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10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1

【关键词】景观整合设计;城市规划;居民小区;分析探讨

1前言

一个人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初期人们对他的要求仅仅局限与基本功能的满足,现在对于视觉、心理的感受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生活和审美的要求能够更好的满足,并且创造出更高品质的居住小区,采取相应的规划。一般小区的规划都是要小区做好一个平面功能的布局,并且要求专业的建筑团队来进行户型的设计,然而景观的设计也只是对规划起到一个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但是这种绿化并不能从实质上提高景区的建筑质量,最近一些年很多人对于景观的设计理解有很大的改变,对于景观的整合并不是仅仅在花草树木上做些文章。而是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从空间的层次、建筑的形态等方面实现综合一体化。将多种专业整合的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环境优美居住小区的设计与规划,

2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对于基础地基的自然情况进行研究和利用,对于景观中一些关系的处理情况和发挥,对于小区整体的风格要进行规划。很多方面,道路的流水线设计,水景的布置情况,地面的铺设。照明的设计等,这些情况若是能够处理的很好,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视觉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多元化的融合原则

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发展,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所以对于居住环境中一些整体上的规划都是对于景观的一种结合,一种延伸和过渡,使人们走出狭小的居室,走到户外享受生活,置身在优美的环境中。在居民小区的内部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将其植物、建筑有序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体现有氛围的生活。

2.2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思想

对环境重视一些,重视身边的每一个景色,注重自然与人产生的摩擦与共鸣、人们都是自然的一个附属品,而自然也是依托着人们才发展起来的。他们都是互相依托发展的,设计与环境之间也存在这一定的互动的空间,使其生活在狭小、固定、网络化的人们找回一种自由和畅快。在居民居住的小区中,设计必须要重视社会化和人性化的一些要求。并且小区中的居住景观要满足人们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情味。可以在景观整合设计中对居民经常活动的范围进行仔细的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设计和整合。保证小区的居民放松身心。

2.3设计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于人们生活小区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混凝土的建筑物对人们视觉的冲击。保证给人们一种天人合一的淳朴的感觉,让人们回归到自然当中。

3景观整合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3.1在设计中出现绿化率降低,建筑群出现,品质下降

居民小区在规划和整合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小区内部空间的一种打造,这样的设计很容易造成绿化率的几千年各地,并且也很容易出现建筑群,建筑的质量下降。对于每一个建筑商来讲,最重要的容积率,也就是所谓的建筑面积,销售收入和利润。很多开发商都是追求高利润忽视了对景观整合的一些具体内容。土地资源是不可能再生的宝贵资源,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比较重要的,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商家都忽视了居住小区内部环境的打造并且并不是很重视小区的规划。建筑群出现,建筑密度很大,建筑品质下降。

3.2居民小区对于住宅重视,对于规划不够重视

居民小区在建筑规划中,很多都是大面积投入到规划住宅,配套的设施被压缩到很小的范围,这就是一般建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在审批的过程中很多审批下来的景观整合的面积都变成住宅楼的面积。这样的情况给居民的小区的住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只有解决了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够对使其小区成为一个真正高品质的住宅小区。

3.3居民小区的景观整合设计过于简单,缺少空间感和层次感

居民小区在景观设计和整合上存在一个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就是景观的设计比较简单,在空间和视觉上都给人比较空洞,过于简单的感觉。在小区中没有草地,没有树木,也没有给居民一个休憩的空间和位置。

3.4小区设计在建筑风格上过于城市化

很多居民小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比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很多小区景观整合设计的设计师往往重视的城市整体的风格,这样的设计就造成居民小区更加趋近与城市化,与随追求的自然、清新的环境都严重的脱节,这样对于城市景观也有一定的破坏。

3.5居民小区的规划华而不实

居民小区在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很多设计都是华而不实的,并且设计的面积过大,不能够准确的体现出我国现有的情况。小区规划的最后阶段就是户型设计比较重要的问题,并且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对户型的设计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细节的问题容易造成华而不实,面积偏大,不能准确的表现出我国的基本情况。

4对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4.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居民小区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且对于建筑中出现加大层数的现象要严格的禁止,减少建筑的密度。对住宅的布置和环境的布置要保证在充足的阳光下,有清新的空气,并且要通风良好。提高小区的绿化率。首先对于建筑的层数减少建筑的密度。使得有更大的空间来维持小区的绿化,保证有充足的日照,有清新的空气,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根据地形选择一个合适的建筑方向。对于小区内的交通规划,要更加的合理,更加的人性化。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更加方便居民的进入,使得生活更加有秩序。

4.2明确侧重点,住宅与景观比例相当

景观的规划过程中配套设施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配套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居民生活的需求,使配套设施能够放在比较有用的位置上,方便居民的生活。小区景观规划中需要注意的还有就是垃圾箱的处理问题。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在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放弃垃圾道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

4.3重视小区景观整合的设计思想

建筑的造型能够充分的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地区的风貌。有的城市景观的风格是代表现代、明朗、生机勃勃,有的景观的风格则是以祥和为侧重点。有的住宅则是采用立体的模式,以横线条为主,局部红色勒线,香槟色窗框,弧形窗,显得飘逸活泼。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设计的一些特点围绕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

5结语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们在社会中分工更为细化,合作也是比较广泛,很多人都是靠着舒适的环境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更多的人喜欢回归自然,喜欢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加的和谐、舒适。这样对景观设计整合的要求就更高,景观的设计者只有充分的理解自然、历史、文化的含义,结合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整合出更为完美的计划。

参考文献:

[1]丁亚亚欧阳明晖.紧张用地下的建筑规划――泰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规划设计方案[J].《科技信息》2011年第30期

[2]庞恺捷.对住宅建筑立面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1年第10期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2

【关键词】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设计上虽为三个不同的专业,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规划设计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是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停车位、地下车库范围、地下车库出入口、小区出入口位置、建筑后退红线距离以及各种综合管线的布置等方面的控制。

建筑设计是对建筑高度、建筑立面、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建筑风格及建筑效果等方面的控制。景观设计是在建筑规划设计基础上对小区内的景观绿化及设施进行专业的详尽设计,包括景观构筑物、室外家具、小区室外景观亮化、绿化及景观相关的水、电、结构设计等。

规划设计是三种设计的前期,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住区,建筑设计是微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前提与先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景观设计则是对以上两者设计的充实和补充。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目前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上,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因为先于景观设计,往往是已经进场进行建筑施工了,才开始进行景观设计,这就造成了后期景观设计上存在很多被动因素,无论是与规划布局上还是与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衔接和协调的问题。现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协调进行分析,以供探讨。

1住宅小区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景观设计仅仅是建筑规划设计的辅助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只关注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等硬性指标,而往往忽视规划布局的合理性,造成后期的景观设计只是见缝插针,景观缺少连贯性和均好性。而建筑设计则往往只关注是否符合消防规范、是否符合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是否做到最大限度的经济节省,造成后期景观设计时不得不对建筑出入口、建筑突出物等进行避让和做出掩蔽。总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往往忽略了后期的景观设计及景观效果,致使后期景观设计非常被动。

