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54

法学专业问题篇1

>>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就业问题的研究江西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研究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探析高职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浅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司法考试背景下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制定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高职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普通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探析法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关于法学专业就业的思考小议法学专业“就业难”论经济分析法学在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台湾专业人才福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建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李爱玲.基于社会需求的法学教育改革方向及措施[J].管理工程师,2011(6):67.

[4]薛刚凌.社会转型期: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J].法学杂志,2011(4).

法学专业问题篇2

【关键词】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探讨

一、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统一,学习难度大

经济法一方面涉及到《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包括涉及经济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的视角阐述了相关的经济问题,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其课程内容繁重、体系复杂,综合性较强,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的内容不统一,比如有的教材既包括相关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合同法律制度以及物权法律制度等内容;又包括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等;有的教材包括了知识产权法和保险法,票据法等,同时经济法课程很少涉及法学的基本理论,其内容基本上是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这样的课程由于未能阐述清楚与法学相关的基本理论,所以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的理解难度较大。

(二)教师受专业限制,不能达到培养目的

由于教授经济法的教师要不毕业于法律专业,要不就是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转过来的,有着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主要还是沿袭了法学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系统讲授为主,他们分析法理很在行,能够从立法的原因方面分析各种法律条文,但是缺乏与现实的经济现象的联系,所以上课会略显枯燥,单调。而经济类专业的老师虽然可以把各种经济现象与法律条文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但是受限于专业背景,也只能从现象到表象,不能给学生作深入的法理分析,只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而缺乏为什么这么做的探究,所以会略显粗浅,简略,也不能让学生对相关法律有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所以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三)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

经管类的学生一般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中单纯地将经济法理解为各种法规条文,认为经济法的学习仅仅是死记硬背,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学经济法单调乏味;同时认为这不是专业核心课程,所以很多同学对经济法的学习不予重视。同时在许多经管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提及经济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导致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缺少法律实践活动,对单纯的理论教学兴趣不足。

(四)教学方法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经济法教学中,由于经济法本身内容较庞杂,包含的部门法较多,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多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偶尔有简单的案例说明,教学中没有顾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这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信息量更大了,但很多教师仅是以文本的形式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缺乏相关的技术制作,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应有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得到运用。

二、经管专业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一)学内容,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科教学应当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执业素质,为此在经济法教学中应服务于执业资格考试,其中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常参加的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意味着将来有从事会计师的可能性。因此,对经管专业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应尽量向会计师资格考试靠拢。会计师资格考试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注册会计师等,在本科层次的经济法教学中选择中级会计师的经济法教材为宜,因为其难度适中,而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内容多,难度大,在有限课时内很难让学生有充分的认识。

(二)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引入双专业背景的教师,既有法律背景,又有对经济理论认知的教师,既可以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讲授经济法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阐释隐在各种具体制度背后的立法理念、立法目的和立法价值,又可以帮助学生跳出纷繁复杂的部门法,建立一种宏观经济思维的能力,从经济理论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法律的制定、运行。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理论学习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经管类学生对经济法的不感兴趣,源于对所学课程的目的不明确,不知学习了经济法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借鉴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理论教学外,可通过实务研究、参加司法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强化和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专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一部门法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案例教学。案例要求与经济法原理密切相关,既可以在课堂中讲解,随机要求学生作出分析;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行查找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还可引入任务型教学方式,首先选择可布置的任务,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选择,比如消费者有哪些基本权利,自己遭遇过哪些侵权行为等,然后学生自由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个任务,通过事前资料收集、课堂分析总结和交叉提问、课后完善,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锻炼了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另外多媒体的课件除了基本的文本信息外,应该增加更多的图像信息,更多的动画插图,便于学生理解。选择播放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或《经济与法》中与经济法理论有关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问题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莺(1982-),女,江西临川人,景德镇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律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教学、民事诉讼法;金晓虹(1963-),女,江西奉新人,景德镇学院教授,律师,研究方向为合同法、知识产权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1-0075-03

社会转型时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职高专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基层法律人才的塑造,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实现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教学方式改革与师资建设等的笼统介绍,这些研究忽视了对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分析,而这类分析是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学改革具体步骤的必要前提与理论基础。对此,笔者从深刻理解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这一角度来分析教学现状,并就设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谈一些看法。

一、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人才培养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者的共同责任。社会越发展、越进步,法律的作用就越突显,法律职业就越重要。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理论人才培养;二是实践性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培养。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教育倾向于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法律人才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职业定位。因此,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应将法律职业技能作为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一条主线,并以其为核心来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法律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法律职业所应具备的以智力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处理各种法律事务的实践能力”[1]。可见,法律职业技能强调的是实践能力,也即专业技能,包括法律认知技能、法律语言表达技能、法律分析技能、证据筛选与运用技能、法律文书制作技能甚至包括对法律的敏感性。

