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十篇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十篇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14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终身发展;立德树人;初中数学

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1],我国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上最终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敲定为六大核心素养[2].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具体落实的可操作性和适宜性尤为关键.本文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意义,提出了对六大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落实的一点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3],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的概念.核心素养是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是我国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二、提倡核心素养的意义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的作用.在每个学段每个学科落实好核心素养,对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有深远的意义.

三、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落实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师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数学知识成为素养,形成智慧;如何在教学中促进人生命成长,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以下是对六大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落实的一点思考.

(一)人文底蕴

数学是人类的一n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教学过程也要渗透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没有人文积淀,数学将沦为培养做题机器的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用与人文密切相关的素材.比如“百子回归图”是十阶幻方,也是一部数化的澳门简史;在讲距离时,教师可以用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来引入;在讲黄金分割时,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女神维纳斯雕像上0.618的印记,古埃及的金字塔高与底面边长比,人的肚脐高度和人体总高度的比值,蝴蝶身长与双翅展开后长度的比;在讲概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键盘中字母为什么这样排列;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从国际象棋中放麦粒的故事开始……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数学课堂上会感受到数学的和谐之美,灵动之美.数学课堂因为有了人文色彩而富有生命力.

(二)科学精神

学生在数学学习、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会形成自身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特别关注学生是否有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探究中思维的切入点和深入程度往往会带给我们惊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不再是权威者,而必须是引领者和鼓励者,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意识,使学生不盲从任何所谓的权威,唯真理和自由是学生一生追寻的目标.

(三)学会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学生在进入社会不到一两年就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数学中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建模等思想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在生活领域的很多方面都应用广泛.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称之为善学,在钻研中严谨认真,不断反思提炼,才能积累深厚的数学素养,再迁移到各种知识的学习中,就会不断成长.

(四)健康生活

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要留意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思维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也显著发展.但是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繁杂,有的学生在没有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或者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自我评价不当”“孤独感、压抑感增强”等一系列心理适应不良问题.教师要在安排数学课内容上有层次性、进阶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使学生更自信;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时要用爱心和耐心给予最大的宽容和理解并施以帮助,使他们掌握有效摆脱学习困扰的方法,乐于和其他学生合作.在学生的评价机制上,要多角度、有可持续性,不能唯分数论.

(五)责任担当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意识.中国的古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数学起源于仰韶文化,距今有五千余年历史,在周公时代,数乃是六艺之一.在春秋时代十进位制的筹算已经普及.中国古代以算法为核心的《九章算术》与西方以演绎为本的《几何原本》中西辉映,推动了世界数学文化的进步.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要重视数学史的介绍.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要让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六)实践创新

实践创新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初中数学课堂中应多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多联系生活实际.在几何问题中,多让学生用直尺、圆规、三角尺、量角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注重合情推理.图形的变换中结合折纸操作、画动态图形、制作空间立体模型等;在函数问题中,注重方案的设计、事物变化规律、合理决策等问题;在统计概率部分,可以让学生去社会实践,统计生活中垃圾摆放,参加社团活动,交通方式等.在实践中思考,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分析的结果再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弊端、不合理设置、不方便设施和规则等.

四、结语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通过发展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人生目标不断努力.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初中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素质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核心素养的落实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唯有不断探索,终身学习,才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2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研修,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为主题,以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个人研修与小组互助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研修相结合;专业考核与自我展示相结合等方式,集中解决数学课程教学关键问题,促进学员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学理观念、提高文本解读水平,为数学教师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研修主题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等。

二、研修需求分析

1、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笮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思想方法、重结论轻过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离,会说的不少,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不多。三是教学方式陈旧,轻教学重训练,刷题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2、当前,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省、市、区都有“双减”文件与措施),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负提质是关键)。

3、很多教师有自己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也有展示自己的要求,通过展示与同行同研共享,共同成长。

三、研修对象与时间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包括线上研修线下集中研修两部分,其中线上研修教师200人,根据线上研修考评情况选择100人参加线下集中研修。