1.2建筑规划设计路网结构没考虑景观设计

在某些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有些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景观带被切断,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交叉。有些规划道路出现从这个出入口可以直通通看到另一个出入口,或者小区主入口直对着小区内的围墙,缺少景观的对景设计和景深设计。有些地面停车位则跟随道路设计设置在影响居民出行不便及对一层住户生活有影响的位置。这些便造成后期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重新调整路网结构和地面停车空间,而且需要重新向有关城市规划建设部门进行变更报批,以至于影响了工期。更有甚者是建筑已经施工,路网无法调整,并且在批复的停车位总量上,因为地下车库已经施工,地面有影响住户的车位在有限的空间却又很难调整,致使景观设计上只能对这些弊端进行遮挡。有些地方不控制地面车位数量,造成开发商一味为节省资金,紧缩地下车库空间,使得地面上车位很多,景观上非常不好设计。

1.3室外综合管网设计与景观设计冲突

室外综合管网的设计往往也是只依照批准的建筑规划总平面进行,而不考虑景观设计。造成路上很多管井盖,车行在上面非常不舒服。有时甚至楼栋出入口前就有很多管井,一出门迎面是高大的风井,地下则是一个个井盖。突兀的风井,有时因紧临道路或广场等无法进行景观遮挡。

1.4建筑风格与景观设计风格不协调现象

建筑风格是在建筑单体设计时已经被当地主管部门批准了的,而后期的景观设计应该是结合建筑风格设计的,但在有些地方却存在着欧式风格的建筑搭配中式风格的景观或部分中式景观元素,如亭子、围墙等。虽然都是小的景观元素,但不协调的风格却让人感觉很刺眼。

2一个片区好几种风格

小区规划虽然是在控规指导下进行的,但一个片区好几个开发单位,各个开发商只考虑自己地块的平面布置和自己喜好的建筑风格,而不顾相邻地块的建筑和景观延续性。虽有主管部门把控,但因为一个片区的开发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一是建筑风格的时效性,再是领导的更换等等因素造成一个片区好几个风格,中西冲突、繁简冲突等。总之小区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环境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

3建议和措施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有机整体。建筑设计应结合规划设计理念,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作为住区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住区的文化和内涵。它的好坏对一个小区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

景观在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景观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不应仅仅作为辅助,应先行参与到整个住区的设计中,整体规划,综合考虑。在整个设计环节中都要参与进来,提出景观的思路和设想。

4结语

规划设计是建设的总纲,建筑是构成住区的主要物质基础,景观是整个住区的精神,三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整个区域相适应、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齐康.学科的整合.2012.

[2]蒙小英.阿尔瓦.阿尔托的景观语言[J].新建筑,2008(1):125-129.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3

关键词:小区住宅;景观;环境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hina'smodernsocialproductivity,increasingthelivingstandardsofthepeople,materialandspirituallifeenriched,andrequirementsofthelivinglevelisimprovingcontinuously.Howinthelimitedcityspace,tocreateasuitablelivinglandscape,becomethegoalofdesigners.taking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aresidentialareaasanexample,toexplorethecityresidentiallandscapedevelopment.

Keywords:residentialarea;landscape;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居民小区的环境景观的规划设计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小区档次高低、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营造园林景观社区,提升社区生态自然文化品位,已成为城市居民追求的时尚潮流。那么如何尽快提升社区园林景观设计水平,进而提升城市社区文化品位呢,这是摆在城市园林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以广州某小区为例分析

广州某大型楼盘,位于天河区,总建筑面积40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4600平方米。周边有很多学校,另有医院,购物中心等,项目地块被城市道路分隔为东西两块,周边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优势。此外该项目地块有部分高差,东部以当地居民建筑为主,西部有未开垦的农田和水塘,项目南面有工厂建筑,东南和东部端均有排水走廊交叉通过。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如图1

图1总平面图

2.1景观文化分析

(1)明确居住群体的社会特征

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首先要明确应该服务群体的社会特征,从而做出恰当的服务定位。该社区是一座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资优社区。全方位打造家的概念,突显诗意的居住理念,小区绿化率40%以上,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在景观营造上,注重立体设计手法,吸收欧式和苏式园林的精华,采用增加亭台、廊架、喷泉、雕塑等立体化绿化手法,并在不同的楼前精心设计,保持其差异性,实现一楼一景、异楼异景(图2)。在社区,处处体现流畅的韵律感和极强的艺术文化感。区内有亲情雕塑、艺术喷泉、亭廊、坐椅、健身器材、Vip会所等配套设计齐全,五大智能安防系统,给居民的入住提供了安全保障。社区中心广场,占地6000m2,设有篮球场一座、健身器材若干,广场一端特设高档Vip会所一座,会所内设有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少儿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可供业主休闲娱乐,运动健身。

图2亭台、雕塑实景

(2)把握居住群体的地域特征

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地域特色,特定的地域文化中会有特别的地域群体,规划设计应详细地研究当地特色和文化。该小区东西区中间,是一条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公益性生态旅游景观商业街(图3)。建设风格上,集中式、日式、欧式手法为一体,采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布景方式,古今结合,中外包容,既有开场绿地,又有造型围墙(图4);既有曲径幽远的小道,又有精美的下沉广场;既有雕塑喷泉,又有健身器械和座椅回廊;更有金门迎客、中华一脉、日月同辉、乾坤普照、曲水流觞等十八处景点映衬,实现了一处一景,一景一园的效果,使亲和性在天街得以充分体现;天街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在各景点处镶嵌了千余块摩崖石,雕刻有近十万字的唐诗宋词、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字经、百家姓起源、易经等古今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寓教于乐,使游人在游览之余,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图3文化雕塑实景

图4建筑外面效果图

2.2景观品质打造

该社区景观规划设计,既注重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更注重人们在精神方面的享受,在浓厚的文化气息中本着以下几方面体现景观品质打造。

(1)小区规划

社区规划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以新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技术为设计依据,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突显诗意的居住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主,以建设生态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总体目标,创造一个成为人们理想家园的现代化的高尚精品住宅小区。其设计原则是:第一,把握、引导新生活方式。新世纪规划师的责任是通过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而导入新的生活方式与格调;第二,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主题,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引入居住文化的内涵。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改造与借鉴及合理的景观规划布局,使内外环境互相渗透,达到生态的统一,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住宅间距适当,日照充足。科学的布局加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建立起小区自身独特的居住文化;第三,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景观环境氛围,塑造与新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区形象。不同组团采用不同的环境与景观语言,增强归属感与识别性。

(2)整体环境

社区周边教育设施环绕。采取“小区——组团——住宅群落”三级管理模式,并在以往三级空间模式的基础上减少小区级出入口,增加组团级半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交互性,既有利于小区封闭式管理,又丰富了邻里交往空间。少而适中的小区级道路开口,优化了与周边环境的交通组织关系。规划将小区级商业性公建布置在边缘和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加大了公建的共享作用。使小区从结构布局、交通组织到管理方式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区内道路均设计成弧线型,与单元错接的住宅相呼应,使小区空间风格流畅、柔和;既改变了多层行列式布局单调呆板的毛病,又在原本平坦的用地上创造出步移景异的动人效果,做到变化于统一之中。