此外,在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他方面技能的培养,比如社会交往技能(含礼仪技能)、外语技能、创新技能以及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同样应体现在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比如开设一些针对培养这些技能的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与教师的建议来进行选择。所以,要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就离不开教学改革对此的探索。

(二)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促进专业建设的必要手段

任何一个专业的建设都离不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以及科研的同步协调发展。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建设同样也要求有相应的教学元素(笔者认为教学元素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科研成果等)来发挥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促使所有教学元素发生变化与作用的必要手段。法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为适应培养职业性、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法律专业各教学要素的调整、配置必然需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在教学中,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应以及同行对教学的评价应是进行专业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在实施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仅依据教师的高学历与科研的层次等级来设置课程、配备师资,忽略了教学本身的客观现实与实际效果。这不但不利于专业建设,而且会使得法律专业的发展偏离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为促进专业建设,应通过教学改革来促使教学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增强学生法律思维的有效措施

培养法律人的核心要素是具备法律思维,故顺利、高效地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与发展法律专业都离不开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这一环节。

1.对于法律思维的理解,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谌洪果先生认为,法律思维即“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2]。郑成良教授认为,“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也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法治国家中,其关键就是要用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和社会自治的核心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社会争议问题[3]。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思维是一种职业思维,周晓春先生认为:“所谓职业法律思维,是指运用法律基础理论、专业术语、专业逻辑分析、判断问题的认识过程。与行政思维相比较,法官的职业思维具有中立性、被动性、独立性、形式性和单一性的特性”[4]。可见,以上观点是从法律的职业性与法治理念的角度来分析法律思维的涵义。笔者认为,法律思维是一种专业人的思维,它运用法律的解释、推理、论证等方法来分析应由法律来规范与调整的社会现象。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是法律专业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任务。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包括各个部门法的教学)的始终,特别是在法理学课程中,应当以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思维为中心,要求学生对事物或事件的分析由日常思维向法律思维转变。同时,要求学生明确法律思维是学习好法律课程的必要技能,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增强学生法律思维,才能使教学改革更有意义。

(四)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推动法治进程的理论支撑

法律专业的教学改革除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专业建设,增强学生法律思维方面的微观作用外,从宏观上说,这类教学改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理论意义。自“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以后,人们对法治社会的期待与日俱增。如果说各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政府规章是构建法治社会硬件系统的话,那么进行法律教学、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等活动就是构建法治社会的软件系统。显然,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是构建法治社会软件系统的过程。

课程设置适当与否、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适应专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否进一步提高都是法律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样,这些因素都将决定构建法治社会的软件系统能否更加协调、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教学现状

根据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情况,大致分为高层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即跨国集团、大型企业及中央部级机构等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中层法律人才(公检法、行政执法机关及中型公司法务部门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和基层法律人才(基层司法所、一线执法部门及部分中小型公司法务部门所需的法律人才)。教学的过程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合理,教材选择受限制

为适应培养基层法律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法律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使用与本科院校应有很大的不同。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选择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根基,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什么知识以及能够获得的知识量都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目前,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以下特点:

1.专业必修课科目主要集中在实体法与程序法,其他科目的设置仍旧模仿本科院校的法学专业,对实践性课程设置较少。

2.专业选修课设置的数量较少,而且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充分体现基础理论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合理关系。

此外,高职高专法律类的教材数量与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这必将制约法律专业的发展。大多数学校使用本科类的教材或成人教育类的教材,而且在选择教材时没有注意理论观点上的更新,这为教与学都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教学内容不新颖,教学方式较单一

教学中的具体内容、重点与难点的讲授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以去粗取精的方式提炼相关知识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且各个部门法的教学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工,所以教学内容时常得不到更新。此外,由于硬件设备的限制或是学校所处的地域局限,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被充分运用。所以,传统的“填鸭式”,“照本宣教科式”,甚至考试方式(仅仅是背与写)都使得课堂成为一个说教式的课堂,没有互动的局面。

(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讲解理论知识,而没有将实务案例与法学理论结合,这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非常被动,主动思考的机会很少。所谓法律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传授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讲述司法实务。从任职资格上说,这类教师既获得教师资格证,还获得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应当申请律师执业证书。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更新与教师结构的组成密切相关,教师知识的更新能够带动学生吸收新知识,扩展视野。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抱怨有些课程不好讲解,究其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了解或是自身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教材的编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制定教学计划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目标的问题。这不仅是为专业建设定位,也是为具体的教学工作定位。高职高专法律专业培养的是一线应用性人才,故制定教学计划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比重,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实现培养目标还需要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高职高专类教材应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反映出专业特色。对此,笔者认为法律专业的教师应形成一个教学团队,针对平时的教学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编写出真正适用高职高专法律专业教学的教材。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有效分析、实施教材的第一步,教学计划的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学规律等因素。