工作坊线上研修时间:2021年8月20日至11月20日。集中线下研修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天):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报到时间:2021年10月28日14:00—18:00。第二阶段(2天):2021年11月1日至15日,分组进行自我研修与展示,按地域分5个组进行。

四、研修目标与任务

1、引导参培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开发主题式教学内容,改变教师教数学教材的行为习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2、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思维,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领导干部执行力内质要求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8-03

执行力源于企业界,指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决策层战略思路、决策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执行力可界定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效果程度,但衡量执行力效果、体现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标准是落实决策或完成任务的效果。高校领导干部是实施和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职能的践行者,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实现学校既定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能否科学发展,其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众多高等教育工作者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概念诠释、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角度做了许多有益探讨和实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性转变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带来的影响则鲜有涉及。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初期发展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各类高校因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改善,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性转变,保质保量完成各高校旨在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设任务,就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所必须关注的核心要素。

一、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在大众化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初期,为应对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办学空间和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的矛盾,高校发展模式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高校领导干部面对的主要是增加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学校教学和空间、改善教学基础等建设任务。例如师资引进,在这一时期,对于引进师资虽有学历、专业以及职称等要求,但考核人事部门或者院系领导的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依据每年引进师资的数量;再如学科平台建设,学校及院系主要的工作重心皆放在平台的申报方面,而对平台的建设则缺乏相应的关注和规划。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建设任务虽内容千差万别,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别,一般都具有目标明确、可定量化的特点。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量化指标完成相应的刚性任务。

而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2012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叫停持续13年的本专科生扩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以质量提升为标准的任务决不是简单的指标性地若干量化指标。以引进师资为例,这一阶段的师资引进决不能仅是单一考虑引进人员的数量或者学位、职称等显性指标,学校人事部门及院系更为重要的考量是需要仔细斟酌所引进人员的个人专长和校院招聘岗位的“契合度”,“契合度”是指引进人员的科研兴趣是否与校院学科特色匹配,其教学能力是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个人是否具备与校院发展融合的团队协调能力等;相应地,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也不再是简单地以学科领域面上成果的数量(包括论文篇数、专利项数、成果数量等)累积为目标,而是在学科优势特色基础上,强调成果质量(如期刊的影响因子、成果级别、专利的工程转化等),旨在提升学科特色优势为目标。诸如此类要求虽可定性描述,但是显然是属于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也就是说,当前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性化指标完成相应的柔性任务。

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高校自身怎么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把专业和学科办出特色并形成优势等这些变化,使得高校领导干部所面对决策和任务的不再是具体的硬性指标,而是基于质量提升为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的柔性指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能否及时适应这一要求变化并完成转变,无疑成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能否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保障之一。

二、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发展对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内质要求

内涵式发展作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质量保障之上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办学要克服同质化倾向,须根据各自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应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凸显各自的办学特色。教育主管部门今后将主要负责对高校办学进行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和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宏观”和“引导”意味着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也就是说,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必须提高主观能动性,要从之前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转变为柔性任务下的“我要做”。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一个可定量化的简单目标。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不仅仅是每年毕业多少专业学生,而是要求高校每年输送多少具备某种特性的、适合国家及地方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结合高校自身历史渊源,各高校必须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抑或是兼具上述二者特性的“混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定性化的目标。因此,切实执行落实好“我要做”,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在明白“做什么”的基础上,围绕之拟定“怎么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最终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

高校领导干部要执行的任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化的目标,也不一定具有一个可照搬、照套的模板。学科有学科的特点,专业有专业的不同,校院间、部门间、院系间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的综合系统。在高校内涵建设时期,高校领导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规划中,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学院、部门眼前发展一隅,执行工作时,要综合、全面、可持续。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绝不仅是事发时冲锋在前的救火能力,其内在实质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深入领会决策内涵并化为己用的“基层实践能力”。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履行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面对上述变化与要求,不少高校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认识尚未能与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其在履行执行力的水平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将影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现行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考评激励措施、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各级政府及校级层面的各项干部管理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内因指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对面对工作任务的认知以及具体履行执行力的状况。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作,同样,讨论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履行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割裂影响其执行力的内、外因素,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难以分别讨论,本文从思想认识、履职践行和继续学习三方面,探讨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模式的转型尚认识不清,未能深入领会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的变化,设计、执行各项柔性任务时仍简单量化为显性指标来执行,在设计制订校院/学科/专业等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时忽视学科差别、特色和历史传承,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依旧循例简单以成果数量、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忽略成果与本学科领域的相关性和影响性。二是虽认识到变化,但思想上尚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上仍处于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的状态。