采用现代新都市主义建筑风格,清新飘逸的外立面,错落有致的楼体布局,高低起伏的立体化景观,充满人性化设计的户型,洋溢水之灵动的湖泊水景,延绵不绝的坡地景观,尽显规划匠心独具,美宅气质浑然天成(图5)。

图5弧线形小区道路及建筑外立面实景

(3)绿化设计

绿化设计以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规划手法从以下方面做到一致性:结构一致——小区外部空间绿化系统与三级结构相适应。以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到私有空间,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形成完整的游憩空间系统。

细部用层林、色叶、流水、景石精心打造。采用立体设计手法,摒弃华而不实的绿化面积,在满足功能时结合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利用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等来塑造立体效果。大片绿地用成片乔灌木、竹林等来塑造,立面设计考虑动态透视效果,达到移步换景的良好效果(图6)。

图6小区实景

(4)户型设计

地方化的住宅设计。户型设计在满足各项功能均好的前提下,特别注重良好的室内通风。如房间尽可能规则,南北向门窗基本对齐,以利于形成夏季穿堂风来适应南方气候上的特殊需要。设计除了保证房间内有壁柜外,还将各主卧室设置了进入式衣橱,作为细部设计的体贴之举。

社区精心设计打造出:“先进花园再进家”的户型,首家实现了每户进门即花园,拥有一方纯私人花园空间,聊天、品茗、对弈、休闲,俯视采撷楼前风景的惬意生活。

(5)设施配套

全方位,高品质物业管理,遵循“物业管理是服务而不是管理”的理念,坚持“持续超越您的期望”之目标,使公园生活得以延续。物业以亲情和多形式的服务创造完美的居住生活,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使人们产生归属感。

湖岸风情会所,可尽情享受健身俱乐部大汗淋漓之后的尽兴和充实;垂钓俱乐部挥洒鲤鱼上钩的惊喜和得意;俱乐部品味对弈之后的成功与失败。

2.3景观技术分析

该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打破了以往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墨守成规的老技术手段和方法,运用了新技术和高科技的材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能够很好的得到可持续发展。

(1)照明技术

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霓虹灯技术。社区东西区中间的天街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霓虹灯技术,装有目前中国最长的霓虹灯演示牌,经过电脑编程,能展示出虚幻多变的三维动画效果。每到夜晚,霓虹灯、探照灯、投光灯、泛光灯、庭院灯、草坪灯,在天街交相辉映,争奇斗艳,绚丽多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游历其中,疑似进入灯光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在灯光的映衬下,天街两侧的商业店铺更是分外娇娆(图7)。

图7夜景示意图

(2)智能生活

社区特设高智能化网络。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一卡通”出入管理系统,24小时电子巡更系统,公共区域背景音乐系统,小区全方位电子摄像系统,户户宽带网络系统,让人们尽享尊崇生活。

3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当前和未来的居住区景观规划中,除了要注重安全防卫方面的设置和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外,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景观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景观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景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原有的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3)小区景观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外部空间按功能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公共空间的规划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考虑,营造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规划应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应注重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规划成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的设置使居民既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4)注重运用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小区居住环境的好坏,是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规划师高超的设计能力,还要运用新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使居住区景观规划在当前和未来能够不断创新,得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得知,在当前和未来的居住区规划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除了要注重安全防卫方面的设置和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注重人文环境的创造、合理的功能分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运用新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纹主编.居住区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设计原则

0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中的住宅区的建设和规划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居民住宅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义

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对人的设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产生了矛盾,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设计,通过景观规划设计从而使人居住的环境和整个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现在景观规划设计区别与以往的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而单独成立的,还要结合当代人和环境的关系,不仅要考虑人的精神享受更加注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关系。

2现代城市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在住宅区的应用

住宅区就是居住区,是指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景观规划设计在住宅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景观规划设计在住宅区内通过改造地形、植物配备、道路规划,设置小景和假山等途径所营造出的能够满足居民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综合需求的景观。

3现代城市建设中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住宅区的建设就是为人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上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主题,了解小区的人民的构成,需求,按照人民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合理要求再结合城市建设中整体因素,合理规划设计我们的住宅区,真正做到景为人用,根据小区居民的不同年龄构成,规划不同的公共空间,小区的道路规划也要按照人民的运动轨迹,合理规划,空间的布局更要是做到有开有合,适宜人民在住宅区不同集散和休闲,让人民在规划设计合理的住宅区里面享受与大自然的接触的同时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景观创造要丰富多彩能够使人们提炼情操,放松心情,更多地接触到绿色随时随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

(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合理利用土地的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的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再结合小区外部环境的地形地貌、植物结构、资源环境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让土地的利用率尽量最大化。

(3)植物配备的合理规划。住宅区的植物配备要结合当地的土地的特点选配植物,以确保植物的成活率,达到最佳的绿化效果;不能够盲目的引进外来物种,结果植物的属性与规划中的住宅区环境不适合,造成成活率不高,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住宅区的整体绿化,而且扩大绿化成本。例如: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用驯化的外来及野生植物;乔灌木为主,草本花卉点缀,注重草坪地被、攀缘植物的应用;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等。

(4)注重城市发展的人文关怀。我们所研究的城市建设中住宅区的居住环境,离不开住宅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其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审美趋向,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因此我们要注重住宅区的所在的地域文化应用,加入地方美学的审美要求,做到和谐统一,有机结合。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一部分人的审美是建立在地方审美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习惯和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体验,而大多数人的审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住宅区的文化核心就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应用,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文特色就是在剖析了传统文化之后,又结合地方的审美情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去规划设计。重视和加强引入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正是从精神层面去把握景观规划设计内涵;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把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等要素,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在住宅区景观设计时除了选景、造景、移景、借景之外,还应将人文景观吸收进来,从空间形态、尺度、色彩、细部表达来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这种人文景观是地道的本土文化、中国特色。

4现代城市建设中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1)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国家提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景观规划的时候要把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纳入到我们大的生态系统里面来,不仅遵守我们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更应该考虑到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大的生态系统中所出的位置,找准位置,合理布局,为维护整体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2)经济效益。加快住宅区开发建设,注重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景观规划设计比较好的住宅区有助于提高住宅区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升开发利润。现代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我们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对人民居住环境的合理改善,更能够促进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3)社会效益。住宅区当中合理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既可以向住户提供免费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也可以满足住户个人对私密空间需求。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不仅可以通过美好的环境吸引住户走向室外,回归自然,也为住户提供与自然的交往空间,还可以就近为住户提供面积充足、设施齐备的软质和硬质活动场地,使之加入公共活动的行列,提供住户之间人与人的交往,增进住户之间的感情。住户之间的沟通,活动场所的自由性都使得住户之间得到了精神享受,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为创建和谐的社区环境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住宅区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让人民在良好的居住环境中生活为整个城市创造和谐共处的环境做出贡献。

