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在移动中传播。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更快速、灵活、机动性更强,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从传播的接收与限制看,真正实现了信息即时交换。

2.“去中心化”。信息传递过程中,手机媒体固有的人际传播本能和特性非常突出,发送双方兼备传、受者双重身份,并且始终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手机媒体使用者在共享与传递信息时,构成了广泛性与丰富性的受众群体集合。社会信息不再单调地朝着某种方向流动,而是呈辐射状,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手机媒体大大提升了人际传播的能效性,冲淡了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流动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使得社会信息流动过程更加复杂。

3.一种可选择的多重传播。以手机短信为例,手机短信传播以人际传播模式为主,通过“一对一”式的信息互动,实现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以此实现单一对象用户之间的连通。伴随其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提高,短信中心控制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开始多样化,以短信群发为例,通过群发等软件对多部手机同时发送信息,可以实现“一对多”传播模式,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多对多”的大众传播,手机媒体的人际传播范围在被大大拓宽了,手机媒体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业已具有大众传播的特征。

三、大众传播与手机媒体的互动与联系

(一)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

手机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与大众传播总是密不可分,人们也总是将大众传播挂在嘴边,但对于其定义,学者们似乎各有各的看法。从职业工作者角度来说,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信息交流活动”。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般认为,大众传播的起点确定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在当时得到发展,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手机媒体作为现代重要的传播工具,为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不单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使其“量变”的同时,也在使大众媒体开始逐渐走向“质变”。

大众传播与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一般具有六个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特征:

1.大众传播传播活动的组织性。具体表现在,大众传播的主体一般为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以及以大量生产为目的的音乐、影像制作公司等)。

2.大众传播总是伴随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早期的大众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印刷术,当今的大众传播同样离不开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大众,其受众不分阶层和群体。这里的大众是指的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只要接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都是大众传播的对象。因此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一般大众信息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其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分阶层和群体。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传播组织生产信息作为自己的产品,其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信息产品属于社会文化产品,其消费属于精神意义的消费,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其传播的内容,受众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接收到信息,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于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

6.大众传播的制度性。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传播内容与社会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具有直接关系,其传播过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很多国家将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手机媒体自一开始,是作为个性化的人际传播工具和渠道而存在的,随着科技和通信的发展,手机媒体传播开始走向大众,并逐渐朝着大众传播的方向所演变。手机媒体传播不但进行着“大众”化,而且在重新定义了大众传播。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所体现:

1.手机媒体参与大众传播后,传统定义的大众传播特征被淡化。传统定义认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有组织的专业化媒介组织,手机媒体出现以后,手机媒体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意愿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向全世界多数人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个人或非正规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正规媒体的话语壁垒,进行大众传播。

2.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不再单独强调大众传播受众的数量和规模,而是将大众传播的受众群体进行了细化,将受众群分门别类,可以看作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大众传播,其原理正如社群和俱乐部一般,受众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集聚在一起,大众传播中的‘小众传播’成为必然。

3.大众传播的反馈机制开始沿着双向和多向进行转换。手机媒体使得大众传播受众的反馈更加及时,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传播活动注入了受众的直接的反作用力,传统定义中大众传播单向性、缺乏反馈的机制被改变,手机媒体正重新定义大众传播媒体的格局。

四、手机媒体: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纽带

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可以看作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产物。与此同时,手机媒体又不断的作用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使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手机媒体不仅强化了人际传播功能,又重新定义了并细化了大众传播,在兼有两者优势的同时,又突破了两者的局限。毫无疑问,手机媒体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宽度和广度。