(二)履职践行的问题。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规划和执行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应注意工作任务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受内外因素影响,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中注重“短频快”建设内容,忽视人才培养、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具体工作中不是围绕特色优势夯实基础,而是涸泽而渔;不是继续提升,而是唯上是瞻。

(三)继续学习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内高校领导干部多是从校内外师资队伍内具备一定学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都具备相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些还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领导岗位上,他们还面临不少新问题。首先,他们所面对的领域不是本专业领域内的个人所熟悉的事物,专业虽可触类旁通,不过其中差别非一时所能领悟。其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也难凭一己之力高屋建瓴。最后,此时的管理也非单纯科研项目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涵盖宽泛,既包括科学研究,还包括师资培养、人才引进、基础建设、合作交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熏陶。而这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继续学习中尚显薄弱的问题。

四、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路

如何开展高校干部执行力的建设,国内高教工作者已做了许多探讨,本文不再累述。内涵式发展时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既有相关专业学识的要求,也有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要求,各个方面的要求因学科、专业及校院自身特色难以一概而论。本文仅从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三方面问题,从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思路上做相关探讨。

(一)实事求是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走特色发展道路,决不能背离本校发展的历史渊源、行业背景以及所处区域特点等实际。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施展如不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基础,背离本校/院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历史传承、区位特点等因素,那么,基于此而进行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有如无水之源,难以确保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而开展的基层实践则有如隔山打牛,难以落入实处。因此,必须将实事求是作为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原则基础。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践行之根本。面对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柔性任务目标,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仍应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的任务目标所隐含的专业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面临的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对自身有清醒认识,个体能力再强,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拟定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实施工作的计划及工作程序中,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明晰校/院发展目标;其次应虚心向基层师资学习,善于从他们的议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通过基层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等问题。可以说,不能在执行力实施中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就难以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

(三)战略视野的培养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开展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强调内涵式发展,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工作,其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显现,这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展示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基层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如果不能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建设工作,而期望领导干部执行力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上述问题,重申报轻建设,那就如同将“焦头烂额者奉为上宾”,这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高校的很多建设工作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观察成效,决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来建设。因此,应当将高校领导干部战略视野的培养作为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高校干部管理部门不仅应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自主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历练修养,在干部再培训中,也应通过专题讲课研讨、调研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熏陶。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确进行或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高校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识深度及广度,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组织水平,那就很难针对学科/专业建设拟定具超前性、战略性的正确预判和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在施展执行力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仅是正确开展内涵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如能正确做出战略性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设计和举措则是彰显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分水岭。总之,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不能忽视当前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从建设理念和战略思维作双重转变。对于该阶段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建设,高校应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石庆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处级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陶岩平,朱锡芳,徐建方.提升高校干部执行力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3]段志平.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诠释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王勤,张伟林,赵雷.如何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以高校为例[J].党政论坛,2011(15)

[5]史明艳.高校中层干部提升自身执行力的策略初探[J].学理论,2013(30)

[6]李琳,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J].文教资料,2013(8)

[7]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2)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4

情感教学原则是指通过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建立快乐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将情感教学原则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本文将简单介绍情感教学原则的内涵,并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原则。

关键词:

情感教学原则;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学生;提高

情感教学原则的核心是“情感”,提倡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积极高雅的情感与兴趣,让学生快乐的接受并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贯彻情感教学原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和建立快乐学习的平台来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原则的方法。