(4)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在近些年不断提出可继续发展战略,可继续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我们的能源消耗的可持续,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在发展当中可持续,我们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在注重植物配备上,合理的道路规划上,公共空间的开发上等,需要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上要多考虑可持续的因素,用可持续的眼光设计规划我们的住宅区,让我们的住宅区在循环利用上达到高的利用率,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我们的住宅区。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严展.对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杨小东.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素的再认识[J].规划师,2003.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1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的汇智园项目位于海门市城市新区,总用地面积65365.8平方米。地块四周道路道路环通、交通便利,毗邻新的海门市政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规划针对目前新区农村居民动迁安置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这一大背景,打造一个设施配建齐全、环境优美、高雅简洁的动迁安置小区。本项目住宅设计使用年限50年,二类建筑,二级防火等级,各建筑按二级防水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设计依据

由业主方提供本地块电子地形图和相关设计条件书;地块规划定点图;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50386-200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DB32/478-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国家、省、部及地方相关法令、法规。

3规划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想

经济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土地开发的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性,即社区在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多样性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作用。环境的可持续性则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3.2追求高性能标准,建设高品质社区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为整体设计思想,以营造高品质社区为目标,通过对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等性能标准加以控制,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和不同标准的市场需求。

3.3引导新的居住理念和行为方式

从解决基本住房需求,到追求高质量;从单纯考虑住宅内部和平面功能要求,到对住宅外部环境优劣的综合选择;从对住宅舒适度的一般标准,到对住宅室内环境的高舒适度要求;从满足住宅设备的基本配置,到对住宅配件的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追求。需要从市场经济观念、社会公平观念、以人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出适度超前的动迁住宅小区。

4规划设计理念

4.1合理性原则

具备明确的创作理念,独特的建筑个性,优良的景观价值。做到科学利用土地,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和层次,完善商业、交通、水电等配套公共设施,满足人的住食行游等活动需求。

4.2系统性原则

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形象设计、物业管理方式、商业会所设计进行整体考虑,强调规划的远近期结合,在结合远期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内部结构,同时对园区的经营管理、环境形象设计等有所考虑。注重项目整体规划与周边用地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注重对项目内部景观的营造及与周边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过渡和遮挡。

4.3生态性原则

尊重自然环境,调整生态结构,维护自然生态状况是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尊重现有景观,通过合理利用和改造,使住区融于原有的自然环境,成为住宅景观中赋予特色而又有机和谐的一环;

4.4文化性原则

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出发,突出住区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的在土地上浇筑混凝土,而是对这一区块长久以来形成的人文、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映,在时间的长河中,凝结历史的精华,记载人类的文明。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方针、政策,有关规范,坚持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努力营造清新明快,格调高雅智能、节能的住宅区。追求建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存。总平面布局在满足日照间距、交通、消防通道的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绿地,达到用地经济,环境优美。

5整体规划设计构思

5.1总体规划设计

整个地块通过一条内环形车道,连接小区的东、西、北3个出入口,贯通整个小区。其中北面出入口为小区的主入口兼人行出入口,打造小区的景观大道。地块内部建筑以高层为主、结合部分小高层,整体建筑排列南低北高错落有致。组团内部有各自的公共景观绿地,数个院落形成组团。小空间规模的院落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户与户之间的干扰,并有助于形成每个院落各自的归属感和可识别性。

5.2规划结构:“一心、二轴、四组团”

“一心”:通过内环道路的围合和景观轴线的香蕉,在地块中心形成了大型的中心景观。使之成为整个小区居民活动、休憩、游玩的场所。“二轴”:南北景观轴线和东西景观轴线。“四组团”:为四个相对均衡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空间相对围合。

5.3交通组织

采用内环的交通体系,各自设计了一条环形车道,并相互连通,满足消防要求。机动车可在入口附近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中部的步行街和景观林荫道可以作为紧急消防通道。出入口设置:本次规划将人流、车流分开,设置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小区北部,为人行出入口;次入口位于小区西部、东部,为车行出入口。

静态交通:区内停车场设计采用“地面与地下”相结合方式。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下停车方式,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小区出入口和环形车道设置,可以有效对小区车辆截流。另外为了方便来访车辆停车,在环形道路周边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非机动车主要停放在高层地下室内。

5.4景观设计

小区整体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强调景观的均好性,因此,在规划设计上以均享为原则,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都能获得等同的价值回报。小区通过构建十字形景观绿带,将各个居住组团串联,并通过空间的围合,形成半私密的院落空间,营造一个亲切怡人的交往场所。

5.5消防系统

总平面设计中沿小区环路设环形消防车道,每幢楼均设有消防登高面,以满足总的消防设计的要求。住宅楼为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公共配套及商业均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6

关键词:小区;园林规划;设计

1.目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弊端

1.1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缺乏创新设计

很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缺乏特色,生搬硬套,没有识别性,使很多来访的客人不易准确找到它们的位置。大部分园林规划设计没有因地制宜,进行不切实际的模仿。还有的部分小区为了跟风,把原来的树木砍光重新种植草坪。还有部分小区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移植一些棕榈类植物,结果到了冬季,都死光了。

1.2缺乏对植物群落的重视,过分关注草坪建设

在对居住小区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上,受到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感染,对其过分追求。不管任何设计都侧重于草坪上,经常产生草地变道路的情况,其美化作用没有发挥,居住环境的和谐又被破坏了。在设计植物群落时完全可以制造一点神秘感、层次感,防止小区产生一眼望穿的情况。

1.3设计规划思想比较陈旧

部分居住小区仅仅为了满足绿化法规条例或符合规范要求,其设计方案缺乏情趣,没有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非常粗糙。部分住宅区用铁栅栏、围栏包围绿地景观、园林草坪、花坛,拒人于园外,这样的绿化在覆盖面积上虽然达标,然而无法发挥其实用功能。

2.规划设计居住小区的园林思路

2.1以人为本的定位

①人是居住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服务的主要对象,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行为感受要充分考虑。所以在规划设计前要全面调查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声音。②完善小区的配套设施,综合功能要齐全。居住区不仅包括绿地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卫生保健娱乐场所、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市政公用设施、行政管理等。③要有超前意识的设计规划,留出一部分待建用地,注重创新,注重管理,注重经济实用,注重绿化设计手法。

2.2环境与自然相结合的风格

居住小区环境特征、建筑风格、园林主题、气候条件等与园林风格紧密相关。园林规划设计要对四周景观特色充分发挥,并在园林造景中将其引入,将自然山水与园林融合在一起,形成风韵独特、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

2.3立体感和层次感兼备的空间与流线设计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说过:“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流线与空间是从更高层次提出的设计思考方向,要求竖向与人的行为角度、空间角度、满足人车交通角度等方面提出的设计要求。因此,在设计居住小区园林的过程中,要对小区进行分割,使空间产生立体感和层次感,防止出现平乏无味、一览无遗,在园中无景可观的情况。