(二)运用多种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手段是教学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从口头单一式传授到多媒体制作、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多样式传授。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理论的前瞻性、知识的新颖性,就离不开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针对法律专业的特性,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充分准备好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是一个引导、组织的角色。法律专业的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还应尽可能的增加实践教学,如案例教学、组织模拟法庭、参加旁听庭审、进行法律咨询、辩论赛等。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组织模拟法庭是一类仿真式的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关系的分析,熟悉、辩护、检察、审判各个环节的法律工作。参加旁听庭审是一种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实践方式,在真实的审判场景中,学生能观察到法官、检察官、律师、证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进行法律咨询,学生需要无偿地为公民、法人等提供法律帮助,这项实践活动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适合在“3.15”、“12.4”或在其他课余时间进行。举行定期的辩论赛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胆识与口才的平台。它适合在校内举行,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5]。

(三)重视对现有教师的深造培养,将法律实务带进课堂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知识、经验的人,既是一种教育者角色,又是一种社会角色。教师要承担的责任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也要体现在课堂外,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深造培养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法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双师型”教师在这类学科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他们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培养评价方案》的相关规定,“双师型”教师即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其核心是“教师职称与实践技能”两项并存。这一要求的内涵指“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两种素质:教师素质与行业素质[6]。笔者认为,法律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攻读学位、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执业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充实法律专业师资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法律实务带进课堂,才能真正的“解惑”。

作为高等教育形式之一的高职高专教育,它的发展需要很多推动力。法律专业教学改革是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更是整个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之一。教学计划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更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都是法律专业教学改革的环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把教学改革的理念置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改革之路要不断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于庆华.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谌洪果.法律思维:一种思维方式上的检讨[J].法律科学,2003(2):9-14.

[3]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3-10.

[4]周晓春.法官职业法律思维:经验型法官向知识型法官过渡的桥梁[J].中国律师,2000(12):75.

法学专业问题篇4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建议

前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文科性和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法学专业,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实践型人才。从目前的形式来看,高校对法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能力,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不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因此,高校急需加强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一.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时间少

我国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实践普遍较少。从师资队伍层面来看,大多数高校法学相关专业的教师都缺少在法院或者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一般都是法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这些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从学校设置的实践教学层面来看,学校很少为学生安排实践课程,大多数都是毕业前几个月为学生安排实习场所,由于时间紧迫,学生很难全面了解具体的司法程序,不能循序渐进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习过程往往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1]。

(二)法学实践缺乏外部条件的支持

法学实践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践,它对于外部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学校、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首先,实践场所非常少,经费不足,使很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其次,在实际应用法律条文的案例中,往往需要对人际关系以及利益关系进行处理,与道德标准和当地文化相结合,这就对指导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肯投入精力和时间。但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没有直接关系,教师往往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也就是说,缺乏相关制度激励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2]。由于法学的实习基地都是法院、检察院等重要严肃的场所,本身所能够接受的实习人员有限,很难完全使用解决实践场所问题。

(三)对实践教学的规范性较差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的内容不丰富,范围较窄,很多环节具有一定的随意性[3]。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差,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不利的。另外,将实习集中在毕业前夕,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就业、考研等多方面的压力,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认真对待实习,很多学生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学校也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不严格,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通常只是对学生的出勤进行考核,至于具体的实践中学生的表现则没有硬性的规定。学生本身接触实践的机会就不多,对实践教学的监管又不科学,操作性不强,无法发挥实践教学的价值。

二.加强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实践教学中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案件进行重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温习学过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全面了解司法程序,在模拟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检验法学的理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开展这种实践活动对外部条件的要求低,可操作性较强。

1.过程

第一步,要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对所模拟的案例进行熟悉,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组建的团队进行综合管理。模拟法庭中,教师的职责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监督,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导。整个准备阶段要细化到怎样接待当事人,怎样对证据进行调查,怎样在法庭上进行有效辩论,怎样制作各类法律文书。在指导法官这一角色的时候,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控制审判进程以及制作裁定书上,在指导原告这一角色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运用证据上,在指导被告这一角色的时候,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辩论、回击对手上。第二步是对庭审过程进行模拟,每位学生应该充分掌握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征,整个过程应该遵循法律的要求展开,教师旁听,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当场打断。最后一步是对模拟进行总结,旁听的学生谈谈对本次模拟法庭的感悟,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总结哪里没有发挥好,哪里还存在问题。参与旁听的教师对整个模拟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指出程序中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进步[4]。