1情感教学原则的内涵

情感教学原则的核心是“情感”,主旨是创设积极情感与高雅意境,起源于审美教育学说。美学家曾经指出“情感”是审美心理与健康心理的重要特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事物,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而是要求学生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贯彻情感教学原则需要掌握各种形式美的情感教育价值,正确运用各种美来培养学生的高雅兴趣与健康心理。

2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原则的方法

2.1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营造美观、清洁、柔和、安然的教室环境;第二,打造文明、和谐、团结、活泼、民主而有纪律的学风与班风;第三,教室要灵活运用情境教育来讲解英语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植物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花的英语单词是flower,要让学生记住这个单词并学会造句就可以用ppt呈现一枝美丽的花,并标注单词flower,然后组成短语raiseflowers:养花,造句时可以写作:theflowersareinbloom.(花开了)myfriendgavemeabunchofbeautifulflowers.(我朋友送给我一束美丽的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flower的用法,知道它是可数名词,还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像“美丽”的英语单词beautiful,abunchof:一束等。在区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朗读儿歌,像:“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农夫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手帕上”,海湾、屋顶、首领、农夫、信仰、证据、手帕,这些单词都是不可数名词,复数形式比一般英语单词特殊。其中的手帕既可以做可数名词,也能做不可数名词。

2.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情感教学原则主张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应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师生情,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主动询问学生是否有不懂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实际情况来优化教学方案。

2.3建立快乐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建立快乐学习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组织合作学习的小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下适当的英语文化活动,例如英文歌唱比赛、话剧表演和写作大赛,或者在节日里让学生自己制作贺卡和其他小礼品,用英文写祝福,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原则以“情感”为核心,主要内涵是通过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建立快乐学习的平台,创设情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贯彻情感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融入情感教学原则,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教师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并为学生建立快乐学习的平台,不仅可以辅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也能够增进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智忠.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

[2]夏海红.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J].才智,2013(17)

[3]李梅.以情育人———论情感教学原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教育科学理论,2012(6)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内涵式发展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北省独立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20102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先海,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张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组织与培训中心主任、讲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实力增强,这种发展更多的是出自内在需求。外延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当前,独立学院正处于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内涵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解决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发展的任务和途径,这也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

一、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是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发展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组织管理以及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需要确立与内涵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1.要确立特色发展的理念。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是办学水平、办学优势、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精神和竞争力的表现。可以说,办学特色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用长远的眼光,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特色发展的重大意义。特色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找准切入点,苦练内功,日积月累,取得成效。

2.要确立适应社会的理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不是旁观者、评论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独立学院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发展问题,而且是生存问题。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为社会认同,能否在人才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既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学校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3.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师生员工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就是要尽力解决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实际利益,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最终达到个人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把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把真诚服务与民主管理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

二、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办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同样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前面讲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后面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表述不同,内涵一致,都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培养质量。

独立学院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后,需要尽快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大转变,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教资源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源数量的减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限选择向多元选择转变、从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办学质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主要标准。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办学质量还不高,社会认可度还比较低,在教育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同时,独立学院还面临着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发展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扎扎实实提高办学质量,既是独立学院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是否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师资队伍是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6

一、地理素养和地理素养养成教育内涵

1.地理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即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技能解决问题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里品格和内在涵养。它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地理观点、地理方法等。良好的地理知识素养要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经济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三大方面。自然地理学包括水文、地质、气候气象、环境等方面知识;经济地理学包括研究人类社会农业工业的发展,制约农业工业发展的因素等;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以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索人文现象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地理素养需要熟练掌握地理知识并分析现实地理热点问题。地理科学能力包括地理信息采集能力,地理分析判断能力,全面地理观点和地理方法等。

2.地理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地理素养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能够从地理视角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技能解决问题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内在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地理素养需要从学生的养成教育着手,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树立全面的地理观点、掌握科学的地理方法,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

二、贵州农村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现状及原因

贵州位于祖国大西南地区,全省土地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六普”人口为3475万,居全国第19位。2010年共有初中1617所、九年制一贯学校531所,共计在校生213.7万人,初中生占全省总人口的6.15%,其地理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人口的整体素质。