3.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

3.1设计景观

要取得化景物为情思,情景交融的效果。不断体现文化底韵,增添人文色彩,让小区居民身心愉快,减缓压力,陶冶性情。强调园林建筑中的花架、亭、廊、榭等有法而无定式,采用层次错落,回环曲折的理念,使园林环境创造无限变化、生动活泼、千姿百态。园林小品要雅致、简远、疏朗,凸显特色,使其意境深远而景象简约,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3.2平面布置

居住小区道路、楼群通常是规则式布置,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有自由式、规则式、混合式。自由式布局比较灵活,对居住的室外空间通过迂回曲折的园路进行分割,以自由式植物绿化配置让人产生活泼自由、富于自然气息的印象。规则式就是几何图式,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对水体、园路、广场等进行布置,主轴线非常明显,让人有明快、整齐的印象。混合式是把自由式与规则式结合在一起的布置方式,兼具了规则式的整齐,又具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利用道路、广场、小品、园林建筑、绿化布置,取得与四周楼群建筑协调一致的效果。布置景物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步一景,各个位置都会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植物布局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园林景观与文化、小区生活的紧密联接。

3.3设计园林绿化

以乔灌木为主设计居住小区绿化,以地被植物覆盖地面为辅。因地制宜实施种植,种植方式有丛植、孤植或群植,要贴近自然,虚实相衬。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数量的搭配,尽可能利用观果、观花和色叶植物,表现层次感和季相变化。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规划设计

1项目位置与概况

我们的项目位于建德市焦山新村灯盏凹区块,用地面积为18439平方米。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北纬29°13’~29°46’,东经118°54’~119°45’(北纬29°28’,东经119°16’)。东与浦江县接壤,南与兰溪市和龙游县毗邻,西南与衢州市衢江区相交,西北与淳安县为邻,东北与桐庐县交界。东起姚村乡金郎坪村,西至李家镇翁家村,长约90千米;南起三河乡毕家村,北至下包乡胥岭村木坞尖,宽约47千米。建德是杭州通往浙西的门户。也是杭州连接金华、衢州的重要节点城市。2009年根据杭州市新一轮市域总体规划将建德定位于“杭州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极旅游集散中心”。建德地处杭州—千岛湖—黄山这条黄金旅游线的中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44个重点风景旅游名胜区之一。全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总面积2321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建德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境内古迹众多,江、湖、岩、洞、瀑、雾等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新安江畔的瀑高百丈、飞珠霰玉的“葫芦飞瀑”,青山滴翠、春水碧波的“七里扬帆”,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的“白沙奇雾”,以及人称江南第一悬空寺的“大慈岩”等景点融为独特的新安江山水风光,被誉为黄金旅游线上的璀璨的明珠。建德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全市已形成了集公路、水路、铁路于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320、330国道横惯全境,城乡公路网发达。金华至新安江铁路与浙赣线衔接,汇入国家大动脉

2规划设计依据

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及浙江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地块规划定点图;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国家有关设计规划条例。

3规划设计原则

(1)合理性原则:具备明确的创作理念,独特的建筑个性,优良的景观价值。做到科学利用土地,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层次,完善商业、交通、水电等配套公共设施,满足人的住食行游等活动需求。合理的结合一区作为一整体小区来设计。

(2)系统性原则: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形象设计、物业管理方式、商业会所设计进行整体考虑,强调规划的远近期结合,在结合远期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内部结构,同时对园区的经营管理、环境形象设计等有所考虑。注重项目整体规划与周边用地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注重对项目内部景观的营造及与周边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过渡和遮挡,处理好项目东侧的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

(3)灵活性原则:基于住宅区建设的规模大,需分期开发和住宅区规划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开发过程中及时调整应变策略,具备灵活变动的可能性;

(4)生态性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调整生态结构,维护自然生态状况是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尊重现有景观,通过合理利用和改造,使住区融于原有的自然环境,成为住宅景观中富于特色而又有机和谐的一环;

(5)文化性原则: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出发,突出住区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的在土地上浇筑混泥土,而是对这一区块长久以来形成的人文、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映,在时间的长河中,凝结历史的精华,记载人类的文明。

4规划设计构思

小区结构:本项目二期全部由多层建筑组成。根据场地条件结合交通、景观等资源现状对此做了如下分区:在整个小区中心设计中心绿化,中心景观。结合中心绿化创造适宜尺度。在沿路一侧按商业设计配套管理用房。以中心景观为最大的辐射整个小区。

交通组织:出入口,根据区位关系和周边道路状况,将小区的形象主入口设置在地块东面城市道路上,便于整个小区的进出。在原一期入口处设置为次入口。车型系统,环形主干道结构带来了机动车道的最大简化,只有两个层级小区干道和小区入户道路。主干道为曲线型环道,连接两个个出入口,并将地块均匀划分,以带来最大的便利均好性,随着道路的起伏回转创造丰富多变的小区空间形态。入户道路连接住宅与主干道。小区全部利用地上停机动车,在架空层处以储藏室的形式设置非机动车位满足住户需求。步行系统,步行系统将结合景观设计来布置,主要限于小心景观区的小区内部联系。

景观设计:入口景观,在小区的二期主入口设计一个入口景观。而入口景观直对着中心景观,使之连系为一体。中心景观,根据两个小区的分期,在小区中心设计一个中心景观。为整个小区所有的住户实现最大的景观辐射。视线,南低北高的建筑布置形成相对较为开敞的视廊,视线上的东西贯通,利用对景,在各个入口均产生良好的视廊,开阔悠远。形成梯级视线,有利于日照.

5建筑设计说明

住宅区建筑单体多层、和多层加配套用房结合两种。a户型面积控制在63平方米左右,我们设计了紧凑形的两室两厅一厨一卫一阳台设计,采用一梯两户,全明设计,公摊小,户形方正,动静分明。可以满足一般的三口之家的需求;B户型面积控制在93平方米左右,我们设计了舒适的三室两厅一厨一卫一阳台设计,B户型我们设计为边厅形式,两房朝南。客厅和餐厅完全方正设计,边厅我们也采用全明设计,一梯两户的设计公摊小,户形方正;C户型面积控制在93平方米左右,我们设计了舒适的三室两厅一厨一卫一阳台设计,C户型我们设计为南厅形式,一厅两房朝南。客厅和餐厅结合设计,南北通透;D户型面积控制在110平方米左右,我们设计了舒适的三室两厅一厨两卫一阳台设计,D户型南北通透,主卧朝南,带飘窗,带卫生间。客厅和餐厅完全方正设计,两卫的设计我们还是全明设计,从而更加节能环保。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景观;实践分析

1城市景观生态理念设计需求

1.1针对生态城市构建与设计

城市设计形式可以从生态建设内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表达出来。一个是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组织一些爱护环境方面的内容,城市道路运行,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将它们相互融合,完善城市功能;另一个是城市建设要加强自身综合性和可持续发展,其中融入城市功能,防止浪费生态需求,提高自我完善,将城市整体环境的规划布局进一步改良。

1.2减轻城市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在经济建设中要考虑碳量排放情况,尽量降到最低,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让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有绿色节能生活的观念。