手机媒体凭借其高度的便携性、广泛的交互性、丰富的受众资源、更快的传播速度和多媒体化等特征,成为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重要纽带,并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3G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往传播的限制条件如时间、空间等,越来越弱化。从个体角度来说,手机作为人体神经中枢系统延伸,不断扩大了个人信息的传递和交互;从大众角度出发,手机媒体已经化为群体传播的延伸,多样复杂的传播交互模式,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时对讲等功能的实现,使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最方便有效的媒体。4G技术已经开启,新技术的普及将会给手机媒体注入新的能量,手机媒体用户将继续呈指数方式裂变增长,手机媒体作为连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纽带,重新定义了传播学的概念,手机媒体将开启传播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2]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00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84.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应当是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根本变革。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要把教育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教育技术运用到学习中去。其次,要把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血丝的方式,发挥教育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现象之一;而学习内容的整合,则是一个渐进的、更为宏远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1.教育技术的含义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所需要的资料,教师一点鼠标即来,声音、图像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新的氛围,从获取信息的手段上来看与传统教学已有明显的不同。

事实上,在古代人类身教口授的教育活动中,就已经蕴含了教育技术。但教育加护作为一个概括所有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专门术语,则是国际教育界20世纪以来共同研究的结果。1972年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将学术界此前出现的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等诸多名称统一定名为教育技术,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认同。我国以前称电化教育,现在也统称教育技术。

2.计算机出现后的教育技术

计算机出现后,计算机本身由电子管、晶体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人工智能”的不断跨越式的改造和迅捷的升级换代,加上网络、数据库及与之相关的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环境正在日益完善。可以这样说,计算机出现后的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封闭、单向、平面、被动的传统教学环境的全面突破和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1.整合的含义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结构决定功能。整合是在系统的观点下,把不同的要素放在一起,建立要素间的关联或关系,可以改变系统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出发,也可以说:整合,即整理、融合。系统内各要素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使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

2.整合的原则

整合是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不是一般的应用,也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即是说,首先应考虑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去看待整合,把握整体性原理。

其次,以现代教育理论将系统中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信息技术融为一个整体。这是整合的思想方法。即是说,离开信息技术与教材的融合,离开信息技术与教师的融合,离开信息技术与学生的融合,就谈不上整合了。

此外,要树立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教师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及从过程和方法,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充满信息意识。

3.整合的类型

(1)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

(2)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媒体技术

(一)教学媒体的类型

教学媒体是指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介质、载体。可以分为单媒体和多媒体。单媒体又可以分为基本媒体、衍生媒体、综合媒体。多媒体是指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链接。使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达到自然对话,形成图、文、声并存于一体的人机界面,以扩大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1.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自动系统。它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存储于计算机中,使学生能形象、直观、轻松地学习。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学生学的过程和教材本身的要求出发,把所教知识按以下原则编写:

(1)教学知识系统化

(2)教学内容动态化

(3)学生学习主体化

2.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制作Cai课件的步骤:

(1)课文的教学设计。首先吃透课文,尤其重点、难点。它要求教师的教学思路更明确,怎样训练学生,怎样展开背景音乐,怎样插入图像资料,怎样把本节课一步步推向高潮,哪些地方由教师讲,讲多少时间,训练学生的步骤怎样展开等等,这些都要求准确,甚至精确。这样的贝壳将更细致、更深入、更全面。制作课件过程中还应当试教。

(2)课件的教学设计。课件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设计界面,课件采用的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允许操作者超链接直接从一个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同时又要注意课件内容的完整性,避免支离破碎。

(3)教学界面设计。界面设计主要是选择好主界面,并确定界面的数量。事先设计好的界面也可以加减,以教学内容的简单、易懂、准确为依据。其次画面的安排、色彩的搭配、字体的大小、配音的选择等。均要根据屏幕确定。

(三)运用教学媒体的注意事项

1.明确目标

2.适时适度

3.灵活运用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网络技术

新课程理论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如果放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实施,你就会真正明白新课程理论的构建系统了。网络教学将给我们带来真正意义的自主、合作、开放、探究。这是教学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是现代教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的基础。网络技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实质上是一门必修课。