1.地理素养现状

(1)地理知识欠缺。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一文学习为例,该课学习需要让学生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观察云朵形状变化、运动路径和速度来判断天气可能出现的变化”。学习这一课,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若对生活没有多大实际应用效果的内容,学生会表现得倦怠。由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上,没有通过开展实践课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地理学科学习欲望,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甚至厌学。地理知识欠缺,一方面是受教育评价体系限制,学生地理学习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注重“实效性”,表现为学科学习实用性和自身诉求实现程度,两者具体表现为考试成绩排名的提升和学习进步在学生中对自己“地位”的提高程度。

(2)地理学科能力不足。地理学科能力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能力、地理信息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四个方面。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他们缺乏提出地理问题的基本能力。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量信息充斥社会,人类生活的地域空间既是信息发源地,又是信息传递载体。学生要博览地理信息就需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学会在网上收集地理信息并通过判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在指导学生判读地图收集信息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地图素养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要素获取地理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相关性,从图形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绘制地图形成空间认知的能力”。

(3)表达交流能力较差。表达交流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可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基础上,通过与他人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沟通交流,实现对已掌握地理知识的运用技能提高。当前在贵州省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辅助设施限制,致使学生地理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表述地理事物的形状特征,严重制约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2.地理素养较低的原因

(1)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相关学科的发展。当前贵州省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地理素养不足,主要是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问题。在当前的初中学生评价体系中,一般只把地理学科作为考查科目,仅有极少数地区把地理学科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而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没有后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集中体现在学校升学率上(以学生考取省级示范性高中的人数和比例来量化)。受学科教育评价体系限制,学校主抓升学率,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主科教学上,而忽视了地理等学科的发展。

(2)教学设施不足。贵州省自1998年开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但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落后,学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以德江县桶井中学为例,连基本的教学辅助工具都不足,如八年级中国地理教学中需要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等不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GiS三维模型等教学辅助设施缺乏。2000年以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也有较大变化。为了充实学生地理知识,强化其表达交流能力,新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融入学习。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受教学辅助设施的限制,地理实践课开展很有限,影响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3)应试教育导致学习偏重“实效性”。当前贵州省大多数地(州、市)都没有把地理学科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学生不能通过学习地理提高自己考试科目的整体成绩,从而实现提升自身学习成绩的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学生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地理学习上,这也是阻碍学生提高地理素养的主要因素。

根据2011年贵州全省中学升学考试统计调查发现,在2011年的中考中,全省9个地(州、市)文科综合学科评价体系如下:贵阳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铜仁地区、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8个地(州、市)均未将地理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范围,只有黔西南州把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以30分制计入中考成绩。在调查中发现,黔西南州学校的学生,由于地理学科以实考分数计入中考总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即使是被迫学习,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都要稍高于其它地州市的学生。

由于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方面也不尽合理,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授课,也是造成贵州省农村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不足的原因。

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养成教育的建议

1.改变现有教育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地理素养偏低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措施是完善现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中学推行学分绩效制,把所学各门学科按照学分计算绩效,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德、智、体等各个方面。教育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学校教育要扭转办学理念,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各学科教学的均衡性。因此,提高学生地理素养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2.改革现行中考制度

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其根源在于现行的中考制度。由于没有将地理学科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范围,加上学校师资有限,为抓升学率,学校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如果将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范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如黔西南州以30分制将地理计入中考成绩,学生对地理学习态度认真得多,对地理学习就不会显得漫不经心。而其它地(州、市)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平时学习也只是科普性学习,属考查科目,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3.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没有条件外出进行较大范围的旅行或独立到陌生环境的经历,他们利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的机会不多,没有直接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和生存的实用性,最终淡化了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地理素养偏低。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只有开设实践课程,使学生真正运用地理知识,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激发其强烈求知欲。新课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现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必须注重实践课设置,通过实践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地图、采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实践课中养成良好的地理素养,达到提升学生地理素质之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7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营,是中观层面学习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主体。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在中学推进和落实之初,首先应梳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才能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定位,才能更主动、自觉、科学的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原有相关概念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免让人想起了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和新课改等一系列相关的名词,核心素养的正式是代替素质教育的新名词吗?今后就时髦的只说核心素养了吗?它和三维目标、新课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考试与分数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结合新时展,对素质教育实施的补充、反思、改进与细化,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认为,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据此可见,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能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充分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是对不同时代人的发展目标的明确规划,而新课改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新课改和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发展,我们对前者的正确态度是:继承精华,创新突破。