2.建立模拟法庭的考核标准

开展模拟法庭的目的就是巩固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使这项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价值,学校应该建立模拟法庭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考核,并将这一活动的考核结果纳入期末或者毕业综合成绩中,引起学生的重视。具体评分应该依据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学生所选择的案件是否具有模拟的价值,案件是否涉及到足够的专业知识,案件是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第二,模拟者对整个案情是否足够熟悉,是否能够掌握整个司法程序,庭审过程中所使用的法律条文是否得当。第三,组织工作中对人员的调配是否合理,学生所模拟角色的难度有多大。第四,模拟者的着装是否符合角色的要求,辩论中语言的条理是否清晰等。考核由旁听的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规范的考核标准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模拟法庭的活动,端正态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中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法律援助是我国为经济困难的公民设置的专门机构,该机构为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文明程度。国家在立法上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法律援助工作,各个高校就是支持这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源,不仅支持了国家的法律援助事业,学生还能在活动中接触真实案例,增强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5]。

1.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的途径

学校应该抓住各项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首先,选择我国的法治宣传日,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发放宣传单、组织街头咨询、举办法学论坛交流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到基层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尤其要抓住“三下乡”活动的契机,到农村地区宣传法律知识,对农村地区作法律调研,为村民提供咨询服务。第三,就地取材,将校园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训基地。很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平时消费、勤工俭学、签订毕业劳动合同等方面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不了解,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为本校学生提供法律帮助,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第四,面向社会开展案件活动,为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学校要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这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学校应该将其纳入实践教学的管理中来,为该项活动提供经费以及场所,同时与当地政府和司法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6]。

2.建立法律援助活动的考核标准

要建立法律援助活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活动效果进行考核,并纳入期末或毕业的成绩评定中。具体要求如下:首先,开展各项法律援助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国家的规章制度,禁止损害法律援助中心的名誉。其次,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毫无偏见的对待每一位当事人,热情接待,合理运用法律条文清晰的回答当事人的问题。第三,参与者要对手中的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完成法律援助中心安排给自己的任务。活动报告中,参与者要填写具体参与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主题。对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根据这些基本信息以及受益者的反馈对学生的成绩做出评定。

(三)在实践教学中开展“旁听”活动

这里所指的旁听是指对真实的审判案件进行旁听,这项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与当地法院积极沟通,为学生争取到法庭旁听的机会。与庭审模拟不同的是,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整个庭审的真实过程,了解每一个环节的细节。

1.组织开展庭审旁听活动

学校与当地法院沟通后,选择与学生理论知识联系紧密的案件,组织学生到法院进行旁听。或学校直接在网站上公布近期法院的庭审案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旁听。另外,法院也可以在高校里选择合适的场所审理案件,方便学生参与其中。庭审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聆听每一方的陈述,总结庭审中的要点,将案件与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庭审后要积极与法官、指导教师沟通,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要积极提问[7]。

2.建立庭审旁听活动的考核标准

学校要严格要求参与庭审旁听活动的学生,旁听过程中的行为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首先,关闭手机或将手机调为静音。其次,没有经过允许不可以对庭审过程进行录音或者摄影。第三,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进入审判区。第四,不能做出发问、鼓掌,喧闹等妨碍庭审的行为。最后,保护庭审现场的卫生环境,不准随地乱扔垃圾等。庭审结束以后要完成旁听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旁听表现以及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并纳入期末或者毕业成绩的评定中。

总结

高校设置法学专业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效应该积极开展模拟庭审、法律援助以及庭审旁听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建立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对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卫民.完善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7:48-49.

[2]邵文涛.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姜发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12,05:138-141.

[4]马勇,张晶,张晓林,于京珍.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反思与出路[J].中国外资,2012,24:342+344.

[5]张晓萍,王铁.完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3.06:137-138.