实施中学语文网络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要改变。教师进行中学语文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网络教学的特点,以学生开放式的学习为主,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以教学内容的筛选和优化为主。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过程的制药方式,信息传递和反馈在教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教师的评价和把握课业的进程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小明《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信息技术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即能实现下述目标: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而且还促进了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多媒体系统是现代教学的必然选择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事实上目前的几乎所有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因此通常也可以对超媒体系统与多媒体系统不加区分,即把超文本看作是多媒体系统的一种固有特性。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l、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外语教学目标通常有“听、说、读、写”等四方面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媒体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一体化的教材,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三者各自独立的形式,分别出版,既不便于教师的教,也不便于学生的学。与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一体化电子教材不可同日而语。

2、可按教学内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学特征的各种教学资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内容的每个单元均包含课文、练习、习题、测验、对测验的解答及相应的演示或实验等,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利用超文本方式可以很自然而方便地实现这一点。但是若按传统的线性、顺序方式把这些不同特征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则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

3、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要在传统印刷教材中同时满足基础较差学生、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是作不到的,而在多媒体电子教科书中这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需利用超文本特性设置和预备知识有关的热键以及和扩展知识有关的热键即可。

三、网络教学将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主要形式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8

关键词:动画设计;色彩运用;多媒体技术

动画设计专业近几年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个国家的动画设计都实现了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不管是卡通动画的简洁形式,还是动画的写实神似,都需要有非常准确精美的配色来体现出动画中的人物及人物情感。可以说运用色彩成为动画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观赏者更好地去理解人物的角色、定位,对情节的发展也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动画设计中,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色彩,也成为很多动画设计者都在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正确的运用色彩,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动画的整体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动画设计中的色彩运用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1动画设计中的色彩表达

色彩表达的情感色彩不仅仅是动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色彩的变化会让人的感官和情感也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色彩分为三大色系———暖色系、冷色系以及中心色系。在暖色系中主要包含了红、黄、橙等颜色;而冷色系包含了蓝、绿、紫等颜色。像中心色系,它包含的颜色就相对单一了一些,目前只有黑、白、灰三种。暖色系顾名思义,给人就是一种温暖的、和谐的、健康的感觉,像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积极、喜庆、向上、健康,而黄色代表着高贵、尊贵、庄严。但需要注意的是,颜色在不同的动画设计中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只是说从整体的角度对色彩进行了色系的划分,但并不代表这一颜色就只代表一个含义,像刚才说的红色是代表了积极、健康,但是在一些相对特定的情况下,它也代表着警告、恐怖等含义,这一含义往往在遇到大型事件或者是恐怖事件的时候出现的比较多。虽然说色彩具有一定传达情感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出现还需要观赏者自己去引导、去体会,也就是说观赏者在观赏动画设计作品的时候,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情感认知是很重要的。如果此时恰好观赏者的心情不好,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那么在看到动画作品中有红色的时候,他会感到更加的急躁和不安。但是换一种角度来说,如果此时观赏者的心情很好,在观赏动画作品的时候,不管是看到暖色系还是看到冷色系,他都会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来面对。总体来说,动画设计者需要对色彩情感的表达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多联系当前的实际情况,让整个动画的色彩情感能够表达得更加清晰、流畅、明确。

2多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动画设计专业来说,多媒体技术在动画制作以及色彩添加上也体现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当前的多媒体时代,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相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都和多媒体技术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多媒体形势下,动画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之前在动画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依赖讲解教案、一堂课基本上都在写板书,教学资源仅限于教材和一些零零散散的教学教具。而自从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动画设计专业中之后,教学也不再完全依赖教案,学生都开始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的这种教学模式也不再占据主置,教学资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互联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了多元化。在多媒体教学中,对色彩的运用也更加智能化、科学化。教师也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实现了快乐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也让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这一专业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法:首先,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非常大,可视化效果也是非常直观,而且这种教学手段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频繁。再加上教师不断完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动画设计教学更加多元化。其次,动画设计引入色彩的时候,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精准的使用色彩,让整个动画设计作品更加人性化,学生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含义也能够通过色彩的添加而凸显出来。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不同含义的动画设计作品进行区分,并虚拟添加不同的色彩,以此来找寻出适合动画设计作品的色彩。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专业的作用不容小觑。