二、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了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三大方面,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六大素养,以国家认同等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框架体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完美的、翔实的、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宏图。有些老师不免要问,这个宏伟蓝图能实现吗?每个学生都要培养成具有全部核心素养的一模一样的优秀人才吗?这样岂不是又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想这些问题应该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提出之初的疑惑是关联的。在此,我们先理一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就好比,学会说话和写字这两项基本技能是人生存的基础,这是共性,但是每个人的水平和特色又不同,话说的好的会成为演说家,字写的好的会成为书法家,这是个性,这个个性离不开会说会写这个共性。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使学生具有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并不是一刀切的平均发展,不是要求各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它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8

【关键词】数学概念数学素养思维品质

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它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而概念又是这种思维的语言。因此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

从目前数学概念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其一是有的学生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念认识和理解模糊;其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这样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我们才能把握数学的知识系统,才能有正确、合理、迅速地进行运算、论证和空间想象。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

转贴于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深化阶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防止片面性,除在运用概念时,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概念之外,还应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有些关键性的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

三、针对概念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对不同概念的教学,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下工夫。概念教学主要是要完成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这两个环节。新知识的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或较难理解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并与已有的概念加以区别和联系,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这就是形成一种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要做到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这就是概念的同化。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最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对实例的归纳及辨析。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辨析对新问题的特性形成陈述性的理解,继而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联系,完成概念形成的两个步骤。依据数学概念的形成,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第一种模式如下:问题情景(抽象)——新概念分析(内涵、外延、正(反)例)——应用——反馈,其具体实施步骤是:

(1)构建问题情景,创设心理环境。针对新概念构建相应的问题情景,隐含新概念所描述事物的本质,观察、认识到提出新概念的必需和合理,以形成合理心情,积极、大胆地进行思维。

(2)考察本质属性,抽象形成概念。分析问题情景,概括出它所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由此逐步抽象而提出新概念。

(3)设计多向分析,深化概念理解。对新概念可从揭示内涵、外延、定义方式、合理性(和谐性)、正反例证等方面分析。

(4)及时测试反馈(应用),评价思维训练。

数学概念是从一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现象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本质属性就是这一概念的内涵,满足这些内涵的全部对象就是这个概念的外延。根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设计概念教学的第二种模式如下:已有概念(类比、迁移)——新概念——比较(共性、异性)——创造(形成新概念体系)——应用——反馈。其实施步骤为:

(1)精选已有概念,设置问题情景。数学概念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坐标法经历了直线——平面——空间——超空间。教学中应选择最近的源概念,通过升维、加权、反向思考等设置。

(2)拟定类比方案,迁移形成概念。考察概念情景的变化,拟定提出新概念的类比方案(概念诱发、类比途径、类比可能的结果、验证并完善)。

(3)重比较促创造,强化概念理解。对类比、迁移提出的新概念,需与问题情景中的已知概念比较,弄清与原概念的共性、与已知概念的异性。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9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程;学生;核心素养