法学专业问题篇5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

1顶岗实习含义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老师组织开展的具体的岗位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环境和具体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1]。顶岗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顶岗实习可以让学校与就业岗位直接接触,能够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其次,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的选择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还选择了自主创业,增加了学生的实习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2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问题

2.1国家政策对顶岗实习的影响

我国对与人才培养一直是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培养体制,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着人才教育的首要责任,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方向、质量保障制度和评估体系的构建及旅游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但是,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与现今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现状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数量和分布不合理,所培养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旅游行业的需求不匹配,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不健全,旅游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是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2]。

2.2人才意识不足

当今的社会竞争十分激烈,旅游行业更是如此,旅游企业已经意识到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上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不敢大有作为。当前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顶岗实习人才的旅游企业,一般情况下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解决本企业临时的用人需求,不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储备人才来培养。但是一个优秀的旅游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善于去发现挖掘人才和珍惜现有人才,做到勤于吸引人才,善于留住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来为企业提供人才和力量[3]。现在的旅游企业很难形成优秀的用人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薪资待遇,旅游管理行业的工资水平偏低,提升的空间较小,这就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管理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旅游企业在人才招聘上还是比较传统,很少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途径去招聘人才,导致招聘的对象太局限,错过很多优秀的人才。

2.3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缺少精准的定位,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并没有发挥自己的特色,开设具有本学校的特色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停留在就业率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运用,并没有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同时,旅游企业的岗位配备存在不合理,有些工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可以胜任,而用人单位却将条件设置为本科生,导致高职院校不知道该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到底是注重专业技术还是注重管理销售的培养。

2.4顶岗实习生自身的问题

顶岗实习的学生是顶岗实习过程最重要的角色,是学校和旅游企业直接面对的对象。顶岗实习的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整个顶岗实习的效果。首先,顶岗实习的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不够高,直接影响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常出现顶岗实习学生与客户沟通差,服务质量低,影响旅游企业的形象。其次,顶岗实习的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存在误区,他们原以为旅游管理是可以游山玩水,四处旅游,管理别的职位,但是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旅游管理需要从基层做起,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业务,导致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很好的调整心态去面对所实习岗位,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尊重。最后,顶岗实习的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差,可能和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有关,对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了或投入较少的精力在培养实践能力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对实际工作的环节不了解,无从下手的现象[4]。

3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首先,对顶岗实习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运用统计研究法、模型分析法等方法对已积累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提升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形成崭新的理论基础和框架,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参考。其次,应当加强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融合,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要针对定岗实习管理制定一个完善的方案,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发现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和沟通,从而达到培养旅游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完善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让顶岗实习更加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高职教育,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培养出更多满足当今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

4结论

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应该加强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融合和制定完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从而培养出旅游企业所需的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及策略[J].职业教育,2018(17):193-194.

[2]高翔,王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1):79-84.

法学专业问题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人才;课程体系

90年代以来,中国数控加工业迅速发展,随着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制造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数控加工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那些能看懂图纸并且能熟练使用autoCaD、CaXa、mastercam、UG、pro/e等有关CaD/Cam/软件,又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技术能力的人才社会是供不应求。

笔者从一名专业专业教师的角度探性地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企业对数控加人才的要求

1、掌握扎实的机械专业知识,熟悉零件产品或模具加工中一般的数控加工知识,具有熟练进行一些简单数控机械加工操作能力。

2、熟悉数控机床与数控操作系统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手工编程能力,在零件产品加工中能完成复杂零件的手工编程,并具有熟练操作数控机床的能力。

3、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和CaD设计基础能力、Cam软件应用能力。在模具加工中对已有的造型利用Cam软件完成复杂成型零件刀路轨迹设计与加工的能力;或具有综合运用CaD/Cam软件根据设计要求在模具加工中完成复杂成型零件的造型和刀具路径编制的能力,这方面人才现社会紧缺严重。

4、熟悉机床性能,能完成数控机床日常维护和一般故障维修工作。(中学生很难达到培养要求)

目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的要求。

二、数控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数控专业课建设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专业的竞争核心力人才?怎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才符合我校实际情况?怎样培养才能完全满足现代制造企业对数控人才就业岗位的需求等问题,是我学校数控专业建设目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三、学校数控专业的探索式解决措施

学校数控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专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对学校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对此重视和解决此类问题刻不容缓,探索和实践势在必行,为此,本人对解决的措施做出以下探索。

(一)、结合企业要求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企业须要的是一线操作技能人才,就要求学校必须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根据数控人才工作内容分工不同,明确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目前所具备的设备、师资、实训基地,结合数控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可以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种工种(侧重硬件操作或软件设计):数控操作工、数控加工编程工程师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在数控机械加工操作与综合运用CaD/Cam软件能力上通过联系附近机械工厂给予加强(学校没有校办工厂或没有校企合作前参考),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机械产品的生产。

(二)、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制定符合学校专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选择附近有实力的机械加工厂,与工厂合作,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设备,引进企业生产产品,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活动,达到技能强化和工学结合的目的。