2打造高品质生态城市

2.1城市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生态景观的规划布局,为了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详细研究景观设计内容,初步规划时要确定目标方向,完善城市生态景观中的生态系统,健全整个生态系统。在建筑景观方面要做好平面规划。规划好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恰当地规划低层生态建筑。

2.2城市住宅区设计

设计居住区时,根据生态建筑原理,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打造城市健全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建筑生活区域。首先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根据其地形条件、水质、气候、等方面,规划城市的最佳发展地理位置与规模。其次要考虑环保型建筑材料,避免建筑材料污染环境。另外对建筑物间的间距、朝向,包括采光通风等问题要多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中产生的排泄物与生活垃圾。

2.3城市产业化设计

(1)循环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清洁材料。(2)综合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全面和谐统一的网络。(3)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维持良好的绿色生态系统。

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3.1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作为一个生态脆弱的区域,对于人类来说,是具有一定不可预知的天然灾害发生区域,同时也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文化敏感区和天然灾害敏感区。生态敏感区的内容有江河湖泊、珍贵稀有的植物物种、或者是一些野生的动物居住地等等。文化敏感区内容是历史文化古迹、革命胜地等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地区。灾害敏感区的内容是一些环境污染严重地、干旱洪涝发生地、地震活动区域等。

3.2绿地规划

在城市环境中,绿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的内容。在维持生态平衡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城市中绿地遭到破坏,其生态环境也因此而受到破坏。从景观生态布局上来说,要更多地规划生态绿地,且分布均匀。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在集中使用大面积的土地中,要规划出一部分自然植被区域与小路,可在人类休闲区周围设计一些小的人为斑块,且绿地廊道和道路廊道相融合,在两旁种植绿色植被。可以提高道路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还可以扩大绿地范围;另外,绿色廊道连接景观中各斑块,方便斑块中小型动物迁移。

3.3建筑景观规划

要想有一个优美、最佳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整个城市生态景观布局中,还要考虑到建筑景观,以及整个城市的外貌。这是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要按照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和规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出城市生态景观艺术的框架,实现美学的目的。

4城市生态景观布局创新设计

首先,在创新城市景观生态布局上要保留原有景观,保留其历史价值或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这种基础上发挥设计,合理应用。其次,在规划布局城市生态景观时,还要考虑到城市功能。在观赏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最后要做好景观视觉效果。一个景观布局的好坏标准都是以视觉效果来衡量,通过群众对事物的美感评价景观。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突出景观的特色,不仅从整体景观中感觉舒适,在细节上也要做到位。

参考文献

1唐艳红.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J].中国园林,2014(3)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9

关键词设计原则;设计理念;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8-0059-02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大家对居住的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由原来纯居住要求已上升到追求舒适和享受的高度,这对我们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先天优势比较好的地块来说,我们更应该倾注更多的心血挖掘出地块的自身优势,设计出适宜人居的优秀社区。

设计不仅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还应收集大量资料,了解当地的气候、日照、水文以及风土人情;同时还应该了解地块的周边环境及现状交通,尽量挖掘设计地块及周边的优势。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把握好设计原则,设计理念、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等。

1规划原则

1.1生态优化原则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化高品质居住小区的根本,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1.2社区发展原则

1)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内容。1954年,马斯洛提出“需求等级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2)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与生理健康卫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与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适则既含有与物质因素有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

1.3社区共享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社区共享原则要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决策以及社区信息交流等内容。

1.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规划、分期建设,充分考虑规划实施中各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基于新征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提供合理、可行、富于弹性的开发计划和设计手段,针对规划区的开发建设,提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从而适应市场的变化。

2设计理念

2.1“大景观”的设计理念

1)规划运用“大景观”的设计理念,对场地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并适当设计水系,并沿水系设计绿化主轴线,使建筑和人与水亲密接触,充分享受水景的宁静与清幽;

2)水环境设计的特色在于:在保持原有水系轮廓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将水系引入小区内部,形成社区活水循环景观,活水营造出湖、河、溪的丰富变化。使院内有交流有风景,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社区。

2.2“生态养生”的设计理念

1)生态养生是本次规划的一个主题,规划设计通过多层次的空间将阳光、运动、健康贯穿到小区的各个区域,使整个小区充满生机和活力;

2)在小区内部,儿童游乐场、老年人活动场地、成人健身器械等的设置,促进了居民活动,使人们在享受闲适景观环境的同时,舒展躯体,展现健康运动的魅力,成就社区的别样风景。

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小区道路除应满足消防要求外,小区道路应人车分流,路网分级应明确,即小区路-组团路-宅间小路三级。其中小区路6m:组团路4m,宅间小路2.5m,并应设计人行景观路,满足居民休闲,散步需要。

4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居住区的景观绿化是城市绿化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不论是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还是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轻松、幽雅的生活环境,使居民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将休闲、健身、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得到精神享受,又可增长科学知识;

2)绿地设计以人为本,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强调可利用性和可进入性,利用植物创造可观、可闻、可品、可憩和可赏的田园式园林,可移植少量较大乔木,做到景观的快速形成。

总之,要想做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最终使住宅小区成为一个融人工和自然完美结合,且适合人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给小区未来品质的提升和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篇10

Keywords:landscapeplanning;multi-value;spatialsolution;ecosustainablelandscape

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英、德、俄语中颇为相似,都是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近代作为科学名词被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它具有明确的边界和统一的外貌,可辩识性、空间重复性和异质性是其主要特征。无论在城市和乡村的区域规划中都经常面对景观的管理与设计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给予景观以如下的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景观规划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景观规划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始终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尽管景观规划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但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多种多样的景观类型。

景观规划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从景观分化到景观综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技术的过程,在景观开发保护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针对四种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不同的景观类型,探讨景观规划的特点及其应用。

1 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的开拓者F.L.olmsted于1863年提出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概念,将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自然与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于居住。他所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至今仍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典范。其后D.S.Crowe将景观规划定义为从事创造性保护的工作,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厚度。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与C.a.Smyser所著的《自然的设计》两书曾广为流传,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在书中详细讨论和介绍了将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的案例[2]。

目前在美国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内容更加拓宽,包括了景观设计、小区规划、土地发展规划、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生态规划和设计以及景观人文设计等内容。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

②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

③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生态多样性;

④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

⑤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

⑥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

⑦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

⑧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景观规划是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城市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规划制定城市布局形态,从环境容量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进行远景规划,规定“不许建设用地”。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在居住环境的优化设计中有以下一些注意要点:①通过生态调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限定应保全的地区,指定需保护地段,勾画开发区的轮廓;②土地开发要考虑水源、大气、生物、噪声和侵蚀等环境问题;③建立区域开放空间系统,使城镇内部有均匀的绿地或旷地分布;④使城市具有紧凑的空间结构,在城市核心之间分隔以有自然风景的活动区;⑤尽可能把市区的文化娱乐设施转移至城郊或卫星城;⑥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布局,如工厂和住宅商业楼的混杂;⑦使住宅离开交通干道,至少使建筑正面离开街道,以减少噪声干扰;⑧在道路终端周围或庭院设计住宅群,将住宅从面向热闹的街道转向面对安静的庭院或休闲活动空间;⑨居住小区应避免单调划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所[24,26~30]。