在初中教育阶段政治学科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发挥政治学科知识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思想道德、综合涵养等各个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政治教师需要密切结合素质教育的各项教学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政治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情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政治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人讲的局面。学生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是正确答案而不敢回答,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害怕自己遭受到班级中其他同学的嘲笑,所以他们不愿回答,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变得不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也会随之不断下降。所以,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尊重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需要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底蕴、宽阔的学习视角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创新。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面对难度逐增的课程内容,可能会无所适从,导致压力增大,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教学“要‘鱼’还是要‘渔’”这一节课程时,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漫画《“鱼”和“渔”》,并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这组漫画说明了什么?如果把‘鱼’看做是知识,那么‘渔’是什么呢?”学生了解到教材中的“渔”指的是学习方法,教师再导入本课程内容。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简单地谈谈自己在学习方法方面成功的体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对策,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探究能力。教师还可以举行一次比一比的学习比赛,学生可以利用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进行比赛,迅速地记一些词汇和数字,看谁记得准记得快。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会精准地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找出自己的不良生活学习习惯,并深刻地理解不良的学习习惯对自身学习质量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的意识。教师运用简单的故事和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学生也比较乐于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习涵养。

二、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师必须要经常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学科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丰富。政治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不可以忘记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智地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突发性事件,使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可以一直比较和谐。例如,教师在教学“敬人者人恒敬之”时,需要教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并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教学生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需要正确对待彼此间的差异,尊重同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尽可能的简练易懂,并饱含感情,启发性,可以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明白其中的道德伦理。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需要以自身作为道德的规范,以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来全面带动学生进行修身养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三、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走进了社会生活中的千家万户。先进的教学技术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和优势。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知识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直观性特点,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而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阶段的政治学科,实质上就是一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意识的综合学科。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政治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篇10

一、研究背景

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准》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包括符号意识。《标准》突出强调了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对数学符号涵义和实质的理解是培养符号意识的基础,符号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对符号意义的理解,所以在数学符号意识的教学中应当着重注意数学符号内涵及实质的作用。数学世界中可以说处处充满符号,数学中人们以符号为载体进行表达、运算和论证。学生学习代数等相关知识是在初中阶段开始的,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也是七年级数学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符号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转化作用,学生必需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符号的转变,才能更好地学习代数内容,运用数学符号表达数学情境。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一线教师发现,对于这些数学符号的大量涌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不同的困难。由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在学习数学符号时使得许多学生没能理解符号的真正含义只是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导致符号学习和学生内在的知识经验脱节。另外随着初中知识的增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化,新符号的数量必然会增加,表达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运算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发展初中生的符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明确研究问题

多年来,大量的研究者从数学符号意识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符号意识的现状、符号意识的维度、符号意识的内涵等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也让大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

因此,本文将以以下问题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1)了解学生“符号意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归因探寻对应的教学策略;

(3)在实践班级检验教学策略是否可行。

本研究以上述内容为出发点,明确研究现状后,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实线研究,探寻出符号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现状,笔者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研究。笔者首先研究《课标》,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内容,研究郑州市期末考试试卷,参考其他研究者编制的试卷,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编制了《七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测试问卷》,统一测试,并让学生将答题卷上传七天网络,由多位老师共同完成改卷,统计答题情况,最后利用excel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的目的

1、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

数学课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解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符号意识”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在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七年级是数学课程从具体的算术到抽象的代数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让学生觉得这些陌生、古怪的数学符号就象“天书”一般难以读懂,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这个时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的想象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的储备数学符号,主动用符号。

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关于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如何与符号交朋友,如何主动的应用符号的学习策略,希望能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建立,为解决问题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2、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供教学策略

虽然现在提倡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组织者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控制了一堂课的节奏。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只要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都是有效的教学。

五、研究意义:

标准中虽然给出了符号意识,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比较单一,进而影响了教师对符号意识的认识,导致相关训练只是偏重于学生外在的结果,而不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新课标对符号意识的阐述,全面地分析和认识了符号意识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研究了解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及水平,并发现其中各方面发展的不足,分析学生在符号意识发展方面的薄弱环节,再加上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结合鲁教版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当下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地、有针对性地对新符号或者不同情境下的符号进行讲解,是难以合理地判断与评价的。明晰初中生符号意识的现状,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六、研究结果

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七年级学生在数学符号意识上存在四个问题:

(1)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符号的内涵。大部分学生只是认识数学符号,但是对符号的本质是什么很陌生。