引进有实力的校企合作或创办校办工厂,在充分利用设备的同时外,有利于制定符合我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校办工厂可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面向企业选择校企合作伙伴,由企业进驻学校,办工厂,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等从事生产、加工产品,同时承担学校数控模具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训任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企业以为了双方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本着“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出符合我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可以满足企业数控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有用人单位专业人员参与本校专业课程开发,使专业技能课程内容更能满足将来企业发展的需求,学生技能的培养有了更广的空间。

(三)、利用校办企业、校企合作方式激活现有设备和师资,促进数控专业健康发展

学校目前数控专业教师专业结构的现状约束着我校数控专业的发展:数控专业在校学生200多人,数控专业专任专教师才13人,且专任教师中原来基本是学机械、机电专业的,没有一个真正数控专业毕业,在此基础上部分教师是经过进修或自学后担任这个专业教学,这样构成的教师队伍在机械实训操作能力不算很强,但要担负起培养满足企业紧缺的优秀数控岗位工作人才的培养任务确实有点难。可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的综合素质不高,安排在对口专业能胜任占学生人数的比例极低。

学校引进校办工厂,利用学校现有工厂的场地、设备、师资等从事生产,同时承担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与实训任务。学校的设备有限,为了满足生产须要,企业必须辅助相关的设备,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训学习。在中职教育来说教学和实训是一体化的,有了企业进学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应以工厂班组的管理模式进行,学校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学徒,这不仅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设备,更是为了进行学生实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化对接和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也可以这么说,校中工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边实习、边生产,而且还能一边收获经济效益。学生提前找到“上班”的感觉,毕业之后他们到企业工作就不再摸黑、不再茫然了。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教师队伍,高层次的师资水平,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学校数控专业要发展,除了通过校合企业进行强化教师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应有计划地把专业教师送到专门的部级或省级教师资培训基地,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得每个专业课教师基础扎实,专业精通,在某一门课程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吸引学生,改善教学的效果。鼓励教师之间互相的听课,互相评课,相互提高。定期派教师出去参加学术交流,鼓励参加学术论文研究会,作品展览,操作比赛,不断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实践技术能力的人才奠好教育基础。

因此,在原有的“2+1”教学模式下,改变以往的以专业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立以企业为基础,以现代制造业须要为主线,以企业参与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制定由企业参与的实施性的教学计划,编写和使用相应教材等,是我校当前数控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问题篇7

   一、当前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今,发达国家的护士严重短缺,涉外护理专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各院校的热门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选择了出国深造或就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涉外”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上根本不能满足涉外工作的真正需求。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到基础的英语知识,在专业英语上还是空白,在临床护理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偏低,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涉外英语教学来加以解决。

   1.课程设置方面

   我国大部分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在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只有一门公共英语课程,课程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方面的内容。因此,我国在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多元化。

   2.专业教材方面

   在所使用的教材方面,缺乏针对性,没有体现专业化要求。因此需要改革教材,根据专业进行调整。

   3.学生基础方面

   当前职业院校的生源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高考落榜生,又有高中辍学生,还有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也有很大分歧。随着英语教学的展开,有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差,成绩非但没有提高还下降,并产生了厌学情绪。归根究底,是由于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产生厌学心理,使得他们放弃了学习,“破罐子破摔”,影响了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

   4.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把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英语教学阶段与专业英语教学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这两阶段教学是相互独立的。数据表明,我国涉外护理高职、中专院校对专业英语课程并没有引起真正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虽然打着“涉外”的旗帜,实际上并没有开设涉外专业英语课程。教师对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没有好的计划,有更甚者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可以通过自学达到学习目标。

   二、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1.修订护理英语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有一系列的配套教材,例如《护理英语学》,它是连接我国基础护理教育和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纽带,是学生走向国际职场的重要工具。《护理英语学》作为涉外护理专业的必备学科,其教材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针对当前的社会现状,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人才之路,拓宽涉外护理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2.完善护理人员英文记录的书写规范

   涉外护士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日常环节是英文书面记录,准确地书面表达是衡量护士工作水平的标准,例如:护理计划、病人转院和转科的转交信等等。建议院校在教学规划中加入专门的护理记录的英文书写规范的课程,使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专业英语表达意愿,以提高学生涉外护理的综合能力。

   3.以大学公共英语为基础,强化专业英语教学

   大学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英文能力的必经之路,对于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英文不仅是背熟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得以应用。

   4.凸显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特色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既精通外语又能熟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将专业培养是英语专业培养相结合。在立足本专业教学的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因为我国人员在国外从事护理职业时,要运用到的是专业英语并非日常英语,只有通过专业英语才能在自己专业的领域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要想让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既可以在大城市的涉外医院工作,也可以在医院的涉外病房工作,还可以参加国际护士资格考试后进入国外医院进修或工作,就需要将专业英语教学渗入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设置合理的课程