J.o.Simonds总结了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经验,如道路选线要考虑人的视觉、感觉,展现主要的远景并形成框景,建立和美化城市的交通大门,美化公路走廊,建立一系列了望点,消除视觉污染,限制路旁招牌,通过道路断面和大规模的地形改造与造林绿化,调整和创造新的景观,打开朝向河流和山峦的视窗。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要进行景观控制,包括主要景观的特殊控制,主要道路和街景控制,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萌道的控制等,重点控制建筑物的体量、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内容。近年来钱学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可以认为这是景观规划理论中东西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发展。他提出城市应与园林山水相结合,可以考虑把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保护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以发扬中国传统的城市文化。他还提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要重视城市环境质量,环境景观多样性与多层次选择的可能性。

2 农村景观规划

农业景观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从根本上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尚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农村合理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农村景观规划更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巨大的人口压力,大量人工辅助能流的导入,使现代农业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导致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

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使土地生产率提高,农业景观异质性,土地利用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同时又通过土壤流失、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及盐碱化对农业景观变化产生影响。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兴起,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各业相互竞争,物质、能量、信息在各景观要素间流动和传递,不断改变区域内农业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得小尺度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不能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想的农村景观规划应能体现出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一个层次功能外,将越来越强调后两个层次功能。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农村景观规划的目的也各有侧重。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自然资源条件也相对优越,其农业景观规划较注重生态保护及美学观光价值,如高强度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与陆地表面覆盖物空间异质性关系,农田树篱结构变化对鸟类多样性影响,促进哺乳类和鸟类自由运动与水土流失调节的景观设计[3,4]。对应于旅游业中人们“重返乡村”和“亲近自然”的情结,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构成相应的观光农业和农业示范观光的资源基础。

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一种最佳生态土地组合的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包括以下七种景观生态属性--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与廊道;通过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部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控制的建筑地段或农耕地段;沿自然植被斑块和农田斑块的边缘,按距离建筑区的远近布设若干分散的居住处所;在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和建筑斑块之间可增加些农业小斑块。显然,这种规划原则的出发点是管理景观中存在着多种组分,包含较大比重的自然植被斑块,可以通过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各类斑块大集中、小分散,确立景观的异质性来实现生态保护,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持和视觉多样性的扩展[5]。

这种景观模式是根据美国和欧洲的农村情况,融合生态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有人称之为可能景观设计(possiblelandscapedesigning)。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在长时期高度利用土地之下,农村景观中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维护生存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31]。从空间布局而言,这类地区的景观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

①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②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③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④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

3 园林风景区的景观规划

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与生态美学原理是风景园林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与理论基础。一个优美的、吸引力强的风景区通常都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由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的风景资源景观要素,通过适当的安排与组合,赋予其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发挥其旅游价值,可供人们进行游览、探险、康体休闲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自然的文化概念有别于生态功能的科学概念,景观外貌可反映其文化价值,而文化习俗也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人类对景观的感知、认识和评价直接作用于景观,同时也受景观的影响。关于景观美学质量的量度,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特征,并具有视野穿透性的景观[32]。

信息处理理论则认为,人类偏爱可供探索复杂性和神秘性的景观,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易辨别的景观[6]。美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以使用简洁明快的乔木-草坪搭配为特色,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绿草坪(Greensward)方案是其代表作。为了满足各方面游人的娱乐需要,提供度周末和节假日的优美环境,以及方便周到的道路和设计配置,充分考虑自然美和环境效益,各项活动和服务设施尽可能溶化在自然环境中。城市森林的规划则以生态学为基础,并有景观构图;树木以当地树种为主,有教育意义,为群众所喜爱。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历史悠久,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以下这些命题既是生态美学的要义,同时渗透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思考:

①多样性与独特性,千姿百态与独领风骚;

②开阔度与纵深感,一览无余与曲径通幽;

③观赏主体与时空变换,有时万绿丛中一点红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④观赏客体(游客)的环境感应,所谓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环境氛围作用于人体的综合感受;

⑤造型与景观,包括形态、线条、色彩、质感;

⑥层次与系列,规整与随意,井然有序与别有洞天;

⑦生机与活力,万物钟灵秀,生生不己;

⑧节奏与变幻,流畅与含蓄;

⑨逻辑和意境,采取象征方法突出生境、画境和意境;

⑩景观季相变化的时序美,草木催春与秋色斑斓。

在具体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机--少盖房子多留绿地,以使景物充满生机,景点应以绿色生态系统为主,而不要以亭、台、楼、廊为主;②野趣--设计要有野趣,力求接近自然。自然景观的韵味往往比雕琢的几何图案更具魅力;③和谐--要使人工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协调;④格调--注意发挥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包括建筑物的格调、材料和应用于造园的生物种;⑤容量--精心设计以增加景观的容量;以小见大。近年来,一些原本以科学原则为指导的植物园、树木园也考虑扩大其功能,从而提出建立生态景观园的构想。这类园林应注意以生态仿真作为设计基础,即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外貌和结构、功能关系,并取得高于自然的观赏效果;以植物工程为主要手段,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务必与环境相协调;在景观的规模与尺度上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自然风物,有别于一般的风景园林。

4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途径,然而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理、方法仍很不完善。70年代中期,Diamond依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提出了一套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据此形成的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模式成为现代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础[7、8]。

与群落生态学途径(岛屿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种群生态途径,如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viableanalysis,pVa)和碎裂种群(metapopulation)理论80年展起来[9],由于pVa技术研究小种群的随机绝灭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最小可成活种群(mVp),使其成为目前自然保护区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0~13]。同时,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使不少物种都以碎裂种群的形式存在,因此碎裂种群理论成为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4]。

Collinge[15]认为岛屿生物地理和碎裂种群理论为生境破碎化研究提供了可资检验的假说。生态学家们据此探究生境碎片的大小、形状、隔离度、周围背景(context)及生境质量或异质性对动植物种群的维持、群落成分和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的成熟与发展,景观规划设计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景观规划在自然保护区设计中的优势体现在其规划思想既注重岛屿生物地理理论的格局研究,又重视pVa及碎裂种群的过程研究,致力于两种设计思想的结合。此外,景观规划不仅考虑斑块本身,还注重斑块周围环境(不同类型基质)的作用。另外,景观规划还强调从单个保护区到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等不同尺度的规划单元。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目前已提出不少有意义的保护区设计原则和框架。

noss和Harris认为,一个全面的规划应该以生物等级各个层次的受胁成分或节点(node)作为保护对象,目标是将每一景观中各种大小的节点连接成整体的保护网络,并在区域和大陆尺度上建立景观保护体系。这一规划途径的一个典型代表是所谓景观群岛模式(archipelagomodel)或称综合利用模式,它包括一个绝对保护的核心区和周围缓冲区。沿核心区向外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强,核心区是生物多样性等级系统中任一层次上的某一节点。