(2)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转化比较困难对于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的问题比较小。但是对于图形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学生不能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转化为符号语言,表现的不尽如人意。

(3)代数式运算困难。学生对于简单的数学符号计算能够从容应对,但是在去括号,去分母的时候,学生往往顾头不顾尾,很容易出错。

(4)用数学符号作为推理、思考的意识比较低。当学生遇到没有训练过的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用特殊值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而不是用符号来表示一般规律。这说明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符号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低。

2、反思

目前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不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并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符号教学的地位。目前教师认为符号教学在自身的教学过程都有体现,但实际上符号教学往往只是教学的附属,符号教学在教师的头脑中渐渐成为了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教学。这也体现了当下对于符号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发现符号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脱离了课程标准对符号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些行为都将会造成符号教学的内容呈现出杂乱无章和支离破碎的状况,造成只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现象。要改变当下的问题,就必须要求教师提高对符号教学的重视度,把符号教学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也就要求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体现符号教学的内容,同时做相关的练习和总结。

(2)符号教学应参照学生行为。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符号意识的训练。对于新学的数学符号,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在讲解的过程中告诉学生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接受方式往往是被动的,因为对于新的符号,学生没有已知的经验作为基础,或者难以将已有的经验与新的符号联系起来。如在七年级的"有理数"的教学中,字母是负数就用a<0来表示,而尽量减少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条件反射,由a<0就意识到a是负数。利用符号解决问题是符号意识的核心,学生符号学习的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教师如果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素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讲解或者否定,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反例的出现,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其中错误出现的原因,从而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同样给学生符号意识的发展扫清障碍,摆脱纯符号操作的盲目性,符号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存在关系式、图像、表格等表征方式。学生能够在三者之间进行互译,并且知道何时选择哪种语言进行有效的转换,则是学生符号意识发展水平的又一体现。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运用符号。数学解题中的“一题多解”,正是数学多元表达的具体应用,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运用不同数学符号表征方式进行解题,培养学生进行多元符号表征的能力,使学生的符号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用符号表示出各种表达式、关系式,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教师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于教学中,才能充分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4)引导知识的正迁移

很多新知识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掌握,而这种基于旧知识的新知识学习,会带有一定的知识迁移痕迹。积极的知识迁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更为准确,消极的知识负迁移会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阻碍,容易产生对知识点的混淆。教师在其中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在对数学符号的合理联系中产生正迁移,推动符号意识的完善,避免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产生的负迁移给符号意识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探索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正迁移的方式并进行引导,不断积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负迁移的题型,让学生通过针对性训练,或者引导学生主动对易混淆概念、易错题型进行类比与对比,找出差异来改正这种负迁移情况。

例如,在教授同底数幂的知识时,抛出a^m·a^n=?(m.n都是整数)的问题,基于学过的a2+a2=2a2,学生可能会混淆认为结果是2^m·n,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字代人法探索出结果为a^m+n后,一般就会总结: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样学生还不一定都能理解公式,需要让学生在易错类型中分辨出错误之处,才能对同底数幂的规律有深刻把握。比如,给出a2+a3=a⁶,x3·x⁴=x₇……让学生通过抢答来分辨这些公式的对错,并说明错误之处。抢答的方式可以激发课堂的活跃度,更能锻炼学生对公式的敏感度和快速反应能力;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则是为了考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和其他学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并有所区别,使学生减少对新知识学习的负迁移。

(5)引导学生规范符号的读写使用

数学符号多而繁杂,初中阶段经常接触的至少有20多个。对符号的读写,不像语文课上专门设置课程来训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规范自己对数学符号的读写,尤其是字母符号的大小写以及符号之间的位置规则,要向学生说明清楚。学生对符号的读写不规范可能会影响对符号概念或形态的记忆,导致符号运用时由于不确定性而影响数学问题的解决。所以对于学生练习作业的评析,教师除了纠正错误的解题思路、做题方法之外,还要对学生的符号书写情况进行纠正,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完整、准确和精练,确保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读写正确,这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中最基础的步骤。