   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应该更加严格,减少应试教育的比重,增加课程的多样性。除此之外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的培养,激发学生潜力,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涉外护理专业是一个职业化色彩很浓的专业,在英语教学方面需要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培养一批具有外语技能与国际化护理水平的护理人才,在促进涉外护理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毕业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博文,王海燕.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

法学专业问题篇8

[摘要]在医学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近年来,由于书本固定的知识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且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的原因,使讲授法的教学弊端日益凸显。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该院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采取问题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前期准备、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初次讨论、深入自学、再次讨论和教师总结等多个部分,通过各个环节的有效结合,将学生课堂和课余时间有效融合为一个整体,同时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扩展,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法学专业问题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市场营销;实践能力

0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产能过剩在许多行业的普遍存在,以及许多企业从外贸订单转向内销,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养出大量“半成品”的毕业生,不能真正符合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

市场营销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对市场营销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各个高校普遍设置了业务实习、课程设计、阶段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作为学生主要在高校学习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与学生的“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是案例教学的雏形。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是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2]。目前所指的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了超越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成功,之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其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开始推广开来[3]。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摒弃了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与讨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营销基本理论,对相关营销案例进行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为了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市场营销教学工作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2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案例来源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开设,而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就更晚了。对于高校来说,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案例来源问题。以哈佛大学商学院为例,有80%的课程通过案例讲解,一年有30%案例被更新。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以其庞大的案例库与强大的案例编写队伍为基础的。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来说,对于案例的要求一方面要与教学目的紧密相关,内容新颖富于启发;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本土特征贴近现实。而在我国教学实践中,案例往往于来源以下几个途径:(1)国外相关营销案例;(2)国内编写的营销案例教材;(3)教师自己制作的案例。而这几种来源的案例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均不是十分理想。

2.2课堂教学组织

国外大学实施案例教学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这样保证每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来。而这样的情景在我国现有绝大多数大学中,只能是奢望。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各个大学的教学普遍紧张,教室规模与班级规模不断扩大,基本上没有小班上课,以合班上课为主,以笔者为例,上课时学生少则70-80人,多则超过150人。这样的上课人数,使得案例的课堂讨论环节受到极大限制,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讨论与发言时间。

另一方面,高校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资源也比较紧张。在许多高校,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教授很少给本科生上课,教学任务就压在年轻教师与职称较低的教师身上,往往每周少则20-30课时,多则达到40-50课时。而这些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承担着极大的科研压力。加上目前高校以科研为导向的业绩评审,教师既难以有动力、同时也难以有精力制作优秀的案例,并积极投身到教学中。

2.3师生适应能力

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相当大比例的教师缺乏现代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教育学素养,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课。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长期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这些恰恰是实施案例教学最需要的品质。

案例教学之所以在欧美商学院中普遍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是它将理论与实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而这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欧美商学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有从事过商业活动的经历,许多人都在公司兼职,甚至创办了公司;而在我国高校的教师基本上很少有过类似经历,虽然学历很高,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难以给学生以实践指导。

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就不太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连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更不要说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企业实战运作了。而能够给学生提供深入考察的企业很少,许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去实习,而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也将实习的学生看作是额外的负担,学生难以有机会深入到企业营销实战中,对于企业的营销活动缺乏感性认识,案例分析与研究也就难免会难以深入,流于表面。

2.4学习效果评价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在欧美大学商学院成功运用,还在于案例分析讨论环节的表现将直接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学生对于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不敢掉以轻心,总是大量查阅资料,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在课下认真准备。网络上流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灯火通明的图片,而我国大学的学风日下,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要想按照欧美商学院对于学生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表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中国高校中应用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现有教学方式必须实行以小班上课为主,而教师教学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其次是由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导向作用,教师往往倾向于使用结构化的试卷进行测验,评价标准相对统一,而案例分析则更多地评价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不要求分析结果的一致性。

3存在问题解决方案与对策

3.1重视案例库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建议采用教学团队共同参与,认真编写与改造案例。目前中国本土的商战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教师可以对每年本土典型与热点商业案例改写与改造,也可以搜集各种资源,尤其是互联网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就可以用于课堂教学,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国内外获奖案例。

目前可供选择的广告类、营销类获奖案例较多,国内的主要有:中国杰出营销奖、中国优秀广告作品“印象奖”,国际上主要有:克里奥广告奖、嘎纳广告奖、伦敦国际广告奖、纽约广告奖、艾菲奖、莫比广告奖。由于这些比赛各自评奖理念不同,中国杰出营销奖是评比以中国本地市场为目标开发和实施杰出的市场营销方案的奖项,克里奥广告奖、嘎纳广告奖和纽约广告奖是奖励影视、平面、广播、包装、网络设计等优秀媒介作品;艾菲奖是奖励每年度通过投放广告,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广告运动,莫比奖是奖励具有优秀创意的广告作品。[4]