3动画场景

在动画作品中,对场景的烘托和渲染非常重要,场景色彩的变换会让人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实,观赏者会随着场景色彩的变化而跟随人物、故事的情节变化。一般作者想要表达温暖、热闹环境的时候,都会选择暖色系的颜色。而作者想要表达紧张、恐怖的环境时,所选择的色系就会是冷色系或者是中性色系。比如说在设计一个紧张环境的时候,这一环境的整体色调基本上就会被定位偏灰色,整个环境沉稳、孤寂,给人的感觉非常的压力、紧张,就好像这一环境中没有任何生机一样。冷色系和中性色系的加入更让人们对这一动画作品产生了紧张的情绪,这也就是色彩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状态。

4情节推动

色彩在整个故事的推动中,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说色彩在这时会作为一种动态的色彩来根据故事的发展而改变自身。在很多的动画作品中,作品的走向都是先暖后冷,这种走向一般都随着主人公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比如说主人公在动画作品的前半段基本上都是非常善良的,此时的画风基本上也都是以暖色调为主;而当主人公逐渐黑化的时候,此时的画风就会逐渐转变为中性色彩;当主人公完全黑化之后,此时的画风就是完全是冷色系画风。虽然说前半段与后半段的画风差异过于明显,单独来看是比较突兀,但是当联系到动画作品本身的时候,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色彩的运用又是恰到好处的。故事情节的变化一色彩的变化就形成了非常好的呼应。整个动画作品中故事的演变与色彩的搭配之间也看不出任何有突兀的地方,这也就很好的体现了色彩对动画作品的渲染作用。

5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动画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将多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专业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色彩在动画作品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和重要。它不仅可以体现出动画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而且还能够真实的表达动画人物的情感。除此之外,还会随着动画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起到渲染动画作品的作用。在动画作品中合理使用色彩可以让整个动画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的自然生动而又合乎情理,让观赏者对动画作品产生更好的认知体验。而对于动画设计者来说,运用好色彩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一部非常好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吕瑛炯.基于色度学地图视觉感受的港口航道专题图集色彩设计[C]//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贺碧欣.心灵归属在乡村———万科良渚文化村组团建筑色彩应用分析[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

[3]刘琳.“色彩诊断”在日常自我形象设计中的运用[C]//纪念中国流行色协会成立三十周年:2012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2012.

[4]林一,王伟.惠安女的地方性色彩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5]许文菲.电脑图标的艺术审美功能[C]//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9

关键词:媒体;媒体符号;教学应用;特性研究

媒体一词在众多教材中的描述为“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媒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存贮、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教科书、电视机、计算机等实体设备;二是指承载和传递信息所使用的符号,即是在信息传递时所使用的编码形式。媒体的教学应用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受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教育技术在媒体方面的研究仍然重硬件研究,而轻媒体符号系统的研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技术众多媒体设备功能纷纷被多媒体计算机聚于一身,针对实际教学设计,特别是多媒体化的教学设计时,硬件媒体的教学应用研究意义已经可以逐渐淡化,而较之媒体的硬件应用研究,在实际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实施中,对媒体符号系统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由此,本文主要针对媒体在符号系统层面,即各媒体信息形式的特性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特性作相关剖析和探讨。

一、媒体符号系统

媒体符号系统是一组信息的符号表现形式,是把隐性的信息转换(编码)为显性的可进行传递的信号形式。根据其不同的信息表现形式,我们通常可把它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六大类,由于其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在对信息的承载或者说表达上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媒体信息表达形式,针对不同信息的表达需求具有各自的表达和传播优势,同时也有其本身的表达缺陷。在教学应用中只有科学选择符合教学信息表达需求的媒体信息形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二、各类媒体信息形式特点及其教学应用剖析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篇10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