Forman认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包括:①考虑规划区域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②考虑保护区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③设计中要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④未来5年、10年或20年内可预料的保护区面积变化是规划关键部分;⑤规划应有选择余地,其中最优方案应基于规划者明智的判断,而不涉及现实政策,这样其他可供选择的交易性(trade-off)方案才能清晰、明确。因此,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有5个要素必不可少:时空背景、整体景观、景观中的关键点、规划区域的生态特性和空间属性。

据此他还提出了一个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途径”(spatialsolution),此方案主要包括如下组成:“必要的格局”(indispensablepatterns)、“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aggregatewith-outlierspattern)及“战略点”(strategicpoints)[5,17~19]。最近,poiani和Karen[20]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区域规划,提出一个新的自然保护计划框架,这个框架通过设计和保存生态区的一系列立地以保护所有现存的本地种和群落。包括关注所有物种和群落,不仅仅是稀有种,取决于生态因子的大尺度规划单元而非行政边界;生境选择及种群生存力分析等。

在应用新框架时,景观生态学许多基本原理需进一步考虑。当选择立地和分析目标物种存活时,必须考虑诸如大的植被斑块的重要性,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碎裂种群动态及生境斑块连接性等概念,这种广尺度景观生态规划框架将提高自然保护的效率和有效性。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的规划思想。

吴兆录等[21]认为,要保持足够个体需要最小种群,要保持足够种群需要最小群落,要保持足够群落需要最小景观。据此,针对用种群生存力分析mVp确定保护区面积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包括空间最小面积、抗性最小面积和繁殖最小面积,最小景观是指能使保护对象(物种、自然遗迹、文化遗产)长久存在,或使要控制的生态过程达到理想状态的地理空间及其各成分的组合,应用生物最小面积概念,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既核心区必须大于保护对象的繁殖最小面积(pVa)或最小景观,缓冲区是维护繁殖最小面积或最小景观的一个外加部分,而缓冲区的宽度(面积)则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外界干扰的类型及强度来确定,保护区的最小面积应不小于最小景观面积。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被动强调现存濒危物种和景观元素的保护,如果把生物对景观的利用作为一个能动的生态过程--一种对景观竞争性控制过程,情形可能会很不一样。在这种假设下,通过识别关键性的景观局部和空间联系,利用物种自身对空间的探索和侵占能力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景观规划途径,我国学者俞孔坚[22,23]新近提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正是这些方向上的一个积极探索。

尽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途径不同,但一些空间战略普遍被认为有效,这对克服人为干扰有积极作用,包括:①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②建立缓冲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③在栖息地之间建立廊道;④增加景观异质性;⑤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斑块;⑥建立动物运动的踏脚石(steppingstone),以增强景观的连接性;⑦改造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景观中的硬性边界频度以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

5 结语

景观规划是景观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景观规划主要特点体现在规划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及开放性,景观规划原理是对各种设计思想兼收并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作为原理的核心,吸收园林及建筑美学思想,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文化人类学等因素,并强调规划设计的动态调整。景观规划应注重规划客体的价值多重性及空间分异,人地矛盾使这两点更显突出。不少自然景观(森林、湿地等)都具有生态保护、旅游及经济开发等多重价值。同时,不少人类管理景观,如农业景观等除提供农产品外也具有生态保护及旅游观光等多种潜在价值。

但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这些价值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如何考虑规划客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寻求缓解、协调这些价值冲突的空间解决途径,使景观最大程度发挥其具有多重价值的功能及潜力,这正是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时空结合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建立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因此,景观规划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相衔接与配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这一景观规划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永斌,陈涛.景观规划设计透视,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2] 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Brandt,J.ande.Holmes,Spatialheterogeneityinintensivelyusedagriculturallandscapes.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meandabstracts,1995.

[4] Dubs,F.andF.Burel.LandscapeandlocallevelsonbirdassemblageinhedgerownetworkinBrittany(France),iaLe95-theFutureofourLandscape,programmeandabstracts,1995.

[5] 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6] nassauer,J.i.thecultureprincipleforlandscapeecology.Landscapeecology,1995,10(4):229-237.

[7] Diamond,J.m.theislanddilemma:lessonsofbiogeographicstudiesforthedesignofnaturalreserves.BiologicalConservation,1975,7:129-146.

[8] wilson,e.o.eowillis.appliedbiogeography.in:Cody,m.L,J.m.Diamond(eds.).ecologyandevolutionofCommunities.theBeckr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1975.522-534.

[9] Soule'e,m.introduction.in:m.e.Soule'(ed).Viablepopulationconserv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1-9.

[10] 李义明,李典谟.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进展和趋势.生物多样性,1994,2(1):1-10.

[11] Simberloff,D.S.andL.G.abele.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conservation:strategyandlimitations.Science,1976,193:1032.

[12] Soule',m.e.andD.Simberloff.whatdogeneticsandecologytellusaboutthedesignofnaturereserve?BiologicalConservation,1986,35:19-40.

[13] Simberloff,D.thecontributionofpopulationandcommunitybiologytoconservationscience.ann.Rer.ecol.Syst.,1988,19:473-511.

[14] 张知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理论基础.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5] Collinge,S.K.ecologicalconsequencesofhabitatfragmentation:implicationsforlandscapearchitectureand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9-77.

[16] noss,R.H.andL.D.Harris.nodes,network,andmUms:preservingdiversityatallscales.enviromentalmanagement,1986,10(3):299-309.

[17] Forman,R.t.t.Som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Landscapeecol.,1995,10:133-142.

[18] Forman,R.t.t.andCollinge,S.K.the“spatialsolution”toconservingbiodiversityinlandscapeandregions.in:R.m.DegraafandR.i.miller(editions).ConservationofFaunnalDiversityinForestedLandscapes.ChapmanandHall.London,1996.1-22.

[19] Forman,R.t.t.andCollinge,S.K.natureconservedinchanginglandscapeswithandwithoutspatial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7,37:129-135.

[20] poiani,H.andKaren.a.Regionalecologicalplanning.:wherelandscapeecologymeetstheground.UnitedStatesRegionalassociationofiaLe,12tHannualSymposium-thepaceandpatternofLandscapeChange,1997.

[21] 吴兆录,闫海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生物多样性,1996,4(1):26-31.

[22] 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3] 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4] 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建筑学报,1995,(8):34-38.

[25] 艾定增.景观园林新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6] 李敏.生态绿地空间与人居环境规划.生态学报,1995,2:34-38.

[27] 薛兆瑞等.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气象出版社,1993.

[28] 罗桂求等.长沙市城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9] 罗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35-41.

[30] 孟庆民等.大城市区域景观生态.城市规划汇刊,1996,3:41-48.

[31] 高建华.边缘效应对农村景观的影响及其调控.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12(4):16-19.

[32] 俞孔坚.景观敏感与阈值评价研究.地理研究,1991,10(2):38-51.

[33] turner,t.Landscapeplanning.Hutchinsoneducation.London.1987.

[34] navehanda.S.Lreberman.Landscapeecologytheoryandapplication.Springerverlag.newYork.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