通过采用这些获奖案例,一方面解决了案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案例更新问题。但是在应用中还要求教师进行相应的改造,以使其适应教学需要。

(2)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

采用案例编写大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案例,尤其鼓励学生编写校园案例。由于校园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情景,学生对此有切身体验和感性认识,而目前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封闭的象牙塔,校园里有众多的商业服务业活动,广告宣传促销等活动层出不穷。通过引入校园案例,既可以作为传统的案例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在案例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知识归纳问题、总结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会将零散的经验总结成系统的认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5]

3.2缩小教学班级规模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张告一段落,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这就标志着高校今后的发展,要从外延的扩张转变为内涵的提高,高校教学与教师资源紧张的现象有所缓解,今后高校教学的重心将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今后高校一方面要稳定在校生规模,另一方面要增加专职教师队伍,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缩小教学班规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对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更加注重教师的管理实践能力与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鼓励现有教师队伍到企业兼职加深教师对商业实战的认识程度,鼓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

3.4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的培养目标要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重视实践实习教学、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营销实践进行调研,有条件的情况下参与到企业营销活动全过程中,加深对于企业营销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实操能力。

3.5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教学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手段是结构化的测验考试,教师主要根据课程考试结果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量化分析,由于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就是这种教学评价的弊端,成为中国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障碍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指采用多种手段,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中评价教学效果的多种评价方法组合。多元评价源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对多元教学评价有深远影响。多元教学评价的独特内涵可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多元评价更关注个体成长的评价,多元评价十分关注被评价者的个人成长;其次,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多元评价;最后,多元评价融教学与评价于一体。[6]

4结束语

市场营销作为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要求较高,除了进行专门的实践课程培养之外,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虽然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并在很多高校进行推广应用,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分析,找出较好的解决措施,同时注重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耿波.案例教学在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02-103.

[2]王小平,张庆伟.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5):172-174.

[3]史伟.从营销技能到营销本能――基于案例分析的i3C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48-49.

[4]唐拥军,唐晋,蒋艺.运用获奖案例进行营销教学的优势及其应用――以艾菲奖案例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09(1):62-64.

[5]高汉祥.论校园案例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23):367-368.

法学专业问题篇10

关键词:护理;应急能力;实习生在临床救治重症患者过程中,对学生临床思维、分析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急。本文选取我院中医科重症急危病例为模拟急救情景,采用临床示教和学生自主讨论、学习、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对比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对护理专业实习生应急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2013年进入我院中医科实习的76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实习生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人。其中对照组男性11名,女性27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为(21.36±1.27)岁,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20人;观察组男性9名,女性29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为(20.13±1.35)岁,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19人。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学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实习生的带教老师来自同一组临床教师小组,在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上没有明显差异。授课采用统一的实纲、教学内容、排班制度和考核标准,实习期均为1个月。在基础教学中,两组采用同种教学方法,如入科介绍、检测末梢血糖、测量生命体征、常用内科药物的作用与分类等项目。在培训应急能力过程中,均采用急性左心衰、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死这三种疾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讲解为主。观察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如下教学方法:①根据典型临床重症病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1]。②讨论式学习,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通过查阅参考书、相关文献、患者病历、网络检索系统等途径,提前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巩固知识并加深记忆。③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情景模拟,每周组织一次汇报工作,针对老师布置的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讨论后组织实习生到监护室模拟操作急救情景,根据事先提供的病例,模拟接诊、抢救仪器的操作、急救流程等临床操作内容。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带教老师做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工作,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点和操作,每次授课结束后,教师认真总结和归纳该次病例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并对学生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1.3效果判定标准以教学考核成绩为判定标准,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临床应急能力评价。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

2结果

在理论考试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成绩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操作考试和临床应急能力评价得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美国教授Barroes首创,目前在国际上应用广泛[2]。该法注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pBL教学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以教师授课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传、帮、带,以学生看、问、学为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知识,缺少对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3]。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解理论和操作示范为主,相比之下,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可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模拟演练临床典型病例的急救情景,可以很好地锻炼实习生综合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此次研究结果表明,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实习生面对重症急危病例时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急救仪器的操作和相关急救流程,有利于学生应急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4]。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之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5]。实践证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对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旭华.近20年中国“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现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2]刘乐江.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pBL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J].北方药学,2014(02).

[3]许霞,李自亨,张囡囡.pBL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